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与深发展并购整合案分析

平安与深发展并购整合案分析
平安与深发展并购整合案分析

平安与深发展并购整合案介绍及相关分析

陈宁宁 浙商银行投行总部

一、并购背景介绍

(一)新桥投资退出深发展的背景介绍

新桥投资(NEWBRIDGE )是美国德克萨斯太平洋集团(TPG)专注于亚洲地区投资的子公司,主要从事战略性投资,曾经因收购韩国第一银行而让人称道11.五年锁定期即将届满,退出具有可行性。早在08年7月,就有报道称新桥已经启动退出计划,平安也有意接替,因此新桥退出计划酝酿已久。

。2004年12月份,新桥投资以每股3.54元受让深发展17.89%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后,承诺了五年锁定期(时间点以办理过户登记为准)。截至2009年6月份新桥投资总共拥有5.2亿股深发展股份,占比16.76%。此时,新桥退出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2.新桥作为战略投资者,以获取高额溢价回报为目的,不可能长期持有深发展股票,按照深发展09年6月份的股票市值看,至少能获得4倍以上的获利。

(二)中国平安愿意收购深发展股份的原因:

“保险、银行、投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是中国平安综合金融战略的梦想,而目前银行板块目前偏弱。截止09年6月份,中国平安仅持有平安银行90.75%的股份,以及深发展4.68%的股权。按照09年中

1 韩国第一银行作为韩国第八大银行,在亚洲金融危机过后陷入困境。1999年,新桥以约5亿美元的价格买入韩国第一银行51%的股权,然后将其改造成一家优质银行,并在五年后出售给渣打银行,出售价

国平安年报,银行业营业收入在中国平安中的比重仅为2.9%,银行业净利润在中国平安中的比重约为7.45%,银行板块明显偏弱,急需补强。而收购是增强规模的最快捷方式。加之平安之前已作为深发展的中小股东,对深发展银行的公司治理、经营状况等有直接和深入的了解,以及深发展作为全国股份制银行这块具有相当含金量的牌照,因此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的意愿非常强烈。

(三)深发展选择中国平安的原因:由内涵式增长到外延式增长的必然选择。

目标公司深发展银行是我国第一家股份制银行,引进新桥投资作为战略投资者后,在业务创新、风险管理、流程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良贷款率急剧下降,资本充足率从2%提高到8%以上,可以说新桥给深发展带来的是内涵式增长。而目前阶段,深发展的增长最迫切的是扩大业务规模的外延式增长,因此资本就成为其最重要和迫切的需求。对于深发展来说,引入平安,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资本,长远提升其资本实力和资本充足率,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并可借助平安的交叉销售和网点布局获得“混业经营”的比较优势。其实早在2008年8月21召开的深发展半年业绩发布会上,深发展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纽曼就向平安伸出橄榄枝,表示:如果平安来投资我们,我们会成为一个比其他银行更好的投资对象。

二、并购进程概述及相关分析

截止目前,中国平安与深发展的并购整合共进行了三个方案或阶段:收购新桥股份;深发展向中国平安定向增发;深发展再次向平安

定向增发,中国平安以持有的平安银行股权和部分现金支付,实现平安银行注入深发展。其中,前两个方案的公布由同一次董事会表决通过并公布的,不过因审批流程等的不同导致在后续进行过程中产生了先后差异,因此本文以时间为主线,就上述三个方案的具体内容及进行状况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2009年6月12日,中国平安董事会通过对外投资公告,公告的主要内容有二:

1.股份转让暨收购新桥所持深发展股份:按照中国平安与新桥投资签订的《股份购买协议》,中国平安受让新桥持有的深发展5.2亿股股份,占深发展目前总股本的16.76%。约定的支付方式有两种(最终由新桥行使选择权):(1)全部以人民币114亿元的现金方式支付(合每股22元,比后述定向增发18.26元/股溢价20%,该价格由双方协商确定,法律没有最低价格的限制);或者(2)以中国平安新发行

2.99亿股H 股的方式支付即换股收购。

关于换股收购,法律依据来源于《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36条的规定:“收购人可以采用现金、证券、现金与证券相结合等合法方式支付收购上市公司的价款。”而上市公司股票是证券的一种,收购人以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作为支付收购另外上市公司股份的对价就是所谓的“换股”收购。换股收购又可分为两种:以现有股份支付和以新增股份支付,但是二者的交易主体不同。假如本案是以中国平安现有股份作为支付对价,那么交易的主体应当是中国平安的股东与新桥,而非中国平安本身。因此,中国平安集团公司这个层面,只能以

增发新股作为支付对价。

中国平安同时在A 股和H 股上市,那么为什么以增发H 股作为对价呢?我部认为原因有二:大陆公司法对增发股份有限售期的规定2就前述现金和换股两种支付方式,按照平安董事会公告日前20日H 股交易均价52.815港元/股和当时1.1344的汇率看,当时2.99亿股的股份价值140亿人民币左右,与现金支付方式相比溢价更高。同时现金支付方式需要经过外管局的审核批准,而H 股没有限售期的强制性规定,因此H 股更便于新桥套现;其次新桥更看好H 股的上升空间。因此,新桥将平安增发2.99亿股H 股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支付方式。

32. 股份认购暨定向增发:深发展与平安寿险于2009 年6 月12 日在深圳签署《股份认购协议》,深发展拟向平安寿险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数量不少于3.70 亿股但不超过5.85亿股,发行价格为定价基准日,另外现金支付方式对中国平安的资金压力更大。因此,从当时看来,新桥选择H 股换股的方式更具可能性,除非届时中国平安H 股大幅下跌。

4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5

2 《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第10条规定“发行对象认购的增发股份自发行结束之日起12个月内不得转让”。若为控股股东或为实际控制人,则在36个月内不得转让。

即18.26元/股,募集资金金额不超过106.83 亿元,募集资金在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全部用3 《中国人民银行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第27条规定 境内机构下列范围内的外汇,未经外汇局批准,不得结汇。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下发的《外商直接投资外汇业务操作规程(系统版)》1.19条规定了审批所需资料和流程。

4 按照《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的规定,该定价基准日为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董事会决议公告日或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日。本案为中国平安董事会公告日即2009年6月12日。同时上述两办法规定,上市公司按照不低于发行低价即公告日前20个交易日均价非公开发行股票。

于补充资本金。

同时中国平安在公告中指出:在上述两笔交易完成时(以后者为准)及上述两笔交易完成前的任何时点,中国平安将采取合法和可行的措施,保证其拥有权益的深发展股份不超过深发展当时已发行股份的30%。之所以附加该限制条件,是因为按照我国《证券法》以及《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30%为要约收购的触发条件:收购人持有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30%时,继续进行收购的,应当依法向该上市公司所有股东发出收购上市公司全部或者部分股份的要约。

相比较普通收购,要约收购的流程更复杂。收购方须履行如下义务:1.各种报告书的制作、所聘财务顾问的相关报告、相关信息披露义务等;2.若收购不是为了终止上市公司的上市地位,须向证监会申请要约豁免6而新桥退出的目的以快速套现为目的,因此需要在这一阶段避免要约收购的发生。

,该豁免是否被批准具有不确定性,若豁免未获得批准时须以现金支付对价。

(二)、前述方案的进展状况

6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 第62条规定了要约收购豁免的条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收购人可以向中国证监会提出免于以要约方式增持股份的申请:

(一)收购人与出让人能够证明本次转让未导致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

(二)上市公司面临严重财务困难,收购人提出的挽救公司的重组方案取得该公司股东大会批准,且收购人承诺3年内不转让其在该公司中所拥有的权益;

(三)经上市公司股东大会非关联股东批准,收购人取得上市公司向其发行的新股,导致其在该公司拥有权益的股份超过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30%,收购人承诺3年内不转让其拥有权益的股份,且公司股东大会同意收购人免于发出要约;

(四)中国证监会为适应证券市场发展变化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需要而认定的其他情形。

1.收购新桥所持深发展股份的进展状况:

新桥投资选择换股支付方式,在陆续得到中国保监会的批准7、商务部反垄断局的批复8

7 按照《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和《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的重大股权投资,应当报中国保监会核准。该重大股权投资,主要指对拟投资非保险类金融企业或者与保险业务相关的企业实施控制的投资行为。

后,证监会于2010年5月初核定同意中国平安定向增发境外H 股,作为收购新桥所持深发展股份的对价;银监会也于5月初批复,同意平安集团和平安人寿投资深发展股份的股东资8 商务部反垄断局认为中国平安和平安寿险投资深发展股份的经营者集中不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或限制竞争的效果,即不构成垄断。

本案中主要涉及到“经营者集中”及是否构成垄断,本案属于“经营者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当然,并非所有的“经营者集中”均需要进行反垄断审查,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或者达到一定的程度。就申报标准,《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第三条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下列标准之一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一)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

(二)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2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

就该条中“营业额”的计算,《金融业经营者集中申报营业额计算办法》第三条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营业额要素包括以下项目:1.利息净收入;2.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3. 投资收益;4.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5.汇兑收益;

6.其他业务收入。

在本案中,结合中国平安和深发展的08年会计报表,需要进行申报,取得商务部的批准。商务部以《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决定》(商反垄竞争函〔2010〕第11号)核准了上述交易。

格,并同意深发展非公开发行A股普通股。9

2010年5月6日,新桥将其持有的5.20亿股深发展股份全部过户至平安名下,中国平安向新桥定向增发2.99亿股平安H股作为支付对价。2.99亿H股过户到新桥不到一周,新桥即出售1.6亿股,套现96.96港元,剩余1.36亿股于9月初出售;至此,新桥持有的中国平安H股全部清空,获利187.76港元,按照1.1549的汇率计算,合计162亿人民币,所获收益远远超出114亿元人民币的现金支付方式。

至此,通过收购新桥持有的16.76%的深发展股份,加上在该交易前平安已经持有的4.68%的股权,平安共持有深发展21.44% 的股份。

2. 股份认购暨定向增发的进程:

2010年6月28日深发展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核准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批复》(证监许可[2010]862号),核准其非公开发行不超过3.79亿股新股,该批复自核准发行之日起6个月内有效。当日,平安寿险以现金人民币69.31亿元全额认购。

至此,深发展的资本充足率升至10.41%,核心资本充足率为7.20%,首次达到新的监管标准,从而为深发展分支机构的设立和业

9《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第4条规定:中资商业银行以下事项须经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行政许可:机构设立,机构变更,机构终止,调整业务范围和增加业务品种,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等。

该办法的第62条就“机构变更”进行了阐释:法人机构变更包括:变更名称,变更股权,变更注册资本,修改章程,变更住所,变更组织形式,存续分立、新设分立、吸收合并、新设合并等。本案中涉及到变更

务扩展打下基础。

就中国平安而言,至此中国平安合计持有10.42亿股深发展股份,而深发展的总股数为34.85亿,持股比例为29.99%,为接下来深发展与平安的整合打好了基础。

此时,股权结构图如下:

在完成上述收购后,按照银监会下发《中国银监会关于深圳发展银行股权转让及相关股东资格的批复》(银监复【2010】147号文)的要求,为保证同业竞争的公平性10

,在上述两项交割完成后的1年10一般认为,同业竞争是指上市公司所从事的业务与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业所从事的业务相同或近似,双方构成或可能构成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冲突关系。

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法律层面对同业竞争尚无明确的认定标准,相关依据主要在于证监会的相关规定。证监会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19条规定:发行人的业务独立。发行人的业务应当独立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间不得有同业竞争或者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该条确定了同业竞争之禁止这一基本原则。

内(即2010年6月28日----2010年6月28日),深发展应与平安银行完成整合。这成为下面的第三步及未来整合的直接原因和动力。

(三).最新进程:再次定向增发,平安银行注入深发展,完成控股和初步整合。

1.方案介绍:

6月30日,深发展和中国平安同时发布公告:因与平安银行进行重大资产重组,连续停牌。9月1日,交易双方公告了本次交易的方案:深发展以非公开发行方式向中国平安定向发行16.39亿股份,中国平安的支付对价及方式为:以其所持有的平安银行全部股份即90.75%股份和26.92亿元现金(该现金相当于平安银行约9.25%股份价值的认购对价)即以平安银行的全部价值认购深发展非公开发行的约16.39亿股股份。交易完成后,加上平安之前持有的10.42亿股,合计持股26.81亿股,对深发展的持股比例将达到52.4%,成为其控股股东。

按照公告日前20日交易均价,本次定向增发的价格为每股17.75元,合计291亿。平安银行的估值建立在权益法和市场法两种通用的估值方法基础上。截至2010年6月30日,平安银行经审计账面净资产为153.29亿元,预估值为291亿元,对应PB约为1.9倍。

该交易完成(即被相关机关批准并完成变更登记后)后,基本股权结构图如下:

2.中小股东的异议及对本交易方案的影响:

就上述交易方案,平安银行部分中小股东并不赞成,认为平安银行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中小股东提出中国平安在吸收合并前先以12.43元补偿和收购其手中所持股份,而中国平安认为价格过高,以本次26.92亿元现金全部用于收购平安银行中小股东手中的7.97亿股计算,约合每股3.38元,与中小股东提出的12.43元差距较大,双方陷入僵持阶段。

但从相关的法律流程看,中小股东无法通过在股东大会层面投反对票来否决上述交易方案,因为按照我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十以上股份的股东请求时才可以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因此,在该交易的核准与批准的内部表决程序中,目前平安银行已由董事会表决通过上述方案11而26.92亿元的现金安排为将来由深发展出面收购9.25%中小股东手中的股份预留空间。按照深发展的相关公告,该笔现金将用于后续整合平安银行即收购中小股东股份,同时提到“如未因后续整合事宜使用或有剩余,将用于补充公司资本金”,因为从理论上讲,收购平,合法有效。

11 7月23日,平安银行通过召开董事会通过同意深发展成为平安银行持股5%以上股东的议案。

9.25%

安银行剩余中小股东股份,除了以现金作为支付对价外,还可能以换股的形式,此时节省的该资金将用于补充深发展的资本金。因此,这26.92亿元主要目的为解决中小股东问题,为深发展将来通过现金安排解决平安银行并购过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做好了准备。

4.该方案尚需流程

就该并购交易中国平安和深发展已经召开第一次董事会,尚需经过的程序有:1、中国平安再次召开董事会会议审议本次交易相关事项;2、深发展再次召开董事会会议审议本次交易相关事项;3、中国平安股东大会对本次交易的批准;4、深发展股东大会对本次交易的批准且同意中国平安免于发出收购要约;5、相关主管机关对本次交易的批准;6、中国证监会对本次交易构成的中国平安重大资产重组的核准;7、中国证监会对本次交易构成的深发展重大资产重组的核准;8、中国证监会对中国平安就本次交易编制的深发展收购报告书无异议,并核准豁免中国平安因认购深发展本次非公开发行股份而需履行的要约收购义务。因此,从理论上讲,本次并购交易尚有不确定性。

三、未来整合方案预期:

鉴于目前深发展和平安银行均具有独立的公司主体资格,尚未实现真正的整合,而监管机构明确其在一年内完成整合,因此整合过程将是深发展和平安银行未来一年内的主旋律。深发展的公告也提到:根据本次交易的进展及与相关机关沟通并经其同意的结果,深发展在适当的时候可以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吸收合并平安银行等适用法律所

允许的方式实现“两行整合”。

因此,我部认为,未来阶段两行整合的方案应为吸收合并。从理论上讲,吸收合并方案又可分为两种:

1.深发展吸收合并平安银行,平安银行所有资产注入深发展,平安银行主体资格灭失,当然合并后的主体银行名称可以不用“深发展”这一称谓。此时,解决中小股东的问题成为吸收合并的前提,否则,将影响平安银行的整体注入。

若采用此方案,最终的股权结构图为:

2.平安银行吸收合并深发展。

若平安银行吸收合并深发展,深发展主体资格灭失。从具体操作方法看,又可分为两种:

(1)因深发展为上市公司,若深发展主体资格灭失,从证券法的角度为终止上市公司地位,此时需要履行要约收购义务,即平安银行或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其他股东股份,变成平安系统100%控股后,平安银行吸收合并深发展,深发展主体资格灭失。

(2)深发展将其资产注入平安银行,平安银行以增发股份作为支付对价,深发展持有平安银行的比例无限接近100%,剩余中小股

东的持股比例不断被稀释。最终深发展将除持有平安银行股份外的全部资产注入到平安银行,仅剩下平安银行股权和一个空壳。然后两者合并,深发展的主体资格注销,深发展的股东成为平安银行的股东。

到底是深发展吸收平安银行,还是平安银行吸收合并深发展,结合前面对各种吸收方案的操作方法,我部认为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应该是深发展吸收合并平安银行。理由如下:

1.深发展为上市公司,若平安银行吸收合并深发展,深发展主体资格灭失,其上市公司的资格也必然灭失。对中国平安来说,代价过大。

2.若平安银行吸收合并深发展,无论是采用要约收购的方式,还是深发展通过将资产注入到平安银行,平安银行以增发为代价的方式,所需流程都相对复杂,且有相当的不确定性。而监管部门对其整合的期限要求为1年,因此平安系统必然选择最易操作的方法。

因此,未来的合并方案必然是深发展吸收合并平安银行,平安银行的主体资格消失。而平安银行主体资格灭失,前提是实现深发展100%持有平安银行的股权,因此平安银行剩余中小股东问题的必须得到解决。我部认为,在未来整合阶段,深发展解决中小股东的方案很可能为:换股加现金,即以深发展股票加上部分现金作为对价,换取其余中小股东持有的平安银行剩余股份。中国平安在公告中也提到其支持深发展进行未来的整合及提供必要的协助:在法律和相关机关允许的范围内,中国平安作为第三方或指定其他第三方向平安银行除深发展以外的股东(即剩余中小股东)提供深发展的股份作为吸收合

并的对价,收购深发展异议股东持有的深发展股票12

等。

四、本次交易对双方的意义

(一)就深发展而言,

1.能够缓解资本压力,中国平安能持续提供资本支持,从而长远提升深发展的核心资本实力与融资能力。深发展是国内最早上市银行,但是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和资本充足率的长期不达标已成为深发展前行路上的绊脚石,中国平安控股以后,能够较好地解决深发展的资本压力问题。

2.通过本次交易,深发展将获得一次难得的外延式增长机会:

(1).网点布局的互补与优化。通过控股平安银行90.75%的股份,深发展的资产规模和网点数量获得增加,网点布局得到优化,尤其是东南沿海网点覆盖更为完整。截至2010年6 月30 日,深发展在20 个城市设有分行,平安银行在9 个城市设有分行,其中深圳、上海、广州、杭州是4 个双方存在网点渠道重叠的城市。整合完成以后,平安银行现有的网点渠道将进一步补充和加强本公司在上述四个城市的的渠道密度和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平安银行位于福建省的福州、厦门和泉州等三个城市的分行,将弥补深发展网点渠道在福建省的空缺。

12我国《公司法》第143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因对股东大会作出的公司合并、分立决议持异议,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的”,因此上述情形为:若深发展部分股东对该吸收合并方案有异议,中国平安原因收购该异议股东的股票。

整合完成后,深发展成为中国平安唯一的控股银行后,将获得来自中国平安的战略资源支持。深发展营业网点布局主要集中在全国一二线城市,而一二线城市同样为为中国平安保险业务的强势区域,区域交集将为协同效应提供更大的可能和更高的效率。

(2)业务上的协调效应。深发展长于贸易融资和供应链融资,而平安银行致力于零售业务及对平安集团客户的交叉销售,两行整合完成后,深发展除了对公业务上的相对比较优势外,将在零售业务上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据了解,目前处于过渡期的深发展已经按照平安的方式与理念进行从技术系统开始的改造。此外,在深发展的分行网点上,银保产品和信托等理财产品都来自平安系列,这使得深发展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大幅度增长426%。

初步估计,整合交易完成后,深发展总资产规模将超过9000亿元,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将超过900万张,超过370个物理网点。

3.能够较大提升深发展的决策速度和反应能力,全面体现控股股东的意志。交易完成后,中国平安以持股52.4%成为深发展的绝对控股股东,这结束了深发展自上市以来长达20年无控股股东、股权结构相对分散的历史记录,深发展也成为目前所有A股上市银行中为数不多的单一股东关联持股比例占绝对控股地位的银行。13(二)就中国平安而言,交易后,

1.中国平安的资产规模和利润规模都将得到直接的提升,交易完13目前16家上市银行中单一股东占绝对控股地位的仅有中信银行,第一股东中信集团持股61.78%。

成后对深发展的核算方法由权益法的投资收益变成成本法并表,中国平安银行业务的规模、收入将大大提升。

2.实现对一家更具规模的上市银行绝对控股,符合中国平安综合金融的战略目标,有利于推进三大业务支柱更均衡发展,银行业务更加壮大。据初步估算,银行业务占比将上升到30%左右。

目前,中国平安已经形成了保险、银行、投资三大板块。保险业务目前是中国平安的核心业务。目前,平安已建立了以平安寿险、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产险”)、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养老险”)和平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健康险”)四大子公司为核心的全方位保险产品和完整业务体系。

就银行板块,本次合并以前,中国平安主要通过平安银行经营存款、贷款、汇兑、信用卡、理财等银行业务。平安银行的特色在于零售和中小企业业务,而在平安银行的发展中,依托的平安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了解,平安银行的信用卡60%以上来自交叉销售。本次整合完成后,中国平安所属从事银行业务的重心将逐步集中到深发展,深发展将依托中国平安的强大资源优势,包括中国平安超过5600万名个人客户和超过200万名公司客户,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银行板块也将在平安综合金融战略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就投资业务而言,平安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平安资产管理(香港)公司、平安证券和平安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构成中国平安投资与资产管理业务平台。借助这些平台,能够受托管理中国平安保险资

金及其他子公司的投资资产,提供集合理财、信托计划、证券经纪、投资银行及财务顾问等各种金融服务。从投向看,受托管理的资产除投资于资本市场外,还投资于基建、物业、直接股权等领域,满足了不同层次客户对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监管部门对银行、保险公司对外投资的限制。

至此,中国平安的综合金融集团战略和构架已基本得以实现。

附图:中国平安的综合金融集团战略构架图

2010.9.19

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后续动作

深发展定向增发收购平安银行股份实施完成两行将步入整合阶段 2011年7月28日19:00 深圳发展银行今日向深圳证券交易所提交公告,深发展关于该行发行股份收购平安银行股份已正式实施完成。根据本次交易内容,该行以每股17.75元的价格向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约16.38亿新股,换取中国平安所持平安银行的约78.25亿股股份(约占平安银行总股本的90.75%)以及现金约26.9亿元。本次交易完成后,深发展持有平安银行约90.75%的股份,平安银行成为深发展的控股子公司;中国平安及其控股公司持有深发展股份共计约26.84亿股,占比约52.38%,深发展成为中国平安旗下的控股子公司。本次交易的完成,为深发展和平安银行两行整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深发展和平安银行仍将暂时各自保持独立的法人地位进行经营,客户和相关业务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中国平安:公布2011年中期业绩并认购深发展股权 (2011年08月19日15:53 中银国际袁琳) 中国平安公布通过认购深发展股票的方式向深发展注资150—200亿元,认购完成后,中国平安持有的深发展股权由52.4%提高至61.4%。截至2011年6月末,在完成定向增发194亿港币后,中国平安集团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00%,寿险业务和产险业务的偿付能力分别为158%和195.5%。 2011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人民币127.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2.7%。 银行业务对平安集团的支持作用十分明显。深发展2011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7.32亿元,同比增幅高达56%,这样为平安带来11.83亿元的投资收益。考虑到平安集团自己的平安银行,银行业务上半年的净利润达到24亿元,同比增长117%。但由于向深发展注资,未来市场可能预期中国平安继续进行再融资,短期该公司的股价可能会承受一定压力。我们维持对中国平安的评级不变。 中国平安半年报

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

目录 一、企业并购的概述 (1) 1 企业并购的含义 (1) 2 兼并与收购的区别 (1) 二、并购方基本情况 (1) 三、被并购方基本情况 (2) 四、并购动机分析 (3) 1 战略动机 (3) 2 财务动机 (5) 五、并购背景与并购方案 (5) 1 并购背景 (5) 2 并购方案 (8) 3 并购形式 (9) 六、并购中对目标公司的价值评估 (10) 七、企业并购的意义 (11) 1 并购对中国平安的意义 (11) 2 并购对深发展的意义 (12) 八、并购存在的问题 (12) 1 存在问题 (12) 2 解决分案 (13) 九、启示 (14) 1 平安混业经营策略 (14) 2 我国的金融混业发展现状 (15) 十、小组分工 (16) 参考文献 (17)

一、企业并购的概述 (一)企业并购的含义 企业合并通常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方式。狭义的并购是指企业的合并、兼并或收购。广义的并购是指通过企业资源的重新配置或组合,以实现某种经营或财务目标,其中包括改善企业的经营效率,实现存量资产的优化配置和增量资产的现代化。 国际上习惯将兼并和收购和在一起使用,简称M&A,在我国称并购。即企业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企业并购主要包括公司合并、资产收购、股权收购三种形式。 (二)兼并与收购的区别 1. 兼并以现金购买、债务转移为主要交易条件,获得被兼并企业的全部业务和资产,并承担全部债务和责任。收购则是以所占有企业股股份份额达到控股为依据,实现对被收购企业的产权占有。 2. 兼并使被兼并企业作为法律经济实体已不复存在;而收购中的被收购企业仍可以以法律经济实体存在。 3. 兼并范围较广,可兼并上市和非上市公司;而收购一般发生在股票市场中,被收购企业的目标一般是上市公司。 4. 兼并发生后,其资产一般需要重新组合、调整;而收购是以股票市场为中介的,收购后,企业变化形式较平和。 二、并购方基本情况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公司成立于1988年,公司注册地为中国北京,总部位于深圳。公司为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股份名称“中国平安”,股份代号2318。 经过了数年的争取,直到1992年,平安才成为一家真正的全国性保险公司,从此确立了“立足深圳,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基本发展态势。公司在注重保

中国平安股权结构的转变

中国平安股权结构的转变 1987年9月,时任蛇口社会保险公司副经理的马明哲授命全面负责筹备平安保险公司,那时他的经验也仅限于在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工作过几年。1988年3月,由中国工商银行(行情股吧)和深圳蛇口工业区招商局分别出资51%和49%的平安保险在深圳正式成立。当年的马明哲年仅32岁,风华正茂,作为招商局的股东代表出任平安保险董事总经理,后被任命为副董事长。 平安创立初期的发展,股东方——工行与招商局对其的支持功不可没。比如从平安开业的第一天起,工行就在全系统内宣布,在为贷款企业提供保险代理业务时一律只选平安一家。招商局对平安早期的业务发展帮助虽不如工行,但整个蛇口与招商局有关的保险业务也几乎全部给了平安,主要体现在后勤人事方面,除了调配所需的人才外,招商局凭借当时自己拥有一定深圳市户口额度的便利,为调入平安的人员解决了户口问题。 股权高度集中,加之业务来源需要股东的大力支持,马明哲当时对公司的影响力仍相当有限。更何况,作为招商局派出的董事,马明哲的人事关系挂靠在招商局,一举一动自然颇为掣肘。当时为了能顺利开展工作,颇有远见的马明哲开始设计了的对策是“金蝉脱壳”之计。1989年,平安以成立员工风险基金为名让员工持有部分股权,与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由于国家政策变化的缘故,1992年在以该基金注册职工合股基金公司。顺理成章,马明哲在董事会中的身份有了更合适的名份。他开始作为职工合股基金派出的董事担任平安董事长,从此摆脱了招商局对他本人的人事任免上的控制。 1999年,工行因国家政策要求退出金融业。一位前平安高层人士称,工行将全部股权悉数转让给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2002年前后,中远集团和招商局亦分别出售了其持有的9.9%和14%的股权。至此,三大发起人全部退出平安保险,而对于中远集团和招商局股权给谁,当事各方闭口不谈。2002年10月,香港汇丰银行斥资6亿美元参股平安10%,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而此时,平安保险的第三大股东换成了江南实业。平安方面的解释称,江南实业与新豪时同属员工持股机构,员工持股计划分别持有江南实业和新豪时69.11%和98.15%的股权。 2003年,平安最大股东、持股16.09%的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出于符合保险业单一股东持股不超过10%的政策法规及深圳市国企战略重组的需要,在深圳市产权交易所挂牌出售8800万股,约合平安总股本的3.6%.当时的买家是深圳市立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从平安上市招股书的披露看,这部分股权已经转让,使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股权在上市前下降至12.49%.同样是出于深圳市国企战略重组的需要,持股6.93%的深圳市财政局也将股权全部转让给了具有国资背景的深圳市深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2003年平安按照计划在全球发售的股份数目为13.88亿股,占公司扩大后股本的22.4%.主要售股股东为深圳市政府背景的两家股东。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卖出7300万股,持股权由12.49%降至8.77%,居第二大股东;深业投资管理公司将售出4050万股,持股比例由6.93%减少到4.87%。 其他前九大股东中,除了汇丰斥资12亿港元增持平安股权至9.9%而继续居第一大股东外,其他股东的股权均因上市而相应摊薄。此时,平安员工持股计划——江南实业和新豪时分居第三、四大股东,总计

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 案例分析综述

中国平安收购深圳发展银行案例分析 一、企业简介 1.中国平安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公司成立于1988年,公司注册地为中国北京,总部位于深圳。公司为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股份名称“中国平安”,股份代号2318。 经过了数年的争取,直到1992年,平安才成为一家真正的全国性保险公司,从此确立了“立足深圳,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基本发展态势。公司在注重保险业务的同时,积极拓展多元化经营,成立了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和平安信托投资公司,完善了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在巩固国内业务的同时,稳步推进公司的国际化,在香港成立了中国平安保险海外(控股)有限公司,统筹管理美国,香港公司及伦敦和新加坡代表处,与世界上160多家保险公司建立了友好往来,在286 个城市设立了理赔、检验和追偿代理。 2006年8月,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收购深圳商业银行89.24%股权,取得一张全国性的中资银行牌照。尽管此前平安集团已控股平安银行(原福建亚洲银行),但由于种种政策原因,平安银行终究改变不了“外资银行”的身份。由于深商行拥有银监会授予信用卡业务许可,故收购深圳商业银行将为平安集团提供涉足信用卡业务的理想机会。 2007年3月1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证券简称为“中国平安”,A股证券代码为“601318”,成为A股第二保险股,申购平安IPO所冻结的资金达到1.1万亿人民币。 2.深圳发展银行 1987年12月28日,深圳发展银行宣告成立,总部设在深圳。股票简称“深发展A”,股票代码 000001,是中国第一家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商业银行。深发展于1987年5月首次公开发售人民币普通股。这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发育的重要开端。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深圳发展银行综合实力日益增强,自身规模不断扩大,已在北京、上海、广

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案例分析

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案例分析 ——并购重组对金融业的影响 金工0902 高承令 2009110630

内容摘要 2009年6月,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并购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发展),作为我国A股市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并购,亦是我国金融业迈向综合经营的里程碑。2009年11月,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金融混业经营也即将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中国平安和深发展的并购重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分析了并购重组对金融业的影响。 关键词:并购重组、中国平安、深发展

目录 一、案例背景介绍 (1) (一)、收购案三方 (1) (二)、收购方案 (1) (三)、支付方式选择 (4) (四)、收购结果 (4) 二、并购对金融市场格局的影响 (4) (一)对银行业的影响 (4) (二)对保险业的影响 (6) 三、并购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7)

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介绍 (一)、收购案三方 1.收购方——中国平安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于1988年诞生于深圳蛇口,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至今已发展成为融保险、银行、投资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的整合、紧密、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中国平安的愿景是以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业务为支柱,谋求企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为企业各相关利益主体创造持续增长的价值,成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和百年老店。公司为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两地上市公司,股票代码分别为2318和601318。公司在香港主板公开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l261720000股,H股已于2004年6月24日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并于2007年3月1日获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A 股l150000000股。截至2009年3月31日,总资产合计7076.4亿元,总负债6261.7l亿元,股东权益合计814.69亿元,每股收益为0.22元,按每股收益排名,中国平安目前在同行业上市公司中处于第l位,主要业务包括人寿保险业务、财产保险业务、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但后两者仅占总体收入比重不到4%。 2. 被收购方——深发展 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发展”)是中国第一

供应链的兴起与全球经济的演变

供应链企业兴起与经济全球化演进 随着跨国公司全球布局的逐步深化和通讯技术手段的快速进步,全球产业分工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由此带来国际贸易的商业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一种新的业态——供应链公司取代了传统的外贸公司实现转型,这些企业在没有一个工人或一间厂房的情况下,靠提供增值服务实现年出口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贸易额,尽管总体规模和数量还较少,但这却是国际产业分工乃至全球化演进的新趋势。 传统的外贸公司,从资源配置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来看,存在很多弊端。随着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和跨国公司布局不断深化,在一些行业内产品内分工模式逐步成为主流,国际贸易流向越来越复杂,最终产品的上下游环节往往要在多个关境、多家企业间反复进出,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商品流和价值流在空间上的分离。

特别在电子信息等全球产品内分工较为明显的行业,产品技术和市场需求的更新速度加快,不同主体要求通过供应链整合实现快速反应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愿望增强,客观上为一个单一市场主体提供增殖服务让出了一定的利润空间。同时,通讯技术手段的突破和物流运输等快速发展,也使得这一构想的现实性大大增强。一些传统的国际贸易跨国公司开始转型,并不断地通过业务模式创新提供新的增值服务,逐步发展为新型的全球供应链公司。 供应链公司的基本运营模式特点 目前,全球主要国家均不同程度拥有一定数量的供应链公司,其经营规模、业务领域和业务模式各不相同。按照主体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内部的供应链公司或部门,其主要目的是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和业务流程,最大程度减少商品和服务在整个供应链中产生的成本,以提高本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例如美国的DELL、IBM电脑公司、沃尔

平安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合并深度研究

平安与深发展并购整合案介绍及相关分析 陈宁宁 浙商银行投行总部 一、并购背景介绍 (一)新桥投资退出深发展的背景介绍 新桥投资(NEWBRIDGE )是美国德克萨斯太平洋集团(TPG)专注于亚洲地区投资的子公司,主要从事战略性投资,曾经因收购韩国第一银行而让人称道11.五年锁定期即将届满,退出具有可行性。早在08年7月,就有报道称新桥已经启动退出计划,平安也有意接替,因此新桥退出计划酝酿已久。 。2004年12月份,新桥投资以每股3.54元受让深发展17.89%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后,承诺了五年锁定期(时间点以办理过户登记为准)。截至2009年6月份新桥投资总共拥有5.2亿股深发展股份,占比16.76%。此时,新桥退出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2.新桥作为战略投资者,以获取高额溢价回报为目的,不可能长期持有深发展股票,按照深发展09年6月份的股票市值看,至少能获得4倍以上的获利。 (二)中国平安愿意收购深发展股份的原因: “保险、银行、投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是中国平安综合金融战略的梦想,而目前银行板块目前偏弱。截止09年6月份,中国平安仅持有平安银行90.75%的股份,以及深发展4.68%的股权。按照09年中 1 韩国第一银行作为韩国第八大银行,在亚洲金融危机过后陷入困境。1999年,新桥以约5亿美元的价格买入韩国第一银行51%的股权,然后将其改造成一家优质银行,并在五年后出售给渣打银行,出售价

国平安年报,银行业营业收入在中国平安中的比重仅为2.9%,银行业净利润在中国平安中的比重约为7.45%,银行板块明显偏弱,急需补强。而收购是增强规模的最快捷方式。加之平安之前已作为深发展的中小股东,对深发展银行的公司治理、经营状况等有直接和深入的了解,以及深发展作为全国股份制银行这块具有相当含金量的牌照,因此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的意愿非常强烈。 (三)深发展选择中国平安的原因:由内涵式增长到外延式增长的必然选择。 目标公司深发展银行是我国第一家股份制银行,引进新桥投资作为战略投资者后,在业务创新、风险管理、流程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良贷款率急剧下降,资本充足率从2%提高到8%以上,可以说新桥给深发展带来的是内涵式增长。而目前阶段,深发展的增长最迫切的是扩大业务规模的外延式增长,因此资本就成为其最重要和迫切的需求。对于深发展来说,引入平安,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资本,长远提升其资本实力和资本充足率,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并可借助平安的交叉销售和网点布局获得“混业经营”的比较优势。其实早在2008年8月21召开的深发展半年业绩发布会上,深发展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纽曼就向平安伸出橄榄枝,表示:如果平安来投资我们,我们会成为一个比其他银行更好的投资对象。 二、并购进程概述及相关分析 截止目前,中国平安与深发展的并购整合共进行了三个方案或阶段:收购新桥股份;深发展向中国平安定向增发;深发展再次向平安

平安集团并购深发展案例分析

2012年第6期下旬刊(总第484期) 时 代 金 融 Times Finance NO.6,2012 (CumulativetyNO.484)平安集团并购深发展案例分析 张昳丽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北京 100097) 【摘要】平安并购深发展是迄今为止中国金融史上最大的并购案,本文主要回顾平安并购深发展事件的过程,并简略分析了并购动因和并购后的影响,认为此次并购是一次双赢的结果,尤其对于平安来说,是实现其综合金融梦想重要的一步。 【关键词】深发展 平安 并购 2012年4月26日,深发展吸收并购平安银行相关方案获得监管机构的正式批复,深发展将吸收合并平安银行,在两行履行必要的法律程序后将正式合并为一家银行,合并后深发展的名称也将由“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至此“深平恋”终于圆满。平安并购深发展作为中国金融史上最大的金融并购案,是里程碑式的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深发展背景回顾及并购动机 深圳发展银行有着十分辉煌的过去,它是我国第一家发行公众股并公开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创了中国金融市场的三个第一,在20世纪末曾一直是中国股市的风向标。但是随着中国经济改革深入以及竞争环境的改变,深发展的不足逐渐暴露出来,比如说深发展的资产质量低下、不良贷款率较高、资本充足率不足等严重限制了其发展。尤其是没有完善的资本补充机制,使得深发展它至今仍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最小的。为了弥补资本金不足的缺陷,深发展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新桥。新桥有着先进的国际管理技术,通过对深发展业务管理体系的改革,使其自2004年到2009年净利润不断增长(除了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不良贷款率不断下降,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逐年上升,实现了内涵式的增长。 但深发展始终被资本金不足的阴霾笼罩着。新桥接管期间,由于资本金不足,深发展的增发、配股或发次级债均受到严格的限制,只能依靠盈利的积累来一点点地充实资本金和覆盖拨备,限制了其扩张速度,极大地影响了深发展的赢利水平。 而到2009年,新桥持有的深发展股份的5年锁定期就要到期,新桥是一家私募股权性质的公司,主要以获得高额溢价为目的,并且其母公司面临着资金困境,不可能长期持有深发展股份。因此深发展需要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深发展若选择平安,一方面能够缓解资金压力问题,获得长久的资本支持,充分提升其资本实力与融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平安集团全国的销售网络、优质的客户资源以及强大的后台系统等优势,实现外延式的增长。 二、中国平安背景回顾及并购动机 中国平安集团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集保险、银行、证券、信托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金融集团。它始终怀有综合金融的梦想,其目标是实现保险、银行和投资三大主业的均衡发展,打造“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但是2009年的中国平安的年报数据显示,其银行净利润仅占公司净利润的7.4%,而保险业务净利润所占比例近75%,这意味着平安集团银行板块和投资板块比重偏小,有待加强。平安集团一直都有拓展银行板块的愿望,平安银行就是平安集团入主银行业成功的案例,当然平安集团在扩张银行板块也曾遭受了很多失败,例如在2006年收购广发行失败,2008年投资海外富通亏损,亏损额高达200亿元,但是巨额的损失并没有阻止平安集团向银行业扩张的脚步。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银行业在平安集团的发展空间大 发达国家经验显示,银行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两者具有很高的相关性。我国经济长期平稳高速增长,为银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推动了银行业务的发展。将2009年和2010年中国平安的年度报表进行对比可以发现,2009年银行净利润占比仅为7.4%,而2010年将深发展作为其联营企业后,银行业务净利润增幅1.67倍,占比约为16%。 (二)平滑投资收益波动的需要 平安集团三大主营业务中,保险和投资对于资本市场的表现要求较高,而银行业则比较稳定。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资本市场疲软,保险资金投资收益严重亏损,而证券业务和其他业务的投资收益亦大幅下滑,幅度高达60%以上,唯有银行业表现相对良好,净利润仅下降了6%。通过加大对银行业的投资,分散经营风险,平滑投资收益,利于平安集团整体业绩的稳健增长。 (三)混业经营的需要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国际金融机构发展的主流。面对已混业经营的外资企业的竞争,中国的金融机构需要开发跨市场、跨机构、跨产品的金融业务。2008年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中也意味着混业经营也将是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平安集团以保险为核心,保险是其主营业务,银保合作能够增加保险产品的销售渠道和销售规模,扩大保险资金收入,但目前在我国的银保合作中,保险公司一般处于弱势地位,通过收购银行,保险公司可以提高银保业务的利润水平,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并且深发展的营业网点近300家,基本覆盖了华东、华北、西南、华南地区,并且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而这些城市也是平安保险业务的强势区域,区域交集为协同效应提供更大的可能和更高的效率。 所以在2009年新桥持有的深发展股票限售期已经到期,新桥有意退出,深发展又需要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平安并购深发展具有可行性。 三、并购过程 此次并购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在得到保监会、银监会、商务部反垄断局的批复后,平安受让新桥持有的深发展5.2亿股股份,占深发展目前总股本的16.76%,同时平安向新桥定向增发2.99亿股平安H股作为对价。此时通过收购新桥持有的16.76%的深发展股份再加上该交易前平安已持有的4.68%的股份,平安共持有深发展21.44%的股份。 170 Times Finance

平安银行深发展案例分析

平安银行深发展案例分析 并购动因 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深圳发展银行,股票简称:深发展A,股票代码:000001)是中国第一家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商业银行。深发展于1987年5月10日以自由认购形式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售人民币普通股,并于1987年12月22日正式宣告成立。深发展作为深圳第一家上市公司和全国最早的股份制银行,在上世纪90年代,一直是金融界的宠儿。2004年,深发展成功引进了国际战略投资者——美国新桥投资集团(Newbridge Asia AIV III,L.P.),成为国内首家外资作为第一大股东的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业务持续健康增长,业绩表现良好。截至2011年上半年,深发展总资产达8,521亿元,总贷款4,485亿元,总存款6,325亿元。2011年上半年,深发展实现净利润47.32亿元,加权年化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24.74%。资产质量保持在很好水平,截至2011年6月30日,全行不良贷款率仅为0.44%,拨备覆盖率达380%,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58%和7.01%。 面对纷繁多变的经营环境,深发展以出色的适应力积极应对,扎实推进各项改革。 而于中国平安来说,我们可以结合中国平安的愿景进行分析,中国平安是是以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业务为支柱,谋求企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为企业各利益相关方创造持续增长的价值,成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和百年老店。在中国平安集团经营的利润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保险业务收入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而银行方面净利润少的可怜,要达到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平安银行并购深发展这个战略措施无疑是朝着他们的最终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在上文我也已经提到,深发展作为金融界的宠儿,有303个网点,遍布二十多个主要城市,而平安银行仅仅是在沿海的十个城市拥有76个网点。并购后, 平安银行将获得很多新增网点,同时这些城市是深发展业务增长最快的地区,也是平安保险呢业务市场份额较多的城市,因此拥有交叉销售和协同效应的巨大潜力。 而后官方发布的各项财务指标、市场业绩都无疑例外的说明这场并购决策所获得的正向的,积极的,显著地效应。 平安集团控股深发展的启示 企业并购应步步为营。公司利用自身竞争优势扩大业务范围进行整合并购,往往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从平安集团控股深发展的进程来看,从深圳市商业银行到如今平安集团全面并购的深圳发展银行,平安集团银行业务之路的发展可谓几经周折。 分业经营的金融模式。平安集团对深发展的控股实现了我国本土综合金融的金控(金融控制股份有限公司)模式,即企业集团经营范围涉及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多种业务。平安集团采用的是分业模式,即集团内各子公司各自经营业务并独立核算,集团公司只是对各分公司进行统一融资、运营管理。平安集团对深发展实现控股采用的是分业经营模式。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状况及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来看,平安集团通过保险业、银行业等业务的分业经营,能够实现集团公司对集团运营风险的控制,发挥集团业务的协同效应。因此,平安集团的经营模式将成为我国综合金融的一个范式。 对全能银行的监管。全能银行,顾名思议,涉及零售银行、资本市场、金融保险等众多分业务,能为公众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但全能银行庞大的规模、过于复杂的业务及过高的关联程度,会导致全能银行影响力巨大而无法倒闭。对这场并购业务的层层审批,恰巧说明了监督的重要性。

中国平安并购深圳发展银行的分析 -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学年论文 题目中国平安并购深圳发展银行的分析 学生姓名袁敏学号 2009303425 所在院(系) 经济学系 专业班级公司理财(1)班 指导教师姓名曾显荣职称副教授 论文完成时间2012年9月

目录 一、兼并与收购的区别 (3) 二、平安收购深发展 (4) 1、中国平安集团简介 (4) 2、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4) 3、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的原因 (4) 4、平安收购深发展事件 (5) 5、平安控股深发展三步走 (5) 三、并购的动因 (6) 四、并购后对双方的意义 (7) 五、总结并购的成功 (8) 六、总结 (9) 参考文献 (9)

中国平安并购深圳发展银行的分析 作者: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职称: 摘要:企业并购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企业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本经营的重要方面。2010年中国平安以其持有的平安银行90.75%股份以及现金足额以每股17.75元价格认购深发展16.39亿股非公开发行股份。交易结束后,中国平安成为深发展控股股东。本文对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银行事件对双方造成的影响进行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平安深圳发展银行并购 Abstract:The enterpris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is the enterprise in modern economy life self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market economy is the important aspect of enterprise capital operation. In 2010, Ping An of China held its 90.75% stake in Ping An Bank and cash amount to 17.75 yuan per share price for the deep development of 1639000000 shares of non-public offering of shares. After the end of a transaction, Ping An of China has become the deep development of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The acquisition of Shenzhen Ping An of China Development Bank events on both sides of the impact analysis. Key words: Ping An of China Shenzhen Development Bank Merger 一、兼并与收购的区别 兼并是指一家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的产业,实现对其经营权的全部控制,或是两家企业合并成立一个新企业的经济行为。前一种情况下,后者失去法人资格;后一种情况下,双方均失去原有法人资格,而产生一个新的法人实体。 收购是一家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的部分资产或是部分或全部股权,以实现对后者经营的控制权。收购与兼并的主要区别在于,被收购方通常并不改变其法律地位。二、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银行。

深圳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

深圳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 4深圳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分析 4.1深圳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简介 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导致商业银行日益预感到高端客户脱媒而去的危机。与此同时, 面对中小企业这个近在身边的快速壮大的市场,商业银行却始终一筹莫展。因为传统的信贷风险控制技术在面对假报表、无抵押、担保和随时可能倒闭的授信申请人时,显得苍白无力。这解释了我们在过去几年中经常看到的情景:在“先圈地,后开发”的策略下,各家银行竞相将自己标榜为服务中小企业的专业银行,做秀性质的签约会、推介会、新闻发布会充斥市场,客观上也对管理当局“鼓励中小企业融资”的急切心情做出了呼应。为争取到中小企业融资这块大蛋糕,各家商业银行不断推陈出新,设计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各类融资产品。 2001年下半年,深圳发展银行在广州和佛山两家分行开始试点存货融资业务(全称 为“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业务”),年底授信余额即达到20亿元人民币,利用特定化质 押下的分次赎货模式,并配合银行承兑汇票的运用、结算和保证金存款合计超过了20亿元。之后,从试点到全系统推广,从自偿性贸易融资(2003年)、“1+N”供应链融资(2003年)到系统提炼供应链金融服务(2005年),该行2006年在银行业率先推出“供 应链金融”品牌。 深发展供应链金融,就是该行根据特定产品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供应链主导 企业的信用水平,’以企业贸易行为所产生的确定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配合银行的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贷款操作所进行的单笔或额度授信方式的融资业务。深圳发展银行形象地将它描述为“1+N”。“1”代表核心企业,而“N”则是围绕“1”开展业务 的上下游中小企业。深发展推出供应链金融,主要基于对供应链结构特点、交易细节的把握,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或单笔交易的自偿程度与货物流通价值,对供应链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一供一销”链条稳固和流转畅顺,有利于供应链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以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的、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4.2深圳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主要融资模式

经典供应链融资案例解析

经典供应链融资案例解析 广东永华钢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 年,主要从上游钢铁集团采购板材,为家电和电脑机箱的生产企业提供板材的采购、剪切、配送服务。 2001 年到2004 年,国内高级板材需求量持续增加。永华钢铁抓住发展机遇,与上游厂商建立稳固合作关系,大力开拓下游销售渠道,并开展原料加工增值服务,企业迅速成长。 然而,业务增长也带来了流动资金周转的困难。公司流动资产从2002 年度的2522 万元猛增到2003 年度的4558 万元。其中,预付账款和应收账款分别增至1225 万元和1770 万元,而货币资金则从140 万元急速减少到4 万元。2003 年度现金净流出量达到136 万元,公司面临严峻的现金流压力。 供应链模式导致的企业资金瓶颈永华钢铁的流动资金压力问题,是这期间钢铁贸易企业普遍面临的发展瓶颈,其资金缺口主要来源于供应链交易压力。在供应链上的代理采购服务中,公司上下游都是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永华钢铁不得不接受对自身十分不利的交易条件:当公司从上游采购镀锌板等板材产品时,除下单时支付部分定金外,签订供货合同后即需支付全额货款,

上游收到货款后再排产发货,导致公司在预付款环节占用较多的流动资金。而当公司将板材产品加工剪切,销售给下游企业时,又必须给予客户一定账期,从而形成了大量应收账款;同时,由于下游厂商采用“零库存”和精益生产模式,永华钢铁必须维持一定存货,随着业务量增加,各类非现金流动资产迅速上升。 如何通过短期融资缓解资金压力,成为公司燃眉之急。融资的困境面对企业快速增长的流动资金需求,永华钢铁不得不寻求银行贷款支持。然而,对于银行传统贷款主要的三种方式而言,永华钢铁既缺乏信用授信所需的规模和优秀财务报表,也无法通过有力的第三方提供商业担保,更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难以获得银行贷款。 在传统方式银行融资无望的情况下,永华钢铁了解到深圳发展银行已通过供应链融资业务,成功帮助了大批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于是,永华钢铁与深发展进行了初步接触,希望借助供应链融资解决永华钢铁的融资难题。 深发展供应链专家向永华钢铁提出了融资方案: 一、基于存货支持,给予供应链融资经分析发现,永华钢铁流动资产的比重保持在总资产99% 以上,而存货、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占其中较大比重。04、05 两年中,永华钢铁预付账款在流动资产中所占比重分别达到34% 和49%。因此,永华钢

关于中国平安并购富通的案例分析

关于中国平安并购富通的案例分析 平安保险全称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公司成立于1988年总部位于深圳。 富通(Ageas)是国际保险公司,拥有超过180年丰富保险经验,位列欧洲20大保险公司之一。业务集中于占全球保险业最大份额的欧洲及亚洲巿场,旗下设四个分部为比利时、英国、欧洲和亚洲,并透过全资拥有附属公司及与各地强大的金融机构结成的伙伴网络,服务全球。 1、 并购简介 收购方为中国平安,主营业务是保险,其他业务是银行、投资;被收购方为富通集团,主营业务是保险,其他业务是银行、投资。收购事件发生于2007年11月29日,成交价格为累计投资人民币238.74亿元。2007年11月27日中国保险巨头之一平安保险集团敲响了进军海外的号角,斥资约18.1亿欧元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欧洲富通集团Fortis Group 9501万股股份,折合约富通总股本的4.18%,一跃成为富通集团第一大单一股东。这一收购名噪一时,它不仅意味着中国保险公司首度投资全球性金融机构,也可能成为中国保险机构保险资金运用的经典创新。2007年被认为是亚洲国家的“出国年”。当时的美国次贷危机尚未结束,并且市场仍有对其“愈演愈烈”之势的预期。富通集团卷入金融危机后,比利时、荷兰、及卢森堡政府在2007年9月29日宣布联合出资112亿欧元持有富通集团下属富下属富通银行49%的股权。随后荷兰政府、比利时政府及法国巴黎银行未经富通股东的投票擅自售出了富通旗下的

部分业务。通过一系列交易后富通集团的资产就只有国际保险业务、结构化信用资产组合66%的股权以及现金。这样大名鼎鼎的富通集团就由被誉为“银保双头鹰”的国际知名企业解体为一家国际保险公司,其盈利潜力一下子就有天上掉到地上。2007年10月,富通集团联合苏格兰皇家银行、西班牙国际银行以700多亿欧元收购荷兰银行。其中富通集团出资240亿欧元购买荷兰银行在荷兰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由于该款项主要以现金支付从而给富通集团较大资金负担,面对即将四分五裂的富通集团,最大单一股东—中国平安终于打破沉默,以一张高高举起的反对票联合一半股东在比利时富通集团股东大会上终止了出售富通资产的进程。2月11日同属比利时和荷兰两国的金融机构富通集团宣布公司股东投票否决了将部分银行和保险业务出售给法国巴黎银行的提议。同时由于次贷危机的爆发导致大量资产减计,富通集团偿付能力子2008年以来急剧下降。上述两大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富通集团自2008年以来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二、并购主要步骤 一是2007年11月27日中国平安宣布从二级市场直接购得富通集团约4.18%的股权。 二是2007年11月27日后至2008年增持至4.99%,前后共斥资超过238亿元人民币。 三是2008年6月富通集团为保证现金流稳定,宣布进行83亿欧元的增发中国平安再次斥资7500万欧元购买了其增发股票的5%。这时中国平安持有富通集团1.12亿股,投资成本高达238.74亿元人民币。2008年11

供应链前沿观点

供应链金融 一、概念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SCF,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银行层面),也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一种融资渠道(企业侧面),是指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 供应链金融是核心企业与银行间达成的,一种面向供应链所有成员企业的系统性融资安排。 一般来说,一个特定商品的供应链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在这个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因其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要求苛刻,从而给这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上下游配套企业恰恰大多是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结果最后造成资金链十分紧张,整个供应链出现失衡。“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下,处在供应链上的企业一旦获得银行的支持,资金这一“脐血”注入配套企业,也就等于进入了供应链,从而可以激活整个“链条”的运转;而且借助银行信用的支持,还为中小企业赢得了更多的商机。 二、中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 2001年下半年,深圳发展银行在广州和佛山两家分行开始试点存活融资业务(全称为“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业务”),年底授信余额即达到20亿元人民币。利用特定化质押下的分次赎货模式,并配合银行承兑汇票的运用,结算和保证金存款合计超过了20亿元。之后,从试点到全系统推广,从自偿性贸易融资、“1+N”供应链融资,到系统提炼供应链金融服务,该行于2006年在国内银行业率先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迄今累计授信出账超过8000亿元。 供应链金融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风险控制效果,自然吸引了许多银行介入。深发展、招商银行最早开始这方面的信贷制度、风险管理及产品创新。随后,围绕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迫切的融资需求,国内多家商业银行开始效仿发展“供应链融资”、“贸易融资”、“物流融资”等名异实同的类似服务。时至今日,包括四大行在内的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推出了各自特色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2008年下半年开始,因为严峻的经济形势带来企业经营环境及业绩的不断恶化,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我国,商业银行都在实行信贷紧缩,但供应链融资在这一背景下

中国平安再融资案例分析

史上最牛融资 中国平安巨额再融资案例分析 一.案情介绍: 在平安20多年的成长历程里,伴随着两次大型融资和两次引人瞩目的上市。在08年进行再融资之前,总资产已经从最初的4500万元发展到7000亿元,现如今已经是突破2万亿的总资产。 1994年摩根入股平安5000万美元(按当时汇率等于4亿元人民币),到2004年摩根集团获得20倍的回报;紧接着平安在赴香港上市前的2002年,又以每股6倍的溢价吸引了汇丰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亿元)的投资,持股比例为10%;2004年6月24日,平安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当时发行价10.33港元,认购比例58倍,筹资超过165亿港元,创下当年香港IPO的新高;2007年3月1日,中国平安在上交所挂牌。中国平安开盘价是50元,比发行价33.8元上涨了47%。两次上市,总共筹集资金550亿人民币,这550亿人民币花哪了? 2008年1月18日,中国平安在A股市场发布巨额再融资计划,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万股,分离交易可转债券412亿元,融资总额近1600亿元,创A股史上最大再融资。1月21日,深成指暴跌920.46点,创下有史以来最大的单日下跌点数。上证综指当日也下跌266.08点,5100点和5000点两大关口接连被破,5.14%的下跌也为半年来最大跌幅。据粗略计算两市一日蒸发市值近1.7万亿元。中国平安的巨额再融资事件血洗股市。 二.背景知识: (1)中国平安: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988年诞生于深圳蛇口,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至今已发展成为融保险、银行、投资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的整

合、紧密、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公司为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两地上市公司,股票代码分别为2318和601318。

供应链案例分析

案例1.【货发迟了一天】 案例分析 先说财务影响。假定该公司的库存周转率为10,这意味着公司保持36天的库存(365除以10)。货每迟发一天,分部就得多备一天的货,总库存即增加2.8%(1除以36)。假定各分部总库存为3000万美金,库存增量为84万(3000万乘以2.8%)。假定库存成本为25%(包括仓库成本、人工费、保险费、折旧费等),那么,迟发一天的代价就是21万美金一年。这还不算客户因缺料带来的损失。 这只是理论计算。实际案例中,分部过激反应,要求多备一周的货。那么,整个供应链条的总成本就超过百万美金。货迟发一天的影响如此,质量问题、断货、运输延迟、清关延误等的影响就更大。这些因素一起导致供应链库存居高不下。量化这些影响,有利于引起各方面注意,从而采取切实行动。 再说问题根源。英语中有条谚语:打开了一个罐子,发现了一罐子的蛆,说的是表面现象深究下去,往往会发现很多问题。这个案例中,问题是几方面的:(1)第三方物流操作人员不清楚绩效期望。原来的指标是当天发配货指令,当天配货完毕。但是,由于人员变动,培训等问题,这个指标就走了样,变成只要在运输公司提货前完成配货就行。因为不是每天提货,有些员工就搞不准哪天提货,例如想的是周三来提货,就计划在周三配货;但实际上是周二提货,于是这批货就得耽搁几天。(2)指标没有书面化。当天配货只是双方达成的口头期望,实际中并没有人统计是否达到这个指标。现代管理有句话,说你统计什么,得到什么(You get what you measure)。反之反是:既然没人统计,执行人员就不注意是否达标,直到问题严重,分部频频举报。(3)第三方物流的管理问题。他们严重依赖于个别人,结果这个人去度假,运作就出现问题。反应在供应商管理上,就是小供应商的流程可以建立在人的基础上,但不能建在个别人上。这说的是流程都得由人来驱动(听上去与咨询公司们鼓吹的无缝、自动衔接有天壤之别),但不能围绕几个个别人来设立。要不,这些人不在了,整个流程就出问题。 知道了根源,问题就迎刃而解。第三方物流公司每天跑两次报表,看当天发指令的货是否配齐;每周指标会议上,第三方物流汇报上周的表现。这样,配货延迟的问题得到了控制。流程过于依赖个别人的问题,一方面通过健全指标系统来缓解,另一方面要培养后备人员。说到这里,不能不提美国物流行业的一个问题:行业竞争激烈、利润低、薪酬低,难以吸引和保留一流人才。从业员工中,不管是卡车驾驶员、捡货员,还是仓库管理员、包装员,人员流动频繁。员工中滥用药物、酒精等问题也较多。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行业的服务水准,也更需要完善的流程、制度来规范。 解决了第三方物流的问题,问题还没完:如何恢复各分部的信心?一方面是沟通,解释给他们总部所采取的行动;另一方面是用数字说话,展示采取行动以来的进步。信心的恢复需要时间,要耐心说服,不能压服,尤其是内部客户。 案例2.【沃尔玛公司供应链管理分析】 1.沃尔玛供应链管理的成功之处。 主要体现在5方面: ①坚持“让顾客满意”的目标,消费者需求始终是沃尔玛供应链上最重要的环节; ②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③建立灵活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以达到最大销售量和低成本的存货周转的目的。 ④通过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来实现供应链的协调运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