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专业药品质量检测技术班级药检071 学号200703123124

论文 (设计) 题目: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学生姓名:刘江南

设计地点:江苏畜牧业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指导教师:赵丽职称讲师

论文完成时间: 2010年5月20日

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刘江南

药品质量检测技术

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银杏叶的主要药用成分,其黄酮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银杏叶的利用价值。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一正丁醇一正庚烷一水

微乳系统为流动相,预制聚酰胺薄层板为固定相,通过调节微乳系统的

极性,较好地分离出十几种银杏叶黄酮。与传统的流动相系统—有机溶

液系统相比,微乳系统显示出较强的分离优势。通过对大龄银杏叶不同

生长时期黄酮含量的测定与比较,分析银杏叶中黄酮含量随生长期的变

化规律,揭示出大龄银杏树采摘叶片的最佳时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

生长时期的银杏叶黄酮含量变化幅度较大,在1年中黄酮含量出现2次峰

值,8月份出现第1个峰值,黄酮含量为0.884%, 以后下降较快,10月叶

色发黄后又上升到最高值 0.977%。

关键词:银杏叶黄酮含量薄层色谱生长时期高效液相色谱

Title:In Gingko leaf flavonoid content determination

Liujiangnan

Drug quality testing technology

Abstract:Flavonoids are the main medicinal components of ginkgo biloba,its flavonoid content to

a large extent determines the value of ginkgo biloba use. 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 1-butanol 1-heptane microemulsion system of water as the mobile phase,

pre-polyamide thin-layer plate as the stationary phase, by adjusting the polarity of the

microemulsion system, well separated a dozen of flavonoids. Mobile phase with the

traditional system - the organic solution systems, the microemulsion system showed

strong separation advantage.Leaves of Ginkgo biloba on older growth and flavonoids

content during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of flavonoids of Ginkgo biloba in the

variation with growth phase, revealing the older leaves of ginkgo trees picking the

best tim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the content of

flavonoids in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1 year in the flavonoid content of 2 times the

peak, in August the first one peak appears, flavonoid content of 0.8844%, then

decreased rapidly in October leaves yellow color after rising to a maximum value

0.977%.

Key Words:Ginkgo biloba,Flavonoids content,TLC,Growth period,HPLC

.

1 前言

1.1 银杏叶的介绍

银杏(Ginkgo bilobal,又名公孙树,白果)系裸子植物门银杏科植物,有“活化石”之称,是当今地球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为我国特产,我国银杏资源拥有量占世界总量的75%左右,占世界首位[1,2]。银杏是中国特有而丰富的经济植物资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植物,除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外,银杏的果实和叶片也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银杏叶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干燥叶,又名白果叶。在我国古代已作为药用,其能“益心敛肺,化湿止泻,治胸闷心痛,心悸怔忡,痰喘咳嗽,泻利白带。[3]”银杏叶的研究始于本世纪60年代,由于发现其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的作用,能够改善心血管系统的渗透性、弹性及血液流变速度,对机体组织具有抗缺氧的能力,故引起国内外医药界的关注。利用银杏果叶的有效化学成分和特殊医药保健作用加工生产保健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正引起国内外研究、开发、生产单位的重视,各国众多企业竞相研制生产以银杏为原料的天然绿色产品,替代对人体健康有较大副作用的合成化学品,从而为中国的银杏资源的开发利用开辟了无比广阔的前景,迅速提高了银杏的利用价值及其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影响,为社会创造了就业和财富,为人类带来了健康和长寿。

1.2 银杏叶的作用

银杏叶能够抗衰老,消除人体自由基,改善血流量,增加脑供血。目前,银杏叶研究主要集中在多糖[4,5]、萜类内酯[6]、黄酮类化合物[7,8],银杏叶挥发油的提取及分析比较少。彭洪[9]采用水蒸气蒸馏及GC/MS分析鉴定出银杏挥发油17种化学成分;周维书[10]按中国药典法提取了挥发油并分析出35种化学成分。

1.2.1 改善血液循环

临床研究发现,银杏提取物能使血液粘稠度降低,并调节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减少或抑制微血栓的形成,并增加心脑的供血。通俗的解释,银杏能保护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免受伤害,并增强强度和弹性。加之,银杏能通过降低血小板(一个形成动脉硬化的关键因素)粘度、保护红细胞免受伤害并保持其分布均匀,因而可以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并能达到治

疗缺血性心脑疾病的目的。

1.2.2 防治脑梗死

目前,以脑梗死为代表的脑缺血性疾病已上升为人类第三大致死原因,成为倍受瞩目的常见多发病。发病患者急性期过后常留下许多后遗症,如行为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给患者及其家庭都造成很大的痛苦。对于此类疾病,目前最重要的防治手段是提倡使用神经保护剂。在神经保护剂的筛选中,许多科学家把目标定位于对中药的开发和研究上。其中,对银杏叶提取物,在临床也取得了肯定疗效。研究证实,银杏叶片提取物中的黄酮类物质可明显增加脑的血流量,提高脑组织耐缺氧能力;银杏内酯类物质中的内酯A、B,尤其是苦内酯B可以保护脑组织免受损伤;内酯类物质中的白果内脂可以保护神经细胞免受缺血性损伤。

因此,银杏叶提取物具有调节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脑血管,清除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等,保护脑组织免受缺血缺氧的损害。临床可用于治疗脑缺血、脑梗死、脑外伤后遗症、老年性脑功能障碍等。

1.2.3 防治冠心病及心肌梗死

冠心病是由于心肌的严重缺血而引起心肌的损伤和坏死,而急性心肌梗死是其临床的主要表现。急性心肌梗死在欧美国家已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美国每年大约有150万人发生,其中大约有1/3的人死亡。在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同样也是一个引起关注健康问题,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心肌梗死患病率在我国平均为1/100000,死亡率为患病率的10%。研究发现,银杏提取物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缺血心肌的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的症状等作用,不仅对冠心病、心绞痛有确切疗效,也能减低该疾病的发生率。

1.2.4 预防血凝块形成

血小板黏在一起,能使血凝块的形成,而血凝块会导致心脏病发作或中风,如果通往心脏的动脉里有血凝块,就会造成心脏病发作;如果血凝块停留在通往脑部的动脉里,就会造成中风。

黄酮类化合物对于抑制血小板凝集也有显著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对凝血因子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故表现出较好的抗凝血作用。黄酮类化合物还可降低血管

内皮细胞羟脯酸代谢,使内壁的胶原或胶原纤维含量相对减少,利于防止血小板粘附凝集和血栓形成,有利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11]。实验表明,不同浓度的黄酮类化合物对抑制血小板凝集有不同程度的作用[12]。另外还可以使处于异常状态下的血管功能恢复正常水平[13]。

1.2.5 具有抑制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迁移和过度增殖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等血管增生性疾病的基本特征。邻近受损的内皮细胞和进入内皮下层的吞噬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可促进中层的VSMC向内膜下迁移并过度增殖,同时分泌很多活性物质及细胞外基质成分,导致血管重构,一旦VSMC的增殖超过盘管的代偿能力,会导致血管壁增厚和血管腔变窄,最终引发急性心、脑血管病。银杏内酯能抑制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增殖。魏恩会等观察银杏内酯B对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是否用血管紧张素II诱导,GB与银杏内酯A和B的混合物均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SMC(主动脉平滑肌)的增殖,其机制与阻止细胞有丝分裂期有关,说明GB可抑制动脉壁SMC的增殖,该作用不完全取决于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的拮抗活性。

总的来说,银杏叶片制品临床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脑梗死等疾病已收到满意效果。但实际上,它对疾病的治疗作用还远不止于此。银杏叶片还能防治6种疾病,比如:防治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治疗哮喘;抗肿瘤[14];缓解急性肺损伤及抗衰老活性;对痔、静脉曲张的治疗作用;防治老年性痴呆症。

1.3 银杏叶的化学成分

黄酮类化合物是银杏叶的主要药用成分,其黄酮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银杏叶的利用价值。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我国泰兴银杏叶中所含黄酮类物质占 5.91%[15]。其中单黄酮类主要为山奈酚(Kaempferol)和槲皮素(Quercetin)的单、双和三糖甙化合物,糖元多为葡萄糖和鼠李糖;其他尚有异鼠李素(Isorhamnetin)、杨梅黄素及芸香甙等。双黄酮类有穗花杉双黄酮(Amentoflavone)、白果素(Bilobetin)、银杏双黄酮(Ginkgetin)、异银杏双黄酮及金松双黄酮等。此外尚有儿茶素类化合物4种。银杏叶含有的二萜内酯和倍半萜内酯均为其特有成分。现分离出的二萜内酯有银杏苦内酯A,B,C,M等4种,其中银杏苦内酯B(BN520210)的抗PAF活性最强;倍

半萜内酯为白果内酯(Bilobalide)。

1.4 银杏叶的剂型研究

我国银杏叶制剂的开发起步较晚,90年代起方呈蓬勃状态。1990年上海天工植物制品厂出品的银杏叶干浸膏已销往欧洲;1990年西安国药厂与沈阳药学院共同研制的出口用银杏叶标准提取物,其质量与法国Hawaiian Agronomics SA 公司的标准相一致;1991年湖南医工所与宁远县天然植物提炼厂合作研制,总黄酮含量按出口标准分别为16%及24% 2种规格,收率为2%~3%,已初步形成生产规模;上海药物所与康恩贝制药公司用银杏叶开发的制剂天保宁已上市,临床用作冠脉循环改善剂;国家“七五”中医药攻关项目银杏口服液于1992年在遵化制药厂投产。国外银杏叶提取物(Egb)剂型较丰富,有片剂、滴剂、薄膜片剂、胶囊、注射液、外用剂、酊剂、液体喷雾剂、洗剂、软膏、霜剂、气雾剂和口服液等[16]。银杏叶的各种提取物、各种制剂以及营养品等都要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只有严格的标准化,才能控制产品的内在质量。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质控标准是:银杏黄酮甙含量为20%~30%,银杏苦内酯A,B和J的含量为2.5%~4.6%,白果内酯为2%~4%,烷基酚含量小于1×10-6,单宁类物质原花色素含量小于10%。丁青龙等[17]曾对国内不同厂家的制剂进行质量测定,黄酮含量基本合格,但内酯含量不足,故国内银杏叶制剂的质量有待提高。

1.5 我国银杏叶制剂的发展前景

虽然我国在银杏叶制剂开发中还有很大空缺,但这主要是因为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不少厂家虽已生产出高质量的Egb,但由于竞争原因不肯公布其质量标准;另外国内提取银杏叶中有效成分的技术低、生产条件差、研究进展缓慢,也影响了银杏叶制剂的质量。鉴于这种情况应进一步加强对银杏叶制剂的研发工作,充分利用我国得天独厚的银杏树资源,采用先进、可靠、规范的检测方法,对我国各地银杏叶资源的品位加以评定,以期合理使用;大力开展其工艺研究,为提高产品质量不懈地进行工艺改进,使剂型多样化,争取出口;为开拓国内市场,应加大临床研究的进度,为推广应用创造条件;要开拓银杏叶提取物的用途,例如饮料、清凉口服液、复方制剂和化妆品等,其提取物十分稳定,不需要加乙醇或表面活性剂。相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银杏叶会被人们充分开发利用,从而造福人类。

2 实验部分

2.1 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2.1.1 仪器与材料

2.1.1.1 仪器与药品

薄层色谱紫外分析仪(天津市琛航科技仪器有限公司)、自动点样仪(天津市琛航科技仪器有限公司)、定量毛细管(天津市琛航科技仪器有限公司)、双槽展开缸(重庆玻璃仪器厂)、电吹风、聚酰胺预制板(台州四青生化材料厂)、新型喷雾瓶(华西医科大学仪器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正庚烷、三氯化铝、乙醇均为分析纯。

对照品:芦丁、槲皮素、GBE样品(均为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出品)。

2.1.1.2实验材料

银杏叶,2009年购于甘肃南邻地区。

2.1.2 实验方法

2.1.2.1 展开剂系统的筛选

2.1.2.1.1传统展开剂系统

传统展开剂系统一般为油液系统,极性较小。本实验用甲苯、醋酸乙酯和吡啶以不同比例作为展开剂,都仅能展开两三个点。不能较好分离银杏黄酮。

2.1.2.1.2微乳液系统的配制

按照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正庚烷=13.777:15.6:2.7(重量比)称取各试剂,加少量水制成微乳液。再依据微乳液的比例,加适量水,静置24h 备用。

2.1.2.2 配置供试品GBE液

取不同批次的银杏叶,剪碎后用甲醇提取,收集甲醇提取液、干燥后为棕黄色粉末。分别称取各批粉末适量配制甲醇溶液。

2.1.2.3 配置对照标液

称取芦丁,槲皮素标准样品配制成1mg/mL甲醇溶液,作为对照标准溶液。

2.1.2.4 配置指纹图谱对照液

称取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的银杏叶黄酮样品配制成2 mg/mL 甲醇溶液,作为对照品。

2.1.2.5 高效薄层色谱方法

用定量毛细管吸取对照品溶液、对照标液、GBE 样品液于聚酰胺膜上点样,直径约1mm ,吹干。以不同含水量的微乳液为展开剂,于已饱和的双槽展开缸中展开10cm ,取出烘干。均匀喷洒1%氯化铝乙醇溶液,烘干,于365nm 紫外灯下观察。

3.1.1 指纹图谱结果

3.1.1.1 影响展开效果的因素

3.1.1.1.1展开剂含水量对展开效果的影响

不同含水量的微乳液对银杏黄酮A 和B 某一成分移动影响(如图1-1)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204060

7080含水量%R f A B

A.实验室GBE 样品;

B.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GBE 样品

图1-1 银杏黄酮Rf 值与微乳液含水量的关系

从图1-1可以看出银杏黄酮的Rf 值随着微乳液含水量增加而下降。实验室样品GBE 在微乳液含水量较高时的砒值比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高。

随着微乳液含水量的降低,两者的Rf值相差不大,当含水量为65%~75%时,两者Rf值相同。

微乳液含水量与斑点形态的关系如表1-1所示。

表1-1 微乳液含水量与斑点形态的关系

微乳液含水量/% 半点个数清晰度△Rf 展开时间/h

20 2~3 模糊小 1.0

40 3~4 模糊小 2.0

60 8 拖尾严重小 3.5

67 12 清晰较大 4.5

70 12 少量拖尾小 6.0

80 8 拖尾严重小15.0

可以看出,在微乳液含水量67%左右时,Rf值约为0.6,其余成分的斑点较均匀清晰的分布上下,颜色亮黄,无拖尾,斑点间隔较大。在含水量为70%时,虽然斑点较多,但有少量拖尾,不能有效分离。综合考虑,宜选择含水量67%微乳液作为银杏黄酮分离的展开剂。

3.1.1.1.2酸度对展开效果的影响

由于黄酮中酚羟基的存在,使其略显酸性。中性展开剂对其附着能力差,斑点均有拖尾。而强酸易造成黄酮苷类分解,因此选择弱酸:甲酸调节酸度。实验证明,选择含展开剂体积8%的甲酸对银杏黄酮展开效果最好。

3.1.1.1.3饱和度对展开效果的影响

展开剂置入展开缸中,实验必须封闭饱和。未经饱和就展开的薄层板上,展开剂上行速度不一致,导致上线呈曲线,使实验无效,选择饱和时间为25min 为宜。

此外,展开板的种类、湿度、温度等均对银杏黄酮的分离有影响。硅胶类展开板对银杏黄酮吸附能力差,只能分离2~3个斑点;选择聚酰胺薄层板分离效果最好;展开通风橱内湿度以相对湿度为68%为最好;温度为室温。

3.1.1.2 薄层色谱指纹图谱结果

银杏叶黄酮的分离,以含水量67%的微乳体系-甲酸(92:8)为展开剂,聚酰胺薄层板为固定相。分离结果如图2所示。由色谱指纹图谱可见,银杏黄酮能被此微乳系统完全分离。样品3即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的银杏黄酮和其它样品一样,分离出12个点。

从色谱图可见,银杏叶中均含有芦丁和槲皮素,虽然两者的极性相差不大(黄酮苷的结构类似),但芦丁的分子量比槲皮素大,因此芦丁的Rf(0.528)比槲皮素的Rf(0.642)较小。各批次银杏叶的黄酮成分相差不大。紫外灯下各批次的黄酮斑点颜色为亮黄色。但由于随着季节和采摘时间的不同,银杏叶黄酮的成分有差别[18],所以斑点颜色有深浅。据此也可作为制订GBE的质量标准的依据。

1.槲皮素对照品;2.芦丁对照品;3.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GBE样品;4.GBE样品A;5.GBE样品B;6.GBE样品C;7.GBE样品D

图1-2 各批银杏叶薄层色谱指纹图谱

3.1.1.3 银杏黄酮分子结构对Rf的影响

样品的极性越大,则被吸附剂吸附得越牢固,在相同条件下,迁移速率就越

小,在色谱图上的Rf值就越小。色谱图的下部,是黄酮极性大的成分,如黄酮的盐酸盐等。中部为槲皮素和芦丁,槲皮素是芦丁的一种分解产物。推测有可能是在提取或分析过程中,使芦丁有所分解。上部是比槲皮素极性更小的黄酮,如二氢黄酮及其化合物等。可以剪开斑点,溶于甲醇过滤后在HPLC上精确分析。

4.1.1 讨论

由十二烷基硫酸钠—正庚烷—正丁醇以13.77:15.6:2.7的比例溶于67%的水中组成的微乳体系,适合于分离银杏叶黄酮。该微乳液加入8%体积的水,可以有效防止黄酮斑点的拖尾。梁淑芳等用微乳体系分离沙棘黄酮得8个斑点[19],马柏林等也用此方法分离杜仲黄酮得9个斑点[20]。在其他人的微乳液基础上,结合黄酮的结构特点,调节微乳系统的极性,温度和湿度,分离出银杏叶提取物黄酮斑点12个。改善了GBE的薄层色谱分离技术,为平面色谱在中药鉴定和色谱分析中的应用展示了良好的前景。薄层色谱法在中药分析中有以下特点:对被分离物质的性质没有限制,使用范围广;固定相使用一次,样品预处理较简单;薄层具有多路柱效应,可同时进行每个样品的分离,所以样品的分析时间短;不受一种监测器的限制,在同一色谱柱上可根据被分离化合物的性质选择多种检测方法进行定性或定量,并且可以重复测定;当吸附剂高效化、定量分析仪器化、自动化后,提高了薄层色谱的分辨率及重现性。因此气相色谱法和高效色谱法不能代替薄层色谱法。

用薄层色谱指纹图谱方法分析了几批银杏叶提取物,符合中药指纹图谱对薄层色谱技术的要求,且操作简单、设备易得,非常适合我国的国情。为银杏叶药材的标准化种植,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简便、经济可靠的方法

3 对银杏叶发展的展望

当今国内外对于银杏叶的化学成分的研究很多,各国科学家已经从银杏叶中分离鉴定出很多成分,并从中发现了重要的活性成分。面对银杏叶中不断涌现的新的化学成分,有必要对其结构进行归纳、总结。银杏叶及其提取物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其中银杏叶黄酮、萜内酯和聚异戊烯醇是主要的药效成分,具有显著的疗效,且无明显副作用。目前,国内关于银杏叶化学成分的

研究,只是针对总黄酮、银杏内酯(A,B)、白果内酯,而对其他化合物的研究较少,这主要是提取分离获得的物质数量有限,制约了进一步对活性的研究。如果能在活性方面作深入的研究,开展构效关系的分析,可以更有效地促进银杏叶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 梁立兴.加入WTO对中国银杏产业的影响和对策.林业科技通讯,2001,

(2):29~31

2. 苏瑞强,周宗仪,辛建玲.高新技术在银杏叶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研究.时珍国医国药,1998(6):549~550

3.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436

4. 黄桂宽.银杏叶多糖的化学研究.中草药,1997,28(8):459

5. 于荣敏.银杏叶多糖的分离纯化及鉴定.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9,20(5):217

6. 虞杏英.HPLC测定银杏叶中的银杏内酯B.药物分析杂志,1993,13(2):85

7. 张毅平,张仲平.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香椿叶、银杏叶的黄酮含量.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3,(3):26~29

8. 陈西娟,王成章,叶建中.银杏叶化学成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生物质化学上程,2008,(4):57~62

9. 彭洪,郭振德,刘莉玫,等.银杏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广州化学,1995,(2):6~l0

10. 周维书,周震.银杏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巾囤药学杂志,1999,(5):31~35

11. 裴凌鹏,惠伯棣,金宗濂,等.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及其制备技术研究进展.食品科学,2004,25(2):203~207.

12. 尹钟诛.葛根素对人和动物血小板聚集性和5一HT释放的影响.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1,3(增刊):44.

13. 丁之恩.银杏叶的利用价值及其研究进展.经济林研究,2003,21(4):128~130.

14. MotwaniM,LiX.Schwarfz GK. Flavopiridol,a 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prevents spindle inhibitorinduced endoreduplication in human cancer cells Clin Cancer Res,2000,6(3):924~932

15. 龚跃新.银杏外种皮与银杏叶中黄酮含量的比较.中草药,1991,22(8):376

16. 营佳.银杏叶药用研究概况.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6,71(1):44

17. 丁青龙,赵勇,刘树东等.不同厂家银杏叶制剂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中国新药杂志,1997,6(6):455

18. 汤国红.银杏树24小时内总黄酮的含量变化.时珍国医国药,2002,13(6):91~95

19. 梁淑芳,马柏林.沙棘黄酮的微乳薄层色谱分离鉴定研究.沙棘,2001,

(1):19

20. 马柏林,梁淑芳.杜仲黄酮的微乳薄层色谱分离鉴定研究.西北林学院学报,2001,16(2):72~74.

21. 张蕾,陈骁鹏,董小平.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银杏叶胶囊含量.江苏药学与临凑研究杂志.2004,12(1):29~32.

2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接和国药典.一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281~282.

致谢

本论文是在赵丽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选题、方案设计、实验安排中疑难问题的解答到论文的撰写都得到了老师的悉心指导。几个月来,指导导师给予我无微不至的指导和关怀。指导老师对事业的执着、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忘我的工作精神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典范。对学生无私的教诲,使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我的家人、我的朋友在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使我能够坚强的面对一切,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

在论文完成过程中得到了同事苏州职业大学尤神龙的关心、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最后,对三年中所有曾经关心,支持和帮助过我的各位老师、同学再一次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药物综述-黄酮类化合物

药物综述——黄酮类化合物 关键词:黄酮类;来源;发展史;药理作用;不足之处 摘要:黄酮类化合物分布广泛,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但目前,黄酮类药物仍有些不足之处。 正文: 1.发展史:黄酮类化合物的发现历史十分悠久。早在二十世30年代初,欧洲一 位药物化学家在研究柠檬皮的乙醇提取物时无意中得到一种白色结晶,将其命名为“维生素P”。动物试验证实:维生素P的抗坏血作用胜过维生素C10倍。2年后,这位科学家进一步发现:维生素 P实际上是一种由黄酮组成的混合物而非单一物质,故后来有人形象化地将维生素P更名为柠檬素。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保健产品首次引起国际医药界的注意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法国一家保健食品厂商率先推出具有市场引导作用的黄酮类保健新品“碧萝芷”。它是从法国地中海沿岸地区生长的一种主要树种“滨海松”树皮中提取的一种黄酮混合物。由于碧萝芷能预防和治疗西方国家极为常见的冠心病与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故上市后销售情况极为红火。在上市10年以后,临床医学研究人员不断发现碧萝芷有不少令人感兴趣的新用途,其中包括抗哮喘、防止长期抽烟引起的脑动脉硬化与脑血栓形成以及降血压作用等。据科学家研究,法国生产的碧萝芷含有极其复杂的黄酮成分,其中包括:儿茶素、表倍儿茶素、紫杉素、原花青素及其单体、2倍体、3倍体与多倍体混合物。正是这些复杂的黄酮构成碧萝芷多样化药理作用的基础。 2.来源: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体多酚类的内信号分子及中间体或代谢物, 包括黄酮、异黄酮、黄酮醇、异黄酮醇、黄烷酮、异黄烷酮、查耳酮等,最集中分布于被子植物中。如黄酮类以唇形科、爵麻科、苦苣苔科、玄参科、菊科等植物中存在较多;黄酮醇类较广泛分布于双子叶植物;二氢黄酮类特别在蔷薇科、芸香科、豆科、杜鹃花科、菊科、姜科中分布较多;二氢黄酮醇类较普遍地存在于豆科植物中;异黄酮类以豆科蝶形花亚科和鸢尾科。 植物中存在较多。在裸子植物中也有存在,如双黄酮类多存在松柏纲、银杏纲和凤尾纲等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能够改变机体对变能反应原、病毒及致癌物反应的能力,并保护机体组织不受氧化性侵袭的伤害,因此具有"天然生物反应调节剂"的美称。黄酮类化合物一般存在于蔬菜和水果的可食性果肉中。当把它们从中分离出来后,其味道有些发苦,如桔子、柠檬、葡萄和柚等这些柑桔类植物是黄酮类化合物特别丰富的来源。许多植物如樱桃、葡萄、蔷薇果、青椒、花茎甘蓝、洋葱和番茄等,以及许多草药如越桔、银杏、乳蓟等都含有高质量的黄酮类化合物。此外,多种植物的叶、干和根部也发现了一些黄酮类化合物,如山茶花报春黄甙(干燥后用来生产绿茶和黑茶)的叶子,松树皮和成熟和葡萄籽是各种黄酮类化合物的最好来源。 3.药理活性: a.心血管系统活性。不少治疗冠心病有效的中成药均含黄酮类化合物。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不仅有明显的扩冠作用,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对心肌缺血性损伤有保护作用,对心肌缺氧性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还有有抗心率失常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分析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分析 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构成为C-C-C方式,广泛存在于包括众多植物中,属于植物次级代谢产物。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来源广、生物活性多、毒副作用小等特点,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古味伍绛木樨茶对其药理作用进行分析如下。 1 心血管系统作用 1.1 抗心律失常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黄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可以有效地减少其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减轻发作频率,能对抗乌头碱、哇巴因和氯仿诱发的心律失常,其可能的机制为总黄酮可降低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值(APA),延长动作电位时程(APD)。 1.2 抗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AS)疾病进程的一个主要原因为,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修饰,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抑制LDL氧化作用,抗平滑肌增殖,清除自由基,从而有效地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损伤。 1.3 扩血管作用总黄酮具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的作用,抑制血管内皮素(ET)的生成,扩张冠脉血管,改善心肌的血氧供应,对心血管系统起到改善作用,从而 起到血管扩张的作用。 1.4 抗凝血作用总黄酮体外给药可抑制花生四烯酸和胶原纤维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作用,改善血液流变性,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动物试验表明,大鼠皮下注射大剂量肾上腺素和冰水浸泡法,造出急性血瘀证大鼠模型,即血流变性呈轴稠状态的实验动物,通过饲喂山楂叶总黄酮(HLF),可显著降低红细胞(RBC)聚集指数、血浆比轴度,从而改善血瘀状态。银杏黄酮单独应用其抗凝作用不如蚓激酶,两者合用后抗凝效果加强,但溶栓作用并没有改善。 1.5 抗血脂作用维生素D3加脂肪乳剂造成大鼠高脂血症模型,在给予了麦胚总黄酮类后,可显著提高大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降低实验性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酚甘油含量。 2 抗炎调节免疫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作用机理为作用于细胞正常的有丝分裂过程,调节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分泌过程,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释放慢反应致炎物质,如中性粒细胞溶酶体酶、白三烯、组胺、前列腺素等,调节巨嗜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直到抗炎和免疫调节的作用。穿卜草中分离得到黄酮提取物可显著清除炎性因子,鸡蛋清致大鼠足肿胀、醋酸所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等急性炎症反应,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 抗菌抗病毒作用 3.1 抗菌作用甘草黄酮提取物在体外,可有效抑制白色念珠菌、黑根霉、灰葡萄抱、意大利青霉等真菌。同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新型隐球菌、枯草杆菌、绿脓杆菌、烟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抑制作用,亦能明显抑制的生长。 3.2 抗病毒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对多种病毒具有抑制作用,芦丁能抑制流感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黄芪总黄酮对人疤疹病毒(HSV21)感染的豚鼠皮肤,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异黄芪282甲醚能显著抑制流感病毒。总之黄酮类对于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疤疹病毒、登革热病毒、腺病毒、肝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冠状病毒等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3 抗HIV活性许多黄酮类化合物均有抗匀陨灾活性,其作用的靶点均分别为作用于HIV逆转录酶、HIV 蛋白酶、HIV整合酶,作用于HIV启动子,没有明确作用点的黄酮类化合物等。其中黄芩素可对抗中逆转录酶。 4 抗肿瘤抗癌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对于肿瘤细胞的增长繁殖具有显著地抑制作用。其作用机理为促进抑癌基因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干预肿瘤细胞信号转导、促进抗肿瘤细胞增殖等。黄酮类化合物抗癌抗肿瘤作用的效果,主要体现为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且二者之前具有显著相关性,抗自由基及氧化应激的能力强,则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测定的研究进展 简要: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又称生物黄酮(Bioflavon-oids)或植物黄酮,是植物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次级代谢产物,黄酮类化合物有着广泛的生物活性和多种药理活性,比如抗氧化、抗炎、抗诱变、抗肿瘤形成与生长等,特别是近年来关于黄酮在心血管、脑血管、肿瘤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此外黄酮类物质还有低毒性的特点,因此长期以来一直是天然药物和功能性食品研究开发的热点[1]。 关键词:黄铜,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前言:黄酮类物质是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一种天然有机物。植物界中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芸香料、唇形科、豆科、伞形科、银杏科、菊科等。根据化学方法定义黄酮类物质为含一个共同的苯基苯并二氢吡喃环结构,有一个或多个羟基取代基,包括其衍生物。在食物中,黄酮类物质一般以酯类、醚类或配糖类衍生物及混合物的形式存在,共有5000 多种化合物。对于哺乳动物,只能通过饮食获取黄酮物质,这些食物包括水果、蔬菜、谷物、坚果、茶及红酒。在日常膳食中,黄酮类物质通常表现为具有抗氧化性的羟基衍生物形态,显示出多种生物活性,对于一些疾病,例如癌症和心血管疾病,胃和十二指肠的病理性失调,以及病毒和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此外,类黄酮还被发现有广泛的药物特性,包括抗氧化性、抗过敏、抗病毒及预防糖尿病,对肝和胃的保护,抗病原体及抗瘤活性。除在医药工业上已广泛应用其生理活性外,目前也将黄酮类物质作为功能食品的添加剂[2] 。 (一)测定黄铜的几种方法 1 紫外分光光度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具有重复性好、准确、简便、易掌握、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 加之所需试剂便宜易得, 因此该方法应用于测定植物中黄酮含量最为广泛[ 3]。 1.1 直接测定法 大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存在桂皮酰基和苯甲酰基组成的交叉共轭体系, 其MeOH 谱200 nm~400 nm的区域内存在两个主要的紫外吸收带, 峰带I(300 nm~400nm)和峰带Ⅱ( 220 nm~280 nm)[ 4]。 1.2 比色法 向供试样品中加入显色剂后测定吸光度以测定其含量, 这种方法称为比色法。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若具有3- 羟基、5- 羟基或邻二酚羟基, 易于与金属盐类如铝盐、锆盐、锶盐、镁盐等反应, 生成有色金属络合物。常用于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的金属盐试剂有Al(NO3)3、A1Cl3等,这些络合物作用在光

大米中镉的测定

大米中镉的测定 食品中镉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并掌握原子吸收法测定食品中的镉含量的方法与原理; 2熟悉并能熟练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二、实验原理 试样经灰化或酸消解后,注入一定量样品消化液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石墨炉中,电热原子化后吸收nm共振线,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吸光度值与镉含量成正比,采用标准曲线法定量。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附石墨炉;镉空心阴极灯;电子天平:感量 为mg和1 mg;可调温式电热板、可调温式电炉;马弗炉;恒温干燥箱;压力消解器、压力消解罐;微波消解系统:配聚四氟乙烯或其他合适的压力罐 2.试剂: 1)硝酸溶液(1%):优级纯,取mL硝酸加入100mL水中,稀释至1000 mL。 2)盐酸(HCl):优级纯:取50 mL盐酸慢慢加入50 mL水中。 3)硝酸高氯酸混合溶液(9+1),取9份硝酸与1份高氯酸混合。 4)磷酸二氢铵溶液(10 g/L):称取g磷酸二氢铵,用100 mL硝酸溶液(1%)溶解后定量移入1000 mL容量瓶,用硝酸溶液(1%)定容至刻度。 5)镉标准储备液(1000 mg/L):准确称取1g金属镉标准品(精确至g)于小烧杯中,分次加20 mL盐酸溶液(1+1)溶解,加2滴硝酸,移入1000 mL 容量瓶中,用水定容至刻度,混匀;或购买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准物质。 6)镉标准使用液(100 ng/mL):吸取镉标准储备液mL于100 mL容量瓶中,用硝酸溶液(1%)定容至刻度,如此经多次稀释成每毫升含ng镉的标准使用液。 7)镉标准曲线工作液:准确吸取镉标准使用液0 mL、mL、mL、mL、mL、mL于100 mL容量瓶中,用硝酸溶液(1%)定容至刻度,即得到含镉量分别为0 ng/mL、ng/mL、ng/mL、ng/mL、ng/mL、ng/mL的标准系列溶液。 四、仪器条件 仪器参考条件:波长nm,狭缝nm~nm,灯电流2 mA~10 mA,干燥温度105℃,干燥时间20 s;灰化温度400℃~700℃,灰化时间20 s~40 s;原子化温度1300℃~2300℃,原子化时间3 s~5 s;背景校正为氘灯或塞曼效应。

类黄酮的生理活性功能及应用

类黄酮 类黄酮(Flavonoids)是植物重要的是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它以结合态(黄酮苷)或自由态(黄酮苷元)形式存在于水果、蔬菜、豆类和茶叶等许多食源性植物中。槲皮素(Quercetin)是最典型的类黄酮,其在C3位羟基上结合糖分子即形成植物中普遍的成分—芸香苷(芦丁)。柑橘属的多种水果均含有大量的黄酮化合物,如橘红素(Tangeretin)和川陈皮素(Nobiletin)。大豆中含有一种异黄酮化合物—大豆异黄酮,茶叶中的茶多酚是由没食子酸和类黄酮—儿茶酚组成。 在Ames检验中发现,槲皮素具有致诱变性,但没有代谢活性,但在反应系统中加入肝提取物可明显增加其诱变活性。长期的动物饲喂研究表明:槲皮素不仅不是致癌物质,而且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事实上,在已发现61种黄酮化合物中,有11种具有抗突变作用,,其中有多种对致癌物诱导的动物模型恶性肿瘤有抑制作用,如橘红素和川陈皮素等。 类黄酮又称生物类黄酮,为人类饮食中含量最丰富的一类多酚化合物,广泛存于水果、蔬菜、谷物、根茎、树皮、花卉、茶叶和红葡萄酒中。目前为止,已经确认有四千多种不同的类黄酮。类黄酮可进一步分为: 黄酮醇类:最常见的类黄酮物质,如:槲皮素、芸香素。槲皮素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中,以红洋葱的含量最高。 黄酮类或黄碱素类:如木犀草素、芹菜素,分别含于甜椒和芹菜。 黄烷酮类:主要见于柑橘类水果,如橙皮苷、柚皮苷。 黄烷醇类:主要为儿茶素,绿茶中含量最丰,红茶的儿茶素含量约减少一半。 花青素类:主要为植物中的色素,不同植物含量不一。 原花青素类:葡萄、花生皮、松树皮中都含有丰富的原花青素。 异黄酮类:主要分布于豆类食品,目前已证明具有抗乳癌和骨质疏松的作用。 3、生物类黄酮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 3.1清除自由基 黄酮类化合物属于酚类物质,可熬合金属离子,其分子物质基础是黄酮类分子中的3

YBB00372004砷锑铅镉浸出量测定法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药品包装容器(材料)方法标准 (试行) YBB00372004 砷、锑、铅、镉浸出量测定法 Shen Ti Qian Ge Jin chuLia ng Cedi ngfa Tests for release of arse nic an tim ony lead and cadmium 本法适用于各类药用玻璃容器及管材中的砷、锑、铅、镉浸出量的测定。 供试液的制备 供试品为容器时取样量见下表: 表1玻璃容器容量与取样数量 供试品为玻璃管时,取总表面积(包括每截管的内、外衰面及两 端的截面)约为500cm2的玻璃管,两端截面细工研囊后作为供试品。 供试液制备将容器供试品清洗干净,并用4%(v/v)乙酸溶液灌装至满口容量的90%,

对于安瓶瓿等容量较小的容器,则灌装乙酸溶液至瓶身缩肩部.用倒置烧杯(需用平均线热膨胀系数a (20C?300C)约为3.3X 10-6K^1硼硅玻璃制成,新的烧杯须经过老化处理)或惰性材料铝箔盖住口部。 98C蒸煮2小时。冷却后取出供试品,溶液即为供试液。 将玻管供试品清洗干净,置入装有4%(v/v)乙酸溶液1000mL的玻璃容器(玻璃容器不应含有砷、锑、铅、镉元素)中,98C蒸煮2 小时.冷却后取出供试品,溶液即为供试液。 1砷浸出量测定法 试验原理供试液中含有的高价砷被碘化钾、氯化亚锡还原为三价砷.然后与锌粒和酸反应产生的新生态氢,生成砷化氢,经银盐溶液吸收后,形成红色胶态物,与标准曲线比较,测定其含量。 测定法精密量取供试液10mL、空白液10mL、标准砷溶液(每 1 mL 相当于I 卩g 的As) 1 mL、2mL、3 mL、4 mL、5 mL (必要时可根据样品实际情况调整线性范围),分别置测砷瓶中,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忸J砷盐检查法第二法操作,用分光光度法,在510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以浓度为X轴,以吸收度为Y 轴,绘制标准曲线.与标准曲线比较确定供试品的浓度。 结果表示方法玻璃容器以As (mg/L)表示。药用玻璃管材以 As (mg/dm2)表示。 2锑浸出量测定方法 试验原理孔雀绿(C23H25N2CI)与五价锑离子形成绿色络合物,经甲苯萃取,提取有机相进行比色,与标准曲线比较,测定其含量.

黄酮含量的测定

黄酮含量的测定 1.提取(以麦苗粉为例) 根据仿生学原理,人体胃、小肠、大肠的体液酸度最佳pH分别为2.0,7.5,8.3。称取1g麦苗粉末,选用乙醇-水作为浸取剂,模拟胃肠道的pH,分别调pH值2.0,7.5,8.3,在60℃下超声50min,合并3次提取剂,,定容。 工艺流程:1g麦苗粉末→一次提取(加入10ml70﹪的乙醇,乙醇pH2.0)→抽滤→留渣继续二次提取,滤液保存→二次提取(加10ml70﹪的乙醇,提取剂pH7.5)→抽滤→留渣继续三次提取,滤液保存→三次提取(加入10ml70﹪的乙醇,乙醇pH8.3)→合并三次滤液→定容至30mL→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测吸光值。 麦苗汁的提取 直接从榨汁后定容至100ml的麦苗汁中取36.5ml,加入85.2ml无水乙醇,60℃超声提取150min。 2.试剂配置 芦丁标准液:准确称取芦丁标准品7.5mg,用50%乙醇溶解并定容至25mL,得到浓度为300mg/mL的芦丁标准溶液。 10% Al(NO3)3溶液:称取5g Al(NO3)3,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50mL。 5% NaOH 溶液:称取2.5g NaOH,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50mL。 5% NaNO2 溶液:称取2.5g NaNO2,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50mL。 0.05mol/L Tris-HCl缓冲液(pH=8.2):0.1mol/L Tris 50mL,加入0.1mol/L HCl 22.9mL,混匀,稀释定容至100mL。 3 mmol/L 邻苯三酚-HCl溶液:准确称取0.0189g邻苯三酚,用10 mmol/L HCl溶解并定容至100mL。 9mmol/L水杨酸-乙醇:准确称取1.2430g水杨酸,用95%乙醇溶解并定容到1000mL 容量瓶中。 9mmol/L FeSO4:准确称取1.3680g FeSO4,定容到1000mL容量瓶中。 10mmol/L HCl:准确量取83.3mL分析纯HCl,定容到100mL容量瓶中。 8.8 mmol/L H2O2 溶液:吸取0.109mL 30% H2O2,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500mL。 3.标准曲线的绘制 准确称取芦丁标准品15mg,用50%乙醇溶解并定容至50mL,得到浓度为0.3mg/mL的芦丁标准溶液。取7支试管编号,分别按表1中所给的量加入各种试剂,并测定其吸光值。 表6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 试剂0(mL) 1(mL) 2(mL) 3(mL) 4(mL) 5(mL) 6(mL) 芦丁标准溶液0 0.5 1.0 1.5 2.0 2.5 3.0 50%乙醇 3.0 2.5 2.0 1.5 1.0 0.5 0 5% NaNO2 溶液0.4 0.4 0.4 0.4 0.4 0.4 0.4 10% Al(NO3)3 溶液0.4 0.4 0.4 0.4 0.4 0.4 0.4 5% NaOH 溶液 4.0 4.0 4.0 4.0 4.0 4.0 4.0 蒸馏水 2.2 2.2 2.2 2.2 2.2 2.2 2.2 加入5% NaNO2 溶液0.4 mL后,摇匀,放置6min ;加入10% Al(NO3)3 溶液0.4 mL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_王慧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王 慧 (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101) 摘 要: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多酚化合物,有许多潜在的药用价值。现就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抗氧化抗衰老、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开发利用该类药物提供参考。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综述文献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9X (2010)09-0347-04 收稿日期:2010-05-31 作者简介: 王慧(1974-),女,山东临沭人,主管药师,从事质量控制工作 E-mail : wanghui0602@https://www.360docs.net/doc/787045780.html, Progress in Bioactivity of Flavonoids WANG Hui (Shandong Bausch & Lomb Freda Phar. Co., Ltd., Jinan 250101, China ) Abstract: Flavonoids are polyphenols widely found in nature and they have many potential medicinal valu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gress in anti-tumor, anti-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ti-oxidation and anti-aging, antibacterial and antivirus, immunological regulation of flavonoids, which can provide th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flavonoids. Key Words: flavonoids; bioactivity; review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低分子植物成分,具有C6-C3-C6 基本构型,为植物体多酚类代谢物。主要分为黄酮及黄酮醇类、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黄烷醇类、异黄酮及二氢异黄酮类、双黄酮类,以及查尔酮、花色苷等[1]。黄酮类化合物独特的化学结构使其对哺乳动物和其它类型的细胞有重要的生物活性。黄酮类化合物有高度的化学反应性,例如清除生物体内的自由基;又有抑制酶活性、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炎症、抗过敏、抗衰老、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并发症等药理作用,且无毒无害。黄酮类化合物还是茶及黄芩、银杏、沙棘等众多中草药的活性成分。因此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进展很快。1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黄酮类化合物多为晶体且有颜色,少数如黄酮苷类为无定形粉末,除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及黄烷醇有旋光性外,余者则无。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度因结构及存在状态(苷或苷元、单糖苷、双糖苷或三糖苷)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游离态苷元难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其中,黄酮、黄酮醇、查儿酮等平面型分子因堆砌较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大,故更难溶于水;而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等系非平面型分子,排列不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小,有利于水分子进入,水溶解度稍大[2]。 2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2.1 抗肿瘤活性 黄酮类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干预信号转导、影响细胞 [11] Denyer S P, Baird R M. Guide to microbiological control in pharmaceuticals and medical devices[M].2nd ed. Boca Raton: CRC Press, 2006: 325-326. [12] Mao k, Masafumi U, Takeshi K, et al Evaluation of acute corneal barrier change induced by topically applied preservatives using corneal transepithelial electric resistance in vivo [J].Cornea , 2010, 29(1): 80-85. [13] Noecker R. Effects of common ophthalmic preservatives on ocular health[J]. Adv Ther , 2001, 18: 205-215. [14] Kostenbauder H B. Phys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ctivity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Block S S. Disinfection, Sterilization and Preservation[M]. 3rd ed. PhiladelpHia: Lea and Febiger, 1983: 811-828. [15] Berry H, Michaels I. The evaluation of the bactericidal activity of ethylene glycol and some of its monoalkyl ethers against Bacterium coli [J]. J Pharm Pharmacol , 1950, 2: 243-249.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黄酮类化 合物结构中常连接有酚羟基、甲氧基、甲基、异戊烯基等官能团。此外,它还常与糖结合成苷。多数科学家认为黄酮的基本骨架是由三个丙二酰辅酶A和一个桂皮酰辅酶A生物合成而产生的。经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了A环来自于三个丙二酰辅酶A,而B环则来自于桂皮酰辅酶A[1]。1、分类: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2-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可将主要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类:黄酮类(flavones)、黄酮醇(flavonol)、二氢黄酮类(flavonones)、二氢黄酮醇类(flavanonol)、花色素类(anthocyanidins)、黄烷-3,4二醇类(flavan-3,4-diols)、双苯吡酮类(xanthones)、查尔酮(chalcones)和双黄酮类(biflavonoids)等十五种。另外,还有一些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很复杂,其中包括榕碱及异榕碱等生物碱型黄酮。2、理化性质: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以苷类形式存在,并且由于糖的种类、数量、联接位置及联接方式不同可以组成各种各样黄酮苷类。组成黄酮苷的糖类包括单糖、双糖、三糖和酰化糖。黄酮苷固体为无定形粉末,其余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性固体。黄酮类化合物不同的颜色为天然色素家族添加

了更多色彩。这是由于其母核内形成交叉共轭体系,并通过电子转移、重排,使共轭链延长,因而显现出颜色。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乙醇、甲醇等级性强的溶剂中;但难溶于或不溶于苯、氯仿等有机溶剂中。糖链越长则水溶度越大。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酸性强弱因酚羟基数目、位置而异。3、显色:1.盐酸-镁粉(或锌粉) 反应为鉴定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颜色反应,反应机理现在认为是因为生成了阳碳离子缘故[1]。2.四氢硼钠(NaBH4)是对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专属性较高的一种还原剂,产生红~紫色。而与其它黄酮类化合物均不显色。3. 黄酮类化合分子中常含有下列结构单元,故常可与铝盐、铅盐、锆盐、镁盐、锶盐、铁盐等试剂反应,生成有色络合物。与1%三氯化铝 或硝酸铝溶液反应,生成的络合物多为黄色(λmax=415nm),并有荧光,可用于定性及定量分析。4、黄酮对身体的好处黄酮广泛存在自然界的某些植物和浆果中,总数大约有4千 多种,其分子结构不尽相同,如芸香苷、橘皮苷、栎素、绿茶 多酚、花色糖苷、花色苷酸等都属黄酮。不同分子结构的黄酮可作用于身体不同的器官,如山楂--心血管系统,兰梅-- 眼睛,酸果--尿路系统,葡萄--淋巴、肝脏,接骨木果--免疫系统,平时我们可以通过多食葡萄、洋葱、花椰莱、喝红酒、多饮绿茶等方式来获得黄酮,作为身体的一种补充。 黄酮的功效是多方面的,它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剂,可有效清

黄酮类化合物

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构成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是() A. 6C-6C-6C B. 3C-6C-3C C. 6C-3C D. 6C-3C-6C E. 6C-3C-3C 2.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 A. 具有色原酮 B. 具有色原酮和助色团 C. 具有2-苯基色原酮 D. 具有2-苯基色原酮和助色团 E.结构中具有邻二酚羟基 3.引入哪类基团可使黄酮类化合物脂溶性增加() A. -OCH3 B. -CH2OH C. -OH D. 邻二羟基 E. 单糖 4.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加深,与助色团取代位置与数目有关,尤其在()位置上。 A. 6,7位引入助色团 B. 7,4/-位引入助色团 C. 3/,4/位引入助色团 D. 5-位引入羟基 E. 引入甲基 5.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是因为其分子结构中含有() A. 糖 B. 羰基 C. 酚羟基 D. 氧原子 E. 双键 6.下列黄酮中酸性最强的是() A. 3-OH黄酮 B. 5-OH黄酮 C. 5,7-二OH黄酮

D. 7,4/-二OH黄酮 E. 3/,4/-二OH黄酮 7.下列黄酮中水溶性性最大的是() A. 异黄酮 B. 黄酮 C. 二氢黄酮 D. 查耳酮 E. 花色素 8.下列黄酮中水溶性最小的是() A. 黄酮 B. 二氢黄酮 C. 黄酮苷 D. 异黄酮 E. 花色素 9.下列黄酮类化合物酸性强弱的顺序为() (1)5,7-二OH黄酮(2)7,4/-二OH黄酮(3)6,4/-二OH黄酮A.(1)>(2)>(3) B.(2)>(3)>(1) C.(3)>(2)>(1)D.(2)>(1)>(3) E.(1)>(3)>(2) 10.下列黄酮类化合物酸性最弱的是() A. 6-OH黄酮 B. 5-OH黄酮 C. 7-OH黄酮 D. 4/-OH黄酮-二OH黄酮 11.某中药提取液只加盐酸不加镁粉,即产生红色的是() A. 黄酮 B. 黄酮醇 C. 二氢黄酮 D. 异黄酮 E. 花色素 12.可用于区别3-OH黄酮和5-OH黄酮的反应试剂是() A. 盐酸-镁粉试剂 B. NaBH4试剂 C.α-萘酚-浓硫酸试剂 D. 锆-枸橼酸试剂 E .三氯化铝试剂 13.四氢硼钠试剂反应用于鉴别() A. 黄酮醇 B. 二氢黄酮 C. 异黄酮

表9 常见食物碳水化合物含量表

高糖(碳水化合物)食物 碳水化合物是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特别是提供唯一可被脑细胞及红血球所需的能量。不被使用的葡萄糖,可变成脂肪储存在体内。碳水化合物中含有一些不被消化的纤维,它有吸水及吸脂作用,所以有助清洗大肠及降低胆固醇,令大便畅通、体内废物顺利排出体外(见膳食纤维节)。 碳水化合物主要可分为糖、寡糖和多糖。糖主要存在于精制糖类中(如:蔗糖、蜜糖、糖果等)、蔬菜以至奶类制品。多糖则主要存在于淀粉类食物中,例如谷类、面包、土豆等。 高含量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很多,除了纯品(如糖类和淀粉)大约含量在90%~100%之外,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主要是谷类(如面粉、大米、玉米等)和薯类(如白薯、土豆等)谷类食物一般含碳水化合物60%~80%;薯类脱水后高达80%左右;豆类为40%~60%。它们是血糖的主要来源。 我国营养学会建议,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总能量的55%左右,相当于一天摄入300g~500g的谷类食物。 表1—13 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含量表(以100g可食部计) 食物名称含量g 食物名称含量g 白砂糖 99.9 麦芽糖 82.0 冰糖 99.3 无核蜜枣 81.9 什绵糖 98.9 脱水洋葱(白) 81.9 绵白糖 98.9 籼米粉 81.5 酸梅晶 98.4 枣(干) 81.1 水晶糖 98.2 白薯粉 80.9 固体桔子饮料 97.5 脱水马铃薯 80.7 宝宝福 97.3 脱水洋葱(紫) 80.6 猕猴桃晶 97.1 白薯干 80.5 红塘 96.6 糜子米(炒) 80.5 桔子晶 96.5 牛奶饼干 80.3 山查晶 95.9 香油炒面 80.1 豌豆粉丝 91.7 芡食米 79.6 泡泡糖 89.8 南瓜粉 79.5 麻香糕 88.7 脱水百合 79.3 麻烘糕 87.2 陈皮 79.0 米花糖 85.8 五谷香 78.9 团粉/淀粉85.8—85.3 魔芋精粉 78.8 龙虾片 85.5 栗子(干) 78.4 苹果脯 84.9 红果(干) 78.4 奶糖 84.5 籼米 78.3 蜜枣 84.4 糯米(平均) 78.3 茯苓夹饼 84.3 江米条 78.1 豆腐粉 84.3 脱水胡萝卜 77.9 粉条 84.2 稻米(平均) 77.9 粉丝 83.7 小米面 77.7 葡萄干 83.4 干切面 77.7

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专业药品质量检测技术班级药检071 学号200703123124 论文 (设计) 题目: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学生姓名:刘江南 设计地点:江苏畜牧业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指导教师:赵丽职称讲师 论文完成时间: 2010年5月20日

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刘江南 药品质量检测技术 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银杏叶的主要药用成分,其黄酮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银杏叶的利用价值。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一正丁醇一正庚烷一水 微乳系统为流动相,预制聚酰胺薄层板为固定相,通过调节微乳系统的 极性,较好地分离出十几种银杏叶黄酮。与传统的流动相系统—有机溶 液系统相比,微乳系统显示出较强的分离优势。通过对大龄银杏叶不同 生长时期黄酮含量的测定与比较,分析银杏叶中黄酮含量随生长期的变 化规律,揭示出大龄银杏树采摘叶片的最佳时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 生长时期的银杏叶黄酮含量变化幅度较大,在1年中黄酮含量出现2次峰 值,8月份出现第1个峰值,黄酮含量为0.884%, 以后下降较快,10月叶 色发黄后又上升到最高值 0.977%。 关键词:银杏叶黄酮含量薄层色谱生长时期高效液相色谱 Title:In Gingko leaf flavonoid content determination Liujiangnan Drug quality testing technology Abstract:Flavonoids are the main medicinal components of ginkgo biloba,its flavonoid content to a large extent determines the value of ginkgo biloba use. 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 1-butanol 1-heptane microemulsion system of water as the mobile phase, pre-polyamide thin-layer plate as the stationary phase, by adjusting the polarity of the microemulsion system, well separated a dozen of flavonoids. Mobile phase with the traditional system - the organic solution systems, the microemulsion system showed strong separation advantage.Leaves of Ginkgo biloba on older growth and flavonoids content during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of flavonoids of Ginkgo biloba in the variation with growth phase, revealing the older leaves of ginkgo trees picking the best tim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the content of flavonoids in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1 year in the flavonoid content of 2 times the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度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度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黄酮类化合物( flavonoids) 为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结构中有 2 - 苯基色原酮( flavone) 的特殊化合物。黄酮分子中有一个酮式羰基,第一位上的氧原子具碱·性,能与强酸成盐,其羟基衍生物多具黄色,故又称黄碱素或黄酮。黄酮类化合物多与糖结合成苷类后,存在于植物体中。小部分黄酮类化合物则以游离苷元的形式存在。黄酮类化合物在大部分植物的体内都有发现,它在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和植物抵抗病虫害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酮和黄酮醇; 黄烷酮和黄烷酮醇; 异黄酮; 异黄烷酮;查耳酮; 二氢查耳酮; 橙酮( 又称澳咔) ; 黄烷和黄烷醇; 黄烷二醇等。黄酮类化合物中很多成分都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而有药用价值,近年来对黄酮类化合物药理活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心脏及血液系统的影响 刘启功等发现黄酮类化合物葛根素对犬缺血心肌侧枝循环的开放和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犬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常志文等发现葛根素能阻滞β - 肾

上腺素受体,可降低心脏张力指数和心室内压上升速率,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王继光等研究发现,苦参总黄酮能预防室颤、缓解心律失常,对哇巴因诱发的心律失常亦有治疗作用。徐继辉等观察到,广枣总黄酮对心律失常具有抑制作用,可降低心脏停搏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有学者发现,银杏黄酮、黄蜀葵花黄酮、杜鹃花总黄酮等对缺血、缺氧的心脏肌肉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大豆异黄酮能改善心肌舒张与收缩功能,对糖尿病心肌有治疗作用,沙棘总黄酮对心肌肥大有治疗作用。潘苏华、方秀桐等发现异银杏双黄酮能降低大鼠体内外血栓的形成比例; 可扩张血管、抑制小动脉收缩、增加血流量; 银杏双黄酮能引起实验动物心脏血管的扩张,可扩张实验动物血管,增加血流量。Horng - Huey Ko 等人的研究显示,桑树中的多种黄酮类成分如桑色烯( morusin ) 和桑素( kuwanon C) 等能够抑制家兔血小板的聚集,另外,环桑色烯( Cyclomorusin) 也可抑制血小板凝聚因子导致的血小板聚集。有实验证明甘草根及甘草叶总黄酮能延长凝血时间,山茶花总黄酮、罗汉果黄酮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血竭总黄酮可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血流,山楂叶黄酮能使血脂降低从而对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防治功能,大豆黄酮可以预防、治疗冠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实际上存在于植物的所有部分,包括根、心材、树皮、叶、果实和花中,光全作用中约有2%的碳源被转化成类黄酮。早在30年代人们就发现了黄酮类化合物具有维生素C样的活性,曾一度被视为是维生素P。至今法国与俄罗斯仍继续称黄酮类化合物为维生素P。Pratt等人研究了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质,认为黄酮是作为一级抗氧化剂而起作用的,它们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性能。黄酮抗油脂过氧化的作用早在60年代就已经被证实了。80年代以来,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逐渐转向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抗衰老及对老年病的防治功效上。 黄酮类化合物中含有消炎、抑制异常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阻力下降、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影响血压、改变体内酶活性、改善微循环、解痉、抑菌、抗肝炎病毒、抗肿瘤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中草药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很多,已经证明类黄酮是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份。例如满山红中的杜鹃素、小叶枇杷中的小叶枇杷素、矮地茶中的槲皮苷、铁包金中的芦丁、白毛夏枯草和青兰中的木犀草素、红管药中的槲皮素、葛根中的黄豆苷与葛根素、毛冬青与银杏叶中的黄酮醇苷、黄芩中的抗菌成分黄芩素和解热有效成分黄芩苷等。此外,还有很多中草药富含黄酮类成分,如槐米、陈皮、射干、红花、甘草、蒲黄、枳实、芫花、金银花、菊花、山楂、淫羊藿、桎木和地锦等。除了药用价值外,其中的部分黄酮类化合物(特别是来源自药食两用的中草药)显然可应用在功能性食品。 黄酮和黄酮醇是植物界分布最广的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食用蔬菜及水果中,在沙棘、山楂、洋葱等中含量较高,茶叶、蜂蜜、果汁、葡萄酒中含量丰富。椐估计人体每天从食物中摄入这类物质可达1g,产生有益的生理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无显著毒性,大鼠对槲皮素的经口LD50为10~50g/kg ,小鼠一次口服15g/kg,观察7d无一死亡。临床病人摄取芦丁2.25g持续7d或60mg/d连续5年,均无任何副反应。在其他一系列大剂量、长时间的动物试验中,均未发现有致癌性。显性致死试验、细胞姐妹染色体试验、微核试验证明槲皮素类衍生物无致突变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可概括为: ⑴调节毛细血管的脆性与渗透性。 ⑵是一种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其作用仅次于维生素E。 ⑶具有金属螯合的能力,可影响酶与膜的活性。 ⑷对维生素C有增效作用,似乎有稳定人体组织内维生素C的作用。 ⑸具有抑制细菌和抗生素的作用,这种作用使普通食物抵抗传染病的能力相当高。 ⑹在两方面表现有抗癌作用,一方面是对恶性细胞的抑制(即停止或抑制细胞的增长),另一方面是从生化方面保护细胞免受致癌物的损害。 尽管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看法尚有矛盾的方面,但它目前仍被应用来防治下列一些疾病: ⑴毛细血管的脆性和出血。 ⑵牙龈出血。 ⑶眼的视网膜内出血。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表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表主食: 白糖99 红糖 93 藕粉 87 干粉 条 84 团粉 82 蜂蜜 80 麦乳 精 73 巧克力 66 蛋糕 65 牛乳 粉 55 茶叶 52 大米76糯米 76 高粱 米 75 青稞 72 小麦粉 72 玉米 72 面条 56 馒头 48 烙饼 油条 47 米饭 25 燕麦66 荞麦 66 薏米 64 大麦 63 赤小豆 61 绿豆 59 豌豆 57 蚕豆 48 扁豆 40 黑豆 27 黄豆 25 腐竹15 牛奶 5 豆腐 2.8 豆浆 1.5 面筋 1.3 豆腐 脑 0.5 水果: 葡萄干79 干枣 73 干龙 眼 65 干荔 枝 56 熟栗子 45 乌梅 42 鲜枣 23 山楂 22 花生 仁 22 甘蔗 21 香蕉 20 西瓜子20炒石榴 17 柿子 11 哈密 瓜 9 芒果15 鲜龙眼 15 桑椹 14 苹果 13 橄榄 12 柚子 12 无花 果 12 橙子 12 桔子 12 猕猴 桃 11 桃11 鲜葡萄 11 葵花 子 10炒 核桃 10 椰子 10 李子 9 柠檬 9 菠萝 9 梨 9 樱桃 9 木瓜 8 草莓6 杨梅 6 枇杷 6 甜瓜 6 杏 5 西瓜 4

蔬菜: 银耳78 平菇 70 木耳 66 黄花菜 60干 冬菇 60 香菇 59 海带 56 紫菜 49 猴头 菇 45 黑木 耳 34 地瓜30 百合 29 海藻 29 慈菇 26 大蒜 24 山芋 22 荸荠 21 藕 20 蚕豆 芽 20 土豆 17 莲子 16干 山药14 黄花菜 12鲜 芋头 12 蒜苗 10 姜 9 胡萝 卜 8 洋葱 8 黄豆芽 7 香菜 7 水萝 卜 7 毛豆 7 大葱6 马兰 6 冬笋 6 甜菜 6 四季豆 6 白萝 卜 6 丝瓜 5 茭白 5 辣椒 5青尖 芥菜 5 菜豆 5 空心菜 5 苋菜 5 春菜 4 刀豆 4 菜花 4 小葱 4 柿子 椒 4青 绿豆芽 4 圆白 菜 3 芥蓝 3 韭菜 3 韭黄3 生菜 3 莴笋 叶 3 龙须 菜 3芦笋 苤蓝 3 卷心 菜 3 菠菜 3 茄子 3 苦瓜 3 雪里 红 3 黄瓜 3 冬瓜2 芹菜 2 番茄 2 蘑菇 2 油菜 2 大白 菜 2 小白 菜 2 莴笋 2 南瓜 1 松蘑 0.4

土壤中镉含量的测定方法综述

土壤中镉含量的测定方法综述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认识到土壤中的镉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中,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土壤中镉含量的测定也显得尤其重要,本文通过介绍土壤中镉含量的测定方法并对此进行综述,希望能为土壤中镉的监测治理起到作用。 标签:镉污染重金属测定方法 中国土壤污染的形势相当严峻,2011年10月25日,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曾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的正式报告中表示,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不容乐观,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占18亿亩耕地的8.3%。而土壤污染中又以重金属镉的危害较大。如1931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出现了一种怪病,全身各部位骨痛,而这种“痛痛病”就是镉中毒引起的。 1镉污染的现状 在2009年深圳市粮食集团有限公司从湖南采购上万吨大米,经检验,该批大米质量不合格,重金属镉含量超标。2013年5月广州餐饮环节食品抽检,四成五的湖南大米和米制品被检出镉超标。在人体内,镉的半衰期长达7~30年,可蓄积50年之久,能对多种器官和组织造成损害。有大量研究表明,镉具有致癌性[1],所以对土壤中镉含量的测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2土壤中镉的测定方法 2.1火焰原子吸收法 制备土壤样品,吕跃明[2]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铜试剂DDTC)做配位剂,用四氯化碳萃取,然后用原子吸收法测定,绘制标准曲线进行镉的测定。 直接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存在问题,消解速度慢,耗时长,容易出现误差,灵敏度低,用了铜试剂DDTC后能有效的、简单、准确检测土壤中的镉。 2.2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3]采用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消解,在聚四氟乙烯干锅消解,通过100目孔径筛,加入机体改进剂定容,根据镉对特征光的吸光度,用标准曲线法测定,检出限为0.01mg/kg。 测定条件:测定波长/nm 228.8通带宽度/nm 1.3灯电流/mA 7.5干燥温度/℃(s)80~100(20)灰化温度/℃(s)500(20)原子化温度/℃(s)1500(20)消除温度/℃(s)2600(3)氩气流量/(mL/min)200 进样量/μL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