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现状发展前景

藏医药现状发展前景
藏医药现状发展前景

藏医药现状发展前景

1949年以来,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卫生工作方针的指引下,蒙医药事业的发展得到了有关地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使蒙医药无论在机构建设还是学术发展等各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内蒙古、青海、辽宁等蒙古族聚居人口较多的地区或州、县,蒙医药为保障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0多年来,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有关领导为发展蒙医药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或重要指示,主要有:

1954年10月20日,内蒙古政府印发《关于1955年3日召开中医、喇嘛医代表会议的指示》。这次会议上第一次酝酿提出将“喇嘛医”改称“蒙医”。内蒙古卫生厅于1962年2月21日正式发文通知各有关单位将“喇嘛医”一律改称“蒙医”。

1955年5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了第一次全区中医、蒙医代表会议。会议规模空前,出席会议的中医代表72人,蒙医代表49人,西医代表12人,还有内蒙政协、统战部、内蒙古民委等单位特邀代表38人,共182人。内蒙古卫生厅厅长胡尔钦毕力格作了《关于几年来中蒙医工作情况的报告》,中共内蒙古分局宣传部副部长闫素同志向大会作了《关于目前时事和中医政策的报告》。会议共收到各种提案231件,对落实党的中医政策和民族医药政策改进中蒙医工作,提出了多方面的意见与建议。会议通过了《几年来中蒙医工作情况的决议》《组织和巩固联合医疗机构试行方案》《加强中蒙医学习方案的决议》《提案审查报告的决议》。5月17日内蒙古日报头版发表了题为《正确贯彻中医政策、充分发挥中蒙医作用》的社论。为自治区中蒙医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铎针对蒙医教育工作指出:“要采用传统的形式、充实的内容”。内蒙古卫生厅为贯彻书记指示精神,对所举办的蒙医进修班、研究班都选址在呼和浩特市的乌素图召、席力图召内。1956年开办的内蒙古蒙医进修学校也选在乌素图召,并聘请全国佛协副会长嗄拉僧任名誉校长。

1958年,内蒙古卫生厅厅长胡尔钦毕力格向内蒙古党委汇报《关于贯彻党的中医政策问题》的时候,乌兰夫书记指出说:“要彻底改变中西医之间相互排挤,互相不配合协作的状况”,又说:“中西医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共同提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1958年8月2日在包头市召开了“全区继承发扬中蒙医学现场会议”,会议主要内容传达乌兰夫书记的。指示,并听取了各地经验介绍。确定以蒙医为重点,切实把继承发扬中蒙医学遗产的工作开展起来。

1960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颁发了《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药)带徒弟办法》,于1963年进行了修订,对学徒条件、学习内容、期限、手续、生活待遇、出师考试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1962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发了《关于做好蒙藏文医学;经卷的保管、搜集、整理、研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盟(市),旗(县)人民委员会,指派专人对散在民间及召庙中的有关医学经卷,进行整理、修补、造册、编目,以供整理研究应用。

1980年4月,在全区中蒙医,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上,根据内蒙古的实际,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廷懋、内蒙古政府主席孔飞、副主席周北峰明确指出:“蒙医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在我区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应该把重点放在蒙医工作上,发掘和继承蒙医药遗产,努力提高蒙医药学术水平,这是我们的历史任务”。“蒙医工作是薄弱环节,要重点扶植”,指明了工作方向。

1982年9月,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了“全区中蒙医院暨民族卫生工作会议,传达了衡阳会议精神,就中蒙医院如何突出特色问题进行了讨论。会后根据《全国中医医院工作条例》整顿了中蒙医院。1984年4月,制订了《蒙医医院工作条例》和《蒙医病历书写格式》,在全区试行。

1984年9月1日卫生部、国家民委在呼和浩特召开了全国民族医药工作会议。内蒙古卫生厅副厅长斯勤在会上作了题为《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发展蒙医药事业》的报告,明确指出了自治区发展蒙医蒙药事业的设想:①多种途径大力培养专业人才;②有计划有重点的加强蒙医机构的建设;③充分发挥现有蒙医药科研机构的作用,搞好蒙医药的整理、继承工作,提高科研能力;④解决好蒙医药的产、供、销工作,满足临床用药;⑤提出了对在基层工作蒙医药的优惠政策。

1990年10月,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蒙医学会章程》。

1992年,制定了在自治区中蒙医机构实施“杏林计划”的规划。

1994年,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继续医学教育实施方案》。

1995年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科研工作管理办法及2010年发展规划》《内蒙古自治区蒙医医院住院病历检查评分标准与方法》《内蒙古自治区专科专病领先学科实施方案》。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已有蒙医医疗机构47所,其中旗(县)级以上蒙医医院37所、蒙医专科医院1所、蒙医门诊部9所。共有病床2458张,盟(市)级蒙医研究所4所,自治区级中蒙医研究所1所,市级中蒙医研究所1所,共附设蒙医病床50张。有蒙医、中医合署的中蒙医院24所,也设有一定数量的蒙医病床。

自治区现有蒙医药人员3972人,其中蒙医人员3214人,蒙药人员758人。蒙医人员中有高级职称者174人,中级职称者612人,蒙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者17人,中级职称者53人。蒙医药人员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88%。

蒙医药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1986年和1987年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先后建立了呼伦贝尔盟蒙医学校和内蒙古蒙医学院。近些年为全区及全国蒙医机构输

送了一批合格人才。蒙医在职培训及学徒培养也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举办了各级各类学习班、培训班、研究班26期,1995年经自治区卫生厅批准同意将l 所民办蒙医职业高中学校改建为蒙医职工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开设蒙医士、蒙药士、骨伤等专业,作为向基层定向培养蒙医药人才的基地,自职高建校以来,已培养蒙医师30人,蒙医(药)士1238人。1988年成立了内蒙古兴安盟残疾人蒙医职业学校,学校定向向农牧区蒙古族残疾人招生,共培养学生168人,全部在农村、牧区就业,成为残疾青年成才的苗圃。

蒙药材及药品生产与供应紧缺的状况有所改善。自治区有12个蒙药厂和l所国家蒙药制剂中心。年产蒙药31 280斤,产值达574.5万元,提供各种制剂和蒙成药350种。全区已调查清的蒙药资源423种,占常用蒙药的8%,短缺蒙药材51种,占常用药的6%。现有17种蒙药传统方剂和17种单味蒙药上了国家药典。有65种蒙成药和6种单味药列为自治区二、三级标准。

科研工作也取得一定成绩。1949年以后,蒙医科研工作首先从蒙医药古籍的翻译、整理入手,从1956年到1986年搜集整理蒙、藏、汉、日、俄文献达600余部,还有挂图、图谱、针灸铜人、传统医疗器械等宝贵蒙医古籍文献资料。编译出版了《四部医典》《本草图鉴》《蒙医药学概要》。1984年哲里木盟蒙医研究所被国家民委、卫生部和自治区列为国家民族医药重点建设单位,1992年自治区蒙医研究所被国家民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国家民族医药重点建设单位。从1982年以来加强了具有蒙医特长的专科专药研究工作。蒙药“那如注射液”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扎冲”治疗“萨病”,“通拉嘎601”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再障的治疗;《蒙药新药保利尔的研制》、“桑肝丸”、“萎胃舒”、《沙棘茎提取物的心血管药理与毒理学研究》等87项有代表性的专科专药著作、临床经验总结分别通过了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治区科研成果鉴定。截止1995年在蒙医药科研方面,已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各等奖38项,其中“蒙药治疗萨病”、“荜茇降血脂机理研究”等四项成果分别获部级二等、三等奖。蒙药“紫癜灵”获1995年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协会、中国外国专家局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全国科技人才技术交流展示会”

金奖。从1990年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一项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医药科研课题11项,重点课题2项,自治区级课题(卫生厅、科委)24项,盟(市)级课题28项。推广科技成果6项,在临床广泛使用。得到比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自治区卫生厅于1995年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科研工作管理办法及发展规划》《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科研研究招标项目》《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科研课题招标指南》。对科技成果进行了微机化管理。1995年举办了《四部医典》研究班,学制一年,学习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方法,重点研究文献和专科专病。同时,自治区卫生厅正在全区实施领先专科专病建设规划,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蒙医专业技术人员的创造才能,培养造就一批跨世纪的高层次、高水平的新一代科学家和科技研究人员,争取到本世纪末,在全区范围内建设一批不同层次的专科专病领先研究机构,加快蒙医现代化建设步伐。蒙医编著工作成绩喜人,1978年起自治区卫生厅在全区范围重点开展了编著、翻译古籍整理工作。积极为各地老蒙医配备了助手,协助他们总结临床经验。从1959年到1995年共出版蒙医专著86种。代表作有《蒙医临床医药鉴》《蒙医成方选》《妇科证治验录》《蒙药志》《蒙医简史》等。1982年根据卫生部1982年至

1990年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承担了蒙医古籍《碧光硫璃医鉴》、《医宗要旨》《祖传口教》《诃黎勒珠》《医学本续全释》等重点出版项目,于1986年前后基本完成了出版任务。各蒙医研究所先后共翻译整理古籍经典著作89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分卷》(蒙文版)的编写工作于1985年完成,1986

年正式出版发行,其汉译本于1992年出版发行,受到医务界人士的好评。还组织蒙医专家教授编写了高等医学院校蒙医药统编教材25门,约七百万字;中专教材17门,其中一部分已出版、部分正待出版。结束了蒙医高等中等教育领域无正规统编教材的历史。

编辑出版与科学普及工作成效显著。由自治区卫生厅和内蒙古自治区蒙医学会主办的《蒙医药》杂志,创刊20年来在区内外的影响愈来愈大,在医学界有一定的影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每年平均通过邮局发行1400份,每期48页,4.8万字,已出版45期,共发表论文1260篇。多次被新闻出版部门评为优秀期刊,不仅区内外拥有大量读者,近年来在蒙古国、独联体、日本等国也有一定影响。1991年《蒙医药》汉文版创刊,在区内外发行,受到医学界同仁和广大汉族读者的喜爱,为传递学术信息、普及蒙医药知识发挥了作用,对弘扬我国民族医药的优秀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作用。1992年创办了《全国民族医药信息》杂志,1995年创办了综合性民族医药期刊《中国民族医药》杂志,担负着挖掘、整理、推动与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的重要历史使命,为正确宣传党的民族医药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1990年承担了国家药典民族医药部分的修订和《中华本草》蒙药分卷的编写任务,现正在按计划进行。

另外,还建立了学会组织、促进了学术交流。1977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蒙医学会成立。经近20年的发展,已成为继承与发展蒙医药学术水平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全区12个盟市有11个一盟市建立了分会组织,初步形成了学会网络。根据学会自身的特点制定了学会章程和会员证制度,并建立了蒙医内科学委会、骨伤科学委会、蒙医妇科学委会、蒙药学委会。现有会员1580人,是医科协98个学会中比较大的学会。召开过3次会员代表大会,正式出版四本学术论文集。这些年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交流各种学术论文1236篇,活跃了学术气氛。全区平均每年约有15篇论文在全国会议上交流或杂志上刊出。《蒙医药》杂志,在区科协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出现了一批不同层次的优秀论文并获n证书。近些年,国际学术交流出现新气象,从1989年以来,学会的部分专家、教授应邀到蒙古、独联体、日本等讲学,参加学术交流的有27人,1994年至1995年,学会会员有18人前往美国、日本、越南参加世界传统医药学术交流会。蒙医学会副理事长吉格木德教授的专著《蒙医简史》用蒙、英、日语三种文字于1990年在日本出版,在世界范围扩大了蒙医药的宣传和影响。蒙医药日益受到区内外及周边国家的重视和欢迎,蒙医药技术已成为自治区对外交流和卫生合作的重要内容以及全区卫生事业的一大特色与优势。

蒙医药在青海、辽宁等地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目前,青海省共有蒙医药人员260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5人。全省现有1所蒙医医院(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蒙医院)和3所蒙藏医院(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蒙藏医院、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蒙藏医院、

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蒙藏医院)。4所医院共有病床105张,职工170人。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是该省蒙医药事业建设发展的主要基地。该县于1958年8月5日成立蒙医学校,并附设蒙医研究所。但在“十年动乱”期间,蒙医药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研究所的机构被撤消了。1978年,在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医研究所得以恢复,兴建了建筑面积达10,000平方米的科研大楼,并于1987年与县蒙药厂合并,扩建成为集蒙医科研、医疗、药厂三位一体的机构,从而有力地促进了阜新地区蒙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1989年,该所更名为辽宁省阜新蒙医药研究所。1994年5月,又经省教委批准,在原有蒙医中专班的基础上开设了蒙医大专班,使该所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省唯一的集科研、医疗、教学、制药四位一体的县团级蒙医药机构,为蒙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所现有职工205人,专业技术人员145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9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104人。所内附设的蒙医医疗机构,开设病床100张,并设有12个门诊科室。研究所从实际出发,确立了振兴蒙医、蒙药,为各族人民健康服务的办所宗旨和以科研为先导、医疗为重点、办好教学、搞活药厂的办所指导方针,充分依靠专业人才,走科技兴业之路。

几年来,该所先后开设了33项科研课题,其中一项已通过省级鉴定,两项通过市级鉴定,四项已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课题。撰写书籍多部,其中蒙藏对照本《四部医典》和《兰塔布》《蒙医金贵》《蒙医方剂选》《蒙医儿科学》《蒙医放血疗法》《阜新蒙医药简史》《蒙医妙诊》已出版发行;《阜新名老蒙医经验选编》《蒙医验方选》已定稿交辽宁民族出版社待出版。医疗业务上充分依靠名老专家,积极培养后继人才,先后树立了“八大金刚”、“十大新秀”,他们对各种疑难杂症各有所长,患者遍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12个国家或地区。

建所以来,共招收9期大、中专班,2期短期提高班,l期函授班,招收学员352名,已毕业312名,这些学员分布在阜新城乡各地,有的已成为蒙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骨干力量。

隶属于该所的阜新县蒙药厂,始建于1970年,1983年投资90万元移地改建,1986年3月落成投产,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现有职工80人,其中少数民族职工34人,占职工总人数的43%;科技人员22人,占职工总数的27.5%。固定资产118万元,流动资金70万元。注册生产的蒙药品种有42种;有国内较先进的制药工业设备和检测设备及生产线,蒙药年产量50吨,产值300万元,是辽宁省蒙药生产专业重点厂家。

该厂现有199个销售网点,产品远销东北三省、内蒙古、青海、新疆、宁夏、甘肃等地。

1986年该厂被市、县分别授予“卫生红旗单位”和“文明单位”称号。

为了更好地促进蒙医药的学术交流,推动事业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于1977年4月创建了自治区蒙医学会,并在内蒙古巴盟临河市举行了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选举了理事,组成了第一届理事会,会长金久斗,秘书长吉格木德。蒙医学会继临河学术会议之后,于1980年9月、1982年8月分别在通辽市、巴彦浩特召开了第2、3次学术交流会,1985年在锡林浩特市召开了第4次学术交流会。1987年10月召开了第2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区蒙医学会第5次学术交流会,组建了第2届理事会,会长刘广理,秘书长武绍新、副秘书长格日乐图。1990年10月在兴安盟召开内蒙古蒙医学会第6次全区学术交流会,同时召开了常务理事会议,讨论通过了《内蒙古蒙医学会章程》蒙汉文两种文字(草案)

和《内蒙古蒙医学会会员证》。1992年10月25日,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于蒙医学会第3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区第7次学术交流会,会议上正式通过了学会《章程》和《学会会员证》,结束了蒙医学会多年无章可循的历史。组建了第3届理事会,会长苏力,秘书长巴雅尔,副秘书长王玉杰。于1991年全区11个盟市均建立了分会组织,初步形成了学会的网络。学会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了蒙医内科学委会,蒙医骨伤科学委会,蒙医妇科学委会,蒙医儿科学委会。学委会和地区性学术活动频繁开展。

1974年自治区卫生厅和蒙医学会创办的《蒙医药》杂志,是全国民族医中以民族文字出版的唯一公开刊物,是蒙医界学术交流、传播临床经验、科技成果的唯一窗口和园地。1991年《蒙医药》汉文版创刊,每2年1期,受到医学界同道们的好评,为宣传蒙医蒙药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自治区蒙医学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有关学科领域的蒙医科研与临床工作。先后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内蒙古科委等单位的奖励,是全国优秀期刊之一。

1992年在呼市地区开展了继续教育试点工作,以点带面,逐步向全区推行,采取专题讲座,讲授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对在职人员进行继续医学教育,1994年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继续医学教育实施方案》。继教以记分形式确定为晋升技术职称的依据之一。1993年以来有98个项目在全区范围内讲授,有1800余人听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学会成立以来注重了学会组织建设,发展学会会员,多形式、多层次地积极开展了学术活动。现有学会会员1580人,召开7次大型全区蒙医药学术交流会,交流学术论文1236篇,出版学术论文集4本。在区科协组织的1976年至1986年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蒙医有186篇参评,有1篇获一等奖,16篇获二等奖,28篇获三等奖,并获得证书。

改革开放政策为蒙医药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交流渠道。近年来应独联体、蒙古国的邀请,自治区先后派出蒙医药专家、学者前往讲学、医疗及考察112次,吸引了大批患者,颇受好评。蒙医蒙药引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和极大关注。自治区中蒙医院蒙医副主任医师张巴斯尔在蒙古国工作期间因表现突出,疗效显著获得蒙古“贡献者”金质奖章,自治区中蒙医院从1991年开始接收来自蒙古、独联体等国家的患者。蒙古国、俄罗斯及独联体、日本、朝鲜、马来西亚等国及台湾、香港等地多次派人来该区进行访问、考察、了解蒙医临床、科研、教学情况,并且派人前来该区学习、进修蒙医蒙药,到1995年已368人次。1994年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从蒙古国招收30名蒙医大专生,为蒙古国

培养高层次蒙医药人才。近些年原区各大、中专院校蒙医研究人员及自治区各盟市旗县蒙医研究所、医院纷纷从不同渠道向蒙古国、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进行蒙医药学术交流,更加活跃了学术气氛。乌兰巴托市传统医药研究所专门研究蒙医蒙药,在乌兰巴托大学成立了传统医学系,教师全部从我区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通辽内蒙古蒙医学院聘请。从1994年到1995年,学会会员有18人前往美国、日本、越南参加了世界传统医药学术交流会。蒙医学会副理事长吉格木德教授编著的《蒙医简史》用蒙、英、日三种文字在日本出版,扩大了蒙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促进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辽宁省阜新地区的蒙医学者,还在血液病的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曾多次派学者参加国内外血液病研讨会。所有这些,都为蒙医药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目前正在积极筹备成立中国蒙医学会。力争蒙医蒙药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有较大进展。

当前,在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指导下,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主要代表几个省区又为今后一个时期内蒙医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与任务,并为之而努力奋斗。

目标为建立和完善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布局合理、机制灵活、功能健全、优势突出、队伍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综合效益明显的蒙医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体系,重点对现有蒙医医疗机构的内涵进行充实、完善和提高,努力实现全区蒙医事业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在“九五”期间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316工程”的同时起步实施“868”蒙医发展计划。在自治区各盟市建立健全蒙医药的管理机构,带动整个蒙医事业的发展。任务为:

(一)加强对蒙医工作的领导

根据《宪法》关于“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精神,进一步提高对蒙医药事业重要作用和地位的认识,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医药政策。争取各级政府对蒙医药事业的大力支持,为其建设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严格控制低专业技术人员和低层次卫技人员进入蒙医机构。

(二)巩固、充实、提高现有蒙医医疗机构,加强内涵建设,建全服务功能,提高竞争能力

根据蒙医机构建立时间比较短、基础条件差、设备简陋,功能不健全的实际,围绕“坚持方向,突出特色,提高疗效,加强管理”的原则,努力提高质量,提高效益,形成独特医疗优势。

1.按照《中医医院分级管理标准》和《细则》要求,结合蒙医机构的特点,逐步实现蒙医院的分级管理目标,形成一批结构合理、科室设置齐全、仪器设备配套、服务功能完善的综合性蒙医医院。

2. 突出蒙医特色,加强专科专病建设。形成医疗服务的特色和优势是蒙医业务建设的重要内容。“九·五”期间将重点扶持好10个临床疗效好,技术水平高,技术梯队合理,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蒙医专科专病基地,以及10个达标蒙药制剂室。

3. 科学管理是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蒙医医疗机构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在抓示范医院建设的基础上,要通过《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实施和蒙医医院分级管理评审,将各级蒙医医疗机构的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轨道。

4.争取政府的倾斜政策,对蒙医事业给予扶持,增加投资,设立发展蒙医药事业专项资金,以增强蒙医机构的“造血功能”。

(三)积极稳步地发展蒙医药教育,努力建立一支结构层次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

要把蒙医药教育摆在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蒙医药人才培养的步伐,形成合理的专业梯队,保证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1.抓好高层次、高水平蒙医药专业骨干及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充分发挥内蒙古蒙医学院蒙医药学教育的龙头作用,有计划,按比例的增加蒙医药招生人数,为自治区培养蒙医药骨干及高、精、尖的学科带头人。“九五”期间,开展评选名蒙医药人员活动,通过考核、选拔、培养,使一批精通理论,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当代名蒙医脱颖而出。

2.开展成人教育,根据自治区蒙医药技术队伍的现状,针对不同层次的专业对象,举办各种类型的进修班、研究班、专科专病学习班、西学蒙学习班等,使现有的蒙医药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尽快得到提高。继续加强为农村、牧区培养蒙医药人才。发挥好自治区蒙医残疾人学校和蒙医职业学校的功能,源源不断地向农村、牧区输送适用人才。

3.名医带高徒是传统的培养蒙医药人才的方式之一。要把传统的师承教育同现代教育制度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到使传统方式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发展和进步。

4. 要杜绝和防止蒙医药人员改行现象,保证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发挥特长。要为蒙医药人员创造应有的工作条件和学习提高机会,在奖励、晋升等方面制定有利于蒙医药人员安心钻研专业技术的政策。教育蒙医药人员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和敬业精神,从思想上稳定蒙医药专业队伍。

(四)加强科研工作,促进学术繁荣

蒙医药的科研工作要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防病治病为核心,抓科技攻关,促成果转化,建立科技为医疗服务,与生产企业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科研组织结构,突出重点,形成优势,加强科研工作,促进学术繁荣,以此推动实施科技兴医战略的实施。

1. 加强机构的队伍建设。加强各级蒙医研究所的建设,充实科研骨干,增添现代化仪器设备,使研究所成为学科比较齐全、技术力量比较雄厚、设备较为先进的蒙医药科研、信息中心,并创造条件建立自治区级蒙医研究所。争取在20世

纪末建立一支蒙医药技术和年龄结构合理、具有一定科学实力和竞争能力,在自治区乃至全国民族医学领域中有一定影响的卫生科技队伍。

2. 加强对蒙医药的开发研究。在开展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以应用研究为重点,紧密结合临床实际、积极组织攻关。“九五”期间力争蒙医药治疗肝炎、萎缩性胃炎、糖尿病、防治老年骨质疏松症、心脑血管病的研究取得成果。积极引进和推广科研成果,开拓技术市场,每年重点引进和推广3~5项适用性新成果、新技术。搞好蒙医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重点从蒙药专用单味药材和复方制剂中开发新药,到20世纪末争取研制出一批疗效好,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的蒙医药新制剂。在自治区建立起各具特色的专科专病研究基地。

3. 加强规范化建设。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设备,逐步改进蒙医传统制剂室模式,制定300个制剂规范,制定检测技术的各种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不断提高药品质量。制定蒙成药部颁标准。建立自治区中蒙医科研研究中心二级清洁型动物实验室,加快规范、标准化研究工作。

4.继承、总结名老蒙医学术经验,收集有效单方、验方,运用电子计算机,把有独特专长名老蒙医的学术经验制成软件,建立自治区和全国电脑蒙医专家诊疗系统和蒙成药规范使用软件。

5.主动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增强科研单位的自动发展能力,在自治区蒙医研究机构逐步实行科研课题招标制和合同制,开展科研协作攻关,组织和邀请其他学科的科技人员参加蒙医药研究,共同攻关。

(五)扩大对外宣传与交流,推动蒙医药进一步走向世界

要进一步发挥全区蒙医药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大对外宣传,扩大对外交流。在学术交流上,要通过考察、访问、讲学、举办国际性培训班和高层次传统医学交流活动形式,加强联系,开辟新的交流渠道,扩大蒙医药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资料提供:王额尔敦、布巴特尔·布日额

王玉杰顾国祥

整理:财吉拉胡

摘自《中国传统医药概览》

基础藏医药概述指南

第三节吐蕃王系时期 目前,多数藏族史书都把公元6世纪后半叶以前的历史称为古代吐蕃,也就是直到581年的囊日松赞为止。 古代吐蕃是指古代青藏高原上比较强大的许多割据地方势力之一,位于当时南山地区雅隆河流穷结、泽当一带,其首领一般被尊称为“赞普”,意思是有势力的君王。古代吐蕃先后经历了七天座王;中二丁王;六勒王;八德王;五赞王,以及第27代王拉脱脱日年赞。根据历史记载:这时期的藏族人民就已经认识到动、植、矿物的某些部分有解除身体病痛的作用,能够运用的药物有黄芪、甘草、当归、辣椒、戎盐、硝石、石胆、朱砂、雌黄、雄黄、葡萄、蜂蜜、牦牛等。藏族史籍《五部箴(zhēn)言.大臣箴》及《西藏王臣记》记载,公元前126年,聂赤赞普在位时期,总结出对臣民社稷([jì] 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有害的因素,提出了六大难题,包括盗贼、敌人、野牛、毒物和咒骂等,向臣下征询解决方法。“可以用赔赏的办法来对付盗贼,用亲友来对付敌人,用药物来对治毒物,用囊解来对付诅咒”。由此可见藏医药学已经有了大致的雏形。 同期,从事医事活动的贤者捷普赤西编著了《治疗.白色万药论》、《治毒坚固聚》等著作,可见这时的藏药加工炮制等技术也有了较高的水平。 在吐蕃第27代王拉脱脱日年赞(公元254-374年)在位期间,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地区以及民族的的医学交流,注重医药实践,培养医务人员,使藏医学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公元4世纪的时候,天竺著名医学家碧齐嘎齐、碧嘎拉孜入藏,他们培养的名医董格托觉坚编写了《诊病切脉纲》、《内治药物纲》、《创伤外治纲》等5部医典。 在朗日颂赞时代(公元6世纪后期),盐的使用,不仅促进了当地人的健康,而且还可以作为一种药物来治疗疾病。 随后,由于社会的发展,各种生产知识的增长。吐蕃人民对医药的认识逐渐提高,据敦煌出土的古藏文史料记载,这时已有了药、野生药、小药、以及有效药的记述,并有了简便有效的医事活动。 总之,吐蕃早期的医事活动已涉及初步的保健型医疗,但其水平远待于提高。 第四节吐蕃时代 一般都把藏王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开始,称为吐番王朝的建立时期,吐蕃时期在公元6-9世纪。 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松赞在公元6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在雅隆悉补野古国掌握政权,他全力开拓疆域,占有卫、后藏。阿里,工部,甲得,拉里等地,并建“赤则明都”王宫等。根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他和平民一起欢宴,并把后藏对方的平民共20000家赏给一个功臣,当时的平民与牧民同为独立的阶层,地位远在奴隶之上,并且平民这个阶层比奴隶的数目要大得多,由此可见,当时的奴隶制度正在逐步走向瓦解,这也就为吐蕃封建王朝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但是,此时新建立的吐蕃政权还很脆弱。 松赞干布继位后,首见平息本部的叛乱,诛灭毒杀父王的凶手,

医药行业市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目录 CONTENTS 本文所有数据出自于《2015-2020年中国医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第一篇:环保药剂与材料走俏环保型医药包成为趋势 近几年来,医药企业的规模化生产越来越明显,随着国内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OTC药品政策的出台,药品包装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现代医药企业发展趋势是:大型制药厂都拥有自己的包装企业。而在不断的进步发展中,开发环保塑料医药包装材料逐渐成为药品包装技术发展的方向。 外资制药企业历来十分重视药品包装,因为他们认为包装是产品形象的重要部分,产品外观应当与内在品质一致。近年来,中国医药包装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药品包装将呈现出更加方便、安全,更加符合环保要求的趋势。 当前我国一些规模较大的制药企业在硬件上与国外医药企业相差不大,但软件环境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除了相关法规不完善、技术标准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外,药品流通体制也存在弊端。药品大多数在医院药房销售,在药店销售的仅是很小一部分,这限制了药品参与直接竞争,从而制约了医药包装业的发展。另外,现行的某些招标制度挫伤了医药厂商的积极性,企业无力在药品包装环节上下大气力,长期保持着“旧面孔”。 目前,由于国内部分企业的包装意识不强,对包装的内涵理解不到位,对包装的作用重视不够。制药企业大多选择价格相对便宜的白板纸作为药盒包装材料,这主要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很多企业一般不愿在包装上多花钱,普遍的做法是能省则省。这是我国制药企业的一大错误观念。 随着医药工业的蓬勃之势,医药市场将愈来愈广。在产品同质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产品外包装正在成为突显特色的一种有效方式。制药企业应积极追寻新方向,将产品品质摆在第一位 文中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2015-2020年中国环保药剂与材料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未经前瞻产业研究院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篇:问诊处方药网售医药电商崛起待时机 自2015年5月,国家出台《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允许网上售卖处方药后,业内一直关注处方药“解禁”政策何时落地。不过,遗憾的是,多次被传出将于2015年初出台的“正式版”文件,如今仍不见踪影。对此,业界认为,网售处方药推广困难,主要受到处方药性质限制。

藏医药现状及发展调研报告

藏医药现状及发展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州现有藏中医疗机构5所,其中州藏医院为二级甲等医院,县中医院、县、县、县藏医院为二级乙等医院,正在新建民营性质的县级藏医院1所(贵德县藏医院)。全州40所乡镇卫生院中85%的乡镇卫生院开展藏中医药服务,420所村卫生室中85.7%的村卫生室开展藏中医药服务。州、县、乡镇医疗机构共有藏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140名,其中藏医133名,中医7名,高级职称19名,中级职称34名, 初级职称87名。村卫生室有藏中医生371名。年全州各级藏医疗机构门诊100021人次,门诊人均费用为52.1元;住院4298人次,发生医药费用为1234.7万元,人均住院费用为2872.6元。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州藏医药事业稳步推进,在治病救人、构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网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特别是民族地区由于农牧民群众长期形成的用药习惯和藏医药在治疗慢性病及康复、保健方面的特殊疗效,藏医药事业发展与群众的需求还不相适应。目前我州藏中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项目建设、资金投入、设备配置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各级藏中医院底子薄、投入小、发展慢,基础设施薄弱,诊断、制剂设备简陋短缺。二是中藏医药的特色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藏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和产业发展的协

调性不够。三是藏中医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失衡、人才断层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人员编制短缺问题十分突出,现有人员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低下的问题。四是藏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制剂设施落后,藏中药使用率低,其独特的医疗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五是中医医疗机构分布不均,全州仅有综合性中医院1家,服务半径有限,中医药普及率低。 三、发展思路 1、高度重视藏中医药事业发展。将藏中医药事业纳入各级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编制实施当地藏中医药中长期发展规划,切实加强对藏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制定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不断增加对藏中医药事业的专项投入,及时研究解决藏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加大藏中医药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资金、项目、科研、管理、人才等方面的有力支持,加快推进藏中药事业发展。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制度中,将符合政策规定的藏中医药服务技术、项目、院内制剂等纳入报销范围,在价格制定、临床应用、医保报销比例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研究制定扶持藏中医医院开展院内制剂的优惠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管理模式,引进民间资本,享受同等待遇,加快和促进藏中医药事业发展。 3、加快藏中医药队伍建设。制定倾斜政策,合理确定藏中医疗 机构人员编制定额,通过吸收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解决藏中医专业

浅议中医药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浅议中医药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 中医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产物,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必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和思维的更新,有人认为中医药已不符合当今社会对产品的要求,甚至于不愿意使用。原因何在?中医药的前景如何?笔者就此谈一些看法。 1 现状分析 1.1 人们习惯性认识带来的影响 1.1.1中药疗效过慢:许多人认为,中医药治病以汤药口服为主,需经过胃肠道等脏器的吸收、代谢,往往达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加上中药给药途径狭窄,和西医相比显得较为落后。 1.1.2中药服用不便:传统医学治病,多用汤剂,然汤剂则是多种中药汇杂并以水为载体,煎熬,分而服之。这样一来,一是患者服用时需要二次加温,费时费事;二是不便携带。这与当代高效率生活方式相悖。 1.1.3中药口味苦怪:中药是多种植物、矿物、动物及其脏器和

分泌物的集合,入药是又经过添加多种辅料进行炮制,其味道可想而知,怪异非常,许多患者不愿接受,据调查,50名中小学学生中,无一人愿服中药,仅有少数人愿意服用山楂冲剂等口感较好的制剂。 1.2 中医自身带来的影响 1.2.1诊治手段比较单一:中医诊治疾病,坚持的是“望闻问切”四大原则,医生的主观判断成分居多,缺乏必要的现代科技手段。 1.2.2 惯性思维阻碍发展:目前,在各级各类医院中,能够在患者中造成一定影响力的中医大夫,大多数都是经过了多年磨练,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中医治病办法,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讲,由于受传统医学的熏陶,习惯于惯性思维,缺乏对新生事物和现代高科技敏锐感和认知力,无形中束缚了的手脚,减缓了中医药前进的步伐。 1.2.3 就业艰难后继乏人:人们经常把中医大夫称之为“老中医”,顾名思义是中医大夫越老越有经验,诊疗水平越高,在临床上就越吃香。受此传统习惯的影响,一些刚刚从大专院校毕业的年轻中医大夫们,往往门前冷落,在医院卫生工作体制转化的今天,大多数医院把个人收入与日常工作相挂钩,这样一来,迫使许多年轻的中医大夫改行另辟蹊径,致使中医界后继乏人。 1.3 中药材带来的影响 1.3.1 种植方面:当今,中药材已从原始的自然野生发展为实施大面积种植,一些中药主产区以此为突破口,抓经济效益,这是一件好事。但是,一些经济效益较低的个别野生品种被忽视,加上资源的人为破坏,容易形成产品的过剩和品种的短缺,影响了中医药产业的

医药行业发展前景展望

2009年医药行业发展前景展望 据预计09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将达到8200亿美元,中国医药市场将达到10000亿人民币左右,增长速度在20%以上,成为全球第五大医药市场。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大环境及大有风雨摧城之势的金融海啸,医药行业却不同于周期性行业有着顽强的刚性需求,故而在美国的六次金融危机中,医药产业都能幸免于难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中国历年来的增长均超过20%,成为新兴药品市场代表中的代表,特别是在国家普及全民医保、发展社区医疗等大利好政策下,医药市场容量将有巨大突破。 一、世界医药行业基本情况 1、医药行业属性为高新技术产业 技术创新是医药产业得以壮大及大发展的生命源泉,在世界十大医药巨头中美国就占了5个,美国辉瑞公司一年的研发费用是8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现有研发费用的28倍。目前美国各生物工程公司实验室正研发中的“重组DNA”蛋白类新药多达数百个,其中有抗肿瘤药物,心血管新药及治疗棘手疾病的新药,其中很多新药有望成为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级药物。近年来跨国企业纷纷加快了将高端研发逐渐向中国转移,诺和诺德、阿斯利康、礼来、葛兰素史克、罗氏等的研发中心已投入运行,辉瑞、强生、诺华、安万特也宣布在中国筹建研发中心,这些研发费用占企业销售额20%的跨国巨头进入中国研发市场,对中国新药市场无疑将起到惊天动地的推动作用。不仅将促进生物工程技术及西药技术的发展,对中国中药现代化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频繁并购与技术转让造成本行业的高集中度 世界医药工业是一个高集中度的行业,其中大量的先进技术都掌握在世界前50强手中,而50强企业中20个在美国,其余大部份也集中在欧州及日本、瑞士等国家。在处方药销售中,世界50强企业的销售额超出了5100亿美元,占总额的75%以上,世界前50强药物的年销售额达到1822亿美元,占世界所有药物销售总额的25%。 3、抗肿瘤及高血脂药物容量巨大 世界上销售额排名第一的药物是立普妥,它的主要功能是降血脂,世界上抗肿瘤药物的年销售额是414亿美元,居行业第一位,降胆固醇药物的年销售额是337亿美元,居行业第二位,排在第三、第四的是抗呼吸系统疾病及治糖尿病药物。 4、专利药的巨大压力 2009年预期上市的药物仍然包括有4个或5个主要用于急性冠脉综合症、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和脑膜炎,如此类别的药物上市面,另一方面,巨大的专利药市场保护到期后也为发展中国家进行仿制提供了大的商机。 5、“金融海啸”下的医药产业

青海省藏医药事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青海省藏医药事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2013/6/18 16:34:00 来源:中国民族医药杂志作者:娘毛才 藏医药是藏族传统文化“十明”(大五明和小五明共为十明,五大明:工艺学、医学、声律学、正理学、佛学;五小明: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星象学)中一颗不可多得的奇葩。是藏族人民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实践中,不断与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相适应,在同自然界和各种疾病的斗争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对外交流中,逐步吸收其它兄弟民族及外来医学的许多精华不断地予以补充、提高,进行创造,使之成为一个适合高原特色的科学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 1 青海省藏医药事业的发展 青海省是除西藏以外藏族最集中的聚居地区。省内的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有名的大寺院,公元1711年在塔尔寺就已建立了“曼巴扎仓”,是旧中国藏医医方明发展的主要中心之一,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另外,青海的广惠寺、夏琼寺、拉加寺等寺庙也设有“曼巴扎仓”。很长一段时间,青海很多藏医人才的培养都是在曼巴扎仓(寺院)中进行,使培养的藏医人才少,满足不了广大患者的需求。直至近代,藏医药事业发展还很缓慢。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青海省的藏医药事业开始步入一个新的时期。 1.1医疗工作。医疗工作在原有曼巴扎仓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目前,全省已有藏医院达28所,其中包括在省会西宁的青海省藏医院等7家大中型医院,实现了县县有藏医院,民族乡有藏医门诊部的局面。据统计,全省藏医院公开设病床1800多张,县以上藏医院的建筑总面积达38000余平方米。 以省级藏医医院青海省藏医院为例,创建于1983年。经过近30年发展,目前是全国唯一的三级甲等藏医医院,国家药品I临床研究基地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的全国重点专科、青海省示范藏医院建设单位。现设有20多藏医临床科室,并建立各专科特色诊疗室,开展藏医艾灸疗法、熏蒸疗法等100余特色疗法。其中藏医药浴疗法、藏医放血疗法、藏药炮制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460余种张床位、400余技术专业人员,402种特色制剂。年住院人次达30000余名。前来就诊的患者除了省内外,还吸引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法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大批患者慕名前来就诊。 1.2藏医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医学教育采用不同类型的进修班及培训班,尤其是短期培训班,以解决燃眉之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初级形式已显然不能满足要求了。于是,层次较高的藏医学校也逐渐出现。如先是在卫生学校内设藏医班(如黄南自治州卫校藏医班),由西藏藏医学校代培。尽管这样,但藏医人才培养力度还远远不够,至1990年,全省新培养出的藏医药人才不过千人。1987年,国家批准建立青海藏医学院(对内充属于青海医学院藏医系),1996年,青海省藏医学院设置了藏医专业,并第一批招生藏医本科班,共有28名学生。2000年设置了藏药专业,招收藏药本科学生。2000年青海藏医学院成立民族医学的硕士研究生学科点,2006年青海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2(X)7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了全省唯一的博士学位授予点一民族医(藏医)方向的博士点,并开始招收博士生。 至此,青海藏医药教育工作形成了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硕士、博士同步提高的办学格局,为藏医药在青海省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浅谈药品包装的发展趋势

浅谈药品包装的发展趋势 [摘要]药品作为一类特殊商品,其自身的形象包装设计有其独特性和基本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药品的包装只满足其基本功能性及国家法令要求已经远远不够,本文笔者将在自身工作及学习的基础上,论文我国药品包装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药品包装功能性趋势 1.药品包装定义 药品包装是指原用适当的材料或容器、利用包装技术对药物制剂的半成品或成品进行分(灌)、封、装、贴签等操作,为药品提供品质保证、鉴定商标与说明的一种加工过程的总称。对药品包装本身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从静态角度看,包装是用有关材料、容器和辅助物等材料将药品包装起来,起到应有的功能;从动态角度看,包装是采用材料、容器和辅助物的技术方法,是工艺及操作。药品包装按期在流通领域中的作用可分为内包装和外包装两大类。药品包装设计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一部分,是现代设计文化的体现。由于受到其本身的特点局限和设计水平的限制,我国的药品包装设计还有街坊提高。 2.药品包装设计基本性要求 2.1药品包装首先必须遵循国家相关政策法令 目前,国家正通过产业政策和法规的调整,对药品市场和药品生产企业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药品包装直接关系到药品与包材的相溶性能,以及药品储存期内包材对药物稳定性能的影响。目前新药在申报的同时,就必须提供药品的包装、药品与包材相溶性的试验材料、材料的质量标准、材料供应商的许可证等资料。所有生产药品的公司、企业必须建有产品包装档案,其中包括:包装形式、所用包材的质量标准、检验操作程序、包材提供商等等。总之,药品包装作为一种特殊产品的包装,必须要遵循《药品管理法》的规定。 2.2功能性包装 药物包装是最复杂的包装类型之一,例如:既要方便开启又要防止儿童误食。正如包装设计专家所说,要恰当地完成这种综合型包装的设计很困难。通常,设计师们要把握好以下两点,以实现其功能性:第一,要有对产品明确的说明性介绍。因为药品的特殊性,在包装画面的编排与设计上,净含量、使用日期、鉴定号等都应该按照规定加以明确的标注。由于病人优先的原则,药品的成分必须在药品包装上清楚地列明出来,这要求药品包装设计者要尽量将更多有关的信息标示在有限的包装空位上。做到对消费者负责,使顾客放心。在这个过程中,包装形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媒介,直接反映商品的品质档次,有助于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第二,包装设计中要做到人性化。对于药品包装而言,儿童安全为首要考虑因素,因此在包装设计时必须考虑与食品包装有明显风格区别,防止儿童误食;针对身体虚弱人士的用药考虑,给患关节炎人士所用的药物不能装在采用锁式密封盖的瓶子中。这都说明在医药品包装中已经十分重视人性化。又如,为老人及儿童设计的药品包装为用药安全设计有安全盖;为口服液配备了计量准确,使用方便的量杯;在包装上醒目提示“将药物放在儿童不能触及的地方”等等,所有这些在带给患者用药安全信息的同时,还具备了让消费者心里认可的效能。 3.药品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 3.1转变传统观念

藏医药文化简介

藏文化、藏医药文化培训手册 一藏医药基本理论 藏医药学迄今有近4000多年历史,其医学风格独特、理论完整、实践丰富,强调整体观念与平衡协调,具有完整而科学的理论体系。他不仅是藏族文化的精华之一,也是中国和世界传统医学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讲授藏医药的基本理论。第一是藏医药的发展历史;第二是藏医药的理论的三大学说,它构成了藏医药学的理论基础;第三个方面讲一下藏医药学独特的树喻图,树喻图是藏医药学的医学挂图,又被称为曼唐,它形象而生动地讲述了藏医药学的理论与疾病治疗的思路和方法。 发展历史 萌芽 藏医药学萌芽时期是指从远古到公元6世纪的这一段时期,这一时期是原始藏药和医疗经验积累阶段。 约公元前1900年以苯教为主的象雄文化已臻于成熟。藏医学界公认的第一位藏族医家的杰普赤西用象雄文总结苯教医师经验著成《苯医四续之根本医典》、《解毒疗法》等藏医学的奠基医典。 继后,木杂扎海、色妥介普等苯医学家在《苯医四续之根本医典》的基础上编著成另外三部苯医著作,统称为《苯医四续》,这是现行《四部医典》的母本。奠基 藏医药学奠基时期是指公元6世纪到9世纪中叶这一段时间。 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名医,藏医药得到空前发展,众多博大精深的医学典籍流传至今。这一时期藏医药学上最重要的发展是公元8世纪末《四部医典》的问世。《四部医典》作者是藏王赤松德赞时期九大名医中最著名的宇妥?元丹贡布。宇妥?元丹贡布在总结苯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和中医学、阿拉伯医学以及印度医学,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著成举世闻名的藏医药学巨著《四部医典》。《四部医典》集古代藏医学之大成,内容丰富广泛,从人体卫生保健、胚胎发育、分娩、生理、解剖、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从病因病理到诊断治疗、从药物到方剂、治疗原则、疾病分类等都有详细叙述,是藏医药的奠基之作。后经

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1世纪被称作是生物技术的世纪。生物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农业、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及制药工业之中,其中最活跃的应用领域就是生物医药行业,生物医药产业被投资者普遍视为成长性最好的产业之一。广东省的生物医药产业一直处于全国的前列,具有良好的发展和投资前景。 一、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 (一)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地位 1.广东是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大省,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2000年,全国医药工业完成总产值2332亿元,医药商业销售总额完成1509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70亿元。广东省医药工业总产值、销售额、利税,分别排居全国的第二、第一和第一位(见图一和表一)。 表一:广东医药工业生产情况 2. 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广东省三大新选产业之一 生物医药产业在广东国民经济中地位不断提高,现已成为广东省工

业九大产业之一(表二)。2000年医药工业总产值虽然占广东省工业总产值的1.5%,但利税占2.5%,利润占4.5%,是一个高增值的产业更是一个潜力极大的产业。随着生物医药产业的扩大和发展,可望成为21世纪广东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表二:广东省九大产业 (二)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特点 1. 形成了门类较齐全的产业结构体系 广东医药主要由化学药品(以药物制剂为主)、中成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药四大领域构成(图二),均在全国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从整体上看,主要产品及技术属于80年代的占61.8%,属于90年代的占25.3%(图三);获国家优质产品金奖28个、部优质产品奖76个、省优质产品奖398个,优质产品率30%以上,可见技术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行列。 图二医药产业构成

医药行业十五发展规划报告

医药行业“十五”规划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其主要门类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及医药商业。医药行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基本情况 (一)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医药工业体系和医药流通网络,发展成为世界制药大国。据统计口径:我国现有医药工业企业3613家,可以生产化学原料药近1500种,总产量43万吨,位居世界第二。能生产化学药品制剂34个剂型4000余个品种。2000年,我国5大类制剂片剂、水针、粉针、胶囊、输液产量分别达到2778亿片、264亿支、93亿支、486亿粒、23 亿瓶。一些重要品种如维生素C、青霉素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传统中药,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能生产包括滴丸、气雾剂、注射剂在内的现代中药剂型40多种,中成药产量已达37万吨,品种8000余种。我国能生产疫苗、类毒素、抗血清、血液制品、体内外诊断

试剂等各类生物制品300余种,其中现代生物工程药品20种,生产预防制品约9亿人份。可以生产包括X射线断层扫描成像装置、磁共振装置等在内的医疗器械11000多个品种、规格。还可以生产8大类1200多个规格的制药机械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医药工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1978年至2000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九五”取得的成绩 “九五”期间,医药行业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积极实施“科技兴药”战略,深化改革,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1.医药经济总量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000年医药工业完成总产值2332亿元,年均增长%,高于“九五”计划15%的目标。实现工业增加值578亿元,年均增长%。医药商业销售总额完成1509亿元,比1995年增加705亿元,年均增长%。医药商品进出口总额达64亿美元,其中:出口38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8亿美元,年均增长%,医药外向型经济逐步形成。医药工业实现利税总额270亿元,比1995年增加155亿元,年均增长%,实现利润亿元,比1995年增加了亿元,年均增长%,均超额完成“九五”计划确定的18%的目标。医药商业实现利润亿元,比1995

藏医药现状及发展调研报告

藏医药现状及发展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 一、发展现状 20xx年,我院的安全生产工作在县卫生局、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从提高认识入手,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深入开展安全检查,积极消除事故隐患。通过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较好的完成了县局下达的安全责任目标,实现了无事故的发生。现总结如下: 药妆产业是目前兴起的新产业,下面为大家搜集的一篇“中国药妆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镇农技部门人才严重缺乏,没有发挥应有的技术指导作用。20**年xx乡畜牧兽医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技术推广站分别有编制2人、3人、2人,但截止20**年上半年,三个站在册人数为零。xx乡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在没有技术员指导下只能靠传统经验生产,先进农业技术、畜牧业技术得不到推广利用,农业、畜牧业技术服务落后严重制约xx乡农村经济发展。 州现有藏中医疗机构5所,其中州藏医院为二级甲等医院,

县中医院、县、县、县藏医院为二级乙等医院,正在新建民营性质的县级藏医院1所(贵德县藏医院)。全州40所乡镇卫生院中85%的乡镇卫生院开展藏中医药服务,420所村卫生室中%的村卫生室开展藏中医药服务。州、县、乡镇医疗机构共有藏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140名,其中藏医133名,中医7名,高级职称19名,中级职称34名,初级职称87名。村卫生室有藏中医生371名。年全州各级藏医疗机构门诊100021人次,门诊人均费用为元;住院4298人次,发生医药费用为万元,人均住院费用为元。 二、存在的问题 珍爱生命,是我们快乐的源泉;珍爱生命,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全力做到的!下面有整理的关于安全生产标语口号简单,欢迎阅读! 近年来,随着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州藏医药事业稳步推进,在治病救人、构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网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特别是民族地区由于农牧民群众长期形成的用药习惯和藏医药在治疗慢性病及康复、保健方面的特殊疗效,藏医药事业发展与群众的需求还不相适应。目前我州藏中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项目建设、资金投入、设备配置

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状况浅析

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状况浅析 摘要:藏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完整的理论体系,既是祖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是医学史上灿烂的篇章。目前,尽管随着十八大报告、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同时指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及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已受到国家及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但是,藏医药文化的地区局限性以及现代医药快速发展对藏医药的冲击性仍然阻碍了新一代大学生对藏医药文化的认知,从而导致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受到限制。为特别了解民族学子对藏医药文化的认知情况,本调研小组着重对中央民族大学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民族学子对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的认知度与自觉性,并分析了藏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而针对问卷结果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藏医药;十八大;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传承;发展; 一、研究背景 藏医药是中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世世代代的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在与自然和各种疾病进行斗争中,积累了治疗各种疾病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医药学体系,涌现了许多医学贤圣,丰富了藏医理论,在民族医学之林独树一帜。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世界医学界所瞩目,是藏民族贡献给世界的伟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些年来,藏医药面临着代表性传承人短缺、医古典籍散失严重、知识产权保护缺失等诸多严重问题。目前,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密切其与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社会的共识。因此,可以说藏医药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藏医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研究意义 如今,藏医药在涉及治疗,预防以及养生等多种领域都显示了其显著的疗效,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例如在2003年的非典期间,藏医药以其多种防治药品在中国市场被大众所接受认同。可以看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藏医药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积蓄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并逐步充分展现出它在治疗价值的独到之处。身为民族高等院校的一份子,我们不仅有必要了解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意识的普及状态及其对民众身心健康的推动,还应该大力宣传各类少数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将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调研藏医药传承与发展状况,为其建设收集基础材料并向社会宣传藏医药,也将根据所得结论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三、数据说理 由左图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中央民族大学生中,能够熟悉地辨识出藏药的

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2014—2017年) 新医药产业是由生物、信息和材料领域新技术所激发,并在健康领域新需求牵引之下产生的新产业模式。加快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既是我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现实需要,也是我省实现后发赶超的战略选择。为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结合我省实际,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4-2017年。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医药产业已形成中成药、中药饮片、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生物制品、医疗器械、药用包装材料和卫生材料、中药种养殖业等七大门类。全省医药工业企业已达254户,其中药品生产企业155户,医药高新技术企业36户,建立医药科研平台38个,涌现出益佰、百灵、信邦、汉方、神奇、同济堂等一批重点企业。总体来看,具备以下优势:一是药材资源好。我省是中药材资源大省,是全国中药材四大主产区之一。现有中药材品种资源4802种,占全国中药材种类总数的40%,居全国第2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58万亩,居全国第3位。二是民族医药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独家品种154个,占全省药品品种总数16%。2013年,全省苗药销售产值达到150亿元,是全国销售额最大的民族药。三是医药品种多。药品生产批准文号2317个,其中中药1205个,化学药1092个,生物制品20个。

药品品种1327个,独家品种336个。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品规567个。单品种销售上亿药品36个,其中10亿元以上药品1个,5亿元以上药品7个。四是产业发展快。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总产值实现294.61 亿元,同比增长28.5%,占全省工业比重3.7%;工业增加值68.45亿元,同 比增长14.4%,占全省工业比重2.5%。 近年来,我省医药产业与全国的差距拉大,位次靠后,规模仅为山东1/15、江苏1/13、广东1/6、四川1/4,排全国24位。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活。缺乏龙头带动企业,产值上亿元的企业仅45户,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仅5家,32%的医药企业资产不足500万元,20%企业 亏损。二是产品结构单一,品种利用率低。中药、民族药占比超过90%,化学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发展严重滞后。化学药品种批号资源与产值贡献背离,有超过一半的药品批号闲置,47.4%的批号产值贡献率仅为3.6%。三是核心技术缺乏,创新能力不足。新药研发、专利药首仿和关键共性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水平较低,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升级慢,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医药知名品牌和优势品种。四是经营理念滞后,缺乏整合动力。省内制药企业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观念,市场意识和危机意识不够,对产业政策、市场信息分析研究不足,互补合作意识不强,经营模式僵化,管理水平较低,缺乏做大做强的动力。 (二)发展环境。 ——国际方面。国际药品市场年均增长速度7%,高于世界经济3%的增 长速度。全球医药行业核心技术掌握在世界制药50强企业手中,50个大品

西藏藏医药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西藏藏医药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摘要]西藏和平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藏医药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初具西藏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雏形,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潜力极大。在我国已国入WTO和西部大开发入推进的新阶段,藏医药产业的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尤其是全球天然药物潮流的兴起为藏医药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开阔的市场空间。同时,面对世界医药产业面对的冲击也将越来越大。西藏必须抓住机遇,通过思路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推进藏医药现代化,力争21世纪的头10年,基本建立现代化的藏药生产、流通和管理体系,增强世故医药进入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西藏藏医药;发展;对策 藏医药学是中华传统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千百年来总结高原人民防病治病的实践经验并借鉴中医和印度医学、中亚医学等近民族医药学精华而形成的,具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医疗效果。目前,藏医药的发展已初具西藏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雏形,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潜力极大。 一、西藏藏医药发展概况 藏医药是当前西藏发展特色经济的一大优势领域。西藏自治区已将藏医药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支持藏药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藏药新药开发、藏药剂正在成为西藏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藏医药医疗、教育和科研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藏医药医疗机构和人员情况。2001年,全区藏医医疗机构发展到17所,除自治区藏医院外,有6家地区藏医院,10家县医院,未建藏医院的县均在县人民医院内设立了藏医科。与内地省市联合开办的藏医院或藏医诊所现有3所。全区在编藏医药工作人员1071名,其中高级职称61名、中级职称174名、初级职称836名;农牧区个体民间藏医660余名。 藏医药教育情况。1993年西藏藏医学院在原西藏大学藏医系和西藏自治区藏医学校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该学院现有专职、兼职教师62名(兼职14名,其中从区藏医院聘请的兼职教师有9名)。到2000年底,先后培养和输送了745名大中专毕业生;现有在校本科生131名,大专生43名,成人大专班学员79名。近几年来,有的地区在国外友好组织的援助下开办民间医院学校,“九五”期间共招收500余名基层民间藏医进行培训。此外,各级藏医院还积极发挥老藏医的传、帮、带作用,先后安排了一批中青年藏医药骨干人员跟师学习,以确保藏医药事业后继有人。 藏医药科研工作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各类藏医药机构十分重视并积极开展抢救、挖掘、整理藏医药文献典籍及秘方工作,整理和编写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价值的论著、书刊,在学术刊物、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300余篇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在继承前辈藏医学家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精华的基础上,在藏医史、藏医药文献、藏医药学理论、藏药本草乖方面的研究都有了新的发展与创新。此外,临床研究以及

浅议我国医药行业的目前状况及发展策略

浅议我国医药行业的目前状况及发展策略 摘要:我国正处于药品安全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药品安全监管形势十分严峻。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理念的落后是药品安全事件频发的深层次原因之一,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各项手段,不断提升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理念,对于扭转药品安全的不利形势,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意义重大。 关键词:制药行业,目前状况,发展情况,战略选择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其主要门类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及医药商业。医药行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随着全球医学的发展趋势,人类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发生明显改变,人际间跨区域交往频繁快速,促使人类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许多药源性疾病、新发烈性传染病、慢性病不断增加,加速了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的健康观念和诊疗思维发生了根本变化,回归自然、重视传统医学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纵观现阶段我国医药行业的现实情况: 1. 全球医药研发转设中国,加快我国医药发展步伐 目前世界销售前20位的跨国制药公司都已在中国合资或独资建厂随着世界制药巨头大规模进入中国行动的完成,跨国公司逐渐从原来的注重产业投资向注重研发投入转变。葛兰素史克、罗氏、诺和诺德等跨国制药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 2.外企参与程度日益加深,OTC市场竞争更趋激烈 德国默克也启动中国市场的OTC项目。罗氏将中国纳入OTC全球十大核心国家,计划5年内OTC销售达到10亿元规模。香港最大OTC生产商乐信药业与美国雅来制药以及诺华公司的“扶他林”系列品牌、德国马博士等纷纷进驻中国;OTC市场OTC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3.成本上升、价格下降 制造成本、流通成本、原材料成本和改造成本(GMP)不断上升,零售价格不断下调,而中间环节却没有改变、使得行业成本增长速度不断高于收入增长速度。 4.GMP改造促使医药工业优胜劣汰,企业重组在所难免。 在医药工业总体运行环境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企业负担不断加重,重组将是这几年行业发展与变革的重头戏,竞争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生产集中度和利润集中度都会越来越高。 5. 医药商业步履艰难,有赖医疗体制的深刻变革 6.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不容乐观。 7.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正在变革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及其发展,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中国家只有在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给其国家经济带来的利弊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和积极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全球化对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冲击,把握经济全球化给本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巩固对本

医药行业的发展

一、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其主要门类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及医药商业。医药行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医药工业体系和医药流通网络,发展成为世界制药大国。据统计口径:我国现有医药工业企业3613家,可以生产化学原料药近1500种,总产量43万吨,位居世界第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医药工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1978年至2000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6.6%,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我国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自1997年以来,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以资产为主的规模比重仅为2%-3%,效益指标相对高一些也仅为3%-4%,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来源产业之一,但并未进入支柱产业之列。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 六、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医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使得其行业的高增长和高收益特性非常突出,中国的制药工业起步于20世纪初,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使用传统工艺到大规模运用现代技术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整个制药行业生产年均增长17.7%,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年均增长速度,同时也高于世界发达国家中主要制药国近30年来的平均发展速度,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国之一。 我国医药行业规模效益逐渐显现,具有潜力巨大、健康、快速发展的特性。传统化学制药增长速度将逐步放慢,天然(中药)和生物药品将成为行业主要增长点。化学药物、天然(中药)和生物药品将三分天下,形成新世纪药业的三大新兴市场,这是我国未来医药行业最重要的特点。 七、国际医药发展趋势 1.医疗费用大 人口数量增加、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对于健康的更高要求,各国的医疗费用的支出占gdp都非常可观,尤其是发达国家,如美国13.6%,英国6.8%,日本7.2%,德国10.7%,中国为2%。 2.新药开发难度高 医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产业,它具有高投入、周期长、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并且这种特征表现得比其他产业更加明显。从新药的临床前实验到fda批准,平均每个品种要花12年;从费用上看,一般在2.5亿~3.5亿美元之间,如此巨大的投资需要数年才有回报。研究中的化学药品能够进入市场的成功率却非常低,平均概率为1/10000~1/5000。且上市新药的平均有效专利期5~7年,若不能在专利期满以前收回所有投资,等专利期满后,新药就会由于其他公司的合法仿制而迅速失去市场。因此,新药开发的风险在增加。 3.天然药物市场好 由于人们对化学药品的毒副反应早已心存疑虑,而化学合成药物在对付一些世界疑难病

浅谈中医药的发展状况和前景

浅谈中医药的发展状况与前景 一、中药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医药的大量引进,中国传统医药遭受了巨大的冲击,甚至没落。不过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医药又重新受到国人的重视与青睐。万物皆分阴阳,药有中西之分,中西药之间也各有不同,各有特色。 ①中西医药相比之下中药有以下不足之处 1.中药疗效慢,西药立竿见影 西药有饮片,(缓释)胶囊,(粉)针剂等,尤其以其退热药见效快。而且注射用药通过血液循环直接到达患病部位,跳过了胃肠吸收这一环节。西药饮片虽然有崩解时限,但西药吸收后其作用速度还是相当快的。中药(包括成药)普遍疗效慢。在中药各种制剂当中吸收最快的还属汤药,然而汤药除那些发汗药可以很快地退热以外,其他像理气、祛风、化湿、温补、润燥等这一类的中药还要坚持服药才会有疗效。 2.中药的熬制过程过于繁琐 中药的熬制方法多种多样:有些要先煎,有些要后下,有些要包煎。还有煎煮中药时要放多少水,火候多大,煎煮多长时间,剩多少药汤等等。这些都是常见的问题。还有很多复杂的煎煮方法,比如煎煮后兑白酒,一些胶状药如阿胶,鹿角胶需要洋化等等。大多数病人不清楚这些问题,言传口授也不如西药吃几个是几个来的方便。 3.中药质的问题。 从中药的种植开始就伴随着中药的质量问题。以前的天然药材无污染,疗效好。现在为了增加经济效益迫使人们想方设法使产量增大。药还是那些药,但是药“胖”了,称量时还按照分量称,其有效成分必然减少,这只是其一。其二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这个大家都知道。其三,加工工艺,为节省成本,增加效率,中药炮制方法由人工化走向了机械化,但机械化毕竟是单一的,没有人工的灵活多变,北京同仁堂口号“炮制虽烦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其注重的就是中药饮片的质量。其四,储藏问题中虫蛀,发霉状况常见,由此很多药材需要冷藏保存。 4.中药量的问题。 某些中药饮片容易失水导致分量减轻,如生地,熟地,黄精,当归,瓜蒌,麦冬等。还有一些中药容易吸水而导致分量增加,如枸杞,吴茱萸。更有些饮片容易虫蛀;另外,中药是以两(克、钱)为单位的,称量方面有一定的误差,西药以粒、毫升为单位,所以中药分量的把握没有西药精准。 5.好的中药有,好的中医难求。 中医诊断都是靠望闻问切,而这需要多年的实践经验。为何有名的中医都是老中医,就是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能够正确地辩证,合理地开方。但是老中医实在不多,大多是年轻的医生,中医发展任重道远。 6.部分中药相对来说很贵。 常用中药相对西药来说就几百来种,大多中草药来源广泛,价格便宜,但有些很贵,如人参,西洋参等。动物药也相对来说价格不菲,如冬虫夏草,穿山甲,鹿茸,羚羊角粉等。有些中药难求,如牛黄多靠人工合成,但效果没有天然牛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