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国海是否自古以来属于中国

南中国海是否自古以来属于中国
南中国海是否自古以来属于中国

中国南海研究院透露,中国对南中国海诸岛声索主权有历史依据。“有大量的史料和地图证明中国是最先发现,最先命名,最先(将南中国海)纳入版图的,最先建立设施,并连续不断地对南海诸岛进行管辖,中国是唯一的一个国家。我相信其他国家不可能比中国找出更充分的历史依据来证明南沙群岛的这些岛礁,他们非法占领的,这一点很明确。”

菲律宾:中国并非最先发现南中国海诸岛

但是菲律宾和越南等国不会同意这样的说法。2013年,菲律宾将中国告上国际仲裁法庭,在为配合国际法庭的控诉而录制的电视系列片中,菲律宾指出,中国的所谓历史证据完全是编造的。

电视片说:“根据史实,作为菲律宾人、印度尼西亚人、文莱人和马来西亚人后裔的马来-波利尼西亚人最早发现了这些岛屿。沿海地区的东南亚人是航海民族,他们最先发现,并在南中国海和太平洋捕鱼,比抵达这一海域的中国人早了几千年。”

中国并非最先为南中国海诸岛命名

比尔?海顿(Bill Haydon)是《南中国海--亚洲权力之争》(The South China Sea, the Struggle for Power in Asia)一书的作者。该书2014年出版,在书中,他试图证明包括中国在内的南中国海主权各声索国都缺乏历史证据。

他说,所谓南中国海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中国人最先为这些岛礁命名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他说:“我们现在应该都知道,中国对斯普拉特利群岛宣称拥有主权与中华民国的一个委员会有关。在此之前,没有中国官员到过斯普拉特利岛屿,所以这个水陆委员会只是沿袭了英国地图上的名字,然后将它翻译或是意译成中文。”

他以被中国目前视为最南端陆地领土的南康暗沙(South Luconia Shoals)和北康暗沙(North Luconia Shoals)为例说,1935年,中华民国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公布的名

称为“南卢康尼亚滩”和“北南卢康尼亚滩”,这两个名称都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后来,1947年中华民国将其改为更接近中文说法的“南康暗沙”和“北康暗沙”。

南康暗沙是中国最南的陆地领土的说法源于2009年5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一名记者。这名记者发现南康暗沙中的琼台礁已露出水面,感叹原暗礁已生长为中国最南端陆地领土。南康暗沙现由马来西亚政府实际控制。

中国教科书中中国最南端的领土“曾母暗沙”也是从英文的James Shoals翻译过来的。

中国并非第一个将诸岛纳入版图

2014年9月11日,菲律宾海事和海洋事务机构与德拉萨大学联合展出60张古代地图,声称可以证明黄岩岛不是中国的一部分。

德拉萨大学展示的这些地图从公元960年的宋朝到20世纪初清朝末年,时间跨度近1000年。展览组织方称,地图表明中国最南端的领土始终是位于中国沿海附近的海南岛。黄岩岛从未出现在任何中国古地图上。

《南中国海--亚洲权力之争》一书的作者海顿也表示,从1630到1830年,西方绘制的南中国海地图显示,南中国海的那些群岛并不存在。而 1897年广东省的地图上没有这些岛屿。海顿认为,自古以来,南中国海是一片无人治理的海域,主要是被渔民和海盗占领。直到19世纪初,英国海军才证明了南中国海群岛的存在。在他看来,南中国海大大小小岛屿的中文名字不过是对英国海军先驱的纪念。

中国古代的帝国并没有主权概念

莫汉.马力克(Mohan Malik)是夏威夷亚太安全研究中心的一名教授,他2013年在《世界事务》(World Affairs)上发表文章称,中国在南中国海的主权声索是历史小说(Historical Fiction:China’s South China Sea Claims)。

他写道,由于古代亚洲国家都不行使主权,因而中国以历史为基础宣称对斯普拉特利群岛拥有主权的说法站不住脚。在现代社会之前,亚洲帝国都是没有疆界的,也不会派兵守御边境,而且疆界也是经常变动的。在亚洲,治理主要靠宗主权体现的。与民族国家的概念不同,中华各朝代从来都没有仔细划定自己的疆界或是认真管理。中国的疆界更多的是一个圈或是区,其影响从文明的中心向边缘的异族未教化的民族逐渐减弱。

从历史角度来说,中国还是比周边国家有优势

马立克说,中国对南中国海声索的真正历史最早只能追溯到1947年。那就是1947年出版的由中华民国政府内政部方域司编绘的《南海诸岛位置图》。据称,当时的总统蒋介石希望以此为中华民族争取最大的“生存空间。”

但是,美国国际贸易和政治风险评估公司萨缪尔斯国际合伙人机构高级研究助理索拉布?古普塔(Sourabh Gupta)认为,就是因为这版地图,中国成为第一个宣称对南中国海诸岛拥有主权的国家,比其他国家更占优势。

“中国的声索是最有力的,而且被国际各方承认过的。从1920年代到1930年代到甚至旧金山合约,所有各方都承认中国的声索。这就是中国声索的基础。有充分的外交信函显示,当时所有的主要国家,日本、法国、美国和英国都接受了并倾向中国的声索。”

实际占领和控制比历史更重要

关于南中国海的领土争端,美国资深外交家傅立民(Chas Freeman)的看法看来更接近现实。他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说:“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现在包括中国已经正确地意识到,南中国海岛屿的主权的关键不是法律上的争辩,而是实际的占领和控制,并且持续赋予符合人类生存的条件。这个岛屿是否能够产生200海里的经济专属区还是12海里的领海,都取决于人类是否能够在岛上生存。这就是各国竞相抢占岛屿,驻扎在岛屿,并向外界展示人类可以在此生存的原因。”

他说,中国是后来者,这也是北京大规模地在自己实际控制的岛礁上填海造岛的原因。越南和菲律宾等国1970年代开始了在南中国海的建造工程。

“人工岛不能拥有领海权和经济专属区”

不过,不少的法律专家已经指出,根据国际海洋法公约,在天然状态中不能支持人类居住或位于海面之下的地貌,本身无法享有领海或是专属经济区。

根据维基百科,中国目前有效控制着斯普拉特利群岛(南沙)中的11个岛礁。越南控制着28个岛礁。菲律宾二战后一直管辖着斯卡伯勒浅滩(中国所说的黄岩岛)直到2012年中国把菲律宾赶出这个地区为止。马来西亚在70年代起就在“九段线”以内的中国宣称拥有主权的岛礁附近区域大规模开发石油资源等等。台湾控制着东沙群岛,另外台湾还有效控制着南沙群岛最大的岛礁太平岛(Itu Aba )。

最新南中国海与近代东南地区社会经济变迁——以闽南地区为中心

南中国海与近代东南地区社会经济变迁——以闽南地区为中心

南中国海与近代东南地区社会经济变迁——以闽南地区为中心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摘要]闽南地区既是中国东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南中国海地区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闽南地区社会经济变迁牵动了环南中国海华人跨国网络的一系列变化,并从一张华人跨国贸易网络,演化为一个由贸易、移民、金融、社会等多种网络交叉构成的复合网络。华人跨国网络的变化,又影响、制约了闽南地区社会经济变迁的趋势和力度。 [关键词]华人跨国贸易网络.侨汇网络。社会经济变迁 关于近代我国东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以往国内学术界已有不少相关研究成果问世。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有待于视角的转换和方法的改进。这里涉及两个问题:第一.诚如我在先前的一篇文章里曾指出的,以往国内近代中外经济关系的研究基本上被定格在中西经

济关系的框架内,一部近代中外经济关系史几乎成了中西经济关系史,近代中国与周邻亚洲地区(除日本外)的经济关系被很大程度地忽略了。①受这一研究定势的影响和约束,以往学术界讨论近代东南地区社会经济变迁的论著,往往仅关注来自中西经济关系的影响,忽略了来自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关系的影响。②第二,就区域史研究的方法论而言,一个既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变迁,不仅受制于该区域内部的社会与自然因素,而且受制于该区域的外部联系,即该区域在一个更大空间内的结构性位置。然而,先前的研究成果大多仅把关注点集中于我国东南地区自身,缺乏一种大的空间视野.事实上,上述两个问题都涉及一个对中国东南地区社会经济变迁影响甚大的区域,即南中国海地区。 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福建南部(即闽南)地区,既是中国东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南中国海地区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由于历史上当地居民持续不断地前往东南亚地区,从事商业、工矿业和种植业等经济活动,并在东南亚地区形成了诸多华人社会,从而在环南中国海地区形成了一张独具一格的华人跨国社会经济网络.因而,该地区近代以来所经历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变迁,便与环南中国海地区华人跨国社会空间及其社会经济网络的演化密切联系。故此,本文将在环南中国海的区域视野下,考察和讨论近代闽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 ------------------

完整版中国近海海域

中国近海——海域 一、相关概念 领海基线、1领海基线为沿海国家测算领海宽度的起算线。基线内向陆地一侧 的水域称为内水,向海的一侧依次是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管辖海域。我国采用直线基线法。 内海、2基线内向陆地一侧的水域称为内海。 领海、3由领海基线向外延伸12海里,领海宽度12海里。 毗连区4、由领海基线向外延伸24海里,毗连区宽度也为12海里 专属经济区、5从测算领海基线量起200海里、在领海之外并邻接领海的一 个区域,专属经济区宽度176海里。(这一区域内沿海国对其自然资源享有主权权利和其他管辖权,而其他国家享有航行、飞越自由等) 大陆架6、领海以外依本国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生至大陆边缘的海床和底土, 从领海基线至大陆边缘,如不足200海里,则扩展至200海里。 如在200海里至350海里之间,可延伸至实际大陆边缘。 如超过350海里,大陆架至350海里为止,或在2500米等深线以外100海里终止。 、相关关系7 8、广义国土划分领陆 领空(包含领海上空) 湖川领内水土内海 国土领海(含底土)(广义

国家可管辖海域毗连区 专属经济圈 大陆架 二、海域概况 1、中国近海由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台湾东侧太平洋海区5个部分 万平方千米。它们南北相连,属北太350万平方千米,南海组成,总面积约470 平洋西部陆缘海。(就并非全部是我国的领海和管辖区中国近海是由于邻近我国大陆而得名,。我国主张归我管辖的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像日本海不是日本的一样)多万与邻国有争议或为邻150300万平方千米,但其中有约济区等海域总面积约。我国只与越南谈判划定了北部湾的界线(专属经济区的界线)国所占领。目前, 、分界线2渤海——黄海: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群岛至山东半岛北端蓬莱角连线。 黄海——东海:长江口北侧启东角与朝鲜半岛西南侧济州岛西南角连线。 东海——南海:广东南澳岛沿台湾浅滩南侧至台湾岛南端鹅銮鼻连线。:台湾以东海区:琉球群岛以南,巴士海峡以北太平洋水域。 三、渤海 经纬度37°07′~41°N,117°35′~122°15′E地理 位置相对位置北,西,南三面分别与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三省一市毗邻 由北部辽东湾,西部渤海湾,南部莱州湾,中部的中央盆地、东部渤海组成万平方千米。海峡,五部分组成。面积约7.7我国内海,海底地势从三个海湾向中央盆地及渤海海峡方向倾斜,坡度特点平缓;渤海水文性质深受大陆影响,水温较低,低盐度较小,含沙量量较大。 渔业、港口、石油、旅游和海盐是渤海的五大优势资源。资源渔业:渤海水质肥沃,营养盐含量高,饵料生物十分丰富,浮游植物

南中国海是否自古以来属于中国

中国南海研究院透露,中国对南中国海诸岛声索主权有历史依据。“有大量的史料和地图证明中国是最先发现,最先命名,最先(将南中国海)纳入版图的,最先建立设施,并连续不断地对南海诸岛进行管辖,中国是唯一的一个国家。我相信其他国家不可能比中国找出更充分的历史依据来证明南沙群岛的这些岛礁,他们非法占领的,这一点很明确。” 菲律宾:中国并非最先发现南中国海诸岛 但是菲律宾和越南等国不会同意这样的说法。2013年,菲律宾将中国告上国际仲裁法庭,在为配合国际法庭的控诉而录制的电视系列片中,菲律宾指出,中国的所谓历史证据完全是编造的。 电视片说:“根据史实,作为菲律宾人、印度尼西亚人、文莱人和马来西亚人后裔的马来-波利尼西亚人最早发现了这些岛屿。沿海地区的东南亚人是航海民族,他们最先发现,并在南中国海和太平洋捕鱼,比抵达这一海域的中国人早了几千年。” 中国并非最先为南中国海诸岛命名 比尔?海顿(Bill Haydon)是《南中国海--亚洲权力之争》(The South China Sea, the Struggle for Power in Asia)一书的作者。该书2014年出版,在书中,他试图证明包括中国在内的南中国海主权各声索国都缺乏历史证据。 他说,所谓南中国海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中国人最先为这些岛礁命名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他说:“我们现在应该都知道,中国对斯普拉特利群岛宣称拥有主权与中华民国的一个委员会有关。在此之前,没有中国官员到过斯普拉特利岛屿,所以这个水陆委员会只是沿袭了英国地图上的名字,然后将它翻译或是意译成中文。” 他以被中国目前视为最南端陆地领土的南康暗沙(South Luconia Shoals)和北康暗沙(North Luconia Shoals)为例说,1935年,中华民国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公布的名

南中国海问题的分析

南中国海问题的分析 摘要:南海问题,是指中国与东南亚部分国家围绕南中国海主权归属及海洋资源开发所产生的争议。其直接原因是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四国对中国南沙海域权益的侵犯,在这一原因的背后还有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因素在起作用。南海问题不仅关乎中国的主权领土完整,而且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南海争端实质国家利益 南海问题,是指中国与东南亚部分国家围绕南中国海主权归属及海洋资源开发所产生的争议。其实质是东南亚某些国家否认我国在南海U形断续线内的主权,并且非法占据南沙岛礁并大肆掠夺资源[1]。南海问题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南海问题实质上是南沙争端。争端方为中国、中国台湾、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一般称之为“五国六方”。西沙争议仅存在于中越两国之间,是由越南单方面挑起的。越南把所谓的“西沙争议”引入南海问题,是蓄意将南海问题扩大化和复杂化因此,这里所讲的南海问题实质上是指南沙争端。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并不存在南沙争端问题,除了南越当局对中国南沙群岛提出过主权要求外,没有其他国家对中国拥有南沙群岛主权这一事实持有异议。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国从未对南沙岛礁及附近海域有任何主张或行动。南沙局势相对平静,南沙争端的国际影响也十分有限。20世纪70年代以后,越南、菲律宾等国纷纷出兵占领其声称拥有主权的岛礁,南沙争端开始凸显。南沙争端的直接原因是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四国对中国南沙海域权益的侵犯,在这一原因的背后还有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因素在起作用。 首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影响。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诞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妥协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海洋权益的胜利,对国际海洋新秩序的建立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产生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由于岛屿在划分领海、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拥有一座小岛便可拥有12海里的领海,外加12海里毗邻区的管辖权,甚至可拥有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的权利。新的海洋法律制度实际上助推了各沿海国对海域管辖范围的声

最全的南海问题。非常详细】

南海的地缘状况如果用两个字形容就是“复杂”,如果用三个字形容就是“太复杂”。复杂的原因其实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手伸得有点长,或者说中国的地缘状况很难控制住这么一大片突出的海域。不过既然当初把图画的这么大,而现在走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又这么需要这片海,那么“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可能周边的那么小国会觉得很不公平,但政治就是这样,谁叫中国是这个区域唯一的大国呢。 中国南海问题的历史 现在我们看到的南海边界俗称“九段线”(就是出版的地图中南海画的虚线分为九段),这条边境的主要作用是证明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控制过一片海域,或者说曾经在这一片海域频繁活动过。并不是周围的国家就没在这打过渔、贩过货,只是中国比较喜欢做记录,所以古典时期对于这片海域的记录中国自然占优。 大国所具有的并非只是文化优势,在政治上也总是比小国更有敏感性。尽管中国人的自尊心让我们一直希望中国是结束二战的决定性因素。但作为政治家却会很清楚的看到,太平洋战场才是胜负的关键。作为美国的忠实盟友——“国民政府”将目光投向海洋的深处也就很自然了。 其实也不能怪那些小国没有战略眼光,因为那时他们正忙着民族独立(独立时间:菲律宾1946年,越南1946年,马来西亚1957年)。陆上的边界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渔民打渔的地方,好像自古以来也没人管过,谁又这么无聊会去关心呢? 作为当时中国合法的政府——“国民政府”却并没有认为这是一件无聊的事,派船过去转一圈是必须的,既然日本人曾经在那些岛上挖过矿,那作为战胜国接收是顺理成章的。不过以限于当时的条件,在太平岛上驻军已是所能做到的极致。 转是转过了,在地图上标出自己的势力范围,传檄四方是接下来要做的了。鉴于那些小国正在纷纷独立,拖的长了难保会有人回过味来,所以时间有点紧。不过好在那些绘图的专业人士并没有让政治家们等太久,1947,当时的中国政府内政部方域司在其编绘出版的《南海诸岛位置图》中,为这片被命名为“南中国海”的海域划定了一条有11段线的边线。 两年以后国军无奈的退到了海峡的另一面,而做为继任者的共军似乎也很欣赏国军在地图上的开拓精神。不过作为一个自认为更有朝气的政权,一成不变的接收前朝的遗产似乎不够有面子。于是11段线变成了“九段线”。从此“南中国海”变成了中国的“南海”,以至于一代又一代“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有志青年们,想当然的认为这片海就是中国的内海。 事实上对于“九段线”的法律地位一直是模糊的,可能最初的绘制者也觉得画得过于霸道了,因此没有用实线而是用虚线画。“九段线”的存在更多的是表明一种历史(也可以说是历史的霸权主义),在地缘状态不佳的情况下,历史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好在当时画了这根线,中国才有可能将自己的利益诉求一直延申到爪哇国。但对于不能容忍“九段线”内出现一点外国势力的有志青年们必须清楚一点,即使事情完全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即所有的岛屿归中国),中国也不可能将南海变成内海。这一点以后会讲到。 既然所有的争议都是在这条“九段线”内,那么我们可以按照当初画图的专家们的思想往下想,为什么要这样划?事实上看过这条“边境线”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除了象征性的为周边国家留了点空隙以外,中国已经把南中国全部占完了(或者说划完了)。 有鉴于此,完全有理由相信,当时的专家们是完全按照周边国家的海岸线划出这条“边境线的”。当然划完以后要做的事还很多,毕竟大国也不能不讲道理,海洋是陆地的延伸,如果没有合适的岛屿做为支撑点,把领海伸到别人家们口也说不过去(去转过了几个岛还

黄康俊,南中国海的一叶孤舟

黄康俊,南中国海的一叶孤舟 楚昆 黄康俊仿佛是一夜间浮出海面的。记得十年前,《小说界》那篇《鬼海鬼鳐鱼贼》一出笼,便让中国文坛爆了个“新鲜”,立时引起鲁迅文学院和北京评论界的关注——专门召开研讨会,于是上下一片惊呼:“中国写海作家,北有邓刚,南有黄康俊!” 黄康俊这个“海佬”的出现,一开始就迫使文坛为之侧目。他带着南方海的陌生、神秘、深邃、无垠,以独具一格的奇诡怪诞和放荡不羁,开拓了一方仅仅属于他个人的艺术之海。那片久违的处女海,被他塑造的崩鼻三、何炳水、新加坡女人、阿潮、香港妹、蟹仙、蓝波仔、越等南蛮土著捣鼓成一道道世界奇特的风景线,赚得读者为之晕头转向酩酊大醉死去活来欲罢不能;甚至害得还没来得及与之相识的广东省作协主席陈国凯连夜追读其作品,“先读《两个太阳的海域》,洋洋万言,一拿起来就放不下了,一直读到深宵。他笔下大海的神奇,大海的诡谲和美妙,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以及他们跟大自然较量的剽悍气势把我迷住了。在广东作家中,写海写得如此多姿多彩者,如此惊心动魄者,在我印象中,黄康

俊是第一人。”(陈国凯《读黄康俊小说》) 最早读他的中短篇小说集《海蚀崖》(作家出版社“新星丛书”),就被其咄咄逼人的才气和霸气所慑服——集子中的每篇都 称得是上乘之作(其中两篇被《小说选刊》选用,两篇分别被收入1988年和199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选》,有好几篇获得各类大奖),且每篇的写作手法各异,绝不类同,把 象征、隐喻、神话、魔幻、寓言、童话、幽默、反讽、变形等各种艺术色彩从中铺排得淋漓尽致、大胆狂放,使其作品万花筒般斑驳多姿、繁复深沉、神秘怪诞却引人入胜。他将中国传统小说笔法和西方现代主义多种流派的手法糅合得 如此奇妙,如此娴熟,如此让人迷醉的地步,让你情不自禁骂娘:妈的居然可以这样写“海”,写渔民生活!黄康俊的艺 术个性太鲜明太独特太霸气了,这促使中国文学出版社一连组织多人翻译他的几部中短篇向英、法等国家介绍。 黄康俊对艺术的追求和探索相当苛刻,他甚至夸下海口:要创出与世界海洋作家背道而驰的海类作品。其实这家伙是极端谦恭温良而且没有半点狂妄自大的一个人,这与他做人没任何干系,关键是他的创作天分是狂放型的。他绝不肯摹仿或迁就别的艺术大师,他竟然对世界公认的海明威、康德拉、阿斯塔耶夫等海洋文学师爷敬而远之,他说他写的每个字都必须是自己的风格,他就那么认死理。他死心塌地选择属于自己耕耘的“网埠”(放网的海区),任凭月黑风高山长水远,

南海的得失及其战略意义

南海的得失及其战略意义 观点 01-25 20:44 当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的匮乏、环境的污染将人类生存的陆地弄得不堪重负之时,许多国家的目光投向了包裹着陆地的海洋。那浩淼的蔚蓝色正展示着它特有的魅力――它占有地球面积的70.8%,它拥有的矿物资源、海洋食物资源是陆地的千余倍,它所提供的水产品至少能活300亿人口,曾有这样一件事:在距日本京都千余公理的海洋上,有一个叫冲鸟岛的地方,岛屿很小,涨潮时,岛的最高处离海面仅有45厘米,其露出面的长度不足五米。岛上既无矿藏,也无人烟。但是日本政府却投资数亿美元修葺小岛营造建筑,以“填海造田”的气势保留这块孤悬在汪洋中的小岛。 精明的日本人是从来不做亏本生意的,日本这样大兴土木图的是什么呢?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岛屿是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岛屿也可以像陆地一样拥有自己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沿海国有权划定200海里专属经济区、12海里领海和24海里毗边区,日本的野心就是向广阔而富绕的海域索要“海洋国土”!因此,岛屿具有数万倍的增值能力。正因为如此,凡涉及海岛的主权归属,各国绝不相让。 中国80%的石油沉睡在海底。目前中国的陆地原油产量,现已发现的储量再过二十年即告开采完毕。而南中国海中国传统疆域内的的石油储量为六百亿吨,够用一百年。南中国海的可燃冰储量足够用上几万年。南中国海的其它资源价值在一万亿美元以上,这对中国这一人口众多而陆地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来说,简直是起死回生之地。同时南中国海又是东亚与西亚、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交通运输的咽喉和枢纽。 据科学家计算,就生产热量而言,两亩浅海海洋就相当于一亩良田,我国沿海约有这样的“良田”2亿亩,南沙群岛及其

古代中国的三大海区

古代中国的三大海区 怎样确定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首先要确认那个“中”。有了这个定盘星,才会有相对应的东西与南北。“三代”的陆地方位是这样确定的,“三代”之后的海洋方位也是这样确定的。这时候我必须知道,祖先是坐在中原的屋檐下言说“四海”的。这里是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心,四方之海皆围绕“天地之中”来确定。古代中国海区是由掌握话语权的中原人来名命的。 1、只能算半个地理名词——五湖四海 “五湖四海”作为一个成语,很少有人知道它语出何处。20世纪的中国人最熟悉的“出处”是《为人民服务》中的那段话:“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朦胧中,人们似也体味出它指的是山南海北,或四面八方。但这个成语毕竟有它地理学的意义,对于研究人文地理的人来说,把它落到实处也是一门功课。 从出处看,“四海”似乎早一些。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尚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文命,即大禹;敷于四海,即治理四海。上古之人认为中国四周有海环绕,所以称中国为“海内”,称外国为“海外”。至于这“四海”叫什么名称,具体地点在哪里,《礼记·祭义》有进一步的海区说法,四海为“东海、西海、南海、北海”。但没有明确指出其海域位置。汉代的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说,“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八荒,即荒芜极远之地也。《尔雅·释地》说,“九夷、八狄、七戒、六蛮谓之四海”,也有人认为“九州”被四海环绕。有中原之外,皆是“海”的意思。 尧舜禹也好,夏商周也罢,其活动范围皆在中原一带,理论上讲是不可能指认海洋意义上的“四海”。所以,对于孔子一众儒士更愿意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这个“四海”又有点“天下”的意思了。可以说,古语中的“四海”,其人文的所指,大于地理的能指。由于缺乏具体的海区指向,我看只能算作半个地理名词。 比之“四海”,“五湖”的指向相对明确一些。《礼记·夏官·职方氏》中有“其川三江,其浸五湖”。说可以用于灌溉的有三江五湖。但具体的哪五个湖,没了下文。弄得后世说法不一。北魏的郦道元撰《水经注》,认为“五湖乃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湖、■湖”。唐代的司马贞认为“五湖”指“具区(太湖)、兆■、彭蠡、青草、洞庭”等五个湖。 后人对“五湖四海”的地理指认有所不同,但人文含义却一直没变,“五湖四海”就是四面八方、全国各地,甚至,全天下——是一种东方胸怀的文化表达。 到了近现代,“五湖四海”的地理指向,才相对明确了。一般以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为“五湖”。一般以渤海(北)、黄海、东海(东)和南海(南)为四海。但这样分也不准确,只是凑足了四个海,而不是原来想表达的四个方向的海。实际上,中国的西边并不靠海,“西海”对于中国是不存在的,从方位上论,中国只有“三海”。 与古人讲究的地德相比,海德思想则偏于空泛,不像地德选定“五岳”那么明确与精细,四海之说,在海德上是内实(陆地)外虚(海区)之德。 2、中国海洋文明的发祥地——东海 东海是中国海洋文明的发祥地,有点像地中海的爱琴海,伸向大海之中的山东半岛,是中原文明少见的一抹蓝色。 至少在战国时期,齐人就已经有了很清楚的海洋“理论”。齐国的阴阳家邹(驺)衍,曾在首都临淄的“百家讲堂”——稷下学宫的论坛上大讲“海洋与九州”的学说:讥讽儒者之“中国”,只是海洋中的一块陆地,内即禹之九州,外“于是有裨海环之”;“裨海”之外是赤县神州,再外“乃有大瀛海环其外”;虽然,他的“大九州”概念源于推论,而非地理实践。但这里的“裨海”和“大瀛海”,还是最先明确了两个不同的海区概念,即近海与大洋,可谓地理学的一大贡献。 齐人与海的关系非同寻常,不仅有理论,而且还有实践。齐人的“远洋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是,齐国术士徐福忽悠秦始皇派船队东渡扶桑的求仙之旅。 从《史记》的《秦始皇本纪》和《孟子荀卿列传》中所记载的两个故事看,齐人和秦人与东海的关系,似乎表现为大陆人与海中仙的崇拜关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四次东巡海疆,并在最后一次东巡时,病死在路上。汉武帝也承继了秦始皇的这一“传统”,在位期间9次东巡海疆。两朝皇帝高度重视东海,虽然有徐福、栾大等术士忽悠海上求仙的因素在里面,但客观上却造成了对东海海疆的高度重视,提高了这一海区的地位。所以,我们在《史记》中也能看到,东海是秦汉王朝行政管理中的重要一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