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原子论的基本思想。7-8页

答:原子和虚空作为存在和非存在,都是构造自然万物的本原。原子是构造万物的基本粒子,虚空为原子提供位移运动的场所。所谓原子论方法,是主张对客观事物进行解剖研究,通过把整体分解成各个基元(原子或元素),从这些基元的属性及它们之间的简单联系中去寻找整体变化原因,并把整体的特征归结为各个基本单元性质的总和。原子论方法适用于那些可以被分割,并且可以把研究对象归结为可用较少性质便可概括的,具有缓慢变化和不变特性的基元,基元之间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的研究对象。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II页

答:(1)前提与基础:1、人与自然的两分2、自然的数学设计3、物理世界的还原论说明

4、自然与机器的类比

(2)主要观点: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一切物体都是

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卜\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

2、时空观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绝对的、

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

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认为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

总体而言,机械论自然观提供了一幅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图景。在这幅图景里,自然界绝对不变,自然界的•切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时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

(3)特点:1唯物主义:世所谓原了.论方法,是主张对客观事物进行解剖研究,通过把整体分解成各个基元(原了•或元素),

界是物质的、从自处本

从这些基元的属性及它们之间的简单联系中去寻找整体变化原因,并把整体的特征归结为各个基本身来理解自然、拒斥目的因

2形而上学:恩格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陷入不可解决的矛成,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的相互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机械论:浅薄的机械论:把万物都看成机器(拉美特利)深层的机械论:一切现象都可以用力来解释(牛顿)

4决定论:对于自然界中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原因“宿命论”5还原论:牛顿“在自然科学里,应该像在数学里一样,在研究困难的事物时,总是应当先用分析方法,然后才用综合方法。用这样的分析方法,我们就可以从复合物论证到它们的成分,从运动到产生运动的力,一般地说从结果到原因,从特殊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论证到最普遍的原因为止。”还原论:是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复杂的系统,事务,现象可以通过将其化解为各部,分之组合的方法、加以理解和描述还原论的思想造成了人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而否定了自然的复杂性。对自然的敬畏也就消失了,这就为人们无节制的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提供了理论依据,最终导致了环境危机。按照还原论把系统分解成它的基本单位的时候必然造成的信息的丢失,特别是系统的特征信息的丢失。因此还原论也就不可.能解决复杂系统和人文系统的所有问题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有哪些?13-14

答:科学基础:18世纪后期及整个19世纪:1、星云假说2、地质渐变论3、生物进化论

4、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5、细胞学说

6、原子论与元素周期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包括:

I)系统自然观: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或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客体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

2)人工自然观

3)生态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

4.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16答: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功能可.以从以F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系统的环境和边界是系统功能存在和得以实现的条件.不是决定系统功能的内在根据。系统的环境制约着系统功能的发挥,在既定的环境下,不同的物质系统之所以具有不同其至千差万别的功能,只能从系统内部的组成元素和结构去分析,系统的组成元素和组成元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构才是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内在根据。

系统的边界一方面将系统的质与环境的质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它又是联系系统和环境的输入输出方式的桥梁,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晌和相互作用的性债与程度是由边界的性质决定。边界的性成将会影响系统的功能的发挥,而不影响系统的结构。

2.系统的组成元素是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基附和物质教体,但它不直接决定系统的功能。组成元素的性质、种类和数地都决定着系统的性状和功能。同组成元素相比,系统的结构对系统性状、功能的决定作用更为直接。这是因为:系统的功的是系统整体所具有的,他是其组成元素本身不具有的,单从组成元素本身无法说明系统为什么会有这•功能。系统整体的性质. 只能是组成元素之间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些组成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就是结构,

以上分析说明,在决定和影响系统功能的诸因素•中,结构对于系统功能的决定作用最为直接和根木。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系统组成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是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内在依据,而系统的功能则是一定结构的外在表现.

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多种相关关系:

<1)在不I可的环境和边界条件下,何一结构产生不1可的功能

<2)同一功筐可以通过不同的系统的结构去实现。

系统功能在实现和发挥的过程中对系统的结构还具仃反作用,促进结构的改变.总之,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辨证的。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结构决定功能,而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其至功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这也是自然物质系统的•条基本规律.

层次结构的含义:层次结构指的是若干个有组成元素•经相干关系构成的系统,在经过新的相干关系而构成新的系统的逐级构成结构关系。对于某一特定层次系统来说,参与构成该系统的系统称为该系统的子系统(或低层系统);由该系统构成的新系统称为该系统的母系统(或高层系统)层次结构的主要特点:1.底层系统对高层系统有构成性关系,低层系统必定是包含在高层系统中为高层系统的构成部分。

2.同一层次的系统间存在着相干关系,同一层次系统之间只有通过相干作用,彼此约束、选择、协同和放大,才能构成具布•特定功能的自一层次的系统。总之,层次结构可以说是通过多级相干关系逐级构成多级整体的结构,从另一角度来看,是指可以逐次分解为r•系统的集合的电杂系统结构。

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基本规律:I.特定物质层次结构与特定能量状态相适应的规律2.特定层次系统的尺度与结合能成反比的规律3.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与风度成反比的规律4.高层次物质系统与低层次物质系统相互关系规律

(1)低层次物质系统对高层次物质系统的上向因果关系

(2)高层次物质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3)高层次物质系统对低层次物质系统的下向因果关系5.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答:整体与部分是自然界系统中的•对矛盾。这里的整体是指自然系统的有机整体,部分是指自然系统的组成元素。自然系统整体与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如卜.两个方面:

1.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

首先,系统整体是由部分(组成元素)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整体保留了其组成部分单独存在时所具有的某些属性,致使在质上系统整体中的个组成部分(元素)可以分辨,在量上系统整体的某些属性的量是它组成部分的量的加和,即在自然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着某种加和性关系或守恒关系。

第二,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的。部分有赖于整体,整体也有赖于部分。由于系统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而且在某些属性方面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着质的继承性和量的加和性关系。因此,系统的每•组成部分的性质和行为都会影响着系统整体的性质和行为,这体现出系统的组成部分对系统整体的制约作用。

2.整体突现性原理

由于处于系统整体中的各种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一方面使得处于系统联系中的组成部分的性质不同于出于自然状态下的性质,使组成部分的原有的某些性质呗屏蔽起来:另一方面使得系统整体产生出他的组分和组分总和所没有的,甚至对于组成部分来说是身无意义的新性质。总之,由部分构成系统整体时,有新质的突然出现,旧质的突然消失(或被屏蔽),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这就是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又称非加和性原理。系统整体的突现性是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激发而产生的整体效应,即所谓结构效应或结构增值,单个组成是不能产生这种效应的。

6、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21

答:1.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是山其组成要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

2.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人不是处于生态系统之外,而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中,是与生态系统的其他成员息息相关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不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不是生态系统的征服者和通知者,而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人与其他生物在生

态上是平等的。

3.生态系统的利益包含病高于人类的利益。人类只是生态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整体的利益高于部分的利益,从长远来看,只有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人类这个子系统的利益才有保证。

4.维护生态系统的繁荣稔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伦理原则。有益于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一切皮坏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的行为都是错误的。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完整和繁荣,因此人类必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人类对大自然负有到得义务和道德责任。

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基本原则:1.出发展的主题一一发展原则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发展的目的是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发展是人类共同和普遍的权利。

2.发展的可持续性一一可持续性原则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

绝的发展。

3.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一一共同性原则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表现了人类

所遇到的危机的共同性、安全的共同性和未来的共同性,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同的国家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来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

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一一公平性原则人与自然的危机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不可分割,只有解决人与人之间的

不公平性,才有可能达到人与自然间的协调和谐。公平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7、关于科学的本质特征,西方有哪些基本理论?31

科学的本质特征在于科学是“真正的实证科学”,其真理性是绝对的,不可证伪的,也是没有历史局限的。关于科学的本质,科学是通过观察实验,然后建立假说,然后在验证的这样一个过程,那么在这个当中,科学是通过和对象加以比较,比较是通过实证。

科学逻辑,首先,分析综合,是针对具体的材料,是处理感性材料的方法;另外就是归纳和演绎方法。归纳法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是科学发现的最基本方法,通过归纳法,我们可以得到新的东西,但是归纳法不是一种必然推理,不是一种绝对可靠的方法。那么从逻辑方法来说,他的逻辑基础是归纳,归纳是没有一个绝对东西来保证的他,是或然性的,而演绎方法,我们无法推出超出前提他范围的结论,也就是说,结论的范围一定比前提要小,我们不能推出新东西。另一个局限性就是演绎方法的前提,前提是有限制的,无法确定前提是可靠的,那么如何保证前提是可靠的,能不能从归纳法确定,但是归纳法是不可靠的,所以从归纳法的到的前提也是不可靠的。

类比方法(不确定说的是否是类比)也是一种或然性的方法,假设检验有两个可能性,我们检验・殷是间接检验,主要是针对理论性结论建立假说,比如说相对论,他有可能会转化为理论,我们把从假说中推出的(结论)来和观察结果来比较,那么有两种可能性,比如说广义相对论推出太阳附近光线是弯曲的,爱丁顿说是对的,另外有人说是错的,那么我们能说广义相对论得到验证,但是能不能说广义相对论最终就是真理,因此这里有个区别,关于证实和证伪。

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他们认为科学的东西是可以通过经验来得到检验的,而这种检验可以让科学获得一个最终结论。

证实,我们可以检验他们最终是否是正确的,爱丁顿说观察的结果与广义相对论相合,所以广义相对论就是最终的真理性结论,但是这是过分的强化,他背后的逻辑是,有限的证据,用来推出和验证一个普遍的结论,他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如果你肯定他是必然的,那么意味着你说归纳是必然的推理,我们找出了证据来支持假说,但是我们不能最终肯定它,否定的时候,就相对的简单,只要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但是呢,没这么简单,证伪它涉及到很多因素,理论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限制条件)是不能用的,有一些是外设条件,他有一个理论体系,所以通过各种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可以通过举反例,但实际上是我们没搞清楚他的条件,所以反例不一定能够推翻理论,因此,证伪不是那么简单的。

8、技术的本质特征。32-33

答:技术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现代意义上的技术以科学为基础,科学成为技术的工具;技术是主体变革客体的创造过程,是人的内在本质对象化的过程:技术是三种要素构成的活系统。

1.作为客体的技术在此角度对技术理解为:技术(确切地说是技术产品)可以在人类学的基础上得到解释,即技术产品是人依照自己的躯体以及身体功能的规律行所创造出来的,是人体的外在化。技术就是外在化、客体化的人类器官。

2.作为知识的技术可以将技术解释为:技术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相结合的体系。知识的分析是现代哲学认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作为知识的技术包含以下儿个层面的理解:第一,技能,在制造和使用人工物过程中体现出的非知觉的感觉运动的技能;第二,技术规则,为达到某种类型的目标的带有普遍性的技术行为序列;第三,技术理论,

技术规则的系统化。

3.作为活动的技术在此主题下,技术就是制造和使用人工物的过程。

综上所述,关于技术的理解与界定,需要涉及技术人工物、技术知识(技术规则与理论)以及技术活动。在此基础上,采纳国内学者张华夏教授的观点,把技术看作是人类实现目标的实践智能体系,其中,人们设计、制造、调整、运作和监控各种人工事物及人工过程的知识、方法及技能等构成了这一智能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构成了理解技术的核心方面。

9、理解技术自主进化理论的基本思想。

答:人们在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下发挥创造力,运用各种知识、经验、从各种相互矛盾的条件中寻找实现技术目的的最佳方案,通过原理和方案的构思,形成构想和设计形技术,再通过试验与研制,最终将潜在的技术转化为现实的技术。本身有一个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10、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37-39

答:1.马克思、恩克斯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分析

模式:1.归纳主义(包括逻辑实证主义)科学发展是知识的渐进积累,没有中断、革命。

2.波普尔证伪主义或理性批判主义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假设和不断证伪的过程

3.库恩的范式理论:前科学一一常规科学(范式形成)一一反常一一危机一一科学革命(范式更替〉一一新常规科学......

4.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劳丹的进步模式

5.夏皮尔的“域”理论.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

a)科学发展呈现从分化到综合的整体化趋势b)科学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长跃性的统一

c)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外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研究

(1)欧美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研究: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知识的增长是不断归纳的结果,科学的发展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不断增加。证伪主义者认为科学的发展就是否定旧的,创造新的。历史主义者认为科学发展是以‘范式’转换为枢纽、知识积累与创新相互更迭、具有动态结构的历史过程。

(2)日本科学论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研究:武谷三男提出的‘三阶段论’认为科学发展表现为现象论阶段、实体论阶段和本质论阶段三个阶段。

2.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

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II、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39-42

答:在不同的动力机制作用下,技术体现出以下发展模式:

1.科学理论导向型即先行基础理论的解决,然后行应用的研究才导致技术问题的突破。换言之,技术的发展需要科

学研究为技术解决、克服相应的难题。

2.社会需要导向型社会需要主要是:经济发展与竞争、军事、市场等领域。这些需求在技术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

推动作用。

3.现象发现导向型技术发明并不都是自觉地应用科学理论的结果,机遇和重大现象、事实发现也可以成为技术发展

的契机。

4.日常改进型不断改进的技术发明最终成功并不需要科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而主要依靠来自技术自身积累的知识

与日常的经验知识

综上,科学理论、社会需求、现象发现、技术自身的知识构成了技术发展的动力体系,仅仅从单一的方面去考虑技术发展的来源是不足的。

基于技术发展的动力机制,也可以相应看到技术发展中不同的模式。当然,并不是说一项技术的发展,或技术体系的发展只遵循单一的模式来发展。社会需要推动的技术发展,还需要得到科学探索的支持。技术H常的改进,暗示着原有技术或产品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在历史的现实中,上述四种发展模式并非平行发展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重性,共同谱写出技术发展的复杂进程。

关系:科学对技术的推动,技术对的科学促进12.演绎法的缺陷是什么?归纳与演绎的辩证关系。45

1局限性:演绎推理结论的可靠性受前提制约,前提的可靠性在演绎逻辑的范围无法解决;演绛方法是一种创造性较小的方法,结论包含的前提中,结论所提供的知识不会超出前提的范围。

2.辩证关系:I)归纳法是从个别或特殊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叫归纳推理。演绎法

是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或特殊事物及其结论的方法,逻辑学上叫演绎推理。

2)关系:归纳和演绎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归纳的指导。

归纳出来的结论可以称为演绎的前提,而演绎的结论往往乂是归纳的指导思想。

归纳和演绎二者都是对立统一•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A,思维程序不同,归纳的前提是个别事物,终点是一事物。演绎相反,B,前提与结论关系不同。归纳前提范畴,结论大。演绎前提的范围大于结论。C,结论的必然性不同,归纳法的结论无必然性,演绎法有。联系:演绎必须以归纳为基础。归纳必须以演绎为指导。由于人们认识事物是由个别到平常,由平常到个别,所以从个别中归纳出平常,由平常知道个别。

13、归纳法的含义以及休谟、波普尔对归纳法的批判。45

答:1.基本内容: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股原理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一种推理形式。它由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两个部分组成。前提是对若干个别事物的认识,是单称判断,结论是从前提中通过逻辑推理而得到的一般原理,是全称判断。

2.归纳法的问题:(1)归纳推理不能得到演绎主义的辩护;(2)归纳推理的有效性也不能归纳地证明:(3)归纳推理要以自然齐一律和普遍因果律为基础,这两者并不具有客观真理性。

在科学研究中使用归纳法先要明确说明・点:(1)归纳推理是种或然推理,归纳论证本质是不保真的论证;(2)归纳推理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可能性的结论,大大减少了工作的盲目性;(3)在科学认识中,科学工作者不是单独使用归纳法,他们往往把归纳法和其他科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以克服单独运用归纳法带来的局限。总之,归纳法在科学认识中仍然是一种有用的方法,它不但过去是,今后仍然会是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确认的重要方法之一。

休谟问题其实不是逻辑学方面的一个小问题,而是与哲学基本问题还与有限无限紧密相连的,如休谟问题不仅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问题,而且休谟问题还与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等哲学基本问题密切相关,因此休谟问题的彻底解决要依赖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而哲学问题的解决又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因此休谟问题也将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而得到逐步的解决。

概率主义辩护,主要是由逻辑实证主义者所提出的一种归纳辩护方案。由于上述各种辩护方案在总体上都不太成功,波普尔坚持一种反归纳主义的立场。

14、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58-61

答:(方法论)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认为观察是中性的,理论依赖于观察,而观察不受理论制约。

之后观察渗透着‘理论’观点成为西方哲学的主流观点。

新近发展起来的科学实验哲学提出,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以反对实验完全负载理论的极端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提出了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脸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出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理性的色彩。

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自然观察是指人类对自然现象不作任何人工的变革而进行的一类观察。实验观察是通过对自然现象或事物人为进行积极干侦后所进行的观察。实验观察是一种比自然观察更强有力的认识手段。

第一,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中渗透着理论。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

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肃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

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判断观察陈述正确与否,要依赖于理论的检验。任何完全独立于理论的“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理论的因素。

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其检验必须依匏观察实验。

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15.科学仪器的作用。60-61答:科学实验是指人们运用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或模拟自然过程的情况卜.获取科学事

实的活动。与单纯的自然观察相比,科学实验是一种更充分体现人是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活动,能获得更丰富和更深层次的经验事实。实验特点:1 .简化和纯化自然现2.强化和再现自然现象3.延缓或加速自然过程:通过各种模拟实验认为地加速或延迟,以研究不同的自然现象。

16.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变迁66-69

答: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改变了社会历史进程,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造就了新的社会形态;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变革,支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形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促进了经济转型:产生了技术异化的现象,需要对异化的资本主义制度展开批判,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

的社会功能。

1.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第一,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着整个人类物质生产的迅猛发展:第,作为强大精神力量的科学技术,能够促进人类思想的解放,在产业革命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变革,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有力影响:第三,作为人类最终走向自由、解放的杠杆的科学技术,能够增进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H我发展能力,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2.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发生于20世纪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以现代科学革命和新技术革命为标志,各种新兴科学技术,如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基因技术、纳米技术等得到迅猛发展和广泛的社会应用。

3.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形态变革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与社会形态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在生产力方面,生产技术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在生产关系方面,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寄生阶层、蓝领阶层、中产阶层等社会阶层及其关系呈现;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得到加强,专家治国、网络民主凸现出来。

•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工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

17.科学技术与人类的发展。71-72答:马克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异化现象一一技术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既压榨、剥削、奴役工人,乂压榨、剥削、奴役自然,成为人自由发展的桎梏。然而,马克思并没有因此把技术本身当做罪恶之源,而是把批判的锋芒指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源并不在于其自身或其物化,而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逻辑,它使得技术的使用成为资本家阶级攫取利润、筋权的工具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现象的批判是彻底而现实的,不是单纯就技术本身展开分析,而是把对技术的人本

主义批判和生态批判,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西方马克思主义发扬马克思的反资本主义精神,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社会进行了反思,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自然辩证法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第1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如何理解和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者之间的关系?错误!未定义书签。第2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试述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发展模式及动力。学习和把握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发 展模式及动力有何现实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3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有哪些?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有何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有哪些?掌握创新思维方法有何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4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 举例说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8. 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包括哪些内容?科学家与工程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伦理责任? 探究科技应用过程中的伦理问题有何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5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9.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主要特征有哪些?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0. 什么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对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有何意义?建设创新型 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是什么?........................................................................... 错误!未定义书签。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 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方法论,也是自然辩证法概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观 形成过程都是和当时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相关联的,自然观的形成过程在历 史上主要体现在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7—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观和19世纪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首先,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当地球上首次出现人类时,人与 其他动物分化出来的标志是工具的制造,人类在制造工具进行生产劳动的过程 中,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创新,掌握了改造自然的技能,同时也获 得一些经验知识,逐渐形成了一些原始的科学技术,与古代的这种科学技术水平 相适应,于是就形成了最初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朴素自然观具有整体 直观性、简单性、猜测性、思辨性和辩证性等特点;在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 朴素自然观这一阶段必须经历,古代朴素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 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的思维去探索自然地本质和规 律。这是人类在认识自然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于自然地认识以自然哲 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 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 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的总观点。 其次,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命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什么?(P39-41)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1.自然界的层次结构2.自然界的无限发展 3.自然界的相互作用 4.人和自然的统一。 基本特征: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唯物辩 证的自然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从来的自然观都是对纯粹的、大然的自然界的看法。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有何重大意义?(P41—43)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丁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恩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现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第四.辩证唯物丰义自然观的创穴,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技英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而不是僵化、保守的。 3、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P47) 系统自然观植根于相对论、且子力学、分于生物学以及以系统论、控制论、 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理论、分形理论、混池理论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等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为人们措绘出一幅从基本粘子、原子、分子化合物育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至宁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

购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格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一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叩。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闻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4、系统自然观的创立有什么重要意义?(P49-51) 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指出整个自然界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着的有机整体。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部是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论证了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 2.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第一.把对象作为其构成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捐不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第二,认为由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具有不问于各要素功能简 单相加的新功能.即认为系统具有非加和的性质——系统性质。第三把所观察的系统都看做动态的并放系统,认为任何系统都处于一定环境之中,它与外界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四,系统思维方式对某一具体系统的研究侧重于无序、不稳定性、多样性、不平衡性、非线性等方面,这与传统的干方百计将系统简化为稳定、有序、均匀、平衡、线性作用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别。 5、什么是系统?系统有哪些特征?(P52-56)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目及答案

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答: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决定了它是一门独立的、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但它又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原理,更不同于各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在科学和哲学认识的层次上,它是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二者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一门具有中介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基本特征: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统一;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2.试说明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地位与作用。答:自然辩证法居于自然科学技术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中间层次的地位。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发展;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哲学素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理性思维认识能力,掌握科研方法;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党和国家的科学技术方针、政策,不断增强贯彻执行科学技术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3.根据自己学科发展状况试分析自然辩证法在该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 答:我的专业是森林经理学,它是林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森林经理学也可称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它是对森林资源进行区划、调查、分析、评价、决策、信息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森林经营管理的对象是森林资源,宗旨是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是自然辩证法中的基本理念,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也是这一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其核心思想是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新型的生态文明观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世界观,它要求人类坚持相互关联的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人类社会要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二是人类应该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赞助自然而不能以任何方式和理由破坏自然;三是人类要按自然规律办事。森林孕育了人类的生命,也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和灿烂的文明。“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这段经典名言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如雷贯耳,振聋发聩,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必然选择,而搭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桥梁是林业。所以,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在林业科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今后对自然的认识中必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4.简述系统的含义及其本质特征。 答:系统的含义: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它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不仅整个自然界是一个系统,而且其各组成部分又自成系统和互成系统。本质特征:系统是系统与要素的辩证统一;系统是结构与功能的辩证统一;系统是系统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其性质有:开放性、动态性、稳定性、可靠性、可控性、有序性、等级性。 5.简要说明自然界演化的规律性的具体表现。答:(一)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发展性。1.演化具有不断的生成性 2.演化过程具有不可逆性3.演化过程具有不断进化性。(二)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阶段性。1.物质系统的建构阶段2.物质系统的稳定阶段3.物质系统的解构阶段4.物质系统的重构阶段。(三)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守恒性。 6.试比较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异同。 答:(1)天然自然:是指人类尚未认识到的那部分自然和人类观测所及但尚未受到人类实践活动影响的那部分自然。(2)人工自然是指人类实践手段所及并被人类实践活动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 它包括:人工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物。(3)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作为天然自然的演进形式, 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二者的相互联系表现在:天然自然是人工自然的基础,人工自然是由天然自然转化而来;人工自然的产品是人们根据一定的自然规律,有的甚 至还是在直接模拟天然物质系统的结构和功 能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因而,无论是天然 自然,还是人工自然,都服从统一的自然规 律。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又是相互区别的。 其区别点在于:第一,天然自然早在人类出 现之前就存在着,并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 而人工自然则是随着人类的出现,通过人再 生产出来的。第二,天然自然只具有自然属 性,服从于自然规律。人工自然则不同, 它 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既服从 于自然规律, 又服从于社会经济、文化等的 发展规律。第三,天然自然的演化过程一般 比较缓慢,而人工自然的演化发展则很迅速。 第四,天然自然的状况对人类的早期文明有 更大的影响, 古代的几大文明区域都与大河 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关。在近现代, 天然 自然的资源条件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富裕程 度仍有重要的影响, 但相对来说, 随着生 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天 然自然的关系趋于减弱, 而更多地依赖于人 工自然。 7.联系实际,论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答: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全面贯彻科学 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从理论上说,人与自然 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协调、共生的关系,因为 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实际上,由 于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 自身的认识和对自然界的认识都存在着不同 程度的差异,包括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人 类在实践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受动性没有达到 较高层次上的统一,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 关系并没有始终保持和谐状态。人与自然和 调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1)更新观念;(2) 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提高人类的认识水 平和实践能力,开发新领域。(3)改变不合 理的社会制度,促进社会进步;(4)开展全 球合作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外部保证。总 之,更新观念,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伙 伴关系,正确理解发展的内涵,是重要的认 识前提;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认识自然 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使认识与实践相结合, 这可以说是协调发展的物质条件;改变不合 理的社会制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用 法律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使科学技术 朝着有利于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方向努力, 使某些受眼前利益驱使而破坏生态环境资源 的行为受到应有的惩罚;对那些跨越国界的 破坏行为,要通过国际性合作,通过相应的 国际法规予以制裁,这可以说是人与自然协 调发展的最终途径,是政治保障。 8.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恩格 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下述观点:“我们不 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 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 报复”。结合实际讨论如何消除科技应用可能 带来的消极后果。 答:(1)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 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学 技术发展不足造成的。因此,只有积极地发 展科学技术,才能努力克服由于科学技术发 展不足所产生的那些消极后果。(2)对技术 应用的方式实施有效的变革。我们必须重新 审视技术应用的整个过程和技术应用的目 标,不能把提高劳动效率和最大限度的赢利 作为技术应用的惟一目的。要从科学发展观 的高度来分析考察一种技术的应用情况,只 有全面考虑问题,我们才有可能找到技术应 用的新方式,这种新方式要求我们对技术应 用的主体、内容、目的与结果进行全方位的 监控,而不能让其自由放任。(3)加强政府 技术监督的职能。这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必须 高瞻远瞩,洞察技术成果的性质和作用,通 过立法、司法与执法部门的协同作用,营造 出技术良性运行、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环 境,从而消除滥用科学技术成果、急功近利、 不顾后果的短期行为。(4)必须不断强化全 体公民的科技伦理规范意识。科技知识的生 产、扩散与利用等社会行为必须遵守一定的 伦理原则。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公民的教育, 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和人文精神,提高公民 的文化素质和科技伦理意识,这是弥补技术 应用中利益驱动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重 要举措。 总之,我们必须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对于 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并通过社会发展充分 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后果, 乃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9.科学始于“观察”还是“问题”,为什么? 答:实践证明科学应该始于问题。其理由是: 离开一定的问题,漫无目的的观察是不存在 的;科学研究常与观察事实有关。但是如果 观察到某一事实而没有在此发现问题,那么 即使是观察到前人从未观察到的新事实也不 会因此而进入新的研究。由此可见,观察本 身不足以成为科学研究的起点。只有提出问 题,才可以说是真正地进入了研究。从科学 理论发展的总体过程看,只有发现了原有理 论不能解决问题时,人们才会去修正、补充 它,或着手建立新理论;从科学研究的具体 进程看,人们总是以问题为框架有选择地去 搜集事实材料。总之,我们只有从中发现, 特别是发现常人所难以发现的问题,才有望 真正进入科学的研究。 10.简述科学事实的含义及其特点。 答:所谓科学事实,是指人们对所观察到的 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过程作出的真实描 述。科学事实的特点:(1)可重复性,是指 检验科学事实可靠性的标准,经过反复的检 验最终被认可;(2)科学事实是直接的单称 存在陈述;(3)具有精确性和系统性;(4) 科学事实渗透理论; 11.简述科研选题的一般程序与原则。 答:科研选题的一般程序:问题调研,科学 分析;课题选择,精心策划;课题论证,集 思广益;课题决策,胸有成竹。选题原则: 为了做好科研课题的选择工作,一般要遵循 如下一些基本原则。①需要性原则:这是指 课题应面向社会需要和学科理论发展的需 要。需要性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目的性, 也是科研工作者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② 科学性原则:这是指选出的课题要有一定的 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根据,把课题置于 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下,并使之成为在科学 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③创新性原 则:就是指所选定的研究课题具有先进性、 新颖性、突破性,即选出的课题是前人没有 提出来的或没有解决的或者是没有完全解决 的问题,并预期能从中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技 术成果。④可行性原则:这是指选择的课题 应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即根据已 经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 题。⑤效益性原则是指选择课题时要把人力、 物力、财力和时间合理分配和使用;对课题 预期成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进行评估和预测。总之,科研选题的五项原 则,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它们都是一 些限制性的原则,把能够选择或可以选择的 课题限制在比较小的范围内,有利于准确而 及时地做出决策,从而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12.运用观察方法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为什 么人们有时候做不到? 答:(1)应当坚持科学观察以科学事实为根 据的原则客观性原则(2)应当坚持科学观察 的辩证性原则(3)应当坚持科学观察的全面 性和系统性原则(4)应当坚持科学观察的典 型性原则(5)应当坚持科学观察的持久性和 反复性原则(6)应当坚持科学观察的计划性 原则。 13.通过科学实验认识自然有什么优点和优越 之处? 答:(1)实验方法具有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 的作用(2)具有定向强化实验对象的作用(3) 运用实验方法寻求自然规律和变革自然的手 段比较经济、可靠(4)具有加速或延缓研究 对象变化过程的作用(5)实验方法可以作为 中介环节,为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作出重大 贡献。 14.怎样对待实验和观察中出现的机遇? 答;机遇具有意外性和偶然性的特点,即机遇 的出现是人们无法预料的,所以对于从事科 学研究的人来说,研究要有组织、有目的、 有计划的进行,而不能指望偶然的机遇或靠 碰运气去发现真理。只能是在研究工作中, 注意留心意外事件,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和判 断力,一旦机遇出现,就能及时的发现它、 识别它并捕捉它,加以认真研究,这样才可 能取得成功。 15.归纳与演绎及其辩证关系。 答:归纳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中概括出一 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或普遍规律的方法。由于 它的结论的知识超出了前提知识的范围,前 提真,结论未必真,所以,它不属于必然性 推理,而是一种或然性推理。演绎是从一般 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即从已知的一般原理出 发,来考察某一特殊对象,从而推演出关于 这一对象的结论的方法。演绎推理是前提与 结论之间有蕴涵关系的必然性推理,这是演 绎推理的重要特征。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 系:两者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的。(1)二者的区别:1.思维的进程不同: 个别到一般与一般到个别;2.结论与前提 所断定的范围不同:超出与不超出;3.前 提与结论联系的性质不同:或然与必然。(2) 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第一,归纳和演绎是 对统一客观事物个性和共性之间对立统一关 系的反映。第二,演绎必须以归纳为基础, 因为演绎是以归纳的结论作为大前提的,没 有归纳就没有演绎。第三,归纳必须以演绎 为指导,因为归纳离不开某种一般性的认识。 第四,归纳与演绎能相互转化:个别通过归 纳到一般,一般通过演绎到个别,再轮回。 16.简述科学假说的基本特点以及建立科学假 说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答:科学假说的基本特点:(1)科学性。假 说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假说 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是同客观实际 相联系的,不同于毫无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测; 二是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前提,经过科学推 论而提出来的,不同于缺乏科学论证的简单 猜测。(2)假定性(3)假说的易变性。一个 假说出现了,很快就为另一个假说代替,就 是同一个假说也常常改变自己的表达形式。 假说实际上是作为一种认识过程而存在的。 (4)待验证性假说的假定性决定了它的科 学性需要进行严格的逻辑论证和在实践中进 行检验(修正、完善) 。从假说的特点和作用 来看,建立假说应该遵循以下方法论原则:1 解释性原则:应能解释已知的全部基本事实。 2对应性原则:一般来说,新假说不应与经过 检验的科学理论相矛盾,要能包容原有理论 所能解释和无法解释的事实。3可检验性原 则:必须能用观察实验加以检验,从而判定 其真伪。 17.试述“只要自然科学思维着,它的发展形 式就是假说”。 答: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论的理论,我 们可以得知人的认识是从实践开始的,即从 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反复 的过程。科学假说作为一个具有科学性和推 测性的综合体,它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 反映,也是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 科学假说一旦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具有了 解释性和预见性,就将转化为一个新的理论。 但在实际的研究中,我们常常遇到的情况是,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之间并没有一条明确的 界限,从哲学的原则上来看,二者的区分就 在于实践。实践检验一方面使科学假说上升 为理论;另一方面,又使理论在新的事实面 前变为假说。理论或者能够成功的解释新的 事实,扩大自己的应运范围;或者在新事实 面前发现自己的局限性,让位于新的假说。 科学史表明,任何理论都是相对真理,都要 在认识真理的长河中被新的科学假说所替 代,任何理论都保留着某种假说的痕迹。因 此,“只要自然科学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 是假说”。 18.联系实际,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1988 年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的。我们可以从以 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 含义。(1)科学技术的乘数作用,即科学技 术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三要素中而起作用, 对生产力具有乘积作用;(2)科学技术的加 速效应,即科学技术的值加速增大时,生产 力也会加速提高,起到助推作用;(3)科学 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4)科 学技术对生产的先导作用,即理论发现超前 于技术发明、技术发明超前于生产应用的重 要趋势,所以科学技术可以快速拉动生产力 的提高。 19.联系实际,论述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性 质。 答: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性质是指科学技 术本身会产生正负效应,即科学技术在带来 物质财富巨大增长,推动社会文明迅速发展 的同时,也引起了日益增多的问题,使现代 社会文明发展面临着潜在的危机。科学技术 的正面效应大家都比较认可,所以在此不再 论述,下面重点说明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 公害问题:工业化的发展使得人类活动超出 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环境污染化日 益严重;(2)生态失衡问题:人类的盲目性 生产活动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 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引发了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3)资源危机问题:现 代采掘、机械、能源技术的普遍应用,在创 造了较高物质文明的同时,引起了自然资源 的超量消耗,使现代文明发展面临严重的资 源危机;(4)经济问题:现代新技术的发展, 在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变革的同时,也 引起了诸如失业、破产等问题,加剧了社会 矛盾;(5)伦理问题:新技术的应用也引起 了大量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例如生育控制 问题、无性繁殖问题、死亡控制问题等等。 综上分析,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作为 科技工作者来说,一定要合理、理性的利用 这把剑,争取使科技成果最大化的造福人类 的同时使它的负面效应达到最小化。 20.联系实际,论述科学技术的内在矛盾及其 发展模式。 答: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由一系列矛盾运动 所推动,例如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的矛盾、 继承与创新的矛盾、不同理论、观点和不同 学派的争论、分化与综合的矛盾、技术发展 的内在机制: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

【黄理稳】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答案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2、系统的涵义、对系统的描述以及对系统普遍性的理解 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第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第二,“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结构是系统中各种联系和关系的总和。这些关系可以是数量关系(数量结构),也可以是空间关系(空间结构),还可以是时间关系(时间结构),而更重要的是相互制约关系(相互作用结构)第三,“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使系统成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第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 3、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P36—39)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是存在于系统中的一对矛盾。在这对矛盾中,部分与整体可以经由两种方式而相互过渡:加和性方式与非加和性方式。 4、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P39—43) 物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所谓结构,是指物质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联系形式和组织方式,即系统中要素的秩序、关联和相互作用方式。所谓功能,是指系统在内外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和能力,它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状态的表征,是系统表现出来的整体效应。关系:首先,系统的结构决定其功能,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其次,系统的功能对其结构又有一定的反作用,即功能影响或要求特定结构。 ①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②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③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④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5、系统进化的机制和条件(P77-83)(?) 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 自然界的系统进化即有序化,大体上由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所构成。与自然系统有序化相联系、相对应的是对称性破缺。自然界的有序化是对称性破缺的结果,正是由于对称性破缺才使系统向有序化、组织化和复杂化演化。宇宙的演化到形成地球、地球上的生命以至人类,就是一个从完全对称到对称性逐步丧失、非对称性逐步形成的过程。由此可见,自然界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 6、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P98-P102)(补充,找不到答案) 1.生态环境问题的人口根源 虽然目前人口增长率有所降低,但由于基数大,预计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要达到91亿。 人口越多,消耗的资源也越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就越大。 2.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技术根源 (1)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不但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造成严重的资源枯竭问题,而且还产生大量的废弃物,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2)技术的使用,制造了大量自然界本身难以降解的有机物,这些人工合成的有机物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含答案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含答案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含答案完整版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B A. 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B. 阿里斯塔克斯日心说 C. 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C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的纯粹的形式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下没有出现的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D.可以作为控制自然的一种直接手段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D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C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D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 D.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C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D.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原子论的基本思想。7-8页 答:原子和虚空作为存在和非存在,都是构造自然万物的本原。原子是构造万物的基本粒子,虚空为原子提供位移运动的场所。所谓原子论方法,是主张对客观事物进行解剖研究,通过把整体分解成各个基元(原子或元素),从这些基元的属性及它们之间的简单联系中去寻找整体变化原因,并把整体的特征归结为各个基本单元性质的总和。原子论方法适用于那些可以被分割,并且可以把研究对象归结为可用较少性质便可概括的,具有缓慢变化和不变特性的基元,基元之间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的研究对象。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II页 答:(1)前提与基础:1、人与自然的两分2、自然的数学设计3、物理世界的还原论说明 4、自然与机器的类比 (2)主要观点: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一切物体都是 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卜\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 2、时空观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绝对的、 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 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认为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 总体而言,机械论自然观提供了一幅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图景。在这幅图景里,自然界绝对不变,自然界的•切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时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 (3)特点:1唯物主义:世所谓原了.论方法,是主张对客观事物进行解剖研究,通过把整体分解成各个基元(原了•或元素), 界是物质的、从自处本 从这些基元的属性及它们之间的简单联系中去寻找整体变化原因,并把整体的特征归结为各个基本身来理解自然、拒斥目的因 2形而上学:恩格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陷入不可解决的矛成,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的相互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机械论:浅薄的机械论:把万物都看成机器(拉美特利)深层的机械论:一切现象都可以用力来解释(牛顿) 4决定论:对于自然界中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原因“宿命论”5还原论:牛顿“在自然科学里,应该像在数学里一样,在研究困难的事物时,总是应当先用分析方法,然后才用综合方法。用这样的分析方法,我们就可以从复合物论证到它们的成分,从运动到产生运动的力,一般地说从结果到原因,从特殊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论证到最普遍的原因为止。”还原论:是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复杂的系统,事务,现象可以通过将其化解为各部,分之组合的方法、加以理解和描述还原论的思想造成了人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而否定了自然的复杂性。对自然的敬畏也就消失了,这就为人们无节制的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提供了理论依据,最终导致了环境危机。按照还原论把系统分解成它的基本单位的时候必然造成的信息的丢失,特别是系统的特征信息的丢失。因此还原论也就不可.能解决复杂系统和人文系统的所有问题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有哪些?13-14 答:科学基础:18世纪后期及整个19世纪:1、星云假说2、地质渐变论3、生物进化论 4、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5、细胞学说 6、原子论与元素周期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包括: I)系统自然观: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或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客体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 2)人工自然观 3)生态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 4.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16答: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功能可.以从以F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系统的环境和边界是系统功能存在和得以实现的条件.不是决定系统功能的内在根据。系统的环境制约着系统功能的发挥,在既定的环境下,不同的物质系统之所以具有不同其至千差万别的功能,只能从系统内部的组成元素和结构去分析,系统的组成元素和组成元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构才是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内在根据。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原子论的基本思想。7-8页 自然界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 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人和生命都来源于自然 采用分割法,把大的东西分成小的东西,这样大的东西的运动规律就可以通过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又可以通过更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最后使得各门分散的科学得以相通。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1页 答:主要观点: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的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特征:第一,机械性。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第二,形而上学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第三,不彻底性。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有哪些13-14 答: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尿素的人工合成理论、元素周期律、电磁理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自然科学理论。它们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的普遍联系和辩证性质,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 4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16 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多种相关关系: (1)在不同的环境和边界条件下,同一结构产生不同的功能 (2)同一功能可以通过不同的系统的结构去实现。 系统功能在实现和发挥的过程中对系统的结构还具有反作用,促进结构的改变。总之,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辨证的。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结构决定功能,而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这也是自然物质系统的一条基本规律。 5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答:整体与部分是自然界系统中的一对矛盾。这里的整体是指自然系统的有机整体,部分是指自然系统的组成元素。自然系统整体与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如下两个方面: (1)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 首先,系统整体是由部分(组成元素)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整体保留了其组成部分单独存在时所具有的某些属性,致使在质上系统整体中的个组成部分(元素)可以分辨,在量上系统整体的某些属性的量是它组成部分的量的加和,即在自然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着某种加和性关系或守恒关系。 第二,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的。部分有赖于整体,整体也有赖于部分。由于系统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而且在某些属性方面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着质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习题和答案

1、简述自然辨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 一、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学科。包括: ①自然界的辩证法;②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③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 二、基本内容: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 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 然界的关系。。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 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定义: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 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④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作为人的一类社会活动,和其他类型的社会活动,如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军事活动、教育活动、思想文化活动之间,无不存在着互动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双向作用:一方面是科学技术能对其他社会活动产生的影响作 用户称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则是其他社会活动对科学技术的制约作用,这类作用构成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三、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某一特殊现象、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某一特殊过程或者科学技术某一特殊学科的特殊规律。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 2、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什么关系? (一)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自然辨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正是由于自然辩证法自身特殊的位置,与其他哲学相比,它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更值得研究。哲学层次研究的内容与自然科学不尽相同。哲学层次属于科学门类的最高层吃而科学层次属于第二层次。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问题比自然科学层次更高一些,研究一些比较宏观的问题;自然科学研究一些理论、比较精确的定理,以及设计实际的机器设备。但是,两者研究的问题显然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当一科学家考虑科学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思考它哲学层次的问题,同时依据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哲学层次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去总结、归纳,同时很多自然辩证法的问题,在自然科学中得到了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