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网络政治谣言

不怕网络政治谣言
不怕网络政治谣言

不怕网络政治谣言

谣言改变不了一个国家,动摇不了一个国家,也破坏不了稳定。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只有在国家极端脆弱的时候,谣言才可能使国家坍塌。通过恐惧的方式治理不了谣言,反而造成社会不可治理状态。

每年的4月1日,西方人会过愚人节。在这个特定的节日,人们可以说平时不能说或者不好说的话。这一天人们可以骗人,可以造谣,可以开善意的玩笑,可以恶作剧。平时的谣言在多样信息互动中减弱,直至消失。这一天就是把谣言夸大,让谣言铺天盖地,也不会让人丧失尊严,反倒增加生活情趣。谣言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离开了谣言,生活会变得不完整。谣言永远存在,听信谣言,造谣传谣,既是人的理性不及,也是人性的不可或缺。一个人可以在某一件事或某一领域的事上明确地判断出是谣言还是真相,但不可能在所有事所有领域都有这个本事。人性是不完美的,不完美的人性是造谣和传谣的根源,所有人都有可能是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按人性不完美之逻辑推理,其结论必然是:消灭谣言就是消灭人性,消灭人性就等于消灭了人自身。“文化大革命”有狠斗私字一闪念,结果“公”字没产生,“私”字却以几何积数增长,人类的野蛮由此加倍放大。治理谣言的原则在于约束人性,降低有害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几率,使谣言处在可控的限度之内,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人性,不是改造人性,更不是灭绝人性。

谣言分为有害的谣言和无害的谣言,有害的谣言需要治理,无害的谣言尽可听之任之,顺其自然。网络谣言可以分为政治谣言和非政治谣言,如果二者有害,需要治理,如果二者无害,则无需治理。网络谣言的治理是有害谣言的治理,其害处具体表现在:伤害了国体和政体,动摇了国体与政体的根基,危害了国家安全;破坏了社会和政治稳定,扰乱了政治、经济、社会秩序;威胁或伤害到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幸福、自由、公平或公正;如果谣言达到了如此程度,进行谣言的治理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其中危害最大的是政治谣言,网络谣言的治理也主要是指政治谣言的治理,其基本措施如下:

贯彻落实宪法精神

谣言要依法而治,不能依人而治,不能因权力地位高低而治,依法而治的核心就是落实宪法精神,限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宪法会使所有人不因谣言产生而恐惧,不因谣言传播而破坏秩序。小道消息、谣言的流传,是对没有民主法治的惩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的言论自由得到贯彻落实,公民的知情权得到切实有效地保障,谣言就会有效遏制。放开媒体是宪法逻辑的必然展开,开放报禁,开放网络,实现网络自由,降低谣言产生的几率。一个不完整信息经过多人的努力变成完整信息,一个碎片真相经过众多媒体的拼凑逐渐形成完整真相,从而极大地缩小了谣言产生的空间。遵守宪法,贯彻宪法精神才是解决谣言的根本之道。

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

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公民,也可以反过来说,有什么样的公民就有什么样的制度,二者相辅相成。制度具有决定性意义,一个良好的公民,就在于树立对好的规则、好的制度的信仰。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制度的反面。在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之下,被统治者对政府的态度在两个极点存在,一个极点是极端信任,另一个极点是极端不信任。当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呈现败相的时候,被统治者对权力的绝对信任就会转化成对权力的绝对不信任,谣言四起,且不可控制。如果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约束,不把无限权力变成有限权力,不把无限政府变成有限政府,不把无限政党变成有限政党,谣言就成为破坏政治秩序最有效的杀伤武器,其效果真就如《新闻联播》所说:“一些人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破坏社会稳定,甚至危及国家安全”。现有的政治体制权力者、权力部门垄断信息,

造成信息不对称、信息来源单一。网民对某一重大政治事件一知半解,在理解政治事件时容易加上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妄自猜测,形成了网民本人的政治图解,政治图解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放大、被扭曲,最终转化为政治谣言,把鞭炮当枪声就是典型的政治图解变为政治谣言的样板。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建立宪政民主,建立好的制度,实行良治,制约权力,防止权力垄断信息,促进信息公开化,使信息来源多元化,使所有的人分享政治信息,堵塞政治谣言传播的渠道。

开放与拓展现实政治参与渠道

在西方国家,由于政治渠道通畅,在网络上谈政治的少,谈风花雪月的多,谈生活情趣的多,网络政治谣言没有生存的空间。在中国,虽然国家领导人经常说创造条件让人民讲话,由于现实让人民讲话的渠道不多,政治参与的渠道少,参与渠道不畅,这就形成了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人们在网上特别愿意谈论政治,批评权力,甚至对权力具有复仇心理。议论、批评尤其是仇恨往往容易使网民失去理性,失去方向。部分网民把复仇当政治,把报复当正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地造谣传谣,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避免造谣传谣扩大化,从根本上说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已经有的人大、多党合作、自治制度等,比如让人民直接选举人大代表,让人大代表专业化。开放政治渠道,拓展政治渠道,丰富民主政治形式,让网民参与到现实政治生活,使网民产生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惟其如此,复仇感才会下降,谣言才会降低。

及时而有效地公布真相

充分重视网络传播的规律,掌握规律和运用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及时有效地公布信息真相就是正确运用规律的体现。利用谎言,把谎言当真相,传播虚假信息,或者时过境迁,不良社会后果已经造成,再公布信息就是违背传播规律。微博是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开微博,它就会成为谣言最有力、最有效的粉碎机,就会成为真相的挖掘机。微博公布信息及时、有效、成本低、见效快。加强微博管制,只会弄巧成拙,甚至南辕北辙。谣言止于智者,智者不常有,谣言则常在。解决谣言的方式不能停留在寄托智者身上,不能盲目地等待戈多。谣言生于微博,也止于微博。谣言止于信息公开,止于真相,止于信息及时有效地公布。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一些网民为了片面追求粉丝、听众,把本来朴实无华的语言变成了具有暴力性、血腥性、煽动性、极端性的语言,哗众取宠,故弄玄虚,以此来争取听众。一些人热衷于与他人分享所谓“小道消息”、“政治段子”,参与起哄等都是网络道德缺失的表现,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显得尤其重要。不完善的制度,不能成为公民逃避责任的理由,反而是提高社会公德心、提高网络道德的机会。网络应该成为网民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互相谩骂、互相攻击的战场,更不应该成为造谣传谣的主渠道。网络道德建设主要靠自律、自省、慎独,让其在道德层面认识到谣言的危害性。要扩展网民理性交流的空间,增加网络交往的形式,让谣言在理性的交流中自生自灭。

谣言的治理措施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良性循环系统。遵守宪法,放开媒体,实现网络自由是治理谣言的大前提,政治体制改革是治理谣言的根本途径,开放政治参与渠道是治理谣言的基本措施,及时有效公布真相是治理谣言的有效措施,尊重传播规律和特点,提升社会公德心是治理谣言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治理措施的重要性和排序经常取决于谣言造成的事件性质,只要系统通畅,及时、有效地公布信息、真相就成为治理谣言的首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相对于暴力而言,谣言的破坏程度较轻。暴力能推翻政权,改朝换代,暴力有流血,有冲突,有牺牲。谣言改变不了一个国家,动摇不了一个国家,也破坏不了稳定。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也包括传谣造谣天塌不下来。只有在国家极端脆弱的时候,谣言才可能使国家坍塌。通过恐惧的方式治理不了谣言,反而造成社会不可治理状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个国家的政权稳定与否,一个社会秩序紊乱与否,取决于经济是否繁荣,生产力水平是否发达,政治上是否民主。一个稳定的国家和地区,谣言甚至成为治理国家之病的一种苦药、良药,国家有美国可证,地区有台湾、香港可证。这是谣言的辩证法。

网络谣言的危害与治理

每年的4月1日,西方人会过愚人节。在这个特定的节日,人们可以说平时不能说或者不好说的话。这一天人们可以骗人,可以造谣,可以开善意的玩笑,可以恶作剧。平时的谣言在多样信息互动中减弱,直至消失。这一天就是把谣言夸大,让谣言铺天盖地,也不会让人丧失尊严,反倒增加生活情趣。谣言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离开了谣言,生活会变得不完整。谣言永远存在,听信谣言,造谣传谣,既是人的理性不及,也是人性的不可或缺。一个人可以在某一件事或某一领域的事上明确地判断出是谣言还是真相,但不可能在所有事所有领域都有这个本事。人性是不完美的,不完美的人性是造谣和传谣的根源,所有人都有可能是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按人性不完美之逻辑推理,其结论必然是:消灭谣言就是消灭人性,消灭人性就等于消灭了人自身。“文化大革命”有狠斗私字一闪念,结果“公”字没产生,“私”字却以几何积数增长,人类的野蛮由此加倍放大。治理谣言的原则在于约束人性,降低有害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几率,使谣言处在可控的限度之内,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人性,不是改造人性,更不是灭绝人性。 谣言分为有害的谣言和无害的谣言,有害的谣言需要治理,无害的谣言尽可听之任之,顺其自然。网络谣言可以分为政治谣言和非政治谣言,如果二者有害,需要治理,如果

二者无害,则无需治理。网络谣言的治理是有害谣言的治理,其害处具体表现在:伤害了国体和政体,动摇了国体与政体的根基,危害了国家安全;破坏了社会和政治稳定,扰乱了政治、经济、社会秩序;威胁或伤害到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幸福、自由、公平或公正;如果谣言达到了如此程度,进行谣言的治理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其中危害最大的是政治谣言,网络谣言的治理也主要是指政治谣言的治理,其基本措施如下: 贯彻落实宪法精神。谣言要依法而治,不能依人而治,不能因权力地位高低而治,依法而治的核心就是落实宪法精神,限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宪法会使所有人不因谣言产生而恐惧,不因谣言传播而破坏秩序。小道消息、谣言的流传,是对没有民主法治的惩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的言论自由得到贯彻落实,公民的知情权得到切实有效地保障,谣言就会有效遏制。放开媒体是宪法逻辑的必然展开,开放报禁,开放网络,实现网络自由,降低谣言产生的几率。一个不完整信息经过多人的努力变成完整信息,一个碎片真相经过众多媒体的拼凑逐渐形成完整真相,从而极大地缩小了谣言产生的空间。遵守宪法,贯彻宪法精神才是解决谣言的根本之道。 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公民,也可以反过来说,有什么样的公民就有什么样的制

网络谣言的传播主要责任在于监督者

我方观点是;网络谣言的传播责任主要在监督者。网络谣言是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或没有公认的传说,无法确定真假,是网民在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所谓监督者,不仅是大家所认为的政府、国家,还包括所有有监督能力和义务的公民。下面,我方将从以下四点论证我方观点: 第一:和我们现在用微博加关注的道理一样,网民往往只会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消息进行评论转发,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好奇而做了信息的传递者,而其本身往往是不明真相的无辜者。然而,正是因为监督者未及时对已产生的谣言采取干预措施,辟谣不及时才使得这些无辜人群有机会传播此消息,使谣言的影响面扩大。2010年网传的山西地震事件,因为没有官方监督者的回应和澄清,引起百万人避难街头的“壮举”。显而易见,这样的结果正是因监督者的不查和失职而引起! 第二;网络发展日新月异,网民数量也与日俱增。网络作为一个民主平台存在必然充满了不权威性网络谣言的产生与传播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监督者却可以通过调查公布真相,制定相关法规,有能力将网络谣言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监督者的能力和影响力注定了他们比传播者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如果说网络谣言的传播责任在于传播者,那无疑是在为监督者推卸责任。。谣言背后,是公众对于真相的渴求,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确有扩大谣言散播面的嫌疑,但如果不是监督者的渎职和监督不力,有怎会有谣言掀起巨浪事情的发生? 第三,,所有有监督能力和义务,传播信息的公民本身也是自我的监督者,而已散发谣言的公民正式由于自我监督不够,对身边恶意散发谣言之人不知举报。所以公民作为大众监督者应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以及自身媒介素养,要共同为打造和谐网络环境做努力。另外政府应加大对微博、博客的专项审查力度,通过设立举报箱、开通举报热线等形式,鼓励媒体、网民参与监督。还有互联网监管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和引导网民和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的表达者。监管不到位,制度不完善不正是是政府的监管职能未做好吗? 第四;正是由于当前我国已网络管理中所存在的漏洞也给一些网络谣言的炮制者制造了可乘之机,经成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当今美国,日本,英国,法国,俄罗斯等政府规定,各网站负有清理各类违法信息的责任。如果网站拒绝配合监管部门清理非法信息,监管部门将发出警告。两次警告无效,监管部门将提请法院关闭明晰政府部门职责,不断适应网络监管面临的新形势,也是其他国家的谣言情况减轻很多,如果我国政府做到以上的严加监督与惩治,有怎会让不明真相的传播者传播不明真假的消息与一些恶性的消息呢? 综上所述,抑制谣言的发生最好的办法应当未雨绸缪,在谣言出现之初,监督者未能及时提供有效的可靠信息,将谣言扼杀在摇篮中。因此我方坚定的认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责任在于监督者。

中国网民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标准范本

报告编号:LX-FS-A81812 中国网民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标准范 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中国网民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标准范 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你总是在新闻客户端不厌其烦地跟帖,嬉笑怒骂;你总是在微信朋友圈调侃晒娃党、炫妻狂魔;你总是关心微博上的话题榜,时刻追看新闻热点。你不知道,在互联网上的行为方式正体现着你的素养! 昨日,南方都市报旗下凯迪网络凯迪数据研究中心发布《中国网民网络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报告针对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的网络媒介素养进行在线调查。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

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网络媒介素养就是人们在网络媒介中体现出来的媒介素养。 本次被调查网民的媒介素养平均值为3 .6(最高5分),属于中等水平,其中在新媒体使用维度上得分最高,而批判性理解的得分最低。 在被调查对象中,一线城市网民媒介素养最高的前三名是北京、天津、深圳,广州排第四,上海排第五;二、三线城市网民的媒介素养水平最高;高收入和高学历提升了媒介素养水平,也即“高富帅”、“白富美”的媒介素养应该更高;使用新媒体的50后老年人媒介素养水平最高,所以别瞧不起会上网的大爷;此外,创业者媒介素养最高。 请在该处输入组织/单位名称 Please Enter The Name Of Organization / Organization Here

别让谣言成新闻PPT

谣言≠新闻 ?事件:近期,有个别网民在互联网上特别是微博中编造、传播所谓“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等谣言,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事实:据网络媒体透露,此次所传“北京开枪”的谣言,原是某作者为电台编写的节目台词:“一声枪响,明天又是特大新闻”,并发在自己的微博上。这个虚构的句子,被好事者无限联想、编撰,最后变成“北京开枪,出大事了”。 ?处理方法:北京市公安机关迅速展开调查,依据有关法 律法规,对在网上编造谣言的李某、唐某等6人依法予以 拘留,对在网上传播相关谣言的其他人员进行了教育训诫。相关人员对编造、传播谣言的行为供认不讳,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悔过,并作出检讨。 ?16家网站被查处新浪腾讯挨批评

造成此现象的原因: 一、网络传播生态复杂 二、发言者的理性缺失 三、公众的盲从 四、媒体的责任淡漠 五、政府的监管不严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些谣传者的特点6

网络传播生态复杂 联网传播是现实社会的“镜 像”。中国是一个复杂的大国,它存 在的种种问题都必然会在互联网上得 到真实呈现,各种社会矛盾、争斗和 冲突都必然会延伸到互联网上,各种 政治力量、不同利益集团以及各个阶 层都必然要在互联网上发声,以期达 到自己的目的。各路“水军”的加入, 使得互联网舆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因此,互联网传播生态的复杂性不仅 是由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 更是由复杂的现实社会带来的。 网络60秒

3

“造谣固然可耻,传谣一样也不光彩”。?谣言跟风者特点之一,就是喜欢捕风捉影、望文生义。一 点点小事、一些只言片语,被跟风者接力编造、层层放大,最后变成天大的事,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无独有偶。几个月前,媒体披露了有关部门查处的一起网络谣言典型案例:某军事论坛的网络编辑看到论坛帖子里有“铁鸟回光返照、化作青烟”的诗句,又结合其他网民的只言片语,竟编造出“空军掉了一架飞机”的“爆炸性”新闻,此消息又被一些喜好谣言的“重口味”外媒广泛转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此谣言与所谓“北京开枪” 的谣言炮制出笼过程是何其相似!所以,一定程度上讲,跟风者就是 造谣者。

如何防止网络谣言

学号:201225160127 姓名:邱跃康班别:信工系计科1201班 如何防止网络谣言 面对网络谣言我们应该怎么去面对,理解这种现象的发生,成为了身在如今的这个全球信息化时代的我们的一种考验。 互联网虚拟性、隐蔽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使部分网络主体在法治意识不强、责任意识缺乏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诸如网络谣言之类的言行失范现象,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现实或潜在的威胁,同时也给正常的言论自由蒙上阴影。 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科学知识的欠缺,社会信息管理的滞后,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公信力的下降,使公众的不信任感增强国内一些媒体及少数党员干部纪律观念淡漠,助长了政治谣言的传播网络推手制造谣言,强化了谣言的扩散,挟持了网民的意见,商业利益的驱动,是谣言滋生的经济动因,这都是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一段时间以来,一些谣言谎言在网络流传,引发社会关注。从“女干部携巨款潜逃加拿大”,到“艾滋病患者滴血传播艾滋病”,再到“女大学生求职被割肾”,这些信息耸人听闻,最后都被证明是不折不扣的谣言。网上流传的所谓“新疆籍艾滋病人通过滴血食物传播病毒”等信息,已经有关部门查明均属谣言,多名捏造事实、编造和传播谣言者已被公安部门依法予以治安拘留处罚。当前有人通过微博、QQ群及手机短信等形式传播不少有关“新疆籍艾滋病人通过滴血食物传播病毒”的信息,挑拨民族矛盾,煽动公众情绪,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经有关部门查明,此信息是河南省洛阳市一李姓男子故意编造并通过手机短信散布

传播的,郑州市某公司女职员戚某将收到的手机短信谣言转发到QQ 群后在互联网上扩散,李某和戚某及其他编造和传播谣言者现已被公安部门依法予以治安拘留处罚。2012年11月11日至16日,新疆石河子木某、乌鲁木齐刘某、伊犁州张某、巴音郭楞州甘某等4人分别通过手机短信、微博、QQ群大量转发该谣言信息,公安部门已分别依法对这4人予以治安处罚。近一段时间网上流传的所谓“武汉大三女生求职时被割肾”、“玉溪将发生8.6级大地震”、“黔西部分乡镇儿童被抢劫盗肾”、“海南支教女学生被灌醉轮奸”等信息,经查证也均属编造,有关部门正在追查编造谣言者的责任,并将依法予以惩处。 整治网络谣言从源头入手。1.加强主流文化建设。网络谣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质是腐朽的、低级的、破坏性的文化,而不是健康的、大众的、良性的文化。 2.提高政府公信力。及时发布政府及公共事务、突发事件信息,用正确的信息抵制谣言。当前,各地各部门在加强网站建设上动作很大,但是在维护网站上跟进不平衡。因此,在政府大量公共管理事物、公务活动中,制度性的及时发布政务信息,及时回复网民问题,是防控谣言的重要手段。 3. 完善公民网络行为法律制度。网络的虚拟性及相关法律创立的滞后性,刺激了一些网络谣言的制造者、传播者的侥幸心理。因此,在网络谣言被发展到网络“核武器”的时代,以保护公民言论自由的前提下,厘清言论自由与造谣中伤的界限、言论自由与侵犯他人隐私的界限、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法律责任的界限,完善法律对网络谣言

关于网络谣言治理问题的思考

关于网络谣言治理问题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政府和社会都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治理,针对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信息公开,加大技术投入,提升网民素质等多方面完善措施,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在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词:网络谣言;问题;治理;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通过一台电子设备接收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这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日常生活的有序进行埋下了隐患,网络谣言便是其中之一。 谣言作为社会舆论的一种正常现象,自有人类社会开始便一直存在。互联网的虚拟性和便捷性则为谣言的传播带来了“蝴蝶效应”。无不危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如何有效防治谣言成为全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关于网络谣言的治理,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成效,然而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为此笔者根据我国的国情,并结合国外的治理经验,就如何治理网络谣言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健全法律法规,为网络谣言治理提供法律上的充分保障 为有效治理网络谣言,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健全相关法律法

规。美国先后颁布了《电脑犯罪法》、《通讯正当行为法》等约130项对网络传播内容加以规制的相关法律法规。日本政府制定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电子契约法》等专门法规来处置包括谣言在内网络违法行为。韩国印度等国家也为治理网络谣言,颁布了严厉的惩罚措施。 对于我国来说,虽然刑法内已有关于惩治网络谣言的相关内容,而且还出台了一系列专门法规。但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法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体系不够完善,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二是相关法律法规缺乏相应认定标准和处罚施,一些条文规定的原则性较强,无法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三是我国对造谣者的惩处力度较轻,刑法中明确规定以刑事犯罪的方式定罪,然而现实中多采用警告、罚款、拘留等较轻处罚。 针对以上问题,第一要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根据互联网现实发展的变化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增强法律规范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制定更加具体的法规及实施细则完善相应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第二,要明确执法主体,确定相关部门的执法权限、执法资格和执法范围,避免令出多家产生权力交叉,造成不能及时执法甚至产生监管盲区。第三,建立完善的程序机制,加强互联网管理,提高执法力度,确保对造谣者能够有效追究。同时,根据实际的危害后果确定相关责任人的罪行,并采取相适应处罚标准。 二、建立健全辟谣机制,确保正确信息充分及时公开

打击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如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传播的没有事 实依据的信息。网络谣言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等特点,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极 易造成不良影响。尤其在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网络谣言极易引发公众的恐慌心理,威 胁社会稳定。网络谣言的危害显而易见,打击网络谣言犯罪迫在眉睫。 1.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2.科学知识的欠缺,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社会信息管理的滞后,为谣言的 传播提供了机会; 3.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公信力的下降,使公众的不信任感增强; 4.国内一些媒体及少数党员干部纪律观念淡漠,助长了政治谣言的传播; 5.网络推手制造谣言,强化了谣言的扩散,挟持了网民的意见; 6.商业利益的驱动,是谣言滋生的经济动因。 1.七条底线全体网民应该共守查看详情>> 2.谣言猛于虎网民须自律查看详情>> 3.用法律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查看详情>> 4.国家互联网信息办部署打击网络谣言查看详情>> 男子为引他人注意散布雅安地震死亡人数谣言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地震后,各路救援力量奔赴灾情一线,尽最大力量抗震救灾,力争将伤亡降至最低。然而,4月22日,有人在网上散布谣言,称“雅安地震死了6000多人”。4月23日,散布谣言者、江苏省常熟市海虞镇某村的陆某被常熟警方抓获。对于散布此谣言的原因,陆某的说法竟是,“就是因为好奇,想引起他人注意,所以当时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没多想就转发了”。《法制日报》记者今天从常熟警方了解到... 查看详情>> “秦火火”们背后的非法利益链 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创始人杨秀宇(网名“立二拆四”)和员工秦志晖(网名“秦火火”)等人被刑事拘留,揭开了多起网络造谣事件的真相。秦志晖因编造散布“7·23”动车事故赔偿意大利籍乘客2亿元、雷锋生活奢侈、张海迪拥有日本国籍等谣言被刑拘。一系列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网络谣言之后,秦志晖成为网民关注对象,微博粉丝大量增加,既满足了自身成名的心理,又能够引起一些希望炒作的企业的关注,... 查看详情>>

网络谣言的传播学分析

网络谣言的传播学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博客、论坛、微博等的兴起,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一般受众的信息传播地位,为受众提供了发表意见的平台,然而网络谣言也应运而生,各式各样的网络谣言涉及社会各个层面,不仅扰乱了网络秩序,同时也对现实社会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网络谣言现象,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传播学网络谣言媒介 谣言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通常是通过口语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样的传播效果与范围是有所限制的。然而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现在的谣言借着网络快速的扩散,其影响力不再像先前的口语传播会局限于某一地理区域,它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出现了跨国、跨洲、跨语言和种族的大规模传播现象;它的传播速度更为迅速,可以一夜之间到达全球网络用户;它的产生原因更为多样,出现了国与国之间利用网络谣言进行政治斗争的现象,出现了利用谣言影响股市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它的传播路径更为复杂,出现了网络谣言与口头传播和传统媒体传播交错互动的现象。显然网络谣言比起口传谣言来,危害更为严重,控制也更为困难。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网络谣言是谣言发展的新阶段。 1 网络谣言的现状 谣言自古有之,成语“天花乱坠”、“捕风捉影”、“三人成虎”等便是谣言在古代的反映。我国学者胡珏给谣言下过一个定义: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所以说谣言是虚假传闻,有的掺杂一定的事实,有的则完全凭空捏造。 谣言在互联网和手机等通讯工具日益普及、民意表达更加顺畅、信息传播愈加快捷便利的“自媒体”时代,搭上了网络的快车,在速度、广度、力度方面都有了空前的扩展。在传播特点上,网络谣言传播更加快捷和广泛,网络上的信息通常以惊人的速度在各国、各洲、各种族之间传播。因特网的用户有能力在几分钟内传播上万条无从证实的新闻、流言、诽谤、假情报,并在同一过程中不断增加一些虚构的情节。”[1]网络谣言的泛滥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有很大关系,网民在网络上的身份脱离了其真实的社会组织关系,失去了一种社会约束力,在一种“法不责众”的情绪支配下,往往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情绪的冲动行为。而且在快速的、大规模的连续转发后,对传播谣言源头的追寻查证比较困难,这为不少网民制造、传播谣言提供了保护伞。 2 网络谣言的传播学意义 2.1网络谣言:人际传播中的未知新闻信息 传播学上看,一般认为谣言代表的是有一定涵义的信息,它赋予与现实有关的某人或某事一些新的因素。在这一点上,谣言与传言不同,因为传言只与过去的某桩事实有关;谣言所流传的内容是一种正在发生、流传的信息。谣言是通过朋友或同事传到我们身边的,而且他们往往并非都是所叙述事件中的直接见证人,他们的朋友才是目击者。信息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大众传播媒介;另一个是人际传播。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人际传播的信息往往却走在其他传播媒介的前面。对于公众来说,信息与谣言之间的分界线并非是客观的,它是的分

网络谣言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一)

网络谣言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一) 摘要:本文针对网络谣言进行研究,总结网络谣言的特点以及多方面成固,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网络谣言成因对策 谣言作为一种舆论现象早巳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社会传播活跃度、社会心态、社会透明度等方面的特征。而当谣言和网络结合起来,网络谣言则具有了更多新的特征,产生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力。网络使谣言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对网络谣言的探究,对于深入了解网络谣言新特点,有效的规避网络谣言的危害,促进社会舆论的健康运行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 《现代汉语词典》对谣言的界定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学者胡钰认为“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传统的谣言往往采取人际传播的方式,对公众关注或者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未经证实的信息传递。大多数情形下,谣言包含着很多虚假,夸大,以讹传讹的因素。而谣言的传播与影响往往和谣言事件的重要度、事件的不透明(模糊)度以及受众兴趣成正比,和公众理性程度成反比,同时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传播机制的影响和制约。 在网络环境中,谣言传播有了新的变化。网络谣言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传播的未经证实的阐述和诠释。网络将谣言的传播途径由人际传播、口头传播变为网络信息传播。传播载体的变化,使网络谣言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快捷性,网络快速的传播速度带来了信息的高速流动,同时网络谣言也伴随着网络信息快捷传播。这就导致网络谣言具有比传统谣言更快的流动速度,容易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社会影响;广泛性,网络覆盖的范围较大,相比传统谣言的小规模传播,网络谣言能够迅速在大范围进行扩散;难控性,传统谣言由于人际传播的速度、范围相对有限,往往容易得到控制,而互联网具有虚拟。自由,匿名等特点,网络谣言也因而难以得到完全控制;互动性,传统谣言也存在社会互动,而网络谣言经常以论坛讨论的方式进行传播,参与的人数更多,互动的程度更强,网络谣言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复杂;“精确性”,谣言因为其“貌似真实”而被广泛的传播,而网络的多媒体特性,更能够图文并茂,直观生动的展现事实,网络谣言往往具有相比传统谣言更为精确、形象的材料来证实其可信度,以利于其传播。比如“农妇被蟒蛇吞吃”的网络谣青配合几张照片,大大增强了其可信度和影响力。 二 网络谣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多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下,网络谣言得以扩散传播。一般而言,网络谣言的传受主体为普通网民,本文以网民为参照主体,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对网络谣言的主要成因进行总结分析,以图廓清网络谣言的形成原理。 首先从客观方面而言,网络谣言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针对网络谣言事件,权威信息存在缺失、滞后或者模糊。 网络谣言往往是基于一定的事件,尤其是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当这些事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权威信息又没有及时出现,就为网络谣言提供了发展空间。网络谣言成为人们获取事件信息的主要途径,并不断扩散变化。而这时,舆论往往存在一定的失控情况。如果对于谣言尤其是网络谣言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受众最需要了解事情真相的关键时期,缺乏有效及时的信息发布,或者采取简单封堵的方法遏制网络谣言的蔓延。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自由使得网络谣言很难被有效封堵。那么在权威信息不作为或者作为不够的情况下,网络谣言则易于占据舆论阵地,谣言包括网络谣言肆意泛滥,对社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2、网络把关人的缺失。 在传统媒体中,由于信息发布有着严格的选择和监控,谣言信息很难通过正规途径进行传播,往往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扩散。而网络作为开放的网状传播系统,传播主体多元,传播

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解析

摘要:积极向上的媒介素养和新闻观对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新生力量的象征的90后,正处于信息爆炸、新兴媒介广泛运用时代,人们的媒介接触行为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本文通过量化研究的方法,对广州地区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进行调查,了解90后的新闻观以及媒介素养,研究分析90后的大学生在媒介接触与消费能力、媒介批判与质疑能力、媒介的道德规范与认知能力、媒介制作应用能力、新闻观等媒介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为整体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对90后形成正确的新闻观以及媒介素养起到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闻观;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099-03 一、媒介素养及其内涵 1.媒介素养 1992 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表明, “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本文侧重于研究90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中的接触与消费能力、媒介批判与质疑能力、媒介的道德规范与认知能力、媒介制作能力、新闻观等。 2.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源于20 世纪 30 年代的英国,随后逐渐成为一种公民通识教育,目前西方许多国家已经建立比较成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媒介素养教育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2)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3)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4)了解如何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1]。 二、媒介素养状况与分析 为了能够获取更加真实、可靠的信息,笔者在广州大学城校区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本调查采取了随机匿名一对一的投放形式,共发放了300份纸质版的调查问卷,回收了29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达到96.7%。 1.媒介接触与消费能力 (1)媒介使用时长。调查显示大学生各种媒介的使用情况极其不均衡。首先,在使用频率上,手机、电脑这两种新媒体使用频率高,而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使用频率低。这说明手机、电脑是大学生接触的主要媒介,获取信息主要的来源。 图1 平时使用最多的媒介与使用时长 90后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不同种类的媒介。媒介类型种类繁多,但是大学生更青睐于新媒介。新媒介以及时、方便、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智能手机更是成为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媒介。

十大危机公关经典案例回顾

2015年十大危机公关经典案例回顾(一) 核心提示: 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危机公关,笔者将拿出2015年最有代表性的10个危机案例,与大家深入分析危机发生的内在逻辑以及应对的策略与方法。案例来自于各行各业,有企业的,有名人的、也有政府的。希望通过这些案例的分享,大家能够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以及在危机来临时应对的更加游刃有余。 1、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2015年的5月份,网上出现一段时间,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一个男司机在成都街头疯狂殴打一名女司机。大家刚看到那段视频后,什么感受?笔者想大家想到的是愤怒,这个男人怎能这样欺负一个女人,这个男人怎么那么凶残等等. 但大家很快发现,网上的舆论发生了变化。大家转变了愤怒的对象,将矛头指向了女司机,都说打的好,幸好没打死,替我打几下吧等等。男司机被判了8个月后,网上仍然是这种态度,尽管打人的行为是严重触犯刑法的。这里面究竟是什么原因?有人会说,是女司机先有违章,先有过错. 说的没错,女司机确实有过错。被打以后,男司机很快公布了行车记录仪。行车记录仪将完整的过程呈现在公众的面前,大家发现女司机先有违章。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即使女司机先有过错,可不可以不这么被动?就是说,我错了,如果采取危机公关的话,可不可以扭转这被动的局面。这是完全可以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女司机的违章,而是她犯了一个极为严重的错误。女司机被打后,送到了医院,在医院接受采访时,她表示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被打,而实质上她知道。公众确认了一个问题,她在撒谎。违章是事实,已经发生了,是改变不了的。能改变的就是应对这个事实的态度。她的撒谎让性质发生了变化。危机处理,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信任,撒谎是破坏信任的最好的办法一旦别人不信任你时,你说的任何一句话、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将不被信任。网友就很生气,对这个女司机进行人肉搜索,搜到了很多信息,比如她在四川乐山违章的记录。她的爸爸很快站出来说,那个是我违章的,不是我女儿违章的。大家怎么回应的?谁违章还重要吗,反正都是一家人,一个德性。她的妈妈很快站出来表示,我女儿之所以违章,是因为要赶到一个地方做公益活动。网友很快回应,难道做公益就要违章吗?!可能确实是她爸爸违章的,可能确实要赶到另外一个地方做公益,但在别人都不信任你的情况下,这些事实都不再重要。与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是男司机的公关行为。他除了公布行车记录仪以外,还在看守所第一时间道歉了。危机处理谁先道歉谁先获得大家的原谅。这时女司机仍然不承认自己的问题,网友就更生气了,甚至她过去开房的记录都被搜了出来,很多网友根据开房的时间,将她每个月的大姨妈时间都算了出来。这是何等的被动与讽刺。后来,女司机道歉了。道歉了又能怎样,道歉了仍然不能挽回舆论上这么被动的局面。最后大家想一想,如果女司机不撒谎,坦诚自己一开始的过错,抢在男司机前面,示弱并第一时间道歉,她的局面会是怎样! 核心提示: 危机公关首要的原则就是速度,速度是关键,尤其是在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下。陶喆在曝光后九天才开发布会,应对的速度太慢。 2、陶喆出轨事件台湾歌星陶喆出轨,被媒体曝光,好男人的形象瞬间跌倒谷底。为了挽回形象,陶喆进行了危机公关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可是这些危机公关并没有获得大家的认同,反而是“越抹越黑”。陶喆糟糕的危机公关,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其一、应对的速度太慢。危机公关首要的原则就是速度,速度是关键,尤其是在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下。陶喆在曝光后九天才开发布会,应对的速度太慢. 其二,应对负面事件,召开发布会传什么颜色的衣服合适?色彩学专家认为,颜色代表一个人的忏悔程度,颜色越深,忏悔的程度就越深。当年陈冠希、老虎伍兹应对桃色事件,召开发布会时,穿的都是深色外套。

谣言的再定义_从一则网络谣言谈起(精)

第5卷第4期2010年4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 )Vol.5No.4 Apr. 2010 谣言的再定义 ——从一则网络谣言谈起 游 [摘 雅(漳州师范学院新闻传播系,福建漳州,363000) 要]在传统的谣言观里,谣言是故意捏造的没有事实根据的虚假的信息。这样的定义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有必要从谣言的概念入手,重新探讨谣言的本质属性,分析谣言产生的原因及其传播机制,从而形成新的谣言观。 [关键词]未经证实;大众传播;心理平衡;辟谣[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游雅(1981-),女,助教,研究方向为网络传播。 2008年注定是一个要被载入中国史册的年份。从年初的雪灾,到3月份的西藏暴力事件、5月份的汶川地震、8月份的北京奥运会……这一系列事件中的任何一个都足以让世人瞩 目,而它们却选择共同来书写2008年的不平凡。

在国人眼中,“8”是一个特别的符号。2008年,互联网上一个关于“8”的谣言悄然流行: 1.25雪灾1+2+5=8,3.14西藏事件3+1+4=8, 5.12地震5+1+2=8,奥运会的日期是08.08.08。 为何在科学高度昌明的今天,这样的网络谣言仍然极具市场? 真假,也无法把它从其他消息中辨别出来。因此,谣言概念所做的价值判断,并不能作为一种科学认识的方法。 另外,必须承认: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失真。谣言是一 种自发性的、扩张性的社会心理现象,它在传播过程中,往往经过多个个体的连续复述。当人们接收到某些信息时,由于对事物认识的偏差,也可能是记忆的出入,容易造成对信息的歪曲认识和理解,然后再将歪曲认识的信息传递出去,这样信息会越传越走样。因此“走样”的结果不一定全部出于“故意”。从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看来,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出现三个特点:削平,即在信息的传播中,人们由于记忆的限制,经常只能记住信息的部分内容;磨尖,即信息在传播中传播者往往只留意自己感兴趣或印象深刻的内容,当他再传播这些信息时,常常也只强调其印象深刻或感兴趣的部分,其余部分往往被忽略;同化,即谣言在传播过程中,接受谣言的人往往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对事物的认识来理解谣言的内容,将符合自己认识的内容保留,将不符合自己认识的内容删除,而且经常还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适当地发挥。如此,谣言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即使不是出于“故意捏造”,谣言仍然存在着失真的较大可能性。 第二,谣言能否进入大众传播? 关于谣言的传播渠道,大部分学者把它归为私下的、人际的传播。如张华葆认为:谣言是指对社会上已经发生或假想的一件事,经口耳相传,而又缺乏证据的解释或理论;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提到:谣言是一个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

抵制网络谣言 净化网络空间,宣传单

抵制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空间, 优化投资环境严打网络犯罪 一、网络谣言的含义和网络谣言的危害。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 网络谣言就是“社会毒品”,其危害不亚于“网上黄赌毒”。毒品侵蚀的是少数“沉沦者”的健康,网络谣言扰乱的是整个社会的稳定,蛊惑的是亿万大众的人心,违背道德和法律,可谓害莫大焉、罪莫大焉。一个恶意造谣中伤领导干部形象和组织制度的谣言,会对组织工作群众满意度产生多大的影响和破坏!另外,还应从讲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到,某些故意造谣者是想搅乱人心,破坏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从而更加认清他们的险恶用心,高度重视网络谣言的巨大危害。 二、如何抵制网络谣言 对造谣者,要把典型造谣案例“公之于众”,抓住不放,揭露其“阴暗心理”和卑劣行径,让广大网民看清故意造谣者的“庐山真面目”,加入到揭露、谴责造谣者的队伍中来,合力对造谣者进行立体回击、全面夹击、迎头痛击遏制谣言之战作为网民,要文明上网,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网上各种热炒消息、传言,要慎思之、明辨之,不随众、不起哄、不上当,保持一份新时期网民的理性与清醒。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还要力所能及地辟谣,对别有用心者的偏激甚至反动观点,主动进行反击和驳斥,担负起一名“网络公民”的责任,为营造良好网上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作为受害当事人,要理直气壮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该报案就报案,该起诉就起诉,不回避、不放过、不纵容,让网上故意造谣者承担应有的法律后果。 三、对于网络谣言,公安机关如何亮剑! 1、公安机关建立了对于网络谣言的引导机制,切实提高引领谣言主流的能力。 2、对于网络谣言我国已有相关的的法律法规:(1)造谣,诽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刑法105条.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2)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严重情节(刑法221条.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等。网民、受害当事人都要熟练掌握、运用、遵守法律法规, (3)公安机关将对网络上散步谣言的人追究其相关的法律责任;切实的维护广大网络用户的切身利益,给大家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接警电话:110 抵制网络谣言,有你、有我、有大家。 潼关县公安局宣

如何看待政治谣言

如何看待政治谣言 一段时间以来,围绕“谣言”有许多议论。绝大多数人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形式的谣言,也有个别人认为,有的谣言未必没有影子,造一造甚至可以“助推改革”、“解决问题”。 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谣言?又该持有何种态度? 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在法律上规定了诽谤罪,以及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即使是以言论自由自居的西方国家,其宪法也对那些引发“明显而即刻的危险”的言论加以限制,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有过一句名言:绝不会保护任何人在戏院中诳呼起火引起恐慌的自由。在这个意义上,无论秉持什么观点,不管从何种视角出发,都应该有一种底线价值观和基本是非观。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以言论自由当借口制造谣言,不能以追问事实真相为幌子扩散谣言,把纵容谣言也当作一种民主素养。 比谣言更恶劣的是政治谣言。政治谣言不同于娱乐八卦,其来源更不可信,其目的更不可知,其影响更为恶劣。但令人困惑的是,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党员干部热衷于传播这些政治谣言。有的将传播谣言当做打发无聊的方式,作为工作之余的消遣;有的将其当成一种爱好,期待从别人那里得到“见多识广”的赞美;有的甚至做愤世嫉俗状,欲通过传播谣言树立自己所谓思想家的形象。不管目的如何,政治谣言的最终破灭都会将传播者置于非常可笑的境地。 政治谣言之所以有市场,除了一些党员干部哗众取宠的因素之外,还在于他们对自身思想改造的毫不在意,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漠不关心。在一些党员干部眼中,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头脑清醒,等等,都是空话、套话。一旦遇到一些大的人事调整、政策变更,首先看的不是官方解释,而是小道消息,对所有起哄的、怀疑的、抹黑的言论,都照单全收。如此这般,信仰的坚定性、思想的纯洁性就会受到极大戕害。 因此,党员干部要带头不传谣不信谣,既要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也要提升自身的政治修养。要培养一种道德,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对那些敏感的、未经证实的消息不主动传播;对那些明显逻辑错乱的虚假消息,还要力所能及地进行驳斥。要强化一种政治品德,在党言党、在党为党,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用中央的精神、用应有的党性,来解释和看待一切,不能像无头的苍蝇一样乱窜。 我们坚信,有人民的理性辨别能力,有政府的舆论引导能力,谣言并不可怕,假的就是假的。同时,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党员干部能自觉做好自己该做的,坚决不做自己不该做的,为营造良好的环境,更为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2020高三作文模拟“网络诚信,向网络谣言说不”原题及优秀范文

2020高三作文模拟“网络诚信,向网络谣言说不”原题及 优秀范文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网络媒体、公众号、客户端不惜通过雇佣网络水军、制造虚假数据以吸引流量,一些电商通过售卖假冒伪劣追求利益,层出不穷的“XX筹”等筹款平台的“诈捐门”更是让广大网友寒心……而5G带宽和速率的优势,极有可能使谣言传播得更加快速,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材料二:2019年12月2日上午,2019中国网络诚信大会在陕西西安开幕。大会发布了2019年度中国网络诚信十大新闻,举行了“平台经济领域信用建设合作机制”启动仪式,签署了《共同抵制网络谣言承诺书》……来自主管部门、互联网企业、中央媒体等各个单位的500余名嘉宾围绕加强网络诚信建设进行交流探讨。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思考和感悟?假如你是自由撰稿人老徐,请以“致读者的一封信”为副标题向《人民日报》评论部投稿,阐述你的看法,不少于800字。 明辨是非真假,向网络谣言说不! ——致读者的一封信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大家好! 随着5G时代到来,网络谣言传播会更快,辐射会更广,危害将变本加厉,甚关于5G本身的谣言漫天飞,从来都没停止过:5G将取代wifi,5G信号能致癌,5G普及会导致更多人下岗,5G网络更易泄漏个人隐私……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让人傻傻分不清楚,以至于集体焦虑,人人自危。互联世界如何成为朗朗乾坤?我的答案是:明白是非真假,向网络谣言说不! 在互联时代,面对舆论风暴,我们要以事实为依据,谣言止于智者,终于真相。 谣言之所以成为谣言,就是因为它缺乏事实根据。面对似是而非、捕风捉影的消息,特别是信息源模糊的负面新闻、极端事件,我们一定要多些理性思考,少些情绪发泄,多些较真拷问,少些盲目转发:看到“扎针、食物滴血传播染艾滋病”,我们不能被“恐艾”情绪绑架,去随波逐流转发文章,甚至歧视和孤立艾滋病患者,而是要了解艾滋病传播常识,考究真伪;面对网络各种公益筹款,我们不能只被同情心左右头脑,盲目捐款救人,可以向医院求证真伪,再多决断……真相是谣言的必杀技,智者是谣言的粉碎机。

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2013年3月,香港连续发生两起子女残杀父母的极端个案。多家香港媒体在报道中援引犯罪学专家的分析,认为是因为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加之香港生活节奏快使得亲子关系疏离,才导致了这样的人伦惨剧。 人们习惯于将暴力行为归咎于媒体过度表现或虚构暴力内容,尽管许多研究显示,社会环境和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与暴力行为有更稳定的相关关系。在上述个案中,沉迷网络与亲子关系疏离或有互为因果的关系,但简单断言为网络造成犯罪显然过于武断。 理性看待传媒的影响力是现代人媒介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 基于对受众、传媒本质属性、传媒生产过程等方面的深入了解,我们才有可能形成对传媒效果的正确认识,并以之为预设前提对媒介内容进行分析、阐释和批评。也只有如此,媒介素养教育方能更上层楼,从“识读”阶段进入“赋权”阶段,帮助人们近用、善用传媒,成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公民。 依然以上述个案为例。在“识读”层面,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在媒体究竟能否造成暴力倾向或暴力行为方面,至今并没有明确的令人信服的答案。莱切斯特大学传媒学者巴里〃甘特总结了各种关于媒体暴力的研究,发现这些研究呈现了宣泄、唤起、反抑制、模仿、脱敏、培植和恐惧等七种主要影响。这其中,“宣泄”与“反抑制”的观点倾向于认为媒体暴力有助于减少社会暴力行为,而“模仿”和“培植”则倾向于认为媒体暴力助长了现实暴力行为。各种观点皆有实证研究佐证,恰恰说明了传媒效果评估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事实上,犯罪行为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复杂行为,正如威斯敏斯特大学传媒学者大卫〃贡特莱特所指出的,“实际上暴力和犯罪的成因并不是存在于电视节目当中的,而是源于贫穷、失业、虐待、沮丧、人格品性和心理状态。”因此,如果我们将传媒看做是犯罪行为的唯一或最主要原因,这难免会模糊全社会的视觉焦点,形成社会对犯罪原因的错误认识,误导规范性决策的形成。但是,传媒自身却常常在许多犯罪个案报道中扮演自证其罪的角色,轻易假定媒介内容引发暴力或犯罪行为。这样的片面化报道或许符合受众的心理预期,却未必能正确体现传媒的社会影响力。 高估传媒的影响力易于使我们将问题简单化,忽视传媒影响力的发挥受制于社会环境、传媒自身的特质以及受众的多样性等多种因素。传媒影响力的发挥是各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传媒研究认为,传媒作为社会和文化语境的一部分,其不当内容确会对受众产生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媒体在呈现包括暴力犯罪在内的诸种社会现象时有可能出现偏差,而这种偏差许多时候也是社会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利益是最大的驱动力。 传媒对煽动色腥内容有过度呈现的倾向,这与传媒逐利的动机密不可分,因为“拳头加枕头”往往是吸引受众眼球的不二法门。大众传媒从事的是二次售卖活动:先将其内容销售给受众,再将被内容吸引到的受众销售给广告主。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进而获取更多的广告投入,传媒中的三俗内容屡禁不止,而“客观”和“公正”这样的新闻报道圭臬也一再面临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