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结合计算机发展看科技

——科学、技术、工程的有机结合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在纵向结构上应分成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三个层次,本文从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出发,试图说明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使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与发展。科学、技术、工程在计算机发展历史上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每个方面又具有它们自身的特点。正因为这三者对科学技术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 科技进步; 科学; 技术; 工程;

引言

在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构架下,从生活实践的类型来看,科学是认识世界的活动,技术是改造世界的认识活动,而工程则是改造世界的造物实践活动。它们可以看做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不同方面,从表现形式上来看,科学是在理论上进行完善和创新,技术是科学和工程的桥梁,工程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做出的切实行动。三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促进。

计算机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科学、技术、工程这三者都在其发展历程中得到了体现,所以本文选择计算机的发展史作为实例,力图对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和作用进行说明,并用计算机发展史中的事例对它们进一步阐述和例证。讨论科学、技术、工程的相互关系,无疑将会突出从科学向技术的“转化”和从技术向工程的“转化”问题,有助于正确地制定相应的政策,从而促进这两种“转化”。这两种转化的促进不论是对计算机的发展来说,还是对其他学科,都是十分有用的。

正文

一、科学发展对计算机学科的作用

科学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它的表现形式往往是理论、思想层面的,可能在一开始出现的时候不会直接对现实世界有实际的推动作用,他的作用需要通过技术和工程的作用表现出来。但从总体上来说,科学的发展往往能对其他方面带来突破性的进展。科学的发展也有助于人们对现实世界更好地认识,但它的研究对象一般都是经过简化的理想情况下,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地引申。通过科学认知的过程,人们往往都会对某个具体事物和现象进行建模,然后在模型的假设框架里面进行推导和讨论。这些模型可以看做是现实的一个简化,这样便于我们进行分析,并且抓住主要矛盾,方便对最本质的性质进行研究。科学就是综合

提炼具体学科领域内各种现象的性质和较为普遍的原理、原则、规律等而形成的基本理论。这些基本理论存在着延续性,往往能指导现实世界的探索和发现。

计算机已遍及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计算机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在最初,人们并没有对通用的计算机有清楚的认识,人们使用的也都是机械计算器,并不能成为现代意义上的计算机。1937年,年仅21岁的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克劳德·香农发表了他的伟大论文《对继电器和开关电路中的符号分析》,他向人们展示了如何使用开关来实现逻辑和数学运算。这个思想是日后计算机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使用0、1来进行逻辑运算和数学运算,这个科学思想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却是一个能力很强的模型,给计算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于1936年提出的图灵机是一种抽象计算模型,其更抽象的意义为一种数学逻辑机,可以看作等价于任何有限逻辑数学过程的终极强大逻辑机器。图灵的基本思想是用机器来模拟人们用纸笔进行数学运算的过程,他把这样的过程看作两种简单的动作:在纸上写上或擦除某个符号,把读写头从纸的一个位置移动到下一个位置。图灵构造出了一台假想的机器来执行上面的操作,这个机器的每一部分都是有限的,但它有一个潜在的无限长的纸带,因此这种机器只是一个理想的设备。图灵认为这样的一台机器就能模拟人类所能进行的任何计算过程。它足够简单,简单得显然能造出实物,也可以用一目了然的逻辑公式描述它的行为;它又必须足够复杂,有潜力完成任何机械能完成的计算。这并非易事,但图灵做到了,据说这是他某次长跑过后,在某块草坪上发呆的成果。他设计了一类机器,然后定义“机械计算”为“这类机器可以完成的计算”。他设计的这类机器,正是日后以他名字命名的图灵机。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图灵不但探索了计算机能做的事,还指出了计算机永远不能做到的事。计算机诞生以后,出现了五花八门的高级编程语言,一个比一个帅气,但它们的表达能力实际上都没有超过图灵机。事实上,再庞大的流程图,再复杂的数学关系,再怪异的语法规则,最终都可以用图灵机来描述。图灵机似乎是一个终极工具,它似乎能够表达一切形式的计算方法,可以描述一切事物背后的规律。

从上面举的例子可以看出,科学理论创新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一方面理论模型往往有巨大的表达力,另一方面对实践有明确的指引作用。看似简单、脱离实际的假设,往往能够排除干扰,使真正重要的本质凸现出来,这样方便我们进一步对事物进行认识,明白实践活动的方向和范围。

二、技术发展对计算机学科的作用

技术科学是 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才在科学与技术之间涌现出的一个中间层次。它侧重揭示现象的机理、层次、关系,并提炼出工程技术中普遍适用的原则、规律和方法。技术科学作为科学发现和产业发展之间的桥梁,推动工程技术的迅速进步。工程技术侧重将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创造新技术、新方法,使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技术科学,一方面,它把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另一方面,它常常是选择好几门工程技术里面带共性的一些问题作深入的处理。

计算机在今天越做越小、越做越快,计算精度和存储容量比以前也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以前要用整个大屋子才能装下的计算机甚至不如现在手机的计算能力,这和技术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具体举例来说,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 这台计算器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80英尺×8英尺,重达28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只有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这时的计算机使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带。这些元器件价格昂贵,速度慢,并且在容易出现故障。第二代计算机使用晶体管,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盘。第三代计算机使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第四代计算机使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范围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随着技术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制作电子元器件的方法越来越多,它们的性能和指标也不断提高,这才是计算机的制造越来越高端,同时价格也越来越便宜。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摩尔定律,其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技术进步给计算机发展带来的高速增长。通过从科学理论中汲取营养,结合技术的发展,能将这些理论变成现实。

从技术的角度看,随着硅片上线路密度的增加,其复杂性和差错率也将呈指数增长,同时也使全面而彻底的芯片测试几乎成为不可能。一旦芯片上线条的宽度达到纳米数量级时,相当于只有几个分子的大小,这种情况下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将发生质的变化,致使采用现行工艺的半导体器件不能正常工作,也就让计算机界的摩尔定律走到了它的尽头,从这个制约来看更能看出技术科学对计算机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工程发展对计算机学科的作用

工程技术侧重将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创造新技术、新方法,使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是在生产建设第一线直接用以创造现实生产力的手段。

以嵌入式计算机来说,在很多情况下因为能耗、体积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无法使用比较大型的计算机,在满足计算速度的条件下,一般会在工程实现的时候对计算机进行适当地裁剪,将计算机进行微型化,做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嵌入式计算机。这样既能满足计算要求,又能满足资源要求,虽然用的技术和原理是相同的,但是从具体制作时用到的工程手段是不同的,这里可以把工程看成在具体环境下对技术和原理的综合应用。

上面举的例子是硬件方面的,而软件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从软件的角度来看,工程科学也是十分关键的,现代的软件开发已经从单一人工开发转换为集团化大规模开发,并形成了软件工程这门工程学科。在计算机编程刚刚兴起的时候,许多软件最后都得到了一个悲惨的结局,软件项目开发时间大大超出了规划的时间表。一些项目导致了财产的流失,甚至某些软件导致了人员伤亡,同时软件开发人员也发现软件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软件工程是研究和应用如何以系统性的、规范化的、可定量的过程化方法去开发和维护软件,以及如何把经过时间考验而证明正确的管理技术和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的技术方法结合起来的学科。软件工程包括项目管理,分析,设计,程序的编写,测试和质量控制,这一系列的过程和方法运用使软件的开发更加专业、可靠。

从计算机发展历史中的硬件和软件可以看出,有了原理和技术后,还需要在特定现实条件与目标的约束下,采用一定的工程科学方法,才能使最终的现实改造活动变得更加顺利并达到最初设定的目标。在工程实现时也需要从原理假设的理想条件中加上更多的约束,还有在众多的技术中选择适合整个系统进行实施。

四、科学、技术、工程之间的关系

科学、技术、工程它们三个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即相互促进,同时又相互制约的。

人首先要认识客观世界,进而才能改造客观世界,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识客观世界的学问就是科学,改造客观世界的具体过程是工程,在科学和工程之间的桥梁就是技术。所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内各学科、各层次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内在关系。基础科学是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的先导,往往只有有了基础科学的突破,才能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问题,从而提出新的技术和工程实践方法。结合计算机的发展可以看出,有了最开始在理论上对计算机表达能力

的形式化推导和对计算机的抽象表现,才会有后来人们利用各种电子元器件实现出电子计算机。有了更好的理论分析,也能呢个指引人们去寻找更好的技术手段,从而能让理论中的存在的模型变成现实。对技术这个方面来说,它是工程的基础,技术进步会使工程实践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反过来讲,工程也对技术有明显的选择、引导和支持作用。工程技术侧重将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创造新技术、新方法,使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工程技术的发展,必将丰富、完善技术科学、基础科学,因为它是技术科学、基础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工程师们面临的是多因素、较复杂的实际问题,而技术科学家必须善于从这些实际问题中找到主要矛盾,创立有充分基础科学依据的、能被工程师用于设计的、有预测能力的定量理论。当发现基础科学的已有成果不够用时,也需要吸收和运用工程中经验性的规律和判断。比如在软件工程的例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因为在工程实践的过程中,小作坊式的软件开发模式越来越不适应需求日益复杂的大型系统开发,所以就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一整套的方法论,并对编程语言、开发环境这些技术层面提出了新的需求,在理论层面上也提出了诸如软件形式化自动验证等新的科学需求。

从相互制约的角度来看,科学理论的创新进步制约着技术和工程的发展,如果没有理论的形式化建模,只靠人工试错的话,那整个进步的过程将会是非常缓慢的。技术也对工程有着明显的约束,从计算机的发展来看,如果没有电子元器件技术的不断进步,很难让计算机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小,若是没有电子元器件的普及,就只能使用机械结构去模拟计算机,那今天的计算机恐怕就不会如此普及和通用了。从工程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理论和技术无法在工程中实现,那对这个理论和技术的持续性发展是致命的,没有工程实现提供的反馈和探索来指引发展,科学理论和技术就大都只能停留在空想和探索阶段,无法快速发展。五、结论与建议

结合计算机发展史的实例,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工程的发展对某个学科的推动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相互推动、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白了它们的重要性和影响关系,就应该运用它们来指导科技更好地发展。科学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属于潜在生产力,在工程科学的推动下,科学发展为工程技术,将知识创新转化为技术创新,从而推动现实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相互促进迭代的过程中,技术、工程上遇到的问题也能够促进理论上的不断创新,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明白了它们之间的约束关系,就能够在发展阻碍出现前着力对当前或未来遇到的问题进行推进,这样使科技的整个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让我们更好地对现实世界进行改造活动。

参考文献

[1]钱学森. 论技术科学. 科学通报[J]. 1957, (4).

[2]沈珠江. 论科学、技术与工程之间的关系[J]. 科学技术与辩证

法,2006,(3).

[3]秦书生. 科技哲学视阈中的科学发展观解析[J]. 理论探讨,2006,(3).

[4]邓波,贺凯. 试论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与工程知识[J]. 自然辩证法研

究,2007,(10).

[5]黄志澄. 关于科学、技术、工程的相互关系[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6,

(26).

[6]杨水旸.论科学、技术和工程的相互关系[J].南京理工大学学

报,2009,22(3):84-88.

[7]巨乃岐.技术高于科学——关于技术与科学关系的新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

报,2007,28(1):1-5.

[8]陈凡,李勇.科学-技术关系的历史逻辑与当代特征[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25(3):13-19.

[9]王树松.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辨析科学与技术的关系[J].高师理科学

刊,2002,22(4):100-102.

[10]位朋超.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在我国的发展历程[D].河南师范大

学,2010.

[11]齐向英.科学·技术·生产力——兼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实

意义[D].苏州大学,2004.

[12]徐治立.《自然辩证法概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13]胡守仁. 《计算机技术发展史》. 国防科大, 2008.

【完整版毕业论文】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 础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2016年 4 月 5 日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摘要: 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着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孤立、静止、一成不变的,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形而上学自然观中的缺陷,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自然科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并最终导致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科学;基础 1.引言 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形而上学自然观中的缺陷,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自然科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确立的。他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近代后期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它是一种“自然观”,是人类历史上关于自然界整体的最科学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它以自然科学的事实为基础,唯物而又辩证地反映了自然界的本来面目,从而和人类历史上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等各种自然观有着根本的区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分别将其称为“新的自然观”、“真正合理的自然观”、排除了“一切片面性的历史的自然观”等等。其次,它是一种关于自然界的科学的哲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它以自然界的整体为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以揭示自然界的本质、结构、形态、过程和规律为自己独特的理论任务,以近代自然科学的充分发展为自己坚固的科学基础,以众多独特的概念、范畴和规律为自己的理论内容。这就使其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他组成部分密切联系的同时,又与它们具有明显的不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经典作家们又将其称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认识体系”和马克思及恩格斯的“自然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以上两种含义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辩证统一。其区别在于,二者的理论化程度高低不等。第一种含

自然辩证法概论结课论文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社会的影响

2016秋《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期末论文 班级__ 学号__ 姓名__ 开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任课教师_ 成绩________

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社会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由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提出,突破瓶颈的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各大科技公司也纷纷布局。人工智能逐渐融入人们生活,并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发展,同时其飞速的发展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未来与人类关系的忧虑。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类未来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 今年全球最热门的词汇,“人工智能”无疑是其中之一。前不久谷歌AlphaGo与李世石的围棋人机大战,是继1997年IBM计算机“深蓝”战胜人类国际象棋冠军之后,人工智能领 况依旧如此。当然让人们放弃熟悉的事物做出改变是比较困难的,却也是无法违背的。其次,对科技的过分依赖,生活中经常听到不要过度的使用手机这类“善良”的劝告,但在我看来,经常使用手机是必须的。手机是当前人与人连接最高效的方式,在信息时代线上生存是大势所趋,如有必要,时刻保持在线。现在只是处于过渡阶段,虽然人们已经通过手机连接,但线下生活依旧是主流,所以在习惯于线下生活的较年长人的眼里,花费大量时间看手机是不务正业。认识趋势,看到趋势,顺应趋势才是明智得做法。所以老师们不应徒劳的去劝说同学们上课不要看手机,而应积极地结合趋势寻找新的传授知识的方法。同样,对于人工智能

的更加依赖只是社会分工进步的趋势,英国人数学不好英国经济依旧发达,对于没有必要的技能舍弃掉也没必要可惜。未来始终在前方。 三、人工智能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可能影响 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人工智能永远只作为一种技术辅助人类社会发展,二是人工智能终有一天会超出人类掌控反噬人类。第一种观点的依据主要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机器人将屠杀人类的预言喊了几十年,不但没有发生,甚至连人工智能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也开始模仿人类的学习机制。人类对于自身还有很多秘密没有发现,对于模仿人类的人工智能不大可能超越人类。第二类观点的主要依据是计算机一旦能自我利用深度 [2]课堂讲义. 第三章《技术本质与技术价值》第二节:技术价值,第2页. [3]王晓易. 人工智能能让我们的生活改变多少[N]. 新华网, 2016,11,27. [4]课堂讲义. 第三章《技术本质与技术价值》第二节:技术价值,第5页.

【精品】自然辩证法论文三篇

【关键字】精品 自然辩证法论文三篇 关于自然辩证法 关于近代的形而上学自然观 浅淡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产生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 关于自然辩证法 On Natural Dialectics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自然哲学基础就是自然辨证法。这个事实上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比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还要更加基本。马克思主义者所信仰的自然哲学基础应该是自然辩证法,而不是经典的达尔文主义。有些人认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该讲实际,不应该关注所谓"玄学"上的问题,(这里的"玄学"所指的是深奥的哲学思想而不是宗教迷信) 但其实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著作本身就带有许多非常深奥的哲学论点,应该说,没有它们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过马克思主义者们确实应该认为,哲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社会与人自身的理论,而更为重要的是改造自然,社会与人自身的理论。事实上,自然辨证法并不完全排斥经典的达尔文主义,它是达尔文主义在更高水平上的发展,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于牛顿的经典力学一样。经典达尔文主义是自然辨证法在前社会的生物范畴之内的一种近似,就像经典力学是相对论在底速状态下的一种近似,或是量子力学在宏观水平上的一个近似一样。经典达尔文主义的庸俗性之一就在于,它将它本身在一个有限的程度上所认识到的,在一个有限的范畴内起作用的"自然"与"自然法则"看作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绝对体。人类只可能在它的面前磕头,而不可能改变它。在它的面前人类永远都是被动的奴仆。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在现今的社会环境当中,这种将经典的达尔文主义理论社会化与绝对化的效果就是在为现今的国际范围内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提供理论根据。因为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框架当中,剥削是合理的,侵略战争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为穷人辩护,为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而奋斗却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事实上,人类,或者说更为广义上的宇宙中的类社会系统,相对于自然界本身是一个互动的关系,而不是完全被动的关系,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互动性也会越来越强,这个就好像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互动”的理论。 "玄学"不仅指相对而言较为深奥的哲学,也指具有最广义最普遍性质,具有宇宙整体论意义的那些哲学分支。如果"玄学"仅仅是一些哲学家们自己夸夸其谈的思想资料,那就不具备进步意义了。哲学最终依然来自于科学与生产实验。但是另一方面,唯物主义者不应该认为抽象化的概念哲学没有意义,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只要哲学体系的本质是建立在唯物主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1)

自然辩证法 指导教师: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日期: 科学与技术的再认识

摘要: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辩证的统一。只 有弄清科学与技术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克服片面强调技术而忽视科学或者片面强调科学而 忽视技术这两种错误倾向,使二者和谐发展。 关键字:科学;技术;联系;区别;和谐发展 Abstract: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two different concepts, both have distinction and have connection already, it is dialectical unity. Only to find out the dialectical unification relatio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 can overcome the one-sided emphasis on technology to avoid ignoring science or one-sided emphasi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ke these developed harmonious. Keywords: Science technology relation difference harmonious develop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和深入,国人与国外相关学术团体、单位等交流与合作的开展和进行,人们对科学与技术认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许多学者专家觉得把科学

技术简称为科技的认识和提法不妥当,甚至感到困惑难解。有鉴于此,为着更好地认识、研究科学与技术,深化两者的关系,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再认识。目前,在科技哲学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中,人们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进行了诸多研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二:其一为科学技术两体论,认为科学与技术是两种独立的社会存在形式,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其二为科学技术一体论,一方面科学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技术发展又必须以科学为基础[1]。 一、科学、技术的含义 (一)科学的内涵 目前大家普遍认可的内涵有如下六种:第一、科学就是知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判断。第二、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说明科学是一种系统化的知识,但仍将科学作为一种静态的知识成果。第三、科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认识活动,这一定义强调了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和认识行为。第四、科学是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这一概括强调了科学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的作用。第五、科学也是一种社会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社会功能不断增强,社会地位日益提高。科学也由个人的业余爱好,发展成为众多的人组织起来共同从事的社会活动事业。第六、科学是通过特殊的社会创造活动而形成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知识体系和知识的社会创造过程的统一,它主要是把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成果和认识活动来理解的。 (二)技术的涵义 学者们对技术的定义由于目的、角度的不同,对技术的本质认识也就不同,概括学界的研究论著,大概有如下几种认识:(1)人体功能的外化。(2)作为中介的技术。(3)作为方法和手段的技术。(4)作为满足人智慧特性的技术。(5)作为适用知识的技术。(6)现代技术是区别于技术传统的新技术类型。 二科学与技术的辩证统一 (一)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科学与技术虽然有所区别,但人们经常把它们作为同一序列的概念来连用,这就说明二者是有联系的。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来考察,我们就会看出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形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里是不相同的。回顾历史,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发展到今天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 第一阶段是天然联系,科学与技术平行发展。在漫长的古代社会,技术的起源比

自然辨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研究生的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我们学习了《自然辩证法概论》这门课,在该门课程中我们学习并讨论了许多辩证方法,如逻辑经验主义、历史主义和否证主义等。尤其是在课堂的讨论环节中,我们思想活跃,了解了很多思维方法,使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接下来,我将从本门课程的主要几个辩证方法给予讨论。 逻辑实证主义,英文:logical positivism,也被称为逻辑经验主义,或者科学经验主义。其对待哲学的态度和观点往往和“维也纳学派”有紧密的联系。维也纳小组的兴趣重点在于对科学的整合和统一,以及对科学方法的正确描绘。他们的认为这些工作将成为诸多形而上学争论的最终解决方案。这样一来,哲学的建设性作用就在于对科学理论和语言的分析。逻辑实证主义运动可以被看做是经验主义哲学的发展。这种发展建立于:(1)对经验科学其方法的更深刻认识和(2)形式逻辑学的发展。这种发展表现在逻辑学对抽象概念进行定义,以及描述合理推论的结构的能力大大增加了。一定程度上,罗素为逻辑实证主义运动奠定了基础。他的逻辑学和“逻辑构造”(logical construction)概念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逻辑实证主义最显著的特点体现在“实证原则”上。其观点是:任何不可验证的陈述都既非真,也非假,而是没有实在意义。逻辑实证主义只允许逻辑上的同义反复或者第一人称的,从感官经验得到的观察结果。由此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中的规范命题都没有实在意义。抛弃掉了形而上学,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人类知识是由逻辑、数学思维和谨慎的经验观察组成的。卡尔纳普在他所著的《世界的逻辑构造》(Der logische Aufbau der Welt)中描绘了逻辑实证主义者眼里的人类知识图景。卡尔纳普在书中阐释了许多方法和步骤,我们通过它们,运用感官观测来实证(或者至少是证实)关于宇宙如何运行的科学假设的真实性。如此,最终的目标是通过运用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来建立一个严格的科学语言以准确地表现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逻辑构造。对于逻辑经验主义常见的批评有很多,第一,对于从感官经验知识得来的知识,逻辑实证主义不能给出一个满意的描绘。这同过去的激进经验主义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第二,逻辑实证主义取决于如此服务于科学的逻辑:某个具有特殊威信的证实理论。然而最终谁也没能提出这样的理论。这两个问题使得准确表述实证原则变得很困难。这使科学哲学家们逐渐意识到,科学理论中的句子,和支持它们的观察结果之间,存在着一种更加整体主义的,却并不那么形式化的关系。当这种关系是某种间接关系的时候,很多形而上学的问题就又卷土重来了。最后,尽管逻辑实证主义允许科学中包含逻辑上必要的陈述,

【完整版毕业论文】北航《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浅谈人工智能 ——从AlphaGo与李世石“围棋大战”说起 姓名:Oliver 学号:SY 任课教师:李娜 完成时间:2016年 4 月2 日 1

摘要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现在人工智能的概念在社会上已经被广为传播,本文就是着眼于近来热议的AlphaGo与李世石“人机围棋大战”,介绍了人工智能的概念,收集了网路上各类人群对于人工智能的言论和思考,讨论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爱恨情仇。同时,根据现目前人类对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掌握,分析并讨论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利与弊,最终得出人工智能的胜利就是人类的胜利,且对人工智能保持乐观态度。 关键词:人工智能;围棋大战;利弊 2

一、引言 现目前,在科技界比较热门的领域有大数据、云计算、量子计算机、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等,当然也包括本文将要探讨的“人工智能”领域。人工智能(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的发展源头,应该就是从计算机的发明开始。 2016年的春天,一场谷歌研发的围棋计算机程序AlphaGo与世界顶级围棋高手李世石九段的人机世纪对战,把全球推上了人工智能浪潮的新高。从赛前的舆论风向上看,除了部分计算机界专家对AlphaGo的获胜充满信心之外,普遍的看法还是偏向于人类顶尖棋手能够战胜围棋计算机程序。如李开复博士曾在知乎表示人工智能若要战胜李世石,还需要1至2年时间的磨练。然而第一天的战果却令大部分人大跌眼镜,经过一场三个半小时的大战,AlphaGo执白中盘战胜李世石,令世人震惊。那么,人工智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真的可以取代人类智能,达到一个令人类遥不可及的境界吗?人工智能对人类究竟会带来危害还是福利? 本文通过对人工智能进行了基本的介绍和梳理,对此问题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二、人工智能的概念 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人工智能是包括十分广泛的科学,它由不同的领域组成,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等,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这种“复杂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 人们普遍了解的“人工智能”应该就是机器人,但是机器人只是人工智能的容器,机器人有时候是人形,有时候不是,而人工智能自身只是机器人体内的电脑。人工智能是大脑的话,机器人就是身体——而且这个身体不一定是必需的。比如说Siri背后的软件和数据是人工智能,Siri说话的声音是这个人工智能的人格化体现,但是Siri本身并没有机器人这个组成部分。 其实,人工智能的概念很宽,所以人工智能也分很多种,我们按照人工智能的实力将其分成三大类。 弱人工智能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 (ANI): 弱人工智能是擅长于单个方面的人工智能。比如有能战胜象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但是它只会下象棋,你要问它怎样更好地在硬盘上储存数据,它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你了。 强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 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是指在各方面都能和人类比肩的人工智能,人类能干的脑力活它 3

中国地质大学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科学观察法和数学方法在地球科学中作用 本文阐述了科学观察法和数学方法在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应用特征,分析并揭示了这两种科学方法在地球科学研究领域中能够不断焕发活力、推动地球科学向前发展的原因,得出了科学方法的选择在地球科学研究中重要性。 科学观察法在地球科学中的作用。科学观察法是开展地球科学研究和揭示地球科学奥秘的最为基本的方法之一[1,2]。科学观察法是从事地球科学研究的工作者通过在野外考察和室内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各种观察仪器如放大镜、偏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认识和描述各种地球科学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科学观察法由单一的、粗糙的肉眼鉴别法向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性科学方法发展的过程中,催生出一大批科学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向前发展。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在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推动和影响下,科学考察和探险旅行在欧洲兴起[3,4]。带有科学考察目的旅行使得地壳成为直接的研究对象,更使得热衷于地球的人们对地球的探索和研究从思辨性猜测转变为以野外的观察为主,他们通过在野外考察,发现并详细记录了大量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获取了各种岩石样品标本。野外考察在地球起源、演化研究上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派的发展,使得不同学派的争论变得异常的活跃,而关于地层以及岩石成因的水成论和火成论的争论在18世纪末变得尖锐起来。德国地质学家、矿物学家维尔纳创立了“水成论”,他提出花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积而成。“水成论”者认为所有的岩石都是在一个全球性的大洋中形成的,而英国的地质学家赫顿则不赞成这一说法。赫顿通过野外考察和推理认为花岗岩和玄武岩曾经都是熔体,熔体发生侵入后来到了地表,这些岩石是火成的而不是水成的,赫顿也因此成为“火成论”的代言人。野外考察推动了各学派间争鸣,加速了“水成论”和“火成论”诞生与发展,而水火之争则直接促进了地质学从宇宙起源论、自然历史和古老矿物学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地球科学发展的几百年来,科学观察法一直受到地质学家、矿物学家等研究者的青睐,并且不断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和派生出新的科学方法。伴随着科学技

自然辩证法期末课程总结论文

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摘要: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人类在探索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 中逐渐认识自然,形成了自然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自然观也在不断演化、不断丰富。人类凭借科学技术所提供的巨大生产力,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但也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人类必须树立科学的自然观,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自然观;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引言 由于人类生存发展都要依赖于自然界,因此要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就必须去认识自然。自然观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自然观也在不断演化、不断丰富。由于早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够全面,因此自然观也是片面的,人类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随着唯物辩证主义自然观的确立,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自然观,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一、自然观的创立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随着科技发展和文化进步而不断演化。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方式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作出唯物辩证的说明。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认识的进步,为丰富和深化我们对自然界的哲学认识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人类自然观演化到现阶段的积极成果,并不断地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来完善自己。 1自然观的由来

唯物辩证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技术社会观构成了自然辩证法的三个部分。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 1 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还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因此,自然观既不像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像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在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日趋明显。唯心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唯物主义自然观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形态。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近代科学深入自然界的各个细节进行孤立静止的考察,由此产生形而上学自然观。现代科学则日益广泛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联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展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一科学的自然观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自然观的客观性 一般说来,人类是在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上来理解自然的。广义的自然是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由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和存在形式所构成的宇宙世界。它在时空上是无限的,是一个自组织、自演进的巨大的系统。而狭义的自然是指人类栖居的地球,它是自然生态状况以及维持地球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我们知道,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工科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必要性

2012年12月25日

工科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必要性 摘要:自然辩证法的发展进程、学科定位和社会需要都表明当代自然辩证法就是科学技术学。对于工科研究生来说,自然辩证法是认识客观自然界的一种重要理论思维方式,它可以培养工科研究生感性认识、训练工程思维、激发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人文素质。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感性认识;工程思维;创新能力;人文素质 “自然辩证法概论”是国家教委规定的理工农医科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主要是为了培养品学兼优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对研究生继续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的道德教育,帮助研究生解决好政治方向、人生方向和其他品德问题。 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工程技术中的哲学问题的讨论,自然辩证法在我国成为科学技术学,是高等工科学校培养研究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感性认识是的主要课程之一。在工科学生的学习与科研过程中,如果缺乏辩证思维的指导,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再所难免,因此,工科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是十分重要的。 一、自然辩证法可以树立工科研究生科学事实的感性认识方法 1.1 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 科学事实作为科学认识的初步成果,是已进入科学研究领域,被科学工作者掌握和确认的事实,它已不是纯客观的了,而是包含人的主观认识因素在内;客观事实是指一切尚未进入科学研究领域,与科学认识主体尚未发生联系,但在时间和空间中实际存在着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它是纯客观的,无正确与错误之分,在人类未认识它之前,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于:客观事实是科学事实的基础,科学事实的每一次修正与完善都是向客观事实的逼近。 1.2工科研究生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途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即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经抽象思维达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加以检验发展的过程,这与大多工科研究的基本过程(实验—回归模型—实践检验—模型修正)一致,而实验前的感性认识是实验过程的起点,是获取回归数学模型的必经阶段。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及外部联系的认识,它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以直接性为其特征。 法拉第曾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中,观察,包括实验中的观察,是搜集经验事实的活动。传统的经验主义科学认识论认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学年第二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技术自然与辨证法 ——技术的利与弊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年月日

目录 引言 (2) 一、技术的本质 (2) 二、技术的价值考量 (2) 三、技术的社会价值与自然价值 (3) 四、技术与经济等的协调发展 (4) 五、技术与伦理、道德 (5) 结论与建议 (5) 参考文献 (7)

摘要文章利用自然辩证法方法讨论了技术的本质问题,通过结合历史上的技 术性灾难阐述了技术的中立性与价值性,以及价值性中的社会价值与自然价值。同时说明了技术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技术的发展应用引起的关于伦理和道德的思考。 关键词技术;属性;价值 引言 20世纪是人类发展史中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人类的智慧在科学与技术上 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人们利用技术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然而,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技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舒适、高效、快捷和财富的 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事故和核战争威胁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而当技术一旦发生失控时还会造成更大的灾难。例如,20世纪全球所发生的最 大的十大技术和工业灾难。 然后科技进步带来的益处还是很大的,无论是对我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善还是 思想品质的提高都有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还会一直继续, 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灾难和幸福应怎样看待,可以用自然辨证法的观点来做出解 释。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21 世纪世界科技发展前瞻》[1] 中指出,未来 科技发展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四个: 从科学技术发展和转化的速度看,将更为迅 速、快捷; 从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来看,不仅更加向微观深入,而且更加宏观, 走向复杂和综合; 从科技发展的规模来看,更加社会化、国际化; 科技发展的 社会影响将空前广泛,愈加深刻。 一、技术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起源上看,技 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 活动方式的总和。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 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 制的手段[2]。由此可见,技术具有以下特征: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 性、中立性和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等特性。 其中,技术的中立性是指[3],技术仅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和手段,在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我们可以将自然界划为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所谓的天然自然又称为“第一自然”,是指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那部分自然和人类观测到但还没有受到人类实践活动影响的那部分自然;所谓的人工自然又称为“第二自然”,是指人类通过实践的手段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它包括了:受人类实践活动直接影响的那部分自然(主要指生态环境);人类利用自然界的材料所创造的人工自然物,如各种机器、设备、工业产品等,它们是人工自然的主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严峻的哲学问题。人口问题在中国由来已久已经人人皆知:人口基数大、增长迅速,老龄化进程加快,如今是限制中国发展的巨大障碍。虽然计划生育在全国的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减慢了人口的高速增长,但是仍可预见人口问题在短时间内是很难解决的。资源消耗严重、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整体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和谐发展。 与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并且日益严重。五十年代之前,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还不是很明显,但生态恶化问题经历了数千年的累积,已经积重难返。五十年代后,随着全国工业化的迅速延伸,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已初见端倪。但这时污染的主要地区仅局限于城市,污染程度也较小,因此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提出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愈演愈烈。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不止在城市,已经延伸到了农村。现如今,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 面对全球性能源危机的冲击,中国的能源状况更为严峻。虽然我国国土辽阔、矿产丰富,但由于近些年来人们资源意识淡薄、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略了对矿产的保护与高效率利用,再加上政府措施不得力等诸多因素,我国的资源状况不容乐观,多种矿产已开采殆尽、利用率偏低,能源浪费问题日趋严重。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基本是建立在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缺少可持续性。甘地有句话说得很好—大自然完全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却无法满足我们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回顾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竞争,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但是不可否认,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社会起到了不可逆转的消极作用。 自然辩证法把科学和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都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其还主张正确看待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仅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还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来。 马克思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是已被人类历史反复证明过的朴素真理。时至今日,科学仍然不断渗透改变着生产力,发挥着推动社会进步、丰富人类精神的强大杠杆作用。 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称为“科学技术”。科学包含科学知识和科学活动,是一种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是一种思想体系,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而技术则是将科学应用在具体人类生产中,用来探索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技巧、技能和工艺等的总和,包含物质形态和知识形态。社会早期发展中,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分别平行发生。而从19世纪以来,尤其是当代社会,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一体化,达到“科学技术革命”这一崭新的统一。因此我们暂且不考虑科学与技术的具体区别,将其归纳为一项综合的社会活动形式。 然而,如果不认清科学技术的善恶本质,毫无限制地加以利用,反而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阻碍,甚至带来灾难性的打击。因此,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应该从正反两面辩证地看待。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正面促进作用。 社会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向前推进的过程,而科学技术是一直贯穿于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科学技术总是在各个不同的方面、层次上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为《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书的作序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社会生产力诸要素。 首先,科技进步使得生产工具发生了飞跃性变化。生产工具的状况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客观尺度。而科技发展带来的直接变革就是生产工具的改善和提升。其次,科技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突破了传统的劳动对象的束缚。 例如,在科技落后的古时代,人们所能劳动作用的对象只是自然界的天然物品,受到极大限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有物质的用途得到极大的扩展,劳动对象从原来的天然矿物等发展为一些人工合成新的物质,如合金、塑料、合成纤维等,创造出更多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社会经济、阶级结构。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导致工业革命的发生,人类历史上的数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的改造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远超出政治革命,只是在形式上更显温和,不似政治革命那样冲击强烈、时局动荡。其中最为全面深刻的社会改造之一,就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随之,社会结构、阶级结构都发生了变化,最终导致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形成。

自然辨证法论文(范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结课论文 论文题目: 看西方经济学中的科学哲学发展 学院: 姓名: 学号:

摘要:古往今来,经济学家对经济问题的分析总是离不开当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经济学家个人经历和素质的影响,而经济学家的哲学观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对经济学家理解和把握现实经济活动的切入点、分析方式和结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着力于分析西方经济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科学哲学思想,从而试图得出一些有助于中国现代经济学的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科学哲学哲学观局限性启示

1 引言 哲学通过多种途径对经济学产生影响。其中科学哲学即通过经济学方法论间接地对经济学起作用。因此, 很多经济学方法论的著作被称之为经济学哲学。哈奇森就深受逻辑实证主义科学哲学的影响, 在1938年出版了《经济学理论的意义和基本假定》一书, 提倡用逻辑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的观点来指导经济学理论的构建。但是,每个时期由于时代社会环境所限,其科技哲学思想对经济学的影响都有其局限性,所以随着时代进步及时更新对经济学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能看到“在经济学中以当代科学哲学的某一框架的观点重写经济学已变成一种时髦”。1 1 Deborah A.Redman,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91.

2 西方经济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哲学思想 亚当-斯密被誉为经济学的“鼻祖”,他第一个创立了系统的经济学体系,在他之前,曾有不少人致力于经济学的研究,可为什么直到他,经济学才得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呢?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他正确的哲学观。斯密认为,在蜜蜂王国里,蜜蜂都在非常有秩序地工作着,这一秩序来自生存本能的需要,因为,没有什么结构比保持这样一种集体生活更适于生存了。这种秩序,后来被斯密称为“自然秩序”。在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观察中,他敏锐地发现了这一“自然秩序”的存在,并且将它大胆地引入了经济问题的分析之中,从而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斯密的成就,得益于他扎实的伦理学基本知识和专门训练,以及把既存的观念引入经济问题的分析的灵敏的职业反应。“自然秩序”是贯穿斯密理论体系的一个主题思想。在他看来,它是人们行为的最终结果也是最好的结果。斯密用“看不见的手”对这种类似于蜜蜂王国的“自然秩序”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这一切都是在市场上通过自愿的交换完成的,“市场机制”就此第一次在斯密的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分析和赞誉。在“自然秩序”哲学观的指导下,斯密对政府的职能、行为及其后果也作了全面的分析。他认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政府应当充当“巡夜人”的角色,以保护国家安全,维护财产制度为己任,对经济活动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而不应该增加赋税,高筑债台,对经济活动进行种种干预,因为经济运行自身能够达到最理想的状态,政府的干预不说有害,也至少是多余的。斯密的理论得到了他以后一百多年经济发展史的充分证明,并由此奠定了他在经济理论史上的地位。这一理论后又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经济学家的理论验证,而终于形成了一个类似于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一个严密宏伟的科学理论。 斯密之后,又诞生了无数优秀的经济学家,但是凯恩斯可能是其中最有才华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一位了。本世纪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使斯密的“自由放任”经济学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市场机制”的运行不再如斯密所述的那样能实现经济生活的最优运行,萨伊的供给自发地创造需求的命题在现实面前也显得力不从心。理论与现实的不一致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自然辩证法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中的应用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也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科。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当是国家政策的重要之举。而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是从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即从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角度来理解自然,因此可以更科学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 关键字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久前,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成为我们党领导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的纲领性文献。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部署,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不仅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且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准确定位,更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当今人们在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或是从以人为价值中心,或是从以整体自然为中心,常常会产生激烈的争论,这些争论虽有理论意义,但对解决现实问题并无太大的帮助。马克思在理解自然概念的时候,既不是从纯粹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出发,也不是从非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出发,而是从人与自然互动 关系,即从人类与自然的实践来理解自然。 1、强调了自然的社会历史性 要了解马克思的自然概念,首先要弄清马克思究竟如何看待自然。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强调:马克思认为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自然界,作为我们感性对象的外部世界,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不能离开实践区解释自然。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施密特在1962年发表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中指出:“把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从一开始同其他种种自然观区分开来的东西,是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性质。”[1]因为马克思“把自然看成从最起初就是和人的活动相关联的。他有关自然的其他一切言论,都是思辨的、认识论的或自然科学的,都已是以自然进行工艺学的、经济学的占有之方式总体为前提的,即以社会的为前提的”,[2]由此得出“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与其他各种自然观的根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1500字

以自然辩证法为基,引领电力系统转型之路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1]。自然辩证法总结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最一般规律,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各行各业的科学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电力系统作为世界上最复杂的人工动力学系统,其本身的安全经济运行对于人类社会而言至关重要[2]。正是因为自然辩证法提供了统一的科学规律引导,电力系统领域庞大而浩博的科学研究工作才能持续有序地开展下来。近些年来,全球气候状况不断恶化[3],在国家“双碳”目标[4]与“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5]的引领下,中国电力系统正在实现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转型。本文依据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与概念,剖析电力系统转型的发展方向与关键技术难题突破,旨在为未来电力系统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电力系统发展方向——辨识主要矛盾 随着化石能源的逐渐枯竭,将新能源作为电力系统的主要能源供给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电力系统的必然发展方向。因此,可以辨识出当前电力系统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后对电力系统更高运行调控能力的需求与电力系统本身不充分、不完善、不协调的能力之间的矛盾。 想要实现电力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便必须依据主要矛盾、突破主要矛盾,对电力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从物理层面和技术层面提高电力系统的整体能力,使其成为适配于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的充分完善协调的电力系统。需要明确的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世界进步的必然需求之下,电力系统的升级转型已经成为历史必然,以新能源为主体的发展方向是由自然世界能源分布的规律与其本身特性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或改变。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电力系统必然会迈入到新的阶段,因此面对目前发展路上遭遇的困难与挑战,电力系统科研工作人员需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直面挑战、迎击困难,提供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电力系统发展难点——实现本质突破 在电力系统发展转型路径上,电力行业需要从电力供应、电力消费、电力体制与电力技术四个方面辨识发展难点、进行技术突破,从而实现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发展目标。 电力供应层面,能源结构需要实现从传统化石能源为主到新型清洁能源为主的转变。因此要辨识这一转变过程中发生的本质变化,在了解传统能源与清洁能源的基本规律与自身特性的基础上,逐步明确新型电力系统的基本能源规律与运行特性,为电力系统的运行调控发展提供物质规律基石。 电力消费层面,由于新能源的接入与其衍生的新兴科学技术如储能、电动汽车等的出现,电力消费端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能源向与能源双向互动进行转变,电力消费主体的物质结构与自身发展规律已然发生深刻转变。因此要针对此转变进行电力消费层面管理体制的重新构建,寻找到适配于新型电力消费结构的管理机制。 电力体制层面,电力系统作为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复杂系统,其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规范化约束与合理化引导。因此需要从国家的国情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与一般规律出发,制定出合适的政策法规及体制规定,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提供一般规律,并为电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与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作为战略性能源,石油资源的安全供给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有着巨大影响,这使得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本文通过针对如何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自然辩证法论述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着重探讨了节能为本、环境优先、加快天然气和新能源发展、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等实现石油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石油资源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环境 一、引言 历史的车轮承载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美好希冀和巨大压力进入了 21 世纪。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们利用先进的生产方式, 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创造出了比以往所有世纪都多的社会财富。人类社会不断取得的进步是无法抹杀的。但是,在工业文明建立的同时, 许自然和社会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其中资源枯竭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 来考察作为这一关系中的客体的自然界, 作为这一关系中的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以及作为这一关系的中介的科学和技术。从上可知, 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使人与自然及人与人和谐统一和协调发展; 而自然辩证法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恰恰是在科学地解决人和自然界的矛盾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也是为合理地处理人和自然界的矛盾服务的, 即研究自然辩证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近十几年来,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的共同未来》的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重点是强调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石油作为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在20世纪人类进步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中国,石油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石油的安全供给对于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国防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实施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中国石油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石油资源是重要的战略性能源,是重要的一次能源,根据2005年中国行业年度报告:2004年原油产量1.75亿吨,增长2.9%。全年能源消费原油2.9亿吨,增长16.8%。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未来20年,我国石油需求增长较快,预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为4.5亿吨,年均递增12%。同时,石油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以石油为原料可以生产出5000多种产品,并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石油资源承担着国有经济的支柱产业的能源保障,它的可持续发展是化工、纺织、交通运输等其他工业部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消费的增长、开采时间的延长和开采程度的加大,石油可供开采量有着逐年递减的规律。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国内的石油产量高峰可能出现在2015年左右,高峰期年产量为2亿吨左右,占国内需求的55%左右。2020年以后,我国国内石油产量将不能满足需求的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