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

(新)高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
(新)高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

附件: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学院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技工作的紧密结合,建立学院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新机制,更好地加强专业建设,保证我院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体现我院的办学特色,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更好地指导学生实习与就业,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特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第二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是在学院学术委员会指导下,协助学院系部确定专业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向,确定专业知识结构,审议专业教学计划,搞好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咨询和指导机构。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三条学院每个专业必须设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相近的,可按大类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第四条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可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1名,委员5-6名。主任委员原则上由校外委员担任,副主任委员由专业负责人或本专业教研室主任担任。委员会成员由本省或本市行业协会、行业行政机关、大中型企业的领导、专家与高等院校学者或教授、本院系专业教师代表等人员组成。校内委员控制在3人以内。

第五条委员资格

1、具有本专业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动手技能。

2、在本专业领域工作五年以上,有较丰富的专业经验。

3、原则上具有本专业副高以上技术职务资格。

4、能正确掌握和预见本专业发展趋势。

第六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采用聘任制,每届任期三年,可连聘、连任或中途解聘。

第三章工作职责

第七条对相应专业设置的可行性(社会背景、行业背景及社会需求、办学条件等)进行论证或咨询;审议本专业的发展规划,为争创重点专业、特色专业提供服务。

第八条对专业的建设方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等进行指导。

第九条审核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主干课程、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大纲;审核专业技能考核的标准与方法。

第十条指导实践性教学与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协助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岗位的安排。

第十一条承担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工作,指导教师研究课题。

第十二条指导、推荐毕业生就业。

第四章工作制度

第十三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例会,审议专业建设计划执行和完成情况。会议由专业建设负责人或教研室主任负责联系落实,由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主持召开。

第十四条对于在专业建设中遇到的难题或特大问题,不定期召开临时会议讨论。

第十五条专业建设委员会应充分发挥委员专家自身专业特长和熟悉本行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情况的特长,定期向委员通报专业建设情况,交流委员们对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介绍相关专业发展和岗位对人才需求的新动向。

第十六条组织与兄弟院校相关教学科研成果的交流活动。

第十七条组织与相关企业的交流活动。

第五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外委员待遇第十八条受聘委员所在单位可优先参与本院组织的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等活动,合作开发应用技术项目,优先挑选毕业生。

第十九条可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利用本院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料和教学设备,优先安排委员单位的员工轮训。

第二十条在学院宣传媒体上为受聘委员所在单位提供广告宣传,并优先采购其产品。

第二十一条受聘委员中的一部分委员,可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聘为客座

教授,不定期来学院举办学术讲座。

第二十二条委员参加会议往返费用由学院给予报销,并根据工作实绩,每年给予受聘委员适当的工作津贴。

第二十三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活动经费在学院批准的专业建设立项经费中列支。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四条本章程的解释权属学院学术委员会。

第二十五条本章程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职业学院

二00五年十月

高校文化建设总结.

高校文化建设总结 2017-03-16 高校文化建设总结 我们学校以“学校――教师、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理念贯彻整个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几年努力,逐步构建出具有洪塘中心小学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现总结如下: 一、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以环境文化熏陶人、感染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1、让每一堵墙都说话: 教学楼一至二楼连廊开辟学科知识文化长廊,展示学生各类作品与活动照片。 学校楼梯口都布置有展板,有的来自教师学生的推荐,有的来自教师学生的原创,在设计制作上每一个展扳都有学校的标识,既美观又富有教育意义。校园逐步成为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展示才能的大舞台。 2、让每个功能室都灿烂: 通过爱心植树,增添了上百棵的花卉,几十棵的大树,总价值在二十万左右;学校科学组还组织学生收集资料为校园内的树木花草挂上了“身份证”,使每块绿地都散发出知识的芬芳。 3、让每个班级都温馨: 学校积极开展特色班级的评比活动,班级环境文化建设 的评比活动,一系列的举措,让班级文化呈现出个性鲜明,书香浓郁,温馨如家的特点。 二、健全人性化管理制度,以制度文化激励人、规范人我们知道,要让制度真正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操守,在制度之外,还得靠文化。 1、学校管理人文化: 学校对干部管理进行目标化考核;对学校重大事项采取教代会商议的形式;对校务公开实行网络化操作;对学校工作听取师生“金点子”;对学生教育管理采取家校“互动制”。 2、教师成长自主化:

教师通过专家指导规划,通过自我反思对照总结,通过成长之星评比评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热情与持久的动力。 3、师生管理精细化: 4、师生考核激励化: 学校不断完善以“教师进修券”为主题的教师考核制度,努力变领导考核为自我考核,不断增强教师的进取心;修改了学生素质教育报告单,从更全面,更个性的角度来反映学生的成长,鼓励学生的`成长。 三、充实师生精神食粮,以精神文化引导人、提升人 知名教授肖川讲过:“校园文化体现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这句话告诉我们:形式上的校园文化不是真正的校园 文化,内化后的人的言行举止才是真正的校园文化。 图书进室: 学校采取各学科,各办公室,各班主任推荐书籍,学校集中购买的方式,不断丰富学校图书,班级有图书箱,办公室有书柜,为师生阅读提供方便。 四、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以活动文化培养人、锻炼人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狄尔泰认为:体验―表达―理解,是生命的本体,尤其是人的体验最能表达生命的存在。 1缤纷社团活动: 学校通过内挖外引教育资源,开设了儿童画、创意手工、书法、中国画等社团,近460名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铺写出校园生动的画卷。 2、隆重节日典礼活动: “三大节日,四大典礼”成为学校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一年中,我们认真策划并成功组织“周一升国旗仪式、入队宣誓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富有创新地开展了“七彩六一、感恩母亲、爱国诗诵会”。通过节日典礼活动不断积淀学校独特的文化内涵。 3、多样教师校园活动: 我们按照教师的业余爱好,每月安排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工会活我们遵循学校的历史,每年安排教师“新春联欢会”,并在原由基础上,逐步“文化”起来,增设了“校园十大新 事”的颁奖典礼,增加教师的才艺表演。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提升”已成了教师的共识。

地方高校大学文化建设浅谈

地方高校大学文化建设浅谈 摘要: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地方高校大学文化建设更具有特殊意义。地方高校大学文化建设应坚持历史继承性、社会适应性、主体创造性和系统协调性原则。在具体构建过程中应做到: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加强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构建地域性特色校园文化。 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文化;建设 一、大学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意义 大学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大学文化概念主要偏重于精神文化层面,有时又与大学理念、大学理想、大学精神等概念互用。广义的大学文化包括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物质与环境文化三个方面,它们以相互关联的方式存在着。第一,大学精神文化。它是大学的本质追求,集中体现在大学的理念和精神之中。因此,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而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第二,大学制度文化。大学的社会功能集中体现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因此,大学制度文化主要体现在大学教学、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本规范之中。第三,大学物质与环境文化。大学物质与环境文化既是大学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它主要包括:大学科技成果的物质形态,具有大学自身特色的学科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适应本校发展的教师队伍,具有一定特色的图书馆、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校园等支撑大学存续与发展的物质要素与成果。 概而言之,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积淀而形成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制度和校园环境等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成果的总和,它是大学生命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之所在。 对地方高校而言,学校文化的构建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1大学文化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内在机制 大学是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大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大学文化贯穿并渗透于大学发展的各个方面。不管是教书育人,还是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可以说,办大学就是办一个文化氛围。从根本上讲,教育本身就是文化的组织化、正规化和特殊化传承,大学就是一种文化机构。“大学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鼎足而立的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大学是在积淀和创造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大学以其积淀的文化精神熏陶、教育学生,同时也会影响社会,引导社会的文化发展。 2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方案详细

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根据《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 年)》的要求酒店管理学院计划 通过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专业建设实践,丰富专业建设理论,形成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特色专业建设思路与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积累优秀经验和实践成果,力求对全省同类型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切实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具体建设目标如下: 一、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立足,面向全国,按照“适应市场、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建设思路,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旅游管理人才为宗旨,依托我校商科大学的学科优势,紧密结合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以“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专业方向为突破口,通过3-5 年的建设期,努力探索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实践经验,最终达到如下4个发展目标:(一)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特色实验实践教学方法 (二)形成本学科人才培养与旅游实践发展紧密结合的建设思路与人才培养方案 (三)建成一支应用技能高、社会服务能力强、教学质量突出的师资团队 (四)集成我校26 年来办学的有效经验和研究成果,形成全省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中的一个特色鲜明的示范点 (五)丰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教学理论 二、特色专业发展思路与方案 为在本专业建设期末能够实现上述 5 个目标,我们计划采取如下发展思路与方案: (一)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特色实验实践教学方法立足本科生专业研究、应用能力,对于旅游实践教学,我们增设旅游规划制图实验室、旅游资源展览展示实验室、旅游电子商务与咨询实验室等,努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水平。制订校外实训基地五年规划,依托实训实习基地,在满足学生实践的同时,开展双向科研经营活动,为教师提供科研场所,取得一批产学研成果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建立新的满足教学要求、合作紧密、实践教学效果良好的校外实践基地,进一步推进以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基地产学研作用发挥等为内容的实践基地内涵建设,使人才培养质量符合旅游企业岗位需求。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一方面,每年围绕一定主题,组织我院学生参加旅游实践基本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及内涵校园文化,作为校园独特的“母校情结”文化,以它独特的导向、规范、凝聚、美育等功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未来就业、创业的人生路;同时,影响着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但由于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很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部分高职院校自身定位不准不稳,校园文化建设脱离实际,偏离方向不少高职院校是通过转制或升格或合并而成,虽然国家宏观指导思想、目标定位很清晰,但一些学校自身定位不准不稳,存在三种倾向:一是学科型教育,办成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二是过分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技能培养;三是一些学校一心一意忙着“升格”为本科院校。学校不姓“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随之定位不准,偏离方向,不能真正为“高职”教育服务。 2、学校刚刚组建,校园文化建设急需大力推进 高职院校不同于其他办学历史悠久的普通高等院校,由于底子薄,规模小,投入少,社会和经济效益差,教育资源(资金、物资、生源、师资)相对短缺,面临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处于建校初期的高职院校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招生工作上,容易忽视一些需要扎实“内功”、见效慢的事情,比如师资队伍、校园文化建设等。其中,校园文化建设就存在着文化和科技含量低,品位不高,很多学校仅仅是抓了一些毫无特色的文体活动而已。 3、历史积淀不充分,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撑和健全的制度保障,校园文化建设基础不坚实职教在我国虽然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高职教育还是近十年的时间,历史沉淀不够,底蕴不深,很多方面无法与其他普通院校相比。一、目前在硬件建设方面虽然得到了很大改

学校专业建设规划

江都职教集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专业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的载体,专业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为了进一步全面系统地加强专业建设,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地方未来产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特制定学校《“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学校开设有中职专业32个,五年制高职(包括其他类大专)专业16个,普通高职专业3个。专业涵盖扬州重点发展的特钢生产加工、车船及配套件、机械电子、建筑业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四个千亿产业群和以智能电网、软件和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多个新兴产业,其中机电、数控、建筑、电子、会计五个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总体来看,我校专业建设有以下特点: 1、专业建设工作趋于规范。专业建设学校实行了校系二级管理,制定了《实施性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办法》、《课程教学大纲制订办法》等规章,在专业开发、修订、评估等工作进行了规范。实施过程中,坚持市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每年进行一次专业整合、教学计划大纲的修订、课程内容改造及校本教材建设,不断完善专业教学内容,学习领域更贴近工作领域。同时将专业建设工作纳入学校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考核,使专业建设工作走向了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2、专业培养方向更符合社会需要,特色更加明显。学校成立了专业建设工作咨询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工作小组,按照“转模式、调结构”的要求,对各个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重构,按照“必须、够用、先进”原则,进一步压缩了文化课,加大了实训和一体化教学比例,不同层次实训教学比例普遍达到5:5以上,突出了职业道德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实施性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

大学标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学标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在立足自身办学特色,积极拓展发展空间的过程中,大学形象的设计与传播无疑是树立“大学品牌”的最佳途径。大学形象通常指社会公众对一所高校部与外部综合实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总体看法与评价,包括环境建筑、教学状况、师资力量、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水平等等。现代大学在努力完善自身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师生员工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和形象建设,以提高竞争力。大学形象融大学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一体,是校园文化最直接的呈现,是学校文明程度的集中展现,又是校园文化、行为理念和精神追求的外在统一,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容之一。可见,大学品牌建设更注重其总体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大学标识的建设也就愈发重要。 一、大学标识是大学形象外化的一种手段 当建立起完善的理念识别、视觉识别和行为识别系统后,大学形象的面目也就逐渐清晰起来,其中行为识别是指自我认识后确定的理想,进行一种视觉符号的展示,而其符号的创造,不仅具有信息传递的作用,而且具有适度的信息再生空间。“而在符号传递过程中,不仅实现了手段的文化转换,同时实现了文化的凝固,以获得文化的认同。”而行为识别是以理念为发展原则,

以人为基本要素进行的一种行动。当这种发展理念真正外化为全体人员的行动时,则意味着一种成为共识的价值观已经真正渗入到了这一特定的组织中,成为一种强大的粘合力,并由此提高学校的综合校力。“这种价值观一旦确立起来,就会实现总体价值(以形象为中介)对于个体价值的整合,并在特定空间向外拓展向心力的作用围,导致更多社会资源的流入”。如代表学校形象的各种标志,主要包括校名标志、校徽、校歌以及有本校特色的办公用品、校服、旗帜、环境设计、广告用品等等。不同的高校办学理念和历史传承,使大学特色更加生动鲜明。也可以说,大学标识文化是大学形象的转化形式。 二、大学形象决定标识文化的发展方向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成功宣传良好的学校形象是基本的条件和保障,它可以振奋人的情绪,激励人的意志,调节人的心理,规人的行为,使领导及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形成良性循环,并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为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大学标识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特征、专业特点、行为模式等抽象语言转化成组织化、系统化、标准化的视觉方案,准确

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001]

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专业名称:土木工程 建设等级:国家级 项目负责人:王祥秋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

目录 一、引言 二、建设目标任务 1、专业特色建设目标 2、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 4、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目标 5、教学基础条件建设目标 6、特色学科建设目标 三、建设方案与措施 四、建设工作成效 五、存在的问题与努力方向

一、引言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自2010年被批准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以来,在广东省教育厅指示精神引导下,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配合下,环境与土木建筑学院按照申报书提出的建设方案和工作目标,认真部署和按计划逐步实施各项建设工作。经过仅两年的努力,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将具体建设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二、建设目标与任务 依托土木工程专业及学科建设扎实的工作基础,充分发挥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以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工作为契机,以“立足佛山、面向广东”为宗旨,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办学理念,以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建筑节能与环境保护理论与技能的培养,着力打造“绿色环保土木工程”专业办学特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把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国内同类院校领先、地方特色鲜明的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具体的建设目标与任务如下: 1、专业特色建设目标 充分发挥学院在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学等相关专业与交叉学科的综合办学优势,紧密围绕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满足国家重点发展以节能环保、低碳排放为战略性目标的新兴建筑产业对土建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结合广东省、佛山市大力推行建筑节能减排新技术以及交通土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的客观需要,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嵌入建筑节能减排新理论、新技术以及土木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模块,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绿色建筑设计以及节能环保理念,突显专业办学特色。

专业文化建设项目建设方案

会计专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会计专业内涵建设水平,打造专业品牌形象,实现打造“全国一流会计专业”的奋斗目标,结合本专业实际,制定专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为核心目标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和专业特色,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专业文化建设水平,为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创造良好的专业文化氛围。 二、专业文化建设组织领导 为保证专业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特成立专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文化建设的统筹、协调、指导、检查和评价。 组长:谢轩李顺 副组长:李增欣 成员:会计专业教学团队成员、会计专业辅导员 顾问(会计界专家学者):周志强、李桂荣、齐凤平等 三、专业文化建设目标 通过实施专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创新专业文化建设内涵和特征,明确专业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以人文修养培育为底蕴,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加强内涵丰富的专业文化建设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重在建设,加强管理,和谐发展,彰显特色,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专业文化需要,为专业建设塑造专业精神、营造专业氛围,创建校园专业文化精品,最终打造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会计专业文化体系,提升专业内涵。 四、专业文化建设内容 专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专业精神文化、专业物质文化、专业制度文化、专业职业文化、专业人文文化建设。

1.专业精神文化建设 专业精神文化建设包括专业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方面的内容。 (1)提炼专业理念 明确专业定位,提炼专业理念。召开专业文化建设专题会议,采用“头脑风暴法”,在充分了解上述信息的基础上,每人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然后集中汇总,提炼出大家一致认可的专业理念;对以上信息反复研究加工,用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简明扼要的几句话概括,在征得团队成员认可的基础上,提炼升华为专业的核心理念。 (2)专业精神文化建设载体 主要载体有学习、活动、专栏和网站。 ①组织学习 一是系统学习学院层面的文化精神内涵;二是系统学习专业层面的文化精神内涵。 ②开展活动 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例如知识抢答竞赛、征文比赛等,加深对精神文化的普及。将精神文化贯穿于日常各种教育教学中,使大家耳濡目染,置身于精神文化熏陶中。 ③创设专栏 对专业来说,重点是本专业的精神文化建设,可以在教学楼、实训楼和宿舍楼等学生经常出入的地方以墙壁悬挂、黑板报等形式,图文并茂地介绍专业精神文化,例如专业理念、专业在学校的发展历史,中外著名企业家、管理学家、本地区相关企业等。 ④建立网站 在校园网系院分站上建立专业文化专栏,设立专业建设主页,还可以和相关的企业网站链接,构建为专业文化服务的网络平台。 2.专业物质文化建设 主要是环境建设、氛围建设、专业特色建设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和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是教学工作中的一条重要生命线。专业建设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格局与办学水平,对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拥有一批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对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效益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我院专业建设水平,现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寻求解决办法。 1 存在问题 1.1 各级领导对专业建设重视不够学院对专业建设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各专业的基本情况相差极大,目前尚无省级精品专业和院级的重点建设专业,专业建设规划也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学院不配套专项的专业建设经费,专业建设评估尚未开展,无法保证专业建设质量。 1.2 二级学院(系、部)负责人对专业建设精力投入不足二级学院(系、部)负责人对专业建设的内涵认识不清,对专业建设的精力投入严重不足,等待和依赖学院教务处的思想严重存在,不主动去思考如何建设所管理的专业。 1.3 师资队伍方面目前我院的师资队伍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有待提高,数量上,我院的生师比是17.2∶1,与普通本科院校办学合格标准16∶1的要求尚有差距;质量上,一方面表现为高学历、高级职称人才比例偏低,另一方面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除了专业知识,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学科教学法、现代教育基本理论等知识整体比较薄弱,直接影响了我院的教育教学质量。 1.4 教学条件与利用方面实验室建设水平低,没有自治区级及以上重点建设实验室和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基地,有开放性实验室的管理规定,但没有大范围实施;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机制运行不通畅,急待加强对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建设和管理。 1.5 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严重落后,目前为止仅有自治区重点课程5门,精品课程3门;主干课程基本上均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或卫生部规划的全国高等院校统编教材、教育行政部门推荐使用的教材,但是院内自编教材数量很少,水平不高,急需建设适合我院教学实际、具有民族医学特色的教材及相应的教学参考资料;有实施双语教学的激励措施和政策,但是实施范围不广,目前仅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学(英语方向)各有一门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教学方法仍然是典型的“满堂灌”,普遍缺乏传授最新的理论体系和知识内容,实验教学仍然以验证性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不多,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 2 对策 2.1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规划和开展重点专业建设,形成特色专业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是做好专业建设工作的前提,党政领导要把加强专业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做

[专业建设]高校专业建设研究

高校专业建设研究 本文从规模扩张、结构同质化和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机制缺失等三方面对高校专业建设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继而从推进专业信息系统建设、健全专业设置评审制度,加强新专业检查力度、严格学士学位授予权审核,推进专业教育评估与认证、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等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以便把好专业设置关、专业建设内涵关和专业建设特色关。 【关键词】高校专业建设专业管理 专业是社会和高校连接纽带,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积极优化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为提高高等教育的适应性,促进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高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办学条件,加快专业调整步伐,构建合理专业体系,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专门人才。 1 高校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高校经过几轮专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初步建立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要求的专业体系。但是,与经济社会、特别是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相比,我国高校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步伐仍然相对滞后,专业数量增长与办学质量同步提高等问题仍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 1.1 专业设置追求齐全,专业规模扩张过快 随着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不少高校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不顾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争设热门专业。一些高校追求规模,专业越来越多,单科或多科学校向综合性迈进、专业设置越来越趋同;与此同时,一批新上的地区级本科高校也趁机扩大办学规模,有些高校一年就上了10多个本科专业,使得高校专业数量迅速膨胀。如2000年至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新增新增专业布点数每年均达到2000个以上,其中2004年新增专业布点数高达6156个。由于师资力量、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短期内不能与所开设的专业相配备,从而导致部分专业教育质量不高,受到人们的诸多非议。 1.2 专业布点过于集中,专业结构同质化凸显 由于教育经费所限,一些高校存在功利主义办学倾向,热衷于开设投入少、教学成本低的经、管、教、文、法类专业,在专业设置上追求“短、平、快”,出现专业结构的趋同现象和专业布点过于集中现象。以2008年为例,少数专业的布点过分集中,如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法学、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会计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布点数均在500个以上,也就是说,在全国本科院校中,有86%的院校设置了英语专业,有81%的院校设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不同院校未从自身性质、层次、功能、任务出发实行错位发展,出现了理科院校抢上人文社科、艺术类专业,文科、艺术院校设置理工等非文科类专业。这种低水平重复设置专业的状况不仅造成同类专业学生多,就业竞争激烈等问题,而且也影响到学校特色专业的形成。据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对我国2007年、2008年就业率最低的两届高校本科毕业生进行的追踪结果显示:在我国高校本

论大学文化建设(完整版)

谭光兴、彭志武论大学文化建设》(完整版) 发布时间:2012-2-25 20:24:50 点击:102 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我国高等学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学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提升。但是,我国大学在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方面,大学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冲击,高等教育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另一方面,大学忽视了自身的文化建设,传承和产生文化的地方反而成了文化遗忘的“角落”,很少大学真正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面对这双重困境,大学管理者中的有识之士为之焦急,希望重塑大学文化,还大学的本性。 一、什么是大学文化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与主要构成 汉语“文化”一词,出自《周易》“观乎天下,以人文化成”。英文“culture”一词,来自拉丁语colore,意为“耕耘”,因为文化修养和种庄稼一样,必须经过辛勤的耕耘,才能获得丰硕的果实,而大学则是播种文化的主要组织。正因为文化与大学具有天然的联系,所以我们往往从大学来研究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化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东西方大学发展的历程表明,一部人类大学史也就是一部文化史。 那么,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大学自身的文化是什么?英国学者罗威勒曾如此形容:“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份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字来界定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着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它无处不在。”文化的弥散性决定了我们感受文化的内涵具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大学文化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努力探求大学文化的奥秘。 关于大学文化,理论界见仁见智,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三层次”说。即大学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三个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构层次;二是“四体系”说。即大学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体系、制度文化体系、行为文化体系、精神文化体系,其特点是强调大学的行为文化的动态特征;三是“六因素”说。即大学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学术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阵地文化、网络文化等六个因素。我们较倾向于“四体系说”。尽管人们的观点不很一致,但是都承认大学文化包含着这样几层意思:第一,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所形成的文化,而不是以其它组织结构为载体形成的文化;第二,大学文化的主体是教师、学生以及管理人员;第三,大学文化是一个历史的筛选、积淀过程,也是一个承前启后、除旧布新的过程。这一系列定义都带有描述性质,并没有清楚阐释大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其实,透过文化的起源以及大学的诞生与发展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经过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办学理念、精神风貌、学术氛围、规章制度、价值标

大学文化建设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当代中国大学文化正面临着多重的挑战和考验。大学校园文化的高校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反映高校师生员工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一种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校园文化是社会大文化中的一种亚文化,是一种群体性的文化。 如果立足现实,面对未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大学文化中的困惑与问题,创造性地构建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文化。校园文化对学校所有成员,尤其是对学生的价值观、理念观、思维方式、道德情感等具有重要的现实及潜在的影响。校园文化具有育人与教化、导向、激励、陶治等功能。是大学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的所在。 近几十年来,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虽然有长足的发展,但目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片面重视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滞后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侧重于校园物质文化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就只能流于形式。 二、校园文化特色不特,千校一面,校训雷同,缺乏创新意识 校训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它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训严重雷同,无法体现学校的特色和风格,难以对教职工及学生形成强烈的感召力和震撼力。校园文化应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共性是高校建设应遵守的一些规律和原则;个性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特殊性、身份识别性,它和特定的、具体的校园文化内容相连,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办学定位趋同;二是人才培养模式趋同;三是校区大规模建设趋同,即有大楼无建筑。 三、师德考核流行形式 高校虽已建立教师考核制度,但偏重于对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表现,忽视对其政治思想、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的考核。使师德考核成为一项例行公事,走走形式而已。至于考核成绩,则可以用业务成果来代替,一好遮百丑,谁业务成绩多谁就被评为师德考核优秀。由于存在这些不合理现象,因此考核的导向性作用不能很好的得到发挥,甚至还会使教师出现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产生负面效应。 四、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有的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 五、校园文化建设中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和功利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高校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烙上市场经济的印记。 中国的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和挑战,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推进高校持续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所高校,如果没有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将很难立足于高校之林”。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使中国的大学文化建设更完善,应对其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提供对应的对策建设: 一、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特别重视。

(新)高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

附件: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学院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技工作的紧密结合,建立学院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新机制,更好地加强专业建设,保证我院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体现我院的办学特色,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更好地指导学生实习与就业,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特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第二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是在学院学术委员会指导下,协助学院系部确定专业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向,确定专业知识结构,审议专业教学计划,搞好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咨询和指导机构。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三条学院每个专业必须设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相近的,可按大类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第四条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可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1名,委员5-6名。主任委员原则上由校外委员担任,副主任委员由专业负责人或本专业教研室主任担任。委员会成员由本省或本市行业协会、行业行政机关、大中型企业的领导、专家与高等院校学者或教授、本院系专业教师代表等人员组成。校内委员控制在3人以内。 第五条委员资格 1、具有本专业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动手技能。 2、在本专业领域工作五年以上,有较丰富的专业经验。 3、原则上具有本专业副高以上技术职务资格。 4、能正确掌握和预见本专业发展趋势。 第六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采用聘任制,每届任期三年,可连聘、连任或中途解聘。 第三章工作职责

第七条对相应专业设置的可行性(社会背景、行业背景及社会需求、办学条件等)进行论证或咨询;审议本专业的发展规划,为争创重点专业、特色专业提供服务。 第八条对专业的建设方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等进行指导。 第九条审核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主干课程、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大纲;审核专业技能考核的标准与方法。 第十条指导实践性教学与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协助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岗位的安排。 第十一条承担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工作,指导教师研究课题。 第十二条指导、推荐毕业生就业。 第四章工作制度 第十三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例会,审议专业建设计划执行和完成情况。会议由专业建设负责人或教研室主任负责联系落实,由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主持召开。 第十四条对于在专业建设中遇到的难题或特大问题,不定期召开临时会议讨论。 第十五条专业建设委员会应充分发挥委员专家自身专业特长和熟悉本行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情况的特长,定期向委员通报专业建设情况,交流委员们对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介绍相关专业发展和岗位对人才需求的新动向。 第十六条组织与兄弟院校相关教学科研成果的交流活动。 第十七条组织与相关企业的交流活动。 第五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外委员待遇第十八条受聘委员所在单位可优先参与本院组织的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等活动,合作开发应用技术项目,优先挑选毕业生。 第十九条可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利用本院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料和教学设备,优先安排委员单位的员工轮训。 第二十条在学院宣传媒体上为受聘委员所在单位提供广告宣传,并优先采购其产品。 第二十一条受聘委员中的一部分委员,可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聘为客座

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和 发展规划

各学院: 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为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支撑服务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构筑先发优势,在未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中占据战略制高点,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为了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把握行业人才需求方向,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凝练办学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大批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将于近期修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为做好修订工作,充分吸收各学院的专业建设规划调整情况,请各学院根据新产业变革、新经济发展、新工科建设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参考如下要求提供专业建设规划修订计划。 一、修订内容 1.申报新专业的需求 各学院根据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充分考虑专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师资队伍等办学条件的保障情况,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提出新专业申报的需求,要简单说明申请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专业更替或退出的计划 各学院要以适应社会需求、学生就业为导向,对招生就业困难的老旧专业,通过退出或合并等方式,进行存量调整,加快专业更新改造。

3.专业方向调整的方案 各专业根据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新工科、新经济、福建省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新需求,对传统专业方向进行调整,提出调整的初步方案。鼓励增设跨专业联合培养的新专业方向,通过合作共建等方式,培养体现学校办学优势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4.增亮招生魅力工程 按照各学院前期申报的黄牌专业以及近5年第一志愿录取率低于30%的专业,提出切实可行的提升改造计划,包括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条件建设等。 5.专业群建设的计划 结合专业群中期总结情况,认真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产业链、创新链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在课程群的教学团队、课程重构、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实验室等方面提出建设方案的修订计划。 6.其他方面 基于上述1-5点的计划变化而产生的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计划修订。特别是在线课程、校企联合开发课程,校企联合开发教材的建设计划。 二、修订要求 1.各学院要根据学校及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实施计划,同时充分考虑2021年福建省招生制度改革带来的严峻考验,本着对学校、对教师负责的高度做好本次专业建设规划修订工作。

XX大学专业建设方案

《常州大学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常大(2012)21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科专业(以下简称“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校自身建设的实际需要,促进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加强对我校专业的建设和管理,增强专业办学特色,提高专业办学水平,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批有优势和特色的本科专业,并使本科专业建设工作更加规范有序,特制定本方案。 第二条专业建设的原则 1、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立足于学校可持续发展,加强整合,以形成多学科结合、布局合理、适应性较强的学科专业结构。 2、充分发挥学校在化工、机械、材料等学科的整体优势,鼓励不同学科专业的协作和渗透,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一批省内有地位、行业有特色的引领改革的国家级、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

3、专业建设突出新专业和重点专业建设,加强改造与提升传统老专业,对新办专业进行规范化建设;重点建设和扶持基础条件较好、社会适应面广、有特色的专业;对传统优势专业,要强化品牌意识,打造更多品牌专业。 第三条专业建设的内容包括专业建设规划、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管理、教风与学风、教学质量、教学研究、专业特色、招生和就业等。 第二章专业建设的组织与管理 第四条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学校的专业建设,其主要职责是: 1、制定学校专业建设规划、管理办法和专业建设标准。 2、对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和其它条件的保障提出意见,对学校专业建设资金的安排和使用进行审议。 3、对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进行审议。 4、对校级(含)以上品牌特色、重点专业的建设进行立项审批和评估验收,并指导各学院的重点专业建设。 5、讨论并决定专业建设工作中的其他事项。 第五条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本院专业建设。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学校专业建设规划的落实,并制定本院专业建设规划。 2、组织本学院专业建设工作。 3、完成校教学工作委员会赋予关于专业建设的其它职责。

某大学“十三五”特色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大学“十三五”特色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十二五”期间,我校在特色专业建设方面取得较好成绩,建成校级品牌、特色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为进一步优化我校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培育更多的优势和特色专业,遵循特色专业建设的上级有关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全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建设目标 在现有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教学优秀”的要求,通过建设,使一些专业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构建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特色专业。 三、建设内容与要求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

1.以培养满足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为出发点,以突出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科学制定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制定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为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相应保障。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明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体现先进科学的专业教育思想,建立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方案研究制定的有效机制,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 (二)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 1.紧紧围绕教育目标,根据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和新要求,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 2.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目标,吸收用人单位人员参与课程研究、设计与开发,合理确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3.深入研究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及行业、学科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发反映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新课程。将行业与产业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着力减少课程间教学内容简单重复问题。 4.积极推进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课件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建设,选用高质量教材,编写新教材。有条件的专业要瞄准本专业的国际先进水平,引进、消化和使用国际优秀教材,努力与国际主流教材建设保持同步,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增强学生

XX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XX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讨论稿)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及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精神,结合##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及转型发展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制定专业建设规划的依据 (一)专业建设现状 在“十二五”期间,我院已建成本科专业46个,涉及工学、管理学、理学、文学、艺术学、农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9大学科门类,其中工科专业有13个、管理学7个、理学6个、文学5个、艺术学5个、农学4个、法学3个、教育学2个、历史学1个(详见表一),初步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管理、农牧、理学、人文、教师教育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格局(详见表二)。##大学现有专任教师总数为665人,兼职教师数60人,占本校教师数的8.6%;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475人,占71.4%;其中博士10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6.7%;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229人,其中具有正教授职务的专任教师89人。 在“十二五”期间,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陕西省教育厅巡视诊断、陕西省普通高校转型发展试点评估;学院先后有4个专业获批省级专业综合试点改革先项目,1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4年我院获批国家首批卓越

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014年学院加入XX市产学研合作联盟;2015年我院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合作举办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实现首批招生。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显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 2013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XX持续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大学建设支撑XX转型发展的特色学科、专业,推进##大学升格为XX大学。2015年陕西省教育厅与XX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大学升格XX大学协议书签订。协议承诺在今后5年内每年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大学特色学科建设;争取五年内安排2000-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大学软硬件建设;XX市政府为##大学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加强##大学现有本科专业建设,重点支持能源化工、生态农业等学科领域地方急需专业建设,与此同时,陕西省教育厅与XX市人民政府签订了新一轮对口支援协议签订,协调组织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省内高校与##大学签订对口支援协议,在高层次人才培养、重点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联合开展科学研究等方面提供支持。省市共建与对口支援项目的落地实施,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为学院的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