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

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
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

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有哪些,很多女性非常关注这类问题,因为痛经问题,不是存在于个别女性的身上,而是有很大一部分年轻女性被痛经所困扰。下面具体介绍一下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

临床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疼痛的程度,结合月经的周期、量、色、质以及兼证、舌苔、脉象而辨别寒热虚实。

气滞血瘀经前1~2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月经量少,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紫暗,舌边有瘀斑或瘀点,脉弦涩。以疏肝理气、化瘀止痛为治则,膈下逐瘀汤加味,当归、赤芍、刘寄奴、牛膝各15克,川芎、桃仁、红花、延胡索、五灵脂、乌药、香附各12克,枳壳、丹皮各9克,甘草6克,丹参30克。

寒湿凝滞经前、经期小腹冷痛,按之痛甚,得热痛减,月经量少,色暗有块,畏寒便溏,舌苔白腻,脉沉紧。治则为温经化瘀、散寒利湿,少腹逐瘀汤加味,小茴香、干姜、肉桂各6克,延胡索、川芎、苍术各9克,没药、赤芍、蒲黄、五灵脂、乌药、吴茱萸各12克,当归、茯苓各15克。

气血虚弱经后1~2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阴部下坠,痛而喜按喜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面色少华,食少便溏,舌质淡,脉沉弱。以益气补血止痛为治则,圣愈汤加减,人参(先煎)、当归、熟地、鸡血藤各15克,黄芪30克,川芎、香附、延胡索、炙甘草各9克,白芍18克,红花12克。

肝肾亏损经后1~2日小腹疼痛,腰骶疼痛酸胀,经色暗淡而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或潮热,脉细弱,舌苔薄白或薄黄。以益肾养肝止痛为治则,调肝汤加味,当归、山茱萸、阿胶(烊化)、山药、香附各12克,白芍、巴戟天、熟地各15克,甘草6克,枸杞子30克,丹皮9克。

以上各型应根据兼证不同加减用药。

中医治疗痛经方法有:针灸、推拿、按摩、磁疗、膏药、食疗等法,一些中成药也可以治疗痛经。

1、针灸治疗:痛经发作时,针(或灸)主穴:气海、合谷、三阴交;配穴:关元、子宫、

足三里。先针主穴,强刺激,留针10~15分钟。疼痛不止加配穴或灸气海、关元。

2、按摩治疗:按摩小腹,双手相叠置于小腹中间,紧压腹部,慢慢按摩腹部,以10次

/分左右的频率进行,直至小腹内有热感为宜。共操作5分钟。

3、膏药疗法:现在市场上有很多这种膏药,这类膏药大多是中药制成的,帖子指定的

位置上,主要功效是打通人的经络,通过人的脉络,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补肾健脾做的比较好的产品有古方温经贴。

4、中草药疗法:气滞血瘀型:以疏肝理气、化瘀止痛为治则,膈下逐瘀汤加味,当归、

赤芍、刘寄奴、牛膝各15克,川芎、桃仁、红花、延胡索、五灵脂、乌药、香附各12克,枳壳、丹皮各9克,甘草6克,丹参30克。气血虚弱型:以益气补血止痛为治则,圣愈汤加减,人参(先煎)、当归、熟地、鸡血藤各15克,黄芪30克,川芎、香附、延胡索、炙甘草各9克,白芍18克,红花12克。

中医认为,痛经有两个原因,一是“不通则痛”,意思是女性在月经前后,由于生理上冲任的气血较平时变化很大,导致冲任、胞宫(子宫)气血运行不畅,而不通,经血刺激子宫,而引起疼痛;二是“不荣则痛”,即中医上说的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也就是说子宫生命力不旺盛,以致功能懈怠,呈现病态而至痛经。

中医看待问题都从整体入手,痛经是外在表现的症状,但外症多由内因引起。与女性痛经相对应的内部器官即女性的“胞宫”,它在现代医学中称之为子宫,中医认为它是阴脉之海,为女子最重要的部位之一,对于女性的气血调和起着无法代替的作用。女子胞宫与肾功能有直接关系,也和脾、肝、气血、冲脉、任脉相关。从中医角度来看,女性子宫的一些列病症,可以通过调节体内肾脾,祛风除湿,调理气血,祛寒驱湿邪,从而达到温经止痛之功效。

“古方温经贴”是一剂外敷黑膏药来治疗女性痛经的方法,这个手法早在清代名医“外治之宗”吴尚先的手上便已成熟,史书上记载他以之治疗内、外、妇、儿科疾病,效果卓越,因此博得了“外治之宗”的称号。吴尚先认为女性胞宫是许多经脉汇集之处,女性容易受寒引起宫寒,从而引起气血不畅,产生寒凝,导致气滞血瘀、而发生“不通则痛”;另外女性精神紧张,生气发怒也极容易引起肝气滞郁,肝经与胞宫相连,肝郁气滞则会使胞宫气血运行受阻,久了就会失于濡养,产生“不容则痛”。

那么怎么治疗女性痛经呢?精业本草堂认为应从痛经产生的两个原因来着手,一是温经去寒,寒凝去则气血畅,气血畅则淤阻通,淤阻通则疼痛自去。二是舒肝行气,肝气舒畅气血运行也会变得正常,这样胞宫也会重新得到濡养。

“古方温经贴”以膏药入手治疗痛经有二点好处,一是不用煎药服用,不仅使用方便,而且避免了开药不对症之害。二是用药部位很针对,效果迅速。胞宫位于中焦,而古方痛经贴直接贴于肚脐和后腰俞穴之上,药效通过渗透直接作用于病位,不仅避免了口服煎药的药性在体内散失,其效果和作用时间还会更快更持续。三、凡开内服药必得对症,若不对症效果便会变差,甚至还会起到不好的效果,而外用膏药则没有这样的弊病,而且本膏药有温腰暖肾,舒肝解气之功,即便是无病无患者,只要有腰酸气郁症,贴此膏药也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古方温经贴”由附子、玄胡、香附、白芷、五灵脂、独活、当归、川芎、木瓜、肉桂、

枳壳、生姜、葱白等十三味中药秘制而成。

其中附子、木瓜、肉桂、生姜等能补火助阳,温经通脉,散寒止痛,对于胞宫寒冷,外感风寒而产生的阴寒内盛有很好的效果,能够帮助排除体内的寒气,温暖子宫,加强子宫生命力。

玄胡、白芷、独活、川芎等则可祛风止痛,通窍解毒,减少因宫寒导致的痛经,减少心腹冷痛,并加速胞宫壁的微循环。

香附、五灵脂、当归、枳壳等本身就是自古女性疾病的常用药,对女性胞宫有很好的保健恢复效果,特别针对因“不荣则痛”引起的痛经。呵护女性胞宫。

而葱白配以生姜则是内病外治法中的常用药,用以疏通穴窍腠理,使药性更好的渗入体内。

古方温经贴对女性痛经,宫寒以及经血不调等有很极好的效果。它以疏通人体经络,通过人的脉络对阴阳平衡进行调节,补肾健脾,从而使女性胞宫生命力旺盛,达到“荣”之状态。并且活血化瘀,祛寒凝、除湿气,加速女性胞宫的血液循环,让行经期经血顺畅,从而消散痛经。

古方温经贴对于中医临床上的几种痛经都有很好的效果,对于气滞血瘀型,可以活血化瘀,顺畅血液;对寒湿凝滞型则可驱寒除湿,暖宫散痛;对气血虚弱型则可益气止痛;对于湿热下注型则可化瘀止痛。对于女性来说,前三种痛经的较常见的,特别是寒湿凝滞型,大多数女性都会受风寒而引起宫寒,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女性行经期间疼痛用热水捂一捂就可以缓解的原因,然而缓解并不是治愈,想要彻底安全的治愈痛经,还是得使用“古方温经贴”。

中医4个痛经应急穴位,女生一定要知道哦

中医4个痛经应急穴位,女生一定要知道哦 不少女性或多或少的经历过痛经,中医介绍,用药止痛,不如按摩下面几个穴位来缓解痛经。以下介绍了四个缓解痛经的穴位,经前按摩穴位,可帮你有效缓解痛经,而且还有预防痛经的效果。 子宫穴: 位置:子宫穴位于下腹部,脐下一横掌处(脐下4寸)正中。左右旁开四横指(旁开正中线3寸)的距离各有一点即是此穴。 点揉子宫穴,刺激子宫穴是直接针对女性生殖器的调理手法,疗效显著,具有活血化淤、理气止痛的作用。 按摩方法:用双手食指、中指按压住两旁子宫穴,稍加压力,缓缓点揉,以酸胀为度,操作5分钟,以腹腔内有热感为最佳。 三阴交穴: 位置: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按揉三阴交,具有交通心肾,引火下行的作用,对所有妇科疾病

疼痛均有缓解作用。 按摩方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三阴交穴,有酸胀感为宜,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三阴交1分钟。 血海穴: 位置: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块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顶端就是血海穴。 揉按血海穴,具有引血归经,治疗血分诸病的作用,按压血海穴能够缓解月经期的小腹疼痛。 按摩方法:两个大拇指重叠按压这个穴位,痛经的时候通常左腿也会一起痛,多刺激左腿。要是在腰上放一个暖水袋效果会更好。 太冲穴: 位置:脚大趾与第二趾之间。 揉太冲,具有明显疏肝止痛的作用,不仅可以治疗痛经,还可以治疗其他妇科疾病。

按摩方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冲穴,有酸胀感为宜,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冲穴1分钟。 小提示:自我按摩缓解痛经法,一般多在经前5~7天开始,月经来潮后停止,待下次月经来潮前再施手法治疗。按摩的目的是引血下行,因此治疗须在经前当下腹部、腰骶部出现疼痛时操作。如手法得当,可使经期提前1~2天,随着经血排出,疼痛也会随之消失或减轻。

中医对于痛经的认识和调养方式

第一型:常常觉得胸闷、小腹闷痛,月经来时胸部胀痛明显,这种症状是属于中医的“肝气郁结”,可以使用旋覆花、香附、当归、川芎、丹参、甘草来治疗。 第二型:平时容易口干、心烦、口苦、胸闷、月经来时量较多,这是属于中医的血热型,可以用丹皮、地骨皮、生地、柴胡、当归等中药来矫正。 第三型:容易头晕、贫血、疲倦、胃口差、发育迟缓、大便不成形、月经颜色较淡,这是属于血虚型的症状,可以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大枣来治疗。 第四型:平时喜欢吃冰冷食物、四肢容易冰冷、痛经、经来有血块,可以使用当归、白芍、桂枝、川芎、党参、甘草等中药来治疗。 痛经是女性经常会有的现象,很多时候都不能被称之为疾病,痛经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对痛经的预防和调养。 饮食调养 平时应该多吃富含优质蛋白质、微量元素(铁、铜等)、叶酸和维生素B12的营养食物,如红枣、莲子、龙眼肉、核桃、山楂、猪肝、猪血、黄鳝、海参、乌鸡、鸡蛋、菠菜、胡萝卜、黑木耳、黑芝麻、虾仁、红糖等,这些食物富含营养的同时,具有补血活血的功效。 中药调养 常用的补血中药有当归、川芎、红花、熟地、桃仁、党参、黄芪、何首乌、枸杞子、山药、阿胶、丹参、玫瑰花等天然中药,用这些中药和补血的食物一起做成可口的药膳,均有很好的调节内分泌、养血效果。 运动养生 运动也是调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平时可练习瑜伽、太极拳、保健气功等舒缓运动。另外,传统中医学认为“久视伤血”,所以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工作的职业女性,应该特别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养,防止因为过度用眼而耗伤身体的气血。 经络疗法 经常做头部、面部、脚部保健按摩消散瘀血,并坚持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对延缓衰老有一定作用。

痛经中医诊疗方案word参考模板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诊疗方案(2013) 一、概述 痛经是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前者是痛经不伴有盆腔器质性病变;后者常伴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摸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 (肖承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l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子宫内膜异位症 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及MRI)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 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超)、血清CA125等提示。 (二)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 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治疗各种痛经的中药方

女性朋友深知痛经发作时痛苦不堪的滋味,其实中医有很多秘方,可以彻底解决痛经。治疗痛经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判断。 1、经行胁痛痛经情况是行经时两胁作痛,甚至胁内有块,疼痛不已,经血紫暗,当理气活血化瘀。 中医治该类型痛经方药:取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各15g,元胡5g,沉香10g ,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行经前5日开始服用,行经时停服。 2、经行关节痛痛经情况是行经时周身骨节疼痛。 中医治该类型痛经方药:药用乌药、川芎、白芷、陈皮、枳壳各10g,干姜、甘草各7g,僵虫、麻黄各6g,生姜3片,葱白1茎,水煎温服,每日1剂,连服6剂。 3、经前腹痛痛经情况是经前腹痛多系寒凝血滞,常表现为少腹冷痛异常,宜服温里活血化瘀方剂。 中医治该类型痛经方药:取当归尾、川芎、赤芍、丹皮、制香附各12g,元胡5g ,生地10g,红花、桃仁各4g,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行经前7日开始服用,行经时停服。 4、经后腹痛痛经情况是行经之后腹痛多是血虚夹滞所致,宜补虚通滞。 中医治该类型痛经方药:药用党参、白术、醋香附、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各12g,炙甘草8g,木香3g,青皮10g,生姜2g,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 博粹堂中医辩证三期治月经不调 一、经前调气:气顺血和、症状自消很多女性在行经之前,自觉心烦易怒、乳房胀痛,这是气行不畅,肝郁气滞的典型症状。情志不舒,肝气不顺,经欲行而瘀滞,则乳房胀痛。故以调气为先,在月经来之前的一周以中药汤剂配“经灵散”调理,气血顺和,症状则缓解。 二、经期调血:调和脾胃:引血归经治血先治脾。脾主生化,脾胃一旦虚弱了,生化之源匮乏,血液来源不足,就会血海空虚,引起月经不调。一般来讲,月经期间不服药。但是痛经、血滞、有崩漏症的必须遵循“急者治标、缓者治本”原则。脾气虚则血不固,就会出现月经淋漓不断、逾期不净、崩漏等。故补气健脾,引血归经。 三、经后调补:滋养肝肾,补气养血调经肝为先。经后失血,气血较虚,要适时而补。肝藏血,女以血为本,肾藏精,是孕育之根。因此,治疗月经不调,要以滋补肝肾、补气养血为本。月经调理正常了,可根据体质调配一些养生膏方,如十全十美膏、暖宫调经膏等,健脾固本,补气养血,促进健康。

痛经的几种中医治疗方法

痛经的几种中医治疗方法(1)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痛经辨证首先要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及疼痛程度,明察病位,分清寒热、康实,在气、在血。一般而言,痛在小腹正中,多为胞宫瘀滞;痛在少腹一侧或两侧,病多在肝:痛连腰低,病多在肾。经前或经行之初疼痛者多属实,月经将净或经后疼痛者多属虚。详查疼痛的性质、程度是本病辨证的重要内容,掣痛、绞痛、灼痛、刺痛,疼痛拒按多属实;隐痛、空痛、按之痛减多属虚;坠痛虚实兼有;绞痛、冷痛,得热痛减多属寒:灼痛,得热痛剧多属热。胀甚于痛,时痛时止多属气滞;痛甚于胀,持续作痛多属血瘀。 一般而言,本病实证居多,虚证较少,亦有证情复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夹杂者,需知常达变。临证需结合月经期、量、色、质,伴随症状,舌、脉等综合分析。(二)治疗原则 痛经的治疗,应根据证候在气、在血,寒热、虚实的不同,以止痛为核心,以调理胞宫、冲任气血为主,或补气,或活血,或散寒,或清热,或补虚,或泻实。具体治法分两步:经期重在调血止痛以治标,及时缓解,控制疼痛;平素辨证求因以治本。标本缓急,主次有序,分阶段治疗。 痛经在辨证治疗中,应适当选加相应的止痛药以加强止痛之功。如寒者选加艾叶、小茴香、肉桂、吴茱萸、桂枝;气滞者选加香附、枳壳、川棟子;血瘀者选加三七粉、血竭、莪术、失笑散:热者选加牡丹皮、黄芩等。 (三)分型论治 1.寒凝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成周期后起,经血量少,色暗有外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苍白,脉沉紧。 证候分析:寒客胞官,血为寒凝,疼滞冲任,血行不畅,故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寒朝化,察滞智通,故得热痛减:寒凝血瘀,冲任失畅,可见周期后延,经色暗面有块;寒动内盛,阻遏阳气,故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脉沉紧,均为寒凝血瘀之候。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少腹逐瘀汤:肉桂小茴香干姜当归川芎赤芍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 少腹逐瘀汤主治“小腹积块疼痛”或“经血见时,见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水接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皆能壮之”。方中肉桂、干姜、小茴香温经散寒;当归、川芎、赤芍养营活血;蒲黄、五灵脂、投药延胡索化瘀止痛。寒散血行,冲任、子宫血气调和流畅,自无疼痛之虞。 若小腹冷痛较甚,加艾叶、吴茱萸散寒止痛;若寒凝气闭,痛甚而厥,四肢冰凉,冷行漓,加附子、细辛、巴戟天回阳散寒;若伴肢体酸重不适,苔白腻,或有冒雨、涉水、久剧湿之地史,乃寒湿为患,应酌加苍术、茯苓、薏苡仁、羌活以健脾除湿。 2.气滞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月经量少,经行不畅,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 证候分析:肝失条达,冲任气血郁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故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冲任气滞血瘀,故经量少,经行不畅,色暗有块;块下气血暂通,则疼痛减轻;肝郁气滞,经血不利,故胸胁、乳房胀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均是气滞血瘀之候。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方见闭经)。

痛经中医诊疗方案(2013)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诊疗方案(2013) 一、概述 痛经是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 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前者是痛经不伴有盆腔器质性病变;后者常伴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摸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 2 天,行经第l 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1)子宫内膜异位症 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

声、盆腔CT 及MRI )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 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 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 超)、血清CA125 等提示。 (二)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气滞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舌脉: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涩。 3、肾虚血瘀证

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

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有哪些,很多女性非常关注这类问题,因为痛经问题,不是存在于个别女性的身上,而是有很大一部分年轻女性被痛经所困扰。下面具体介绍一下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 临床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疼痛的程度,结合月经的周期、量、色、质以及兼证、舌苔、脉象而辨别寒热虚实。 气滞血瘀经前1~2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月经量少,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紫暗,舌边有瘀斑或瘀点,脉弦涩。以疏肝理气、化瘀止痛为治则,膈下逐瘀汤加味,当归、赤芍、刘寄奴、牛膝各15克,川芎、桃仁、红花、延胡索、五灵脂、乌药、香附各12克,枳壳、丹皮各9克,甘草6克,丹参30克。 寒湿凝滞经前、经期小腹冷痛,按之痛甚,得热痛减,月经量少,色暗有块,畏寒便溏,舌苔白腻,脉沉紧。治则为温经化瘀、散寒利湿,少腹逐瘀汤加味,小茴香、干姜、肉桂各6克,延胡索、川芎、苍术各9克,没药、赤芍、蒲黄、五灵脂、乌药、吴茱萸各12克,当归、茯苓各15克。 气血虚弱经后1~2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阴部下坠,痛而喜按喜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面色少华,食少便溏,舌质淡,脉沉弱。以益气补血止痛为治则,圣愈汤加减,人参(先煎)、当归、熟地、鸡血藤各15克,黄芪30克,川芎、香附、延胡索、炙甘草各9克,白芍18克,红花12克。 肝肾亏损经后1~2日小腹疼痛,腰骶疼痛酸胀,经色暗淡而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或潮热,脉细弱,舌苔薄白或薄黄。以益肾养肝止痛为治则,调肝汤加味,当归、山茱萸、阿胶(烊化)、山药、香附各12克,白芍、巴戟天、熟地各15克,甘草6克,枸杞子30克,丹皮9克。 以上各型应根据兼证不同加减用药。 中医治疗痛经方法有:针灸、推拿、按摩、磁疗、膏药、食疗等法,一些中成药也可以治疗痛经。 1、针灸治疗:痛经发作时,针(或灸)主穴:气海、合谷、三阴交;配穴:关元、子宫、

中医辨证治痛经

中医辨证治痛经 摘要: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对于痛经病首先要分辨是经前痛、经后痛或经期痛,其次要弄清月经量的多与少、经色、舌苔脉像以及伴有的其他症状;疼痛时间、部位、性质、经色等可作为鉴别痛经的证型方法。通过辩证论治,中医中药在调理妇科疾病中疗效确切,患者满意。 关键词:痛经;中医;辨证 月经是妇女的正常生理现象,健康的女子一般14岁左右开始来月经,医学上称之为月经初潮,月经初潮时不应该发生疼痛,即使腹部不适也只有轻微胀痛,这属于正常现象不算是痛经。 但是有的妇女在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腹部疼痛剧烈,甚至不能忍受并伴有腰酸、乳房胀痛、精神怠倦、食欲不振等症状,重者更有恶心呕吐、腹泻,甚至昏厥等全身症状,称为痛经。 1 病因病理 祖国医学对痛经的病因有许多论述,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如张景岳《妇人规》一书中记载:“凡妇女但迂经期则必作痛或食则吐,身体困倦或发寒热者是禀气不足”,指出痛经是由于气血亏虚。《付青主女科》一书说:“妇人少有腹痛,于经后者,人以气血之虚也,谁之是肾气这涸乎。盖肾水一虚则不能涵木。肝木亢盛则气必逆故而作痛”,指出痛经是由于肾虚肝郁。《丹溪心法》记载:“临行时腰疼痛乃是气滞有血淤。”说明由于气郁或淤血可引起痛经,又云:“经将来腹中阵痛,乍作乍止者,血热气实也。”《巢氏病源》记载:“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内伤气血以致体虚,风冷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滑伯仁说:“经前脐痛绞痛如刺,寒热发作,下如黑豆汁,两尺沉涩,急此由下焦寒湿之邪博于冲任”。 总的来说,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使气血运行不畅影响月经而产生疼痛。 痛经又分虚实两类。 1.1 虚症 久病体虚弱,气血受损造成气血虚弱胞脉失养,而致痛经。 1.2 实证 (1)气滞血淤:情志失调、肝气不舒、气机不畅、气不引血、血不流通,以致冲任二脉不利经血,滞于胞宫而作痛。

1.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省中医临床路径管理 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2007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02年版)。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症史。 (2)临床表现: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2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2009年)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发作的下腹部疼痛史。 (2)临床表现:①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发病;②疼痛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2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天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侧;③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3)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 (二)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推后或量少;③面色青白;④带多、色白。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紧。 2.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②经血有瘀块,块下痛暂减。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经血量少,行而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胸闷不舒;⑤烦躁易怒。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弦涩。 3.湿热瘀阻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②经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 次症:①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②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③口腻纳呆;④小便黄赤。 舌脉: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4.肾气亏虚证 主症:①经期或经后1-2天小腹绵绵作痛;②腰骶酸痛。 次症:①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②头晕耳鸣;③面色晦暗;④健忘失眠。 舌脉:舌质淡黯,苔薄白,脉沉细或沉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药免煎颗粒或中成药 1.寒凝血瘀证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干、肉桂、小茴香、当归、川芎、赤芍、生蒲黄、没药、延胡索等。 中成药:痛经宝颗粒、少腹逐瘀胶囊(颗粒)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①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乌药、香附、枳壳、延胡索、丹皮、甘草等。 ②痛经宁(省中医院经验方)加减。制香附、当归、白芍、三七粉、川芎、黄、乌药、延胡索、郁金、红花、五灵脂、莪术、徐长卿等。 中成药:丹莪妇康煎膏、血府逐瘀口服液(胶囊)等。 3.湿热瘀阻证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减。生地、牡丹皮、当归、川芎、红花、桃仁、莪术、延胡索、香附、白芍、败酱草、薏苡仁等。 中成药:花红片(胶囊)、妇科千金片(胶囊)等。

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 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02 年版)。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证史。 <2)临床表现: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 天,行经第1 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一般不伴有腹肌紧张或反跳痛。 <3)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发作的下腹部疼痛史。 <2)临床表现:①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②疼痛最早出现在经前12 小时,以行经第1 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 天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③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3)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 <二)证候诊断 1. 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②经血有瘀块。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月经推后或量少;③面色青白;④肢冷畏寒。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紧。 2. 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②经血有瘀块,块下痛暂减。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经血量少,行而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胸闷不舒;⑤心烦易怒。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 3.湿热瘀阻证

少女痛经的中医治疗

少女痛经的中医治疗 一、什么是痛经? 痛经是指女性在行经前后或正值经 期出现的下腹疼痛,可伴有头痛乏力、 头晕恶心、呕吐腹泻、下腹坠胀、腰骶 酸痛等不同的症状。痛经是一种症状而 不是一种疾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 发性是功能性疼痛而无器质性病变;继 发性有器质性病变,是器质性疾病的一 种症状。痛经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少女, 青春期少女的痛经多数是原发性。其特点是:多在初朝后6∽12 个月发病,也就是周期性排卵功能建立后,因为痛经多发生在有排卵的月经周期,发病高峰年龄是16∽18岁。中医药为痛经诊疗的最佳手段。 二、如何治疗痛经? 要治疗痛经,就要了解痛经发生的原因,前面提到痛经多发生在有排卵的月经周期,因为排卵促进了子宫内膜合成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异常增高是痛经发生的主要原因。 镇静、镇痛、解痉剂可以暂时缓解疼痛,不能避免下次月经来潮时的疼痛。口服避孕药虽可以抑制排卵缓解疼痛,但青春期少女不适合服用避孕药。 中医将青春期少女痛经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一是“不通而痛”,另一是“不荣而痛”。具体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点: 1、久居湿冷之地,或初行径时不注意摄生,贪凉、饮冷、淋雨,致使寒邪伤于下焦、客于胞宫(这里主要指女性生殖器及其周围组织)→寒凝经血、血行不畅“不通则痛” 2、先天不足(母亲孕育时,营养不足或生疾病,致胎儿期发育、营养欠缺,而成虚弱体质),后天失调(幼年营养不足,或幼年大病、重病)→气血亏损、冲任胞脉失养“不荣而痛” 3、青春期少女,由于学习紧张,升学压力大,常致精神压抑,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血行不畅“不通则痛” 根据痛经发生的时间,疼痛的性质、程度和部位,结合伴随症状以及舌象、脉象分析,中医将原发性痛经分为以下六证,其各证的特点是: 1、气滞血瘀证其特点是:经前1∽2天或行径时小腹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有块、块下痛减,伴有乳胀、胁痛等。舌质淡红或有瘀点,脉弦。 2、寒湿凝滞证其特点是:经前或经行时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受寒加重,拒按,经色紫、量少有块。舌质黯淡或黯紫,脉弦紧。 1

中医治疗痛经

妇女痛经践谈 痛经是困扰广大女性同志的一顽症。独活药店的秦医生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摸索出来针对痛经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意思是月经病和肾功能有关,和脾、肝、气血、冲脉、任脉、子宫也相关。”襄樊独活药房的坐诊医生秦医生说,中医认为痛经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虚证,即“不荣则痛”,是由于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造成的,这类人平时应注意调补,补气养血或滋补肝肾。二是实证,即“不通则痛”,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这类人宜祛淤止痛。 秦医生指出,在治疗上,中医将痛经大致分为四种类型。根据不同症状,治疗方法各不相同。 气滞血淤: 经前或行经期间出现小腹胀痛、乳头触痛、心烦易怒,经量少或行经不畅等。应服具有舒肝理气、化淤止痛作用的药物。食疗可以用益母草煮鸡蛋。 气血虚弱: 经期小腹绵绵作痛,月经量少,色淡质薄,神疲乏力,面色蜡黄,食欲不佳,大便溏泻等。应服具有益气补血止痛作用的药物,如乌鸡白凤丸,还可多吃羊肉。 阳虚内寒: 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月经色淡量少,伴有腰酸腿软,手足不温,小便清长等。应服有温经散寒,养血止痛作用的药物。比如红糖姜汤,对寒性痛经就非常有效。红糖具有补血、散淤、暖肝、祛寒等功效,生姜有补中散寒、缓解痛经的功效。二药合用,能补气养血,温经活血。 肝肾虚损:月经干净后1—2日出现腰酸腿软,小腹隐痛不适,或有潮热,头晕耳鸣等。应服具有益肾养肝止痛作用的药物。或是多吃点川芎丹参煲鸡蛋。 此外,目前临床上还有一些治疗痛经的中成药对妇女身体虚弱、经期腹胀腹痛、月经不调等症状,都有较好的功效。 秦医生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多种方法来治疗痛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药物治疗;以:“暖宫散寒,活血化瘀 通经导滞,调节情志”为原则。自拟《痛经方》,月经来潮前六天开始服药至月经开始第一天停,七天为一个疗程,(也叫周期疗法)如此重复五个周期。 针灸治疗;取足三里,三阴交穴,针刺泻法。留针30分钟。也可取三阴交,中极,关元按上法治疗,或起针后以温和灸10-20分钟 自我调护

治疗女性痛经的中成药

祖国医学将痛经分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和气血亏虚三种类型。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运用中成药治疗痛经则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那么,怎样用中成药治疗不同类型的痛经呢? 一、寒湿凝滞型痛经:该型痛经患者常感到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血量少,血色紫暗,有血块,且伴有形寒肢冷、小便清长等症。治疗该型痛经应以散寒除湿为主,可选用下列中成药: 1.痛经丸:该药具有活血散寒、温经止痛之功,适用于寒凝血滞所致的经期下腹冷痛、量少不畅等症。其用法是:每次服6~9克,每日服1~2次。 2.养血调经膏:该药具有养血调经、暖宫止痛之功,适用于经血不足、子宫虚寒所致的经期不准、行经腹痛、宫寒带下、腰酸腿软等症。其用法是:每次将药膏加温软化后分别贴于脐腹部和腰部。 3.艾附暖宫丸:该药具有理气补血、暖宫调经之功,王舌用于子宫虚寒所致的月经不调、经来腹痛、腰酸带下等症。其用法是:每次服1丸(9克),每日服2~3次。 二、气血亏虚型痛经:该型痛经患者常表现为经期或经后下腹隐痛、喜按压,经血量少而质稀,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等症。治疗该型痛经应以益气养血、养胞止痛为主,可选用下列中成药: 1.妇康片:该药具有补气、养血、调经之功,适用于气血两亏所致的经血不畅、行经腹痛、疲乏无力、心慌气短等症。其用法是:每次服5片,每日服2次。 2.妇康宁片:该药具有调经养血、理气止痛之功.适用于气血两亏所致的经期腹痛。其用法是:每次服8片,每日服2~3次。 需要指出的是,痛经患者除了对症治疗外,平时还应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尤其在经期应注意保暖,少吃生冷食物,避免过度劳累。此外,痛经患者宜在经前3~7天或经期用药。有生育要求(未避孕)者宜在经期服药。用药后患者的病情若没有明显的缓解,应尽早到医院就诊。 三、气滞血瘀型痛经:该型痛经患者常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拒按或伴有胸胁胀痛,月经量少而不畅、经血色黑有血块,血块流出后疼痛减轻,四肢欠温,大便不实等。治疗该型痛经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可选用下列中成药: 1.元胡止痛胶囊:该药具有理气、活血、止痛之功,适用于经期腹痛、胃痛、胁痛、头痛等症。其用法是:每次服4~6片,每日服3次。孕妇慎用。 2.调经丸:该药具有理气和血、调经止痛之功,适用于月经不调、经期腹痛、崩漏带下等症。其用法是:每次服1丸,每日服2次。孕妇禁用。

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概况

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概况 痛经是月经期妇女常见的病症,多指在月经期到来之前或之后1周左右时间内,患者出现小腹疼痛或者腰骶部疼痛,症状严重时还会伴有恶心呕吐、手足阙冷、大汗淋漓甚至昏厥等情况,严重影响经期患者的生活及工作。痛经在中医属于“经行腹痛”的范畴。痛经有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之分,本文作者主要探讨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1]。原发性痛经患者不存在生殖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多见于14~25岁青春期少女。近年来,中医在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佳的效果。十几年来在妇科原发性痛经患者的治疗中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综述如下。 [Abstract] Collected information about researches related to primary dysmenorrhea in recent years.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various external treatment methods for primary dysmenorrhea,including acupoint catgut embedding,acupuncture,moxibustion,foot bath,acupoint application,aeupoint injection,massage and other methods.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simple and convenient,has significant effect,and has been recognized and accepted by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This article will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 the external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Primary dysmenorrhea;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view 1 中药治疗 陈冬梅等[1]采用姜黄温经颗粒治疗80例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患者,对照组采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药用姜黄10g、阿胶6g、当归10g、川芎6g、麦冬10 g、半夏6g、吴茱萸6g、肉桂6g、党参10g、甘草6g、桂枝6g。日1剂,免煎颗粒,开水200mL冲,分早晚2次饭后0.5h温服,于经前7天始服用,10天为1疗程。结论:姜黄温经颗粒可以缓解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患者的疼痛,效果较好。 2 中药结合艾灸、耳穴贴压 郭焱等[2]主要研究少腹逐瘀汤联合耳穴压豆在34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中的应用,文中将所选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根据具体病情对该主方给予加减。其耳穴压豆的具体方法,主要是在子宫、内分泌、交感、神门、卵巢、盆腔、肝等耳穴处贴压,每日按压3~5次。该研究结果显示34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中治疗总有效率为97.05%,治疗有效。王秀霞等[3]以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少腹逐瘀汤联合艾灸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达68.8%,与对照组比较有效率明显较高。且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PGE2水平,结果显示少腹逐瘀汤联合艾灸治疗患者的PGE2水平明显下降。少腹逐瘀汤的组方多为温通之品。赵晶等[4]先取耳穴子宫、內生殖器、内分泌、神门、皮质下、肝、脾、肾等,行王不留行子或磁珠贴压耳穴,后用梅花针叩刺三阴交(双)、关元、气

1.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安徽省中医临床路径管理 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02年版)。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症史。 (2)临床表现: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2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发作的下腹部疼痛史。 (2)临床表现:①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②疼痛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2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天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③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3)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 (二)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推后或量少;③面色青白;④带多、色白。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紧。 2.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②经血有瘀块,块下痛暂减。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经血量少,行而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胸闷不舒;⑤烦躁易怒。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弦涩。 3.湿热瘀阻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②经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 次症:①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②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③口腻纳呆;④小便黄赤。 舌脉: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4.肾气亏虚证 主症:①经期或经后1-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②腰骶酸痛。 次症:①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②头晕耳鸣;③面色晦暗;④健忘失眠。 舌脉:舌质淡黯,苔薄白,脉沉细或沉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药免煎颗粒或中成药 1.寒凝血瘀证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干姜、肉桂、小茴香、当归、川芎、赤芍、生蒲黄、没药、延胡索等。 中成药:痛经宝颗粒、少腹逐瘀胶囊(颗粒)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①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乌药、香附、枳壳、延胡索、丹皮、甘草等。 ②痛经宁(安徽省中医院经验方)加减。制香附、当归、白芍、三七粉、川芎、姜黄、乌药、延胡索、郁金、红花、五灵脂、莪术、徐长卿等。 中成药:丹莪妇康煎膏、血府逐瘀口服液(胶囊)等。 3.湿热瘀阻证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减。生地、牡丹皮、当归、川芎、红花、桃仁、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