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和使用母语

正确处理和使用母语
正确处理和使用母语

正确处理和使用母语,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中国学生生活在中国人说汉语的圈子中,终日被汉语的氛围包围着,他们已经习惯了母语,对于他们来说,英语是第二语言,所以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很自然地要受到母语的影响,无论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因此,正确处理母语和英语在学习中的关系成了英语教学的一个关键。正确恰当地利用母语,科学合理地处理母语与英语的关系,将十分有助于发挥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促进作用。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做好一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以英语为主,恰当适量地使用母语

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从开始到结束的各个环节中,凡是能使用英语的地方都要尽可能使用英语。诸如开始上课时与学生的打招呼、对学生的提问、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对课本内容的讲解等,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很多英语用法。经常运用英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会在教师的这种潜移默化的输入过程中得到提高。对于教学过程中的某些难点或重点词汇和概念的教学,在使用英语讲解时学生不能或难以理解时,可以恰当地使用母语进行对比解释。尤其是针对那些意义比较抽象的词汇、复杂的句子和难以理解的语法,用母语解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事半功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比如,在让学生理解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区别时,如果我们用英语去解释可能费时,学生还难以听懂。我们不妨换种方式,结合英语用汉语来解释。如对于限制性定语从句,给出学生一个句子She is a woman..她是一位女性,英语中的she就说明了性别,所以此句是废话,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个词woman加以限定,即加上一个定语从句who loves me very much.就成了一个限制性定语从句She is a woman who loves me very much,这个句子就正确了,学生很快就能理解了。对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同样给出学生一个句子She is my wife.她是我的妻子,这个句子本来就是对的,不需要添加什么了。但是如果还想表达对妻子的评价,我们可以再补充说明,如She is my wife, who loves me very much. 这个句子就叫做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由此可见,限制性定语从句中从句与先行词关系密切,是对先行词进行修饰或确定,如果去掉了,就会出现句子错误或表达不清楚;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从句与先行词关系不密切,只是对先行词作一种附加说明,如果去掉,句意依然完整并合乎逻辑。这样讲解,就容易使学生明白。当然,随着学生的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英语教学的深入,教学过程就应当尽可能利用英语进行解释,少用或基本不用母语。

2.利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和对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初级阶段,学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母语和英语进行对比,并且倾向于利用母语来学习英语,这就为英语学习产生了障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母语和英语进行针对性的比较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确定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这是排除母语干扰,使学生合理利用母语,克服母语的影响,养成用英语思维的有效方法。如在语音方面,我们可以进行汉英对比:我们知道,英语中的元音有长、短之分,而汉语则没有。在词汇方面,汉英两种语言差异很大,它们的语义及词在句子中的功能也存在差异,比如名词,英语中名词有数和格的变化,而汉语则没有,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复数名词后别忘了加“s”等复数表达形式。又如,“校长办公室”,汉语没有所有格,而英语则应在名词后加“’s”来表示所有关系,即the headmaster’s office。动词,汉语没有人称、数、时态、语态的变化形式,而英语中时时处处都必须注意这些变化。英语中有助动词,用于帮助实义动词等构成时态、语态、否定、疑问等形式,而汉语没有与它相当的词。英语中的动词一般有现在式、过去式、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等形式,汉语动词没有这些形态变化。形容词,英语中形容词有“级”的变化,而汉语形容词本身没有“级”的变化。英语中的形容词可以用作定语、表语、状语、宾语补足语,但不能用作谓语。如汉语形容词谓语句翻译成英语,一般都要加动词be,而英语形容词表语句被翻译成汉语,就不一定要将be翻译出来。如The story is exciting. (故事令人激动)。

代词,汉语中代词没有格的变化,而英语中代词有主格、宾格、所有格等变化。另外,汉语中没有物主代词这个概念,而英语中却经常遇到如Would you mind my using your computer?(你介意我用你的计算机吗?)句中的“my”的用法,中国学生就很不习惯,经常犯错。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对比比较,学生才能用正确的英语进行思维,摆脱母语的负迁移影响。

3.加强母语和英语在文化背景方面之间的差异对比,提高学生对两种文化的认识

我们知道,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它们各自代表了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表达方式。语言是以文化为灵魂的,文化也是以语言为依托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英语教学是在母语的环境下进行的,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差异性,若单从语言的表层去理解,就会如雾里看花,造成各种各样的理解偏差。如看到“to pull one’s leg”我们就很有可能在头脑中形成“拖后腿”这一概念。但是,它的真正意思是“开玩笑”(to jokes on s omebody)。而汉语的拖后腿,在英语里应该是“to hold back”。所以,仅从语言的表面理解而忽视了语言的文化背景,就会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常常会闹出笑话来。再如,在英语中dog(狗)是西方人喜爱的动物他们往往把“狗”作为“忠实、友好、可爱”的代名词,比如“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都会有得意的时候。“You are my dog.”你是我的好朋友。但在母语中的“狗”则带有贬义的意思,如走狗、狗胆包天、狗仗人势等等。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增加文化的导入,加强母语和英语文化背景之间差异的对比,能使学习者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和掌握。而作为英语教学者,我们更应该自觉增强对母语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扩大对英语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加深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更深层认识,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在英语教学中对母语和英语关系进行必要的和合理的处理。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正确、恰当地使用母语,使学生在对比中学习,用英语思考和实践,英语学习就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母语教学法

母语教学法 儿童的记忆、模仿能力特别强,且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是语言发展的佳期。小学开设英语课,不仅仅意味着学生可能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它还可能对儿童的语言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化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那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英语教育,我们认为,“母语教学法”是良好的尝试。“母语教学法”如同婴儿学说话,先听后说,听多了自然就懂了,就会说了。先词后句,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自然会说。为了使“母语教学法”得到更好的运用,我们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从兴趣入手,激发儿童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儿童做事更具有兴趣性,喜欢的就会十分关注,积极投入。因此,教师就要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为学好英语创造条件,我们到县第一实验小学听的一节课就是很好的例子,教师首先唱歌热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巩固所学知识。如用游戏“看谁找得快”来检查单词,教师让学生听到和看到逐渐加速的英语信号后,做出快速反应,看谁先“抢”到念到的实物或图片,并奖给他们。这样以旧代新,不断练习、巩固,整个课堂教学一点都没有“学习知识”的“负担”,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孩子们个个争先恐后,玩得开心,学得主动。 二、创设英语环境首先创设语言环境。英语对话是在一定情景下的习惯性语言,脱离了情景,对话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教学中,不可能将真实的生活情景搬到课堂,但能模拟真实情景,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例如:两个学生见面相互打招呼,自我介绍,这样的表演既容易又很逼真,学生兴趣很浓,表演时全身·24·心投入,神态惟妙惟肖,对内容的理解便不感到困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地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从而积极地参与对话活动,加深对对话内容的理解。其次创设生活环境。让学生一见到英语教师就感到英语的存在,在课堂上,教学语言尽量使用英语,让学生感到已经置身于英语世界中。比如,在维持纪律时,使用一系列英语语句:“Please sit well.(请坐好);Put down your hands(放下你的手);Look at me, please.(请看着我)”开始学生也许会显出惊奇,但实践证明,只要坚持,反复说,反复用,并加以手势,体态语辅助,天长日久学生是不难理解的。 三、在多感官刺激中呈现英语,增强记忆力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记忆是靠外界环境对大脑进行刺激并形成痕迹的。大脑神经受到的刺激越深,记忆的持久性就越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教授英语,引导学生同时使用多感官感知,使大脑同时接受来自眼睛、耳朵、肢体等器官感受到的刺激信号。如在教英语口语“I like……”时,边放录音边举实物,并以拥有某物时的自得神情引导学生听读等。然后再播放录音,再举实物,让学生进行句型操练。这样,在多种形式操练中,巩固英语,增强记忆力。总之,采用“母语教学法”旨在使英语教学成为母语教学。尽量消除汉语的中介作用,使思维与语言形成一体,以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并通过多种教法,选择适合儿童语言发展特点的内容,合理安排,灵活运用,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良好基础。

英语教学法(中文)

Grammar-translation approach 语法翻译法 语言观 语法翻译法起源于历史比较语言学(机械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都起源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语言规律是相同的,词汇的所代表的概念也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书写和语音形式。 习得观 学习者通过互译和语法关系的替换,就能够掌握另一种语言。 教学观 1.为了完成互译和语法关系的转换,母语所起的翻译能力很重要。因此,重视母语在教学 中的使用。 2.注重语言规则的学习,认为语言教学就是规则的理解和教学。 代表教学步骤 1.教师在教学中需使用“规范”的语言书面语 2.教师在课堂上积极使用母语 3.教学方式以母语的外语的互相翻译为主,并通过大量的书面翻译及写作来巩固和检验语 法知识 4.重视语法教学,强调词与词之间的组合规则,讲词的形态和曲折变化,对复杂的语法现 象做详尽的解释 5.注重书面语练习,不注重听说练习 语法教学法的典型教学流程 Tasks: 1. Share with your experiences that you were taught in this grammar-translation approach? 2. Sum up the advantage of this approach. 3. Sum up the disadvantage of this approach. 语法翻译法的优势 1. 充分利用母语的优势,协助学习者理解目的语 2. 语法教学作为中心,有利于学习者掌握语言“规范”,理解语言的结构框架知识。 3. 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翻译能力能得以锻炼。 4. 教学方式安全,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

外语文化教学中要重视母语文化的作用

外语文化教学中要重视母语文化的作用 摘要:母语和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母语和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作用可以使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行文化对比需要以母语文化为参照;较高的母语和母语文化素养可以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母语;母语文化;外语教学;作用 近年来,在外语教学中,由于对传统语法翻译法的全盘否定和受直接法、听说法等流派的片面影响,外语教学界在研究母语及母语文化的作用时,过分夸大母语和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忽视了它的正迁移作用的存在。很多研究者认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目的语的熟练程度,增加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母语和母语文化在教学中可有可无,在外语教学中盲目排斥母语和母语文化的积极作用。这种观念的推行直接导致了外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素养的降低,而且每况愈下。史国强、王宇通过对沈阳师范学院的130余名考生的翻译试卷的分析指出,“英语专业学生身上文化素养的欠缺已经到了令人担心的程度……中国学生竟然不知道抗战是和谁打仗”[1]。他们还分析了学生中国文化素养欠缺的原因,主张学生应加强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陆魁秋也对汕头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的母语文化知识进行了调查,结果也发现学生的中国文化常识非常匮乏。他指出,主体文化(即母语文化)同目的语文化一样也是交际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主张在课程设置尤其是在低年级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中国文化课,减少专业主修课[2]。另外,任海棠、从丛、韩红都提到了这种中国文化知识欠缺的现象——中国文化失语症。学习者中国文化知识匮乏会直接影响外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的学习,影响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正确理解和对待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是我们搞好外语教学工作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我们认为,母语和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母语和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作用 对外语学习的研究表明,在外语学习中存在迁移现象。所谓迁移(transfer)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迁移又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如果旧知识的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帮助、促进作用,它就是正迁移;如果旧的知识、经验的迁移妨碍了新知识的获得,它就是负迁移,即干扰。以往研究者在探究母语的影响时,往往侧重于研究母语和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其实,对语言文化的大量研究还表明,母语文化在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中会发生正迁移作用,即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会对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束定芳、庄智象曾指出:“具有良好的母语交际能力的外语学习者,其外语交际能力的获得相对容易些。同样,如果学生的母语与目的语语言结构上越相近,文化背景越相似,交际能力的正迁移发生的概率和规模就越大。”[3]92高一虹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BrichFromm)的“生产性人格”理论,通过对52名中国外语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实验提出了”生产性外语学习”的概念,即“在目的语学习的过程中,目的语与母语

《我的母语课》教学实践感悟

《我的母语课》教学实践感悟《我的母语课》实践工作总结 时光的流逝总是那样的叫人猝不及防,回想初识亲近母语到成为亲近母语的铁杆粉丝与忠实的践行者,仿佛还在昨天,但是细细梳理却已有两年之多了。2014年4月有幸在公益组织的资助下到南京参加了亲近母语论坛的活动,这次活动犹如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在阅读推广路上摸索无方,急需指引的我犹如沙漠之中行走发现了一眼清泉,那种激动无以言表,于是我决定开启母语课的实践之旅。 回到学校后,我在班上先开展了《日有所诵》与绘本阅读,到三年级时又加入《全阅读》,到四年级时将《全阅读》调整为《我的母语课》。为了将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给阅读,我将自己在《让孩子踏上阅读的快车道》一书中的领悟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四年级上期我试着将语文课时间减少,每周用两节课进行阅读。四年级下期,我们有幸被选为《我的母语课》实践班级,我又试着将语文教材在两个多月内结束,节余的时间全部用于阅读实践。

通过对《我的母语课》一年的实践,我将我的实践过程理解为摸索过程,我还处于一个解读阶段,我正试着解读文本、解读学生、解读主题阅读课堂。下面我就将我的部分感悟叙述如下: 一、潜心文本品初乳,细致解读动心弦 在《我的母语课》出版说明的第一部分就提出《我的母语课》适合比较重视阅读、有较好文学素养的教师作为文学教材或者阅读课本使用。因此在准备尝试使用这本教材时,我的内心也是经过激烈的斗争的:出版说明所提出的两个要求第一个重视阅读我可以毫不谦虚地说我是做得特别好的,为了鼓励孩子阅读我会自己买书赠送,我会邀请爱阅读的孩子和我一起共进晚餐,我会坚持为他们大声朗读故事,我会在家长会上不厌其烦说阅读的好处,会邀请他们一起读绘本,一起感受阅读的乐趣。但是有较好文学素养的教师呢?这一要求让我犹豫了。但是看着我已经入手的一套1-6年级的A版教材,细细读后作为教师的我被吸引了,连我先生也吸引了,看见他拿着6A认认真真、滋滋有味地大声朗读的样子,我一下子感到了这本教材的吸引力和魅力。于是我当即感受到了满满的力量,我一定要鼓起信心来,即便我不能很好把握教材,但是我可以用心地虔诚地带孩子们读啊,

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渗透

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渗透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仍然未解决。分析了由这一现象引发的英语学习问题,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渗透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若干切实有效的解决途径。由此推论出既具备西方文化知识,同时又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师才是理想的知识传授者。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跨文化交际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因此,外语教学一定离不开文化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使文化教学得到了广泛重视,例如,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精读课程中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我们依然看到,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仅仅重视目的语的教学,即一味强调西方文化知识的传授,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中国文化及其表达方式的传授。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几乎所有的课文话题都围绕着西方的经济、政治、习俗、制度等,对母语相关容的提及却寥寥无几。因而出现了“中国的文化生态教学严重倾斜,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及日常生活中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过分移情”。[1]有人称,一种新的“哑巴英语”诞生了。双向、主动的跨文化交际模式转为单向、被动。许多学生长期浸透于西方文化,单向地了解和获取西方文化知识,使得其

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失衡。这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轻视主体文化教育的单向输出,最终导致了英语学习中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一、目前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人数居多,但并非每个人都是成功者,相反,语言学习中凸显出的问题比比皆是,例如: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患上了“文化失语症”,导致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弱。 第一,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不强是目前英语学习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之一。众所周知,学习动机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与学习者的学习态度紧密相关,因此它是学习成败的决定因素之一。调查显示,一些大学生仅仅因为英语是一门必修课,或是仅仅为了通过英语等级考试而学习英语。他们的学习兴趣尚未被激发,只是单纯的为了上课而上课,因此就会出现逃课、不愿参与课堂交流等问题。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第二,大学英语教学仅仅关注于西方文化知识的教授,学生对本土文化了解欠缺,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低下,患上“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失语症”是由大学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一篇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中首次提出:“许多中国青年学者虽然具有相当程度的英语水平,但是在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有些博士生有较高的基础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但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便会立即呈现出‘中国

母语式的学习方法

母语式的学习方法 【学外语的方式】 学外语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个种是母语式的学习方法,另外一个是学校里的学习方法。母语式的学习方法是一个不是很普及的学习方法,对学外语的人来说也是比较陌生的学习方法。 【学校方式的弊端】 对待外语的时候我们过于依赖学校的方式,学语法,背单词,考试等。 学校的方式有很多致命的问题,比如太过枯燥,所以没法提起兴趣等。 这样的结果是没法坚持学习,因为没有什么意思,成效也不好自然就不好坚持。 还有就是效果不好,学了十年也听不懂外语,也没法用于沟通,也就是听力和口语都很差。母语式的学习方法在听力和口语上是强项,用这种方式一辈子可以掌握多国语言。 【母语式学习方法的具体做法】【用新概念英语举例,这里的新概念应该是成人版的。】 选用经典的教材,采用多听的方式,反复播放课文。 根据年龄和外语水平算定一个课文到几个课文反复听MP3,长期有耳机的话会比较难受,所以最好是用外放的音响。 比如一个小学三年级或者是四年级的小朋友学新一的时候,先让孩子自己看或者是陪着孩子看新概念一的头几个课文和单词。 看的时候主要是看中文部分,看一遍即可,用不了多长时间,之后放MP3,放外放的时候可以让孩子玩游戏,或者是做作业。 吃饭的时候或者是做别的事情的时候都可以放外放,一天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或者是更长时间也可以。 我的孩子学到新概念二和三的时候有的时候一天放四五个小时或者更多。 之后几天一次看书就可以了,让孩子看看能不能读,试着读一读,然后根据效果继续定下一步计划。 检查学习效果的方法是一两周一次让孩子读听过的课文,能非常流利的读课文的话算通过,通过的就没有必要继续听。 不熟练的继续听,熟练的删除以后增加后面的课文,这样继续进度就可以了。 不要求写,但是要求流利的读出来,通常能非常流利的读的话就能自然背下来了,有的孩子可以适当的要求背个别的课文,只要孩子接受。 这样做就是尽可能的模仿母语式的学习环境了,我们学母语都是父母等周边的人跟我们说无数遍的结果。父母不会要求我们写出来,也不会教我们语言结构,也会说错误的用法然后解释,也不会考试。 学英语的话,新概念是比较经典的教材,采用的人很多,MP3都是老外的标准发音。 母语式的学习方法就是直接学本土的地道的发音,学习地道的经典的课程。 【母语式学习方法的效果怎么样】 对学习的效果应该都是有期望值的,这个很正常,采用这个母语式的学习方法以后我发现,孩子的学习效果总是在超越我的想象。 不是希望值,超越的是我的想象力。 一年多就拿下了新一,又一点多拿下了新二,现在五年级在学新三,成人版的新三是大学四级的水平,新二是高考,新一是中考。 优酷搜索的话可以发现有不少小学孩子在学新二和新三,这个不奇怪,能达到。 【孩子能接受得了吗?】 除了写,其余的部分还是正常要求的,所以没有问题。 因为听的次数很多,所以都知道中文的意思,就是都能听懂,也知道是什么意思。

英语教学法的8大流派归纳图

语法翻译法直接法(19世 纪末40年代) 情景法(50年 代) 听说法(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 间) 认知法 交际法(功能 法20实际70 年代初期) 全身反应法 (詹姆斯.阿 谢尔70年代) 任务型语言教 学模式(7、80 年代) 目标语(外语)看成 是一个规则系统语言学习被视为智力活动(规则学习、规则记忆和以大量翻译方式与母语意义相联系的操作)口语第一性,学生 应学习日常使用的 目标语。语言学习 过程可用联想心理 学解释 口语是基础,结构 是说话的核心。学 习语言的过程:接 受语言输入,重复 操练记住和在实际 练习中使之变为个 人技能 语言是一个系统。 听说法以结构主义 作其理论基础,以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 论作其依据。语言 技能获得过程:刺 激-反应-强化 语言不是一套习惯 的结构,而是一套 受规则支配的体 系。四个原则:1、 活的语言是受规则 支配的创造性活 动;2、语法规则有 其心理的现实性; 3、人类所特有的学 习语言机制;4、活 的语言是思维工具 在语言教学中,学 习者不但要学会 结构,更重要的是 要学会使用结构, 掌握语言功能。特 点强调交际中意 义的传递、语言的 使用 阿谢尔把刺激-反 应看做语言教学方 法的学习理论。我 们认为全身反应法 体现了以语法为基 础的语言观和行为 主义语言学习观 以多种语言模式作 其语言理论,语言学 习观与交际法一样。 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使用外语进行交际听说读写的能力使用外语进行交际实际全面运用外语 培养学生外语的 交际能力 掌握初步听说能力 使用外语交际和做 事能 把课文逐句把外文翻译成母语的活动。首先,教师会用母语把文章的作者和写作背景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其次,课文进行逐句翻译。教师会先朗读句子,然后用母语解释词、短语和句子的意义。逐句翻译和语法讲解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课堂活动除了课文朗诵和学生用英语来进行翻译外,绝大部分是在用母语教学。阅读理解练习多半以多项选择的形式出现。主张在外语教学中 外语词语应该同它 所代表的事物和意 义直接联系起来。 特点:1、全外语教 学。并广泛使用实 物、图画、手势、 表情等直观手段对 外语的词义和句子 作解释;2、模仿、 朗读和问答是主要 的教学活动形式; 3、教师要求学生在 提问或对教师的问 题作答时,均以完 整的句子说出问句 或答句。句子被视 为口头交际的基本 单位。 新概念英语的教学 活动可以概括为: 提出情景,学习语 言:听说领先,反 复操练:书面联系, 巩固结构。 教授活动可以归纳 为:教授对话,听 说领先:跟读模仿, 句句复述;强化训 练,掌握句型;巩 固口头,读写跟上。 教师可以通过不同 的方式进行表演。 句型操练可以说是 听说法很有特色的 一个训练项目。特 可以是替换句型, 也可以是句型转换 型。听说训练完成 后,教师才让学生 拿到或看到所学对 话的书面形式。 教学过程被分为三 个阶段:及语言理 解、语言能力和语 言运用。语言规则 的教授可采用发现 法,引导学生发现 和总结出语法规 则。语言能力,必 须在理解语法规律 的基础上,通过有 意识、有组织、有 意义的操练来获 得。 科特尔伍德在 1981年出版的《交 际法》一书中描述 了交集法教学活 动的类型。准交际 活动是为真是交 际做准备而设计 的教学活动,可以 是句型操练、对话 等项目。真正的交 际活动应有的三 大特点:信息沟、 选择性和消息的 反馈。交际法另一 特点是教师会尽 量使用真实的材 料近进行教学。 主要教学活动是教 师发命令和学生对 命令作出反应。口 头操练结束,学生 们可以学习阅读和 书写。当然,阅读 和书写都是口头练 习过的祈使句。 教学中都包含两种 活动类型:任务型语 言学习活动活动。强 任务派的任务型活 动是真实交际活动 和结构性交际活动, 其他语言学习活动 或称使能性任务都 不能算任务型活动; 而弱任务派任务则 包括所有的交际活 动。 重视词汇和语法的 学习,强调阅读和写作培养学生口头交际强调口语第一性 口语第一性,文字 第二性。强调听说 听说读写齐头并进 听说读写从头就 练 侧重听说,强调对 语法结构和词汇的 掌握 培养交际能力

母语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民族必有自己的语言,如果一个民族的母语被本身遣弃,那么这个民族就如失去灵魂的躯体。” (一)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说:“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教育是人类的希望。” ◆古今中外史料一再证明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与教育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一个民族有无文化思想作为基础,决定他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和尊严。 ◆总而言之: ◇“一个民族若没有文化思想作为基础,智慧是长不大的。再豪华的物质生活也堆不起一寸的民族尊严。” ◇“只有热爱及发展自己文化的民族,才是有尊严、有灵魂的民族。” (二)中小学十二年教育是基础教育 ◆华文小学教育只是学习识字、写字,简单的初级阶段,不足以维护及发扬博大和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学阶段是一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语文能力,灌输民族精神、传统价值观,思维 方法是在中学阶段进行的。 ◆青少年在面对身心急剧变化,渴望被了解与得到协助,所以他们需要一个听懂他们语言与内在声 音的环境、能亲近他们的师长。 ◆中学是人生观及道德行为定型的年龄,孩子学好学坏就在这个关键时刻。 ◆中学也是吸收大量知识的时期,丰富的知识与聪慧的头脑,将各学科成绩提升,才能升上大专或 就业,面对21世纪激烈的挑战。 ◆根据统计,从1991年到98年间,从华小来的国中生,升读初中三(FORM 3)之前退学的,全国 每年大约有4千名,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语言适应问题。 ◆要使自己的孩子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成人成才,接受华文中学教育是最好的选择。 ◆小学六年教育是初级教育。中学六年级是基本教育,缺一就不能实现整体基本教育体系。 (三)华文价值与国际地位与日俱增 ◆华文是世界最多人讲和用的语文,华族是世界分布最广的民族。今天世界上超过十二亿的人口使 用华语,现在世界各国的学生在中国学习华文已超过30万人。 ◆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工业、科技、贸易迅速发展,因而华语在亚洲太平洋国际贸易上,以及西 方各国在中国市场的争夺战中成为最吃香的商用语言。通晓华文将更容易维系这个商机、资讯及文化的庞大市场。 ◆自从朱邦复发明的汉字仓吉造字法应用在电脑上处理大量资讯后,中文得以广泛在国际网络使用。 ◆根据1987年英国《新科技杂志》报导:“一个有形、音、意结合的方块字(汉字),集中了大量的 信息,而且音节清晰,易于辨别,这就是汉字成为21世纪的第一语言。” ◆由此可见,亚洲、太平洲西岸自古以来的“汉字文化图”未来将日渐普及世界各个角落。

教学法——直接法

直接法(Direct Methods)又名改革法,自然法 产生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产生地点:西欧(法国、德国) 与语法翻译法相对的 主张以口语教学为基础 按幼儿习得母语的自然过程 用目的与直接与客观事物联系(不用母语,不用翻译) 产生背景:19世纪中叶西欧各国工业发展,贸易兴盛,经济往来频繁,急需外语口人才。 19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外语教学的“改革运动”(The Reform Movement) 心理学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 直接法强调词语与客观事物直接联系而不通过母语的中介,运用联想使新旧语言材料建立联系,以加强学习和记忆 代表人物:早期:菲埃托(V. W. Vietor,德国,改革运动的先驱,直接法的奠基人)《语言教学必须彻底改革》 贝力子(M. Berlitz,德国,教育家) 古安(F. Gouin,法国,语言学家)《语言教授法和学习法》 典型教材:《基础英语》艾克斯利(C. E. Eckersley,英国) 对于语言的观点:直接发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习惯,语言的运用是靠感觉和记忆的,而不是思维(背景:不同语言词汇与语法不等价;语音的发展和国际音标的出现) 主要特点:1. 目的语与它所代表的事物直接联系,教学中排除母语,排除翻译,采用直观手段用目的语学习目的语(动作,涂画,角色扮演,演戏) 2. 靠直接感知,以模仿、操练、记忆为主形成主动的习惯,在一定阶段对已获得的语言材料中 的语法规则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归纳 3. 以口语教学为基础,先听说后读写(口语的第一性)。重视语音教学,强调语音、语调、语 速的规范 4. 以句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整句学整句应用,而不是从单音或孤立的词开始的。句子是言语 交际的基本单位 5. 以当代通用语言为基本教材,学习生动的、活的语言,而不是文学名著中典雅、但已过时的 语言。从有限的常用语言材料开始,对常用词、常用剧是按其使用频率进行科学的筛选 贝力子:1878年开始创办的贝力子外语学校所采用的贝力子教学法(按照幼儿学习的方法)

高中外语课堂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浅析

高中外语课堂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浅析 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教学成为其中一项重要的课程目标。外语文化教学在课堂中受到了关注,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母语文化,造成了母语文化缺失现象。2017年新发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关于学科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到:“注重在发展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习、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培育中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因而,本文从问题的提出、原因分析、改进措施与建议着手,强调如何实现外语教学过程中对母语文化的重视。 标签:英语教学文化意识母语文化缺失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外语教学在我国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与地位,其中外语文化教学作为外语教学的组成部分,其重要地位越来越受到广大外语者的重视。由教育部制定的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文化意识”连同“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列为四大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及目标。培养文化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欣赏力和敏感度,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在目前的高中外语课堂中,外语文化教学主要以外语文化为重点,却在很大程度上对母语文化忽视了。对母语文化的忽视直接影响学生无法用英语或不能正确表达中国文化,甚至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陷入尴尬困境,从而阻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更不用说传播我国优秀文化。 二、原因浅析 教师与学生是外语教学的构成部分。从学生角度来看,大部分中学生对中国文化有较浓的兴趣,却对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兴趣明显不足,从而学生对用外语表达母语文化不太熟悉。这一现象可能和对英语学习本身的兴趣有关,或者是对用外语表达母语文化的重要性意识不足;在教师方面,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忽视了母语文化的讲授,或不重视对外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之间的比较;另外,教师自身文化修养的限制,有些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有限,因而传递给学生知识或有意识主动培育文化情怀等方面也不尽如意。 三、改进的措施与建议 (一)意识方面:正确认识母语文化与外语文化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实施,并且能显现给学生 从教五年,笔者深刻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刻的,我们的意识、思想在慢慢地对学生产生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认识到中

语言教学法流派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认知派:强调自觉掌握经验派:强调习惯养成 人本派:强调情感因素功能派:强调交际运用 语法翻译法:以语法知识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二语读写能力。 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 别称:又叫“传统法”、“古典法” 代表人物: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 语言学基础:历史比较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德国官能心理学(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创立) 主要特点: 1、以理解目的语的书面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发展智力为主,不重视口 语和听力(重读写,轻听说) 2、以系统语法知识为纲,采用演绎法,通过翻译练习巩固 3、词汇是课文内容,用对译生词表进行教学,句子是讲授与练习的基本单位 4、用母语教学,翻译是主要的教学手段,练习手段和评测手段 5、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阅读文学名著 优势与不足: 1、语法翻译法是二语教学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体现理性派教学法 特点 2、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精读课有较大影

响 3、忽视口语教学与语音教学,缺乏听说能力训练 4、过分依赖母语和翻译手段 5、过分重视语法知识的教学,死记硬背语法规则 6、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或者过深过难 7、不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直接法:主张口语教学为基础,按照幼儿习得母语的过程,用目的语直接与客观事物相联系而不依赖母语,不用翻译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别称:改革法、自然法 代表人物:早期代表人物菲埃托《语言教学必须彻底改革》、德国教育学家贝力子、创造“系列法“的法国语言学家古安, 典型教材:英国艾克斯利的《基础英语》 语言学基础: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习惯,语言的运用靠感觉和记忆 心理学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 主要特点: 1、目的语与事物直接联系,教学中排除母语,排除翻译,采用直观手用目的 语学习目的语,课堂教学采用扮演角色或演戏方式 2、不是先学习语法规则,而是靠直接感知,以模仿、操练、记忆为主形成的 自动的习惯,在一定阶段做一个总结 3、以口语教学为基础,先听说后读写,认为口语第一性符合自然途径,重视

谈翻译教学中母语文化的正迁移

谈翻译教学中母语文化的正迁移 摘要:迁移是由心理学引入语言学范畴的一个概念。迁移包括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能起助益性作用的正迁移和会起妨碍性作用的负迁移。传统翻译教学过度强调母语文化对翻译学习的负迁移作用,母语文化的地位因而被弱化,不利于翻译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有必要重视和发挥母语文化在翻译教学中的正迁移作用,并采取适当策略将其贯彻、贯穿于翻译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关键词:正迁移;母语文化;翻译教学;策略 引言 迁移(transfer)原是属于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指人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会将他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迁移运用于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迁移包括有助益性的迁移和有妨碍性的迁移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故就有了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就语言学习而言,对第二语言学习能起促进作用的可被视之为是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起阻碍作用的则属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在我国,我国英语教学研究者一般多从我们民族的文化背景、我们与英语民族的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等方面来研究汉语对于学习英语的负迁移作用,而对于汉语在学习英语尤其是在英汉教学中的正迁移作用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试从分析传统翻译教学思维模式中的弊端入手,来探讨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与翻译教学的关系,并对在翻译教学中如何实现母语文化的正迁移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传统翻译教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弊端 传统翻译教学具有单向度的特点,其表现是只有一个思维指向、一个思维角度、一个思维规则、一条评价标准、一个思考线索、一个思维结果。单一化、固定化几乎成了翻译思维活动的固定模式:以对英语的语言文化为指向,以语言转换的相异性为思考角度,以英语感知为绝对重心,以所谓的“答案”为准绳,以单一的标准来评价译文的优劣。这种思维模式的后果之一就是使许多翻译教师总是刻意突出两种语言的相异性,总是列举和论证两种语言间的种种差异,夸大母语文化在翻译中的负迁移作用。这固然会使学习者关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从而尽量避免在翻译中出现“翻译证”、“中式英语”、“欧式汉语”等问题,但这种思维模式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着弊端。一方面,它对学习者由浅入深地理解英语、理解翻译,激发对翻译学习的兴趣等不但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反而容易使学习者产生畏难情绪和抗拒心理,回避学习中的难点;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思维的附带后果是,会使学习者自觉不自觉地忽视对母语文化的学习。众多的翻译理论家和译者都曾借用自身或他人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告诉我们,在缺乏深厚的母语文化底蕴的情况下,急功近利地去突击对英语的表面上的学习,其结果只能是对两种语言都一知半解。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明明对英文的句子结构、篇章结构和层次都心知肚明,但就是无法将其转换成地道的、流畅的汉语。反之亦然。 二、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与翻译教学的关系

2《我的母语课》主题阅读教学

《外婆叫我毛毛》和《外婆,你好吗》主题阅读教学教案南京营汝阳县三屯镇中心小学陈晓亚 文本介绍 《外婆,你好吗》选自《我的母语课》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文学聚焦是“文字中的画面与温度”。相比较而言,梅子涵老师的两篇散文更能够引起孩子情感的共鸣。两篇散文,都是有一定的故事情节的,但是表现方式却有不同。《外婆叫我毛毛》是通过对话的方式展开的,而《外婆,你好吗》则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独白。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单元主题内涵,体会“我”对外婆的情感。 2、主要采用朗读的方式,重点指导阅读《外婆叫我毛毛》和《外婆,你好吗》,懂得珍惜日常生活中最琐碎也最温暖的情感,并初步感知作者的叙述特点和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 师:从小是和外婆生活在一起的同学请举手。老师也是在外婆家长大的,小时候,我的外婆可好啦。总是叫唤着我的小名,你们的外婆叫你什么小名呢? 二、指导阅读《外婆叫我毛毛》 1、指导学生体会外婆几次呼唤中所包含的情感。 (1)教师讲述:有这么一个外婆,她的外孙已经长大了,比你们还

要大,比我还要大,成了很大的大人了。可是外婆还是叫着外孙的小名一毛毛。 (2)教师朗读《外婆叫我毛毛》。 (3)学生自由读文章,一边读一边画出外婆叫我毛毛的句子。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下面5句话。 “毛啊” “毛啊” “毛怎么还没有来” “毛啊,下个礼拜还来吗?” “我的毛走了” (4)围绕这5句话展开阅读交文 外婆的话不多,可是透过外婆的声音,我们知道外婆想说的话还有很多,你看这个省略号,你知道外婆想说下什么吗?比如说,外婆说“毛啊…你知道外婆想说什么吗? 2、指导学生感受窗口的“有”与“无” (1)阅读相关段落,了解这是什么情况下“我”的想象?从而让学生的阅读聚焦在“窗口”,知道一处是祖外婆在“窗口”等待时“我”的想象,一处是外婆在“窗口”目送时“我”的的想象。 (2)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你看到在窗口的外婆的神情了吗?能看得见吗? 三、指导阅读《外婆,你好吗》 1、教师讲述:外婆走了,永远地走了,每年“我”都会到外婆的

中学英语常用教学法

中学英语常用教学法 1.外语教学法理论是在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2.传统的外语教学法: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直接法(the Direct Method)和听说法(the Audio-lingual Approach) 3.新型教学法:认知法(the Cognitive Approach)、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任务型教学法。 4.翻译法 又称语言翻译法是最古老的外语教学法。是用母语翻译教授外语书面语的一种传统外语教学法,即用语法讲解加翻译练习的方式来教学外语的方法。代表人物是奥伦多夫(H.G..Ollendoff)。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外语范文和模仿范文进行写作的能力。(重语法) 5.直接法 是语法翻译法的对立面,主张通过外语本身进行教学。代表人物德国维埃特(V.W.Vietor)。 要求教师应以外语为本族语,如英语教师一般都是以英语为本族语的英美等国的人。(重口语) 特点: 1.学习外语和学习母语是完全一样的,都是在自然环境中习得的 2.在外语和客观事物间直接建立联系。不用或少用母语,避免母语的干扰。 3.学习外语就是通过不断的模仿和机械练习,最后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4.不注重语法学习,把它放在次要位置,讲语法主要是通过归纳法,不用演绎法。 5.句子是教学的基础,知识背诵现成句子,不求分析句子和词与词的关系。 6.强调语音和口语教学,外语教学从口语着手,在听说基础上再学读写,最后达到听说 读写的全面发展。 6.听说法 是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为理论基础的外语教学法。将语言能力分解成听、说、读、写四方面的技能。认为外语学习是通过“刺激-反应”形成习惯的过程。强调口语的第一性,强调口头能力的培养。通过语言结构的对比分析,确定教学难点,安排教学重点。 7.句型操练(pattern drill)是听说法的基本特征之一,以句型为中心,反复操练。 8.视听法 强调视觉和听觉相结合、以整体结构感知的教学法体系。其理论基础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同时受完形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正确处理母语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正确处理母语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母语在英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一方面,有些学者认为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前,已经较好地掌握了自己的母语,英语的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因此学生可以借助已有的母语水平,达到更轻松、更高效的学习英语的目的;另一方面,有些学者则认为母语和英语是两门截然不同的语言,无论是从两种语言学习的年龄起点、学习和使用语言的环境、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还是动机状态等诸多方面,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学生若想学好英语,就需要完全摈弃已有的母语知识。对于以上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孰是孰非,我们不能武断地妄下定论,而应该看到母语的应用对于英语教学的影响是双重的。 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 正如著名语言学家桂诗春所提出的:“外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语为起点。”对于任何一个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人来说,母语对英语习得的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 1.母语有助于对英语的理解 任何一门语言的习得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英语也不例外。大多数学生在学英语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母语知识,他们在初学英语时需要以母语为媒介,以实现对该词汇的理解和记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会发现,往往初学者在进行自我表达时,会先用母语来思考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心译转化成英语表达出来。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英语和思维之间并不具有直接的联系,只有借助母语这个桥梁,不断进行反复性训练,当英语知识和技能累积到了一定的水平以后,才能脱离母语,实现英语和思维的直接联系。 2.母语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如今的课堂教学一般要求教师采取全英语的教学模式,以便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英语思维。然而,在一些特定的英语知识传授

儿童是如何学习母语的

儿童是如何学习母语的? 薛瑞萍(安徽) 第一部分什么是母语? 一、出生之前,母语是母亲说话时体内的振动 人有五种感觉:听、视、嗅、味、触。这五感的获得和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国际著名右脑专家七田真认为,五感之中首先开始的是听觉,然后是触觉。医学观察证明:婴儿出生之前,耳朵就已经长成了,7个月的早产婴儿耳朵已经发育,完全可以使用了。 娇弱的胎儿在子宫里的处境是绝对安静、温暖、舒适的。子宫和羊水把胎儿与外界的一切侵扰、病害、噪音隔离开来。在获得听觉之前,发育中的胎儿的耳朵最初感知到的并非声音,而是母亲在说话时带来的体内的振动。每一个民族的母语都具有特定的波长范围和频率范围的,儿童对于母语特定节奏和频率的感知和认同其实从胎儿期就开始了。 法国心理学家、音响音声学权威托马提斯认为,体内振动音是语言的母体。“胎儿在子宫内通过感知母亲说话的声音学习语言,在这一时期,语言被记忆,而说话机能的形成也是在这一时期。” 儿童是怎样学习说话的?对于这个问题,人们经常这样回答:他们天生就有理解人类语言的能力。这个答案等于什么都没有说,因为婴儿周围有上千种声音,他们却只学到了人类的声音,只对人说话的声音格外敏感,这是为什么?

多种声音之中的海洋里,只有人类的语言给婴儿留下的印象最深,如同一座光明的岛屿,以它奇异的风光,极为强烈地吸引着婴儿那没有意识的心灵,促使婴儿的神经系统产生热情,在内心激起情感共鸣,进而促使他们发出相同的声音。这股强大的热情和共鸣的洪流,其源泉就是出生之前胎儿对于母亲体内振动声的熟悉。早在出生之前,孩子就对将要学习的母语有了亲切甜美的感知了,就归依母语了。母语作为人类永久的精神家园,是从出生前就注定了的事情。所以,母语只能叫做母语,而不能叫做父语。 二、一到两岁时期,母语是婴儿耳朵浸泡其中的温暖话语 爱,尤其是母爱,乃是学习母语和其他一切生存能力的力量和智慧的源泉。从前我们的母亲在我们出生之初是一刻不离地把我们带在身边的,哪怕自己在辛苦的劳作中,也要把宝贝背在背上。到了我们做母亲的时候,开始听到一种新的理论,鼓励父母早点放开孩子紧紧搂住自己的臂膀,掰开孩子紧紧牵着我们的小手,软硬兼施地逼迫孩子独自睡觉。可是,在我们学习西方人,让孩子很小离开母亲独自睡觉之前,作为医学博士和幼儿教育专家的蒙台梭利利就提请西方母亲反思自己的做法。“有人说,西方国家的儿童比较爱哭”,蒙台梭利说:“儿童经常哭,性格暴躁、动辄发脾气,表明他们处于精神饥饿的状态。”孩子其实是在用哭泣要求着母亲的拥抱,抚摸和喁喁絮语。 在孩子的婴儿幼期,尽量多地和孩子待在一起,并非出于理智的思虑,而是服从天赋的本性。当母亲把孩子当作体外胎儿倍加

语文是母语教育的课程

书法是一门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是发展智力、提高认知能力的重要条件。写字既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又是体现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最直观的窗口,更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当前新修订的《课标》对写字教学的地位进行了进一步的强化,可见写字教学的重要性。写字教学不仅仅有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已有多年,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认为要提高写字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兴趣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是提高写字教学效率的关键。尤其是针对低年级的写字教学来说,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不会很久,写字课又很枯燥无味。因此,低年级教师要合理的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多变换一些教学形式,把游戏、儿歌、谜语、竞赛等穿插在教学活动之中;充分了解学情,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曽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我们在写字教学中,还可根据字的特点编写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单调的写字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了,学生才能学得兴趣盎然,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教师是让学生练好字写好字的楷模。言必信,行必果。要求学生写好字,老师本身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引导,就能产生巨大的“育人”力量。只有教师写出一手规范美观的字,才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和尊敬;教师的“言”,学生才能听得进,记得牢;教师的“行”才能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在平时要加强写字基本功训练,坚持每天写一定数量的粉笔字、钢笔字和毛笔字。改作业,写板书,写课题时,教师的一笔一划、规矩美观,传达给学生的是一种认真的态度,美的享受。以教师为榜样,学生会不停的模仿。卢俊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身书写修养,真正做到“学高为范”。再有,在指导学生书写时,教师不妨走下讲台,用你的手摸摸每个孩子的笔,让他在你的细心的示范指导下感受到写字的韵律、快乐。 三、表扬鼓励,评价促进。 良好的氛围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关键。因此,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气氛。首先我们要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我们要尽量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微小进步都要适时给予鼓励,也许今天他的坐姿正确,也许他的字形结构安排的很好,也许他的点画写的很到位,利用纵向评价方式,看到学生特别是写字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