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各种文言知识检测及标准答案

《祭十二郎文》各种文言知识检测及标准答案
《祭十二郎文》各种文言知识检测及标准答案

《祭十二郎文》各种文言知识检测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祭十二郎文》班级姓名

一、一词多义

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

②诚知其如此

③所谓天者诚难测

2、幸:①皆不幸早世

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

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4、省:①不省所怙

②汝来省吾

5、孤:①吾少孤

②零丁孤苦

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6、长:①吾少孤,及长

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③长吾女与汝女

7、终:①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

②将成家而致汝

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

②死而有知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⒒比

①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②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

③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④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12书

①汝去年书云

②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③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3

④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⑤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⑦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13.:其

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②诚知其如此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④其信然邪?其梦邪?

⑤又可冀其成立邪

⑥其又何尤?

⑦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⑧敛不凭其棺

二、词类活用

业其家:

莫如西归

中年兄殁南方

毛血日益衰

而视茫茫

传之非其真邪

吾兄盛德而夭其嗣乎

成家以致汝

乃能衔哀致诚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三、通假字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2、零丁孤苦

3、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4、敛不凭其棺

四、古今异义的词

1.吾与汝俱少年

少年:①古:

4

②今

2.少而强者不可保

强者①古:

②今:

3. 吾去汴州

去:(古义)

(今义)

4明年,丞相薨

明年:(古义)

(今义)

5 又可冀其成立邪

成立:(古义)

(今义)

6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几何:(古义)

(今义)

7.然后惟其所愿

然后:(古义)

(今义)

8.将成家而致汝

成家:(古义)

(今义)

9. 志气日益微

志气:(古义)

(今义)

五、文言句式

5

惟兄嫂是依

其又何尤

何为而在吾侧也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吾佐戎徐州

吾又罢去

汝从于东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⒎固定句式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6

一、一词多义

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

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

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2、幸:①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

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4、省:①不省所怙(知道,动词)

②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5、孤:①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

②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

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6、长: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

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

③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7、终:①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尽,动词)

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

②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

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

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

②死而有知(灵魂,名词)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

⒒比

①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近来

②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并列,挨着)

③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比较)

④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和…比较)

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等到,及)

12书

①汝去年书云(写信)

②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

③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书籍)

④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表)

⑤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书画)

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指<<尚书>>)

⑦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文字

7

13.:

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她的,代嫂嫂,代词)

②诚知其如此(它,代事情,代词)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道,副词)

④其信然邪?其梦邪?(是……还是……,动词)

⑤又可冀其成立邪(他们,代词)

⑥其又何尤?(这,代词)

⑦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大概,恐怕,副词)

⑧敛不凭其棺(你的,代词)

二、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

汝又不果来果:实现

业其家业:继承……的事业

东亦客也客:做客

②名词作状语

莫如西归西:向西

中年兄殁南方中年:在中年

毛血日益衰日:一天天地

③动词作名词

而视茫茫视:视力

惟其所愿:愿望

传之非其真邪传:传来的消息

④使动用法

吾兄盛德而夭其嗣乎夭:使......夭折

成家以致汝成家:使家成致:使......来

长吾女及汝女长:养育,使……成长,

⑤形容词作名词

乃能衔哀致诚诚:诚意

苍苍者欲化为白矣白:白发

8

⒍形容词作动词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全:保全

三、通假字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苦无靠)

3、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4、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六、古今异义的词

1.吾与汝俱少年

少年:①古:青年男子。②今: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

3.少而强者不可保

强者①古:强壮的人(生理上)。②今:坚强的人(心理上)。

4. 吾去汴州

去:(古义)离开(今义)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去

5. 明年,丞相薨

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6. 又可冀其成立邪

成立:(古义)成家立业(今义)(组织、机构)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7. 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动摇:(古义)松动(今义)在两种对立的意见之间或在两条对立的行动路线之间摇摆不定

8. 未可以为信也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9.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几何:(古义)多少(日子),意指过不了多久(今义)多少(用于反问)

10. 其无知,悲不几时

无知:(古义)(我)死后无知(今义)不懂情理;缺乏知识

11.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9

无意:(古义)没有心思(今义)不是有意的

12.然后惟其所愿

然后:(古义)这样之后(今义)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

13.将成家而致汝

成家:(古义)安家(今义)男子结婚

14. 虽然,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与之呼应

15. 志气日益微

志气:(古义)精气神(今义)为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16.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既:(古义)不久,后来。(今义)已经,既然。也可作连词,与“且,又,也”等副词呼应

17. 汝来省吾,止一岁。

止:(古义)留居。(今义)停止;阻拦;到......截至;仅,只。

七、文言句式

⒈宾语前置

惟兄嫂是依(应为:"惟依兄嫂是")

其又何尤(应为:"其又尤何")

何为而在吾侧也(应为:"为何而在吾侧也")

⒉状语后置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应为:”吾于汴州佐董丞相“)

吾佐戎徐州(省略“于”,应为:“吾于徐州佐戎”)

⒊被动句吾又罢去(译为:我又被罢免)

⒋省略句

汝从(吾)于东既(吾)又与汝就食江南

10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常识大全讲解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常识大全 本文题目: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常识大全 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应该说就具备了读懂文言文的基本条件,并且也的确能通部分文句,因为古今语法差异不大,句子的组合次序基本相同,如果真的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并能熟练地分析各种句子,那么文言百分之七十的常见句式也就能触类旁通了。但古今毕竟有异,例如,若不懂古汉语宾语前置的知识,就译不通“宋何罪之有”(《公输》)、“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章》),用现代汉语语序“硬译”,则会译成:“什么罪的有?”“一支羽毛的不能举起,是不用力气。”这使人想起日本人说中国话。因此古汉语语法不但要学,而且要认真学。力量要放在古今语法歧异之处,即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所谓特殊句式。这些特殊句式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特殊语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一些固定格式等等。这些知识,随中学语文教材的学习,均能逐一接触到,这里强调几点: 1、可以借助虚词知识掌握文言句式。如“者”、“也”常用在判断句里;“哉”、“夫”常用来表感叹;“乎”、“与”、“邪”、“何”、“盍”、“孰”常用表疑问;“之”、“是”常用来表疑问;“之”、“是”常用来作句子倒装的标志等等。 2、要从与现代汉语的比较入手,掌握各种特殊语序句式的表示方法,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住这些形式。每一种形式要记一两个典型例句,以便类比判断。 3、背记一些固定的句式结构。如: “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

“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吗?”或者“莫非……吧?”; “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吧?”; “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 “……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 “何……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 “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拿(用)来……”; “有所……”、“无所……”,其中“所”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译为“有……的”,后者可译为“没有……的”。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是完整把握文言文内蕴的必经之路 语言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文言文。不仅关涉着造字之源、句式之法、为文之妙,还包容着先哲之理、阴阳之变,乃至礼俗、宗法、地理、数术,更与古代历史密切相关。特别是先入我们中学教材的,又都是久传不衰的华章,其内蕴就更丰富、更深邃。那么,要准确理解古文文意,不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是不行的。我们在逐篇学习古文的过程中,要注意点滴积累,而且还要做必

祭十二郎文各种文言知识检测及答案

《祭十二郎文》班级姓名 一、一词多义 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 ②诚知其如此 ③所谓天者诚难测 2、幸:①皆不幸早世 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 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4、省:①不省所怙 ②汝来省吾 5、孤:①吾少孤 ②零丁孤苦 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6、长:①吾少孤,及长 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③长吾女与汝女 7、终:①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 ②将成家而致汝 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 ②死而有知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⒒比 ①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②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 ③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④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12书 ①汝去年书云 ②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③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④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⑤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⑦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13.:其 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②诚知其如此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④其信然邪其梦邪 ⑤又可冀其成立邪 ⑥其又何尤 ⑦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⑧敛不凭其棺 二、词类活用 业其家: 莫如西归 中年兄殁南方 毛血日益衰 而视茫茫 传之非其真邪 吾兄盛德而夭其嗣乎 成家以致汝 乃能衔哀致诚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三、通假字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2、零丁孤苦 3、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4、敛不凭其棺 四、古今异义的词 1.吾与汝俱少年 少年:①古:

②今 2.少而强者不可保强者①古: ②今: 3. 吾去汴州 去:(古义) (今义) 4明年,丞相薨 明年:(古义) (今义) 5 又可冀其成立邪成立:(古义) (今义) 6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几何:(古义) (今义)7.然后惟其所愿 然后:(古义) (今义)8.将成家而致汝成家:(古义) (今义)9. 志气日益微 志气:(古义) (今义)五、文言句式

必修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 命题设计:刘加军 一.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20分,每个0.5分) 1. 秦伯说(通__ __,________)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___,________) 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__ __,________) 4.距关,毋内诸侯(通___,_______ _) 5.要项伯(通_ ___,________) 6.不敢倍 德(通__ __,_____ ___) 7.令将军与臣有郤(通__ __,________)8.燕王拜送于庭(通__ __,________) 9.悟言一室之内(通__ __,________)10.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__ __,________) 11.山川相缪(通__ __,________)12.举匏樽以相属(通__ __,________) 13.杯盘狼籍(通__ __,________)14.士之耽兮,犹可说也(通__ __,________) 15.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通__ __,________)16.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通__ __,________) 17.偭规矩而改错(通__ __,________)18.忳郁邑余侘傺兮(通__ __,________) 19.何方圜之能周兮(通__ __,________)20.进不入以离尤兮(通__ __,________) 21.芳菲菲其弥章(通__ __,________)22.终老不复取(通__ __,________) 23.曲终收拨当心画(通__ __,______)2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__ ,_____) 2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__ __,________)2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__ __,________) 27.君子生非异也(通__ __,______)28.合从缔交(通__ __, ________)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点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点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衔:乃能衔哀致诚(怀着) 2、怙:不省所怙(依*,指依*父亲) 3、止:当来省吾,止一岁(留居,住) 4、孥:请归取其孥(nú)(妻子儿女) 5、果:当不果来(成为事实,结果) 6、蒙:而不克蒙其泽矣(承受) 7、兆:终葬当于先人之兆(也可作“垗”,墓地) 8、窆:窆(biǎn)不临其穴(下葬,下棺入穴) 9、尤:其又何尤(怨恨) 二、通假字 1、羞: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2、零丁:零丁孤苦(通“伶仃”,孤苦无*) 3、世: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4、敛: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三、一词多义 1、诚: 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 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 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2、幸:

①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 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3、以: ①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4、省: ①不自所怙(知道,动词) ②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5、孤: ①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 ②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 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6、长: 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 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 ③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7、终: ①言有尽而情不可终(尽,动词) 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8、致: 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 ②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

9、就: 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 10、知: ①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 ②死而有知(灵魂,名词)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 11、其: 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她的,代嫂嫂,代词) ②诚知其如此(它,代事情,代词)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道,副词) ④其信然邪?其梦邪?(是……还是……,动词) ⑤又可冀其成立邪(他们,代词) ⑥其又何尤?(这,代词) ⑦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大概,恐怕,副词) ⑧敛不凭其棺(你的,代词) 四、词类活用 1、西: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 2、夭: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使动,使……夭折) 3、业: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事业) 4、视:而视茫茫(动作名,视力) 5、致: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动,使……来)

文言文基础知识

古今异义 例词例句古义今义 1 居居十日过了居住 2 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 3 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 4 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 5 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 6 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 7 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 8 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 9 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 10 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 11 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 12 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 13 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 14 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 15 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 16 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 17 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18 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 19 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 20 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 21 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 22 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 23 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 24 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 25 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 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 一.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20分,每个0.5 分) 1. 秦伯说(通__ __,________)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___,________) 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__ __,________) 4.距关,毋内诸侯(通___,_______ _) 5.要项伯(通_ ___,________) 6.不敢倍德(通__ __,_____ ___) 7.令将军与臣有郤(通__ __,________)8.燕王拜送于庭(通__ __,________) 9.悟言一室之内(通__ __,________)10.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__ __,________) 11.山川相缪(通__ __,________)12.举匏樽以相属(通__ __,________) 13.杯盘狼籍(通__ __,________)14.士之耽兮,犹可说也(通__ __,________)15.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通__ __,________)16.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通__ __,________)17.偭规矩而改错(通__ __,________)18.忳郁邑余侘傺兮(通__ __,________) 19.何方圜之能周兮(通__ __,________)20.进不入以离尤兮(通__ __,________) 21.芳菲菲其弥章(通__ __,________)22.终老不复取(通__ __,________) 23.曲终收拨当心画(通__ __,______)2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__ ,_____) 2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__ __,________)2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__ __,________) 27.君子生非异也(通__ __,______)28.合从缔交(通__ __,________)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通__ __,________)30.始皇既没(通__ __,________) 31.而倔起阡陌之中(通__ __,________)32.赢粮而景从(通__ __,________) 33.或师焉,或不焉(通__ __,________)34.与旃毛并咽。(通_ __,_____) 35.空自苦亡人之地。(通__,___)36.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通__,_)37.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通__ __,______)38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通__ __,________)39.此小大之辩也(通__ __,________)40.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通__ __,________)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点总结

祭十二郎文 通假字: 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终葬先人之兆通“垗”,墓地 以待馀年通“余”,剩下的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通“何”,什么 一词多义: 诚 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 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 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幸 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 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以 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省 不省所怙(知道,动词) 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孤 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 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 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长 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 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终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尽,动词) 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致 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 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 就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知 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

死而有知(灵魂,名词) 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 其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她的,代嫂嫂,代词) 诚知其如此(它,代事情,代词)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道,副词) 其信然邪?其梦邪?(是...还是...动词) 又可冀其成立邪(他们,代词) 其又何尤?(这,代词)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大概,恐怕,副词) 敛不凭其棺(你的,代词) 其的用法 其一、代词 1. 人称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或物,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其,代嫂嫂)——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其,代韩会)——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代死讯)——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2)有时活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其,代十二郎)) ——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2、指示代词。(1)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那剩余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 其二、语气副词(用在句首或谓语前) 1、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呜呼!其信然矣! ——唉!大概是真的了!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2、表示反诘,用法同“岂”,可译为“难道”。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唉,难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吗? 其三、连词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祭十二郎文》各种文言知识检测及答案

《祭十二郎文》各种文言知识检测及答案

《祭十二郎文》班级姓名 一、一词多义 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 ②诚知其如此 ③所谓天者诚难测 2、幸:①皆不幸早世 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 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4、省:①不省所怙 ②汝来省吾 5、孤:①吾少孤 ②零丁孤苦 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6、长:①吾少孤,及长 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③长吾女与汝女 7、终:①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 ②将成家而致汝 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 ②死而有知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⒒比 ①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②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 ③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④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12书 ①汝去年书云 ②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③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

④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⑤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⑦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13.:其 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②诚知其如此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④其信然邪?其梦邪? ⑤又可冀其成立邪 ⑥其又何尤? ⑦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⑧敛不凭其棺 二、词类活用 业其家: 莫如西归 中年兄殁南方 毛血日益衰 而视茫茫 传之非其真邪 吾兄盛德而夭其嗣乎 成家以致汝 乃能衔哀致诚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三、通假字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2、零丁孤苦 3、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4、敛不凭其棺 四、古今异义的词 1.吾与汝俱少年 少年:①古: 3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附答案)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 必修一 1、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通“_____”,______) 2.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通“_____”) 3.失其所与,不知(“_____”通“______”) 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_”同“______”) 二、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__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_______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三、一词多义 1.微: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 ) (3)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 ) 2.若: (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4)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 ) 3.鄙: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 (2)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 ) (3)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 (4)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荆轲刺秦王》) ( )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4.图: (1)唯君图之( ) (2)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 (3)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 ) (4)不图子自归( ) 5.以: (1)以其无礼于晋 ( ) (2)敢以烦执事( ) (3)越国以鄙远( )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 (5)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 (6)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 (7)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 )

《祭十二郎文》知识点

《祭十二郎文》知识点 特殊句式 ⒈宾语前置 ①惟兄嫂是依 ②其又何尤 ③何为而在吾侧也 ⒉状语后置 (1)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2)吾佐戎徐州 ⒊被动句吾又罢去 ⒋省略句 (1)汝从(吾)于东 (2)既(吾)又与汝就食江南(3)吾佐戎徐州 ⒌感叹句 呜呼!其信然邪 ⒍反问句 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一古今异义: ①吾去汴州去:(古义)离开 (今义)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去 ②明年,丞相薨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③又可冀其成立邪成立:(古义)成家立业(今义)(组织、机构)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④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动摇:(古义)松动(今义)在两种对立的意见之间或在两条对立的行动路线之间摇摆不定 ⑤未可以为信也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⑥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几何:(古义)多少(日子),意指过不了多久(今义)多少(用于反问) ⑦其无知,悲不几时无知:(古义)(我)死后无知(今义)不懂情理;缺乏知识⑧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无意:(古义)没有心思(今义)不是有意的 ⑨然后惟其所愿然后:(古义)这样之后(今义)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

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 ⑩将成家而致汝成家:(古义)安家(今义)男子结婚 (11)虽然,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虽然:(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与之呼应 二通假字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 ②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③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世:通“逝”,死 ④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兆:通“垗 [zhào] ”,墓地 ⑤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⑥彼苍者天,曷其有极曷:通“何”,什么 ⑦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已:通

文言文知识检测

文言文知识检测 :班级: 第四单元 一、文言实词 1解释下列词意思 (1) 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④晋陶渊明独爱菊 (2)道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 ②行道之人弗受 ③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 ④伐无道,诛暴秦 ⑤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⑥道芷阳间行 (3)过 ①故尝与过宋将军 ②过与不及 ③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 (4)怜 ①可怜身上衣正单 ②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③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5)省 ①省兄河南 ②七省好事者 (6)善 ①嘻,善哉!技盍至此乎 ②善刀而藏之 ③素善留侯张良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7)许 ①引之长丈许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 ③时人莫之许也 (8)族 ①族庖月更刀,折也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③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④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⑤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9)卒 ①卒买鱼烹食 ②鲁肃闻刘表卒 ③然今卒困于此 ④五万兵难卒合 2.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字 (1)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至东城 (3)吾闻汉购我金.千斤,邑.万户 (4)于是项王乃欲东. 渡乌江 (5)骊山北.构而西.折 (6)辞楼下殿,辇. 来于秦 (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8)六王毕,四海一. (9)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 (10)西门豹簪笔磬. 折 (11)十二渠经.绝驰道 (12)苦. 为河伯娶妇 (13)不冠.不袜. (14)吾数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 我 (15)技盖.至此乎 (16)如宝. 装屏风 (17)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 (18)项王军壁. 垓下 (19)岸上赤而壁.立 (20)砉然向. 然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古今意义 (1)所见无非..牛者 (2)依乎天理..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释义: 1.已,同“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释义: 2.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释义: 3.厌,通“餍”,知足,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通“”,释义: 4.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通“”,释义: 5.知,通“智”,明智。

二、一词多义 1、贰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不迁怒,不贰.过 1、贰:①从属二主;②再,重复。 2、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④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2、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②把……作为边邑;③庸俗,鄙陋;④轻视,看不起。 3、许 ①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②杂然相许.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3、许:①答应,听从;②赞同;③约数; ④表处所,地方。 4、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③微.言大义 ④见微.知著 ⑤国势衰微. 4、微:①假如没有;②卑贱;③幽微,精妙;④隐蔽,不显露;⑤衰败。 5、敝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 ②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③使史更敝.衣草 5、敝:①损害,衰败;②敝:疲惫;③屦

坏,破旧。 6、焉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子亦有不利焉.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6、焉:①何,为什么;②哪里;③语气助词,如“啊”;④兼词,“于之”,在那里。 7、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⑥以.乱易整⑦阙秦以.利晋 7、以:①连词,因为;②介词,拿,来; ③连词,表顺承;④连词,表顺承;⑤介词,把;⑥介词,用;⑦连词,用来。 8、而

祭十二郎文知识点与练习附答案

韩愈《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苦无靠) 3、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4、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二、一词多义 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 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2、幸:①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4、省:①不省所怙(知道,动词)②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5、孤:①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②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 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6、长: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 ③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7、终:①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尽,动词)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②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 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 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②死而有知(灵魂,名词)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 “其”的用法 (一)、代词 1. 人称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或物,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其,代嫂嫂) ——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其,代韩会) ——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 ——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代死讯) ——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 (2)有时活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其,代十二郎)) ——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 2、指示代词。 (1)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那剩余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 (二)、语气副词(用在句首或谓语前) 1、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 呜呼!其信然矣!——唉!大概是真的了!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2、表示反诘,用法同“岂”,可译为“难道”。 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

最新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检测试题教学提纲

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检测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10分) 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惆怅(chàng)轻飏(yáng)载欣载奔(zǎi)倚南窗(yǐ) B.熹微(xī)盘桓(yuán)矫首(jiāo)棹孤舟(zhào) C.东皋(gāo)出岫(xiù)西畴(ch?u)眄庭柯(miǎn) D.遑遑(huáng)流憩(qì)盈樽(zūn)任去留(r?n) 2.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徐孺(rú)棨(qǐ)戟襜帷(w?i)星分翼轸(zhēn) B.萦(yíng)回胜饯(zhàn)涸(h?)辙钟鸣鼎(dǐng)食 C.东隅(yú)请缨(yīng)猖(chāng)狂衡阳之浦(fǔ) D.暇(xiá)日雨霁(jì)邺(ya)水遥襟甫(fǔ)畅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 A.逋.慢(bǔ) 拔擢.(zhu?) 期.功(qī) 轻飏.(yáng)抢.榆枋而止(qiāng) B.洗.马(xiǎn) 出岫.(xiù)抟.(tuán)弄睇眄.(miǎn)舸.(gě)舰迷津 C.北冥.(míng)优渥.(w?) 簪.(zān)笏遄.(chuán)飞决.(júe)起而飞 D.潦.(liáo)水台隍.(huáng)拔擢.(zhái)栖.隐(qī)门衰祚.薄(zhu?)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有误一组是() A.潦(lǎo)水逮(dài)捕叨(tāo)陪抢(qiāng)地 B.筵(yàn)席祚(zu?)薄联袂(mai)遄(chuán)飞 C.星宿(xiù)吐蕃(bō)付梓(zǐ)宁(nìng)可 D.逋(bū)慢拔擢(zhu?)供(gōng)养熟稔(rěn)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C.而御六气之辩 D.云销雨霁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表被动 B.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棹:长桨 C.眄庭柯以怡颜怡:使……现出愉悦 D.景翳翳以将入景:日光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抢.榆枋而止抢:触,碰。 B.我决.起而飞决:快速的样子。

基础知识过关测试——文言文阅读

基础知识过关测试——文言文阅读 姓名学号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①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②,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③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④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新唐书.李白传》)【注解】①兴圣皇帝:即西凉武昭王李暠,唐玄宗二年追谥。 ②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③靧:(huì)洗脸。④擿:(tì)挑剔,挑拨。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子天才英特 ..英特:才智超群。 B.帝欲官白,妃辄沮.止.沮止:阻止。 C.安禄山反,转侧 ..宿松、匡庐间转侧:翻来覆去。 D.白浮游 ..四方浮游:漫游。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更客任城”的“客”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B.力士素贵,耻.之。 C.递欲官.白,妃辄沮之。D.白自知不为亲近 ..所容。 3.下列句中的“之”字全指李白的一项是() (1)白之生(2)因以命之(3)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 (4)见郭子仪,奇之(5)力士素贵,耻之 A.(1)(2)(3) B (2)(3) C.(3)(4)(5) D (1)(2)(3)(5) 4.李白傲视权贵、不事权贵的一组是() (1)即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2)为任侠,轻财重施 (3)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4)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 (5)与知章……为“酒中八仙人” (6)益骜放不自修 (7)著官锦袍坐中,旁若无人(8)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A.(1)(3)(5) B.(2)(4)(7) C.(4)(6)(8) D.(1)(6)(8)

必修3文言知识检测 答案

《必修3》文言知识检测答案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危:高。 2.横绝:飞越。 3.坐:徒,空。 4.凋: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为铁青。 5.去:距离。盈:满、足。 6.胡为:为什么。乎:语助词,无义。7.或:倘若。匪:通“非”,不是。8.他日:往日。 9.省:以前。 10.苦:极。恨:遗憾。 11.因:于是。为:创作。 12.快:畅快。 13.凡:共。 14.老大:年纪大了。 15.却:退回。 16.暂:忽然,一下子。 17.可:难道,哪能。 18.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亦然:也是这样。 19.无如:没有像…… 20.加:更。 21.鼓:敲鼓,动词。之:无义,衬字。22.曳:拖着。走:跑,这里是逃跑。23.或:有的人。 24.直:仅仅,不过。是:这。25.何如:怎么样。 26.无:通“毋”,不要。 27.数罟:细密的网。胜:尽 28.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憾:遗憾。29.树:种植。30.衣:穿。 31.无:通“毋”,不要。 32.颁:通“斑”。负:背着东西。33.食:前一个,吃;后一个,指食物。 检:制止、约束。 34.涂:通“途”,道路。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35.何异于:与……相比,有什么不同。36.罪:归咎、归罪。岁:年成。37.劝:鼓励。 38.于:前一个,从;后一个,比。39.中:合乎。 40.有:通“又”。暴:晒。 挺:直。 41.就:靠近,接近。 42.而:连词,表修饰。 43.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44.假:借助,利用。致:到达。45.爱:吝惜。致:招纳。 46.水:用作动词,游水。绝:横渡。47.生:通“性”,资质、禀赋。48.焉:兼词,于此,可译为“从这里”或“在这里”。 49.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50.固:险固的地势。 51.固:牢固地。 52.席: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卷席子一样。53.斗:使……斗。 54.蒙:继承。因:沿袭。 55.从:通“纵”。 56.约:结。离:使离散。 57.延:引进。

“文言文基础知识题”配套检测—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基础知识题”配套检测 A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贺若敦,代人也。父统,为东魏颍州长史。西魏大统三年,执.刺史田迅以.州降,赐爵当亭县公。敦少有气干,善骑射。统之谋执迅也,虑.事不果,沉吟者久之.。敦时年十七,乃进策曰:“愿思全身远.害,不得有所顾念也。”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谓左右僚属曰:“我少从军旅,战阵非一。如此儿年时胆略者,未见其人,非唯成我门户,亦当为国名将。”明年,从河内公独孤信于洛阳,被围。敦弯三石弓,箭不虚发。乃言于.太祖。异.之,授都督。 (节选自《周书·贺若敦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执.刺史田迅以州降 (2)虑.事不果 (3)愿思全身远.害 (4)异.之,授都督 参考答案:(1)拘捕(2)担心(3)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4)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执刺史田迅以.州降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B.①沉吟者久之.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C.①统乃.流涕从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①乃言于.太祖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解析:选B A项,①介词,率领;②连词,表目的,用来。B项,二者都是衬音节助词,无实义。C项,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竟然。D项,①介词,向;②介词,表被动。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 译文:

(2)如此儿年时胆略者,未见其人,非唯成我门户,亦当为国名将。 译文: 参考答案:(1)当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人张世显暗中赶来袭击贺若统,贺若敦挺身而出与贼人交战,亲手斩杀七八个贼人,贼人才退走。[注意:潜,暗中;手,名词作状语,亲手;“敦挺身赴战”为省略句,应为“敦挺身(与之)赴战”] (2)像这孩子这样的年龄而有如此胆量谋略的,我还没有见过,他不仅能光耀我家的门庭,也应当会成为国家的名将。(注意:唯,仅) 参考译文: 贺若敦,是代地人。其父贺若统,任东魏的颍州长史。西魏大统三年,拘捕刺史田迅率领州人归降,赐爵为当亭县公。贺若敦从小有气魄才干,善长骑马射箭。贺若统谋划拘捕田迅时,担心事情没有结果,思虑了很长时间。贺若敦当时十七岁,就进献计策说:“若想保全自身远离祸害,不能有什么顾虑了。”贺若统于是流泪听从了他的建议,终于定了计谋归顺太祖。当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人张世显暗中赶来袭击贺若统,贺若敦挺身而出与贼人交战,亲手斩杀七八个贼人,贼人才退走。贺若统大喜,对左右的官吏说:“我年少从军打仗,经过的战阵不止一次了,像这孩子这样的年龄而有如此胆量谋略的,我还没有见过,他不仅能光耀我家的门庭,也应当会成为国家的名将。”次年,跟随河内公独孤信,在洛阳被包围。贺若敦使用三石硬弓,箭无虚发。独孤信告诉了太祖。太祖认为他是奇才,授任都督。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

祭十二郎文知识点总结

《祭十二郎文》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羞: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2、零丁:零丁孤苦(通“伶仃”,孤苦无靠) 3、世: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4、敛: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5、邪:其传之非其真邪(通“耶”) 二、一词多义 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2、幸:①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4、省:①不自所怙(知道,动词)②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5、孤:①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②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6、长: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③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7、终:①言有尽而情不可终(尽,动词)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②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 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 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②死而有知(灵魂,名词)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 11、世:①皆不幸早世。(通“逝”)②两世一身。(父子相继为一世,名词)③吾其无意于人世矣。(世间,天下,名词) 12、其:(本文中“其”的用法比较典型,故另行总结) 三、词类活用 1、西: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 2、东:东亦客也(方位名词作动词:在东边居住。名词“客”用作动词,客居) 3、夭: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使动,使……夭折) 4、业: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事业) 5、视:而视茫茫(动作名,视力) 6、致: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动,使……来) 7、全: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形作动) 8、殒: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丧亡,使动) 四、古今异义的词 1、成家:将成家而致汝(成家:①古义:安家。②今义:男子结婚。) 2、少年:吾与汝俱少年(少年:①古义:青年男子。②今义: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 3、志气:志气日益微(志气:①古义:精神。②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4、几何: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几何:①古义:多少。②今义:几何学。) 5、强者:少而强者不可保(强者:①古义:强壮的人(生理上)。②今义:坚强的人(心理上)。) 6、成立: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成立:①古义:成长立业。②今义:创立,有根据。) 7、当不复记忆(复:①古义:再,又。②今义:重复,往复) 8、吾去卞州(去:①古义:离开。②今义:往,到……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