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资料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案例分析

马哲资料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案例分析
马哲资料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案例分析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作用是第二位的,其中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也反对把这种反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在性质和程度方面有两个方面,其实,这也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在自身发展中还具有历史继承性.主要有两个来源:一,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存在,二是集成前人留下来的精神文化成果.社会意识就是在这两个来源中相互作用形成的。

案例一乌托邦主义

乌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试图藉由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呈现于一理想的国家或社会,而促成这些价值和实践。一般而言,乌托邦的作者并不认为这样的国家可能实现,至少是不可能以其被完美描绘的形态付诸实现。但是他们并非在做一项仅仅是想像或空幻的搬弄,就如乌托邦主义这个词汇的通俗用法所指的一般。如同柏拉图《理想国》(Republic)(它是最早的真正乌托邦)中所显示的,通常某目的是:藉由扩大描绘某一概念(正义或自由),以基于这种概念而建构之理想社群的形式,来展现该概念的若干根本性质。在某些其他的场合,例如摩尔(Sir Thomas More)的《乌托邦》(Utopia,1516),其目标则主要是批判和讽刺:将乌托邦中的善良人民和作者当时社会的罪恶作巧妙的对比,而藉之谴责后者。只有极少数的乌托邦作者——贝拉密(Edward Bellamy)的《回顾》(Looking Backward,1888)即是佳例——企图根据其乌托邦中所认真规划的蓝图来改造社会。就其本质而言,乌托邦的功能乃是启发性的。

案例二阿拉伯亚里士多德学派

阿拉伯亚里士多德学派,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支。东方支派以巴格达为中心,于9~12世纪最为活跃,代表人物有肯迪、法拉比、伊本·西那和拉齐;西方支派以科尔多瓦为中心,活跃于11世纪以后,以伊本·巴哲、伊本·图菲利、伊本·路世德和伊本·赫勒敦为代表。该派的哲学家一般都精通各门自然科学,谙熟伊斯兰教义,多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本体论上,一方面承认安拉是宇宙万物的第一因和目的因,安拉是无始的、最高的精神存在;世界万物是安拉通过理性、灵魂一系列精神实体而流出的,安拉从总体上主宰世界,但不直接干预具体事物的活动。另一方面,又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永恒的,质量和形式构成了,具体事物,运动和变化是物质的特性,事物之间有着普通的因果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性便是宇宙的规律。在理性和信仰的关系上,推崇理性和知识。他们认为,在“美德城邦”社会里,君主应是贤明、睿智和完美的人,公民应具有文化素质和教养。人们之间平等、公正占有财产,和睦相处,社会(国家)的职责是为了满足公民的福利。他们的哲学思想不但恢复了被新柏拉图主义曲解了的亚里士多德学说本来面目,且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在自然观和科学观方面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为尔后哲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2世纪,该派学者的大量论著,通过西班牙等途径传入欧洲,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给西欧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以深远影响。伊本·路世德的哲学著作西传后,在意大利和法国形成了阿威罗伊

主义学派,在欧洲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

案例三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

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和邓小平作出了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这是一项重要而影响深远的决策,但在当时,这又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决策。办经济特区在中国乃至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先例,没有经验可循,必须“摸着石头过河”,必须以“杀出一条血路来”的精神,敢于“试验”。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国内外的反应非常强烈。

典故孟母三迁

(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释文)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分析

从案例一可知:虽然这种思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它反映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它相应的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它对社会存在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案例二可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与社会存在。

从案例三可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性。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总结

上图可知,虽然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方面的,而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方面的,但是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通常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与物质交往当中的产物,它是伴随着社会与人们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但是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它与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先进的思想是可以在一定的程度是预见和推断未来的,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的就阻碍社会的发展,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

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发展水平以及发展要求决定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因而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着人们对产品的分配关系。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的时候,它就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的时候,它就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案例一空想社会主义

1825年英国罗伯特·欧文在印第安纳的纽哈蒙尼建立了“新和谐村”移民区,企图通过合作社使富人和穷人一起和平过渡到新社会。

欧文的“新协和”共同体位于印第安那州的瓦巴什河畔,占地2万英亩,其中2000英亩是正在耕种的土地,其余是荒地。于1826年7月4日举行了落成式,还发表了个精神独立——不受私有财产、无理性的宗教和婚姻的拘束——的宣言,然后为它起了个表示愿望的美称,叫作“新的协调”。共同体初创时共有900名男女成员,其中包括作家、医生和工程技术人员。这些人员大都来自美国的各个地区,也有少部分来自欧洲国家;他们基本上是应欧文的邀请而来的。在共同体创建的头几个月内,欧文与其二子威廉。欧文建立起代议制式的政府,幷实行财产公有和合作劳动制度。但是,为时不久,共同体在组织上就发生严重冲突,幷因此分裂成几个独立的单位,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同体的分裂给其倡导者欧文以沉重打击。他从中得出这样的教训:如果群众未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在完全新的环境下,共同体是没有希望获得成功的。当欧文看到共同体不可能达到他的目的时,就返回了英国,共同体也于1827年以失败而告终。他在许多地方进行过类似的实验,都无一例外的失败了。尽管村内有欧文本人的投资,还有村内的各种实业,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该实践注定与成功无缘。

案例二各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奴隶制社会的“奴隶的生产力”,用奴隶制的生产方式组织起来,在这种生产方式中,奴隶的劳动是被迫的,是没有什么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到封建社会,这种生产方式显然不利于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于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就产生了,地主把土地租给农民,农民自主耕种,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发挥出来了。新的“土地的生产力”和新的租种土地的生产方式成对产生出来。地主和农民阶级成对产生出来,于是产生了新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机器的采用,手工业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就不能适应机器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大量雇佣工人的工厂生产方式就产生了,实际上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在交换领域,工人不是奴隶,有“平等”“自由”的地位,但在生产领域,雇佣工人就是现代奴隶,除了维持必要生活的工资外,他的劳动象奴隶一样被资本家占有,这是社会运动在现代水平上向奴隶制的一种“复归”。“工业经济生产力”与雇佣劳动生产方式成对出现,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成对出现。

案例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各地纷纷提出工业大跃进和农业大跃进的不切实际的目标,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在农业上,提出“以粮为纲”,不断宣传“高产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亩产量层层拔高;在工业上,错误地确定了全年钢产量1070万吨的指标,全国几千万人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并且“以钢为纲”,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大跃进”。“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大跃进”期间,长沙农村又兴起了一场人民公社运动。1958年8月26日,长沙县高塘人民公社成立,成为湖南省第一个人民公社。9月中旬,郊区农村率先实现公社化,成立岳麓、东风、万年红三个人民公社。到10月,长沙、望城、宁乡、浏阳四个县先后裁撤乡镇,建立人民公社共四十一个,完成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它大力推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采取大兵团作战方法,从事农业生产,并实行生活集体化,大办公共食堂、幼儿园、敬老院。人民公社化违背社会发展规律,脱离实际,对农村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在农村公社化运动推动下,长沙城区也办起了人民公社。9月10日,长沙市区第一个人民公社红旗人民公社的成立,随即又有天心、先锋等人民公社的成立。

与此同时,《决议》下达后,全国迅速形成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热潮。到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没有经过认真试验,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大办人民公社的过程,实际上是大刮以“一平二调三收款”为主要特点的“共产”风的过程,使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在许多方面混淆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公社随便调用社员、生产队的劳力、资金、土地和财产,取消了农民的自留地,出现了剥夺农民的情况。按劳分配的原则遭到破坏,发生了严重的平均主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分析

从案例一可看到:他们的思想是超前的,但是不是很适应当时时代的。因为那时候当时世界还是正在发展着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社会还尚未趋向完善。他们说反映的只是在发展资本主义当时社会反映出来的资本主义弊端,趋向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但是在当时发展他们所谓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当时的生产力尚未达到要求,无法支撑社会主义的高级生产关系!也正是这样,在他们的实践中就验证了他们的空想是空想!他们的理论没有可以依靠的生产力基础。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必须相互协调配合,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上层建筑。在当时,资本主义刚刚开始他新的生命历程,尽管在较短的时期内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物质资料并未极大丰富,没有条件实现空想社会主义者心目中的“乌托邦”世界。

从案例二可知:只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社会才会发展,进步!就是奴隶社会有着适应奴隶社会的奴隶制度,符合当时的生产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与之相同的是封建社会,有合符它自己的生产关系,适应那种自给自足的生产力。到了资本社会,大规模,大工厂生产,雇佣关系的生产关系使得社会大发展。生产力在提高,社会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了从封建社会地主关系到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关系的大发展!即是: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适合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就逐渐变成不适合新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了,矛盾就日益激化起来,其性质也由非对抗转化为对抗,这时就必然要提出根本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要求,于是就进入到根本改变生产关系性质的阶段。

案例三可知:生产关系要以当时的生产力相适应,否则,社会就会大动荡,停滞不前,反而倒退。有什么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生产关系,而不是有什么生产关系就要求有什么生产

力!

总结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在新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来以后的一定时期内,生产关系的性质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基本上是相适合的,这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而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时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虽然也有矛盾,但不具有对抗性质,因此,不会、也不需要对生产关系进行根本变革。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适合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就逐渐变成不适合新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了,矛盾就日益激化起来,其性质也由非对抗转化为对抗,这时就必然要提出根本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要求,于是就进入到根本改变生产关系性质的阶段。在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实现以后,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不适合又转化为适合,从而又在新的基础上开始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由适合到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适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无限的前进运动过程。这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形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表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的普遍的规律。这个规律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基本趋向,揭示了生产力在生产方式矛盾运动中的始终决定作用,从而也揭示了生产力是推动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特点是:

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基本相适应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改变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状况;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当家作主的是全体劳动者;按劳分配把社会生产劳动与个人物质利益正确地结合了起来。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也有不相适应的一面。即使是基本上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它的某些方面也会变得不相适应,需要通过改革,要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内容和形式。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调整和改革加以解决。所以我们发展经济的时候,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基本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的,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存在着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某些因素和环节。因此,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须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深入的改革,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仍然不高,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参差不齐。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这种低水平、多层次和不平衡的特点将长期存在。这种多层次的生产力,不同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就决定了我国的生产关系具有多种层次和多种形式。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案例一改革开放政策的形成过程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一、对内改革的开始

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二、改革开放政策的形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和广东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1988年4月13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关于建立海南省经济特区的决议,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

1979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新时期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对

对于改革开放的评价

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我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们30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现在按照GDP来算,中国在世界上占第四位。有人说很快会赶上德国。按照PPP(购买力评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大概是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万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的比重大大增加。现在中国拥

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000多亿,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之所以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结果。

0年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党领导下的改革,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第二,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位的。小平同志讲,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话,我们的风险就比较少,而且通过试验成功了,在全国推广。如果不成功,我们就停止下来。所以这样的话,我们从改革过程当中,这条特点也是很突出的。当然,改革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要突破,要加快步伐。当然我们要吸取历史教训:"大跃进" .在生产发展同时要实事求是,立足于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另外还要照应生产力发展.这样我国就可以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迅速发展.

案例分析:

从改革开放的案例中,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中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然后逐渐成为兴旺。从中国当时的经济基础出发,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形成了改革开放的一些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影响群众的意识形态,使其投入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同时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使得改革开放实现了高速的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因此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上层建筑,这样才能控制经济关系在“秩序”范围内,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案例分析 ——“明星入大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原理 在当今社会,某明星被高校录取的新闻已不再是新鲜事。众多体育明星、歌手、演员在 他们事业的低谷、转型等阶段,都选择了进入高校深造的道路。我们将就这一现象讨论其中 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下面是几个个例简述: 邓亚萍,前乒乓球世界冠军,退役之后,她先后到清华大学、诺丁汉大学和英国剑 桥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后入国际奥 委会等组织任职;——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21 世纪人才报联合发布《中国奥运冠军调查报告》指出,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出的奥运冠军非常少,奥运冠军多是获奖后到高校深造。由于体育明星的稀缺属性,大学往往破格招收,体育明星则敷衍了事,这使得他们的高学历更像是针对体育 成绩的额外奖励,搞笑者并不少见。据《新京报》的调查,奥运冠军邹凯在接受采访时不知 道自己读大几;跳水女皇郭晶晶自2002 年就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读书,始终没有拿到毕业证。 奥运冠军王军霞透露,自己曾上过四年大学,在辽宁大学读了两年,又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了 两年,但都没有拿到毕业证书,现在的最高学历毕业证来自辽宁体校,这是所中专学校。 ——资料来源:新华网2010 年9 月26 日《多体育明星念大学并不上课被指荣誉换文凭》从球星到老板,姚明如今又多了一个新身份——读书郎。 昨天,作为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的一名本科生,姚明时隔多年重回课堂。连上 6 节课,每节45 分钟,涵盖《大学英语》、《基础数学》和《中国近代历史重大问题研究》三门课程。 考虑到姚明的特殊身份,学校给了这位明星学生一些特殊待遇:为了让他在教室里坐得 舒服,贴心地换上一张特制的宽大座椅;为了让他兼顾事业与学习,特别采取单独授课与随 堂听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除了担心学业,困扰姚明的还有来自校友和媒体的“围观”。“姚师弟”、“姚校友”,, 走在 校园里,姚明身边总有众多举着手机、相机的“粉丝”同学追随;在他上课的教室外,无数 “长枪短炮”早已守候。——资料来源:《文汇报》2011.11.8 体育版 理论问题: 1.该案例中涉及了哪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浅谈如何看待明星入大学现象? 问题分析: 案例中涉及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认人在可能性空间内的选择。 社会生活问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 根据。明星选择入大学深造,其动机无外乎两种:炒作自身,提高知名度,期望在公众心中 塑造良好形象;提升素质,在所在的领域继续深造,或完成事业的转型。我们应注意到,无 论是哪种动机,都是建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社会发展对知识型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 单一的技能不再是事业成功的有力保障,靠吃青春饭成为了越来越不现实和长久的生存之 路,同时,高素质人才得到的社会尊重和社会地位也相应提高。明星提升素质或事业转型必 然需要文化知识的深造,认识到这一点的明星们争相投奔清华、北大等各大名校,或为收获名声与面子,或为真正学习知识。因此,明星入大学取得高文凭是顺应社会需求的体现,是 在面对客观规律时做出的满足自身利益的主观选择。 该案例涉及的第二个重要原理是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

马哲案例分析-做中国猫 抓中国鼠

邓小平有句名言“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由此,可推导出另外一句“猫论”——做中国“猫”,抓中国“鼠”。 “猫”者,立志为中国作贡献之仁人志士也;“鼠”者,影响和阻碍中国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问题也。中国的GDP已过万亿元大关,居世界第六,但目前还存在着多方面的经济社会问题(诸如腐败、下岗失业、市场秩序混乱、收入差距过大、“三农”问题等)亟须我们解决。有些问题之“鼠”不仅多和大,而且还很顽固,并反复滋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能逐步解决。我们要坚持不懈,进行一场灭“鼠”的持久战,直至把“鼠”消灭。 要做中国“猫”,抓中国“鼠”,就要打破一切教条主义,打破一切学说和思想的“原教旨主义”。由于历史上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给中国造成了巨大危害,因而人们对此高度警惕。但有的人却自觉不自觉地钻进了对美国、当代西方学说特别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教条主义,满脑子装了一大堆西方的模型,总习惯于以西方的模型观察和套用中国的一切,甚至习惯于用西方的话语体系分析、评判和阐述中国的现实,而不管这个模型是不是符合中国国情,能不能被中国大多数人所接受。这同样会对中国造成严重危害。 要“做中国猫,抓中国鼠”,就必须真正立足于中国,一切从中国国情、中国特色出发。中国要虚心学习和广泛吸纳各国的优秀学术思想,特别是经济学理论。但在中国,西方优秀学术思想只有本土化才会有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西方优秀学术思想本土化,这是中国特色独特发展道路的本质要求。 中国的国情特色不仅指整体的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差异,也包括中国国内各地区的差异。有的人不太喜欢“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的提法,把这看作是阻碍中国步入世界大道的借口和理论盾牌,主张推倒它,按照西方“先进的”模型一揽子设计和改造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体制。对中国目前某些不理想的现实,则主张“全盘否定,推倒重来”。在有的人看来,这是一种改革的理论和主张。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天真”和“浪漫”的激情。有的人确实很想抓“中国鼠”,在思想上却一味认为,只有“洋猫”才能抓住中国“土鼠”。真的是那样倒也好——不管“洋猫”、“土猫”,能抓住“中国鼠”就是好猫。但这也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 1989年,美国国际经济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约翰·威廉姆森提出了“华盛

行政决策学_模拟试题_1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狭义的决策专指决策者对()选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最终“拍板”。 2、经验决策总的说是来和()方式相适应的. 3、行政决策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为()收集、处理和传输信息,它是行政决策体制中的“神经系统”。 4、行政决策体制包括3大系统:行政决策的中枢系统、()和行政决策信息系统。 5、依据行政决策()划分,可分为宏观决策者和微观决策者。 二、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10分) 1、经验决策总的说是来和()相适应的。 A. 小生产方式 B.社会化大生产 C . 科学技术 D.个人经验 2、行政决策的主体是行使( )的行政组织及个人。 A.国家司法权 B.国家外交权 C.国家立法权 D. 国家行政权 3、中国共产党在行政决策中枢系统中的政治领导的地位由()决定的。 A. 国体 B.政体 C.国情 D.历史 4、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不仅是国家重大事项的决策者,而且还是本级行政机关决策行为的()。 A.执行者 B.策划者 C.组织者 D.监督者 5、领导集体的知识结构,从总体上说,应该是高水平的文化知识结构,同时,还应具有:()A.互补性 B.全面性 C.差异性 D.创新性 三、多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10分) l.决策活动具有的基本特征除了预测性和可行性之外,还有( )。 A.针对性 B.目标性 C.实施性 D.选择性 E.优化性 2. 依据行政决策主体地位的不同,可分为() A.国家决策 B.地方决策 C.基层决策 D.战略决策 E.战术决策 3、行政决策中枢系统的职责主要有:() A. 考虑决策目标的确立。 B.组织决策方案的制订。 C. 负责决策方案的抉择。 D. 负责决策方案的调查。 E. 领导决策方案的实施。 4、属于我国行政咨询机构的组织有:() A.政策研究室; B.各类专业研究机构; C.学会、研究会等学术性咨询机构; D.民间咨询公司; E.专家顾问委员会。 5、行政决策者素质的特点主要有:() A.综合性 B.动态性 C.层次性 D.单一性 E.复杂性 四、词语解释题 (每小题5分,共15分) 1、经验决策 2、行政决策体制 3、能力素质 五、判断说明题 (每小题5分,共10分) 1.经验决策就是“不科学的决策”。 2、行政咨询研究工作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以执 行领导人的指示为前提。 3、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是行政决策者能力素 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六、简答题 (每小题6分,共24分) ? 简述决策的基本特征 2、行政决策中枢系统的职责有哪些? 3、简述行政决策者素质的重要性。 4.合理的行政领导智能结构是怎样的? 七、论述题 (13分) 1、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说明行政决策在行政 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八 . 案例分析题 (13分) 【案例正文】改革之初小岗村人的风险决策 1978年冬,当“史无前例”的那场运动结束两 年多,党的工作还在“两个凡是”指导思想下 徘徊的时候,尽管在这一历史的转折关头由《光 明日报》发起的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 讨论打破了思想僵化,但经济改革的行动还在 坚冰冻土下缓缓涌动。这一年,安徽凤阳县小岗 村这个全县最穷的村子,夏收之后每个劳动力 分到3.5公斤麦子。据说小岗村18户人,只有 两户没讨过饭,一户是当教师的李学桐,每年大 约有几个零用钱可勉强度日,一户是在县银行 工作的严宝才,由于吃的是公家饭,微薄工资在 那个年代完全可以养家糊口。区区3.5公斤麦 子,再加上微不足道的一点秋粮何以活命?小岗 村当时并不出名,但“凤阳花鼓"却是尽人皆知 的。“左手锣,右手鼓,打起那锣鼓唱一路。人 家的丈夫作威又作福,我家的丈夫只会打花 鼓……” 这年秋天,严俊昌当上了队长。这个倔犟的汉子 几经琢磨,在冬末的一个晚上硬是把18个户主 集中在家里,开了个“无声的会议”。会议的中 心内容就是一张条子:“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 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不在(再)向国家伸手 要钱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 (甘)心。大家社员们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到 18岁。”就是这么一张条子,标点符号是后加 上的。错别字不少,在18个人手中传来传去, 不识字的就由别人在耳朵边悄悄嘀咕一番。满 屋子里,除了十几个旱烟袋吧嗒吧嗒地冒烟儿, 再没有别的声响。最后,严旗顺这个全村德高望 重的老汉第一个在条子上摁了手印,大家随即 仿效。把个白纸条上摁了红红的一片。就这样, 大包干誓言在严俊昌主持下秘密诞生了。 小岗村人为了保命,偷偷地将土地包产到户,这 个秘密并没有维持多久。当时村里许多人为严 俊昌捏着一把汗,担心这样下去会犯事;周围的 村民也很快发现小岗人干活尽是一 家一户 ,他们莫不是分田了?终于纸包不住火, 小岗村一下子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引得各级 领导都跑来了。由于历史原因,领导们态度自然 形成了四种情况:一种是不打招呼,看完了就走 人;一种是也看了,也听了,临走时靠眼神说话, 使足劲同严俊昌握手告别;再下来的不是公开 支持便是非常恼怒,当时公社书记一气之下,把 给小岗村的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也给扣下了。 县`地区和省里不少领导均以不同方式支持了 大包干,默认便是一种最好的支持。不过他们感 到忐忑不安的是,一旦老天不帮忙,收成不及上 年,大包干就会被一棍子打死,政治生命也就跟 着完了。 1979年秋天,县委书记陈庭元满面春风,将一 份统计数据交到省委:1979年全县的粮食产量 比上年增产67%,油料增产1.4倍;小岗村粮食 总产6万多公斤,相当于1957年至1970年14 年粮食产量总和,自1956年合作化以来第一次 向国家上缴粮食12488公斤。秋末的时节,在陈 庭元的积极倡导下,省委决定在凤阳召开一次 “不讲话的现场会”。与会的全区四级干部不 听报告、不讨论、不总结,包括小岗村在内实行 大包干的几个村子,你愿看哪家就看哪家,愿找 谁谈就找谁谈。结果在这次“会议”之后,分歧 统一了,争议平息了,犹豫者坚定了,等待观望 者“披挂上阵”了,大包干在整个安徽很快推 开了。 【案例思考】 本案例蕴含着什么道理,通过案例得到什么启 示? 一、填空题:1、行动方案的最终; 2、小生 产; 3、行政决策者; 4、行政决策的咨询 系统;5、内容的范围 二、单项选择题:1、A ;2、D.; 3、A ; 4.D ; 5.A 三、多项选择题:l.ABCDE ;2.AB; 3.ABCE; 4.ABCD; 5.ABC 四、名词解释 1、经验决策——是指决策者凭个人经验和智慧 制定决策的活动。 2、行政决策体制——是指用制度加以固定的 承担行政决策任务的机构和人员的职权、结构 以及相互关系的总称,具体包括行政决策各项 职能由哪些机构承担,哪些人员参加,各个机

大工马哲案例

1 答:同意 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 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必须立足于党的整个历史,立足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立足于毛泽东在党的历史发展的各个重要关头所起的关键作用。不能只看到建国后特别是晚年毛泽东犯了许多错误。 对于毛泽东的错误,一定要毫不含糊地进行批评,但是一定要实事求是,分析各种不同的情况。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毛泽东在“大跃进”等问题上,犯了大错误。但是,不能认为这些错误都归毛泽东一个人负责,这不符合事实。在决议起草之初,邓小平就明确指出:“中央犯错误,不是一个人负责,是集体负责。”毛泽东犯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犯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犯错误。 “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 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些都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意愿的.因此是对社会前进起到积极作用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毛泽东的历史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2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与阶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论,才有可能对任何著名的历史人物作出正确的辩证的评价。所谓历史主义就是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看其对历史的运动发展是起推动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所谓阶级分析是考察阶级社会的历史人物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和理想,损害什么阶级的权利和愿望,并对各个阶级的进步性和反动性作出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第一,旗帜鲜明和毫不动摇地指出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毛泽东的功绩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对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的,是对生产力起到推动作用的,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毛泽东思想是毛主席一生中正确的部分。毛泽东思想不仅过去引导我们取得革命的胜利,现在和将来还应该是中国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这样就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捍卫了党和国家的历史。毛泽东大多数情况下坚持正确的阶级立场,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他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担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任务,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毛泽东同志在长期革命斗争立下的伟大功绩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第二,毫不含糊和实事求是地讲毛泽东后期的错误。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同志不是没有缺点、错误的;要求一个革命领袖没有缺点、错误,那不是马克思主义。”毛主席的错误和林彪、‘四人帮’问题的性质是不同的。要区别毛主席的错误同林彪、‘四人帮’的罪行。毛泽东所犯的错误,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错误,而不是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的根本错误;不是为了自身利益对国家和人民所犯的错误,而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毛泽东同志犯了错误,这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犯错误,是一个伟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仰望人类思想史的浩瀚星空,上面闪烁着千百颗光彩照人的智慧之星,从探究世界本原的古希拉的先哲们,到构建了人类历史上最庞杂的一个辨证法体系的黑格尔;从重人事,定礼乐、倡仁道的中国儒学始祖的孔夫子,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面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的孙中山,他们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但是,在群星灿烂的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能象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的认识如此深刻和透彻,更没有一种理论能象马克思主义那样如此富有成效地改造了人类生存的“小小寰球”。当今世界和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最伟大的革命,而这场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做为精神武器和思想旗帜。可以说,要了解世界最近一百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是不行的,要认识现代世界的基本格局和纷繁复杂的现象,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也不行;同样,要展望我们食品药品发展的前景,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更不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当代“必要”的哲学。它不仅提供了给我们一种历史观,同时,它也是我们作为历史创造和工作实际的行动指南,尽管当今的世态和社会包括一些工作思维是多变的,但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的必变是肯定无疑的,但我们要看到大部分的改变将是在马克思理论本身的鼓舞和指导下进行的。 就从我们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来看,从成立至今我们为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作出了许多的贡献,成绩是肯定的。但我们也要清晰的看到,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矛盾,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出现,要求我们必须要从理论上、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否则我们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就不能更好地

7作品示例:小岗村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营销策略

小岗村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营销策略 摘要:近年来,红色旅游发展态势很好,但作为一种专项旅游来进行产业开发,却存在很多的问题,尚未系统进行市场营销分析和策略研究。本文通过对小岗村的实地调研,从发展农业红色旅游的角度,分析了小岗村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小岗村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红色旅游的市场营销策略,从而发挥红色旅游的经济、政治等多重功能,以实现小岗村红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岗村;红色旅游;营销策略 红色旅游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活动,它是由有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孕育衍化而成,并在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类型,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模式。相对于其它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更多是以参观游览红色景观为主要内容,以接受思想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它具有游客市场较为固定,以公费旅游为主,产品捆绑式销售等特点。借助良好的政策环境和高品位的红色旅游资源,实现产品的多样化、综合化,走政府主导加市场化运作的道路是目前国内已经成功开发的主要红色旅游地的发展模式[1]。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率先实行了“大包干”,促使农民走上自给自足的道路,从而形成了“大包干”精神。2004年,沈浩同志到小岗村任党支部书记,任职的近6年来,发展了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沈浩精神。小岗村以二者为依托,发展农业红色旅游产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分析了小岗村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发展现状 (一)小岗村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美誉。以前却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2004年,时代先锋,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部沈浩同志到小岗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带领全体党员、民众进行新的创业,小岗村又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2008年9月30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到小岗村视察。“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是小岗村红色旅游的主要文化内涵 (二)小岗旅游资源 小岗村在凤阳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凤阳县文化旅游局、凤阳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精心策划、量身打造,大力发展小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六则

案例六则 一、 施氏与孟氏 鲁国一户姓施的人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喜欢学习仁义道德,一个喜欢学习带兵打仗。爱学仁义道德的儿子用他学的一套去找齐国君主,齐国留下他,让他做了公子的老师。爱学用兵打仗的儿子用他学的另一套去找楚国国王,楚王很高兴,封他做了军官。这两人的官薪很快使自己富裕起来,他们的官位也使他家荣耀无比。施家的邻居是孟家,也有两个儿子,二人学的东西也跟施家儿子一样,可是一直很穷。他们羡慕施家,就去请教,施家两个儿子就把实情告诉了孟家。可是,孟家一个儿子去了秦国,要秦国推行仁义一套东西,秦王说:“如今诸侯争霸,所追求的是军队、粮食。如果用仁义来治国,那非亡国不可。”说完就把孟家儿子阉割了。孟家另一个儿子去了卫国,要卫国推行扩军备战的一套。卫侯说:“卫国是个弱国,处在大国之间。大国,我们尊奉它;小国,我们安抚它,这才能使卫国得到安宁。如果一味依靠兵力和权术,灭亡是无疑的。现在假使放你走,你到别的国家,也一定要危害我们卫国的。”于是就砍断他的脚,把他遣送回鲁国。回家后,孟家父子跺脚捶胸地责骂施家。施家说:“……”。(1)为什么施家和孟家的儿子学的东西相同却命运不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请根据(1)的讨论补充施家对孟家指责的回击。 二、 丑姑娘变靓法 有一位姑娘,常常为自己长得不美而自怨自艾。有一天,一位心理学家与她做了一番长谈,最后叫她去买一套漂亮得体的新衣服,请发型师做个好看的发型。然后,星期二晚上到他

家去参加一个晚会。 星期二这天,这位姑娘做了一个得体的发式,买了一套合身的衣服。晚会上,它又按照心理学家的吩咐去做——热情地与大家打招呼,笑容可掬,举止得体,还发挥了幽默的谈吐。这使她成了晚会上最受欢迎的一位客人。 晚会后,新认识的朋友争相与她交往,这引发了她对生活的巨大热情,展现出身上蕴藏着的青春美,较往前判若两人。有人对这位心理学家说:“你创造了奇迹。”心理学家说:“是谁让她变美的?只有她自己。” 如何理解心理学家的话?你的长相如何,应该怎么看待? 三、 鲨鱼的命运 一般的鱼有储气的鳔,便于上浮与下沉,在水中游动自如。鲨鱼无鳔,只有不停地游动才能避免下沉。鲨鱼天生少一个生存条件,却能成为“水中霸王”,而一般鱼多一个生存条件,命运却不见得怎样好,有的还被鲨鱼吃掉。鲨鱼为什么能成为“水中霸王”?对我们有何启发? 四、 “野马结局” 非洲草原上有种吸血蝙蝠,它身体极小,常叮在野马的腿上吸血。不管野马怎样狂奔、暴跳,就是拿这个“小家伙”没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民生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民生问题 摘要:民生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更是新时期各项工作的重点。作为一名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我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思考民生问题的哲学依据。 关键词:民生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实践与认识、矛盾论、科学发展观 一、案例陈述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这个问题,十八大报告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民生发展的幸福画卷。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 十八大报告具体论述了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问题,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些令人鼓舞而又实实在在的举措,彰显出执政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诉求。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夯实幸福民生的基石。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

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这些举措,将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幅提高。 二、问题陈述 讲过上面案例,引起一下几点思考 第一,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问题形势严峻。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全相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所以这些,使得我国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突出和紧迫。 第二,看病难问题的存在。健康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发展,医疗系统体制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旧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健全。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还比较低、保障面窄、社会化程度较低、制度不健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迅速增长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需要社会保障基金的支持,无论是社会养老保险,还是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要正常运转,必须要有社会保障基金的支持。二是农村、小城镇社会保障刚刚开始探索,大部分地区是空白。三是城市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宽。 第四,社会管理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一个社会的稳定靠的是完善的社会管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管理也面临诸多新课题,如对社会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处理、环境污染、环境恶化等。而社会管理环节的脆弱或者漠视,导致

农村改革30年十大里程碑事件

农村改革30年十大里程碑事件 新华网( 2008-11-24 10:15:52 )来源:手册2008年第6期 30年来,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税费改革,再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个个里程碑事件,推动着中国农村历史性变革的车轮,勇往直前! 农村改革30年十大里程碑事件 ●“包产到户”到“包山到户”——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30年前的1978年底,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订契约,决定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搞大包干。中国农村改革从此拉开序幕。中央在总结小岗村“分田到户”的创新实践后,作出全面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战略决策,实现“耕者有其田”。小岗村农民的“大包干”,由此成为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里程碑事件。30年后,中央在总结福建、江西、辽宁、浙江等地“分山到户”的创新实践后,作出在全国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战略决策,实现“耕者有其山”,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延伸到林地。 点评:从“分田”到“分山”,我国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一以贯之的改革,把耕地、山林的承包经营权,完整地交给了农民,确定了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中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在突破中完善,中国农村生产力,在改革的推进中得以解放。 ●取消农产品统派购制度——确立农民市场主体地位 1979年开始,我国逐步减少农副产品的统派购种类。1985年,国家全面改革农产品的统派购制度,取消了粮食、棉花的统购,将其改为合同定购,定购以外的粮食可自由上市。其他各类农产品,也实行价格放开,由市场供求调节。2004年,国家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直接补贴粮农。随后,《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公布施行。 点评:30年农村改革中,取消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突破性革新,我国确立了农民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为农村经济发展自此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闯开了道路。 ●乡镇企业——探索中国特色农村工业化道路 20世纪80年代,前身为农村手工业和社队企业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78年到1988年,是乡镇企业迅速崛起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期。党中央1984年发布文件将社队企业正式改称为乡镇企业,并肯定它是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1992年至1994年,乡镇企业发展步入第二个高峰期。国务院(1992)19号和(1993)10号文件,充分肯定了它的重要作用,为其创造了空前良好的外部环境。1995年以后,经过改制和优胜劣汰,乡镇企业进入稳步发展新时期。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到1998年时,乡镇企业

马哲材料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阶段测试试题(第一、二专题) 第一专题: 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这一理论(指马克思主义——引者注)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 材料2 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马克思逝世已100多年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产生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表明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材料3 华尔街金融危机的蔓延,使很多西方人反思美式自由市场主义的弊端,批判资本主义的鸿篇巨制《资本论》重新成为读者的宠儿。2008年10月17日,马克思著作《资本论》第一卷在法兰克福的“卡尔·马克思书店”已告售罄。致力于学术著作出版的柏林卡尔·迪茨出版社经理许埃特伦普夫说,今年年初以来,他们出版的《资本论》已卖出1500套,是2007年全年销量的3倍。连银行家和经理们也开始读《资本论》,“马克思现在绝对火”。柏林卡尔·迪茨出版社社长尤尔根·施特隆普说:“现在,马克思又成为了时尚。”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依据材料阐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结论。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经久不衰”。 3、马克思主义何以经久不衰?许良廷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经久不衰,概括地说,这是因为它是一个发展的科学真理。这种真理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是人类文明特别是近代欧洲文明发展的最高结晶。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才使它真正建立在坚实科学成果的基础上。简言之,这个理论依客观事实为根据,并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它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其基本框架是站得住的,是推不倒的。这种科学性还具体反映在马克思主义自身固有特点上。这些特点不仅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动力、基础和条件,而且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又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活力的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机制。那么,马克思主义有哪些固有的本质特点呢?其一,实践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依赖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由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能够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因此它是开放的、发展的科学理论,而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僵死的教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分析.

1.劳动 使猿脑变为人脑,提供意识的物质器官; 产生语言并为意识完善提供了必要形式; 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促进意识向深层次发展。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真正科学的理论。 3.正确区分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逻辑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论断既肯定又给予否定的自相矛盾现象。用通俗的说法就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而辩证矛盾则是指在客观现实中,事物自身所包含的对立统一关系。前者是一种认识上的逻辑错误,应予排除;而后者则是认识对象所固有的,应予正确地反映。 4.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就是全盘抛弃。 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典型:尼采的历史虚无主义、俄国的无产阶级文化派、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例如:对待自己的态度,不能是否定一切,容易导致抑郁 5.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重大发现之一。 第一、克服了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 第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第三、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第四、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6.西方经济学 价值:无差别的效用 价值量:边际效用决定价值量。“物以稀为贵” 稀缺性scarcity:经济学分析的前提 资源稀缺与无穷欲望的基本经济矛盾 7.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劳动价值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践并发展;丰富和发展 8.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是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暴力机关。资本主义宪法实行私有制、主权在民、分权与制衡和保护人权等四个基本原则,归根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建立。 资本主义选举制度名义上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形式,实际上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一种政治机制。 资产阶级的政党是代表国家内部不同阶级。竭诚或集团利益而夺取政权或保持政权的一种政治组织。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其局限性表现在:其民主是在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其平等是用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事实上的不平等;其政党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9.垄断价格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垄断价格的确定不能完全脱离价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 垄断价格不能增加商品价值总量,从全社会看,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 垄断价格的制定和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商品生产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变化。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哲)材料分析题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材料分析题2 15、材料1 恩格斯指出:“自然研究家相信,他们只有不理睬哲学或羞辱哲学,才能从哲学中解放出来.但是,因为他们离开思维便不能前进,而且要思维就得有思维规定,而这些范畴是他们从所谓有教养者的那种受制于早已过时的哲学残渣的一般意识中盲目地取来的,或者是从大学必修的哲学课中听到的一点儿东西中取来的,或者从各种各样的哲学著作中缺乏批判的和杂乱无章的读物中取来的,——正因为这样,他们同样做了哲学的奴隶。” 材料2 爱因斯坦认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地哲学思想。” 请根据材料,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回答: (1)恩格斯的这段话批判的是何种观点? (2)分析爱因斯坦在哲学与科学两者关系问题上的观点。 【参考答案要点:】 (1)在哲学与科学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是否认哲学对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因此要取消哲学;二是夸大哲学的作用,,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的东西。恩格斯的这段话批判的这是第一种观点。 (2)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正确揭示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他认为,哲学给科学发展以根本方法论的影响,哲学是对世界以及任何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具有普遍方法论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往往运用哲学所提供的一般概念和范畴,按照某种一般方法论进行分析和推演;哲学能够从总体上确定科学发展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向,哲学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能够为科学家提供创造性的空间.。同时他也强调,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时政知识和基础;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哲学也会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哲学从具体科学中不断吸取养料,才能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和原理。 1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 山东某地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秸秆“吃干榨尽”,对秸秆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

大一第一学期马哲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参考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D 4.B 5.A 6.A 7.D 8.D 9.B 10.B 11.C 12.B 13.C 14.B 15.A 16.A 17.C 18.C 19.D 20.A 21.B 22.B 23.C 24.B 25.A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BD 3.ABD 4.BCD 5.ABD 6.BCD 7.BCD 8.AC 9.ACD 10.AB 11.ABC 12.AB 13.ABC 14.CD 15.ABCD 三、论述题 1. 答案要点: 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要求各国发展生产力必须建立起 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我国现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不仅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而且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部门发展极不平衡。根据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我国必须依据生产力的实际发展状况和水平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如果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就会阻碍生产力的

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又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具体说来,第一,国有经济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第二,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占主导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具有重大意义;第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总之,我国在现阶段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适应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 答案要点: (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加强社会文化的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3)先进文化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能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在人类历史发展中,

马哲资料 世界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案例分析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案例:发现X1835 案例分析: 人类对宇宙之砖的不断认识过程。从宇宙是由原子构成的,到发现了原子核结构,再到基本粒子的大量发现,特别是被暂命名为X1835的新粒子发现,这一切变化和过程说明了客观实在的物质具有无限可分性。随着物理学对世界物质结构认识的不断深入,也直接影响到哲学上对“物质”概念的理解。近代物理学曾把原子看成是不可再分割的“宇宙之砖”,这曾有力地支持了“世界是物质的”这一唯物主义观念。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物理学上的放射现象、电子和原子结构的发现,对传统的物质、运动、时空等旧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物质不是客观存在,只不过是人的感觉复合而已,曾一度使唯心主义喧嚣一时。为此,列宁曾在20世纪初专门写了一部哲学著作《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批判了唯心主义世界观,并系统阐述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这样,不管物质的形态、属性、结构多么特殊、复杂和多变,它们都永远保持着“客观实在性”这一共同的根本属性。在物理学上,从原子核结构到夸克模型再到X1 835粒子的发现,说明了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但在对物质结构的无限分割中,始终不会改变“客观实在性”这一物质的根本属性。由此可见,列宁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这既肯宗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既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又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人类对宇宙的本质及其变化发展过程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尤其是对“宇宙之砖”的不断精细化理解。本案例从宇宙是由原子构成的,到发现了原子核结构,再到基本粒子的大量发现,特别是被暂命名为X1835的新粒子发现,可以看出宇宙的物质本质及其基本结构的无限可分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二、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案例: 1898年12月26日,玛丽在提交给法国科学院的报告中宣布他们又发现一个比铀的放射性要强百万倍的新元素——镭。这是皮埃尔·居里和他的妻子玛丽·斯克洛道夫斯卡婚后3年的伟大爱情的结晶。 这一发现把当时在物理学领域中信奉了几个世纪的整个理论翻了个底朝天。一些保守的科学家表示怀疑“镭在哪里?指给我们看看,我们才能相信!”皮埃尔和玛丽决心以事实来回答这一切怀疑。但是,要提炼出纯镭,必须要有大量的矿物和较大的实验室。沥青铀矿是一种最贵的矿物,他们买不起,后来在奥地利的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们花掉了全部的存款,变卖了所有值钱的东西,才买到十几麻袋沥青铀矿渣。为了实验室,居里夫妇同巴黎大学交涉,回答他们的是一番无情的嘲笑。最后是理化学校同意供给他们一个长期不用的木棚。木棚的地面是用沥青铺的,玻璃房顶破旧得不蔽风雨。室内只有两张破旧的桌子,一只炉子和一块皮埃尔用来进行计算的小黑板。居里夫妇就在这样的破屋里开始了伟大的科学试验。

马哲经济学计算题

1、假定某一资本的剩余价值率为100%,该资本4年 周转一次,试问该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为多少? 答案:M1;=m1;×n =100%×1/4 =0.25×100%=25% 2、一张面额为100元的股票,预计股息为8%,银行此时的存款利率为5%,求股票的理论价格应是多少? 答案:股票理论价格=预期股息收益÷银行同期存款利率=(100×8%)÷5%=160元3、某一年度社会商品价格总额为42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10次,求货币需要量?若货币流通量为5250亿元时,求货币的流通速度?答案:货币需要量(M) =PQ×V=42000/10=4200(亿)货币流通速度=PQ/M=42000/5250=8(次) 4、某一时期,流通中货币需要量为30000亿元,由于生产发展,货币需要量增加20%,但实际执行结果却使流通中的纸币量达到了50000亿元,求此时货币的贬值程度? 答案: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流通市场货币需求量/纸币流通总量=30000 (1+20%)/50000 =0.72,则纸币贬值了(1—0.72)×100%=28% 5、某企业持有一张面值为10000元的票据到银行贴现,该票据尚须73天才能到期,在年贴现率为10%的情况下,试问企业能得到的贴现值为多少? 答案:贴现金额=票据金额×(1—年贴现率*贴现日至到期日时 间)=10000×(1—10%×73/360)=9797.22(元) 7、某企业原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9:1,工人平均每月工资为500元,本月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采用了新的机器设备,使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到19:1.试问,在不追加资本的情况下,由于有机构成的提高,被排挤出工厂的人数是多少? 答案:在工厂有机构成未提高之前工人的每月的工资总额为:1000万 ×1/9+1=100万。因每个工人的工资为500元,故工厂的工人总数为100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