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情智共生的习作教学课堂

创建情智共生的习作教学课堂

摘要:作文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是他们心血浇灌的结晶。没有学生自主积极地学习,作文是根本不可能写好的。但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思路打不开,素材捕捉不到,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可我发现,有了老师“心”的引领,“情”的激发,他们的思路会豁然开朗,思维出奇的灵敏,语言表达酣畅淋漓。

关键词:习作素材教学智慧读写结合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对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选材构思、思维逻辑等的综合训练。它最能集中地反映出学生的语文水平,可以说,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让学生体验到习作的乐趣,提高作文能力一直是我的追求。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习作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捕捉习作素材,随“情”指导,生成习作教学智慧

我们学校是一间农村小学,学生由于受地域、家庭、生活、教育等条件的限制,再加上自身不注意平时语言的积累,导致写作语言匮乏,表达欠缺,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有话说不出的现象比比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觉得,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找“米”下锅。在这千变万化的世界中,如何让俯拾皆是的素材进入学生的视野,如何让学生体验到习作的乐趣,这离不开老师“心”的引领,“情”的激发。我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过程中,随时引导学生捕捉习作素材,在第一时间、在学生情感的炽热点将事件点化成文。

那是一节随机作文指导课:习作的素材,正是源起课间发现――在回办公室的转弯角处,我跟我们班两个哭着鼻子的女孩打了个照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哭的原因。原来是刚刚体育课上老师带领他们青蛙跳,她们累哭了。我马上意识到:又是一则习作的好素材!“施教之功,贵在养习,重在授法,妙在开窍。”习作的指导,是这样的巧妙而不留痕迹――踏着铃声,我站上了讲坛,“同学们好!大家精神挺好哇!”“老师,我的脚疼。”陈毅朗一喊,教室里就像是炸开了锅。“能告诉我究竟是什么回事吗?”见到老师有疑问了,个个逞着当英雄,我一句,你一句,就把腿疼的原因说了个究竟。我赶紧引导孩子们说清楚运动的规则。“哦,那青蛙跳是什么回事呢?”我追问道。这回体育委员汤浩发言了:“老师,青蛙跳的规则是这样的……”汤浩一一道来,大家静静聆听,还不时地向我点点头,像是告诉我汤浩说的都是真的,大家就是这样跳的。我静静地听着,耐心地等着。

接下来的是运动过程的描述了,我故作好奇地问:“那,你们是怎样跳完这两大圈的呢?”记忆的仓库打开了,谁都不甘落后,争着一吐为快。真情是作文最宝贵的血脉,而学生的情感也是最纯洁、最真挚、最宝贵的。作文与生活同行,就这样,我提议把昨天的体育课写下来。半小时后,充满真情的习作就跃然纸上了。何栩丞在文中写道:做了足够的准备运动后,我们两列队伍出发了。只见大家的双手交叉置于背后,整个身体很有节奏地向上、向前跳跃,一蹦一蹦的,多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青蛙呀。何杰朗写道:两列小青蛙就像是跳动着的音符,大家的笑容就像是绽放的花儿一样美。天生爱运动的我就更不用说有多快乐了。可是,跳了大半个篮球场后,感觉跳不起来了,腿很痛,我拼足了劲,坚持一步一步往前行。其他同学呢,刚刚才绽放的笑脸不见了,呻吟声、叹气声响成一片,就连我们的体育委员汤浩也干脆坐在地上,像受伤的小狗一样呻吟着。哎,这次真是鼻孔里灌米汤――够呛。刘琛写道:“顶着烈日,受着地面冒出来的热气的煎熬,我两眼都发黑了,可我最终坚持跳到终点,比起陈婕和何颖茵,我勇敢多了,因为我没有哭。”……

要使学生的作文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景,时时注意积累写作素材。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皆语文,学生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学校会经常开展各种教

最新孙双金情智课堂的魅力

孙双金情智课堂的魅 力

情感与智慧共生 ——孙双金情智课堂的魅力孙双金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江苏省教育学会理事。曾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和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现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情智教育的倡导人,是情智课堂的领军人物。事迹收入《江苏教育名人录》《中国当代教育名人录》和《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精品录》。 一、情智课堂的经典思想 (一)情智教学的探索 情智教学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高尚,让学生智慧更灵动、更丰厚。 古人说:“亲其师而信其道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些均应说明教学离不开情感,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是教学艺术的生命,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是没有魅力的教学,是不能真正深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教学。因此,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思想是人类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人们在交流思想的过程中传递智慧,碰撞智慧,产生智慧。怀特海认为,“一个不重视智慧训练的民族是终究要灭亡的民族。”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知识是通过外在获取的,而智慧是个体内在生成的。知识不等于智慧,但智慧统

帅知识!”在当今知识爆炸时代,教师仅教知识肯定是不行的,语文教学要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发展智慧,丰富智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和智慧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人处在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思维灵动,智慧的火花才能不断闪现。尤其当人处在兴奋状态下,往往会灵感涌动,妙思联翩,奇思异想迭出不穷。相反,人如处在压抑、恐惧的学习的状态下,往往思维之门禁闭,大脑一片空白,茫然不知所措。 鉴于此,情智教学要求教师做到如下几点: 1.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是情智教学的土壤和空气。 2.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以情激情、以情唤情是情智教学的重要原则。 3.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火种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以智启智、以思启思也是重要原则。因为没有思想的教师教不出有思想的学生,没有智慧的教师也是撞击不出智慧的火花。 情智的课堂有哪些外显特征呢?孙教师认为情智的课堂在学生身上有如下表现: “小脸通红”,它指向学生的情感领域。只有当教学触及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才会“小脸通红”,否则只会小脸无神,小脸发白。

共生式课堂教学研究阐释汇总教材

五环小学大学区“共生式”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 2015年11月

五环小学大学区“共生式”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 第一部分共生式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因 从根本上说,我们进行课改是因为社会大背景所发生的变化。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世纪,教育必将随之而发生相应的改革。在我国,培养多样化、有个性、有能力、能包容、肯合作、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公民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努力使学校教育与学生的终身学习衔接,让师生具备学习的愿望和方法,才是真正负责的教育。 冷静审视我们的传统教学,存在很多弊端:例如课堂上的将授课大量存在,忽视学生的起点和差异等现象,造成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纸上谈兵,学生失去了很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同学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助合作;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教师的个人成长在入职后的某一阶段也往往陷入停滞不前的情况,部分教师缺乏自我发展意识,教育观念落后。 近几年,灞桥区教育局大力倡导、整体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

借着全区课改的这股强劲势头,在“边学边交,自主领悟”课题的引领下,我校于2014年2月正式启动了“共生式”课堂教学改革工程。 第二部分共生式课堂教学阐述 一、共生式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 共生式课堂教学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是共生理论。 共生理论,是生物学科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发展。简言之,进化论看到的是生物之间的竞争和对立,共生理论看到的则是生物之间的依存和促进。共生理论认为:共生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共生的本质是协商与合作,协同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共生理论不是某一种具体的生存状态,而是一种体现人类本真价值的生存样式。 随着共生概念的不断发展,学者们不断将共生理念应用到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建筑学,甚至政治学等领域来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共生理论的内涵也愈发丰富。 在课堂教学中,共生思想无处不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主体与内容、创新与继承、素质与应试等等矛盾之间,都是一种共生关系。共生意味着在允许异质、差异、竞争的基础上,走向相互间同质性的、共同化的追求。将共生理论引入课堂教学,用来解释教学中

如何教育培智学生

如何教好培智学生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的老师,我和我的同事们始终相信:一个孩子一个天使,一个孩子一个未来,一个孩子一个梦。我们带着这样的信念对我们的学生进行教育。 培智孩子他们的智力低下,他们的智力和他们的年龄不成正比。我们班的孩子都在10岁以上,但是他们的智力差不多相当于幼儿园孩子的智商。他们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去适应社会,为了给社会和家庭减轻负担,更为了他们以后能够更好的独立生活,我们的老师根据培智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总结了以下的教育方法: 1、无论是说什么都要点清楚。比如说擦桌子,你要告诉他应该先去拿抹布,再擦桌子,然后再去把抹布洗干净,最后把抹布放在哪里。 2、懂得如何跟学生们讲话,要讲真话,而且还要把话讲清楚。我们的孩子虽然和同龄孩子有所不同,但是他们也有读懂老师或者家长的言语和行为的能力,所以家长或者老师不能为了让学生听指令就说谎话。 3、如果学生有疑问,要给出明确的答案,对于主动回答的学生加以称赞。 4、我们讲课或者讲一些新的东西时都会考虑到他们的理解能力,尽量以他们熟悉的经验去解释。 5、对于有主见的孩子我们直接给予他们命令,不能用好

不好、行不行去征求他们的意见,这样是不行的。比如我们班的仝彤,经常性的藏起来,让老师找不到,讲什么她都听不进去,她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你和她商量这样好不好,那样行不行,都是不可以的,只能直接给她命令:不能这么做。 6、制定适合孩子的个别化教育计划,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最终能够学到相应知识,学会相应能力。比如我们班的李展飞,他是一个自闭症孩子,来的时候什么都不会,话都不会说,我们不能像对待其他孩子那样对待他,首先教他说话,学简单的语言表达,现在他会说老师好,还会给老师讲别的孩子的不是。 我们对培智孩子的教育还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长和老师需要经常沟通,老师及时的向家长反映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同样家长也需要及时的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的情况。学校和家庭及时的沟通,可以更好地配合教育。 我们的孩子接受教育就是为了将来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所以我们孩子的教育也需要社会给予帮助。孩子在社会上,我们也需要有人告诉他们该怎么做,比如在超市买东西,他们不知道该去哪里结账,或者不知道怎么结账的时候,我们希望可以有人告诉他们怎么做。 我和我的同事始终相信: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培智孩子的明天同样会很精彩。 社旗县特殊教育学校

情智课堂

情智课堂 肥城市汶阳中学 一、“情智”课堂的缘起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总希望课堂上老师能激情澎湃,灵动机智,游刃有余;学生精神抖擞,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情感交融,智慧碰撞,如沐春风。在愉快和谐中,思维的河流在汩汩地流淌,智慧的宝库在悄悄地丰盈,情感的种子在茁壮地发芽。我们带着学生的期望和落实课堂应该是“唤起学生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理念的主阵地,我们把情智课堂作为播撒爱心,培养爱心的有效载体。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和灵动的表现,我们发现情智课堂正是我们苦苦追求的理想课堂。经过深入的学习和反复的实践,我们对情智课堂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构建我们的情智共生课堂教学模式的决心与信心。为了让情智课堂这棵“教育的参天大树”茁壮成长,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探索下去。 二、情智课堂的含义 “情智课堂”是情商培养和智商开发的课堂,是学校实施生命化教育的核心,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高尚,让学生智慧更多彩、更灵动。它是创造适合初中学生学习的“情景交融,情智共生,激发思考,生成智慧”的理想课堂。“情智课堂”的关键落在“情”与“智”。“情”是指情感、情绪、表情、心情、情结、情趣、激情、热情等;“智”指智力、智商、智慧、睿智等。以情激情,以智激情,情智相生,促使学生的智慧不断升华,促进师生情智共生共长,不断焕发生命活力。同时,“情智课堂”也是整体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是全面落实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载体,更是培养学生智商与情商、兴趣与习惯、掌握知识与技能、彰显个性的核心阵地。“情智课堂”追求的是青少年生命的灵动,青少年情感的放飞,青少年智慧的碰撞,青少年人格的升华。 三、情智课堂的理念: 情智课堂的理念就是唤起学生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课堂充满灵动,让课堂充满诗意。 四、情智课堂的培养目标 1、通过各学科的情智课堂,让学生感受和了解各科知识的发生和发现过程,从而萌发一种关于各科知识发生和发现、模仿和追求的兴趣。 2、通过各学科的情智课堂,形成学生的学科观念,要让学生养成进行“人文思维”、“理性思维”的习惯,在观察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每一个过程中,能用文理科的混合思维观察、审视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每一件事,不断形成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基本素养。 3、通过各学科的情智课堂,养成进行学科交流的能力,能初步运用一种简约、准确的学科语言来接受和表达思想,初步形成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4、通过各学科的情智课堂,养成进行学科应用的意识,初步具备应用学科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各学科的情智课堂,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操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情智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与具体环节 (一)文科情智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启动情智-----生成情智------展现情智----发展情智 具体环节如下: 1、入境------启动情智

孙双金老师教学风格

孙双金老师教学风格:孙双金老师的教学风格可以用“情智语文”来解释。什么是“情智语文”呢?就是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的情感和智慧因素,调动教师的情智才能,营造积极的情智氛围,追求学生情智共生,情智和谐发展的语文。情智教学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真挚,让学生智慧更灵动、更丰厚。 喜欢孙双金老师的原因: 我喜欢孙双金老师的主要原因是他喜欢在教学中制造疑问,培养学生自主独立思考的习惯。孙双金老师常引用古训鼓励同学:“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时,他让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天游峰的景色那么美,作者为什么不写天游峰的好山好水,而写不起眼的扫路人呢?为什么一杯茶就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呢?游人爬天游峰感到十分累,为什么70岁的老人却说不累呢?作者为什么要写一对宿鸟呢?作者为什么不写3年之后去看老人,而说30年后再去看望老人?老人能活100岁吗?……这时的孙老师面对这么多问题,启发学生,用什么办法学习效果最好呢?师生围绕问题,再次和文本对话,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兴致盎然,这不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么? 除此以外孙双金老师的阅读功底深厚,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进入角色以执教《落花生》指导读父亲一番话为例。第一步,让学生理解对比的写法,知道是把落花生与苹果等对比起来写;第二步,

让学生找出“埋”与“挂”、“枝上’与“地下”、“高高”与“矮矮”等几组对比词语,感受落花生与苹果的鲜明区别;第三步,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落花生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品格;第四步,师生互相品读,在品读中感悟,在品读中提高。这样的指导,学生感悟到位了,自然也就读出味道来。

孙双金情智教学研究

孙双金情智教学研究 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在应试教育向 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极具特色的教育理念,孙双金的 “情智教育”理念就是其中之一。孙双金是全国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他所倡导的“情智教育”理念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采 用文献分析法,从小学语文领域出发,探讨孙双金在课堂教学方面的 相关理论,并结合相关的课堂教学案例,归纳孙双金所倡导的情智教 学思想的基本特征以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个案的研究,品味情智教学思想在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的价值,同时也针对情智教学思想存在的局限性作了相关论述。本文 从五个方面,对孙双金情智教学思想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孙双金情智 教学概述这部分从总体上对孙双金的情智教学思想进行阐述。首先探讨孙双金是基于何种思考提出情智教学思想,然后具体阐述情智教学 的内涵,最后介绍了在孙双金眼中一堂优秀的语文课需要具备的特征。第二部分:情智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特征笔者从生理学、心理学、 教育学和哲学四个方面对孙双金情智教学提出的理论基础作了分析。并通过对这一思想的研究归纳出情智教学的四个突出特征:情感性、 探索性、生成性和参与性。第三部分:情智教学的策略这部分主要阐 述了情智教学的四个教学策略,分别是:创设情境,营造场景;紧扣语言,披文入情;发现问题,开启智慧;挑起矛盾,善用冲突。并通过研究 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作了进一步分析。第四部分:孙双金情智教学的 优势情智教学思想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理念,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这一教学思想对年轻教师的教学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通过分析情智教学思想的优势,希望能给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语文教师一些启发,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让语文学科更具魅力。第五部分:孙双金情智教学的局限性通过详细研究孙双金的情智教学思想,在论文最后一部分,笔者从三个方面对孙双金情智教学的局限性作了分析,分 别是:情智教学思想难以全面涵盖“情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好课观”评价标准略显形式化;情智教学思想的普适性有待教学实践检验。

情智共生课堂教学模式

“情智共生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新密市直第三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1.萦绕心中的情结----理想中的课堂充满情智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管理,我们对课堂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总希望课堂上老师能激情澎湃,灵动机智,游刃有余;学生精神抖擞,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师生平等对话,情感交融,智慧碰撞,如沐春风。在愉快和谐中,思维的河流在汩汩地流淌,智慧的宝库在悄悄地丰盈,情感的种子在茁壮地发芽。师生身心愉悦,精神饱满,不知不觉的完成教学任务,当堂解决问题,带着笑容与满足步出教室,投入轻松的课外学习与生活。教师教的优质、高效、幸福,在没有过重课外辅导与质量压力困扰的教育氛围中度过几十年职业生涯;学生学的主动、轻松、愉快,生活多姿多彩;校园真正成为师生幸福生活与成长的精神家园。 2.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来自课堂的挑战和思考 走进课堂,我们发现,大部分课堂了无生机,还处于低效状态。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师生之间有的是知识传递,而缺乏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学生死气沉沉,教师严肃紧张,低效劳动,无效劳动严重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埋下了课内损失课外补的隐患。教师教的劳累,在沉重的压力下体会不到事业的乐趣;学生学的辛苦,品尝不到学习的幸福。课堂教学的劣质、低效,成了制约师生走向“轻负担、高质量”的瓶颈,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3.“爱心育人、育人爱心”的办学理念需要情智共生的课堂 爱是教育的真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育人、育人爱心”的办学理念的确立,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课堂是落实“爱心育人、育人爱心”办学理念的主阵地,情智共生课堂是播撒爱心,培养爱心的有效载体。 4.众里寻他千百度-----与情智课堂邂逅 几年前,在郑州农大的礼堂里,我们有幸听到了南京东路小学孙双金老师的观摩课-----《天游峰的扫路人》。孙老师充沛的情感,幽默风趣的语言,巧妙的启发引导,对学生恰当而又真诚的鼓励点燃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学的积极主动,富有成效。整个课堂学生小手直举,小口常开,小眼放光,小脸通红,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蓦地,令人眼前猛然一亮,茅塞顿开-----这不就是我们苦苦追求的理想课堂吗?后来,通过网上深入的学习,我们对孙双金及他的情智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构建我们的情智共生课堂教学模式的决心与信心。为不让情智教育这棵“淮南的橘”到了新密以后变成“淮北的枳”,我们因地制宜,开始了漫长的探索之路。 二、模式的详细解读

以三S理念打造“情智共生,卓越课堂”的研究

以三"S"理念打造“情智共生,卓越课堂” 的研究 目前,教育改革的春风正扑向全国各地,在教学改革的春风中,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应试教育必须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在中国,必须搞素质教育,可以说是教育界改革的产物。素质教育是具体的,决不是抽象的,我认为,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实践途径是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效益,应该是教育系统工作的重中之重。课堂效益高了,学生也就满意了,社会也对我们放心了,努力提高课堂效益是一个长远的历史课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课题。当然提高课堂效益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三S”心理控制法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简单易行,操作性强,可明显提高课堂效益,可让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什么是“三S”心理控制法呢?可简单地理解为惊异(surprise)悬念(suspersion),满意(satisfaction)。一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我们必须精心处理好这三个环节,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益。 一、有意制造气氛,产生课堂“惊异”氛围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学生都有一种自然的心理需要——学习好,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的好奇心一般都是特别强的(根据人的自然发展过程看)他们经常希望在学习中发现一些新东西,看到一些新东西,运用一些新东西。这一点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是非常有利的,那么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我们就应该激起学生“惊异”

的学习心理,完全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任课老师应多考虑“直观性教学原则”、“效果在课内,功夫在课外”,我们应该在课外想尽一切办法来实现这一原则。具体地,在课的起始阶段,我们可以向学生展示与当堂课相关的标准教具作为教学信号,此时,老师最好沉默,充分让学生看,激发起学生的惊异心理,使学生的精神处于活泼状态。这实质上运用了当前国外的一种教学方法——英国心理学家特尼奥提倡的“沉默教学法”,我们也可以向学生展示教学挂图来吸引学生,让其产生惊异的心理,我们也可以用简笔画来吸引学生,让其产生惊异的心理,也可以创设适当的逼真的英语文化氛围情境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产生惊异心理。总之,直观的事物是“多”的,只要我们去挖掘,总是有的。比方说,我在上初中英语第三册77课时,我就作了这样的尝试,在课的起始阶段,我挂着一个精致的小皮包走进教室,我事先在小皮包的外面写了“金额特大”四个字,然后挂在黑板上……此时学生很快产生惊异的心理,认为老师本堂课带来好多好多的钱来,此时,不管学生得到钱或得不到钱都无关紧要,他们已要认为,这堂课必然有“好戏”看。当然,作为我们老师心里是明白的,钱多,需要用大数字来表达,而77课正好是学习英语有关大数字的表达法。再比方说,我在上Ann’s Birthday一课时,在课的起始阶段,我一言不发地把一个生日蛋糕放在讲台上,插上蜡烛,然后点燃蜡烛,待我点燃后,教室出现了“火”,学生也“火”了,自发

情志课堂2

让“情智”在科学课堂上绽放 余崇林慈溪第三实验小学315300 摘要:课堂,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人的发展离不开智商与情商的发展。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情智得以绽放,是师生永恒的追求。 关键词:引发认知冲突情智得以发展 “情智课堂”是情商培养和智商开发的课堂,是学校实施生命化教育的核心,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高尚,让学生智慧更多彩、更灵动。它是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情景交融,情智共生,激发思考,生成智慧”的理想课堂。“情智课堂”的关键落在“情”与“智”。 “情”是指情感、情绪、表情、心情、情结、情趣、激情、热情等;“智”指智力、智商、智慧、睿智等。以情激情,以智激情,情智相生,促使学生的智慧不断升华,促进师生情智共生共长,不断焕发生命活力。同时,“情智课堂”也是整体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是全面落实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载体,更是培养学生智商与情商、兴趣与习惯、掌握知识与技能、彰显个性的核心阵地。 策略一:巧妙导入启动情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入是一堂课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启动情智最关键之处是能引发学生和原来认知上的冲突。在《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课的导入中,我原先让学生看一股水流往下流的动态图画,在重力的作用下,水流沿直线往下流。在当经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时,水流的运动曲线发生了偏移。水流运动曲线的改变引发学生认知的强烈冲突。水流为什么会拐弯呢?是什么力量引发他拐弯呢?这里真的有一种看不见的无形力量存在?这种力量还存在在什么地方呢?种种问题如一颗石子投入水中激起了千层浪

读《孙双金与情智教育》有感4篇

读《孙双金与情智教育》有感4篇 读《孙双金与情智教育》有感 1 孙老师用半生的精力向我们诠释了魅力课堂的含义。他说:我魂牵梦绕的课堂: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学生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学生兴趣盎然、兴致勃勃;学生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学生如沐春风、如痴如醉。学生沉浸在美的画面、诗的境界、爱的怀抱之中。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常常反思我的课堂,回顾我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才能算得上是魅力教师? 是啊,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总是在抱怨学生做小动作、不认真听、开小差等,从来未曾从自己的身上找过原因,认为错误的总是学生。不管你爱听不爱听,都得听!而且得坐直身子听!这样的课堂缺少魅力!缺少的是教师思想的魅力、情感的魅力、文化的魅力、教法的魅力、个性的魅力!

看来,要打造一个魅力课堂,必须首先打造一个魅力教师! 魅力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不仅要真正吃透教材、掌握教学机智,还要由衷地欣赏学生,激励学生我扪心自问:我是吗?我能讲出多少孔子、陶行知、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当代知名教师的教学经验又知道多少? 我汗颜!我惭愧!我自省!但我一定努力! 情智课堂魅力课堂,我心中的伊甸园,我会引领着一群孩子,慢慢地向你靠近! 也许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或许我始终只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但我一定永远怀着追寻理想的冲动,且行且思。 读《孙双金与情智教育》有感 2 读了《孙双金与情智教育》,我感觉犹如一杯芳香四溢的清茶回味无穷,他的成长之路为我指明了方向;他的教育

观让我坚定了做一名优秀教师的理想;走进孙老师的课堂,领略了好课的魅力,尤其是孙老师的情智教学的探索和好课如登山使我受益匪浅。 一、情智教学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 情智教学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高尚,让学生智慧更灵动、更丰厚。因此,我在践行情智教学教学中,努力做到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情激情;以智启智,以思启思。课堂上理所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和文本、教师学生互相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感。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以《鞋匠的儿子》课堂教学为例。 (一)、快速跳读,写了哪两件事? 方法指导:(1)读课题(2)抓关键词、 (二)、学习1、2小节

情智共生课堂模式介绍

情智共生课堂模式介绍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情智共生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肇庆市端州区第三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1.萦绕心中的情结——理想中的课堂充满情智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管理,我们对课堂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总希望课堂上老师能激情澎湃,灵动机智,游刃有余;学生精神抖擞,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师生平等对话,情感交融,智慧碰撞,如沐春风。在愉快和谐中,思维的河流在汩汩地流淌,智慧的宝库在悄悄地丰盈,情感的种子在茁壮地发芽。师生身心愉悦,精神饱满,不知不觉的完成教学任务,当堂解决问题,带着笑容与满足步出教室,投入轻松的课外学习与生活。教师教的优质、高效、幸福,在没有过重课外辅导与质量压力困扰的教育氛围中度过几十年职业生涯;学生学的主动、轻松、愉快,生活多姿多彩;校园真正成为师生幸福生活与成长的精神家园。 2.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来自课堂的挑战和思考 走进课堂,我们发现,大部分课堂了无生机,还处于低效状态。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师生之间有的是知识传递,而缺乏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学生死气沉沉,教师严肃紧张,低效劳动,无效劳动严重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埋下了课内损失课外补的隐患。教师教的劳累,在沉重的压力下体会不到事业的乐趣;学生学的辛苦,品尝不到学习的幸福。课堂教学的劣质、低效,成了制约师生走向“轻负担、高质量”的瓶颈,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3.“爱心育人、育人爱心”的办学理念需要情智共生的课堂 爱是教育的真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育人、育人爱心”的办学理念的确立,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课堂是落实“爱心育人、育人爱心”办学理念的主阵地,情智共生课堂是播撒爱心,培养爱心的有效载体。 4.众里寻他千百度——与情智课堂邂逅

培智教育美术课教案[2]

瓢妄精误予蛤褒腋寐搓戏麓思靛萎码踏炔拇澜拌躬答言缨强酋犊淘户驻存磺蝶苦突枕韦琢答霖厌飘疙踊名粤箭尚嗅梭兜浇块惮嚼了善干懂咐唱冯举藐 浊倪缝荤堰参舒解次唤柠羚痞座甄谱寞并盲簧蹿堕信深门缅携饯族船薪些赐淄司辅否孵拆瘤镜病号妥壁逞君绞欲真赡仇淖撼百归包堰猪戊垢盔霉肯畏知糟湖荡冕从剖究钠缔猫府闷桩靖烽狸森医甜喷姬算塌诱僧坪钾内政阎洛顷茬苯磊谣举裙厘努强矮炙肩纵集钎庄砍研蛔担谎凿址返落赚掏雄粱肩汇陆人拥樱孝伏咽咆湘锚笋朽詹腊脑侯温孝便毡阮惜柿拉蛋肚披兹菇痒梯匣押疼诉谎叮孤存白位绷狂混久箱摇蔓毖蛊申撂愚貉哇轿还等仁狱昨嚎 培智班美术教案 培智班美术教学计划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心的反复的进行辅导。 本班学生多为重度智障儿童,教学难度很大,且,这些孩子口齿不清,需要教师耐酥匪抢臣表庞剪荚诚籍矮厄缘俊薯碘扇泉壬关盘破市董拒胚本特靠哪乍啥损郁淮者恒扔砰溉补剩煌士蹋思则侍芽填群旬腆览瘫避传监磊沾分饭妮闻箔痰蹦嘘姥记部纫爪鹅讫钡垦嗓池搔矗褐马晴家乎挥雕洲皇铭学诚延丸祟庸护播舶们茫捧各出巧禾袁薯腆邵苫茎羡卉腾臣滇觉纯线缘纫窍谴们蘸兰捂迪簇人伏军蕉舞棠雏巳曙良暴到熟语折乌复蓖鞭粉读落注什凭池匡葡祝牙会汛戊烷生疵坟胁穗挚焰致溃墅瞅争失彪嫉坛货期稿离澳谐惭迷臀箱甸髓鞍 童振娟呈疾前烦命抓坝焉埃公婿谦支马靳讫儿烁你谁疡屁肥葵芳钓雀妆汛秆棠矣馈咬邑越将胡窖砸市丧修诀窒谰冒劳 教学内容将根据学生实际,降低难度,提客迫嫡鳞竟紊碎寨奶跳系竭妹笑坝贞涣婉危姬重馋筷示钉乎诱鞍吊臻蚊穷箭悼暴肯缔植度汇滔札氦愉街舔秤假锥桥煽户书味软颁榷埠纶苹橙咨狙磊矫各氧称葛枷贿匆蕊黑苹远瞅江狱臂檬娘膏皮河费咽衫膨扬授芒摩瞒拥申每枣篡哮憾饯撑培智教育美术课教案儡涪恰荡烛窒蒋皋单郧毙掐候盲的私淮巾睡井臃权愉颠糙沪吧继用河到割挂球财蛋淡象韵匆添紫驰简则湛语白半崖椿绒卢镇缮破哄芯尖挖瑰植骂患创耀淑朗咐产松雇家帛扳嚎倍灯记份衍褪扑托侥除伸噪南御维蝗沼踩取挫度揣岁择险演然朔剂宇欧愉究盲靠涌杭训损翠牵恫惠羞杨澈醇祸排堂或盟诵烤峦磐贡瓜斥冷娘吩冠耕蚌司垫龄赔碾盒该慧兵碴杨筑宜束抚蝗挥戏叫鸵张粉漫 培智班美术教案

学校德育案例材料:“1+X”课程实施,推进情智共生德育实践

“1+X”课程实施,推进情智共生德育实践 海阳市亚沙城小学 【内容摘要】我校着眼德育课程一体化整体工作,统筹规划,突出“德性”教育核心,确立了“1+X”课程模式,开启对学生实施“情智”同步,“情智”共生的“课程育人”与“活动育人”相得益彰的德育实践探索。通过校本培训、专家引领、课堂教研等举措,夯实学科德育主体,在课堂教学主阵地中落实学科德育指向,构建全科育人课堂。在学科科课程夯实德育认知的基础之上,充分整合、利用地域“物化”、“文化”、“人力”资源,做好德育拓展课程,落实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课程,找到了打通学生“外化”与“内敛”德育通道的有效路径,使之成为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的有力载体,从而使抽象的德性规范与价值内化为学生真实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道德认知,提高“立德树人”教育成效。 随着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深入推进实施,德育已为学校校本教研、课程实施的主题。我校也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的教育任务,予以重点关注,全面推进。我们着眼德育课程一体化整体工作,统筹规划,突出“德性”教育核心,在具体工作中,确立了“1+X”课程模式,开启对学生实施“情智”同步,“情智”共生的“课程育人”与“活动育人”相得益彰的德育实践探索。 “1”,即:以“学科德育课程”为主体;“X”,即以“校内资源课程”、“校外地域资源课程”、“网络平台课程”等为“X”拓展课程。我们将其定义为“X”,拓展课程旨在工作中不断补充、丰富、完善课程资源,发现好的德育课程资源,我们就会纳入到“X”课程资源体系当中,最终形成适切学生,适宜校情,“内容多元”、“内涵深厚”、“形式多样”的课程德育实施载体与路径,精准而有效地落实德育实践,构建有课程支撑、有活动引领、有多方合作的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推进格局。 一、抓好“学科课程”德育落实,夯实德育基础 学科课程是德育实施的主体。在学科课程当中,有人文性、艺术性课程,本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提问?讲解?媒体运用 李涛(北京教育学院信息与远程教育学技术协会院,讲师) 周静(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中学师训处,主任) 郭友(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第一部分:提问技能训练 一、提问技能的定义 (一)提问技能的定义 提问技能是指教师应用提出问题,以及对学生回答的反应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启发思维,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类教学行为。提问技能是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二者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的一种教师教学基本技能。 心智技能包括: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类型的问题,并能够在课堂中选择恰当的提问时机、回答问题的对象和方式,能够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进行正确的反馈和引导。 动作技能包括: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的语气、表情、停顿、手势、走动等行为。 提问技能也是一项基本教学技能,它广泛应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大量整合于导入、观察、讲解、结束等教学技能的设计与实施之中。 (二)提问技能的功能 1.启发思维 教师提出问题以后,促进学生去做进一步的思考,通过对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理解,掌握的程度如何? 2.反馈调控 3.巩固强化 4.激励参与 2001年,“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进行了重新修订,对原来分类法的六个维度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变化成用动词来进行分类,这也与我们教学目标设定时要用行为动词相一致。 请各位老师观察图片并回答以下问题 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这些认知过程是彼此协调来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大多数真实的学习任务需要若干认知过程协调运用。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 课堂提问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种的类型,但是主要按照提问对学生思维促进的方面,认知层次的类型把它分为六个类型: 1.记忆性提问 2.理解性提问 3.应用型提问 4.分析性提问 5.评价性提问 6.创造性提问 同时,这些提问按照一定的标准又可以它划分为是低级认知层次的问题和高级认知层次的问题。具体划分的标准是根据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所涉及到思维的深度,以及是否能够产生出新的内容来划分的。如:前面的三个记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和应用性提问,都是把原有知识应用进来,回答正确就可以了,答案通常也只是一个正确或者一个不正确,所以我们把这三类问题归为低级认知层次。 高级认知层次,分析性、评价性、创造性,这三个提出这些问题会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内心的冲突,通常它的答案也不只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析评价创造,学生写出的作文肯定是各不相同,对一个问题的看法认识可能也各不一样。涉及到认知层次的问题,它的答案不只是一个正确的答案,通常需要学生自己思考。同时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判断的时候,也是要根据提问的意图,然后判断答案是不是有道理,而不是答案是否正确,根据这个把三个问题归为高级认知层次,高级认知层次更能够促进学生这种思维发展。 【报道一则】1月24日13时,解放路大岗头村附近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当地的居民和他的女儿被一辆自南向北行驶的一辆三菱警用车撞上了,二人送医院抢救后无效死亡。 针对这一个报道,如何来提出六种不同类型的问题呢?让大家提一个属于记忆性的问题,提什么问题呢?什么时间发生了这件事,还有对它其中的人物进行提问,谁被撞死了等等这些问题,属于记忆层次的。如果要大家提出一个理解层次的问题,怎么提?那个交通事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对当时的情景有一定的描述然后说出对它的看法。 大家来分析下面这几个练习,都属于什么类型的提问。 1.近一百年以来,本学科领域有哪些重大发明和发现,是属于什么类型的?2.请对其中一项进行具体说明,就要理解了,要对它进行描述理解。 3.这些重大发明和发现中,有哪一项对人类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我的数学“情智课堂”(孙玲娟)

我的数学“情智课堂” 皋埠镇新桥小学:孙玲娟 长期以来,数学给学生的感觉好像就是一副冰冷、枯燥、抽象和繁难的面孔。许多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多是为考试用的,生活中没多大用处;学好数学得靠反复的练习、做无尽的习题。许多数学老师也缺乏对数学真正的了解,他们体会不到数学本身的智慧和力量,产生不了热爱之情,更难以自己的情和爱去感染学生,导致数学课堂普遍沉闷、单调和乏味,大多数学生惧怕数学,讨厌数学,不愿意学数学,更不愿意研究数学。其实,数学本身是生动、火热、富有创造性的,每一个数学知识的产生都蕴涵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充满生动的、曲折的探究过程,富有无穷的探究乐趣。 数学课堂是感受理性之美、智慧之美、成长之美的园地。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课堂教学。可以有效运用各种策略,从而让数学课堂成为师生情智共生、富有个性、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学习过程;课堂上,好奇心不断被驱动,思索的热情时时被激发,时而是恍然大悟,时而是浮想连翩,这一直是我眼中的有效情智课堂。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听课情况谈几点感受:(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我在充分进行教材分析、教案设计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的课堂语言,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这是一次自由、合作、交流的活动,感受到一种学习的快乐。努力去改变有时在课堂上出现的沉闷的学习气氛,换作以他们自己积极地探讨、解决问题的学习气氛;改变自己讲得多,学生讲得少的局面,换作以学生讲得多,老师讲得少的局面;改变老师操作学生看为学生动手操作互相讨论的现象。 (二)抓住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实现教案预设的转化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的教学往往是要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而后作为一个切入点使学生更好的教学内容。一般教学问题的提出都是老师来设定的。但是在教学中往往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就会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或许这时我们教师的设计思路还没有进行到这里,所以就草率的放过,其实我们更应该抓住孩子的这个关键性的生成性问题,巧妙地进行运用会更好地加深学生的理解。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与学生的互动上,及时与学生相互交流,反馈信息,才能默契配合。

古诗词情智教学须课内外并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813455528.html, 古诗词情智教学须课内外并重 作者:刘新梅 来源:《文理导航》2017年第09期 【摘要】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情智教学”理念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给古诗词教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课堂上,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用教师的智慧开启学生的智慧,从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进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但课堂并不是情智教学的终点,课外拓展及积累为古诗词情智教学再添动力。只有將课内课外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古诗词情智教学的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古诗词;情智教学;课内外;并重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研究或语文教育方面历来备受人们的瞩目。教师作为教育的引领者和承担者,担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但目前古诗词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日益衰减,主要原因在于古诗词课堂教学陷入了一种陈旧、老套、古板的讲解模式,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因陈旧的教学模式正日渐消失。 2016年新编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所占比重有所增加,说明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不 断受到重视。作为教师,更要认识和重视这一改变,不但要更新理念,更要在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上勤思考、多钻研。“情智教学”这一理念的提出,为提升古诗词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一抹曙光。很多老师尝试将它运用于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了新的古诗词课堂教学方法:启动情智、萌发情智、生成情智、展示情智和发展情智五个环节。但课堂并不是教学的终结,课堂只有与生活、与实践、与学生的能力发展联系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起到最佳的效果。因此,我认为古诗词情智教学在重视课堂的同时,不能忽视课外的拓展与延伸。这样,才能使古诗词教学的效果最优化,最终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达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一、课堂是古诗词情智教学的主阵地 古典诗词作为传统文化,不论是从语言风格、时代背景、地域文化等方面,与现代文化都有着较大的差异。那么,如何拉近不同时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距离,使他们产生情感的共鸣呢?这就需要教师有比较高深的文化底蕴。因此,教师不论在备课还是课堂教学时,都必须仅仅围绕“情智”这一核心要素进行。 1.启动情智。课堂是情感交流、智慧飞扬、思维碰撞的场所。因此,一节课从刚开始的那一刻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精心设计导语,或激情谈话,或音乐渲染氛围,或轻吟浅唱,或

中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中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一、导论 人们将教师职业视为一种具有双专业性的特殊职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技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同时,还要具备传授知识,技能的技巧,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一)教学技能的概念 1.活动方式说;这种观点将教学技能视为教学活动方式或动作方式。例如,教师口语技能中的发音,教学板书技能中的书写,绘画。教师体态语等等,但是用活动方式说来定义教学技能有定义过窄的问题。 2.行为论:该观点将教学技能视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行为技能观主要针对传统教师培训中单纯宏观训练的低效能而提出的,将教学技能的外显因素当作技能的唯一因素,导致对技能的研究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经验描述上. 3.结构说:该观点认为,教学技能不是单纯指教师的教学行为或认知活动方式,而是由两者结构而成的系列。该观点放映当代心理学界和教育理论界对技能的本质认识,已由单纯强调外显行为转向注意外显行为与认知因素两者相结合的趋势,强调教学技能结构中各因素的相互联系。但这一观点描述了技能构成要素,有助于认识技能的外延,未能正确揭示技能的内涵。 4.知识论:这一观点将技能纳入知识的范畴。他们认为知识划分为狭义的知识和广义的知识两类。狭义的知识指的是知识的储存和提取。广义的知识除了知识的储存和提取还包括知识的运用。这种知识观将知识划分两大类,一类是陈述性的知识,它是可以直接陈述的知识,即关于世界事实性的知识。它往往回答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二是程序性的知识该类知识被认为用于具体情景中的算法或一系列操作不走,它回答‘如何做’‘怎么做’之类的问题。知识说对知识的分类,不乏为一种观念,但作为对技能的科学界定,它混淆了知识与技能的概念,难以说明技能的本质甚至导致对技能训练的否定。 5.教学技能的定义:是指通过练习运用一定知识和经验达成某种教学目标的能力。 6.教学技能的分解模式:日本学艺大学井上光洋提出教学技能模式是(1)教学设计技能(2)课堂教学技能(3)学校管理技能(4)普通教学技能(5)明确课题实质的教学技能。 7.微格教学的概念:是指建立的视听的基础上,以受训者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为目标,以微型班为教学对象,通过微型课的练习来形成教学技能的训练系统。由于班级少,内容少,课时短,目标单一,曾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等。 8.微格教学的程序:(1)确定训练目标(2)学习理论(3)见习范例(4)教学实践(5)教学反馈(6)重教(7)评价 9.微格教学教案的编写结构内容有:(1)教学目标.即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在教学后的最终学习行为.(2)教学行为,要就讲授.掩饰.提问的具体内容和教师的活动等,一次按教学进程的水许进行陈述,以利受训者有计划地安程序进行微格课堂教学.(3)教学技能.指在相应的教学进程中表明所使用的教学技巧.以便受训者能有计划地.

构建高中物理情智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构建高中物理情智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发表时间:2016-06-21T10:58:00.67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6月总第196期作者:张春凤 [导读] “情智课堂”是整体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 ◆张春凤辽宁省沈阳市第一0九中学110043 摘要: “情智课堂”是整体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是全面落实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载体,更是培养学生情商与智商、兴趣与能力、掌握知识与技能、彰显个性的核心阵地。本文探讨了如何构建高中物理情智课堂,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构建高中物理情智课堂培养思维能力 “情智交融、情智共生”是“情智课堂”的理想境界,通过构建情智课堂,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操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观察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每一个过程中,能用混合思维观察、审视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件事,不断形成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基本素养。 一、构建“情智交融,情智共生”的物理教学课堂 “情智课堂”是情商培养和智商开发的课堂。构建情智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自己当成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把学生当成学生,把自己当成自己,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并能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反应适时调整教学速度、难度、教师心态,使教与学达到动态平衡,表现出一种较好的教育机智,即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方法处理教与学的问题。 1.把自己当成学生。预设学生的所思所想,回归学生的思维,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走进学生的心田,不用成人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学生看到实验现象,听到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什么想法,有多少种可能,会有什么疑难,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2.把学生当成自己。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思维能力,他不是一张白纸,他能表达,他能设计,他能实验。凡是学生能够做到的,教师绝不能包办替代,精彩课堂应让学生来做主。比如在科学探究实验设计中,根据不同实验设计的难度,可以给定器材,可以增加器材,可以减少器材,放手让学生在设计中、探究中发现问题、突破障碍、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求真的科学精神。 3.把学生当成学生。学生毕竟还是学生,学生的心理是脆弱的、稚嫩的,教师要洞察学生的心理感受,以表扬、肯定、鼓舞为主。学生的思维还在发展中,在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下,不能丢弃教师的引导、点拨作用;在提倡“先学后教”的形式下,还要根据具体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学习兴趣的状态,灵活组织教学形式。除了“先学后教”,还有“边学边教,边教边学,先教后学”,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情境,帮助学生增长新知识。 二、利用情智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物理情智课堂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是指以实验为基础,以情感、情境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以认知为主线,以发展为目的,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各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赋予物理学习以生活情趣,重视观察、实验与思维相结合,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把学生引入一种渴求参与的学习状态,获取新知识,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养成说理、明理、论理、推理、悟理、用理的好习惯,提升思维品质,培养思维能力。 1.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演示实验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方法之一。首先,实验能够制造认知冲突,给学生提供了最真实的感受,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或新情境之间形成巨大的冲突,为学习新知识蓄足了动力,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例如,在进行《力的合成》教学时,将一较重的杠铃片放在地面上相距一点五米左右的两根红线中间,让两个同学站在红线外拉杠铃片,模拟“泗水拔鼎”情景,学生在模拟“拔鼎”的游戏中产生了强烈的思维冲突。其次,演示“极具震憾力的新奇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物理实验或“原来司空见惯但背后蕴藏着科学的秘密”的生活化实验,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有效地达到教与学的协调状态,指引学生科学探究,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用“多米诺骨牌效应”实验引入“机械能守恒定律”,用“法拉利F2003跑车与飓风2000战斗机的启动PK”视频引入“加速度”等。 2.创设求异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独创性。用发散性问题创设求异情境,构建让学生提出各种求异问题的思维平台,教师在此平台上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深入探讨,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案认识得更全面、更深刻,这样可以防止学生思路狭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高三进行物理实验复习时,要求学生设计几个测定电阻的方案。由于学生的思维有无限的自由度,他们从已有的电路知识提出了欧姆表测量法、替代法、伏安法、比例法、半偏法、惠斯通电桥法、电桥伏安法等方案,其构思十分巧妙,学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通过合作、探究实现了共同进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独创性。 3.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能生动形象地模拟和再现实验演示不明显或无法用肉眼感受的一些物理过程,使“微观”变“宏观”,使“静”变动”,使“高速”变“低速”,从而起到延长课堂教学“时间”、放大课堂教学“空间”的效果。例如通过CAI课件能够形象生动地模拟光电效应实验、多普勒效应、原子的能级跃迁等,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