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理解四考点

一、说明文阅读

考点一:〖说明的内容〗

【拟题角度】1.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概括;

2.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考点导航】: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区分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说明对象可先从标题入手,然后认真阅读文本(语段),逐段(逐句)排队、梳理,找出说明对象。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把握事物的特征也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人手:1.从标题着手。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就指出了其特征。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是“人民大会堂”,也指出了其特征“雄伟”。2.从分析材料人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两句,就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典型考题】:1、“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的……(对象加内容)。

2、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中心句、文章或段落的首尾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

3、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具体例题】:

A、填空题

例1: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答题。

①蜡染是我国传统民族印染工艺之一,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今在贵州的布依族、苗族中仍很流行。蜡染以经过退浆的帆布、绒线等为原料。

②蜡染制作的第一步是绘画。……。

③第二步上蜡。……。

④上蜡之后是染色,就是根据设计图案,在布上涂上相应的颜色。

⑤染色后,就该裂纹又叫水纹,就是将涂好的蜡的布浸入水中或用直尺压折涂蜡部分,……。⑥蜡染的主体工序完成后,就轮到脱蜡了。将染好色的布投入沸水中煮,脱去蜡质即可。

⑦最后是烘干。就这样就制成了各种色彩﹑各种花纹的蜡染布。

1﹑填空:本文主要介绍了蜡染的制作过程

例2:模拟试卷(一)《端午的鸭蛋》第1题答案:名声大、质细而油多的特点

B、选择题(拟标题)

例1:①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一天,他看报上的天气预报,竟然连报上的一个字也不认识。后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病。

②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别人的语言行为便出现障碍,常见的有“失语症”。“失读症”是失语症中的一种。这个美国少年患上这种病是脑外伤造成的。

③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按这个观点推论,________ ____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④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最简单的事实:中国和日本都使用汉字,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宇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这就是中国、日本患失读症少的原因。

⑤更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们首先教这位美国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在一张纸上,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要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结果,这位美国少年毫不费力的把英语句子念了出来。试验初步成功了。

⑦不过,这个实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把病治好了,根据以后的试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为“唤醒”的作用下,患者能慢慢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

⑧汉语、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已有人提出用学习汉语、汉字的方法提高西方儿童的智能,还有其他一些想法和研究,我们感兴趣地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

1、从本文主要内容来看,最恰当的标题是( C )

A.汉语学习十分重要B.外国人也应学汉语C.汉语可以治病D.汉语与英语的区别

例2:昆明的气候

昆明为什么会四季如春呢?(这是由昆明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决定的。昆明处在北纬30’以南的地区,终年接受太阳光热较多,而且均匀。夏季受西南风和东南风的暖湿气流影响,阴雨天多,日照少,地面温度不易上升;加上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云贵高原,气温随高度而降低,所以夏季温度不会很高。冬季昆明等地上空盛行西风。这股强劲的气流把附近印度半岛的干暖空气引导过来。另外,昆明地处云南东部,云南北部和东部的高大山脉又能阻挡北方冷空气南下,因而晴天多,空气干燥,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夏季不热,冬季不冷,四季的气温也就比较均匀了。

2.能准确概括本文说明内容的是下列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D )

A.昆明四季如春。B.昆明夏季不热,冬季不冷。

C.昆明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D.昆明四季如春的原因。

【举一反三】:2008年南通中考语文试题

①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的开发可以有效缓解中国的能源供应困局,其中产业化条件最为成熟的首推风力发电。较之其他新能源,风电优势更加明显:它蕴藏量大,超过所有油、气、煤的储藏量;理论上仅1%的风能就能满足人类能源需求。

②在江苏沿海,从南通向北直到连云港,有连绵数百公里的滩涂,这是一块孕育着财富和梦想却一直被自然掖藏着的新大陆。这里常年风速保持在每秒7-8米,正是绝佳的风电场。

③这一带可建超过10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场,相当于三峡的装机容量,堪称“海上三峡”,却没有百万移民的负担,也不占用耕地和消耗水资源。而1个三峡的投资,可以建2-3个三峡规模的风电场。而且风力是一种洁净的自然资源,没有火力发电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所带来的污染。

④虽然前景如此诱人,但是风能却并非竖起风车就等着发电。因为有两个世界性的“拦路虎”:一是,风电之于火电,由于电压、频率波动性大,因而大规模并入常规电网,会危害常规电网;二是,风力机结构复杂,风电价格远高于煤电,我国风电设备单位功率的费用是煤电的两倍以上,电网公司很难接受或根本不愿意购买风电,有人据此将风电比喻为“垃圾电”。

⑤有专家经过10年研究发现,风电对于某些工业生产,特别是有色冶金、氯碱等高耗能产业,如能直接非并网利用,会像黄金一样宝贵。不但减少或完全消除对电网的危害,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通过非并网技术使风电快速进入特定高耗能产业,使“垃圾电”变成“黄金电

...”。电解铝生产来说,每吨铝的耗电量是惊人的1.5万千瓦时,如果风电专门供应大型铝厂,巨大的电能就被“置换”出去,风能也因此获得了普惠社会的方式。这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有很强的挑战性,如果能够成功,中国的风电技术将领先世界。

⑥目前,非并网技术已经基本攻克,下一步就是在江苏省内找一个试点。一旦

..试点成功,它将是世界利用风能的最新里程碑。

7.通读全文后,请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C、简答题

例1:目前,为了根除白色污染,国外科学家研制出各种类型可以自行分解的自毁塑料,即无公害塑料。这种塑料是“白色污染”的替代物。科学家预言,它将在下个世纪风靡全球。

①在新兴的无公害塑料家族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是生物自毁塑料。②目前,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20多家公司推出了生物自毁塑料。③美国密茨根大学的生物学家提出了“种植”可分解塑料的设想。④他们计划用土和玉米为原料,植入“塑料”的遗传基因,使它们能在人工控制下生长出不含有害成分的生物塑料。⑤德国哥丁根大学的微生物专家最近通过对一种细菌的特定基因隔离,使植物的细胞内部生成聚酯。⑥这类聚酯可制成物型生物塑料。⑦这种塑料在细菌的作用下,可以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⑧因此,这种塑料垃圾可以作为植物肥料而回归大自然。⑨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科技人员正在用农林作物的下脚料,如豆秸等,制成农用薄膜。⑩这种农用薄膜不仅抗拉强度大,而且降低了成本。

除了生物自毁塑料外,科学家还研制成功化学自毁塑料和光学自毁塑料。

所谓化学自毁塑料是在塑料制品上喷洒一种特制配方的溶液,使其与塑料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塑料逐渐溶解,成为可以被水冲洗掉的无害物质。

光学自毁塑料是美国一家公司不久前研制成的一种新型的自毁塑料。这种塑料内含一种遇光会慢慢自动分解的物质,在太阳下曝晒60天后,便成为泥尘。

1.“无公害塑料”的特征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__可以自行分解(或自毁)。

例2:《作业本》P.84.《兰花的智慧》第3题

【举一反三】

《作业本》P.89.《古宅的命运》

3.答:

4. 答:

D、给说明对象下定义

答题模式:×××是指(特征1 )(特征2 )……的(类别名词)。

例1:模拟试卷(二)《》14题,“绿色城市”

答案:绿色城市是尽可能多地保留城市中的乡土植物的景物自然和谐的城市。

【举一反三】

阅读《作业本》P.90.(四),给“微藻”下一个定义(根据第一题)

《作业本》P.92.《怪风揭秘》2.给“焚风”下一个定义:

自主复习:

阅读《作业本》及《新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题中相关的题目,分析题型,思考答案,列举出有难度的题目页码及序号:

考点二:〖说明的顺序〗

〖知识要点〗

一、说明的顺序常用的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比如中学课本中有一篇《景泰蓝的制作》,它就是按照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做胎――掐丝――烧制――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的时间顺序来说明的。再如《活版》。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东南西北,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如课本中的《核舟记》就是按照船体――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来写的;《故宫博物馆》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说明故宫建筑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具体介绍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而在介绍每一座建筑物的时候,则又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的顺序。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最合理的顺序。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递进,或概括到具体,或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一一介绍说明。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如课本中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是运用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物的。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最为适宜。

以上是说明文几种常见的说明顺序。针对不同的说明对象,我们应用不同的说明顺序,但实际上这几种说明顺序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常常是综合运用,只是以哪种说明顺序为主罢了。在考虑运用何各说明顺序时,既要注意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又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只有合理地运用说明顺序,才能使说明文的写作完成得更好。

二、依据说明顺序判断的技巧来理清。

1、整体把握内容结构,准确判断说明顺序。有一个有效的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是:逐段概括内容要点→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归纳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

衔接起来,再加分析,很容易就知文章的说明顺序了。

2、区分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正确分析说明顺序的类型。事物说明文一般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我们阅读此类文章把握表示时间和空间的关键词语。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阐述前因后果。

3、认清说明对象,准确分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以说明某一事物构造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空间顺序来说明;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事物形成的时间顺序来说明;以说明某些事物相互关系及其特点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逻辑顺序来说明。

〖实战演练〗

【中考试题1】如2008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试题《荆州民歌》

②荆州民歌有悠久的历史。“郢人善歌”闻名于世。据载,约在“唐虞之世”就产生“楚歌”的雏形了,相传帝舜南游时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歌中唱道:“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到了周代初年,民歌更是在楚地盛行,仅《诗经》中记载的就有《汉广》、《江有汜》等篇。屈原在搜集、加工、改造南方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楚辞》,其骚体形式,是从民歌的“楚声”学来的,在艺术上开辟了民歌的发展道路,对荆楚民歌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刘向《说苑》中的《越人歌》是楚民歌向“楚辞体”发展的标志。

第②段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

【中考试题2】2010年广州市选文是《中国画的骄傲——清明上河图》

①《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河两岸的景物和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的生活场景,内容繁而不杂,场面多而不乱,无论状物写人,都合情合理。

②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一片春风和煦的田园景色。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商贩赶着驮炭的驴群姗姗而来,一列行旅,有车骑仆从,正匆匆向城里进发,轿顶上插满了杨柳,一看就知是城里富贵人家扫墓而来。作者在此巧妙地交代了时间、风俗,展开了序幕。

③画面渐进,路边酒肆、茶摊渐多起来,汴河也繁忙起来。沿河有许多粮仓,靠岸的船只,搭着跑板在卸货。满载货物的船只吃水很深,水面几乎接近船帮,而卸完货的船只,则吃水较浅。河心一艘大船,尾部有八名船夫合力摇桨:河对岸,五名纤夫在拉着船艰难前行。

④画卷再展,一片宏伟木质拱桥宛如飞虹,横跨河面,以拱桥为中心形成了全图的高潮。一艘大船逆流而上,将要过桥,它高高的桅杆却被桥头挡住了。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有的奋力划桨,有的用蒿竿撑住桥洞顶端。桥上岸边挤满了热心观众,帮着出主意。桥的另一边又有一只船迎面驶来,船夫们都站在船尾焦急张望,为双方能否顺利过桥捏一把汗。围绕这一紧急事件,作者远近照应,将这一复杂场面处理得合理有序又扣人心弦。

⑤桥上车水马龙,人声(A ),热闹非凡。两岸挤满摊贩,店铺林立,百业兴旺。两商贩在街心争夺顾客,而那位顾客则左顾右盼,身子朝右,头却向左望,不知所从。桥上一官员骑马过桥与一小轿相遇,双方奴仆各不相让,旁边有人在看热闹。桥上下来一辆驴车,载满货物的车子惯性下冲,车夫弯腰拱背,奋力抵住:而驴子则松了一把力,摇头晃脑,( B )不经心,缆绳也晃悠着,观者注意到此,多会心一笑。临河的茶肆中,茶客们或房间闲谈,或临窗眺望,好不闲适。

⑥画的前头是巍峨的城门横断画面,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很忌讳的,安排不当就会使画面出现割裂。但见城门前后左右广植树木,使高大的城门不显单调,最妙的是用正在进城的骆驼商队衔接城内外,过渡自然。进城后,画面节奏放缓,城内道路纵横交叉,沿街店铺(C )次栉比,人物举止从容舒缓,或结伴而行,或揖让为礼,有官绅士兵、和尚乞丐、说书卖艺人……城里有官府宅第,有酒楼当铺,铺面上的招牌显示出各行各业:“香”、“孙羊店”等,一派繁荣有序的都市景象!

⑦《清明上河图》运用中国传统“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卷中。远近人物,几笔勾勒就神情兼具,大有城楼房屋,小见铺内刀剪,无不刻画清晰,而又不给人比例失调之感,如此头绪众多、人物繁杂而无一处败笔,真可让人叹为观(D )!

题目: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纷繁丰富的内容的?为什么这样写?

-------------------------------------------------------------------

【中考试题3】2001年赤峰《动物的忧伤》

①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

②对人来说,孤独和寂寞是一种可怕的折磨。有许多人都知道鲁滨逊的故事,鲁滨逊在一个孤岛上经受了长时间的折磨。有些人曾由于过度寂寞而患精神病。

③至于动物,因为它们处于原始的群居状态,寂寞对于它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当原始生物离开“集体”以后,它们会感到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当原始生物离开“集体”以后,它们会感到非常难过。高级动物还比较容易适应寂寞的环境,有许多动物觉得跟人在一起的时候是一种安慰。譬如,猴子就喜欢把我们当成它们的兄弟。这种动物有些古怪,它跟我们人很合得来,即使不跟它们的同类在一起,却也能生活得很好。

④有些小鸟,如戴菊鸟和长尾巴山雀被关进笼子以后,它们就会感到很忧郁,很孤独,因而它们很快就会死去。但是,如果你把很多只相同的鸟放进同一个笼子里喂养,它们就会生活得很快活。

⑤有很多鱼也喜欢群居。把一条鲱鱼单独放在水族箱里,只几天的时间它就会因为孤独而死亡。这并不是因为它想回到大海里去而又回不去气死的(过去人们就是这样想的),而是由于没有其他鲱鱼的陪伴而死的。

⑥有些昆虫没有同类的陪伴也会死亡。在欧洲,变蛾子的毛虫(它是林业的一大灾害)就是群居生长的。它们一个个紧挨着,排成长长的纵队,从这根树枝爬到另一根树枝,从一棵树爬到另一棵树。它们所到之处,一切绿色的树叶都会被吃得精光。但是,爬在后面的毛虫如果跟不上而迷了路,就一定会死亡。当它知道自己掉队以后,它就感到垂头丧气,从此萎靡不振。它的食欲消失,代谢速率下降到最低限度,再也不能长成成虫。但是,如果让它隔着玻璃看见它的毛虫朋友(那怕只是一个毛虫的模型),它的情绪马上就会好起来,代谢也就会恢复。

⑦这种社会性昆虫还有蜜蜂、蚂蚁和白蚁。在孤独的环境里,它们根本就不能活。只要它们单独在一起,或者有时只是朋友少了一些,它们就会不吃不喝,很快死亡。只有等到它们的伙伴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它们的某些机能开始恢复。

⑧蚂蚁和蜜蜂的伙伴不能少于25个,如果少于25个,这些习惯于正常群居生活的动物就会感到非常忧伤。

题目:(3)—(8)段都依次说了哪些动物的寂寞情形?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说明?

---------------------------------------------------------------------

【中考试题4】2010年深圳市《地球首个生态城市》

(1)数据表明,目前城市居民正在消耗全球可获取资源的近80%。此外,由于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不少国家的生态建筑学家开始设计建造节能减排、几乎不向大气排放任何有害物质(包括二氧化碳)的生态城市。(2)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计划2018年在距离首都阿布扎比不远的荒漠上建造一个名叫马思达尔的小型生态城市。城市面积约7平方公里,9万人将在那里工作,包括5万常驻人口。马思达尔市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排放有害物质的城市”。负责这个生态城市建筑设计的是英国设计师诺曼·弗斯特。

(3)马思达尔市交通规划的设想是:汽车对城市居民来说是不需要的,所有汽车都必须停放在市外停车场,市内交通一律用电瓶车,每150至200米设一个站点。环境保护专家认为,这种设计理念重在大量减少汽车排放的尾气。

(4)弗斯特认为,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在,总共才占全球面积3%的城市却消耗了地球绝大部分的资源。根据联合国有关专家分析,到2025年,全世界60%的人将生活在城市,500万和5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将占多数,这种发展趋势迫使大城市尤其要重视生态问题。

(5)《经济周刊》认为,对生态问题的理解首先是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包括二氧化碳。在这方面,美国纽约市计划到2012年,1.3万辆出租车将使用混合动力平;同时改造使用天然气和重油的过时电站;普遍使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甚至还可以考虑对安装太阳能设备的房主减少

..使用税的征收。

(6)参与马思达尔生态城市设计的斯蒂芬·贝林格认为,没有二氧化碳的城市标准是:能源生

产和消费达到零指标。设计生态城市一定不能考虑汽车交通,这是基本理念,甚至像德国杜伊斯堡这样的工业中心也可以考虑这样做,建筑物的设计要紧凑,应增加对绿地的投资,搞好市中心周边的交通,主要使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采取这些措施几乎可以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一半。

第10题:第(3)段写马思达尔市交通规划的设想,第(4)段写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请先概括第(5)段内容,然后说说这三个文段之间是什么说明顺序。

【解答分析】

1、《荆州民歌》【解答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说明顺序的判别。答题时要先研读相关语段,了解语段的内容及特点。通过对本文段的阅读,不难发现“荆州民歌有悠久的历史”是语段的中心句,也就是说这段文字是介绍荆州民歌的历史,介绍历史肯定与时间相关。再通过对具体内容的品读,可以发现“唐虞之世”“到了周代初年”等表现时间的词语。因而判定这段运用的说明顺序为时间顺序。

2、《中国画的骄傲——清明上河图》【解答分析】这道试题不仅考查考生对说明顺序的判断,还深入考查考生对所使用的说明顺序作用的理解。通读全文后发现,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从文中“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画面渐进”“画卷再展”“画的前头”等短句就可准确判断文章是按画面的空间顺序展开描述的,这样写其一可以清晰地重现画面,使读者思路清晰,其二,恰当地把清明上河图的雄伟、美丽及其所能成为中国画骄傲的原因一一交代清楚。

3、《动物的忧伤》【解答分析】这种题型是考查“说明顺序”的高级形式,试题中没有直接询问考生文章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但考生要解答好此类试题,必须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判断出顺序类型才能作出正确解答。通过分析,(3)——(8)段依次说明的动物有:猴子、小鸟、鱼、昆虫。文章按照从高级动物到低级动物对寂寞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下降,忧伤程度逐渐加重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这样写更容易让读者认清说明对象。

4、《地球首个生态城市》【解答分析】试题既考查学生对说明语段的概括能力,又考查学生对段与段之间所形成的说明顺序的判断,阅读此文,首先要弄清说明对象是“地球首个生态城市”,然后再分析第(5)段的主要内容:纽约市的减排计划(或减排措施),最后判断出三个段落之间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考点三:〖说明的方法〗

【基本常识】

说明方法一般作用答题模式(基本特点+基本内容)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把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文

中如有: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譬如

等词语,一般可判断为举例子。)通过列举……的事例,具体生动、通俗易懂地说明了……

列数字运用数字,从数量方面具体准确地突出事物的特征。通过具体的数据,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打比方具体、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作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了说明效果。将××和××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

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增强了说明的效果。

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层次分明,同时又让读者更好地区分各个类别的差异,清楚地了解

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概况。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让读者清楚地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下定义简明、科学、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特点,使读者能将它与其他事物或事理区别开来。简明准确地揭示了……,让读者对……有了更深刻、本质的认识。

引资料(引用说明)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充实、形象生动。①

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权

威性和说服力。②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

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和可读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

说明对象的作用。)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使说明的内

容更……(若引用名言、格言、谚语;

作用是使说明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若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

轶事趣闻等。作用是使说明更具趣味

性和可读性。)●●注意:如果是引用

故事和传说来进行说明,不要答“增

强说明语言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因为

它们都属于不可靠的事实。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对……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作诠释对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配图表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更简明更直

观的说明事物和事理。

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补充:作诠释和下定义常被混淆。下定义用语更为科学严密,更侧重于揭示本质特征,作诠释则趋于通俗平实地释解概念,分析性状。)

【典型题型】

(一)、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只运用一种说明方法时)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结合内容具体回答。

例题1、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中国石拱桥》

(答: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旅人桥”的事例,具体通俗地说明了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这一特点,使人信服。)

「题型转换:这段列举“旅人桥”的事例,有何作用?(答案一样)」

例题2、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死海不死》

(答:这段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更加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死海海水咸度高、浮力大的特征,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例题3、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答: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例题4、展示: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苏州园林》

(答: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苏州园林与我国一般建筑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增强了说明的效果。)

例题5、一切活的生物获取食物的方法有两大类,一类叫自养,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另一类叫异养,靠植物来生活的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属于这一类。

(答:这段文字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生物获取食物的方法,使读者清楚地了解“自养”和“异养”的特征。)

例题6、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答: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简明准确地揭示了“统筹方法”的概念,让读者对它有了更深刻、本质的认识。)

例题7、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答:这句话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引用张嘉贞的话,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赵州桥构造奇特,施工技术巧妙绝伦的特点,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充实,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例题8、自去年抗虫害转基因水稻和植酸酶转基因玉米获得安全证书以来,媒体和网站上有关转基因作物的争论就没有平息过。一般人关心的是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媒体也爱传播“美国把中国人当成小白鼠”……之类的谣言吓唬人,……转基因食品在被批准上市前都已经过了严格的安全性检测,其安全性获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科学理事会等国际权威机构的肯定,在学术界并无疑议。《转基因食品其实很环保》(文章的开头)

(答:这句话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引用媒体和网站上有关转基因作物的讨论,生动地引出了文章的说明内容转基因食品其实很环保,使说明更具趣味性和可读性。)

例题9、(【具体内涵】中“摹状貌”的例子)

(答:这句话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对卢沟桥柱子上的石狮加以形象化的描摹,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外形美观的特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例题10、(【具体内涵】中“作诠释”的例子)

(答:这句话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对风媒花的外形、香味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例题11、(《中考复习高效复习》P93《我们身边的辐射》第二段)

(答:这段话运用了列图表的说明方法,直观形象地说明了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影响不同。)

(二)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哪些(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时)答题模式:归纳所有说明方法+基本特点(所有说明方法特点相结合)+基本内容

例题展示:荆楚民歌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反映农业生产的,在荆州各县市,农民种田必唱山歌,自古以来,相沿成习,如薅草歌、打麦歌、车水歌、载秧歌、扯草歌等等。有反映爱情生活的,如

201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阅读理解篇★

石首市广泛流传着这么一首《婚姻自由歌》“如今婚姻自当家,……妇女们不再受欺压。”还有把生产劳动与男女爱情结合起来的,如江陵传统的民歌《火烧把》“郎在高山薅粟苗,……看我的火烧泡不泡。”也有劳动之余打趣逗乐的,如公安民歌《栽秧歌》“泡种下秧一百一,手拿黄秧七十七,谷儿怀胎还要水,姐儿怀胎还要郎。”

该段中运用了哪些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这段话运用了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具体通俗地介绍了荆楚民歌的内容十分广泛。)

(三)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有(分别)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归纳所有说明方法+分别概括各说明方法的作用(基本特点+基本内容)

例题展示:在实践中,人们发现用地面的望远镜观测太空,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地球大气层会吸收红外线和紫外线,二是大气湍流导致地面光学望远镜的角分辨率很难优于1弧秒。1946年,美国天文物理学家斯皮策提出,在太空中安装一台望远镜将突破上述限制。

该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运用了分类别、列数字两种说明方法。分类别作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说明用地面的望远镜观测太空存在两个缺陷。列数字作用:通过具体的数据,具体准确的说明了大气湍流对地面光学望远镜角分辨率的影响程度。)

(四)文章开头引用ⅹⅹ事件(新闻)或列举ⅹⅹ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通过列举ⅹⅹ事例)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内容(对象)……(如果语言生动,可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例题展示:歌坛天后麦当娜最近“挨批”了!因为环保专家预计她的全球巡回演唱会将造成1635吨的废气污染。看看环保专家给她算的账:搭乘私人飞机,95吨废气;250名工作人员搭乘客机,1080吨碳污染;货运交通,碳排放达460吨。(九下《练习册》P152)

文章开头引用歌坛天后麦当娜最近“挨批”事件有什么作用?

(答: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内容——低碳生活)

【牛刀小试】

1、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以上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 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 天。所以在华北常感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风沙的进攻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成为“游击战”。……另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

以上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想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有把……

以上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1 吴窑初中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201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阅读理解篇★

5、湖光岩最早时称“净湖”或“镜湖”。据传南宋建炎三年,丞相李纲被贬海南路经此地,受湖光岩“楞严寺”当时的长老释琮(李纲的同乡和同窗)之邀到湖光岩一游。当晚,明月悬空,秋高气爽,两人在岩崖上促膝而谈。这时,湖面上折射的月光映照在狮子岭的峭壁上,展现出一幅美丽的水光山色风景画。李纲顿觉心旷神怡,把被贬的宠辱忧患全抛脑后,欣然提笔写下“湖光岩”三个大字,沿用至今,已有1500 年历史。——《神奇的湖光岩》

以上文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6、人是能制造工具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该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7、有五千个席位的宴会厅又是另一番景象。它的面积有七千平方米,比一个足球场还大,设计的精巧也是罕见的。——《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该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8、“瘦肉精”是个什么东西?学名叫β一肾上腺能受体激动剂类化合物,包括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等十几种物质。很多这类化合物都是人用药,治哮喘病的,临床上广泛使用。该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9、目前,我国每生产1吨纸就要耗费7棵大树、100立方米的水。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张纸,全国每天就要浪费约2?700吨纸、27万吨水。而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张纸,全国一年就节约47745亿张纸,一棵20岁的树可造37000张A4纸,这样算来就可少砍伐175817666棵树,这可是一个天文数字啊! 该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分别说明其作用?

10、2010年8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甘肃省舟曲县,昔日秀美的山中小城顿时满目疮痍,许多同胞不幸罹难。罪魁祸首,就是泥石流。那么,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放在开头)文章开头引用甘肃省受灾事件有什么作用?

11、《中考复习高效复习》P98《熠熠发光的虚拟现实技术》第一题

12、《中考复习高效复习》P100《动物的眼睛》第一题

12 吴窑初中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201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 ★阅读理解篇★ 13 吴窑初中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考点三:〖说明的语言〗

〖知识要点〗

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有哪几种限定词?

1、表时间频率:已经 曾经 刚才 正在 就 将要 快要 马上 立即 顿时 渐渐 终于 忽然 偶尔 常常 往往 时常 永远……

2、表程度:很 挺 更 更加 极 越 极其 非常 十分 最 较 稍微 略……

3、表范围:统统 都 全 仅仅 只……

4、表修饰限制:大约 左右 不完全 几乎 多 最 充分……

二、考察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题型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体会说明文中某个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答题步骤:①解释这个词语的本意(表推测、估计、强调、限制、修饰等);

②代入文中加以理解(突出强调或说明某种事物的什么特点);

③用上该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1:《苏州园林》“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

是对称的……”这里的“绝大部分”有什么作用?

答:①“绝大部分”表示全部中的大多数②用上它表明并非所有的“宫殿”和“住房”都是对称的,也有少部分并不对称,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2:“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动物因其生存环境日益..

受到破坏,生存空间正在不断缩小。”加点的词“日益”有什么作用?

答:①“日益”指程度一天比一天深;②用上它突出强调了动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是个逐步加深的过程;③用上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检测:

1、“奥运火炬在传递过程中,可能..

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天气状况。”说说“可能”这个词语的表达作用。

2、“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

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 说说“过度”“任意”这两个词语的表达作用。

3、“地球上的臭氧空洞已增至5个之多,总面积近.4000万平方公里。”其中“近”字起什么作用?

4、含铅的颜料一定..

不能用在玩具和炊具上。

5、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对此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的粮食就有1000多万吨,被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201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 ★阅读理解篇★ 14 吴窑初中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6、科学实验表明......

,每人呼吸需氧量需由150平方米的绿叶提供的。

7、近.200...年间..,地球上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 8、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

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

9、《中考作业本》P89—4(主要)

10、《中考作业本》P91—3(一两个、相对)

(二)、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题步骤:①回答:不能删去;

②用上这个词语的作用(本意+文中意);

③如果去掉该词的坏处(与实际不符等);

④用上该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删去;

例1:《松鼠》“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通常一胎能生三四个。”中两个“通常“能否删去?

答:①不能删去。②两个“通常”都表现不是唯一的情况,只是在一般情况下是这样,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③如果去掉也就排除了松鼠搭窝和繁殖方面的特殊例子,太绝对化了。④用上“通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删去。

例2:表范围——“和‘龙’比肩的物种 ‘虎’,9个亚种已灭绝4个;仅仅..50年亚洲的虎总量就由6万只锐减为2000余只。”加点的词“仅仅”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①不能删去。②“仅仅”强调时间短,突出老虎数量减少之快,③如果去掉就表达不出这层意思了。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删去。

检测:

1、“其实,这主要..

归功于其中含有的高折射率玻璃微珠。”加点词“主要”能否去掉?为什么?

2、“小麦抽穗时遇上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就容易..

引起赤霉病。”句子里的“容易”能否去掉?

201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 ★阅读理解篇★ 15 吴窑初中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

到处都有”,其中“几乎” 能否去掉?

4、“光污染也扰乱了许多昼伏夜出....

的野生动物的生理节奏,干扰了它们的常态行为 ”一词中“昼伏夜出”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5、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6、斯里兰卡亚拉国家野生动物公园是遭受印度海啸打击最.

严重的地区之一。 动物的听觉极有可能....

提前察觉海啸将至。文中加点的“最”和“极有可能”能够去掉吗?

7、《中考作业本》P87—5(据专家介绍)

8、《中考作业本》P94—2(对于很多人而言)

9、《中考作业本》P101—3(迄今)

10、《中考作业本》P102—3(甚至)

11、《新中考》P64—2(依次)

201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阅读理解篇★

12、《新中考》P65—2(也许)

13、《新中考》P67—3(相传)

(三)、句中加点的词能否换成另一个词语?为什么?

答题步骤:①回答:不能替换;

②解释原词和替换词语,说说用上原词的作用;

③如果换成另一个词语会出现什么情况;

④用上原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替换;

例:森林能够有效缓解“温室效应”。“缓解”改为“消除”好吗?

答:①不可替换,②“缓解”表示使缓和,不紧张。“消除”表示除去,使不存在。用“缓解”表明森林只是吸收部分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轻温室效应;而不能吸收所有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消失。③换“消除”就与事实不符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检测:

16 吴窑初中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201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 ★阅读理解篇★

17 吴窑初中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二、议论文阅读

考点一:〖论点〗

一、议论文的概念

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二、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即 “需要证明什么”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也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它是议论文的灵魂。

常见题目是:A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B 、文章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C 、本文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怎样?

D 、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E 、对论点的评述。(这是开放性试题)

1)、一篇文章的论点有几个?

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这几个分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

2)、论点的特征: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包括肯定和否定)。

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

内容上:具有判断性,能够明确地表示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观点、态度。(包括肯定和否定)如:①多一些宽容②人的高贵在于灵魂③文化需要相互凝视④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3)、中心论点的呈现方式:

明确表述式:文中可找到现成的表示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 ★几种常见提出方式:

A 、标题(议论文的标题有的表明论点有的点明论题,论题只揭示议论的范围,论点是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①《文化需要相互凝视》②《有时,我们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③《将兴趣进行到底》

B 、开头第一句话(有时是作者自己的话、有时引用名言表明);

《谈骨气》开头第一段: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C 、叙述现象后稍加分析提出论点;

①《中考作业本》P117.《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②《中考作业本》P119.《将兴趣进行到底》

D 、摆出对方错误观点分析否定后提出的中心论点;

E 、中间的过渡段提出论点;

F 、结尾。

示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结尾“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注意:反问句和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

★归纳、概括式:文中没有现成的表示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需要我们进行归纳、概括,从中提

201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阅读理解篇★

取出文章的论点。要归纳提取文章的论点,可以:

找出论题,判断作者对此问题的倾向。

通过论据反推论点,根据论据与论点之间所具有的支持与被支持的逻辑关系,从中推断它所支持的观点。

4)检验论点正确与否:

通读文章,看其他句子是否围绕这个语句来写,与这个句子有无逻辑关系。

文中的论据是否能证明我们所找的那个句子?——能,该句就是中心论点。

特别提醒:我们应该关注对论据进行简要分析的句子,因为这些分析都是围绕论点进行的分析,通过这些句子就很容易确定该句是不是中心论点了。

5)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方法:先确定中心论点,然后判断论点提出前的内容属于哪种提出方式

中心论点提出的五种方式:

开门见山式:开篇直接提出论点

引经据典式:引用名人名言或诗文名句提出;引用成语或寓言故事提出;

叙述引论式: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或以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提出

设问引论法:用问题引出论点

直接反驳法: 直接驳斥要批驳的观点

〖举一反三〗

1.《中考作业本》P11

2.(一)《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第 1 题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这一观点的?”

2. 《中考作业本》P115.(五)《让开心成为一种习惯》第 1 题

作者在文中围绕“让开心成为一种习惯”阐述了哪两方面的意义?

3.《中考作业本》P120.(十)《有时,我们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第 1 题

本文标题处即明确提出中心论点。通读全文后,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具体是从哪几方面告诉我们“有时,我们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的?

4.《中考作业本》P124.(十三)《有重量的精神运动》第 1 题

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论述“阅读有重量的精神运动”的?

〖解析〗1、《文化需要相互凝视》①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②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③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2、《让开心成为一种习惯》①调整自己的心态,弥补自己心灵上的空虚,微笑地面对诸多的不顺心。

②感染他人,让别人可以从你的脸上读到微笑,读到开心。

3、《有时,我们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本文分别从“尽情领略大自然之美”,“潜心阅读”,“倾听别人的心声和自我灵魂的独白”三个方面告诉读者“有时,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

4、《有重量的精神运动》①阅读给人身心的沉稳和力气。②阅读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

18 吴窑初中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201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阅读理解篇★

考点二:〖论据〗

论据: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即“用什么来证明”(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是论点赖以成立的基础,是文章的主体。

常见题目:A、本文为了证明论点用了哪些论据?

B、概括论据的主要内容(同记叙文题目,紧扣论点)

C、这个论据(材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阐明什么道理、目的)?

分析论据能不能为证明论点服务。

D、围绕论点补充论据。(这是开放性试题)

(1)、论据类型: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

事实: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

道理:一般都是经过验证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

注意:在引论部分的事例或名言警句既起着引出论题或论点的作用,也起证明作用,充当论据。

(2)、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

论据用来支撑或证明论点,当文章只有中心论点时是直接支撑论证中心论点,当文章有分论点时则可能直接支撑证明中心论点,但更多是在证明分论点后与分论点一起间接支撑证明中心论点。

(3)、论据间的关系:几个论据共同论证一个论点时,要注意其顺序:或时间,或空间,或主次,或数据的大小。

【考点透视】

中考关于议论文的论据的考查主要包括:①辨析论据类型并理解其作用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论据;③按要求补写论据;④分析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解题指津1】:论据概括首先要考虑到该论据证明的论点是什么,也就是说,概括出来的论据要仍能很好地证明该论点;其次,用语力求简洁;另外,要特别注意字数的限定。

【解题指津2】:补写论据要注意:①所写论据要能很好地证明论点;②论据要有代表性,力求大众化,尽可能是人所共知的;③表述力求简洁流畅,不能超过规定的字数;④必须真实,人物与事实要相符,不能张冠李戴、瞎编乱造。

【中考实例1】

积累

垒土成山,汇水成河,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有人偏不相信。他们总爱走捷径,想一口吃成个胖子,梦想在顷刻之间轰然成就大业。

财富要依靠积累。有人善于储蓄而致富。有人却轻视每月几十块钱的储蓄,以为如此细数不如花光痛快。他们不切实际地幻想天上掉下来一袋钻石,地上拾到金元宝,或是中彩票获奖数千万元,一夜暴富。当然,这种人每天都在空想而已。

对于学问,其理亦然。积累一分学问,便是充实一分生命。积累时看似无用,到用时却是珍宝,受用一生。然而不少人却轻视每天读一页书、写一页笔记,而相信吃了什么药便智力陡增,然后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一夜成为才子。殊不知,天下的学者并不是吃药吃出来的。

积累不足而过早成名得志并非好事。正像有些人银行存款不多却喜欢摆排场、讲阔气,打肿脸充胖子,结果弄得手头拮据,捉襟见肘,被人笑话。有的人因为写了一篇文章、一支曲子或一首小诗,反响不错,受到舆论称赞,出名获奖,可是由于作者的积累并不厚实,到手的荣誉又摧毁了他们进取的决心,于是再无新作超越已有的成就。

“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这句话看似矛盾,却深含哲理。漫长和迂回是不断刻苦积累的过程,而走捷径达到的目的,往往是昙花一现,甚至“欲速则不达”。

为了人生成功的大厦,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不懈地搬沙砌石。

问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四段中的事实论据(任选其一,每个论据不超过20个字)。

问题2.请为第三段的论点再补写一个事实论据,不超过80个字。

19 吴窑初中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201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 ★阅读理解篇★ 20 吴窑初中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参考1:①有人喜欢摆排场,结果手头拮据,被人笑话。②有人积累不厚实,再无新作超越已有的成就。 参考2:钱钟书从小博览群书,19岁进入清华大学,成为学校读书量最多的学生。正是这种广博的知识积累,使他后来成为著名的学者,智慧的化身,中国古典文化最杰出的传承者。补写论据的题在近年中考中时有出现,在平时复习的过程中,最好能对不同类型的论据多留意多积累。请记住: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训练反馈】

1、《中考作业本》 p109 《敬重“里子”》.1、

2、3题 (做在书上)

2、 《中考作业本》 p111. 《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第2题

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3、《中考作业本》 p115《让开心成为一种习惯》第2题

4、《中考作业本》p116.《幸福》第4题

考点三:〖论证方法〗 【基本常识】

论证方法

一般作用 答题模式(基本作用+论证观点) 举例论证 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

具体、更有说服力。

通过列举……(概括事例)论证了……(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 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

更深入。 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

入。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

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

点。

比喻论证 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

易懂。 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

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

形象、浅显易懂。

引用论证 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

关,有引用名言警句、名人轶事、笑话趣闻

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

人名言、格言警句、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和权威性;引用名人轶事、奇闻趣事,可以

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论证……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或更有趣味性)。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解题的程序,有句顺口溜:“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干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先读原文,完成3个任务: (1)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 (2)给段落标上序号。 (3)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 其次,读题干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 第三,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 说明文阅读题都是单项选择题,选择正确选项方法有三:直选法、排除法、类推法。 (一)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事理说明文)的一种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1)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从言语上: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二)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 1、从分析标题入手。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 2、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 (三)理清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分析说明顺序的办法有三种: 1、认清说明的对象,分析说明顺序。 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 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

2017中考现代文阅读 说明文考点四:文章开头或结尾的表达作用 附参考答案解析

说明文考点四:文章开头或结尾的表达作用常见问法: ①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②开篇介绍……有何作用? 技巧点拨: ①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有时在文章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事理的作用。 ②结合说明方法: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③语言角度: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文学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0】“望梅”能否止渴 (2017江苏镇江,13-16,10分) ①口渴是人体一种独特的保护机制,它可使人体免于脱水,当体内水分一旦恢复平衡,这种“保护性”的感觉即随之消失。望梅止渴则是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典故,《世说新语》中记载曹操告诉饥渴的士兵“前有梅林”,使“士卒闻之,口皆出水”,最终坚持走到水源处。只是“望梅”真的能止渴吗? ②实际上,“渴”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生理现象。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改变体液的容量、浓度会影响“渴”的程度。例如,增加食盐(氯化钠)的摄入量,会增加机体细胞外液中溶质的浓度,就会感到口渴。这是因为溶质具有渗透压,会导致细胞脱水。大脑的某个部位感觉到这种脱水,人就会产生渴感,而喝水后,体液得到稀释,渴感就诮失了,。 ③另外,人体血量的变化对渴感也有影响。有研究显示,血量变化10%时就可以刺激渴感。这也是为什么人受伤后,如果失血过多,就会感到口渴,而喝水补充血量,渴感就能被抑制的原因。 ④那么新的问题来了,大脑又是如何感知渴觉呢?时至今日,这仍是一个科学家们不能完全解答的问题。 ⑤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近日美国的一个研究小组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这个装置能够对小鼠血液、大脑神经元活动、环境温度以及进食饮水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他们发现小鼠脑内穹窿下器中存在着一套能预测口渴并调节体液不平衡的神经元群。

【阅读理解】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阅读理解】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建议收藏 考点一把握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 ■中考常考题型 1.简要概括全文或者某段的说明内容。 2.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3.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题目的作用。 ■阅读方法解密 1.说明对象是指文章介绍的某种事物或事理;说明内容主要包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说明内容概括法: (1)概括全文说明内容基本步骤: ①确定说明对象; ②找段首中心句,如没有,需要准确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 ③归纳整理,用规范的语言简洁作答。

(2)概括某段说明内容的步骤: ①找出某段的中心句,(段首,段尾,段中); ②整合中心句,提取关键词,归纳概括。【对应题型1】 3.说明对象判断法: 说明对象是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判断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看题目:物名性的标题,标题即说明对象。 ②看首段:第一段往往会揭示说明对象。 ③看首括句或中心句:段首概括句或中心句往往揭示所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对应题型(2)】 4.说明对象特征概括法: 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①直接从文中找:找题目中的修饰语、段首的总括句和结尾的总结句。 ②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对象特征不明显的,需抓住最能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的关键词语进行归纳、概括。【对应题型(3)】 5.说明文标题作用分析法: 说明文标题的作用有:交代说明对象;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表达上新颖别致,形象生动;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标题是设问句或疑问句则起

到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的作用。答题时要联系具体说明内容和标题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对应题型(4)】 考点二理清说明顺序 ■中考常考题型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2.选文(某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 3.从结构上看某些段落之间是什么关系?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或者连续的几个段落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的? ■阅读方法解密 说明顺序判断四法:理解词判断说明顺序是中考常考的内容之一。一般从以下四点入手: (1)弄清时间、空间、逻辑顺序的内涵及其特征,对照顺序的特点来判断顺序类型; (2)区分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一般采用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

说明文阅读理解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说明文阅读理解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指出文章的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例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二、指出划线句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引资料、画图表。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通过列举……的事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而准确地说明××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作比较:通过……和……的对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引资料:通过引用……,说明了××的什么特点,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的××特点。(对××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的××的××特点。 .下定义: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作诠释: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的认识。

.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使文章具有可读性。 三: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一般都有明确的时间标志。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一般都有常用方位词。例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3、逻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 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四: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作用: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五:分析说明文的结构。 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六: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一词的意思是……,在文中的意思是……,××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七: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1)不可以。

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

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 主要考点: 1.说明的对象。 2.说明的中心或主要容〔问题〕。 3.词句和容理解、要点概括。 4.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5.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6.结合文章并联系生活举例说明或者谈认识感受。 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开展过程以及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说明文阅读三步曲:①阅读材料,明确对象及特点,理清脉络。②审明题干,确定围,找准信息点出处。③准确摘取,综合分析,准确全面分点作答。 1、寻找并准确表述说明对象 说明文说明的事物或事理即说明对象。 相当多的具体事物说明文,以及少局部抽象事理说明文,其名词性标题本身有不少就表示说明对象的,答题时直接指出这一事物或事理即可。但更多的事理说明文不能简单地把标题或标题中的某个成分看作说明对象,否那么就会影响对文章容的理解。像那些用动词性〔如07?手机确定你的位置?〕的或疑问性〔如03?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的短语或句子做标题的事理说明文,其说明对象

往往是“××事物的开展/演变/操作过程等〞,或“××事理的××成因/来源/方法等〞,其说明对象就得在文中寻找或概括。文中有首括句、尾结句或中心句中的,直接摘录即可;否那么就需筛选提取、概括整合,并用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中心/容〕来概括,如?食物从何处来?对象是“食物的来源〞〔而非标题或“食物〞〕。 一般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尾结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其三,需筛选提取、概括整合。 答题根本格式: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判断并准确表述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中心或容 认清该说明对象的特征尤其是读懂说明的中心或容,是说明文阅读和考察的重点。明白对象并分清特征,就是掌握了该说明文的中心或容。 一般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假设没有,那么注意段意、中心句。其次是筛选提取,概括整合。 〔1〕凡特征在标题、全文或相关段落的中心句上的,直接摘录即可。如中国石拱桥的“不但形式优美,而且构造巩固〞;“有悠久的历史〞等。而凡需筛选提取概括整合的,那么尽量抽取原文词句,抽取要防止遗漏,还要分清主次,如05?萤火虫?“概括萤火虫的有关特性〞,

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考点及答题技巧

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考点及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一般答复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防止重复穿插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拟: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提醒,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提醒事物的特征/事理。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 ××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那么是说明事物开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说明文阅读知识点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语文48个答题公式

说明文阅读知识点_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语文48个答题公式 一、说明文分类 1、依据说明对象与目的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着重介绍说明事物的特点(如:形态、位置、结构、功能等) 事理说明文:着重阐明事物内在机理(如:概念、特点、种类、原因、规律等) 2、依语言特色分为: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二、说明对象 1、分两类: 实体事物抽象事理 2、表述形式: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3、把握说明对象的方法: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一般情况下标题就是说明对象,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找准首尾的总结句,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4、考查说明对象: A、若考全文的说明对象一般在标题中表明,有时选文无标题或标题中没有直接表明,可在文中找到。 B、若考段落的说明对象,一般是出现在段首的中心句,有时在段间的承上启下句中能找到。 三、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对象的特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性质(软硬、冷热)、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 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 1、看标题(修饰、限制成分) 2、抓关键句(即含有许多能提挈、收束全文或文段的语言信息,常出现在开头部分或结尾处,也有在承上启下的中间) 3、若无关键句,归纳各段段意,总体分析^p 后概括 4、借助说明方法概括 四、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表现为从古至今、具体日期等的依次推移。 另:介绍制作过程的程序,一般用时间顺序。

部编版中考二轮复习:说明文阅读 高频考点常见题型答题方法(含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中考二轮复习:说明文阅读高频考点常见题型答题方法 考点一、说明文标题的作用(妙处) 问:1.这篇文章标题的妙处是什么?2.文章为什么以XX为题?请谈谈你的理解。 ①以说明对象为题目如《苏州园林》《蝉》;②对象+特征。如《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太阳能光伏发电》③设问句形式《今天你低碳了吗》④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设题。《猕猴桃的奇异之旅》《大自然的语言》《时间的脚步》《植物的熊猫-四合木》 【答题公式】:(1)内容上,点明了/揭示了/说明对象是…,交待了(说明对象)……的……特征/特点/作用/功能等(有些题目只有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揭示说明对象或者特征);概括说明内容(事理说明文)。 (2)表达上,运用了……(修辞、写作手法、句式或话题),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或引起读者思考(一般具体分析作用) 【具体分析作用】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化用诗句、成语、俗语、流行语、新词新语等,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增强了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运用问句的句式(设问、疑问句;含“为什么”“为何”“什么”“?”、感叹句等句式),设置悬念或增强表达效果,引发读者思考;话题新颖奇特,吸引读者,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③引用热门话题,贴近生活。比如“世界杯”“新冠”,使得标题生动、新颖别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④引用(化用)古诗词,增添文学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例1:猕猴桃的奇异之旅。①形象地揭示了说明内容——猕猴桃生产商业化的基本过程。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新颖,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例2:蓝莓不是“莓”①点名本文说明对象蓝莓。②采用否定句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例3:芯片制造为什么难。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交代本文的说明内容:芯片制造难的原因;③采用设问形式,引发读者注意,引发思考。 例4:今天你低碳了吗①内容上,“今天你低碳了吗”的询问语气,点明了(本文说明的对象——低碳生活);倡导(人们践行低碳生活),揭示说明内容。②表达上,用询问的语气设题,(设置悬念),生动别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例5:天赐良“源”①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是一种能源,(说明这种能源的特征“良”)。②表达上,利用(谐音巧妙化用成语“天赐良缘”),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例6:植物大熊猫——四合木。①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四合木,并表明其特征——稀有,揭示了说明内容。②表达上,(运用比喻修辞,将四合木比喻成植物界的大熊猫,生动形象,吸引读者)。 例7:中国红为什么这样红。①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中国红流行的原因,揭示了说明内容。②表达上,(以疑问句的形式,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 例8: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①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针鼹,并表明其珍奇稀有的特征,揭示了说

语文考试阅读理解考点梳理与答题方法(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语文考试阅读理解考点梳理与答题方法(记叙文、说明文、议 论文) 一、语文阅读解题意识和步骤 做阅读题必须有四种意识 1、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 2、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 3、文本意识:坚信一切答案可以在文章中找到或推导出来,答题不能脱离文本 4、题目意识:注意答在问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和答题要点和要求,注意按分值答题 做阅读题的流程 1、一次读懂,确定体裁,理清思路,抓住主题。 2、看题目(阅读古文第一步要先看题),明要求,依据要求,确定有效答题的阅读区域,反复斟酌,并作答。 3、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二、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 考点一: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所写事件 常考题型: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写了关于谁的几件事/一件事。或者“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①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

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可用这样的模式:“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 “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考点二:品味题目 常考题型: ①为什么以此为题? ②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③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④给文章加(换)题目。答题技巧:文章的标题是“文眼” ,统帅全文。它的作用主要有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文章的线索、揭示文章的中心、点明写作对象等作用。 答题技巧: (1)先看题目本义:词语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写作内容如主要事件人物等) (2)再思考深层含义:中心(主旨):与中心的关系(揭示了,点明了)人物:与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情感;是作者感情触发点)结构:线索、悬念表现手法: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运用比喻、化用诗词、引用歌词、一语双关等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 (议论文的题目一般点明论点或论题;说明文常点明说明对象或特征)可以从— A 内容上 B 主题上 C 线索 D 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中心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考点三:记叙线索及作用 常考题型: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阅读理解】语文说明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

【阅读理解】语文说明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 基础梳理 1.说明文的类型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按说明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如:《鲸》)和事理说明文(如:《只有一个地球》)。 按语言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如文笔优美的布封的《松鼠》)。 2.说明的对象及特征 说明对象是指在文中集中介绍的事物。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抓住了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中,往往用一句话、几句话的形式将事物的特征介绍得明明白白。 3.说明的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4.说明的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等。 A.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常会出现“比如”、“例如”、“如”等字样。 B.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

《鲸》一文中,“鲸总得来说分两类”一句便是典型的分类说明的标志。 C.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它往往通过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从数量上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但要注意,并非文中出现的数字都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关键是看它是否是在说明事物的特征。与事物特征无关的数字的出现,不能看作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D.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一般说,采用此方法时总有相比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所以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相比”、“……是……的几倍(几分之一)”、“……大似……”等字样,但也不尽然。关键是仔细阅读,细心辨察,才能掌握其特征。 如《人类的语言》一文将鹦鹉、猩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作比较,得出“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的结论。

说明文题型及答题方法

说明文题型及答题方法 说明文题型及答题方法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说明文题型及答题方法,欢迎阅读。 一、说明文阅读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二、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题型一:辨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在文中抽出一个或几个句子,要求辨别这些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解答这种题型的方法是:首先,理解并熟记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等常见说明方法的定义;这样才能正确判断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其次,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时一定要联系句子所在段落的内容进行分析因为任何说明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说明某一内容服务的。 题型二: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这种题型的命题形式为:文中“……”这句话中“……”一词能否删去?请简要说明原因。而要求删去的词语多数是表示程度、数量范围或性质的词语,如“可能”、“一般”、“大约”等词。解答这种题型可按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回答“否”或“不能”;第二步,解释要删去的词语的意思;第三步,联系原文分析删去该词语之后句子意思的改变。 题型三:分析说明文的句子作用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在文中抽出一个句子或一个文段,要求分析这个句子或文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这种题型解法很简单:首先判断句子或文段是在文首、文中、还是文末;然后再按如下规律答题即可。

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

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顺寻的作用:使说明内容条理化。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核舟记》:头—舱—尾—背。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多在事物的发展变化,如《活板》:唐—宋—升死;《中国石拱桥》:古—今。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其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注意: ①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朝代、数字等。 ②空间顺序:有表示方位的词语,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③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同一篇文章全文或各部分均可有几种不同的说明顺序,应分别指出。) 三、说明的方法(说明方法大都是三个字;论证方法是四个字;修辞手法是两个字。)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 不常用的有:摹状貌、作诠释、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说明文阅读中考考点及答题技巧归纳

说明文阅读中考考点及答题技巧归纳 说明文阅读中考考点及答题技巧归纳 考点要求: 1、说明的对象及其主要内容。 2、说明方法的判断。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一下几种:列数据、举例子、打比方、做比较等。 3、说明顺序的辨析。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4、文章或段落中的层次。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题指导: (一)、说明的对象及其主要内容。 常见题型: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如: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拟标语、提建议等。 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一般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 (二)、说明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 1、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等。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⑥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⑩引用:引用具体的事例、具体的数据、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三)、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 1、常见题型有: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或划分某段的层次. 2、常见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 4、抓逻辑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常见方法有以下两种:①看内容,辨顺序。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②找重点词句辨顺序。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 A准确性,科学性;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2、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提问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14说明文阅读考点4分析说明方法揣摩说明作用原卷版

说明文阅读过关测试 考点4:分析说明方法,揣摩说明作用 题型一: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一、(2021·江苏常州·中考真题)阅读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 植物工厂 石东乔冯锋 ①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土地资源的枯竭,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传统农业的发展到了“瓶颈期”。 ②因此,科学家们设想利用先进的种植技术,把农业向上延伸。这源于植物生长的原理——万物生长靠太阳,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这样就可以长高、长大,直到开花结果。利用这个原理,在适宜条件下,给植物足够的光和必需的营养,就可以把庄稼“种”到空中去,把高楼大厦变成一座座农场,用车间生产的办法来生产粮食和瓜果等。 ③这种植物工厂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被看成农业产业化领域的“潜力股”。研究发现,只要对生长环境进行调控,通过改变光照、调整“光配方”、改善营养液成分等,就可实现对植物生长周期和生长状态的调控。比如,生菜在农田里栽培需要30~40天才能收获,但是在植物工厂仅需20天左右。在植物工厂里,只要有足够的光照和营养,水果、蔬菜乃至粮食就可以“长了一茬又一茬”,几乎不受外界的天气、光照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④植物工厂需要多种先进设施,如对环境进行精确控制、反馈的计算机和传感器等。然后,根据不同的植物来设置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高精度地实时测量植物的生长和生理状态,生成数据并反馈至控制系统,对环境进行动态调节。研究发现,光质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光信号调节,在植物生长中起重要作用,不同的植物对光质具有偏好性。比如,优化红光或远红光的比例,可以提高三色堇的开花数量和质量;而要想长出肥厚的绿色生菜,就需要多用蓝光和红光。 ⑤没有土壤,植物“吃”什么?和田野生产不同,植物工厂要求洁净的栽培空间,甚至需要无菌培养室。在这种条件下,就要用营养液来“饲喂”植物。植物工厂采用循环流动的营养液来为植物提供营养。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的植物也有不同的“口味”和“取食偏好”。比如,叶菜类、茄瓜类,花菜类的蔬莱,对营养液的要求各不相同,很多植物对于营养液的成分,酸碱性,温度等也有不同的“挑剔”程度。这就要求植物工厂对营养液进行个性化配制和运用。

八年级上册说明文阅读复习(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说明文阅读复习(答案) 一、考点提炼及答题方法指导 根据对各省市近几年中考说明文考题的提炼,大致有以下考点: 1、说明的对象及特征; 2、说明的顺序; 3、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 4、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5、对语段说明内容的概括; 6、开放性试题。 (一)说明对象、说明内容 我们往往从标题入手寻找说明对象。有的标题本身就是说明对象,有的标题隐含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较明显,难点在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_____的____. (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下面《苏州园林》中的两句话,哪个是苏州园林的特征?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通过两句话的比较,不难发现——观点不是特点。尽量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三)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的……特点 5)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作诠释具体、通俗、准确、有侧重地说明了……的……(性质、特点、功用、原因)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能够了。 (四)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的体会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这是说明文的先决条件,但与生动形象并不矛盾。遇到考查说明文语言的题,我们先要判断其语言特点是准确呢,还是生动。然后再实行分析。 1)说明文语言科学、准确的特点往往表达在句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上,比方表范围、表时间、表水准、表估计等作用的词语。答题时,可用“该词的意思及作用+句子的内容(特点)+表达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形式来表述。例如:“赵州桥的桥面几乎与河面平行”中的“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答:不能,“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是指赵州桥的桥面仅仅差不多与河面平行,并不完全平行。假如删去“几乎”,则指桥面与河面平行,不符合实际。这表达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说明文语言生动的特点往往表达在修辞上。答题时,指出修辞方法,分析效果及其说明的内容(特点)等。 二、说明文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一)汉文化与筷子

说明文阅读理解中考考点及答题技巧归纳

说明文阅读理解中考考点及答题技巧归纳 牢记“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 考点一:说明的对象及其主要内容。 【常见题型】以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如:“本文(第x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第x段)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解题方法】①看题目——整篇文章说什么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③看段首、中间、结尾的句子 【思考角度】一、力求用原文回答。理清文章或段落的层次,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二、无适合的原文时,“点面结合”总结概括。所谓“点”指的是各段的说明对象,“面”便是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 例一:中考说明p54页第2题p56页第2题p58页第2题 考点二:说明方法的判断。 【常见的说明方法与作用】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常见题型】“文中划线句使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第x段使用了那些说明方法(选择)”“从文中找出使用一种说明方法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解题方法】准确判断说明方法,并根据句子所在段落的说明对象谈作用。(说明方法为说明对象服务,事件为文章中心服务,论据为中心论点服务) 考点三:体味说明语言,概括语言特点。常见题型有如下两种: 【常见题型】 1、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答题格式:用了“ⅩⅩ”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 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为什么?{答题三步走:A.表态。明确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换”;B.结合语境结实该词;C.与改换的词或去掉加点词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答题格式:①不能,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地说明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或更换)就没有这种效果了。②不能,删掉“ⅩⅩⅩⅩ”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ⅩⅩⅩⅩ”词,准确地说明了……。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 ③文段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常考的指示代词有“这”、“此”、“其”、“其中”等;有指示意义的词语如“旧的问题”、“新的问题”、“综上所述”等。答题方法:答这一类型题时,更要特别研读词语所在句的上下文,找到对应的词语或句子。最有效的得分方法是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与指代词语替换,要符合文意便是正确的答案。 2、分析、体味语言。说明文中文句的理解与品位主要有两种题型: ①请找出一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句子来分析。

说明文阅读基本要点

说明文阅读基本要点 说明文阅读基本要点 说明文阅读 一、阅读能力要点 1、整体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弄清说明对象。 2、准确抓住说明事物的具体特征。 3、分析、识别文章的说明方法,并弄清其在文中的作用。 4、具体分析语言的准确性。正确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作用,准确地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进行评析。 5、了解和识别各种说明顺序。 6、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7、把握段落的中心句、关键语句。 二、重点、难点 1、 1、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 2、2、重点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和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 3、学会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 4、逻辑顺序的判别。 三、解题指导 (一)、说明对象与特征的把握 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它要求对事物的特征作出直接的说明。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对特征的介绍或说明,一般不要求我们去作形象的描绘,或者发表什么看法。无论是事物性的说明文还是事理性的说明文,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总是说明的核心,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事理。正确地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要区分说明文的类型。由于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既包括事物性的说明文,又包括事理性的说明文。这两者是不同的。一般说,

事物性的说明文,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因此,只有先区分了说明文的类型,从大类上进行了划分,才能较为确切地去了解它是从哪个方面进行说明的,这是掌握有关方法的基础。 2.要能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对象。事物性的说明文首先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倒底在说明什么。如下文说明的对象是“蚯蚓”。 例1、蚓生活在土壤中,以腐殖有机物和泥土为食。凡经它吞入而排出的泥土均成团粒结构,增强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而且它排出的粪便是一种良好的有机肥料,富有硝酸盐、酸盐和钾盐,可以改变酸性或酸性土壤,使其变成中性,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有利。因此,自古以来,蚯蚓就被人们誉为“耕耘能手”和改良土壤的“功臣”。 蚯蚓有惊人的消化系统,嗜吃粪肥和各种有机废物,除玻璃、塑料和金属外,其他垃圾它都“吃”,诸如蛋壳、香蕉皮、硬纸板或下水道中的污物,它都吃得津津有味,而且胃口大得惊人。美国加利福尼州的一座蚯蚓养殖加工厂,养殖了五亿条蚯蚓,每天能吃掉垃圾200吨,并获得了大量的优质肥料。日本的一家工厂,每年处理木纸浆残渣需要40万美元,而购进125吨蚯蚓后,不仅及时清理了这些废料,还可以转而将蚯蚓粪卖给附近的菜农市场,很快就收回了成本。所以,蚯蚓既是保护环境、处理城市有机废物的“生力军”,又是优质肥料的天然制造者。 在了解说明对象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对其特征的把握。对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可通过阅读搞清它究竟是在阐释一个怎样的事理。如下文是说明抵御风沙的方法。 例2、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其次是培植草皮。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说明文主要考查考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设题主要围绕准确认读、准确理解、准确筛选来考虑;解题的程序,有句顺口溜:“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先读原文,完成3个任务:1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2给段落标上序号;3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其次,读题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第三,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一般来说,答案的检索区间应在命题点的附近;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 ;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画图表;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列举……的事例,具体明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列数字:以详细的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③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④作比较: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引用:通过引用……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E、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⑥、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 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 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一般都有明确的时间标志; 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 局部,一般都有常用方位词;例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