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限度微课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限度微课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限度微课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的限度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

2、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按从熟悉到陌生、从形象到抽象认知规律理解化学反应限度概念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按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以教学中引导学生从量变角度(C 、υ)理解化学平衡状态。使抽象知识图表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对规律的推断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化学平衡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大自然是很奇妙的,让学生是体验化学之美科学之美。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科学的探究精神。

重点 化学平衡的建立与理解

难点 理解化学平衡概念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Ⅰ、导入展示拔河比赛的图片

教师讲解拔河比赛的规则和比赛时的发生的情况引出化学反应限度

[思考1][投影] 在一定条件下把3摩尔氢气和1摩尔氮气置于容积为1升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过程中N 2、H 2、NH 3浓度变化情况填入下表,最终能生成2摩尔NH 3?

[分析]

[投影] 你能以N 2

的消耗速率与生成速率为例作出可逆反应进行过程中正、逆反应速率各自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吗?

开始:正反应速率 =最大 逆反应速率 =O

过程:v (正)减小 v(逆)限度:v (正) = v(逆)

图示:

2、化学平衡

(1)定义:[教师]

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v(正)= v(逆),各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浓度、百分含量保持一定的状态(限度),这种状态叫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记忆)[教师帮助学生多角度理解、分析并得出化学平衡特征]

(2) 化学平衡特征:逆、等、动、定、变

例题N 2+3H 22NH 3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N 2和H 2不再化合

B. N 2、H 2、NH 3浓度相等

C.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

D. N2、H2、NH3浓度保持不变

小结:本节课介绍了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化学平衡限度的特征,知道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平衡时v(正)= v(逆),各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不变

课堂作业

1、对化学反应限度的叙述,错误的()

A.任何可逆反应都有一定的限度

B.化学反应达到限度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C.化学反应的限度与时间的长短无关

D.化学反应的限度是不可改变的

2. 对于可逆反应M+N Q 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M、N、Q三种物质的浓度一定相等

B. M、N全部变成了Q

C.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保持不变

D. 反应已经停止

3.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的时候,就达到了“化学平衡”。对于化学平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含量)保持不变;

②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整个反应处于停滞状态;

③影响化学平衡的外界条件发生改变,平衡状态可能会被破坏。

A.只有① B.只有①② C.只有①③ D.①②③

化学反应的限度的教学设计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第2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 高一化学组 李华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特征,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认识化学反应的进行是有一定限度的,化学平衡是相对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 教学方法:问题推进法 实验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联想·质疑 】在以前的学习中,你所接触的化学反应一般进行的很完全。例如,镁条燃烧后只剩下白色氧化镁,金属钠和水反应后最终得到澄清的溶液,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能进行的很完全呢? 【学生回答】CO 2 和 H 2O ,Cl 2和H 2O 等化学反应进行的不完全。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与化学反应进行程度有关的内容——化学反应的限度。 【板书】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 【多媒体提供2SO 2 + O 23相关数据】

思考:一个化学反应在实际进行时,反应物能否按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计 量关系完全转变为生成物?为什么? 【学生回答】在2SO 2 + O 23反应中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的同 时,三氧化硫又分解成二氧化硫和氧气。它是个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 【设疑】什么是可逆反应?有什么特征? 【板书】1.可逆反应 概念:在同一条件下,能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正反应:从左到右进行的反应 逆反应:从右到左进行的反应 可逆反应用“”表示 【随堂练习1,2】小结可逆反应特点 【板书】可逆反应特点:(1)正、逆两个反应同条件、同时进行(2)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有一定的限度,反应物的转化率<100%,达限度时反应物和生成物共存。 【探讨】观察下列数据表,反应SO 2 + O 2 3 进行到一定程度,反应“停止” 了吗?说明你的理由。

高中教育化学人教版必修1 郑洪开微课教案

专题四离子反应 [考纲要求] 1.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在离子共存问题上,常常设置一些“陷阱”,做题时应引起注意。 1.警惕“颜色陷阱” 若限定溶液无色,则Cu2+、Fe3+、Fe2+、CrO2-4、MnO-4等有色离子不能大量存在。 2.警惕溶液酸、碱性的几种表示方法 (1)表示酸性溶液的是①pH<7或c(H+)>c(OH-)或c(OH-)=10-(8~14)mol·L-1(25 ℃);②能使pH试纸显红色的溶液;③能使甲基橙显红色或橙色的溶液;④能使紫色石蕊溶液显红色的溶液。 (2)表示碱性溶液的是①pH>7或c(H+)7加酸或加碱抑制水的电离);③与NH4HCO3或(NH4)2CO3等反应放出气体的溶液。 3.警惕几种隐含情况 (1)含有大量Fe3+的溶液,隐含是酸性溶液,并具有强氧化性。 (2)含有大量NO-3的溶液,隐含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3)含有大量AlO-2的溶液,隐含是碱性溶液。 (4)含有大量S2-、SO2-3的溶液,隐含不是酸性溶液。 4.警惕相互促进水解的几种情况 (1)NH+4与CH3COO-、CO2-3,Mg2+与HCO-3等组合中,虽然存在相互促进水解情况,但水解程度较小,在溶液中仍然能大量共存。 (2)Al3+与CO2-3、HCO-3、AlO-2、HS-、S2-,Fe3+与CO2-3、HCO-3、AlO-2相互促进水解,生成沉淀或气体,不能大量共存。 5.警惕几种说法 (1)HCO-3可存在弱碱性环境中,HSO-3可存在弱酸性环境中。 (2)Al3+、Fe3+在中性条件下不能存在,在酸性条件下也可能不存在。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重点、难点]: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H的“+”与“-”。 [教学过程]: [引入]能量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 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 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碳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讲述]我们不仅要知道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还要会表示它。 [提问] 1、如何表示化学反应热? 2、△H(焓变)所表示的意义? 3、用△H(焓变)如何表示放热还是吸热呢? 【查阅资料和课本讨论后口述】

△H(焓变)即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H(焓变)=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能量-应物的总能量单位:kJ/mol △ H(焓变)〉0表示吸热反应 H(焓变)〈0表示放热 【引导】现在大家看到的都是直观和表面的信息,有没有更深层次的信息?或者我们将得到的信息稍稍处理一下,能否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呢? [板书]一、反应热焓变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转换成相应的 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符号:ΔH,单位:kJ/mol 或 kJ?mol-1 2、反应热的表示方法: 反应热用ΔH表示,其实是从体系的角度分析的。 放热反应:体系环境,体系将能量释放给环境,体系的能量降低,因此,放热反应的ΔH<0,为“-” 吸热反应:环境体系,体系吸收了环境的能量,体系的能量升高,因此, 吸热反应的ΔH>0,为“+” 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见下图: 3、反应热与化学键键能的关系 能量 能量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化学必修2(人教版)】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模式介绍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1、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应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 2、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3、讲授应具有启发性; 4、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尽可能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 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 ◆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第1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特征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完整而又合理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是后面学习化学反应限度概念的基础。◆思路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化学反应有的进行的很快,有的进行的很慢,从而提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然后通过对反应速率概念提出定性和定量判断,直接指出定量判断在科学研究和实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思考讨论得出定量的表示方法: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公式和常用单位。并通过例子对反应速率进行巩固,同时得出同一反应可以用不同物质的变化量来表示,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前面的系数之比。对于影响因素,采用生活中一些现象,提出问题,引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思考,然后通过演示实验的现象观察和得出的结论,总结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最后通过例子、思考和交流,进一步巩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通过这样的思路,学生能由浅入深地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公式及影响因素,符合人的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探究过程和认识规律。

人教版九上《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案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2.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两条原则,能初步掌握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配合阅读。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2.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是相等的呢?(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说明。)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映出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化学方程式。 〔板书〕化学方程式 一、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例如,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O2 〔设疑〕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否只要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就可以呢?请看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 〔板书〕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改成化学式) P+O2P2O5 〔组织讨论〕这个式子能称为化学方程式吗?为什么?(由学生回答。) 怎样才能把上式改为化学方程式呢? 〔板书〕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提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具体的书写步骤是怎样的? 〔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然后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为例,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板书〕1.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化学式 P+O2─P2O5 2.配平化学方程式用最小公倍数法确定系数。(根据是质量守恒守律)。把短线改等号。 4P+5O2===2P2O5 3.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 4P+5O22P2O5

《化学反应的限度》参考教案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逆反应、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 2.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形成化学平衡的概念机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化学平衡与反应限度,并用得到的结论去指导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限度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你是否考虑过这样的问题:一个化学反应在实际进行时,所有反应物能否完全(按照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量关系)转变成生成物,如果能,反应条件是什么?如果不能,原因是什么?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在预知理论产率极低的情况下,就不必再耗费人力、物力和时间去进行探索性实验等。 [板书]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推进新课]师:请同学阅读课本P44实验2-7,回答有关问题。 生:探究实验2-7:把1mol/l的Na2SO4溶液逐滴加到3ml-4ml 的CaCl2溶液中,直到不再有沉淀产生为止。 反应现象是:白色沉淀产生。

离子反应方程式:Ca2++ SO42+= CaSO4↓ 生2:继续演示实验2-7:过滤,取澄清溶液与小试管中,加入适量的1mol/l的Na2CO3溶液,可能的现象是:有白色的沉淀 CaCO3产生,或者没有沉淀产生。 [板书]二、化学反应限度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P45页 [板书] 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称可逆反应。 [板书] 化学平衡 不同的平衡体系到达平衡状态时,反应限度不同。 例如平衡体系1,Ca2++ SO42-====CaSO4↓ 平衡体系2,Ca2++CO32-====CaCO3↓ [合作探究]炼铁高炉尾气之谜 三、化学反应的条件控制 在生产生活中,促进有利的化学反应发生,抑制有害的化学反应发生,这就要讨反应条件的控制。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P46页 师:带领学生探究 A.建筑物定向爆破问题; B煤的燃烧条件问题。 ●原煤含S量:要求<2%,否则SO2排放浓度会偏高; ●原煤粒度:要求≤ 40mm,且越均匀越好,但不能使用粉煤; ●炉膛:耐高温; ●烟囱抽力要求有大于20%的富余能力,氧气要适当充足,等。 必要时查阅资料。 [课堂小结] i通过实验探究,同学们了解: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反应限度。 ii.控制反应条件可以使化学反应向有益的方向尽可能多、快地进行。

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分析

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分析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标志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微课作为一种新型在线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通过微课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使用及现实意义,阐述了微课未来的发展前景,同时分析了微课在教学应用中的实践引起的思考。 关键词:微课化学教学实际应用 微课是“微型视频课例”的简称,微课的主要呈现方式是以与教学相关的视频,以“微视频”的提供形式结合教学中的习题、例题、问题、难点和相关知识点,提供“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学课件和课例为核心,所以传统教学方式具有单一性,灵活性不高。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微课是在其基础上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兴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知识点突出、资源容量少的特点。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实践为例,研究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应用与思考。 1.微课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与深度 每个人理解能力和接受新信息的能力不一样,老师很

难让每位学生都理解教学难点,所以教学难点是让教师很头疼的一点。但借助微课这个线上学习平台,每位教师都能贡献出自己对教学难度的理解方式和解决方式,微课会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解决问题的角度。例如在微课上,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其对相关概念、方程式、氧化性与还原性的理解都有不止一种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微课更深入细致多方面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的效果,从而顺利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根据科学研究,人们在五分钟到十分钟之内的学习效率是最佳的,人们的注意力保持非常集中,思考能力和记忆能力均处于最佳状态,对于一个化学知识点的讲解只需要不超过十分钟,通过这个最佳时间段进行授课,学生更容易吸收知识点。微课对于学生来说不会产生很大的精神压力。化学的特点就是有繁多的知识点,通过微课分散的知识点更能帮助学生记忆。同时教学难点不容易理解,微课上会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来自不同地方的优秀教师会用各式各样的方法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和突破教学难点,甚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更加有效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2.微课帮助学生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精神 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是实验教学,虽然实验教学受到师生的重视,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或者没有足够的学时,教师会舍弃实验教学选择教学录像或者直接口述讲解实验部

化学反应的表示教学反思

《化学反应意义》教学反思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执教完化学反应的意义一节新授课后,启发和收获颇多,现与各位评委老师进行交流。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活动天地,挖掘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而学生主体作用也有所体现。我认为本节课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实际出发,寻找学生学习兴奋点,调动学习兴趣。 引言部分,以“活动天地”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三种不同的表示方法,让学生思考如何既简单又能体现出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抓住这一认知的起点和认知需求,以化学反应的表示为活动主题,让学生在分析比较对比、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开始本节课的学习,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有关知识。 2、 3、设计问题,层层深入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问题又是创新的前提,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产生于好奇和质疑,在一开始就利用一个对比实验的不同现象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的注意力专注于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得到了物质燃烧的条件,然后又从燃烧的条件引入灭火的原理;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创新精神的培养渗透于问题之中。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不会止于问题,才会发现新的问题。当然本节课也有些不足,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教案(1)

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一、 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在学生认识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后,引入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和限度,使学生从化学反应快慢和限度这一全新的视角,继续认识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快慢主要由物质本身的性质决定,但外界条件的改变如:反应物的浓度、反应的温度、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光、波、以及气体反应体系的压强等因素的变化都可影响反应的快慢。催化剂的使用同样会改变化学反应的快慢。在可逆反应中,一定条件下反应只能进行到一定的程度,外界条件的改变会影响到化学平衡的移动,这是反应的限度问题。从分析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优化工业生产的条件的选择。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中将此部分知识分解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必修部分与旧教材相比,降低了知识要求和难度。更简洁、易懂,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科学实验方法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知道浓度、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 优化化工生产条件的重要依据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的限度 (化学反应平衡) 化学反应的的快慢 (化学反应速率)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化学平衡的建立 化学平衡的移动

影响,初步了解如何调控化学反应的快慢。 2、使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认识化学反应的进行是有一定限度的,化学平衡是相对的。了解化学平衡的标志及平衡移动 3、通过“认识化学反应的快慢”“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半定量实验方案的能力,以及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4、通过“硫酸制造工业的发展”“催化剂和化学工业”等资料介绍,使学生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化学反应、工业生产的分析,让他们学会怎样提炼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半定量实验的研究方法。 2、通过“联想·质疑”、“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观察·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联想·质疑”、“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观察·思考”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2、通过“认识化学反应的快慢”,“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通过对化工生产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勤奋好学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的建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学会对照实验和半定量实验的实验方法,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认识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如何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哪些条件可以影响化学反应的快慢?如何从实验的角度去分析和探讨?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进行得很

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表示复习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化学反应的表示复习教学设计 文登市侯家中心校张红 2010年8月10日14:24 第五单元化学反应的表示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回忆这单元所学的基本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 (2)能理清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进一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的理解。 (3)能灵活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能够了解和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方程式有关的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思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总结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分析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的框架;(2)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应用的各种题型的总结,进一步了解如何运用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3)通过对于各种题型的题型特点和解题思路的总结,培养归纳能力。在深入了解各种题型特点和解题思路的过程中,提高解题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归纳总结单元知识点,将知识点和相应题型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知识归纳方法,体会“学以致用”,体会建构了知识框架,理清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后对于学习的帮助,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学生回忆单元基本知识点,并能说出各知识点的内容 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由第二单元学习的“化学变化中,原子不改变”可以做出推断“化学变化中,总质量不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去验证猜想归纳实验探究的过程得出定律从微观原因和宏观表现进一步理解定律定律的表现——化学方程式在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书写化学方程式和化

学方程式的意义利用化学方程式中各种纯净物固定的质量比进行实际实验和生产的计算 学生做练习,检验复习的效果 第五单元复习学案 一、单元基本知识点回顾 1.质量守恒定律2.化学方程式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展开 I.质量守恒定律的得出——实验探究 1.探究过程 (1)作出猜想: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思考:根据什么作出这样的猜想呢?) (2)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的思路:称量的质量特点:称次质量,但是放次砝码(做有关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探究题目时特别需要考虑到的) 注意事项:若反应中有气体参加或者气体生成,则应在体系中进行实验(为什么?) (3)动手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分析得出结论: ,即质量守恒定律 2.课本关于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现象的回忆 (1)白磷燃烧实验现象: (2)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实验的现象: (3)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在烧杯中实验的现象: II.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以及应用 (I)对定律的理解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二部分《化学反应的限度》,本节知识用时一课时。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主要是高一下普通班的学生。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选修模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学习的中间环节,承担着对前面知识的回顾、总结以及深化和提升学生认识化学研究及应用价值的双重任务;为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以及从数据中获得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奠定了基础。同时,化学反应的限度是认识化学反应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维度,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常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常数的注意事项和应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必修2》中已经学习了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等相关知识,只从定性角度研究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特征。定量分析对学生而言是个难点,因此本节课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将一个个数据最终转化成学生能够理解的规律和概念。 二、教学方案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会求算某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 2.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化学平衡常数”的讨论,培养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从数据中获取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分析问题中能够体会到研究的乐趣,学会如何看待事物的多面性,并最终了解热力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2、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法、讨论法、讲授法指导教学。

3、教学过程 【投影】联想质疑:在19世纪的英国,炼铁工业快速发展,但是化学家们发现炼铁高炉排出的废气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气体,刚开始他们认为是因为铁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反应时间不够长,导致反应不完全,于是他们把高炉建的非常高,以增加反应时间,后来发现高炉排出的一氧化碳气体并没有减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FeO(s)+CO(g) Fe(s)+CO2(g) 科学研究表明,很多化学反应在进行时都具有可逆性。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可逆反应。听讲、思考。倾听。 【板书】一、可逆反应做好笔记。

化学反应限度微课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的限度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 2、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按从熟悉到陌生、从形象到抽象认知规律理解化学反应限度概念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按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以教学中引导学生从量变角度(C 、υ)理解化学平衡状态。使抽象知识图表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对规律的推断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化学平衡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大自然是很奇妙的,让学生是体验化学之美科学之美。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科学的探究精神。 重点 化学平衡的建立与理解 难点 理解化学平衡概念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Ⅰ、导入展示拔河比赛的图片 教师讲解拔河比赛的规则和比赛时的发生的情况引出化学反应限度 [思考1][投影] 在一定条件下把3摩尔氢气和1摩尔氮气置于容积为1升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过程中N 2、H 2、NH 3浓度变化情况填入下表,最终能生成2摩尔NH 3? [分析] [投影] 你能以N 2 的消耗速率与生成速率为例作出可逆反应进行过程中正、逆反应速率各自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吗? 开始:正反应速率 =最大 逆反应速率 =O 过程:v (正)减小 v(逆)限度:v (正) = v(逆) 图示: 2、化学平衡 (1)定义:[教师] 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v(正)= v(逆),各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浓度、百分含量保持一定的状态(限度),这种状态叫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记忆)[教师帮助学生多角度理解、分析并得出化学平衡特征] (2) 化学平衡特征:逆、等、动、定、变 例题N 2+3H 22NH 3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N 2和H 2不再化合 B. N 2、H 2、NH 3浓度相等 C.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

初中化学42化学反应的表示教案3

第四单元燃料与燃烧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1) 教学目标: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的微观实质。 教材分析:重点:理解化学方程式所表达的信息,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难点:理解质量守恒的微观实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备注[引入]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质量会发生变化吗? 一、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发生变化吗?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为化工生产提供依据。回忆并回答:质量增加 思考 实验与探究: 1、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仪器:带小气球的锥形瓶 天平 结论: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思考:小气球的作用 2、NaOH溶液与CuSO4溶液混 合: 结论: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3、白磷在空气中燃烧: 仪器:带塞锥形瓶 结论: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思考:反光镜加热的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质量、数目均不变。 布置作业: 课本92页1,2 目标检测 课后记: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2) 教学目标: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的微观实质。 教材分析:重点:理解化学方程式所表达的信息,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难点:理解质量守恒的微观实质。 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备注二、如何表示化学反应: 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叫化学方程式例: C + O2 = CO2 表示: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原则: ①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凭空臆造。 ②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步骤: ①用化学式表示出反应物、生成物,注明反应条件及生成物状态②配平: 使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1)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 反应生成二氧化碳。(2)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分 子反应后生成一个二氧 化碳分子。 (3)每12分质量的碳跟32份 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 成44分质量的二氧化碳。 练习: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水通电分解 过氧化氢制氧气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白磷在氧气中燃烧 布置作业: 课本95页1,2,3 目标检测 课后记:

化学反应的表示优秀教案(定稿)

《化学反应的表示》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反应的几种表示方法 (2)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3)使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天地中四种不同表示化学反应的方法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的优点 (2)具体化学反应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方程式的教学,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化学方程式概念、意义、读法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意义、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主题 展示火箭发射的图片 设问:同学们知道火箭发射时所需的能量是什么燃料燃烧提供的吗?(引导学生回答氢气) 那么关于氢气燃烧这一反应可以怎样科学、简明的表示出来?而且体现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化学反应的表示--------化学方程式 二、明确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哪些?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齐读学习目标。 三 、化学方程式 (一)学习任务一:化学反应方程式概念 大屏幕投放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反应的四种不同表示方法 分小组思考讨论:分析上述反应的四种表示方法的优缺点,并指出哪种表示方法最好? 【交流】各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可以积极补充,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设疑:通过刚才同学们分析知道第四种表示方法最好,即简洁通用又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它是怎样体现质量守恒的? (提出化学计量数:是体现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展示电解水反应的四种表示方法,让学生快速说出哪种表示方法最好?(学生回答:第四种表示方法最好) 由上述两个反应的表示方法分析用这两个式子表示是最好的。 总结得出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板书: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让学生观察几个化学方程式说明:在化学方程式中,通常用“△”表示反应需要__加热__,燃烧的条件用__点燃__用“↑”或“↓”注明生成物是_气体__或是_沉淀__. (二)学习任务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观察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 提问:根据 这个化学方程式: 22222H O H O ↑+↑通电

高中化学实验微课设计初探

高中化学实验微课设计初探 1问题的提出 微课作为具有独特优势的结构化数字资源,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也引发了许多学者对微课制作、微课教学设计的思考.实验探究在化学学科教学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化学实验在高考中从未缺席.实验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获得化学知识,体验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范艳花等学者在?河南省普通县级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中,通过调查河南省若干有代表性的县级高中发现:所调查地区学校的高中化学实验课开设率仅有20%;另外,数据显示尽管实验室设备齐全,但化学实验的开设并没有明显地提高中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与成绩.为了有效地激发高中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探究兴趣,针对化学实验微课设计,本文运用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逐步搭建学生学习的的脚手架,构建从宏观→微观的认识视角,从观察、识别→实践操作→习题巩固→复习强化的思维过程,并加以引导,提出以下微课实验设计四部曲. 2微课实验设计四部曲 2.1贯彻实验的宏观辨识与展现实验的微观探析 在难度低且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中,如焰色反应的演示实验,可通过播放绚丽多彩的烟花燃放片段,让学生猜测其中可能含有哪种金属化合物.在不利于师生健康的实验中,如Cl2的性质实验、点燃不纯H 2的爆炸实验等,通过微课的制作,展现实验的过程,既可以有效保证

师生的安全,又能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化学实验知识.对含有微观层次的实验中,可通过动画制作将肉眼看不见的微观过程展示给学生看,让微观不再微观.如在原电池实验的微课中,可通过动画制作将电解质电离、电子的移动等微观现象形象的展现出来.在微课制作中,实施“大步小步并驾走”原则.“大步子”:可通过软件CS加速播放不重要的片段(如试剂的移动过程);“小步子”:放慢或暂停实验的重点片段,展示主要步骤[如Fe(OH)2转化为Fe(OH)3的白→灰绿→红褐实验现象].贯穿于整个微课的语言讲解要情景交融、抑扬顿挫,抓住学生听觉,带领学生进入微课的世界,突出实验宏观现象,有效贯彻实验的宏观辨识.如在钠和水反应的实验中,易得到“芙蓉尤想红”的实验现象及口诀,但在实验中易忽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微课实验的播放中对“浮”“融”“游”“红”等阶段要适当地暂停,提出疑问,鼓励学生多角度假设,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并即时反馈,以提高学生“主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借微课为媒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宏观→微观)认识实验,将展开实验的微观探析和贯彻实验的宏观辨识相结合,发展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 2.2保证学生对实验的动手操作 “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对于较复杂的实验,继观察学习后,应及时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其中,加深理解,有利于学生将实验各个点连成线,构建知识网络,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整体的思路,以保证实际操作时有条不紊.实验完毕后建议再观看一遍微课视频,让

初中化学_化学反应的表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化学用语的优点,能说出具体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3.进一步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三者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符号引入及复习元素符号化学式意义,来体会化学用语的优点,然后通过反馈练习对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和读法来评价目标1的达成。 2、通过独立完成学过的几个化学反应及交流和反馈练习评价目标的达成情况。 3、通过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来进一步理解目标3。 四、教学流程设计: 1、复习导入: 通过符号汉字的信息引出: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意义。进一步通过一组图片提出:如何表示化学反应? 2、探究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1)探究用什么来表示化学反应 (2)探究为什么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 (3)探究怎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 3、课堂小结,通过微课总结巩固 4、课堂检测:检测本节课学习内容 5、课后作业:对本节课学过的内容进行整理,体会方程式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屏幕展示生活中的符号,通过复习元素符号、化学式的意义导入。提出问题: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应该如何表示呢?引出本节课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图片符号,利用学生的已有认知引入新课,使学生对化

学变化的表示方法产生兴趣。 (二)探究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1、探究活动一:用什么来表示化学反应 演示实验:氢气燃烧 进一步通过实验提出:如何表示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以氢气燃烧为例,小组讨论都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示这个化学反应?比较哪种方法最好?提出符号表达式虽然简单但不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引导学生想到化学方程式。引导由元素、化学式及化学反应总结出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通过小组合作拼写化学方程式进行反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多种表示方法进行选择,通过比较体会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感受化学方程式的简约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激情,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比较综合能力,然后能够依据化学式的定义总结出化学方程式的定义,充分展示学生的总结能力。 2、探究活动二:为什么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 出示探究问题后,以氢气燃烧为例引导学生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微观模型进一步归纳质量关系,通过提示后讲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涵义读化学方程式,(提示:从宏观定性、宏观定量、微观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讨论。) 通过一道选择题反馈交流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设计意图:通过多角度的讨论,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化学方程式意义的理解。并在讨论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通过对比学会读化学方程式,借助提问,激发学生生疑、讨论、研究,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达到认识的深化与发展。 3、探究活动三:怎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 通过屏幕展示学过的一些化学反应,引导学生试着自己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投影展示学生出错的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总结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对照原则重新检查,并总结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学生展示后交流配平的方法,然后通过视频观察红磷燃烧,总结写出的化学方程式,引出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并及时进行反馈练习。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完成化学方程式总结书写的步骤,有利于学生能力

高中化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1

课题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一课时) 三 维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1)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了解 (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过程 与 方法 通过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理解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原因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2)通过同组合作实验和全班共同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交流分享的精神。 (3)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学习中渗透辩证法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方法指导发现与问题解决相结合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 修改建 议[问题引入]这些反应的发生所经历的时间一样吗(看图片)?炸药爆 炸(图1)、金属锈蚀(图2)、溶洞形成(图3)、溶液中的离 子反应(图4、图6、图7)、镁条燃烧(图5)、溶液中新制的 氢氧化亚铁转化为氢氧化铁(8)、食物腐败、塑料老化……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结论]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慢。 [分组讨论]化学反应有快有慢,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反应的一些现象来 判断反应的快慢。例如: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丝(图4),你能 多媒体 学生答

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均取正值)来表示。 浓度的变化——△C 时间的变化——△t 表达式:υ=△C/△t 单位:mol/(L?s)或mol/(L?min)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因素 温度、催化剂、溶液浓度、形成原电池、固体的表面积、反 应物状态、气体压强、潮湿的空气…… 反应物的性质是决定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外界条件的改变可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3、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因素的意义: 控制反应条件,提高那些对人类有利的反应速率,降低那些对人类反应不利的反应速率。 [巩固练习]1、将镁带投入盛放在敞口容器内的盐酸里,反应速率用产生的氢气的速率表示,在下列因素中:①盐酸的浓度,②镁带的表面积,③溶液的温度,④盐酸的体积,⑤氯离子的浓度,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 A、①④ B、③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 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N2O42NO2反应,20S内反应物N2O4的浓度由 0.1mol/L降到0.06mol/L,则υ(N2O4)[单位为:mol/(L?S)]为 A、0.1 B、0.002 C、0.06 D、0.04

高中化学课堂开展微课教学的意义分析

高中化学课堂开展微课教学的意义分析 发表时间:2018-10-24T10:11:48.653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5期作者:包俊波[导读] 随着信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学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互联网,微课就是在这样的互联互通的互联网时代产生的。 攀枝花大河中学校包俊波四川攀枝花 617000 【摘要】随着信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学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互联网,微课就是在这样的互联互通的互联网时代产生的。微课是一种新兴的在线教学和在线授课的教学方式,在中学教学的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生所喜爱和欢迎,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着重研究和分析了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作用和意义,以使同行更好地思考微课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意义和积极探索微课的应用范围。 【关键词】高中化学;微课教学;意义;作用 引言 “微型视频课例”是微课的简称,其主要的授课教学方式就是以视频为表现形式,利用“微视频”这种技术形式结合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归纳总结、例题等,向观看者提供微课件、微教案、微习题、微总结等教学内容。相对于传统的授课方式来讲,微课是在互联网飞快发展的情况下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型的教学形式。微课顾名思义就是“微小”,其特点就是播放时间短、授课内容少而精、知识点突出和明显等,这样的特点就便于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轻松地掌握一个或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等的不同,就造成了每个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的不同,特别是当学生遇到学习的重难点和疑点时,由于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同,再加上老师的授课方式的局限性,就会使的学生难以掌握,而老师往往对此也感到束手无策。对于这样的教学情况,如果我们能引入在线微课平台,就能使学生多一种或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线微课平台使得每一个老师都能把自己的授课视频放到平台上,而每个老师对相同的重难点、疑点的讲解是不同的,对其的难度和解决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这就给学生学习重难点、疑点提供了多种思维方法和角度。氧化还原反应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上微课平台从多个方面和角度理解其有关的氧化性与还原性、方程式和概念等,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很快理解和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高中的化学教学中,做化学实验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高中化学教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好化学实验课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但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由于受实验条件的影响或教学的课时不够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学校的老师会选择放弃化学实验的教学,而改用口头讲解或看视频的形式进行实验课的教学,而这样的教学形式严重制约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兴趣,从而产生对化学学习的厌恶感。在讲解了实验的步骤和安全的注意事项后,可在老师的监督下或学生的共同参与下把化学实验的过程通过手机或其他录像设备录制下来,并剪辑成微课的形式,在化学的实验课上让学生集体学习和观看。学生对于自己亲手所做的实验不但非常感兴趣,而且愿意集中精力学习,并能根据实验的现象得出相关的结论,对于不理解的地方还能共同交流和讨论。通过这种自己做实验,互相交流学习的方式,不但能提高学生做实验的兴趣,更能提高他们的动手和動脑能力,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学习高中化学的方法和经验,那么高中化学成绩的提高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三、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的学生只有从自身的角度理解和掌握了高中化学,才能从根本上学好化学,如果仅仅依靠老师的帮助想学好化学或理解教学的重难点,那么学好高中化学是很难的。高中化学的知识非常的抽象,涉及物质的微观世界变化,如果仅仅依靠老师的口头讲解是很难能真正理解的。但如果例如电脑软件来动态的展示化学中的微观世界,展示化学反应中的电子、原子、分子等的行为,展示溶液中溶解和结晶的微观反应过程,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微观世界,帮助他们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和物质的微观结构,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化学试题的解题能力和思路。 四、促进教师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在互联网盛行的时代,高中化学课堂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的高中化学老师只有探讨和研究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化学老师要能根据化学教材的要求和学生学习化学的实际情况,找出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和应该掌握的重难点制作成学生易于学习和理解的微课,让他们通过微课的学习真正地学好高中化学。那么加强微课制作技术的学习,加强教学的研究,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加强对课标的学习,加强对每节课的反思,加强对自身素质的提高等就成为了化学老师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从以上的文章内容我们能看到微课使用的作用和意义,了解了微课适应了现代化的教学形式,满足了人们对知识精细化的掌握,同时更适应了现代化的快速生活节奏。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微课仅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在很多方面不适合运用微课的时候,不能勉强应用,要做到科学应用而不是为了用而用。 【参考文献】 [1]谷春花.高中化学“微课”实践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徐梦诗.微课应用方式与认知方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