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浅议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浅议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浅议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感念马克思的伟大

2008年末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得很多经济学家、政治家仿佛一夜之间又想到了马克思和他的“主义”,但这一次的怀念,更多的是对各国经济运营机制的反思,是一种理性的思考,试图借用伟人的理论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找一条捷径。这些恰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屹立着,战斗着,发展着。

一百多年前,伟大的马克思用他的理论唤醒了广大群众,深刻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历史进程,时间上,他离开我们远了,但他的形象愈加高大,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主义愈加放射出真理的光辉。历史的车轮正是沿着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发现在前进。

马克思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最伟大的发现有二,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前者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后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形态的运动规律。正是由于这两大发现,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关于唯物史观:

正像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就是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

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历史的一般规律。

社会历史领域纷繁复杂,扑朔迷离,很难看到重复性和常规性,而这种重复性和常规性是探寻客观规律所必需的。马克思的伟大创造在于,他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这是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这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社会形态,包括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显示出了人类历史重复性和常规性,这正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当然,人的实践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但是这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客观规律支配的。例如,资本主义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个必然性总是要通过种种偶然性来实现的。人的实践活动,人的主观努力,只有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推动历史的进程,否则,即使得逞于一时,甚至煊赫于一代,迟早难免要遭受灭顶之灾,扮演的最终只是螳臂挡车的角色。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解放了人的思想,找到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根本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关于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不仅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运用这个规律

性的认识来实际分析最复杂的一种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从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形态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是与资本是一对互相对应的范畴,因此它首先也是与资本相比较而言的。这个意义上的剩余价值,就是预付资本在运动中所实现(流回)的价值额减去预付资本价值以后的一个价值增殖额。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一部分价值。或者也可以说:剩余价值就是剩余劳动的凝结。

剩余价值的发现,使得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才第一次被揭示出来,使人们茅塞顿开、迷雾尽散。雇佣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之所以能够被无偿占有,其源盖出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一端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一端是雇佣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而外,一无所有。于是就出现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由此派生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个别企业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的不断扩张和消费的相对萎缩之间的矛盾,等等,解决这些矛盾的唯一出路便是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别无他途。

正是剩余价值学说证明了唯物主义史观是科学的真理,并且解放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的思想,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成为指引工人阶级领导革命的战斗檄文,把人类文明引入了进步的快车道。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发展着,在西方,越来越多的人在研究着马克思主义,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而是在屹立着,战斗着,发展着。

在马克思逝世以后100多年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对其生产方式作了局部的调节,使其内在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但是,这些矛盾绝对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被推向全世界,爆发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调节的手段越来越少,缓和的空间越来越小。这就是为什么日本经济为什么长期低糜,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带了全球经济的恐慌,世界经济新一轮振兴的源头很有可能就在社会主义的中国。

在资本主义的矛盾缓和与激化的同时,社会主义在世界上一些地方遇到了严重的挫折。但是,那些以苏联、东欧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蜕变为资本主义以后,并没有给人民带来西方承诺的种种美满、幸福,得到了空洞的民主化却出现了经济衰退、两极分化、社会治安恶化、居民生活水平降低、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下降等恶果。面对这种情况,人们越来越不满现实,越来越怀念过去。俄罗斯的一蹶不振,南斯拉夫的分裂动乱就说明了一些问题。世界范围的共产主义运动有退潮也有来潮,有低潮也有高潮,我们要辩证地理解,在经过严重的挫折之后,总结经验教训,共产主义运动将变得更为成熟,发展得更加健康。

与上相反,东方的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奉为指路明灯,在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有力的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在这一轮经济危机中,目前看来,中国的表现最为出色,伟大的中国人民在荆棘中实践着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坚信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 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蓥伯.珍视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当代思潮》,2003年第2期

第二页的脚注

达尔文与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达尔文,英国博物学家,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进化理论,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给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沉重的打击。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第四页的脚注

次贷危机:全称应该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随着住房价格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受此影响,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的经济学研究中,就已初步认识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在《哲学的贫困》,特别是《雇佣劳动与资本》等著作中,马克思就已初步揭示了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的,而且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 此后又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直到写作《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时,马克思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剩余价值的一般概念,将剩余价值本身与其具体表现形式严格地区分开来,从而完成了对资产阶级利润学说的批判,科学地制定了自己的剩余价值理论。 第一,科学地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特点,提出了劳动力商品理论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才首次提出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具体分析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交换过程,首次科学的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并初步研究了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马克思把资本运动分解为“货币-商品”,和“商品-货币”两个阶段,并逐一加以分析。资本运动的第一个阶段,即“货币-商品”阶段,工人用自己的劳动力商品同资本家的一定货币相交换;在第二个阶段,资本家用换来的劳动力使资本的价值得以保存和增殖。第一个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第二个阶段属于生产过程,可见,资本的价值增殖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 资本之所以能够实现增殖,就是因为被资本家购买来的工人在生产中“让渡”了自己的劳动,即把部分劳动成果无偿“让渡”给了资本家,从而使资本得以增殖。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的并非工人的劳动,而是工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力商品如同其他任何商品一样也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它的价值就是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即“由把工人本身生产出来的所花费的那个劳动量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它能够“使资本增加,使资本增值,从而使资本作为资本保存下去的东西”。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受到资本的推动,它就会变成工人的一定的生产活动,成为创造价值,使价值得到增值的过程。 劳动力商品理论,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而且也从理论上彻底解决了使古典经济学陷入绝境的难题。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劳动力商品理论是马克思的一个创造性贡献。 第二,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基本形式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到“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概念,并初步分析了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 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缩小必要劳动来相对地增加剩余劳动的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为前提。“工人提高了的劳动生产力,由于缩短了补偿物化在工人身上的劳动……所必需的时间,因而表现为工人用在资本价值增殖……上的劳动时间延长了”。 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才首次对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了考察。 剩余价值的第一种形式是绝对剩余价值,“资本迫使工人超出必要劳动来做剩余劳动。只有这样,资本才能增殖自己的价值,创造出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和出发点。 从现代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历史来看,绝对剩余价值是以资本生产的已有的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首先,《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伟大的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诞生的重要标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开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恩格斯指出,它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 《共产党宣言》以尚处于资本主义工业化早期阶段的欧州为写作的社会舞台,早期的资本主义既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创造力,也相当程度地暴露了它令人恐惧的破坏力。所以,《共产党宣言》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采取的并不是简单否定的态度,而是采取理性分析的态度。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些赞誉之词,使得资产阶级自己对自身的辩护都显得苍白无力。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从现在来看,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资本主义还在不断地发展,还在前进,尽管步子很慢,有时候也遭到挫折,比如2008年延续至今的金融危机。但总体来讲,资本主义还在往前走,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到“社会主义胜利和资本主义灭亡同样是不可避免的”。“两个不可避免”原理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但是这个代替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几十年,甚至于也不是一两百年就能够完全实现的。马克思原来设想的是社会主义在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但实际上只是在个别国家获得了胜利,这样社会主义国家一定有一个阶段和资本主义国家相处,二者同时存在。并且在相当长时期内,这两个制度并存的现实不会改变。在这个并存的过程中,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讲,既要认清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同时又要正视资本主义的生命力。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面说过:“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的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历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资本主义在经营这个过程当中的确累积了许多经验,这个经验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是有启发意义的,是可以借鉴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现在和资本主义打这样那样的交道是必要的、正常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二者是相互学习的。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命题。马克思谈及的未来社会的发展,由于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的丰富,人的思想水平和教育水平普遍极大的提高,旧的分工模式将被淘汰,强迫的分工将变成人们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如何使社会注意由空想变成科学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如何使社会注意由空想变成科学 恩格斯晚年在总结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时说,马克思的贡献有两个,一个是发现唯物史观,一个是发现剩余价值。也可以说,这两大贡献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整个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思想宝库的主要贡献,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两个学说就其实质而言,都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发展前途的学说,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一句话是关于社会主义的学说。剩余价值理论,表面看来是在研究经济问题,其实是在研究人,研究经济关系背后隐藏着的人与人的关系,其实质上是关于工人阶级革命的理论。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自从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资本论》这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69页。)。 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目的并非为了创立一个历史学派,也非仅仅为了合理地解释历史,而重要的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为了变革现实,为了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因此,唯物史观的落脚点在于,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无论是唯物史观,还是剩余价值学说,都属于科学社会主义体系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他们所处时代的特点和社会实际出发,批判地吸取了古典经济学派价值理论的合理成分,创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

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正是因为有了唯物史观和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伟大发现,社会主义才从空想变成科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浅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存在的根基。在劳动价值 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剥削的秘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经典形态出现了与新情况不能直接相符合的问题。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继续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可追溯到早期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中世纪著名神学家亚尔贝兹·马格努及其弟子阿奎那的“公平价格”学说。到十七世纪中叶以后,经过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大卫·李嘉图这三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努力,劳动价值理论初步形成了体系。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的劳动价值理论还是粗糙的、不完善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在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中形成的惟一彻底、完备、科学的价值理论,是人类几个世纪以来对商品经济关系探索和研究的思想结晶,从根本上揭示了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的特点和矛盾。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存在的根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正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剥削的秘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经典形态出现了与新情况不能直接相符合的问题。 最近一些年来,伴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在新情况下的地位问题,学术界出现了争议,主要观点有三种:一是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主张以西方经济学的“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替代;二是全盘肯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认为其经典形态仍然适用于新情况;三是主张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增加具有知识经济时代特征和社会主义制度特色的新的观点和内容,以赵凌云教授的《劳动价值论新探》为代表。如果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那么整个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如果原封不动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那么我们所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就得不到理论上的说明和论证。可见,不但要坚持它,而且要发展,而发展的出路则在于创新。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五”计划的建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随后,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这两大理论基石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 会主义思想置于这两大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的创立,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简单地说就是因而能对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作出科学的分析判断,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这要从三方面来看: 第一.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内部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 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 抽象的理性、正义原则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 第二.唯物史观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学说,提出了从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找解决社会冲突的途径,社会主义乃 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结局,这就从根本上客服了空 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并进一步与其划清界限。 第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学说,指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主 体。这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 苦受难的人群,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在个别天才人 物出现的局限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阐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有关问题,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揭示了剩余价值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指明了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人类思想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正是由于这两个伟大发现,社会主义就被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走出乌托邦的荒原而变成了科学。在这两大理论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使命,认定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大体上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所指明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的道路和目标。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摘要]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加深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分析它是否与当代的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资本、土地和劳动共同创造了价值,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因为它不仅揭示了剥削的秘密,而且对指导如何消灭剥削在当代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以及探究其对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否依然有指导价值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来源现实意义 马克思围绕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系统地研究了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详细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各派的理论观点,肯定了他们在科学理论上的贡献,批判了他们的谬误,公正地评价了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透彻地阐明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庸俗化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庸俗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概述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19世纪的资本主义正处于早期的成长阶段,社会经济还不是很发达,企业经营规模也不是很大。当时的生产主要依靠工人体力来完成,资本家想获得高额的利润只有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这样工人的反抗情绪很激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提

劳动价值与剩余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剩余价值理论 与我国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在深刻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理论。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似乎不能完全解释现代经济、社会实践,于是各种发展、修正甚至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潮纷起,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辩证发展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说明商品价值由劳动创造和决定的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资本主义制度是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雇佣劳动制度。按照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有两点:商品经济和雇佣劳动。资本主义生产的产品都是商品,尤为重要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也成为商品,因此商品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的一个特征。资本主义制度是雇佣劳动制度,雇佣劳动制度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这使资本主义成为一种特殊的、不同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新制度。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和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紧密结合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处于分离状态,生产资料属于少数人,劳动力属于大多数人,是通过雇佣劳动把二者结合起来的。 从历史看,劳动价值论对于推动工人阶级革命,获得解放,也产生了极其巨大的作用。然而,正像真理也是相对的一样,今天来看,劳动价值论仍是不完善的,这是我们今天在坚持它的同时,又要深化对其讨论的原因所在。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它的发现使以往的全部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性的革命,也为马克思建立系统的无产阶级经济学的科学理论体系,全面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本质和运动规律奠定了基础。剩余价值本身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作为商品价值构成。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中渗透着鲜明的价值立场,这不仅体现在宏观的含义层面,而且体现在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前提、动力来源和生产方法等微观逻辑层面。可见,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与价值立场是密不可分的。 剩余价值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经济范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考察和定义。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基石,此理论的创立使得马克思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矛盾和历史趋势。从剩余价值理论的切入点、地位和影响方面足显马克思本人的价值立场,这一点不言而喻。 马克思认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生产关系,成为一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只要资本存在着,就必然会存在剩余价值,它是被规定了的物化劳动或死劳动,其本性、灵魂和唯一的生活本能就是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以增殖价值。“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资本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去了活劳动,它的生命就会终结,马克思在这里也带有一种主体的价值倾向性,旗帜鲜明地表征着主体的价值旨趣和价值偏好。正因为资本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违背了“善”的道德原则,所以,资本或更准确地说是资本的持有者缺乏一种人道主义关怀,表现为:其一,不尊重人,没有把工人放在与自身等同的条件下给予尊重;其二,对工人缺乏关怀,不是把工人当作人,而是将其视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对此,《共产党宣言》中也有过相似的论述:“当代的工业劳动,现代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分析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分析 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创立他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他在科学上对人类的两大贡献。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笔者在学习和研究这一理论过程中遇到一些疑难问题,经过反复思考,形成了若干与马克思的观点及其诠释不同的看法,并发表了一些论着。从近年国内出版的一些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创新成果的论着和教材来看,对剩余价值理论的介绍和讲解没有什么创新,相关专家似乎不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存在什么疑问,或者虽然注意到某些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并给予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究竟是否存在疑问?存在哪些疑问?怎样通过这些疑问的研究促进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和创新?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拟提出和分析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并向国内外专家求解。 一、为什么劳动力价值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没有转移给产品?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以纺纱为例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假设生产 20 磅棉纱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为 24 先令,劳动力日价值为 3 先令,这一日劳动力在使用中创造 6先令新价值。按照马克思的分析,生产资料的 24 先令价值转移给产品,劳动力的 3 先令价值却不转移,而由工人先劳动一段时间把它再生产出来,然后延长劳动时间,生产 3 先令剩余价值:“投入劳动过程的商品的价值总和是 27 先令。棉纱的价值是 30 先令。…… 27 先令转化为 30 先令,带来了 3先令的剩余价值。” 疑问在于,投入劳动过程的劳动力的 3先令价值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没有转移,而要由工人劳动把它再生产出来。国内有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对这个问题作了解释:“劳动力的价值已经支付给工人,被工人用于维持生活和赡养家属,不可能转移到新产品上去。” 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上去,因为资本家所支付的劳动力的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在生产过程以外消费掉了。这部分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再生产出来。”“因为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价值进入劳动者手中即转化为他的收入,已被劳动者用于购买生活资料而消费掉,要由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再生产出新价值来补偿这部分资本。” 按照这种逻辑推论,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已经支付给它的卖者,同样会转化为它的卖者的收入,其中至少有一部分被用于生活消费,为什么又能够转移给产品呢?如果这些解释能够成立,那么由马克思阐明的劳动价值论原理就需要重新研究,其中一些基本结论要么被颠覆,

剩余价值学说百度百科

1剩余价值学说百度百科 剩余价值学说即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1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Theory of Surplus Value) 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经过仔细考察“剩余价值”出现的各种场合,发现其含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故对剩余价值的新旧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立场基础上来分析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揭示;而新解释是从更加宽泛的概念来解释剩余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可解释一切与自用价值相对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还有第二种含义,是从价值的载体而言,是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这种含义不如第一种含义常见,但在电视、报刊、书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出现。如2000年12 月12日早上8时之前,中央电视一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曾报道有人回收“电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组装成一辆摩托车,言此为利用垃圾的“剩余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显然并非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而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把废水的再利用称为利用水的剩余价值,把废料、废物的回收利用称为利用物品的剩余价值,此“剩余价值”也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浅谈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与意义

浅谈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与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中,我的理论视频讲解的是剩余价值理论,所以本次研读《资本论》,继续学习剩余价值,浅谈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和动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商品的价值来自于两方面,一是从原材料和工具中转移过来的价值;二是工人在劳动中新创造的价值。工人为资本家创造出10元的产品,但是资本家只付给工人7元工资,资本家所付的工资,只是工人作为劳动力本身的价值但是工人却能够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也就是剩余价值。他们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将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以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就好像滚雪球,越滚越大。资本家为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会延迟工作日或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在工作日长度已定的情况下,则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延长工作日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改变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比例的,叫相对剩余价值。 商品的价值与劳动力成反比。劳动力的价值也是这样,因为它是由商品价值决定的。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它随着生产力提高而提高,随着生产力降低而降低。资本家提高劳动生

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目的决不是为了缩短工作日。它的目的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由于劳动是价值增值的唯一源泉,即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于是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剩余价值,一方面要通过牺牲工人的劳动条件来减少不变资本的支出,另一方面通过浪费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减少可变资本的投入。于是资本就表现为这样一种趋势,即把利用体现生产力的机器代替活劳动,以使其缩减为必要劳动。这个趋势的后果一方面是资本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则是造成大量的过剩人口。过剩人口的出现和工人生存条件的下降导致社会消费能力的下降。资本家所有的商品的价值也就实现不了,从而出现了商品的生产过剩。因此,马克思指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局限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克服,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资本论之剩余价值

《资本论》读后感 ——浅谈剩余价值 《资本论》是一部公认的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它虽然诞生在资本主义经济尚未高度发达的19世纪,但在21世纪,资本主义各项制度已臻成熟与完善的今天,人们却发现:对它的研究不仅不能停止,反而应该加强,特别是残酷的经济危机来袭之后。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他继承的不仅仅是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而且包括了人类社会在他之前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这就使马克思成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最为博学的学者之一。可见,正是马克思的博学使《资本论》并不仅仅成为一部单纯的政治经济学专著,更使它成为一部精编的人类百科全书。 《资本论》共分三卷,但按照各自所论述的矛盾不同,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所论述的是商品经济的一般性规定,对应的是《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篇;第二个层次,论述的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本质规定,对应的是《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二、三、四、五篇;第三层次,论述的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内容和形式,对应的是《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六、七篇和《资本论》第二卷;第四层次,论述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运动总过程的结构及其各种具体范畴,对应的是《资本论》第三卷。

马克思于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提出了资本论的核心理论----剩余价值学说。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也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所谓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是马克思在人类科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发现,是马克思划时代的伟大功绩。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的源泉,揭开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的秘密,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运动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恩格斯、列宁都曾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给予很高评价,恩格斯在评论《资本论》时指出:剩余价值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列宁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化等理论。剩余价值的创立:第一,它从经济上建立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的可行性和科学依据.从而为政治上对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反对找到了方向和基础;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础.马克思主义者哲学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对异化的批判.而这个哲学观点的出现的经济学基础就在于此.;第三,它马克思主义优势占有道义上的优势.而这种道义上的优势是政治合理性的根本基础.;第四,它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和设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迄今仍然是揭示现代资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剩余价值理论 陈涛 引言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得以完整的的阐述。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它的发现,意味着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的革命,也因之建立起了系统完整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理论大厦;剩余价值理论深刻地反映了资本统治并剥削劳动的社会关系,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本质和运动规律。 从科学实践的观点来看,马克思、恩格斯与古典学派和空想社会主义相反,他们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唯物史观来观察社会经济现象,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将剩余价值从其自身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出来,在区分劳动和劳动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基础之上,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剥削的本质特征,从而完整、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创立了完整、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从更深层次而言,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是崭新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体系,从本质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和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同时论证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的剩余价值理论无疑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本质的科学反映,但就和其他伟大的理论一样,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以前,同样有许多类似的理论,而马克思、恩格斯剩余价值理论从中汲取精华,最终成就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即便这些理论在古典学派和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囿于立场等方面的限制,并没有完整、科学地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这些理论同样值得我们去分析。 重商主义的剩余价值概念 重商主义产生于14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期,无论早期、晚期重商主义都认为:由于西欧国家大都缺少金银矿藏,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领域。只有靠流通领域才能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他们认为在商品交换中才能获取金银,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产品价值的追加即贱买贵卖才能获得利润(剩余价值,即“让渡利润”)。 从重商主义者的基本思想可知,他们不理解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同时也混同了剩余价值与在流通领域中的正常利润;他们的剩余价值概念是含混不清的,但却第一次指出了剩余价值的存在。 威廉?配第的剩余价值学说 威廉?配第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是“最有天才的和最有创见的经济研究家”。 需要指出一点的是,威廉?配第在价值理论上一个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有意识地将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劳动价值论之基础。 在威廉?配第看来,工人的工资是劳动者为了“生存、劳动和传种接代”所必需的东西决定的,也可以这样理解:工人的工资应当等于维持工人最低限度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是威廉?配第对于工资的理论,也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在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工资理论的基础之上,威廉?配第分析了地租,在他的理论体系里,地租实际是被看做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故此,他的地租理论也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 在威廉?配第的劳动价值论和工资论中,他已经在事实上把工人创造的价值和工人得到的价值看做是两个不同的价值量,二者之间的差额是地租,实际上也就是剩余价值。这种思想可以从他所举的例子中看出:假定一个人在土地上从事劳作,在取得收成后,扣除种子、自己当年食用的部分以及为换取衣服和其他必需品而同别人交换的部分,剩下的谷物就是当年真正的地租;在此,威廉?配第实际上是把地租归结为农业工人生产的全部剩余产品,即全部农产品中扣除工资和种子等生产费用后余下的由剩余劳动体现出来的剩余产品。虽然他仅是从地租的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但已经接近于正确理解剩余价值的性质。 威廉?配第不仅对剩余价值的性质和源泉有了真正的理解,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 与工资的对立关系;在对利息进行阐述的时候,他将利息称作“货币的租金”,而且是从“土地的租金”即地租中引申出来的;可以从他的理解中看出:利息和地租是剩余价值的两种形式,但地租是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 从威廉?配第对剩余价值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他只是在地租这个特殊的形态上考察了剩余价值,没有对剩余价值的更一般的形式即产业利润加以考察,而且模糊了作为剩余价值的地租和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剩余产品之间的区别。 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将剩余价值引入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同时对剩余价值的性质和源泉有了真正的理解。 詹姆斯?斯图亚特的“实际价值”概念 詹姆斯?斯图亚特是威廉?配第之后亚当?斯密之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是“建立了资产阶级经济学整个体系的第一个不列颠人”。 詹姆斯?斯图亚特提出了“实际价值”概念;他提出:实际价值由三个因素决定: 1、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花费的平均劳动量; 2、工资和固定资本的损耗; 3、原材料价值。 虽然詹姆斯?斯图亚特在价值决定中无谓地加上工资和固定资本的损耗以及原材料,是不恰当的;但是在第一个因素中,詹姆斯?斯图亚特明确指出了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必要劳动时间(既有必要劳动时间,必有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出剩余价值),这是对古典劳动价值理论的重大发展。 魁奈的“纯产品”学说 魁奈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领袖,创立了完整的重农主义理论体系,他的《经济表》是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宏观分析的第一次伟大探索。 魁奈提出的“纯产品”学说实际上是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重农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重农学派政策主张也都是依据该学说而提出的。在“纯产品”学说中,魁奈认为财富是由土地生产出来的生产品,详尽地论述了只有农业才能创造物质财富并使财富数量不断扩大的思想;他认为:物质财富本身数量扩大,就是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这样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补偿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种子等)资料和农场主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产品,即“纯产品”。 魁奈和配第一样,将工资看作是维持工人所必要的生活资料,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魁奈的“纯产品”就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在这里,魁奈实际上是用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来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生产出作为商品的家产品包含着“纯产品”,即剩余价值。 从魁奈的“纯产品”学说,我们可以看到,魁奈认为只有农业才能创造出“纯产品”即剩余价值,农业才是唯一的生产部门产,而且在他的经济思想中,并没有劳动价值论,对价值和使用价值仍然混淆不清,进而不可能将剩余价值归结为由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而认为“纯产品”是由自然,确切地说是土地提供的;但是他已经确认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过程而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从而确定了剩余价值的真正起源;这是魁奈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重要贡献。 杜尔哥的剩余价值学说 杜尔哥是法国重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经济理论中更少地带有封建主义的外观,将重农主义理论发展到巅峰。 杜尔哥发展了魁奈的“纯产品”理论,他将“纯产品”的生产和劳动联系起来,认为“纯产品”是土地对于农业劳动者的劳动的赐予;同时,他认样认为,农业劳动者是“惟一的这样一种人,他的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超过了他的劳动工资”。从这样的理论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杜尔哥看来,魁奈所说的“纯产品”已经是农业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剩余劳动生产物,即便杜尔哥依然没有摆脱农业是惟一的生产部门的思想局限,并把地租视为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这个‘纯粹的自然赐予’在他那里,不知不觉地变成土地所有者没有买过而以农产品形式出卖的土地耕种者的剩余劳动”。 亚当?斯密的剩余价值理论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其主要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之作,不仅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77523594.html,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作者:全晶晶 来源:《商情》2010年第23期 【摘要】剩余价值理论分为剩余价值产生条件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工资、剩余价 值资本化理论、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等部分。然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国情相结,探讨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这对于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剩余价值理论现实意义 一、剩余价值理论基本内容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生产使用价值;价值增值过程,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包括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雇用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包括:剩余价值产生条件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工资理论、剩余价值资本化理论即资本积累理论、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1、剩余的性质与企业治理 企业利润有平均利润、垄断利润、非法暴利等,不同性质的利润来源是不同的。平均利润 是市场平均竞争的结果,没有平均利润,企业就不能发展。垄断利润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垄断价格获得的,因此应该上交国家财政,由国家统一分配,企业内部不能私自瓜分,否则就会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法暴利是企业采取非法手段获得的暴利,例如,非法集资非法经营、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官商勾结、瓜分国有资产等等。企业治理过程中,劳动者的工作效率会影响企 业的利润水平,而对员工的监督比较困难。计件工资表明,实行了计件工资,员工的个人利益会使他尽可能紧张地发挥自己的劳动力,或者延长工作日。实际上就是把员工的工资与企业的利润 挂钩,这样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在现代企业中,特别是国有企业治理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实行员工参股、年终分红、员工参与治理等激励措施,以解决员工难以监督的问题。 2、利润动机与劳动生产率

浅议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浅议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感念马克思的伟大 2008年末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得很多经济学家、政治家仿佛一夜之间又想到了马克思和他的“主义”,但这一次的怀念,更多的是对各国经济运营机制的反思,是一种理性的思考,试图借用伟人的理论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找一条捷径。这些恰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屹立着,战斗着,发展着。 一百多年前,伟大的马克思用他的理论唤醒了广大群众,深刻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历史进程,时间上,他离开我们远了,但他的形象愈加高大,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主义愈加放射出真理的光辉。历史的车轮正是沿着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发现在前进。 马克思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最伟大的发现有二,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前者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后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形态的运动规律。正是由于这两大发现,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关于唯物史观: 正像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就是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

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历史的一般规律。 社会历史领域纷繁复杂,扑朔迷离,很难看到重复性和常规性,而这种重复性和常规性是探寻客观规律所必需的。马克思的伟大创造在于,他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这是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这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社会形态,包括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显示出了人类历史重复性和常规性,这正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当然,人的实践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但是这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客观规律支配的。例如,资本主义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个必然性总是要通过种种偶然性来实现的。人的实践活动,人的主观努力,只有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推动历史的进程,否则,即使得逞于一时,甚至煊赫于一代,迟早难免要遭受灭顶之灾,扮演的最终只是螳臂挡车的角色。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解放了人的思想,找到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根本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关于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不仅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运用这个规律

剩余价值学说的第三次批判

剩余价值学说的第三次批判 马克思一直将自己的经济学称为“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前面加上“政治”二字,就明确地提示世人;马克思不是研究一般的纯经济现象及其内在规律,而是研究经济中的政治问题,即经济现象背后的政治内容,被经济假象所掩盖着的阶级关系,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根据。《资本论》的全部内容,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而展开的。 在《资本论》中,首先确认了商品的价值尺度,然后揭示出剩余价值的来源,以此为基础展开了全书的内容。马克思首创的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是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因此,探索社会主义严重受挫的理论根源,必须继续探寻造成所谓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缺乏科学性的剩余价值学说存在什麽问题。 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给劳动力下了如下的定义:“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马克思的这个定义,向我们揭示了劳动力的三个特征:(1)劳动力是由体力和智力组成的,是两者的总和,即双因素论;(2)劳动力的功能是生产使用价值。并且只有当它为了生产某种使用价值被“运用”时,才是现实的劳动力;当它不被运用时,只是潜在的劳动力;当它被运用但不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也不是劳动力。有人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进行犯罪活动,不但创造不了任何使用价值,反而危害社会。有人虽然不进行犯罪活动,但是游手好闲,白白浪费掉自己的劳动力,也不是劳动力;(3)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内的、为人所特有的能力。一些动物的体力比人大,超大规模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比人快,但是他们都没有人特有的智力,所以也不具有劳动能力。 马克思的这个定义虽然揭示了劳动力的三个特征,但却没有揭示出它的本质特征,没有明确它的本质能力是什么。从两种能力的排列顺序来看,还把体力排在了智力的前面,可见马克思并没有真正把握到劳动力的本质特征。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们会更明显地发现,马克思的这个失误给他创造的剩余价值学说造成了多么大的损害。 智力和体力,确实是劳动力的两大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尽管具体到每个或每种劳动力中智力和体力所占的比重不同,有的可能以智力为主,有的可能以体力为主,有的可能两者旗鼓相当,但不管哪种和哪个劳动力都必须具备这两种能力,缺一不可。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智力是劳动力中的本质力量,是人的能力同其他力量的本质区别。体力是低等位移的力,同自然界的风力、电力和动物的体力,属于同一种力。智力则不同,它是人特有的力,是一种高等级的力。体力是劳动力的物质基础,智力是劳动力的灵魂和主导。没有体力,智力固然不能发挥作用;可是如果没有智力,体力就是一种盲目的自然力。人之所以为人,劳动力之所以成为人特有的能力,就是因为有智力。就是说,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人有体力,而是因为人有智力。正是因为人有智力,才使体力升级为有目的的力、自觉的力、自为的力,才把人从其他自然物中提升出来。 马克思给劳动力下的这个定义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它只是明确了劳动力是“体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