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家庭医学中的应用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家庭医学中的应用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家庭医学中的应用

8

CHINA HEALTH STANDARD MANAGEMENT, Vol.10, No.8

作者单位:国民联合医院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韩凌雁

【摘要】现代意义上的家庭医学是从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医学是一种综合学科,既要关注疾病的治疗,也要关注患者的体验。家庭医学具有自身特色的医学观、方法论及学科理论,其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思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加全面、系统地从“带病的人”角度出发,更加全面地对人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进一步贯彻医学的“人文因素”。文章阐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背景以及其在家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关键词】家庭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人文;医学观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16(2019)08-0008-02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9.08.004

Application of 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in Family Medicine HAN Lingyan National Union Hospital Investment Management (Beijing) Co., Ltd., Beijing 100055, China

[Abstract] Family medicine in the modern sense developed from the 1960s, and originated from the hard injury of specialized medical treatment - too detailed classification. In fact, medicine is a comprehensive subject, which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not only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but also the experience of patients. Family medicine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concept, methodology and discipline theory. It is guided by bi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medical models. 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is more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ick people", more comprehensiv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uman diseases, and further implement the "humanistic factors" of medicin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family medicine.

[Keywords] family medicine; 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medical model; humanity; medical view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家庭医学中的应用

生物医学模式已在医学的领域中占据指导思想地位很长时间,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发展,慢性病已经逐渐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因素,基于此,家庭医生制度在美国上世纪50年代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家庭医生制度更加关注人体健康的“整体论”,更加关注人们“生物—心理—社会”多维度的健康程度和健康情况,这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家庭医生的工作路径进行指导和研究。

1 医学模式的发展过程1.1 医学模式的起源

公元13世纪以来,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进步,也推动了医学的快速发展。“现代医学之父”英国的哈维(1578—1657)创立了“血液循环说”[1]

并建立了实验生理学的基础,彻底颠覆了当时教会奉若神明的“盖伦学说”[2]。德国菲尔绍(1821—1902)创立的细胞病理学等成果奠定了现代医学的基础,生物医学的模式也随之诞生和建立。可以说,生物医学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医学的分科越来越细致、科学,人体的结构越来越被大家了解和熟悉,人类对疾病的认识也逐渐深入。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越来越细致的医学分科使得这一领域永无止境,同时,生物模式使得“机械论”哲学观成为了医学的主导,人们逐渐忽视了导致疾病的原因并非“单因单果”,反而是“多因多果”。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使得人们忽视了疾病与健康的相对性,以及人的生物、心理、社会诸因素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在实践中,医学越来越关注“人的疾病”而忽视“带病的人”。

1.2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由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教授恩格尔在1977年提出的。他在论文《呼唤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中,提出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和弊端。恩格尔认为,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中的“还原论”和“身心二元论”是有局限的,为了更好的理解和认识疾病的本质,并给患者提供更加合理的医疗健康照顾和医疗卫生保健,医学模式除了生物医学的理论和观点以外,还必须考虑

人的心理和所处环境与其本身之间的关系。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不是否认生物医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贡献,而是认为除了考虑患者发病的生物学因素,还要考虑患者的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这些因素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甚至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路径,也是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和家庭医学发展的重要依据。

在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中,人类的心理问题、社会问题不被认为是医学研究的范畴,医学、疾病的研究空间局限在身体上。现代医学认为只有技术、药物、器械才是治疗疾病的唯一手段。在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疾病诊疗过程中,心理、社会因素不被重视,很多仅依靠仪器检查得出结论。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对患者情绪心理、社会关系比较忽视,对检查结果和指标、对药品使用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