马来西亚的历史

马来西亚的历史
马来西亚的历史

马来西亚的历史

公元初马来半岛建立了羯荼、狼牙修、古柔佛等古国。15世纪初以马六甲为中心的满刺加王国统一了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并发展成当时东南亚主要国际贸易中心。16世纪起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和英国侵略。1911年沦为英国殖民地。沙拉越、沙巴历史上属文莱,1888年两地沦为英国保护国。二次大战期间,马来亚、沙捞越、沙巴被日本占领。1957年8月31日,联盟主席东姑阿都拉曼宣布马来亚独立。1963年,马来亚联同新加坡、沙巴及砂劳越组成了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8月,马来西亚国会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迫使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联邦。

第一阶段:印度文明的支配。从印度输入的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主导了早期马来西亚的历史。从7世纪到14世纪,在苏门答腊的三佛齐文明达到高峰,其影响力延伸至苏门答腊、爪哇、马来半岛和婆罗洲的大部分地区。

第二阶段:伊斯兰文明的兴盛。伊斯兰教早在10世纪传至马来西亚,但直到14世纪和15世纪,三佛齐覆灭后不久,伊斯兰教才在马来半岛奠定根基。这个地区分裂成众多以伊斯兰教为主的苏丹国,其中最突出的是马六甲苏丹王朝。伊斯兰文化对于马来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同时它也受到马来民族的影响。

第三阶段:欧洲殖民势力的入侵。葡萄牙是欧洲第一个在马来西亚建立势力的殖民强权,于1511年占领马六甲,紧接着是荷兰。然而,英国先在亚庇、古晋、槟城与新加坡建立基地,最终取得在当今马来西亚领土上的霸权。1824年英荷条约规定了英属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群岛(即后来的印度尼西亚)之间的界线。第四阶段:新移民的到来。殖民者为了满足经济的需要,大量引入华人和印度人的劳动者,以满足在马来半岛和婆罗洲所产生的殖民地经济需求,间接对马来民族的经济和职业上的支配势力造成威胁。1942年至1945年日本占领这个地区,给英国在东亚的势力与以致命打击。虽然日本占领的时期相当短,但是它激起了马来亚和其它地区的反殖民民族主义。马来人民族主义又激起了华人的反对。华人惧怕马来人和伊斯兰教的支配地位,许多华人因此参加马来亚共产党。在英国军方的强烈镇压,以及马来人和华人政治领袖的协商退让下,共产党暴动被扑灭,1957年多民族的马来亚联合邦宣告独立。

1963年8月31日,英属的新加坡和北婆罗洲(沙巴)宣告独立,1963年7月22日,砂拉越宣告独立,并与马来亚联邦以同等伙伴身份(即国家身份)于9月16日组成马来西亚联合邦。这段时期华人人口数量也持续增长,当时华族约占马来西亚人口的42%,和马来族人口的比率不相上下。后来“马来人至上”的观念越来越强烈,他们认为马来族是马来西亚或马来亚的主人或特权者,华裔和印度裔被认为是承蒙马来族的恩惠。马来族精英也开始惧怕以华人占多数的新加坡会削弱他们占多数的人口比例,并主宰马来西亚的政治及经济环境。当时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以为这个资源贫乏的岛国将会落后,而华族和马来族之间的问题就会永远获得解决。于是在1965年8月8日,联盟利用其国会优势通过

议决将新加坡逐出马来西亚,迫使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在8月9日宣布新加坡独立建国。

马来西亚克服了这个危机,也克服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冲突的危机,但其内部的矛盾导致了1969年的种族冲突。马来西亚进入紧急状态,政治生活和国民自由受到限制,这个措施维持至今。从1970年开始,马来西亚全国巫人统一机构(巫统)在华人和印度人领袖的协助下组成国民阵线,在马来西亚几乎达到一党制的地步。

在1990年代晚期,马来西亚受到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副总理安瓦尔去职所导致的政治不安所撼动。2004年,国阵获得全民支持,历史性地以赢得90%国会议席,继续地执政,但直到2008年,国阵政府面对反对党的强烈抗衡,让国阵首次建国以来,失去国会3分之2的多数议席。反对党以伊斯兰党,民主行动党和公正党为联盟,称之为民联。民联的成立,强化了反对阵线的力量,但三党的政治理念不同一直受到执政阵线的抨击,而民联三党的未来取决于政治理念的共识。

中国——马来西亚经济合作发展的亮点、问题及对策

中国——马来西亚经济合作发展的亮点、问题及对策 [摘要]:通过描述马来西亚的优势,分析中国与马来西亚发展的亮点,并分析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双边贸易取消关税自贸区 中马两国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往来。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商人就去马来半岛从事商业活动。1974年5月31日,马中两国建交,马来西亚成为东盟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2004年5月,巴达维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2005年5月,吴邦国委员长对马来西亚进行友好访问。2005年12月,温家宝总理对马来西亚进行正式访问。2009年6月,纳吉布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两国签署了《中马战略性合作共同行动计划》。2009年1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2011年4月,温家宝总理对马来西亚进行正式访问。中国与马来西亚是友好近邻,中马两国建交38年来,双边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两国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贸往来迅速扩大,各领域务实合作日益深化。中国已连续3年成为马来西亚第一大贸易伙伴,马来西亚也一直稳居中国在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2011年,中马两国贸易额达900亿美元,同比增长21.3%,创历史新高,中马双边经贸合作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一.中马合作发展亮点 近年来,马来西亚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主要出口电子产品、石油、橡胶、棕油、锡、木材、可可、纺织品;进口机械运输设备、食品和燃料等。马来西亚资源丰富,是世界第一大锡出口国,橡胶产量,石油、马来西亚还是世界棕榈油生产大国,但大部分棕榈油只经过粗加工后就出口。因此,在棕榈油加工、油脂化工、棕榈油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等方面市场潜力很大。同时,马来西亚水产资源、热带农业和经济作物资源丰富,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也大有商机。近些年来,马来西亚电子电器产业的进口额仅次于机械和交通设备的进口额。该行业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传承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并深受其浸染。因此,在其生长与传播的过程中,必然要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随着中国与马来西亚贸易的发展,华人移居马来西亚的规模化,以及双方文化交流的频繁,有着华人文化印记的中医药文化飘洋过海,逐渐在马来西亚扎根发展。这一方面与马来西亚特殊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中草药资源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马来西亚社会中相对独立发展的华人文化为其提供了近似中国国内中医药发展的文化背景,推动着马来西亚中医药文化从无到有,从区域性向全国性、从基础性向理论性、从个别性向有组织性发展。1 中医药文化在马来西亚传播的文化背景中医药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华人向来都有一种依恋故土的情怀,这表现在其移居他国时往往仍较多地保存着祖国的文化传统。早期移居马来西亚的华人大多是农民,他们大多在国内生活窘迫,到国外时力量单薄,倍受艰辛,因此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的小圈子。这样一来,整个华人社会就呈现出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小圈子构成的特点。“他们盲目地忠于传统,固执地保持着由他们的祖先传 下来的已有几百年历史的风俗习惯。” [1]15 华人对中华传统文化执着的固守,主要体现在其组建的会馆、宗祠和庙宇中。 会馆是华人在马来西亚最早建立的地域性组织,自清嘉庆六年( 1801)在槟榔屿成立最早的仁和公司和广东暨汀州会馆起,华人会馆即伴随着华人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至19世纪末,顺应东南亚“海外华人会馆文化”的勃兴,马来西亚华人会馆也蓬勃发展,形成了福建、广东、潮州、客家 和海南5个大帮,各帮所属会馆多达百家[2] 。这些 会馆是移居马来西亚的华人依靠强烈的地域认同感,即包括方言、风俗、习惯在内的地域文化而建立的互济互助的组织,它们发挥着“联乡邑之盛情,谋桑梓之幸福,推而进于社会之提携、国民之结合”的作用。在这些会馆内,中华传统文化的习俗,特别是方言的同一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强化,具有相对的排他性。而这也为中医药文化在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的传承,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如1878年,居住在吉隆坡的大埔人成立了一个团体,名叫“茶阳公司”,座落在吉隆坡的洛士街附近,作为同乡联络感情和急难互助的机构,茶阳公司附设一间留医所,供患病的同乡治病和殓葬不幸去世的同乡,内有一名中医师在留医所驻诊,这就是“回春馆中医留医所”创立的开始。 宗祠或氏族宗亲组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它源于中国传统的宗法社会,一方面体现了华人慎终追远,“使后嗣勿忘其之所出”的独特气质;一方面也反映了“互惠互助,敦睦亲族”的文化精神。因此,宗祠在保存宗族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华人文化方面,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较为著名的宗祠有福建人邱华东、邱心美在槟榔屿建立的龙山堂、邱公司(1835);广东华侨建立的伍氏馆(1848);福建人林清甲在槟榔屿建立的林开勉述堂、林公司、敦关堂;陈金钟、陈明水的 收稿日期:2007-01-18 作者简介:郑志锋(1975—),男,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海外华人文化研究。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传承 郑志锋 (福建中医学院公共管理系,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考察中医药文化在马来西亚传播的文化背景,梳理马来西亚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三大途径,认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之间是双向的互动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发展的土壤,后者则进一步丰富了前者的内涵。 关键词: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中医药文化;传承关系中图分类号:R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27(2007)03-0056-04 ?医史研究? JournalofFujianCollegeofTCMJune2007,17(3)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第17卷第3期 56

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测试题(含答案)

高二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三艘船同时出发驶向180°经线,而且同时到达,速度最快的是 A.甲B.乙C.丙D.乙和丙 2.有关甲、乙、丙附近三个阴景区域比例尺大小叙述,正确的是 A.甲的比例尺最小,丙的比例尺最大B.甲、乙、丙的比例尺相同 C.甲大于乙、乙大于丙D.乙的比例尺最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湄公河流域的共同开发和经济合作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新热点,据此回答3--5题。3.湄公河在中国境被称为() A.澜沧江 B.怒江 C.红水河 D.雅鲁藏布江 4.为发展湄公河流域的经济而新建的“泛亚铁路”的起讫是() A.,河 B.,新加坡 C.,曼谷 D.,胡志明市 5.对开发湄公河流域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①推动我国的西部大开发②带动和中亚地区的发展③促进该流域的旅游业发展④加强中国——东盟的经济合作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6.印度和巴基斯坦从地壳板块分布上来说,位于() A.太平洋板块 B.亚欧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美洲板块 读下图,回答7—8题: 7.在图中②城市南部的广阔海域,为世界著名的渔场,其形 成原因主要是由于() A.冷海水上泛而B.位于密度流海区 C.沿岸大量河水注D.位于寒暖流交汇处 8.甲国附近海域污染严重,其主要污染源是() A.海洋航线上的油轮B.大陆架上的石油钻井 C.港口工业区的废弃物D.被污染的河水 9、下列地貌的形成与冰川无关的是()

A、欧洲平原上低缓的波状丘陵; B、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的峡湾; C、阿尔卑斯山地两侧的湖泊; D、阿尔卑斯山脉峰峦挺拔,峰顶终年积雪 10.西伯利亚不利于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年降水量太少 B.常年气温过低 C.森林面积过大 D.灌溉水源不足 11、澳大利亚发展牧羊(绵羊)业的有利条件是 ①草场广阔②气候条件适合③人口多,羊毛、羊肉需求量大④没有食肉猛兽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001年11月15日图瓦卢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说,他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告失败,2002年举国移民新西兰。结合右图,回答12—13题。 12.使图瓦卢成为第一个“环境难民国”的主要原因是 A.冰川融化B.全球变暖 C.海水膨胀 D.地面下沉 13.气候因素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为控制海平面上升,发达国家应该 A.绿色消费 B.减缓工业化进程 C.减少温室气体排放D.援助发展中国家 读1989年中、美、、法、英、日六国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队考察路线图,回答14~16题。 14.当图中A点时间为1989年12月12日12 时,时间为 A.12日14时B.13日2时 C.12日2时D.13日14时() 15.当考察队到达站这天,考察队员回忆 的下列有关情况,正确的是 A.太阳从西南天空下落,又从东南天空徐徐 升起 B.中国的五星红旗迎风向北偏西飘扬 C.天气异常寒冷,气温低达-70℃ D.夜晚睡觉时,考察队员的房子时常被烈风掀倒 16.有关南极洲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B.世界上最寒冷的 C.特有的鸟类是企鹅D.每年的7月到9月是暖季

马来西亚经济概况

马来西亚经济概况 1.自然资源 锡矿丰富,但近几年产量连续下降。石油储藏量30亿桶(1986年探明),天然气80.2万亿立方尺(1996年1月估计)。此外还有铁、金、钨、煤、铝土、锰等矿产。盛产热带硬木。 2.经济简史 直到50年代末, 该国几乎完全是一个农业国和产锡国。60年代起, 政府根据本国经济特点, 推行农业多元化政策, 根据国际市场变化的需要, 积极鼓励油棕, 可可胡椒等经济作物的生产, 到1966年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棕油产销国。同时, 大量种植高产橡胶树, 使胶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政府通过兴修水利, 增加水稻灌溉面积,改善以马来人为主的稻农生活水平, 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970年马来西亚开始施行新经济政策, 该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全面扶植马来人的经 济势力, 建立以马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结构。它的主要内容是:在1970-1990年这20 年中, (1)不分种族, 为穷人获得土地, 资金和其它社会福利提供更多的机会,以增加就业和提高收入, 规定这期间贫困户在全国总数中所占的比重由49.3%下降到16.7%;(2)利用行政手段, 对各种族的资本所有权进行重新组合, 马来西亚各种族的资本占有率重组成:马来人由2.4%提高到30%, 非马来人(主要是印度人和华人)只能占40%, 外国资本不能超过30%,实现"种族经济平衡",同时规定在就业人口比率方面要反映出种族人口的比率(马来人占53%, 华人占35%, 印度人占10%),以改变原来的"不平衡状态"。总之, 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点是依靠国家政权力量, 全力扶植马来人向工商业领域发展, 壮大马来人的资本, 使马来人最终不仅在政治占统治地位, 而且在经济上占据主导地位。在施行新经济政策的同时, 推行"新兴工业法",以3-4年内豁免所得税的优惠吸引外国企业和本国企业发展"新兴工业", 整个70年代, 由于较好地利用了外资和国内私人资本,工业发展很快,经济以年均7.8%的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1971年的52.8亿美元增至1980年的112.5亿美元, 经济结构已处在由农, 矿产品为主向工业化发展的阶段。 进入80年代后, 经济增长开始减速, 到1985年, 经济全面陷入困境,经济增长为-1.0%, 导致经济衰退的根本原因是政府长期推行带有种族歧视的"新经济政策"。它所带来的弊病是在80年代后才趋于表面化, 但后果是严重的, 主要表现在:新经济政策大大限制了非马来人私人资本的发展, 挫伤了他们的投资热情;国家花巨资兴建的一批国营企业对某些行业实行垄断, 限制了其它民族私人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 而大企业亏损严重, 成为政府的沉重包袱;在大量吸引外资的同时, 本国的资本(主要是华人资本)却流向国外, 甚至资金流出速度超过了流入。1981-1985年经济增长年平均5.8%, 低于70年代的平均水平, 私人投资平均增长率只有1.8%,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年平均增长5%, 低于70年代的12.9%, 当然, 80年代中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对马来西亚也有一定的影响。

2014高考地理之世界与中国地理

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降水较多 高考地理之世界与中国地理 1、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纬度位置及其优越性 我国领土南北跨越了近50个纬度,且北回归线穿过我国的南部,我国的领土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这种纬度位置及所造成的南北气候差异,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为我国农业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2)海陆位置及其优越性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面临世界最大的海洋,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这种海陆位置使我国深受海陆的影响,成为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夏季,我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降水较多,且温度又高,热量条件充足,因此,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使我国的北方地区也能种植喜温植物。我国东部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加强同海外各国的交往;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有第二亚欧大陆桥与中亚和欧洲各国友好往来,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 2、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利于湿润空气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许多大河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地段,产生巨大水能 3、我国五种基本地形齐全:为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条件 山区面积广大:占三分之二,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在林、牧、矿、旅游等方面有优势 4、我国的降水 (1)空间分布 特点: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最多在台湾的火烧寮、最少在吐鲁番的托克逊) 原因:受夏季风的影响 东部地区:东南季风影响 西南等地区:西南季风影响 西北地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称非季风区。降水较少)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 —冈底斯山(大阴贺巴冈) 重要等降水量线:800mm 通过秦岭—淮河一线;400mm 通过大兴安岭—兰州—拉萨一线 (2)季节分配 特点:季节变化大,集中在夏、秋季节(5月~9月) 5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原因:由夏季风的进退规律所决定 6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东部地区的雨带推移) 7月中旬——华北、东北进入雨季9月——雨带南撤至长江以南

马来西亚国家市场分析

马来西亚 一、宏观环境 (一)经济环境 受投资扩张和内需增长带动,2013年马经济增长4.7%,虽低于2012年的5.6%,但符合马官方预期;2014年,马经济预计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增幅在5%-5.5%。自2010年马政府启动经济转型计划(ETP)以来,私人投资持续活跃。2011年,私人投资额940亿马币(马来西亚法定货币,亦称令吉或林吉特,1美元约合3.10-3.35马币),2012年达1402亿马币,2013年约1650亿马币,私人投资已超过政府投资。 长期以来,马政府对汽油、天然气、电力、白糖等公共产品提供巨额补贴。近年来, 随着公共开支大幅增加,马政府债务负担日益严重。截至2013年9月30日,马政府债 务5292亿马币,占马GDP的53.6%,其中97%为国内债务,接近马财政部设定的55%的债务上限。为此,自2013年10月起,政府开始削减汽柴油、电力、白糖等产品补贴 额度,受其影响,其他日用消费品和部分建筑材料价格随之上涨。专业机构预测,2014 年马CPI将增至约3%。因马总体通胀水平较低,且政府削减补贴遵循逐步实施、区别对 待的原则,预计不会拖累马经济发展。 (二)政治及安全环境 马来西亚政局稳定,执政党联盟“国民阵线”长期执政,政策延续性较好。2013年5月,马举行第13届全国大选,“国民阵线”再次获得多数席位,总理纳吉布获得连任,组建新一届内阁。预计未来五年,马政府将继续把推动经济转型计划、吸引外国投资作为首要目标,努力使马在2020年成为发达国家。马虽为多种族、多宗教国家,但马来人、华裔和印度裔和平相处,民族关系较为融洽,社会治安整体较好。 二、承包工程市场发展状况 (一)市场整体状况 受政府扩大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影响,近年来马来西亚建筑业增长显著。2012年,马建筑业总产值253.3亿马币,同比增长18.5%,成为马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其中,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占马建筑业总额的63.9%,成为马建筑业增长的主要市场。马建筑市场特点如下: 1. 市场开放,竞争激烈 马建筑市场相对开放,任何符合规定的公司均可参与竞争,本地企业、中、日、韩、欧美等国企业均参与其中,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历经多年发展,马本地大型建筑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实力日益增强,例如金务大(Gamuda)、怡保工程(IJM)等龙头建筑企业,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中国企业在马拓展业务多年,目前在马建筑企业30余家。另据有关机构统计,日本在马建筑设计企业共计约90家。韩国、欧美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但在各自专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由于市场参与者众多,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竞争极为激烈,同一项目往往有数家甚至十数家公司或联合体参与。本地公司与外国公司既竞争又合作,外国公司往往需要发挥自身技术或资金优势与本地公司组成联合体,方有中标可能。 2. 项目层层分包严重 马建筑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因承包商数量庞大,建筑业层层分包情况极为普遍,形成很长的分包链。为保护本地公司,马政府规定外国公司一般不能直接从业主处直接承接马政府财政拨款项目,而必须向本地公司分包,除非是政府间特殊项目或私人投资项目。绝大多数大公司作为主承包商承揽项目,然后将项目分段或分块以竞标方式交由一些小型分包商,而分包商再将工程分包给更小的分包商,甚至有三包、四包的现象。由于分包往往通过最低价竞标方式进行,导致分包商报价常常低于实际水平,项目竞争激烈,分包商经营风险增加,同时也对发包企业的经营管理构成一定挑战。

马来西亚文化背景

马来西亚文化背景 ◆马来西亚:简称大马(Malaysia),首都吉隆坡,是位于 东南亚的一个国家。马来西亚由十三个州组成,共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位于马来半岛的西马来西亚,北接泰国,南部隔着柔佛海峡,以新柔长堤和第二通道连接新加坡; 另一个是东马来西亚,位于加里曼丹岛的北部,南部接印度尼西亚。属热带雨林气候。 ◆马来西亚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是燕窝的主要产地,有悠 久的燕窝采摘和加工历史。 ◆马来西亚是个多民族国家,其中马来人及其他原住民占6 8.7%,华人占23.2%,印度人占6.9%。沙捞越州原住居民中以伊班族为主,沙巴州以卡达山族为主。由于民族众多,又是景色秀美的旅游国家,因此也是众民族美食聚集的国度。 ◆ ◆马来西亚(Malaysia)国旗又被称为“辉煌条纹”(Jalur Gemilang)。是马来西亚的国家主权象征之一。国旗由十

四道红白相间的横条所组成,左上角为蓝底加上黄色的新月及十四芒星图案。长宽比例为2:1。这道旗帜自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成立时正式开始启用。14道红白横条和14角星原代表全国14个州,自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后代表全国13个州和联邦直辖区。蓝色象征人民的团结,黄色象征皇室,红色象征勇敢,白色象征纯洁,新月象征马来西亚的国教伊斯兰教。 ◆ ◆马来族(马来语:Melayu)又称巫族,习惯上也称为马 来人,是东南亚的一个民族。马来人是东南亚的土著之一。于全世界的民族相比,马来族是一个非常年轻的民族。 ◆马来人信奉回教,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 西亚、新加坡、文莱、泰国南部等。另外非洲的南非也有马来人。

1、马来西亚著名建筑 ◆双峰塔(全称吉隆坡石油双塔) ◆【别称】:佩重纳斯大厦、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大厦、国 家石油双塔、双子塔 ◆吉隆坡石油双塔坐落于吉隆坡市中市(Kuala Lumpur city centre) 简称KLCC计划区的西北角,属于此计划区的第一阶段工程。于1997年建成使用,共88层,曾经是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直到2003年10月17日被台北101超越,但仍是目前世界最高的双塔楼,也是世界第四高的大楼双峰塔是吉隆坡的标志性城市景观之一,是马来西亚经济蓬勃发展的象征。 ◆连接双子塔的空中走廊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过街天 桥。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及凯瑟琳·泽塔琼斯(CATHERINE ZETA-JONES)主演的《偷天陷阱》里,男女主角就是从这里逃脱。站在这里,可以俯瞰马来西亚最繁华的景象。双子塔内有全马来西亚最高档的商店,销售的都是品牌商品,当然价格也是最高的。塔内有东南亚最大的古典交响音乐厅——Dewan 古典交响音乐厅。 ◆塔楼的主要用户是马来西亚政府拥有的国家石油公 司。KLCC计划之办公室、购物中心等。

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必背经纬度

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必背城市经纬度 各个地区的经纬度经纬度仅仅是帮助确定地区、判断地区区位特点的工具。掌握下列城市经纬度不是仅仅背经纬度,要做的有: 1、在地图上找到各个城市 2、描述该城市的区位特点(自然、社会) 3、该城市所在地区的区位特点(地形区、行政区划) 4、了解该城市周边的城市及其特点 城市名经度纬度 北京直辖市E116° N40° 上海直辖市E121° N31° 天津直辖市E117° N39° 重庆直辖市E106° N29° 东北:哈尔滨 E127° N46° 内蒙古:呼和浩特E112° N41° 黄土高原:兰州 E104° N36° 华北平原:郑州 E114° N35° 宁夏平原:银川 E106° N38° 天山旁边:乌鲁木齐 E 88° N44° 四川盆地:成都 E104° N31° 云贵高原:贵阳 E107° N27° 珠江三角洲:广州 E113° N23° 青藏高原:拉萨 E 91° N30° 渭河平原:西安E109°N34° 长江中下游:武汉E114° N31° 闽浙丘陵:厦门 E118°N24° 广西:桂林 E110°N25°

◎欧洲各地经纬度简表 国家城市经度纬度时区 德国柏林东经13 北纬52 东一区 英国伦敦东经0 北纬51 中时区 法国巴黎东经2 北纬49 东一区 意大利罗马东经12 北纬42 东一区 ◎美加各地经纬度简表 国家城市西经度纬度中时区 加拿大多伦多西经79 北纬44 西五区 加拿大温哥华西经123 北纬49 西八区 美国纽约西经74 北纬40 西五区 美国华盛顿西经 77 北纬38 西五区 美国匹兹堡西经80 北纬40 西五区 美国底特律西经83 北纬42 西六区 美国芝加哥西经88 北纬42 西六区 美国旧金山西经 123 北纬38 西八区 ◎中南美各地经纬度简表 墨西哥墨西哥城西经 99 北纬19 西六区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西经 58 南纬35 西四区 巴西巴西利亚西经 48 南纬16 西三区 巴西里约热内卢西经 43 南纬23 西三区 巴西圣保罗西经 47 南纬24 西三区 ◎非洲各地经纬度简表 国家城市经度纬度时区埃及开罗东经31 北纬30 东二区 南非开普敦东经18 南纬36 东二区 ◎南半球经纬度简表 国家地名经度纬度时区澳大利亚堪培拉东经 149 南纬35 东十区 澳大利亚墨尔本东经 144 南纬38 东十区 ◎俄欧各地经纬度简表 国家城市经度纬度时区俄罗斯莫斯科东经38 北纬56 东三区 俄罗斯摩尔曼斯克东经 33 北纬69 东三区

泰国与马来西亚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上的异同及成果

泰国与马来西亚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上的异同及成果(1)相同之处 ①都实行出口导向战略。20世纪前期,泰国和马来西亚均是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20世纪7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出口导向型经济。此时泰国工业发展战略向出口导向型工业转变。 ②发展出口导向工业常常受到资源、技术、投资等条件的限制;产品出口常受到国际市场的限制;此经济发展战略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的波动会引起国内经济的波动。 (2)不同之处 ①泰国:泰国政府从1961年以来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五年计划,作为各阶段经济发展战略和指导原则,分阶段实施鼓励工业发展的“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战略。70年代以后,泰国轻纺工业和食品加工业已能自给自足,工业发展战略向出口导向型工业转变。总体上,泰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为:进口替代、出口导向协调发展;“双轨式”经济发展战略——对内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强化基础经济,推行经济改革等,对外大力推动多边和双边自贸安排,吸引外资,扩大出口。 ②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从20世纪70年代前,经济以农业为主,依赖初级产品出口。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主要发展“取代进口”工业。七十年代以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出口导向型经济,电子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马政府还实行“新兴工业法”,以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发展新兴工业。90年代以后,“国家发展政策”强调经济平衡发展,基础工业多元化,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实行鼓励吸引外资的长期政策,借经济一体化加强竞争力。 (3)成果 ①泰国:70年代,工业发展向出口导向型转变。80年代,调整工业结构,寻求适合泰国的发展模式,实施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使得泰年经济增长率不断增长。1999年以后,泰经济逐步走上复苏的道路。扩大出口一直成为泰重要的经济政策趋向,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一般为50%~60%,2001年以后,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东盟自贸区,与多国签署自贸区协议。 ②马来西亚: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已处在由农、矿产品为主向工业化发展的阶段。1987年,年均国民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8%以上,成为亚洲地区引人注目的新兴工业国之一。2000年全面恢复8.9%。2002年开始进入新的增长阶段。马在全球182个国家和地区最富有国家排行榜中排名第59,居东南亚第三名。

马来西亚旅游文化浅谈

马来西亚旅游文化浅谈 摘要:对马来西亚的饮食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特点进行了说明,浅析了这些文化的形成以及这些旅游文化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马来西亚饮食文化辛辣咖喱粉咖喱鸡辣椒伊斯兰教清真寺庙海滩 文章结构如下:一马来西亚旅游的特点及特色 1 饮食文化:东南亚菜肴多取以天然可食植物为原料,烹调出色、香、味型具佳的菜系。如越南菜则有美容保健菜肴之美称。新马泰、印尼等国菜肴则多配以当地盛产的丰富的椰子、香茅、肉桂、豆蔻、丁香等香料植物为配料,使其菜肴色味浓郁,风味独特。 东南亚菜可以说是一种受东西方影响较重的菜系。由于历史上的原因,长期受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的文化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华人的大量聚居,受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所以形成了汇合集东西方文化和当地习俗融为一体的独具魅力的东南亚饮食文化。 常言道:无鸡不成宴。各酒楼、宾馆烹制出的各种鸡肴就有百余种。其中某“东南亚风味餐厅”的“咖喱鸡”就颇有名气。现在标榜着专营咖喱风味食品的食肆,不下十数家,供应着各式南洋食品的餐馆也不在少数,以咖喱为代表的东南亚饮食对我国饮食业的影响,由此可 见一斑。 ??据资料考证:“咖喱”一词源出泰米尔语,意为用辣香料制成的调味品。咖喱起源于印度。原来印度人视牛为神,自然不敢吃。于是印度人改吃羊肉,然而,羊肉有膻味,不好受用。据说,释迦牟尼教人用香辣植物的枝叶、果皮之类,捣成佐料,与羊肉同煮以驱除膻味。这就是咖喱的开始。其实,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从摩亨约·达罗文化时期起,咖喱就成为印度人贵重的调料。他们把咖喱珍藏于箱内,用梵文绘成一张表,按表上比例加以配制。后来,东印度公司为英国把咖喱带回英国。十八世纪,伦敦“克罗士·布勒威公司”制成便于携带的 咖喱粉出售,大受欢迎。 咖喱是用黑胡椒、辣椒、生姜、肉桂、豆蔻、芫茜、茴香、芥子、八角、香椒、大蒜等 原料制作而成。 作为东南亚国家对咖喱食品有代表性的就有十个,可以说十国咖喱,风味也不尽相同。新加坡咖喱,以酸辣为主;马来西亚咖喱重椰汁;苏门答腊岛的“黑牛”,色黑汁浓;印度的咖喱分为微辣的古老马、马打士、东印度的中辣和北印度的辛辣;巴基斯坦辣度适中;锡兰咖喱完全不辣;马六甲的味道辛辣之中带点“押”味,不大适合中国人口味,但一些吃惯了的外国人,则会指点这道菜;餐牌上写甜酸的则是缅甸咖喱。十国咖喱,各国味道不同,但都令人觉得有趣、新鲜。在东南亚菜中,特别注意汇集东西方作法,配制成适合当地饮食习惯的菜式,使其更具地方特色。如柬埔寨的“皇后鸡片”,既可当菜,又可做西餐食用;泰国的“五味鱼”、印尼的“椰汁牛扒”、泰国的“湄南蟹”、新加坡的“少爷明虾烙”等菜肴,既有西式做法和中式做法的特点,但又不失其东南亚的独特风味。马来西亚的饮食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饮食相比,口味更加浓重一些,喜欢放咖喱和辣椒。因为当地气候炎热潮湿,吃一些辛辣的食物,人体排汗会感到爽快些。由于信奉伊斯兰教,所以马来人不吸烟,不吃猪肉、自

马来西亚华人历史

马来西亚华人 什么是马来西亚华人 马来西亚属于多民族国家,总人口2800万,马来人、华人、印度人这三大民族构成了马来西亚人的主体。其中,马来人并非马来西亚人的简称,而是马来西亚的一个主要民族,又称巫族,信奉伊斯兰教。华人约六百多万,是仅次于马来人的第二大族群。二战结束时,马来亚殖民地(马来西亚旧称)500万总人口中,马来人占50%,华人占38%,印度人占11%(该统计数字不含新加坡)。因华人普遍比较富裕、平均受教育程度高,因此人口出生率低,2010年华人在总人口中已经降到24.6%。 据古书记载,远至汉唐,就有中国人迁居今日马来半岛的记录。中国人向南洋的大规模移民史大约有三次。第一波是唐宋时代为躲避战乱而迁居南洋,后来大多被当地土著同化。明朝郑和下西洋后开始了第二波移民潮,两广、福建的华人移居马来半岛并与当地人通婚,满清入关后闭关锁国,这些人被隔绝于海外,他们保留了大明风俗并融入很多当地生活习惯,逐渐形成一个被称作“娘惹峇峇”或土生华人的族群(华南方言所谓“三代成峇”即为对这些土著化了的早期移民的描述,马来西亚主要华人政党“马华公会”创始人陈祯禄即为土生峇峇华人)。这部分华人世代居住于东西方重要航路上,数百年来见惯了各国商人,因此长于商贸,并于19世纪初与初来此地的英国殖民者合作良好,在殖民时代曾被称为“国王的华人”(Kings’Chinese)。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开始了第三波移民潮。大约在同一时期,开辟了海峡殖民地(辖区包括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后改称英属马来亚)的托马斯.莱佛士爵士苦于缺乏劳动力,他鼓励中国人前来定居,大批华工从人多地少的华南各地来到马来亚,这些人被称为“新客”,构成了今日东南亚华人的主体。很快,“在任何现代技术或专业化的竞争当中”,华人都迅速甩掉了马来人并取得成功。英国殖民官员说,“华侨是世界上最强健、最雄心勃勃、最能相互支持,脑瓜也最灵活的移民”,而马来人则“毫不注意个人创造或竞争意识”,是那种“在世界任何一个地区都需要保护”的人,很多华人身无分文来到马来亚,不知疲倦的工作、攒钱、成家立业,最终成为百万富翁。经过几代人的拼搏,华人用血汗累积起丰富的经济实力。 马来西亚华人的简况 马来半岛华人虽然孤悬海外,但历史上却一直心系祖国。光绪年就有马来商人为朝廷捐款80万两白银买军舰,却被朝廷挪去修了颐和园。《辛丑条约》签订后,马来亚槟城的寺庙方丈还募款数万银元捐给朝廷以资“庚子赔款”,获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御赐的匾额。1911年同盟会发动广州起义事败,牺牲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很多人是马来亚华侨。抗战爆发后,英属马来亚的华人华侨积极支援祖国抗战,从抗战爆发到太平洋战争开始马来亚沦陷的4年多时间里,华人华侨为祖国筹款占到了全世界华人赈款的2/3,1000多名来自马来亚的华侨机工志愿回国支援抗战。日军占领马来亚后,在很多地方发动报复性屠杀,有多达30多万华人遇难。1948年,马六甲市建立了蒋中正亲书“忠贞足式”四字的纪念碑,以纪念抗战牺牲华人华侨。 二战后,英国重返马来亚殖民地,以华人为主的马来亚共产党在1947年发动了争取独立的游击战,并频频发动针对欧洲种植园主和富有华侨商人的暗杀行动。在几起引起广泛关注的暗杀事件后,1948年,英国殖民当局宣布马来亚进入了持续十二年之久的“紧急状态”。这实际上是一场游击与反游击的战争,又称“马来亚战争”,二战后被解散的英国特种部队——SAS特别空勤团因为这场战争而重建,并建立了卓越的战绩。最终游击队被打败。在此期间,发生了很多大事:英国殖民者被游击战打的焦头烂额,一度想将大批华人强制遣返回国,而事实上华人也是武装冲突的受害者,而且是双重受害者,富裕华人被马共游击队视

2020高考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

2020高考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 1.读“毛里求斯岛及附近区域示意图”和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普莱桑斯的气候资料表。 材料二毛里求斯是地处印度洋西南的一座火山岛。自18世纪以来,甘蔗一直是其主要农作物。 (1)说出毛里求斯岛内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分布特点。 (2)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发展甘蔗种植业的有利条件。如果2019年寒假期间你要去毛里求斯旅游,指出应防范的除暴雨外的气象灾害。 (3)近年来,该国不断压缩甘蔗制糖工业、纺织工业等传统工业,努力转向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简要分析主要原因。 【解析】(1)读图,根据图例分析,岛上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呈环状。岛的中部有一条高速公路穿过,连接港口和机场。 (2)甘蔗生长环境,喜温、喜光、喜肥,需水量大,该地气候高温多雨,火山灰土壤肥沃,

河流众多,水源充足。甘蔗种植历史悠久等,有利于发展甘蔗种植;1月份,毛里求斯是夏季,印度洋热带洋面上多飓风灾害,应注意防范。 (3)传统产业产值低,发展慢,成本上升。而该地具有热带山地风光景观、可能有火山活动(或火山遗迹),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建成国际旅游岛,不仅提供补给、休息、游览便利,还可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加强与世界其它地区的文化交流等,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发展旅游业可避免发展石油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答案】(1)公路运输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呈环状;中部有一条高速公路穿过(连接港口和机场)。 (2)气候高温多雨;土壤(火山灰土)肥沃;河流众多,水源充足;种植历史悠久等。飓风(强热带风暴)。 (3)传统工业产值低,发展慢,成本逐渐升高;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环境污染少、生态破坏小;处在印度洋石油航线上,对外交通联系方便;热带山地风光景观,有火山活动(或火山遗迹),旅游资源丰富,适合旅游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可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资源丰富、森林广布、河流众多。左图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示意图,右图为哥德堡降水量统计图。 (1)图中洋流按性质分属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海岸曲折的峡湾主要是由于侵蚀形成的,它会(增加/减小)沿岸地区的气温年较差。 (2)挪威可以优先发展的可再生能源有、。 (3)甲城所在地区的典型植被类型是。瑞典运送到德国鲁尔区的矿产资源主要是。

东南亚历史与文化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东南亚历史梗概 ?第一节古代东南亚 一、史前东南亚 ? 1891年,荷兰科学家尤金·杜波依斯在印度尼西亚中部的特里尼尔(Trinil)发现了距今约70万~50万年前的直立人头盖骨,这是东南亚最早的原始人群,被称为爪哇猿人,也称“直立猿人”。 ?继直立猿人之后出现了早期智人,距今约20万~30万年前至5万年前。 ?晚期智人距今约5万年到1万年,以梭罗人和瓦贾克人为代表。 ?东南亚的早期居民为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人,大约4万年前,他们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他们的后裔称为尼格利陀人,他们的肤色呈浅黑色,身材矮小而壮实,被有些学者称为“小黑人”或“矮黑人”。 ?距今约10000—8000年前,东南亚大陆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东南亚的发展进程明显加速,并出现了原始农业 ?公元前3000年前后,东南亚各地相继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500年以后,铁器在东南亚地区开始大量使用。 ?大约从纪元前后起,随着人口的迁移和政治势力的扩展,中国和印度对东南亚各地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逐渐增强,加快了东南亚地区的历史进程。 二、国家政权的出现及其发展 (一)中南半岛上的古代国家政权及其发 ? 1.柬埔寨的古代国家政 ? 1世纪,高棉人建立柬埔寨最早的国家——扶南王国 ? 3世纪时,扶南成为统治中南半岛南部的一个强盛国家,受婆罗门教的影响较深。 ? 7世纪后期,扶南王国被其北部的真腊国兼并。802年,真腊迁都吴哥,故又称吴哥王朝。12~13世纪,吴哥王朝达到极盛。 ? 2.越南的古代国家政权 ? 968年,丁部领统一了越南的北部地区,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大瞿越国”,这是越南建立独立自主国家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 丁朝之后,越南又先后经历了前黎朝、李朝、陈朝、胡朝、后黎朝、西山朝、阮朝等封建王朝。

马来西亚

消除贫困:马来西亚的经验与实践 1.背景 1.1.在1970年,马来西亚主要是一个农业社会,在收入和社会福利方面存在巨大 的社会差距和种族差异。政府为消除贫困而实施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在短短15年就开始取得成效,绝对贫困率比1970年启动扶贫计划时降低了50%。 1.2.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的另外15年内,马来西亚的绝对贫困水平再次降低一半 以上。到新千年初(2002),仅有5.1%的家庭仍处在贫困线以下。到评估马来西亚第九个中期发展计划(2007)时,据称贫困率已进一步下滑至仅有 3.8%的水平。有了这个记录,马来西亚可列为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一个成功范例,使之提前达到2015年将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的千年发展目标(MDGs)。 1.3.马来西亚当前消除贫困依然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将总体贫困发生率控制在一个 微不足道的水平,促使国家的社会发展服务能够适应当前现状和未来的前景。 表1: 2007年各社会阶层及总体的贫困发生率和贫困家庭数量(马来西亚经济规划部EPU, 2007) 马来西亚消除贫困的实践活动 2.贫困发生率概览 2.1.马来西亚1989年以前消除贫困的主要特点是实施第一和第二个马来经济发展 计划(1956-1965) ,以及第一个马来西亚五年计划(1966-1970),后者促进自由放任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未能消除贫困和出现一定程度的种族不平等,导致1969年爆发骚乱。 2.2.政府迅速推出新经济政策(1971-1990)以解决这些问题,将农业增长和发展作为 消除贫困和平衡股份所有权的关键。在此期间,马来西亚经历了第二个五年计划(1971-1975),第三个五年计划(1976-1980),第四个五年计划(1981-1985)和第五个五年计划(1986-1990)。马来西亚经济规划部(EPU)的减贫目标是将贫困发生率从1970年的49.3%降低至1990年的16.7%。 2.3.在新经济政策执行期满前夕,马来西亚政府启动国家宏愿政策(1991-2010) ,后 者制定了到2020年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全国目标。随着第六个五年计划(1991-1995),第七个五年计划(1996-2000),第八个五年计划(2001-2005)和第九个五年

史上最全 马来西亚 中英双语介绍

史上最全马来西亚中英双语介绍 History The earliest recorded Malay kingdoms grew from coastal city-ports established in the 10th century AD. It is thought that originally these were Hindu or Buddhist nations. Islam arrived in the 14th century in Terengganu.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15th century, the Sultanate of Malacca was established under a dynasty started by a prince by the name of Parameswara from Palembang. The sultanate controlled the areas which are now Peninsula Malaysia, southern Thailand (Patani), and the eastern coast of Sumatra. It existed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and within that time period Islam spread to most of the Malay archipelago. Portugal made Malacca a colony in 1511 by military conquest, thus ending the Sultanate of Malacca. After the fall of Malacca, three nations struggled for the control of Malacca Strait: The Portuguese (in Malacca), the Sultanate of Johor and the Sultanate of Aceh. This conflict went on till 1641, when the Dutch (allied to the Sultanate of Johor) gained control of Malacca. The British took control of Malacca after the Anglo-Dutch Treaty of 1824. The British Crown Colony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was established in 1826, and Britain increased its control over the rest of the peninsula.

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知识口诀大全

地理知识口诀大全 地理知识口诀大全地理知识口诀大全 地理知识口诀大全秦岭—淮河分界线 秦岭淮河线,南北农特点: 以北为旱地,多用水浇灌; 东北春小麦,作物一熟年; 华北冬小麦,两年能熟三。 秦淮线以南,耕地多水田; 年熟两或三,水稻为重点。 水文特征变,北河汛斯短; 有冰流量小,水混位变显。 南河流量大,水位变不显; 沙少汛期长,冬季无冰现。 气候分界线,五个大方面: 无霜生长期,长短南北反; 湿润半湿润,八百等降线; 亚热暖温带,一月零度线。 植被界以南,绿色为常年; 亚热阔叶林,热带雨林南。 以北温草原,落阔叶广泛; 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北边。 七大洲分界和位置口诀! 地表十分陆占三,亚欧非洋两美南①。 亚欧两洲本一体,乌拉高加分两边②; 亚非原本相结连,苏伊运河来割断③; 亚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峡在中间; 中美南北来牵线,巴拿运河又阻拦④; 数大洋洲面积小,似断不断亚下边。 亚欧非洋东半球,南北美占西半边, 唯有南极搞独立,冰层覆盖称高原。 ①洋,大洋洲。两美,南美洲和北美洲。南,南极洲。 ②乌拉,乌拉尔山脉和乌拉尔河。高加,高加索山脉。 ③苏伊运河,苏伊士运河。 ④巴拿运河,巴拿马运河。 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口诀! 西经二十度,东经一百六, 一刀切下去,东西两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纬度, 四季温带显,南北相反出。 大洲和大洋口诀! 地球表面积,总共五亿一;水陆百分比,海洋占七一。

陆地六大块,含岛分七洲; 亚非南北美,南极大洋欧。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广; 大西“S”样,印度北冰洋。 板块构造学,六块来拼合; 块内较稳定,交界地震多。 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地名口诀! 东北三省黑吉辽北部边疆内蒙古 两河两山连京津两湖三江接皖沪 南部琼台闽粤桂川黔云藏加重庆 西北陕甘宁青新港澳特别行政区 另附: 口诀大全: 我国七大古都 七大古都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城; 河南洛阳和开封,安阳殷墟史料重。 北京故宫天安门,颐和园及八达岭。 西安大小两雁塔,骊山华清池秦陵。 南京雨花台江桥,蓄武湖和中山陵。 杭州西湖双十景,灵隐寺与飞来峰。 洛阳龙门石窟精,白马少林寺著名。 开封铁塔和龙亭,相国寺钟观音听。 、中国铁矿: 我国铁矿有八家,内蒙白云湖北大。 辽宁鞍山和本溪,河北迁安安徽马。 海南铁矿在石碌,四川一朵攀枝花。 2、中国煤矿: 中国煤矿有十一,开滦峰峰省份冀。 辽宁煤矿是阜新,大阳西山在山西。 安徽淮北江苏徐,黑龙抓住鹤和鸡, 平顶山矿省份豫。 3、有色金属矿: 德兴铜矿在江西,湖南锡矿山产锑。 贵州铜仁产汞矿,云南个旧出产锡。 甘肃金昌矿产镍,钨矿产地赣大余。 湖南水口山铅锌,广西平果出产铝。 内蒙白云泥土稀,山东招远有金币。 4、货运选择三原则: 贵重急需量不大,最佳选择是航空。 易死变质鲜活货,短程可用公路送, 远程而且数量大,铁路上有专车用。大宗笨重远距离,水运铁路二者中。 5、中国十大旅游景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