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余体育的特点

学校课余体育的特点
学校课余体育的特点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课余体育训练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高学校体育水平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校将逐渐成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地。同样,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也出现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并存的局面。

学习目标:

1.了解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特点以及组织形式;

2.掌握参训学生运动员选拔的程序和各种训练计划的制订;

3.熟练运用各种运动训练方法从事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实践。

第一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性质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概念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定位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贯彻普及与提高要求的重要内容。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我国运动训练体制的一个组成环节,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经之路,是基础训练的一种组织形式。我国大部分在国内、国际比赛中夺取优异成绩的运动员都启蒙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对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和体育方针,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和体育目标,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目标

对具有运动特长的在校学生进行全面身体训练,发展体能,掌握参训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战术,为进一步的专项运动训练奠定身体、心理、技术、战术和思想品质的良好基础,为全面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体育骨干。

1.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运动能力;

2.输送后备人才,培养群体骨干;

3.塑造良好品质,提高适应能力。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一般运动训练相比,有许多共同的方面。

方法与手段方面,都要做到区别对待。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以在校青少年学生为主,所以,它与一般运动训练相比,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业余性

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的显著特点是业余性,即利用课余时间(每天下午文化课学习后以及

每年的寒暑假和其他节假日等)进行运动训练。以学期和学年为周期的运动训练,是其他专业训练所没有的。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基础性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主要是进行基础训练,这是在训学生年龄特征、课余训练以及运动训练规律所决定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参加者都是青少年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所以,这一阶段着重要抓好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的训练,不宜过早地对他们施以成年人的训练方法和运动负荷。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内容既要全面,有要突出重点,即包括身体、技术、战术、思想、心理和智力等方面。

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广泛性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广泛性是指凡是愿意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不分成绩高低,有无运动天赋,都可以参加课余体育训练。如果能以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形式组织课余运动训练的爱好组和提高组,就能扩大训练对象的范围,不断壮大运动训练队伍。

案例观摩:马启伟论体育

马启伟指出:现在包括小学在内的学校体育中有一种倾向——搞竞技体育,只重视竞技体育,很少健身的项目,这是不正确的。学校体育应是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同时教给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方法,这才能使学生受益终身。学校体育的功能首先是健身(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仅仅培养几个体育“尖子”去夺金牌。再有,应发挥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功能。如通过体育运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完善学生的性格,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等。

第二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

自1970年代末期原国家体委提出业余训练要“全国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以来,全国从上而下建立起形式多样、层层衔接的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体系,包括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初级形式(基层学校运动队、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体育班、普通业余体校),中间层次(重点业余体校、体育中学、训练中心、体育俱乐部)和最高层次(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校、优秀青年队)。随着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作为业余体育训练基础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并存的局面。

一、学校运动队

学校运动队是我国课余体育训练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也是我国课余体育训练最富活力的训练组织之一。无论是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培养试点学校,还是在普通中小学校,都有这样的学校运动队。

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一般有一或两个具有广泛群众性和较高水平的项目运动队,它们得到教育局和体委有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其运动队训练工作纳入了学校的常年计划。

无论哪种类型的学校,运动队的目标非常明确,主要是提高运动水平,代表本校参加各种级别的比赛。学校还有班级运动队、年级运动队等。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培养试点学校的学校运动队,往往是师资与物质较为有保障,工作有序、训练系统。运动队训练项目的选择与确定,是上级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根据学校的体育传统、师资队伍和指导力量、场地设施条件以及地理与气候条件而综合考虑和合理布局的。对于普通中小学校,学校运动队一般选择学习努力,身体健康,有一定运动专长或具有培养条件的学生。

二、基层训练点

基层训练点是以一或两个运动项目为重点的训练基地。有的基层训练点根据青少年儿童课余体育训练的需要,由基层体委和教育部门共同规划,全面布局。有的基层训练点,是以一所重点中学为基地,吸收附近学校有特长或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参加某项运动训练的训练点。

三、体育特长班

在一些小学,学校对部分有运动天赋的学生进行特殊培训,组成体育特长班,旨在发现培养他们的体育特长。体育特长班是由学校组织教师或教练员,招收本校或周边学校中,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进行课余体育训练,采用自愿、业余的方式,有的甚至是有偿训练。

四、体育俱乐部

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学校根据学生的需要,组成了各种形式的体育俱乐部。其中带有运动训练性质的体育俱乐部成为新型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形式,中、小学校中优秀的体育苗子被选送到体育俱乐部进行系统的培训。

另外,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还有其他一些组织形式,如民办公助的训练中心、民间协会、训练站点等,其中有些属于纯民办的性质。

第三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开展和实施,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首先需要根据学校的传统和条件,确定体育训练的项目,再就是组建运动队,这不仅需要选拔具有一定特长的学生组成运动队,而且要遴选热爱业余训练工作的体育教师担任运动队教练,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保证课余体育训练的正常开展。

一、运动队的组建

(一)确定训练项目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首要问题是确定训练项目。因此,刚开始建立运动队的学校,最好先集中精力从一二个项目开始训练,再逐步形成传统。

(二)参训运动员的选拔

对于参加课余体育训练学生的选拔,可以参照竞技体育运动员选材的步骤展开,即根据运动项日的特点和要求,以科学的方法对部分在校学生进行各种能力与有关因素的测试和预测:

1.身体形态指标

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对运动员身高、体重、体围、跟腱、足弓及臀部等身体各部分的要求,在测试和家访的基础上,判定其在形态方面发育潜力的大小,预测学生的最终形态特征。

2.生理机能指标

通常是对心率、肺活量、最大吸氧量等指标进行测试。由于不同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生理机能也有特殊的要求,如中长跑、游泳项目特别要求运动员心肺功能强;体操则要求运动员前庭分析器功能良好,所以,还要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适当增加测试的指标。

3.身体素质指标

主要包括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和平衡能力等。选拔学生时,需要根据参加训练项目的特点,增加能反映专项运动能力的身体素质指标进行测试。

选拔参训运动员要考虑的条件和因素很多,除了测试上述参考数据外,还要考虑遗传

因素、年龄因素、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心理素质、家庭、社会在过去和未来对学生的影响等。此外,学校选拔运动员时,要重视学生文化学习,以及思想品质表现等情况,使学校运动队符合学校教育要求,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

(三)指导教师的配备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指导教师或教练员,大多是由本校的体育教师担任,也可以选择其他有体育专长的老师担任。有些条件较好的学校,还会聘请业余体校的教练或体育俱乐部的教练来校担任运动队教练。

(四)规章制度的建立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教育和体育的组成部分,要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以及运动队的管理。

1.训练制度

建立严格的训练作息制度,规定每周、每次的训练时间与要求。

2.奖惩制度

学校对运动成绩和学习成绩均好的参训学生给予物质奖励或减免学杂费,或给予其他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3.比赛制度

根据校内外比赛的任务和规模大小,对于外出参加比赛的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包括遵守纪律、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一致、顽强拼搏、赛出风格赛出水平等。

4.教练员责任制

建立教练员负责制,对学生的训练、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全面负责,使训练工作正常进行。

5.学习检查制度

建立每个参训练学生的训练档案(包括运动员档案卡和运动员登记表)和运动队的工作日记,密切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关注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合实际的训练计划,保证参训学生文化学习和运动成绩保持良好状态。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制订

(一)年度训练计划

年度训练计划是根据学校学年教学周期安排的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的内容通常包括1.上一年度训练情况和本年度的训练目标;

2.身体素质、技术、战术训练及运动成绩所要达到的指标和心理训练的要求;

3.全年训练阶段的划分,各个时期身体训练和战术训练的比重与内容以及训练负荷的安排;

4.参加比赛的时间安排;

5.检查评定训练效果的时间与方法等。

由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属于基础训练,比赛任务较少,一般按学期和季节将年度训练计划划分为秋季、冬季、春季和夏季四个训练阶段,其主要任务体现为:

秋季阶段:全面发展身体素质,进行技术教学与训练,改进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测验身体素质、技术、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各项指标。

冬季阶段:适当减少技术训练的比重,增加身体训练的比例。进一步发展与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发展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并巩固专项技术,测验身体素质和技术训练的各项指标。

春季阶段:系统地提高训练的强度和密度,适当增加技术训练,提高技术水平,继续发展身体素质,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比赛。

夏季阶段:继续加强身体训练,不断提高训练的强度和密度,加强技术训练,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提高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以及各项心理与生理指标。

此外,可根据年度比赛任务和运动项目的特点,按竞技状态发展规律确定训练阶段。

(二)阶段训练计划

阶段训练计划是根据年度训练计划中所规定的各阶段的任务、内容、要求和训练次数等而制定的。阶段训练计划的内容比年度训练计划更为具体,它能使训练内容的安排、主要训练手段的选择和负荷量的确定更加切合训练过程的实际。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阶段一般以3个月为一个阶段。

阶段训练计划根据训练任务或重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基础训练阶段计划、准备比赛阶段计划、比赛阶段计划、恢复阶段计划和临时性短期集训计划等不同类型。制定阶段训练计划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要明确阶段训练的时间,身心负荷安排的节奏,以及阶段训练的重点内容、解决的难点问题等。

(三)周训练计划

周训练计划是根据阶段训练计划,并结合课余体育训练实际,制定的一个星期的训练安排。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每周一般可安排3~4次,每次训练时间约l.5~2小时。周训练计划应将不同的训练内容,如技术、战术训练与身体素质训练交替进行。

案例观摩:第周训练计划表

(四)课时训练计划

课时训练计划是最基础的训练计划,包括:训练目标与要求;课的进行顺序;课的内容与主要手段;课的组织形式;课的时间与负荷安排等。一般可采用教案的形式或卡片的形式。

以上四种训练计划,

从步骤来看,先制定年度训练计划,后制定阶段和周训练计划,最后制定训练课计划。

从内容来看,是逐步详细与具体化。

从要求来看,要根据学校现实条件,以及学生的身心状态,确定每种训练计划的目标,合理安排训练的时间、内容和负荷,防止训练手段成人化。

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内容的安排

(一)身体训练

身体训练是指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增进学生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改善体型,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掌握运动技术和战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打好基础的训练过程。

身体训练是技术、战术训练的基础,包括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两种。

身体训练,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促使该素质在相应的年龄阶段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还要通过全面的身体训练,使他们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和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提高,并逐步发展专项运动素质。

(二)技术训练

技术训练包括基本技术训练和高难技术训练。基本技术是专项运动技术的主要技术结构部分,是掌握高难技术的基础。高难技术是与基本技术相对而言的,是指专项运动技术中难度较大,比较复杂和要求较高的一些动作。

首先,要抓好基本技术训练,使学生牢固掌握专项技术的基本功。

其次,从一开始就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和表象,重视技术规格与要求,杜绝错误技术动作的出现,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

第三,应将基本技术训练与身体素质训练结合并贯穿于全过程,使基本技术训练与身体训练相得益彰。

第四,要求学生运动员按统一的技术规格要求外,还应考虑到个人特点。

最后,在选择技术训练内容时,不仅要注意从易到难,而且要注意符合技术之间的迁移规律,避免技术的消极迁移和互相干扰。

案例观摩: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早期专项化训练与全面发展的关系由于中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还不完善,而且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学生生长发育的速度不同,性格、特点变化也不一样。因此,过早地进行专项化训练,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另外,过早地进行专项化训练,往往造成青少年儿童时期比赛成绩优异,进入成年时,因训练基础不扎实,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机能水平发挥失调,出现伤病,会出现运动“早衰”现象,或因伤病无法继续系统地从事专项训练,被迫离开钟爱的运动训练。为此,在训练安排上应首先考虑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适合于他们心理和身体机能发展特点的训练计划,科学地进行训练,为后续的训练、比赛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应重视并进行全面的身体训练,提高身体素质水平,使身体机能均衡发展,避免过早地进行专项化训练。

(三)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中,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他们学会在训练和比赛中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训练过程。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性别、训练水平等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加强心理训练,培养他们的心理调控能力,提高心理稳定性,以使他们适应任何复杂的比赛环境,发挥运动水平。

(四)战术训练

战术是在一定的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的基础上,根据比赛的需要形成的,是根据比赛对手的水平和外部情况,正确地分配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限制对方特长,争取比赛胜利的行动方案。战术可分为一般战术和专项战术,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以一般战术训练为主。

1.引导学生运动员熟悉比赛规则,利用规则部署战术方案。

2.引导学生了解专项技术的基本形式和比赛战术变化的规律,培养战术思维能力。

(五)品德与作风训练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一个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过程,其最终目的是把学生运动员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因此,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发育程度,在训练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勤学苦练、克服困难、勇敢、顽强、坚毅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塑造尊重同伴和对手、胜不骄败不馁、赛出风格赛出水平的体育道德风尚。

四、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法的运用

(一)重复训练法

重复训练法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要求,反复进行某一练习的一种方法。由于重复练习是在承受一定的负荷强度之下进行,所以,它有利于提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水平,又有利于建立和巩固动作技术定型和熟练地运用技术。在运用重复训练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运用重复训练法

2.规定适量的练习负荷

(二)变换训练法

变换训练法是指练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变换练习条件(环境、速度、重量、时间或动作的组合)的情况下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在运用变换训练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训练中变换各种练习条件,目的是为了巩固和提高技术和技能,所以,要明确变换练习条件的目的和具体任务,有针对性地变换练习的负荷、动作的组合、练习的环境和条件等。

2.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在技术、战术训练中,采用变换训练法达到训练目的后,应及时恢复到正常情况下的练习,以避免由于变换练习条件,形成的与正确技术存在的偏差,并及时加以纠正。

(三)循环训练法

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目标,建立若干练习站(点),运动员按照既定的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点)的练习,周而复始地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在运用变换训练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训练的目标确定各站的内容和站的数量

2.针对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地确定负荷

3.组合和变换循环练习的形式

(四)竞赛训练法

竞赛训练法是指运动员在比赛的条件和要求下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它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运用知识、技术和战术的能力以及身体训练水平,对培养实战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在运用竞赛训练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2.注意运用时机

五、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效果的评价

(一)身体训练水平

(二)技、战术训练水平

(三)运动成绩

(四)运动员输送率

小结:

为了保证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顺利实施,首先都必须确定运动训练的项目,再就是运用科学方法选拔参训的学生,并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教练员),制订相应的训练计划。

为了帮助参训学生奠定良好的身体和技术、战术基础,可以运用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和竞赛训练法等进行科学训练,提高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效。

课外思考:

1.随着我国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的深入,你认为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将会朝哪个方向发展?

2.查阅相关资料,回顾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举国体制”下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优缺点。

3.进入21世纪以来,“体教结合”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趋势,你认为体育与教育部门如何配合,才能发挥各自优势,保证体教结合的顺利实施。

建议阅读:

李祥主编:《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金钦昌主编:《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罗映清等著:《学校体育学》,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国家教委体卫司编:《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文件汇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了解并掌握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特别是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简述 一、古代学校体育 (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概况(史前~1840年) 1、在原始社会,当各种生产劳动手段成为祭祀的一种仪式时,标志着体育活动的萌芽。 2、我国古代学校从奴隶社会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夏代的“校”、“序”、“痒”到商代的“大学”“痒”,到西周的“国学”“乡学”,中国的学校成为完备的系统。殷代主要是宗教和军事两方面,习射及传习多种武艺是教授的主要内容,西周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学内容。这其中的射和乐都包含有体育的成分,这些内容正是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的开端。 3、春秋战国时期,“为政尚武”的宗旨被“文武兼学”“文武分途”的教育逐渐取代,学校体育得到了较大发展。其中先秦儒教对学校体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约在公元前136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学校教育以诗、书、礼、乐、春秋、易六经为基本内容,使学校体育一蹶不振。开重文轻武之先河。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清谈”盛行,重文轻武的思想日盛,使古代学校体育衰败不堪。 6、唐代,“兵士唯习弓马”是正业,使古代体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7、宋明朝代,“居敬穷理”、“主静倡敬”、“八股取士”,以至“衣冠之士羞与武夫齿”,重文轻武登峰造极。但统治者出于政治、军事和玩乐的需要,宋代的“武学”“武举”,明代的“儒生习武”,较大地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复兴。 8、清代“射骑立国”,一向“尚武”,国学、官学中体育占有重要地位,使古代学校体育得到一定的发展。 纵观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延绵未断,随战争而得到相应的发展,应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受到压制,但一直呈发展趋势。 (二)古希腊教育中的体育与思想 古希腊教育提供了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整典范,对近现代体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希腊教育体系 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

第十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课余体育训练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高学校体育水平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校将逐渐成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地。同样,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也出现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并存的局面。 学习目标: 1.了解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特点以及组织形式; 2.掌握参训学生运动员选拔的程序和各种训练计划的制订; 3.熟练运用各种运动训练方法从事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实践。 第一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性质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概念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定位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贯彻普及与提高要求的重要内容。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我国运动训练体制的一个组成环节,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经之路,是基础训练的一种组织形式。我国大部分在国内、国际比赛中夺取优异成绩的运动员都启蒙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对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和体育方针,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和体育目标,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目标 对具有运动特长的在校学生进行全面身体训练,发展体能,掌握参训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战术,为进一步的专项运动训练奠定身体、心理、技术、战术和思想品质的良好基础,为全面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体育骨干。 1.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运动能力; 2.输送后备人才,培养群体骨干; 3.塑造良好品质,提高适应能力。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一般运动训练相比,有许多共同的方面。 首先,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其他运动训练一样,主要目的是提高专项运动的技术水平,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因此在训练项目、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具有相似性。 其次,为了使运动员能承受体育竞赛时的极限运动负荷和心理适应能力,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科学地安排生理负荷以及变化的速度和幅度。 再次,参加运动训练的运动员,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人,即使是接受相同的训练内容,他们在身体、技术、战术、心理、智力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的特点,所以,在训练要求、内容、

课余体育的功能与价值

课余体育的功能与价值 石国华小箕铺中学 摘要:课余体育是学校课外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课余体育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青少年儿童健身活动的基本形式,具有发现培养运动后备人才的有效手段等多种作用。课余体育具有突出的特点和多元化功能,对学生、集体、社会均可以发挥良好作用。课余体育具有教育学、体育学、文化学等多方面的价值和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 关键词:课余体育功能与价值 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育课共同构成了学校体育的整体,与体育课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随着现代教育和现代体育的发展,现代课余体育已经远远越出了学校的“围墙”,与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学学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个人多年的课余体育教学所得,简要阐述课余体育的功能与价值。 一、课余体育的功能 事物的功能是由事物的性质和结构所决定的。课余体育的功能取决于课余体育自身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课余体育本质上是对学生实施的一种教育,它既是体育的,又是课余的,这就决定了课余体育具有独特的功能。 (一)课余体育对个人的功能 对于学生个人而言,课余体育的功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健身 课余体育的体育属性要求学生身体直接参与活动,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从而对学生具有健身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课余体育能有效地促进青少年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健康水平 生命在与运动,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更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发育的需要。青少年儿童正处在身体生长的关键时期,身体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充足的体育活动,正如空气、阳光、水对生命的意义一样,是学生须庾不可缺少的生命食粮。据有关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每天适宜的活动时间应保持在:小学生4-5小时;初中生2-3小时;高中生1-2小时;大学生也要不低于1小时。如果仅仅依靠每周2-3节的体育课,还不能满足青少年学生生长发育的需要。根据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年龄特点,科学地开展课余体育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身体正常生长发育,提高健康水平。例如,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可以改善骨骼血液供应,增强骨细胞生长能力,加快身高增长;可以促进肌肉纤维增粗,肌肉力量增强。 (2)课余体育能有效促进青少年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提高身体活动能力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

幻灯片1 第一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幻灯片2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概述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新中国建立后学校体育的发展。并对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幻灯片3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 第二节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 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幻灯片4 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 ●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 ●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幻灯片5 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 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文化教育历史,古代学校从奴隶社会就开始出现,据史料记载,夏代已有称为“校”、“序”、“庠”等不同名称的学校。商代又出现了“大学”和“庠”两级施教的学校教育。西周时,学校又有发展,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但都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培养统治者和官吏的学校。当时,文化知识和书籍文献都为官府所垄断,所以说“学在官府”。 幻灯片6 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的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其中,射、御是军事技能的训练,也具有体育的性质。此外,“乐”中的舞蹈,也含有体育的意义。到西周时学校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系统。

幻灯片7 西周以后,东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由原来的“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兴起私人讲学、办学之风。但是,从西汉到清朝末年,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一般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以儒家的“五经”、“四书”为主,偏重德育、智育,教育思想是重文而轻武。 幻灯片8 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朝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于是截然分途。明、清用‘:八股文”的科举取士方法,学校教育更只是埋头读书、背书、写字、做八股文章。直到清朝末年,学习日本和欧美各国,开办了近代式的学校,在这些学校中才开始有体操(相当于体育)的教育内容,社会上也才开始有了西方式的体育活动。 幻灯片9 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小结 纵观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绵延未断,几经起落,步履蹒跚。但在整个封建社会中,由于受重文轻武思潮的影响,学校体育始终未能在学校教育中取得应有的地位,甚至基本被排除于学校教育之外,最终导致学校体育在我国古代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幻灯片10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 发展概述

2019年自考《学校体育学》章节练习题及答案:学校课余体育竞赛

2019年自考《学校体育学》章节练习题及答 案:学校课余体育竞赛 第十二章学校课余体育竞赛 一、判断 1.开展课余体育竞赛可以及时检查和了解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情况,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体育交流。( ) 2.学校运动会是学校规模的竞赛活动。其比赛的形式一般由多个运动项目组成,可以在不同时段进行。( ) 3.单项比赛的组织根据起比赛规模、竞赛规则和技能的难易,可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 ) 4.体育节是将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体育文化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有机融合的活动。( ) 5.体育节不仅涉及到体育运动实践,而且涉及体育文化知识,规模与层次也各不相同,应根据体育节内容特点、规模的大小组建相应的组织机构。( ) 6.在制定年度竞赛日程计划表时,各竞赛的排列顺序,应以日期先后为准。( ) 7. 竞赛规程应在赛前前几周,甚至更早发给各参赛单位,以便充分作好赛前准备,激励学生锻炼身体。( ) 8.单循环是指所有参加比赛的队之间要轮流相遇一次,败者被淘汰,最后全胜的队为冠军。( )

9.轮换法是指在同一比赛时间内,参赛者按规定的轮换顺序依次进行不同项目的比赛,最后综合各项目的成绩来决定名次的一种方法。( ) 10.个人名次一般是在各单位参赛的个人成绩和名次的基础上计算和评定的。( ) 1.T 2.F 3.T 4.T 5.T 6.T 7.T 8.F 9.T 10.F 二、填空题 1.课余体育竞赛有课余性、、、多样性等特点。 2.开展可以即使检查和了解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情况,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体育交流。 3.校内体育竞赛根据比赛项目的多少又可以分为:和。 4.课余体育竞赛是充分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为目的,以、游戏活动、 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5.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计划一般包括:和两种。 6. 是对全校一学年的体育竞赛活动所作的全面规划和安排。 7. 是根据学校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开展某一项比赛的法制性文件,是指导课余体育竞赛工作的重要依据。 8.制定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时,应考虑群众性、、简便性的几个方面。 9. 是指在比赛过程中,参赛者要按照一定的次序相互轮流进行一次比赛,最后综合全部比赛的胜负来决定名次的一种比赛方法。 10.学校课余体育运动竞赛的项目和时间要

第十一章 课余体育竞赛

第十一章课余体育竞赛 人生能有几回搏! 课余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否正确认识与了解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特点,是否有效组织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前提。 学习目标: 1.了解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2.初步掌握开展各种类型的课余体育竞赛的技能。 3.学会制定学校体育竞赛计划和规则。 第一节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一、课余体育竞赛的意义 课余体育竞赛(含校内、校外)是指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活动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的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一)开展课余体育竞赛可以及时检查和了解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情况,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体育交流; (二)通过学校开展各种类型课余体育竞赛激励青少年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的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集体项目的竞赛有助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识的养成,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四)通过对体育竞赛对优胜者的奖励,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愉悦,激发他们锻炼身体和发展才能的愿望; (五)通过竞赛有利于普及各种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运动竞技水平。 二、课外运动竞赛的特点 (一)课余性 (二)群众性 (三)教育性 (四)多样性 第二节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 一、课余体育竞赛的常见形式 (一)学校运动会 (二)单项运动竞赛 (三)单项娱乐性(趣味性、健身性)比赛 (四)季节性单项比赛 (五)体育节或体育周、体育文化节(健身周、健身文化节) (六)校际间交流比赛 二、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 (一)校运会的组织 (二)单项比赛的组织 (三)体育节

学校课余体育的特点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课余体育训练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高学校体育水平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校将逐渐成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地。同样,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也出现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并存的局面。 学习目标: 1.了解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特点以及组织形式; 2.掌握参训学生运动员选拔的程序和各种训练计划的制订; 3.熟练运用各种运动训练方法从事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实践。 第一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性质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概念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定位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贯彻普及与提高要求的重要内容。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我国运动训练体制的一个组成环节,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经之路,是基础训练的一种组织形式。我国大部分在国内、国际比赛中夺取优异成绩的运动员都启蒙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对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和体育方针,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和体育目标,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目标 对具有运动特长的在校学生进行全面身体训练,发展体能,掌握参训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战术,为进一步的专项运动训练奠定身体、心理、技术、战术和思想品质的良好基础,为全面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体育骨干。 1.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运动能力; 2.输送后备人才,培养群体骨干; 3.塑造良好品质,提高适应能力。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一般运动训练相比,有许多共同的方面。 方法与手段方面,都要做到区别对待。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以在校青少年学生为主,所以,它与一般运动训练相比,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业余性 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的显著特点是业余性,即利用课余时间(每天下午文化课学习后以及

学校体育学答案

2012级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1952年,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中正式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均开设体育必修课,每周 2 学时。 2、在2001年新编订的《课程标准》中,编订者将体育教学目标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P132 3、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有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娱乐功能。P67 4、终身体育正在成为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5、 2002 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6、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改造工作可以概括为分解、提取、改变、重构。 7、体育教学目标的特征有预期性、结构化、具体化、灵活性。P121 8、早在1917年,毛泽东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强调了学校教育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 9、口令是体育教学的特殊语言。 10、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不同作用的特征,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11、从竞赛的内容划分,课余体育竞赛的形式分为:田径项目、球类项目、体操类项目、娱乐体育项目、武术项目、体育节等体育比赛。P331 12、 1990 年,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使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始真正进入法制化轨道。 13、现代体育由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竞技体育构成。 14、体育教学方法的结构有目标、媒介、教学手法、教学手段等。P173 15、 1956 年,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小体育教学大纲。 16、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有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外体育活动。 17、在一堂体育课中,某一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称为该项活动的专项密度。 18、以比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法的形式主要有:游戏法、比赛法、情景法。 19、体育教师和学生是体育教学必不可少的两个基本要素。 20、我国现行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体育课成绩的考核评定是按百分制计核

第四章—课余体育

1.课余体育的含义: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教育活动。 2.课余体育与体育课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互相补充。体育课为课余体育的开展奠定一定的身体和技术基础,为课余体育提供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准备;课余体育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检验体育课学习效果的活动条件。 第二章:课余体育的地位 1.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一)课余体育是学校课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课余体育是课外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和内容;(三)课余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2.在现代体育中的地位:(一)课余体育是实现现代学校体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二)课余体育是开展青少年儿童健身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三)课余体育是发现和培养运动后备人才的重要渠道。 第三章:课余体育的特点: (一)活动内容的广泛性和活动空间的广阔性;(二)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活动方法的灵活性;(三)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教师指导的辅助性;(四)组织活动的法定性和学生参与的自愿性;(五)参与对象的群众性和课余训练的精英性;(六)体育课堂的延伸性和自成体系的独立性。

1.课余体育对个人的功能: 健身:(一)课余体育能有效的促进青少年学生的正常身体发育,提高健康水平。(二)课余体育能有效的促进青少年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提高身体活动能力。(三)课余体育能有效的提高青少年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健美:(一)增进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美;(二)塑造青少年学生的形体美和轮廓线条美;(三)养成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姿态美;(四)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动作美。 健心:(一)课余体育能有效的调节青少年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心情愉快;(二)课余体育能有效的发展青少年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三)课余体育能有效的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 第五章:课余体育的组织形式 1.学校作息制度中规定的体育活动:(一)早操;(二)课间操;(三)大课间体育活动;(四)班级体育锻炼。 2.全校性课外体育活动:(一)体育节、体育周;(二)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 3.校外体育活动:(一)本校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二)校外有关部门组织的体育活动;(三)家庭体育活动;(四)个人体育活动。 4.课余体育锻炼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5.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一)锻炼内容丰富,组织形式多样;(二)

自考《学校体育学》章节练习题及答案:学校课余体育竞赛

自考《学校体育学》章节练习题及答案: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第十二章学校课余体育竞赛 一、判断 1.开展课余体育竞赛可以及时检查和了解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情况,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体育交流。( ) 2.学校运动会是学校规模的竞赛活动。其比赛的形式一般由多个运动项目组成,可以在不同时段进行。( ) 3.单项比赛的组织根据起比赛规模、竞赛规则和技能的难易,可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 ) 4.体育节是将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体育文化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有机融合的活动。( ) 5.体育节不仅涉及到体育运动实践,而且涉及体育文化知识,规模与层次也各不相同,应根据体育节内容特点、规模的大小组建相应的组织机构。( ) 6.在制定年度竞赛日程计划表时,各竞赛的排列顺序,应以日期先后为准。( ) 7. 竞赛规程应在赛前前几周,甚至更早发给各参赛单位,以便充分作好赛前准备,激励学生锻炼身体。( ) 8.单循环是指所有参加比赛的队之间要轮流相遇一次,败者被淘汰,最后全胜的队为冠军。( ) 9.轮换法是指在同一比赛时间内,参赛者按规定的轮换顺序依次进行不同项目的比赛,最后综合各项目的成绩来决定名次的一种方

法。( ) 10.个人名次一般是在各单位参赛的个人成绩和名次的基础上计算和评定的。( ) 1.T 2.F 3.T 4.T 5.T 6.T 7.T 8.F 9.T 10.F 二、填空题 1.课余体育竞赛有课余性、、、多样性等特点。 2.开展可以即使检查和了解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情况,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体育交流。 3.校内体育竞赛根据比赛项目的多少又可以分为:和。 4.课余体育竞赛是充分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为目的,以、游戏活动、 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5.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计划一般包括:和两种。 6. 是对全校一学年的体育竞赛活动所作的全面规划和安排。 7. 是根据学校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开展某一项比赛的法制性文件,是指导课余体育竞赛工作的重要依据。 8.制定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时,应考虑群众性、、简便性的几个方面。 9. 是指在比赛过程中,参赛者要按照一定的次序相互轮流进行一次比赛,最后综合全部比赛的胜负来决定名次的一种比赛方法。 10.学校课余体育运动竞赛的项目和时间要 A.相对固定 B.绝对固定 C.随机应变 D.严格按计划进行

学校体育教学现状调研报告(精)

学校体育教学现状调研报告 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才能使我小学体育教学符合顺从时代的发展,符合并顺从课程改革的需要。小学进行了实地调研,其中包括当地体育教学开展,师资配备,教学内容等调研活动,本报告就当地体育教学及所遇到的困难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高学生体质,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小学体育教育教育状态确实令人担忧。 1、学校只重视升学率,忽视体育教学 衡量一所学校强弱不仅仅在于升学率,评判一位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仅在于考试成绩,但事实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一直是全社会和学校管理者的指挥棒,这种观点尤其突出,考得好的学校既得名又得利。在这种强势压力下,学校管理者不得不狠抓升学率,抓广大教师的考试业绩。在中(小考或期终统考中考得好的教师,就是校骨干教师,不仅拿统考奖金,而且评职、晋级无条件优先。在学校管理者只重考试成绩的指挥棒下,体育教学就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了。体育教师也就成了副科教师,在学校不被人瞧得起,一切好事都轮不到他们头上。这就严重抑制了体育教师的教学兴趣,他们也就敷衍了事,更谈不上花心思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有益的锻炼。久而久之,在学生的眼里,体育课就是玩的代名词。再加上一些老师为了考试出成绩,不惜大量占用体育课的时间。所以,在不少小学,体育教师早已名存实亡,体育课也只出现在课表上。这种现象在毕业班尤其突出。 2 学校体育观念的滞后 观念较为陈旧,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农村中学的体育教育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原因是教育部门包括从事一线体育教学的老师们没有真正改变关于体育教学的陈旧观念。表现为,只注重体育成绩的单方面的提高,不注重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少部分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为学校在一些运动赛事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而增光添彩,而忽视了对全体学生的运动能力的发展,目光仅放在了短期的体育成绩,而忽视了长期的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

高中学生课余体育训练初探学科论文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5 Aspose Pty Ltd.高中学生课余体育训练初探学科论文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有体育才能的青少年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竞技(后备)人材。是学校体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业余训练还能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没有高质量的业余训练工作,学校体育工作也不可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教育和体育的改革正在深入发展,素质教育为课余训练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本文想通过以下几个课余训练方面的问题进行探索 一、处理好课余训练和文化学习的关系。 高中阶段课余训练不仅是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材,而且,还要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归根结蒂是育人。如果因为学生参加课余训练而影响学生学习,使学生成绩下降,那么,这样的业余训练是违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事实上也会遭家长和其它学科教师的反对,是不能长久的。所以我们体育教师在训练时应做好以下两条。 1.安排好训练时间。 高中学生相对来说学习任务较重,既要训练又要学习,时间比较紧张。所以我们要科学安排好训练时间,确保文化学习,课余训练两不误。具体做法是取消早训练(假期除外)。因为早晨是学习的良好时机。如果早晨训练的话,学生体力消耗大,距上课时间近,来不及恢复,甚至在训练出汗后,衣服也来不及换。对学生来说,损失的不仅是早上的时间,而且对整个上午的学习都会产生影响,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尽量将训练时间安排在每天下午下课后或体锻课,这样对学生训练、恢复和文化学习都不会影响。 2.安排好训练周期,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阶段学生的训练属业余训练,训练只有在文化课学习之余进行。训练周期的每一阶段必须安排好学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根据比赛情况,如每年一次,可将一学年作为一个大周期,如每半年一次则可将一学期作为一个大周期进行安排。最好将比赛期安排在期中、期末考试之前,把期中、期末考试安排在过渡期。在训练中、小周期安排上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既考虑学生学习,又要考虑训练。合理安排训练周期,科学安排时间,以求达到最好效果。 在学习和训练发生矛盾时,训练应服从于学习。妥善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同时,对参加运动队的学生强调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效率,上好每一堂课。学习和训练处理得当,那么训练不仅不会影响学习,通过体育锻练,还能增强体质,促进大脑功能提高,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促进智育的发展。通过体育锻练,还能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能增强学

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与实践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历史的、传统的和主观的原因,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深浅不一,对学校体育的本质观、目的观、价值观和质量观的认识,目前仍还处在较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层次上。学校体育的实施,由于条件的限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忽视学校体育的功能。 广大城镇和农村,因城乡的差别,“望子成龙”心切,为考取高一级学校取得铁饭碗为目标,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据调查了解,社会上很多家长,一方面崇拜象李宁这样的体育明星,另一方面却不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认为搞体育“出息不大”或“没出息”。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制约,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作用。 2.学校体育观念的落后。 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是:有德育、智育、美育、身体锻炼与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其他学科只能具备前三方面的功能,不具备后一个功能。体育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不少人,包括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体育就是跳跳蹦蹦、玩玩乐乐,而没有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3.把体育教学与竞技体育混为一谈。 人们往往认为一个单位,一个人在体育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就是体育效果好,而对体育教学的质量问题不十分重视。当然,体育教学与竞技运动有联系,但也有区别。共同点都是为了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不同点是,体育教学主要是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竞技运动,主要是通过训练和比赛,提高运动成绩。体育教学和竞技比赛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概念不同,目的任务也不同,只不过体育比赛容易见到效果,由于这种功利主义的片面认识,往往导致注重比赛,忽视了学校体育教学。 4.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 组织机构流于形式,乡镇中小学表现尤为突出,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体育教学等的要求仍处于目标模糊和“放羊式”的管理方式,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学校体育系列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课后习题详解(课余体育训练与学生体育竞赛)【圣才出品】

第3章课余体育训练与学生体育竞赛 1.简述课余体育训练的相对系统性。 答:课余体育训练的相对系统性是指训练的不间断性和相对专项性。 (1)现代体育训练特别强调系统训练,即指训练是一个连贯的动态变化过程。优秀运动员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长期训练过程中的不间断性和系统性。 (2)课余体育训练是体育训练过程中的基础阶段,以培养后备人才为主。与专业体育训练相比,课余体育训练中专项内容不是非常突出。 2.何谓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统一原则?如何贯彻? 答:(1)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统一原则 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统一原则是指,根据项目的特点、对象的水平和训练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任务,把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结合起来,以促进训练水平的提高。 ①一般训练 一般训练是指根据专项运动的需要,选用多种多样的身体训练方法和手段,对运动员进行全面训练。一般训练是基础,确保为专项训练和专项提高服务。 ②专项训练 专项训练是指采用专项运动本身的动作,以及与专项运动技术结构相似的练习进行专门训练,以保证专项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 (2)贯彻要点

①安排好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的比重。 ②选择好一般训练的内容。一般训练的内容以基础性和实用性为主。 ③形式方法多样。 3.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如何贯彻? 答:(1)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在课余训练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身体条件、训练水平、不同专项、不同训练任务和不同训练条件等方面,有区别地确定训练任务,安排相应的训练内容、手段、方法和负荷。 (2)科学依据 ①运动员个人情况的差异。 ②运动训练外在条件的多变。 (3)贯彻要点 ①全面了解学生的个人特点。 ②训练要反映全队和个人的特点。 ③区别对待训练的不同阶段。 4.怎样实施课余体育训练管理? 答:实施课余体育训练管理应该: (1)确立课余体育训练的任务 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培养目标、《规划》等要求,课余体育训练的具体任务如下: ①加强身体训练,全面发展运动素质,提高并逐步完善有机体各系统的能力,打好专项训练的身体基础。

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探索

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探索 [内容摘要]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学校体育不再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新世纪,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更加完善,逐渐向科学化、生活化、个性化调整,面向终身体育,面向全民健身计划,面向教学的现代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关键词]健康体育终身体育全民健身计划现代化 前言 由于现代科技成果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劳动强度减轻,人们对生活质量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追求,开始把眼光转向文化娱乐及体育运动。受此影响,学校体育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不再单纯将体育作为调节脑力劳动,强身健体的工具存在,而被视为未来一生体育生活的入门阶段或一个重要环节,并相应提高学生运动娱乐兴趣。体育教学也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田径、球类等内容,而是集娱乐、道德、健身为一体的综合体现。 我国加入世贸后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华体育健儿奥运会大展飒爽英姿,2008北京奥运成功申办,中国足球已然走向世界。时代向我们体育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学校体育不仅要考虑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而且要考虑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使他们对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把握好新世纪学校体育正确的发展方向,培养出

高素质的人才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世纪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学校体育向科学化、生活化、个性化方向调整 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健康体育课程体系尚未真正形成,主要就是没有把目标与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改造,在健康体育课程体系中突出以健康育人为目标,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创造出使学生适合的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开设终身受用的,如遗传学、环境学、卫生学等学科的内容。 1、在全面推进“健康体育”的过程中,“健康体育”以一种新教育模式对旧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已成定势,创建“现代健康观”向社会化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转化。以现代的思想观念价值来统摄学校体育课程结构,更好地解决社会需要、知识需要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在推行“健康体育”与改革的同时要以社会化为导向,课程体系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向科学化、生活化调整,使“健康体育”在21世纪的中国树立起来,以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先进性为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开拓新的里程,使其成为我国崭新的体育教育模式。 2、在教学方法上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做到“因人施教”与“因材施教”互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动手动脑,树立学习兴趣和自信,对学生进行现代主体性体育教育,把单调枯燥的技术转变

第十一章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

第十一章学校课余体育竞赛 名词解释:淘汰法循环法 一、判断 1.开展课余体育竞赛可以及时检查和了解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情况,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体育交流。 2.学校运动会是学校规模最大的竞赛活动。其比赛的形式一般由多个运动项目组成,可以在不同时段进行。 3.单项比赛的组织根据起比赛规模、竞赛规则和技能的难易,可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 4.体育节是将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体育文化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有机融合的活动。 5.体育节不仅涉及到体育运动实践,而且涉及体育文化知识,规模与层次也各不相同,应根据体育节内容特点、规模的大小组建相应的组织机构。 6.在制定年度竞赛日程计划表时,各竞赛的排列顺序,应以日期先后为准。 7. 竞赛规程应在赛前前几周,甚至更早发给各参赛单位,以便充分作好赛前准备,激励学生锻炼身体。 8.单循环是指所有参加比赛的队之间要轮流相遇一次,败者被淘汰,最后全胜的队为冠军。 9.轮换法是指在同一比赛时间内,参赛者按规定的轮换顺序依次进行不同项目的比赛,最后综合各项目的成绩来决定名次的一种方法。 10.个人名次一般是在各单位参赛的个人成绩和名次的基础上计算和评定的。 二、填空题 1.课余体育竞赛有()性、()性()性、()性等特点。 2.开展课余体育竞赛可以即使()和了解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情况,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体育交流。

3.校内体育竞赛根据比赛项目的多少又可以分为:()竞赛和()竞赛。 4.课余体育竞赛是充分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比赛优胜为目的,以()、()、()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5.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计划一般包括:()和()两种。 6. 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是对全校()的体育竞赛活动所作的全面规划和安排。 7. 竞赛规程是根据学校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开展某一项比赛的()文件,是指导课余体育竞赛工作的重要依据。 8.制定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时,应考虑()性\()性()性、()性的几个方面。 9. ()法是指在比赛过程中,参赛者要按照一定次序相互轮流进行一次比赛,最后综合全部比赛的胜负来决定名次一种比赛方法。 10.学校课余体育运动竞赛的项目和时间要()。 三、选择题 1.课余体育竞赛根据竞赛进行的空间可分为() A.校内竞赛和校外竞赛 B.学校运动会和单项运动竞赛 C.综合性比赛和单项竞赛 D.季节竞赛和体育节 2.对于竞赛规则()单项赛,可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由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负责组织。 A.不复杂,难度不大的年级 B.不复杂,难度不大的班级 C.比较复杂,难度不大的全潇或年级 D.复杂,难度较大的年级 3. ()是业务工作的中心。其主要工作有:比赛秩序册,比赛的组织与安排,裁判工作的组织与安排,以及比赛中出现的业务问题。

1 体育学习的特征是什么

第六章 1 体育学习的特征是什么(一)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以学习和掌握间接经验为主(二)学生的体育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三)体育学习主要是在从事身体练习的过程中进行(四)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五)体育学习对学生良好的情感和品德的形成具有独到的作用 2体育学习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第一:是通过体育教师指导和传授,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掌握这些前人经验,并转化为自身的精神财富。 第二: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去获得一定的体育直接经验,为掌握间接经验提供必要的条件 3为什么说体育学习能对学生良好的情感和品德的形成具有独到的作用?1.大量的身体练习必然引起生理变化,为达到学习目的,学生需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2.同时在练习过程中,师生间、生生间交往频繁,且有经常性的身体接触,这有助于师生间、生生间情感的健康发展。3.经常性的成功与挫折及对抗,极易引起学生情绪的波动和个性的张扬,教师可通过学生的现象,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指导与帮助,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的养成 4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三阶段学生的表现是什么?(1)认知与定向(动机的激发与尝试阶段),动机是运动技能学习的起点。 ◆学生表现:①初步领会运动技能的的基本要求,掌握运动技能的主要环节;②注意范围狭窄,精神和M紧张,运动不协调,有多余动作;③不能察觉自己动作全部情况,难以发现自己错误。 (2)联系形成阶段:随着练习的进行和动作的深入了解,知觉日趋完善,注意范围扩大,M 运动感受性提高。 ◆学生表现:①视觉对运用的控制减弱,M对动作控制作用加强;②M紧张和多余运动逐渐消失,动作变得准确、协调性、稳定性和灵活性加强,动作速度加快; ③随着练习的进行,在一个阶段会发生不会做的情况,特别是有特殊情况发生时,现象更明显。 (3)自动化阶段:运动技能形成一个有机的联合体,并巩固下来。 ◆学生表现:①动作连贯性、整体性、精确性加强,多余动作消失;②动作主要依靠M本体 感觉来控制,动作协调、流畅、稳定,自动化程度高 5体育学习的元认知策略主要有那些?(1)心理激活策略(2)制定计划策略:(3)监视策略:4)调节策略: 6体育学习的认知策略主要有那些?(1)选择性认知策略(2)复述策略:(3)练习策略:(4)精细加工策: 7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有那些?(一)指向性:(二)调控性:(三)操作性(四)灵活性“(五)综合性: 9学习策略的掌握具有那两种缺陷?一是具备性缺陷,二是应用性缺陷 8教师在进行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时应注意什么?(一)影响体育学习策略获得和运用的内部因素1.学生的年龄特征:2.学生智力水平3.学生元认知发展水平4.学生学习动机 (二)影响体育学习策略获得和运用的外部条件1.体育教师因素2.体育学习内容的难度3.教学环境因素4.学习时间和反馈调节 二、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一)强化教师对体育策略指导意识,提高指导能力(二)激发学生对学习策略的运用和兴趣(三)指导学生学习和基本的体育学习方法(四)为学生提供机会和条件(五)加强对学生元认识训练,提高元认识能力和水平五)尊重学生个别差异 第七章: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有体育才能的青少年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竞技(后备)人材。是学校体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业余训练还能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没有高质量的业余训练工作,学校体育工作不可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也不可能在运动竞赛中有更好的成绩。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教育和体育的改革正在深入发展,素质教育为课余训练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本文想通过以下几个课余训练方面的问题和同行进行探索 一、处理好课余训练和文化学习的关系。 初中阶段课余训练不仅是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材,而且,还要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归根结蒂是育人。如果因为学生参加课余训练而影响学生学习,使学生成绩下降,那么,这样的业余训练是违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事实上也会遭家长和其它学科教师的反对,是不能长久的。所以我们体育教师在训练时应做好以下两条。 1.安排好训练时间。 初中学生相对来说比小学学习任务较重,既要训练又要学习,时间比较紧张。所以我们要科学安排好训练时间,确保文化学习,课余训练两不误。具体做法是取消早训练(假期除外)。因为早晨是学习的良好时机。如果早晨训练的话,学生体力消耗大,距上课时间近,来不及恢复,甚至在训练出汗后,衣服也来不及换。对学生来说,损失的不仅是早上的时间,而且对整个上午的学习都会产生影响,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尽量将训练时间安排在每天下午下课后或体锻课,这样对学生训练、恢复和文化学习都不会影响。 2.安排好训练周期,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阶段学生的训练属业余训练,训练只有在文化课学习之余进行。训练周期的每一阶段必须安排好学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根据比赛情况,如每年一次,可将一学年作为一个大周期,如每半年一次则可将一学期作为一个大周期进行安排。最好将比赛期安排在期中、期末考试之前,把期中、期末考试安排在过渡期。在训练中、小周期安排上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既考虑学生学习,又要考虑训练。合理安排训练周期,科学安排时间,以求达到最好效果。 在学习和训练发生矛盾时,训练应服从于学习。妥善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同时,对参加运动队的学生强调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效率,上好每一堂课。学习和训练处理得当,那么训练不仅不会影响学习,通过体育锻练,还能增强体质,促进大脑功能提高,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促进智育的发展。通过体育锻练,还能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能增强学生自信心、责任感、荣誉感,培养意志的坚持性,果断性和自制性,独立性等品质,使人性格开朗、乐观、朝气蓬勃,情绪振奋充满生机,从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随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提高,人的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这样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利用体育课进行训练。 现在初中阶段九年级的学生学习任务相当重,特别是进入高考时期以来。为了增加训练时间,确保训练质量,可利用体育课进行训练。最好把运动员安排在不任教的班级且该班体育课上课时间与带训教师上课不突,这样可以进行个别辅导,使训练更加系统化,提高训练效率。如果运动员的体育课时间与带训教师上课冲突,那么教师可以在课前安排好训练场地,布置好训练内容,让学生独立去完成。在利用体育课进行训练时,要注意做好准备活动,控制运动负荷,防止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