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理概况与生态环境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理概况与生态环境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理概况与生态环境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理概况与生态环境

王友文

(1.伊犁西部生态科学研究中心新疆伊宁835000;2。伊犁师范学院新疆

伊宁835000)

摘要: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天山北路,土地广阔,水草丰美,耕牧兼宜,清代历史上曾是全疆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文中从四个方面全面系统介绍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地理概况与生态环境: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行政区划;二、伊犁州的地形地貌;三、伊犁州的气候条件;五、伊犁州的冰川、河流、湖泊。

作者简介:

王友文1949-,男,陕西蓝田人,研究生,伊犁师范学院伊犁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伊犁西部生态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伊犁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新疆实施生态建设和改善民生联动战略研究》(批准号:11BJY028)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行政区划

(一)地理位置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简称伊犁州,成立于1954年10月,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北部,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地理位置处于北纬40°14′--49°10′45″,东经89°9′42″--91°01′,国土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约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面积五分之一。从东北至西南与蒙古、俄罗斯、西面与哈萨克斯坦为邻,北面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相连;东面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邻,南面与阿克苏地区连接。以南部天山(天山山脉)为天然分置线。伊犁州地缘区位优势突出,是新疆和全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商埠和国际大通道。边境线长2019公里,其中与蒙古国边境线长628公里,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边境线长1391公里。在边境线上,有霍尔果斯、巴克图、吉木乃、都拉塔、木扎尔特、阿黒土拜克、塔克什肯、红山嘴等8个国家一类口岸,年过货能力1000万吨。从连云港经陇海、兰新铁路由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口岸出境直至荷兰鹿特丹港的新亚欧大陆桥,横贯伊犁中西部。

伊犁河谷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西部,地处东径80°09′42″—84°56′50″,北纬42°14′06"—44°50′30″。地理界线北部以科古琴山为界,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为邻;东北与塔城地区乌苏相连;南以南部天山为界,

与阿克苏地区的拜城、温宿县联结;东南部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静县;西以霍尔果斯河向南到昭苏县的阿拉爱格尔山口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东以那拉提山为分水岭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的开都河流域相隔。

塔城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西北部,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边境线480多公里;东北部与阿勒泰地区相邻,东部以玛纳斯河为界与昌吉回族自治州及石河子市相连,南部以依连哈比尔尕山和婆罗科努山为界,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伊犁河谷地区为邻,西南毗邻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北部,地处东经85°31′57″—91°01′15″,北纬44°59′35″—49°10′45″之间,东西最宽402公里,南北最长464公里。阿勒泰地区东、西、北三面分别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接壤,南部、东南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相连,西南与塔城地区陛邻。

(二)伊犁州行政区划

伊犁州辖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和自治州直属县市,全州共有24个县市。行政区域内有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七、八、九、十师、伊犁师范学院、新疆矿冶局、天西林业局。全州国土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州辖土地总面积268778.72平方公里,有哈萨克、汉、维吾尔、回、蒙古等36个民族聚居,全州总人口 434.2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 235.96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56.2%。

伊犁州直属县市(以下简称伊犁州直)由位于伊犁河谷的伊宁县、霍城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昭苏县、尼勒克县、新源县、伊宁市八县一市和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缘的奎屯市组成,共有79个乡、20个镇和13个街道办事处。辖区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21个团场及伊犁师范学院、新疆矿冶局、天西林业局,全州土地面积57418平方公里;州直2007年末总人口为270.23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 164.57万人,占州直总人口的60.9%,由哈萨克、汉、维吾尔、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乌兹别克、达斡尔、塔塔尔、满、塔吉克、俄罗斯等29个民族组成。

塔城地区辖塔城市、乌苏市2个县级市、额敏县、沙湾县、托里县、裕民县、和不克赛尔蒙古自治县5个县和2个县级国有种畜场,共有39个乡、27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21个国有牧场、5个农场、10个林场。地区有5个县(市)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边境线长524公里。行政区域内有克拉玛依市、独山子石化总厂、奎屯市、石河子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八、九、十师所属的36个农垦团场。地区总面积10.54万平方公里,有哈、汉、维、蒙等29个民族聚居,总人口 99.4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 41.89万人,占42.2%;农业人口 46.17万人,占 46.65%。

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北部,是一个由哈萨克、汉、回、维吾尔、蒙古等36个等多民族聚居的边境地区,西北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相连,东部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205公里。全地区辖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哈巴河县、吉木乃县、福海县、富蕴县、青河县六县一市,共有41个乡、1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内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的10个团场和自治区驻阿勒泰有关单位,全地区总面积11.78万平方公里,占全疆总面积的7%,总人口64.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7.38万人,占总人口的57.94%;农业人口32.27万人,占50.02%。

(三)伊犁州行政区域内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中央、自治区单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新疆兵团)组建于1954年,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职责,是在自己所辖的垦区内,依法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

是国家计划单列单位,受中央政府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称中国新建集团公司。有健全的教育、科研、卫生、体育、金融、保险等社会事业和司法机构。伊犁州行政区域内有新疆兵团农四师、农七师、农八师、农九师、农十师、农四师及其67个农牧团场和200多个大中型工交建商企业。驻伊犁州直属县市的有新疆兵团农四师所属的21个团场;驻塔城地区新疆兵团农七、八、九、十师所属的36个农垦团场;驻阿勒泰地区有新疆兵团农十师所属的10个团场。

伊犁州行政区域内还有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伊犁师范学院、新疆矿冶局、天西林业局等中央、自治区驻州单位。

(四)周边国界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与3个国家毗邻,依次为蒙古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边界线总长2019公里,约为新疆边界线总长的五分之二,是中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陆地边界最长的自治州。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的边界,中哈边界位于新疆西部,北起中哈俄三国交界点,南至中哈吉三国交界点——汗腾格里峰,全长1738公里。经两国政府批准,中哈两国开设了7个口岸。目前,已经正式开放的在伊犁州境内的口岸有霍尔果斯陆路口岸、巴克图陆路口岸、吉木乃陆路口岸、都拉塔陆路口岸、木扎尔特陆路口岸。霍尔果斯公路口岸位于伊犁河谷的霍城县境内,为公路口岸;巴克图口岸位于塔城地区塔城市境内,为公路口岸;吉木乃口岸位于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境内,为公路口岸,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哈萨克斯坦州毗邻;都拉塔公路口岸位于伊犁河谷察布查尔县境内,为公路口岸;木扎尔特口岸位于伊犁河谷昭苏县境内,为公路口岸。吉木乃口岸位于阿勒泰地区的吉木乃县境内,为公路口岸。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与蒙古国接壤的边界线长628公里,经两国政府批准,在中蒙边界西段1989年7月,开放了阿勒泰地区的塔克什肯公路口岸,1992年7月开放了阿勒泰地区的红山嘴公路口岸。塔克什肯口岸位于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境内,为公路口岸,同蒙古科布多省布尔干县毗邻。红山嘴口岸位于阿勒泰地区福海县境内,为公路口岸,同蒙古国巴彦乌列盖省毗邻。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与俄罗斯联邦接壤的边界,中俄边界西段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东起中俄蒙三国交界点,西至中俄哈三国交界点,全长54公里。

二、伊犁州的地形地貌

(一)银山金谷

4374米,雪线高程3000-3200米,冰川面积293.2平方公里,冰川储量164亿立方米;准噶尔山山峰高度3500-3700米;天山山脉(含博罗科努山、科古琴山、乌孙山、那拉提山)山峰高度7443米,雪线高程3600-4400米,冰川面积3139平方公里,冰川储量1185亿立方米。

伊犁河谷地区包含着伊犁州直属的8县1市,总的地形是北西——南东走向的北天山山脉与南西——北东走向的南天山山脉相夹峙的西部宽、东部窄的三角形区域。天山支脉将本区沿东西方向分割成各具特色的多个自然经济地理区,伊犁河横贯其中。三大山脉之间还有几条东西走向的中天山山脉将其分割成山、谷、盆相间的小区域。伊犁河谷地区地形复杂,为一系列近东西走向的山地和谷地大致平行相间组成,北、东、南三面高山环绕,唯西部敞开,从地图上看外形轮廓呈近似的一等腰三角。东西长350余km,南北平均宽约180km,西部最宽为280km。天山山脉绵延至流域,由于阿拉喀尔山由西向东插入,阿吾拉勒山由东

向西插入,形成了“四山夹三谷一盆地一河谷平原”的独特地貌。北面有阿拉套山、科古琴山、婆罗科努山,最高峰海拔3595m。东面有依连哈比尔尕山,最高峰海拔5250m;南面为哈尔克山、贴尔斯克山、那拉提山环抱,最高峰海拔4902m;西南是中哈国界上着名的汗腾格里峰,主峰海拔6995m,主峰以南的托木尔峰海拔7435.3m。三谷即巩乃斯河谷、特克斯河谷及喀什河谷地。一盆地即昭苏盆地,一河谷平原即伊犁河谷平原的独特地形地貌。伊犁河谷地区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呈向西敞开的喇叭型,北、东、南部高,唯西面低平,向大西洋、地中海及巴尔喀什湖敞开。这种独特地形、地势使北冰洋寒流及塔克拉玛干的干热气流被阻于南北天山之后,而大西洋、地中海及巴尔喀什湖西来的暖湿气流则可徐徐贯入整个河谷。随着地形的抬高,降水递增。形成了气候温和,水量丰富,土地肥沃,草场丰美,森林茂密,一派山川秀美的自然景观。伊犁河谷地区的地貌类型,按大单元可划分山区、丘陵和平原三大类型,其垂直带状结构非常明显,山顶是白雪皑皑的冰川,山腰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山底却是繁花似锦、绿草如茵的草场,平原一望无垠,沟渠纵横,乡、镇、场、村舍、农田星罗棋布。

塔城地区总面积9.46万平方公里,地形地貌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即准噶尔西部山地,北天山及山前地带,准噶尔盆地西北、西南部边缘地带。西北部是西准噶尔山地和塔额盆地,南部为北天山山地,中东部是准噶尔盆地,地形各具特色。山高林密,沟深水澈的山地占总面积的8.2%;牧草繁茂、矿藏富饶的浅山丘陵占32.9%;光热充沛、物产丰盛的草原占46.8%;鱼鳞沙丘、旷野壮观的沙漠占12.1%。本区域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属中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阿勒泰地区总面积11.8万平方公里,位于新疆最北部,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缘。总的地貌特征是: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阿勒泰地区北部及西北部为阿勒泰山脉,山势磅礴,由西北向东南横贯全区,主峰友谊峰海拔高程4374m;东南部有北塔山;西南部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部有萨吾尔山;南部为浩瀚的准格尔盆地及其边缘地带向阿勒泰山的过渡带,表现为较低的卡拉麦里山。中部是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冲积平原。以额尔齐斯河为界,以阿勒泰市、北屯、福海县城为一线,整个地区大致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总的地貌为“两山夹一谷”,即阿尔泰山和萨吾尔山夹额尔齐斯河河谷;东部为山地和平原,山地主要有阿尔泰山山地、北塔山山地和卡拉麦里山地;平原有山前洪积平原、两河间平原和乌伦古河以南平原。

(二)生态绿洲

伊犁州三大山系的降水和冰川融水,汇成大大小小的河,流向塔额盆地、伊犁河谷地、阿勒泰谷地。在河水流经之地,便形成了片片绿洲。伊犁州的绿洲是散布在戈壁大漠中的绿色田园,它们依水而生,依水而存。自古以来勤劳智慧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人民在这里创造出独特的绿洲灌溉农业,保护和建设了生态环境,养育着天山南北千千万万各族儿女。新中国成立以来,伊犁、塔城、阿勒泰老的绿洲逐渐扩大,新开垦的人造绿洲不断出现。现在,荒漠盆地、谷地边缘许多新老绿洲已连成一片。50多年前曾是戈壁沙漠、芦苇丛生的荒原,野驴成群、狐狼出没的红柳沙地已成绿色原野。当春季来临之际,在生产建设兵团开辟的石河子垦区、塔城垦区、阿勒泰垦区、伊犁垦区、奎屯垦区,那一排排整齐翠绿的护田林带中,处处是桃李芬芳,百鸟争鸣,拖拉机的轰鸣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农垦战士们与伊犁各族人民一道在田间为边疆大地增色添彩,一派生态绿洲的田园风光。

伊犁州有大大小小的绿洲不少于400多个,全州绿洲面积为225.28万公顷,占全州总面积的8.34%,高于全疆只占4%的水平。每片绿洲几乎都构成一条沿河道延伸,通向大漠的绿色走廊。大的河流构成一个水系,就形成了大片的绿洲;即使一口泉水、一弯小溪,也会产生出一片恬静秀美的田园。在这些绿洲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的绿洲可以养育上百万人口,小的只有田地,十多户人家。绿洲中果木垂阴,鸡鸣犬吠,自成村落。这些星罗棋布的绿洲呈点、块状散布在浩瀚无垠的戈壁沙漠边缘,好似黄沙绿浪中的一块块绿岛,显得分外秀美。

伊犁州的绿洲分天然绿洲和人工绿洲。天然绿洲指的是傍山依水自然生成的绿洲;人工绿洲多数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在千古荒原上开垦出的田园。在伊犁州区域内现有的136.82万公顷耕地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垦的耕地约占占三分之一。伊犁州的天然绿洲或沿额尔齐斯河流域和准噶尔盆地边缘,或位于伊犁河谷之中,都处在各条河流形成的冲积平原上。绿洲土地肥沃,水量充沛,伊犁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兴修水利,垦荒造田,发展农业,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可以说,伊犁的农业发展史是一部绿洲垦殖史,也是一部生态农业发展史。包括当地各族人民自发的垦殖与历代戍边将士的屯垦,把没有生命的戈壁荒滩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绿色农田。伊犁州的绿洲农业的飞速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50多年间。50多年来,地方与兵团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拓展了伊犁州域内的绿洲,创造了绿洲的秀美和富饶。绿洲内睡醒了山、谁、林、田、路综合治理,实施机械化耕作和生态环境保护。今天伊犁州域内的绿洲,连片条田如锦似缎,千里林带绿荫如盖,沥青小路四通八达,农、林、牧、副、鱼五业并举,工、交、建、商、旅全面发展,为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伊犁州域内的土地资源丰富,是一块未经充分开发的宝地。目前,伊犁州域内大约还有350多万公顷荒漠可供建设新的绿洲。

(三)沙漠与戈壁

伊犁州域内的沙漠、戈壁总面积约34060多平方公里,占全疆沙漠、戈壁总面积的4.8 %左右。其中,沙漠面积为20438.55 平方公里,戈壁面积约为13600 多平方公里,分别约占全疆沙漠、戈壁总面积的5.71%和4.64%。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准噶尔盆地中央,面积为4.8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沙漠。伊犁州塔城地区的部分县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受到沙漠气候和风沙的影响。在伊犁谷地霍城县县城西南延伸到中哈边境有塔克尔莫乎沙漠;在布伦托海湖盆、额尔齐斯河沿岸一些绿洲中,也零星分布有许多小沙漠。伊犁州域内的沙漠具有与南疆和东疆沙漠不同的特点,这里由于准噶尔盆地西部的缺口和伊犁河谷西部的缺口,为盆地带来较为湿润的气流,因而年降水量可达100-200毫米。较多的降水,特别是冬季的积雪,在沙丘上形成较厚的悬湿沙层,为各种沙漠植物提供了维持生命的水分。在这里生存的植物多达300多种。多种植物形成了这里独特的沙漠景观。

三、伊犁州的气候条件

伊犁州气候的特点就总体而言,深处内陆,远离海洋,高山环列,使得湿润的海洋气候难以进入,形成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伊犁州气候具有多种特点,明显的如晴天多,日照强,少雨,干燥,冬寒夏热,昼夜温差大,风沙较多等。将全州划分为伊犁河谷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三大区域,又有她们各自不同的气候特点。

1、伊犁河谷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中纬度内陆,远离海洋,属大陆性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其特点是: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夏季少酷暑、冬冷

少严寒,春温回升迅速而不稳定,秋温下降较快,全年盛行山谷风,但大风日数不多。伊犁河谷是全疆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年平均气温7.4℃~9.1℃,最高气温37.4~40.2℃,最低气温-37.6~43.2℃,年≥10℃积温在3055.4~3534℃,年均降水量205.8~257.5mm,年均蒸发量1410.1~1887mm,日照时数为2600~290Oh,无霜期年均150~179d。其中河谷西部年平均气温在7.8~9.4℃之间,年降水量平均在200~350mm之间,一年四季明显;东部年平均气温在6.1~8.7℃之间,年降水量平均在350~500mm之间,夏季较短;南部山区年平均气温在3.2~5.7℃之间,年降水量平均在380~500mm之间,春秋相连,冬季降水少。河谷东、南部山区某些地带降水量在500~800mm之间。河谷降水较充沛,各地之间差异大,山区多雷雨,积雪丰厚,大风日数少,无霜期较短,浅山地带冬季有明显的逆温层。独特的地形一方面阻挡了寒流和干冷干热气流,另一方面又接纳来自水域西风带的暖气流,且随地势抬高而降水递增,使得本区气候相对温和、水量与新疆其它地区比较相对丰富。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 %- 70%左右,蒸发量较北疆其他各地少,使这里有许多土地肥沃、草场丰美、森林茂密的地方。整个地区虽没有江南的滋润,但与新疆其它地区相比,可誉为荒漠干旱区的“湿岛”。

2、塔城地区位于亚欧大陆腹地,中纬度内陆,远离海洋,属于中温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在大气环流、地理纬度、地形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其气候总的特点是:平原地区夏季较为炎热,月平均气温在20℃左右;春季升温快而不稳定,冷暖波动大;秋季气温下降迅速,,一个多月时间,气温可下降20℃;冬季严寒且漫长,持续近半年。平均气温6.5℃,降水量年均223.4毫米。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大;降水量地区间分布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塔城盆地年降水量较多,准噶尔盆地及和布克谷地较少;山区与平原地区相比,冬暖夏凉,热量不足,迎风坡降水丰沛,背风坡降水较少。塔城地区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很大,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地区间差异悬殊。塔城市年平均气温8℃,最高气温42.8℃,最低气温-33℃,年均降水量291mm,无霜期年均163d。

3、阿勒泰地区位于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属大陆性寒温带气候区。由于区内面积广阔,地貌类型复杂,高差悬殊,气候差异明显。由于阿尔泰山阻挡北冰洋、大西洋吹来的湿气,因地形抬升致雨,便构成了极干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梯带演变多样气候;又因纬度偏高,不同季节环流背景有异,形成了本区四季不明显,春秋相连,只有冷暖之分。总的气候特点是春旱多风;夏短多雨不热;秋凉气爽;冬季寒冷而漫长,积雪厚。平原区平均气温3-4℃,最高气温40.6℃,最低气温-43℃,年≥10℃积温在2900~3000℃,年均降水量110mm,年均蒸发量大于2000mm,日照时数为2800h,无霜期年均136~145d。全地区年平均气温自西向东逐渐降低,西部最高,东部最低,其中西部的哈巴河最高为4.9℃,东部的青河最低为0.7 ℃。阿勒泰地区年降水量西部、北部最多均大于200mm,河谷平原最少小于150mm。

四、伊犁州的气候特征

1、伊犁州气候的第一个显着特点是“干燥”,在塔城和阿勒泰地区表现的特别明显。因为干燥,空气湿度低,云雨少,经常是晴空万里,阳光灿烂;因为干燥,太阳供给地面的热量,几乎全部用来加热大地和空气,而地面土壤又很干燥,无法蒸发降温,所以夏季白天温度偏高,到了夜晚,由于戈壁缺少保持热量的能力,地面散热的速度特别快,温度迅速下降,形成昼夜温差特别大。特别是塔城、阿勒泰地区的戈壁荒漠,因为干燥,地面植被相对稀疏,一起风就沙尘飞扬,尤

其是戈壁上时时有风沙弥漫。

伊犁州这种半干旱气候,还突出表现为盆地和平原降水偏少。伊犁河谷平原地区的年均降水量只有290毫米左右,塔城盆地的年均降水量只有240毫米左右,大约为华北地区年降水量的一半弱。阿勒泰地区除山区以外的其余地区降水更少,年均降水量只有100—200毫米。

但是,伊犁州也有降水较多的地方,主要是天山山区和阿勒泰山区。这里冬春多雪,夏秋多雨,空气相对湿润,地面植被丰富。天山山区年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与华北平原相差无几。其中巩乃斯林区附近约达800毫米,几乎与淮河流域的年降水量相等。这些山区不仅降水丰沛,而且每年降水比较稳定,这给山间盆地和山前平原绿洲的农业灌溉用水提供了较充沛的水源。

2、伊犁州气候的第二个显着特点是冬冷夏热。冬季,由于西伯利亚空气十分寒冷,这种冷空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在有利的高空大气环流引导下,强冷的西北风就会像潮水滚滚而来,所到之处气温急骤下降,这就是直接影响伊犁州气候的寒潮(俗称寒流)。每年冬季,伊犁州总有几次大幅度降温的寒潮出现。而遭到一般冷空气侵袭的时间就更多了。正因为如此,伊犁州各地尤其是塔城、阿勒泰地区,冬季温度普遍偏低。伊犁州区域内各地区的温度差异比较明显。例如,伊宁市1月份平均气温为-6.8°C;而阿勒泰市气温为-13.4°C,奎屯市平均气温却降至-14.3,遍地银装素裹,滴水成冰,一派北国冬景。在阿勒泰地区最北部的县,冬季就更漫长,也更加寒冷。1960年2月21日,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就出现过-51.5°C的低温,创全国最低气温纪录。这项纪录一直保持了9年之久,直到1969年2月13日,才为黑龙江漠河镇的-52.3°C的低温所刷新。从伊犁州历年冬季气候变化总的趋势来看,部分地区的冬季气温逐步在变暖,降雪量在减少,开始出现了暖冬现象,这对冬春季作物的生长不利。

伊犁州大部分地区夏季气温偏高,一般最热程度,伊犁河谷又高于塔城、阿勒泰地区。最突出的是奎屯市,那里最热月(7月)的平均气温为25.9°C,极端最高气温曾为42.8°C,居全州之冠。但是与东疆和南疆相比,伊犁州各地特别是山区,夏天都比较凉爽。所以,此时是全国各地游客来伊犁州旅游避暑的黄金季节。

3、伊犁州气候的第三个显着特点是气温日较差大(每昼夜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一般是白昼气温升高快,夜里气温降温大。许多地方最大的气温日较差在20°C—25°C之间。在具有干旱沙漠气候特征的塔城地区,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0°C左右,最大气温日较差曾达25°C左右。一天之内好像经历了四季变化,白天只穿背心仍然挥汗,夜里睡觉必须盖上棉被以防着凉。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瓜果的碳水化合物的积累,所以伊犁州的西瓜、甜瓜、苹果、葡萄、杏、桃、梨等瓜果都特别甜美可口。

4、伊犁州气候的第四个显着特点是日照丰富。2007年伊犁州的伊犁河谷全年日照时间为2748.1小时、塔城地区全年日照时间为2870.4小时,阿勒泰地区全年日照时间为3037.9小时,在全国各地居前列。日照丰富加剧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对棉花等喜光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都有良好的作用。

伊犁州不仅日照充足,而且地面受到的太阳辐射总能量也较大。但是伊犁州各地情况不一,总的来说,伊犁州年日照总辐射量是从东北向西南随着纬度的增高而逐渐增加。年总辐射量最大的地方是阿勒泰地区,最小的地方是塔城地区的乌苏一带,这与当地风沙的多少有关。

5、伊犁州气候的第五个显着特点是大风多。由于伊犁州山口、隘道众多,

在冷空气入侵时容易出现大风,各地起大风的时间多在春季。塔城地区的老风口等地,全年七级以上大风日数超过100天,曾经出现过大风雪阻塞公路运行的事故。克拉玛依、奎屯的全年大风日数也有75天之多。这么多的大风对交通运输、生产、生活都有妨碍。风多风大有其害,也有其利,如果把风能利用起来转换成热能、电能,就会造福于人类。风能的优点是取之不尽,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伊犁州的塔城地区是多风地区,风次多,延续时间长,年风能理论蕴藏量为1亿千瓦小时左右。风季一般为3~6个月及8~9月,风向主要为西北风和东北风,风力一般5~9级,最大10级。伊犁州利用风能资源尚未起步,未来开发潜力很大。

伊犁州的气候资源是得天独厚的,光能、太阳能、风能利用的前景,无疑是广阔而富有的。

新疆伊犁州2007年主要城市全年气温一览表(表一)

伊犁州冰川资源丰富,有大小冰川约3000条,总面积3429平方公里,占全疆冰川面积的14.29%;冰川储量1349亿立方米,有“固体水库”之称。

伊犁州有大小河流283条,山泉100多处,2007年地表水总径流量331.2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69.84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有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玛纳斯河、特克斯河、乌伦古河、额敏河、奎屯河、喀什河、巩乃斯河等,除额尔齐斯河流入北冰洋外,其余河流均是内陆河。额尔齐斯河全长2969公里(境内546公里),伊犁河全长1439公里(境内458公里),是新疆第二、第三位长的河流。

伊犁州湖泊众多,其中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26个,水域面积1125.2平方公里,主要有乌伦古湖、古力湖、喀纳斯湖。其中乌伦古湖水域面积736平方公里,是新疆第二大内陆淡水湖。

伊犁州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249.4万千瓦,占新疆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的37%,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约250万千瓦。

浅析行政生态学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启发

浅析行政生态学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启发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里格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政府的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的互动关系,从而创立了以生态学研究行政管理理论的新体系,里格斯认为行政生态学是研究“自然与人类文化环境与公共政策运行之间的相互影响情形”的学科。本文运用他的思想来研究中国公共行政的价值选择。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发展新阶段。我国的现代化历程,是在世界上有很多发达国家成功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展的,所以行政生态学中关于发展中国际行政的异质性、形式主义和重叠性的现象在我国表现很突出。 一、中国行政生态的异质性 里格斯认为异质性的存在是过渡性社会的重要特征。所谓“异质性”是指一个社会在同一时间里,同时

呈现了不同的制度、不同的行为观点。从历史纵向来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时间较短,在基础起点很低的情况下,迅速掌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不可能,短期内迅速提高国民素质不可能、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都迅速达到发达国家那种状态更是不可能。从整体而言,我国处于典型的过渡性社会,既有传统因素的存在,又有现代的因素凸现。从区域发展状态来看,我国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中西部相对于东部和南部而言,传统的农业社会的特征更显著,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同时,现代工业文明又势不可挡的强力推进。东部沿海地区如上海广东深圳等地已经发展的相当充足,某些领域已步入后现代社会。 二、中国行政管理的形式主义 中国行政管理的形式主义行政生态理论认为所谓的“形式主义”,是指“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应该的与事实的之间有一大段距离,政府有一套漂亮的宪法,但做的完全是另一套。”在过渡社会形态中,国家虽然有着完整的法律制度,但实际上起不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仅仅是形同虚设。传统的东西在实际上仍有巨大的影响力。如许多国家宪法规定了议会制和内阁制,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题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试题1 在对长江水质进行观察的时候,先设立观测点进行观测,再和历年的水质状况进行对比的研究方法是()。 1.0分 ?A、 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 ?B、 资料统计与现场观察资料相结合 ? ?C、 对比研究和定位研究相结合 ? ?D、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 我的答案:B 2 绿化植物的美学不会通过下列哪种途径表现出来?() 1.0分 ?A、 大小和形状的搭配 ? ?B、 地形和品种 ?

色彩和质地的搭配 ? ?D、 光影和声音 ? 我的答案:B 3 数理模型分析是利用特征方程、公式,结合()分析、综合系统分析,再利用系统模型、仿真模型分析城市水温、气候等的变化。 1.0分 ?A、 因素 ? ?B、 因子 ? ?C、 个体 ? ?D、 差异 ? 我的答案:B 4 现代城市生态学自然生态所研究的核心有气候特点、水温特点、生物特点、()。 0.0分

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 ? ?B、 环境现状 ? ?C、 环境污染和修复能力 ? ?D、 环境修复和容纳能力 ? 我的答案:D 5 现代生态设计的自然做工原理包括自然界没有废物、自然的自我组织和能动性、生物多样性和()。 0.0分 ?A、 设计和自然相协调效应 ? ?B、 生态位效应 ? ?C、 边缘效应 ? ?D、 最优设计效应

我的答案:A 6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和()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自然——社会”三者合一的复合系统。 0.0分 ?A、 改变、顺应 ? ?B、 改造、维护 ? ?C、 改造、适应 ? ?D、 改变、协调 ? 我的答案:D 7 下列不属于城市人口承载力特点的是()。 1.0分 ?A、 多因素制约 ? ?B、 不确定性

里格斯的行政生态思想及其反思

里格斯的行政生态思想及其反思 佛雷德·里格斯(Fred Riggs)是行政生态学的创始人,他在《行政生态学》等书中比较系统论述了行政生态学理论。研究里格斯的行政生态思想,借鉴其合理因素,有助于根据十八大精神的要求,推进“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里格斯对行政生态学的性质进行了定位。他认为,行政生态学作为行政学的一个分支机构,是“研究自然以及人类文化环境与公共政策运行之间的相互影响情形”的学科。他认为,行政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探讨各国所特有的社会文化及历史等诸因素如何影响并塑造改该国的公共行政;二是反过来研究各国公共行政又如何影响该国的社会变迁与发展。 里格斯着重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行政进化问题。他认为人类历史上存在着三种社会基本形态,即传统的农业社会、过渡社会和现代工业化社会,与之相对应也存在着三种行政模式:融合型(亦称农业社会型)的行政模式、棱柱型(亦称过渡社会型)的行政模式和衍射型(亦称工业社会型)的行政模式。他认为在传统农业社会,社会结构是混沌未分的,没有明确、细致的社会分工,与之相适应,行政行为与立法、司法、经济等社会行为是混杂在一起的,谈不上有专业化的

行政机构,因而行政效率极为低下;整个行政系统对专制统治者负责,而不向人民负责;行政的权威不是来自于人民高度的认同感,而是源自武力的强制。棱柱型的行政模式,是介于传统农业社会与现代工业社会之间的形态,由于其过渡性,它既保持着传统社会的一些特征,又具有现代社会的一些因素。在行政方面,行政行为已逐渐与其他社会行为分化开来,但还未完全分化;专业化的行政机构已经设立,但功能很有限;行政过程仍然受着亲族、家族等各种传统势力的制约,因而行政效率低下。衍射型的行政模式是工业社会型行政模式。在现代工业化社会里,整个社会有着明确的、细致的分工,故政府职能也是明确的,有着分工极细的行政机构,执行着各自不同的行政职能,各司其职、互不混杂,讲求的是行政的效率与科学性。 里格斯分析了行政生态的要素构成。他认为,影响一国行政的生态要素是各种各样的,但其中最主要的有五个要素:(1)经济要素,它是影响一个国家行政的第一位要素,一个国家的行政模式,基本上是由该国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2)社会要素,主要是指各种社会组织,有两大类:一类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自然团体;一类是以利益关系为纽带结成的人为团体。(3)沟通网络,包括社会的文化水平、使用语言的状况、社会舆论的力量,以及通讯和交通的状况等,它对一国的公共行政也发生重要影响。(4)符号系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论文

作者:胡彪 学号;1008070174 班级:城规102班 E-mail;785911260@qq.com指导教师;黄宗胜 (教授) 课程: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作者:胡彪 学号;1008070174 E-mail;785911260@qq.com (贵 州 大 学 建 筑 与 城 市 规 划 学 院 城 市 规 划 102 班) 摘 要贵州大学新校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关 键 词贵州大学新校区一期工程已建成两年有余,为了了解环境的总体和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活和社会 发展的适宜程度,以及人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新校区的环境情况,做以下的研究。人与环境生态关系环境质量延续共存 引言环境质量(environmental quality)是指一定 范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生 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贵州大学新校区的 建成两年有余,环境质量在逐步提高的同时,人 群对环境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加;人造环境与原生 态环境正在逐渐相互补充融合,人与环境的关系 也在随着环境矛盾的增加而联系更加紧密,目 前,校园人群对环境的关注度普遍不高。对于校 园生态环境是不是能够对美化校园各空间产生 作用,是不是有利于融入人群的生活,成为本次 研究的目的。由于新校区的生态系统范围较小、 结构相对大城市的生态系统简单,故其环境质量 的分析将较为明确,评价也较为准确。 第一部分为通风走廊人工环境区,第二部分以生活服务体育锻炼为主的第一生活区,第三部分是以教学办公和图书馆为主的教学办公学习区,第四部分是以原生态山区为主的原生态区,第五部分是生活服务为主的第二生活区。进行实地测量。提供计算绿地面积计算不同区域的绿地率及新校区一期建设范围的绿地率。1.2.2对植物配置进行统计研究1.2.3现场发放环境质量调查问卷,调查师生对环境质量的评价,发放100份调查问卷,问卷当场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得出师生对环境质量评价的满意程度。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准备新校区一期总体规划图、相机、 皮尺、调查问卷、访谈记录本、植物采集记录本 等。 新校区一期总体规划图 1.2方法选取贵州大学新校区一期建设范围为 研究对象; 1.2.1按空间结构和路网如图分为五个部 分,2结果与分析2.1校园各区域基本情况由于贵阳市是一座“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绿带环绕,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化都市,具有温度适宜、湿度适中、风速有利、紫外线辐射低、空气清洁、水质优良、海拔适宜、夏季低耗能等气候优势。新校区在建设中很大程度受到其气候的影响,使得生态系统在遭到建设破坏后能够较快的弥补及恢复。2.2各部分所占面积及比例第一部分占地9.82公顷,第二部分占地9.49公顷,第三部分占20.76公顷,第四部分占17.85公顷,第五部分占10.21公顷,合计68.13公顷。1.2.4现场访谈,记录,访谈者关心的环境质量问题和提供改善的措施建议。 用地面积比例图

2019年秋西方行政学说形考任务试题和答案

2019年秋西方行政学说形考任务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题目1 行政管理真正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 选择一项: A. 20世纪末21世纪初 B. 19世纪末20世纪初 C. 18世纪末19世纪初 D. 17世纪末18世纪初 题目2 被认为是行政学开山鼻祖的是()。 选择一项: A. B.

C. D. 题目3 古德诺的行政学研究和威尔逊的研究有着相当一致的地方,他也是站在()利益一边,主张公共行政权力的集中。 选择一项: A. 国会议员 B. 大资产阶级 C. 中小资产阶级 D. 总统 题目4 “神秘化组织”行使权威的方式是基于(),它以对个人的崇拜、迷信为基础。 选择一项: A. 先例 B. 领导者个人的人格 C. 组织内部的规则 D. 惯例 题目5

韦伯认为效率较好的组织类型是()。 选择一项: A. 基于超凡魅力权威而形成的组织 B. 与合理合法权威相适应的组织 C. 与传统权威相适应的组织 D. 神秘化的组织 题目6 在实行刺激性工资报酬制度时,泰勒主张通过()的研究和分析,制定出一个定额或标准。选择一项: A. 工时 B. 工具 C. 经验 D. 作业 题目7 在法约尔看来,()不仅是管理的首要因素,具有普遍适用性,而且是一切组织活动的基础。 选择一项: A. 控制 B. 指挥 C. 组织 D. 计划 题目8 在怀特看来,对政府行政进行的司法监督不包括()。

A. 对国会议员投票行为的监督 B. 对普通行政行为及特别行政行为的监督 C. 对公务员的司法监督 D. 对行政自由裁量权行使的监督 题目9 人们认为,如果说在美国只有一个人是行政管理的化身,那么这个人就是()。 选择一项: A. 威尔逊 B. 潘恩 C. 古利克 D. 杰佛逊 题目10 被誉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并成为西方管理思想史上社会系统学派创始人的是()。选择一项: A. 古德诺 B. 韦伯 C. 巴纳德 D. 怀特 题目11 在行政学研究中,由西蒙提出的最受重视并最常被引用,已经成为行政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新概念工具的是()。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复习资料要点 第一章生态学概论 1、生态学: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P3) 2、生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她条件的总与。生境(生物的生活环境)包括:物理环境(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P6) 3、生态因子: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有两方面因素所组成: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P12) 4、种群: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总与(P17) 种群的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种群的动态参数: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与迁出、年龄结构与性别比、种群内禀增长率。 种间关系:种间竞争关系、种间捕食与寄生关系、种间合作与互利共生关系。 5、种群增长模式:内禀增长率(A)、实际增长率(B)、环境阻力(C):A—B=C(P20) 6、生态位:有机体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与位置。(P22) 7、群落(即生物群落):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P24) 群落的特征:a)群落中的优势种;b)群落的物种多样性;c)群落的种间关联性;d)群落的交错区与边缘效应;e)群落的稳定性。(P25-26) 8、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内生物与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P29) 9、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生产者;b)消费者;c)还原者;d)非生物环境(P29) 生态系统的结构:空间结构、物种结构、营养结构。 10、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a)生物生产;b)能量流动;c)物质循环;d)信息传递;(P35-39) 11、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P42) 12、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1)反馈机制;2)抵抗力;3)恢复力(P43) 13、生态系统有两大部分(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四个基本成分(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非生物环境) 14、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及类型? 答:(1)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a)生态系统就是动态功能系统;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 C)生态系统就是开放的“自持系统”;d)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功能。 (2)生态系统的类型: 按生态系统空间环境性质分类:a)淡水生态系统b)海洋生态系统c)陆地生态系统。 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a)自然生态系统b)人工生态系统 第二章城市生态学及其基本原理 1、城市生态学的创始人:帕克(P46) 2、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就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包括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与城市社会生态学。(P46) 3、城市生态位:就是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与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就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与生态关系的集合。 4、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源:1)城市的集聚性与稀缺性2)人们对自然环境及城市环境的错误认识。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砂很大,院墙加高。 (二)、内蒙民居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三)、宁夏民居 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四)、陕北民居(西北窑洞)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

里格斯行政生态学与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分析

里格斯行政生态学与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分析 □ 李 金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 摘 要 行政生态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关于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相互关系的交叉性学科。本文在介绍里格斯行政生态学基本架构的基础上,从行政环境的视角分析中国行政管理在外部全球化和内部现代化的困境,并试图寻求找到协调二者关系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新途径。 关键词 行政生态学 异质性 内部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88(2005)10-003-02 一、里格斯行政生态学基本架构 美国著名行政学家里格斯从比较的角度,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发展中国家的行政管理。从而创立了以生态学研究行政管理理论的新体系,使行政生态学成为一门系统学科。里格斯认为行政生态学是:“自然与人类文化环境与公共政策运行之间的相互影响情形”的学科①。也就是说,行政生态学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探讨各国所特有的社会文化及历史诸多因素是如何影响和塑造该国的行政管理;二是研究各国的行政管理又是如何反作用于该国的行政环境。本文将里格斯行政生态学理论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里格斯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存在三种基本社会形态,即传统农业社会、过渡社会和现代工业社会,并且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各自独特的行政生态环境。他借助“结构分析功能法”和物理学上的“光谱分析”的概念,提供了与这三种社会形态相适应的行政模式。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是融合型行政模式。在农业社会中,社会结构非常简单,如同折射前的自然光一样,没有明确细致的社会分工。行政管理是一个大杂烩,行政行为和立法行为、司法行为等都是混为一体的。与现代工业化社会相适应的是衍射型行政模式。从光折射形象分析,白光经过折射后,分解为七种基本的颜色。这就象现代工业化社会,整个社会有着明确的分工。因而,政府职能也是相当明确的,有着分工极细的行政机构,执行着不同的行政职能。与过渡社会相适应的是棱柱型行政模式,里格斯将界于农业社会和现代工业化社会之间的社会形态称为过渡社会。在这种社会形态里,行政行为已渐渐与其他社会行为区分开,专业化的行政机构已经建立起来,但功能有限,行政效率比较低下。 第二,通过对三种行政生态模式的分析,里格斯认为影响一个国家的行政生态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沟通网络、符号系统和政治结构。国家的经济要素是影响行政的第一要素,一个国家的行政模式主要由该国的经济结构决定。相应地,他把社会经济结构依照社会类型分为三种:传统农业社会中的互惠-重配结构、过渡社会中的集市-有限市场结构、现代工业化社会中市场-企业结构,这三种结构的市场化程度不同,因此对行政管理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市场化程度越高,行政管理中受传统事务的程度就越低。社会组织对行政的影响也因社会形态而异。里格斯把社会组织分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自然团体(如家庭、家族)和以利益为纽带结成的团体(如教会、政党、工会),在农业型社会和过渡型社会中,家庭和家族在行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中,社团对政府和行政起重要作用。网络沟通包括社会的文化水平,使用语言的水平,社会舆论的力量。符号系统就是社会政治符号系统,包括政治神话、政治法制和政治章程,这些实际上就是关于政治意识和政治游戏规则对行政的影响。政治与行政关系紧密相连,政治结构直接影响行政管理的运行。这几种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一国的行政生态。 第三,里格斯着重讨论了发展中国家即过渡型社会的行政生态问题。过渡型社会存在三个重要的独特的特征,即异质性、形式主义和重叠性。 首先是异质性。高度异质性的存在是过渡性社会的重要特征。所谓异质性就是指极为不同的体制,习俗和观点的同时存在②。由于一个正好相反的观点和习俗共同平行相处,因而,棱柱型社会的变革是不协调、不完善的。其次是形式主义。在过渡社会形态中,国家虽然有着完整的法律制度,但实际上起不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仅仅是形同虚设。传统的东西在实际上仍有巨大的影响力。如许多国家宪法规定了议会制和内阁制,但军人却把持着政权,宪法只是一种形式摆设。最后是重叠性。在组织和结构上,由于功能的分工不明,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的重叠。在过渡社会中,行政机构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时,就借助一些非行政组织如家族、总教团体但等来完成其职能,从而造就了机构的严重重叠,形成行政行为的多元化。 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行政管理困境分析 从里格斯行政生态学提供的思维方式来看,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影响或制约行政管理目标的制定,机构的设置和行政行为方式的选择。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行政环境就有什么样的行政管理。虽然里格斯研究的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行政生态,但是他关于生态学视觉研究行政管理和研究发展中国家的行政生态的成果,仍然可以指导现代国家行政生态的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行政生态系统就开始由传统走向现代化。在这 3 台声?新视角 2005?10 政治?行政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名词解释 1、环境承载力: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包括资源,技术,污染 2、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综合体的天然平衡情况不作重大变化、自然环境不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 3、水污染综合整治:是综合运用各种方法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 4、环境效应: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力作用于环境后所产生的正、负效果在环境系统中的响应。 5、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的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6、生物圈: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这几个圈层的交接的界面所组成的。这几个圈层交接的界面里有生命在其中积极活动,所以称之为生物圈。 7、人类生态系统:是指居民与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加工、改造二建造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 8、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 9、城市污染源:指城市内产生污染物(包括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的设备、装置、场所和单位。 10、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11、信息传递(信息流):指生态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及生命成分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形式。 12、城市生产功能:是指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利用域内外环境所提供的自然资源及其他资源,生产出各类“产品”(包括各类物质性及精神性产品)的能力。 13、环境区划:是根据特定区域环境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结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条件,按照一定的准则和指标体系把该区域的环境空间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地域单元的一项综合性的环境分类活动。 14、环境污染:是指由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15、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按照一定的目的在对一个区域的各种单要素评价的基础上,对环境质量进行总体的定性和定量的评定。 16、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17、能量流动(能量流):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能量传递与转化过程。 18、城市污染综合整治:是从整体出发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在环境质量评价、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拟定环境规划的基础上,采取防治结合、人工处理和自然净化结合等措施,以技术、经济和法制等手段,实施防止污染的最佳方案,以控制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19、水体自净作用:是指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经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使污染浓度逐渐下降,水体理化性质及生物特征恢复至污染物进入前的状态的过程。 问答 1、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及类型? 特征:1)生态系统是动态功能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3)生态系统是开放的

行政生态学考试答案

行政生态学考试答案

行政生态学考试答案 一、名词解释(4*5) 生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简单地说,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动态平衡: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着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的相对稳定称为生态平衡。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遵循着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演变规律,因而形成有层次的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它总是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推动自身的变化和发展。 符号系统:符号系统指包括政治神话、政治准则、政治法典在内的的一整套政治符号系统。棱柱形行政模式:里格斯认为,由于受特定社会形态的形式主义、异质性、重叠性等基本属性的影响,过渡型社会的行政行为有几种常见特性。这种特性既保持着传统社会的一些特征,又具有现代社会的一些因素,新旧并存。在行政方面,行政行为已逐渐与其他社会行为分化开来,但还未完全分化;专业化的行政机构已经设立,但还不能正常运作,功能很有限;行政过程仍然受着家庭、家族等各种传统势力的制约,因而行政效率低下。这种情形,就如同光在棱柱中的折射过程,既具有融合的白光的特性,又具有衍射光的因素,故里格斯将此类型行政称为“棱柱型行政”。 二、简述题(4*7) 1.沟通网络 ①沟通网络是指一群人建立和保持联系,以便相互沟通的一种形式。几乎每个人在组织中都会参与网络,成为其中的一员。沟通网络有助于管理者获得信息,也有助于管理者和员工搞好人际关系。 ②沟通网络主要包括社会文化水平、使用语言的状况,社会舆论的力量,以及通讯和交通的状况等使整个社会相互“沟通”的手段。一个国家沟通网络是否畅通,对其公共行政具有重要影响。 ③沟通网络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链式沟通、轮式沟通、Y式沟通、环式沟通、全通道式沟通。 2、生态行政学与行政生态学的区别

《西方行政学说史》思考题

《西方行政学说史》思考题 第三部分深化过程中的西方行政学理论 第17章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理论 通过对里格斯行政生态学理论的研究,试分析: 1、试论述行政生态学理论的研究范围和研究特点 2、试分析里格斯关于国家行政五大生态要素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 3、试分别叙述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溶合型行政模式、与现代工业化相 适应的衍射型行政模式和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的棱柱 型行政模式的基本特征(从五大生态要素出发进行分析) 4、试从学术价值和局限性两方面对里格斯行政生态理论进行评价 5、试分析行政生态学理论对我国公共行政改革的启示 第18章黑迪的比较行政学理论 通过对黑迪比较行政学理论的研究,试分析: 1、黑迪总结出学者们在公共行政研究的一些核心问题上达成共识的观 点是什么? 2、分别从学科发展和实践意义两个方面分析比较行政学研究的重要性 3、黑迪认为,默顿的“中程理论”是利用率最高且最受欢迎的比较分 析框架。试分析“中程理论”的基本含义,并举例说明该理论在行 政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19章彼得的彼得原理 通过对彼得的彼得原理的研究,试分析: 1、试结合彼得原理,分析广泛存在于社会组织的痼疾——“不称职” 现象的原因 2、试举例说明冲击式晋升、蔓藤式晋升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3、试分析帕金森理论与彼得原理中关于组织等级制的区别 4、试结合实际,谈一谈彼得原理对我国行政管理实践有哪些启示? 第20章德罗尔的政策科学理论 通过对德罗尔政策科学理论的研究,试分析:

1、试论述德罗尔关于政策科学的含义、特征和系统群研究方法的含义 2、试结合行政管理实际,分析系统群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 3、试结合政策制定环节,分析应对逆境的政策原则在实际中的运用 4、分析德罗尔的政策科学理论对我国决策实践具有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第21章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理论” 通过对“新公共行政学理论”的研究,试分析: 1、试分析传统公共行政学与新公共行政学的区别 2、对公共行政组织中的四种基本运作过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3、试分别论述新公共行政学在理论研究和行政实践方面对当代公共行 政发展的贡献 4、试述新公共行政学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22章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 通过对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的研究,试分析: 1、试结合行政管理工作,分析目标管理的三个阶段和七个基本步骤 2、试结合行政管理工作,分析目标管理的主要特点(“参与式”管理) 3、试分析在我国行政管理实践中推广目标管理的意义 4、你认为目标管理在公共行政应用中的主要环节包括哪些内容? 第23章奎德的政策分析理论 通过对奎德政策分析理论的研究,试分析: 1、叙述政策分析的含义、目的、基础(运筹学和系统分析)和必要性 2、为什么说政策分析是在运筹学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试结合某一项具体事件,叙述政策分析的一般过程 4、试结合行政管理实际,叙述政策分析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运用 第24章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败说” 通过对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失败说”的研究,试分析: 1、试运用公共选择理论分析政府政策低效率的原因以及克服这种现象 的对策? 2、试分析造成政府工作机构低效率的原因以及克服这种现象的对策?

行政生态学

行政生态学 转型社会的行政发展 ——读金耀基译著之《行政生态学》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王巍 一、阅读理解和内容评述 所谓行政生态学,基本上要从两个角度加以理解:第一,探求(美国)特有的社会、文化、历史等诸种因素如何影响塑造其公共行政;第二,反过来看,(美国)的公共行政又是如何影响其社会文化。(第1页) 行政生态学是生态学与行政学的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高斯、罗伯特?达尔、默顿等人都曾经研究过此门学问,但是,集大成者可谓是弗雷德?W?里格斯教授。里格斯教授用自然光的折射原理,归纳了三类社会模型以及受此社会生态规约的行政模型——所谓“溶合的———棱柱的——绕射的模型”(fused - prismatic - diffracted) 。他在放弃了传统(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两极模型的基础上,从比较分析的角度,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着力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行政现状和发展问题。他认为,此类模型系列“可以有效地包容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和过渡社会……并且棱柱型模较之韦伯和英美型模更富于广含性和普遍适用性。”(第140页) 在笔者看来,里格斯教授所建构的三类模型中,所谓“融合”和“绕射”两类具有十足的韦伯理想模型的特征,但这两类极化模式的界定,最终服务于“棱柱”模型的描述。里格斯教授说:“在现代的、过渡的社会里,一直有一种建立正式的政治和行政制度的趋势,但是这些制度却仍然只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制度……有效的行为绝大部分取决于传统的结构和压力,诸如家族、宗教以及一些继续存在的社会和经济成规。因此,只有以生态学的观点——亦即从非行政的因素去考察,才能了解这些国家的政治和行政。” 笔者认为,所有的社会和行政形态都归属于“棱柱”模型的范畴,其具体内涵都要在“融合的”与“绕射的”两类理想模式之间加以界定。美国与泰国、菲律宾和中国的社会和行政发展状况只有符合“棱柱”模型的程度上区别。 行政生态论中的两类极化模型 融合模式 泰国与古代中国的情景 行政生态中的关键要素及影响作用 经济因素:非市场的“互惠—重配”结构。国王或者君主占据了分配的中心,次级官吏继而主导了自身统治范围的利益分配。同心圆的分配制度取代了公平的市场交换。影响:重配的行政制度,行政行为与经济行为发生重叠和综合,并且对于行政人员来说,重配性质的行政行为是不自觉的。 社会因素:家国同构,所谓家事即为国事。上升为patronate特征的家庭在国家事务的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影响:行政行为具有家庭性,官吏来自名门望族,且以家族利益为重,而非公共利益。 沟通网:沟通不畅造成了多元化社会,社会动员性与同化性都很低。影响:第一,限

传统民居与自然通风

纵观传统民居,因气候环境不同,形态各异,但在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时,都是通过有效的建筑形式,做出积极的反应。其中,利用建筑进行围合,营造宜人的内部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建设中行之有效的设计措施。 建筑四周围合,中央为天井(或称为内院),通过建筑与天井的组合,有效组织室内自然通风,产生自然通风的原理为:四周墙壁遮挡日辐射,使得天井在白天受到的太阳辐射较少,比较阴凉,加上院内植被、水体的蒸腾作用和调节,进一步降低院落内空气温度,此时室内气温较高,院内冷空气在热压作用下流向室内;夜晚,院内空气受到周边建筑影响加热上升,而上空冷空气下沉,并渗透到建筑内,有效改善室内热环境。在室外风速较大的情况下,内院处于负压区,自由对流比较活跃,热空气上升,受顶部风的影响迅速排走,“抽风”效果明显,可促进室内自然通风。 图2-7所示安徽民居,以天井为中心,建筑向内开敞,夏季利用天井效应,加强通风效果,而建筑四周封闭,同样立于冬季保温。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热冬冷,为满足生活需求,利用自然通风进行夏季降温,冬季除湿,

民警将设计相对开敞,如图2-8所示,通过围合形成天井组织采光、通风来适应这种气候。天井按所处位置可分为前天井、中天井、后天井和侧天井,一般进深和面积常常不太大,且南北短、东西向长,拔风效果明显,宜于将街道风引入室内。此外,在天井一侧常设置有狭长封闭空间,成为避弄,窄小封闭空间对进入室内的空气又加速的功效,立于增强建筑整体通风效果。 门窗是组织民居通风的重要条件,在建筑设计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如江南民居门窗面积大,常常充满整个开间,窗台位置较低甚至采用落地窗形式,加大室内进风量。有的落地窗为可拆卸式,在夏季将其拆除,使凉风最大限度进入室内,冬季再安装完整,以便防风保温。门窗多采用漏窗形式,如图2-9所示南京甘家大院的门窗,丰富的造型,精美的制作,极大美化了建筑,同时也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 屋顶也是组织建筑自然通风的重要构件,如湿热地区的干阑式建筑,采用大屋顶、深挑檐的形式,加大建筑阴影面积,强化通风散热效果;而夏热冬冷地区的江南传统民居,通过屋檐出挑来避免太阳直射和加强自然通风,缓解夏季湿度过大带来的闷热感。(研究不同地区屋檐出挑深度的不同情况,满足当地的气候需求) 传统民居建设讲究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在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基础上,结合人们的居住习惯,创造出舒适、宜人、健康的居住环境,这些对现代住宅设计亦有重要的知道意义和参考价值。 管式住宅是柯里亚提出的一种狭长的住宅模式,了利用被动式的通风手段,组织室内自然通风,适应印度炎热的气候状况。具体原理是将坡屋顶与剖面设计结合,内部设计成高畅贯通空间,形成类似烟囱的通风管道,以形成持续不断的自然通风。热空气经入口进入采风塔,与温度较低的塔壁接触,受冷变重而向下流动,流经房间设置的空气出入口,被抽到房间内部。经一天的热交换,到夜晚采风塔壁面温度升高,则起作用原理与白天的相反。 第一座管式住宅建于1962年,平面设计18.2米长,3.6米宽,强调住宅的横向通风效果。房子围绕一个露天的院子布置,采用内向形态,对外封闭以遮挡烈日。坡屋顶结合剖面设计,内部形成连贯的空间,热空气进入室内沿着斜坡屋面上升,利用文丘里管现象从顶部将热空气排除,然后吸入新鲜空气,室内通风效果好。同时利用门口处的可调百叶窗进入室

第二章 最新行政管理学(00277) 行政环境

第二章行政环境 1.行政环境的内涵是什么? 答:(1)行政环境是针对具体行政系统而存在的。 (2)行政环境通过边界与行政系统相区分。 (3)行政环境构成成分的关键属性在于能够对行政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影响。 (4)行政环境因素既包括有形的事物,也包括无形的情势。 2.【记忆】行政环境的基本属性【200804多选、201604单选、201704单选、201904多选】: (1)复杂性: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系统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因素的集合。 (2)相关性与综合性:美国生物学家康孟勒指出:“生态学的头一条定律是:世界上万事万物都相互关联” (3)层次性:行政环境不同因素在整个环境系统中的地位、对行政系统作用的程度、规模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或者说存在着层次性。 (4)动态性:行政环境的构成、影响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呈现出动态性的特性。 3.【记忆】简述行政环境的类型?简述行政环境常见的类型【201804简答题】答: 1、以环境因素的形成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标准,行政环境可划分:自然行政环境与人造行政环境(社会环境)。 了解:人造环境或者说社会环境是与行政系统的产生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影响最为直接的行政环境类别。 2、根据对特定行政系统的作用与影响层次,行政环境可划分:宏观、中观与微观行政环境。 了解:美国著名社会学者帕森斯认为,一个社会组织可以被看成是由策略、管理与操作等三个层次的子系统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 宏观环境:指能够对行政系统策略层次的存在与运行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行政环境因素的集合。 3、以行政区划或者说一国政府的管辖区域为标准,行政环境可划分: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201704多选】 4.简述自然行政环境的内容与特点? 答:(1)自然行政环境的涵义:自然行政环境是指对行政系统的存在与运行起影响作用的各种自然因素的集合或统称。 (2)自然行政环境的内容:天气、地质结构、原始森林等环境因素的形成都是自然界运行的表现与结果。 (3)自然行政环境的特点:一般来说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与发展。 5.人造行政环境=社会环境,是指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且能够对

行政环境 练习题

第二章行政环境 | 一、填空题 1、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称为公共行政环境。 2、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3、公共行政环境决定、限制和制约公共行政,公共行政必须适应公共行政环境。同时,公共行政对公共行政环境也有能动作用,它可以影响和改造公共行政环境。 4、最先提出对公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高斯。 5、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高斯最先提出对公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 6、1961年里格斯发表了《公共行政生态学》,这是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开以生态学方法研究公共行政的风气之先河。 7、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是1961年里格斯发表的《公共行政生态学》,它开以生态学方法研究公共行政的风气之先河。 8、组织文化包括组织观念、法律意识、道德感情和价值观等,其中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 9、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组织文化是形成组织规范、工作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准则的源泉。 10、在我国,为人民服务是公共组织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是由马列主义的意识形态决定的。 二、单项选择题 1、公共行政环境的『 D 』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这间的差异性上。 A、约束性 B、复杂性 C、不稳定性 D、特殊性 2、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A 』最先提出对公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 A、高斯 B、里格斯 C、德鲁克 D、古立克 3、1961年里格斯发表了『 D 』,这是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开以生态学方法研究公共行政的风气之先河。 A、《比较公共行政模式》 B、《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 C、《政府生态学》 D、《公共行政生态学》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民居特点 民居具有空间性,是人们在适应改造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总结一些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①黄土高原窑洞的特点: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反映的环境: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 ②北方民居的特点: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③新疆平顶屋的特点:屋顶平,墙厚窗小。反映的环境特点: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 ④蒙古包的特点: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 ⑤江南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的环境。 ⑥云南傣族竹楼的特点: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反应的环境特点: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 ⑦青藏高原碉楼的特点:平顶,门窗少,墙厚。反映的环境特点:高寒、光照强。 ⑧东南亚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 ⑨因纽特人冰屋的特点: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反映的环境特点:终年寒冷的寒带环境。 二、跟踪训练 蒙古包能满足游牧需求,尤其能够对抗草原上严峻的自然灾害,是游牧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体现。下图示意蒙古包景观(左图)及蒙古包搭建过程(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决定蒙古包呈圆形的因素是 A.高温B.暴雪C.酷寒D.大风 2.关于蒙古包各组件的说法合理的是 ①所有部件组装均用铁钉固定,以保持蒙古包稳固 ②门口较小且离开地面,可预防雪的堆积并抵御严寒 ③门口朝东南,可减少冬季风影响并获取更多光照 ④最高点的天窗能够改善采光和通风,促进空气流通 ⑤门的中上部开窗户镶嵌玻璃,目的是改善采光条件 A.①②③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④⑤ 3.蒙古包搭建地随着迁徙季节而调整,最合理的是 A.春阳B.夏岗C.秋洼D.冬平 【答案】1.D 2.C 3.B 【解析】1.内蒙古高原多大风天气,同样的风力,圆形的蒙古包受力较小,结构更加稳定,D正确;内蒙古高原夏季气温相对凉爽,冬季寒冷,A错;蒙古包外形呈圆形与暴雪和酷寒等因素关系不大,BC错。故选D。 2.蒙古包作为草原上一种特色民居,是适应内蒙古地区游牧业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居,以木、毡为基本原料,同时,由各个部件组装而成,便于拆卸和组装,材料不用金属、砖瓦、水泥等,①错;内蒙古地区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多暴雪天气,门口较小且离开地面,一是有利于防止大雪封门,二是能够抵御严寒(与门口较小有关),②正确;冬季,该区域盛行西北风,且日出东南,所以门口朝向东南,既可以减少冬季风的影响,也能够获取更多的光照,③正确;蒙古包的门窗相对较少,最高点的天窗既能够改善采光条件,也能够起到通风作用,促进空气流通,④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门的中上部并没有开窗户并镶嵌玻璃,⑤错。故选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