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节奏处理

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节奏处理
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节奏处理

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节奏处理

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往往有很多方面值得细细探究。

从题材的选择到画面的拍摄,从谋篇布局到后期制作,无不经过主创人员的一番苦心经营。

笔者以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之所以引人入胜,除了题材因素之外,其要领取决于节奏安排的技巧。

节奏安排得当,就能激起观众欲罢不能的收看欲望;相反,不注重节奏,不加选择地堆砌一些生活事件,就会流于“自然主义”,作品难免陷入拖沓沉闷的泥沼,更遑论调动观众的情绪了。

所以,在创作实践中,我们要了解纪录片节奏的内涵,把握纪录片的节奏,使节奏真正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节奏的构成形态节奏一词来源于音乐术语,指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

尽管纪录片的构成要素是画面,但它与音乐节奏的形成有异曲同工之处。

正如音乐节奏取决于音响的长短与音响的强弱变化一样,纪录片创作同样需要通过类似有序的变化,有机的组合,形成起伏有致的节奏。

本文所探讨的纪录片节奏,是指电视画面的编辑章法,内在旋律的构成,以及内部组合的艺术规律。

电视纪录片的节奏强弱,归根到底取决于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

时空的长短、快慢、张弛都是影响节奏的重要因素。

纪录片的节奏有两种基本形态构成:

一为“外部节奏”,一为“内部节奏”。

所谓“外部节奏”,主要是指画面上一切主体的运动,以及镜头转换的速度而产生的节奏。

也就是观众可以直接耳闻目睹到的节奏形态。

如画面转换节奏,解说词快慢节奏,音乐旋律节奏等。

这些节奏形态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作品的外部节奏。

格林伦在谈到电影的节奏时说:

“画家运用色彩与线条,雕刻家运用凝固的硬块,作曲家运用乐音,作家和诗人运用字音和韵律,而电影创作者呢他们又运用什么呢就是“运动”。

电视纪录片无疑离不开运动。

而这种运动主要体现为时间的运动、空间的运动、时空交融的运动三种形态:

1.时间运动节奏一部电视纪录片是由无数镜头编辑、组合而成的。

作品中的每一处组接,相当于音乐中的旋律或诗歌中的韵脚,这是作品造成节奏的基本方法。

一个镜头在屏幕上停留时间越短,作品的节奏便越快;一个镜头在屏幕上停留时间越长,作品的节奏便越慢。

也就是说,短镜头造成快节奏,长镜头造成慢节奏。

2.空间运动节奏一部纪录片无论有多长,其容量都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学会对空间进行取舍,要学会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尽可能大的空间。

电视纪录片的节奏,不只体现为时间因素镜头长度,还体现为“空间”形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视空间也在不断变化、延伸、扩展。

动态的镜头本身所体现出的动作内容同时承载了上述功能,造成节奏的徐疾快慢。

如画面上快速奔跑的骑兵,庄严而匀称的送葬人流,均形成了空间运动的节奏:

前者为快节奏,后者则为慢节奏。

3.时空交融的运动节奏纪录片的厚度来自时间和空间。

没有时间上的积累,生活基本上成了一个死的标本;而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延伸,事件和人物的纪录就会不同程度地丧失外界的客观参照和内在的主观判断及联想,同样使人产生不信任感,孤立的事件和人物就像空中楼阁一样荒诞,显出一副自说自话的可笑面孔。

事实上,在一部电视纪录片的节奏体现中,既无单一的时间运动,也无单一的空间运动,必然是两者交融在一起所形成的时空共同运动形态,也就是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融为一体所形成的和谐运动形态——旋律、节奏。

所谓“内部节奏”,主要是指由情节发展的内在矛盾冲突或人物内心情绪起伏,以及创作者的思绪波澜而产生的节奏。

当然,也包括适应观众欣赏的情感接受节奏。

以《西藏的诱惑》为例,该片在表现女作家龚巧明的一章中,节奏便有张有弛,富于变化:

介绍龚巧明创作成就时,节奏处理得较快;在她牺牲之后,节奏则转为缓慢;当运用歌曲对其进行深情的礼赞之时,节奏则处理得更为舒缓。

这样,节奏本身较好地体现了创作者的情感,也应和了观众的接受心理。

当然,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内、外两种节奏方式往往有机地交织在一起:

作品的外部节奏,往往以内部节奏为依据;作品的内部节奏,往往以外部节奏为表现形式。

二、节奏的把握马赛尔·马尔丹说:

“所谓影片节奏,并不是指各个镜头放映时间的比例,而是指每个镜头的延续时间适应于该镜头所能引起并使观众感到满意的那种注意力的紧张程度。

”节奏的合理处理,要依据创作者情感的表达,并顾及观众的接受心态,长短相宜,快慢结合,张弛有度。

只有富于变化,方能形成节奏。

古人讲:

“文似看山不喜平。

”电视纪录片在节奏的处理上也是如此。

一外部节奏的把握1.蒙太奇作用下的视觉节奏蒙太奇montage,来自法语,原意是建筑学上“构成”、“装配”。

后来被引申为电影画面的剪辑和组合的专业术语。

在纪录片创作中,用蒙太奇技巧处理镜头的承接转换,可以产生连贯、呼应、悬念、对比、暗示、联想等作用,使作品达到结构严谨、脉络清晰、节奏鲜明、表现生动的要求,有助于揭示内涵,增加感染力。

蒙太奇剪辑所产生的镜头外部节奏,是影视作品独特的节奏形式。

这种节奏通常通过镜头长短和剪辑速度来实现。

速度往往可以制造出一种节奏。

剪辑者如果用快速度剪辑,影像一个接一个越来越快地出现,这种剪辑本身就会产生更为刺激的效果并加强故事的兴趣,同时还能形成一种意味。

但持续不变的快速度造成的快节奏,容易使观众疲劳。

就像人的思维一直处于情节高潮的兴奋状态一样,长时间的紧张,非但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反而会使原有的印象大打折扣。

因此,明智的做法要进行速度的变换,用前后镜头速度上的对比,达到张弛结合,即在一个紧张的高潮点要留给观众一个缓冲的心理空间,以便保留那份兴奋,取得一种持续的紧迫感,并吸引他们继续观赏下去。

同时,电视纪录片的节奏应该呈现多元化的风格。

不同的题材就要选择不同的节奏。

或平稳、或跳跃、或流畅、或凝滞、或对比,剪辑时要把握好总体节奏和各单元的具体节奏,使镜头之间的组合更合理,更自然流畅,情绪上更具感染力。

这正如爱森斯坦所说:

“摄影机拍下的、未经剪辑片断既无意义,也无美学价值,只有在按照蒙太奇原则组接起来之后,才能将富有社会意义的艺术价值的视觉形象传达给观众。

”2.具有调节功能的听觉节奏是通过听觉形象表现出来的,如人物的声音,环境中产生的同期声,音响,音乐等一切诉诸观众听觉的有规律的轻重、强弱交替出现的声音层次,构成纪录片的听觉节奏。

同期声具有再现时空的真实感和审美的生动性。

在展示被采访人物的情绪、性格等方面更有其独特的作用,让被采访者直接面对观众,把他的感受、观点、经历等直接展示给观众,使观众不但见其人,而且闻其声。

通过人物的语气、声调、表情、神态、举止,可以调节观众的情绪,控制节目的节奏。

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抒发和高度激情的艺术。

中国古代《诗经》说: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

”音乐是构成纪录片节奏的一部分,音乐表情达意所具有的巨大感染力、创造的意境美可引起观众的心理体验与情感认同。

音乐可以作气氛的渲染,也可作情绪、情感的烘托,但音乐节奏应与纪录片的总体节奏达到和谐一致。

画面是喜庆气氛时,亢奋、活泼、轻快的音乐适时响起,会渲染喜庆气氛;画面是悲哀气氛时,则用缓慢、低婉的乐曲来点化;画面风和日丽时,则用明朗清新的音乐来强化。

有的纪录片,在大量使用同期声、自然音响的前提下,推陈出新,以单纯而鲜明的主题音乐统帅全局。

《望长城》第一集中展示了河西走廊、兰新公路与古老的长城相伴而行的画面,这时扬起的音乐带来强烈的主观色彩。

当火车、汽车、蜜蜂式直升机沿着绵延的古长城行进时,一段优美的抒情音乐用浪漫手法给观众造成心灵的震颤。

音乐和画面一缓一急,节奏迥异,如同观众发自内心地慨叹长城的雄伟壮丽。

音乐语言丰富而多变。

在实际运用中,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刘郎的《西藏的诱惑》主要介绍了四位文艺家对西藏的“朝圣”,从中升华出一个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

整部片子都跟随着空旷辽远的背景音乐,并用了六首歌,其中《朝圣的歌》在片头、片尾用了两次,其余《深情》、《西部》、《祈求》、《洗浴》、《追求》五首用在片中。

在这里,编导利用音乐的关联性和承继性,作为结构联结纪录片的一个有效载体。

音乐的应用不仅营造了片子空灵的氛围,强化了主题,也组织了材料,结构全篇,使前后呼应,作品节奏起伏分明,抑扬顿挫,浑然一体。

当然,纪录片中的音乐是画面表情到一定高度的升华,它应服务于情感的需要。

避免音乐运用突兀,破坏视听美感。

二内部节奏的把握1.用扣人心弦的悬念制造紧张节奏悬念是一切叙事性情节中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调动受传者的好奇心,也是运用悬念的最终目的。

设置悬念,在情节安排上很像我国章回小说、传统评书中的“抖包袱”、“卖关子”。

纪实性电视纪录片运用悬念比较成功的例子,是西安电视台摄制的《还你一世情》。

有一个叫卞少辉的青年工人救了一个落水儿童,记者采访中,听别人介绍这青年10岁时也曾被人救过,12年以后,青年偶遇救过他的恩人,老人孑然一身,他就把老人接到家中当做亲生父亲赡养。

这个故事既传奇又感人,可诉诸视觉形象却难以表达,因为一切都是“过去时”。

聪明的编导采用倒叙手法,用一点的悬念牵引受众的情绪——卞家为什么有姓马的老人老人为什么和卞家结成血肉之情片子一环扣一环,剥茧抽丝般一层将这些问号逐个解答,将这些悬念在卞家过年、儿媳生小孩、孩子满月等“现在时”的生活流程细节中展示出来,受众的心因而不可遏止地被牵引着一直往前走。

这是通过设置悬念调动受众情绪而制造的互动。

2.用巧妙安排的兴奋点构造内在节奏我们平时接触的许多题材,并不具备多少悬念,但必须通过一种办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就需要我们巧妙安排兴奋点。

兴奋点的安排,不仅包括兴奋点数量,还要包括兴奋点在全片中的布局及密集程度。

如果片中每三五分钟就能出现一个兴奋点,使充满情趣与富于情感的细节贯串全片,纪录片才能有活力紧紧牵住观众的视线,才能真正使人们摆脱随意性的收视习惯,才有可能让观众看一眼就再也挪不开,达到入目、入心的传播效应。

如在15分钟内讲述一个人物的故事,节奏的把握尤为重要。

应该说节奏是否得当影响着人物纪录片的魅力。

在这种短篇人物纪录片中,应该根据表现人物的不同,以饱满的气韵和情绪贯穿始终,并在片中形成3至4个兴奋点,造成跌宕起伏、一唱三叹的韵致。

如果平铺直叙,没有兴奋点,也就谈不上感染力;面面俱到更不可取,因为在15分钟的篇幅内,什么都表现了,就等于什么也没有表现。

3.以情境化的叙事形成故事节奏生活既是平凡的,也是不平凡的。

如果一个片子单纯强调纪录片客体对象的“原生形态”,堆砌一些生活事件,就会流于“自然主义”,难免节奏拖沓,气氛沉闷。

我们强调情境化叙事,就是要对生活“原生形态”进行提炼。

电视纪录片没有电视剧那样的情节性,它靠什么吸引观众它吸引观众的利器是有趣的情节或平凡中不平凡的故事。

因为生活本身是发展的,生活本身就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当把这些矛盾和冲突加以提炼和概括时,就能发现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连续过程,叙事就变成了有起因,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的叙述过程。

纪录片的题材一般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由于这些故事具有贴近性和生动性,能深深地吸引人、打动人,不会使观众感到乏味。

纪录片的这种故事化操作是对受众具体入微的贴近,它通过情节铺展创生趣味,制造轻松、平等、亲和的传播界面,以提升传播的信度与效度。

4.以生动传神的细节凸现情感节奏作家创作小说、塑造典型人物,少不了生动传神的细节;编导、摄像创作电视纪录片,同样离不开细节的支撑。

细节,是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

细节画面所产生的内部张力,比一般镜头具有更大的冲击力,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表现深度,也是调剂内部节奏的重要手段。

有人认为我国纪录片节奏太慢,不能感染观众。

其实,这种对节奏慢的理解,通常只是认为每个单元镜头偏长,或者镜头运动速度偏慢。

实际上,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掌握节奏的快慢,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你能否捕捉到生动的镜头。

如果在一个镜头里的每一秒钟都有兴趣点和悬念感,能吸引观众看下去,哪怕镜头再长,也不会觉得长。

观众嫌我们片子的节奏太慢,恰恰是因为许多镜头是空洞的、乏味的。

不能从情绪上感染观众,缺乏使观众激动的情感因素。

大凡成功感人的电视纪实作品,无不是通过细节来激发观众的情绪的。

电视纪实作品《湘西,山的咏叹》,在揭示湘西山里人生活困窘时,捕捉到了一个中年汉子在肉摊前来回踱步的生活细节。

一个山上的中年汉子,到山下来赶墟,他在肉摊前转来转去,一会儿在肉摊前驻足,一会儿离开肉摊,一会儿又回来看肉,一会儿又缓缓离开。

往返几次之后,他终于还是毅然绝望地离开肉摊远去。

这一生动的生活细节,既增强了对观众的吸引力,又展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外部节奏与内部节奏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割裂的整体。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外部节奏与内部节奏相互作用。

有时外部节奏太快或太慢,则用内部节奏来调整;内部节奏太快或太慢,则用外部节奏来调节。

但节奏的把握,应是内部节奏决定外部节奏,也即内容决定形式。

总之,节奏既是纪录片的外在表现形式,又是它的内在“生命”。

只有在节奏的作用之下,纪录片才变得有起伏,有缓急,有张弛,才能形成旋律的节拍和节奏曲线,达到张弛得当、自然流畅、优美和谐的节奏美的崇高境界。

电视实训

实训一:TA遥控彩电模块图连线 图2-20 TA模块接线图 对应接线图,用排线把各个模块连接。其中20号板上的“音频输出”和8号板上的“音频输入”用音频线连接。对应的7号板、18号板、8号板对应的接电视机接口的扬声器接口、行偏转接口和显像管接口。对应的8号板外接交流220V,开关开启后,电视机显像管亮,为蓝屏,通过调节使电视达到最佳效果。 有三种信号输入: 1、在“AV”状态下,用音视频线把DVD对应的音频、视频接口对应的连接20号板的A VIN (视频)、VIDEO(音频)接口。 2、在“TV”状态下,接天线到高频头的输入口,这是可以收看电视节目; 3、在“A V”状态下,用音视频线把彩色信号发生源对应的音频、视频接口对应的连接20号板的A VIN(视频)、VIDEO(音频)接口。 说明: “预置”、“常态”拨位开关的作用:拨到“预置”时,可以通过20号板上的按键设置电视机的相关参数,按键是可以使用的;拨到“常态”时,20号板上的按键是无效的。 手动操作调试电视机效果时,各拨位开关都拨到“手动”状态,需要用遥控器调节时各拨位开关都拨到“遥控”状态。

手动调台: 20号板上的W1是AGC控制,AGC调试不佳会出现图像不清或无图像现象,W2是字符水平位置,调动W2字符可左右,移动电位器W3是手动调台电位器。 21号板上的电位器R351是帧频调节电位器,电位器R451是行帧调节电位器,电位器R256是对比度调节电位器,电位器R255是副亮度调节电位器,电位器R257是亮度调节电位器,电位器21R255是色饱和调节电位器。 实训二:彩色解码电路检测与故障维修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解码电路工作原理的理解。 2.熟悉解码电路信号流程,能识别解码电路的元件,进一步提高识图和检测能力。3.掌握解码电路测试与一般故障的检修技能。 二、实验器材 东芝TA两片机型彩色电视机、万用表、示波器 三、实训内容 (一)解码电路测试 1.对照东芝TA两片机型彩色电视机原理图,熟悉彩色解码电路结构及主要元器件位置。 2.在未开机的情况下,测量解码电路集成块TA7698AP的对地电阻,记录测量数据,填入下表中。 3.电视机在有信号、无信号输入两种状态下测量解码集成块TA7698AP各引脚直流电压值,并注意两种状态下的电压差别,填入下表2-11中。

电视专题片制作实践期末复习提纲(XXXX年12月)

电视专题片制作实践期末复习提纲(2010年12月) 1.世界上最早的记者诞生在16世纪意大利。1 2.我国最早的记者是在19世纪随着近代报刊的产生而产生的。2 3.在中国,记者曾被称为访员、访事、通信员。2 4.电视新闻记者的工作特点讲求时效性。2 5.电视新闻记者是电视新闻的发现者、采集者、制作者和传播者。2 6.电视新闻记者的基本职责就是发现新闻。7 7.电视新闻记者空间位置的定位应该是平视。7 8.电视新闻记者需要场性思维。9 9.电视传播的优势:传播对象广泛、直接进入家庭、时效性强、直观性好、传播功能多。 13 10.电视传播的弱点:线性传播,稍纵即逝,具有不可重复性13 11.电视节目结构的灵魂是主题。14 12.电视新闻记者的基本能力包括新闻感知能力、新闻辨析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随机应变 能力、创新能力。17 13.政策标准、业务标准、社会标准是辨析一条新闻有无价值的基本标准。19-21 14.电视记者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和全方位创新。24-25 15.电视现场采访记者的特殊能力:26-31 (1)现场报道的能力。 (2)现场调查的能力。 (3)现场采访的能力。 (4)现场点评的能力。 (5)文字表达能力。 (6)驾驭电视画面和声音的能力。 16.电视摄像记者的特殊能力:32-33 (1)电视画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2)掌握先进的电视技术的能力。 (3)良好的体能素质。电视摄影工作既是一项脑力劳动,也是一项体力劳动。 17.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最早出现于美国。34 18.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特殊能力:34-40 (1)使用规范、标准、悦耳的普通话的能力。 (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3)主持人外部形象的特殊能力体现——它包括:相貌、气质、表情、动作等诸多方面。 19.新闻报道以客观事实为前提。45 20.寻找新闻线索、确定新闻选题是新闻业务流程的开端。45 21.案头准备工作是电视新闻采访报道的战略步骤。45 22.电视新闻写作方面,新闻标题和新闻导语的写作是重要的两部分。45 23.概括来说,新闻采访的开始有接受任务、获得新闻线索、策划选题、跑新闻、撰写解说 词、编辑新闻等情况。47-51 24.新闻线索的来源有观众热线和单位联系两种。48-49 25.在新闻部门日常的工作中,常见的选题根据来源区分有上级命题和自命题。58 26.电视新闻拍摄计划和采访提纲:90 (1)拍摄计划包括如下内容:

浅谈电视纪录片创作片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

谈谈电视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试讲人:周合强西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电视编导方向) 各位尊敬的老师: 大家上(下)午好! 开始试讲之前,我首先想各位提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当我们在面对电视纪录片特别是历史题材的电视纪录片时,当我们已经习惯于口述历史时,能不能“让画面说话”?好,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讲一下电视纪录片创作“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这个问题。 电视从业者和研究者们都知道,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尽管从数量上看逐年递增,但有个性、高水准的纪录片并不多见。创作题材雷同、主体模糊、有明确;记录手法大同小异的情况也普遍存在。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虽时有获奖,但题材狭窄,主要局限在人文类、环境与自然类,不少种类在国际大奖中尚处于缺席状态。 【例一:2000年10月底举行的“北京国际科教纪录片展评研讨会”聚集了近200部来自各国的科学纪录片,但没有一部中国纪录片。 例二:2001年第14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中国纪录片处于“缺席”的尴尬境地。电影节主席阿里说,作为一个大规模的电影节,中国是被“漏掉了”的一块。】 为了满足国内电视纪录片播放需求,不少电视台根据市场需求转而购进国外优秀纪录片。全国纪录片无论从创作还是从市场看,都处于不容乐观的状态。如何走出困境,实现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持续发展,这是纪录片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进入21世纪,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一些原本无法进入纪录片创作的影像创作手法,也随着视觉传播的日益繁荣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这其中,情景再现就是当下最时兴,也是争议最大的手法之一。特别是在一些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人为导演的、再现过去某一事件某一过程和细节的“情景再现”。由于这类“情景”再现是事后人为摆拍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是虚拟的,由此引起了人们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情景再现”是否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如何看待和运用“情景再现”,成为当前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例三:2005年,中国纪录片界两部耗资上千万元,也引起了巨大反响的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和《故宫》相继播出。情景再现作为两部系列片主要的表现方式,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电视纪录片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下面我来进行一个大致的的梳理。】 一、“情境再现”概念界定及与纪录片的区别 进入21世纪,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在纪录片的领域中一些原本不敢运用的手法,如今也开始大量运用。其中,“情景再现”就是当下最时兴,也是争议最大的手法之一。有学者认为,这种手法会破坏纪录片的真实性,但也有专家认为,情景再现是有根据的还原,不是凭空捏造,不是杜撰虚构,是构筑于真实基础之上的再现。“情景再现”也称“真实再现”,指的是电视工作者用一种虚构的,类似影视剧中的扮演的方式,

新产品初期如何制定运营节奏

今年跳槽到了一家新公司,负责公司C端电商业务的整体运营工作,经历了产品从首发上线到成交破百万的过程。 复盘了这段时间里的运营实践,也跟大家分享下我当下阶段对产品节奏的思考。 对于很多新产品团队来说,产品初期是个百废待兴的阶段,常感觉感觉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又不知从何下手,所以在这个时候明确产品重点和里程碑路径是个至关重要的事。 本文以我目前在做的保险电商平台为例,谈谈我认为的产品初期重点。 我把它称作产品的三板斧:拉用户、提留存、拓品类;三板斧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第一板斧:拉用户 拉用户即拉新用户,一般分为2种方式:用户自传播和外部找渠道。 用户自传播很好理解,比如我们在微信里常见的各种“邀请好友助力”、“帮我砍价”之类的拉新活动。 这种方式比较高效,让用户成为产品的推广员,带来自来水流量,也在各种大厂APP里比较常见,所以就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产品上线第一件事就是做个拉新活动;然后吭哧吭哧开发半天,结果上线发现参与用户少、参与率。

这里建议大家不要盲目跟风,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为什么大厂新产品的拉新活动经常能形成刷屏? 因为做用户自传播的前提是要有用户量和用户活跃度,很多大厂在做拉新活动时都会同步在大量外部渠道或已有粉丝群里中投放活动,比如像花小猪在上线初期有滴滴App的导流。 所以:你以为学霸在跟你一起玩,其实人家前一天晚上通宵备考。 所以在产品初期,比拉新活动更重要的是外部渠道引流——渠道引流又分为免费渠道引流和付费渠道引流。 先讲免费,想做免费渠道引流的前提要么你有资源,要么投入人力成本和时间。 有资源即异业合作或自有资源,可以先思考下自己手上的牌有哪些,比如行业背书、行业资源、提供优惠商品服务,企业内部已有用户甚至是内部员工,都可以作为你的筹码。 以我为例,因为考虑到公司内部员工基数量比较大,我们最近就在员工内部举办了一次邀请好友竞赛:邀请好友10人以上可以参与排名,根据排名直接发现金奖励,通过在这个内部渠道我们收获了大量的新用户。 如果没有资源,那就只能投入人力和时间,去各个流量渠道发“小广告”,比如知乎、豆瓣、贴吧等渠道。 再讲付费,不要以为付费就是简单的拿钱买量,然后坐等用户就完事了;付费渠道的关键在于如何聪明的花钱,难度远高于免费。 一般付费不会只投放一个渠道,而是多个渠道同时测试,通过比较ROI来判断哪些渠道可以长期投放。

《电视记录片创作-》实验教学大纲

《广电节目策划》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广电节目策划课程编号:23082020 课程总学时:36 实验学时数:16 课程总学分:2 实验学分:1 实验项目数:5 一、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实验部分的演练学习,让学生根据记录片的基本特点、分类和规律,熟悉电视纪录片制作的基本步骤;掌握电视记录片选题与策划的基本技能;掌握电视纪录片制作的基本技术与基本技巧;学会正确的分析与解剖电视纪录片制作的相关技术与管理艺术。本实验课程将使学生能够了解电视记录片节目的各种形式,指导学生参与电视记录片的制作实务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电视记录片的创作能力。本实验课程要求学生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并熟悉电视摄像与编辑的基本技能。二、项目内容、能力标准和学时分配序号项目名称主要内容应达到的能力标准学时分配实验场所影视制作做一份电视记影片调研与学会做电视片市场1号实验1 录片现状调研

3 学时分析调研与分析室与分析报告影视制作完成一个电视影片选题与掌握电视纪录片选1号实验2 记录片选题与6 学时策划题的基本技巧室策划学会与掌握电视纪户外记录影片拍拍摄一部电视 3 录片拍摄的技能与9 学时摄记录片技巧 学会与掌握电视纪影视制作记录影片编编辑所拍摄记 4 录片编辑制作的技9 学时 1号实验辑录片能与技巧室影影视制影片评判与电视记录片作掌握电视纪录片评 5 9 学时作1号实解析品评判与解析议标准与方法验室三、使用教材与参考书《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王列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年 11 月。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考核方式:(一)上机实战操作(二)实验作品呈现(三)实验报告呈现评分办法:上机实战操作:期末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电视纪录片制作任务,根据任务的完成所花时间、熟练程度情况给与相应的成绩,占实验成绩的60%;实验作品呈现:完成三分钟电视短片的摄像,从拍摄技巧、画面构图、主题表现三方面评

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四个阶段

纪录片创作的起步期(1958—1978) 从1958年到1978年,纪录片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一是北京电视台创办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健康成长阶段 二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饱受挫折,在夹缝中生长阶段 纪录片创作初期的基本特征 一、起步期电视纪录片的典型特征之一是从拍摄方式到表现手法都与纪录电影相同,这种状况与当时的电视技术手段尚处于初级阶段密不可分。 二、由于当时苏联是我国各个行业学习的榜样,前苏联纪录电影中流行的创作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 三、以宣传、报道为己任的新闻式纪录片早期的电视纪录片与新闻片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早期的电视纪录片实际上是以宣传、报道为己任的长新闻片。 四、以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客观纪录尽管这时期的纪录片创作以模仿为主,缺乏自身特点,但制作者们也开始发现并下意识地发挥电视纪录片的电视特性,注重题材的真实自然与质朴无华,注重细节描写。 总的来讲,这一时期,纪录片的题材面还十分狭窄,艺术形式和手法僵化,公式化、概念化以及形式主义之风在创作中有所体现。尤其是特殊时期,在错误路线的指导下,题材选取受到限制。 纪录片创作的发展期(1979—1990)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也给电视纪录片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过去遭到禁止的选题领域如今得到开放,公式化、模式化以及形式主义手法也得到批评和矫正,电视纪录片空前繁荣和发展。短短十余年,中国电视纪录片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纪录片发展表现 一、纪录片创作发展期的总体特征这个时期的特征显著,较之起步期,纪录片从题材到品种,从作品风格到表现手法都面目一新,纪录片从小众传播走向大众传播。这个时期,纪录片创作突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题材禁区,形成以风光片和政论片为代表的新格局,主题先行成为突出特征。此外,还出现了《地方台30分钟》、《神州风采》、《人民子弟兵》、《动物世界》等播放纪录片的专栏。 1.以山水风光为代表的广阔题材这一时期的纪录片选材广泛,不断开拓出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等新的创作领域。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貌的纪录片饱含激情,以抒情诗、风情画的手法,纵情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建设者, 2.以系列片为标志的丰富品类纪录片题材的扩展极大地丰富了纪录片的内容,随之而来的足纪录片体裁形式和品种门类的大发展。从内容上讲,有风光片,人物纪录片,政论片,军事片。从篇幅上看,有短小精悍微型片,也有长达几十集的系列片。从手法上讲,有“歌画配”或“乐画配”的电视音乐片 3.以《地方台50分钟》为代表的众多专栏栏目化播出是电视纪录片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随着电视制作技术的进步和电视覆盖面的日益扩大,电视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4,主题先行风格占据主导地位强烈的宣传意识,浓郁的政论色彩,鲜明的主体意识共同形成了纪录片创作发展期我国电视纪录片的主题先行的纪录风格。宣传教育成为纪录片的基本社会功能。 政论片的盛行是主题先行风格的一个重要表现。 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一1998) 背景: 经过前一时期的几次纪录片传播的轰动,加上“纪录片编辑室”、“生活空间”等栏目的开

节奏要快 标准要高 工作要实 状态要好

节奏要快标准要高工作要实状态 要好 作者:本刊评论员来源:《中国烟草》2009年第4期2009-02-15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春天,我们肩上的责任更加沉重。面对依然严峻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的发展任务,如何将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动力,如何贯彻落实好全国烟草工作会议精神,确保全年任务目标的实现,是行业当前面临的迫切问题。 在国家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2009年第一季度集中学习中,姜成康局长强调,学习贯彻中纪委十七届三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烟草工作会议精神,圆满完成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阶段的各项工作,必须要大力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切实做到“节奏要快、标准要高、工作要实、状态要好”。 节奏要快。凡事快办,才能抓住机遇,否则机遇稍纵即逝,贻误时机就会贻误事业。2003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指出,本世纪第一个10年,特别是近3~5年对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能否抓住机遇、抓紧工作,关系中国烟草的发展前景。近几年,行业之所以持续健康发展,正是因为快节奏,抓住机遇,推进了工商分开、卷烟工业企业联合重组;去年9月份以来,正是国家局党组根据经济形

势变化及时进行调控、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确保了今年1月份生产经营开局良好。节奏要快,就要迎难而上,主动应变。行业近年发展的实践证明,凡是快节奏,凡事快办的单位,变化就大;凡事不敢抓、不敢碰,矛盾就会越积越多。当前,我们必须要加快步伐,加快工作节奏,化危为机,主动应变,超前谋划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赢得发展主动权。 标准要高。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一方面,我们做任何工作,只有坚持一流的标准,有争一流、创一流的士气,才能取得良好的发展效果。像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正是因为起步之时就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另一方面,经济形势越严峻,科学发展越紧迫,工作越要坚持高标准。如果我们因为经济运行的压力加大,就盲目上数量、铺摊子,即使确保了当前增长,也必然会危害后续发展。只有坚持高标准,才能确保行业经济运行的质量,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才能及时解决“瓶颈”问题,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工作要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工作要实,就要坚持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做表面文章,不摆花架子,切实把精力集中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工作要实,就要潜心做事、低调做人,

纪录片创作完全教程

3.客观、公正、澄清和简化。 4.纪录片是一个主观的构建,它常被错误的理解。 5.与观众的联系。 6.合作和编辑的自由。 7.用何种媒介拍摄。 8.为何要获得如此之多的证明材料。 做纪录片导演和承担其它新工作一样,突然之间你必须在新的领域中,在新的身份下看上去很有能力。不安和偶尔的错误与经验一同出现,同时伴随着非常有价值的新经验。这一章关注假象、期望和你想要遇到的神话。 什么是纪录片? 如果你参加一个电影节或者有很多电影导演参加的会议,你会感受到欢乐、合作的气氛,以及纪录片导演们对他们那一时代的问题所采用的适当的方法。像在戴维森会议上一样,每个人都充满激情的沉醉于他们所选择的格莱尔斯(Goliath)[圣经中被牧羊人大卫杀死的巨人。——译者注]。你将认识到纪录片是一种可贵的媒体,在其中,普通人阐释重大的问题,并能够震动社会。导演纪录片意味着掌握适当的权利,处理伦理问题,并且负有社会责任。你也将听到关于那些内容的争论。 两个纪录片导演聚在一块,他们就会为什么是纪录片而争论不休。尽管现在的纪录片与起步之初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它的范围和方法还是模糊不清,并且限制的因素还一直在扩大。然而,无需争论的是纪录片精神的核心部分——纪录片着力于探索真实人物和真实环境。分歧存在于以下几个问题当中: 1.事实上的真实是什么? 2.如何能毫不妥协的记录,并且不在影片中注入相异的价值趋向。 3.如何忠实和真实的传递那些精神上的内容,它们只能被视为主观表现。 这样严重的含混不清并不是媒介的责任;然而,它反映出当我们面对那些伴随着清醒意识的问题时,是什么困扰我们。制作纪录片就像以存在主义的态度来生活,仿佛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制作纪录片的人认为欢乐、痛苦、妥协和学习都很有价值,它们都是来源于人的完整的“生活”。难怪他们都开了大公司。 纪录片是真实的创造性处理 纪录片之父约翰-格里尔逊将(后面将详述)纪录片定义为“真实的创造性处理”。 这一定义简洁,但并不很严密,因为它几乎包括所有非虚构形式,像自然风光片、科技片、旅行纪录片、工业片、教育片,甚至包括广告宣传片。但这些名目下的影片根本不属于纪录片。 纪录片和时间 通常的纪录片都是记叙现在或者过去,但是纪录片不会在任何设置的藩篱中久留。彼德卓纤梗≒eter Watkins)的《战争游戏》(1965)证明了纪录片同样也可以延伸至未来。片中运用了二战时期德勒斯登、广岛和长崎等地被轰炸的影像资料来模拟核弹轰炸伦敦的影像。除非有人发明了时间机器,否则纪录片记述过去和未来就需要用演员,这意味着虚构角色和脚本不会被自动的摒除在纪录片领域之外。 纪录片的社会批评功能 纪录片似乎可以揭示更深入的事实并且暗示某种社会批评。好的纪录片不会流于书

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节奏处理

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节奏处理 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往往有很多方面值得细细探究。从题材的选择到画面的拍摄,从谋篇布局到后期制作,无不经过主创人员的一番苦心经营。笔者以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之所以引人入胜,除了题材因素之外,其要领取决于节奏安排的技巧。节奏安排得当,就能激起观众欲罢不能的收看欲望;相反,不注重节奏,不加选择地堆砌一些生活事件,就会流于“自然主义”,作品难免陷入拖沓沉闷的泥沼,更遑论调动观众的情绪了。 所以,在创作实践中,我们要了解纪录片节奏的内涵,把握纪录片的节奏,使节奏真正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节奏的构成形态 节奏一词来源于音乐术语,指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尽管纪录片的构成要素是画面,但它与音乐节奏的形成有异曲同工之处。正如音乐节奏取决于音响的长短与音响的强弱变化一样,纪录片创作同样需要通过类似有序的变化,有机的组合,形成起伏有致的节奏。本文所探讨的纪录片节奏,是指电视画面的编辑章法,内在旋律的构成,以及内部组合的艺术规律。 电视纪录片的节奏强弱,归根到底取决于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时空的长短、快慢、张弛都是影响节奏的重要因素。纪录片的节奏有两种基本形态构成:一为“外部节奏”,一为“内部节奏”。 所谓“外部节奏”,主要是指画面上一切主体的运动,以及镜头转换的速度而产生的节奏。也就是观众可以直接耳闻目睹到的节奏形态。如画面转换节奏,解说词快慢节奏,音乐旋律节奏等。这些节奏形态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作品的外部节奏。 格林伦在谈到电影的节奏时说:“画家运用色彩与线条,雕刻家运用凝固的硬块,作曲家运用乐音,作家和诗人运用字音和韵律,而电影创作者呢 他们又运用什么呢 就是“运动”。 电视纪录片无疑离不开运动。而这种运动主要体现为时间的运动、空间的运动、时空交融的运动三种形态: 1.时间运动节奏 一部电视纪录片是由无数镜头编辑、组合而成的。作品中的每一处组接,相当于音乐中的旋律或诗歌中的韵脚,这是作品造成节奏的基本方法。一个镜头在屏幕上停留时间越短,作品的节奏便越快;一个镜头在屏幕上停留时间越长,作品的节奏便越慢。也就是说,短镜头造成快节奏,长镜头造成慢节奏。 2.空间运动节奏 一部纪录片无论有多长,其容量都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学会对空间进行取舍,要学会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尽可能大的空间。 电视纪录片的节奏,不只体现为时间因素 镜头长度,还体现为“空间”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视空间也在不断变化、延伸、扩展。动态的镜头本身所体现出的动作内容同时承载了上述功能,造成节奏的徐疾快慢。如画面上快速奔跑的骑兵,庄严而匀称的送葬人流,均形成了空间运动的节奏:前者为快节奏,后者则为慢节奏。 3.时空交融的运动节奏 纪录片的厚度来自时间和空间。没有时间上的积累,生活基本上成了一个死的标本;而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延伸,事件和人物的纪录就会不同程度地丧失外界的客观参照和内在的主观判断及联想,同样使人产生不信任感,孤立的事件和人物就像空中楼阁一样荒诞,显出一副自说自话的可笑面孔。 事实上,在一部电视纪录片的节奏体现中,既无单一的时间运动,也无单一的空间运动,

纪录片影评写作方法

纪录片影评写作方法

那么,下面我们就详细讲讲。首先,什么叫影评具体概念?有人会说,那不就是看完电影对影片的评价吗?错!你说的观后感,观后感与影评最大的区别:前者是人主观上的感受,而后者是客观专业的分析;前者强调他的思想内容和教育意义,后者是从专业的角度:比如从结构,画面,色彩,表达方式,剪辑是否流畅,拍摄手法,同期声表现等等更加深层次的分析,凸显现实意义和成功之处! 影评通常评什么类型的片子?如果影评是编导的重点的话,那么纪录片就是影评的重中之重。但总体范围归为三类,记录片,专题片,艺术片。前两者可以归为一类,在国外,前两者统称为纪录片,因为他们具有很多共性,真实时间真实环境发生的真人真事。而国内由于诸多原因把它分开,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由上述分析,我们就可以理解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本性应当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集中反映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属性,如艺术性政论性文学性哲理性等,但他们都服从于纪实

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通俗点说,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环境事件真实真实反映生活的新片种,客观反映极少有编导主观色彩。但是无论这部电影反映的一系列属性,前提必须真实。 那么该怎么评纪录片呐?在这里向大家讲一个固定格式套路:结构——真实性——画面——色彩,如果你按这个套路走的话,即使你语言不够华丽,分数也差不到哪去,不会看着很乱,没有条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全景对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烘托气氛,从而阐述现实意义,比较成功之处。 而艺术片因为不是重点(不是重点不代表不会考)在这里不多说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记录片差不多:结构——画面特点——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个真实性。除了上述,艺术片需语言优美,词汇华丽才能体现其艺术性。

新工作节奏同以往差异很大,如何快速适应

经常会听到一些新入职的同学们抱怨说,新换了一个工作,工作节奏很快,自己压力特别大,不知道怎么办? 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说,节奏快,可能是相对你原来的散漫的工作节奏比较而得,或者他确实就是整体比较快的这样的工作氛围。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作为一个初入公司的新人,都不可能会改变公司的整体大环境,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我的嫂子,在家带了两年小孩,后来出来找工作,做的是电商。一开始她面对的压力真的很大,有很多东西要学,有很多资料要看要背要考试。工作期间还时不时有业务知识的小考。而且工作时间长,经常半夜两三点才回家。这样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和在家带娃,可算是天壤之别。 还有一次台风很厉害,她又是晚上很晚才下班,没有公交车地铁,网约车也不接单。公司就安排她在附近的酒店住一晚,但就在那晚孩子高烧,一直嚷着要妈妈。因为这件事,哥哥都劝嫂子说要不辞职回家再专职带孩子,但嫂子拒绝了,她说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物质条件,自己要迎难而上,坚持住。 最终,她通过了层层考核成功留下来,而且做出来不错的业绩。她作为职场人的毅力,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对于比较忙碌的工作节奏,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去适应: 一、在心理上做好准备。 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工作,消除得过且过的观念。对待每一件事都要认真负责,真正做到爱岗敬业。只有如此,不管如何忙碌,都会发自内心地热爱工作,而不会产生因忙碌造成的疲惫感。 当你面临一项难度很大或者相当繁琐的工作时,不要选择推卸或者逃避,因为此时,你的老板同事可能都在注意你,当你全力以赴的去完成这个工作的时候,必定会在老板还有同事间形成一定的影响,成为同事心中的楷模和榜样,以及老板眼中的强能力者,这对于后期的转正,包括升职加薪都是大有裨益。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学识渊博,技能满分,但却经常感慨自己怀才不遇,其实都是为自已找借口,虽然他们有着远大的理想,却在工作中不能尽心尽力,缺乏责任感。 生活中,有许多人都在从事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而抱怨命运的不公,从而耽误了自己的前途,如果能做到接受现实,踏踏实实地安心工作,将工作当作自己的一份责任,并勇于承担,这样,你就会慢慢地获得另一份成功,我们虽然不能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工作,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工作的心情。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努力用心去干,在每一个行业都能做出成绩获得成功的。 也许现在的工作确实很忙碌,压力特别大,但始终记住这就是你的工作!它会唤醒你的责任意识,从而使你能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和各种问题,从而把工作做得更好,成为职场中一个优秀的员工,如果我们将工作作为一种信仰,当作一种使命,以一颗高度的责任心去面对,你会感受到它赋子你的价值。对于职场中的年轻人来说,记住工作就是自己的职责,兢兢业业地执行,你就会无往而不胜。

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的区分

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界分 贾秀清 电视的纪录片与专题片到底有什么区别? 这是我在工作中遇到频率最高的问题之一。提问者既有高等院校电视艺术学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也有很多在一线从事电视节目创作的记者、编导、摄像和相关节目的管理人员。乍一看,这个问题似乎不成问题, 似乎没有学术的深度,也似乎上升不到需要研究一番的高度,但当你被真的很认真地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能体会到这不仅是一个问题,并且是一个关系到电视节目创作原则、创作规律、创作类型构成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才能体会到事情远远不像问题表面所透露出来的信息那么 简单:回答这个问题是困难的,要在两者之间画一条清晰地易于分辨的线是困难的。 在实践者那里,往往电视纪录片就是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片就是电视专题片,一切来自约定俗成、经验使然,虽不易说清但大家似乎心中自有界分:电视 纪录片就是那种注重生活原生态的纪实片,电视专题片就是比较传统的倚重解说表达、带有宣教腔的那种类型。但假如沿着这个思路再细说下去就有点剪不断理 还乱了:电视纪录片追求客观真实/电视专题片难道就不是吗?电视纪录片的题 材来自客观现实/电视专题片的难道就不是吗?电视纪录片追求纪实性、排斥导 拍摆拍/难道电视专题片追求纪实性、排斥导拍摆拍就不行吗?电视纪录片可以 尽量不用解说或少用解说/难道解说“惜墨如金”的电视专题片佳构还少吗?比 如形象电视专题片《美在广西》等。要么,也许两者的区别可能在于一些创作元 素的调度方式不同吧:电视纪录片讲究使用长镜头、电视纪录片的拍摄视角应该调整为人眼的平视角度、电视纪录片可以不使用音乐、电视纪录片的解说总是唠家常似的低八度……,没错,电视纪录片的确可以这样做,但反过来将这些做法放在电视专题片那边就行不通吗?不然,你发现实际情况并没有太大出入,任何一种创作手法并不独属于两者之中的任何一方。如此这般在具体的创作细节上寻找两者的界限显然是有局限性的,毕竟具体的创作细节是一个变数,它所具备的个性成分是不能替代普遍规律的。其结果,就是使我们的很多创作因为类型定位不清而显得不伦不类,无法做到创作中情致的始终如一。 在理论者那里,曾经有过一些对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加以区别的思考, 但其提出的界定标准与实践界的诸多模棱两可的经验性话语大同小异:要么徘徊于两者在审美表象上的差异,要么踯躅于两者在个别创作元素具体把握方式上的

音乐业务学习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实践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说明音乐教育首先是面向全体,而且是应当培养具有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素质教育要求:“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并为其它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音乐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艺术方面的音乐素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我校是一所农村实验小学,课题研究为提高我校办学质量,打造我校办学特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十一五”课题的研究成果表明,我们形成了艺术教育特色,而且,较好地锻炼与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为学校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进一步确立了“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实践研究”作为个人课题,旨在以培育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为中心,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 音乐作为一种高度概括性、抽象性的艺术教育形式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艺术方面的音乐素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它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实践课程,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通过音乐学习和运用音乐进行自我表现、实践,并不断改善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在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过程中,得到音乐艺术的陶冶和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通过音乐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索与研究,为当今的新课改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研究的核心概念与界定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现情感。心灵的精神世界的特殊的“语言文字”,音乐教育就是运用音乐进行教育,也就是说通过音乐的美育功能进行培养人的教育。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力量、巨大杠杆;创新即在已有基础上产生出新的有价值的事物的过程。创新就是发展,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人才的教育。旨在开发沉睡在人体内部的创新资源,激发人们的创造欲望,强化人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人们的创新能力。音乐创新教育,旨在运用创造与创新的特征,在培养音乐素养的同时,点燃他们内在创新的火花,发展智力,启迪思想,启发创造,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与假设 1、探索和研究以创新教育为特征的小学音乐教学的操作模式。 在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和现代音乐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特点,在总结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提炼出音乐教学的一般操作方式,并通过实践验证和完善创新性音乐教学模式。 2、创设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条件研究。 通过改变课堂常规,重组课堂结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丰富的唱、跳、奏、演等多种形式的表现活动,激发创新灵感、培养创新精神。 3、分层教学,因材实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研究如何发挥音乐对调节学生情绪、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作用,营造课堂教学温馨、和谐、向上的氛围,对学生心理、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四、研究的方法和举措 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总体采用行动研究策略,具体采用总体设计,互相协调,以点带面,逐步完善发展。 ①文献研究和观察法:结合学科特点,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高效工作法(深度)

如何干好本职工作之浅见 2006-12-02 00:00:00.0 浏览:20855 作者:null 在日新月异、趋于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如何适应快节奏、高效率的检察工作,自身的观念如何定位?工作如何摆正?必然要有一个审时度势的态度,必须在这次“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服务加快发展”教育活动中,有一个深层次的思考,要对自身工作流程进行创新,并要提出一些适应现代检察工作发展的新颖、独特的观点,要在今后的检察工作实践中逐一论证,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工作。下面是我对如何干好本职工作的一些粗浅想法与大家商榷。 一、干好本职工作,要突出一个“新”字。 “新”是指思想上的创新、观念上的更新、意识上的刷新。检察工作是一项法律性、政策性很强、很严谨的工作,各职能部门按照法定程序运转,就发挥了法律赋予检察机关行使检察权的整体效能。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是检察机关的一个职能部门,其工作任务和目标,就是采取综合的手段和方法,预防、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从工作实践上看,前几年预防工作仅局限于一般法制宣传或理论上的探讨,缺乏新的工作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再加上有些观点认为,预防工作是一项“软任务”、“形式”上的工作,因此,预防工作常常表现为“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探究其原因是,除重视程度不够外,就是没有形成开展预防工作的新颖、独特的思维模式和缺乏工作的主动性。众所周知,预防工作是一项超前工作,它是根据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特点和规律,对职务犯罪的发展趋势,要有一个超前的分析和判断,并采取相应有效的预防方法和措施,从而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这就要求从事预防工作的人员,必须在开展预防工作方式、方法中有一个新的思想认识,扬弃一些陈旧、过时的工作意识,要与现代快节奏的检察工作合拍。 怎样使自己思想上有一个新的飞跃呢?个人的观点认为: 首先,必须对预防这个概念有一个新的理解,它的内涵不是空洞、抽象的理论上的探索和一般意义上的法制宣传,它是付诸于实践中的一项业务理论水平很强、系统的检察工作。这就要求在开展系统预防、专项预防和个案预防工作中,要有一个新的指导思想和思维模式。如,在开展系统预防中,不能沉湎于过去那种以联席会议、法制宣传等传统的预防工作方法,而是把思考的重点放在预防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上。要综合地分析各个行业和系统的业务

纪录片创作实践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纪录片《故宫》赏析一 实验目的:进一步了解纪录片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特征;摄影造型;蒙太奇剪辑艺术;记录片合成与编辑。 重点:纪录片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特征;摄影造型;记录片合成与编辑。 难点:蒙太奇组辑艺术;色彩影调线条。 实验内容: 1、创作背景: 十二集高清电视纪录片《故宫》,是我国第一部全部采用高清特色电视技术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具有独特技术的纪录片《故宫》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以后,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与高度评价,《故宫》的特色是以全新的电视创作理念、上层的电视画质和声音效果等,为广大观众讲述了故宫的历史故事,充分显示了当今中国高清电视的制作水平,被称为中国电视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之作。 2、记录片《故宫》的多种拍摄技术手法: 1)采用延时拍摄技术(逐帧拍摄)。把技术手段与画面构图进行巧妙结拍摄后的影像效果,拍摄中为表现故宫岁月变迁和时空交换。在《故宫》中看到的宫殿上空云层的移动,宫墙上光影的变幻以及从暗到明的光线变化合,对每一帧的拍摄都进行精确控制,使摄制组获得了满意的延时拍摄效果。尤其是用延时拍摄技术,拍摄下了2004年冬至日前后三天中,太阳光线照在太和殿内的精彩景象,太和殿的正中匾额出现了极其独特的光影变幻效果.在观众看得十几秒到二十几秒的画面中,摄影师可能要用两三个小时或者长达八至十个小时的时间完成。摄像机在长达数小时的拍摄中,每次只记录下这个景物在某个时间段、几秒钟的影像,经过十多次或更多的固定角度的重复拍摄,一座建筑物一段时间内的光影变化的独特影像就被记录下来,像这样的延时摄影,这次我们在片中大量的使用,也成为《故宫》的显著拍摄技术特征之一。 2)还运用轨道、斯坦尼康和motion control技术等高清晰度摄录设备拍摄。各种高级摄影辅助器材和电影级灯光设备,以及先进的后期设备的使用,保证了本片一流的制作水准,为拍摄出了许多富有动态感、历史感的优质图像,为充分展示故宫厚重的历史沧桑、深刻的文化内涵,强化纪录片的艺术魅力,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在现场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拍摄出了技巧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影像,为后期制作出高品质的纪录片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技术的更多运用,使得以上的问题得以含蓄的展现,使纪录片的个性化的风格越来越明显。在一般的纪录片中,个人的观点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缺少个性化。画面的展现同样为了追求真实性而缺少个性。但是技术的使用在减轻解说词的作用的同时,增加了画面的表现语言和个性特征。《故宫》正是在展现着这样一种个性,多云的天空凸现了历史的厚重感,翻滚的乌云和季节瞬时变化就是其摄影技术的独特体现。

电视纪录片的特点

电视纪录片的特性 时至今天。曾经依靠跟拍、同期声、长镜头等纪实手法为自己打天下的纪录片因为经常流于冗长和平庸而失去了大众的青睐。" 那么,纪录片足以打动人的特性到底是什么呢?我想我们需要重新梳理一些相关概念。首先,我们碰到的理论堡垒是"真实"。这可以说是当前电视纪录片创作者们最感困惑也最难把握的一个命题。 一、 当代中国的纪录片运动是以对"真实"的追求开始的。但是所谓"真实"其实是有条件有范围的。这就是在何种程度上有效的价值观念。"客观真实"是一个意识形态的神话,从哲学意义上说,"客观真实"只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命题,它强调用"摹写"的方式使主客观达到统一的理论,其缺憾在于它忽视了观察者,忽视了观察者的观察视野对结果的影响,而实际上任何一个观察者都必须立足于地球,立足于他的文化背景,立足于他的个体经验,这在哲学解释学中被称为"合法的偏见",这种"合法的偏见"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揭示人在历史中生活中的真实状态。对于一个客观事物来说,并不存在惟一具有真实意义的描述,真实需要多元的描述,事实与事实的关系是多元的。只要这种观察者的角度是存在的,是现实合理的,它就是有效的,实际上,如果我们一定要按照"客观真实"再现真人真事的话那也未必做得到。当镜头对准一个人时,他的一举一动是否在于他真实本意的自然流露,其中有几分即兴表演的成分?

事物的出现、发展、结束是一个相对过程,必须有主客体同时介人才能成立。为此,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而言,"真实"实际上包含着两重意义,一是客观真实,源于客观真实又高于客观真实的概念,它更注重的是价值二是价值真实,其中,价值真实更应该被强调。从某种角度上说,纪录片的文化意义其实就是它的价值意义。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价值意义正是我们选题、拍摄和剪辑的重要标准。 纪录片当然是对一个真实事件的纪录行为。但它同时又是作者的创作行为,它是人类的文化产品和传播产品。实际上,纪录片的创作行为应该在拍摄之前,它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全片拍摄之前的创造行为,它建立在对拍摄任务、材料的理解和接触上。二是在拍摄过程中,随时地超前创造,一个新的现象。一个新认识,马上产生一个新的拍摄计划,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下一步拍摄。从这个角度上说,"纪录"实际上是一种手法,它旨在使整个片子看起来有"真实感",从而促使受众接受作者的 思想。 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真实加上"圈套"。这里的"圈套"指的是创作者为拍摄对象人为设置的情境。它并不是要拍摄对象去表演,而是让拍摄对象在这个情境中被动地但是自然地表现出它应有的反映。这个过程正如格里尔逊所说的是"创造性地处理现实",这里有一个生动的例子。美国纪录片大师怀斯曼就经常依据对象的大体走向,为他设计一个客观环境,让他在这个环境中作出应有的反应。与此同时。他也经常不按生活的自然流程来剪辑和结构他的片子,而是使用一种非常戏剧化的形式来表现,他将这种表现称之为"对现实的一种虚构",实

拼搏,成功的节奏

拼搏,成功的节奏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拼搏,成功的节奏》 小草因为其出土前的奋力一搏,而感受到了春天的爱抚;雄鹰因为其飞翔前的奋力一搏,而感受到了天际的广阔;鲤鱼因为其跃过龙门前的奋力一搏,而看到了龙门那边的美丽景色……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我们只有拼搏,才可以使自己的生命之路变得更加辉煌。 就像那句话所说:“做功不同,人生将绘出不同高度的抛物线。”人生短暂,为了使我们的抛物线变得更高,我们就要付出艰苦的拼搏。从古至今,经过拼搏成就伟绩的人不胜枚举,我们从他们的背后,看到的是艰辛,是奋斗,是汗水,是“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 音乐家贝多芬,很小的时候就饱受疾病的折磨,二十六岁时,还不幸失去了听觉,可是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并没有因为这种种困难而气馁,而是发出了“要扼住命运喉咙”的吼叫,凭借着他顽强拼搏的精神,努力的向上攀登,最后,终于登上了他人生抛物线的最高点。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虽然生活条件不好,可是却立下了“彼以剑锋创其始者,我以笔锋竟其业”的远大志向。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努力奋斗,最终完成了《人间喜剧》等伟大作品,站在了自己用拼搏绘出的抛物线的最高点。 地理学家徐霞客坚韧顽强,不怕危险,一生在外游历40多年,写成了著作《徐霞客游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地理资源;还有医学家李时珍、史学家司马迁等等,这些伟人们的成功,背后隐藏的,难道不是拼搏,不是努力,不是奋斗吗? 通向成功的路上少不了坎坷与磨难,唯有锲而不舍、百折不挠,才能一路披荆斩棘、成就人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多少会遇到一些“拦路虎”;有的人会采取消极悲观的态度,一味打退堂鼓,而有的人则会勇于向上,与“拦路虎”做斗争。最终,那些临阵退缩的人,往往一败涂地,且一事无成;而那些勇于向上,勇于拼搏的人则走上了成功之道,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高中的学习注定是辛苦的,但我们可以学中求乐,苦中作乐,做一个快乐的学习者。认真听好每一堂课,记好每一次笔记,做好每一份作业,坚定自信地迈出每一个脚步。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我们有揽明月九天、取巨鳌撑天的志向,我们有滴水石穿、精卫填海的坚持,我们有宝剑一出、谁与争锋的自信。感慨今日长缨在手,试问何时缚住苍龙。 天道酬勤是我们的信念,永不言弃是我们的精神。古语云:“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在这最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将用青春的激情,编织我们葱茏岁月的梦想。 也许,最后的结果并不一定像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但毕竟生活不是童话,努力的过程,也是一种收获。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我们以愚公精神为航标,努力奋斗,在拼搏的天空里,展翅翱翔!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401班彭保泰 2014年3月1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