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参考答案

网络谣言参考答案
网络谣言参考答案

第一题

一、根据“给定资料1-4”,概述“网络谣言”的主要形式及其危害性。(20分)

要求:内容准确,简明,有条理,不超过400字。

【答题思路方法】

本题是一道概括题。概括对象有两方面:“网络谣言”的形式和危害性,所以答案布局上,首先要分为两大层,每层之下再分条分点作答;最后材料内容大多以案例形式呈现,则我们需要从表象案例抽象出其形式,分门别类组织答案。另外,“内容准确”提示考生作答需切中要点,避免不着边际,且资料里与题目相关的规范言语要优先使用;“简明”要求内容上要有一定的概括性,避免啰嗦;“有条理”则提示考生尽量分层分条分点作答,以利于阅卷人快速定位答案关键词。

【答题过程演示】

1、定位材料

题目明确要求“根据给定资料1-4”,因此只需阅读资料1-4,寻找答案即可。

2、提取材料要点

(1)资料1为有关“网络谣言”的政策文件内容,与题目无关,跳过资料1,进入资料2阅读。

(2)资料2第1段:......如“7.23”动车事故发生后,故意编造、散布中国政府花2亿元天价赔偿外籍旅客的谣言,2个小时就被转发1.2万次,挑动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概括推理出:谣言形式——攻击政府的谣言;危害性——“挑动民众对政府不满”,加重政府与民众对立情绪。)

(3)资料2第1段:编造雷锋生活奢侈情节,污称这一道德楷模的形象完全是由国家制造的;(概括推理出:谣言形式——1、攻击公众人物的谣言 2、攻击国家的谣言;危害性——1、损毁公众人物名誉形象2、损毁国家形象,影响政府公信力3、不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播弘扬4、民众社会信任感降低。)

(4)资料2第1段:利用“郭美美炫富事件”蓄意炒作,编造了一些地方公务员被要求必须向红十字会捐款的谣言,恶意攻击中国的慈善救援制度;(概括推理出:谣言形式——攻击政府公务人员、中国慈善组织的谣言。)

(5)资料2第1段:捏造全国残联主席张海迪拥有日本国籍;李双江之子并非其亲生的......(概括推理出:谣言形式——攻击公众人物的谣言。)

(6)资料2第1段:......他的理念是:必须要煽动网民情绪与情感,才能把那些人一辈子赢得的荣誉、一辈子积累的财富一夜之间摧毁。(概括推理出:危害性——摧毁他人荣誉和财富。)

(7)资料2第2段:......9月14日、15日,网民“骚年少玩杜蕾斯”、“辉哥”就高某意外死亡先后多次通过QQ空间、腾讯微博编造虚假信息质疑高某死因,并发布“必须得游行了!”等煽动性言论。其编造的虚假信息被大量转发,引发一些群众被误导参与聚集。(概括推理出:谣言形式——与社会危害有关的谣言危害性——破坏社会和谐、稳定;降低政府公信力。)

(8)资料2第4段:“告诉家人、同学、朋友暂时别吃橘子!今年广元的橘子在剥了皮后的白须上发现小蛆状的病虫。四川埋了一大批,还撒了石灰……”2008年的一条短信这样说。从一部手机到另一部手机,这条短信不知道被转发了多少遍。此间,又有媒体报道了“某地发现生虫橘子”的新闻,虽然语焉不详,但被网络转载后再度加剧了人们的恐慌。(概括推理出:谣言形式——攻击食品安全,商业性质的谣言;危害性——造成社会恐慌。)(9)资料2第4段:自2008年10月下旬起,它导致了一场危机:仅次于苹果的中国第二大水果柑橘——严重滞销。在湖北省,大约七成柑橘无人问津,损失或达15亿元。在北京最大的新发地批发市场,商贩们开始贱卖橘子,21日还卖每斤0.8元—1元,次日价格只剩一半。山东济南,有商贩为了证明自己的橘子无虫,一天要吃6至7斤“示众”。(概括推理出:危害性——造成企业和生产商经济损失。)

(10)资料2第5段:2010年2月20日至21日,关于山西一些地区要发生地震的消息通过短信、网络等渠道疯狂传播,由于听信“地震”传言,山西太原、晋中、长治、晋城、吕梁、阳泉六地几十个县市数百万群众2月20日凌晨开始走上街头“躲避地震”,山西地震官网一度瘫痪。(概括推理出:谣言形式——与灾难有关的谣言;危害性——造成社会恐慌,影响社会安定,打乱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

(11)资料3第1段:......2008年10月,韩国女星崔真实不堪网上谣言困扰、上吊自杀。(概括推理出:谣言形式——攻击公众人物的谣言;危害性——损毁他人声誉,对其造成巨大精神压力,危害他人生命安全。)

(12)资料3第2段:2009年,泰国曼谷一位股票交易员在互联网上散布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健康状况的“不实谣言”,引发国内股市大跌。(概括推理出:谣言性质——借捏造公众人物谣言,达到经济目的,属于商业性质谣言;危害性——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引发社会动荡。)

(13)资料3第3段:2011年8月,英国伦敦发生大规模骚乱并一度蔓延到全英7个城市,英国首相卡梅伦要求严惩肇事者,超过3000人被拘捕,其中两名青年因在互联网上散布谣言、煽动骚乱而被判刑4年。(概括推理出:谣言形式——社会危害性质谣言;危害性——造成社会恐慌,影响社会安定、和谐。)

(14)资料3第4段:2012年9月,墨西哥中部墨西哥州尼萨市内一起司机争抢拉客事件被一些年轻人在社交网站上渲染成“黑帮杀手”的重大暴力犯罪“新闻”,夸大其词的博文和照片被广泛转载,最终造成附近几十万居民惶恐不安,几百家商店临时歇业,数所学校被迫停课。(概括推理出:谣言形式——社会危害性质谣言;危害性——造成社会恐慌,影响社会安定和谐,扰乱正常经济生活秩序,造成财产损失。)

(15)资料4第2段:北京市第27中中学的党支部书袁利军说,网络谣言扰乱社会秩序,危害青少年的成长,更为严重的是混淆社会价值观。......作为媒体工作人员应严守道德底线,如为国捐躯的先烈不容亵渎,良好的社会公德不能质疑等等此类底线不可突破。(概括推理出:危害性——扰乱社会秩序;危害青少年成长;混淆社会价值观;亵渎精神楷模;危害社会公德。)

(16)资料4第3段: .......网络谣言及网上负面信息对青少年影响巨大,尤其是以自媒体形式传播的网络谣言,严重影响青年少的社会价值观。(概括推理出:危害性——危害青少年成长;混淆社会价值观。)

(17)资料4第5段:......小而言之败坏个人名誉,对受害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困扰。大而言之,网络谣言影响社会稳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现实或潜在危害,甚至损害国家形象。(概括推理出:危害性——损毁个人名誉;造成受害人精神困扰;影响社会稳定;危害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国家形象。)

(18)资料4第6段:“作为网络监督志愿者,我对网络谣言深恶痛绝,它散播不真实的信息,在社会造成恐慌情绪;它挑拨群众对官员的矛盾,加剧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感,损害政府公信力;它否定人性的真善美,传播金钱万能、奢靡享乐的价值观念;它容易被人为地操作利用,成为牟取利益、要挟他人、抹黑打击对手的工具。(概括推理出:危害性——造成社会恐慌情绪;加剧政府和民众对立情绪,加剧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损害政府公信力;否定人性真善美,传播错误价值观念;易被人为操作利用,成为谋取个人利益,攻击他人的工具。)

3、分类归纳要点

即按“谣言形式”和“危害性”整理材料要点,形成答案。注意同类要点合并,异类要点并列。

1)谣言形式(1)有关政府、国家、公务人员的谣言;(2)商业性质谣言;(3)与社会危害有关的谣言;(4)与公众人物有关的谣言;(5)与灾难有关的谣言;

2)危害性:(1)加剧民众对政府不信任感,增强对立情绪,影响政府公信力,损害国家威信、形象。(2)造成社会恐慌,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危害社会和谐、稳定,造成生命财产损失。(3)损毁他人声誉、财富,对他人造成精神困扰,危及他人生命安全,损害社会公德。(4)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否定人性真善美,传播错误价值观念,混淆社会价值观。

【参考答案】

谣言形式:

1、政治谣言。对政府政策、行为等进行攻击,谣言针对的对象指向政府。

2、与社会危害有关的谣言。针对社会问题进行捏造、夸大等,引发社会不安。

3、与灾难有关的谣言。通过传播不实灾难谣言,破坏正常生活秩序,引发社会动荡。

4、商业谣言。捏造食品安全问题、股市等谣言,以达到经济目的。

5、与公众人物有关的谣言。通过捏造、歪曲事实,对公众人物的人格进行攻击。

危害性:

1、加剧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增强对立情绪,影响政府公信力,损害国家威信、形象。

2、造成社会恐慌,危害社会和谐、稳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3、损害他人名誉、形象,造成其精神困扰,危及生命财产安全,损害社会公德。

4、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传播错误价值观念,混淆社会价值观。

【赋分说明】

1、本题分条分点给分。

2、“谣言形式”部分。每点中关于谣言形式的归纳1分,解释1分。共10分。

如:政治谣言。(1分)对政府政策、行为等进行攻击,谣言针对的对象指向政府。(1分)

3、危害性部分,每点2分。共8分。

4、同义表述给分,表述不全面、表意不足酌情给分。

5、逻辑、卷面、错别字共2分。整体作答逻辑条理混乱减1分,不够清晰酌情减0.5分;错别字每个减0.5分,但最多减2分。

第二题

(二)“给定资料5”中提到“整治网络谣言是限制言论自由”,请根据给定资料反驳这一观点。(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透彻,论据充实,不超过400字。

【答题思路方法】

这是一道典型的分析题中的观点评价题,其新颖之处在于要求考生采用驳论的方式进行论证。本题作答,首先需要摆明观点,即先指出该观点的片面之处,再分条进行论证。“观点明确”,要求考生首先摆明观点。“分析透彻”是分析题的典型要求,需要考生能够更深一层理解资料;“论据充实”,则要求考生能够采用资料中的案例、数据等加以佐证。最后,一般观点评价题会简要给出几点对策。

【答题过程演示】

1、定位材料

本题没有明确指定作答依据资料,但是该观点“整治网络谣言是限制言论自由”出现在资料5中,一般情况下,离观点愈近的资料,给我们提供的有效信息愈多,所以我们首先从资料5看起,再通篇浏览其它材料,准确定位。

2、提取材料要点

(1)资料5第1段:由于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这种多样化、迅捷化、大众化的信息交流方式,以及相对隐秘的表达途径,让一些“小道消息”或谣言,甚至诽谤攻击有机可乘。遭遇抵制的不良信息,往往会用“言论自由”做狡辩,把“言论自由”当做散布谣言或用诽谤进行人身攻击的挡箭牌。其实,这种伎俩是十分荒唐的。最简单的道理是,如果自由失去边界,就谁都没有真正的自由。中国互联网协会行业自律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杨君佐对于网民最关注的“言论自由”问题表示“言论自由是相对的”。(概括推理出:1、“言论自由”是“谣言”、“诽谤”的挡箭牌,并不体现真正的“言论自由”;2、言论自由是相对的。)(2)资料5第1段: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公民的言论自由应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不得利用言论自由煽动群众反对政府,危害国家和社会安宁;不得利用言论自由对他

人的人格尊严进行侮辱诽谤。(概括推理出:言论自由应该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使,诽谤、谣言属违法行为,不在法律允许的“言论自由”之内。)

(3)资料5第2段:......因此,言论自由不应当理解为绝对自由,而是一种在规矩下的自由。用一句简单的话归纳就是,你的自由不能影响别人的自由。(概括推理出:言论自由不是绝对自由,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4)资料5第3段:用“言论自由”为谣言或诽谤辩护,是一种拙劣的偷换概念手段。......一旦受到限制或打击,就抬出“言论自由”当做挡箭牌。那么,笔者不禁想问,这些高举“言论自由”大旗的胡言乱语者,你是不是想真正享受言论自由给予的民主权利?但滥用这种民主权利的后果,就是谁都没有真正的自由。(概括推理出:用言论自由为谣言辩护,是偷换概念,会损害真正的自由。)

(5)资料5第4段:因此,法律必须对言论自由作出限制。......(概括推理出:对策——法律需对言论自由作出限制。)

(6)资料5第5段:近日,一些不法分子在互联网上无端编造、恶意传播所谓“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等谣言。少数网站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疏于管理,致使网上谣言传播,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如果将这种无端编造、恶意传播谣言的违法行为视作“言论自由”而不加以抵制和惩处,其造成的恶劣社会影响,将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概括推理出:网络谣言就有社会危害性,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是具备法律保护的真正的“言论自由”。)(7)资料5第6段:法律对言论自由的限制是,一不得侵犯他人的权利与名誉,二不得危害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卫生或道德。那么,法律对言论自由的限制,是为了保证国家、社会和其他公民的利益,也是对所有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民主权利的切实保障。(概括推理出:网络谣言超出法律对言论自由的限制范围,其目的与法律限制下的“言论自由”相悖。)(8)资料2—4中的“谣言”案例可适当采用,加强论证。

3、分类归纳要点

即对该观点“整治网络谣言是限制言论自由”的反驳论据进行整理,分类归并。注意同类要点合并,异类要点并列。

1)“网络谣言”具有社会危害性,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2)“言论自由”是相对自由,是在法律限制范围内行使,而“网络谣言”因其社会危害性不在其限制范围内,属违法行为,应当予以整治。

3)“言论自由”是“谣言”、“诽谤”的挡箭牌,并不体现真正的言论自由。

4)用言论自由为谣言辩护,是偷换概念,会损害真正的自由。

【参考答案】

该观点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网络谣言”应当予以整治。理由如下:

1、“网络谣言”具有社会危害性,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如“秦火火”事件,错误引导大众舆论,混淆社会价值观。

2、“言论自由”是相对自由,是“法律”和“道德’允许下的自由,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网络谣言”因其社会危害性,不体现真正的“言论自由”,属违法行为。

3、用“言论自由”为谣言辩护,是偷换概念,是造谣者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民众应予以分辨。

4、“网络谣言”不予以整治,会损害真正的言论自由。“谣言”盛行会压缩“真话”空间,使真正的言论自由遭受损害。

【赋分说明】

一、得分要点:(加粗字为“得分关键词”)

该观点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网络谣言”应当予以整治。(2分)理由如下:

1、“网络谣言”具有社会危害性,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如“秦火火”事件,错误引导大众舆论,混淆社会价值观。(4分)

2、“言论自由”是相对自由,是“法律”和“道德’允许下的自由,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网络谣言”因其社会危害性,不体现真正的“言论自由”,属违法行为。(4分)

3、用“言论自由”为谣言辩护,是偷换概念,是造谣者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民众应予以分辨。(4分)

4、“网络谣言”不予以整治,会损害真正的言论自由。“谣言”盛行会压缩“真话”空间,使真正的言论自由遭受损害。(4分)

二、以上允许同义表达,要点表述不全面、语意表达不足的酌情扣分。

三、逻辑、卷面、错别字共2分。整体作答逻辑条理混乱减1分,不够清晰酌情减0.5分;错别字每个减0.5分,但最多减2分。

第三题

(三)根据给定资料6-7,对于改善“网络谣言”问题,提出您的对策和建议。(20分)

要求:条理清楚,全面准确,字数不超过400字。

【答题思路方法】

这是一道对策题。对策题的答题方法包含“抄对策”(资料中现成的对策)、“提对策”(针对问题,或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策)、学习对策(经验借鉴)、套对策(根据自身背景知识补充对策,用的较少)。通过浏览资料6和资料7,我们可发现资料6主要是描述问题或分析问题的原因,资料7主要是外国经验,由此,我们本题主要采用提对策、和学习对策的方式进行作答。另外,考生需注意,申论一些题目要求中经常会出现提出“您“的对策建议、观点等,但是无论是对策还是观点都不应仅仅是考生个人纯主观性的,还是要依据材料,揣摩命题人观点,提出“您”的客观性观点。“条理清楚”要求我们能够分条分点作答;“全面准确”要求深挖材料,避免要点遗漏,且语言表述切中要害,避免不着边际。

【答题过程演示】

第一步定位材料

题目明确要求“根据给定资料6-7”,因此只需阅读资料6-7,寻找答案即可。

第二步提取材料要点

(1)资料6第1段:......这个时期,我国政府虽然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化解矛盾,但由于各种原因,依法行政工作仍有待加强,服务质量、办事效率未能满足公众期待,个别地方行政管理机关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个别基层行政执法人员执法作风粗暴、方法简单,导致一些不合理、不公平社会现象未能及时消除,甚至长时间存在,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不合理、不公平社会现象的存在是…合理?”的错觉。在此情况下,一旦网络社会谣言出现,相当部分人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甚至还传谣。(分析推理出:分析原因:依法行政工作不到位,不公平社会现象长期存在,民众产生不公平社会现象存在是“合理”的错觉,“谣言”出现,宁信其有。——提出对策:改进行政机关作风,加强依法行政,避免不公平现象发生。)(3)资料6第2段:受成长环境、教育条件等因素影响,当前社会仍有个别人的心态极不正常,他们对社会某一现象、某一群体持有不满情绪。这些人一旦看到或听到一些不合理、不公平事件或现象,就紧抓不放,见风是雨,利用公众的猎奇心理将事件或现象搬上网,并对事件(现象)进行“加工”、捏造,或歪曲事件,或添油加醋,以发泄不满,抨击世道。(分析推理出:分析原因:少数对社会不满群体,利用公众猎奇心理,捏造、传播谣言。——提出对策:加强宣传教育,加强民众分辨、抵制谣言意识。)

(4)资料6第3段:......但在疫情灾情、群体性冲突等突发性事件公开方面仍有所滞后,一些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疫情灾情、群体性冲突等方面突发性事件,未能第一

时间公开。由于问题(事件)产生(发生)后,没有在第一时间通过正常的渠道给予群众明确、透彻的解释,致使群众对问题、事件的认识模糊,并产生了迫切了解真相的心理。这在无形中给网络社会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将人们的“首位效应”心理位臵(第一印象)让给了网络社会谣言,为网络社会谣言的进一步传播、泛滥留有舆论空间。(分析推理出:分析原因:政府信息公开不及时,公开机制不健全。——提出对策:健全政府发言人机制,及时公开信息。)

(5)资料6第4段:网络一种开放性、互动性强的媒体,......它们提供了一个允许人们以匿名的身份自由发表言论的空间。......这给网络社会谣言的滋生、传播提供了“良好”环境,使网络社会谣言可以轻易地在BBS、E-mail、OICQ、Blog等多个网络工具上流传。......(分析推理出:分析原因: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隐匿性为谣言滋生、传播提供便利。——提出对策:加强网络监管,提倡文明上网。)

(6)资料6第5段:......但由于网络是一种发展迅猛的新生事物,法律条文本身所讲究的严肃性、庄重性,注定了网络法规跟不上网络的发展,对网络特别是网络工具的监管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分析推理出:分析原因:网络法规建设滞后,缺乏有效监管方法。——提出对策:加强网络法规建设,提升网络监管技术,健全监管机制。)(7)资料7第1段:在英国,谣言治理是整个社会危机管理的一部分。为此,英国在社区设立了公民咨询局,主要职责就是向民众答疑解惑,对社会问题正本清源。公民咨询局是政府免费提供法律咨询的机构,工作人员大多是来自社会不同领域的、具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公民咨询局与政府、议会等各方面联系密切,因此能保证在提供咨询时具有权威性。同时,民众通过公民咨询局,还能更直接找到相关部门,提高民众与有关部门的沟通效率,扩大知情权。(分析推理出:借鉴经验——将“谣言治理”纳入社会危机管理,建立专门咨询机构,扩大公民知情权。)

8)资料7第2段:为有效管理互联网,美国国会及政府各部门先后通过了《联邦禁止利用电脑犯罪法》、《电脑犯罪法》、《通讯正当行为法》、《儿童互联网保护法》等约130项相关法律、法规,对包括谣言在内的网络传播内容加以规制。美国各州、市也相继通过相关法规。纽约已通过立法惩治散布有关银行金融状况谣言的行为。2012年1月1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正式生效的一项新法规定,校方有权将有利用互联网散布谣言等“欺凌行为”的学生予以停学或开除。(分析推理出:借鉴经验——健全网络法规,依法从重打击造谣者。)

9)资料7第3段:1996年,新加坡广播管理局被相关法规授权管理网络信息。2003年,根据修改的互联网相关法规,新加坡媒体发展管理局接替广播管理局,履行网络信息管理的职能。该局鼓励网络行业建立自己的评判标准。如果发现网络谣言,该局会适时查处,严重造谣的还会被以诽谤罪起诉。(分析推理出:借鉴经验——建立评判标准,加重惩罚。)

3、分类归纳要点

即整理针对“网络谣言”的对策建议。注意同类要点合并,异类要点并列。

1)行政机关改进工作作风,加强依法行政,避免不公平现象发生。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分辨、抵制谣言意识。依法从重打击造谣者。

3)健全政府发言人机制,及时公开信息。

4)加强网络监管,提倡文明上网。

5)加强网络法规建设,提高网络监管技术,健全监管机制。

6)成立专门咨询机构,扩大公民知情权,便利政府、民众沟通。

【参考答案】

1、改进行政机关工作作风,加强依法行政,避免不公平现象发生,消除谣言产生的社会根源。

2、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民分辨、抵制谣言意识,提倡文明上网。

3、健全政府发言人机制,成立专门咨询机构,及时公开信息,扩大公民知情权。

4、加强网络监管,健全网络监管机制,提高网络监管技术,建立网上辟谣机制。

5、加强网络法规建设,依法从重打击造谣者。

【赋分说明】

一、得分要点:(加粗字为得分关键词)

1、改进行政机关工作作风,加强依法行政,(3分)避免不公现象发生,消除谣言产生的社会根源。

2、加强宣传教育,(3分)提高公民分辨、抵制谣言意识,提倡文明上网。

3、健全政府发言人机制,成立专门咨询机构,及时公开信息,(3分)扩大公民知情权。

4、加强网络监管,(3分)健全网络监管机制,提升网络监管技术,建立网上辟谣机制。

5、加强网络法规建设,(3分)依法从重打击造谣者。(3分)

二、同义表述给分,表述不全面、表意不足酌情给分。

三、逻辑、卷面、错别字共2分。整体作答逻辑条理混乱减1分,不够清晰酌情减0.5分;错别字每个减0.5分,但最多减2分。

第四题

(四)结合给定材料,联系社会实际和自身体会,围绕“网络谣言”的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

1、主旨突出,分析深入,论述深刻。

2、语言流畅,内容充实,结构清晰、完整;

3、字数800-1000字。

【答题思路方法】

题目要求围绕“网络谣言”话题,自选角度,写议论文,文章写作范围较为宽泛,只要在“网络谣言”的话题内,任一角度即可。可以专写网络谣言的危害性,如“网络谣言是互联网安全一大毒瘤”;也可以专写互联网安全治理,可以写一方面,如“遏制网络谣言,法治不可缺位”,也可以写两方面或多方面,如“‘双管齐下’整治网络谣言”、“谣言甚‘毒’,需多方治理”;还可以写网络谣言与某方面的关系,如“网络谣言与互联网安全”。

“主旨突出”要求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突出;“分析深入,论述深刻”,要求文章要有一定的思想性,不可流于假大空话的简单堆砌。“结构清晰、完整”要求文章整体架构清晰,即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所组织起来的骨架清晰,能够让阅卷人在短时间内一目了然,“完整”,是指文章各个部分都有,开篇,正文,结尾等,缺一不可。

本次范文,我们所选主题为“网络谣言的危害性,给定资料中关于网络谣言危害性的案例也较多,我们可以拿来作为论据加强论证,且可以结合第一题,对危害性的所有形式有所了解,不同的危害形式可以作为不同的分论点出现,当然,文章写作中不必要把所有危害形式都一一呈现。

【答题过程演示】

第一步定位材料

本试卷给定材料2-4主要谈及了“网络谣言”的危害性及相应案例,与我们此次所选范文主题直接相关,所以将材料定位于2-4。

第二步提炼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找出论据,草拟文章框架

1)给定材料2-4均在讲“网络谣言”的形式及危害性,由此我们提炼出我们本次文章写作的中心论点为“‘网络谣言’危害范围广,且危害性强”。

2)以下,我们将从材料中提炼出“网络谣言”的危害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将几个方面作为我们文章的分论点出现。

(1)资料2第1段:......如“7.23”动车事故发生后,故意编造、散布中国政府花2亿元天价赔偿外籍旅客的谣言,2个小时就被转发1.2万次,挑动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得出分论点1:网络谣言影响政府公信力,加剧民众与政府的对立情绪。可将以上案例作为论据。)

(2)资料3第1段:......2008年10月,韩国女星崔真实不堪网上谣言困扰、上吊自杀。

(得出分论点2:网络谣言损毁个人名誉,造成个人精神困扰,威胁他人人身安全。可将以上案例作为论据。)

(3)资料3第3段:2011年8月,英国伦敦发生大规模骚乱并一度蔓延到全英7个城市,英国首相卡梅伦要求严惩肇事者,超过3000人被拘捕,其中两名青年因在互联网上散布谣言、煽动骚乱而被判刑4年。

(得出分论点3:网络谣言扰乱正常的生活秩序,造成社会恐慌,影响社会安定,和谐。可将以上案例作为论据。)

3)文章框架。

(1)开篇可先总体介绍网络谣言现状,引出文章主题“‘网络谣言’危害范围广,危害性强”。

(2)正文部分。3个分论点引领3段。布局上由“个人”危害到“社会”危害再到“国家危害,层层递进。

(3)结尾可采用“呼吁式”,收束全文。

第三步下笔成文:标题——开头1段——正文3段——结尾1段。

1)标题:“网络谣言”伤害了谁?

2)开头:总体介绍“网络谣言”现状,引出文章主题“‘网络谣言’危害范围广,危害性强””。

3)正文:

(1)网络谣言损毁个人名誉,造成他人精神困扰。例证......

(2)网络谣言扰乱正常的生活秩序,造成社会恐慌,影响社会安定。例证......

(3)网络谣言影响政府公信力,加剧民众与政府的对立情绪。例证......

(4)结尾:“呼吁式”结尾,呼吁大家抵制网络谣言,收束全文。

【参考范文评析】

网络谣言伤害了谁?

【点睛式题目,揭示文章内容为网络谣言的危害性,使阅卷人从够从文章题目窥见文

章主题,比较受阅卷人欢迎。】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谣言几乎充斥了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但谣言并没有走“网上来网上去”的寻常路,而是从网上走进了人们的心里,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总体介绍网络谣言现状。】从韩国女星崔真实不堪谣言困扰自杀,到初中生口无遮拦煽动游行,引发集聚,再到“军车入京,北京出事”,【排比式谣言案例引出文章主题,且此种形式(排比)能够使开篇增彩。】网络谣言影响范围之大,危害性之严重令人瞠目结舌。【直接点明文章中心论点,内容上简洁、明了,位臵上位于段尾,更突出中心论点。】“秦火火”,几乎一夜之间,这个名字就蹿红了网络,进入到人们的视线。之前,对于这个名字,大众并不熟悉。但是,对于他的杰作,大家基本都略知一二,雷锋生活奢侈,张海迪有日本国籍,李天一非李双江亲生子......【案例引入法,引出文章分论点;采用例证法,排比论证法增强行文气势。】正是他一手捏造了这些谣言,重磅敲击大众耳膜。谣言攻击的对象直指公众人物,不仅有现在仍然活跃在舞台的,还有我们曾经的精神楷模。【分为两类人,论证网络谣言对于个人的危害性,便于文章展开。】对于故去的人,大肆损毁其名誉,是一种大不敬行为,为了吸引大众眼球,增加点击量,谋一己私利,这些造谣者无所不用其极。逝者无法言,但生者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俗话说“唾沫淹死人”,很多民众对于谣言是没有免疫力的,再加上自身对于公众人物的潜在嫉妒心理,他们往往对谣言听之信之,甚至接力成为谣言传播者。【简单分析谣言传播背后的原因。】漫天的诽谤言论必然给被造谣者造成极大的精神困扰,打乱其正常的生活秩序,甚至出现有女星不堪其扰的自杀事件。谣言制造者恬不知耻的理念便是“必须要煽动网民情绪与情感,才能把那些人一辈子赢得的荣誉、一辈子积累的财富一夜之间摧毁”。网络谣言之于个人之“殇”,有目共睹。【段尾直接摆明分论点1,内容上简单明了,位臵上突出。】

2011年3月,在国内多个城市出现了抢盐现象,市民纷纷涌向超市、便利店和农贸市场抢购食盐,一时间食盐销量猛增到平日十几倍。而这一波及全国大多城市的现象仅仅源于

一条造谣短信:“据有价值信息,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并不断地污染,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暂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案例引入法,引出文章分论点。同时也是论证方法中的“例证法”。】这一谣言造成人心恐慌,随之演变成社会恐慌,严重影响了民众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危害了社会稳定、和谐。谣言的危害性就此从“个人”上升到了“社会”,其带来的危害辐射范围更广,影响更为恶劣。【论证网络谣言对于社会的危害性。】这种现象不仅限于国内,国外亦有,2011年8月,英国伦敦两名青年在互联网上散步谣言,导致大规模骚乱,一度蔓延到全国7个城市。【引入国外案例,加强论证。】网络谣言之于社会之“毒”,触目惊心。【段尾直接摆明分论点2,内容上简单明了,位臵上突出,且与分论点1形成对账,便于阅卷人快速定位。】

“7·23”事故,中国政府2亿天价赔偿外籍游客”,蓄意炒作郭美美事件,攻击中国慈善制度,凭空捏造城管与小贩冲突,并大肆渲染......【案例论证、排比论证引出文章分论点。】这次,“谣言”的矛头的直指政府,其目的很明确,就是抹黑政府,挑动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谣言的危害从“个人”上升到“社会”,又上升到了“国家”。为何发布这类谣言?目的昭然若揭。就是要加剧民众与政府间的对立情绪,就是要影响国家政府的公信力,削弱政府权威。更深远点儿,此类谣言甚至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外交形象及政策。此类谣言有的可能是无心之祸,而有的很可能是一场阴谋,是一些图谋不轨之人,借煽动民众搞反党反政府之事。【递进法层层解释网络谣言的危害性之大。】网络谣言之于国家之“祸”,阴森恐怖。【段尾直接摆明分论点3,内容上简单明了,位臵上突出,且与分论点1、2形成对账,便于阅卷人快速定位。】

网络谣言伤害了你我,伤害了社会,伤害了国家。【呼应题目,是对题目问题的简答。】“它”是互联网安全的一大“毒瘤”,同时也是我们大家心中的“毒瘤”,要想“祛毒”,需个人与政府联动,抵制网络谣言,共建清洁网络环境。【呼吁式结尾,收束全文。】

【整体说明】:文章由一个中心论点和三个分论点做为骨架,三个分论点层层递进,由“个人”到“社会”到“国家”。文章的精彩之处,在于较多采用例证法,文章内容充实、丰富。另外,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位置上都非常明确。

【赋分说明】

一类文(30-40分)紧扣主题,结构完整,逻辑严谨,观点明确,论述详实,联系材料。

二类文(20-29分)比较符合主题,结构比较完整,逻辑比较严谨,观点比较明确,论述较为详实,联系材料。

三类文(10-19分)基本符合主题,结构基本完整,逻辑基本严谨,观点基本正确,论述比较苍白,没有联系材料。

四类文(10分以下)不符合主题,结构不完整,600-1000字之间每50字扣一分,600字以内只可得7分。

阅卷人具体操作细则:

1、阅卷先定档再定分。定档主要看是否扣题;整体逻辑结构是否清晰;观点是否正确、明确;内容深度、广度、高度如何;是否联系材料;前三点中任何一点出现问题,文章均停留在三档;如满足前三点,再参照第四、五点,即内容深度、广度和高度及是否联系材料考虑文章是否可以升级到二档。

2、阅卷时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主题正确、明确。所选主题不可大于话题。需结合给定材料。要加入材料中的一些例子和事实,加强论证或紧紧围绕材料来组织文章。

以上任何一点出现问题,文章定档结合其内容不得超过二档下(20~25分)。

3、卷面分2分。

4、其它减分项目:

(1)无标题扣3 分,标题不切合题意,酌情扣1-2 分;

(2)每3 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错的字不另扣分,最多扣2 分。

五、参考资料

1、李妍:《红十字会副会长再谈郭美美事件:3天毁掉100年》,载《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11月15日。

2、胡凌:《网络隐私保护:信息生产与架构的视角》,载苏力主编:《法律和社会科学》2009年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3、张小龙:2014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系列用书《申论》(最新版),教育科学出版社。

4、钟君:2014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系列用书《申论万能宝典》(最新版),教育科学出版社。

5、华图申论教研中心:2014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系列用书《内部教案》(最新版),

6、张小龙:《申论80分真题解析》,红旗出版社。

7、刘建明:《舆论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页128。

8、人民·新华网时评,半月谈评论。

网络谣言的传播学分析

网络谣言的传播学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博客、论坛、微博等的兴起,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一般受众的信息传播地位,为受众提供了发表意见的平台,然而网络谣言也应运而生,各式各样的网络谣言涉及社会各个层面,不仅扰乱了网络秩序,同时也对现实社会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网络谣言现象,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传播学网络谣言媒介 谣言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通常是通过口语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样的传播效果与范围是有所限制的。然而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现在的谣言借着网络快速的扩散,其影响力不再像先前的口语传播会局限于某一地理区域,它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出现了跨国、跨洲、跨语言和种族的大规模传播现象;它的传播速度更为迅速,可以一夜之间到达全球网络用户;它的产生原因更为多样,出现了国与国之间利用网络谣言进行政治斗争的现象,出现了利用谣言影响股市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它的传播路径更为复杂,出现了网络谣言与口头传播和传统媒体传播交错互动的现象。显然网络谣言比起口传谣言来,危害更为严重,控制也更为困难。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网络谣言是谣言发展的新阶段。 1 网络谣言的现状 谣言自古有之,成语“天花乱坠”、“捕风捉影”、“三人成虎”等便是谣言在古代的反映。我国学者胡珏给谣言下过一个定义: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所以说谣言是虚假传闻,有的掺杂一定的事实,有的则完全凭空捏造。 谣言在互联网和手机等通讯工具日益普及、民意表达更加顺畅、信息传播愈加快捷便利的“自媒体”时代,搭上了网络的快车,在速度、广度、力度方面都有了空前的扩展。在传播特点上,网络谣言传播更加快捷和广泛,网络上的信息通常以惊人的速度在各国、各洲、各种族之间传播。因特网的用户有能力在几分钟内传播上万条无从证实的新闻、流言、诽谤、假情报,并在同一过程中不断增加一些虚构的情节。”[1]网络谣言的泛滥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有很大关系,网民在网络上的身份脱离了其真实的社会组织关系,失去了一种社会约束力,在一种“法不责众”的情绪支配下,往往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情绪的冲动行为。而且在快速的、大规模的连续转发后,对传播谣言源头的追寻查证比较困难,这为不少网民制造、传播谣言提供了保护伞。 2 网络谣言的传播学意义 2.1网络谣言:人际传播中的未知新闻信息 传播学上看,一般认为谣言代表的是有一定涵义的信息,它赋予与现实有关的某人或某事一些新的因素。在这一点上,谣言与传言不同,因为传言只与过去的某桩事实有关;谣言所流传的内容是一种正在发生、流传的信息。谣言是通过朋友或同事传到我们身边的,而且他们往往并非都是所叙述事件中的直接见证人,他们的朋友才是目击者。信息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大众传播媒介;另一个是人际传播。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人际传播的信息往往却走在其他传播媒介的前面。对于公众来说,信息与谣言之间的分界线并非是客观的,它是的分

网络谣言传播

网络谣言传播 谣言是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 谣言的历史可谓久矣。先秦时代的《察传》一文曾生动地描绘了谣言传播的奇景:故狗似獗,獗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2 谣言中外皆不能幸免。1981年,美国首屈一指的日用消费品制造公司――宝洁公司每个月都要接到成千上万个电话,因为外面谣传宝洁 公司为了生意兴隆,与魔鬼缔了约,将其利润的百分之十交付给一个 信奉撒旦的教派。这个谣言引发了一场特殊的星球大战,形形色色的 宗教组织纷纷出场,到处宣扬抵制刊有这个不祥印记的商品。3 1966年,法国北部鲁昂市谣传该市一家遐迩闻名的服装店是贩卖白人妇女的诱饵,于是威胁的电话纷至沓来,无论女经理如何辟谣,也无 济于事。最后她不得不放弃斗争,离开该市,一走了之。4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接触到谣言。八十年代物价不稳定的时候,不时风传某某商品要涨价。人们闻风而动,出现了囤积火柴、食盐的 笑话。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谣言又多了一种传播途径――那就是跨越国界与地缘的英特网。 在网络上,人人都是消息传播者,过去被排拒在媒体之外的小道消息、八卦、耳语,如今可堂而皇之的公开传播。因为英特网的传播特点, 谣言的发展达到了极致。无论从复制的速度和规模来看,谣言的发展 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值,其杀伤力也更为强大。网络匿名、自由和 交互的特点为网民提供了隐藏身份,不必显示任何社会责任感的机会,使得躲藏在网络背后的芸芸众生,没有了面对面的尴尬和法律的顾忌,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垃圾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进行倾泄,于是,网络成 了谣言丛生的地方。

以下是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真实故事,为防再有人受骗,请将这封信传给你所认识的人......。类似这样的电子邮件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作者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收到一封。 目前世界网民已达3亿人,越来越多的人即将上网。不过在法律规范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情况下,骗局与谣言充斥网络,其杀伤力已不下于黑客与电脑病毒。有人因此破财、失身、信誉受损、生活饱受干扰,甚至网络也被利用成中伤对手的舞台…… 网络中最广为人知,受害最深的大谣言,当属肯德基炸鸡。当肯德基炸鸡是用基因工程在大桶中培育的快速成长的无头鸡的电子邮件谣言在世界各地传送时,可以想象,这对肯德基是一个多么大的名誉打击。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对这类耳语一笑置之,并不会信以为真。但研究显示,大多数人甚至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却在网络世界中抱有一种不妨信一次或这很难令人相信,但却值得一试的心态。 在美国也有很多专业人士被骗的例子。如网络上一篇广为流传的电子邮件:微软公司拟与美国在线进行一种电子邮件资料测试,如果你把这封信转寄给朋友,你就可以获得245美元的回馈;而你的朋友再将信件转寄出去,你又可得243美元........一名在纽约工作多年的财经记者与德州财务公司一名博士级专业人士,分别将此信寄给多名亲朋好友,他们推荐说,这是非常专业的好朋友寄来的信。但是3个多月过去,他们一毛钱也没有收到。 更可怕的是,在长期的网络虚拟社会中待久了,很多网友每天有谣言饥渴症状,每隔一段时间,他们都现出十分难受的神情,希望网上出现够份量的谣言,如同吸食海洛因,有了瘾,定期必须吸食一些。 网络谣言的破坏性和危害是巨大的。台湾日前公布了一项名为网络10大罪状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外遇、垃圾邮件、网络谣言、网络上瘾症、网络色情、网络并发症、网络赌博、网络购物狂、网络疏离症、网络假民主为网络10大罪状。

网络谣言的传播主要责任在于监督者

我方观点是;网络谣言的传播责任主要在监督者。网络谣言是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或没有公认的传说,无法确定真假,是网民在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所谓监督者,不仅是大家所认为的政府、国家,还包括所有有监督能力和义务的公民。下面,我方将从以下四点论证我方观点: 第一:和我们现在用微博加关注的道理一样,网民往往只会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消息进行评论转发,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好奇而做了信息的传递者,而其本身往往是不明真相的无辜者。然而,正是因为监督者未及时对已产生的谣言采取干预措施,辟谣不及时才使得这些无辜人群有机会传播此消息,使谣言的影响面扩大。2010年网传的山西地震事件,因为没有官方监督者的回应和澄清,引起百万人避难街头的“壮举”。显而易见,这样的结果正是因监督者的不查和失职而引起! 第二;网络发展日新月异,网民数量也与日俱增。网络作为一个民主平台存在必然充满了不权威性网络谣言的产生与传播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监督者却可以通过调查公布真相,制定相关法规,有能力将网络谣言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监督者的能力和影响力注定了他们比传播者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如果说网络谣言的传播责任在于传播者,那无疑是在为监督者推卸责任。。谣言背后,是公众对于真相的渴求,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确有扩大谣言散播面的嫌疑,但如果不是监督者的渎职和监督不力,有怎会有谣言掀起巨浪事情的发生? 第三,,所有有监督能力和义务,传播信息的公民本身也是自我的监督者,而已散发谣言的公民正式由于自我监督不够,对身边恶意散发谣言之人不知举报。所以公民作为大众监督者应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以及自身媒介素养,要共同为打造和谐网络环境做努力。另外政府应加大对微博、博客的专项审查力度,通过设立举报箱、开通举报热线等形式,鼓励媒体、网民参与监督。还有互联网监管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和引导网民和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的表达者。监管不到位,制度不完善不正是是政府的监管职能未做好吗? 第四;正是由于当前我国已网络管理中所存在的漏洞也给一些网络谣言的炮制者制造了可乘之机,经成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当今美国,日本,英国,法国,俄罗斯等政府规定,各网站负有清理各类违法信息的责任。如果网站拒绝配合监管部门清理非法信息,监管部门将发出警告。两次警告无效,监管部门将提请法院关闭明晰政府部门职责,不断适应网络监管面临的新形势,也是其他国家的谣言情况减轻很多,如果我国政府做到以上的严加监督与惩治,有怎会让不明真相的传播者传播不明真假的消息与一些恶性的消息呢? 综上所述,抑制谣言的发生最好的办法应当未雨绸缪,在谣言出现之初,监督者未能及时提供有效的可靠信息,将谣言扼杀在摇篮中。因此我方坚定的认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责任在于监督者。

中国网民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标准范本

报告编号:LX-FS-A81812 中国网民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标准范 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中国网民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标准范 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你总是在新闻客户端不厌其烦地跟帖,嬉笑怒骂;你总是在微信朋友圈调侃晒娃党、炫妻狂魔;你总是关心微博上的话题榜,时刻追看新闻热点。你不知道,在互联网上的行为方式正体现着你的素养! 昨日,南方都市报旗下凯迪网络凯迪数据研究中心发布《中国网民网络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报告针对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的网络媒介素养进行在线调查。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

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网络媒介素养就是人们在网络媒介中体现出来的媒介素养。 本次被调查网民的媒介素养平均值为3 .6(最高5分),属于中等水平,其中在新媒体使用维度上得分最高,而批判性理解的得分最低。 在被调查对象中,一线城市网民媒介素养最高的前三名是北京、天津、深圳,广州排第四,上海排第五;二、三线城市网民的媒介素养水平最高;高收入和高学历提升了媒介素养水平,也即“高富帅”、“白富美”的媒介素养应该更高;使用新媒体的50后老年人媒介素养水平最高,所以别瞧不起会上网的大爷;此外,创业者媒介素养最高。 请在该处输入组织/单位名称 Please Enter The Name Of Organization / Organization Here

别让谣言成新闻PPT

谣言≠新闻 ?事件:近期,有个别网民在互联网上特别是微博中编造、传播所谓“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等谣言,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事实:据网络媒体透露,此次所传“北京开枪”的谣言,原是某作者为电台编写的节目台词:“一声枪响,明天又是特大新闻”,并发在自己的微博上。这个虚构的句子,被好事者无限联想、编撰,最后变成“北京开枪,出大事了”。 ?处理方法:北京市公安机关迅速展开调查,依据有关法 律法规,对在网上编造谣言的李某、唐某等6人依法予以 拘留,对在网上传播相关谣言的其他人员进行了教育训诫。相关人员对编造、传播谣言的行为供认不讳,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悔过,并作出检讨。 ?16家网站被查处新浪腾讯挨批评

造成此现象的原因: 一、网络传播生态复杂 二、发言者的理性缺失 三、公众的盲从 四、媒体的责任淡漠 五、政府的监管不严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些谣传者的特点6

网络传播生态复杂 联网传播是现实社会的“镜 像”。中国是一个复杂的大国,它存 在的种种问题都必然会在互联网上得 到真实呈现,各种社会矛盾、争斗和 冲突都必然会延伸到互联网上,各种 政治力量、不同利益集团以及各个阶 层都必然要在互联网上发声,以期达 到自己的目的。各路“水军”的加入, 使得互联网舆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因此,互联网传播生态的复杂性不仅 是由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 更是由复杂的现实社会带来的。 网络60秒

3

“造谣固然可耻,传谣一样也不光彩”。?谣言跟风者特点之一,就是喜欢捕风捉影、望文生义。一 点点小事、一些只言片语,被跟风者接力编造、层层放大,最后变成天大的事,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无独有偶。几个月前,媒体披露了有关部门查处的一起网络谣言典型案例:某军事论坛的网络编辑看到论坛帖子里有“铁鸟回光返照、化作青烟”的诗句,又结合其他网民的只言片语,竟编造出“空军掉了一架飞机”的“爆炸性”新闻,此消息又被一些喜好谣言的“重口味”外媒广泛转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此谣言与所谓“北京开枪” 的谣言炮制出笼过程是何其相似!所以,一定程度上讲,跟风者就是 造谣者。

网络谣言的危害及治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用户的普及,我们很大的一部分生活融入到网络中,我们在网上购物、获取信息、咨询、娱乐等。网络同时也成为影响巨大的新媒体平台,网络迅捷、及时、简易等方面的特点快速促进社会信息的流通;但同时也导致网络成为滋生各种谣言的放大镜,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引起巨大的负面效应与危害。 同时,网络谣言还会损害公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近日,甘肃兰州出现食盐“涨价停产”等谣言,引发了新一轮抢盐风波。部分市民轻信谣言,开始大量购买食盐,很多商场、商铺的食盐被抢购一空。抢购到盐的人短期吃不完造成浪费,而真正需要盐的,尤其是一些餐饮机构,又因抢购买不到盐。陈柏峰说,“与事实偏差较大或完全相左的谣言谎话,借助网络和个别不负责任媒体的传播,很容易误导不明真相的网民,损害许多公众的利益。” 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传播,很大程度上是谣言的制造者利用了一些人的心理弱点。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天津社会科学院首席专家潘允康表示,有些人喜欢求新、求奇,常常抱着“别人不知道的我知道”的心态,以寻求刺激;有些人则是从众心理,“别人知道的,我也应该知道”;当然还有一些人的素质不高,缺乏基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即使有些谣言毫无逻辑、漏洞百出也信以为真。 潘允康进一步表示,有些网络谣言可称得上是“妖言”,极具蛊惑性和危害性。它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如同引诱人们吸食毒品一样,慢慢地让人“上瘾”,麻醉人的神经,扰乱人的生理功能,让人的心理也变得越来越不正常、不健康,进而破坏家庭、诱发犯罪,败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正常秩序。 造谣传谣不是言论自由 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吴忠民认为,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政府应该以宽容、包容、虚心的态度,畅通社会公众正常的意见表达渠道,保障公民言论自由,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但是,社会公众在享受言论自由这一基本权利的同时,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公民义务,自觉抵制网络谣言,维护舆论环境,根除网络谣言存在的土壤。 夏学銮表示,网络虽然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载体和工具,但网络聊天还是要从人们的嘴里说出去,网页留言也要靠人们在键盘上敲打进去,一言一语都是人们思想的反映。虚拟社会依托现实社会而存在,虚拟社会的行为主体仍然是现实社会中真实存在的每一个人。因此,每个人在现实社会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并不会因为自己存在方式的变化而改变或消失。 针对“网络谣言也是言论自由的表现”这一观点,潘允康表示,首先,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自由应该是符合国情、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由,即使是在西方社会,如果有言论、谣言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会受到制裁。因此,网络谣言并不属于自由的范围。其次,自由应该是在既有的法律制度框架内,享受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权利。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人的社会化以及取得公民资格的最起码条件,就是要遵守法律规范,正确处理社会关系,遵守道德底线、法治底线和事实底线。谣言往往都是有所指向的,无论是针对人还是事件的谣言,都难免会侵害他人的正当权益,危害社会公共秩序,因此,这不仅仅是违反社会道德的,也是违反法律的,不仅应该坚决抵制,而且应该受到相应的制裁。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支振锋认为,网络谣言不仅在我国出现,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亟待治理的问题,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对网络谣言免疫。他举例说,韩国数名艺人不堪网络谣言的压力而轻生;大地震后的日本,谣言90%来自网络。支振锋表示,“言论自由”不应该是网络谣言得以豁免的保护伞。从国际上来看,韩国和日本纷纷表示要出台相关法律来治理网络谣言,英国也试图以隐私等相关法律来揭开匿名这一“互联网斗篷”,美国则宣布“数字世界将不再是一个没有法律约束的疆域 铲除网络谣言需要全民行动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这是一个常识。随着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联系的日益密切,网络不再是虚拟空间,而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是现实生活的延伸。在互联网中活动的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能一一找到对应。恶意编造传播网络谣言,对现实生活造成的冲击真实可感,一点也不虚拟。 为此,吴忠民指出,应将遏制网络谣言在内的社会舆论监管纳入法治轨道,形成常态化的监管机制,依法加强互联网管理,依法追究网络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的法律责任。 南开大学法学院讲师向波表示,从法制建设角度来说,铲除网络谣言首先要界定网络谣言的概念、由谁来

关于网络谣言治理问题的思考

关于网络谣言治理问题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政府和社会都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治理,针对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信息公开,加大技术投入,提升网民素质等多方面完善措施,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在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词:网络谣言;问题;治理;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通过一台电子设备接收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这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日常生活的有序进行埋下了隐患,网络谣言便是其中之一。 谣言作为社会舆论的一种正常现象,自有人类社会开始便一直存在。互联网的虚拟性和便捷性则为谣言的传播带来了“蝴蝶效应”。无不危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如何有效防治谣言成为全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关于网络谣言的治理,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成效,然而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为此笔者根据我国的国情,并结合国外的治理经验,就如何治理网络谣言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健全法律法规,为网络谣言治理提供法律上的充分保障 为有效治理网络谣言,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健全相关法律法

规。美国先后颁布了《电脑犯罪法》、《通讯正当行为法》等约130项对网络传播内容加以规制的相关法律法规。日本政府制定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电子契约法》等专门法规来处置包括谣言在内网络违法行为。韩国印度等国家也为治理网络谣言,颁布了严厉的惩罚措施。 对于我国来说,虽然刑法内已有关于惩治网络谣言的相关内容,而且还出台了一系列专门法规。但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法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体系不够完善,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二是相关法律法规缺乏相应认定标准和处罚施,一些条文规定的原则性较强,无法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三是我国对造谣者的惩处力度较轻,刑法中明确规定以刑事犯罪的方式定罪,然而现实中多采用警告、罚款、拘留等较轻处罚。 针对以上问题,第一要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根据互联网现实发展的变化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增强法律规范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制定更加具体的法规及实施细则完善相应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第二,要明确执法主体,确定相关部门的执法权限、执法资格和执法范围,避免令出多家产生权力交叉,造成不能及时执法甚至产生监管盲区。第三,建立完善的程序机制,加强互联网管理,提高执法力度,确保对造谣者能够有效追究。同时,根据实际的危害后果确定相关责任人的罪行,并采取相适应处罚标准。 二、建立健全辟谣机制,确保正确信息充分及时公开

网络谣言传播与管理

1 2012年5月31日 日 期: 徐明阳 指导教师: 2011年 入学时间: 人文学院 学 院: 公共关系学 专 业: 11公关S1 班 级: 唐 佳 姓 名: 20113450051 学 号: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管理 题 目: 危机公关课程期末论文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管理 摘要 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全民微博的时代,已经改变了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但这也使得谣言的传播渠道范围更加宽广。本文针对2012年1月至5月的几个网络谣言,运用传播学和危机传播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这些网络谣言在网络媒介环境中的成因、类型和传播模式,并对此提出如何对网络谣言进行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谣言;网络谣言;网络谣言传播;网络谣言管理 2

目录 一、引言 (4) (一)研究背景 (4) (二)研究方法 (4) 1.文献研究法 (4) 2.案例分析法 (4) 二、危机理论概述 (5) (一)危机概述 (5) 1.危机 (5) 2.谣言(危机与谣言的关系、谣言的概念、类型、特点、传播模式)5 3.网络谣言(网络谣言的概念、特点、传播模式) (6) (二)危机传播管理(谣言管理) (7) 1.媒介管理 (7) 2.沟通管理 (7) 三、网络谣言传播与管理的相关案例分析 (8) (一)2012年上半年网络谣言事件 (8) (二)从网络谣言事件看网络谣言的传播与管理 (9) 1.网络谣言的形成 (9) 2.网络谣言的特征 (10) 3.网络谣言传播的失真机制 (10) (三)网络谣言的管理 (11) 1.现阶段针对网络谣言所采取的管理措施 (11) 2.网络谣言的管理措施 (12) 四、总结 (13) 3

网络谣言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一)

网络谣言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一) 摘要:本文针对网络谣言进行研究,总结网络谣言的特点以及多方面成固,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网络谣言成因对策 谣言作为一种舆论现象早巳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社会传播活跃度、社会心态、社会透明度等方面的特征。而当谣言和网络结合起来,网络谣言则具有了更多新的特征,产生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力。网络使谣言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对网络谣言的探究,对于深入了解网络谣言新特点,有效的规避网络谣言的危害,促进社会舆论的健康运行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 《现代汉语词典》对谣言的界定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学者胡钰认为“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传统的谣言往往采取人际传播的方式,对公众关注或者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未经证实的信息传递。大多数情形下,谣言包含着很多虚假,夸大,以讹传讹的因素。而谣言的传播与影响往往和谣言事件的重要度、事件的不透明(模糊)度以及受众兴趣成正比,和公众理性程度成反比,同时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传播机制的影响和制约。 在网络环境中,谣言传播有了新的变化。网络谣言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传播的未经证实的阐述和诠释。网络将谣言的传播途径由人际传播、口头传播变为网络信息传播。传播载体的变化,使网络谣言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快捷性,网络快速的传播速度带来了信息的高速流动,同时网络谣言也伴随着网络信息快捷传播。这就导致网络谣言具有比传统谣言更快的流动速度,容易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社会影响;广泛性,网络覆盖的范围较大,相比传统谣言的小规模传播,网络谣言能够迅速在大范围进行扩散;难控性,传统谣言由于人际传播的速度、范围相对有限,往往容易得到控制,而互联网具有虚拟。自由,匿名等特点,网络谣言也因而难以得到完全控制;互动性,传统谣言也存在社会互动,而网络谣言经常以论坛讨论的方式进行传播,参与的人数更多,互动的程度更强,网络谣言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复杂;“精确性”,谣言因为其“貌似真实”而被广泛的传播,而网络的多媒体特性,更能够图文并茂,直观生动的展现事实,网络谣言往往具有相比传统谣言更为精确、形象的材料来证实其可信度,以利于其传播。比如“农妇被蟒蛇吞吃”的网络谣青配合几张照片,大大增强了其可信度和影响力。 二 网络谣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多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下,网络谣言得以扩散传播。一般而言,网络谣言的传受主体为普通网民,本文以网民为参照主体,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对网络谣言的主要成因进行总结分析,以图廓清网络谣言的形成原理。 首先从客观方面而言,网络谣言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针对网络谣言事件,权威信息存在缺失、滞后或者模糊。 网络谣言往往是基于一定的事件,尤其是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当这些事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权威信息又没有及时出现,就为网络谣言提供了发展空间。网络谣言成为人们获取事件信息的主要途径,并不断扩散变化。而这时,舆论往往存在一定的失控情况。如果对于谣言尤其是网络谣言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受众最需要了解事情真相的关键时期,缺乏有效及时的信息发布,或者采取简单封堵的方法遏制网络谣言的蔓延。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自由使得网络谣言很难被有效封堵。那么在权威信息不作为或者作为不够的情况下,网络谣言则易于占据舆论阵地,谣言包括网络谣言肆意泛滥,对社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2、网络把关人的缺失。 在传统媒体中,由于信息发布有着严格的选择和监控,谣言信息很难通过正规途径进行传播,往往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扩散。而网络作为开放的网状传播系统,传播主体多元,传播

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解析

摘要:积极向上的媒介素养和新闻观对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新生力量的象征的90后,正处于信息爆炸、新兴媒介广泛运用时代,人们的媒介接触行为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本文通过量化研究的方法,对广州地区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进行调查,了解90后的新闻观以及媒介素养,研究分析90后的大学生在媒介接触与消费能力、媒介批判与质疑能力、媒介的道德规范与认知能力、媒介制作应用能力、新闻观等媒介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为整体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对90后形成正确的新闻观以及媒介素养起到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闻观;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099-03 一、媒介素养及其内涵 1.媒介素养 1992 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表明, “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本文侧重于研究90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中的接触与消费能力、媒介批判与质疑能力、媒介的道德规范与认知能力、媒介制作能力、新闻观等。 2.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源于20 世纪 30 年代的英国,随后逐渐成为一种公民通识教育,目前西方许多国家已经建立比较成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媒介素养教育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2)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3)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4)了解如何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1]。 二、媒介素养状况与分析 为了能够获取更加真实、可靠的信息,笔者在广州大学城校区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本调查采取了随机匿名一对一的投放形式,共发放了300份纸质版的调查问卷,回收了29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达到96.7%。 1.媒介接触与消费能力 (1)媒介使用时长。调查显示大学生各种媒介的使用情况极其不均衡。首先,在使用频率上,手机、电脑这两种新媒体使用频率高,而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使用频率低。这说明手机、电脑是大学生接触的主要媒介,获取信息主要的来源。 图1 平时使用最多的媒介与使用时长 90后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不同种类的媒介。媒介类型种类繁多,但是大学生更青睐于新媒介。新媒介以及时、方便、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智能手机更是成为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媒介。

十大危机公关经典案例回顾

2015年十大危机公关经典案例回顾(一) 核心提示: 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危机公关,笔者将拿出2015年最有代表性的10个危机案例,与大家深入分析危机发生的内在逻辑以及应对的策略与方法。案例来自于各行各业,有企业的,有名人的、也有政府的。希望通过这些案例的分享,大家能够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以及在危机来临时应对的更加游刃有余。 1、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2015年的5月份,网上出现一段时间,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一个男司机在成都街头疯狂殴打一名女司机。大家刚看到那段视频后,什么感受?笔者想大家想到的是愤怒,这个男人怎能这样欺负一个女人,这个男人怎么那么凶残等等. 但大家很快发现,网上的舆论发生了变化。大家转变了愤怒的对象,将矛头指向了女司机,都说打的好,幸好没打死,替我打几下吧等等。男司机被判了8个月后,网上仍然是这种态度,尽管打人的行为是严重触犯刑法的。这里面究竟是什么原因?有人会说,是女司机先有违章,先有过错. 说的没错,女司机确实有过错。被打以后,男司机很快公布了行车记录仪。行车记录仪将完整的过程呈现在公众的面前,大家发现女司机先有违章。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即使女司机先有过错,可不可以不这么被动?就是说,我错了,如果采取危机公关的话,可不可以扭转这被动的局面。这是完全可以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女司机的违章,而是她犯了一个极为严重的错误。女司机被打后,送到了医院,在医院接受采访时,她表示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被打,而实质上她知道。公众确认了一个问题,她在撒谎。违章是事实,已经发生了,是改变不了的。能改变的就是应对这个事实的态度。她的撒谎让性质发生了变化。危机处理,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信任,撒谎是破坏信任的最好的办法一旦别人不信任你时,你说的任何一句话、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将不被信任。网友就很生气,对这个女司机进行人肉搜索,搜到了很多信息,比如她在四川乐山违章的记录。她的爸爸很快站出来说,那个是我违章的,不是我女儿违章的。大家怎么回应的?谁违章还重要吗,反正都是一家人,一个德性。她的妈妈很快站出来表示,我女儿之所以违章,是因为要赶到一个地方做公益活动。网友很快回应,难道做公益就要违章吗?!可能确实是她爸爸违章的,可能确实要赶到另外一个地方做公益,但在别人都不信任你的情况下,这些事实都不再重要。与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是男司机的公关行为。他除了公布行车记录仪以外,还在看守所第一时间道歉了。危机处理谁先道歉谁先获得大家的原谅。这时女司机仍然不承认自己的问题,网友就更生气了,甚至她过去开房的记录都被搜了出来,很多网友根据开房的时间,将她每个月的大姨妈时间都算了出来。这是何等的被动与讽刺。后来,女司机道歉了。道歉了又能怎样,道歉了仍然不能挽回舆论上这么被动的局面。最后大家想一想,如果女司机不撒谎,坦诚自己一开始的过错,抢在男司机前面,示弱并第一时间道歉,她的局面会是怎样! 核心提示: 危机公关首要的原则就是速度,速度是关键,尤其是在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下。陶喆在曝光后九天才开发布会,应对的速度太慢。 2、陶喆出轨事件台湾歌星陶喆出轨,被媒体曝光,好男人的形象瞬间跌倒谷底。为了挽回形象,陶喆进行了危机公关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可是这些危机公关并没有获得大家的认同,反而是“越抹越黑”。陶喆糟糕的危机公关,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其一、应对的速度太慢。危机公关首要的原则就是速度,速度是关键,尤其是在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下。陶喆在曝光后九天才开发布会,应对的速度太慢. 其二,应对负面事件,召开发布会传什么颜色的衣服合适?色彩学专家认为,颜色代表一个人的忏悔程度,颜色越深,忏悔的程度就越深。当年陈冠希、老虎伍兹应对桃色事件,召开发布会时,穿的都是深色外套。

谣言的再定义_从一则网络谣言谈起(精)

第5卷第4期2010年4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 )Vol.5No.4 Apr. 2010 谣言的再定义 ——从一则网络谣言谈起 游 [摘 雅(漳州师范学院新闻传播系,福建漳州,363000) 要]在传统的谣言观里,谣言是故意捏造的没有事实根据的虚假的信息。这样的定义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有必要从谣言的概念入手,重新探讨谣言的本质属性,分析谣言产生的原因及其传播机制,从而形成新的谣言观。 [关键词]未经证实;大众传播;心理平衡;辟谣[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游雅(1981-),女,助教,研究方向为网络传播。 2008年注定是一个要被载入中国史册的年份。从年初的雪灾,到3月份的西藏暴力事件、5月份的汶川地震、8月份的北京奥运会……这一系列事件中的任何一个都足以让世人瞩 目,而它们却选择共同来书写2008年的不平凡。

在国人眼中,“8”是一个特别的符号。2008年,互联网上一个关于“8”的谣言悄然流行: 1.25雪灾1+2+5=8,3.14西藏事件3+1+4=8, 5.12地震5+1+2=8,奥运会的日期是08.08.08。 为何在科学高度昌明的今天,这样的网络谣言仍然极具市场? 真假,也无法把它从其他消息中辨别出来。因此,谣言概念所做的价值判断,并不能作为一种科学认识的方法。 另外,必须承认: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失真。谣言是一 种自发性的、扩张性的社会心理现象,它在传播过程中,往往经过多个个体的连续复述。当人们接收到某些信息时,由于对事物认识的偏差,也可能是记忆的出入,容易造成对信息的歪曲认识和理解,然后再将歪曲认识的信息传递出去,这样信息会越传越走样。因此“走样”的结果不一定全部出于“故意”。从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看来,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出现三个特点:削平,即在信息的传播中,人们由于记忆的限制,经常只能记住信息的部分内容;磨尖,即信息在传播中传播者往往只留意自己感兴趣或印象深刻的内容,当他再传播这些信息时,常常也只强调其印象深刻或感兴趣的部分,其余部分往往被忽略;同化,即谣言在传播过程中,接受谣言的人往往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对事物的认识来理解谣言的内容,将符合自己认识的内容保留,将不符合自己认识的内容删除,而且经常还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适当地发挥。如此,谣言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即使不是出于“故意捏造”,谣言仍然存在着失真的较大可能性。 第二,谣言能否进入大众传播? 关于谣言的传播渠道,大部分学者把它归为私下的、人际的传播。如张华葆认为:谣言是指对社会上已经发生或假想的一件事,经口耳相传,而又缺乏证据的解释或理论;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提到:谣言是一个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

抵制网络谣言 净化网络空间,宣传单

抵制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空间, 优化投资环境严打网络犯罪 一、网络谣言的含义和网络谣言的危害。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 网络谣言就是“社会毒品”,其危害不亚于“网上黄赌毒”。毒品侵蚀的是少数“沉沦者”的健康,网络谣言扰乱的是整个社会的稳定,蛊惑的是亿万大众的人心,违背道德和法律,可谓害莫大焉、罪莫大焉。一个恶意造谣中伤领导干部形象和组织制度的谣言,会对组织工作群众满意度产生多大的影响和破坏!另外,还应从讲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到,某些故意造谣者是想搅乱人心,破坏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从而更加认清他们的险恶用心,高度重视网络谣言的巨大危害。 二、如何抵制网络谣言 对造谣者,要把典型造谣案例“公之于众”,抓住不放,揭露其“阴暗心理”和卑劣行径,让广大网民看清故意造谣者的“庐山真面目”,加入到揭露、谴责造谣者的队伍中来,合力对造谣者进行立体回击、全面夹击、迎头痛击遏制谣言之战作为网民,要文明上网,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网上各种热炒消息、传言,要慎思之、明辨之,不随众、不起哄、不上当,保持一份新时期网民的理性与清醒。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还要力所能及地辟谣,对别有用心者的偏激甚至反动观点,主动进行反击和驳斥,担负起一名“网络公民”的责任,为营造良好网上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作为受害当事人,要理直气壮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该报案就报案,该起诉就起诉,不回避、不放过、不纵容,让网上故意造谣者承担应有的法律后果。 三、对于网络谣言,公安机关如何亮剑! 1、公安机关建立了对于网络谣言的引导机制,切实提高引领谣言主流的能力。 2、对于网络谣言我国已有相关的的法律法规:(1)造谣,诽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刑法105条.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2)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严重情节(刑法221条.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等。网民、受害当事人都要熟练掌握、运用、遵守法律法规, (3)公安机关将对网络上散步谣言的人追究其相关的法律责任;切实的维护广大网络用户的切身利益,给大家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接警电话:110 抵制网络谣言,有你、有我、有大家。 潼关县公安局宣

网络谣言研究综述

网络谣言研究综述 1. 引言 网络谣言是伴随着计算机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社会民众积极参加网络的各种讨论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积极探寻我国对网络谣言的研究历程,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在当今自媒体时代下,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受众也是潜在的传播者。网络谣言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要积极对网络谣言的研究进行探寻,保持清醒,避免自己成为网络谣言的牺牲品。 1.2 研究背景 网络谣言是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理论界着力研究的重点、难点问题。和谐社会是我国推动“中国梦”构建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在当今“自媒体”时代下,网络民众广泛参与社会各种重大事件的讨论,衍生出很多网络谣言,如“抢盐事件”,“地震事件等,严重影响了社会民众的正常生活。这就与和谐社会构成了一对形势严峻的矛盾。 1.3国内研究现状 网络谣言是计算机产生之后的事物。我国对于网络谣言的认识与研究是一个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过程。下表是我国关于网络谣言方面可查到的论文统计。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1 2 2 2 4 4 5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7 24 15 26 49 196 207 从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谣言研究在我国兴始于新世纪(2000年),其中2008年与2012年是两个分水岭。2000-2007年是初步探索时期,2008-2011是深入探索时期。2012年以后逐渐呈井喷式发展,趋于成熟。 1.3.1 初步探索时期 这一时期,网络谣言是一个新生事物,学者对于其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对国内外网络谣言的个例来进行初步的认识与宏观上的把握,“网络谣言的危害”是他们探寻的主题,并尝试着窥探其传播环境的机制。 2000年6月20日发表于《北京档案》的《票选网络十大罪状—外遇称霸》一文第一次提出了网络谣言这个新鲜事物。其中徐熊2000年2月发表于《新闻大学》中的《制造谣言散布仇恨——美国因特网呼唤规范》系列文章无疑是我国关于网络谣言研究方面的开山之作。他在我国民众普遍沉迷于网络的方便快捷与娱乐性的时候,挥笔惊呼,使人们认识到网络谣言这一概念。 另外邓国峰于2005年10月发表于《求索》中的《网络谣言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研究》一文具有代表意义,其文章初步论述了网络谣言不仅造成民众恐慌,影响传播环境的正常机制,而且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这表明我国学者已经开始对网络谣言的危害进行有效的初步探索,但是就网络谣言的这些危害如何生成以及生成的环境等方面论述的深度尚且不够。 1.3.1 深入探索时期 本阶段,学者们对于网络谣言的研究逐步深入,已经开始对其进行微观上的把

2020高三作文模拟“网络诚信,向网络谣言说不”原题及优秀范文

2020高三作文模拟“网络诚信,向网络谣言说不”原题及 优秀范文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网络媒体、公众号、客户端不惜通过雇佣网络水军、制造虚假数据以吸引流量,一些电商通过售卖假冒伪劣追求利益,层出不穷的“XX筹”等筹款平台的“诈捐门”更是让广大网友寒心……而5G带宽和速率的优势,极有可能使谣言传播得更加快速,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材料二:2019年12月2日上午,2019中国网络诚信大会在陕西西安开幕。大会发布了2019年度中国网络诚信十大新闻,举行了“平台经济领域信用建设合作机制”启动仪式,签署了《共同抵制网络谣言承诺书》……来自主管部门、互联网企业、中央媒体等各个单位的500余名嘉宾围绕加强网络诚信建设进行交流探讨。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思考和感悟?假如你是自由撰稿人老徐,请以“致读者的一封信”为副标题向《人民日报》评论部投稿,阐述你的看法,不少于800字。 明辨是非真假,向网络谣言说不! ——致读者的一封信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大家好! 随着5G时代到来,网络谣言传播会更快,辐射会更广,危害将变本加厉,甚关于5G本身的谣言漫天飞,从来都没停止过:5G将取代wifi,5G信号能致癌,5G普及会导致更多人下岗,5G网络更易泄漏个人隐私……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让人傻傻分不清楚,以至于集体焦虑,人人自危。互联世界如何成为朗朗乾坤?我的答案是:明白是非真假,向网络谣言说不! 在互联时代,面对舆论风暴,我们要以事实为依据,谣言止于智者,终于真相。 谣言之所以成为谣言,就是因为它缺乏事实根据。面对似是而非、捕风捉影的消息,特别是信息源模糊的负面新闻、极端事件,我们一定要多些理性思考,少些情绪发泄,多些较真拷问,少些盲目转发:看到“扎针、食物滴血传播染艾滋病”,我们不能被“恐艾”情绪绑架,去随波逐流转发文章,甚至歧视和孤立艾滋病患者,而是要了解艾滋病传播常识,考究真伪;面对网络各种公益筹款,我们不能只被同情心左右头脑,盲目捐款救人,可以向医院求证真伪,再多决断……真相是谣言的必杀技,智者是谣言的粉碎机。

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2013年3月,香港连续发生两起子女残杀父母的极端个案。多家香港媒体在报道中援引犯罪学专家的分析,认为是因为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加之香港生活节奏快使得亲子关系疏离,才导致了这样的人伦惨剧。 人们习惯于将暴力行为归咎于媒体过度表现或虚构暴力内容,尽管许多研究显示,社会环境和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与暴力行为有更稳定的相关关系。在上述个案中,沉迷网络与亲子关系疏离或有互为因果的关系,但简单断言为网络造成犯罪显然过于武断。 理性看待传媒的影响力是现代人媒介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 基于对受众、传媒本质属性、传媒生产过程等方面的深入了解,我们才有可能形成对传媒效果的正确认识,并以之为预设前提对媒介内容进行分析、阐释和批评。也只有如此,媒介素养教育方能更上层楼,从“识读”阶段进入“赋权”阶段,帮助人们近用、善用传媒,成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公民。 依然以上述个案为例。在“识读”层面,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在媒体究竟能否造成暴力倾向或暴力行为方面,至今并没有明确的令人信服的答案。莱切斯特大学传媒学者巴里〃甘特总结了各种关于媒体暴力的研究,发现这些研究呈现了宣泄、唤起、反抑制、模仿、脱敏、培植和恐惧等七种主要影响。这其中,“宣泄”与“反抑制”的观点倾向于认为媒体暴力有助于减少社会暴力行为,而“模仿”和“培植”则倾向于认为媒体暴力助长了现实暴力行为。各种观点皆有实证研究佐证,恰恰说明了传媒效果评估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事实上,犯罪行为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复杂行为,正如威斯敏斯特大学传媒学者大卫〃贡特莱特所指出的,“实际上暴力和犯罪的成因并不是存在于电视节目当中的,而是源于贫穷、失业、虐待、沮丧、人格品性和心理状态。”因此,如果我们将传媒看做是犯罪行为的唯一或最主要原因,这难免会模糊全社会的视觉焦点,形成社会对犯罪原因的错误认识,误导规范性决策的形成。但是,传媒自身却常常在许多犯罪个案报道中扮演自证其罪的角色,轻易假定媒介内容引发暴力或犯罪行为。这样的片面化报道或许符合受众的心理预期,却未必能正确体现传媒的社会影响力。 高估传媒的影响力易于使我们将问题简单化,忽视传媒影响力的发挥受制于社会环境、传媒自身的特质以及受众的多样性等多种因素。传媒影响力的发挥是各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传媒研究认为,传媒作为社会和文化语境的一部分,其不当内容确会对受众产生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媒体在呈现包括暴力犯罪在内的诸种社会现象时有可能出现偏差,而这种偏差许多时候也是社会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利益是最大的驱动力。 传媒对煽动色腥内容有过度呈现的倾向,这与传媒逐利的动机密不可分,因为“拳头加枕头”往往是吸引受众眼球的不二法门。大众传媒从事的是二次售卖活动:先将其内容销售给受众,再将被内容吸引到的受众销售给广告主。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进而获取更多的广告投入,传媒中的三俗内容屡禁不止,而“客观”和“公正”这样的新闻报道圭臬也一再面临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