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发展中的介入及模式探讨

专业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发展中的介入及模式探讨
专业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发展中的介入及模式探讨

专业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发展中的介入及模

式探讨

——以北京市中关村街道华清园社区服务站为例

姜振华

2012-7-23 16:15:56 来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京)2009年5期第138~封三页【内容提要】专业社会工作和社区发展具有重要的亲和关系,二者在价值取向和工作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因此,专业社会工作对社区发展的介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专业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发展中的介入应以政府主导、高校与政府合作的方式进行,介入的理念应是和谐主义,介入的目标应是培育社区社会资本。

【关键词】专业社会工作/城市社区发展/介入模式

【英文标题】On the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Interven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Community and Its Model: Taking Huaqingyuan Community Service Station in Zhongguancun Street of Beijing as an Example

【作者简介】姜振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城市社会学与社区工作,北京100089

社区工作在我国的发展是以“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面貌出现的,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政治与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问题的出现以及居民多样化需求的增长,专业社会工作与社区工作的关系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社区建设的概念和逻辑下,我们可以看到专业社会工作与社区建设在价值取向和工作内容上的一致性。目前关于专业社会工作和社区发展的亲和关系,学者们已从

理论层面进行了深入论述,但是,从国内的研究来看,对于社区发展中的专业社会工作介入问题并没有出现大量的深入研究,缺少经验研究支撑,对于社区发展中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模式、实务策略、价值取向等都缺乏具体的研究,因此,本文试图从专业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发展中介入的角度,以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的华清园社区服务站为例,探讨专业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发展中的介入状况、介入模式和相关问题。

一、华清园社区服务站简介

华清园社区服务站的成立是中关村街道社区服务体制改革的一个成果,同时也是其社区服务体制最基层的组成部分。中关村街道从2007年开始着手进行街道层面社区服务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其目的是实现“专业社工的社区化和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因此,街道办事处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合作,于2007年6月在华清园社区成立了华清园社区服务站,意在引进专业社工人才,为社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华清园社区服务站是中关村街道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一个合作项目,双方的合作模式具体体现为:中关村街道负责提供社区服务场地设施、办公和服务设备、办公经费、服务经费以及工作人员的工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负责社区服务的策划、提供和管理。该项目的目标体现为以下几方面:服务社区居民,动员居民参与,推动社区管理,发展专业优势,探索社会管理、社区建设和专业社会工作有机结合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服务站的专职工作人员全部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担任,他们已成为北京市首批在基层社区工作的专业社工。700平方米的服务站的功能和设施的设计主要是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的师生根据专业社会工作的服务要求和内容来设计的,充

分考虑了专业服务活动的安排和策划以及居民多方面的服务需求,一方面能够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等多元化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专业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要求和特色。

华清园社区服务站现在是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北京市社区服务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北京市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它的成立无论对于基层社区服务体制改革,还是对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在此,专业社会工作与社区发展在理论上的亲和关系在实践中由于现实的需要已经发展成为专业社会工作和政府在实践领域的密切合作。

二、华清园社区服务站的服务状况

1.服务内容

华清园社区服务站的专职、兼职社工以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实习生等工作人员在对社区需求进行初步评估的基础上,自2007年7月以来根据该机构的工作理念和目标开展了以下内容的服务:

第一,社区公共服务。该部分的服务内容主要为协助政府办理社区公共事务。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政府聘用的协管员,而不是社工,因此,专业社会工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介入较少,主要是了解居民与公共服务相关的需求,充实和丰富公共服务的内容。

第二,社区便民服务。社区服务站受理社区居民服务需求信息,根据需求,借助96156平台,开发社区服务内容,整合社区内外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

服务。

第三,社区公益服务。社区服务站的服务内容大多是公益服务,根据公益服务的主题和性质的不同,提供的服务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内容:(1)老年服务。包括开展老年休闲文化活动、开设各种老年兴趣班、推动老年社团的发展以及开展老年小组工作。(2)青少年服务。包括开展青少年休闲文化活动、开设青少年兴趣班、开展青少年小组工作。(3)社区教育。包括开设公益大讲堂、开展各种性质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办社区月报等。(4)社区休闲娱乐文化活动和主题活动。服务站一方面利用机构内的场地、设施定期对居民开放,以方便居民的娱乐、健身和休闲活动,另一方面还根据节日和主题开展了各种主题活动。

2.服务策略

进行社区资源分析、挖掘社区资源、整合社区资源是社区工作重要的服务策略和手段,资源整合不仅能够解决社区资源的分配不均,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而且能够促进社区参与,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社区的凝聚力与归属感。因此,华清园社区服务站从运行以来就将整合社区资源作为其重要的服务策略之一,在挖掘、整合、利用社区内外资源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很多成果。

华清园社区服务站对资源的整合利用主要表现在对组织资源的挖掘和整合上,社工在对社区内外资源进行挖掘的基础上,通过互惠、双赢的合作策略,发动社区内外不同主体与服务站一起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社区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而且还能够加强社区组织与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促进社区的融合。服务站整合资源的服务策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与商业组织的合作。在华清园社区服务站所提供的老年服务、青少年服务和开展的社区娱乐文化活动以及主题活动中,几乎都能看到商业组织的参与和合作,他们或是提供资金和人员支持,或是提供设施,或是直接提供服务。

第二,与事业单位的合作,主要包括社区内的幼儿园、小学和医院等。服务站在为老人和青少年提供服务方面,得到了社区内幼儿园、小学的支持与合作,它们或是提供场地,或是动员学校的学生参与服务站的活动。

第三,与高校社团的合作。高校社团在开展校内活动的同时,也希望将自己的活动和服务拓展到社区,实现与社会的接轨。因此,服务站也得到了许多高校社团的支持。

第四,与NGO的合作。服务站与社区外的许多NGO也建立了合作关系。很多NGO希望通过拓宽自己的服务领域来加强自身的力量,服务站因为具有良好的服务设施、场地和专业的社工等多种因素成为许多NGO的合作伙伴。

三、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发展的模式探讨

华清园社区服务站从成立至今已经在服务运行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专业社会工作在社区发展中的介入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华清园模式”。现对这一介入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介绍。

1.介入方式——政府主导、高校与政府合作下的专业介入

“华清园模式”与上海和深圳的社工发展模式具有相似之处,都具有“政府

主导、官民合作”的特点。以深圳为例,专业社工的发展具有两种不同的路径:第一种是“政府采购、民间运作”模式。政府扶持成立了各种非营利性的社工服务机构,并将一些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外包”给社工服务机构,社工服务机构派驻社工到基层社区,依托社区工作站开展社区工作。第二种是深圳南山区的“社工进社区”模式。南山区面向全国高校招聘社会工作等专业毕业生作为社会工作者,并把区内8个街道分为8个片区,将社工分配到各社区工作站工作。在这一模式中,社工在组织体系上隶属于区政府,被纳入原有的区街制的行政体制管理框架内。

与深圳的这两种模式相比,“华清园模式”同时具有这两种模式的某些特征。服务站工作人员不是由街道直接聘用,而是由中关村社会工作协会(街道扶持培育的非营利组织)聘用的,服务站在名义上是中关村社工协会的一个项目部。这在形式上与深圳的第一种模式类似。但是实际上,中关村协会并不对服务站进行直接管理,服务站更多地受到街道的管理与控制。因此在实质运作方面,它与南山区的模式类似,受到行政力量的直接控制。华清园社区服务站的运作是处于政府主导之下的,政府的主导地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服务站的场地、设施设备以及日常行政和办公经费由街道提供;服务站的社工岗位由街道出资向中关村社工协会购买;街道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对服务站的服务运作进行监管,服务站的服务资金来源、项目审批以及工作成果的交代都直接与街道发生联系。借由这种主导地位,街道办事处一方面可以实现社区服务体制的改革、满足居民提高社区服务质量的诉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专业社会工作在基层社区的发展进行控制和管理。因此,总体上来说,“华清园模式”说明了专业社会工作在社区发展中的介入是政府主导下的介入。

虽然社区服务站的运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因素的影响和渗透,但是它在

工作人员的遴选、服务项目的策划和实施、内部的管理上又有着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中关村街道办事处一般不进行直接而具体的干预。这一方面是因为社区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是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担任的,他们在专业理念、价值取向、服务目标和内容上都有自己的诉求和主张,在政府提供独立工作环境的前提下,能够在日常的服务和机构运作中贯彻和渗透自己的专业诉求和服务理念;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社区服务站和街道办事处的博弈关系中,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作为街道办事处的合作方,不仅对华清园社区服务站的服务提供专业督导和支持,向华清园社区服务站输送兼职社工和实习社工,而且还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与街道办事处共同商讨社区服务站运作的具体事宜,它以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影响着街道办事处对于社区服务站的具体决策,为社区服务站的自主运作争取了更多的空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专业社会工作借助社区服务站这一平台,与政府形成了一种自主合作的互动关系。

专业社会工作和基层政府在社区发展方面有着许多不谋而合的共同诉求:提供社会服务、满足社会需求、服务社区居民,因此,二者的合作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华清园社区服务站的成立使得专业社会工作得以借助高校与政府的合作关系实现了对社区发展的介入,可以说,华清园社区服务站的建立实现了三方共赢:第一,它为专业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构筑了有力的平台,使其获得了介入社区发展的途径并加强了自身的合法性;第二,它使政府得以借助专业社会工作的力量实现了社区服务体制的改革以及社区服务质量的提高;第三,它为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高校提供了高品质的实习和教育场所,为其在基层社区进行全面的专业实践创造了条件。

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所依托的强大的公民社会相比较,在当前中国的现实背景下,专业社会工作在政府的主导与推动下,借助“官民合作”的方式介

入社区发展是一种理性而现实的选择。社会工作在中国还处在起步阶段,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还未真正形成,公众对于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很低,社会工作需要经历一个政治和社会上的合法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社会民间组织的缺位和社会力量的薄弱,还必须借助政府这一强大的资源来实现自身在社区的介入和发展。

2.介入理念——和谐主义

从西方社区工作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社区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关注于社会结构和制度的不公平。当然,西方的社区工作虽然关注从社会批判和社会改革的角度解决社会问题,但是也采取了多元化的工作模式和策略,其中,地区发展模式和社会行动模式二者的研究假设和价值取向是截然相反的。地区发展模式的研究假设是共识论,其价值取向是和谐主义。社会行动模式的研究假设是冲突论,其价值取向是冲突主义。虽然这两种模式的价值取向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二者在实务工作中是对应于不同的社区状况和社区问题而言的,可以相互配合来运用。

相对于西方的社区工作多元化的工作模式而言,中国本土的社区工作模式的选取和运用受到很多限制。从华清园社区服务站的个案可以看出,专业社会工作对于社区发展的介入是依托于政府的行政力量来进行的,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以及发展所需要的空间都需要政府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这种专业社会工作与政府所形成的亲和关系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工作的快速发展,但是在自主性上也会受到很多限制。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不断游走于自身的专业话语体系和政府的话语体系之间,并且力图寻求二者的共通之处,以此来突破两种话语体系所形成的张力而达致一种平衡。在这种寻求平衡的过程中,地区发展模式

的共识论与和谐主义以及强调专家和社工力量的社会策划模式受到了社会工作者的青睐和政府的接纳,因为它与当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宏大话语体系是一致的。在共识论与和谐主义的价值取向占主导地位的社区建设的宏观背景下,专业社会工作在介入社区发展时更多地秉持了和谐主义的介入理念,以此来取得政府的认同,寻求与政府的合作,寻找介入社区发展的空间和生长点。

社会工作这种在价值取向上的偏好和取舍同样也体现在华清园社区服务站的介入理念中专业社会工作在介入华清园社区时所采取的和谐主义的价值理念可以从以下几点体现出来:第一,服务理念和目标。“以专业服务社区、推动居民参与、建立和谐关怀社区”这些服务理念充分体现了和谐主义和共识论的色彩。第二,工作模式。从华清园社区服务站的服务内容和工作策略可以看出,其工作内容主要聚焦于满足居民需求、提供专业服务、推动社区参与、加强邻里联系、促进沟通合作、实现社区共融这些服务目标和服务策略,这其实是采取了以和谐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地区发展模式,并辅之以强调理性的社会策划模式。第三,工作职能。服务站的主要工作职能是为居民提供各种类型的社区服务,这使得它在面对居民的解决社区矛盾、社区冲突和社区问题的诉求时遭遇了相应的工作权限空白的尴尬局面。

和谐主义的介入理念对于促进社区参与和社区和谐来说有着重大而积极的意义。但是,单一的工作假设和介入理念可能会将社区工作的丰富图景片面化和碎片化,无法全面而完整地实现社区工作的终极追求。批判主义范式指导下的冲突论可以为我们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会公正提供不同面向的工作策略和模式,它可以促使我们通过冲突策略来调整利益冲突从而实现社会公正和公平的改良。但是这需要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分化和足够宽松的民主政治环境。

3.介入目标——培育社区社会资本

目前,国内外的诸多学者都逐渐认识到,社区社会资本的创造和培育对于社区内部人际关系整合、社区发育以及社区治理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吉登斯指出,社区建设中的广泛民主参与和互助合作,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社会公正”和“改善一个街区的生活质量”,社区发展必须重视支持网络、自助以及社会资本的培育[1]。由于社会转型和结构变迁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我国的社会资本正处于衰落和下降的时期,具体到社区层面,社区社会资本同样也呈现出脆弱、缺失的特点。“迅速的社会变迁使信任、规范和网络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信任破坏了,新的信任尚未建立;原有的规范已经失去效力了,而新的共识性规范未能确立;原有的社会网络被打破或不再有效了,新的社会网络还不能发挥效用或尚未形成。”[2]社会资本是实现社会效率和社会活力的有力手段,随着社区社会资本的下降及其带来的深刻影响,如何培育和重建社区社会资本已成为社区建设的目标模式之一。

华清园社区服务站所在的华清园社区属于新型商品房住宅社区,在服务站运行初期,社工通过对华清园社区的初步调查发现,华清园社区同样也存在社区社会资本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居民的社区参与度不足;邻里关系淡漠,并且存在隔阂;社区自组织发育不足;社区居民的信任度低,缺乏邻里互助等。鉴于社区社会资本对于促进社区融合、提高社区治理绩效、提升社区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华清园社区服务站在机构规划中将培育社区社会资本作为重要的介入目标之一,希望通过对华清园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促进居民的参与、提高社区的活力与效率,最终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具体到社区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国外已经有了许多理论和经验层面的研

究。其中,纳拉扬等人在综合了诸多测量工具的基础上发展了一套社会资本的测量指标,并运用这些指标在加纳和乌干达进行了全球社会资本调查。他们所使用的社会资本的测量指标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群体特性,普遍化的规范,归属感,日常社交性,邻里联系,志愿精神,信任[3]。由于全球社会资本调查对发展中国家的社区发展出了一套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测量工具,具有清晰、明确、科学、易于操作的特点,因此,该项指标体系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和关注,并被许多学者借鉴、运用和推广。结合当前中国城市社区的特点与现状,本文在借鉴纳拉扬等人的社会资本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以下5个维度衡量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社区关系网络,社区规范,社区归属感,社区志愿服务,社区信任。

目前,华清园社区服务站通过机构开展的各项服务和活动已经在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方面获得了初步的成效。首先,促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服务站为居民之间的沟通、互动和邻里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公共空间,居民通过参加服务站的各项服务和活动,获得了交流、沟通、互动的平台和条件。社工以居民的兴趣为纽带,根据各种节日和主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和主题活动,居民在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彼此情感联结的纽带。其次,促进了社区关系网络的建立。社区关系网络的建立主要表现为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服务站在推动社区民间组织发展方面采取了“社工带动社团、社工推动社团、社工协同社团”的分阶段的工作策略。目前服务站在社区老年社团的培育和发展方面已经颇有成效。最后,推动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如前文所述,社工以互惠为合作原则,组织、整合和利用社区各种组织资源,为社区居民开展各项志愿服务;社工注重挖掘个人潜能和优势,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各种志愿活动。

当然,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绝非易事,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目标。在服务站运行一年多的时间里,虽然社工在培育社区社会资本方面已经获得一些

初步的成效,但是在增强社区归属感、建立社区规范、加强社区信任等方面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四、结论

本文以华清园社区服务站为例,对专业社会工作在社区发展中的介入及模式进行了探讨。华清园社区服务站的建立是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发展的有益尝试,它形成了与上海和深圳社工发展不同的介入模式,因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华清园社区服务站在社会工作和社区服务方面具有试点性和典型性,它的经验有可能在北京甚至全国得到推广和应用。探讨华清园社区服务站这一个案,对于探讨专业社会工作在社区发展中的介入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华清园社区服务站的运作实践可以看出,其在介入方式、理念和目标等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特点,这种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本土化的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些典型特点。对于专业社会工作来说,在介入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两个问题是:如何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以及如何在与政府的合作中保持专业自主性。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和探索直接影响着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路径和发展前景,在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探索和解决是任重而道远的。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2000年版,第92页。

[2]赵孟营,王思斌:《走向善治与重建社会资本——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目标模式的理论分析》,载《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3]Narayan Deepa and Cassidy Michael F., 2001 ,"A Dimensional Approach to Measuring Social Capit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ocial Capital Inventory", Current Sociology, Vol. 49(2).^NU1

最新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工作总结

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工作总结 县民政局年度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工作总结 202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民政局全力做好全县的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工作,大胆创新,勇于开拓,积极引入社会工作服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促进了我县社会和谐建设。 一、主要成效 (一)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动员全县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报考。广泛宣传动员全县符合报名条件的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报名。2020年全县报考人数为209人(其中初级165人,中级44人),通过人数为20人(其中初级12人,中级8人)。截至目前,我县累计持证人员共370人(其中初级337人,中级33人),超额完成市下达的人才发展指数任务。二是扶持壮大社会工作机构发展。全县现有本土注册成立的社工机构已达4家,引进市级社工机构6家,共有10家社工机构,一线服务社工已达30人左右。二是加强社工持证人员的培训。我局开展多种系列学习活动,组织一线社工参加赴港培训,到广州、惠州、深圳等多地学习,提高服务技能。 (二)扩大社工服务人群和范围 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在全县设置了8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龙田镇田尾村、永汉城东社区、龙城街道青溪村、林村村、城南社区示范点、南昆山下坪社区、龙潭镇左潭社区、蓝田上东村),为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进一步扩大社工服务范围,在优先服务老年人、残疾人、儿童青少年、低保家庭等重点人群基础上,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逐步扩大到社会福利与救助、残障康复、禁毒帮教、社区矫正、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领域,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范围从县城扩展到农村,服务对象也从传统的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延伸扩展到流动人口、受灾群众和有特殊需要的妇女等群体,惠及更多群众,促进社会和谐建设。 (三)创新“一综多点”示范建设 龙城街道城南社区“一综多点”创新模式试点于2020年4月进驻运营,由县级财政支持深化探索实践,把服务范围覆盖至龙城街道五个县城社区(城南、城内、北门、太平门、东较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配置7名专业社工开展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设在城南社区,其余四个社区建立一个社工服务工作站,每一个工作站分配安排一名社工驻点,采取“1+X+志愿者”(即每一个社区社工服务工作站有一名常驻社工,工作时候连同其他社区社工带领志愿者配合协同完成)的方式开展服务。每一个社工服务工作站给合社区的需求重点进行一项特色服务,扩大村(居)委会受惠面。 (四)推进双百镇(街)社工服务站建设

社会工作之危机干预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 科目:教师: 姓名:学号: 专业:社会工作类别:全日制专业硕士上课时间: 考生成绩: 卷面成绩平时成绩课程综合成绩 阅卷评语: 阅卷教师(签名)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制

危机干预理论 一、理论概述 (一)背景:危机干预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1 早期的临床研究 (1)埃里克·林德曼(Erich Lindemann)在1942年波士顿大火后,开始从事火灾后悲伤反应的研究。 (2)精神病学家吉拉尔德·卡普兰(Gerald Caplan)与社会工作者霍沃德(Howard Parad)的后续研究,使危机干预理论在1960及1970年间迅速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 (3)泰哈尔斯特(Tyhurst,1958)指出一般健康的人在遭受严重压力的反应,会对于创伤经验进行立即性的处理,以获得正向成果。 (4)1949年,鲁宾·赫尔(Reubin Hill)受系统理论的影响,研究因战争所造成的家人离散与重聚,关注家庭压力的社会性结构,并建立家庭压力理论(ABCX模式)。 2 压力和疾病 危机理论受到生活压力时间所造成生理反应的研究的强烈影响。塞里(Selye,1956)认为有机体的自然状态与其环境相适应,某一部分的改变会引起整体的不平衡。 3 压力与对抗 压力与压力应对的生物学概念强调,角色长期受限制对压力应对产生的重要性。当我们很少了解社会经济地位、性别、种族或者民族地位、年龄、婚姻关系对危机反应的不同影响时,会很难避免在低社会经济地位人群中较高地发展危机反应的比例。 (二)危机干预理论的假设 1.对个人而言,面对突然压力情境及危机事件,所经历的情感失衡、社会失序、认知失调及生理症状,都是不平常的。 2.严重情境的苦恼,是一种生活经验,也属于在稳定情绪、认知、身体状况下的一种沮丧,而非病态。 3.特殊的生活事件将会造成破坏。 4.在失衡状态的期间,人会主寻求生活的平衡与和谐,评估事件的意义,及检视个人生活中,可资运用以应对危机的个人与社会资源。 5.当致力于情绪的再平衡时,个人常会处于心理易受伤害的紧张状态。 6.当个人受伤的状况升高时,特别会寻求心理上的协助。 7.危机反应的特征在整个阶段中,不论调适或适应不良,都会显现出来。 8.危机和负向结果一样,都提供了成长与发展的机会。 (三)危机干预理论的相关概念 1 危机:卡普兰将危机定义为“危机是指人们实现重大生活目标时受到阻碍,

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的意见 穗字〔2010〕12号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的意见 (2010年8月15日)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扎实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关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各项任务,探索建立我市社会工作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推动广州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现就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的重要意义 1.推动广州科学发展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助人自助”宗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公正和谐的职业活动。社会工作人才主要分布在民政、司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工青妇、残联等社会管理服务领域,专门从事社会服务工作,是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 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发展社会工作,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建设和谐广州、推动广州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要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推动广州科学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省“首善之区”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推进我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有力举措。必须把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作为一项全局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二、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2.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新社会管理格局、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以建立健全社会工作制度为重点,以加强教育培训、完善岗位设置、培育社会组织、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为手段,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进程,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构建和谐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省“首善之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基本原则。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的主要出发点和归宿点。 ——坚持立足现实,建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社会工作体制机制。 ——坚持改革创新,把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与社会管理服务体制改革创新结合起来。 ——坚持统筹兼顾,围绕大局稳步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 4.主要目标。着力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社会工作人才配置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薪酬保障和激励机制,力争在5年内,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活力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推动、社会组织运作、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发展格局,建立起适应我市社会管理和服务需要、具有广州特色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

灾害社会工作重点整理JJW

第一章灾害社会工作概述 第一节灾害社会工作的含义及特征 一、灾害的定义 灾难是在特定时空,突然发生的、毁灭性的、严重打乱一个社区/社会原本运作功能的事件。它的到来,会造成人身、财产、经济、环境的重大损失,进而导致社区/社会在短时间内无法依靠自己的能力/资源来承载。 二、灾害的类型(P17-18) 1、人为或技术灾难和自然灾难 1)人为或技术灾难:主要指武器失火和人为失误造成毒气泄漏,例如爆炸和交 通事故产生的化学滴漏物,导致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及食物污染。 2)自然灾难:是指环境事件,不是直接认为造成的,例如火山爆发、地震、洪 水、飓风、瘟疫、干旱、饥荒等。 2、自然灾难、意外灾难和人为灾难 3、自然灾难、生态灾难和人为灾难 4、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 在此,建议采纳第一种和第四种分类。1、人为或技术灾难和自然灾难4、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 三、灾害的特征(见灾害社会工作培训教程) 1、突发性:有些灾难发生前有2-3天的预警期,如台风、飓风、洪水、火山爆发、干旱。但是有些灾难几乎无预警期,如地震、爆炸、火车相撞是突然发生。 2、不熟悉:人们虽然见过不少灾难,但是它终究不是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每一次灾难发生,往往带来的新的体验和感受。 3、难预料:虽可预测,但难精准推测。 4、地区性:灾难通常是地区性的 5、重伤害:灾难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害、社区瓦解、环境破坏等多重后果。 四、灾难的危害 灾难对人及社会的伤害往往是难以用实际造成的损伤衡量的,其是综合性的,也是复杂性的,众多伤害交织在一起。 1.对个体

(1)生理上的伤害:受伤、残疾、疾病、瘟疫等; (2)心理上的伤害,如悲伤、绝望、无助、无望、害怕、恐慌、负罪感、麻木感、PTSD等 (3)其他,个人关系的破损、社会支持网的缺失等等。 2.对家庭 (1)灾害对家庭生存条件的冲击。 (住房、财产、家庭成员) (2)灾害对家庭结构的影响。(简单地说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的构成。) 灾害不同对家庭结构有不同冲击。如地震和旱灾。 不同家庭结构受灾害冲击的表现和程度不同。(结构越简单的家庭比结构越复杂的家庭受灾害重接越严重。) 灾害对家庭结构的冲击既有即时影响,也有间接的(潜在)的影响。(如孩子失去所带来的养老问题) (3)对家庭功能的影响 家庭功能包括:固有功能——性爱。生育功能;基本功能——经济。教育、保障等功能;派生功能——政治、宗教功能。 3.对社区 (1)社区秩序的破坏;(稳定、制度等) (2)社区环境的破坏;(交通、水资源等) (3)社区经济的破坏;(旅游、农牧业、商业等) (4)社区的凝聚力可能提高;(在自救过程中形成凝聚力) (5)其他等等 4.对社会 (1)对社会组织的影响。(应对力) (2)对志愿者、救护人员、解放军的影响。(应激反应) (3)对政府的影响。(震后干部,灾害危机干预机制的启动等) (4)其他等等。(对社会公众) 五、灾害社会工作的定义 灾害发生时,社会工作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遵循专业化伦理规范,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协助救灾相关部门,帮助受灾的个人、家庭、组织和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公共服务的路径与机制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公共服务的路径与机制 摘要: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当前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本研究认为专业社会工作的在社区公共服务中的介入应从体制内“嵌入”和体制外“培育”两方面着手,体制内的嵌入要强调社区社会工作的开展,如设置专业机构和岗位、对既有人员进行能力培训和社区社会工作的开展;而体制外的培育应强调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工作站的建立和活动的开展,同时要吸引研究机构和高校社会工作者的参与,以推动社会工作在社区层面的本土化建设。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区公共服务;体制内;体制外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社区建设的重视和投入,我国城市社区基本上已经建立起社区公共服务的载体——社区服务中心或社区公共服务站,一些农村社区也开始借鉴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做法,建立了“一门式”或“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如浙江省提出到2012年底,全省3万多个行政村要建立1.5万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而山东省到2010年底,已有50%的行政村实现了社区建设全覆盖。可以说,我国社区建设中的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城市社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上已经建立起来了,但这只是社区建设的第一步,它主要解决了社区建设的制度框架及其人、财、物的配套问题,而随着社会管理的提出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社区建设,尤其是社区公共服务的发展将由基础设施和制度框架等“硬”的方面转向专业化、多元化、个性化服务模式及其制度实施等“软”的方面中来,而在这一阶段,社会工作的介入将大有可为。 尽管在社区建设的第一阶段,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已有部分介入,如政府开始强调社会工作对社区建设及社区服务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建立社会工作委员会,一些地方甚至开辟了社会工作岗位,并要求社区工作者报考社会工作师,同时鼓励社区工作者用社会工作的方式、方法来解决社区问题,但是总体来说,社会工作介入的理念、力度和方式还停留在较低层面,社会工作与社区建设还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这突出地表现在社区公共服务方面,如行政化色彩过浓,社区公共服务的管理和做法往往沿袭政府的行政管理套路,以命令、强制等方式来强调工作的统一性、一致性;公共服务的机制和手段不够灵活与多元,对居民的服务需求回应能力不强,导致公共服务形式大于内容。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因为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公共服务有其独特的优势,如社会工作的理念本身与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着很好的契合,能够在社区困难群体救助、权益维护、心理咨询、社区矫正、各种福利服务等社区公共服务方面发挥优势(孙莹,1997;杨贵华,2011);社会工作组织的非营利性还有助于改善社区公共服务的管理方式;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更是能够提升社区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等等。为此,在社区建设的第二阶段,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非常必要。但是如何介入,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和机制介入,需要很好地进行思考。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路径的文献综述 在国外和港台地区,谈及社会工作对社区建设的介入,研究者们更喜欢用“社区社会工作”这一概念,因为这一概念既是社会工作的一种方法,也把社区与社会工作很好地契合起来。不过他们普遍认为国内大陆的社区建设与社会工作并不是能够天然整合在一起的,因为社会工作意义上的社区社会工作“并不是国家治理的延伸”,它有“民主、参与、互助和自力的价值观(黄洪,2006),还有的学

社会工作过程模式

社会工作过程模式 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按时间顺序) 一、约定阶段即结案与建立关系(实际上是工作者帮助求助者逐 渐成为案主并接受案主角色的过程) 1、了解案主的来源(自愿的案主、非自愿的案主、不自愿或 者强迫的案主),对此,社会工作者要有充分的准备并能够 加以区分。 2、初步评估:任务主要是界定并确定案主的问题,对照机构 的功能并确定是否接受案主或者转介。初步评估可以围绕 以下几方面进行:是什么使得案主寻求帮助;案主希望从 与社会工作者的接触中获得什么;案主希望产生什么后果; 3、建立专业关系(态度与情感相互反应的过程) 同理心、积极关注、尊重、亲切感、真诚等要素可以帮助工 作者于案主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目的性、以受助者为本、 非平等性、受制约性、代表性、兼容性是专业关系的6个特 点。 4、促使案主进入角色(角色期望) 5、与案主以外的其他系统建立关系 二、评估问题的阶段即收集资料与问题判断(清楚而又具体的了解 案主问题和需要的时期,他的工作成果将成为今后工作、行动的依据) 1、什么事评估:评估是依据既定情境中的事实与特点推论出 有关问题含义的暂时性结论的逻辑过程,也就是说是认识、 了解案主问题的过程 2、评估的目的:了解案主、案主的问题及其环境,从而建构

一个计划帮助案主去解决或消除问题 3、评估的步骤 A、收集资料: 有关案主个人方面的资料,具体有案主的基本资料、案主的问题及其成因的需要、案主的问题和障碍; (1)有关环境(即案主生活中重要的社会系统、环 境)的资料; (2)有关案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资料 B、分析理解资料(将整体分解为部分,以发现整体的性质、 目的和内容) C、认定案主的问题(案主的问题是什么?问题的成因是 什么?改变案主情况要做什么?) D、做出评估报告(报告包括:一是资料和事实,二是专业 判断 三、计划及合约阶段即制定目标和工作计划 1、计划的内容: A、目的和目标(一个个目标的实现了,也就达到了目标) B、关注对象(即介入行动中要加以改变的系统) C、介入的策略: 1、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2、为实现计划的目的和目标,工作者要 承担的角色、需要完成的任务; 3、案主要承担的任务 2、制定计划的原则(1、详细、具体; 2、具有可行性; 3、 与工作的目的和目标相符;4、能够总结和度量) 3、合约(合约是工作者与案主为解决问题而共同工作投入努

探索“社会支持”为本的社会工作干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8736306.html, 探索“社会支持”为本的社会工作干预 作者:文雅朱眉华 来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2期 [摘要]社会支持干预旨为改善特定人群社会支持所采取的策略和专业手法,包括直接的帮助和支持,以及通过改善其社会支持网络的结构和广度以提高社会支持的措施。在当前城乡流动背景下,面临外来人口不断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较低的城市融入以及获取社会资源能力不足等问题,社会工作者如何从社会支持的角度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促进外来人口的社区融入和社会融合?本文以在上海两个流动人口聚居区开展的社会服务为例,通过对14户流动家庭和本地社会服务机构相关人员的访谈,结合文献研究和参与式观察,探索以社会支持为本的社会工作干预模式,以此提升社会服务的有效性及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通过比较正式和非正式支持的特点,梳理聚居区所开展的社会服务以及其对流动家庭社会支持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同社会支持维度划分的社区干预模式。该模式注重整合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同时结合专业化和层次化的社区服务,以实现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目标。 [关键词]社会支持社会工作干预社区服务城乡流动社会融合 [作者简介]文雅(1974-),女,湖南岳阳人,麦吉尔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儿童福利、社会工作、社会政策;朱眉华(1964-),女,浙江海宁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家庭与儿童社会工作及社会政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72(2016)02-0017-08 一、概念厘清 有关社会支持的实证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针对个体健康的社区心理学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社会关系对个体健康、抵御疾病和治疗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①②其中,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保护机制作用通过直接效应(主效应),促进个体心理适应,或通过减缓压力带来的负面作用的间接效应,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影响。③④近年来,社会支持研究开始突破心理学界限,发展成一个多维度的概念。①在内容上,社会支持包括物质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社会交往支持;从结构/功能上看,社会支持受人际关系网络影响,如强/弱关系分别产生不同种类、数量的社会支持;根据提供渠道的不同,又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支持——正式支持包括政府、事业单位、社区、企业和市场提供的支持,非正式支持包括出于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等其他私人关系提供的帮助和支持。此外,社会支持还有实际提供的支持和所感受的支持的区别。②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的社会网络运用特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③通俗理解就是来自他人或社会的扶持和帮助。在我国,社会支持成为帮助弱势群体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包括社会工作在内的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定义及范围 文档

社会工作人才的定义及分布领域 1、社会工作的定义 社会工作是指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活动。它与人们把本职工作之外的福利性、公益性和非专业性助人活动称为的社会工作,有本质不同。 2、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 社会工作最基本的价值理念有两方面:从社会使命看,强调“扶弱济贫”,以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为己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专业使命看,强调“助人自助”,所谓“助人”是在个人、家庭、群体、社区出现困难时,社会工作者向其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支援,所谓“自助”是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来整合社会资源,挖掘潜能,推动困难人群走向“自救、自立、自助和自强”。 3、社会工作人才的定义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人口计生、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充分发挥其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个性化、多样化服务方面的专业优势,对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的专业人员。 4、社会工作人才的分布领域 一、社会服务领域 (一)社会福利 1、社会福利类事业单位 (1)老年人福利院的部分工作人员; (2)残疾人福利院的部分工作人员; (3)儿童福利院的部分工作人员; (4)精神病人福利院的部分工作人员; (5)聋儿康复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6)康复中心(康复医院)的部分工作人员; (7)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2、社会福利类民间组织 (1)社会福利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 (2)社会福利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社会福利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二)社会救助 1、社会救助类事业单位 (1)农村敬老院的部分工作人员; (2)救助管理站的部分工作人员; (3)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2、社会救助类民间组织 (1)社会救助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 (2)社会救助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社会救助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三)收养服务 1、收养服务类事业单位 (1)收养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2、收养服务类民间组织 (1)收养服务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 (2)收养服务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收养服务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四)社区建设 1、社区事业单位 (1)社区服务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社会工作者对企业职工心理问题的有效介入

社会工作者对企业职工心理问题的有效介入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生活压力也在不断增长。很多企业职工在面临着生存压力、工作压力的同时,往往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更有甚者,有自残或自杀倾向。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企业职工本身,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也给企业的发展、人事的安排带来很多不便。这个时候往往需要更多的社会工作者进驻企业,为企业职工缓解压力,帮助职工解决心理问题,建立积极的生活情绪,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治疗,促进企业及其职工的健康发展。 标签:生活压力;心理问题;社会工作;危机干预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68736306.html,ki.16723198.2016.26.050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在不断改革。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职工面临着繁重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这些压力随着时间而不断积累,最终会引发企业职工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会导致职工产生自虐自残或自杀倾向,对企业职工的有效的心理疏导也就越来越引起政府、社会和公司管理层的关注。 1.2 研究意义 其一,职工心理问题处理不当,会给企业员工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暴躁、易怒、失眠、情绪激烈等等。甚至影响员工自身的生命安全。对职工心理干预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员工焦虑情绪,起到预防和保护的作用。 其二,职工的心理问题处理不当,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给企业造成很多不良影响,制约企业的发展。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企业倒闭。对职工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其三,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学科,具备专业的工作方法和技巧,而且在针对心理疏导、情绪缓解、危机干预上具有一定的实务工作经验,能更好的为职工和企业提供支持和帮助。 1.3 研究方法 (1)[ 3]个案研究法:通过企业中具体的个案或群体,在一段时间内对其展开调查,了解个案的心理变化过程。

论小组社会工作三大基本模式的比较

论小组社会工作三大基本模式的比较 摘要:社会目标模式、交互模式(互惠模式)、治疗模式是小组社会工作三大基本模式。本文结合实例,从理论基础、运作目标、小组特点、实践原则、小组成员、工作者的角色等方面对三大模式进行比较,并对三大模式的优劣势进行说明。 关键词:小组工作、社会目标模式、交互模式、治疗模式 分工: 社会目标模式是透过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培养成员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意识和社会良知,其原则与社区工作有诸多相似之处,强调组员的参与、共识和任务的达成,更重的是强调自我了解和专业训练 交互模式又称互动模式或调节模式,强调在小组的协助过程中,有类似问题的成员聚在一起,相互协助发展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工作技巧 治疗模式也叫预防与康复模型,是以治疗个人作为小组工作的任务,同时提供个人的预防和康复的一种干预方式。 理论基础 小组社会工作三大基本模式的理论基础不尽相同。 1.社会目标模式:A.参与、意识提升和赋权。参与可激发个人的潜能,提升个人的意识。赋权及时过程也是结果,包括个人层面的赋权:发展一个更加积极的更有影响力的自我意识;社区层面的赋权:获得知识和理解,以便对个人周围的社会政治环境有一个更加具有批判性的理解;社会层面的赋权:获得更多的能力和资源,以实现个人和集体的目标。近年来一些针对弱势群体的小组,采用社会目标模式,贯穿了赋权理论。B.系统功能理论。根据系统功能理论强调的目的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认为小组是由不同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每个小组都是一个整体,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挥各自的功能,才能使小组功能最大化,带给成员真正的改变;小组必须建立总目标和过程目标;小组过程是一个动态化、情境化的过程。C.社会变迁理论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交互模式:A.系统理论,系统论中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每一系统都有三个协助人生活的系统:非正式和自然系统,正式系统,社会系统。B.场域理论,场域理论汇总的行为环境论、生活空间论和此时此地的概念 C.镜中我、自我观念和符号互动论。 3.治疗模式:A.精神分析小组;B.阿德勒式小组;C.心理剧;D.行为治疗小组; E.玩型治疗小组; F.交流分析小组; G.案主中心的小组; H.理性情绪治疗小组; I.现实疗法小组。 运作目标 社会目标模式对各种弱势群体有很强的适用性,能够推动能力建设和应对市场压力。作为最早形成的小组工作模式之一,社会目标模式主要运用于社区发展的项目或领域。其注重的是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强调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扶贫”的非政府组织、村民自助组织、妇女手工艺制作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三、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大规模开发社会工作服务人才。 发展目标:适应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转型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专业化社会服务需求,以培养开发社区建设、社会救助、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青少年服务、妇女儿童服务、职工服务、流动人口服务、婚姻家庭服务、教育辅导、卫生服务、矫治帮扶、群众文化等领域的基层社会工作服务人才为重点,以整合、提升、转化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为基础,统筹推进各类社会工作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数量足、结构优、能力强、素质高的社会工作服务人才队伍。 主要举措:制定高层次社会工作服务人才培养计划,将国(境)内外优质社会工作培训资源优先用于培养开发各领域高层次社会工作服务人才。研究制定各主要领域加强社会工作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将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才纳入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对城乡基层党组织、群团组织、居(村)民自治组织、社区服务组织、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中直接从事社会服务的人员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

实施社会工作信息系统建设工程,研究开发社会工作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和教材建设工程,建立一批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社会工作培训基地,开发适应各领域、各类型社会工作服务人才发展需要的培训教材体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依托基础较好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立一批覆盖各领域的社会工作实训基地。 实施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通过加强标准化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实施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建设工程,着力培育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广泛吸纳社会工作服务人才。 研究制定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政策。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计划以及服务新农村建设计划,支持培养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广大农村社会工作服务人才。 (二)大力培养社会工作管理人才。 发展目标:适应社会工作行政管理、行业组织建设、服务机构发展和专业实务推进的需要,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宏观视野、战略思维与专业眼光,善于推动事业发展的社会工作行政和行业管理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社会使命感、懂运营、会管理、通晓社会服务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机构管理人才;培养造就一批熟练掌握专业督导方法与技术、具备丰富实务经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相关概念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相关概念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相关概念(此概念是中组部研究班研讨形成的,是进行课题调研的基本依据): 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在社会服务与管理等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社会工作人员是指职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社会工作师(者)是指经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或培训,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在特定机构登记注册的社会工作人员。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专门职业。 社会工作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或技能,创造性地进行社会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等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人员。 社会工作人员分布领域:结合对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人才的界定,我们初步认为社会工作人员主要分布在以下领域: 一、社会服务领域 (一)社会福利 1、社会福利类事业单位 (1)老年人福利院的部分工作人员; (2)残疾人福利院的部分工作人员; (3)儿童福利院的部分工作人员;

(4)精神病人福利院的部分工作人员; (5)聋儿康复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6)康复中心(康复医院)的部分工作人员; (7)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2、社会福利类民间组织 (1)社会福利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 (2)社会福利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社会福利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二)社会救助 1、社会救助类事业单位 (1)农村敬老院的部分工作人员; (2)救助管理站的部分工作人员; (3)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2、社会救助类民间组织 (1)社会救助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 (2)社会救助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社会救助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三)收养服务 1、收养服务类事业单位 (1)收养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2、收养服务类民间组织 (1)收养服务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 (2)收养服务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收养服务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四)社区建设 1、社区事业单位 (1)社区服务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2、城乡居民自治组织 (1)城市居委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2)农村村委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社区民间组织 (1)社区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 (2)社区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社区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五)优抚安置 1、优抚安置类事业单位 (1)荣誉军人康复医院的部分工作人员; (2)复员军人慢性病疗养院的部分工作人员; (3)复退军人精神病院的部分工作人员; (4)光荣院的部分工作人员; (5)军休所的部分工作人员;

全国优秀社会工作案例获奖公示名单

第三届全国优秀社会工作案例获奖公示名单 一等奖(9个) 序号案例名称案例提供单位/个人 1 不要忘记我是谁——预防痴呆支持小组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2 “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快乐成长小组北京市儿童福利院 3 放飞心灵关爱你我——癌症患者家属减压 小组 黑龙江工程学院 黑龙江省希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4 一则受助者蜕变为助人者的美丽神话——意 义构建下的“涅槃重生同伴教育小组” 上海自强社会服务总社叶雄 5 走进封闭的世界——辍学生的转变上海公益社工师事务所 6 超越死亡:社区老人临终关怀服务——灵性 视角下的社会工作介入 上海闸北区春晖社工师事务所 7 我的人生毕业礼——广州市老人院长者生命 教育计划 广东省广州市老人院 8 逆境中圆梦——对庐山地震灾区青少年的个 案介入 广东省深圳市慈卫公益事业发展 中心周小燕魏志娇 9 寻美羊角花——灾后残疾妇女互助小组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中公未来社工服务中心 二等奖(19个) 案例名称案例提供单位/个人 1 老年丧偶险自杀社会工作危机介入北京市朝阳区将台地区瞰都嘉园社区 2 去者善终留者善别——宁养院社会工作者 介入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个案 辽宁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 院宁养院姜喆、张琛、赵丽君 3 向日葵同伴辅导教育小组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沈寿芳 4 萨提亚模式对外来媳小组工作的运用探索 ——以上海市JP街道家庭增能项目为例 上海公益社工师事务所张孟群 5 “我最勇敢”住院儿童小组——以小组工作 形式介入住院儿童医疗抵触情绪处理 上海市杨浦区社会工作协会 6 戏剧传递温暖,爱心铸就非凡——YMCA戏剧 小组的成长蜕变 上海华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倪 竞娴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研究 国老龄办《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我国老龄化趋势和DS街老年人需求现状 我国是全球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据推测,直到21世纪末我国老年人的比例都将始终维持在30%左右。我国的养老问题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家庭成员虽然仍是老人最主要的照顾资源,但家庭的照顾功能正逐渐弱化,所以居家照顾必须配以适当的社区照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既符合当前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满足老年人不想脱离原有熟悉环境的意愿,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过渡养老形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养老服务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但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广州市政府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十分重视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通过政府购买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形式在全市每个街道建立起由专业社工组合成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尝试以专业的社会服务方式,将专业社工引进居民社区。其中DS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属于广州市黄埔区的一条街道之中的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DS街总面积13.10平方千米,辖内共设4个社区居委会。户籍总人口18331人,流动人口45490人。DS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由广州市广大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并运作,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而特别举办的社会福利性服务项目,是广州市推进社会管理服务改革创新中产生的惠民工程。中心内设有多功能大厅、青少年活动室、婚姻家庭活动室、长者活动室、就业辅导室、个案工作室、心理咨询室、电子阅览室,偶到服务区等区域。针对当地社区居民的需求开设了家庭、长者、青少年、残障人士、就业辅导、志愿者培训与服务、文娱康乐七大服务平台。其中长者部的设立是针对DS街辖区内的老年人的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 辖内60岁以上常住户口的老年人约2200多人,常住人口18600多人,即约占辖内常住人口的11%,常住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较高。其中60-69岁的中低龄老年人的比例高,占了总数的56%;70-79岁的占了总数的28%;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占了总数的16%。中心运行一年之中主要着重于辖内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的摸底以及中心的宣传工作,长者部通过调查、探访、外展活动等方式对辖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进行了总结。 1、长者有健康维护的需求 目前DS街绝大部分老人都是居家养老。长者服务的重心是老年医疗服务,社区医疗服务成为社区老年服务的核心需求。在大部分的调查对象看来,他们的健康状况良好,而有慢性疾病或重病大部分的老人希望得到更好的生活照料和医疗保障。 2、自我价值体现的需求 退休对长者来说是新的开始,许多达到退休年龄的长者希望通过丰富的文娱活动继续展现自我价值。由于许多长者过去忙于事业无暇做自己喜欢的事,现在难得闲下来,因此他们希望能够好好享受生活,书法绘画、唱歌跳舞、外出旅游等成为他们新的生活安排。 3、社会参与的需要 长者有表达意愿、维护利益、发挥作用的需要。从探访中发现,辖区内长者在退休后自文体运动,包括:太极拳、腰鼓、柔力球等,并参加到各种公益性的演出当中,这也说明了长者的社会参与程度比较高。 4、社区照顾的需要

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 高勇 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强调要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经济建设需要宏大的经济工作人才队伍,社会建设同样需要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县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优化社会工作人才的成长环境,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丹江口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丹江口市位于鄂西北、汉江中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源头。全市国土面积3121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办事处,总人口50.11万人,其中城镇居民11.07万人,农村人口39.04万人。按照社会工作人员的分类及调查项目,我们分管理领域和服务领域两大类进行了详细调查统计。 (一)我市现有的社会工作人才总量 1、管理领域人员分布情况 丹江口市现有履行社会工作管理职能的机构530个,人员877人。按年龄分:35岁以下139人,占15.8%;36至49岁630人, 占71.8%;51岁以上108人, 占12.3%。按学历分:初中以下学历的有123人,占14%;中专、高中学历的256人,占30.2 %;

大专学历的有356人,占40.6%;大学以上学历的有133人, 占15.2%。具体分布:政府部门、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625人,乡镇、城市街道、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246人,其它机构6人。 2、服务领域人员分布情况 丹江口市现有涉及社会服务领域单位834个,履行社会服务职能人员880人。按年龄分:35岁以下187人,占21.3%;36 至50岁527人,占59.9%;51岁以上166人, 占18.9%。按学历分:初中以下257人,占29.2%;中专、高中学历380人,占43.2 %;大专学历184人,占20.9%;大学以上学历59人, 占6.7%。具体分布:社会福利机构45人,社会救助机构120人,社区建设领域433人,优抚安臵领域19人,减灾救灾领域1人,婚姻家庭服务领域2人,殡葬服务领域28人,教育辅导领域40人,司法矫正领域45人,就业服务领域61人,医疗卫生领域30人,计划生育领域56人。 (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县市机构改革的顺利推进,基层政府和职能部门积极探索,为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一是统筹安排,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整个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04年丹江口市委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市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等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初步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了人才工作体系。 二是逐步设立和完善社会服务机构,为社会工作人员搭建了

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我国早在2000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行列,近年来更是呈现出老年人口庞大、未富先老、老龄化速度快的特点。《中国老龄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由亿增长到亿,比重将增加到16%,增幅高达%。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养老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弥补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资源缺乏等不足,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运而生。《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总则第五条也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也符合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意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是整合各种养老资源、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种现代化养老服务模式,并深受欢迎。 目前,我国内地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式以日托服务和上门服务为主。在服务开展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问题。从服务对象看,因宣传不到位,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认识不足,导致其自主参与度低下;从服务环节与服务内容看,服务前评估不完善,简单的菜单式组合及资源短缺导致无法满足服务对象不同层次的需求;从服务人员看,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职业认同度低下,社会地位和待遇偏低,造成人员流动性大,专业人员缺乏;从社会氛围看,社会及公众认识不到位,难以链接、整合有效资源。 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的助人学科,老年社会工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的社会工作者便已投身到社区照顾当中。历史和现实经验均揭示: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解决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将有效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 现有的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分为四类:一是社会工作组织直接对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或项目进行托管;二是由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直接招聘专业社工参与服务;三是依托街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由原先的社区工作人员经过培训或学习取得助理社工师、社工师等相关资质,介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四是兼职社工长期或短期参与社区居家养老项目和活动。 在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时,社工往往会承担不同的角色和职能。例如,在日托服务中,社工主要运用个案、小组工作方法,组织小组活动、兴趣活动,为老年人处理心理问题,以及对日托所进行管理工作。在上门服务方面,社工多从事间接服务,如对助老员进行培训,并调解、处理冲突与矛盾。但目前,社工对某地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统筹、设计的职能尚未体现出来。 在我国,虽然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已有十多年时间,但这种介入实践并不广泛。一方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没有全面强调社会工作的介入;另一方面,由于项目性质、项目资金情况和社工经验等条件限制,社会工作并未介入社区居家养老项目的整体运营。因此,将来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完善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停留在提供直接服务的层面,宏观层面的介入尤其薄弱,无法体现出社会工作的政策建议和倡导功能。完善的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微观层面即对需要照顾的老人及其家属提供直接服务,注重对服务对象评估、服务方案制订、资源协调和服务输出等方面,以实现对老年人精神慰藉、生活照料和医疗康复的功能。同时,注重对老人家属的关怀,以缓解其压力、增强其技能、化解矛盾。中观层面,即从组织层面来说,主要可分为组织管理与资源链接、志愿者管理、工作人员督导、自我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