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作文】我和《论语》的故事

【初一作文】我和《论语》的故事
【初一作文】我和《论语》的故事

【初一作文】我和《论语》的故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这人尽皆知的话语便出自《论语》中。学习到了新的知识,时常去温习,不

是很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们不了解你却不去生气,这不正是君子吗?——这几句话出自孔子,看似平常无比,却在我心中永远留下了印迹……

初次阅读《论语》,可以说是被逼无奈。那是一次文化节,当听到这次要求背下50

条《论语》时,我却不情愿了,只是“子曰、曾子曰”这样一条条生硬地记下,老师口中

的“先理解、再背诵”不过左耳进、右耳出而已。就算到了正式演出时,也是一句都不明白,一口气下去“梦似的背完”。到后来我还领了优秀奖的奖品,然而,还是不明不白的。

再次拿起《论语》时,我开始对照白话文的义理,逐字逐句地、一字不差地探究明白

自己当时背诵的语句到底都是什么含义。我开始渐渐明白我有多对不起自己拿到的奖品。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文章能帮助到您。

又一次从头阅读《论语》时,我彻底为它折服了。就单论第一篇“学而”,这中间包

含了多少学习的方法和为人的道理。这一句又一句孔子以及他的学生的话语中,有多少我

错过的人生启迪?这一句又一句中,又有多少我能学习到的为人处世的东西?一句“温、良、恭、俭、让”在我耳边响起,让我理解到了儒家处世思想的精髓;一句“吾十有五而

志于学”让我读出了少年孔子的远大志向。

《论语》在我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一: 1、言必有中: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2、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3、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4、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5、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出处:《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8、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0、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

于心的事。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2、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4、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同“见危授命”。出处:《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15、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6、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7、欲速不达: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关于论语的作文_优秀作文

关于论语的作文_优秀作文 论语今读 北京市景山二中辛天游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问他的学生们:“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意思是,如果有人对你们有知遇之恩,你们将怎么做来报答他们。 子路性急,他首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是何等宏大的目标!现今的老师如果知道自己的学生如此知恩图报,理想远大,一定会对其赞赏有加。孔子则不然,“夫子哂之”。孔子用一笑表达了他对子路的不满。在后文孔子对曾皙讲明了他笑的原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孔子嫌子路在回答问题时不够谦让,不符合“礼”的要求。可是,在心中有了答案之后,为什么就不能慷慨陈词说出一番豪言壮语呢? 以我——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孔子这种对“礼”的要求可以说太僵化了。由于孔子的“笑”,接下来,曾皙、冉有、公西华的言辞都变得异常谦逊。公西华明明很有才华,却只谈自己要当一个穿着礼服的小相。孔子也知道公西华很有才华,为什么非要引导公西华说出使自己大材小用的话呢?如果这样做仅仅是为了符合“礼”的要求,那么“礼”此时便不是一样好东西了。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拥有豪情壮志总是值得鼓励的,但孔子没有,他只看到子路没有遵守“礼”。孔子对“礼”僵化固执的追求,大大削弱了谈话的主题。 就我而言,我还是喜爱一节大家争论得很激烈的课,这样思想才能产生激烈碰撞,涌现出更多灵感的火花。孔子如此强调谦虚,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他学生的思想呢?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重点在“争”字,许多学说在竞争中发展完善。要想使自己的学说被君主采纳,成为“显学”,怎能不与其他学派的学者据理力争?而这似乎又不够谦让,不合乎“礼”。但是孔子不也一直在坚定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吗?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不能一味谦让。比如在应聘过程中,我们若有好的想法或策划,一定要敢于展示出来。倘若像孔子和其学生那样刻板地“依礼而行”,你就会把机会白白地让给别人。 不知道我对《论语》的理解是否到位,但这只是我的观点。观点无所谓对错。我不否认孔子是“万世师表”,是“圣人”,但至少在我这个“今人”看来,这次“侍坐”中,孔子的言辞与表现着实有不妥之处。 编辑絮语: 不管天游同学对《论语》的理解是否到位,他这种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非常值得肯定。孔子的“圣人”牌位是后人因敬重而授予他的,孔子自己从没有称“圣”,他也绝不是毫无缺点和纰漏的那种“圣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十分经典和精彩的篇章,虽然我本人也像孔子那样最喜欢曾皙的回答,i怛我同样赞赏天游同学

关于孝顺的名言警句经典句子大全

关于孝顺的名言警句经典句子大全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亚米契斯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首孝弟,次谨信。——李毓秀 没有和平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池田大作 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何铸 大孝终身慕父母。——孟轲 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天下最苦恼的事莫过于看不起自己的家。——狄更斯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罗素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机会。——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劝孝歌》

【初一作文】论语

【初一作文】论语 近年来,社会上掀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热,名人讲《论语》,历史题材影视剧热播……。首先我们意识到这对普及传统文化是好事,但是如何理解并且正确把握《论语》的本质, 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前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把握好《论语》 其中的真谛,对激发我们热爱伟大祖国和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 儒家思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而《论语》就是儒家文化轴心和精髓。翻开 七年级语文课本《论语十二章》,我们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一个慈祥的老者的声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 好像就在你的身边向你娓娓道来,他没有强迫的语气,完全是在建议启发。学了知识,然 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你会从他所给予的教导中领 悟到:你不但要学,而且要时习之,这就不仅仅是学到一个知识点,背下来,记到脑子里,更重要是要将这些中肯的话付诸行动,那需要学与行的完美结合,贯穿于生活当中。在生 活中去体验,不是僵化摆设,是要融入到我们的血液里和行动里的。教育人怎样能够成为 有修养的人,这才是“教育”,融入了更多的智慧,哲理和理想,能够与宇宙自然合一。 通过查阅,我们知道,《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及其弟子语言论撰之汇集,是保存下 来的孔子思想最完整的著作。《论语》详实地记录了孔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 经验和他对学生的教导。孔子对六经进行详细整理并通过他的讲学使其流传,在中国思想 文化史上开风气之先,堪称提出自成体系的伦理思想的第一人。孔子是普普通通的老师、 长者,但他又无愧于人们对他的“圣人”、“至圣”的称号。《论语》每章虽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之间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但每一句都是那么的质朴,就好像是我们都熟悉的 日夜交替、四季变化一般,是我们生活中最朴实的规律的体现。《论语》包含的内容极其 广泛,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领域,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 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文章能帮助到您。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这个时代每个炎黄子孙都面临的责任和义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是民族之魂,是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强有力支撑,它一定会在实现我们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散发出灼灼异彩。我们正在茁壮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更应该担当起中华 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让我们以身载道,以行载德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论语(孝顺)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当他父亲活着,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孝顺”这个词,孝和顺放在一起,为什么呢?这还要从古代孝的根源来看,而今天的孝顺和孔子那个时代是很不同的。 首先要说起西周的政治制度。当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时,他该怎样管理好这样一个大国呢?于是他想到将自己的兄弟、儿子分封出去建立诸侯国,诸侯再照样分封,并由嫡长子继承。形成下级对上级逐级负责,世卿世禄的制度。每个人各安其位,绝不僭越,也没有向上越级的想法,这叫做身份社会。西周有800年的统治,可见这个社会可以说是相当稳定。而保证身份社会稳定的两个重大因素,一个就是孝,另一个是礼。这都是孔子所极力推崇的。不僭越就要保证儿子对父亲的绝对服从,这就是顺。在父亲生前绝对服从,在父亲死后不违背父志,便是孝,也就是这则论语的内容。可见西周春秋那个真正的封建社会,孝由一个伦理层面的问题叠加到了政治问题上。举个例子,春秋时卫国有个叫石厚的,协助卫桓公的弟弟州吁弑兄篡位,但在卫国不得人心,于是找到父亲石碏,石碏让他们去见周天子并从那里得到许可,但却在半路派两个人诛杀他们。一个人代表国家诛杀篡位的州吁,一个是他的家臣诛杀自己的儿子。可见父亲可以掌握生杀大权,这种家国一体的政治才是孝的真正目的。绝对服从是那个时代孝顺的含义。 今天,时代变了,最简短的概括就是从身份社会变为契约社会,不再有封建、家国一体的政治制度,孝便不再具有政治意义。孝从原本的伦理变为政治因素最终又变为伦理,经历了一个转变,但还有一些观念保留了下来,比如我们今天讲孝顺,虽然已不是绝对服从,但本质上还是不要违背父母。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父母亲手把我们养育,血浓于水的亲情就是孝的纽带。“百善孝为先”,我们懂得感恩,懂得感谢父母,就是伦理道德中最高尚的爱。孔子的话说父母生前和死后都要孝顺,因为古人认为死生亦大矣。而今天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在父母还在我们身边的时候,多陪陪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这比当父母离我们而去的时候再祭奠他们重要得多。父母用半辈子把我们养大,他们的恩情我们一辈子也报答不完。所以从现在开始,多陪陪他们,和他们聊聊天,记得他们的生日,帮父母干点活,让他们少操老一代,就是我们最大的孝心了。让他们享享福吧,所谓孝顺,不过如此。 孝顺,这样一个因爱而生,因政而盛,最终因爱而流传的东西,还会因爱长久留存。孔夫子的至理名言,今天仍有它存在的重大意义。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13 富而有礼(通用)

13 富而有礼 有一天,鲁国有个人说孔子的坏话,但对子贡的评价却很高,恰好被子贡听到了。子贡并没有因为自己受到夸赞而高兴,反而特别生气。他对那个人说:“如果说一个人的能力是一个房子的话,那么我的老师孔子,光围墙就得有十丈高,而且屋子豪华无比,普通人是没有办法穿过围墙看到里面的,所以有人不懂得他的好。而我的房子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很容易就被人看到了。”说孔子坏话的那个人听了这些话之后,不仅感受到了孔子的伟大,也更加尊重子贡了。 子贡的一个好朋友对他说:“你对你的老师那么恭敬,但是他真的比你强吗?”子贡说:“我的老师是高不可及的,就像高空一样,不能顺着梯子爬上去,他老人家就像是日月一样光耀,我哪能比得上呢?” 子贡的这段话表示了老师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让人不得不竖起大拇指。他用天比作老师,用天之高比作老师的德之高,用所有人都不能衡量的高度,来形容老师德行高度的不可比及。 子贡在外面非常维护孔子的名声,也是孔子晚年的依靠,给予老师各方面的照顾。可以说,对于当时丧子丧妻的孔子来说,子贡成为老师的唯一安慰,作为老师最亲的人陪伴与照顾老师。孔子去世后,他又为老师守丧六年,之后回到卫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 我们知道,子贡是个有礼貌的人。但是,他也做过一件让他羞愧的事。 孔子的弟子原宪为孔子守孝三年期满之后,在“草泽”之中隐居起来。原宪很穷,住在茅屋里,吃些粗茶淡饭。茅草屋狭小,蓬草门漏风,桑条作门轴,破瓮为窗户,上漏下湿之中,原宪尚能自得其乐弹琴唱歌。 有一天,已经当了卫国之相的子贡来见同学,高头大马,一身华贵,只可惜原宪贫民窟的窄巷过不去他的马车,只好下车步行,叩响柴门。原宪戴着裂口的帽子,穿着破跟的鞋,拄着藜杖应声开门,子贡一见原宪这个样子,非常惊讶,问道:“哎

关于论语的作文

关于论语的作文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论语今读 北京市景山二中辛天游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问他的学生们:“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意思是,如果有人对你们有知遇之恩,你们将怎么做来报答他们。 子路性急,他首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是何等宏大的目标!现今的老师如果知道自己的学生如此知恩图报,理想远大,一定会对其赞赏有加。孔子则不然,“夫子哂之”。孔子用一笑表达了他对子路的不满。在后文孔子对曾皙讲明了他笑的原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孔子嫌子路在回答问题时不够谦让,不符合“礼”的要求。可是,在心中有了答案之后,为什么就不能慷慨陈词说出一番豪言壮语呢? 以我——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孔子这种对“礼”的要求可以说太僵化了。由于孔子的“笑”,接下来,曾皙、冉有、公西华的言辞都变得异常谦逊。公西华明明很有才华,却只谈自己

要当一个穿着礼服的小相。孔子也知道公西华很有才华,为什么非要引导公西华说出使自己大材小用的话呢?如果这样做仅仅 是为了符合“礼”的要求,那么“礼”此时便不是一样好东西了。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拥有豪情壮志总是值得鼓励的,但孔子没有,他只看到子路没有遵守“礼”。孔子对“礼”僵化固执 的追求,大大削弱了谈话的主题。 就我而言,我还是喜爱一节大家争论得很激烈的课,这样思想才能产生激烈碰撞,涌现出更多灵感的火花。孔子如此强调谦虚,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他学生的思想呢?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重点在“争”字,许多学说在竞争中发展完善。要想使自己的学说被君主采纳,成为“显学”,怎能不与其他学派的 学者据理力争?而这似乎又不够谦让,不合乎“礼”。但是孔子 不也一直在坚定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吗?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不能一味谦让。比如在应聘过程中,我们若有好的想法或策划,一定要敢于展示出来。倘若像孔子和其学生那样刻板地“依礼而行”,你就会把机会白白地让给别人。 不知道我对《论语》的理解是否到位,但这只是我的观点。观点无所谓对错。我不否认孔子是“万世师表”,是“圣人”,但至少在我这个“今人”看来,这次“侍坐”中,孔子的言辞与表现着实有不妥之处。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 篇一: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 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 刘文刚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事的著作, 它涵盖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 如学习论、为政之道、道德修养论、孝悌说等等。本文在此阐述下我对论语中孝的思想的一点看法和感悟。 先看这段: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尽孝道, 首先得赡养父母, 但这远远不够, 还得尊敬他们。否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也就是说孔子眼中的孝在能赡养的前提下要尊敬父母。此为其一。 其次,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有事, 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 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这就告诉我们要和颜悦色地奉侍父母, 把最好的奉献给父母, 始终如

一, 不可因时间、情绪、环境不同而有所改变。 再次,子曰: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意思是说, 父母在世时, 不出远门游学或者做官; 如果真要出远门, 一定要讲清去处, 安顿好父母。 再次, 尽孝道不可违礼, 态度要谦和。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也就是说尽孝道不可违背礼制。孔子在此还从为政的角度叙述孝道原则, 孝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充到行大孝于天下, 爱天下之人, 这是施行德治的根本。大孝发展到现在即为追求道义, 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谋福利。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 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即对于父母的错误要耐心、委婉地劝谏, 讲究方法, 希望他们接受, 但又不可违礼。 最后, 行孝要继承父志或父道。子曰: 父在, 观其志; 父没, 观其行; 三年无改父之道, 可谓孝矣。 曾子曰: 吾闻诸夫子, 孟庄子之孝也, 其他可能也; 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

论语中的所有成语总结,超有用

1不亦乐乎《学而》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朋友从远方来到,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成语义:①不也是很快乐;②表示程度过甚,达到难以应付的地步;③表示情况令人满意; ④表示十分高兴。 2犯上作乱《学而》 原文: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翻译: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 成语义:①触犯上级,闹乱子;②指叛逆活动;③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抗、起义诬蔑为“犯上作乱”。 3节用爱人《学而》 原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候国,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国家的政事,以要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部下和人民;按照农时的季节役使人民。 成语义: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4食无求饱《学而》 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成语义:吃饭不要求饱足。 5居无求安《学而》 原文:同上 成语义:指不去一心追求安适舒服的居所。 6 安贫乐道《学而》 原文: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翻译:贫穷却不去巴结,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如贫穷仍快快乐乐,富裕仍爱好礼义的人。 成语义:安于清贫,乐于实践自己所信奉的思想。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7巧言令色《学而》 原文: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花言巧语,面容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成语义:原指铺张修饰没有实际内容的语言或文章,后多指虚假而动听的话。 8告往知来《学而》 原文:告诸往而知来者 翻译:告诉你过去的事情,你就可以知道未来要发生的事。 成语义: 9慎终追远《学而》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翻译:曾子说:“要谨慎地办理好丧事,虔诚地祭祀祖先,这样人民的道德就会归复中厚老实。 成语义: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远代的祖先。 10温良恭俭让《学而》 原文:以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翻译:用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来了解政事的。 成语义:形容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11言而有信《学而》 原文: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翻译:讲信用,要符合于义;只有符合义的诺言才可以去实现。 成语义:说出来的话算数,有信用。 12从心所欲《为政》

论语心得作文

论语心得作文 论语心得作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心得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心得作文1《论语》是一部主要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纂集而成。 三年级下学期,杨老师带领我们走进《论语》。最开始我们读的是“快乐国学”里的《论语》篇章,我们第一次接触《论语》,感觉既新奇,又懵懂。但是在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们的理解程度就越来越深入了。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你读完一本好书,一定深有感悟,但当你再次品读,就会有不一样的印象和收获。这一则让我深受感染,我认为《论语》这本书对我们的阅读有很大的帮助呢! 在生活当中,《论语》里所说的话还能派上用场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几个人一起同行,和我一起同行的人里,必定有优点值得我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如果有就及时改正。在学校里,同学们的优点和长处,我们需要学习,而对于他们的缺点,我们则要引以为戒。 在四年级里,我们又开始品读“中华经典藏书”里面的《论语》。以前的学习有故事和译文,让我们能更好的理解它;而现在的《论语》内容则更加丰富,也更加深奥。 我开始学会静下心来多读、读顺畅,然后仔细结合文字注释来慢慢理解句子的意思。渐渐的,我不用看注释和译文也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告诉我:父母在世,不要离家太远,如果必须外出,要跟父母打声招呼。其中还有一则让我感触很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告诉我们,碰到贤人,就向他看齐;看不见贤人呢?那就反省自己做得如何。 在读《论语》的这一年里,我从懵懂到慢慢喜欢上它,也学会了许多道理——我知道每个人都要孝顺,要有礼节,多多学习别人的长处,要诚实,说话要讲信用,生活上要勤俭节约,待人要宽容大度,有爱心…… 我们将在杨老师的带领下继续学习《论语》,我会更加努力,期待自己明白更多的道理,能在生活中得以运用! 论语心得作文2理想之道。这章主要讲如何定位自己在社会的地位,如何展望自己的理想。其实最主要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 自己定位的理想不要太高,那样会过犹不及,伸手都无法触摸到,就像是小学的学历考大学一样,有点坐井观天之感,一点也不切实际,甚至是不粘边,是遥远的理想,那不时我们称之的理想,那是梦想。梦想与理想有一定的差距,虽然说都是还没实现的,但理想比梦想更容易达到,是努力与智慧的结晶。定位过高,只会让自己天天沉醉在幻想的思潮里,不回去奋斗与努力,失去了斗志,那只会离理想越来越远。 如果把自己的定位定得太低,只会使自己的才华和理想都埋没了,不会有发展的空间,自己不能够施展,不能够发挥,也许这样的一生只会是平淡的渡过,不曾有火光出现。到了年迈之时,也许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决定,到时也已经太晚了。 所以选择正确的适合自己的理想是很重要的。理想是时,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饥寒的年代,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理想是繁荣。理

论语中成语故事大全

论语中成语故事大全 孔子与其弟子在论道讲学中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言论,包括教育、为政、修养、处事等方面。你知道这些成语出自哪句话吗? 1.为政方面 孔子根据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为政以德”的主张。他认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事是极其重要的。如: (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2.教育方面 孔子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建立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理念,其教学模式仍生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关于教育方面的成语也一直在我们的语言中津津乐道。如: (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论语中的孝道

论语中的孝道 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3.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子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在中国古代伦理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直以来被历代文人们大加赞扬的。在孔子的思想中,孝道是组成其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天地君亲师,古老的祖训与名言,代代传承,直至今天。 古人怀着对天地对自然的敬仰,在今天,似乎已经被渐渐地忽视,由于人类的能力在不断地增强,人们对自然界的征服之心日盛,这些暂且抛开不提。君,今天看来,国,似乎更加切合实际。再往下,就是亲,此处的“亲”,自然指的就是双亲,是父母。 那么,究竟什么是孝道?古老的时代,孝道是“父为子纲”的强权,孝也是“卧冰求鲤”的感人诗篇,孝道也还是杀子救母的荒诞,那么今天呢?今天的世界,需要怎么样的孝,才是真正契合时代的孝呢? 即使圣贤如孔子,在不同的人问及孝时,给的都是不同的答案,与其说是后人所解释的,孔圣人因材施教,倒不如说是,因为孝本身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本身就是因人而异的。 对于初识世事的孩童,孝就是乖乖听话,不让父母生气; 对于开始读书的学子,孝就是好好读书,不让父母担心;

关于论语作文汇总5篇

关于论语作文汇总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关于论语作文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关注当代文化是当今的必修课,同时,也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孔子,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孔子应该说是战国时期儒派的创始人了,《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或是人生中的重要哲理,最适合我们这些学生阅读。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了解,弄懂,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这样,学习才会有真正意义。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其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并且,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从旧知识中体会出新学问会很困难,但往往,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又会有新的发现。这便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孔子的这种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正是现代教育人士所提倡的。仅仅两句言简意赅之语,便点明其主旨,再怎么对此不屑一顾的人,都会改变他的看法吧。 《论语》中有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其道明积累之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把把看似不起

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雄伟的山峦,那时,风雨自然兴盛。只有积累一滴滴似乎毫无用处的水,才能汇聚成壮丽的深渊,即使是蛟龙,也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积少成多,也就养成了良好品德,心灵,就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平时的一步半步,才能走到遥远的千里之外,去看那更为广阔的世界。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连绵的江海,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无懈可击的知识功底,成功便自然会尾随而来了。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在这之间,还有更多人生道理等着我们去明悟,还有更多的文人知识等着我们去了解。中华文明延续了五千年,其间涌现出多少永世流芳的伟大人物和优秀著作!我心中的那篇论语,便是中华文化这片星空里,最闪亮,最耀眼的星系! 关于论语作文2 从上一学期开始,我们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读《论语》。 首先,从内容上,《论语》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在第一篇中的“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把孝道具体化了。讲了如何孝敬自己的父亲。孝道往往体现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例如:给父母端上一杯热腾腾的茶水,帮父母洗脚,替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甚至是扶素不相识的老奶奶过马路等等。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深刻地体现了孔子所讲的“孝”。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2 祸起萧墙

2 祸起萧墙 这次评比第一名又是小强他们组。下课铃声一响,小明迫不及待地搂着小强说:“哥们!真羡慕你们,又是第一,传授一下秘籍呗!”小强轻轻地推开小明的手,白了他一眼说:“要想小组壮,团结是根棒!集体的强弱要看内部是否团结,‘祸起萧墙’要不得啊!”小明一脸茫然地问:“‘祸起萧墙’什么意思?” “哈哈……不明白吧,我来给你讲讲吧!” 孔子时期,鲁国的季孙氏三兄弟已将鲁国大权掌握在手里,虽然只是卿大夫,季家却准备去侵略颛臾这个小国家。此时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在季家做家臣。 冉有和季路来试探孔子的意向。俩人一起走进客厅,看见老师赶紧作揖问候,子路拱手问道:“老师,早饭吃过了吗?”孔子伸头看看院子里的阳光,又看看冉有,便闭上了双眼。冉有向前走了一小步,小声地说:“季家打算对颛臾用兵了。” 孔子微微睁开眼说:“冉求啊!恐怕你太过分了,要不得啊!颛臾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建立的,当时还封它为东蒙山之主,是社稷之臣,怎么可以出兵去讨伐呢?” 冉有看了看子路,说:“这我们也没有办法,我们季先生要这样做,我跟子路也……”子路忙跟着说:“是啊!老师,我们……实在……实在是没这种想法。” 孔子坐直了身子,两眼盯着冉有说:“冉求啊!从前周任说过‘先衡量你的能力,再来决定你的职位,若你的能力不能胜任这个职位,就该辞去。’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了,要摔倒了,都不去搀扶,那又何必要帮手呢?你认为季家错了,那你拼命诤谏了吗?” 孔子又看看了子路,对冉有说:“况且你的话的确错了。我来问你,老虎和凶猛的独角兽从笼子里逃出来吃人,乌龟壳和玉石在匣子里毁了。是谁的过错呢?你们是辅相,季家当然要那样做,而你们所受的教育是什么?结果还是做了,这是谁的错?” 子路被骂,藏到冉有的身后不敢让老师看到。冉有没办法了,只好直说了,“老师!话要说回来,颛臾这个国家,紧靠我们鲁国边境的费城,现在如果不把它拿过来,将来恐怕会成为鲁国后代子孙的大问题。现在乘他衰弱的时候,正好把它拿过来……” 孔子轻轻捋着胡子想:你小子被老师一骂,就被骂出真话来了吧。 等冉有说完,孔子语重心长地说:“冉求啊!我告诉你,一个君子最讨厌的事情,就是明明心里想要这个东西,却装模作样说‘不要!不要!’然后又另外编一套理由,用很多好听的话,把它拿过来。” 子路慢慢探出身来,孔子看了看子路,接着说:“据我所知,不仅是一个国,乃至一家人家,不怕贫穷

《论语》的心得体会800字优秀作文赏析

《论语》的心得体会800字优秀作文 赏析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论语》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的心得体会1 历史的画卷,因岁月的冲洗,显得枯黄陈旧,将历史的足迹点点抹淡。然而,华夏五千年的文化,总有些像《论语》一类的书籍虽早已褪去了华丽的色彩,显得古老陈旧,但实则它与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题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论语》中有许多简单的道理需要我们去感悟与实践。它用的文字往往言简意赅,但其蕴含的道理绝不会同表面一样容易。就像《论语·卫灵公》中记载的,孔子的学子之一子贡,曾问了孔子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意思是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使人终生奉行的呢?孔子用商量的语气对他说:"其恕乎!"什么叫"恕"呢?孔子又用了八个字解释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那么也就是说,做

任何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要强人所难,更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用现如今的话说,就是要学会宽容。 《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少年在公交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少年感到很难堪,不愿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个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少年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这件事告诉我们,得理且让人。宽容的感化常比剑拔弩张的作用要恒久得多。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少年去擦痰,结果会是怎样的呢?也许,不用我说,也可以想象得到。正因为女售票员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所以以宽容之心完美的化解了这件事。 怎样算宽容呢?就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包容他人;就是要学会忘记。因为克制性的宽容,不是真正的宽容,它不能从根源愈合心灵的伤口。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宽容,才是宽容的真正境界。 "其恕乎!"——就一个"恕"字,教会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的快乐,如何适应日常的秩序,找到人生的目标;就一个"恕"字,就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让我们学会如何去宽容别人吧!得过且过,我们的生活才会快乐。

中考语文论语中的成语故事16四海之内皆兄弟

16 四海之内皆兄弟 近年,在山东省东平县拍了一部全国闻名的电视剧《水浒传》,其中主题歌《兄弟无数》是这样的: 兄弟一二三四五 兄弟个十百千万 兄弟相逢三碗酒 兄弟论道两杯茶 兄弟投缘四海情 兄弟交心五车话 兄弟思念三更梦 兄弟怀旧半天霞 兄弟今生两家姓 兄弟来生一个妈 兄弟护国三军壮 兄弟安民万世夸 …… 歌曲的故事渊源来自中国历史上最有魅力的一个朝代——宋朝。那么中国历史上关于兄弟投缘的故事是从这里开始的吗?答案是否定的。说到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与孔子的弟子司马牛的相关成语“四海之内皆兄弟”说起。 孔子的弟子司马牛,有一次向孔子请教怎样做君子。孔子对他说:“君子不忧愁,不害怕。”司马牛不懂这话的意思,问道:“不忧愁,不害怕,就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君子经常反省自己,所以内心毫无愧疚,还有什么可忧愁、可害怕的呢?”司马牛告辞孔子后,见到了他的师兄子夏。他忧愁地说:“人家都有兄弟,多快乐呀,唯独我没有。”子夏听了安慰他说:“我听说过:一个人死与生,要听从命运的安排,富贵则是由天来安排的。君子对工作谨慎认真,不出差错;和人交往态度恭谨而合乎礼节。那么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司马牛有两兄——桓魋、桓巢,他们在宋国作乱,司马牛想劝阻也没有用,所以才有这样的感叹。于是子夏就劝他放开胸怀,不要为两个亲兄弟担心。即使没有兄弟,朋友就是兄

弟,朋友、同学们相处融洽,无异于亲的兄弟。但交朋友要敬而无失,孔子也曾说过“久而敬之”这句话,就是交朋友的大原则。朋友交得越久,越亲近了,就要越诚敬。相互间要保持一段恰当的距离,同时相处时要尽量避免过失,这样一来,到处都是好朋友、亲兄弟。 现在的独生子女们倒是都可以听听子夏的这一番话了。因为很可能他们当中有人会产生这种“司马牛之忧”。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这句话一下子就使人想到水浒梁山泊,想到桃园三结义,令人顿生豪侠之气。这种兄弟不是血缘纽带,而是结义关系。不是“相煎何太急”的曹丕曹植,而是“不能同日生,但愿同日死”的刘关张。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5回说:“快休说这话;你我丈夫行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清·方成培《雷峰塔·再访》说:“人生四海皆兄弟,蓬荜生辉不我违。” 这里的“四海之内皆兄弟”,都是本意。赛珍珠翻译的英文版的《水浒传》释义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 成语:四海之内皆兄弟sì hǎi zhī nèi jiē xiōng dì 释义: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亲兄弟一样。“四海”指天下,全国,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 词性:中性,不含贬义。 近义词:四海皆兄弟 反义词:四海皆敌人 示例:啸聚山林、煮酒言欢,四海之内皆兄弟,大丈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文言原文: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选自《论语?颜渊》)

浅谈《论语》中“孝”的观念

浅谈《论语》中“孝”的观念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儒家对“孝”的范畴概念入手,强调了《论语》中的“孝”包含了血缘、亲戚、政治、社会四大系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提醒现代人我们仍然应该重视孝道。同时,通过分析《论语》中对如何尽孝道的具体描述,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不足。 关键词:孝《论语》孝治敬孝 百行“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孝”是最重要的伦理观念之一。几千年以来,中国一直把“孝”作为做人最重要的品质,也是衡量一个人人格的重要因素。十九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曾在他的名著《法的精神》里高度赞扬了中国的孝道文化,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之一 然而近代以来,我们的思想界对于儒家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却采取了过度批判的态度。 诚然,在整个封建社会,孝文化都被极度地推崇,重要的目的之一是控导和利用孝文化,使之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服务,因此受封建主义污染是在所难免的。当封建社会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全面崩溃,新思想新文化大潮汹涌,人们批判封建主义意识形态及其伦理道德观,孝文化被首先推出来似乎是必然不可避免的。但我们那种不加分析地把孝文化全看作纯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而彻底否定的态度与结果,显然是有损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 不可否认,什么是孝,什么是不孝,其中的具体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会有变化,但孝本身还是要肯定的。尤其当现在的报纸充斥着子女虐待父母,为遗产于父母兄弟对簿公堂,甚至有杀父轼母的行为,我想我们非常有必要在读《论语》时重新认识“孝”的重要意

义。 在孔子以“仁”治国的思想中,“孝”起到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论语?学而》记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德的根本。君子抓住这个根本,实行”仁”的基础建立起来了,人与人之间伦理道德就会产生出来。 孔子所谓的“孝”之所以可以成为“仁”的根本,是君子“立本生道“的基础,因为儒家所推崇的“孝”包涵了更为广泛的内容。 儒家“孝”的范畴包括人际关系网络有血缘、亲戚、政治、社会四大系统。 孝最初是专指“亲亲”。在原始社会,人类只知其母,“亲亲”即亲母亲而已,由母推母之母。随着个体婚姻制的出现,人类由知其母过渡到兼知其父,父亲随之也成为孝敬的对象。父与母都是孝意识的本源。由此演绎发展,出现两条脉络:一是父脉,一是母脉。父脉和母脉都是人的血缘关系,即为孝的血缘系统。血缘系统是孝的基础。 孝意识缘亲戚关系演延,主要也是两条线:一条是夫党与婆家的关系,另一条则是妻党和岳家的关系,也就是孝的亲戚系统。 缘政治关系演延,主要有三:以君为父而忠君,以民为本而爱民,由追孝祖宗而爱祖国,这是政治系统。 缘一般的社会关系演延就更多头绪了,或以师为父而尊师,或以长老为父兄而敬老,或因业务职务而顺上,或因同事同学而友长,等等。

成语典故大全(2010717整理)

典故:完璧归赵: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含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典故:负荆请罪: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含义:负:背着;荆:荆 典故:完璧归赵: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含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典故:负荆请罪: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含义: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请求对方的宽恕典故:怒发冲冠: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含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气愤到极点 典故:刎颈之交: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含义: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成语:门庭若市:出处:《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含义: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 典故:醉翁之意不在酒:出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含义: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成语:水落石出:出处:《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含义: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 典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出处:《汉书﹒匈奴传》“南有大汗,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 含义:天所宠爱的人 典故:风流人物:出处:《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出处: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含义:对一个时代有影响的人 典故:风骚:出处:《沁园春?雪》“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出处:《国风》《离骚》 含义: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指文学才华。 《鱼我所欲也》作者:孟子 成语:舍生取义。出处:《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含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孟子为了正义而舍去生命。 《秋水》作者:庄子 秋水》? 成语:望洋兴叹出处:《庄子“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含义:望洋,仰视样子。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成语:贻笑大方。出处:《庄子 含义:大方,指知识渊博,学有专长的人。表示知识短浅,见笑于人。 《劝学》作者:荀况,《荀子》 成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处:《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含义:靛青从蓝中取得,颜色却比蓝色更深 成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出处:《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含义:没有日常积累就不能有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