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的共享与利用

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的共享与利用
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的共享与利用

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的共享与利用

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是公安机关的重要资源,其开发利用对提高公安机关的打击犯罪和维护治安有重要作用。文章在讨论了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的概念及分类基础上,对隐性知识共享与利用的意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开发利用的机制。

标签: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共享;利用

自20世纪60年代起,众多国内外学者对知识问题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为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中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知识的分类问题。目前管理学界通常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两类知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存在形态、作用原理、价值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对公安机关的影响不一样。据预测,隐性知识占知识总量的90%,而经过编码的隐性知识所占的比例不足l0%。隐性知识因为难以被他人观察了解,更无法奢谈共享和交流。因此,积极地开发利用公安机关中隐性知识,充分发挥隐性知识在公安机关中的作用,是公安队伍建设的关键,对提高公安队伍的素质有重要意义。

一、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界定

(一)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概念

对于隐性知识的概念,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波兰伊(MichaelPolanyi)首先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并指出: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他认为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是源于经验的。德鲁克(P·F·Durcker)认为: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德鲁克也是认为隐性知识是源于经验和技能的。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

国内有学者认为,隐性知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即特定的时间里具有特定能力的人,尚未通过文字、公式、图形、语言、行为等表述或虽然通过语言或行为表述但未体现于纸、光盘、磁带、磁盘等客观存在的载体介质上的,完全依赖人作为载体存在的知识。它与个人的感觉、经验、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洞察力、信念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深深打上了个人的烙印,它是显性知识的来源。

经过分析、归纳和探索,本文对公安机关内部的隐性知识主要内涵等的理解和界定是指存在于公安民警个体和机关内各级组织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内隐性知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开发共享策略研究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开发共享策略研究 周慧霞 张文彦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摘 要】 在分析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特点及其开发共享意义的基础上,对促进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开发的策略做了初步的探讨,认为可从组织层面和教师个人层面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从组织层面,要建立有相应软硬件支持的隐性知识共享机制;从教师个人层面,形成教学科研实践、自学活动和人际交往三位一体的学习和创新模式。 【关键词】 高等教育;隐性知识;管理;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418(2010)02-0086-03 【作者简介】 周慧霞(1974—),女,内蒙古包头人,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张文彦(1982—),女,河北省邢台市人,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管理学院讲师。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共享,而有关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问题直到最近才被引起广泛关注。面对老教师退休可能带走的教学科研知识,新进教师需要分享的教学科研知识,中青年教师需要积累和创新的教学科研知识,我们不得不思考,怎样管理和使用教师可贵的隐性知识资源,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促进高校和教师群体的发展。 一、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定义、特点 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依附于高校教师群体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可将之划分为三类: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知识、科研过程中的隐性知识以及个人价值生成与社会服务过程中的隐性知识。 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知识,主要包含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经验及心得体会等;科研过程中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灵感、直觉、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与未公开的研究感悟等;为社会服务过程中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个人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等。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的主要特点包括: 1.非结构性强,难以合理规范。教师的隐性知识发端于工作实践,既有与人交往的艺术性,又有脑力劳动的复杂性。以教学活动为例,参与者有教师、学生,其最终的劳动成果表现在拥有更多知识资源的学生和教师,整个劳动过程是一种极为精致的精神生产,其劳动过程很难监控,劳动成果难以衡量。要发掘和共享这种隐性知识,必须结合实践观摩﹑模仿和体悟才能有所得。 2.静态多样和动态拓展的有机结合。高校教师一般具有差异化的学科专业和技能背景。他们的年龄、性格、兴趣爱好、履历、已有经验及成长环境有诸多的不同。这决定了每个人内隐知识具有显著的个性化乃至静态多样性的特征。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其内隐知识是有限的,但是随着组织成员的互动和实践活动的深入,新的内隐知识不断产生和流通,使得组织的隐性知识又具有动态拓展性。 3.固有与产生相随,确定与或然统一。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一方面存在于每位教师的头脑中,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它不仅仅是静止既定的知识,而且伴随生命主体间的互动而不断地产生和被修正。对教师个体而言,经过多年的经历和积淀而形成的信仰、信念、经验、直觉等往往是确定性的。而教师在各自院系或科研团队内部与其他成员的交往过程中,思维的碰撞和冲突会触及个体既定的隐性知识,其产生过程与结果具有极大的随机性、不确定性。 二、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开发共享的意义 (一)促进教师及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 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就必须向成功者学习,用心与他们交流,细心体会他们的成功,分享他们的经验。在这样的发现和显现隐性知识的过程中,一个普通教师就开始了知识发现和创新的历程,就有可能完成向专家型教师的过渡。可见,显现和表述隐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二)促进学生个人智慧的成长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的行为、观念、风格、价值取向、人格修养等在更深层次潜移默化地影 68 江苏高教 2010年第2期

隐性知识管理

关于呼叫中心隐性知识管理策略 大中小发表时间:2010-6-22 16:55:47 作者:佚名点击数:20 评论数:0 【查看评论】 摘要:知识管理理念已逐步融入到了企业中,很多企业积极推动实施,但从国内目前部署情况来看,知识管理仍不成熟。 本文关键字:知识管理 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已成为知识创新和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本文通过呼叫中心业务流程中知识共享存在的障碍分析,集中探讨如何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 呼叫中心员工的业务培训过于重视显性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忽视了隐性知识的存在。事实上,员工在工作中所形成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中心技术的经验、判断力和应答技巧等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形成呼叫中心竞争优势关键所在,为此必须加强对呼叫中心隐性知识的管理。 一、隐性知识的内涵 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20 世纪50 年代最早提出隐性知识概念并指出:“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他把这部分知识命名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他认为隐性知识来源于

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是源于经验的。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德〃德鲁克(Peter.F.Durcker)认为:“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学习这种技能的惟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他认为隐性知识是源于经验和技能的。 日本知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则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他还认为隐性知识不仅隐含在个人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 二、呼叫中心知识共享的障碍 隐性知识很难清楚地表达出来,或者即使表述了也很难让接受者和学习者直接获得,具有内隐的特性,不容易被编码和传播,不易被其他企业仿制或窃取,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但它同样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目前对呼叫中心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存在着许多的障碍。 1.员工激励和业绩考核机制。一个理性的员工,只有认为知识的共享比知识的专有会带来更多的利益时,才会有长久的共享热情。

隐性知识共享对团队效能影响研究调查问卷

隐性知识共享对团队效能影响研究调查问卷 您好:感谢你牺牲宝贵的时间填写本问卷。本问卷的目的是想了解团队中成员隐性知 识共享与团队效能的情况,问卷提供了与隐性知识共享、吸收能力和团队效能相关的若干情境,每个情境后面有一些与处理该情境有关的反应选项。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数字对每个选项作出判断,并在所选择的等级数字上打“√”。 本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答题时,看懂题目内容即可,不必花太多时间思考,答案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请完成所有题目,注意不要遗漏。所有资料仅供学术研究使第一部分: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的年龄 A.18—25 岁B.26—33 岁C.34—41 岁D.42—49 岁 3.您的工作年限A.一年以下 B.1—3 年 C.3—5 年 D.5 年以上 4.您的学历 A.专科及以下 B.本科 C.研究生 第二部分:隐性知识共享测量量表 以下题目旨在了解您所在团队中隐性知识共享情况,请根据团队的实际情况进行以下题目的选择。其中1=非常不符合、2=不符合、3=基本符合、4=比较符合、5 =非常符合。 76

在非正式场所分享工作技巧、工作经验及其他 A6 信息和知识 有各种协会或兴趣小组(篮球协会、摄影兴趣 A7 小组),并组织集体活动 协会或兴趣小组的成员相互请教和讨论问题, A8 并分享各自的经验和实践 A9有实践社团,并组织集体活动 实践社团的成员与其他成员分享自己掌握的 A10 知识、技能、经验 组织员工参与工作报告、经验交流会、项目会 A11 议等正式集体活动 员工在各种会议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提 A12 出方案并参与讨论 A13开展并组织员工参加培训或讲座等学习活动 对部分员工实行轮岗,使员工能与不同岗位的 A14 人分享知识 在部分岗位实行师带徒,由较有能力的员工带 A15 新员工熟悉工作 第三部分:吸收能力测量量表 以下题目旨在了解您所在团队中知识吸收能力状况,请根据团队的实际情况进行以下题目的选择。其中1=非常不符、2=不符合、3 =基本符合、4 =比较符合、5 = 非常符合。 77

知识密集型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隐性知识共享

知识密集型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隐性知识共享 一、前言 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一直是学术界关心的热点问题,从“企业资源基础观点”到“核心竞争能力”。但是不管怎么演变,“知识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现在已经是学者们的共识。知识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只有持续创造新知识,并将新知识传遍整个组织,进而迅速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企业才是优秀的企业。与此同时,在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知识管理作为命脉。 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是对知识的创新、使用、保存、维护和转让的管理。知识管理把知识看作最重要的资源,把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知识管理的本质是知识分享,知识管理的目的是知识创新。近来,据美国《财富》杂志调查:全球500强中至少将有一半的企业正通过系统实施知识管理,以提高决策与经营质量,而在未来2~3年内,这个数字更将提升到

80%。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显性知识是指可用语言等方式表现出来的、可供交流、共享的那部分知识。知识管理界认为,隐性知识往往具有比显性知识更大的潜力,若能对隐性知识加以引导和开发利用,将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二、隐性知识的内涵 隐性知识支配着人的整个认识活动,为人类的认识活动提供最终的解释性框架和知识信念,对于知识的创新和价值的创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隐性知识是企业发展的源泉,能够不断为企业带来利益。 2.1、隐性知识的概念 知识一般划分为两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种划分方式最初来自于英国的哲学家polyani.m.1958年,polyani在其著作《个人知识》中第一次提出“隐性知识”这个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类型,通常被称作知识的是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

知识共享平台的联系纽带设计

26 知识共享平台的联系纽带作为信息携带物、特定媒介,是知识共享的“发动机燃料”,是转换、触发和支持工具。它既是知识共享平台的媒介,又是一种通过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创造和应用可靠知识来促进知识创新的动态行为模式。在知识共享理论研究中,常把联系纽带战略上等同于最新的信息技术,抹杀了知识的社会性。实质上,信息技术是融合、传播现有信息和显性知识的有效工具,它对知识背景、内容的社会网络共享以及隐性知识的共享则是鞭长莫及,更不能提供处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集成的、全方位的方法。相当多的企业在引入信息系统后,其知识共享并未得到明显改善,美国每年因此浪费了数目相当惊人的信息技术投入。 1 文献回顾 学术界对知识共享平台联系纽带的研究主要是虚拟纽带的研究,即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显性知识共享的支持作用,重点是通过利用网络技术、知识库技术等信息技术在知识共享体系中的应用来提高知识共享的水平。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交流提供了容量大、速度快、使用方便的多媒体平台,促进了组织内部的信息共享和知识交换。牛根义(2011)认为,个人和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换是通过知识共享技术来实现的,在线知识库和及时通讯的应用为知识交流和获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虽然各企业纷纷投入巨资兴建信息技术设施,但是先进的信息系统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并未有效保障知识共享的顺利发展。在企业运作中,知识共享的力度往往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员工并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共享,贡献个人知识与信息。Almashari(2002)等人所做的研究表明,78%的员工不愿意把个人的知识拿出来共享,由此,企业中重金兴建的信息管理系统往往不能充分发挥作用。Roberts(2000)曾经指出,现代信息技术反而会降低知识共享的程度,因为遥远的时空距离使人们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在共享隐性知识的时候尤为如此。 信息技术在知识共享方面所解决的主要是显性知识的共享。对隐性知识来说,传统的面对面交流仍然是企业中知识共享的常用有效渠道。路琳(2007)通过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同特点的分析,提出信息技术在知识共享中,尤其是隐性知识共享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Haldin Herrgard (2000)提出显性知识的共享可以由IT系统直接完成,而在共享隐性知识时,IT系统充其量只能帮助人们找到知识的拥有者。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从技术观点出发,在功能上大都是对以往企业文档管理的拓展,对企业隐性 知识共享平台的联系纽带设计 宋燕飞 郭 兵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 摘要: 文章在研究中区分了实体纽带和虚拟纽带,并在SECI 模型的基础上,试图理清设计知识共享平台联系纽带的逻辑思路。研究表明,在知识共享中,虚拟纽带主要处理显性知识的共享,实体纽带主要解决隐性知识的共享,两者相辅相成,而纽带设计中的新信息技术为企业构造出虚拟三维交流空间和员工信任、包容的人际网络,营造活跃的知识共享氛围,有效促进知识共享的广度和深度。关键词: 知识共享;实体纽带;虚拟纽带;新信息技术;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中图分类号: 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9-0026-042012年第29期(总第236期)NO.29.2012 (CumulativetyNO.236)

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

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 弗朗希思·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而对现代人来说,知识就是财富。这预示着一种新的财富的分配格局——谁掌握了知识,创造了知识,谁就能赢得财富。21世纪的经济,不再以物质资本为核心,取而代之的将是知识价值。在这样经济环境下的企业,不管你是否愿意,也不管你是否已经准备好,你都必须置身其中,接受知识带给你的机遇和挑战,努力拼搏,去应对知识经济的冲击。 企业通过组织的学习来获得知识,再通过知识在企业组织内的交流与转移,形成知识共享,使组织内部的知识能够在组织内全面的、充分的利用,以提高知识的生产率。那么,如何促进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和转移,实现企业内部知识的共享呢?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企业内部有两种类型的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是指企业诸如产品目录、价格、商标、产品性能、企业部门的设施、人员以及外部市场调查报告等表面的信息,是可以表达的,有物质存在的,可确知的;而隐性知识,是更为深层次的。个人拥有非知识,不可能传播给别人或传播起来非常困难的知识,它不易用语言表达,是个人长期创造和积累的结果,它存在于所有者的潜在素质中,与所有者的性格、个人经历、年龄、修养等因素有关。显性知识,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网络、电子邮件系统和反馈系统来实现全面的知识共享,但隐性知识却并非这样简单,它的共享受到员工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社会和企业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们比喻:显性知识是“冰山的尖端”,隐性知识则是冰山底部的大部分。企业内部知识共享,仅仅停留在显性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推动隐性知识的流动,才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共享。本文将着重讨论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 一、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 1、隐性知识的垄断性。 一个高明的厨师不会随便把他的厨艺传授给别人,除非是他的亲人。因为他知道,一旦他的厨艺传授给别人以后,他就会多一个竞争对手,如果徒弟的水平超过了师傅,对于师傅来说就是一种风险。酒楼可能把他解雇,改请他的徒弟。如果他的厨艺在社会上流传开来,酒楼的顾客就会减少,厨师的收入要减少,这个小事例说明,拥有知识的人不会主动传播知识,特别是当他的知识来之不易,而又能给他带来收益的时候更是如此。知识是不能自动实现共享的,这是共性问题。 2、隐性知识在表达、收集和交流方面的困难。 比如,一个熟练工人有一手生产的诀窍,企业决定开一个技术推广会,他可以轻而易举地表演他是如何操作的,其他人观看以后可以照样学样,企业的生产技术很快可以

社会化标注系统中隐性知识的协同管理研究

社会化标注系统中隐性知识的协同管理研究围绕社会化标注系统中隐性知识的协同管理问题,本文的研究按照理论构建、实践研究和科学评价的逻辑思路进行。理论构建部分。本文首先探讨社会化标注系统中知识管理的协同性质,分析其知识协同机制与知识协同要素,指出社会化 标注系统中主要存在的两类隐性知识:代表用户对系统中知识资源的共同理解的认知维度的隐性知识和代表用户信息行为规律和兴趣偏好的行为维度的隐性知识。从协同知识创新的角度论证对系统中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利用问题在社会化标注系统协同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关键性。 据此,提炼出社会化标注系统中隐性知识协同管理的内涵:“在社会化标注系统环境下,以标签技术为核心、以个人或组织的绩效最大化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方法和手段,对隐性知识的主体和客体进行协同化管理的一套整体解决方案”。其次,围绕社会化标注系统中的知识协同过程和协同要素,分析知识协同管理的 影响因素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测量指标体系。实证分析表明:环境要素、用户的知识组织动机、知识协同动机、用户对知识关联的利用和标签因素对社会化标注系统中的知识协同效应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据此,得出社会化标注系统协同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模型,为社会化标注系统提高知识管理效率提供决策参考。 第三,在信息行为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由用户对社会化标注系统的采 纳与接受行为、一般使用行为和具体信息行为三个模块构成的集成化的用户信息行为模型,为社会化标注系统中用户行为维度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利用提供理论支撑。上述三部分构成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所构建的社会化标注系统中隐性知识协同管理的理论内涵及相关理论,是对现有知识管理理论的拓展和丰富,也是本 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实践研究部分。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重点分析如何挖掘和利用社会化标注系统中认知维度与行为维度的隐性知识。 对于认知维度的隐性知识,本文提出挖掘社会化标注系统中代表网络用户的对知识资源的共同理解与集体智慧的知识资源的语义结构的方法。首先以用户为资源标注的标签为载体构建具有层次的标签树状结构。然后利用以《中国汉语主题词表》为主的受控词表为标签树状结构中的标签对赋予语义关系,形成社会化标注系统中以标签表示的知识资源语义结构。利用从豆瓣读书网采集到的真实标注数据,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指出可将挖掘出的标签语义结构应用于资源的语

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的共享与利用

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的共享与利用 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是公安机关的重要资源,其开发利用对提高公安机关的打击犯罪和维护治安有重要作用。文章在讨论了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的概念及分类基础上,对隐性知识共享与利用的意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开发利用的机制。 标签: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共享;利用 自20世纪60年代起,众多国内外学者对知识问题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为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中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知识的分类问题。目前管理学界通常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两类知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存在形态、作用原理、价值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对公安机关的影响不一样。据预测,隐性知识占知识总量的90%,而经过编码的隐性知识所占的比例不足l0%。隐性知识因为难以被他人观察了解,更无法奢谈共享和交流。因此,积极地开发利用公安机关中隐性知识,充分发挥隐性知识在公安机关中的作用,是公安队伍建设的关键,对提高公安队伍的素质有重要意义。 一、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界定 (一)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概念 对于隐性知识的概念,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波兰伊(MichaelPolanyi)首先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并指出: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他认为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是源于经验的。德鲁克(P·F·Durcker)认为: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德鲁克也是认为隐性知识是源于经验和技能的。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 国内有学者认为,隐性知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即特定的时间里具有特定能力的人,尚未通过文字、公式、图形、语言、行为等表述或虽然通过语言或行为表述但未体现于纸、光盘、磁带、磁盘等客观存在的载体介质上的,完全依赖人作为载体存在的知识。它与个人的感觉、经验、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洞察力、信念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深深打上了个人的烙印,它是显性知识的来源。 经过分析、归纳和探索,本文对公安机关内部的隐性知识主要内涵等的理解和界定是指存在于公安民警个体和机关内各级组织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内隐性知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调查问卷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 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们的研究给予的大力支持,本调查旨在了解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现状及存在的困难,调查是无记名的,答案无对错之分,请放心填写。 1、您的性别是: A .男 B.女 2、您所在的学校是: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 大学 3、您当前教授的课程是: A.语文B.数学C.英语D.物理E.化学F.生物G.政治H.其他 4、您从事教育工作的年限是: A. 5年 B.5~10年 C.10~15年 D. 15年以上 5、您对隐性知识的概念: A.比较熟悉 B.了解很少 C.没听说过 6、您在平时的教学研究中有没有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 A.经常有 B.有时有 C.偶尔有 D.从来没有 7、您觉得平时积累起来的教学科研经验、技巧、心得体会、思维方式对您重要吗? A.非常重要 B.比较重要 C.不太重要 D.不重要 8、您认为与其他教师探讨教育观念、教学心得、交流科研感悟、分享学生成长乐趣意义如 何? A.非常有意义 B.很有意义 C.有一定意义 D.没意义 9、您是否会与其他教师分享您在工作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科研技巧、心得感悟、管理策略、 个人价值倾向? A.非常愿意、而且会主动分享 B.愿意、但不会主动分享 C.不好说,有时候(有些场合)会分享 D.不愿意分享 10、您平时和其他教师交流和探讨经验、技巧、感受、困惑主要通过什么方式? A.有组织的活动(如例会、听评课等) B.一般的人际交往 C.私下里交流 D.借助于网络环境和工具(如虚拟社区、BLOG、QQ等)

11、若上题您选择多个选项,请在此排序: 12、您所在的学校教师之间最常用的交流和沟通方式是: A.听课 B.集体备课 C.观摩优质课程 D.导师制 E.专家讲座 13、请对您12题得选项在此排序,也可以进行补充: 14、您平时和其他教师的交流和沟通程度如何? A.经常交流 B.有时交流 C.偶尔交流 D.很少交流 15、您感觉学校中教师之间探讨问题、交流想法的人际关系如何? A.非常融洽 B.比较融洽 C.一般 D.不太融洽 16、您认为目前学校的组织形式、管理机制和硬件设施对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和知识分享 作用如何? A.很有利 B.比较有利 C.一般 D.不太有利 17、在与其他教师交流、探讨和分享教学、科研、管理中的思路、技巧、感悟和经验的过程 中,您的收获如何? A.收获很大,学到很多东西 B.比较有收获 C.收获不明显 D.没有收获 18、您每周平均上网时间是? A.1小时以下 B.1-2小时 C.2-3小时 D.3-4小时 E.4小时以上 19、您上网最喜欢做的事是(可多选)? A.看新闻 B.逛论坛 C.聊天 D.看电影 E.写博客 F.玩游戏 G.查阅资料 20、请您在此对19题的选择排序,也可进行补充: 21、您平时上网(经常)使用的信息技术和工具主要有(可多选)? A.论坛(BBS) B.博客(Blog) C.维客(Wiki) D.播客(Podcasting) E.电子邮件(E-Mail) F.即时消息(MSN、QQ等) G.聊天室 22、请您在此对21题的选择项进行排序,也可以补充: 23、您对通过网络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共享知识所持的态度是? A.很赞同,这样可以开阔知识面,加强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还能学到实用的教学 方法和技巧。 B.比较赞同,这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交流渠道 C.基本赞同,但要以现实中基本的交流和沟通为先 D.不赞同,工作比较忙,网络不真实

管理咨询公司隐性知识管理研究

2008年5月(第22卷第5期) 华东经济管理 Ea st Ch i n a Econo m i c M anage m en t May 1,2008 (Vol .22,No .5) [收稿日期] 2008—02—10[作者简介] 周 芬(1981—),女,湖南益阳人,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战略管理; 许纪校(1963—),男,浙江绍兴人,副教授,硕士,在职博士生,研究方向:战略管理。 ●知识管理 管理咨询公司隐性知识管理研究 周 芬,许纪校 (河海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8) [摘要]管理咨询公司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在其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理咨询公司 的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基本形式,其中隐性知识对于管理咨询公司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文章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管理咨询公司隐性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管理咨询;知识管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08)05—0084—03 The Tac it Knowledge M anage m en t Research of M anagem en t Con sulti n g F i rm ZHOU Fen,XU J i 2xiao (Hehai U niversity,N anjing 210098,China ) Abstract:Manage ment consulting fir m s as a typ ical knowledge 2intensive enter p rises,knowledge management p lays a vital r ole .The knowledge in manage ment consulting fir m s can be divided int o t w o basic f or m ,exp licit knowledge and tacit knowledge .Es pecially,the tacit knowledge p lays a decisive significance r ole in upgrading the company ’s competitiveness . Su mm ing up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 oad,this paper makes a discussi on on the tacit Knowledge manage ment in manage ment consulting fir m s .Key words:manage ment consulting;knowledge manage ment;exp licit knowledge;tacit knowledge 一、管理咨询公司隐性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学者对隐性知识管理研究文献较多,但对于管理咨询公司这一特定主体的隐性知识管理研究文献却很少,其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这些内容: 叶继红,聂卉,施琴芬(2003)通过对管理咨询企业知识管理路径的分析,提出管理咨询公司的知识管理最主要的就是对以经验为基础的、存在于员工身上的隐性知识进行管理,管理咨询公司获取隐性知识的关键在于重视和开发员工的隐性知识。闫安(2004)认为咨询企业具有以知识为核心的特点,因而需要建立起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并由此构建了咨询企业知识仓库模型,对散落在组织内、外部的知识进行科学的系统化组织,激励咨询员工对知识不断的吸收与释放,提高企业的应变与创新能力。吴祖麒、沈群芳(2004)从分析管理咨询公司的隐性知识特点入手,提出管理咨询公司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应当包括隐性知识的识别、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以及隐性知识的保有和创新三个主要方面。张培峰(2005)认为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更多的是一种理念的建立。企业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主要在于创造知识共享的氛围、建立合理的知识共享鼓励机制 以及促进员工主动交流、共享与创新知识。丁栋虹、朱菲(2006)利用SEC I 模型分析了管理咨询公司的内涵,并提出了提升咨询公司隐性知识管理的促进机制,主要包括建立知识导向型组织文化、利用软件平台建立组织内部信息网、构建组织知识库、加强员工之间的直接交流、设计激励制度鼓励知识共享五个方面。他们还提出从管理咨询公司的实际出发,建立一个从最初的知识管理战略设计到最后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估和反馈的一个完整体系。 从这些学者们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目前对于管理咨询公司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于重要性和促进机制的研究,而对于管理咨询公司隐性知识形成和转移路径研究不足。 二、管理咨询公司知识的分类及转移 自1958年Polanyi 首次提出显性知识(exp licit knowledge )和隐性知识(tacit kno wledge )的概念以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就一直被认为是知识最基本的两种分类。管理咨询公司的知识是纷繁而复杂的,但即使如此我们也可以按照Polanyi 的方法,将管理咨询公司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管理咨询公司日常管理的流程和知识平台, — 48—

基于Wiki的知识共享平台模型架构

基于Wiki的知识共享平台模型架构 一、引言 当今的全球化知识经济社会中呈现出信息泛滥和知识更新周期短的现象,知识管理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容忽视的一环。虚拟企业是基于共识目标而组成的动态协作组织,成员参与的流动性与各成员之间地域分布的离散性决定了组织内各类有价值的信息与知识能够及时、准确的交流和共享成为虚拟企业成功运作的关键。 同时,虚拟企业的组建是基于信息技术的,随着互联网步入Web2.0时代,网络能够提供快速高效地获取和共享信息的途径,而Wiki作为Web2.0中重要的知识协作技术彻底改变了知识的获取和转移模式,其自由便捷的交互方式更使得广大互联网用户从受众转变为传播的主体,给知识共享带来了新的契机。 在此形势下,如何搭建一个基于Wiki的虚拟企业知识共享平台来增强组织的创新能力则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研究议题。 二、虚拟企业建设知识共享平台的必要性 虚拟企业网络化动态联盟的特性决定了其对知识管理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对知识价值链中知识的传播共享和创新应用的管理上,以使整个组织的知识在流动中不断增值。因此,一个开放、协作式的知识共享平台在虚拟企业中的作用极为重要。 (一)虚拟企业发展的需要。竞争的全球化和不断加快的产品创新速度使得知识的共享和有效利用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需求。在

此环境下,作为知识密集型的企业组织形态,虚拟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依赖于彼此间的工作协同和信息共享,想要提升整个组织的优势竞争力必须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成员企业之间的资源互补和优势共享,而搭建促进知识转移和共享的互联平台是实现企业联盟优势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是虚拟企业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 (二)虚拟企业动态组织形态的需要。虚拟企业是由多个各具专长的敏捷型企业围绕共同的项目而组建的动态联盟,旨在面对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时能够迅速地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因而在一定时间内其组织是可重组和可扩充的,各成员企业间则呈现出跨地域分布式并行协同合作的形态,需要依托强有力的信息网络技术突破空间的限制来进行有效的知识流管理和充分的技术交流,进而在联盟成员间建立起信任合作的关系,这同样需要建设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知识共享平台来实现。 (三)成员企业及个体员工间沟通创新的需要。成员企业之间以及员工间的沟通都是基于知识进行的,知识分享有利于挖掘并传递隐藏在企业及个体员工中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的知识资源。据调查,目前企业员工主流的学习方式:一是在互联网中学习;二是向有经验的同事讨教。在基于Web2.0 技术的知识共享平台上,信息能够快捷及时的沟通,联盟成员可分散在全球各地进行协同合作;企业员工能够通过平台获取专业知识、自由地分享经验、共同构建专业知识库。 广泛的讨论能够促进个人思维的活跃和集体智慧的产生,从而推动企业的不断创新和优化。

企业隐性知识共享障碍与规避

[摘要] 隐性知识共享在知识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对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隐性知识有效共享的障碍因素,并提出了促进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和对策。[关键词] 隐性知识共享障碍规避一、企业隐形知识共享的意义隐性知识又称为不可编码知识,是深植于个体及其心智模式、难以编码及沟通的知识,具有高度个人化、难以规范化的特点。知识共享,是指个体知识、组织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手段为组织中其他成员所共享,同时,通过知识创新,实现组织的知识增值。对于企业而言,隐性知识及其共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隐性知识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显性知识能够进行编码,容易沟通与共享,因此也极易被竞争对手学到。所以,对于企业来说,显性知识难以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而隐性知识是不能或难以编码的、隐藏于个体内部,主要体现为个体所涉及的专业经历、经验、专业诀窍或个人不愿外露或无法明示的知识。同时,隐性知识的获取往往是个人工作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是长期实践的结果。与显性知识相比,它具有隐含性、积累的长期性等特点,不容易被复制和模仿,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2.隐性知识共享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源泉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创新,而科技创新离不开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共享为企业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基础,因为企业的隐性知识主要源于工作实践,它包含了人们对各种问题的感悟和直觉,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思索和判断,一旦这些感悟和思索被激发,并通过某种机制在企业员工之间流动和传递、交流和共享,就会更加明晰、更加丰富起来,从而产生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素质人才智力资源是满足知识经济的主要因素,而高素质的员工具有特别的专业知识,则是竞争成功的关键所在,隐性知识共享能帮助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从而提高员工素质。 4.有助于培育团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因为个体的经验、知识和智慧都是相对有限的,而一个组织团体的知识是相对无限的,如何使一个组织的所有成员交流共享知识是知识管理达到最佳状态的关键。对于一个组织或者企业来说,只有隐性知识的充分共享才能重塑企业竞争力,组织内部个人和集体的创造力才有可能得以提高。同时在隐性知识的共享过程中,可以培育团队的合做精神。二、企业隐性知识共享障碍的机理分析L·Nonaka和H·Takeuki认为知识经过社会化、外在化、结合化及内隐化的过程,使知识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不断循环流动,形成知识螺旋,最终演变成整个组织知识。在这一转化并形成知识共享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隐性知识本身原因隐性知识本身就具备难以共享的特性,因为隐性知识是指建立在个人长期经验、教训积累的基础上并高度个性化的意会知识,如人的价值观、信仰、预见性、经验、技能、能力等,它深深植根于个体的行为本身,植根于它赖以形成的环境与情景之中,难以用语言、图表或数据明确表达,其传递主要依靠传授者的演示和学习者的揣摩,这就决定其不易大规模被积累、储藏、传播与学习,而知识的表达、收集、存储、传播既是知识共享的前提,也是知识共享的内容。 [!--empirenews.page--] 2.员工原因(1)心理原因。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被认为是个人价值的体现,与其在公司中的地位和待遇紧密相连。通常员工靠其隐性知识来体现自身价值,如果把知识传授给他人,就会影响他们工作的稳定性和个人利益。所以,员工不会主动将自己的隐性知识与他人分享。这就是隐性知识占有方的独占性,它阻碍了隐性知识的共享。同时,隐性知识接受方的抵触性也会阻碍隐性知识的共享,因为企业中促进知识共享的最有效方法是培训,但许多员工却误认为接受培训则说明自身能力不足,而往往是那些知识丰富的员工才明白培训的意义,乐于积极报名参加培训。这样,组织群体的知识共享便无法开展。(2)能力原因。由于员工的能力原因,很多员工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知识。同时由于沟通的方式不畅,许多员工不能够进行很好的交流,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难以明确的被他人观察、了解,他们也无法用言语表达或者只能用言语进行部分表达。 3.企业文化的影响企业文化能够决定知识管理的成败,如果企业的成员对于分享与合作持开放、信任的态度,知识管理

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与模式分析

文章编号:1000-8934(2004)02-0062-03 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与模式分析 施琴芬 崔志明 梁 凯 (苏州大学科研处,江苏苏州 215006) 摘要:本研究分析了隐性知识的特点、知识转移的特点和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指出人和技术是隐性知识转移的两个重要维度。隐性知识的流动和转移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叠代过程,“专家咨询模式”存在N 重互动关系。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移是隐性知识价值化的必要路径,也是惟一途径。 关键词:隐性知识;转移特征;模式分析中图分类号:G 30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3-10-08 基金项目:江苏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BR2002014) 作者简介:施琴芬(1963-),女,江苏苏州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知识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技术预见;崔志明(1961-),苏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预见、知识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梁 凯(1976-),江苏南京人,东南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知识管理、科技哲学。 人类社会经过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后, “信息革命”曾给予人类社会思想和行动的无限冲击,然而“知识革命”引起了人类社会深刻的变革。日本著名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Nonaka )曾高度概括了知识时代的特征:在变动的经济环境中,惟一可确定的是环境充满了不确定因素。从这个框架看,人类社会要求我们挑战传统的认知结构所基于的假设,强调通过人员和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冲破知识传递与转移中的种种壁垒,达到“青蓝互哺”的可逆双赢氛围。 众所周知,知识是哲学反思的对象,也是经济学聚焦的中心问题。哲学主要研究知识的可能性和合理性问题,而经济学则研究知识作为一种经济资源的价值化问题以及知识如何被用来更有效地创造最大价值的问题。在新经济时代和可以预知的社会发展模式中,知识的利用和转移途径正在或者即将发生重大的调整与改变。知识转移是一种社会化过程,这个过程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组织或者整个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精简人员使得中层管理人员的缺省对组织的知识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聚焦的根本问题是他们的离去带走了大量的隐性知识,企业流程再造的失败揭示了流程再造仅靠显性知识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恰恰印证了人类的本质不是基因,但是基因决定了人类的本质哲学思想。 1 隐性知识的特点 英国学者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 olanyi )在其 1958年出版的哲学思想著作《个人知识》 (Pers onal K nowledge )和1966年出版的《隐性方面》(The T acit K nowledge )对隐性知识和隐性认识进行了比较系统 的探讨和分析。他认为,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会 的及与他所要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隐性知识。这种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感知与判断,人们聚集感知到的事物能被明确的认识,但是人们不能完全清晰的表达出来,所有理解都基于人们的内心留住(indwelling )即个人的心智模式。波兰尼曾经满怀感慨地说:看着今天以漫无休止的努力用显微镜和化学、用数学和电子学仿制着清一色的与二百年前那位半文盲的斯特拉迪瓦作为日常工作制作出来的相似的小提琴,这情景真的有点使人伤感。隐性知识不是主观的,它是客观性与个人性的结合,隐性知识的主体行为遵从某些启发性前兆(intimations ),并与某种隐藏的现实建立联系,其行为的细节可以被视为逻辑上不可言传的,即隐性知识的默会性和个人性。正如康托尔关于 连续统一的“不可罗列性”定理这样的“集论” (men 2genlehre )中存在着种种美丽的定理,G.H.哈尔迪认为,一旦掌握了所用的语言,对它们作出证明是极为容易的,但在定理的意义变得明朗之前有必要作出相当多的解释。康托尔的证明跨越了一个逻辑鸿沟,否则就会造成像范特荷甫和考尔贝在不对称碳原子的问题上或巴斯德和李比希在把发XI AO 看成XI AO 母的生机功能的问题上所造成的分裂一样。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Peter Drucker )认为隐性知识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学习这种技能的惟 2 6第20卷 第2期2004年 2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V ol.20,N o.2 Feb.,2004

社会化标注系统中隐性知识的协同管理研究

太原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 1.1.1研究背景 (1) 1.1.2问题的提出 (2)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 1.2.1研究目的 (3) 1.2.2研究意义 (4) 1.3国内外研究综述 (5) 1.3.1协同知识管理研究进展 (5) 1.3.2隐性知识管理研究进展 (9) 1.3.3社会化标注系统研究进展 (10) 1.3.4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 1.4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1.5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1.5.1研究方法 (16) 1.5.2技术路线 (17) 1.6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9) 第二章理论基础 (21) 2.1协同知识管理理论 (21) 2.1.1知识管理的概念 (21) 2.1.2知识协同的概念 (22) 2.1.3知识协同的目标 (22) 2.1.4知识协同的特征 (22) 2.1.5知识协同与协同知识管理 (23) 2.1.6 协同知识管理效率 (24) 2.2 隐性知识管理理论 (25) 2.2.1隐性知识的内涵 (25) 2.2.2隐性知识的特征 (26) 2.2.3隐性知识的分类 (26) 2.2.4隐性知识转化—SECI模型 (27)

社会化标注系统中隐性知识的协同管理研究 2.2.5隐性知识发现 (29) 2.3 社会化标注系统理论 (30) 2.3.1社会化标注 (30) 2.3.2社会化标注系统 (30) 2.3.3社会标注系统的运行机制 (31) 2.3.4社会化标注系统的基本功能 (32) 2.3.5社会化标注系统的不足之处 (33) 2.4信息行为理论 (34) 2.4.1信息行为 (34) 2.4.2网络信息行为 (34) 2.6本章小结 (35) 第三章社会化标注系统中隐性知识协同管理的内涵解析 (37) 3.1社会化标注系统中的知识协同管理 (37) 3.1.1社会化标注系统中知识管理的协同性分析 (37) 3.1.2社会化标注系统中的知识协同机制分析 (37) 3.1.3社会化标注系统中的知识协同要素分析 (39) 3.2社会化标注系统中的隐性知识 (39) 3.2.1认知维度的隐性知识 (39) 3.2.2行为维度的隐性知识 (40) 3.3 社会化标注系统中的协同知识创新 (41) 3.3.1社会化标注系统中的协同知识创新机制 (41) 3.3.2社会化标注系统中协同知识创新的关键问题 (43) 3.4社会化标注系统中隐性知识协同管理的内涵 (44) 3.5本章小结 (46) 第四章社会化标注系统中协同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47) 4.1研究思路 (47) 4.2影响因素的维度分析 (48) 4.2.1标注动机 (48) 4.2.2有用感知 (48) 4.2.3环境要求 (48) 4.2.4标签选择倾向 (49) 4.2.5知识关联利用 (49) 4.3知识协同效应分析 (49) 4.4测量指标的构建 (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