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微人生的关注美好人性的挖掘_透视刘庆邦小说的底层关怀

卑微人生的关注美好人性的挖掘_透视刘庆邦小说的底层关怀
卑微人生的关注美好人性的挖掘_透视刘庆邦小说的底层关怀

理论界2006.6

【文艺评论】

刘庆邦的创作自1978年以来差不多持续了20年的时间。尽管刘庆邦已经发表了相当数量的小说,但他并未成为大红大紫的作家。直到目前仍未引起文学界的广泛注意,然而在对刘庆邦近几年的一些中短篇小说进行阅读之后,我认为,不仅相对于河南文坛,而且相对于全国文坛而言,刘庆邦都是一位不容忽视的作家。刘庆邦有一种超乎于直接功利之上的平常心,十分执著地以小说的形式表达着自己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对于世俗人生与隐秘人性的真切关怀。

认真阅读刘庆邦近几年的一些中短篇小说之后,一种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作家对于底层民众日常生活的一种深入而持久的关怀与表达。刘庆邦最可贵的一点便是始终没有游离于中国最广大的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之外,他总是与自己笔下的表现对象同呼吸共命运,总是以自己的心灵去真诚地体味他们的离合悲欢,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认为只有将刘庆邦的小说这种难能可贵的底层关怀放置到当代整个中国文学的大背景下,才能准确地衡量界定其价值的重要性。我们注意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文学创作便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十分突出的个人化、贵族化、都市化的特征。那些真正大多数的挣扎于生存线上的下层民众苦难的生存境遇,正在逐渐地淡出作家们的表现视野之中。在当今文学底层形象极度匮乏,崇尚富人成为一种强势时代精神趋向的情况下,刘庆邦却始终远离日益喧嚣的

财富和权力,保持着良知和忧患意识。他对穷人不离不弃,深入幸福生活的背面,眼光投向贫民窟,从弱势群体那里充分获取了批判性的养分和生活的激情,成为社会底层形象的代言人。

作家写作过程中,自我和潜意识当然很重要,但同时必须强调写作必须穿越自我走向他人。而这也就意味着,作家并不能仅仅把目光投注于一己的私人世界,而是应该把自己关注的视野更多地投射到外在于自身的更为广阔普遍的社会生活当中去。尤其是对作为弱小群体存在的下层民众的艰难的日常生活状态与苦难的生存境况的关注和表现。刘庆邦始终保持着忧患的情怀,他在创作中坚持提炼穷人人性中的诗意,提炼穷人高尚、纯洁的善的观念,使坚持尊严成为支撑社会底层人的生命力量。这种底层尊严的有关主题书写体现了有关文学和有关人性的双重道义感和勇气,形成了刘庆邦广义的人道主义情怀。虽然说别的一些作家偶尔也会有具有底层关怀的作品出现。但如刘庆邦二十年如一日地始终将自己的小说写作定位于底层关怀的小说家确实是不多见。仅此一端,便可看出刘庆邦的小说写作一种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价值。下面我们来具体进入展示给读者的那些充满艰难的底层日常生存景观以及他对美好人性的挖掘。

正如刘庆邦所说:“美感源于爱,对自然的爱,对生命的爱,对生活的爱,一个人的心里鼓荡着爱,一朵花、一棵草、一片云、一滴水里都能看

□闫建华

卑微人生的关注

美好人性的挖掘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摘要:刘庆邦是中国文坛上不可多得的短篇小说大家。他的小说善于取材平凡生活的卑微人生,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困境。当下的文坛总是以富人形象塑造为中心,文学创作的底层意识淡薄,而刘庆邦却作为底层形象的代言人,注重其社会底层尊严的书写,显示了当下文坛的人文关怀精神。在刘庆邦的底层书写中,他是以对生活的温情与理解去追求人性的闪光点的,充分展示底层民众的尊严和价值。他的关怀底层大众的写作有助于改变当下文学对于底层人物关注不够的现状,大大提高文学的精神品位。

关键词:刘庆邦;底层关怀;人性;人文关怀〔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06)06-0184-03

———透视刘庆邦小说的底层关怀

184

【文艺评论】

出美好来”〔1〕。他以这样的眼光和视角,写出了那些“对美的挖掘”的作品,充分发掘和展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和矿工身上的美好人性。如《小呀小姐姐》中对小姐姐形象的塑造就是这样。小姐姐有个罗锅弟弟平路,这个弟弟身上背了一座拱桥,“路不能走,桥不能翻,只能用细细的胳膊撑着光屁股在院子里挪来挪去,几乎是一个废人了”,母亲愁平路的将来,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路儿,你死了吧”,每逢此时,弟弟不说话,眼里却充满了泪花。这一切姐姐都看在了眼里,她同弟弟一样,此时眼中充满了眼泪。于是,她在割草的前夕和在汉巴流水的割草之后都会逗弟弟玩,教他唱儿歌给他头上扎石榴花,在地里割草还不忘给弟弟捉蚂蚱——

—用自己的情感去抚慰弟弟。因为对弟弟一句话说重了而使她心中万分痛苦,决定背弟弟出村到田野中去。使从未出过门的弟弟走进自然,满足弟弟对生的渴望。在路过学校门口弟弟遭到了一群小孩嘲弄时,她以自己的威严逼退了小孩儿,捍卫了弟弟的尊严。弟弟病危时,她想弟弟爱吃鱼,于是跑到池塘给弟弟摸鱼儿。由于太专注而涉入水深处沉入水塘……。小说以小姐姐对弟弟的情感变化结构作品,写了姐姐对弟弟的亲情但却又超越了亲情,十分感人地写出了小姐姐对弱者悲悯和对生命的无限呵护与尊重,写出了一个农村女孩善良纯洁的内心世界,给我们塑造了一位集女儿性、母性于一身的农村小女孩的形象,氤氲出一层暖人的色彩。《梅妞放羊》给我们打开的是另一页抒写人性美的画面。不仅写了一个儿童的梅妞,而且还写了一个女人的梅妞,一个母亲的梅妞。让我们在女性的温爱和无奈中感受到一种旷古、悠远、凄美的柔情。作者把自然的美丽、生活的温馨、青春的萌动、母性的觉醒……这种生命情感,通过一个少女的诗性感悟,以柔美的情感娓娓道来,让人感受到平凡人生中美好的一面。席勒曾指出,人的天真状态,人同自然和外界和谐与平和的状态,“不仅在人类文化开始以前是存在的,而且是人类文化——

—如果它有一定的倾向——

—所追求的最终目的”。〔2〕不管刘庆邦有没有这样的自觉,他的一系列作品都似乎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向往与憧憬,并对乡村美好人性的呼唤与赞扬。

然而,刘庆邦的小说不仅有着突出的底层关怀倾向,而且在他的底层关怀中还有一种对于深层人性的深入的触摸与剖析。舍弃了这一点,刘庆邦很难被看作是一位优秀的小说作家。刘庆邦曾说:“文学的本质是劝善。我们创作的目的主要就是给

人以美的享受,希望改善人心,提高人们的精神品质。”〔3〕的确,几乎他的每一篇小说都从细微中见真情,用温柔、明快的笔调抚摸我们受伤的心灵。

如《草帽》(载《中国作家》1999年第1期)也是在对底层民众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绘中,把“他人意识”强调的极有感染力量。两位“好的就差伙穿一条裤子”的女子刘水云和马金织,同时发现她们的当矿工的丈夫每天早上都到井口那个比自己漂亮的女人蓝翠萍的馄饨摊儿吃馄饨,便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探试男人是否对自己变了心。马金织劝丈夫赵明去尝尝别家的馄饨是不是比蓝翠萍的好吃,丈夫依然去端翠萍的馄饨碗。刘水云用的是另一种方式,她闭口不提别去吃馄饨,却悄悄起大早给丈夫包馄饨,丈夫说好吃,刘水云就让丈夫梅玉成多吃点省得到外面吃;可刘水云接着就发现,丈夫照样还去吃蓝翠萍的馄饨。刘水云这位不乏想象力的好女人开始把事情想的过于悲哀了。因为她知道近日矿区的风气不好,不三不四的女人多了,“世界正方兴未艾地花下去”,要是花来花去到自家人头上,

不知如何是好?是梅玉成猜出了妻子的心事,把原委全部讲出来之后,刘水云愧悔难当般地把脸埋在丈夫怀里,她恨自己心眼太小,差点误解了自己的丈夫,差点辱没了丈夫班上12个伙伴金子般的心。

蓝翠萍是不久前在井下事故中惨死的矿工小范的妻子。小范是农民轮换工,吃青春饭临时在矿上做活,是矿上的过客,蓝翠萍和3岁的女儿也只能是小范的人而不是矿上的人,小范一死,蓝翠萍母子断了生路,蓝翠萍哭的昏死过几次,是想和小范一起走的。到井口卖馄饨是队长梅玉成和赵明几次做蓝翠萍工作的结果,为的是给她一条生路,为此,

班上12个兄弟有一个谁也不准对外讲的约定:为了让蓝翠萍的生意支撑下去,班上每人每天都要吃蓝翠萍一碗馄饨。刘水云埋怨丈夫为什么不早把实情告诉她,她也会去帮助蓝翠萍的。丈夫说,蓝翠萍是一个要强的女人,她要是知道了掘进队的人是约好了去吃她馄饨,说不定她就不去卖馄饨了。刘水云把底情告诉马金织时,两个女人眼泪都流了下来。于是蓝翠萍的馄饨摊又多了两个吃馄饨的女人,这两个女人还帮她洗碗端馄饨干什么的,后来的事情有些悲凉。煤矿也给工人放了假,掘进队的一些人虽然不上班了,但他们还在“庄严地上着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班”,每天必到蓝翠萍馄饨摊吃碗馄饨。也许是因为有人不小心走漏了消息,也许是蓝翠萍自己觉察了出来,终于有一天,她知道了掘进队矿工在井下订的不成文的约定。使“这位矿工185

理论界

2006.6

妻子顿感五内沸然,痛苦一场”。哭过之后,蓝翠萍再也没有去井口卖馄饨。虽然仅仅是一个卖馄饨的场景,但刘庆邦却在这样的场景描写中成功地表现了几位人物相当复杂的内心世界,因而也深刻地剖析了他们的人性世界,的确堪称独到而精致。作家把爱情、友情和工友情谊互相衬托着加以表达。刘庆邦善于挖掘人性的闪光点,体现真善美,给人间一点希望一点温暖。善于挖掘他们照亮社会的些微价值,展示出贫民尊严的价值和力量的光彩。在他的小说《灯》、《种在坟上的倭瓜》、《谁家的小姑娘》、《鞋》、《响器》等都通过主人公所做的一些富于爱心、富于同情心以及热爱劳动、热爱生命等来赞美他们身上所闪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和美好,歌颂他们那纯洁而又善良的优秀品质。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刘庆邦的小说创作,充分体现了一个站在平民立场的现实主义作家,对于“真善美”的真切向往和对于“假恶丑”的冷静批判的人文主义态度。有人说:“一个作家如果不为人类的罪性感到震撼与失望他就成不了有深度的作家”。〔4〕刘庆邦正是这样有深度的作家。在他眼里,农民身上尽管有小生产者的偏颇与狭隘,但从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淳朴、善良、真挚才更是值得作家去关注的。再比如他的《神木》(原载《十月》2000年第3期),这篇小说很大程度上都在写恶,对人性恶的揭露和鞭笞。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在文章结尾有了突破,相当深刻地写出了人性苏醒和良心的发现。而且,这个人物的良心发现与人性复归,不是外部的道德教化与社会强制改造,恰恰是从他谋杀对象——

—年轻打工者身上感知和感悟的。年轻打工者的经历、家庭遭遇和他为寻找失踪父亲、给妹妹挣学费的两点理想追求,震惊和逼使罪犯向自我发出质问,使他的人性、良知复苏了。他留给世界的最后愿望,以自己之死换取两万块钱,嘱咐年轻人回家好好读书。正如一位诗人所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可以看出作者努力所要揭示的依然是人性的发现,人性善的赞美、高歌。呼吁我们对人类的健康人性、美好人性的敬重、呵护、期望的深情,而绝不会是魔鬼般狞笑着拿人性开涮。其实在刘庆邦的小说世界里,更多的还是对一种美好人性的描摹与展示,这样一种美好的人性当然是在作家所关注的底层民众身上体现出来的。但在别一种意义上,也正是因为刘庆邦小说中同样有着突出表现的不合理社会现实存在的缘故,所以他笔下的这种美好人性也就闪耀出了某中更加灿烂夺目的光辉。这一点在他的《鸽子》、《摸鱼儿》中同样有着十分突出的表现。著名评论家雷达在谈到刘庆邦的小说创作时说:“在我看来,刘庆邦的一些好作品,其特点就在于能‘抓人’能‘放人’。‘抓人’,是因为它们大都有个逻辑(合理性)严密的故事圈,一条动人的趣味线‘放人’,则因为它们有个内在的诗化结构,有很强的表意性、抒情性,能与整个人生体验沟通起来”〔5〕他对笔下的人物没有高高在上之态,没有操纵命运的优越,而是有着一种平等、理解与宽容,即使对一些否定性的人物也不是冷言厉色无情鞭挞,而是尽力写出人物人性中的复杂并赋予人物及作品一种温情。文学必须向人们展示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在更高的要求上,审美关怀必须具备人文主义的道德关怀,展示同情、宽容、善意的精神力量和情感力量,让人性在善中得到升华。

总之,刘庆邦关注社会底层形象,书写穷人的美好人性,把自己文学表现的重心放在了这些金钱无法施展魔力的领域。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们发觉无论是城市的社会底层贫民还是乡村的农民,都有着淳朴、善良的人格和向上追求。他们虽然是卑微的,却向往着光明的生活,个性的自主发展。他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保持着普通人的尊严,这种对于底层人物向上生活状况的书写,说明了作家真正地走向了民间,走向了草根阶层,与底层人民并肩而行,这也就决定了他对一切真善美的东西有着深切的向往。他的关怀底层大众的写作具有巨大的表达力量,有助于当前社会消除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歧视,改变当下文学对于底层人物关注不够的现状,真正地把文学还给现实生活中沉默的大多数。刘庆邦关注底层人的高贵生命价值的书写,无疑给我们的判断提供了强烈的道德标准与深刻的意义,大大提高了文学的精神品位。■

参考文献:

[1]刘庆邦.遍地白花[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2]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J].载古典文艺理论译丛,1962年第2册.

[3]刘庆邦.从写恋爱信开始[J].作家杂志,2001年第1期.

[4]摩罗.不死的火焰[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年版.

[5]雷达.思潮与文体[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524.

[作者简介]闫建华(1978-),女,河南遂平人,南京师范大学2004级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振胜

【文艺评论】

186

理论界2006.6

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阅读题及阅读答案

《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阅读试题 《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作者:(法)莫泊桑浙江文艺出版社 一、填空题 1、居伊·德·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作家。 2、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3、大文学家是莫泊桑文学上的导师,他们两人结下了亲如父子的师徒关系。 4、1880年,莫泊桑的成名作《》发表,它使莫泊桑一鸣惊人,读者称他是文坛上的一颗新星。 5、莫泊桑的故乡是在法国的。 6、1876年左拉、莫泊桑、阿莱克西等人成立了集团,文学史是称其为。 7、莫泊桑讲述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小人物,例如《项链》中因爱慕虚荣而毁了一生的,《羊脂球》中,有爱国骨气的和软骨头的。 8、在莫泊桑的名篇中,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可言,所写的只是一个公务员家庭里从头一天晚上到第二天晚上所发生的事,惟一可称为情节的仅仅是老太太的休克,但小说却绝妙地表现了公务员家庭生活的情景与他们的精神状态。 9、莫泊桑短篇小说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反映法国人民爱国情绪,如《羊脂球》。 10、《项链》的女主人公是。 二、选择题 1、莫泊桑关于普法战争的著名短篇有() A、《珠宝》 B、《一家人》 C、《骑马》 D、《羊脂球》 2、在法国文学中,描写莫泊桑是公务员、小职员这一小资产阶层出色的短篇有()。 A、《一场决斗》 B、《米隆老爹》 C、《我的叔叔于勒》 D、《俘虏》 3、莫泊桑关于诺曼底题材的短篇为数甚多,重要的有()。 A、《烧伞记》 B、《小狗皮埃罗》 C、《项链》 D、《遗产》、 4、( )描写的是法国妇女机智擒敌的故事。 A、《俘虏》 B、《我的叔叔于勒》 C、《米隆老爹》 D、《一场决斗》5莫泊桑是19世纪末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短篇小说家、

论毕飞宇小说的叙事策略

论毕飞宇小说的叙事策略 摘要:毕飞宇小说通过对叙事内蕴的巧妙处理、对潜在人性的冷静揭示、对叙述节奏的有效控制以及对叙事细节的精致化临摹,都体现出一种轻盈而又舒缓、丰沛而又沉郁的审美内涵和“以轻取重”的叙事智慧。毕飞宇对叙事方式的多方位尝试并没有导向意义的虚无主义,而是从文化反思的角度,试图在更深的层次上把握本质。 关键词:毕飞宇;叙事方式;叙述视角;叙事结构 毕飞宇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从1991年发表中篇处女作《孤岛》,到2001年频频获奖的《玉米》,再到2005年的长篇新作《平原》,毕飞宇的小说创作走过了十多个年头。作为一个对小说创新非常敏感的作家,毕飞宇的小说始终洋溢着极为灵动的曼妙气质。无论是对叙事内蕴的巧妙处理,还是对潜在人性的冷静揭示;无论是对叙述节奏的有效控制,还是对叙事细节的精致化临摹,都体现出一种轻盈而又舒缓、丰沛而又沉郁的审美内涵,呈现出卡尔维诺所推崇备至的那种“以轻取重”的叙事智慧,也体现了毕飞字作为一个南方作家特有的艺术特性。 一、毕飞宇小说的叙事方式 毕飞宇的创作一直保持着高度自觉的灵性意识。他不像一般的作家那样常常被某些宏大的历史命题或深邃的理性思考所遮蔽,使叙事陷入某种正面强攻式的紧张状态。而是相当轻松地摆脱“意义”对叙事的过度缠绕,通过一些轻缓曼丽的智性话语,在“以轻击重”的逻辑思维中,迅速传达作品内在的审美意旨。这一点,在他的后期作品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娴熟。 在《孤岛》、《楚水》、《叙事》等早期作品中,我们会发现,毕飞宇对“意义”还充满了信心,甚至会不时地出现“意义”在叙事中裸奔的情形。但是,随着《哺乳期的女人》、《马家父子》等作品的问世,他开始自觉地致力于某种不露痕迹的精雕细刻,执迷于举重若轻的审美境界。他带着南方作家特有的细腻和机敏,以一种优雅从容的叙事方式,将很多凝重而尖锐的人性主题伪装起来,用一种轻逸的文本拥裹着深远的思索,使话语形式与审美内蕴之间保持着强劲的内在张力。例如,《怀念妹妹小青》看似在着力于叙述妹妹小青短暂而不幸的一生,但是主人公那充满悲剧性的几个重大人生转折,却明确地凸现出历史深处的残酷、悲壮和劫难。而这种历史的不幸正是毕飞宇的审美目的,天真而不谙世事的少女妹妹只不过是作家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的一个生命符号。《哺乳期的女人》叙述了一个男孩与一个少妇之间的性意识。这是一种潜在的原生状态,说不清道不明,所以

刘庆邦小说阅读:《醉酒之后》

刘庆邦小说阅读:《醉酒之后》 _5ccca3dd0102y7u0 醉酒之后刘庆邦 项云中喝得一塌糊涂,他不知道自己的酒量,一口气喝了小半瓶。酒下去了,心底的痛苦和委屈却翻了上来,肺腑里发出压抑很久的哭声。这天下午的第四节课是自习,初二班的同学听见了项老师的哭声,吃惊之余,难免从教室里溜出来,挤在老师门外。不料老师的门是虚掩的,同学们一挤一拥,竟把老师的 门推开,蜂拥到屋里去了。 项老师不只是哭,还在诉:太绝情了!说好的你等我三年,我调到市里,咱们就结婚。这才一年多,你咋就不理我了呢! 当晚,校长专门安排食堂为项老师做了他最爱吃的酸汤面叶儿。校长说,我们学校地处偏远山区,师资力量薄弱,项老师是到我校来的第一位本科毕业生,我们指望项老师能挑起学校的大梁呢! 项云中低着眉,懊悔地苦笑一下,摇了摇头。他想:不能再待下去了,该写一份请调报告了。 次日上课,项老师发现同学们变了。以往每天第一节课,总有同学迟到,而今全班齐刷刷的。以前课间休息时,同学们把王大牛的光头打得啪啪响。王大牛学习不咋样,但他把自己当成同学们的开心果,一点儿都不介意同学们打他。可今天,同学们不再打了。 还有,班长余红霞带着值日的同学,到项老师宿舍打扫卫生了。项老师整天忙于教学,对卫生不是很讲究。余红霞在扫床底时看到一双翻毛皮棉鞋。因地面有些潮湿,鞋底上还沾有黄泥巴,棉鞋已经发霉,翻毛上面像是又长了一层毛。 一天晚上,一位家长给项老师打,一上来就给项老师道辛苦。家长说,这几天孩子回家挺晚,说是在学校上晚自习,谢谢项老师啊!项老师并没安排学生晚自习,他很警惕地说:您的孩子学习挺自觉的,表现挺好的,放心吧。 第二天,项老师一走上讲台,就又发现了新情况:王大牛的脸是肿的,肿得像一只小面盆一样,肿得把眼珠子都包住了。他问:王大牛,你的脸怎么回事儿? 王大牛站起来了,说没事儿。 要不要去医院看一下?项老师走到王大牛课桌旁边,要看得更仔细些。 见老师向他走来,王大牛赶紧低下头:老师,真没事儿,我就是不小心被马蜂蜇了一下。 王大牛说被马蜂蜇了一下,若搁以前,不知同学们会笑成什么样呢!可眼下竟一个笑声都没有。一下课,项老师就对余红霞说:最近放学后,同学们都能按时回家吗? 余红霞脸上红了一下,又白了一下,说:这几天放学后,有一些同学到山上采中草药去了。采到药材卖给收购点,攒点儿钱交下学期的学杂费。王大牛爬到山崖上摘一只马蜂窝,就被蜇到了。 项老师对同学们的行为表示理解,但提了两条要求:一要注意安全,二要跟家长说实话。 周一早上,余红霞和几个班干部提着一样用绿方巾包着的东西来到项老师办公室,对项老师说:我们代表全班同学送给您一样东西,请您一定收下。 项老师说:我怎么能要同学们的东西呢! 余红霞不容分说,解开方巾,打开纸盒,里面放的是一双皮鞋。皮鞋是黑色的,闪着亮光。当皮鞋呈现在老师面前时,同学们的眼睛无不亮闪闪的。他们想,项老师的女朋友之所以不理他了,是因为项老师没有城里人最爱穿的皮鞋。有了这双皮鞋,说不定他们就会重归于好。 当晚,项云中把已经写好的请调报告撕掉了。

卑微人生的关注美好人性的挖掘_透视刘庆邦小说的底层关怀

理论界2006.6 【文艺评论】 刘庆邦的创作自1978年以来差不多持续了20年的时间。尽管刘庆邦已经发表了相当数量的小说,但他并未成为大红大紫的作家。直到目前仍未引起文学界的广泛注意,然而在对刘庆邦近几年的一些中短篇小说进行阅读之后,我认为,不仅相对于河南文坛,而且相对于全国文坛而言,刘庆邦都是一位不容忽视的作家。刘庆邦有一种超乎于直接功利之上的平常心,十分执著地以小说的形式表达着自己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对于世俗人生与隐秘人性的真切关怀。 认真阅读刘庆邦近几年的一些中短篇小说之后,一种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作家对于底层民众日常生活的一种深入而持久的关怀与表达。刘庆邦最可贵的一点便是始终没有游离于中国最广大的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之外,他总是与自己笔下的表现对象同呼吸共命运,总是以自己的心灵去真诚地体味他们的离合悲欢,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认为只有将刘庆邦的小说这种难能可贵的底层关怀放置到当代整个中国文学的大背景下,才能准确地衡量界定其价值的重要性。我们注意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文学创作便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十分突出的个人化、贵族化、都市化的特征。那些真正大多数的挣扎于生存线上的下层民众苦难的生存境遇,正在逐渐地淡出作家们的表现视野之中。在当今文学底层形象极度匮乏,崇尚富人成为一种强势时代精神趋向的情况下,刘庆邦却始终远离日益喧嚣的 财富和权力,保持着良知和忧患意识。他对穷人不离不弃,深入幸福生活的背面,眼光投向贫民窟,从弱势群体那里充分获取了批判性的养分和生活的激情,成为社会底层形象的代言人。 作家写作过程中,自我和潜意识当然很重要,但同时必须强调写作必须穿越自我走向他人。而这也就意味着,作家并不能仅仅把目光投注于一己的私人世界,而是应该把自己关注的视野更多地投射到外在于自身的更为广阔普遍的社会生活当中去。尤其是对作为弱小群体存在的下层民众的艰难的日常生活状态与苦难的生存境况的关注和表现。刘庆邦始终保持着忧患的情怀,他在创作中坚持提炼穷人人性中的诗意,提炼穷人高尚、纯洁的善的观念,使坚持尊严成为支撑社会底层人的生命力量。这种底层尊严的有关主题书写体现了有关文学和有关人性的双重道义感和勇气,形成了刘庆邦广义的人道主义情怀。虽然说别的一些作家偶尔也会有具有底层关怀的作品出现。但如刘庆邦二十年如一日地始终将自己的小说写作定位于底层关怀的小说家确实是不多见。仅此一端,便可看出刘庆邦的小说写作一种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价值。下面我们来具体进入展示给读者的那些充满艰难的底层日常生存景观以及他对美好人性的挖掘。 正如刘庆邦所说:“美感源于爱,对自然的爱,对生命的爱,对生活的爱,一个人的心里鼓荡着爱,一朵花、一棵草、一片云、一滴水里都能看 □闫建华 卑微人生的关注 美好人性的挖掘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摘要:刘庆邦是中国文坛上不可多得的短篇小说大家。他的小说善于取材平凡生活的卑微人生,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困境。当下的文坛总是以富人形象塑造为中心,文学创作的底层意识淡薄,而刘庆邦却作为底层形象的代言人,注重其社会底层尊严的书写,显示了当下文坛的人文关怀精神。在刘庆邦的底层书写中,他是以对生活的温情与理解去追求人性的闪光点的,充分展示底层民众的尊严和价值。他的关怀底层大众的写作有助于改变当下文学对于底层人物关注不够的现状,大大提高文学的精神品位。 关键词:刘庆邦;底层关怀;人性;人文关怀〔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06)06-0184-03 ———透视刘庆邦小说的底层关怀 184

中学生必读的30部短篇小说

中学生必读的30部短篇小说 《黑奴吁天录》斯陀夫人 《飘》玛格丽特·密契儿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马克·吐温 《战地钟声》厄纳斯特·海明威 《红字》纳撒尼尔·霍桑 《最后的一叶》欧·亨利 《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 《马丁·伊登》杰克·伦敦《玩偶之家》易卜生(挪威)《变形记》卡夫卡(捷克) 《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希腊) 《女性的和平》阿里斯托芬(希腊)

《神曲》但丁·阿里及艾力(意大利) 《唐·吉诃德》米盖尔·塞万提斯(西班牙) 《少年维特的烦恼》歌德(德) 《静静的顿河》米哈依尔·亚历山大·萧洛霍夫(苏联)《牛虻》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爱尔兰) 《百年孤独》加尔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当代英雄》莱蒙托夫 《安娜·卡列妮娜》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复活》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叶甫盖尼·奥涅金》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罪与罚》陀斯妥耶夫斯基

《钦差大臣》果戈理 《战争与和平》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高老头》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茶花女》小仲马 《包法利夫人》居斯塔夫·福楼拜 《基度山恩仇记》亚历山大·仲马 《伪君子》莫里哀 《红与黑》斯汤达 《卡门》梅里美 《悲惨世界》维克多·雨果 《寻求失去的时代》马修·普鲁斯特

《列那狐的故事》吉罗夫人 《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哈姆雷特》威廉·莎士比亚 《鲁滨逊漂流记》丹尼尔·狄福《呼啸山庄》爱米莉·勃朗特 《大卫·科波菲尔》查尔斯·狄更斯《恋爱中的女人》劳伦斯 《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简·爱》夏洛蒂·勃朗特 《人性的枷锁》萨乌希德·毛姆《失乐园》约翰·弥尔顿

刘庆邦

刘庆邦,著名作家,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农村。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著有长篇小说《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等五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等二十余种。短篇小说《鞋》获1997至2000年度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根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曾获北京市首届德艺双馨奖。 中文名:刘庆邦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南沈丘农村 出生日 期: 1951年12月 职业:作家 主要成就:现为北京作家协 会副主席 主要成 就: 一级作家 北京市政协委员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代表作 品: 《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 《梅妞放羊》《遍地白花》 主要作品 《断层》 《高高的河堤》《落英》 《走窑汉》 《心疼初恋》 《刘庆邦自选集》 《梅妞放羊》 《不定嫁给谁》 《在深处》 《家道》 《胡辣汤》 《屠妇老塘》 《鞋》 - 刘庆邦小说 福利 空屋 车倌儿 鸽子 有了枪 一捧鸟窝 守不住的爹

回家 舍不了那闺女 看秋 鞋 梅妞放羊 响器 种在坟上的倭瓜 踩高跷 谁家的小姑娘 不定嫁给谁 别让我再哭了 刘庆邦 刘庆邦,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农村。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著有长篇小说《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等五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等二十余种。短篇小说《鞋》获1997至2000年度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根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曾获北京市首届德艺双馨奖。多篇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德、意大利等外国文字。 作品展示

人性关怀斯皮尔伯格电影的精髓-精选文档

人性关怀斯皮尔伯格电影的精髓 在影视作品中,人性依然是人们经久不变的关注和探讨的话题。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体现得尤为深刻,他的作品中总能蕴含着对生活富有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类生活状态和最普遍情感的反思与关怀,直白地展露人类的内心世界。斯皮尔伯格内心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孩子似的冒险幻想和沉重的人类使命感。前者是他浪漫的感性,后者则是他缜密的理性;前者刺激观众的感官,后者构建观众的灵魂。 关注儿童意识,宣扬爱与真情 一个人早期个人经验,对于其以后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华兹华斯说过:“孩子是成人的父亲。”①成年人无法摆脱早期童年的阴影,这种特殊的“儿童情结”无法得到解决,从而一直保留在人的无意识中,并且使人的成长产生一系列微妙的变化。 斯皮尔伯格电影中的“儿童情结”反映了他童年时代的心理体验。他从小就喜欢幻想,好奇外星世界和科学神秘事件。并且希望用摄影机把想象中的世界变为真是可感的现实。虽然经历屡次搬家和同龄人的排斥,甚至父母离异等种种痛苦,但是斯皮尔伯格并没有因此消沉落寞,也并没有阻遏他电影梦想的追求,相反他一步步踏上了跻身有史以来最杰出电影家之列的道路。而他的童年记忆则是他成为未来电影家的宝库。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童年时期的内心经

验。他小的时候,邻居里面有个特别霸道的家伙,经常用拳头欺负斯皮尔伯格。经过太多力不胜敌、心有余悸往家奔逃的下午后,斯皮尔伯格主动表示,要让那恶霸在他的一部战争片《战斗队》出演主角。那小霸王在电影中扮演队长后,两个男孩开始朋友相称。为一个霸道家伙所赏识,让小斯蒂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很多年以后,在创作《回到未来》电影剧本时,他往里面添加了一帮总是欺负主人公的小流氓。与此类似,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常能看到他童年时期记忆的影子。比如,在《人工智能》中,我们看到机器人男孩“大卫”渴望母爱的特写镜头,就是父母离异给他带来的阴影让他渴望被爱;在《第三类接触》中星辰的坠落,就与他童年时期父亲带他去附近的野地观察流星雨的经历相关;在《印第安纳琼斯》中,小男孩类似于成人般的战斗情节,更让人联想起童年时期竞争游戏的场景段落。 斯皮尔伯格电影中不仅反映了他童年的记忆,同时更拓展了影片的想象空间,进而表达人类童年时期最真挚美好的感情。在电影作品的阐述中,带有童年记忆的唯美想象,例如,“外星人”的神秘形象是所有儿童曾经梦想的记忆形象。而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ET中的外星人形象就是根据儿童的心理想象模式描摹出来的。在外形上,小外星人憨厚可爱,在行为上,小外星人的动作接近于儿童。如万圣节的时候孩子们将他打扮成出去讨要糖果的小孩,在他的身上套上斗篷。他好奇地掀开斗篷的一角调皮地向外看。这种动作行为无异于天真的孩子,最能引起儿童的共鸣。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检测试卷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阅读《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检测试卷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居伊?德?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____________作家。 2、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____________”,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3、大文学家____________是莫泊桑文学上的导师,他们两人结下了亲如父子的师徒关系。 4、1880年,莫泊桑的成名作《____________》发表,它使莫泊桑一鸣惊人,读者称他是文坛上的一颗新星。 5、莫泊桑的故乡是在法国的____________。 6、1876年左拉、莫泊桑、阿莱克西等人成立了____________集团,文学史是称其为____________。 7、莫泊桑讲述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小人物,例如《项链》中因爱慕虚荣而毁了一生的____________,《羊脂球》中,有爱国骨气的____________和软骨头的____________ 。 8、在莫泊桑的名篇____________中,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可言,所写的只是一个公务员家庭里从头一天晚上到第二天晚上所发生的事,惟一可称为情节的仅仅是老太太的休克,但小说却绝妙地表现了公务员家庭生活的情景与他们的精神状态。 9、莫泊桑短篇小说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____________,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____________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____________,反映法国人民爱国情绪,如《羊脂球》。 10、《项链》的女主人公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莫泊桑关于普法战争的著名短篇有() A、《珠宝》 B、《一家人》 C、《骑马》 D、《羊脂球》 2、在法国文学中,描写莫泊桑是公务员、小职员这一小资产阶层出色的短篇有()。 A、《一场决斗》 B、《米隆老爹》 C、《我的叔叔于勒》 D、《俘虏》 3、莫泊桑关于诺曼底题材的短篇为数甚多,重要的有()。 A、《烧伞记》 B、《小狗皮埃罗》 C、《项链》 D、《遗产》、 4、( )描写的是法国妇女机智擒敌的故事。

论欧亨利短篇小说的叙事策略.

论欧·亨利短篇小说的叙事策略 欧?亨利(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及美国现当代短篇小说创始人之一。作为一名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在他去世后十年引起批评界广泛的关注。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批评家们主要关注的都是他作品中人性的主题,生动的情节,频繁的巧合,出人意料的结尾以及幽默的语言等方面。 对于欧?亨利独特的叙事策略,至今没有得到批评界应有的关注。鉴于此种现状,本文试图运用相关的现代叙事学理论来分析欧?亨利的数篇经典短篇小说,目的在于发现其精妙的叙事技巧,展现其独特的叙事策略,为欧?亨利的作品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本文开篇先简要介绍欧?亨利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其研究现状。然后,通过运用相关的现代叙事学理论,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分析欧?亨利的数篇小说:多变的叙事角度(聚焦模式及相应的话语形式;游动的叙事空间和协调一致的叙事时间。 通过对欧?亨利的三篇短篇小说的分析,笔者发现对于不同的作品,欧?亨利采取了不同的叙事视角及相应的话语形式,从不同的角度为读者展现了他所生活时代的生活画面。并且,每种叙事视角在揭示小说主题及塑造人物性格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欧?亨利主要把纽约、西部的得克萨斯和拉丁美洲的洪都拉斯作为其作品的三大叙事空间。这里的叙事空间所指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空间概念,而是一个集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为一体的文化空间。对不同叙事空间的人物他倾注了不同的情感:对纽约寄予的是同情;对西部展示的是欣赏;对拉丁美洲表现的则是谅解。 在叙事时间方面,本文研读了欧?亨利的三个典型的短篇—《带家具的出租屋》1906、《麦琪的礼物》(1906和《爱的牺牲》(1906。通过使物理时间服务于心理时间以及撷取生活片段,欧?亨利使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得到有机统一,道出生活

刘庆邦《少男》

少男 刘庆邦 春节刚刚过去,地上还到处能看到破碎的炮屑。人们见面互相说的是“年又跑远了”之类的话,散布的是失落的空气。 河生两只手往两只袄袖筒里互相一插,靠在院墙外的一颗苦株树下。从远处很难分辨出他的实际年龄,只有走近了才会看清,他不过是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他鼻子饱饱的,脸蛋儿鼓鼓的,一切还没真正长开,只是他的眼神有些忧郁。 他刚刚听说了姐姐定亲的事,姐姐定亲,就意味着姐姐将变成别人家的人,这是河生不大容易接受的。河生是家里的长子,父亲去世后,在母亲的郑重提议下,户主换上了他的名字,从此他开始长心了,有事无事蹩着眉头。在弟弟妹妹眼中,他俨然一副小父亲的样子。 河生从刚会走路的时,就由姐姐领着他玩。姐姐教他上树摘果,下河摸鱼。若是谁敢欺负他,姐姐跃起来就跟人家斯打。他到了上学年龄,母亲就不许姐姐再上学,姐姐很快就理解了。姐姐退学后,天天到地里薅草,并用卖干草的钱补贴家用,或留着给河生交学费。姐姐定亲的事让他情绪低落,沉闷,还有一些伤感。姐姐不定亲就不行吗?干吗非要定亲呢? 后来,河生偶尔听人说姐姐对象是河对岸那个村的,他还记住了他的名字。河生觉得那人的名字生硬蹩脚的很,他在心里发誓,只承认姐姐,绝不承认姐夫。 夏天的一个午后,河生跟同村的一帮人去河里摸鱼。到了河边,河生犹犹豫豫,没有下水。不知为什么,他总是有些担心,担心那个人会突然从逮鱼的队伍里冒出来。真是怕鬼有鬼,他听到了有人喊那个人的名字。那个人果然出现了!不仅出现了,还捕到了一条很大的黑鱼。河生赶紧躲到了一从蓖麻下面的阴影里去了,他害怕有人看到他,对他说:“河生,你看,那个捉到黑鱼的人就是你姐夫。”那样他会无地自容的。嘈杂的人群渐渐远去,河生还呆呆地站在蓖麻下不动。他热的满脸通红,胸口出了不少汗。说实在话,那个人个头不低,身体结实,课时他就是接受不了。他没想过姐姐应该和什么样的人定亲,也许配得上姐姐的人还不存在,反正不是像捉黑鱼的人这样的。 回到家,姐姐问了一句:逮鱼的有没有外村的人。河生一声不吭,装作没有听见姐姐的话,装作被太阳晒得有些头蒙,躺在床上闭着眼,连嗯一声也没嗯。过了一会,河生悄悄起来,从窗户里侧往外一看,姐姐正独自坐在树荫下面的小凳子上出神,姐姐摘下一片石榴叶,手捏着含在嘴边,一副不辨榴叶是何叶的样子。河生想,他对姐姐做得是不是过分。他有些后悔,有心跟姐姐说一句话,又想不起说什么好,只好蔫蔫地回到床上,真的睡去了。 姐姐向母亲建议,给河生做一条洋布裤子。河生说不要,连姐姐还没舍得做一条洋布裤子,他怎么好意思花家里的钱呢?姐姐又说,学校里那么多女同学,别人家笑话呢。布买回来,姐姐比着河生的身体裁好,一针一线地缝制。河生看见姐姐缝裤子,想起姐姐说的关于女同学的话,心里悄悄泛起一种从未有过的东西,有些柔软,有些滋润,还有漫无边际的忧愁…… 到了秋后,原来跟姐姐订亲的那个小伙子,到外地参加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让家里人替他退亲。起初,河生并不知道退亲的事,只是发现姐姐做好了饭,却不吃,在母亲的再三劝说下,才端起饭碗,却在别端起碗的时候,眼泪就涌出来。在听准了退亲的事之后,他就像被当头砸了一砖头,头发空,腿发软,小脸顿时变得苍白。河生觉得,这件事不仅对姐姐是一个侮辱,对母亲、对他、对他们全家都是一个严重的耍弄和侮辱。姐姐是天下最好的姐姐,他不明白竞有人这样无理地对待姐姐,实在让人愤恨。河生真想为姐姐出这口气,出气找不到对象,他就转向了委屈。他无端地想,父亲去世后,一切责任都是他这个长子担着,他这个长子当的是什么! 这回轮到河生不吃饭了。母亲问他心里到底有什么事,他只说不饿,不想吃。母亲气得要打他,没打成,自己先哭了。母亲哭的时候提到了父亲,对父亲有所埋怨,说他们父亲要是还活着她哪至于遭这么大的罪。 河生的委屈是一个大包,母亲的话把他的委屈捅破了,他虽然咬着牙对自己说,我是长子,我不哭,可他到底没能咬住,嗷的一声就哭倒在地。 他哭了一会就不哭了,他心里突然升起一个庄严的念头:从今以后,我要好好读书…… (选自《山花》1997年第1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一段中“失落的空气”,既指人们对年节氛围渐淡的失落,同时也暗示了河生听说姐姐订亲之事后的失落心情。 B.母亲在父亲去世后将户主名字换成了河生,这一情节说明母亲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也表明她对河生寄予了厚望。 C.在看到“那个人”逮到黑鱼后,河生躲了起来,这是因为河生不喜欢“那个人”,也因为自己没有逮到鱼而感到自卑。 D.小说在刻画河生的形象时,着重描写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反映了他细腻的情感变化,展现了他的成长过程。 2.请简要分析姐姐这一人物形象。(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中作者的情感态度。(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短篇小说欣赏》之《哦,香雪》教案

哦,香雪 教学目标 1.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 3.培养学生圈划关键词句的能力,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 说明: 铁凝的《哦,香雪》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短篇小说,题目的感叹语调也提示和透露了这一点。《哦,香雪》是铁凝的成名作,作者选取了一个类似于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确立在城市人的位置上,但又具有敏感的心灵和宽厚的胸怀,对那个封闭的小山村,对那一群普普通通的山里少女投来同情、关爱的一瞥,在看似稚嫩可笑的心理律动中发掘时代思潮的波澜。反映在小说的叙述结构上,作者并没有以情节线索来安排叙述,而是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把一些情节片段加以组接。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圈划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语句来鉴赏人物,通过景物描写来补充反映人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小说三要素中的人物鉴赏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难点: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说明: 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而相对较多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作家特有的女性的细腻、敏感也突出了作品的抒情风格;但更重要的是时代思潮的影响,70年代末兴起的个性解放和主情主义思潮,使这一时期的小说出现了一种抒情化的倾向。闭塞的台儿沟因为火车的经过而没有了过去的宁静,也扰乱了少女们的心,一方面是因为少女们天生的好奇心理,一方面是封闭的山寨对山外世界、对文明社会的向往之情,小说的情感基调是清新、婉丽、优美、纯净的,但并不意味着纤弱、单薄竿浅显,相反它寄予了作者对时代现实的严峻思考:那纯朴、淡远的美果然是迷人的,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赏和赞美,但它恰恰又是与贫穷和闭塞联系在一起,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声中,这种纯朴迷人的美还能保留多久呢?80年代是一个对“现代化”充满神秘与迷信的时代,一种新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现代化必然代表进步、文明和美好;反之,就是落后、封建和野蛮--,但敏锐的作家铁凝却从现代化(火车的象征)进入以前的人性淳朴的民间社会作出美轮美奂的赞美,这种深远的意蕴,将会超越时空而发生永恒的魅力。 教学过程

短片小说

在这篇小说中,主人公的“精神顿悟”并不是一种出人意料的感悟,而是人物本身阅历逐渐引发的。《阿拉比》的主人公平是从一开始听到“阿拉比”这个名字,就对它抱有许多美妙假想,好不容易盼到了周末,主人公的叔叔又忘却了给他钱,最后又因为寻找一个六便士的入口而延误了时光,而这一切却并没有动摇男孩儿的决心。直到最后,当他发现“阿拉比”不过是个简陋的集市时,他的心境一下从兴奋的顶峰跌落至绝望的谷底,因扫兴而受到十分繁重的打击,使他突然领悟到了本身的处境。作者在主人公获得“精神顿悟”前,使主人公有意无意的阅历了一个心理上的筹备进程,因此读者读起来并不感到突然。 In this novel, the protagonist of the spirit of "Epiphany" is not a surprise comprehension, but it was the character’s experience gradually. "Araby" hero at first heard the name "Araby", for it has many wonderful imaginary. Until we are on weekends, the hero's uncle and forgot to give him money, then because of the entrance of looking for a sixpence delayed the time, and all this did not shake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boy. Until in the end, when he

论《那儿》的叙事策略.

论《那儿》的叙事策略 杨文军 (仰恩大学中文系,福建泉州, 362014 摘要 :《那儿》所采用的双线结构和间离策略使工人阶级英雄“小舅”的崇高形象获得了说服力;在话语设置上, 《那儿》存在一个由众声喧哗到工人阶级英雄话语独白的过程,这是服从于作者的叙事立场的; 《那儿》所运用的反讽和隐喻提升了该小说的艺术层次,对当下的底层叙事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那儿》 ;双线结构;间离;复调;反讽;隐喻 曹征路的小说《那儿》在《当代》 2004年第 5期刊出之后,引发了热烈而持续的大讨论。一个中篇能获得如此反响,这种热度在当下文坛实属罕见。到 2006年初为止, 共有七次较为集中的关于《那儿》的讨论,另有许多文章也不同程度地涉及到《那儿》。 [1]可是纵观这些讨论和文章,发现其焦点并不是作为文学文本的《那儿》本身,而是《那儿》所切中的“国企改革”这根敏感的社会神经,仿佛《那儿》之所以具有(讨论上的价值, 不是因为它在艺术上有何过人之处 (很多论者认为《那儿》“ 不是一篇高水准的作品” [2] ,而是因为它“以文学的方式” ,表现了一场“悲壮与凄凉交织的、失败了的国有资源保卫战” , “ 生动形象地向我们显示了郎(咸平教授用经济学和数字化方式所揭示的严峻现实。” [3]当然, 《那儿》所涉及的题材的价值是勿庸置疑的,作者曹征路的创作初衷也非常明确,就是质疑“那种少数人获益却让多数人承担成本的改革” [4]。但是一个有着自觉的艺术追求的作家,不会仅仅满足于讲述一个关于“国企改革”的故事,在曹征路看来,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除了“要说出皇帝新衣的那一点点率真” , 还要有一种“审美展开的耐心” [5]。文学的叙事艺术不仅仅是一个形式问题,脱离艺术性而谈论内容和题材,不仅不会廓清、反而往往会遮蔽内容和题材的意义。对于《那儿》艺术性的简单质疑, 曹征路表示不满:“就我自己的追求而言,我在这篇小说的双线结构、叙述张力、跨文体的交叉并用、象征隐喻的多处设置,语言的粗砺性追求,以及意境的营造等方面

2020年高考江苏卷小说刘庆邦《少男》分析——《隐秘的成长》

2020年高考江苏卷小说分析 隐秘的成长 ——刘庆邦《少男》赏析 马唯然 这是一篇忧伤的青春成长小说。故事在春节过后姐姐订亲到秋后遭遇退亲的这段时间内展开,含蓄微妙地呈现出主人公十二三岁的少年河生在这件重大家事中的心理历程,一个青涩、倔强、积极、有担当的少男在一夜之间突然长成,却没有人发现。 在整个退亲事件中,河生经历了三次不同的心理体验。 首先是他听说姐姐订亲之后,河生“不大容易接受”。原因有二: 一是作为家里的长子,“父亲去世后,在母亲的郑重提议下,户主换上了他的名字”,“在弟弟妹妹眼中,他俨然一副小父亲的样子”。然而,姐姐订亲的事他只是“听说”,而没有丝毫参与与决定权。 二是他认为“姐姐定亲,就意味着姐姐将变成别人家的人”,这是最主要的。在弟弟妹妹眼里,河生虽然像“小父亲”,但在河生心里,姐姐何尝不是一个“小母亲”呢? “河生从刚会走路的时,就由姐姐领着他玩。姐姐教他上树摘果,下河摸鱼。若是谁敢欺负他,姐姐跃起来就跟人家厮打。”姐姐在河生成长的过程中,不仅陪伴他,呵护他,还教导他,引领他。而更重要的是,河生“到了上学年龄,母亲就不许姐姐再上学,姐姐很快就理解了。姐姐退学后,天天到地里薅草,并用

卖干草的钱补贴家用,或留着给河生交学费。”姐姐牺牲了上学的权利,不仅完全理解接受,而且毫无怨言地为家付出,为河生付出。在河生的眼里,姐姐不只是姐姐,还是他的“小母亲”,他怎么舍得姐姐“变成别人家的人”。他为此“情绪低落,沉闷,还有一些伤感。” 因为舍不得姐姐,而先入为主地厌恶未来的姐夫,“觉得那人的名字生硬蹩脚得很”。在夏天抓鱼时,他为了避免和那个人打照面,躲到蓖麻丛中去,觉得和那个人面对面他会无地自容。这就是一个倔强少年的骄傲和自尊! 但是河生看见那个人之后,他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单纯的厌恶变得矛盾起来。“嘈杂的人群渐渐远去,河生还呆呆地站在蓖麻下不动。他热得满脸通红,胸口出了不少汗。”为什么他这么紧张?不只是因为他在隐蔽处观察的是一个他厌恶的人,更重要的是他同时也在衡量那个人和姐姐是否般配。“那个人个头不低,身体结实”,似乎还不至于让他无地自容,但是他“就是接受不了。他没想过姐姐应该和什么样的人定亲,也许配得上姐姐的人还不存在,反正不是像捉黑鱼的人这样的。”一个孩子复杂、细微的心理状态在此被准确地表现出来:河生心中似乎已经有几分能妥协,甚至能够接受这个人了,但少年的自尊和骄傲,还有对姐姐的不舍,使他一定要找一个理由拒绝反对,比如他是个“捉黑鱼的人”。河生的心思为后文得知姐姐被退亲之后的气愤和由此逼出的成长埋下了伏笔。如果河生丝毫接受不了那个人,那后文的退亲对他来说就无所谓了,也不会因此激发出少年的志气和担当。 但此时,舍不得姐姐的情感更占上风,所以在回到家后,姐姐问“逮鱼的有没有外村的人”时,他装作没听见,去睡觉去了。在这里,作者有用细致的笔触刻画了姐姐的神态,体现出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满腹心事:“姐姐正独自坐在

麦子刘庆邦阅读答案理解

篇一:麦子刘庆邦阅读答案理解 篇二:麦子刘庆邦阅读答案理解 篇三:麦子刘庆邦阅读答案理解 刘庆邦《鞋》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201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ii)热★★★★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被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地,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诚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

底层关怀与人性剖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710312542.html, 底层关怀与人性剖析 作者:苏也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01期 “底层问题”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一种令人咋舌的速度疯狂滋长着。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这个快速向工业化转型的特殊时期,眼下最普遍,最广泛,最典型的底层似乎就是中国传统的农村了。经济的过快发展,无疑会给社会带来动荡不安的心态,在经济大浪的冲击下,人们似乎还来不及去思考身边发生的许多问题。这个时候,我们的社会就需要有一些冷静的头脑来指出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读到了晓苏的三篇小说新作,它们是《怀旧之旅》(发表于《江南》2007年第5期),《住在坡上的表哥》(发表于《长城》2007年第5期),《送一个光棍上天堂》(发表于《花城》2007年第5期)。我觉得这三篇小说中所表达出的特有的“底层关怀”是十分必要和难得的。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呼吁“底层关怀”的同时,还指出了许多导致底层问题的原因,并让读者认识到,这些底层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人性的缺失。 晓苏的底层关怀具有三个层面,一是对底层社会中弱者的同情,二是对底层社会中落后风气的批判,三是对底层社会中人性缺失的剖析。这三个层面的底层关怀,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总体上呈现出一种递进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对于底层社会中的弱者的同情。 三篇小说中这一点体现最为明显的,毫无疑问是《住在坡上的表哥》。《住在坡上的表哥》,这个标题就首先告诉了读者这篇小说重点描写的对象,小说也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叙述坡上的表哥为了迎接城里来的老表,而做出的一系列可敬可感而又可怜可悲的准备。在表哥的这些准备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位表哥的确是一位生活中的弱者。他生活在农村这个底层社会,而他又属于这个底层社会的底层,无疑是弱者中的弱者。但表哥的心地却很好,骨子里还保留着农村传统美好的品质,但故事的结局却以表哥的失望而告终,他花尽心血费尽周折准备的一个宴席却没迎来盼望已久的城里的老表。于是,表哥这个弱者的形象在经历过伤心与失败的泪水过后,更加容易引起读者的同情。同时作者对表哥这个底层人物的关怀就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送一个光棍上天堂》中的弱者形象较为复杂。从表面上看,临死的光棍金树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弱者,很小的时候由于事故而大脑致残,年纪轻轻就患上癌症,但又因为没有娶过老婆而迟迟不肯咽气。他的一生似乎就是一个悲剧,就是一个笑柄,这样的人物放在哪里都是一个弱者。对于金树在临死前对于女性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和渴望,读者也是可以理解并给予同情的。但是,在这篇小说里,我认为还有一个潜在的弱者,她就是从城里回到农村的胡妞。由于金树的脑残与胡妞有关,所以胡妞一直对金树怀有内疚,在知道金树现在的悲惨境遇之后,胡妞便将送这个光棍上天堂的艰难任务承担下来,并为此绞尽脑汁,含垢忍辱,四处奔走。但命运往往是捉弄人的,为临死的金树找个女人竟然会超出想象的困难。最后,在四处碰壁无助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