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位及发展策略

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位及发展策略

世界一流大学,是所有大学们的梦想。但是,如何才能成为一流大学呢?在这

个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大学需要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发展策略,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向一流大学的转型。

第一步:建立世界一流的学科体系

学科体系是一个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大学应该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创新学科架构,探索新的学科发展。建立世界一流的学科体系需要前瞻性的眼光,对学科发展的趋势和未来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二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

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大学应该通过学生

交换、赴海外留学、国际学术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参与国际化交流的机会,提升他们的国际竞争力。此外,大学还应该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

第三步:彰显卓越的科研能力

卓越的科研能力是影响一流大学的关键之一。大学应该注重科研产出和科研创新,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科研队伍破除学科门槛,进行协同研究。此外,大学还应该重视知识产权的维护和管理,引导科研成果走向市场。

第四步:打造优秀的教育环境

打造优秀的教育环境是大学创一流的重要条件。大学应该注重师资建设,吸引

具有国际视野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加盟,同时保证教师队伍与学生数量相匹配,实现良性教学互动。此外,大学还应该加强学生服务管理,提高学生的教育质量和学习体验。

第五步:加强与政企合作

加强与政企合作可以帮助一流大学更好地实现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大

学应该建立紧密的政企合作关系,开展合作研究项目和技术转化计划,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大学还应该拓展和加强校友网络,分享学术经验和资源,促进校友企业的合作发展。

综上所述,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发展策略,注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能力、教育环境和政企合作。大学需要立足当前,紧抓时代机遇,不断创新发展,逐渐实现自己向其他世界一流大学看齐的目标。

【教育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分三步走

【教育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分三步走 高考网为大家提供【教育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分三步走,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教育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分三步走 国务院日前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政策措施、出台背景、落实细则和具体要求等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是什么? 答: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针对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推动一批重点建设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带动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实践证明,“集中资源、率先突破、带动整体”的重点建设道路,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迅速缩小了我国与高等教育强国之间的差距,为进一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全面深入,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五中全会深刻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形势和新任务对高等教育实施内涵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篇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突出建设的质量效益、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突出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

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综合实力。 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 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第四条加强总体规划,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高校,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努力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体系。 第五条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支持建设一百个左右学科,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支持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加强建设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积极建设具有特色、风格、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着力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化学科建设绩效考核,引领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第六条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2.01.26 •【文号】教研〔2022〕1号 •【施行日期】2022.01.26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高等教育 正文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教研〔202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中央军委办公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各项工作有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效明显,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迈上新的历史起点。为着力解决“双一流”建设中仍然存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不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不够精准、资源配置亟待优化等问题,经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现就“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战略定位,全力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 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中央

人才工作会议、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以及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更加突出“双一流”建设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关键核心领域加快培养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2.基本原则 ——坚定正确方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心怀“国之大者”,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加强党对“双一流”建设的全面领导,贯彻“四为”方针,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以全面提升培养能力为重点,更加注重三全育人模式创新,不断提高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造一流人才方阵。 ——坚持特色一流,扎根中国大地,深化内涵发展,彰显优势特色,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之路。瞄准世界一流,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引导建设高校在不同领域和方向争创一流,构建一流大学体系,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服务国家急需,强化建设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培养急需高层次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以及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支撑创新策源地的基础

双一流高校建设战略与路径研究

双一流高校建设战略与路径研究 双一流高校建设战略是指中国政府为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 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而实施的一个具有长远影响的战略举措。该战略的目 标是在一定时间内培育出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 学科、专业,以推动我国高校整体实力的提升。 在双一流高校建设中,路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高校在资源、实 力和地域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需要精准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以下是 一些可能的路径供参考。 首先,高校应该明确自身的定位与特色。双一流高校建设并不意味着所 有高校都应该全面发展,而是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明确发展的方向和 目标。一些高校可以选择侧重于某些特定领域或学科的发展,通过深耕细作,打造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其次,高校应加强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提升高校整体实力的核心。高 校要通过引进高水平人才、优化学科结构、提高学科竞争力等手段,加强学 科建设。同时,高校还应该积极推行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 人才,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 第三,高校要加强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科学研究是高校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提升学校实力的重要手段。高校应该注重培养科研创新人才,建立 科研团队,加强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推动科 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第四,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石。高校应该注重引进海外人才和优秀的青年教师,加强师资培养和激励机制的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第五,高校要重视国际化发展。高校的国际影响力是评价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高校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学生和科研项目,提高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 第六,高校要加强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还应该积极服务社会,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 最后,高校要加强管理和制度建设。高校管理和制度建设是保证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应该完善决策机制,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管理效能,构建一套适合高校特点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 总之,双一流高校建设战略与路径的研究和实施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每一所高校都应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明确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并通过加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努力,推动高校的整体发展。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实用参考]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要求和党中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及《GG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校特色发展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学校改革发展实际,编制此方案。 一、建设目标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国家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GG大学在谋划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准确理解和把握“双一流”建设精神内涵,遵循教育规律,实事求是制定合理可行的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持续推进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党的十P大”重要思想、党的十P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加强制度建设,注重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建设,突出内涵发展,落实“四个服务”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升学科实力、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二)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双一流”建设是GG大学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学校将秉承“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 办法 随着全球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在各个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都获得了巨大关注。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举足轻重。在中国,为了能够在全球高等教育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国家提出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实施办法。 一、建立绩效评估体系 为了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国家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绩效评估体系。这个评估体系应该涵盖各个层级的大学,从国家级到地方级,以确保全国范围内的大学都能够审核被评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资格。该评估体系应该包括教学、研究、学术影响力等多个方面的指标,旨在全面评估大学在不同领域和层级的实力。 二、优化经费分配机制 一个优秀的大学离不开充足的财力支持。国家需要优化大学经费分配机制,确保资源能够合理分配并充分使用。国家应该加大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资助力度,通过增加经费投入、改善设施和装备等方式提供必要的支持。此外,国家还可以鼓励大学通过校企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获得额外的经费支持。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一流大学的重要保障。国家需要加大力度培养和引进高水平教师,为大学提供更好的学术资源。与此同时,大学也应

该优化招聘机制,确保能够吸引到最优秀的人才加入。此外,大学还 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提升力度,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加强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创新是一流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国家需要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支持,为大学提供更多的科研经费和项目支持。大学应该鼓励教师和学 生参与科研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研究兴趣。此外,大学还应 该积极推动学术交流和合作,加强国际合作,拓宽科研合作的渠道和 方式,提高科研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五、加强国际化办学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化办学是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国家需要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大学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大学应该积极招收留 学生,提供国际化的课程设置和学习环境,增加国际化的学术交流机会。此外,大学还应该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项目,扩 大国际影响力。 综上所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 复杂的过程。国家需要加大对大学的支持力度,建立绩效评估体系, 优化经费分配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加 强国际化办学,从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实现国家发 展的战略目标。

双一流实施方案范文

双一流实施方案范文 双一流(Double First Class)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教育发展战略,旨在全面提高中国高等教育水平和全球影响力。双一流实施方案是具体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下面将详细阐述双一流实施方案,涵盖其背景、目标、策略和具体举措。 一、背景 随着中国国家力量和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为了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中国政府于2024年提出了双一流战略,通过引进和培养一流人才,打造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大学,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二、目标 1.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通过整合国内高等教育资源,加强学科建设和创新能力培养,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2.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学科:通过优化学科布局,提高学科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增强中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 3.培养一流人才: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培养机制,培养一流人才,满足中国社会和经济的需求。 三、策略 1.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整合国内高等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加强学科建设和创新能力培养。

2.提高科研能力:加强科研投入,优化科研机构布局,提高科研人员 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流学科和优秀人才。 3.管理体制:优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推进教学和科研的一体化发展,加强学校领导和管理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 四、具体举措 1.推进学科建设:加大学科建设投入,推动学科交叉和整合,发展具 有鲜明特色和优势学科,培养一流学科。 2.引进和培养一流人才:通过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培养本土一流人才,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队伍。 3.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方法,开展创新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加大科研投入:增加科研经费支持,鼓励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提 高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5.建立国际化平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吸引国际一流教育资源和人才,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双一流实施方案旨在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培育创新型人才,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研能力和管理体制等具体举措,中国高等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详解“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

详解“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2年) “双一流”建设院校、“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这些名号是否让你有点眼花缭乱? 大学进入某些重点建设名单,意味着这所学校综合实力和某些学科实力还不错。但这些评选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一、概念:了解“双一流”建设 “双一流”建设,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的重大决策,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经济社会主战场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积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二、读懂内涵 (一)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针对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进入新时期,国家提出实施“双一流”建设,目标是建设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学科。 从现有名单来看,原“985工程”高校和原“211工程”高校凭借其综合实力和学科实力均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除此之外,一流建设高校也涵盖了一批学科优势突出的非原“985工程”高校和原“211工程”高校,如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石油大学

等高校。 (二)把握关键: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1、关键词:一流建设,两类布局 “双一流”建设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高校,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 2、关键标准:公平公正、开放竞争、择优建设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具有先进办学理念办学实力强,社会认可度较高,拥有一定数量国内领先、国际前列的高水平学科,在改革创新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成效显著。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应具有居于国内前列或国际前沿的高水平学科,对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3、关键因素:坚持以一流学科建设一流高校 “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等都是重要的建设领域,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高校整体建设。 4、关键理念:重在建设,而非认定 “双一流”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首批遴选认定所产生的也只是“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而不是认定这些学校和学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三)发现优势:把个人成才成长融入国家发展需要 1、对高校来说,加入“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不仅是一种荣誉和实

双一流高校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双一流高校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双一流高校建设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双一流高校建设旨在将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提高到世界一流水平,提升中国大学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然而,双一流高校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提出对策,将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首先,双一流高校建设面临的问题之一是资源分配不均。由于双一流高校建设的目标是提升一小部分高校的实力,往往会导致资源向这些高校倾斜,而其他学校却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这种分配不均不仅对其他高校的发展造成了影响,也容易加剧高校间的竞争,甚至可能导致部分高校的衰落。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资源的分配上进行更加公平和合理的规划。政府可以制定相应政策,引导高校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资源倾斜过度。同时,高校也应该加强内部资源配置的公正性,建立科学的分配机制,确保各学院、学科之间资源的合理利用。 其次,与资源分配不均相关的问题是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压力。双一流高校建设要求高校引进和培养一流的学术人才,但现实中,一流的学术人才往往更愿意选择世界一流的大学而不是国内高校。这给双一流高校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缓解这个问题,我认为高校应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制定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政策,提供优越的科研和工作环境,吸引优秀的

学者和人才。“双一流”高校建设过程中,应关注培养基础学科、研究性大学与应用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纵横向。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学生例子,并积极投身市场与行业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此外,双一流高校建设中还存在着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的问题。在追求一流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一些高校可能面临学科发展定位不清、发展方向选择不当的问题。这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学科的混乱。 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该制定明确的学科发展规划,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选定合适的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指导和支持,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同时鼓励高校加强学科间的协同创新和合作。 最后,双一流高校建设还需要更加注重教学质量和质量保证机制的建设。目前,一些高校在追求学术研究的同时,对教学工作的重视不够,导致教育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这与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初衷不符。 为确保教学质量,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评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高校还应建立科学的质量保证机制,完善课程设置、教学评价体系,并注重对教学效果的监测和评估。 综上所述,双一流高校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较多,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工作是错误的。我们需要正视问题,提出对策,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使双一流高校建设能够顺利推进。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都应该共同

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策略选择

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策略选择 [摘要]中国创建一流大学,必须努力缩短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差距,制定一流的发展目标,建设一流的学科,重塑一流的办学理念,建立一流的管理机制,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快追赶国际一流大学的步伐。 [关键词]一流大学目标定位学科建设办学理念民主管理师资队伍国际合作 大学变革是一个全球性话题,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国内一流大学和国际一流大学不仅有差距,而且是质的差距。缩短这种差距,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水平,推动其向一流大学迈进,必须借鉴世界一流大学成长的规律与经验,确立长远、合理的目标,并为之努力。 一、对学校发展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大学校长要更多地考虑未来而不是现在。中国大学校长具体事务管得多,而外国一流大学的校长更注重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卡内基——梅隆大学校长柯亨说:“我们有很多目标,它们都很重要,但我仍钱不够、能力有限,因此,大学必须进行战略选择和规划,发展比较优势。”目标不清晰恰恰是中国高校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近年来,一些高校一窝蜂要办研究型大学,盲目追求大而全,过度追求研究生数量的高比例。在号称研究型大学的同时,却举办着大规模的成人学历教育,或变相实行双轨制,大量招收与正常录取分数线相

差很大的生源。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应在认真分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合理定位,创出特色,凸现个性。这就要求大学必须加强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重视学校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新规划的制定还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国际视野,考虑到社会的长远需求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学习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新规划的制定还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学校的客观实际,从全局考虑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优化,注意开发和利用自己学校特有的资源优势,特别要注意发挥比较优势,以特色创一流。 二、建设具有特色的一流学科 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定要有一流的学科,没有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不可能创造出一流的成果。世界一流大学也不一定样样都强,没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是无所不能的,每所大学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一所优秀的大学,不一定拥有所有的学科,而必须学会放弃一些东西。对一个学校来说,最重要的是特色,是比较优势。集中力量优先发展自己的强项,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大学快速提升水平的捷径。 对于中国大学来说,建设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切忌贪大求全,应该集中力量,在优势学科领域实现突破。进行重点建设的大学,一定要想办法扶植最优异和最有发展前景的学科,努力将其建成世界一流学科。当前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选择、调整学科方向,确立特色学科,不断寻找新的生长点。要下大力气投资建设若干个开放式高水平的基地,以基地建设为学科建设的依托,以项目建设为学科建设的载体,争取大项目,组织联合攻关。在整个学科建设中要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力争使这些学科在短期内达到世界一流学科的水平,使其成为学校在国内外学术界建立学术声望的主要依托。 三、重塑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成长轨迹,坚持大学的独立性,不为眼前利益所驱动,是世界一流大学共同的精神品质。大学必须坚持自身的基本信念和长远的

改革创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改革创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探索建立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思政教育、治理体系与文化生态,推动组织架构的优化重组和流程再造,加快形成协同联动、深度融合的改革创新发展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实现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我们要正视困难差距,坚定信心、深化改革,提升改革科学性、系统性、协同性、前瞻性、稳定性,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 坚持政治思维,党建领航促改革。站在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政治高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建立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思政教育、治理体系与文化生态,推动组织架构的优化重组和流程再造,加快形成协同联动、深度融合的改革创新发展共同体。以“献身国防”的红色基因和“航空报国”的蓝色梦想,推进构建“精准育人”思政工作体系。 坚持辩证思维,瞄准问题谋改革。改革就是要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对于在治理体系、师资队伍、科研创新等

方面存在的难题问题,我们要勇于正视、勇于担当、勇于作为,用好改革这一硬招实招,善于用发展的眼光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构建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群为主体,力学和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群为两翼的学科群建设新体系,打造“一流工科、卓越理科、精品文科、特色交叉”的高标准学科布局。深化教师职称评审、研究生成果分类评价、校院管理体制机制等改革。有序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全面提升大学治理能力,推动学校有特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全局抓改革。改革是一项关涉全局、覆盖全面的系统工程,必须要统一领导、抓住关键、持续用力。当前,要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发挥好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将“破五唯”贯穿到办学治校的各环节,引导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及选人用人观。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深化本科、研究生教学改革,统筹开展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和优秀教材建设。开设院士等学者走上讲台等一系列前沿课程,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培育创新文化。 坚持底线思维,蹄疾步稳促改革。改革越进入深水区,就越要保持忧患意识,越要集思广益,集聚师生智慧。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围绕师生、关注师生、服务师生,积极争取师生发自内心的支持,将自上而下的改革变为自下而上的共识,让师生自发地支持改革、推进改革。

关于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研究

关于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发展我国的高等事业,建设教育型大国、强国,需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改革,从而推进我国高等事业的发展。发展的过程中还要向教育发达的国家不断学习,从而推进我国高等事业的发展迈向新台阶。 关键词:一流大学;一流学科;高等教育 一、一流大学的内涵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到2020 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 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二、当前我国大学的发展现状 中国的大学和西方历史悠久的大学相比,文化历史积淀还不够深厚,大学的发展和学术的研究有自身的规律,仅仅依靠政府外界财政的投入还远远不够。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起步较西方发达国家较晚,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我国高校专业设置还需完善,通识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我国教师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比例比较低。仅占总学分的20%—25%左右,而且大部分课程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师范院校的学生很少花时间去学习自己专业以外的人文、社科、自然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除了几门公共基础课之外,基本上都在学习专业知识。这使得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广博性目标难以实现。学科专业课程比重过大,一般的院校都能达到64%—73%左右的比例。 三、发展的措施 (一)向周边国家学习

高校课题申报:“双一流”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策略与路径研究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发 展策略与路径研究 学科分类:高等教育 课题类别:重点课题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策略与路径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1.1问题的提出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即“双一流”)战略。2017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正式确认公布我国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入选的高校和学科主要是部属重点高等院校及优势学科。“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坚持学科有选择性的发展,关键要建设好与本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群,压缩“平原”,多建“高峰”。学校要支持传统优势学科做大做强,也要大力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特别是建设好一批能够支撑国家急需、产业转型和区域发展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 国家级“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和建设方案的正式公布,标志着中国“双一流”建设进入正式施工阶段,也标志着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进入了新阶段。“双一流”建设打破了高校评比的终身制,推行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4 个省(市)制定了各自的“双一流”建设计划,地方本科院校及学科成为主力,所占比重较大。但是,从当前的整体来看,国内大部分地方院校与已入选的国家级的“双一流”高校和学科相比,差距明显,竞争力不足,但“双一流”建设更加强调绩效的杠杆作用,会让地方高校获得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而且动态评价结果作为国家宏观布局调控高等教育支持力度的主要根据,地方高校只要抓住和利用好“双一流”建设的机遇,科学规划,加大力度,加强建设,不断推进,措施得力,就能持续获得发展资源,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就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也能够尽早进入省级甚至国家级“双一流”建设方阵。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与实践鉴析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与实践鉴析 作者:张欣亮童玲红苏庆伟 来源:《现代大学教育》 2018年第1期 随着教育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追求教育、科研和人才建设的卓越、创建世界一 流大学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在此背景之下,澳大利亚新南威尔 士大学(TheU�niversityofNewSouthWales)于2015年颁 布了引领学校未来10年战略发展的《新南威士大学2025战略规划》(以下简称《202 5规划》)(UNSW2025Strategy),希望通过科研和教育上的卓越表现,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促进学科与专业的一体化建设,从而切实回应社会的现实需要,提升与改变 人类生活,构建公平的社会环境,真正成为一所全球性的高等学府。[1]此后的3年间,在 战略规划的政策指引与配套措施的协同践行下,新南威尔士大学从战略规划、治理架构、创新 文化、人才团队、发展资金等要素入手,经由大学实践在各类别与层次的国际教育排名中位置 稳步攀升,在最新的“QS世界大学排名(2017-2018)”(QSWorldUni versityRankings)中,位居世界第45位,连续3年位列世界顶级名校50强;[2]国际影响日益显著,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2017全球最具国际化的大学” (TheWorld’sMostInternationalUniversities) 排名中,位居78名。[3]本文选取以澳大利亚境内的世界名校———新南威尔士大学作为 研究案例,主要分析它如何在保持自身既有优势的基础上,应对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 育的需求,在战略性的变革中摆脱传统资源配置机制对学术创造性的束缚,整合校内外的各类 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大学和学科持续不断地向世界“一流”进阶。通过对该所大学卓越成长的 实践逻辑及其过程中诸多相互关联因素的特征分析,有助于我们从世界一流大学外在特征逐步 深入到探究其深层的内在本质,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解读能够帮助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上深化 认识一流大学良性运作的内涵机制,为我国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锁定教 育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遵循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结构的整体优化规律,统筹谋划高等教育资源 配置,引领自身合理定位、凸显特色、精准施策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使命与目标:新南威士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体系的战略模式 新南威尔士大学自建校以来,致力于科研方面发挥领导作用,同时培育富有卓越才能的全 球公民,借此逐步建立自身在国际教育中的身份标识。 (一)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使命 新南威尔士大学发布《2025规划》,文件指出,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要立志成 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南威士大学,重在科学研究和教学方面给予同等关注,凭借前沿性的研究 促进科研创新,通过全球一流的教学培养社会精英和高质量人才,使得他们在飞速变化的环境下,挑战传统的思维模式,具备解决现实问题的卓越能力,为人类共同的福祉和开明社会贡献 才智。为此,新南威士大学要在以下10个方面予以重点推进[4],它们分别是:世界领先 的研究水平、研究影响力、示范性的教育活动、优化毕业生质量、机会均等、思想领导力、对 国家和全球繁荣做出重要贡献、国际教育的卓越表现、广泛建立合作关系、追求社会公平。 (二)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目标 新南威尔士大学自2010年始,就将学术自由、领导力、创新与创造、追求卓越、公平 正义与道德高尚、平等与多样、专业与透明等作为引领学校稳步发展的10个基本准则。[5]

世界一流大学的支撑要素与历史机遇

世界一流大学的支撑要素与历史机遇 作者: 来源:《人民论坛》2020年第25期 编者按:当前,对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成为各方共识。那么,什么是构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要素?新冠肺炎疫情下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有哪些新认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该怎么建?人民论坛邀请长期奋战在高校人才培养、知识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一线的专家学者就此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支撑要素有哪些? ◎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支撑要素是“人、财、力”。所谓“人”,主要指学科与科研领域的一流人才。如今,各个大学都出台了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不遗余力的吸引人才,对优秀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流动也愈加频繁。优秀人才不仅在本学科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和话语权,而且对于潜在的优秀人才的识别和培养更具卓越的专业眼光,还能以自身的感召力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入自己的科研团队。所谓“财”,主要指大学的经济实力,表现在三个方面:教学环境与设施的一流,科研经费与科研条件的充分保证,教学和科研人员收入的大幅提高。高校的经济实力确实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例如:新建立的民间性质的西湖大学之所以能快速崛起、人才荟萃、成果累累,其经济基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谓“力”,在企业叫生产力,在高校则叫教学力和科研力。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是否突出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高教学力”的专业教师队伍,这就是所谓名校效应也即名师效应。所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高教学力”的教师队伍是必备要素。一所高校的科研实力和科研产出高低与否,参照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接近或比肩世界一流大学。因此,高校应重视科研工作,注重一流科研团队的建设,尤其是肩负建設世界一流大学使命的高校更应将科研摆在重要位置。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导钱民辉 ◎世界一流大学,核心价值应该是陈寅恪先生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如果我们不能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科学研究就难以进步。这是基本前提,人文社会科学尤其要强调这一点。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刘林平 ◎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支撑要素包括以下四种精神,有信仰和抱负的本体精神、社会服务的实践精神、教育为本的人文精神、个性发展的自信精神。“世界一流”实际上是个抽象的概念,更多地体现在民众的内心认知和主观感受,体现为学校在教育圈层内和社会群体中的声誉。长期来看应以上述四个精神为依据提升学校声誉,这样才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哈佛大学特色发展战略

哈佛大学的特色发展战略 哈佛大学举世闻名的成就与它在几百年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办学理念是分不开的,“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的校训,不仅昭示着哈佛大学立校兴学的宗旨——求是崇真,也揭示了其办学理念的核心价值观。这种理念直接影响着它的发展战略,并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风格。 哈佛大学的特色发展战略对于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哈佛大学的科学研究发展战略 (一) 科研定位战略 1.以基础研究为核心 诺贝尔奖、世界著名科学期刊、SCI论文是衡量基础研究成果的三大标志。至2005年 9月,哈佛大学共有40位学者获得了诺贝尔奖;以《泰晤士高教增刊》对全球88个国家1300名学者进行调查,按各所学校被其他学校或单位引用的研究成果数量以及国际声望等5项的排名来看,哈佛大学以高出第二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20分的成绩居于榜首,学术研究成果也高达 643分,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大学。而在2005世界科研能力排行榜中,哈佛大学又以100分的骄人成绩高出第二名德克萨斯大学15.9分,充分说明了其将基础研究作为科研定位的核心。 2.以国家的安全与发展为方向 纵观哈佛的研究院以及科研计划项目,大多是以保障国家安全发展,切身服务于人民为己任。如哈佛的贝尔福研究中心主要承担的研究项目就分别是:国际安全项目(ISP),主要就美国国家利益和面临的国际安全威胁进行分析研究。 如:核武器的流失危险、国内种族问题等;科学、技术和公共政策项目(STPP),分析科技政策对国际安全、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影响,现主要研究军、民用核技术和材料的管理,国家科技政策的动态问题等;强化民主法规的项目(SDI),该项目主要是针对加强国际关系中合并等问题,开展研究工作,例如:专门为俄小型政党进行政治领域培训,深入研究安全政策问题等。专门的研究中心加强了哈佛大学对国家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保障在国际化接轨的过程中国家的安全需要。 3.以关注民生的科学研究为支撑 哈佛大学医学院、卫生公共学院分别致力于基础以及社会科学和临床部分、世界健康和心理保健相关方面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人民安全保障意识,解决难以突破的心脏病、癌症等相关方面的课题,推动地区内人民自我保障意识。无论是公众健康学院专家开发的预防粒性结膜火的疫苗,还是回旋加速器实验室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