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公开课教案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公开课教案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公开课教案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

2、了解等边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探索并掌握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能运用识

别方法进行相关的计算和推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等腰三角形判定的学习,使学生能从正反

两个方面认识等腰三角形,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的结论的理解和掌握

难点:如何对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实际应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等腰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4.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底边的中垂线。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对于一个三角形,怎样识别它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呢?我们已经知道的方法是看它是否有两条边相等。这一节,我们再学习另一种识别方法。

我们已学过,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反过来,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是等腰三角形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分别拿出一张半透明纸,做一个实验,按以下方法进行操作:

1.在半透明纸上画一个线段BC。

2.以BC为始边,分别以点B和点C为顶点,用量角器画两个相等的角,两角终边的交点为A。

3.通过用圆规截取AB、AC,来比较AB、AC的大小。

问题1:AB与AC是否相等?

问题2:本实验的条件与结论如何用文字语言加以叙述?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

角对等边”。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就是等腰三角形。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可以用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例1.在△ABC中,已知∠A=40°,∠B=70°,判断△ABC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答: △ABC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略)

问题3: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你能说明理由吗?

等腰直角三角形:顶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问题4:你能说出等腰直角三角形各角的大小吗?

问题5:请你画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使∠C=90°,CD是底边上的高,数一数图中共有几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三、随堂训练:

1、如果有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为80°和50°,则这是一个_等腰__三角形。

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内角等于60°,那么这是一个__等边__三角形。

3、底角是顶角一半的等腰三角形是___等腰直角___三角形。

4、如果一个三角形三个外角的比是3:3:2,则这是一个( D )

A.等腰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5、如图,线段OD的一个端点在直线AB上,以OD为一边画等腰三角形,并且使另一个顶点也在AB上,则这样的三角形有( D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四、拓展延伸

例2.如图,已知AE平分∠DAC,AE∥BC,那么△ABC是等腰三角形吗?请简要说明理由。(角平分线+平行线= 等腰三角形)

五、小结

1、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

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此条件可以

做为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依据。因此,要牢记并能熟练应用它。

2、等边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或)三个内角都是60°的三

角形3、等腰直角三角形:顶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

六、作业

1.P99习题10.3第2、3、5题。

七、教学反思 B E

等腰三角形专项训练(经典习题)[1].docx

等腰三角形专项训练 一、选择与填空 1、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50° ,它的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是() A. 25°B. 40°C. 25°或 40°D.不确定 . 2、.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0,则顶角的度数为() 0或 150 00或 120 0 0 B.1200 3、有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5,一边长为 11,那么腰长为 () A. 11B. 7C.14D. 7 或 11 4、等边三角形的两条高线相交所成钝角的度数是() A. 105°B. 120°C. 135°D. 150° 5 、下列命题正确的个数是() ①如果等腰三角形内一点到底边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那么过这点与顶点的直线必垂直于底边 ;②如果把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向两个方向延长相等的线段, 那么延长线段的两个端点与顶点距离相等; ③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线上一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 ④等腰三角形高上一点到底边的两端点距离相等. 个个个个 6、下列图形中一定有 4 条对称轴的是() A.长方形 B.正方形 C.等边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7、下列图形 : ①两个点 ; ②线段 ; ③角 ;④长方形 ; ⑤两条相交直线 ; ⑥三角形 , 其中一定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个个个个 8、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有() 条条条条或3条 9、若点 P 为⊿ ABC 内部一点,且PA=PB=PC,则点 P 是⊿ ABC的() ( A)三边中线的交点(B)三内角平分线的交点 ( C)三条高的交点(D)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10 若△ ABC两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则△ABC 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都有可能 11、等腰△ ABC中, AB=AC=10,∠ A=30 °,则腰 AB 上的高等于 ___________. 12、在△ ABC中 ,AB=AC,AD⊥ BC 于 D,由以上两个条件可得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个结论即可 )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3等腰三角形 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识别 教学目的 1.通过探索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2.能利用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正确判断某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掌握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和正确应用. 难点: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的正确文字叙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等腰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 二、新课 对于一个三角形,怎样识别它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呢?我们已经知道的方法是看它是否有两条边相等.这一节,我们再学习另一种识别方法. 我们已学过,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反过来,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是等腰三角形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分别拿出一张半透明纸,做一个实验,按以下方法进行操作: 1.在半透明纸上画一个线段BC. 2.以BC为始边,分别以点B和点C为顶点,用量角器画两个相等的角,两角终边的交点为A. 3.用刻度尺找出BC的中点D,连接AD,然后沿AD对折. 问题1:AB与AC是否重合? 问题2:本实验的条件与结论如何用文字语言加以叙述?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就是等腰三角形.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可以用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例1.在△ABC中,已知∠A=40°,∠B=70°,判断△ABC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问题3: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你能说明理由吗? 等腰直角三角形:顶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所示. 问题4:你能说出等腰直角三角形各角的大小吗? 问题5:请你画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使∠C=90°,CD是底边上的高,数一数图中共有几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三、练习巩固 P99练习l、2、3.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此条件可以做为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依据.因此,要牢记并能熟练应用它. 五、作业 P99习题第5题. - 1 -

数学教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数学教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重点与难点分析: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本定理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它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此定理为证明线段相等提供了又一种方法,这是本节的重点。推论1、2提供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方法,推论3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重要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找边和角的等量关系经常用到此推论。本节内容的难点是性质与判定的区别。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经常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判定与性质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另外本节的文字叙述题也是难点之一,和上节结合让学生逐步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由于知识点的增加,题目的复杂程度也提高,一定要学生真正理解定理和推论,才能在解题时从条件得到用哪个定理及如何用。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在数学教学中要避免过多告诉学生现成结论。提倡教师鼓励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探索数学的内在规律。具体说明如下:(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学生学习过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首先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的什么?找一名学生口述完了,接下来问:此命题是

否为真命?等同学们证明完了,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找一名学生用文字口述定理的内容。这样很自然就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满打满算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由性质定理的学习,我们得到了几个推论,自然想到: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我们能得到哪些特殊的结论或者说哪些推论呢?这里先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把一些有价值的、甚至就是教材中的推论板书出来。如果学生提到的不完整,教师可以做适当的点拨引导。(3)总结,形成知识结构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便于今后的应用,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哪些定理依据?(2)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5.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二.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教学难点: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四.教学用具:直尺,微机五.教

等腰三角形典型例题练习(含答案)

等腰三角形典型例题练习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如图,∠C=90°,AD 平分∠BAC 交BC 于D ,若BC=5cm ,BD=3cm , 则点D 到AB 的距离为( ) 2.如图,已知C 是线段AB 上的任意一点(端点除外),分别以AC 、BC 为边并且在AB 的同一侧作等边△ACD 和等边△BCE ,连接AE 交CD 于M ,连接BD 交CE 于N .给出以下三个结论: ①AE=BD ②CN=CM ③MN ∥AB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 二.填空题(共1小题) 3.如图,在正三角形ABC 中,D ,E ,F 分别是BC ,AC ,AB 上的点,DE ⊥AC ,EF ⊥AB ,FD ⊥BC ,则△DEF 的面积与△ABC 的面积之比等于_________ . 三.解答题(共15小题) 4.在△ABC 中,AD 是∠BAC 的平分线,E 、F 分别为AB 、AC 上的点,且 ∠EDF+∠EAF=180°,求证DE=DF . 5.在△ABC 中,∠ABC 、∠ACB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过点O 作DE ∥BC ,分别交AB 、AC 于点D 、E .请说明DE=BD+EC . 6.已知:如图,D 是△ABC 的BC 边上的中点,DE ⊥AB ,DF ⊥ AC , 垂足分别为 E ,F ,且DE=DF .请判断△ABC 是什么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7.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BD 是AC 边上的高,延长BC 至E ,使CE=CD .连接DE . (1)∠E 等于多少度? (2)△DBE 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8.如图,在△ABC 中,∠ACB=90°,CD 是AB 边上的高,∠A=30°.求证:AB=4BD . 9.如图,△ABC 中,AB=AC ,点D 、E 分别在AB 、AC 的延长线上,且BD=CE ,DE 与BC 相交于点F .求证:DF=EF . A . 5cm B . 3cm C . 2cm D . 不能确定 A . 0 B . 1 C . 2 D . 3

等腰三角形经典练习题(有难度)

等腰三角形练习题 一、计算题: 1. 如图,△ABC 中,AB=AC,BC=BD,AD=DE=EB 求∠A 的度数 设∠ABD 为x,则∠A 为2x 由8x=180° 得∠A=2x=45° 2.如图,CA=CB,DF=DB,AE=AD 求∠A 的度数 设∠A 为x, 由5x=180° 得∠A=36° 3. 如图,△ABC 中,AB=AC ,D 在BC 上,DE ⊥AB 于E ,DF ⊥BC 交AC 于点F ,若∠EDF=70°, 求∠AFD 的度数 ∠AFD=160° C F D A B

4. 如图,△ABC 中,AB=AC,BC=BD=ED=EA 求∠A 的度数 设∠A 为x ∠A= 7 180 5. 如图,△ABC 中,AB=AC ,D 在BC 上, ∠BAD=30°,在AC 上取点E ,使AE=AD, 求∠EDC 的度数 设∠ADE 为x ∠EDC=∠AED -∠C=15 B A B 2x x -15°

6. 如图,△ABC 中,∠C=90°,D 为AB 上一点,作DE ⊥BC 于E ,若BE=AC,BD=21,DE+BC=1, 求∠ABC 的度数 延长DE 到点F,使EF=BC 可证得:△ABC ≌△BFE 所以∠1=∠F 由∠2+∠F=90°, 得∠1+∠F=90° 在Rt △DBF 中, BD=2 1,DF=1 所以∠F =∠1=30° 7. 如图,△ABC 中,AD 平分∠BAC ,若AC=AB+BD 求∠B :∠C 的值 在AC 上取一点E,使AE=AB 可证△ABD ≌△ADE 所以∠B=∠AED 由AC=AB+BD,得DE=EC, 所以∠AED=2∠C 故∠B :∠C=2:1 F A B C D E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学设计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教学目标】 1.经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发现过程。 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4.会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判定等腰三角形。 5.经历综合应用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过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如图,一个等腰三角形部分被墨迹遮盖,你能补全这个等腰三角形吗? 问题:我们已经学过,怎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那么就可判定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判定方法吗? 引出课题。 等腰三角形有怎样的性质?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①作∠B=∠ C ②作BC 的中垂线 ③将BC 对折 问题:由方法②能说明AB=AC 吗? 由方法①得: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两条边也相等。 怎么证明这个命题的正确性? 写出已知,求证。 B C B C A B C A B C A

已知:如图,在△ABC 中,∠B=∠C . 求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 学生探索证明途径。 2.探索分析,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类比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添加辅助线,构造以AB ,AC 为边的两个三角形,并证明它们全等。 由学生合作并讨论: 辅助线可作AD ⊥BC 于D ,或AD 平分∠BAC 交BC 于D ,但不能作BC 边上的中线。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 证明:作△ABC 的角平分线AD ,则∠1=∠2. 在△ABD 和△ACD 中, ∠1=∠2 ∠B=∠C AD=AD ∴△ABD ≌△ACD(AAS) ∴AB=AC ∴△ABC 是等腰三角形。 得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简单地说: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注意:不能说成“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底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应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见课本) 练习:见课本。 注意:该图形是有关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很常用的基本图形,上述练习说明在该图中“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其实,已知其中任意两个条件,都能得到第三个结论成立。 如图,BD 是等腰三角形ABC 的底边AC 上的高线,DE ∥BC ,交AB 于点E 。判断△BDE 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并证明你的判断。 分析:要证明△BDE 是等腰三角形,应该两边相等,还是两角相等?由已知条件可知这两个角与哪些角有关?由DE ∥BC ,可得∠3=∠1,∠2与∠1是否相等?怎样证明? B C A 1 2 D 32 1 E D A B C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课题名称第十三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提高逻辑推理能力。运用等腰三 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过程。加深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人交流。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方式启发、引导、合作探究 技术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旧知回顾: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相等; (2)等腰三角形、、互相重合。 1、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6,8,则周长为 2、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4,其中一边长为6,则另两边分别为 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70°,则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是 4、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120°则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是 5、如图,在△ABC中,AB=AC, (1)若AD平分∠BAC,那么、 (2)若BD=CD,那么、 (3)若AD⊥BC,那么、 二、阅读课本P106-107 1、具备什么条件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已知△ABC中,∠A=36°,∠C=72°,△ABC是______三角形 三、探究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如图,在△ABC中,若∠B=∠C,能否得出△ABC是等腰三角形?说明理由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也相等(简写成)四、练习 1、如图,其中△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2、如图,AC和BD相交于点O,且AB∥DC,OA=OB, 求证:OC=OD 五.课堂反馈 3、已知:△ABC中,∠A=∠B=∠C,求证:AB=AC=BC 4、如图,∠A=∠B,CE∥DA,CE交AB于E, 求证△CEB是等腰三角形 5、(l)如图,在△ABC中,AB=AC,∠ABC、∠ACB的 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F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E.问 图中哪些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上题中,若去掉条件AB=AC,其他条件不变,图中还有等腰三角 形吗? 6、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ABC=∠ADC。 求证:BC=DC。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D C A B A B C D

等腰三角形——公开课教育教学设计

等腰三角形——公开课教学设计

————————————————————————————————作者:————————————————————————————————日期:

《13.3.1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习水八中数学教师:李桂福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全等三角形和轴对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研究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底边上的中线、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所具有的性质。 学习目标: 1.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2.能利用性质证明两个角相等或两条线段相等、垂直; 3.结合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与证明过程,体会轴对称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感受解题方法的灵活美。 学习重点: 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学习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中辅助线的添加,“三线合一”性质的理解。教学方法: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积极展示; 教师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问题解决”等。 教学用具: 教具:三角板、多媒体设备(ppt)、等腰三角形卡纸等; 学具:三角板、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动手做一做 师:如图所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 有什么特点? 生:按要求折剪三角形,说出该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师:为什么这个图形是等三角形? 生:剪刀剪过的线段相等,根据等腰三角形定义可得。(或者其它不一定准确的回答) 二、小组合作讨论 师:仔细观察自己剪出的等腰三角形纸片,你能发现这个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吗? 生:迅速投入到小组讨论、探索中…… 三、展示成果 师:(讨论结束后)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说说你们小组的探究成果,请举手回答。 生:……(各小组代表说出了各自小组不完整的探究成果)…… 师:……(在学生展示成果过程中,鼓励和评价学生的探究成果,并有意识地将两条重要的特征归纳在白板上)……

等腰三角形专题训练及标准答案

等腰三角形专题训练及答案 一、计算题: 1.如图,△ABC中,AB=AC,BC=BD,AD=DE=EB 求∠A的度数 2.如图,CA=CB,DF=DB,AE=AD 求∠A的度数 3.如图,△ABC中,AB=AC,D在BC上,DE⊥AB于E,DF⊥BC交AC于点F,若∠EDF=70°,求∠AFD的度数

4. 如图,△ABC 中,AB=AC,BC=BD=ED=EA 求∠A 的度数 5. 如图,△ABC 中,AB=AC ,D 在BC 上, ∠BAD=30°,在AC 上取点E ,使AE=AD, 求 ∠EDC 的度数 6. 如图,△ABC 中,∠C=90°,D 为AB 上一点,作DE ⊥BC 于E ,若BE=AC,BD=, DE+BC=1, 求∠ABC 的度数 2 1

7.如图,△ABC中,AD平分∠BAC,若AC=AB+BD 求∠B:∠C的值 二、证明题: 8.如图,△ABC中,∠ABC,∠CAB的平分线交于点P,过点P作DE∥AB,分别交BC、AC于点D、E求证:DE=BD+AE 9.如图,△DEF中,∠EDF=2∠E,FA⊥DE于点A,问:DF、AD、AE间有什么样的大小关系

10.如图,△ABC中,∠B=60°,角平分线AD、CE交于点O 求证:AE+CD=AC 11.如图,△ABC中,AB=AC,∠A=100°,BD 平分∠ABC,求证:BC=BD+AD 12.如图,△ABC中,AB=AC,D为△ABC外一点, 且∠ABD=∠ACD=60° 求证:CD=AB-BD

13.已知:如图,AB=AC=BD ,CE 为△ABC 中AB 边上的中线 求证:CE=CD 14. 如图,△ABC 中,∠1=∠2,∠EDC=∠BAC 求证:BD=ED 15. 如图,△ABC 中,AB=AC,BE=CF,EF 交BC 于 点D 求证:ED=FD 2 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其证明》教案

( 课 题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后记 其证明》教案 1、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 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观察法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什么是等腰三角形? 2、你会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吗?并把你画的等腰三角形栽剪下来。 3、试用折纸的办法回忆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二、新课讲解: 之前,我们已经证明了有关平行线的一些结论,运用下面的公理和已 经证明的定理,我们还可以证明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结论。 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回忆上学期学过的公理: ? 1.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如果同位角相等 ,那么这两条直线平 行; ?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 3.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AS ) ? 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SA ) ? 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SS ) ? 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由公理 5、3、4、6 可容易证明下面的推论: 推论 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AS ) 证明过程: 已知:∠A=∠D,∠B=∠E,BC=EF 求证:△ABC ≌△DEF 证明:∵∠A=∠D,∠B=∠E (已知) ∵∠A+∠B+∠C=180°,∠D+∠E+∠F=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 ∠C=180°-(∠A+∠B) ∠F=180°-(∠D+∠E) ∠C=∠F (等量代换) BC=EF (已知) △ABC ≌△DEF (ASA ) 这个推论虽然简单,但也应让学生进行证明,以熟悉的基本要求和步 骤,为下面的推理证明做准备。 这个推论 虽然简单, 但也应让 学生进行 证明,以熟 悉的基本 要求和步 骤,为下面 的推理证 明做准备。 学生充分 讨论问题 1,借助等 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1——公开课教学设计说明

《13.3.1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习水八中数学教师:桂福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全等三角形和轴对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研究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底边上的中线、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所具有的性质。 学习目标: 1.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 2.能利用性质证明两个角相等或两条线段相等、垂直; 3.结合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与证明过程,体会轴对称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感受解题方法的灵活美。 学习重点: 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学习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中辅助线的添加,“三线合一”性质的理解。教学方法: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积极展示; 教师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问题解决”等。 教学用具: 教具:三角板、多媒体设备(ppt)、等腰三角形卡纸等; 学具:三角板、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动手做一做 师:如图所示,把一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 有什么特点? 生:按要求折剪三角形,说出该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师:为什么这个图形是等三角形? 生:剪刀剪过的线段相等,根据等腰三角形定义可得。(或者其它不一定准确的回答) 二、小组合作讨论 师:仔细观察自己剪出的等腰三角形纸片,你能发现这个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吗? 生:迅速投入到小组讨论、探索中…… 三、展示成果 师:(讨论结束后)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说说你们小组的探究成果,请举手回答。 生:……(各小组代表说出了各自小组不完整的探究成果)…… 师:……(在学生展示成果过程中,鼓励和评价学生的探究成果,并有意识地将两条重要的特征归纳在白板上)……

2021年中考数学专题训练:等腰三角形(含答案)

2021中考数学专题训练:等腰三角形 一、选择题 1. 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 cm和8 cm,则它的周长为() A.16 cm B.17 cm C.20 cm D.16 cm或20 cm 2. 如图,等边三角形ABC中,AD⊥BC,垂足为D,点E在线段AD上,∠EBC=45°,则∠ACE等于() A.15° B.30° C.45° D.60° 3. 如图,DE是△ABC的边AB的垂直平分线,D为垂足,DE交AC于点E,且AC=8,BC=5,则△BEC的周长是() A.12 B.13 C.14 D.15 4. 已知实数x、y满足|x-4|+y-8=0,则以x、y的值为两边长的等腰三角形 的周长是() A. 20或16 B. 20 C. 16 D. 以上答案均不对 5. 如图,在△ABC中,AB=AC=5,BC=6,点M为BC的中点,MN⊥AC于点N,则MN等于() A. 6 5 B. 9 5 C. 12 5 D. 16 5 6. 如图,等边三角形OAB的边长为2,则点B的坐标为 ()

A .(1,1) B .(1,) C .(,1) D .( ) 7. 如图,在△ ABC 中,∠ABC 和∠ACB 的平分线交于点E ,过点E 作MN ∥BC 交AB 于M ,交AC 于N.若△AMN 的周长为18,BC=6,则△ABC 的周长为 ( ) A .21 B .22 C .24 D .26 8. △ABC 中,AB =AC ,∠A 为锐角,CD 为AB 边上的高,I 为△ACD 的内切 圆圆心,则∠AIB 的度数是( ) A. 120° B. 125° C. 135° D. 150° 9. (2019?梧州)如图,DE 是ABC △的边AB 的垂直平分线,D 为垂足,DE 交AC 于点E ,且85AC BC ==, ,则BEC △的周长是 A .12 B .13 C .14 D .15 10. 如图,在五边形 ABCDE 中,AB =AC =AD =AE ,且AB ∥ED ,∠EAB =120°, 则∠BCD 的度数为( )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12.3.1等腰三角形(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在已有的全等的证明、命题、轴对称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揭示了同一个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互为逆定理,它为我们提供了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新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新的证明和计算依据,是解题论证的必备知识,因此,本节内容至关重要。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全等的证明,轴对称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基础上,对等腰三角形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会利用全等来证明边、角相等,为验证判定定理奠定了基础。初二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推理、归纳、运用数学的意识和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严密性、灵活性比较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的加强和引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会阐述、推证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学会比较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联系与区别。(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综合应用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过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图,位于海上A、B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O处遇险船只的报警,当时测得∠A=∠B,如果这两艘救生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能不能大约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考虑风浪因素)? 在一般的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是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本课的主题,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导学(探索新知) Ⅰ、知识回顾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有哪些?那么一个三角形满足了什么样的条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 一、说教材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中继学生学习了“相似图形”“相似图形的性质判定”、“相似三角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它为后面测量和研究三角函数做了铺垫,在学习平面几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必须熟练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并能灵活运用。教材从三对角、两对角、一对角对应相等的顺序展开探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认识了相似图形的性质和判定,认识了相似三角形,这为探究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九年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逐渐成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充分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三、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本节课我将采用“三学两测”的模式进行教学,即“学案引领自主探索”、“同伴合作,交流归纳”、“教师点拨,启发引导”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借助多媒体开展教学。并进行“基础知识测试”“综合能力测试”来反馈课堂效果。 在学法指导上,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发现,充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体会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探索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经历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并应用其解决相关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归纳、测量、实验、推理等手段,让学生充分体验得出结论的过程,感受发现的乐趣。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在操作中学会感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 五、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难点:想方设法验证猜想 六、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新课程的理想课堂应该蕴含以下理论:生活性,发展性,主体性。应遵循以下原则: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直观性强,动手要多,使学生兴趣要高,自信心要强,即用经验动手操作,观察,思考,释疑,归纳。所以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猜测,想像,验证,在动手实践中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动手

公开课教案(等腰三角形)

12.3.1 等腰三角形 第1课时 花地中学古瑜青 教学内容 本节主要内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观察、操作中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感受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掌握其应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悟等腰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价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的应用. 3.关键:借助轴对称变换来研究等腰三角形. 教具准备 剪刀、长方形纸片.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探究”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问题探究】 教师叙述:请同学们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如课本图14.3─1)剪去一个角,再把它展开,得到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和剪刀,动手操作,然后观察得出结论:“剪刀剪过的两条边是相等的.”

【师生共识】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媒体使用】投影显示课本图12.3─1和图1. 【教学形式】操作引入,师生互动. 【继续探究】 上面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填入下表: 重合的线段 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说一说你的猜想.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观察,发现重合的线段是AB=AC,BD=CD,底边上的高、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重合.重合的角是∠B=∠C,∠BAD=∠CAD.?∠ADB=?∠ADC=90°.【媒体使用】投影显示“思考题”和图2. 【形成性质】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重合的角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专题练习[1]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专题训练1 例1:如图,四边形ABCD中,AB∥DC,BE、CE分别平分∠ABC、∠BCD,且点E在AD上。 求证:BC=AB+DC。 变1:如图,AB∥CD,∠A=90°,AB=2,BC=3,CD=1,E是AD边中点。求证:CE⊥BE。 变2:如图,四边形ABCD中,AD∥BC,E是CD上一点,且AE、BE分别平分∠BAD、∠ABC. (1)求证:AE⊥BE;(2)求证:E是CD的中点;(3)求证:AD+BC=AB.

变3:△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AC=90° ,AB=AC.⑴若D 为BC 的中点,过D 作DM ⊥DN 分别交AB 、AC 于M 、N ,求证:(1)DM =DN 。 ⑵若DM ⊥DN 分别和BA 、AC 延长线交于M 、N 。问DM 和DN 有何数量关系。 (1) 已知:如图,AB=AC ,E 为AB 上一点,F 是AC 延长线上一点,且BE=CF ,EF 交BC 于点D . 求证:DE=DF . D B C F A E M N D C B A M N D C B A

(2)已知:如图,AB=AC ,E 为AB 上一点,F 是AC 延长线上一点,且,EF 交BC 于点D ,且D 为EF 的中点. 求证:BE=CF . D B C F A E 利用面积法证明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 1、如图,在△ABC 中,AB=AC ,P 为底边BC 上的一点,PD ⊥AB 于D ,PE ⊥AC 于E ,?CF ⊥AB 于 F ,那么PD+PE 与CF 相等吗?

变1:若P点在直线BC上运动,其他条件不变,则PD 、PE与CF的关系又怎样,请你作图,证明。 F F 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9,则它的周长为() A 17 B 22 C 17或22 D 13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寻求规律 例1.在△ABC中,AB=AC,∠1=1 2 ∠ABC,∠2= 1 2 ∠ACB,BD与CE相交于点O,如图,∠BOC的大小 与∠A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若∠1=1 3 ∠ABC,∠2= 1 3 ∠ACB,则∠BOC与∠A大小关系如何? 若∠1=1 n ∠ABC,∠2= 1 n ∠ACB,则∠BOC与∠A大小关系如何?

北师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说课稿】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小学数学 复习题 练习 本节课选自北师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第一节第一小节第三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它是在上一节掌握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基础后进行的。它既是上节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下节学习等边三角形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理的预备知识。从知识结构看,它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为以后的几何学习提供了重要的证明和计算依据 . 许多中考题中常常用等腰三角形结合四边形、相似形、圆、函数等相关知识点出一些综合性题目和压轴题目,所以要求学生能掌握并灵活应用。 2.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在这个阶段,通过前面全等三角形的学习,其逻辑思维从经 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和想象力也迅速发展,他们也有了很强的求知 欲,探索欲,学完性质,他们可能就会猜想到判定.目前学生们已初步形成合 作交流、勇于探索、敢于置疑的学风.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合八年级数学教材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心 理特征,我制定了这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会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简单的 推理 判断及应用。 能力训练要求:培养学生对命题抽象概括能力,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大 胆分析,敢于求异,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 质。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让学生体会探索 学习的乐趣,并通过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简单应用,加深对定 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应用。 教学难点:1、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2、文字叙述题的证明也是本节的难 点之一。3、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 。 说明:本定理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它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此定理为证明线段相等提供了又一种方法,这是本节的重点。

等腰三角形典型例题练习(含答案)

等腰三角形典型例题练习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如图,∠C=90°,AD平分∠BAC交BC于D,若BC=5cm,BD=3cm,则点D到AB的距离为() A .5cm B . 3cm C . 2cm D . 不能确定 2.如图,已知C是线段AB上的任意一点(端点除外),分别以AC、BC为边并且在AB的同一侧作等边△ACD 和等边△BCE,连接AE交CD于M,连接BD交CE于N.给出以下三个结论: ①AE=BD ②CN=CM ③MN∥AB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A .0 B . 1 C . 2 D . 3 二.填空题(共1小题) 3.如图,在正三角形ABC中,D,E,F分别是BC,AC,AB上的点,DE⊥AC,EF⊥AB,FD⊥BC,则△DEF 的面积与△ABC的面积之比等于_________. 三.解答题(共15小题) 4.在△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E、F分别为AB、AC上的点,且∠EDF+∠EAF=180°,求证 DE=DF. 5.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过点O作DE∥BC,分别交AB、AC于点D、E.请说 明DE=BD+EC.

6.>已知:如图,D是△ABC的BC边上的中点,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且DE=DF.请判断 △ABC是什么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7.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BD是AC边上的高,延长BC至E,使CE=CD.连接DE. (1)∠E等于多少度? (2)△DBE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8.如图,在△ABC中,∠ACB=90°,CD是AB边上的高,∠A=30°.求证:AB=4BD. 9.如图,△ABC中,AB=AC,点D、E分别在AB、AC的延长线上,且BD=CE,DE与BC相交于点F.求证: DF=EF. 10.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BC是斜边.∠B的角平分线交AC于D,过C作CE与BD垂直且交BD延长线 于E, 求证:BD=2CE.

等腰三角形练习题(含答案)

等腰三角形 第1课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50°,则其顶角为________. 2.如图,△ABC中,AB=AC,BC=6cm,AD平分∠BAC,则BD=________cm. 第2题图第3题图 3.如图,△ABC中,AB=AC,D为BC中点,∠BAD=35°,则∠C的度数为() A.35° B.45° C.55° D.60° 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5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 A.50° B.80° C.50°或80° D.40°或65° 5.如图,在△ABC中,D是BC边上一点,且AB=AD=DC,∠BAD=40°,求∠C的度数. 6.如图,△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E,F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AE=AF. 求证:DE=DF.

第2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在△ABC中,∠A=40°,∠B=70°,则△ABC为() 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D.钝角三角形 2.已知△ABC中,∠B=50°,∠A=80°,AB=5cm,则AC=________. 3.如图,在△ABC中,AD⊥BC于点D,请你再添加一个条件,使其可以确定△ABC为等腰三角形,则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 第3题图第4题图 4.如图,已知△ABC中,∠A=36°,AB=AC,BD为∠ABC的平分线,则图中共有________个等腰三角形. 5.如图,D是△ABC的BC边上的中点,DE⊥AC,DF⊥AB,垂足分别是E,F,且DE=DF.求证:AB=AC. 6.如图,AB∥CD,直线l交AB于点E,交CD于点F,FG平分∠EFD交直线AB于点G. 求证:△EFG是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 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2.3.1等腰三角形(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在已有的全等的证明、命题、轴对称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揭示了同一个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互为逆定理,它为我们提供了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新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新的证明和计算依据,是解题论证的必备知识,因此,本节内容至关重要。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全等的证明,轴对称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基础上,对等腰三角形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会利用全等来证明边、角相等,为验证判定定理奠定了基础。初二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推理、归纳、运用数学的意识和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严密性、灵活性比较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的加强和引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会阐述、推证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学会比较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联系与区 别。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综合应用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过程,体验数 学 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图,位于海上A、B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O处遇险船只的报警,当时测得∠A=∠B,如果这两艘救生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能不能大约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考虑风浪因素) 在一般的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是什么关系?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 大新乡大河滩中学:肖兵兵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大河滩中学的肖兵兵,我说课的题目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教学板书、教学反思七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认识。 一、教材分析 1、确定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新湘教版八年级数学第二章第一小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它是在认识了轴对称以及了解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本节既是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今后学习等边三角形的预备,还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以及两直线互相垂直的依据,因此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熟练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判定的探究活动和习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去体验数学充满着探索

性和创造性。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4、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 5、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二、学情分析 刚进入初二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演绎推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结密性、灵活性比较欠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和引导。 三、说教法 我选择的教法是启发、引导探究、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发现与合作完成本节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参与为主,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学生自己动手使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为形成理性知识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体现分层教学的教育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接受新知识。 四、说学法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学生如何学这方面,通过学生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结合本段教材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学习基础,整堂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