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1993~1995年: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的提出和改革准备阶段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

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利率在规定的幅度内自由浮动”;

1993年12月的《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存、贷款利率上下限,并进一步理顺存款利率、贷款利

率和有价证券利率之间的关系;各类利率要反映期限、成本、风险的

区别,保持合理利差,逐步形成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的市场利率体

系”;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中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商

业银行后政策性银行,先批发后零售,先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后扩大

商业银行决定利率自主权。

✧1996~2000年: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阶段

1996年1月3日,启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交易双方在人民银行确定的上限内协商决定,1996年6月1日,央行放开银行间

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

1996年4月9日,人行首次通过市场招标向14家商业银行总行回购

2.9亿元人民币的国债;

1997年6月16日,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并放开了债券市场的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1998年3月21日,央行改革贴现利率和再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

1998年9月,放开了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利率全面放开。

1999年9月,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

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

方协商利率的方法。

✧ 2000年至今: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性进展阶段

2000年9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开始改革我国外币存贷款利率管理体制,即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大额外币存款[300万美元(含300

万美元)以上]利率由金融机构和客户协商确定;小额外币存款利率

由银行业协会统一制定,各金融机构统一执行;

2002年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

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2002年,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

2003年7月,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

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

2003年11月,放开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下限,对美元、日元、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化,在不超过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确定利率;

2004年1月1日,商业银行、农信社利率浮动区间提高到1.7倍与2倍;

2004年3月25日,支持流动性的再贷款上浮0.63个百分点,再贴现利率上浮0.27个百分点;

2004年10月12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正式发布了以债券7天回购数据指标作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参考指标;

2004年10月29日,央行加息,并首次允许商业银行将存款利率下浮; 2005年3月17日,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信贷政策,现行的住房贷款优惠利率回归到天气贷款利率水平,实行下限管理。

2007年1月4日,发布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SHIBOR),该利率是有信用等级较高的银行组成报价团自助报出的人民币同业拆出利率计算确定的算术平均利率,是单利、无担保、批发性利率。目前,对社会公布的SHIBOR品种包括隔夜、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年。

利率市场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利率市场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加强利率市场的竞争机制,推动银行利率水平的形成和调整,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主导,摆脱了政策和行政干预,将利率水平和货币政策的效果挂钩,最终实现了货币市场化的目标。而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开放,当时我国的银行利率完全由人民银行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统一控制,过去的企业单位的借贷利率均为一至三年的定期储蓄利率,而人民银行对银行也统一规定了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利率被完全的集中掌握在了国家手中。 第二阶段,是90年代初期到2003年之前的阶段。当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国家也逐渐意识到应该把经济的管制权划归到市场中去。1991年中央全面授权各省市区一级财政部门审批低息贷款,1995年5月国家银行贷款利率部分放开,1996年1月开始实行按年度公开的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一系列改革使得存款基准利率和贷款基准利率逐渐下调。 第三阶段,是2003年以后的阶段。为了拉动经济,国家采取货币政策的方式,不断地减少存款基准利率和贷款利率,而所有银行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也逐渐降低,在这个过程中,利率逐渐开始市道化。2004年7月人民银行开始向市场发布各种利率,并实行银行间的自由市场交易,至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运行机制。 第四阶段,是近年来的阶段。近年来,中国的金融市场进入了新阶段,利率市场化越来越成熟。2011年央行提出的“货币政策利率框架原则”也让利率市场化得到更好的运转。此外,中国现在正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并对银行业从严审查,加强了了监管的力度,从而实现利率市场化更为高效地运作。 总的来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集中管制向市场

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研究

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研究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体系、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将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意义、现状及路径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如何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是金融市场化发展的需要。过去,我国的利率市场一直受到政府管制,利率的形成和调节都是由政府主导,市场化程度不高。这种情况导致了银行业对传统信贷业务的依赖,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业发展需求,我国开始逐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金融机构将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和资产质量,提高了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市场的活跃度和效率。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和金融机构自身能力建设,促进金融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我国已经基本取消了贷款利率的管制,利率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我国通过建立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机制,有效推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也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机遇。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LPR改革虽然推动了贷款市场利率的市场化,但市场化程度仍然不够高,利率形成机制和市场机制仍然不够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金融监管的完善和金融风险的防范等问题仍然值得关注。国际化和市场化转型带来的资金监管、资金市场发展等也需要进一步改革。 三、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 为了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的力量和路径。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完善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机制,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开度,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我国应该加强银行业自身转型升级工作,提高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意识,提高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我国应该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规范,完善金融市场的开放机制,提高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市场化程度提高,需要金融机构在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面加大力度,提高金融服务的多样性和专业化水平。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也需要提高,促进国际金融机构和国内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吸引更多外资进入我国金融市场。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国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xx 自1993 年以来在中国确立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之后,这些年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是怎么样的?下面就让本人带着大家一起去回顾一下中国这些年来利率市场化发展的进程吧。 利率市场化进程之稳步推进阶段 1993 年确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 1993 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1996 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1997 年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放开 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放开。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 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1998 年放开贴现与转贴现利率 1998、1999 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并要求各金融机构建立贷款内部定价和授权制度。同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 1999 年存款利率改革初步尝试 1999 年10 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 5 年以上不含5年),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2003年11月,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降为 3 年以上)。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以下我列出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重大变革。 1996.6.1: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 1997.6: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1998.3: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 1998.9:放开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利率。 1999.9: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 1999.10: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 2000.9.21: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 2002.1: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信社利率浮动幅度;统一中外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权,简化贷款利率种类,取消了大部分优惠贷款利率,完善了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体系。 2002.3: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2003.4:放开人民币各项贷款的计息、结息方式,由借贷双方自行商定。 2003.6:放开境内英镑、瑞士法郎、加拿大元的小额存款利率,同时对美元、日元、欧元、港币的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2004.1.1: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上限可为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可达2倍;下限为0.9倍。 2004.3.25: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在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加点。 2004.10.29:放开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但城乡信用社除外,允许其上限可扩大为基准利率的2.3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仍然为0.9倍。 2004.11.18:放开小额外币存款2年期的利率档次,由商业银行自行确定并公布。 2005.3.17: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修改和完善人民币存、贷款计息和结息规则,允许金融机构自行确定除活期和定期整存整取存款外的其他存款种类的计息和结息规则。 2005.5: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远期交易管理规定。 2005.5.16:债券远期交易正式登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2005.7.21: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有管理浮动汇率以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注入了新的内容。 2006.9.6:央行决定建立报价制的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 2006.2: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了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的有关事项。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从时间上来划分主要分为5个阶段。 一阶段:政策启动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最先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由此起航。 二阶段:债券市场利率改革1996年6月1日,中国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这意味着银行之间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活动的利率,可以由拆借双方自主定价。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银行将没有到期的票据卖给央行,得到央行的贷款)及贴现利率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1998年9月,放开了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利率。1999年9月,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 三阶段:外币利率市场改革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的大额定期存款,保险公司可以和商业银行协商利率,这成为保险公司开发较高收益理财产品的重要来源。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2002年1月,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信社利率浮动幅度;统一中外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权,简化贷款利率种类,取消了大部分优惠贷款利率,完善了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体系。2002年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央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3年4月,放开人民币各项贷款的计息、结息方式,由借贷双方自行商定。2003年6月,放开境内英镑、瑞士法郎、加拿大元的小额存款利率,同时对美元、日元、欧元、港币的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四阶段:存贷款利率上下限浮动2004年1月1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542013年第9期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上限可为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可达2倍;下限为0.9倍。2004年3月25日,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在再贷款基准利率(再贷款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基础上适时加点。2004年10月29日,放开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但城乡信用社除外,允许其上限可扩大为基准利率的2.3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仍然为0.9倍。2004年11月18日,放开小额外币存款2年期的利率档次,由商业银行自行确定并公布。2005年3月17日,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修改和完善人民币存、贷款计息和结息规则,允许金融机构自行确定除活期和定期整存整取存款外的其他存款种类的计息和结息规则。2005年5月,央行宣布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远期交易管理规定。2005年5月16日,债券远期交易正式登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2005年7月21日,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2005年9月20日,商业银行被允许决定除定期和活期存款外的6种存款的定价权。 五阶段:改革深入2006年2月,央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利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与发展路径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与发展路径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中国重要的金融改革之一,也是推进市场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市场自主定价来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取消政府对贷款利率的干预,让市场对资金价格进行自由调节。 1.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 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主要依靠计划经济体制的指令性安排。政府通过对金融市场利率的管理,来为企业进行利率补贴,以此刺激经济发展。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成长,这种管理模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比如说过度依赖政府干预、利率结构失衡以及无法形成市场利率等问题。 为此,中国开始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其中,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探索成为了中国金融改革的一部分。 2.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探索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探索。 第一个阶段,是1996年开始,银行间拆借市场成立后,中国开始探索市场化的利率调节。由于政府的管理,虽然银行间拆借市场已成立,但是国家仍像从前一样控制着利率的水平,而市场化调整的力度不够,使得这一阶段称为“半市场化”。 第二个阶段,是2004年到2012年,中国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通过出台多项政策,促进市场化、分业、多元的金融体系的建立,以及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的成就进行总结和评估。 到了第三个阶段,是国家对全面推进金融改革,大力发展创新金融工具,实行差别化政策、引导部分资金走向实体经济等多项创新举措,以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3.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路径 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将改革导向与发展路径相结合。下面,我们将从 政策层面、市场化层面和依法治理层面三个方面,来探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路径。 3.1 政策层面 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任何一项改革在推进中极为关键的环节。下面,我们就从 政策层面讨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路径。 首先,推进金融对外开放。推动汇率制度和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加大开放力度,扩大外汇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各类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为利率市场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扩大利率市场化的范围和深度,鼓励市场机制的自主发挥作用。完善市 场定价机制,尊重市场价格,促进利率形成的市场化过程,建立完备的利率市场基础设施。 最后,规范利率市场秩序,采取多种方式对市场进行监管,避免市场出现垄断 和恶性竞争的现象,营造规范、健康的市场环境,推进市场机制有效运行。 3.2 市场化层面 随着中国市场监管加强、市场机制日趋完善,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对国有企业 进行改革,让市场价值发挥作用,推动全面市场化进程一直在不断深入。对此,下面我们从市场化层面来探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路径。 市场化层面主要是通过竞争市场力量,来实现利率形成的合理化,并逐步调整 和改进相应的市场机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强各方面合作,形成联动式市场化,增强利率市场的市场担保措施,逐步增加了资本市场的市场化作用。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是指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的决定和调节是由市场自由竞争决定的过程。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由来已久。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完全计划经济体制,各种金融机构及有关利率均受到国家行政部门的全面控制和安排。1978年以后,我国逐渐进行了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尝试,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和我国国情的利率市场体系。 早期的利率市场化,受到我国金融制度和市场经济环境的限制,市场化程度颇为有限。国家对各类金融机构的行政管制仍然很严格,贷款利率不仅受到国家的行政干预,而且还 有一定的强制质押和定额贷款制度。此外,银行家们仍然受到国家固定指导价位的影响。 全国货币市场仍然是由人行集中管理和组织调配的,并且利率也受到限制和指导。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体制逐渐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金融市场的角色 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市场竞争的推进,使得金融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96年,人民银行正式推出了利率市场化试点的政策措施。1996年底,人民银行先后向5个省市发行了利率市场化债券,并于1997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发行了国库券,全面推行货币市场化改革。人民银行还建立了全国金融市场交易系统(CFETS),把各类银行间市场交易整合到一个系统中进行管理。 1998年后,我国货币市场化进程加速,经过几轮利率市场化改革,尤其是在1998年 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各种资本市场为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国在利率市场化 进程中采取了多种措施,如逐步放宽银行存款利率上限,推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创新举措,银行之间自由竞争,市场参与者数量增多,市场机制不断健全,利率市场化催生了许 多金融创新产品,比如市场制定的债券、银行承兑汇票、财务公司和同业拆借等。 企业融资成为了优质资产,中小银行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市场 的完善,也进一步促进了各类金融创新和业务发展。2013年3月,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条款发生了变化,限制发行额度、利率等的监管政策被涂抹,如此一来,企业界融资条件 将不再受到政府政策的抽象与隊形。此次改动不止表現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更意 味着习近平政府加速推进“改革开放2.0”计划,推动国家的可连续发展。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依然由人民银行统筹决策和监管,与其他国家一样,我们仍处在 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还有很多要披荆斩棘的问题和挑战。总体而言,我国的利率市场 化进程已经经历了40年的风雨历程,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创新不断推进,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措施,加速推进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进程,促进市场竞争,改 善融资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经济学 (一)改革进程 确定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 大额,后短期、小额。 1、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2、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 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 3、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 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4、1998年,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 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 大到50%。 5、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 现和转贴现利率。6、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 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 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 7、1999年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将对小企 业贷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 8、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 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

9、2002年,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信 用社利率浮动幅度;统一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 10、2002年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 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中国央行作了大量的放权工作: 1996年以后,先后放开了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和银 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放开了境内外币贷款和大额外 币存款利率;试办人民币长期大额协议存款;逐步扩大人民币贷款利率的 浮动区间。 2000年7月1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时任中国 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曾经公布:中国将用3年时间完成利率开放的整体计划,先放开外币利率,后放开人民币利率;先放开贷款利率,后放开存款 利率。 2004年1月1日,央行再次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3月25日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10月29日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城 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实行人民币存款利 率下浮制度,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 2005年1月31日,央行发布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报告》指出,利率市场化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变革融资活动的风险定价机制, 让商业银行成为真正地买卖风险或定价风险的金融机构。具体来说,就是 逐渐过渡到中央银行不再统一规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水平,而是运用 货币政策工具直接调控货币市场利率,进而间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成效及建议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成效及建议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决定利率水平,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性和效率。以下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成效及建议。 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渐进式的改革进程。具体来说,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探索和实践。主 要措施包括扩大银行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逐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等。 2.初步推进阶段。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进一步扩大了利率市场化的范 围,逐步放开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和银行间拆借市场的利率限制,同时推出了国债发行利率招标等市场化措施。 3.加速推进阶段。2012年以来,中国政府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取消了 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逐步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管制。 4.基本实现阶段。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全面放开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 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上限,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基本实现。 二、利率市场化的成效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性。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了 更大的自主定价权,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这使得金融机构必须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率,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2.促进了金融创新。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金融机构为了获得更大的竞争优 势,不断推出各种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互联网金融、P2P借贷、资产证券化等。这些创新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3.优化了金融资源的配置。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资金价格更加市场化,从而能 够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风险溢价。这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三、对利率市场化的建议 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监管。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机构获得了更大的自主定价权,但 也存在一些风险隐患。因此,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防止出现恶意竞争、欺诈等不良行为。 2.推进配套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与其他金融改革相互 配合、协同推进。例如,需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配套改革措施,以更好地支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 3.促进金融服务普惠化。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促进金融服务 普惠化,让更多人受益于金融改革的发展成果。例如,需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自199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启动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1996年4月国债发行以价格招标进行,国债发行利率市场化开始 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启动,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利率 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 1999年9月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 2002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市场化利率发行央行票据 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短期融资券,其利率也完全由市场决定。 2006年9月6日,央行决定建立报价制的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 2007年1月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开始正式投入运行。 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1998年、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 1999年10月,进行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尝试,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 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扩大到70%,下浮幅度保持10%不变。 2004年10月29日,中央银行又宣布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实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下限放开),利率市场化进程迈出了十分关键的一步。 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 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1993~1995年: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的提出和改革准备阶段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 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利率在规定的幅度内自由浮动”; 1993年12月的《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存、贷款利率上下限,并进一步理顺存款利率、贷款利 率和有价证券利率之间的关系;各类利率要反映期限、成本、风险的 区别,保持合理利差,逐步形成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的市场利率体 系”;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中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商 业银行后政策性银行,先批发后零售,先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后扩大 商业银行决定利率自主权。 ✧1996~2000年: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阶段 1996年1月3日,启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交易双方在人民银行确定的上限内协商决定,1996年6月1日,央行放开银行间 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 1996年4月9日,人行首次通过市场招标向14家商业银行总行回购 2.9亿元人民币的国债; 1997年6月16日,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并放开了债券市场的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1998年3月21日,央行改革贴现利率和再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 1998年9月,放开了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利率全面放开。 1999年9月,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 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 方协商利率的方法。 ✧ 2000年至今: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性进展阶段 2000年9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开始改革我国外币存贷款利率管理体制,即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大额外币存款[300万美元(含300 万美元)以上]利率由金融机构和客户协商确定;小额外币存款利率 由银行业协会统一制定,各金融机构统一执行; 2002年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 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2002年,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 2003年7月,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体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利率市场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逐步推进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取得了显著成就。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面临了多重困难和挑战,其中包括金融体制的不完善。当时,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金融市场的调控和干预程度比较高,市场利率基本由国家决定。这种体制限制了金融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和效率的低下。 为了推动经济的市场化改革,中国开始了金融体制的改革。首先是建立了现代化金融体系的基础,包括设立了商业银行、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等,并引入了外资银行和外资证券公司。这些措施为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奠定了基础。然后,在1990年 代初,中国开始试点推行市场化利率政策。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确定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而不再完全由国家决定。市场力量开始在利率形成中发挥作用,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更大的活力。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试点逐渐扩大到全国范围。 然而,尽管利率市场化进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实践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首先,由于金融市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相对滞后,很多金融机构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和专业知识,导致利率市场化进程推进缓慢。其次,由于存在垄断和潜在风险,中国政府仍然需要一定程度的干预和调控,以确保金融市

场的稳定和安全。同时,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健全,市场利率水平可能受到一些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制约了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首先,加强了金融机构的监管和管理,提升了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其次,完善了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和规范体系,提高了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效率。同时,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开放政策,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增加市场竞争和活力。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就。利率市场逐渐趋于合理和透明,市场主导的利率体系初步形成。期间,中国建立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制度,该制度让 金融市场更直接地影响贷款利率的形成,提高了市场利率的灵活性。此外,中国还逐步推出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利率的决定力。 然而,要实现真正的利率市场化,中国还需要面对一系列挑战。首先是降低金融机构间的利率歧视,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是完善市场利率的形成机制,减少政府对市场利率的干预。最后,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监管,预防金融风险的发生。只有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中国才能构建一个稳定、健全的利率市场体系,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总的来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利率市场化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更大的活力和竞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在实践中还面临一些挑战,但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克服这些问题。相信在中国政府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将继续取得积极的成果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利率市场化就是将利率的定价权交给市场,根据资金供求方自身的情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市场利率为中介,以市场供求关系绝对利率水平的利率体系。 我国在推行利率市场化之前一直都是对利率进行管制的,但是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金融开放程度不断变大,利率管制的弊端也逐渐浮出水面。例如在贷款市场上,出现因低利率导致的资源错配,就有可能出现资金黑市,一些非法机构套取银行信贷资金再去外面借出;或者如果由于利率管制造成存款低利率,一方面会使居民财产缩水,另一方面增加银行吸收存款的难度。利率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出市场真实的资金需求,导致金融乱象。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先贷款;后存款”的原则。从1996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放开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利率时起,到2015年开放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为标志,经过20多年不断深入,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才初步宣告完成。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针对货币市场利率和外币利率(1996-2003年) 1、以国债利率招标为起点,债券利率市场化。以银行间市场债券利率的市场化,全面开设调节利率以外的资金搭配机制,使得利率市场化规模不断扩大,银行间市场利率的建立和健全创造了基准

利率的收益率曲线,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水平。 2、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推动完成资金批发利率市场化 我国不再全权管理银行之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依据资金供求关系自行计算拆借利率。 3、外币利率市场化 首先实行300万美元以上大额外币存款利率协商确定机制,逐渐过渡到放开一部分小额外币存款的利率管制,另一部分外币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并逐步放开外币贷款利率。 二、金融机构贷款利率(2004-2013年) 主要遵循“先贷款、后存款”的原则,中国人民银行之所以设立“先贷款、后存款”的原则,是因为相对于贷款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市场化要求更加审慎,存款利率市场化需要银行具备健全的体制和产权约束机制,否则万一产生恶性竞争,很可能影响金融体系的安全。 从2004年开始,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以基准利率的0.9为底;于此同时允许银行存款利率可以下浮下不设底;到2006年8月,放开贷款利率下浮至基准利率的0.85倍;2008年10月进一步提升个人住房按揭抵押贷款自主定价权,将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浮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2012年6月将一般人民币贷款利率下浮调整至基准利率的0.8倍。2013年7月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由金融机构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并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为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减点的方式确定。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1993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 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1996年: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1997年: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放开。 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 1999年: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放心保)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 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2003年11月,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降为3年以上不含3年)。 2000年: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 2004年: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2004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还没有完全放开。与此同时,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都可以下浮,下不设底。 2006年:2006年8月,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5倍。 2013年:2013年7月,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将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并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 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存款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条件,稳妥有序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易纲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上) 易纲 2009-10-21 摘要: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程,系统总结了双轨制推进改革取得的成就。即一方面放松利率管制,推动金融机构自主定价,实现“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改革目标。另一方面发展和完善市场利率体系,初步建立了以SHIBOR为代表的短期基准利率和以国债收益率曲线为代表的中长期基准利率体系。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中央银行不断完善调控理念和方式,利率已经成为调节经济运行的主要手段之一。文章对下一阶段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了规划,并在深层次上探讨了推进改革的条件。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宏观调控,改革 引言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了纲领性的论述,“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至此,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目标得以确立,强调了市场在利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了政府(中央银行)作为间接调控者的定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逐步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并实现了宏观调控由直接方式向主要依靠间接方式的转变。商品关系引入金融资源配置体系后,金融资源稀缺性同样要求通过价格机制甄别需求、提高配置效率,于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利率调控方式转变逐步进入了决策者的视野。从经济体制改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三十年,一个时代的跨越,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其中,利率市场化作为我国市场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推进。本文将探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展情况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发展的历程 利率市场化基本涵盖两个概念,一个是指货币政策的市场化,即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调节市场利率。另一个是指金融机构的利率市场化,即金融机构独立定价、竞争性定价,客户可自主选择金融机构、产品和利率。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在改革开放后陆续实施。 1984年,人民银行实施了借贷市场利率,结束了早期计划管 制下的固定利率。1985年,商业银行批量发行定期储蓄存单,1986年,首次发行国库券,引入了政府债券市场。1991年, 银行定息存款全面普及,利率竞争日渐激烈,1996年,人民 银行又推行了利率市场化的新政,逐步放开存款利率。2004年,中国引进了市场化利率工具——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并实施了银行间同业拆放市场,成为利率市场化的 又一重要步骤。2020年,人民银行改革了LPR的形成机制, 强调市场化的角色。 二、利率市场化进程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和挑战。首先,利率市场化推动着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化进一步加深,破除了传统固定利率的桎梏,使市场主体能够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金融产品。其次,利率市场化调整了银行业经营模式,推动银行加大了市场营销和研究开发的投入,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培养了更加市场化的经营理念。同时,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也加重了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要求其更好地控制风险和资产质量。最后,尽管金融监管和外汇管理框架仍在完善中,但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在这方面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然而,利率市场化进程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包括:市场化的利率不一定能反映货币政策和经济形势,是否着眼于全面考虑中国国情和经济实际;利率市场深度不够、资金成本不足、利率价格成本偏高等问题,以及金融基础设施和市场监管等方面的不足等。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利率市场应有的发展路径 在当前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市场化利率的作用日益凸显,利率市场化也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一个主要方向和重要的形式选择。面对全球化和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为避免一系列风险,实现谨慎监管和有效引导,我们需要探讨中国利率市场的发展路径。 首先,以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基础下的利率框架为核心,形成市场利率和政策利率相衔接的利率传导机制,吸引外资进入我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早期的改革侧重于理顺商品价格。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开始强调生产要素价格的合理化与市场化。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是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的重要方面。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是在借鉴世界各国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稳步推进的。总体思路是先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先行放开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是整个金融市场利率的基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同业拆借利率为突破口。 (一)放开银行间拆借利率的尝试 1986年1月7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专业银行资金可以相互拆借,资金拆借期限和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议定。此后,同业拆借业务在全国迅速展开。针对同业拆借市场发展初期市场主体风险意识薄弱等问题,1990年3月出台了《同业拆借管理试行办法》,首次系统地制订了同业拆借市场运行规则,并确定了拆借利率实行上限管理的原则,对规范同业拆借市场发展、防范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银行间拆借利率正式放开 1995年11月30日,根据国务院有关金融市场建设的指示精神,人民银行撤销了各商业银行组建的融资中心等同业拆借中介机构。从1996年1月1日起,所有同业拆借业务均通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网络办理,生成了中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CHIBOR)。至此,银行间拆借利率放开的制度、技术条件基本具备。 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关于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正式放开,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迈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一步,为此后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放开债券市场利率 债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开债券市场利率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步骤。 (一)国债发行的市场化尝试 1991年,国债发行开始采用承购包销这种具有市场因素的发行方式。1996年,财政部通过证券交易所市场平台实现了国债的市场化发行,既提高了国债发行效率,也降低了国债发行成本,全年共市场化发行国债1952亿元。发行采取了利率招标、收益率招标、划款期招标等多种方式。同时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和发行数量,采取了单一价格招标或多种价格招标。这是我国债券发行利率市场化的开端,为以后的债券利率市场化改革积累了经验。 (二)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1997年6月5日,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利用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开办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借鉴拆借利率市场化的经验,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价格同步放开,由交易双方协商确定。 这一改革措施,提高了金融机构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了金融机构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积极性;随着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现券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其短期头寸融资的特性日益明显,短期回购利率成为中央银行判断存款类金融机构头寸状况的重要指标,为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奠定了基础;银行间债券回购与现券交易利率的放开,增强了市场的价格发现能力,为进一步放开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创造了条件。 (三)放开银行间市场政策性金融债、国债发行利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