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②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③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具】电脑、投影仪

1.肖像

文中对屈原的肖像描写“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出了屈原心里交瘁的状态,体现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用柳永的话就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个“伊”指的是自己的眷恋国家和颠沛流离的百姓。

2.动作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表现心事重重、忧国忧民。

3.语言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生:在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世界,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苟合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包含着一种执着无怨无悔的决绝。

生: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生:这一段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为了坚持理想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

老师总结: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洁身自好、忧国忧民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当今社会我们国家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足,不需要我们去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取义,但是有些人在各种利益和诱惑面前信仰流失,人格扫地,让人痛心。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国家的未来,要坚守本心,砥砺前行,因为只有人人有信仰,国家才会有力量。下面让我们饱含深情的再次来诵读屈原不朽的誓言吧。

生:他是一位远离尘嚣的隐者形象。具有与世推移、随遇而安、明哲保身、知天达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生:如果给渔父画一幅肖像,那他是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他撑着渔船远远地离我们而去。

教师评点:每一位同学都说得相当到位,大家经过讨论对两个人物形象有了准确的把握。综合大家的发言,我们现在来将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更加直观展现出来。

教师出示结论:

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忧国忧民,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乐天知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

一定会受辱么?他完全可以像渔父那样远离世俗保持自身的清白啊。

生:隐遁江湖

选择隐居的话,需要一颗完全抛开世俗的心,但是屈原或许缺少渔父那样的心态,楚国是屈原的生命,他不可能忘记楚国灭亡的事实而沉浸于山水之乐中,他放不下,所以他也做不到渔父那样豁达潇洒。“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6【写作小试】:

教师:悠悠中华五千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人生难题,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选择。屈原,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请同学们各自将你的想法写在纸上,并写出你的理由。

生:屈原的伟大更令我敬佩,古人向来推崇宁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屈原便是如此,而且他的爱国热情是我们任何人都无法比的,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生:我比较欣赏渔父,他虽然没有前面两者那样高尚的情操,生活方式也似乎很消极,但他身上仍然有我敬佩的东西,就是当我们面临困境的时候,常常是茫然或退缩,而渔父那种洒脱,镇定,沉着,潇洒的处世态度正是我们青年人所缺少的,我们常常表现出浮躁,应具备一些渔父的精神。

教师:同学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很多同学或许也想,二位人物,我都欣赏,其实我们这次讨论不是要争出一个高下来,他们身上都有许多闪闪发光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屈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

渔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

在他们影响下,后世涌现出一批在生存还是毁灭面前做出自己庄严选择的人,

文革的时候就有同样很多人面临生死的抉择。

【课件展示】文革事例

【总结】

每一种选择都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正如屈原选择了投江而死,他们的这种选择不是轻生,不是苟活,不是怯懦,不是逃避,恰恰相反,这种选择里折射出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己崇高理想的捍卫。每一份选择都是顺应他们心灵呼唤的庄严承诺,他们也因此而提升了他们的生命价值。

《渔父》导学案

《渔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学习方法】 朗读、体验、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屈原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名平,字原。出身为楚国贵族。初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推行“美政”(圣君贤相、民本),改革政治,后遭旧贵族谗言攻击,被迫去官。楚顷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域,终因理想无从实现,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2、题目解说 《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二、梳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渔父枯槁三闾大夫浑浊凝滞 2、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①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②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 ③歠其醨:“歠”通“啜”。 (2)古今异义: ①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②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③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着。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④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⑤何故至于斯(至于:到,同义词连用。今指①表示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 (3)特殊句式:

《_社戏》导学案及答案

十社戏 (第一课时) 、目标导学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及字意。 2?走近作者和作品,了解作品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自主预学 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以下练习。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惮()絮叨()怠慢()撺掇()() 凫()屹立()蕴藻()家眷() 踱()吁气()渔父()旺相() 棹()归省()行辈() 厂哄()[吓人() 哄€哄骗()吓{ 哄动()L恐吓() ⑵理解词义。 消夏:归省: 撺掇:凫水: 絮叨:自失 ⑶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 ,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原名 __________ ,字______ , ________ 绍兴人。著有小说集 __________ 、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 。 七年级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再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内容,在文中注明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内容。 (二)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清课文脉络。 1.这篇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事件,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的?并依此划分课文

结构。 2.阅读分析第一部分1~4 段,讨论:⑴哪些事情体现出我的快乐感受? ⑵作者所写的几件事情之间有什么关系? 3.阅读分析第二部分(5~30 段) ⑴这部分着重写看社戏,先后写了哪四件事? ⑵a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和转机(5~9段)。 波折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机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波折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机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机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写月夜行船,前往看戏(10~13段)。 ①这部分写夜景,从哪几个方面着笔,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并找出对应的句子。 ②句子“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为什么写得好,请欣赏。 ③这部分集中描写景物在文中有何作用? C.写在赵庄看社戏(14~21段)。 这部分写戏台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仙境”来形容戏台,有什么作用? d.写看完社戏后月夜归航(22~30段)。 ①月夜归航部分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1、专题教学目标 本专题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作品,学生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辨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掌握质疑辩论、比较辨析、假设推理等批判性阅读的基本方法。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2、文本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文本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②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渔父这一特定形象的文化内涵 ③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第一点侧重知识和能力目标,第二、三点侧重德育目标。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文言知识的积累应该是首先要解决的,此外,认识与渔夫的对话而表现出来的屈原的人格是探讨本板块核心内涵“生存与毁灭”的矛盾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将教学目标①②定为教学重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体现的是抽象的人生哲学,文本是如何体现的,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而将教学目标②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 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显,翻译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主要采用问题探讨法。 三、学法分析 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更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的发言基础上可以补充阐释,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强化学生的文本意识。如对屈原与渔父不同的人生选择如何评价这一问题,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紧扣文本本身,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想法任作评价,不能架空文本。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司马迁的“隐忍苟活”成就了人生的大事业垂名不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可以践志。死,也可以明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位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尊严的诗人——屈原。 (二)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教师正音; 渔父( fǔ)淈( gǔ)餔( bū)歠( chu?) 醨( lí)汶( mén)枻( yì)濯( zhu?) 2、齐读全文,读准字音。 (三)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通假字

渔夫教案

《渔父》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二、学习重点:目标2 三、学习难点:目标3 四、教学要点 分析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探讨渔父在文中的作用;拓展思考司马迁和屈原各自的人生选择(文言知识点的梳理与文章内容的分析相结合,穿插进行) 一、导入 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高度。那么在中国历代文人当中,有两位非常杰出的,也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人物,当得此说,谁呢?(明确:屈原、司马迁)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曾经说,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渔夫》,全面地揭示了屈原的内心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瞻仰他精神的高峰。 二、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三、自读课文 要求:(1)读对字音,读准句读 (2)感受屈原和渔父内心想法的不同 四、正音 憔qiáo 槁gǎo父fǔ闾lǘ浊zhuó滞zhì淈gǔ餔bū歠chuò汶mén 皓hào 莞wǎn枻yì濯zhuó 五、分析渔父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 (2)过渡: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先回顾一下。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有哪些?(明确: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那下面我们就先来分析这个“渔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3)找出有关“渔父”的内容,朗读,翻译,归纳人物形象。 具体内容: ①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翻译: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重点字词:与,“欤”。至于,到。斯,这,这种地步。 性格特征:古道热肠 ②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翻译: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渔父》导学案

渔父 问题导学 1.渔父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这一形象有何意义? 2.《渔父》一文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3.从全文看,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 自主探究 渔父飘然而去了,带着他的微笑与洒脱,留下屈原在江边孤独思索。他在想些什么呢?他将何去何从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而死。” 屈原的这一结局让我们觉得非常遗憾,他难道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吗?比如说去国或者隐居,就像渔父一样。 文法导析 绿叶扶花,烘云托月 文中塑造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的强者——屈原;一个是高蹈遁世、随遇而安,能与世推移的隐者——渔父。用渔父的形象来衬托屈原的形象,让屈原直接说出他心里的话语,运用这种衬托的手法,更能突出屈原形象的高大,突出他坚贞不屈的品质。 技法导练 导练目标 请尝试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写一段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的文字。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绝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行自适中保持自我的节操。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立面而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矢志不移,至死不渝。 渔父用水样的人生告诉我们为人要随性但不可迷失自我;屈原用山般的坚毅告诉我们要保持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管我们用哪种方式生活,也不管我们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要铭记——保持自我、保持高洁是我们生活的准则。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凛然正气,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能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原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得如此透彻清澄。 “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百姓,作为士大夫的他却束手无策,于是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中,成为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他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江,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披发行吟泽畔的是屈原。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原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着如屈原,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劝告呢? 文本图解 答案: 【问题导学】 1.提示:(1)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遁世的隐者形象。渔父规

渔父(苏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背景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渔父》、《卜居》和《远游》三篇作品,王逸《楚辞章句》把它们都归人屈原的作品,后世学者持不同看法。《渔父》同样采用屈原与渔父的问答,与《屈原列传》中的记述大同小异,刻画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风亮节,“宁可葬身鱼腹,也不蒙受世俗的尘埃”的高贵品质。这几篇作品虽然并非出干屈原之手,司马迁把《渔父》录入《屈原列传》,刘向把三篇都辑人《楚辞》,王逸给这三篇作品都作了注释,使这几篇作品成为研究屈原的宝贵历史资料。 二赏析 1-屈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作这部作品的? 屈原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对于社会、对于人生,都有自己一种很美好的看法,而且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一直在奋斗。他的被流放,实际上是他奋斗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失败。他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故国处在一个危机当中、个人的事业处在挫折当中这样一个困厄的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渔父》。所以《渔父》表现的是屈原自己内心的一种矛盾,和在矛盾面前,自己最终的一个抉择。 我们可以把渔父理解为真的屈原在泽畔碰到一个老人,可能还是一个打鱼的人,和他有过一番类似的谈话。但是,也可能只是屈原自己把自己内心的矛盾,用一种文学的手法表现出来了,也就所谓自设问答。这个渔父可能是个虚构的人,他内心里有两面,这两面在他心里形成了一种张力:一面就是社会既然如此,我何苦这么执着呢?我也有能力来适应它。适应它,我的处境就会好起来,至少我不会处在危险的境界里。这是一个声音。可是另一个声音也同时在响,说,我的社会理想、我的政治理想、还有我自己人格的追求,不能够为一时的这种名利,或者是外界的这种诱惑、压力所动摇。我要坚持。那么这两种声音,他把它化为两个形象,就有了渔父和屈原的这番对话。那么这个作品,我们想这样来理解,可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实际上,《渔父》、《远游》、《卜居》,完全可以和《离骚》对照来读。《离骚》也表现了屈原内心的这种矛盾,不过《渔父》是用另一种更灵活、更生

社戏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

第16课社戏导学案(含答案)第一课时文本感知 诊断性测试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归省.()行.辈()凫.水() 弥.散()潺.潺()蕴藻 ..()() Xù dāo( ) dài màn( ) Cuān duo( ) jiǎo jié( ) piāomiǎo( ) yǒng yuè(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绝壁膝盖脑怒欺侮 B.困惑挑剔胆怯委曲 C.叛徒诚肯鉴别晌午 D.惊异鞠躬奖励家眷 3.下列词语的释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归省:回家看望父母行辈:排行和辈 B.委实:实在弥散:弥漫消散 C.自失:丢失了自己依稀:隐隐约约 D.絮叨:仔仔细细地说旺相:茂盛 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2)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当面叫他“八癞子”。 A.然而即使况且 B.因而如果况且 C.然而如果而且 D.因而即使而且 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⑴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 ⑵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哄笑起来。() ⑶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⑷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6.指出下列句子的人物描写方法 ⑴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架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⑵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7.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下列不能表现其性格的一项是() A.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可见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 B.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表现他的热情友爱。 C.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 D.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又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 8.文学常识填空 《社戏》的作者是,原名,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其代表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和《》。本文最初就收在他的短篇小说集《》中。 重点字音: 潺潺.(chán)絮.叨(xù)撺掇 ..(cuān duo) 凫.水(fú)桕.树(jiù)蕴藻 ..(yùn zǎo)怠慢(dài)踱.(duó)步踊跃(y?ngyuè) 棹.(zhào)船忌惮.(dàn)弥散(mí sàn)喝 hē(喝水)吓 xià(吓唬) hè(喝彩) hè(恐吓) 行 háng(辈)省 xǐng(归) xíng(行走) shěng(省份)依稀:隐隐约约。絮叨:翻来覆去地说。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潺潺:象声词,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惮:怕,畏惧。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弥散:弥漫消散。怠慢:冷淡。怠,轻慢,不恭敬。 漂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伟大的文学家、思

最新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最新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设计意图: 谁都有自己的童年,谁都有自己的梦,而童年的梦总是和童话故 事联系在一起的。童话故事总能给听过、看过它的人留下不可磨灭的 记忆。"起点阅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老太婆的极度贪婪,老渔 夫的善良懦弱,以及小金鱼的知恩图报,使我们永远记住了贪得无厌 不会有好结果。相信幼儿能从这则故事中认识到,不劳而获的幸福生 活是不能长久的,美好的生活只能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去创造! 活动目标: 1.根据画面前后的联系,理解渔夫四次向金鱼索要礼物的故事情节,懂得人不能过于贪婪,只有付出才有获。 2.能初步认读简单的符号和文字,并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 想法。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有一定的阅读经验,知道渔夫是做什么的。 2.物质材料:教学大书1本,幼儿用书人手1本,小图片(如下)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1)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 事-渔夫和金鱼。你们知道渔夫是干什么的吗?他和金鱼之间到底发生 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教师讲述故事前半段(1~4页),激发幼儿兴趣。 (3)师:渔夫捕到金鱼了吗?老太婆是怎样说的?渔夫会去向金 鱼要木盆吗? 2.阅读指导幼儿自主阅读5~l 5页,教师提出阅读要求。 (1)出示图片l,请幼儿根据图片符号的提示阅读书的第5一l5页。 (2)思考:渔夫去向金鱼要了几次东西?分别要了什么? 3.理解故事内容 (1)找出故事发生发展的线索。 ①老太婆让渔夫去向金鱼要了哪些东西?一共要了几次?(教师 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图片2、3中的相应小图) ②渔夫每次去向金鱼要东西,大海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根据 幼儿回答,出示图片4中的相应小图)为什么?

渔父 教案

渔父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②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③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④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做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教学重、难点】①②④定为教学重点;③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弃小义,雪大耻”的生。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一生朗读,教师正音; 渔父(fǔ)淈(gǔ)餔(bū)歠(chu?) 醨(lí)汶(mén)枻(yì)濯(zhu?) 2.齐读全文,读准字音,教师纠正句读。 三、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古今词: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至于(到)、可以(可以用来) 词类活用:鼓枻而去(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 特殊句式: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屈原既放(被动句) 游于江潭(状语后置) 是以见放(宾语前置、被动句) 行吟泽畔(省略句、状语后置) 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状语后置) 自令放为(宾语前置、被动句) 四、疏通文意(质疑) 1.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指正; 2.学生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五、问题探讨 【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补充。

渔父

渔父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探讨渔父这一特定形象的文化内涵 3、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1、深入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2、文中的重点实词“颜色、形容、凝滞”和虚词“为、而、之、可以、至于”的意义或用法。 教学难点:对渔父的文化内涵的分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司马迁的“隐忍苟活”成就了人生的大事业垂名不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可以践志。死,也可以明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位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尊严的诗人——屈原。 二、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教师总结。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23篇。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三、朗读课文 1、课件展示配乐朗诵 2、学生自读、指名朗读 3、展示重点字词: 渔父(fǔ)枯槁(gǎo) 餔(bū)其糟濯(zhu?)吾足莞(wǎn)尔而笑鼓枻(yì) 凝滞(zhì) 皓(hào)皓之白物之汶(mén)汶歠(chu?)其醨(lí) 4、文言知识整理:(小组讨论,提出疑问,教师总结) (1)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古今异义 a、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c、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d、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3)、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何不(沽)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连词,表转折)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其醴?(表并列)

《渔父》公开课教案讲解学习

《渔父》教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并体会渔父的形象在本文中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言重点句式 难点:渔父形象的深层含义 教具: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冯友兰先生说过“我国文化中存在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够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这种精神中国自古有之,而屈原应该是较早实践这种精神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渔父》这篇课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看看他的人生选择。 二、走进文本 1、初读文本,正音。 (1)初读课文,我们可以看出本文写的实际上是一场对话,这种对话问答的形式使你们想到了我们以前学到的古代的哪种文体?(赋)没错,这种问答体与后来的汉赋写法已比较接近,所谓“赋者也,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 (2)那么,在这场对话中,谁先登场的?(屈原)此时的屈原境况如何? 遭遇:被放逐 外在形象: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内心: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无人可解 (注意在此穿插课文第一段的文言知识,特别注意: 既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形容至于是以见放) 在这种处境之下谁出现了?(渔父)。渔父的出现解开了屈原心中的郁结了吗?(没有)没有,因为二人的对话产生了分歧。 (3)请同学分析一下二人对话的分歧在哪里?从中体现了二人怎样的形象? 屈原:水清——我清 洁身自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仕者形象 水浊——独清 渔父:水清——濯吾缨 与世推移——和光同尘的隐者形象 水浊——濯吾足 (穿插文言知识重点讲解: 与世推移自令放为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讲解“水清”与“水浊”的象征意义 水清——世道清明水浊——世道黑暗) 2、分角色朗读,体会情感

(完整版)《_社戏》导学案及答案(1)

《社戏》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及字意。 2.走近作者和作品,了解作品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 二.背景链接 1)关于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 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 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 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2)关于课文有关内容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 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 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的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 部分。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 情谊的眷恋。 三、自主预学 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以下练习。 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惮.( ) 絮.叨( ) 怠.慢( ) 撺掇 ..( )( ) 凫.水( ) 屹.立( ) 蕴.藻( ) 家眷.( ) 踱.( ) 潺潺 ..()皎.洁()飘渺.()行.辈( ) 棹.( ) 吁.气( ) 渔父.( ) 旺相.( ) 归省.( ) .( ) 吓.人( ) 哄哄.骗( ) 吓 .动( ) 恐吓.( ) ⑵理解词义。 消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撺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凫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絮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抵:疏疏朗朗: 倘: ⑶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__________,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绍兴人。著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 七年级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内容,在文中注明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互动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线索: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二)阅读分析 1.阅读分析第一部分1~4段,讨论: 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这一部分在 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阅读分析第二部分(5~30段) ⑴这部分着重写看社戏,先后写了哪四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看社戏前有哪些波折和转机?(5~9段)。

高中语文必修五《渔父》陆晓明PPT课件 苏教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

渔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理解文意; 2.分析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感悟他们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理解文意; 2.分析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感悟他们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感悟他们对后世的重大意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着生与死的抉择,面对着逆境厄运的考验,我们应该怎么去做?不同的人会给我们不同的答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选自《楚辞》的《渔父》这篇文章,看看能得到哪些启示。二、文学常识归纳 《楚辞》与楚辞 明确:《楚辞》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西汉刘向编辑,收屈原、宋玉等人辞赋。

楚辞:亦称“楚辞体”“骚体诗”,古代诗歌体裁之一,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 三、初读文本 1.自由朗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顺语句,标划出不理解语句。 2.小组互助释疑,梳理文言字词 3.交流反馈,重点翻译: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四、再读文本,重点讨论: 本文本文通过三次谈话,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他们分别具有什么样的处世态度呢?(请结合原句分析)(读——悟) 1.首先分析屈原形象。 学生回答 明确:屈原:深思高举、洁身自好、舍生取义、以死明志2.小组讨论渔父的形象,要求结合具体的句子。 明确:与世推移、与世无争、超然物外、以隐守志 3.对于屈原和渔父的人生价值,你是如何评价的?屈原、渔父两个形象对后人有何影响?

《渔父》教案

《渔父》教案 教学设想: 这堂课的教学主要三个环节进行: 一是基础巩固,包括基础知识的检测落实,关键语句的理解背诵; 二是文本研习,屈原和渔夫形象以及处世态度的对比分析; 三是问题探讨,屈原的精神价值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为难。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检查预习: 1.介绍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朽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首创“骚体诗”,亦称“楚辞体”。 政治上,他提倡“美政”,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怀着珍爱一生的理想自投汨罗江而死。 2.检查字词(略,见预习材料) 3.朗读课文 4.师生背诵相关名句(老师背上句,同学们接下句) 补充名句: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三、文本研习: 这篇文章的结构不是很复杂,简要来说就是渔父和屈原的三次对话。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描绘,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两者的人物形象和人生态度。(思考再说话)屈原: (1)屈原因为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者说理想得不到理解和实现而发出无奈的悲凉的感慨。 (2)屈原认为自己的内心是洁白无暇的,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要坚守自己的理想。

《渔父》学案

《渔父》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能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分析两人的性格特点。 3.思考怎样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重点、难点】 1.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知识。 2.分析渔父和屈原的形象和各自的处世态度。 3.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有思考、有追求,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知识链接】 1.屈原及背景介绍: 屈原,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代表作品为《离骚》,另有《天问》、《九歌》《九章》等。 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背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置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 2.《楚辞》简介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渔父导学案(教师)

《渔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难点】 1、深入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2、文中的重点实词(如颜色、形容等)和虚词(为、而、之等)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楚人。作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楚国被秦灭亡后,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关于本文作者,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但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前后矛盾。自此,或论为屈原之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聚讼纷坛。今人持后说者居多。然无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关于渔父其人,自《庄子盗跖篇》中提到孔子见渔父一事后,即成为后世诗文稗说中的隐逸高士。然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故而屈原江畔遇渔父之事,亦当为民间传说、楚人口碑,本文则应当作为一篇虚拟的寓言来读。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将此文全部照抄,用以赞扬屈原人格则可,用为史实则不可征信。 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背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臵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 (2)《楚辞》 楚辞是指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色彩,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起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辞”即文辞之意,故也写作“楚词”。从此,“楚辞”既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楚辞”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人将“骚体”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特别是《楚辞》中的屈原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它的比兴寄托手法,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且能开拓到篇章构思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而它对其后的赋体、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又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3)名句分享

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综合探究古诗词中“渔父”意象。 3.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综合探究古诗词中“渔父”意象。 【课前准备】 利用下课时间播放蔡琴演唱的《屈原》歌曲。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雨无情地抽打着他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他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他的热血化作汨罗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拨开历史的烟云,我寻寻觅觅,在千年的雨阵中踟蹰,穿行于龙舟粽子锣鼓之间。我听到了他的歌吟在风中作响,那里有他的宏愿与梦想,他的热情和忧患。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二、研习新课: 1.首先,让我们回顾印象中的屈原,了解他走过的人生之路,分享他的文学成就,品味后人对他的评价。 学生齐读:(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巧作品,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首创“骚体诗”,亦称“楚辞体”。

政治上,提倡“美政”,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怀着珍爱一生的理想自投汨罗江而死。 (2)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3)“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余光中)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红山吟》)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汨罗屈子祠)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去寻觅诗人的足迹,请大家把书翻到《渔父》,让我们一起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的心灵抉择。 2.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行吟(于)泽畔。举世:全世,整个人间。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古今异义)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新浴者、新沐者:刚。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