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丽江市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丽江市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丽江市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一、丽江市经济社会发展简要情况

丽江市总面积2.06万平方公里。2002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辖一区四县:即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总人口120万,超过3000人以上的世局少数民族有12个,少数民族占57%以上。丽江是一个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发展中旅游城市,是全国唯一拥有三项世界遗产桂冠的地级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区域、世界记忆遗产——纳西东巴文献古籍。

近年来,丽江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结合丽江实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取得了可喜成绩。2008年,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取得了可喜成绩。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0.8%,实现了两年翻一番的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6%。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管理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在不断的发展。现已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旅游文化名城,被列入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

二、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后,丽江历届党委、政府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把党的基本路线与丽江实际结合起来,立足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确立和实施旅游先导战略,逐步走上了一条旅游业主导的第三产业优先发展的路子。1994年11月,省政府在丽江召开滇西北旅游规划现场办公会,提出了“发展大理,开发丽江,带动迪庆,启动怒江”的发展思路,正是在这次会议以后,确立了丽江发展旅游业的方

向。1996年丽江“2.3”大地震后的恢复重建给丽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1997年12月,丽江古城成功申报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提高了丽江的知名度。1999年昆明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丽江旅游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实现了从接待事业型经济产业型再到支柱产业型的转变,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逐步形成。2006年2月,省政府在丽江召开滇西北旅游现场办公会,提出了“做精大理,做大丽江,做优迪庆,开发怒江”的发展思路,丽江旅游业又一次得到快速发展,进入了“提质增效,二次创业”的阶段。通过10余年的发展,丽江已成为在海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热区和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由1994年的21.69万人次和8141万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630万人次和近70亿元,其中海外游客近47万人次。

(二)发展旅游业的主要做法和体会

旅游业的发展是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不开的,没有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旅游业的发展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丽江始终把产业发展放在全国经济发展大背景下来思考和推动,始终深入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其他地区发展的情况,并结合丽江实际,注重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建设精品,创造名牌。

一是,坚持旅游先导。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和关心丽江旅游业的发展,省政府先后两次在丽江召开高规格的滇西北旅游发展会议,明确丽江旅游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从政策上、资金上、项目上给予支持。十余年来,丽江党委、政府始终把旅游业作为中心工作进行研究安排,把旅游业纳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优先考虑,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结合。1994年滇西北旅游规划现场办公会后,提出了旅游先导的发展战略,明确了旅游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此后历届党委、政府提出了把丽江建设成为文化旅游名市、旅游强市、国际

精品旅游胜地等目标和战略,不断抓好旅游宣传、景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在旅游业发展的规划制定、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形象宣传和市场环境优化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使丽江旅游业一直都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旅游业带动了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住宿餐饮等服务业的兴旺和发展,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扩大消费、拉动投资、招商引资、促进脱贫、安置就业、文化保护开发、干部群众观念更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促进了丽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始终把保护作为发展的基础,以发展作为保护的动力,通过发展提高对资源保护的认识、提高对资源保护的投入,努力做到既发展旅游,又保护资源,达到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现资源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丽江古城就是保护与发展结合统一的典范,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和海内外游客以及当地的群众对此给与了较高赞誉。保护丽江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丽江旅游业发展壮大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我们始终坚持把保护与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坚持大品牌带动。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实施大品牌带动大发展的战略,充分发挥丽江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优势,突出抓好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特色资源的开发,加快旅游品牌的培育和建设。自1997年丽江古城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老君山、丽江东巴古籍文献又先后成功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玉龙雪山成功列入首批国家5A级景区。这些资源和品牌有力地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目前,泸沽湖、摩梭风情、束河茶马古镇及古村落、古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又进一步增强了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是坚持突出名族特色。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加强名族文化保护研究、挖掘整理和开发宣传,打响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摩梭风情等知名文化品牌,充分发挥丽江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推动民族文化开

发与市场经济对接,注重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开发,推动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探索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路子,打好民族文化牌。

五是坚持开拓创新。加强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意和策划,充分借助和发挥专家、学者的才智和专长,为旅游发展出谋划策,集思广益,创造旅游注意力,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如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三位著名导演合作打造的《印象丽江》,充分展现了丽江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成为主体景区内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的新亮点、丽江旅游的新看点、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热点。在束河古镇的保护发展中,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以发展促保护的原则,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引资建设,通过科学发展规划、突出文化特色、让群众得实惠等做法,成功走出了一条“以镇建镇、以镇养镇、以镇兴镇”的路子,成为2004年中国宏观经济总结回顾中的一个成功范例,在中央电视台“中国经验”栏目进行了全面的宣传报道。

六是坚持对外宣传。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对外开放战略,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让丽江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丽江。先后举办了国际七星越野挑战赛,丽江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雪山音乐节、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年会等活动,多次组织纳西古乐会到国内外演出;与日本高山市、加拿大新西敏市等建立了友好关系,玉龙雪山与阿尔卑斯山等国家和地区促销,积极参加国际旅游交易会等活动,通过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对丽江进行宣传促销,不断扩大丽江对外影响力。

七是坚持基础先行。重点加强交通、市政、通讯、电力等基础建设,不断改善旅游通达条件和城市旅游功能。通过玉龙雪山景区投资管理公司、丽江古城管理公司、市投资管理公司、市土地储备中心等融资平台,积极举债投入道路交通、城市基础设施、景区开发建设,改善旅游发展条件和环境。以旅游兴城建,以城建促旅游,努力建设集山、水、田园风光和民族文化为一体的特色城市。

三、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神奇、神秘、秀美的丽江,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全国民族文化资源富集的地区之一,不同少数名族各具个性的文化样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使丽江成为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大观园。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丽江依托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借助旅游业的发展平台,突出体制和机制创新,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在文化建设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市场的需求,一些民营的文化单位应运而生并不断壮大,同时对现行的文化体制提出了挑战。如大研纳西古乐会、东巴宫等民间演艺团体开始走向市场,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大研纳西古乐会走出丽江、走向国外进行一定程度的商业演出,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2002年,丽江市与深圳能量公司签定了联合打造一台面向旅游市场的大型演出的协议,从而推动丽江民族歌舞团开始走向改制的道路,《丽水金沙》由此诞生。2003年4月,李长春同志到丽江视察工作,肯定了丽江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并决定将丽江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至此,在中央和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指导下,丽江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开,主要内容是:

(一)明确界定文化单位的性质,把经营性文化推向市场

按照文化单位的经营内容和性质,把其定位为公益型、混合型和经营型单位,分别采用不同的办法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第一类:经营性事业单位彻底改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规范的文化企业。如民族歌舞团、电影公司、有线电视网络公司、木府博物院等单位,将其人员、资产从原来的体制中剥离出来,撤销其事业单位建制,分别改制为国有控股或民营文化企业。第二类:把事业单位中经营性职能及资产、人员进行剥离,并实行公司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如丽江

日报社通过改制,建立起了社委会领导下的总编负责制,完成了干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并把广告、印刷等经营性部分剥离出来,实现了宣传与经营的分离,经营部分完全按市场化运作。丽江电视台除确保宣传管理权、节目终审权、播出平台所有权和综合频道、新闻宣传栏目外,其它频道和节目实行制播分离。组建了由市电视台控股的广告节目公司和频道管理公司。第三类:整合资源,为有条件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做大做强创造条件。如市、县(区)博物馆,按照所有权不变、利益关系不变、集中收藏展示的原则,将分散在市和一区四县的价值约1.5亿元左右的文物资源及固定资产进行了重新整合,组建了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为一体的丽江博物院,使我市文物管理机构由单一财政供养、条块分割的纯文化事业单位逐步向自收自支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变,为下一步进入市场,办好、做大文博产业创造了重要条件。更多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则主要是通过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增加投入促进其发展和提高服务水平。

(二)理顺关系,创新行业管理体制

撤销了原市、县(区)文化局(新闻出版局)和广电局建制,组建了市及各县(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将原有的“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调整充实为“丽江市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同时理顺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与“扫黄”、“打非”工作的只能关系,形成了“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工作模式;整合原文化、广电执法队伍,组建了市及县(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2005年11月,古城区率先在云南省成立了第一家文化产业协会,下设音像、图书、网吧、演艺、工艺品、娱乐、打字复印等七个分会,由各会员单位民主推荐产生了会长,制定了协会章程,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原则开展工作,全面履行协调、监督、服务、维权等职责,搭建起了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良性沟通的桥梁。至此,完成了三局合并及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组建工作,建立了新型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建立

起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新型文化管理体制和责权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逐步形成了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城市守信的文化市场秩序。

(三)出台政策措施,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快速发展

2005年底,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结束,体制性障碍基本消除,放手发展文化产业和繁荣文化事业成了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为适应构建文化旅游名市的要求,先后出台了《丽江市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关于加快丽江市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关于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的决定》等政策措施,提出了开发三种民族文化资源、培育壮大四大文化产业、建设五大基地的思路,落实了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策划和包装了一批文化项目,加大了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从而极大地推进了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

通过几年的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文化的活力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文化事业欣欣向荣,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群众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全市已形成了投资多元化、经营多样化、项目品牌化、产业互动化,以文化促发展的良好态势,涌现了一大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现代文化企业。全市文化产业经营户由2001年的840家增加到2008年的3127多家;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35亿元增加到10.6亿元,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10.5%;实现利税由2900万元增至8000多万元,增长近3倍;文化企业职工人均月收入从700元左右上升到目前的1500元以上,高的达8000多元。由于改革明确划分了公益性文化和经营性文化,在推进体制改革的同时推进了机制创新,从而对文化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更加规范和科学。在具有经营属性和竞争力的文化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后,政府就能拿出更多的财力物力,加大对公益型文化事业的投入,就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引导

和扶持民间文化的发展。2004年至2008年,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达6100多万元,比2001年的889万元增加7倍多;一大批社区和农村文化活动室得到新建,送戏下乡活动得到加强;民间自发组建的文学、书法绘画、摄影、文博、演艺等团体达70多家,露天歌舞等民间文艺异常活跃;电视、广播覆盖率分别达87%和94%。群众的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丽江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知名度迅速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到同步发展,探索积累了一些加快丽江发展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丽江将紧紧围绕打造文化旅游名市、构建和谐丽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突出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主题,抓机遇、打基础、建支柱、创名牌、增效益,深入实施“六大战略”,着力建设“生态产业发展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三大经济发展目标,促进丽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和谐发展。

天津市党政代表团到丽江考察,为丽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希望双方通过此次学习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合作,欢迎天津市有实力的企业到丽江发展。

丽江古城案例分析

旅游景区规划 姓名:代玉年级:2010级 学号:1041064115 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 丽江古城案例分析

目录 案例概述 (1) 丽江古城标识、标牌和解说 (1) 丽江古城旅游安全管理 (3) 丽江古城旅游产品管理 (4) 丽江古城旅游营销管理 (6)

旅游景区规划之·云南丽江古城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述: 丽江古城(大研镇)坐落在玉龙雪山下丽江坝子的中部,全城面积达 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万,其中纳西族超过16900人。因四周青山环绕,城中碧水盈盈,宛如一方碧玉大砚而起名为“大研镇”。丽江古城由大研镇、束河镇和白沙街三部分组成,其中以大研镇为代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以四周的高山作为天然屏障。 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纳西族风格的古代城镇。其始建于南宋后期,距今约800年的历史。历代均为滇西北政治、军事重镇和纳西、汉、藏等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的枢纽。丽江古城,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的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本文将从旅游标识、标牌和解说,旅游安全管理、旅游产品管理和旅游营销管理四个方面对丽江古城经行分析。 二、丽江古城旅游标识、标牌和解说 一方面,丽江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局专门设有旅游标准化办公室负责丽江古城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在标识、标牌等管理方面主要包括: 一、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设置整改:由数字化分公司负责完善了单位内部公共信息符等相关工作。如引导标识,在景区内设置了位置合理,指示清楚的规范标

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本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修改编辑!)

第一章可行性研究总论 一、项目背景 1、项目名称 乡村文化旅游建设项目 2、项目建设地址 某某省某某县,距省会贵阳365余公里,距州府凯里173公里。大利距县城25公里,宰荡距县城26公里,卡寨距县城97公里,晚寨距县城50公里。 3、规划范围 民族村寨用地规模为60公顷。 4、项目运营期 项目运营期25年,包括建设期5年。 5、项目业主单位 本项目业主单位:某某县旅游局 法人代表:石松敏 单位地址:某某县古州镇 6、项目总投资 该项目估算总投资8057万元。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目的、依据及内容 1、编制目的 ?遵循项目建设程序,为项目决策、资金筹措提出可靠依据; ?选择合理的技术方案,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对建设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为项目评估、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 2、编制的依据 ?《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范例》,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年1月 ?《旅游规划通则》(国家旅游局,GB/T18971-2003)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2014) ?《旅游项目开发可行性研究与经济评价实务全书》 ?《中共某某省委、某某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某某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某某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做好2009年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编报工作的通知》 ?《某某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某某省乡村旅游规划规范》 ?《某某省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 ⑴《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⑵《某某州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1999-2020) ⑶《卡寨村消防建设规划》(2016) ⑷《大利村消防建设规划》(2016) ⑸《某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⑹其他资料 2、主要内容 本项可行性研究报告以民族村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基本研究

初探东巴文化在丽江旅游业中的传承思路

初探东巴文化在丽江旅游业中的传承思路 近几年来,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东巴文化的商业气息也随之加强,如何实现在旅游业中对东巴文化的传承,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在分析了东巴文化传承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之后,重点论证了在旅游业中传承东巴文化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传承的一些基本思路。 纳西族的东巴文化,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形成,历史悠久、内容广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所指的是“窥中原之文脉、纳百川之精”的广义的东巴文化。即以纳西族东巴古文化为核心,时至今日纳西族创造的和吸纳的外来文化的总和。东巴文化既是传承了几千年的纳西族古代文化,也是延续传承至今的纳西族活态文化。 一、东巴文化传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丽江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商品经济对东巴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萌发拜金主义意识,把东巴文化作为一种纯粹的盈利性商品加以过度地利用和兜售,使东巴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商业气息,浮华成分也很多。东巴文化开始“商品化”、“走样化”、“粗俗化”,面

临着“后继乏人”的严峻形势。于是,“如何在充分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更好地保护、传承东巴文化”这一问题日益凸现了 出来。 目前主要是通过开办东巴文化学习班、创办农民夜校、组织山区尚存的老东巴进行了东巴文化传承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些传承形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开设东巴文化学习班的学校,出现了教学资金短缺的问题,且东巴文化教学与学生学业之间也存在冲突;因农民自身条件的限制,通过夜校传承东巴文化仍有较大的难度;因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在封闭的山区依靠老东巴传承东巴文化也是行不通的。 所以,从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当中进行东巴文化的传承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东巴文化的传承都具有巨大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在旅游业中进行传承的可行性分析 “旅游业是丽江的支柱产业,丽江市旅游局相关资料显示,2010年1至2月,丽江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15.9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7.71%。旅游业总收入预测12.51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9.21%;旅游对丽江地区的经济贡献率是其它产业不可替代的。”东巴文化是纳西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和“活化石”,有重要的历史、哲学、宗教价值和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丽江旅游业发展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1990年~1994年上半年是丽江旅游业发展的起步阶段,1990年到丽江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仅有9.8万人次,到1994年也只有21.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100万元。? 1994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在丽江召开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明确了“发展大理,开发丽江,启动迪庆,带动怒江”的旅游发展思路,并提出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在会议结束时提出的12条意见中,积极准备工作、将丽江古城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列为其中的工作重点之一。会后,丽江市提出并实施了“旅游带动”发展战略,加强了机场、公路、玉龙雪山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落实省长现场办公会议的诸项工作,把旅游业作为骨干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植。丽江旅游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到1995年游客人数增加到了84.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增加到了2.4亿人民币。? 1995年上半年,省政府正式同意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政府提出的申报要求,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同年6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主持会议,召集国家8位A级专家进行论证,正式确定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园林为我国1997年度世界遗产申报项目。丽江古城为首选项目。同年12月25日,丽江县政府决定成立申报工作组,申报工作全面展开。? 1996年2月3日,丽江发生了全国瞩目的7.0级大地震。丽江又抓住“2.3”大地震机遇,加大丽江的对外宣传,让世界了解丽江,让丽江走向世界;利用恢复重建的机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旅游业发展;同时利用恢复重建的条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同时,加快了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步伐,并取得成功,游客大幅增加。? 1997年12月4日,意大利那布勒斯世界遗产大会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填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尚无文化遗产的空白。随后,丽江游客大幅增加。? 经过1996年至1998年三年的地震恢复重建,丽江由云南改革开放的末端走向前沿,成为中国西部极具发展活力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1998年以后,丽江抓住′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了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树立丽江旅游品牌。1999年到丽江

丽江古城大研镇旅游策划方案

丽江古城大研镇旅游策划方案

丽江古城大研镇——旅游策划方案

【前言】: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以其江南水乡般的美景,别具风貌的布局及建筑风格特色,被誉为“东方威尼斯”。丽江古城始建于宋元,盛于明清,曾是明朝丽江军民府和清朝丽江府的府衙所在地,明朝称大研厢,清朝称大研里,民国以后改称大研镇。 该份策划方案经过规划目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景点现状分析、旅游资源评价与发展前景分析、旅游服务设施规划、旅游基础设施规划、旅游产品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营销规划来对丽江旅游进行策划。在此同时也发现丽江旅游上一些问题,比如交通、通信、住宿、休闲娱乐场所、引导标识等方面的建设,这些将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满意度。丽江的城市规划现在落入中国千篇一律的那种城市建筑的老套旧窠,看不到建筑物与绿树、绿地和水潭相互掩映的那种园林城市之美,看不到丽江应该有的高山边地城市建筑独特的生态景观之美和个性特征之美。而且城市周围的山林景观中,还有不少明显是过去开山炸石留下的难看疮疤,影响了丽江的市容。我觉得,丽江要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旅游名城,从空中鸟瞰,就要追求一种山水园林城市之美,一种人们飞临上空就心驰神往的效果。因此,今后在城市建筑中,空间的

疏朗布局、绿树绿地、河流湖泊与建筑物的间距和相互辉映,是至关重要的,即使是办公楼、宾馆酒店楼堂馆所等,都要在外观上体现一种本地建筑的特色。 目录 一、规划目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二、景点现状分析 三、旅游资源评价与发展前景分析 四、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五、旅游基础设施规划 六、旅游产品规划 七、生态环境保护 八、营销规划

丽江旅游开发对丽江经济环境的影响

丽江旅游开发对丽江经济环境的影响 丽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在丽江,不仅拥有着美丽的自然风景还有着清新的空气,这里的一切都让长期生活在快节奏的大都市里的人们深切向往不已,丽江的慢节奏和接近自然、享受自然的生活方式则让很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不仅如此,丽江的旅游资源还得天独厚:"两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是丽江旅游资源的主要代表。“两山”即玉龙雪山和老君山;“一城”即丽江古城;“一湖”即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泸沽湖;“一江”即流经丽江615公里的金沙江;“一文化”即纳西东巴文化是融纳西古乐、东巴经卷、东巴绘画、建筑艺术及宗教为一体的纳西文化体系;“一风情”即摩梭风情,其沿袭母系氏族男不娶,女不嫁的婚姻习俗,被称为“人类母系文化最火一片净土”。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主体,而丽江则成为了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来到丽江,每到旅游旺季,游客数量更是有明显的增加,有着人山人海的趋势。相比过去的游客量翻了不止一倍,这原因就是由于丽江人民改善了交通质量,使路途不再颠簸;同时,在不破坏原始风貌和原有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对丽江古镇、古城进行修建,并进行对古城旅游、卫生、周围环境的改善,对玉龙雪山、泸沽湖、蓝月湖等景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又在增强游客参与程度上,丽江古城先后开辟了游客参与性极强的四方街篝火晚会、酒巴恋歌、品尝风味等一系列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且参与性休闲旅游活动。推出了《印象丽江》、《丽水金沙》、《丽江大研纳西古乐会》等大型民族表演晚会,为到丽江休闲度假的旅游者提供了本土化、个性化、时尚化的体验型休闲旅游产品。这一系列的举动和措施都大幅度的吸引了游客来到丽江,来体验属于丽江的民族风情。 随着丽江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给丽江的各个方面也带来的巨大的影响。在经济方面:旅游的发展带动了丽江人民的生活方式,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给丽江人民带来了就业机会的增加,给许多无业游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不仅如此,旅游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像饭店、旅馆、餐饮、景区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旅游业带动了整个丽江的经济状况,平衡了地区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丽江社会的繁荣,增加了政府的税收;但是在这各种利益增长,趋势大好的背后还有着其不足之处,因为旅游活动是有很强的季节性的,旅游旺季时还好,但在淡季时不可避免会出现劳动力严重的失业问题,而且,经济、社会、环境、游客的兴趣爱好等都会造成丽江旅游业的衰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丽江旅游业发展太快,物价也跟着急速上涨。所以说,如何合理的运用旅游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社会文化方面: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丽江旅游的一大特色是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的水乳交融,这是丽江的魅力所在。然而,大群外来人口在丽江流动,与当地居民在接触中产生了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在这些交流中有对丽江的社会文化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积极方面是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对年轻人而言可以通过旅游来使自己开阔视眼,增长知识和才干在丽江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获得更高的精神享受,在包揽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加深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同时,在旅游交往时,可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人民的文化、思想、习俗、语言,有助于引进新的、有利的思想, 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在消极方面是大量的游客来到丽江,干扰了丽江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同时,丽江的居民为了多赚一些钱,使得古城、古镇逐渐商业化,导致原本的当地在生活上的一些习俗,游客无法再看见,也就逐渐失去了她的特色,游客来丽江所追寻的丽江特色,浓郁的民族气

浅谈乡村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

浅谈乡村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 发布时间:2011-8-1信息来源:《企业经济》作者:唐勇黄俐波[摘要] 本文探讨了乡村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提出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通过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对农村文化分类分层实施保护,注重提高农民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旅游经济;乡村旅游;文化保护;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唐勇,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黄俐波,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江西南昌 330200) 发展乡村旅游,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7月26日在视察上海崇明县前卫生态村时指出:“农家乐前途无量”。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确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以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用。开发乡村旅游,鼓励农民依托当地资源拓宽致富渠道,应当同时注意到乡村旅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独具特色的乡村风光和人文资源,而农村旅游文化资源又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所以开发乡村旅游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保护——开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乡村旅游开发为文化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于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影响,学者们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主要是如何发掘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保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旅游的适度开发与有效控制,有利于文化的保护。乡村旅游对于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传统资源就地转化为旅游产品,完成价值实现和大幅度升值,经济手段辅之以合理完善的行政手段,为乡村文化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1.为文化保护提供经济保障 发展乡村旅游是农民根据当地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乡村旅游扩大了城市居民在农村的消费,也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转移,带动了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扩大,推动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总收入的增长。农村经济的壮大,公共财政的积累,为农村文化资源的整理发掘、弘扬保护以及文化设施的建设提供了经济上的可能和支持。 2.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乡村文化中的许多内容逐步面临消亡,尽管专家倡议、政府呼吁保护,但是收效甚微。随着旅游开发的兴起以及外地游客的欣赏度的增加,这些文化内容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日益显现,使得那些面临失传的手工技艺、民间舞蹈和音乐等得到了重新认识和重视。人们为了发展旅游经济,不遗余力地挖掘传统文化,恢复一些濒临消亡或中断多年的民俗文化。尽管这些行为活动直接目的是经济利益,但是客观上还是起到了恢复和传承文化的作用。

丽江古城大研镇 旅游策划方案

丽江古城大研镇 ——旅游策划方 案

【前言】: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以其江南水乡般的美景,别具风貌的布局及建筑风格特色,被誉为“东方威尼斯”。丽江古城始建于宋元,盛于明清,曾是明朝丽江军民府和清朝丽江府的府衙所在地,明朝称大研厢,清朝称大研里,民国以后改称大研镇。 该份策划方案通过规划目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景点现状分析、旅游资源评价与发展前景分析、旅游服务设施规划、旅游基础设施规划、旅游产品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营销规划来对丽江旅游进行策划。在此同时也发现丽江旅游上一些问题,比如交通、通信、住宿、休闲娱乐场所、引导标识等方面的建设,这些将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满意度。丽江的城市规划现在落入我国千篇一律的那种城市建筑的老套旧窠,看不到建筑物与绿树、绿地和水潭相互掩映的那种园林城市之美,看不到丽江应该有的高山边地城市建筑独特的生态景观之美和

个性特征之美。而且城市周围的山林景观中,还有不少明显是过去开山炸石留下的难看疮疤,影响了丽江的市容。我觉得,丽江要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旅游名城,从空中鸟瞰,就要追求一种山水园林城市之美,一种人们飞临上空就心驰神往的效果。因此,今后在城市建筑中,空间的疏朗布局、绿树绿地、河流湖泊与建筑物的间距和相互辉映,是至关重要的,即使是办公楼、宾馆酒店楼堂馆所等,都要在外观上体现一种本地建筑的特色。 目录 一、规划目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二、景点现状分析 三、旅游资源评价与发展前景分析 四、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五、旅游基础设施规划 六、旅游产品规划

七、生态环境保护 八、营销规划 一、规划目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规划目的:为了真正把丽江城打造成国际休闲度假、会议和商务旅游基地,实现休闲旅游向度假旅游的转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丽江高原和农业、文化原生态、多样性的资源优势,满足中高端旅游者对旅游的高要求 (二)指导思想:丽江旅游发展中定向时权式原生态旅游文化度假村建设的理念 (三)原则:提升丽江游客的档次,同时达到旅游中的保护,保护原则中的体验 二、景点现状分析 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

丽江体育旅游研究

丽江体育旅游研究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和访谈法,在研究丽江体育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分析丽江体育旅游场域的形成以及丽江体育旅游场域的结构和 特点,提出“体育旅游场域”概念。对当前丽江体育旅游发展模式提出“加强政府规划引导,组建体育旅游组织机构,出台有关政策法规;加大投入力度,加快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专业人才,提高专业化水平;突出重点,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等建议。 关键词:场域理论;丽江;体育旅游 中图分类号:G 8005 文章编号:1009783X(2015)01012104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sports tourism in Lijiang,analyzes the formation of Lijiang sports tourism field as well as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sports tourism field”based on Bourdieu’s field theory.In accordance with the current sports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in Lijiang,it proposes to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 planning guidance,form

丽江旅游现状及对策分析

丽江旅游现状及对策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物质上的消费已经不像原来那样受欢迎,而精神上的放松成为了人们的一个追求,于是旅游业作为一种放松与陶冶自我的行业开始兴起,但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产生。 丽江旅游业现状 近年来,丽江的旅游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国内外产生着日益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据旅游主管部门统计2009年1至10月,丽江接待海内外游客638.63万人次,同比增长22.47%,其中海外游客44.1万人次,同比增长15.7%,国内游客594.52万人次,同比增长23 %。旅游业总收入72.7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2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4779.05万美元,同比增长17.92%,国内旅游收入62.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11%。丽江已经从“被遗忘的角落”变成了具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双重身份的旅游热点城市,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丽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珍爱。丽江也因其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而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旅游接待地。首先,旅游业带来的正面影响是不容否认的,如:旅游业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旅游业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增强了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等。其次。正如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利弊的两重性一样,旅游活动的开展,在促进传统文化复兴的同时,也给当地的传统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旅游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较之对自然环境的影

响更为广泛、更加深入,进而将影响到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应受到我们的更多关注。 丽江开发过程中问题 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游人超负荷的活动以及各种有损社会公德的行为给保护区带来的破坏。如游人过量所造成的三废污染,折木损花等,都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2、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在保护区修建宾馆等服务设施,由于工程大,占地面积也大,必然要破坏周围一些景物。保护区内修建道路,需要大量土石方,也将破坏道路两侧的植被,而且公路一开,曲径通幽的野趣会变成车辆来往的闹市景象,失去游览观赏环境。 二.游客进入带来文化冲击 1、传统文化舞台化、商品化 在旅游市场上,因片面追求旅游效益,而不顾当地社会人文资源的特性,进行完全趋从于旅游者口味的运作,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民族文化,将其传统的舞台艺术化、商品化是目前旅游开发的主要手段。虽然它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里,能有效刺激游客,使之产生旅游消费的作用。但它的致命弱点就是使民族传统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日益商品化。 2、生活环境及方式的改变

乡村旅游文化初探

乡村旅游文化初探 摘要 当代经济学者对社会经济形态研究表明,人类的产业发展方向大致是从农业跃迁向工业,然后再由工业发展到第三产业。当代产业理论所描述的第三产业指的是服务业,其中包括金融服务、生活服务、出行服务等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服务形态,旅游业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个产业体系。在非常长的一段时间里,旅游业发展依托的通常是一些地理和人文特色,以著名山水、古城、古镇之类的景点为圆心,发展扩散成为一个聚集的旅游系统。随着人类社会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大,并孕育出了一批从未体验过乡村生活的地道城市人。在这些长期与乡村隔离的群体中,乡村生活渐渐就发展成了一个别样的体验,乡村旅游由此有了萌芽。文章通过笔者对乡村旅游的粗浅剖析,介绍了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状况,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希望借此对未来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乡村旅游文化发展意义

目录 1 乡村旅游文化的形式及其特征 (1) 1.1乡村旅游文化的形式 (1) 1.2乡村旅游文化的特征 (1) 2 乡村旅游文化与城乡社会结构的关系 (2) 2.1乡村旅游文化对城乡社会结构的积极影响 (2) 2.2乡村旅游文化对城乡社会结构的不良影响 (2) 3 乡村旅游文化与乡村社区实践 (3) 4 发展乡村旅游文化的意义 (3) 参考文献 (4)

一、乡村旅游文化的形式及其特征 所谓的乡村旅游,指的是一种以乡村生活体验为核心,发展建立起来的一种旅游形态。乡村生活体验得以发展成为旅游文化支点的契机,是人类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这种推进使得许多城市人口对乡村慢节奏、简单、传统以及田园的一些元素心生向往。这一类型的旅游形式最早出现在城市化发展最早的欧洲,目前在我们国家的一些地区也有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态,具有许多和其他旅游方式很不一样的形式和特征,笔者将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对此进行论述。 1.1 乡村旅游文化的形式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但也已经萌芽了许多旅游形式。第一种是沿用旅游经典特色的观光式乡村旅游。以我国安徽省黄山市的宏村为例,其旅游特色主要就是古村观光。宏村是一个保留了古代村落特色的村落,当地村民将这种特色开发成为一种文化体验,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进去观光。这种观光式的乡村旅游形式,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拥有一些特色景致的乡村才能发展起来。第二种乡村旅游形式就更为容易实现,叫体验式乡村旅游。所谓的体验式,指的是将乡村生活方式包装成一种体验,吸引游客的眼光。常见的比如临水的垂钓捕捞体验,田园的自助农家乐体验等等,其旅游文化核心就是各个乡村独特的一些生活方式。第三种乡村旅游形式叫参与购物式,这一种目前在我国的发展也非常的典型。尽管目前我国的物流体系发展的已经非常现金,许多乡村的物产能够迅速流向城市,但产地购物依然对城市居民有不少的诱惑力。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我国的一些江南山区,许多农户依山建园,种植了许多果树,一些当地果园主就将果园采摘购物绑定成一种旅游体验,开展这种参与购物式的乡村旅游。我国的乡村旅游目前发展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未来可能还会有很多的旅游形式会被开发出来,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还未见端倪,因此笔者暂且不再赘述。 1.2 乡村旅游文化的特征 乡村旅游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乡村景色观光和乡村生活体验,因而乡村旅游的几个主要特征也体现在这两个要素上面。首先是乡村景色观光,其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原生性和传统性。我们国家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在非常漫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我国的主要经济生产方式都是农业生产,农村自然也就是是大部分人口的聚集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的农村自然而然地就发展成为了一个个具有当地特色的小生态系统,这些保留下来的传统特色,具有非常明显的传统性。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传统特色,一些村子得以开发成为著名的乡村旅游景点,如笔者在前文中提到的宏村。此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

丽江旅游业发展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1990年~1994年上半年是丽江旅游业发展的起步阶段,1990年到丽江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仅有9.8万人次,到1994年也只有21.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100万元。 1994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在丽江召开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明确了“发展大理,开发丽江,启动迪庆,带动怒江”的旅游发展思路,并提出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在会议结束时提出的12条意见中,积极准备工作、将丽江古城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列为其中的工作重点之一。会后,丽江市提出并实施了“旅游带动”发展战略,加强了机场、公路、玉龙雪山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落实省长现场办公会议的诸项工作,把旅游业作为骨干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植。丽江旅游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到1995年游客人数增加到了84.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增加到了2.4亿人民币。 1995年上半年,省政府正式同意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政府提出的申报要求,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同年6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主持会议,召集国家8位A级专家进行论证,正式确定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园林为我国1997年度世界遗产申报项目。丽江古城为首选项目。同年12月25日,丽江县政府决定成立申报工作组,申报工作全面展开。 1996年2月3日,丽江发生了全国瞩目的7.0级大地震。丽江又抓住“2.3”大地震机遇,加大丽江的对外宣传,让世界了解丽江,让丽江走向世界;利用恢复重建的机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旅游业发展;同时利用恢复重建的条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同时,加快了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步伐,并取得成功,游客大幅增加。 1997年12月4日,意大利那布勒斯世界遗产大会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填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尚无文化遗产的空白。随后,丽江游客大幅增加。

云南丽江古城旅游导游词范文4篇

云南丽江古城旅游导游词范文4篇An example of tour guide words of Lijiang ancient city i n Yunnan Province 编订:JinTai College

云南丽江古城旅游导游词范文4篇 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云南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云南丽江古城旅游导游词范文 2、篇章2:丽江古城导游词文档 3、篇章3:丽江古城导游词文档 4、篇章4:丽江古城导游词文档 篇章1:云南丽江古城旅游导游词范文 丽江古城有着多彩的地方民族习俗和娱乐活动,纳西古乐、东巴仪式、占卜文化、古镇酒吧以及纳西族火把节等,别具一格。今天小泰为大家带来云南丽江古城旅游导游词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云南丽江古城旅游导游词范文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丽江古城,我是你们的导游小赵。今天,大家可以跟随着我去丽江古城。在云南丽江,流传着这样一首诗:无限风光在丽江,丽江古城在东方,历经九百年不毁,丽江风景数它美。这是夸赞丽江古城风光美、历史久。现在,我就带你们走进这丽江古城去看一看吧! 百闻不如一见,现在我们就来到了仙境般的丽江古城。丽江古城依山傍水,以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环境相得益彰,到处都显示着一种恰到好处的美。游客们,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去看看吧!注意不要乱扔垃圾并注意安全。 我们现在就来到了丽江古城有名的“三眼井”,它从高到低分三级地势流淌,周围用石条分别砌成三到围栏。第一眼井日常饮用,第二眼井洗菜,第三眼井洗衣。因三眼井依地势而成,下塘水不会污染上塘水,既节约又环保。 当夜晚降临,月亮清亮地俯视着古城。古城的过道边上挂满红灯笼的酒吧和店铺,大家可以挑选靠窗的座位,细细体会它的意境。这时,被岁月磨得全无棱角的青石板,此时此刻似乎也有了生命。

丽江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丽江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丽江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丽江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丽江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丽江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精品源自中考试题 一、引言 丽江拥有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如古老的东巴文字、丽江古城、纳西古乐、茶马古道、白沙壁画等。伴随着旅游业的兴旺,丽江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丽江地区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流失严重。民族文化作为丽江人文旅游资源的代表,关系着丽江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加以保护和传承。因此,要协调好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实现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丽江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 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饮食文化、土特名优、手工艺、民风民俗等在商品经济的充斥下正在消失。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外来人口的流动、转换、冲击,给当地的本土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现在的纳西小孩子都不学母语,而开始学四川话和昆明话,他们认

为纳西语是对智利的一种障碍。即使在家里,也有好几个层次,往往是祖父母说纳西语,孙辈就不会说。伴随而至的色情、暴力等外来文化糟粕对丽江社会文化特别是对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其冲击力不可低估。 (二)管理跟不上,落实不彻底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够全面、管理跟不上等,会给丽江旅游带来压力。在旅游发展中重开发,轻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问题值得人们关注。对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开发,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经营;旅游者的大量进入,超过丽江接待地的接待能力,超负荷运营,给旅游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的破坏等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绿化不够、垃圾问题、河流污染已成为普遍的现象。丽江作为云南重要的旅游中心,与旅游城市本身应具有优美环境的要求极不吻合。 三、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一)政府主导 1.制定旅游发展和保护的总体战略规划 无论是从保护传统文化还是从提升旅游产业档次的角度着眼,都应带十分重视发展总体规划的作用。丽江旅游发展在开发和建设时建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精品资源和名牌,突出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确保丽江旅游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和在旅游市场上竞争力,实现旅游经营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从数量规模扩张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防止盲目竞争,遵循各种经济关系,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要营造和保护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提高丽江居民的民族

丽江旅游经济

丽江市以旅游产业为主导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云南丽江旅游的发展,通过“八五”期间的“抓观念、打基础”、“九五”期间的“抓机遇、促发展”和“十五”期间的“抓质量、促效益”,使全市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素质不断提高,旅游业已成为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对推动丽江经济结构调整、刺激消费、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丽江先后荣获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殊荣。 2008年,丽江市被列入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 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优势特色经济 解放思想,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优势特色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前10年,丽江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快。1978—1988年,云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丽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只有1%,全省倒数第三,财政收入全省倒数第五。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解放不够,未能找到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优势特色经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受“以粮为纲”的思想束缚,片面发展传统农业,错失了云南省以烟、糖、茶为重点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拉开了与玉溪、曲靖等地州的差距。不少企业投产之日即为亏损之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有的工业企业不但没有经济效益,还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丽江把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来抓,结合丽江改革开放前10年的经验和教训,提出要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深入开展区情调查研究,认真探索有丽江特色的发展路子。解放思想方面狠抓了“四破除、四树立”:一是破除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怕这怕那的“左”的思想束缚,树立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树立敢闯、敢干的积极进取观念。二是破除墨守成规、照搬书本或别地经验的僵化观念,树立认清丽江区情、坚持从丽江实际出发、建设有丽江特色的现代化经济观点。三是破除“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封闭守旧思想,树立全方位开放的广纳观点。四是破除两眼向上、两手向上的“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自强观念。 在探索丽江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丽江人深刻地认识到:丽江的农业,因为自然条件的立体性、分散性,交通运输不便和农民素质较低等原因,虽为基础产业,但不可能成为主导产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完整版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1990年~1994年上半年是丽江旅游业发展的起步阶段,1990年到丽江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仅有9.8万人次,到1994年也只有21.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100万元。 1994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在丽江召开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明确了“发展大理,开发丽江,启动迪庆,带动怒江”的旅游发展思路,并提出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在会议结束时提出的12条意见中,积极准备工作、将丽江古城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列为其中的工作重点之一。会后,丽江市提出并实施了“旅游带动”发展战略,加强了机场、公路、玉龙雪山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落实省长现场办公会议的诸项工作,把旅游业作为骨干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植。丽江旅游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到1995年游客人数增加到了84.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增加到了2.4亿人民币。 1995年上半年,省政府正式同意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政府提出的申报要求,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同年6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主持会议,召集国家8位A级专家进行论证,正式确定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园林为我国1997年度世界遗产申报项目。丽江古城为首选项目。同年12月25日,丽江县政府决定成立申报工作组,申报工作全面展开。 1996年2月3日,丽江发生了全国瞩目的7.0级大地震。丽江又抓住“2.3”大地震机遇,加大丽江的对外宣传,让世界了解丽江,让丽江走向世界;利用恢复重建

的机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旅游业发展;同时利用恢复重建的条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同时,加快了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步伐,并取得成功,游客大幅增加。 1997年12月4日,意大利那布勒斯世界遗产大会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填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尚无文化遗产的空白。随后,丽江游客大幅增加。 经过1996年至1998年三年的地震恢复重建,丽江由云南改革开放的末端走向前沿,成为中国西部极具发展活力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1998年以后,丽江抓住′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了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树立丽江旅游品牌。1999年到丽江旅游的海内外游客达到了280.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8.7亿元,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八五”打基础、创品牌,“九五”抓机遇、图发展,实现数量扩张和规模发展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和旅游要素,促进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转变,2001年9月,丽江市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丽江旅游要实现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在保持游客数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并围绕提质增效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首先实行了旅游行业自律管理,以行业协会为主,通过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引导,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充分发挥行业协

丽江古城旅游开发与保护初探

1.丽江古城概况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县,又名大研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它起源于唐代的三赕城,历史上是多元文化角逐的重要场所,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被誉为是中国传统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和典范。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在城市格局、街道布置、民居建筑极具特色。古城蕴藏着以东巴文化为代表的纳西文化内涵,是吸引世界各地游人到丽江游览的主要文化资源。丽江人民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造就和发展并形成了古城纳西族人特有的人生观、道德观、生态观和审美观。丽江古城发展与演变经历了一个多因素渗透、互动的过程。 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的优势: 丽江古城拥有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古城建筑集汉、藏、白等各民族之大成,并具纳西族独特风格,是中国现存古城中极为罕见,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选址和布局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和黑龙潭水系。建筑物依山就势,层叠起伏。“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成为古城的一大特色。 纳西文化,纳西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他们的文字是云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象形文字。千多年前,纳西族信奉多神的原始巫教“东巴教”。东巴文化就源于东巴教。东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舞蹈等,这也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因此,

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极大关注与重视。东巴文被誉为“东巴文化的瑰宝”是纳西族在传统宗教东巴教的经书中使用的一种图画文字。 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的劣势: 丽江古城旅游产业相对较单一,丽江古城的景点就只有古城、古镇、黑龙潭公园,而且,丽江古城商业化较严重,使古城的环境压力增大,不利于古城的维护,有的地方拥有比较完整的纳西原始民居,但是,由于开发的不到位短期旅游的游客并不能完整的游览整个古城。 基础设施还不是那么的健全有待改善,如丽江的公交路线还不是那么的合理,对相关的服务从业人员的管理还不是那么的完善。旅游旺季的接待能力也不是那么的好。 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的机会: 随着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完善,特别是对于旅游业来说,,国家准备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对于丽江来说是个提升和完善丽江的绝佳旅游胜地的机会,丽江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许多可以开发而尚未开发和完善的景区景点,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依托丽江古城的优势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如:老君山的开发。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的威胁: 随着丽江古城旅游的发展,游客的大量涌入引起物价的上涨;产业结构发生不利变化;文化的不良“示范效应”如:良莠不齐,崇洋媚外;干扰当地的居民的正常生活;传统文化被不正当的商品化;增加污染源,降低环境质量;人口密度增大,生活空间狭小;危及历

丽江古城旅游对纳西民俗文化的影响

丽江旅游对纳西民俗文化的影响 摘要:浓郁而独特的纳西民俗文化促进了丽江旅游的发展,同时也是丽江的灵魂。丽江旅游的发展有利于纳西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文章探讨了两者关系,指出目前丽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结合特定民俗文化发展丽江旅游的一些建议。 关键字: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意义及影响 一、相关概念 (一)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素,文化的发展推动民族的发展.深入开展丽江文化的研究、继承、保护、弘扬、创新优秀民族文化,对丽江的发展具有深刻和深远的影响。 (二)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故有人称它为“文化”或“社会生活文化”。民俗文化源于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同时也随着时代的渐进和外界的影响产生一定的变化。民俗文化包罗万象,大致包括3个大的方面:物质民俗文化,以生产、交换、交通、服饰、饮食、居住等为主要内容;社会民俗文化,以家庭、亲族、村镇、社会结构、生活礼仪等为重点;精神民俗文化,包括信仰、伦理道德、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等。并有着教化、娱乐和心理的功能。 (三)旅游业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行业。 二、丽江民族文化产业的兴起 丽江民族文化产业首先是民间自发兴起的。1986年,纳西族的宣科先生开始用现代商业手段运作纳西古乐,使纳西古乐成为世界知名的丽江民族文化品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丽江加大了对外开放、旅游支柱产业建设和民族文化保护的步伐,丽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奋斗目标。“九五”期间,将民族文化资源作为旅游业深度发展的支撑,把民族文化产业建设成支柱产业,其财政收入达到地方民族文化产业建设成支柱产业,其财政收入达到地方财政收人的1/3。1996年“2·3”地震后,丽江市政府筹资5860多万元(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