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学设计完美版

《渔父》教学设计完美版
《渔父》教学设计完美版

《渔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文本在本教材所处的位置及专题教学目标

《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本专题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作品,学生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辨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2、文本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与文本展开对话”和“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文本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②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③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④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前三点侧重知识和能力目标,第四点侧重德育目标。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文言知识的积累应该是首先要解决的,此外,认识与渔夫的对话而表现出来的屈原的人格是探讨本板块核心内涵“生存与毁灭”的矛盾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将教学目标①②④定为教学重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体现的是抽象的人生哲学,文本是如何体现的,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而将教学目标③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

——问题探讨

相对而言,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显,翻译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重点在问题探讨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问题探讨”着眼于培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在探讨中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

三、学法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更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的发言基础上可以补充阐释,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强化学生的文本意识。如对屈原与司马迁不同的人生选择如何评价这一问题,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紧扣这两篇文本本身,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想法任作评价,不能架空文本。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人生的苦难和不幸,面对人生的生死抉择,有人忍辱负重,隐忍苟活,就像司马迁

一样,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他坚强地选择活下去;可是,也有人选择死,比如屈原,那么,为什么这些人的生存选择是如此的迥异?对于他们各自的生存选择,你又有怎样的认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渔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个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1生朗读,教师正音;

渔父(fǔ)淈(gǔ)餔(bū)歠(chuò)

醨(lí)汶(mén)枻(yì)濯(zhuó)

2、齐读全文,读准字音。

(三)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明确】

古今词: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至于(到)、可以(可以用来)

词类活用:鼓枻而去(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

特殊句式: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屈原既放(被动句)

游于江潭(状语后置)

是以见放(被动句)

行吟泽畔(省略句、状语后置)

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

自令放为(被动句)

(四)疏通文意

1、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指正;

2、学生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五)问题探讨

【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补充。

1、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明确】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明确】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此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夫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也刻画出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衬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3、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反问(强调人物的坚定

决心)

(六)比较阅读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他不愿随波逐流,“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选择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七)师生齐读,再次感受屈原的伟大人格。

(八)作业布置

1 、背诵全文;

2 、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古今词、活用字、特殊句式)。

附:【板书设计】

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人生哲学

渔父——明哲保身

比喻——形象化具体化

说理方法

反问——强调坚定的决心

渔夫教案

《渔父》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二、学习重点:目标2 三、学习难点:目标3 四、教学要点 分析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探讨渔父在文中的作用;拓展思考司马迁和屈原各自的人生选择(文言知识点的梳理与文章内容的分析相结合,穿插进行) 一、导入 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高度。那么在中国历代文人当中,有两位非常杰出的,也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人物,当得此说,谁呢?(明确:屈原、司马迁)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曾经说,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渔夫》,全面地揭示了屈原的内心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瞻仰他精神的高峰。 二、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三、自读课文 要求:(1)读对字音,读准句读 (2)感受屈原和渔父内心想法的不同 四、正音 憔qiáo 槁gǎo父fǔ闾lǘ浊zhuó滞zhì淈gǔ餔bū歠chuò汶mén 皓hào 莞wǎn枻yì濯zhuó 五、分析渔父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 (2)过渡: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先回顾一下。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有哪些?(明确: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那下面我们就先来分析这个“渔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3)找出有关“渔父”的内容,朗读,翻译,归纳人物形象。 具体内容: ①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翻译: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重点字词:与,“欤”。至于,到。斯,这,这种地步。 性格特征:古道热肠 ②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翻译: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1、专题教学目标 本专题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作品,学生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辨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掌握质疑辩论、比较辨析、假设推理等批判性阅读的基本方法。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2、文本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文本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②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渔父这一特定形象的文化内涵 ③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第一点侧重知识和能力目标,第二、三点侧重德育目标。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文言知识的积累应该是首先要解决的,此外,认识与渔夫的对话而表现出来的屈原的人格是探讨本板块核心内涵“生存与毁灭”的矛盾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将教学目标①②定为教学重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体现的是抽象的人生哲学,文本是如何体现的,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而将教学目标②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 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显,翻译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主要采用问题探讨法。 三、学法分析 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更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的发言基础上可以补充阐释,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强化学生的文本意识。如对屈原与渔父不同的人生选择如何评价这一问题,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紧扣文本本身,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想法任作评价,不能架空文本。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司马迁的“隐忍苟活”成就了人生的大事业垂名不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可以践志。死,也可以明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位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尊严的诗人——屈原。 (二)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教师正音; 渔父( fǔ)淈( gǔ)餔( bū)歠( chu?) 醨( lí)汶( mén)枻( yì)濯( zhu?) 2、齐读全文,读准字音。 (三)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通假字

最新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最新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设计意图: 谁都有自己的童年,谁都有自己的梦,而童年的梦总是和童话故 事联系在一起的。童话故事总能给听过、看过它的人留下不可磨灭的 记忆。"起点阅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老太婆的极度贪婪,老渔 夫的善良懦弱,以及小金鱼的知恩图报,使我们永远记住了贪得无厌 不会有好结果。相信幼儿能从这则故事中认识到,不劳而获的幸福生 活是不能长久的,美好的生活只能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去创造! 活动目标: 1.根据画面前后的联系,理解渔夫四次向金鱼索要礼物的故事情节,懂得人不能过于贪婪,只有付出才有获。 2.能初步认读简单的符号和文字,并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 想法。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有一定的阅读经验,知道渔夫是做什么的。 2.物质材料:教学大书1本,幼儿用书人手1本,小图片(如下)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1)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 事-渔夫和金鱼。你们知道渔夫是干什么的吗?他和金鱼之间到底发生 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教师讲述故事前半段(1~4页),激发幼儿兴趣。 (3)师:渔夫捕到金鱼了吗?老太婆是怎样说的?渔夫会去向金 鱼要木盆吗? 2.阅读指导幼儿自主阅读5~l 5页,教师提出阅读要求。 (1)出示图片l,请幼儿根据图片符号的提示阅读书的第5一l5页。 (2)思考:渔夫去向金鱼要了几次东西?分别要了什么? 3.理解故事内容 (1)找出故事发生发展的线索。 ①老太婆让渔夫去向金鱼要了哪些东西?一共要了几次?(教师 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图片2、3中的相应小图) ②渔夫每次去向金鱼要东西,大海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根据 幼儿回答,出示图片4中的相应小图)为什么?

《渔父》公开课教案讲解学习

《渔父》教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并体会渔父的形象在本文中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言重点句式 难点:渔父形象的深层含义 教具: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冯友兰先生说过“我国文化中存在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够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这种精神中国自古有之,而屈原应该是较早实践这种精神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渔父》这篇课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看看他的人生选择。 二、走进文本 1、初读文本,正音。 (1)初读课文,我们可以看出本文写的实际上是一场对话,这种对话问答的形式使你们想到了我们以前学到的古代的哪种文体?(赋)没错,这种问答体与后来的汉赋写法已比较接近,所谓“赋者也,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 (2)那么,在这场对话中,谁先登场的?(屈原)此时的屈原境况如何? 遭遇:被放逐 外在形象: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内心: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无人可解 (注意在此穿插课文第一段的文言知识,特别注意: 既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形容至于是以见放) 在这种处境之下谁出现了?(渔父)。渔父的出现解开了屈原心中的郁结了吗?(没有)没有,因为二人的对话产生了分歧。 (3)请同学分析一下二人对话的分歧在哪里?从中体现了二人怎样的形象? 屈原:水清——我清 洁身自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仕者形象 水浊——独清 渔父:水清——濯吾缨 与世推移——和光同尘的隐者形象 水浊——濯吾足 (穿插文言知识重点讲解: 与世推移自令放为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讲解“水清”与“水浊”的象征意义 水清——世道清明水浊——世道黑暗) 2、分角色朗读,体会情感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渔夫的故事教案和板书设计优秀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渔夫的故事教案和板书设计 优秀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渔夫的故事教案和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 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生字、新词。 2、能力训练: 初步了解肖像、对话、心理等描写手法的作用;初步学会赏析和有表情地朗读民间故事,注意描述语言的正确运用。 3、思想情感教育: 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重点、难点】 1、重点: 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渔夫是诚实善良、机智勇敢的劳动者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觉醒过程,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魔鬼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愚蠢。 2、难点: 把握渔夫和魔鬼的矛盾发展转化过程。 【教学方法】

讨论式、电教辅助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回顾民间故事的特征二、检查课后练习四、进行 正音渔yu 锡xi 撬qiao 魔mo 耸song 桅wei 唆sou 吻wen 三、板书课题,解题并介绍《天方夜谭》四、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五、理清文章思路、分析结构1、第一 部分(从开头至“他觉得非常奇怪”)描写渔夫捕鱼捞到一个黄 铜瓶。 2、第二部分(从“隔了一会儿”至“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 的“)具体写渔夫同魔鬼的斗争过程。 3、第三部分(最后一节)交代斗争的结果。六、组织学 生讨论故事的细节描写1、渔夫第四次撒网的动作描写:撒──捞──拉拢来──拉不动──跳下水──拖上岸── 打开网──发现瓶2、魔鬼的心理活动描写: 第一个世纪──第二个世纪──第三个世纪──整整四百年……3、渔夫的心理活动描写: 捞起黄铜瓶时的想法:魔鬼告诉渔夫“非死不可时”渔夫的 心理活动。 4、魔鬼的外貌描写: 结合练习三,体会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学生朗读有关 细节描写的语句。七、分角度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八、布置作

渔父(苏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背景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渔父》、《卜居》和《远游》三篇作品,王逸《楚辞章句》把它们都归人屈原的作品,后世学者持不同看法。《渔父》同样采用屈原与渔父的问答,与《屈原列传》中的记述大同小异,刻画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风亮节,“宁可葬身鱼腹,也不蒙受世俗的尘埃”的高贵品质。这几篇作品虽然并非出干屈原之手,司马迁把《渔父》录入《屈原列传》,刘向把三篇都辑人《楚辞》,王逸给这三篇作品都作了注释,使这几篇作品成为研究屈原的宝贵历史资料。 二赏析 1-屈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作这部作品的? 屈原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对于社会、对于人生,都有自己一种很美好的看法,而且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一直在奋斗。他的被流放,实际上是他奋斗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失败。他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故国处在一个危机当中、个人的事业处在挫折当中这样一个困厄的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渔父》。所以《渔父》表现的是屈原自己内心的一种矛盾,和在矛盾面前,自己最终的一个抉择。 我们可以把渔父理解为真的屈原在泽畔碰到一个老人,可能还是一个打鱼的人,和他有过一番类似的谈话。但是,也可能只是屈原自己把自己内心的矛盾,用一种文学的手法表现出来了,也就所谓自设问答。这个渔父可能是个虚构的人,他内心里有两面,这两面在他心里形成了一种张力:一面就是社会既然如此,我何苦这么执着呢?我也有能力来适应它。适应它,我的处境就会好起来,至少我不会处在危险的境界里。这是一个声音。可是另一个声音也同时在响,说,我的社会理想、我的政治理想、还有我自己人格的追求,不能够为一时的这种名利,或者是外界的这种诱惑、压力所动摇。我要坚持。那么这两种声音,他把它化为两个形象,就有了渔父和屈原的这番对话。那么这个作品,我们想这样来理解,可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实际上,《渔父》、《远游》、《卜居》,完全可以和《离骚》对照来读。《离骚》也表现了屈原内心的这种矛盾,不过《渔父》是用另一种更灵活、更生

《渔父》教案

《渔父》教案 教学设想: 这堂课的教学主要三个环节进行: 一是基础巩固,包括基础知识的检测落实,关键语句的理解背诵; 二是文本研习,屈原和渔夫形象以及处世态度的对比分析; 三是问题探讨,屈原的精神价值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为难。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检查预习: 1.介绍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朽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首创“骚体诗”,亦称“楚辞体”。 政治上,他提倡“美政”,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怀着珍爱一生的理想自投汨罗江而死。 2.检查字词(略,见预习材料) 3.朗读课文 4.师生背诵相关名句(老师背上句,同学们接下句) 补充名句: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三、文本研习: 这篇文章的结构不是很复杂,简要来说就是渔父和屈原的三次对话。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描绘,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两者的人物形象和人生态度。(思考再说话)屈原: (1)屈原因为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者说理想得不到理解和实现而发出无奈的悲凉的感慨。 (2)屈原认为自己的内心是洁白无暇的,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要坚守自己的理想。

四年级下册语文渔夫的故事教案

32.渔夫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积累“笑逐颜开、荣华富贵、恩将仇报、下流无耻、无恶不作、披头散发”等词语,读准两个多音字“撒”“塞”。 2.初步感知民间故事的特点。 3.通过文本中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体会渔夫与魔鬼不同的人物特点,明白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 教学重难点:通过文本中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体会渔夫与魔鬼不同的人物特点。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阅读《农夫和蛇》《东郭先生和狼》《九色鹿》《狼和小羊》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王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故事长廊,感受故事魅力。 首先,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有兴趣吗? 老师说一句话或几个词,请你猜一猜这是什么故事。 芝麻开门。《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 主人,有什么事?请吩咐吧!《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 黄铜胆瓶所罗门《渔夫的故事》 二、揭示课题,了解特点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故事长廊的第一站——《渔夫的故事》。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课题。 1.简介《一千零一夜》:这是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也叫《天方夜谭》。它是由264个小故事组成的,被大文豪高尔基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的“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2.简介故事特点;曲折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神奇的想象,通俗易懂的语言 三、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1.了解故事的情节:谁能借助老师提供的关键词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个故事的内容?(渔夫撒网捕鱼时,捞到了一个黄铜胆瓶,揭开锡封后放出了一个魔鬼,魔鬼恩将仇报要杀死渔夫,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

真了不起,把那么长的一个故事读成了一两句话,你有超强的概括能力。 2. 体会人物的特点:故事中的渔夫和魔鬼都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请分别用一个 恰当的词来说说。(学生板书) 魔鬼:无恶不作下流无耻恩将仇报忘恩负义凶恶狡猾 恩将仇报的魔鬼让你想起了谁? 《农夫和蛇》中的那条蛇、《东郭先生和狼》中的那条中山狼、《九色鹿》里的调达。 渔夫:机智勇敢冷静沉着 四、深入文本,体会形象 1.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魔鬼的凶恶狡猾,用“——”划出来。 老师看了一下,刚刚同学们读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划了这几句。(屏幕出示) 2.反馈交流(预设) 一会儿,他听见魔鬼叫道:“所罗门啊,别杀我,以后我不敢再违背您的命令了!” 心惊胆战、一脸恐惧、卑躬屈膝、软骨头 一听所罗门早死了,魔鬼立刻凶恶地说:“渔夫啊,准备死吧!你选择怎样死吧,我立刻就要把你杀掉!”原形毕露 魔鬼听了渔夫的话,就说:“渔夫,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的。” 一脸讨好、一脸媚笑、嬉皮笑脸、厚着脸皮、一脸哀求 你能想象一下魔鬼当时说话的神态与语气吗?谁来试试? 不过,有的读者认为,这个魔鬼虽然无恶不作,但是挺守信用的。要是渔夫早点捞起胆瓶,渔夫一生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就可以得到全世界的宝库,就可以满足自己的三种愿望。渔夫真是太倒霉了,运气太差了!对于这种想法,你们有什么看法?这又让你想起了谁的遭遇? 正像故事《狼和小羊》中的狼一样,为了吃掉可怜的小羊,故意找了那么多的借口。面对凶恶狡猾的魔鬼,渔夫有没有像小羊一样耐心地向魔鬼解释?其实,聪明的渔夫在经历了捞着胆瓶时的喜笑颜开,因好奇打开胆瓶放出魔鬼时的呆呆地不知如何应对,已经慢慢镇定冷静了下来。他已经想好了计策,你们知道是什么计策吗?为了完美地实施这一计策,渔夫步步为营,巧妙地与魔鬼周旋。请看屏幕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渔夫教案

《渔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分析二人的人物形象特征。 2、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思考生与死的价值。【教学重点】文言词句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由屈原的悲剧命运思考生与死的选择,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课前预习:自主解决字词,翻译课文,划出疑难。 一、导入: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面对人生困境的发问。生与死的确是一个让人难以选择的问题。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而我们的先辈孟子却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来解读生与死的内涵。(屏显题目) 二、朗读课文: 1、范读(播放任志宏的朗读) 2、生自由读(要求:准确、洪亮) 三、检查预习:(生回答,师生共同明确) 1、屈原既放:已经或……之后 2、行吟泽畔:边走边唱 3、颜色憔悴:脸色 4、形容枯槁:形体容貌 5、是以见放:被 6、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7、何故深思高举:思考深刻,行为高出于世 8、吾闻之:音节助词 9、安能以身之察察:结构助词,的 四、分析课文: 1、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全文是以怎样的形式展开的? 生明确:渔父和屈原两个人物。(屏显屈原和渔父的生平资料):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渔父:不知姓名和来历,驾一叶之扁舟,垂钓于江上。 全文是以人物间的对话形式展开的。 2、渔父向屈原询问了几个问题?屈原是如何回答的? 师生共同明确:两个问题,“何故至于斯?”“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分析中落实翻译)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高二语文《渔夫》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渔夫》教案设计 ----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来源:网络收集后编辑修改整理,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高二语文《渔夫》教案设计 一、新课导入 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雨无情地抽打着你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你的热血化作汨罗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拨开历史的烟云,我寻寻觅觅,在千年的雨阵中踟蹰,穿行于龙舟粽子锣鼓之间。我听到了你的歌吟在风中作响,那里有你的宏愿与梦想,你的热情和忧患。 二、知识介绍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三、语句分享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余光中)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红山吟》)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渔夫 教案

《渔夫》教案 一、导入 作家余秋雨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司马迁和屈原,那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报任安书》,了解到司马迁在遭受腐刑之后隐忍苟活,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坚持不懈的高尚品格。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另一位大家——屈原的内心世界,探求一下他的不朽人生。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屈原的《渔夫》,首先,注意,父字的读音,这是个通假字,通“甫”,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二、作者与背景 下面,在我们讲解课文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一些相关知识,首先是作者屈原,屈原,名平,字原,他是战国末期楚国的诗人和政治家,他的作品我们学过的有《离骚》,《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其他的作品有《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等。屈原年轻的时候很受楚怀王的信任,但是后来遭受奸臣的迫害,所以被贬流放,最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被评为“四大文化名人”,受到联合国和世界人民的纪念。 民间农历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相传是为了纪念屈原。 三、《xx》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楚辞》,楚辞,是指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本意是指楚地歌辞,是中原文化和楚地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起源于民间的口头创作,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工修改,到了战国屈原的时候,作为一种新体诗,正式由文人创作定型。 西汉末的时候,刘向辑录了屈原,宋玉以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编成了一本书,书名即是《楚辞》,所以《楚辞》又可以称为以屈原为首的一群作家的诗歌总集的名称。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也称为“骚”或者是“骚体”。《楚辞》的出现,标志着先秦诗歌发展的新高峰,是继《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以六字句或者五字句为基本句式,并且大量使用兮字变换节奏,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比如说,它采用楚地方言和音调,描写楚地的风情和景物,吸收了楚地的神话传说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我国古代文学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的典范。后人将《诗经》和《楚辞》称为“风”、“骚”,分别代表了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四、课文讲解 那屈原是一位很有理想的政治家,性格正直,充满自信,对人生和社会都有着美好的看法,并且一直为他的理想而奋斗。但是在他奋斗的过程中,遭到了挫折和失败,《渔夫》这篇文章即产生于这样的背景下,表现出了屈原内心的矛盾以及他最终的选择。 那下面我们来看课文,前面已经喊大家预习过了,现在我们把需要注意的字音一起来朗读一遍。 憔悴歠醨鼓枻餔食濯纓三xxxx枯槁 看第一小节, 屈原既放——既: 已经放: 被放逐被动句 游于xx——状语后置句于xx游 行吟xx畔——畔: 岸边省略句省掉介词“于” 古今异义词: 颜色形容

高中语文必修五《渔父》陆晓明PPT课件 苏教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

渔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理解文意; 2.分析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感悟他们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理解文意; 2.分析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感悟他们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感悟他们对后世的重大意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着生与死的抉择,面对着逆境厄运的考验,我们应该怎么去做?不同的人会给我们不同的答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选自《楚辞》的《渔父》这篇文章,看看能得到哪些启示。二、文学常识归纳 《楚辞》与楚辞 明确:《楚辞》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西汉刘向编辑,收屈原、宋玉等人辞赋。

楚辞:亦称“楚辞体”“骚体诗”,古代诗歌体裁之一,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 三、初读文本 1.自由朗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顺语句,标划出不理解语句。 2.小组互助释疑,梳理文言字词 3.交流反馈,重点翻译: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四、再读文本,重点讨论: 本文本文通过三次谈话,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他们分别具有什么样的处世态度呢?(请结合原句分析)(读——悟) 1.首先分析屈原形象。 学生回答 明确:屈原:深思高举、洁身自好、舍生取义、以死明志2.小组讨论渔父的形象,要求结合具体的句子。 明确:与世推移、与世无争、超然物外、以隐守志 3.对于屈原和渔父的人生价值,你是如何评价的?屈原、渔父两个形象对后人有何影响?

大班渔夫捕鱼游戏教案

大班渔夫捕鱼游戏教案 【篇一:幼儿园体育活动教案模版】 【篇二:大班户外体能游戏】 大班体能游戏 体育游戏:勇往直前 游戏目标: 1 、通过游戏教学,激发幼儿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2 、通过锻 炼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锻炼下肢力量和协调性。 二、游戏过程 在一个长方形的场地上,布置障碍区。把幼儿分别分成人数相等的四个队,各队排成一路纵队站在起跑线后。教师以哨声为令,发出开始比赛的信号后,每队的第一名队员迅速起跑,用单(双)脚从一个图形跳到另一个图形(三角形单脚、圆形双脚)。然后继续跑到前面的一号目标点,将一号目标点的键子抛起(作为第二人起跑的信号),并接住键子放回原处,再继续向小红旗跑去,途中跳过方凳,跑到终点拿一个沙包,跑回本队,并将沙包放在端线后的圆圈里,自己站到本队的排尾。如此每人做一次,以夺得最后一个沙包的队为胜(沙包总数等于参加游戏人数减一)。 三、游戏规则 (1)必须按规定的方法通过障碍。 (2)前一队员将球抛起,后一队员才能起跑。 (3)如将障碍物碰倒,必须扶起并在原地放好以后才能继续跑。 (4)通过小红旗只能拿一个沙包。 体育游戏:冲出火海 游戏目的: 1 、通过游戏,让幼儿初步懂得遇上火灾时一些自救的方法。 2 、培养幼儿动作灵敏性,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游戏准备:小水桶两个、小毛巾人手一块、垫子连两张、“浓烟圈四个、“火柱”六根、电话机两台、报警器、场地布置如图:游戏玩法:幼儿分成两组,每人拿一小毛巾站好游戏开始,火灾警报响起,小朋友齐念儿歌: 楼房里、起大火, 火焰熊熊烟雾多。 小朋友、别慌张,

动动脑筋冲出来。 念完后,排头第一个小朋友将毛巾放进桶里“弄湿','将水桶翻倒“淋湿全身,一手用毛巾捂住鼻子,低下身体先绕跑过“浓烟区”、钻爬过“火区”、然后横躺在“沙地”滚动将身上的“火苗”熄灭,最后跑到“电话亭”拨“119”报警。后面的小朋友依次进行。游戏规则: 1、全体幼儿必需做完“湿”毛巾、“淋湿”全身后方可进行下一个动作。 2、在绕跑“浓烟区”和钻爬“火区”时,必须用毛巾捂住鼻,而且要将身体低下。体育游戏:斗老虎 游戏玩法: 1、两名幼儿戴上老虎面具,两手两脚作四肢,手膝着地,后背的裤腰上塞上半截纸条尾巴。 2、两只老虎互相用前爪去抓对方的尾巴,抓住者获胜。游戏准备:老虎的头饰或面具、纸条制作的尾巴。游戏提示: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 体育游戏:穿地道游戏目的:让幼儿联系听信号原地转向和改变方向跑。 游戏玩法:让一半的幼儿做地道,让他们站成四列纵队,然后两臂侧平举手拉手,则横队和横队之间的通道即为地道,其余的幼儿则为穿地道者。游戏开始时,穿地道的幼儿分散地在各条“地道”上随意跑动,教师发出口令:向左(右)——转!”组成地道的幼儿立即放下手臂,同时向左右转身。然后再侧平举,手拉手地组成新地道。穿地道的幼儿继续在新地道中任意跑动。反复转身数次后,让两组幼儿交换角色,然后继续进行游戏。 注意事项:教师要指挥穿地道的幼儿统一跑的方向,以避免他们互相碰撞。体育游戏:《渔夫捕鱼》游戏目标:培养幼儿相互合作及灵活闪躲跑的能力。 游戏准备: 1、幼儿人手一条绳子(约2米)。 2、幼儿学会儿歌《鱼儿游呀游》。形式和人数:集体游戏,10—20 人。游戏玩法: 在场地上先指定“海面”的范围,超出部分则为“沙滩”。游戏开始时,先指定一幼儿为渔夫,教师带幼儿念儿歌《鱼儿游呀游》,当教师回答到“X人来变幼儿游”时,幼儿根据回答中的人数迅速合作,即兴由一幼儿当鱼头,后面的幼儿一一用绳子套住前面一幼儿的腰,两手拿住绳子的末端跟着“鱼头”游。待幼儿随机组合完毕,此时渔夫可去抓任意一条鱼的“鱼头”,当“鱼头”被抓住或“鱼身”散掉就算被捕住,当鱼被逼离出海面,即到沙滩也算被捕住。以最后剩下的一队为优胜队,可由优胜队的幼儿推选出一幼儿当“渔夫”,游戏重新开始。建议: 1、幼儿人数与游戏进行中实际所需的人数有差距时,教师应适当调节,也可多

《渔父》课堂实录

《渔父》课堂实录 该课例荣获全国中语会第八届“商务印书馆·语文报杯”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课堂实录】 一、课前激发,确立课题 师:很高兴和屯溪的同学一起探讨交流大家都知道孙悟空,但不一定关注过他的听课状态《西游记》第二回有记载说,孙悟空听讲的时候,是“抓耳挠腮,眉花眼笑”看到此种状况,祖师就问他为何如此悟空答曰:“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我很希望同学们能够像孙悟空一般听讲,悟空没有像他的同学那般老老实实,因为老老实实是通往平庸的宽广坦途其实,课堂就是师生所过的一场精神生活“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师生之间,能够用精神的华彩将彼此照亮,就是好课! (学生做课堂的真正主体,此种状态不仅仅只是学生的一种语文课堂状态,还应该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生命状态此种精神的树立,着实不易,是教师一节课一节课逐渐呼唤出来的语文课堂,打开并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是最佳的“教艺”学生听后,眼睛中闪现出光芒这也是学生的“动”) 师:课题《渔父》,大家都看到了通过这节课,同学们想和老师交流什么问题呢? (学生沉思片刻,有人举手) 生:我很想了解屈原和渔父各自代表怎样的人生道路,我们该进行怎样的选择 生:我想了解楚辞的主要特点 师:两个同学讲得都很好,还有同学有其他想法吗?大家赞成研讨这两个问题就鼓掌通过,反对,就拍拍桌子(没有学生拍桌子)好,那我们今天就探讨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主,兼顾第二个问题还需注意的是,《渔父》是一首散文诗,要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感知形象 (将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确立研讨的内容,是新课程的一个

重要理念,也是教师游刃有余把握教材的一种体现品味语言,是语文课得以深入的重要媒介和基础) 二、研讨屈原与渔父的第一次对话 师: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是层进式的对于层进式的对话,我们该从哪里看起?开头,中间,还是结尾? 生:从开头 (给学生以必要恰切的提示,帮助学生把握研讨的方向与层次) 师:那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原文,看看屈原是以怎样的状态出场的 生:“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师:面对屈原如此景况,渔父怎么说的,话语之间是何语气? 生:“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对屈原好像有取笑的意味 师:对屈原有取笑的意味,从文中哪些关键语句体味出来的? 生:“何故至于斯?”从这个反问句里体会出来的 师:“斯”在这里指代什么,“至”又有何意味? 生:“斯”在这里指“江潭”,“至”有到达、沦落的意味 师:体味得好!“斯”除了指代地点“江潭”“泽畔”,还有其他指代的意思吗? 生:还可指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状况 师:是啊!三闾大夫是屈原在怀王时担任的要职,掌管楚国屈、昭、景三姓贵族渔父以赫赫之职称代屈原,有调侃取笑的意味另外,诚如同学们所言:别有意味的是“斯”,“斯”既指江潭,又指“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至”,有沦落的意味整体体味语气,虽不乏同情之意,调侃取笑之意亦有这是渔父对屈原的第一次发问:从巍巍庙堂何以至寂寂江潭,从冠冕轩轩的三闾大夫何以至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江湖散人?屈原是如何作答的? 生(一位男同学随口轻柔地读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师:将“举世”“浊”“独清”“众人”“醉”“独醒”加重,体味屈原作答时的心境,再读一遍

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综合探究古诗词中“渔父”意象。 3.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综合探究古诗词中“渔父”意象。 【课前准备】 利用下课时间播放蔡琴演唱的《屈原》歌曲。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雨无情地抽打着他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他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他的热血化作汨罗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拨开历史的烟云,我寻寻觅觅,在千年的雨阵中踟蹰,穿行于龙舟粽子锣鼓之间。我听到了他的歌吟在风中作响,那里有他的宏愿与梦想,他的热情和忧患。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二、研习新课: 1.首先,让我们回顾印象中的屈原,了解他走过的人生之路,分享他的文学成就,品味后人对他的评价。 学生齐读:(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巧作品,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首创“骚体诗”,亦称“楚辞体”。

政治上,提倡“美政”,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怀着珍爱一生的理想自投汨罗江而死。 (2)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3)“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余光中)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红山吟》)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汨罗屈子祠)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去寻觅诗人的足迹,请大家把书翻到《渔父》,让我们一起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的心灵抉择。 2.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行吟(于)泽畔。举世:全世,整个人间。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古今异义)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新浴者、新沐者:刚。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渔夫的故事公开课教学设计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10个生字词; 2、能正确朗读“规矩、胆瓶、笑逐言开、金币、塞满、铁叉、桅杆、倒霉、恩将仇报、起誓”等词;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过程与方法: 自由阅读,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探究人物的精神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探究魔鬼的本性,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知道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 2、培养探究、合作的精神,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和运用本课新词; 2.认识魔鬼的本质,懂得运用人的智慧战胜魔鬼、战胜邪恶。难点:1.把握渔夫和魔鬼的矛盾发展转化过程 2.引导学生简要的讲述故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板书课题 1.讲述《一千零一夜》来历,激发学生兴趣; 2.板书:32.渔夫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整体感悟 1.把生字词读正确、流利; 2.速读课文,分段。初步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个怎样的故事? 3.边读边思考:渔夫救了魔鬼,魔鬼为什么要杀害渔夫呢?你对渔夫有什么看法呢? 三、再读课文,深层理解 1、交流思考的问题,重点分析渔夫和魔鬼的两次对话。 A. 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魔鬼说的话是真的吗?要让学生明白魔鬼是凶恶和狡猾的,魔鬼的本性是不会变的,魔鬼是不懂得报恩的。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七——十二段。 B. 你对渔夫有什么看法? 在学生的交流的基础上,根据情况对学生适当的点拨:渔夫战胜魔鬼靠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找出答案的?魔鬼如此狡猾,渔夫又是怎么让他上当的呢?学生学习第十五——二十三段,体会渔夫的智慧。 C. 教师小结:渔夫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是幻想中的人物,但是像魔鬼那样的坏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在它身上集中反映了各种反

渔父 教案

渔父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②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③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④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做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教学重、难点】①②④定为教学重点;③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弃小义,雪大耻”的生。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一生朗读,教师正音; 渔父(fǔ)淈(gǔ)餔(bū)歠(chu?) 醨(lí)汶(mén)枻(yì)濯(zhu?) 2.齐读全文,读准字音,教师纠正句读。 三、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古今词: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至于(到)、可以(可以用来) 词类活用:鼓枻而去(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 特殊句式: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屈原既放(被动句) 游于江潭(状语后置) 是以见放(宾语前置、被动句) 行吟泽畔(省略句、状语后置) 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状语后置) 自令放为(宾语前置、被动句) 四、疏通文意(质疑) 1.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指正; 2.学生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五、问题探讨 【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补充。

苏教版高二必修五第三专题第1课《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正确理解文章; 2、通过对话分析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得思想情感; 3、品评文本,对人物作出正确得评价,树立正确得生死观与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对渔父与屈原得对话进行分析,从而深刻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学习目标。 2、介绍关于屈原得文化常识,导入新课。 二、正音释字,读懂文章 1、一读课文,要求既要读得准确,又要读得流畅,还要尽量读出感情。读完后纠正字音。 2、请翻译较好得学生展示译文,朗读并解说难点。老师点评与纠正。 三、分析对话,感知人物 1.问题①: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主要写得就是谁?就是通过什么来写她们得形象得? 明确:渔父、屈原,还有众人(世人),圣人。主要写得就是屈原与渔父。文章通过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写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得就是语言描写,通过渔父与屈原得对话来写人物。 2.问题②:文中对话有几处?

投影对话①对话②,补充“对话”③,指出结尾文字实写渔父飘然隐去,虚写屈原葬身汨罗,就是生死抉择得行动“对话”。 3.通过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对话①: 请学生概述内容。 分析渔父得话:补充“三闾大夫”资料: 三闾大夫就是战国时楚国特设得官职,掌管屈、景、昭三大姓得宗族事务。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屈原列传》)让学生从渔父话中体会屈原形象得巨变:从才能出众、踌躇满志得屈原到形销骨立、穷途末路得屈原。 重点分析“何故至于斯”,指出“斯”字得三种解释①“这个地方”,对应上文“游于江潭,行吟泽畔”;②“这个模样”,对应上文“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③“这步田地”,对应下文“就是以见放”。潜台词:不必至于斯 分析屈原得话:指出众人浊醉,我独清醒。这里得“众人”就是古今异义词,指“一般人”(《师说》中“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不就是泛指楚国所有得人,而就是有所特指,指楚国国内围绕在楚怀王周围得那些小人或庸人,影响屈原“美政”理想实现得人,此处应就是屈原得愤激之词。 关键词概括:渔父:惊问屈原:清醒众人:浊醉 (2)分析对话② 请学生概述内容。 分析渔父得话:指出三层含义:第一层,渔父劝屈原应该像圣人(通达事理得人)那样不滞于物、随遇而安,第二层,渔父劝屈原应该像众人那样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表现中国得“染缸文化”;第三层,渔父责备屈原“深思高举”,思考与行为举止都异于常人,如同另类,结果使自己被放逐,可以说指责非常犀利也很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