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中参西张锡纯

衷中参西张锡纯
衷中参西张锡纯

衷中参西张锡纯.

衷中參西張錫純 張錫純(1860~1933),字壽甫,河北鹽山縣人。張氏世儒出身,自幼好學,於經史百家無不鑽研。曾兩次應試未成,便棄儒學醫。對《內經》、《傷寒經》、《神農本草經》等古醫籍皆刻苦研讀。他以「夫事貴師古者,非以古人之規矩準繩限我也……又貴舉古人之規矩準繩而擴充之,變化之,引伸觸長之」(《醫學衷中參西錄.自敘》)的態度,窮究醫理,大膽實驗。二十多歲即為人診病,且常獲顯效。曾在瀋陽、天津、滄縣等地行醫數十年,創建醫院,開辦函授中醫學校,醫治無數疑難重病,臨證診治精益求精,著書立說多有創見,成為近代一位傑出的著名醫家。二十年代初,已被譽為我國北方醫林四大家之一。 張氏接觸西方醫學氏在中年以後。他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自敘說:「年過三旬始見西人醫書。頗喜其講解新異多出中醫之外。後又十餘年,於醫學研究功深,乃知西醫新異之理原多在中醫包括之中,特古籍語意渾含,有賴後人闡發耳。」又說:「吾儒生古人之後,當竟古人未竟之業,而不能與古為新。俾吾中華醫學大放光明於全球之上,是吾儒之罪也。」於是他便以「與古為新」為己任。從事中西醫匯通的探討。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一書,集中地反映了他豐富的臨床經驗、高超的醫療技術和主張中西醫匯通的學術思想。該書係張氏多年論述的匯集,數十年間多次刊印,廣為流傳,至今仍為醫界所推崇。

他的學術思想主要有兩點: (1)「衷中參西」是他中西醫匯通的指導思想 他認為:「東西文化,應互相容納。科學得哲學以深造,哲學賴科學以證實,將來道器合一,為物不二,冶古今中外於一爐。」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他對中、西醫兩大體系進行了研究。他雖然看到兩者之間的異同,但主要強調的是中醫之理多包括西醫之理,溝通中西並非難事。於是便從醫理、臨床病症、治療用藥等方面,引用中西醫理相互印證。試圖表明中醫並不落後於西醫,甚至還要高於西醫。如說:「中醫謂人之神明在心,故安神之藥注重於心。西說謂人之神明在腦,故安神之藥注重於腦。及觀《內經》,知中西之說皆涵蓋其中也」(《醫學衷中參西錄》)。在《論腦貧血痿廢治法答楊部長階三先生》一文中又說「……肢體痿廢,而其病因實由於腦部貧血也。按生理之實驗人之全體運動皆腦髓神經司之,此雖西人之說,而洵可確信。」「是西人腦貧血可致痿廢之說,原與《內經》相符也。然西人論痿之由,知因腦部貧血,而《內經》更推腦部貧血之由,知因上氣不足,夫上氣者何?胸中大氣也(亦名宗氣),其氣能主宰全身,斡旋腦部,流通血脈……。」(《醫界春秋》,53期,1930.11)他認為:「《內經》之文,原與西人腦充血之議論句句符合,此不可謂不同。」在治療用藥上,他認為:「西醫用藥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標也。中醫用藥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究之標本原宜兼顧。若遇難治之證,以西藥治其標,以中藥治其本,則奏效必捷,而臨證亦確有把握矣」(《醫學衷中參西錄?論中西之藥原宜相助為理》)。他雖在臨證治療時應用了一些西藥,肯定了一些西藥的療效,也有一些中西藥併用的驗案。但就總體來看,他研究較多和使用精當的還是中藥,自創的一些名方也都是由中藥組成,充分體現了他「衷中參西」,中西醫匯通以中醫為本的指導思想。 (2)「求實效、重實驗」是他進行中西醫匯通的主要方法 他生當清末民初,當時空談名理,不務實際,死讀書本,泥古不化的風氣,也影響到醫學界。他卻獨樹一幟的採取了講求實效、大膽實驗的科學方法。張氏不尚空談,也不好與人爭辯,更不參與當時的醫政活動。他反對那種對待西醫「維新者趨之恐後,守舊者視之若浼」的極端主義和「互相抵牾」的敵視態度。他說:「嘗閱滬上諸醫報,中、西勢若冰炭,甚至互相謾罵,此誠醫界之大恥也。」而是專心從事志在濟世活人的醫療工作。自述「愚生平研究醫學,必有確實徵驗,然後筆之於書。即對《內經》,亦未敢輕信」(張錫純,〈論吐血衄血之原因及治法(上)〉,《醫界春秋》,40期,1929.10)。「是以讀《內經》之法,但於其可信之處精研有得,即能開無限法門,其不可信之處,或為後世偽託付之不論可也。此孟子所謂書難盡信之文也。乃今之偏重西法者不於《內經》可信之處,費心研究,但於其不可信之處,極力指摘,推其意見直謂《內經》真本久失,所傳於世者皆係偽託,有斯理乎!」(張錫純:《黃帝內經論》,《紹興醫藥學報》,10卷6期,1920)。他除了以這種「書難盡信」的態度,在實踐中驗證前人的理論之外,更重要的是不斷通過自己的臨證實踐,認真總結確有實效的經驗。如他「為了研究小茴香是否有毒,不惜下問於廚師;為了體驗藥物性能,不憚親自嘗試。毒如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完整版)

医学衷中参西录作者:张锡纯朝代:清年份:公元1909年 <目录>一、医方<目录>二、药物<目录>三、医论<目录>四、医话<目录>五、医案 <目录>一、医方 o<目录>一、医方\(一)治阴虚劳热方 资生汤十全育真汤醴泉饮一味薯蓣饮参麦汤珠玉二宝粥沃雪汤水晶桃既济汤来复汤镇摄汤 o<目录>一、医方\(二)治阳虚方敦复汤 o<目录>一、医方\(三)治大气下陷方 升陷汤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醒脾升陷汤 o<目录>一、医方\(四)治喘息方参赭镇气汤薯蓣纳气汤滋培汤 o<目录>一、医方\(五)治痰饮方 1.理饮汤理痰汤3.龙理痰汤4.健脾化痰丸5.期颐饼6.治痰点天突穴法 o<目录>一、医方\(六)治肺病方 黄膏清金益气汤清金解毒汤安肺宁嗽丸清凉华盖饮 o<目录>一、医方\(七)治吐衄方 1.寒降汤2.温降汤3.清降汤4.保元寒降汤5.保元清降汤6.秘红丹7.二鲜饮8.三鲜饮9.化血丹10.补络补管汤11.化瘀理膈丹 o<目录>一、医方\(八)治心病方1.定心汤2.安魂汤 o<目录>一、医方\(九)治癫狂方1.荡痰汤2.荡痰加甘遂汤3.调气养神汤 o<目录>一、医方\(十)治痫风方1.加味磁朱丸2.通变黑锡丹3.一味铁养汤 o<目录>一、医方\(十一)治小儿风证方1.定风丹2.镇风汤 o<目录>一、医方\(十二)治内外中风方 1.搜风汤2.逐风汤3.加味黄五物汤4.加味玉屏风散5.镇肝熄风汤6.加味补血汤 o<目录>一、医方\(十三)治肢体痿废方1.振颓汤2.振颓丸3.姜胶膏 o<目录>一、医方\(十四)治膈食方参赭培气汤 o<目录>一、医方\(十五)治呕吐方1.镇逆汤2.薯蓣半夏粥 o<目录>一、医方\(十六)治霍乱方 1.急救回生丹2.卫生防疫宝丹3.急救回阳汤 o<目录>一、医方\(十七)治泄泻方 1.益脾饼2.扶中汤3.薯蓣粥4.薯蓣鸡子黄粥5.薯蓣苜汤6.加味天水散7.加味四神丸 o<目录>一、医方\(十八)治痢方 1.化滞汤2.燮理汤3.解毒生化丹4.天水涤肠汤5.通变白头翁汤6.三宝粥7.通变白虎加人参汤 o<目录>一、医方\(十九)治燥结方1.硝菔通结汤2.赭遂攻结汤3.通结用葱白熨法 o<目录>一、医方\(二十)治消渴方1.玉液汤2.滋饮 o<目录>一、医方\(二十一)治癃闭方 宣阳汤济阴汤白茅根汤温通汤加味苓桂术甘汤寒通汤升麻黄汤鸡汤鸡茅根汤 o<目录>一、医方\(二十二)治淋浊方 1.理血汤2.膏淋汤3.气淋汤4.劳淋汤5.砂淋丸6.寒淋汤7.秘真丹8.毒淋汤9.清毒二仙丹10.鲜小蓟根汤11.澄化汤12.清肾汤13.舒和汤 o<目录>一、医方\(二十三)治伤寒方 1.麻黄加知母汤2.加味桂枝代粥汤3.从龙汤4.馏水石膏饮5.通变大柴胡汤6.加味越婢加半夏汤 o<目录>一、医方\(二十四)治温病方 1.清解汤2.凉解汤3.寒解汤4.石膏阿斯匹林汤5.和解汤6.宣解汤7.滋阴宣解汤8.滋阴清燥汤9.滋阴固下汤10.犹龙汤 o<目录>一、医方\(二十五)治伤寒温病同用方 1.仙露汤2.石膏粳米汤3.镇逆白虎汤4.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5.宁嗽定喘饮6.荡胸汤7.一味莱

简析张锡纯医学学术思想

简析张锡纯医学学术思想 【摘要】张锡纯是近代中西医汇通派的先驱,开创了中西医结合之先河,对后世临床治疗用药产生极大影响。清末民初西方医学随着宗教传人中国,出现了西医学派。他在诊治疾病之余,将所悟医药之理,随时记述成篇,屡试屡效之经验方药,则自立名方,兼采西医之学说,将临床经验所得,与方中医理,相互阐发,撰写成文。他一生深研经典,博采众长,师古不泥,理论创新;衷中参西,独辟蹊径,勤于实践,力主贯通。他的中西医汇通思想和用药经验充分体现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之中,本文就张锡纯的医学术思想作简要分析与阐述。【关键词】张锡纯;学术思想 1.生平著作简介 张锡纯(1860~1933年),字寿甫。河北盐山人。出身于书香之家,自幼读经书,习举子业,两次乡试未中,遵父命改学医学,上自《黄帝内经》、《伤寒论》,下至历代各家之说,无不披览。同时读了西医的一些著作。1911年曾应德州驻军统领之邀,任军医正,以后任过立达医院院长、直鲁联军军医处处长等职,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弟后,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此时张氏开始接触西医及其它西学。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医学。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著于国内。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张氏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1918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1928年定居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由于他有高明的医术和特殊的地位,医名显赫。 代表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其一生治学临证经验和心得的汇集。书中从诊症、辨治、方药到方解、按语,明了清晰,内容全面,开创了中西医结合医学思想之先锋。 2.主要学术思想 2.1阐述中西汇通理论开创中西医结合之先河 中西汇通是重要的理论问题,由来已久。怎样突出中医特色,怎样引进西医理论,两者能否汇通,合而为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张氏为此呕心沥血,作了诸多尝试,虽然未有所就,然不亏为先驱者,可钦可佩。张氏从《内经》:“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圈,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悟出脑充血病证的病因。明确指出:“至谓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盖气反则血随气下行,所以可生,若其气上走不反,血必愈随之上行,其脑中血管可致破裂,血出不止,犹可望其生乎?”阐释经文未明之义,理显意明,与西医脑充血之认识完全符合。肝脾位臵,中医与西医认识完全相反。张氏认为:“肝虽居右而其气化实先行于左,故肝之脉诊于左关。脾虽居左,而其气化

【引用】张锡纯治阳虚方 解读张锡纯之法象中药

【引用】张锡纯治阳虚方+ 解读张锡纯之法象中药 张锡纯治阳虚方1.敦复汤(附︰服硫黄法)治下焦元气虚惫,相火衰微,致肾弱不能作强(《内经》云肾者作强之官),脾弱不能健运,或腰膝酸疼,或黎明泄泻,一切虚寒诸证。野台参(四钱)乌附子(三钱)生山药(五钱)补骨脂(四钱,炒捣)核桃仁(三钱)萸肉(四钱,去净核)茯苓(钱半)生鸡内金(钱半,捣细)敦复汤,原为补相火之专方,而方中以人参为君,与萸肉、茯苓并用,借其收敛下行之力,能大补肾中元气,元气既旺相火自生。又用乌附子、补骨脂之大热纯阳,直达下焦,以助相火之热力,核桃仁之温润多脂,峻补肾脏,以浓相火之基址。且附子与人参同用名参附汤,为回元阳之神丹,补骨脂与核桃仁并用名青蛾丸,为助相火之妙品(核桃仁属木,补骨脂属火,并用之,有木火相生之妙),又恐药性太热,于下焦真阴久而有碍,故又重用生山药,取其汁浆稠粘,能滋下焦真阴,其气味甘温,又能固下焦气化也。至于鸡内金,其健运脾胃之力,既能流通补药之滞,其收涩膀胱之力,又能逗留热药之性也。人身之热力,方书恒责重相火,而不知君火之热力,较相火尤胜。盖生育子女以相火为主,消化饮食以君火为主。君火发于心中,为阳中之火,其热下济,大能温暖脾胃,助其消化之力,此火一衰,脾胃消化之力顿减。若君火

旺而相火衰者,其人仍能多饮多食可享大寿,是知君火之热力,关于人身者甚大也。愚自临证实验以来,遇君火虚者不胜计,其人多廉于饮食,寒饮留滞为恙,投以辛热升补之剂,即随手奏效(拙拟理饮汤为治是病的方)。彼谓心脏恶热,用药惟宜寒凉者,犹是一偏之论。曾治一人,年二十余,嗜睡无节,即动作饮食之时,亦忽然昏倒鼾睡。诊其脉两尺洪滑有力,知其肾经实而且热也。遂用黄柏、知母各八钱,茯苓、泽泻各四钱,数剂而愈。是知人之资禀不齐︰心脏多恶热,而亦有宜温补者;肾脏多恶寒,而亦有宜凉泻者。是在临证时细心与之消息,不可拘于成见也。欲明心火之热力,今又得一确实证验。愚资禀素强壮,心火颇旺而相火少衰,饮食不忌寒凉,恒畏坐凉处。因此,数年来,常于食前,服生硫黄如黑豆大一块,约有四厘,甚见效验。尝观葛稚川《肘后方》,首载扁鹊玉壶丹,系硫黄一味九转而成。治一切阳分衰惫之病。而其转法所需之物颇难备具,今人鲜有服者。愚临证实验以来,觉服制好之熟硫黄,犹不若径服生者其效更捷。盖硫黄制熟则力减,少服无效,多服又有燥渴之弊,服生硫黄少许,即有效而又无他弊也。十余年间,用生硫黄治愈沉寒锢冷之病不胜计。盖硫黄原无毒,其毒也即其热也,使少服不令觉热,即于人分毫无损,故不用制熟即可服,更可常服也。且自古论硫黄者,莫不谓其功胜桂、附,惟径用生者系愚之创见,而实由自家徐徐尝验,确知其功效

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有感

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有感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有感《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清朝末年名医张锡纯代表着作,此书是张老一生研究祖国医学的结晶,它开创了中国医药学与西洋医学结合的先河,建立了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所列处方全系临床体验所得。 张老临床用药灵活多变,其中很多药方来源于食物,张老云: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疾,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用食物来治疗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达到邪去病安之效,是谓大医。珠玉二宝粥:山药薏米柿饼霜,三味药均为日常生活食品,但捣渣煮烂熟,随意服之,治脾肺阴分亏损,饮食懒进,虚热劳嗽,并治一切阴虚之证。近代学者对珠玉二宝粥对脾虚型哮喘患者临床疗效研究表明:珠玉二宝粥可延缓脾虚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肺功能的下降趋势、改善呼吸困难症状,还能改善哮喘患者脾虚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此方不仅口感不错,效果良好,为广大患者所能接受;在张老的方里,山药柿饼霜核桃仁龙眼肉黑芝麻花椒小茴香枸杞······均为常用之药。《内经》: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可见食疗在战国时代已经作药物来治病,现代人们都意识到食疗的作用,大力推崇。 张老对服药方法也非常重视,徐灵胎说过,“病之愈与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张老书中用了多种服药方法,对于上焦有热之证,张老有时采用嚼服的方法,如:对咽喉肿痛闻药气呕吐者,张老用鲜梨片蘸生石膏末嚼咽;用清脑黄连膏即黄连二钱为细末,香油调成糊,常以鼻嗅之,治因热而眼疾者,张老认为目系神经连于脑脑部因热生炎,病及神经,必生眼疾,故借鼻窍之捷径,直达于脑部;对于婴幼儿疾病,难以服药,张老用药末至于乳房上让婴儿乳食,如:定风丹治疗小儿急慢惊风;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阴津亏虚之证又不耐服药者,张老用薯蓣粥煎茶饮治劳瘵发热,或喘或嗽;张老又

张锡纯屡试屡效方选——治泄泻方,治痰饮方

扶中汤 主治:治泄泻久不止,气血俱虚,身体羸弱,将成劳瘵之候。 附方:于术(一两,炒)生山药(一两)龙眼肉(一两) 备注:小便不利者加椒目(三钱,炒捣) 药性分析: 龙眼肉,味甘能补脾,气香能醒脾,诚为脾家要药。且心为脾母,龙眼肉色赤入心,又能补益心脏,俾母旺自能荫子也。 愚治心虚怔忡,恒俾单购龙眼肉斤许,饭甑蒸熟,徐徐服之,皆大有功效,是能补心之明征。 又大便下血者,多因脾虚不能统血,亦可单服龙眼肉而愈,是又补脾之明征也。 案例: 一妇人,年四十许。初因心中发热,气分不舒,医者投以清火理气之剂,遂泄泻不止。更延他医,投以温补之剂,初服稍轻,久服,则泻仍不止。一日夜四五次,迁延半载,以为无药可治。 后愚为诊视,脉虽濡弱,而无弦数之象,知犹可治。 但泻久身弱,虚汗淋漓,心中怔忡,饮食减少。踌躇久之,为拟此方,补脾兼补心肾。数剂泻止,而汗则加多。 遂于方中加龙骨、牡蛎(皆不用煅)各六钱,两剂汗止,又变为漫肿。 盖从前泻时,小便短少,泻止后,小便仍少,水气下无出路,故蒸为汗,汗止又为漫肿也。斯非分利小便,使水下有出路不可。特其平素常觉腰际凉甚,利小便之药,凉者断不可用。 遂用此方,加椒目三钱,连服十剂全愈。 2.理痰汤 治痰涎郁塞胸膈,满闷短气。或渍于肺中为喘促咳逆;停于心下为惊悸不寐;滞于胃口为胀满哕呃;溢于经络为肢体麻木或偏枯;留于关节、着于筋骨为俯仰不利、牵引作疼。随逆气肝火上升为眩晕、不能坐立。 清半夏(四钱)、生芡实(一两)、黑芝麻(三钱,炒捣)、柏子仁(二钱,炒捣)、生杭芍(二钱)、陈皮(二钱)、茯苓片(二钱) 世医治痰,习用宋《局方》二陈汤,谓为治痰之总剂。不知二陈汤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何者?痰之标在胃,痰之本原在于肾。肾主闭藏,以膀胱为腑者也。其闭藏之力,有时不固,必注其气于膀胱。膀胱膨胀,不能空虚若谷,即不能吸引胃中水饮,速于下行而为小便,此痰之所由来也。

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黄芪解》

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黄芪解》 黄芪:性温,味微甘。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为肺叶辟之原动力)下陷。《神农本草经》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也。谓主痈疽、久败疮者,以其补益之力能生肌肉,其溃脓自排出也。表虚自汗者,可用之以固外表气虚。小便不利而肿胀者,可用之以利小便。妇女气虚下陷而崩带者,可用之以固崩带。为其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而名之曰也。 【附案】沧州董氏女,年二十余。胸胁满闷,心中怔忡,动则自汗,其脉沉迟微弱,右部尤甚,为其脉迟,疑是心肺阳虚,询之不觉寒凉,知其为胸中大气下陷也。其家适有预购黄一包,俾用一两煎汤服之。其族兄××在座,其人颇知医学,疑药不对证。愚曰:“勿多疑,倘有差错,余职其咎。”服后,果诸病皆愈。其族兄疑而问曰:“《神农本草经》黄原主大风,有透表之力,生用则透表之力益大,与自汗证不宜,其性升而能补,有膨胀之力,与满闷证不宜,今单用生黄两许,而两证皆愈,并心中怔忡亦愈,其义何居?”答曰: “黄诚有透表之力,气虚不能逐邪外出者,用于发表药中,即能得汗,若其阳强阴虚者,误用之则大汗如雨不

可遏抑。惟胸中大气下陷,致外卫之气无所统摄而自汗者,投以黄则其效如神。至于证兼满闷而亦用之者,确知其为大气下陷,呼吸不利而作闷,非气郁而作闷也。至于心与肺同悬胸中,皆大气之所包举,大气升则心有所根据,故怔忡自止也。”继加桔梗二钱,知母三钱,又服两剂以善其后。 一妇人产后四五日,大汗淋漓,数日不止,情势危急,气息奄奄,其脉微弱欲无,问其短气乎?心中怔忡且发热乎?病患不能言而颔之。知其大气下陷,不能吸摄卫气,而产后阴分暴虚,又不能维系阳分,故其汗若斯之脱出也。遂用生黄六钱,玄参一两,净萸肉、生杭芍各五钱,桔梗二钱,一剂汗减,至三剂诸病皆愈。从前五六日未大便,至此大便亦通下。 邑王氏女,年二十余,心中寒凉,饮食减少,延医服药,年余无效,且益羸瘦。后愚诊视,其左脉微弱不起,断为肝虚证。其父知医,疑而问曰:“向延医延医,皆言脾胃虚弱,相火衰损,故所用之方皆健脾养胃,补助相火,曾未有言及肝虚者,先生独言肝虚,但因左脉之微弱乎?抑别有所见而云然乎?”答曰:“肝脏之位置虽居于右,而其气化实先行于左,试问病患,其左半身必觉有不及右半身处,是其明征也。”询之,果觉坐时左半身下坠,卧时不敢向左侧,其父方信愚言,求为疏方。遂用生黄八钱,柴胡、川芎各一钱,干姜三钱,煎汤饮下,须臾左侧即可安卧,又服

张锡纯使用山萸肉的故事

张锡纯使用山萸肉的故事 昨天,我特别到药店问问山萸肉的价格,结果发现山萸肉竟然降价了,在我的印象中,这个药非常的贵,昨天发现,用三元钱就可以买三十克,这让我喜出望外,在什么都涨价的今天,居然有降价的东西,而且还真是好东西,于是,迫不及待地给大家讲讲张锡纯使用山萸肉的故事吧。 我在第三本书里面,把张锡纯放在开端,是因为张锡纯的用药功夫太深了,他把的用药经验都是自己亲手实践而来的,然后他也不留着点儿,毫无保留地都写了出来,现在我们看中药辞典,很多药物的论述,都有张锡纯云如何如何的,这就是人家的贡献,名留青史的地方。 现在聊聊张锡纯用山萸肉吧? 有一个少年人,“素伤烟色”,当时的中国抽大烟的很多,就是鸦片,这个少年不但吸鸦片,还沉溺于女色,所以身体很是不好,这次是患了感冒,医生给开了解表的方子,服用了几副以后,本来已经好了,但是,隔了一天,突然浑身开始出冷汗,心里面怔忡异常,自己说,这个气息马上就像是要断了似的。这下可把家人吓坏了,于是赶快把张锡纯给请来了。 张锡纯来了以后,照例诊脉,诊得的脉象是双手浮弱,无根,大家记住了,张锡纯诊脉有个特点,他一般是三部总取,什么意思呢?就是不分寸关尺,而是分左右手,整个左手取得一个脉象就可以了,整个右手取得一个脉象就可以了,这是张锡纯脉法的特点,在大多数的时候他是这么用的,这在中医里面是一个派别。 诊完了脉,张锡纯心里就明白了,这是一个虚证啊,这是大病之后,身体没有复原,气虚欲脱,怎么办?必须要使用收敛之药,同时补气。 此时,张锡纯对患者家属说:“这个病确实很难治,但是如果能够买到一味药,则我可以保证转危为安。” 大家一听,您就说吧,什么药我们都能买来。 于是,张锡纯就告诉他们说:你们去买山萸肉四两,然后再稍微买一点人参(五钱)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外面正下着雨,而且药铺在五里之外的地方,但是这家人救人心切,立刻派人骑快马冒雨前去买药。 等这四两山萸肉买来了,张锡纯急忙用二两煎汤,然后给患者服用,这个汤服下去以后,这个患者的心气就定了,汗也止住了,气也能上来了。 然后,张锡纯又用剩下的二两山萸肉煎汤,把人参切成小块,用汤药送服人参块,看过我的书的人都知道,这是清代徐灵胎的论述过的做法,张锡纯吸收古代医家的经验太多了,随处可用。 这个药服完以后,这个患者的这些症状就全部消失了。 大家看到了吧,张锡纯在本草上的功夫,张锡纯对这个山萸肉算是掌握得太好了,这个山萸肉就是山茱萸这种植物的果实的肉,是一味补肝的药物,酸酸的甜甜的,过去认为除了酸收补肝,滋补肝肾,在六味地黄丸里面有它。但是,张

张锡纯的一些名方

功效: 山药白色,入手太阴肺经,补肺,入补足太阴脾经,补脾,只要是肺和脾这两种虚,张锡纯认为可以服山药。可平喘止咳,其液还可补肾。 医疗案例: 在33岁的时候,张锡纯到天津去参加科举,到了天津,张锡纯闹肚子了,张锡纯自己分析他的泻肚子没有什么外邪,而是脾胃不和,张锡纯想起了山药,他想山药有补脾止泻固涩的作用,于是就去买来四两山药,把山药切片,捣碎,放点大米熬粥,然后喝这个粥。结果喝了两天这个腹泻就好了。这是张锡纯的一个方子,叫一味薯玉粥。就单用这一味山药就可以治病。 张锡纯认为,一切阴虚虚弱,或者咳喘,或者大便腹泻,脾胃虚弱。一味薯玉粥也可以治疗。因为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腹泻经常与脾和大肠有关,脾不足,大肠也不能固涩,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所有营养都要靠脾胃吸收过来,把脾胃之气补足了,这个人就有生机了。 脾气不足,体内水湿重,可用山药配上莲子肉、薏米、芡实,这三者分量都是1 00克,主要的药是山药,把它们碾成磨,然后每天熬膏。 现在小孩的很多病症都是因为脾气不足引起。如果小孩确实是脾气不足,面色非常黄瘦,吃饭不好,不长个儿,容易泻肚子,有的是肺系统经常有问题,比如咳嗽哮喘,山药是一味非常好的食疗的药物。 如果想养生的话,每天少量服用,配以薏米和芡实,再加点莲子肉,磨成粉, 每天一勺就够了 。 对于重病患者,他大病之后身体虚弱,正气不足,尤其是胃口不好,或者是大便总是不成形,可以用山药熬水给他喝,或者熬粥,用山药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即大便干燥的人不要吃,因为它有固摄的作用,越吃大便越干燥,若一定要吃,可在用山药的时候配点杏仁,因为杏仁有通便和开肺气的作用,配一点就没这毛 病了,所以山药吃也很讲究。 挑选山药时,如果是要药用的山药,就到药店买怀山药。 若日常食用,到菜市场买就可以了。选山药要选形状非常规整的,圆圆的,这样的山药比较好,比较好的品质的山药,是种非常细的铁棍山药,这种山药的 力道更大一些。 (2)--三七(2010-02-24)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药方选录 简约版

张锡纯方药节录 (一)治阴虚劳热方 1.资生汤: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亦治女子血枯不月。 生山药(一两)玄参(五钱)于术(三钱)生鸡内金(二钱,捣碎)牛蒡子(三钱,炒,捣)热甚者,加生地黄五六钱。 2.十全育真汤:治虚劳,脉弦、数、细、微,肌肤甲错,形体羸瘦,饮食不壮筋力,或自汗,或咳逆,或喘促,或寒热不时,或多梦纷纭,精气不固。 野台参(四钱)生黄(四钱)生山药(四钱)知母(四钱)玄参(四钱)生龙骨(四钱,捣细)生牡蛎(四钱,捣细)丹参(二钱)三棱(钱半)莪术(钱半) 气分虚甚者,去三棱、莪术,加生鸡内金三钱;喘者,倍山药,加牛蒡子三钱;汗多者,以白术骨、牡蛎、萸肉各一两煎服,不过两剂其汗即止。汗止后再服原方。 3.醴泉饮:治虚劳发热,或喘或嗽,脉数而弱。 生山药(一两)大生地(五钱)人参(四钱)玄参(四钱)生赭石(四钱,轧细)牛蒡子(三钱,炒,捣)天冬(四钱)甘草(二钱) 4.一味薯蓣饮 治劳瘵发热,或喘或嗽,或自汗,或心中怔忡,或因小便不利,致大便滑泻,及一切阴分亏。生怀山药(四两,切片)煮汁两大碗,以之当茶,徐徐温饮之。 5.参麦汤 治阴分亏损已久,浸至肺虚有痰,咳嗽劳喘,或兼肺有结核者。 人参(三钱)干麦冬(四钱,带心)生山药(六钱)清半夏(二钱)牛蒡子(三钱,炒,捣)苏子(二钱,炒,捣)生杭芍(三钱)甘草(钱半) 6.珠玉二宝粥 治脾肺阴分亏损,饮食懒进,虚热劳嗽,并治一切阴虚之证。 生山药(二两)生薏米(二两)柿霜饼(八钱)上三味,先将山药、薏米捣成粗渣,煮至烂熟,再将柿霜饼切碎,调入融化,随意服之。 7.沃雪汤:治同前证,更兼肾不纳气作喘者。生山药(一两半)牛蒡子(炒捣,四钱)柿霜饼(冲服,六钱) 8.水晶桃:治肺肾两虚,或咳嗽,或喘逆,或腰膝酸疼,或四肢无力,以治孺子尤佳。核桃仁(一斤)柿霜饼(一斤),先将核桃仁饭甑蒸熟,再与柿霜饼同装入瓷器内蒸之,融化为一,晾冷,随意服凡果核之仁,具补益之性者,皆能补肾。 9.既济汤 治大病后阴阳不相维系。阳欲上脱,或喘逆,或自汗,或目睛上窜,或心中摇摇如悬旌;阴欲下脱,或失精,或小便不禁,或大便滑泻。一切阴阳两虚,上热下凉之证。 大熟地(一两)萸肉(去净核,一两)生山药(六钱)生龙骨(捣细,六钱)生牡蛎(捣细,六钱)茯苓(三钱)生杭芍(三钱)乌附子(一钱) 10.来复汤 治寒温外感诸证,大病瘥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势危欲脱;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诸证若见一端,即宜急服。萸肉(去净核,二两)生龙骨(捣细,一两)生牡蛎(捣细,一两)生杭芍(六钱)野台参(四钱)甘草(二钱,蜜炙) 11.镇摄汤

名医张锡纯的4个验方兼病例

名医张锡纯的4个验方兼病例 A 治心虚失眠的药方及病例患者徐友梅,年60岁,总统的弟弟,住天津一区小松岛街,于季春得不寐之症。证候:冬令间有不寐之时未尝介意,至春日阳气升发时病浸加剧,到了季春之时常数夜不寐,服一切安眠药皆无效。得病后精神大为衰惫,心中时常发热,懒于饮食,免强加餐,常觉食停胃脘不下行。大便干燥,常服药始下。其脉左部浮弦,右脉犹弦而发硬,一息五至。病因:患者性好吟咏,喜欢与文士结社,赋诗连句,暗耗心血,逐至不寐。诊断:其右脉浮弦,是因为肝血虚损,兼肝火上升也。从之睡时魂藏于肝,今因肝脏血虚,火升肝不能藏所以不寐。其右脉弦而兼硬,是胃中酸汗短少更兼胃气上逆也。酸汁少则不能化食,气上逆则不能随着呼吸下行传送饮食,所以食后常停胃脘不下。而其大使之燥结,亦即胃腑气化不能下达所至。治此症,宜清肝火、生肝血、降胃气、滋胃汗。如此才能调养肝胃,夜间自能安睡,食后自不停滞矣。处方:生怀山药1两、大甘枸杞8钱、生赭石(砸细)6钱、玄参5钱、北沙参5钱、生杭芍5钱、酸枣仁(炒捣碎)4钱、生麦芽3钱、生鸡内金(黄色的捣碎)钱半、茵陈钱半、甘草2钱。共煎一大盅,温服。复诊:将药煎服两剂,患者夜间可睡两三点钟,心中已不发热,食量亦少加增,大便仍停滞,脉象不像以前之弦硬,于是,在原

方的基础上略为加减,使再服之。复诊处方:生怀山药1两、大甘枸杞8钱、生赭石(砸细)6钱、玄参5钱、北沙参5钱、酸枣仁(炒捣碎)4钱、龙眼肉3钱、生杭芍3钱、生鸡内金(黄的捣碎)钱半、生远志钱半、茵陈1钱、甘草钱半。共煎一大盅,温服。效果:患者将药连服3剂,夜间安睡如常,食欲已振,大便已自然通下。唯脉象仍有弦硬之意,逐将龙眼肉改用8钱,使多服数剂,以善其后。说明:《易·系辞》云,一阴一阳互为之根。此天地之气化也。人禀天地之化得以生,所以上焦之气化为阳,下焦之气化为阴。白昼,人终日言语动作,阴阳之气化皆有消耗,实赖夜晚休息以补助之。当人们睡觉时上焦之阳气下降潜藏,与下焦之阴气会合,则阴阳自能互助,心肾自然相交。所以,当熟睡之时,其相火常炽盛暗动,此心有益于肾也。至睡足之时,精神自然清爽异常,此肾有益于心也。即《易》所谓一阴一阳互为之根也。由此知人能寐者,由于阳气之潜藏,其不能寐者,即由于阳气之浮越,究其所以浮越者,实因脏腑之气有生无降也。所以方中重用赭石以降胃镇肝,即以治大便燥结,且其色赤质重,能人心中引心阳下降以成寐,若更左以龙骨、牡蛎诸收敛之品以安其神魂,则更可稳睡。而方中未加入这几味药,因其收敛之性与大便燥结的症状不相宜也。方中赭石与山药并用,其和胃降胃之功实强也。此乃取古方之意而通变之也。B治疗严惩外伤的急救方神授普济五行妙化丹能治外

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张锡纯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中国近代杰出的中医临床家、思想家、教育家,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成为继《伤寒论》以来最受医者欢迎的中医经典著作之一,被称为“医学中第一可法之书”,而张锡纯先生也被称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 张锡纯先世原籍山东诸城,明初迁居直隶(今河北省)盐山边务里,遂为盐山人。家道小康,少时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因其家训教子孙宜_训蒙兼习医而益世润身,遂在读书之暇随父习医。 这期间其中医水平不断提高,常为人疏方看病,教学时文医兼授,弟子中日后有多人以医为业。1885年,他治愈邑中名医高鲁轩、毛仙阁束手的危重症,颇受二人称道,自此应诊几无虚日。然而,1911年前,仍以训蒙、教书为职业。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弟后,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此时张氏开始接触西医及其它西学。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

遂潜心于医学。 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著于国内。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张氏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1918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1928年春,张氏携眷至天津,援徒并开业行医。组织中西汇通医社,传播学术。 张锡纯主张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学。而他在临床医学上有很深的造诣,疗效卓绝,屡起沉疴危证,为医界公认的一代名医。 例言 一、发明药性之书,始于《神农本经》。其书为有文字之后第一.(《易》虽在先,其时犹无文字),简策之古可知。其书共载药三百六十五味,以象周天之日数,分上中下三品:上品者,养生之药也;中品者,治病之药也;下品者,攻病之药也。各品之下,皆详载其气味与主治。明其气味,主治之理亦即寓其中矣。而药性独具之良能,又恒有出于气味之外者。古圣洞彻精微,皆能为之一一表出,此在医学中,诚为开天辟地之鼻祖也。 乃后人识见短浅,凡于药有独具之良能,不能以气味推求者,皆删去

张锡纯用药用方之别致

张锡纯用药用方之别致 张锡纯先生是近代著名医家,其曾力主中西汇通,取长补短,以中为本,以西为用。其研习经典,博采众长,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为我国医学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医学财富。我拜读先生著作,感觉收获颇多,尤其对于先生师古而不泥古,勇于提出很多不同的见解,尤其是对于单味药和一些经典方剂都根据自己临床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更是难能可贵。 肉桂 《神农本草经》谓肉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汤液本草》谓其:补命门火衰,益气消阴。总之,肉桂味辛而甘,气香而窜,性大热纯阳,性能下行,暖丹田、壮原阳、补相火。色紫赤,又善补助君火,温通血脉因寒而痹,故治关节腰肢疼痛及疮家白疽。而张氏却发人所未发,多用其平肝之用,用治肝气横恣多怒,效果很好。 奉天警务处王氏夫人,年三十,咳嗽痰中带血,剧时更大口吐血,常觉心中发热,脉一分九十次,按之不实,投以滋阴降火之药不效。后用止嗽药川贝,调服山药细末而愈。后反复,自言夜间睡觉时常作恼怒之梦,怒极或梦中哭泣,醒后必然吐血。张氏思其为肝气郁遏,改用疏肝泻肝之药,效果不好,踌躇再三,想到平肝之药以肉桂为最要,于是配合大黄,二药寒热相济,降胃平肝,加赭石,煎汤送服,吐血顿愈。 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 众所周知,白虎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组成,为治疗阳明经证的主方,主要治疗阳明气分热盛,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寒,脉洪大有力。而白虎加人参汤则是在白虎汤基础上加人参二两而成,主要用于阳明热病失治、误治之后兼有气津两伤的发热,汗出,舌上燥而口渴甚,伴见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的病证。而张氏每用白虎汤,则喜用山药以代粳米。因伤寒法,白虎汤用于汗、吐、下后,当加人参。究之脉虚者,亦加人参,不必在汗吐下后。而张氏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每遇阳明热炽,而其人素有内伤,或元气素弱,其脉或虚数,或数微者,皆投以白虎加人参汤,实验既久,知以山药代粳米,其方更加稳妥,见效也更快。此是因为粳米不过调和胃气,而山药兼能固摄下焦元气,使元气素虚者,不至于因为服食石膏、知母而作滑泻。并且山药多含有蛋白之汁,最善于滋阴,白虎汤得之,既祛实火又清虚热,内伤外感,须臾同愈。张氏,用此方治愈过很多人。现举一例,以资参考。 一童子,年十三,于孟冬得伤寒,七八日间,喘息鼻煽动,精神昏聩,时作谵语,其脉微细而数,按之无力,舌干不能外伸,启齿而视,舌皮有斑点作黑色,似苔非苔,频饮凉水,而无濡润之意。此为劳力之余,胸中大气下陷,津液不能上潮,气陷不能托火上外出,故脉道阻塞,。遂治以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煎汁一大碗,徐徐温饮下,一昼夜连进两剂,病愈。 以上列举了两个张氏对于单味药以及经典方剂的变化应用的实例,供大家参考。并且不断学习先生的思想。

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张锡纯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中国近代杰出的中医临床家、思想家、教育家,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成为继《伤寒论》以来最受医者欢迎的中医经典著作之一,被称为“医学中第一可法之书”,而张锡纯先生也被称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 张锡纯先世原籍山东诸城,明初迁居直隶(今河北省)盐山边务里,遂为盐山人。家道小康,少时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因其家训教子孙宜_训蒙兼习医而益世润身,遂在读书之暇随父习医。 这期间其中医水平不断提高,常为人疏方看病,教学时文医兼授,弟子中日后有多人以医为业。1885年,他治愈邑中名医高鲁轩、毛仙阁束手的危重症,颇受二人称道,自此应诊几无虚日。然而,1911年前,仍以训蒙、教书为职业。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弟后,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

教员。此时张氏开始接触西医及其它西学。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医学。 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著于国内。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张氏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1918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1928年春,张氏携眷至天津,援徒并开业行医。组织中西汇通医社,传播学术。 张锡纯主张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学。而他在临床医学上有很深的造诣,疗效卓绝,屡起沉疴危证,为医界公认的一代名医。 例言 一、发明药性之书,始于《神农本经》。其书为有文字之后第一. (《易》虽在先,其时犹无文字),简策之古可知。其书共载药三百六十五味,以象周天之日数,分上中下三品:上品者,养生

对张锡纯自创新方的组方规律研究上课讲义

对张锡纯自创新方的组方规律研究 张锡纯(1860~1933年)是近代医学史上著 名的中医学家,与当时的慈溪张生甫,嘉定张山雷合称为名医三张。他博览群书,精研医理,注重实践,讲究疗效,治学既重视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又能对西方医学深入钻研,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该书在辨证施治、组方用药上别具匠心,自成风格。现就其160多首自创新方的组方规律进行初步探讨。临床实践是自创新方的活水源头张锡纯生平治医勤恳,精研其术,更注重实践,总结其一生丰富的临床经验,撰写了《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主要方剂约170余首,而出自他反复实践,匠心拟成的就有160多首,经临床证实均有显著疗效。如治痨羸弱之资生汤,治喘息的参赭培气汤,治大气下陷的升陷汤及治崩漏的安冲汤等,都是本经典理论,先哲名言。张氏认为:“临证调方者,必须细心斟酌,详审病机,随时体验,息息与病机相符,而后百用不至一失也。”如治疗阴虚劳热时,他就说:“愚

对于此证,悉心研究,知其治法,当细分为数种:肾传肺者,以大滋真阴之药为主,以清肺理痰之药为佐,若拙拟之醴泉饮是也;肺传肾者,以清肺理痰之药为主,以滋补真阴之药为佐,若此参麦汤是也;其因肺肾俱病,而累及脾胃者,宜肺肾双补,而兼顾其脾胃,若拙拟之滋培汤、珠玉二宝粥是也。”另外,张氏对诸家本草有争议之处,也以临床为准。如人参,《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而《名医别录》谓人参能疗肠中冷,张氏证之于临床,党参与玄参等份并用,可使药性无寒热,所以他得出结论:“人参性温,疑年湮代远,《本经》字句或有差讹。”张氏甚至自尝其药而验其效。虽剧如巴豆、甘遂、细辛、花椒,亦必亲自尝试,以深知其药力和性味,记于《医学衷中参西录》的《药解》。其中:“犹记曾嚼服甘遂一钱,连泻10余次,后所下皆系痰水,由此悟为开顽痰之主药,唯服后主欲吐,遂与赭石并用,以开心下热痰,而癫狂可主愈。”由此可见,张氏实事求是,从临床出发来熟悉药性,所以临证遣方用药能得心应手。创新思维是自创新方的精髓和灵 魂细心体会张氏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所创之方剂,立意创新,颇具特色,既师古而不泥古,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就如他在自序中说:“夫事

张锡纯的来复汤、定心汤和安魂汤

张锡纯的来复汤、定心汤和安魂汤 本文仍讨论张锡纯方剂在心系疾患(心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以强调中医中药在治疗疑难杂症中的广泛应用性和不可替代性。 “来复汤”可补益元气,回阳救逆,敛汗固脱。治寒温外感诸证,大病瘥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势危欲脱。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诸证若见一端,即宜急服。方为:山萸肉(去净核)60克,生龙骨(捣细)、生牡蛎(捣细)各30克,生白芍18克,野台参12克,甘草(蜜炙)6克。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方中以山萸肉为主药,萸肉较参、术、耆更有救脱之功。萸肉之性不独补肝,凡人身之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故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生龙骨、生牡蛎敛正气不敛邪气,若煅之则其性过涩,亦必于外感有碍,故生用。白芍与甘草同用,甘苦化合味近人参,合以野台参共奏补益元气、回阳救逆固脱之功。 “来复汤”可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充血性心力衰竭为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心脏虽有足量的前负荷,但心排血量仍不能维持人体需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又称慢性心衰。主要表现为倦怠、乏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心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舌质淡、苔薄白、

脉结代或细涩等,严重者可致昏迷。此病临床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三种,左心衰竭主要是肺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肺瘀血所致,以呼吸困难、咳嗽、咯痰及紫绀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心肾阳虚,气虚血瘀,致肺循环瘀血)。右心衰竭主要是体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脏器瘀血及缺氧所致,以尿量减少、右胁肋不适、食欲不振或伴有呕恶为主要表现(阳虚水泛,气阴两虚,致体循环瘀血)。全心衰竭是左、右心衰临床表现的综合。西医对一般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防治主要是休息,限制钠盐的摄人,应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及增强心肌收缩力药物和辅助循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等方法。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于中医“咳喘”、“水肿”、“心悸”等范畴,是气血不足,血液运化不畅,不能满足人体生理功能需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有肺气虚和脾胃虚的症状。故中医将其分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心肾阳虚、阳虚水泛、心阳虚脱、阴阳两虚等证型。中医药在本病治疗上有很大优势,尤其是在治疗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方面疗效卓著。运用“来复汤”可以治疗心阳虚脱型充血性心力衰竭。“来复汤加味”方:山萸肉、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生白芍15克,黑附子10克,野山参、炙甘草各6克。气虚血瘀加丹参、赤芍、川芎、青皮、黄芪;心气阴虚加西洋参、麦冬、五味子;心肾阳虚加肉桂;水肿明显加茯苓、泽泻、葶苈子、寄生。所加量可按百度、病况酌量(下同)。

张锡纯的“资生汤”

张锡纯的《资生汤》 1.资生汤 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亦治女子血枯不月。 【组成】生山药一两(30g) ,玄参五钱(15g) ,白术三钱(9g) ,生鸡内金二钱,捣碎(6g) ,牛蒡子三钱,(炒,捣)9g 热甚者,加生地黄五六钱。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脾健胃,润肺止咳, 【主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亦治女子血枯经闭。【方解】脾为后天之本,能资生一身。脾胃健壮,多能消化饮食,则全身自然健壮,何曾见有多饮多食,而病劳瘵者哉?《内经》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在女子为不月,其传为风以其先不过阳明,胃腑不能多纳饮食也,而原其饮食减少之故。曰发于心脾,原其发于心脾之故。曰有不得隐曲者何居?盖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脾伤不能助胃消食,变化津液,以溉五脏,在男子已隐受其病,而尚无显征;在女子则显然有不月之病。此乃即女以征男也。至于传为风消,传为息贲,无论男女病证至此,人人共见,劳瘵已成,挽回实难,故曰不治。然医者以活人为心,病证之危险,虽至极点,犹当于无可挽回之中,尽心设法以挽回之。而其挽回之法,仍当遵二阳之病发心脾之旨。戒病者淡泊寡欲,以养其心,而复善于补助其脾胃,使饮食渐渐加多,其身体自渐渐撤消。如此汤用于术以健脾之阳,脾土健壮,自能助胃。山药以滋胃之阴,胃汁充足,自能纳食(胃化食赖有酸汁)。特是脾为统血之脏,《内经》谓“血生脾”,盖谓脾系血液结成,故中多函血。西人亦谓脾中多回血管为血汇萃之所。此证因心思拂郁,心血不能调畅,脾中血管遂多闭塞,或如烂炙,或成丝膜,此脾病之由。而脾与胃相助为理,一气贯通,脏病不能助腑,亦即胃不能纳食之由也。鸡内金为鸡之脾胃,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有形郁积可知。且其性甚和平,兼有以脾胃补脾胃之妙。故能助健补脾胃之药,特立奇功,迥非他药所能及也。方中以此三味为不可挪移之品。 玄参《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善治女子产乳余疾,且其味甘胜于苦,不至寒凉伤脾胃可知,故用之以去上焦之浮热,即以退周身之烧热;且其色黑多液,《神农本草经》又谓能补肾气,故以治劳瘵之阴虚者尤宜也。牛蒡子体滑气香,能润肺又能利肺,与山药、玄参并用,大能止嗽定喘,以成安肺之功,故加之以为佐使也。 地黄生用,其凉血退热之功,诚优于玄参。西人谓其中函铁质,人之血中,又实有铁锈。地黄之善退热者,不但以其能凉血滋阴,实有以铁补铁之妙,使血液充足,而蒸热自退也。又劳瘵之热,大抵因真阴亏损,相火不能潜藏。地黄善引相火下行,安其故宅。《神农本草经》列之上品,洵良药也。然必烧热过甚而始加之者,以此方原以健补脾胃为主,地黄虽系生用,经水火煎熬,其汁浆仍然粘泥,恐于脾胃有不宜也。至热甚者,其脾胃必不思饮食,用地黄退其热,则饮食可进,而转有辅助脾胃生山药,即坊间所鬻之干山药,而未经火炒者也。此方若用炒熟山药,则分毫无效于术色黄气香,乃浙江于潜所产之白术也。色黄则属土,气香则醒脾,其健补脾胃之功,迥异于寻常白术。若非于潜产而但观其色黄气香,用之亦有殊效,此以色、味为重,不以地道为重也。 西人谓:胃之所以能化食者,全赖中有酸汁。腹饥思食时,酸汁自然从胃生出。若忧思过度,或恼怒过度,则酸汁之生必少,或分毫全无,胃中积食,即不能消化。此论与《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过思则伤脾”之旨暗合。 或问曰:《内经》谓脾主思,西人又谓思想发于脑部,子则谓思发于心者何也?答曰:《内经》所谓脾主思者,非谓脾自能思也。盖脾属土,土主安静,人安静而后能深思,至西人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