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5课我的童年(教案)

我的童年

季羡林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留恋以他及以苦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有这样一段话: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是写给季羡林先生的,季羡林先生为人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是有成就的一生,但有谁知道他风光背后的辛酸,他童年的苦涩、艰辛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我的童年》。

二、作者介绍

季羡林(1911——2009)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三、检查预习

肃然起敬万象更新诞生孤苦伶仃

教谕龙肝凤髓溺爱蹿房越脊

浑浑噩噩习以为常光大门楣椽子

四、感知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朗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去写童年的?

2、这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读完本文,你对作者的童年生活有哪些感触呢?

讨论明确:

1、课文用小标题自然分开,从五个方面去写“我”的童年: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父辈们、每天最高的享受、开始认字、离开故乡。

2、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可以看出,作者的童年生活是单调的、灰暗的。但正是这样的童年生活才造就了作者的生活作风: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正是因为这样的童年生活,作者才会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五、问题探究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用“灰黄”来形容自己的童年?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为什么会提及那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呢?

3、“开始认字”这一部分,作者没有写“怎样认识字”,却大篇幅写了儿时的小伙伴,为什么?

4、离开故乡,来到了济南,吃上了白面馒头,还能吃上肉,可作者为什么却说过了一段“难过“的日子?

讨论明确:

1、“灰黄“写出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单调、昏暗。有两个作用:

一是点明题目;二是引起下文,概括自己童年的特点。

2、这些小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有时激励“我”前进,有时鼓舞“我”振作。

3、突出了有意义的童年生活,也表达了作者苦中作乐的精神。

4、这是因为作者离开了母亲、离开了故乡、告别了童年。

六、品味语言

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特点。

例如:“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虽无过多的描述也只是平平淡淡的记述事实,都让人读来心酸。

七、拓展延伸

学完课文,学生各抒己见,可谈谈读后感,也可谈谈自己的童年。

八、课堂小结

人的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生命赋予的意义。季老一生都在用心思考如何写好大写的人,如何把自己的光和热毫无保留的奉献出来,他也的的确确做到了。他将是我们心中一座永远不倒的精神丰碑。

九、布置作业

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