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篇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突出建设的质量效益、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突出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

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综合实力。

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

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第四条加强总体规划,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高校,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努力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体系。

第五条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支持建设一百个左右学科,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支持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加强建设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积极建设具有特色、风格、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着力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化学科建设绩效考核,引领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第六条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第二章遴选条件

第七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是经过长期重点建设、具有先进办学理念、办学实力强、社会认可度较高的高校,须拥有一定数量国内领先、国际前列的高水平学科,在改革创新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成效显著。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应具有居于国内前列或国际前沿的高水平学科,学科水平在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中进入前列,或者国家急需、具有重大的行业或区域影响、学科优势突出、具有不可替代性。

人才培养方面,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成果显著;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成果丰硕;配置、政策导向体现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有高质量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

科学研究方面,科研组织和科研机制健全,协同创新成效显著。基础研究处于科学前沿,原始创新能力较强,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新知识新理论;应用研究解决了国民经济中的重大关键性技术和工程问题,或实现了重

大颠覆性技术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供了有效支撑。

社会服务方面,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科研成果转化绩效突出,形成具有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新型高端智库,为国家和区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服务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做出突出贡献,运用新知识新理论认识世界、传承文明、科学普及、资政育人和服务社会成效显著。

文化传承创新方面,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增强文化自信,具有较强的国际文化传播影响力;具有师生认同的优秀教风学风校风,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强大的文化创新能力,形成引领社会进步、特色鲜明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队伍政治素质强,整体水平高,潜心教

书育人,师德师风优良;一线教师普遍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有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专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教师结构合理,中青年教师成长环境良好,可持续发展后劲足。

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吸引海外优质师资、科研团队和学生能力强,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换、学分互认、联合培养成效显著,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有深度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或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科学工程,参加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国际影响力较强。

第三章遴选程序

第八条坚持公平公正、开放竞争。采取认定方式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

第九条设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由政府有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人员组成。专家委员会根据《总体方案》要求和本办法,以特色学科评价为主要依据,参考国际相关评价因素,综合高校办学条件、学科水平、办学质量、主要贡献、国际影响力等情况,以及高校主管部门意见,论证确定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认定标准。

第十条根据认定标准专家委员会遴选产生拟建设高校名单,并提出意见建议。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审议确定建议名单。

第十一条列入拟建设名单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以改革为动力,结合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和专家委员会咨询建议,确定建设思路,

合理选择建设路径,自主确定学科建设口径和范围,科学编制整体建设方案、分学科建设方案(以下统称建设方案)。建设方案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优化学科建设结构和布局,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调动各方积极参与的长效建设机制,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健全学科生态体系,带动学校整体发展。以5年为一周期,统筹安排建设和改革任务,综

合考虑各渠道资金和相应的管理要求,设定合理、具体的分阶段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细化具体的执行项目,提出系统的考核指标体系,避免平均用力或碎片化。高校须组织相关专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战略需要,对建设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深入论证。

第十二条论证通过的建设方案及专家论证报告,经高校报所属省级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报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

第十三条专家委员会对高校建设方案进行审核,提出意见。第十四条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根据专家委员会意见,研究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报国务院批准。

第四章支持方式

第十五条创新支持方式,强化精准支持,综合考虑建设高校基础、学科类别及发展水平等,给予相应支持。

第十六条中央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支持;中央预算内投资对中央高校学科建设相关基础设施给予支持。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范围的地方高校,所需

篇二:西南科技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1

附件1

西南科技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一、学校整体学科现状

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硕士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国家批准独立设臵硕士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个,其中工程硕士13个领域。学校现有4个省级优势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省级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国防基础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个),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防特色学科方向4个。学校已形成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学位完善的学位授权体系。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581人,其中专任教师1875人,正高职称275人,副高职称611人,博士研究生学历597人。“十二五”期间,学校新增“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人、国务院特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新增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9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17人、四川省千人计划3人。

目前,学校有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共15个,其中,国家级平台2个——四川省非金属复合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部委级科研平台4个,分别是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固体废物处理与化教育部重点实

验室、制造过程测试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质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十二五”期间,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0项,其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鉴定成果56项;授权专利471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22项;出版著作134部;发表学术论文10695篇,其中SCI收录827篇。

与高水平大学相比,学校学科建设水平亟待提高,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师资队伍还不强,学科领军人物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不足,国家级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少。二是整体学科水平不够高,学科特色不够鲜明,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学科和学科方向少。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科研特色不鲜明,国家重大项目及高水平成果少,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

二、学校一流学科建设规划情况

(一)学校学科发展的总体定位

“十三五”期间,学校总体目标是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力争到2030年,学校进入国家高水平大学行列。

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定位是国内一流,学校通过将军民融合发展机遇优势、办学体制机制优势内化为推动学科科研特色优势的动力,发挥外部助推“引擎”作用,激发内生动力。加强特色学科发展和学科交叉融合,建立学术科研特区,在

优势特色学科和学术领域形成科研主攻方向,打造学术高地,形成学术高峰,在国家科技重大(重点)项目和科研成果上有重大突破。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优化学科结构,凝练特色学科方向,构筑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集中优势,加大特色优势学科培育和建设力度,实施“特色优势学科提升工程”,建立特色优势学科遴选和动态调整机制。23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优势学科建设项目,35个学科进入省内一流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力争有ESI排名前1%的一流学科。

(二)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思路

1.提升传统优势学科水平,打造学科高峰

强化优势学科,突出学科特色,打造学科高峰。加大整合、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力争到2020年学校材料与环境学科群、信息与控制学科群的主要支撑学科进入全国排名的前25%左右(武汉大学教育质量评价中心数据)。

依托学科群体优势,整合学科,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与集成,以优势学科带动相关学科,实现各学科协调发展,提高学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加强

生物学、机械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等学科建设,争取形成更多的学科高地,同时助推学科高峰。

2.实施理学学科培育专项,强化理科比较优势

以提升基础学科对工程学科的支撑能力为目标定位,设立理学学科培育专项,以面向工程学科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问题为导向,加大特色理科建设力度,提升理科在同类学校中的比较优势,增强理科原始创新能力。加强理科与工科的交叉融合,开展跨学科研究,力争有国内前沿水准的研究成果出现。制定符合理科发展特点的评价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和引进,鼓励潜心学术研究。

3.谋划和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发展

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促进传统学科向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制造、高性能计算、信息络、生命科学等领域拓展,与现有优势学科相互关联、形成群体;促进材料、环境、电子信息、计算机与控制、软件工程、生物医学等相关领域快速发展,到2020年逐渐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优势学科方向,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并使新兴交叉学科成为学校未来发展新的里程碑。

4.优化并完善学校国防特色学科布局,提升学校国防特色学科方向的核心竞争力,初步构建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体系。

(三)学科队伍建设

围绕优势学科和科研主攻方向,实施“龙山人才强校计划”,设立人才专项和政策待遇,引进和培育100名左右学

科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到“十三五”末,拥有“国家特支计划”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及青年拔尖优秀人选,国家“千人计划”长期项目及青年项目人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及青年项目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及优秀青年基金项目人选等国家级层次人才10人左右;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千人计划及青年项目人选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50人左右。加大柔性引进力度,完善兼职特聘教授聘任管理制度,聘请100名左右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学校特聘教授,构建一支高层次兼职教授队伍。

增加创新团队数量。围绕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加强学科科研核心团队和教学团队建设。重点建设5支左右优势学科群创新团队和10支左右优势学科培育团队。

(四)科学研究与平台建设

力争四川省非金属复合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成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结构冲击与振动实验室成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新增12个四川省工程实验室。获得国家重大(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260项。到十三五末,年度科研总经费达到2亿元。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

奖60项,JCR分区论文1600篇,学术著作200部,授权发明专利500项。

围绕国家、省市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接国家、省市重大产业和科技计划布局,集中优势力量研究攻关。围绕“材料和环境学科群、信息和控制学科群”建设具有特色科研方向的创新高地,努力在环境友好能源材料等九个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集中优势,建立学术科研特区,打造学术高地,实施“科研提升计划”,形成学术高峰。以重点特色科研方向为主攻方向,实施“科研经费倍增计划”。

围绕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战略需求,推进军民融合科研方向建设。以现有“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为依托,以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优势学科为支撑,形成放射性废物治理与防护、应急环境恢复技术与装备、新型含能材料应用等军民融合特色研究方向。

(五)规划总资金预算

学校拟重点建设材料与环境学科群、信息与控制学科群,每年投入建设总经费4000万元左右,其中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省“双一流”建设专项支持2000万元,学校自筹建设经费2000万元,主要用于一流学科实验室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以及学科内涵建设。具体项目及预算如下:

保障措施

(1)加强统筹和实施

学校分管学科建设校领导统一负责,研究生院、发展规划处、人事处、科技处、教务处、财务处、国资处等作为成员单位,协调一流学科建设各项要素,进一步强化相关职能部门支撑保障学科建设的主观能动性和协同意识,确保一流学科建设各项政策措施的一致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学校全方位、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经费,统筹建设项目,健全完善学科建设配套制度,形成学科建设良性运行机制。

(2)强化核查和评估调控

建立健全一流学科建设评估和监督机制,定期对一流学科建设实施过程、进度和效果进行跟踪检查和监测评估,对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发展方向、阶段性目标落实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纠偏。

通过建设,到2020年,力争2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优势学科,学校有ESI排名前1%的学科。

三、推荐申报的一流学科遴选情况

2015年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发布之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开会讨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工作。研究生院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和学校要求,经过充分调研,完成了“西南科技大学学科分析及发展报告”,内容包括“西南科技大学学科

基础比较研究分析”、

“国

“西南科技大学学科ESI排名分析”、内外建设一流学科的相关经验”、“西南科技大学一流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发展规划”等内容。

结合学校发展规划,根据“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的原则,学校重点建设材料与环境学科群、信息与控制学科群,突出学科特色,打造学科高峰。经过学校积极申报,2016年争创“双一流”建设学校材料与环境学科群、信息与控制学科群两个项目获批,四川省下达建设经费共1000万元。

2017年3月2日学校组织召开了申报“一流”学科工作布臵会,陈永灿校长参会,刘彤副校长传达了“四川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一流学科”工作会的会

篇三:世界一流学科的标准是什么

世界一流学科的标准是什么

作者:周光礼《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16日 13版)

“两个一流”引发各地争相推出“区域高水平大学打造计划”

2015年8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党和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指导方针和具体目标,明确提出要通过一流学科的建设带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再次提出,

要大大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两个一流建设”将是今后一段时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议题。它将与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重大举措一起,重塑高等教育的面貌。

为了对接“两个一流建设”,广东省率先启动了“7+7”区域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打造计划,以及建设高水平理工大学计划。在广东省的刺激下,其他省市自治区迅速公布了各自的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北京市开启了“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清华大学“未来芯片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等13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获得首批认定。上海市正式开始实施高峰高原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第一阶段投入36亿元,到2020年,力争使上海高等学校学科整体实力达到一个新水平,20个左右的一级学科点和一批学科方向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浙江省发布了《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省一流学科遴选工作的通知》,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启动区域一流学科建设工程。中西部省份也不甘示弱,陕西省政府推出《陕西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一批具有创新条件、培养创新人才、产出创新成果的国际知名、国内的优势学科。河南省政府也发布《关于印发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将打造一批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优

势学科和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前列的特色学科。以学科为基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是这些改革计划共同的特点。在“两个一流建设”政策的推动下,高等教育进入了区域发展的新时代。

没有世界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

为什么是“两个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与世界一流大学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是因为学科是大学的细胞,世界一流学科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大量的实证数据证明,学科水平与大学发展水平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学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的国际地位和学术声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说“办大学”就是“办学科”。院校研究学会会长刘献君教授曾经指出,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香港大学第14任校长徐立之也曾这样描述一流学科与一流大学之间的关系,如其所言,“每当有国际学术会议的时候,如果我们相关学科的老师会被邀请去做专题演讲,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国的学生都希望来上这门课,那这个学科就可以说是世界一流的学科。有10个到12个这样的学科,我们就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了。”

学科本来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知识体系,二是学术制度。大学中的学科必须具有教育学含义。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学科既是科学研究的平台,也是教学育人的平台;既是学者队伍汇聚的平台,也是创新创业的平台;

既是科教融合的平台,也是产教融合的平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为基础和抓手。《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四个基本原则: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坚持以绩效为杠杆,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强调要引导和支持大学优化学科机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更多学科高峰,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学术性与实践性:世界一流学科的标准

学科评价的标准有两个维度:一是学术性维度,即学科必须有明确的研究主题和卓有成效的研究方法。一是实践性维度,即学科必须能满足社会的某种需要。前者称为学术逻辑,后者称为社会需求逻辑。从学术逻辑来看,一流学科的评价标准是客观的,是国际可比的;从社会需求逻辑来看,一流学科的评价标准是主观的,是有地方特色的。

根据学术逻辑,一流学科有两个标志,一是拥有一流科研,产出一流学术成果;二是有一流的教学,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而一流科研和一流教学要依靠一流的学者队伍,建设一流的学者队伍取决于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充足而灵活的经费,二是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根据社会需求逻辑,一流的学科不但要为区域工商业创新作出突出贡献,而且要为区域人力形成作出突出贡献,甚至还要为区域文化建设、环境建设作出突出贡献。换句话说,从社会需求逻辑来看,学科建

设应该面向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

世界一流学科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参照系。世界高等教育有两大体系,因此,世界一流学科应该有两大参照系。一个是欧洲大陆体系,一个是盎格鲁北美体系。盎格鲁北美体系传统上强调学术自由、学术自治,重视学科的学术逻辑;欧洲大陆体系传统上强调国家需求、政府控制,重视学科的社会需求逻辑。这两大体系在很长的时间内一直处于竞争状态,当前占主导地位的是盎格鲁北美体系。正因为如此,美国科学基础数据库(ESI)成为当前世界一流学科的主要评价标准,为广大发展家所普遍接受。尽管如此,欧洲大陆体系依然有可取之处。事实上,盎格鲁北美体系也在积极吸收欧洲大陆体系的实践标准。

大学具有浓厚的欧洲大陆体系色彩,强调社会需求一直是我们的传统,但是国际标准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两个一流建设”实质上是主体性和国际化双重挤压下的高等教育政策,一方面我们强调扎根大地办大学,遵循社会需求逻辑,重视特色;另一方面我们强调在国际可比指标上达到世界一流,遵循学术逻辑,借鉴国际经验。当前世界有三个有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排名体系,除上海交通大学的大学学术排名体系依然

坚持单一的学术逻辑,其他的两个排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泰晤士报)都既重视学术逻辑,又重视社会需求逻

辑。其中,社会需求逻辑主要通过学科声誉、学生满意度、社会贡献等来体现。

根据“两个一流建设”的“以特色、世界一流为统领,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综合世界三大学科排名体系,我们认为世界一流学科的标准是:一流的学者队伍、一流的学生质量、一流的科学研究、一流的学术声誉、一流的社会服务。

为什么说这五个方面是世界一流学科的标准呢?这是因为国外大学排名只是在学校层面把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纳入评价标准,在学科层面只重视科学研究。国外的学科评估主要是了解院系的科研条件、科研活动和科研产出,尤其强调科研产出。对科研产出的评价工具主要是基于ESI数据库,对一家学术机构五年内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计量分析,具体指标包括出版物的数量和他引率。而强调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是一体的,我们不但在大学层面强调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在学科层面也强调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我们认为,学科既是科学研究的平台,也是教学的平台;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平台,也是创新创业的平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五大建设任务: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这五个方面就是世界一流学科的标准。

(作者系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改革与发展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

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

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得 尤为重要。作为大学的核心部分,学科建设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综合实 力和影响力。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是提升高校整体竞争力、培养高质 量人才的重要保障。本文将探讨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方案,致力于提 供一套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帮助高校实施学科建设,进一步推动国内 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定位和目标 1. 定位 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需要明确学科的定位。根据国家发展需求和高 校自身实际情况,确定学科的研究方向、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同时,

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合理划分学科的门类和专业方向,避免学科重复建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 目标 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是提升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具体表现为: •在学科的研究领域取得重要原创成果,具备一定的学科研究权威性和引领性; •培养高质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对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较大提升; •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团队和专家,能够与国际学界保持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 二、资源投入 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充足的资源投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力量,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高校需要提供合理的薪酬待遇和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支持,提高他们的学术能力和教学水平。 2. 实验室和设备 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需要良好的实验室和先进的科研设备。高校应该积极投入资金和资源,建设现代化的实验室和设施,为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 3. 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科建设需要与国内外优秀学府保持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高校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进行讲座和学术交流,同时鼓励教师和

华东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实施“2+4”重点学科建设计划.doc

华东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实施“2+4” 重点学科建设计 出国留学高考网为大家提供华东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实施“2+4”重点学科建设计划,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华东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实施“2+4”重点学科建设计划 华东师范大学的《建设方案》明确,将通过三阶段建设,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到2020年,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办学特色与优势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有实质性提高,在若干优势特色学科领域或学科方向上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到2030年,办学实力和办学贡献大幅提升,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到2050年,办学声誉和办学水平获得国际公认,一批学科稳居国内顶尖、世界一流前列,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同时,把一流学科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华东师大将实施"2+4"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结合教育部认定学科和学校实际,重点建设教育科学(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地球科学(包括地理学、生态学)2个优势学科群及软件工程、

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统计学4个特色学科,通过集聚资源、创新机制,催生重点方向、重要学者、重大成果,打造一批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卓越影响力、能够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一流学科,通过一流学科建设带动学科整体提升,推动一批优势特色学科率先进入世界一流。 学校将成立以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内外结合的“方案”协同落实机制。构建多元评估体系,加强过程管理,将“方案”落实情况作为考核、评优、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合理分配资源,资金向重点学科和关键环节倾斜,根据过程绩效评价动态调整预算,提升建设效益。 上海交大双一流建设方案:2050年成卓越世界一流大学 南开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2030跻身世界一流 云南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清华大学一流大学建设 北京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一流学科建设方案

一流学科建设方案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高等教育在 全球范围内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 一流学科建设成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议题之一。本文将探讨 一流学科建设的意义、目标和实施方案。 一、一流学科建设的意义 一流学科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学校的整体 实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一流学科建设有助于加强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和声誉。在 国内外学术界,拥有一流学科的高校往往被认为是学术研究和人 才培养的中心。通过建设一流学科,学校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教 师和学生,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知名度。 其次,一流学科建设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一流学科可以为 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深入的学术资源和优质的教育环境,激发学 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的基本素质。 最后,一流学科建设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国际竞争力。随着全球 化的进程加速,国际间的学术竞争越来越激烈。拥有一流学科的

高校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取得更好的表现,并与国际一流大学建立 更深入的合作关系,提高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二、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 在进行一流学科建设时,需要明确具体的目标,以确保工作的 有序进行。 首先,建设一流学科要培养卓越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这 些带头人和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 够引领学科的发展,并承担起人才培养的重任。 其次,要建设一流学科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学科发展机制。这 包括科学的学科评估体系、有效的学科组织架构、合理的教师激 励机制等。只有建立健全的机制,才能有效地推动学科的发展。 最后,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是形成一流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这些成果应该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力,并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提供有益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三、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方案 一流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学校制定合理的 实施方案来推动。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 一流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通过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提升学术声誉和影响力,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建设一流学科需要高校制定全面、科学的方案,下面是一份供参考的高校建设一流学科方案: 一、建设目标 1. 建立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核心竞争力,成为国家和世界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学术研究机构。 2. 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吸引优秀国内和国际人才。 3. 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学术领域卓越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 4. 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开展以原创性、创新性、前瞻性为导向的学术研究。 二、建设路径 1. 提高师资水平。招聘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和青年科研骨干,为学科团队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建立科研评价制度,强调激励创新和实际贡献。 2. 加强学科建设。建立健全的学科评价机制,进行学科评估与后评估,从而不断优化学科建设方向和目标;强化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增强学科建设的国际化和国际学术声誉。 3. 加强科学研究。建立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长期稳定的学术合作关系;支持学科交叉研究,推进学科间的合作和融合;发挥学科优势,开展创新型研究,培育科学研究的优势特色。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实验室、设施、硬件条件,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技术平台,提升学科研究水平和能力。 三、建设重点 1. 科研创新:将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注重重点和关键领域的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 2. 学科交叉: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建设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推动学科交叉创新和发展。

3. 人才引进:加强国际化人才引进,优先选拔有潜力的青年科学家和教师。 4. 奖励机制:建立严格的评价、奖励机制,鼓励师生参与科学研究,推动创新创新 发展。 四、落实措施 1. 建立学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和实施学科建设方案。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招聘计划,确定引进条件和政策。 3. 提高学科教育和科研经费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 4. 建立和完善学科考核和评估体系,优化学科结构和布局。 5. 建立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培育多学科交叉研究队伍。 6. 加强国际化合作与交流,建立国际化科研合作网络。 7.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总之,高校建设一流学科既需要合理的规划设计,也需要科学的机制保障和协调管理。只有全面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综合实力,才能发挥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推动国家创新和 高质量发展进程。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doc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 体方案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新华网北京11月5日电国务院日前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根据《总体方案》,到2020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总体方案》提出,国家将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总体规划,分级支持,每五年一个周期,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将更加突出绩效导向,通过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动态调整支持力度。不断完善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行建设与改革并重,《总体方案》确定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等五项建设任务;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等五项改革任务。 《总体方案》要求加强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组织管理,有序推进实施。有关部门要抓紧完善配套政策,高校要科学编制建设方案。对建设方案要开展咨询论证,动态监测建设过程,及时跟踪指导并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1995年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一批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为进一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总体方案》,决定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动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高校双一流建设

高校“双一流”建设 什么是双一流? 双一流是世界一流学科和世界一流大学的简称,要建设好双一流,应该要对标的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双一流基本建设完成之时,应该使“某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准,和“双一流学校”达到世界一流水准。 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高校”的标准 世界“一流学科”的标准是,拥有世界一流科研,产出一流科研成果,并能通过一流的教学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世界“一流学校”的标准是,该校拥有一大批世界一流大师级教师,能够产出一大批处于全球前沿的学术成果,能够培养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拔尖人才。目前我国高校和世界一流高校的差距: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 二是学术科研气氛的欠缺 三是创新创造能力的低下 如何建设一流名校? 一、加大资金投入,用于大规模引进一流名师 二、培养学校一流大学应具备的环境,加强开放的学术氛围 三、注意科研成果和顶尖学生的产出 四、树立创新理念,大力进行一流创新 如何建设一流学科? 一是做好学科定位,定为处于“世界前1%”的位置 二是吸取世界一流名校中一流学科的实施方法 三是引进具有世界性的“一流学科名师” 四是抓紧一流成果和一流人才的产出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双一流? 一、要突出中国特色 受社会Z治、民族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形成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教育体系,如民族教育、国学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实施过“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等促使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成功战略等。同时,中国的文化传统、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及人文社会科学范式,与西方国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中国特色”是无法用世界通用指标来进行衡量的。因此,“双一流”建设不能盲目照搬世界大学评价指标体系,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中国标准”,逐渐将中国标准融入到世界标准中去。 二、要突出学校特色 在长期办学实践、不断建设发展的历程中,我国很多大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塑造了自己独特的大学气质和风范,因此,要突出学校特色。同时,一批行业特色型大学不断发展壮大,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显著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这些都成为我国大学不可复制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双一流”建设中,我们要避免功利化“刷榜单”行为,而要在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上做文章。 三、要突出学科特色 学科建设要懂得“取”“舍”,切忌一哄而上,盲目增设热门学科,不切实际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篇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突出建设的质量效益、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突出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

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综合实力。 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 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第四条加强总体规划,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高校,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努力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体系。 第五条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支持建设一百个左右学科,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支持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加强建设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积极建设具有特色、风格、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着力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化学科建设绩效考核,引领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第六条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 办法 随着全球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在各个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都获得了巨大关注。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举足轻重。在中国,为了能够在全球高等教育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国家提出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实施办法。 一、建立绩效评估体系 为了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国家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绩效评估体系。这个评估体系应该涵盖各个层级的大学,从国家级到地方级,以确保全国范围内的大学都能够审核被评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资格。该评估体系应该包括教学、研究、学术影响力等多个方面的指标,旨在全面评估大学在不同领域和层级的实力。 二、优化经费分配机制 一个优秀的大学离不开充足的财力支持。国家需要优化大学经费分配机制,确保资源能够合理分配并充分使用。国家应该加大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资助力度,通过增加经费投入、改善设施和装备等方式提供必要的支持。此外,国家还可以鼓励大学通过校企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获得额外的经费支持。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一流大学的重要保障。国家需要加大力度培养和引进高水平教师,为大学提供更好的学术资源。与此同时,大学也应

该优化招聘机制,确保能够吸引到最优秀的人才加入。此外,大学还 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提升力度,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加强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创新是一流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国家需要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支持,为大学提供更多的科研经费和项目支持。大学应该鼓励教师和学 生参与科研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研究兴趣。此外,大学还应 该积极推动学术交流和合作,加强国际合作,拓宽科研合作的渠道和 方式,提高科研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五、加强国际化办学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化办学是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国家需要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大学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大学应该积极招收留 学生,提供国际化的课程设置和学习环境,增加国际化的学术交流机会。此外,大学还应该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项目,扩 大国际影响力。 综上所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 复杂的过程。国家需要加大对大学的支持力度,建立绩效评估体系, 优化经费分配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加 强国际化办学,从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实现国家发 展的战略目标。

[实用参考]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要求和党中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及《GG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校特色发展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学校改革发展实际,编制此方案。 一、建设目标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国家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GG大学在谋划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准确理解和把握“双一流”建设精神内涵,遵循教育规律,实事求是制定合理可行的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持续推进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党的十P大”重要思想、党的十P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加强制度建设,注重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建设,突出内涵发展,落实“四个服务”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升学科实力、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二)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双一流”建设是GG大学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学校将秉承“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

XX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XX大学 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精神要求,根据XX省《统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和《XX大学学科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部署,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思路 (一)统筹规划,分类发展 统筹兼顾国家战略需求、XX省及XX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统筹兼顾学科发展现实基础与建设一流学科的未来需求,坚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发展思路,调整学科布局;明确一流学科的发展目标,实现若干学科的率先突破,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二)深化改革,促进交叉 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深化学校综合改革,深化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着力破解影响学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三)学科为本,突出特色 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对接国家和XX省及XX地区重大发展战略,根据学科目标定位,确定追赶标杆;紧密结合学科前沿和国家、行业、区域需求,分析学科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确定学科建设思路和建设重点,强化优势,突出特色;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引领示范,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四)科学评价,动态管理 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将建设绩效作为重要的评价要素,强化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在公平竞争中扶优扶强扶特,实施动态管理。 二、建设目标 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与XX省及XX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及学科发展趋势,瞄准学科前沿,把握发展方向,遵循学科规律,以健全学科体系、培育杰出人才、产出标志性成果、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任务,着眼学科发展新趋势,突出“科研”和“应用”特色,打造一流学科群,促进学科快速发展,全面提升我校学科建设水平。 三、建设项目 (一)建设类别和内容 建设类别一流学科建设分为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培育学科三类项目。计划立项X个优势学科,X个特色学科,若干培育学科。 建设内容以学科(群)建设为核心,在现有基础上,开展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学科实力。统筹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平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学科建设因素,实施“学科质量工程”建设。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构建以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发展平台,形成学科发展的综合优势,增

关于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研〔X〕2号)精神,统筹推进在川高校争创一流,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服务X发展,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学科为基础、绩效为杠杆、改革为动力,支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争创世界一流、国内一流,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进X“两个跨越”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导向。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紧扣经济社会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

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全面提升我省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坚持突出重点。着力扶优扶需扶特扶新,以一流团队支撑一流学科、以一流学科支撑一流大学,重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努力形成支撑国家和我省长远发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体系。 坚持开放竞争。实行开放竞争、重点支持、动态调整。首期建设从2016年开始,每5年一个建设周期。坚持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强化绩效考核、社会监督,健全激励约束,增强建设实效。 坚持统筹推进。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基础条件,系统设计、分类建设、分步实施、分阶段实现,引导高校突出学科办学优势和建设重点,分层分类差别化发展,在不同层次和领域争创一流,带动全省高等教育整体提升。 (三)建设目标。 到2020年,具备一定实力、有条件的高校进入国家一流、冲击世界一流;形成一批国内优势学科,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支持1所以上高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10个左右学科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学科水平;重点建设200个左右本科应用型示范专业、100个左右高职重点专业。

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XXXX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 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规范管理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项目(以下简称“引导专项”),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提升项目执行力,促进高质量完成学校“双一流”建设和改革任务,根据《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科教(2017)126号,以下简称“办法”)和《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2018)5号)的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学校“引导专项”实行项目管理,按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五类设置项目。 第二章管理机构与职责 第三条学校“双一流”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是“引导专项”的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负责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等。

第四条“引导专项”实施由牵头部门、归口管理部门和建设学院学科协同管理,充分调动职能部门和学院学科积极性,兼顾学科特点,条块结合、统筹兼顾。 第五条发展规划处、计划财务处是“引导专项”实施的牵头部Ilo发展规划处主要职责是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及学科建设委员会的咨询指导作用,健全管理制度,组织协调归口管理部门、建设学院学科,申报和实施“引导专项”项目,加强监督考核,组织年度专项绩效目标设定、监控及评价,组织按建设周期跟踪评估建设进展情况、建设期末对建设成效进行整体评价,按年度发布建设进展报告等并及时报送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计划财务处主要职责是负责专项资金预算综合评审、资金拨付、使用监管等,组织开展资金使用年度绩效评价工作并及时报送教育部财务司。 第六条教务处、研究生院、人事处、科技技术发展研究院、宣传部、国际合作交流处是“引导专项”的归口管理部门,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归口对应关系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归口教务处和研究生院,其中一流本科教育子项目归口教务处,一流研究生教育子项目归口研究生院;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归口人事处;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归口科技技术发展研究院;文化传承创新归口宣传部;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归口国际合作交流处。 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完成“领导小组”下达的各项任务,归口负责对应项目的项目储备库建设,年度预算编制与申报,建设任务与专项资金的分解与落实,建设项目实施与推进,项目执行的监督与检查等工作。

北京体育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2020年达世界一

北京体育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2020年达 世界一流 【导语】北京体育大学,简称北体大,由国家体育总局直属,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全国重点院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进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高等体育院校。 日前,北京体育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公布。方案共分建设目标、建设基础、建设内容、预期成效、改革任务、保障措施等六部分,开启了学校建设综合性、高水平、有特色的世界一流体育大学新征程。此前,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北京体育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体育学一级学科被列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方案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是,以建设综合性、高水平、有特色的世界一流体育大学为核心目标,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协同发展、创新发展,建设以体育学为核心,教育学、心理学、临床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着力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体育及其他领域领军人才,着力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新模式、新路径,为体育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高端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学校总体战略目标是,建设综合性、高水平、有特色的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具体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坚持重点突破,体育学部分学科方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使学校以体育为核心的办学特色更加彰显,基本达到世界一流体育大学水平。第二步(到2035年):坚持整体提升,建成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体育学科群,带动学校整体办学在“有特色”的基础上实现“高水平”,进入世界一流体育大学行列。第三步(到2050年):增强综合实力,建成以体育学为龙头、以多学科为支撑的综合性学科布局,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跻身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前列。 学校一流学科口径是,以体育学一级学科为龙头,以教育学、心理学、临床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一级学科为支撑的交叉学科群。学校按照“四个面向”的基本原则,即面向奥林匹克运动发展、面向健康中国建设、面向国际学科前沿、面向体育文化传承创新,确定四个主要学科方向:即运动训练理论创新与实践、运动促进健康的理论与实践、体育改革发展战略及体教融合研究、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国际传播。 方案规划了学校一流学科群建设目标。近期目标(到2020年)为:教育学门类3个一级学科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体育学一级学科特色和优势更加突出;临床医学以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理疗学为核心的学科特色更加凸显。体育学与相关一级学科实现深度交叉融合,不断提升学科学术水平,基本建成世界一流体育学科。中期目标(到2035年)为:在彰显特色基础上,全面提升各一级学科建设水平,体育学科重要可比指标达到世界一流,心理学、临床医学部分学科方向达到世界水平。体育学科群成为高

XXX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XXX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附件1 XXX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一、学校整体学科现状 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硕士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国家批准独立设置硕士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个,其中工程硕士13个领域。学校现有4个省级优势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省级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国防基础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个),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防特色学科方向4个。学校已形成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学位完善的学位授权体系。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581人,其中专任教师1875人,正高职称275人,副高职称611人,博士研究生学历597人。“十二五”期间,学校新增“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人、国务院特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人;新增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9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17人、四川省3人。

现在,学校有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共15个,个中,国家级平台2个——四川省非金属复合与功能材料重点尝试室—省部共开国家重点尝试室培育基地、XXX;部委级科研平台4个,分别是核废物与环境安天下防重点学科尝试室、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育部重点尝试室、制造过程测试技术省部XXX重点尝试室、生物质材料XXX。“十二五”期间,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0项,个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鉴定成果56项;受权专利471项,个中受权发明专利322项;出版著作134部;发表学术论文篇,个中SCI收录827篇。 与XXX相比,学校学科建设程度亟待提高,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师资部队还不强,学科领军人物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不足,国家级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少。二是整体学科程度不够高,学科特征不够鲜明,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学科和学科方向少。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科研特征不鲜明,国家重大项目及高程度成果少,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 二、学校一流学科建设规划情形 一)学校学科开展的总体定位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辽宁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7.01.03 •【字号】辽政发〔2016〕93号 •【施行日期】2017.01.0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教育其他规定 正文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 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辽政发〔2016〕93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辽宁省人民政府 2017年1月3日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精神,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强省目标,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彰显特色、打造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宗旨,以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分类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加快走进世界一流,大幅提升辽宁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高等教育强省提供坚强保证。 (二)基本原则。 坚持建设一流。全面促进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瞄准世界一流,聚焦全国一流,整合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居于国内外领先地位的学科群。 坚持服务振兴。围绕创新驱动、开放驱动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立足辽宁高端装备制造和沿海区位等优势,面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一批对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重要支撑的高校和学科,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强基础、拓空间、增动能的作用。 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加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优势学科建设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养和发展优势学科,中国大学能够在国际上竞争并取得领先地位。在优势学科建设中,中国大学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优势学科建设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核心力量。中国大学应该吸引并培养高水平的教师,引入国际一流学者,建立起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丰富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 其次,优势学科建设需要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和创新,优势学科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中国大学应该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再次,优势学科建设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优势学科建设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际交流与合作则是优势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在追求一流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极为重要。首先,国际交流可以为我国的优势学科带来新的思路和创新理念。通过与国外优秀学府的交流,我们可以借鉴其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不断提升我们自身学科的水平和质量。其次,国际合作为我国优势学科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合作合作,可以借助其强大的资源优势和学科专长,共同进行科研项目和教学计划,提高学科建设的国际竞争力。此外,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有助于推动知识的共享与传播,促进学科的跨国合作和交流,拓展学科建设的国际视野和影响力。无论是学生的交流互访,还是学者之间的学术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都对我国优势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优势学科建设中,国际交流与合作应该被高度重视,积极拓展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机会,不断提升我国学科建设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最后,优势学科建设需要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在当今世界,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大学应该鼓励学科之间的跨界合作,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具备多学科综合能力的人才,推动学科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中国大学可以更好地推进优势学科的建设,提升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