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讲诉大气的受热过程;

2.知道大气受热过程中的几个主要辐射的定义,能够分析出太阳辐射能量大部分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大部分地貌长波辐射被大气吸收而导致大气受热增温(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对地面的保温)的原因;

3.能够画图讲解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在对大气受热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例子佐证大气温室效应;

2.探讨大气的保温作用的意义,具体可以谈到臭氧层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们通过掌握大气温室效应,分析其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2.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事情,学习理论用于实践,

3.对于受热过程的分析,学生增强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二.教材分析

首先这是高一上的第二章的开章之节,学生将开始进行对地球上的大气的学习。虽然不像第一章那么抽象和空间思维能力要求高,但是也是难点和重点,但它更易于与生活实际联系,这是这一章要注意的。

这一节谈到了大气的基本知识,理论性很强,首先是大气的受热过程。在这里,新教材删除了大气的组成等大气基本知识,也不要求学生掌握地面是大气主要热源的原因。这对学生来说,知识略微有些单调孤立,我试图在尽量少的延伸上,以不给学生增加额外负担为前提,用数学计算的方式讲解出大气受热的过程,原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进行完第一章的空间思维之旅,接下来,大气这一章则要

求学生进行理性逻辑思维,把物理等自然知识相结合进行思考,这无疑也是一个难点和重点。所以,要大量运用生活中的许多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多利用板图板画,视频等,使知识形象具体化。让学生能更轻松的理解知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太阳辐射能量大部分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吸收而导致大气受热增温。

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难点: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而不是太阳辐射。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板书法,归纳演绎法。

六.教学过程

【引导】同学们,我们在第一章学习宇宙中的地球时,曾经分析过地球有生命的条件,同学们还记得么。在这里面我们谈到由于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以使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大气层。

大气对于地球来说有怎样的妙用呢?今天我们对大气的受热状况研究。

【讲解】同学们都知道地球上的能量来源是来自于太阳光,我们把通常所说的太阳光称之为太阳辐射。大家试想一下,在白天,阳光照射在湖面上,湖面会对太阳光发生什么作用。反射,吸收,折射等等。同样的,在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大气是也是通过这些作用来作用于太阳辐射。

【讲解加板书】首先,大气的吸收,有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其中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我们可以发现大

气的这种吸收是具有选择性特点的。其次,是大气的反射,主要是大气中的云和较大颗粒的尘埃,其中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这种反射是没有选择性的。最后,是大气的散射,主要是一些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

【师问】经过这些作用后,太阳辐射能是会增加还是减少呢?

【生答】减少。

【总结】所以我们把这些作用称之为大气的削弱作用。

【讲解加画图演绎】了解了大气的削弱作用后,我们就来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

【PPT展示】首先,太阳辐射经过漫长的旅程到达了大气上界,我们来看一下太阳辐射示意图。其中可见光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50%,紫外线占7%,红外线占43%,可以发现太阳辐射的能力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根据实验结论,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大家试想,太阳温度高不高,所以它的辐射波长较短,我们把太阳辐射称之为短波辐射。

那么,我们再来看大气的反应了。

【师问】首先是吸收作用,吸收作用是吸收什么呢?

【生答】紫外线和红外线。

【师问】太阳辐射有没有紫外线和红外线?

【生答】有。

但是两者在太阳辐射中的比重一共才只有一半,所以吸收不大,为19%。除了吸收还有什么,还有反射,反射是反射到哪里呢?宇宙

空间。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还有就是散射,那方向就是四面八方了。所以,最后,在经过了大气层后,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为47%。

达地面后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后,地面增温,同时地面也会把热量向外辐射,这又是一个新的辐射,叫做地面辐射。

【讲解加展示PPT】根据刚才的实验结论,地球表面温度肯定比太阳低得多,相较于太阳辐射主要集中于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地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长的红外线部分。所以我们把地面辐射称之为长波辐射。

而刚刚我们才学习了,大气的吸收主要就是紫外线和红外线,大气此时肯定会说,太好了,我要的就是你啊。所以,地面长波辐射除极少一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都被对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绝大部分是多少呢?数据是最好的证明,地面的辐射大气吸收率是75%到95%。

那么大气此时吃饱了,也就是增温了,也会向外放出辐射,一部分向宇宙,大部分还回地球。

【师问】大家想想,相较于我们前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大气此时的辐射应该是长波还是短波辐射?

【生答】长波辐射。

我们再来看看反射回地面的辐射,它的方向是不是刚好与地面辐射相反?是,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大气逆辐射。这是我们今天学的第三个辐射,也是一个长波辐射。

好了,大气的受热此时总算被我们完整的演绎了一遍,那我们来

看看它到底怎么受热的。

【师问】首先,它经过了几次受热。

【生答】两次。

【活动】两次受热大小一样么?我们来做个计算。第一次受热中,主要是太阳辐射,来自于大气的吸收主要是,为19%。

第二次是吸收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总共是47%,吸收率是75%到95%,我们以中间值85%计算,同学们算一算大气通过吸收地面辐射,实际约吸收了太阳辐射的百分比为?40%。

【师问】那同学们看看,哪次受热更大?

【生答】第二次。

所以我们说,地面辐射是大气,这里主要是指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那最后还剩一个问题,我们把目光投向地面,看看地面。地面实际上也受了两次热,第一次太阳辐射,大气对于它截留的很少,而特别是第二次的大气逆辐射,则把地面辐射截留下来,把热量换回给了地面,我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之为大气温室效应。

这就是前面老师说的大气的妙用了。不过大气的妙用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会详细的展开来学习。

七.板书设计

一大气的削弱作用

O3:紫外线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CO2和H2O:红外线

反射作用:云

散射作用

二大气的受热

1.太阳辐射

可见光 50%

(1)组成紫外线 7%

红外线 43%

(2)它是一个短波辐射。

2.地面辐射

(1)组成:红外线

(2)它是一个长波辐射。

3.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

4.受热分析

(1)第一次受热:

太阳辐射总量的19%,来自于大气的吸收作用

(2)第二次受热:

85%×47%=40%

结论:大气的直接热源。

三.地面受热分析

地面受热来源: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

温室效应:大气截留太阳辐射少,而对地面辐射截留的多,

并以大气逆辐射返回。

附:板画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一、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是“地球上的大气”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为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常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气候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他们有了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加之经第一章的学习,形成了一定的地理思维习惯和模式,有助于对大气运动的理解。另一方面,由于知识储备的欠缺,并且由于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对于他们的理解有一地的阻碍。此外,本节内容还需适当的物理知识,尤其是关于力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掌握并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以及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察力对风向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和生活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城市风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观点。

三、教学方法

精讲法—归纳演绎、综合分析;

讲述法;

实验演示法,通过演示获得知识;

四、教学媒体

投影仪,冰块,热水,玻璃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热流环流)

【导入】

【课前:同学们,有同学喜欢在冷天吃雪糕的吗?(有,老师,我喜欢;没有。——我挺喜欢的,不过不常吃,女孩子吃雪糕容易长胖,而且对胃不好)今天呢,冷热我都带来了。

【实验第1步】

现在请位同学上来帮帮忙。来,就请xxx同学,你观察一下,这两个瓶子是否干净(干净),有没有水分(没有);然后,你将热水盛入A瓶里,将冰块放入B瓶里;我们再用干净的保鲜膜封住瓶口。

好了,谢谢这位同学,请回座位。

【回顾知识】

关于冰块和热水先搁着,我们待会儿再说。同学们上课!(微笑)上节课呢,我们学习了关于大气的受热过程,其能源来源于太阳辐射,这种受热过程影响了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等。而我们知道,由于地球的运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显然,也就使低纬

度地区的大气受热多,而高纬地区受热少。

【疑问】

如此看来,照这样下去,极地受热少,会越来越冷,温度越来越低;而赤道附近因受热多,会越来越热,温度会越来越高,达到一种无限状态。

【问】那么请问同学们:事实上是这样吗?

【生】不是。

【师】对,根据观测记录,赤道地区的年均温度约24°,北极年平均气温约-22℃,南极稍低年均温约-28~-35℃。

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理使得高低纬之间大气的热量相差不至太大,更有利于人类以及动植物的生存呢?(疑问)这呀,也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热力环流(重读)。【郑重、板书】同学们,在这间教室里的空气和窗户外的空气,热量和质量是有差异的,但是在这间教室里面的空气,相对来说分布是均一的。我们用温度来表示热量,而用气压来表示质量,气压是指单位面积大气柱的重量。在图示上,常用等压线来表示气压相同点的连线。类似于等高线表示地势海拔。

现在,我们用比较平行的等压线来表示某一空间,空气相对均一时的状态。(转身作平行等压线1图)按常理,下底面气压高,上地面气压低。如果我们用空气分子来表示,相当于下面多,上面少,我们用示意图表示(转身在1图下方作分子简易图)。

在这种相对均一的情况下也可能收到不均匀的热量,比如说桌面

面上的冰块和热水杯的附近显然不同。在冰块附近受热要低,热量少;而热水杯旁受热要高,热量多。我们用另一幅图来表示,(转身画图,写条件A热,B冷)同学们注意到,老师没有画等压线,我们先看看(重读)再说。

现在请另一位同学上来观察,xxx同学,你上来。你先触摸两个瓶身,注意用不同的手(A瓶是干净的,B瓶是有水的),好嘞,我们要更多关注保鲜膜,这次用眼睛观察,注意上下面,也就是里面和外面(A瓶:上面干净,下面有水;B瓶:上面有水,下面干净)。好了,请回座位!

我们可以看出AB两个瓶子附近的空气,在A瓶由于受热,保鲜膜下面有水,也就是水蒸气要往上溢出,而B瓶由于受冷,空气要向下沉。也就相当于A处受热,空气分子向上运动;而B处受冷,上面的空气分子要向下运动。(转身作图)

那么现在请同学注意,等压线又如何变化呢?请位同学上来画A 处的变化,其余同学,在下面画。(同学作图,老师下台观察指点)好了,这位同学画好了,先别下来,相信大多数同学也画好了。xxx你为什么这样画呢?(因为。。。)有没有同学不一样(有;没有)到底如何,我们共同来观察,在这幅图中,A处空气分子上移了,密度减小了,单位面积质量也减小,显然气压降低,那么,关键是等压线应向气压高的方向凹,还是向气压低的凸呢?由于这里被低压占据,等压线应该比现在低,那么原来高的等压线也就应该向气压高的凹。或者说,同学可以做切线来判断,切点与两边差值如何,比如说

A处,假设向上凸,做切线,观察到,此点比两边高那么是错误的。在不熟练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反推;此外还有一个顺口溜叫: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总结】这样我们可以明显判断出,A处上方向上凸。如此一来,由于这种受热不均,使得他们做上升和下沉运动。经过这种垂直运动后,我们观察到,水平上空气分子分布是不均匀的,那么,多的会向少的移动,这样B出向A处移动,A处上方向B处上方运动。如此一来,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空气运动形成了一个环流。当然也就促进了热量的交换。

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了热力环流,那么热力环流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请位同学回答!xxx同学

【生】地面受热不均。

【师】不错,非常正确。请同学们注意勾画,下课以后还请同学将这幅图记在笔记本上。至于我们课前的提问,相信同学已经明白,作为作业,请你们将地球的热力环流图做好,这里请注意,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给出你的理由,下节课抽查。

【师】现在我们共同来完成课后活动内容。

课例:新课标人教版地理1(必修)

第二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

【导入】

[师*述]:同学们,请关上书本。现在,我们共同整理整理热力环流。首先由于受热不均,使大气产生了上升或下沉运动,进而使得水平空气分布产生了差异,请注意:我们将这种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由于气压差异,在水平面上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于是,我们又将这种力叫做气压梯度力。

简而言之,它促使空气做相对水平的运动,并且从高压指向低压,它与等压线垂直。(请同学们注意勾画)

并且,我们将空气的这种水平运用称之为风。

关于气压梯度力的理解,同学们可以参照等高线进行理解。

[师*问]:那么,我想问问同学们,空气在水平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气运动的方向,即风的方向是否与等压线垂直呢,也就是和气压梯度力平行呢?

[生*思考*做预测]

[生1*答]:会垂直。

[生2*答]:不一定。

[师*述]:好了,看来同学们有不同的答案,而事实上又是如此的呢?答案即将揭晓。

[师*述]:我们用等压线来表示气压的分布,类似于用等高线来表示海拔高度,而气压梯度力也就类似与等高距所表示的含义。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画三个等压线图,要求等压线平行,并标注好气压值和所在半球。

[生*作画]

师*下讲台*关注*并简要说明画平行等压线是为了均值条件下的分析(图示、图例等)

[师]:好了,同学们请看黑板,现在我们共同来分析。

【师*边讲边画】在这幅图示中,由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并且从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这样风向与等压线垂直(作图),同学们在下面画好。

【承接】

[师*述]:同学,大气是在地球上才有,而我们通过第一章的学习知道,地球在自转,产生了使地球上的物体一旦运动就会受之影响的力。 [师*问]:我请位同学,说说这个力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生*答]:它是地转偏向力,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师*评]:非常正确,请这位同学坐下。

[师*述]:也即是说,图1只是理想状态。事实上,风还会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假设在北半球,请同学们继续在第二幅图上画出来风向。

[师*走动观察]*说明(待大多数同学画好进行展示)

【师*述】:同学画的到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分析,首先受气压梯度力的推动(作图),紧接着受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使风向右吹,注意:因为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

我想很多同学就画到了这里,不过同学们,此时的风向还受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生*答]:要。

[师*述]:不错,也就是说,因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还会继续向右偏(作图),这样不断下去,到一定时候,风就和等压线平行了。

【师*问】:此时,风还会右偏吗?

[生*答]:不会//会。

[师*述]:应该不会了,打个比方,水会在没有外界推动下会从低处流向高处吗?当然不会,同理,空气在自然状态下也不会从低压流向高压。

也就是说,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与等压线平行。这相当于,高层大气,因为在高空大气运动主要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承接】

[师*问]:同学们,这只是高空大气运动,而我们人类主要生活在近地面表层,从初中我们就知道,地表的物质分布并不均一,地貌形态波状起伏,有雄伟的高山,有广阔无垠的海洋或平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空气的运动也就不可能完全畅通无阻。比如,遇到高山可能转变方向。

(例子)同学们,拿出手掌,放在靠近嘴前面,吹手心,然后拿开手,再吹。有什么差别?我们发现空气受手掌阻力会有空气会吹到脸上,拿开手掌就没有了。

也即是说,空气运动在近地面层受到了阻力。那么,现在我们再

来分析。这次我们共同来分析。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作图)依旧继续分析,首先受水平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再受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同时还受到了摩擦力,与风向相反,这样风向与等压线形成以夹角。此时风向还会偏转吗?不会了,因为受摩擦力的影响,当还未与等压线平行的时候,这几种力已经达到了平衡。

这样,在近地面层,风与等压线存在一定的夹角。

【师】到此,我们知道,空气的水平运动因为其受力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方向。为了,观察同学的理解程度,现在请同学们标注好练习册上图示的甲地的风向。

【生】吹西北风。

【师】不错,首先因为在近地面,受三个力的影响。根据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并且在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显然也就形成了西北风。

【师】关于热力环流和风向的判断使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好好消化,已经掌握的要加强巩固,还没有弄清楚的或者有不同观点的可以相互学习,当然可以和老师探讨。

六、板书设计

二、热力环流

1.

概念: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

原理:地面受热不均---空气做上升或下沉垂直运动—

引起水平气压差异—

空气做水平运动—形成环流。

3. 注意:气压值的比较,等压线的弯曲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基础概念:气压梯度及气压梯度力

a 、理想状态:F (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等压线

b 、高空状态:F + G (地转偏向力)--风向∥等压线

c 、近地面状态:F + G + f (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有夹角

《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2、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能力目标 会读简单等压线图 情感价值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理解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三、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用动态课件演示热力环流的过程及其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和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帮助学生理解他们的运动 2、讲述法:详细讲述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和“三力”作用下的风向 3、探究法:学生课堂探究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及对生活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引入海边两小朋友的对话 林林:小明你知道为什么海边城市白天空气湿润,可是晚上却变得比较干燥呢? 小明:恩?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小明会怎样回答呢?让我们在课本中为他找到答案吧!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2.3大气的运动。 【讲授新课】[师]首先请同学们带着三个问题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问题一】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问题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问题三】大气运动按方向划分有哪些类型?(引导学生完成问题) [过渡]这节课我们先介绍大气运动的一种形式——热力环流 [师]什么是热力环流?(强调它是一种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生]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师]那么热力环流是怎样形成的呢?(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注意分析同一水平面是怎样产生气压差的以及等压面的弯曲) [探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城市热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渡]同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就产生大气水平运动——风 [师]产生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2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 学方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2.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和保温作用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理解大气的重要性; 3.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能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4.分析海陆间和城乡间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认识到热力环流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5.理解大气运动的受力状况,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力的大小及风向。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热力环流原理。 【教学难点】 1. 运用事实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2. 说明风的形成和风向规律。 第 2 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师: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海边的度假小屋发生一起谋杀案。警察根据线索很快抓住两个嫌疑犯甲和乙。警察问他们案发当晚两个人在哪里,甲说:“当晚我在海边漫步,海风迎面吹来,让我觉得心旷神怡,整个晚上我都在吹海风。”乙说:“我站在沙滩上望着大海想心事,感觉凉风从后背袭来,阴风阵阵,确实让人害怕。” 请大家思考一下,两个嫌疑人口供中的矛盾点是什么?生:(可能的回答)夜晚的风向不同 师:两个人的说辞不同,可见他们中有人说了谎,说谎的人很有可能是真正的凶手。让我们通过今 天的学习,来找出真正的凶手吧! (板书)热力环流 【讲授新课】 师: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大气

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 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 大气的水平 运动即为风。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就是热力环流, 它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大家 不妨利用生活中的案例来了解大气的运动。 是夏季为房屋降温。大家回忆一下,空调和暖气都安装在我们家庭的什么位置上呢? 生:(可能的答案)制冷空调往往采用壁挂式,暖气往往安装在靠近地面的位置。 师:大家知道空调和暖气为什么安装在房屋的这些位置吗? 生:(可能的答案)空气热胀冷缩,运动方向不同等。 出示:热水和冰淇淋图片 师:因为空调和暖气的气流的运动方向我们不太容易看到, 所以我们选择了冬季的一碗 热水和夏季的冰激凌来观察, 由于热水、冰淇淋的温度与周围的气温有明显差异, 很快就凝 结成了小水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白汽儿”,请大家观察图中“白汽儿”的运动方向,试 着总结空气在受热、受冷情况下的运动状况。 生:(可能的答案)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受冷则收缩下沉。 师:为了更加充分地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我们需要补充了解大气的相关物理学知识和规 出示:空调和暖气的照片 师:空调和暖气是我们家中常用的生活物品, 暖气主要是在冬季为房屋供暖, 空调主要

高中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学案教案

高中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学案教案 Dociiiiient number [980

高一地理DL-10-01-003 《冷热不均弓I起的大气运动》导学案 编写人:刘利审定:文综组编写时间:2010-11-12 [学习目标]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 2.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3.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重点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学法指导】 图文结合法综合探究法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认真研读第一框和图.P29活动題意部分,准确无误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标出关键词句并记忆 用图示画出热量在大气和地面间传递的过程,并能用地理术语描述过程。重点标注(用数字表示): ①太阳短波辐射 ②大气吸收(少量太阳短波辐射) ③地面受热增温 ④地面长波辐射 ⑤大气吸收(大量地面长波辐射) ⑥大气逆辐射 学生总结: 地面的主要热源是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思考题: 为什么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夜间多云,气温又比晴天高 知识点二:热力环流 认真亦丧蒙二框文本和图,阅读“热力环流” 一栏,达成以下自学目标“ ①准确无误地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 ②热力环流的运动有凡种形式首先是哪种形式 ③画出热力环流图(注意标注出近地面.上空的气压和等压面)

④根据等压面的弯曲,你能得出什么规律 活动题探讨:海陆风的形成。画出示意图.用地理术语组织答题要点。 ⑤正确理解城市热力环流并画出示意图。 【当堂检测】读右图,回答下列列问题: (1)比较①、②、③、④四的气压大小。 右图中存在一个热力环流,请用箭头画出 (3)描述甲、乙两地的气压、天气状况:比较两地的气温日较差并说明理ill 0 【学习反思】

大气运动与常见的天气系统

2012高考试题猜想(原创)(一) 1.读下面图文材料,完成⑴—⑶题。 材料鄱阳湖位于长江的南部,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km2,在湖口处与长江自然相连,是一个季节性变化巨大的吞吐型湖泊。鄱阳湖水位受注入的五条河流和长江干流来水双重影响。鄱阳湖与长江相互作用,一方面是长江对鄱阳湖的倒灌作用(简称长江作用);另一方面是鄱阳湖对长江的汇流作用(简称鄱阳湖作用)。 图一:“1957—2008年长江作用与鄱阳湖作用的频率分布”图。 图二:(2011年1~11月)鄱阳湖水体变化监测图。 ⑴读材料和图一,根据锋面雨带移动的规律,判断A作用和B作用作用形式,并阐述理由。(6分)

⑵读图二,描述2011年1月至11月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特点,并分析2011年5月鄱阳湖“瘦身”的原因。(12分) ⑶据报道,江西省拟在鄱阳湖入长江口处建一座长2.8千米的大坝,以控制鄱阳湖水量。对于这一建坝计划,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8分) 2.北风转为南风即回南。“回南天”为广东特殊天气现象,“回南天”出现时,空气湿度接近饱和,墙壁甚至地面都会“冒水”,到处是湿漉漉的景象,空气似乎都能拧出水来。而浓雾则是“回南天”的最具特色的现象。 ⑴广东的回南天出现在什么季节?试分析回南天“冒水”和雾的形成原因?(10分) ⑵“回南天”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不利影响?(6分)

1.(1)A为长江作用,B为鄱阳作用。(2分)4—6月锋面雨带在长江以南,鄱阳湖的入湖流量迅增,期间鄱阳湖流向长江的水量最大,增强鄱阳湖作用。(2分)7—9月锋面雨带移到长江以北,长江中上游汇流量增大,增强长江作用。(2分) ⑵特点:1-5月水体面积小,并持续缩小;6月水体面积突然增加,6月过后水体面积持续回落。(4分) 5月“瘦身”原因:副高势力整体偏弱,暖湿气流难以到达(或答雨带移动慢),鄱阳湖流域降水偏少;气温偏高,蒸发加剧;上游水电站拦蓄河水,入湖径流量减少;干旱导致鄱阳湖水系流域生活生产用水量很大。(8分,每个要点2分) ⑶赞同(2分)。理由:建坝后可增加翻阳湖枯水季节水量;拦阻长江倒灌,可减轻鄱阳湖区丰水季节的洪水威胁;具有供水(灌溉)、航运、旅游以及水产等方面的综合效益。(6分)反对(2分)。理由:影响鄱阳湖的天然调蓄作用,威胁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建坝拦截湖水不入长江,可能影响长江下游的用水安全;鄱阳湖在冬季依旧能保持较高水位,这将导致湖区大量湿地消失,不仅众多的鸟类无法在此越冬,生物多样性也会遭到严重破坏;鄱阳湖大坝建成,阻碍徊游鱼类的生存。(6分) 2.⑴春季(初春季节)。受冬季寒冷天气影响,墙壁和地板的表里都冷了。初春季节冷空气回撤后,来自海洋的温暖潮湿空气流过墙壁和地板,空气中的水份遇冷凝结成水滴,附在墙壁和地板上,便好像是墙壁和地板渗出水来了。雾则是(风力较小的)暖湿气流在近地面附近遇冷凝结而成。 ⑵在回南天气中,一些物品或食品很容易受潮,进而霉变腐烂;回南天现象严重时可使能见度降至50米,影响交通;潮湿旨引起电器短路,影响用电安全。

高中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 2.能够简述大气运动的意义、分类和成因; 3.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实验演示和对生活实例的分析,概括归纳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简述大气运动的意义、分类和成因。 【难点】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引导提问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先给大家2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好!有没有同学来回答一下上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小花来回答。 生:上节课主要学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而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和“大气还地面”。 师:回答的很好,整体概括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地区同一时间不同的地点受热情况也是不同的,那么这种分布不均的受热状况到底会带来哪些影响呢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了解一下。 课前咱们已经准备好了热水、冰块和火柴等材料,接下来随机请几位同学按照书本的实验步骤合作完成实验内容,实验注意事项:热水和火柴具有一定的伤害性,进行实验的同学一定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进行,不要伤害到自己。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日常生活中不要玩热水、明火等有危险性的东西。 ·

实验过程中请其他同学们认真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实验结束后请同学来回答。 实验成功完成,哪位同学来说一下自己发现的现象好,小明来回答。 生:烟雾在玻璃缸内先由小洞向下,然后由装冰块的盆飘向盛热水的盆,由热水盆向上又飘向冰块盆的上方,形成闭合的一圈。 师:观察的非常认真,概括的也很准确,那么烟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运动规律呢这就是咱们本节课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二)展示学习目标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多媒体上已经展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桌之间互相阐述学习目标,时间2分钟。时间到!相信经过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都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主预习书本37-41页的内容,并拿出自己的红笔,在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时间5分钟左右,现在开始那么接下来咱们就具体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 生:起立朗读学习目标。 师:声音洪亮,朗读的非常棒!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主预习书本37-41页的内容,并拿出自己的红笔,在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时间5分钟左右,现在开始。 生:自主学习。 师:同学们基本已经自学结束,老师看大家预习的都很认真,在不懂的地方都做了相应的标记,那么接下来咱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三)讲授新课 师:相信同学们在初中物理中都学习过气压的概念和热胀冷缩的原理,哪位同学愿意解释一下这两个概念 生: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而热胀冷缩原理是指物体受热会膨胀受冷会收缩。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棒,那么空气同样会受热膨胀上升,受冷会收缩下沉,请同学们根据气压的概念和热胀冷缩的原理并根据书本30页图分析空气运动的特点,要求自主思考2分钟,同桌讨论3分钟。 % 老师看大家都讨论的差不多了,下面请同学们来分享自己讨论的结果。小丽来回答。 热力环流的形成 生:在b图中,A点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减少,气压减小,形成低压;空气在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同样的道理可以得出B、C 两处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大气的热状况》教学设计 蔡春良 课标解读;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为新课标要求的学习目标。重在运用图表,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所以授课时以图表的出示为主线,可反复出现大气受热过程图,如多媒体,板图,学生自画图等。而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则是学生理解受热过程的两个部分。与之有关的非主干知识如塑料大棚原理,温室效应作为案例依据时间和学生素质灵活安排。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天为什么是兰色的?温室效应,塑料大棚等现象熟悉,但成因不知道所以好奇心强,可利用这个特点引起学习兴趣,读图做图是薄弱环节,应该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教材分析: 1.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 2.太阳辐射在经过地球大气时受到吸收,反射,散射等削弱作用,但是大部分还是到达了地面。而大气对地面辐射几乎全部吸收,这样地面就成了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保存在近地面的地—气系统中,又通过大气逆辐射起到补偿作用,使大气具有保温作用。第一部分贯穿了地面与大气的能量转换这样一条线索,理解了能量的传递和转换就就掌握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应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过程与方法:启发中观察、交流、总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运用图表明白大气受热过程,运用原理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的提问为主导,辅助案例教学和课件演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问: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兰色的? 学完今天的课程同学门可以解释更多现象 提问:1。晴朗的夏天如果一片云遮住了阳光地面温度会怎样?为什么? 2.为什么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你没看见太阳就能看见天空亮了? 3.为什么白天气温高? 过渡;通过以上提问我们发现太阳辐射在经过大气时被大气反射散射吸收了统称削弱作用。 看书33页和图2-1-2填表; 板书 大气中谁在进行削弱太阳辐射中谁被削弱了占太阳辐射总量的百分数对应的自然现象 反射作用 散射作用 吸收作用 提问:既然最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是百分之四十七为什么赤道的地面温度明显高于两极?(得到底纬太阳高度角大被削弱的少所以地面温度高的结论) 过度:地面升温后发出地面辐射(给出长波短波辐射的概念)谁会得到地面的热量? 提问:回忆对流层中温度分布规律,为什么?谁是大气的热源? 多媒体出示;大气受热过程 第一步太阳辐射,第二步地面辐射,第三步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提问: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哪一步? 提问:我们常见的温室大棚原理类似于大气的作用,试解释 提问:现在地球温室效应越发严重,试用所学原理解释。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热力环流和风 课标内容解读:(目标细化) 运用图标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风的形成过程,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活动视频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原理、总结规律的能力。 4. 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 一、实验活动视频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实验活动,观看实验中的烟雾怎样运动,从而导入新课 二、目标展示,让学生一起细读本节学习目标。 三、讲授新课 1、要达成以上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检查大家预习情况,并补充气压、等压线、等压面的知识。

2、让大家背着知识行囊开启本节课的探索之旅。结合导学案及课本,大家有四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探究一热力环流的形成。第一个问题:地面受热均匀,大气有无明显运动,等压面怎样分布 第二个问题:等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首先怎么运动 第三个问题:大气的垂直运动会引起高空大气密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气压呢? 第四个问题:大气在水平方向怎么运动? 总结:大家整理思路,相互描述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第六个问题:观察大屏幕,观察等压面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第七个问题:(1)大气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吗?(2)高压的数 值一定高于低压的数值吗?小试牛刀,练习本问题。 第八个问题: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分析: 同学黑板画出海陆风、城市风示意图,并进行解释现象。 城郊之间也有热力差异,形成城市风,看下面两个小题:通过小题加强对城市风的理解。 在城市风的高空,气流有城市流往郊区,在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往城市,大气的这种水平运动就是风。下面我们继续本节课的探索之旅,大家有两分钟的时间先独立思考,再有两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完成探究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问题一:画出导学案两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并比较大小 问题二:如果仅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将会如何运动?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2 课时)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课程标准】 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一、发现生活 通过观察生活中走马灯和冰柜冷气运动的现象我们得到:某区域, 空气受热会膨胀,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高空气密度 空气遇冷会收缩,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低空气密度 二、探究原理 1、运动(记忆2 分钟) 受热处:大气上升运动,部分空气外流,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周围空气过来补充,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遇冷处:大气下沉运动,部分空气进入,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增大,空气向周围扩散,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由此得出结论:风的运动方向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 即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这就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请记住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运动的动力来源——太阳辐射 2、气压 联想:潜艇下潜,随着水深增加,压强会;上浮过程中,压力逐渐。请你依据上句完成描述: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逐渐,随着海拔降低,气压逐渐。 3、气压变化 均质的条件下,等压面相互平行,用平滑的直线表示;当近地面大气出现受热不均,会怎样? 小组讨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爬黑板) 1)请标出近地面气压高低,那等压面会如何变化呢? 2)请你尝试添加等压面形态,并标注高空气压变化,完成等压面变形。 4、思考:近地面和高空四处气压由大到小该如何排序,你是如何判断的? 5、总结规律(记忆2 分钟): 1)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在水平方向上,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3)近地面与对应高空的气压状况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三、实际应用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热力环流解释。

大气运动规律教学设计

大气运动规律教学设计 在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上空的大气有着不同的运动规律它们有的称为季风带, 有的称为大气环流, 它们按照不同的时间和形式影响着大气的表现。以下是大气运动规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 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用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3.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学会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和风力的具体影响。 4. 能够在等压线图上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知识整合、梳理,学会分析地理事物因果关系,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通过具体的活动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在活动中感悟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解决学习的困难中培养坚强的恒心和学习毅力。 课程标准对学习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本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 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因此,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选用了三个有着紧密逻辑联 系的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大气的热状况,大气的热状

况(冷热不均)是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热力环流是大 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第一部 分“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太阳辐射能 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②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 ③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又以长波辐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④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⑤ 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活动”说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利用大气保温和削弱原理解释自然现象。第二部分“热力环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②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③ 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 象。“活动”通过实验,形成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活动 2 ”是利用原理,分析自然现象。第三部分“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是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② 高空大气中的风向特点与受力分析; ③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特点与受力分析。“活动”是风形成的具体知识应用。 我们打开窗户,有时会感受到一阵阵风吹来,风是大气的水 平运动,那么,大气运动是怎样发生和进行的?大气水平运动有什么规律?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相关的问题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 自主学习:根据提出的问题自学: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试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和山谷风的形成 二、探究与突破 知识点二热力环流及其应用 ☆探究:知识形成 (一)阅读教材P30”热力环流的形成”图及第一段,完成以下问题: 1、当A地受热,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 A地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 (上升、下沉);B、C两地冷却,近地面空 气收缩,B、C两地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 会(上升、下沉)。请用箭头在图 一中ABC三地的线条上标出空气的垂直运动 状况。 图一 2、A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密度会 (增大、减小),气压会(增大、 减小),从而形成(高气压、低 气压),A地高空空气聚积,密度会 (增大、减小)形成(高气压、低气 压);B、C两地近地面空气冷却收缩,密 度会(增大、减小),气压会 (增大、减小),形成(高 气压、低气压),BC两地高空空气下沉, 空气密度会(增大、减小),形成 (高气压、低气压)。请在图二中将ABC 三地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状况填在对应位 置(1~6)。 图二 3、在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图三中,近地面水平方向上空气由 (A、B、C)流向(A、B、C),高空 水平方向上空气由(A`、B`、C`)流 向(A`、 B`、C`);请同学们在图 三中将A、B、C三地近地面和高空空气水 平运动状况用箭头表示出来。

图三 (二)归纳: 1、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气体受热上升,在高空形成气压,地面形成气压;气体冷却下沉,地面形成气压,高空形成气压。高低压之间形成了。 ☆突破:知识运用 (三)练习: 1、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A B、C两地,气压比B、C两地。 (2”画出高、低空大气水平运动方向,以正确表示热力环流。(3)热力环流是指由于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空气运动的一种形式。 2、读图回答: 等压面是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同一等压面上的点气压值是相同的,当地面受热均匀的时候如图一(ABC三地气温相同、气压相同),等压面是水平的,气压值在垂直方向上发生改变,从近地面向高空逐渐降低,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读下面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图二 (1)图一中海拔最高的是(1、2、3),气压最高的是(1、2、3)。(2)图二中A、B、C、D四处气压值最低的是: A.A B.BC.CD.D (3)四点中气温最高的是: A.A B.BC.CD.D (4)图一图二两图哪一个能正确表示热力环流气压分布状况(图一、图二)。 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例如市区和郊区之间、海陆之间山坡和

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教材分析】 大气是地球自然环境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因此本单元教材紧密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这条主线。本节内容实用性强,通过学习大气运动可以理解风的形成,了解全球大气运动状况。本单元各部分内容联系紧密,既联系实际又有指导实际的作用。在教学时应指导学生注意前后连贯,联系实际,充分运用读图思考题。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读图能力。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热力环流(及其形成过程)。 2.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表的绘制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 2.通过绘制风的形成示意图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掌握风的形成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自探求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原理及例证。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 2.三圈环流 【教学方法】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模拟法、讲授法 【学法指导】总结规律,画图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三、大气的运动 【故事导入】三国时期,诸葛亮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谷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真乃火攻的良机。诸葛亮依计划将司马懿之众引诱入谷中……然而,正当大火冲天,司马懿全军行将覆灭之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大雨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壮志,使他喊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歌。 提问: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失”在哪里? 过渡:要解答此问题,应了解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师生合作探究】热力环流 1.与热力环流有关的几个概念: 气压: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空气柱的重量。 等压面: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形成的面。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学案(教学类别)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1课时) 【知识重点】 运用图示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知识难点】 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思维导图】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大气的受热过程 ①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过程中,部分被大气或,大 部分到达,并被地面吸收和。 ②地面吸收而增温,同时又以的形式 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③吸收地面辐射以后又以、等 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大气的热力作用: 大气的削弱作用方式:①②③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二)热力环流 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热力环流 定义: 它是大气运动的的形式。 3.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海陆风:白天吹夜晚吹 山谷风:白天吹夜晚吹 城市热岛环流:形成原因 【课堂练习】 1、下列现象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关的是() 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B.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C.日出前和日落后的天空仍然明亮D.沿海地区晚上吹陆风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和形成的原因是() A.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B.子时、大气逆辐射最强 C.午后2点左右、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D.上午10点左右、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3、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 A.物质循环B.太阳辐射C.大气辐射D.地球运动

4、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水平气压梯度力B.地球自转偏向力 C.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D.气压差异 5、下列关于气压、高度、气温三者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B.在同一高度上,气温高气压高 C.在同一高度上,气温高气压低D.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6、根据城市环流原理,上海市今后的造林重点区应在() A、农村 B、近郊 C、郊区 D、市区 7、关于右图的错误叙述是() A、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B、丁处的气压高于丙 C、若丙处气温为1℃,则乙处气温一般低于25℃ D、甲、乙、丙、丁之间形成的热力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8、综合题 右图是我国某地阴天和晴天 时气温日变化示意图,读后回答: (1)表示阴天气温日变化曲线 的是(A、B),形成这种变化 的原因是。 (2)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天的夜里?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 【知识重点】 1.大气运动过程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掌握大气运动过程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磨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知识难点】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 课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因为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所以说本节学习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素养目标】 1. 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 乡的责任感。 2. 综合思维: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生活现象。 3. 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 地理实践力:培养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 生产、服务生活。 【学习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师自制实验道具、野外实践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提供大气运动的相关资料; (2)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 (3)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导学案。 学生准备: (1)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气压的相关知识; (2)预习本节内容,完成导学案。

2013复习大气的运动学案(已排版)

第二单元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大气运动 【复习目标】(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标!)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能够说出环流过程与原因 【自主学习】复习本节课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准备自查自纠。 【自查自纠】 补充:1、气压是指大气施加于单位面积上的力。所谓某地的气压,就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顶的空气柱的总重量。1954年第十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规定,标准大气压是指在温度0℃、纬度45°、晴天时海平面 上的大气压强,其值为 101325帕斯卡(牛顿/米2)。 2、空气的密度和气压成_______比(正/反),密度越大,气压值越_____。在其它条件相同的前提下,温度越高,气压越 ;海拔越高,气压越 ;纬度越高,气压越 ;一般情况下,晴天的气压比阴雨天 。 3、等压面指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一、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探究 ①右图.假设地表A 、B 两地冷热状况相同,则地表上空同一水 平面上的气压高低 (相同、不同),等压面呈 (水平、 倾斜)状态。 ②右图.地表A 、B 两地冷热状况不同。A 地空气 (膨胀 上升、 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 (加大、减小),形 成 (低压、高压);B 地空气 (膨胀上升、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 (加大、减小),形成 (低 压、高压)。高空气压状况与低空相反。 (在图中画出表示空气垂直运动的箭头,并在括号内注明高 空和低空的气压高低状况。) ③由于空气发生上升与下沉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 (气压、气温)产生差异,空气由气压 (高、低)的地方水平流 向气压 (高、低)的地方,这样就形成了 环流。在图中 用箭头画出高空和低空空气流动的方向,完成A 、B 两地问热力环 流过程示意。 ④在热力环流中,大气运动包括______运动和______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其中先发生的是_____运动,这种运动表现为气流_____或气流_____,引起这种运动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 2、画画讲讲:画图并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D C A 受热,空气______,近地面形成_____; B C 冷却,空气____,近地面形成_____,

大气的水平运动 教案

题目: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3课时)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情分析:本节是以后更深入学习大气知识的必备基础,学生对于大气运动的规律、影响大气的各种力的特点还很陌生,对于 此节应图文结合给学生讲清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 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 力对方向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风向和风力的动态变化图,培养学生的动 态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大气与宇宙中所有物质一样都是运动 的,而且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教学难点:“三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变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板图演示法、多媒体演示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空气 的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导致了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在A 地 形成了低气压,在B 地形成了高气压。我们把AB 之间的等压线气压值画出来,假如是这样的:

每两条等压线之间相差2百帕,每两条等压线之间的距离也是 相等的,那么这二百帕就是AB之间单位距离的气压差,我们 称之为气压梯度。简而言之,气压梯度就是单位距离之间的气 压差。 板书:气压梯度就是单位距离之间的气压差。 教师:两地之间有了气压差,空气就要由高压地区流向低压地区,促使空气由高压地区流向低压地区的力我们称之为水平气压梯 度力。(把这个力在图上画出来)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 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板书: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促使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教师:我们假设同样是AB两地,距离不变,但是等压线比以前密集了,那么相同距离之间的气压差比以前变大了,也就是说气压 梯度比以前变大了,那么这时促使空气由高压地区流向低压地 区的力也变大了,由此得出结论: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的 疏密有关,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板书:大小——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教师: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假如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的话,风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吹向低压。水 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就越大。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既影 响风向,也影响风速。 板书:水平气压梯度力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说课稿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第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它是第二章的基础内容,又是大气运动的理论依据,对后面章节的教与学都具有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理念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理解大气受热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垂直和水平变化, 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相关的地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观;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面是大气的热源;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运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运用 第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地理基本知识,但是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原理性认知比较少。但好奇心比较强,又有一定的探索能力,而本节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了 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研究法、引导启发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 第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复习式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学的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保温和削弱作用会引起地面的冷热不均,从而导出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所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二)新课讲授:首先,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动画演示大气受热和冷却时的运动过程;接下来,老师边解说边绘热力环流图(板书)

讲解时抓住(1)这是从近地面到高空的等压面图,补充什么是气压,等压面,(2)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来讲解大气的垂直运动(3)同一水平面上,大气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总结:①同一水平上(高度),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②垂直方面上,越靠近地表的气压越高。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我们进行案例研究:分别介绍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的热岛效应,这部分的知识我主要是采用启发是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画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板书:三、案例) 1、海陆风:先由教师介绍白天海陆的受热状况及其所形成的热力环流,然后让 学生动手画出夜晚的海陆风以及山谷风和城市的热岛效应的示意图,个别上台示范。 2山谷风: 3城市的热岛效应: (三)知识巩固:习题练习 (四)课堂小结: 第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图文相结合的方式便以学生理解和记忆

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

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 Sports teaching design of atmosphere

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水平运 动的产生及受力状况。在学习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培养 学生判读原理图和示意图的能力,训练学生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 的基本技能。在明确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大气 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中“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区)的等压线和风向图”是训 练学生阅读地图的基本技能,也是训练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 实际应用密切联系的很好途径,教师不能忽视这一教育功能,应 该充分利用此图达到训练的目的,另外本课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能 够使学生更加了解大气运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 因此也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不能放任学生自由阅读,潦草而过。关于风的形成是本课重点的知识内容,而风向的确定则是本课的 难点知识,确定风向的关键是明确几种力的关系,形成风的直接 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这种力在气压场中如何绘制应该使学生

明确,无论等压线的表现形式如何,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与等压 线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空气一旦运动起来,就会受到地转偏 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地转偏向力只影响空气 运动的方向而不影响空气运动的速度,当这两个力达到平衡时风 向与等压线平行,如果在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这个运动的过程,教材中用一幅图像加以表示。这种风向只会出 现在高空大气中,而近地面的风,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摩擦 力既改变力的方向,又会对风速产生一定影响,当三力达到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 左篇。三力平衡的过程比较复杂,不必让学生了解,学生只要知 道结论即可。 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这部分内容,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水平 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引导学生判读教材提供的图像“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明确绘制水平气压梯度力应该注意 的问题: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与等压线相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当空气开始运动后,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如果只受到两 个力的影响,二力平衡风向如何表示,这部分内容注意引导学生 阅读教材提供的图像资料,如能够提供学生动画演示有助于学生 理解地转偏向力如何逐步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最终达到二力平衡,使风向达到稳定。在近地面的风除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 力的影响外,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三力平衡的过程比较复杂,不需要学生了解,但三力达到平衡后的风向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