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吟诵节奏点的音韵分析

诗歌吟诵节奏点的音韵分析
诗歌吟诵节奏点的音韵分析

诗歌吟诵节奏点的音韵分析 摘 要:诗歌在字数容量上的受限促使其表达上受限的同时人们发展了其音韵技巧,赋予了这种简约的体裁新的内涵---以诗歌为最高形式的韵文因为其声音的传达技巧以一种更接近“情景对话”的“声音文学”存在。声音是诗歌的第二生命。 关键词:音位 韵字 吟诵 同理心

诗歌是以最简约的文字来表现个人情思的一种文体。每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必定是经历了时代浪潮的筛选,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堪称上乘的经典之作。我们在平时的诗词学习中惯于从文本语法层面来分析一首经典诗词的情思。而每一首被历史记录下来的诗词,它的经典性更应该是其用文字高超地记录了某段情思的技巧,经典诗词记录下来的这段情思不单单是后世之人从字面阅读可悟的,还能从字面读念的瞬时中强烈可感的。也正因如此,中国自古品诗注重读念时瞬时的同理体会。

最典型的莫过于在《诗 序》中的记录:“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反映在实际诗词品读中就是以诵、吟、歌、唱的吟诵方式来品读诗词。对一首经典诗词的品读,在文本句法层面分析赏析外,还能够兼顾到诗词的声音分析,在反复的声韵读念中,我们必定能够对诗词的情思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从更深层面把握到一首诗词表达“瞬时同理心”的技巧以及跨越了历史纵向维度的同理情思。

白居易的《花非花》、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我们单纯从字面分析,能够读出《花非花》表达了一种生命、生活中事物易逝、无痕、飘渺的状态;《夜雨寄北》表达了一种对亲人的牵挂哀婉情思。如果用现代朗诵法分析,我们会基本同意这两首诗都可以用比较低婉的声调来朗读。其实我们在运用传统吟诵方式来把握这两首诗,在调整我们读念过程中要把握的情绪、节奏也是一样的。下面尝试运用音位来分析这两首诗的一些声音特点,从而更好来把握体悟这两首诗情感的一些技巧。

(一)花非花

花hu ā非f ēi 花hu ā

雾w ù非f ēi 雾w ù

夜y a半b àn 来l ái

天ti ān 明m ín ɡ去q ù

来l ái 如r ú春ch ūn 梦m an ɡ几j ǐ多du ō时sh í

去q ù似s ì朝ch áo 云y ún 无w ú觅m ì处ch ù

(二)夜雨寄北

君j ūn 问w an 归ɡu ī期q ī未w ai 有y ǒu 期q ī

巴b ā山sh ān 夜y a雨y ǔ涨zh ǎn ɡ秋qi ū池ch í

何h ?当d ān ɡ共ɡ?n ɡ剪ji ǎn 西x ī窗chu ān ɡ烛zh ú

却qu a话hu à巴b ā山sh ān 夜y a雨y ǔ时sh í

我们在朗读诗歌时强调韵字的重复构成了诗歌声音的旋律之美。但是分析这两首诗的押韵字,《夜雨寄北》押的韵脚是“i ”,《花非花》甚至都没有统一强调的韵字。那这两首被传诵了上千年的名作其声音的经典性是否就因此被大打折扣了呢?其实不然,我们只要从朗诵转到传统吟诵读书法,以诵、吟、歌、唱的方式来品悟这两首诗,就能很明显找出这两首诗声音上的音乐旋律感。

吟诵对诗句的读念一般要求以两个字为一个节奏。上面两首诗歌,第一首以长短散句构成,读念分一二两种节奏,可以划分为:花(a)\非(i)花(a)\雾(u)\非(i)雾(u)\夜(e)\半(an)来(ai)\天(an)\明(ing)去(u)\来(ai)如(u)\春(un)梦(ong)\几(i)多(uo)\时(i)\去(u)似(i)\朝(ao)云(un)\无(u)觅(i)\处(u);第二首诗以七言格律诗句构成,节奏划分更为严格,读念节奏分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两种,可以划分为:君(un)问(en)\归(i)期(i)\未(i)\有(ou)期(i)\巴(a)山(an)\夜(e)雨(u)\涨(ang)\秋(u)池(i)\何(e)当(ang)\共(ong)剪(an)\西(i)窗(ang)\烛(u)\却(e)话(a)\巴(a)山(an)\夜(e)雨(u)\时(i)。

因为吟诵诗词时有一二节奏的习惯,诗人在创作诗词时必然会考虑到节奏点的用字,在每首诗的韵脚用字以外同样考虑到节奏点的韵字选择。《花非花》、《夜雨寄北》两首诗在韵字选择,尤其是节奏点上的韵字选择上都在反复强调“i ”“u ”“n ”这三个音位。即使诸如花(a )、巴(a)两个开口音,马上被前后的“i ”或“n ”音抵消了;诸如半(an)、来(ai)、天(an)等字虽然本身字音韵腹属于大开口的“a ”音,但其韵尾“n ”“i ”在音节本身内就促使这个音节不可能在发音最后无限度大张口发音。在这两首诗中,两位诗人通过精选开口度较小,声音较委婉的平声字来成诗,使得这两首诗幽微哀婉的基调被反复强调。如果单凭对“期”、“池”、“时”三个韵脚的分析就想把这种能记载千年后人们张口就同理感受到的哀婉深情的技艺表达出来怕是很难做到。

用同样的方法就能很明显分析《枫桥夜泊》这首千古绝唱了:月(e)落(o)\乌(u)啼(i)\霜(ang)\满(an)天(an)\江(ong)枫(ong)\渔(u)火(o)\对(i)\愁(ou)眠(an)\姑(u)苏(u)\城(eng)外(ai)\寒(an)\山(an)寺(i)\夜(e)半(an)\钟(ong)声(eng)\到(ao)\客(e)船(an),这首七言绝句同样是除了强调韵脚“an ”音外,在韵字选择,尤其是节奏点的韵字选择上反复强调了“i ”“u ”“n ”音,尽量避免大开口音的使用。正因为诗人在韵字选择上能够遵循

字的声音在客观上承载着不同类型情绪的客观规律,所以千年前一个夜晚一位落魄诗人的一段愁情哀绪能够转化成文字,为后人在读念这首诗时瞬间通过文字声音瞬间同理感受到了诗人的心情提供客观条件。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誉为“杜氏平生第一快诗”,其在韵字处理上也做了很好的功夫:剑(an)外(ai)\忽(u)传(an)\收(ou)\蓟(i)北(ei)\初(u)闻(en)\涕(i)泪(ei)\满(an)\衣(i)裳(ang)\却(e)看(an)\妻(i)子(i)\愁(ou)\何(e)在(ai)\漫(an)卷(an)\诗(i)书(u)\喜(i)\欲(u)狂(ang)\白(o)日(i)\放(ang)歌(e)\须(v)\纵(ong)酒(u)\青(ing)春(un)\作(o)伴(an)\好(ao)\还(an)乡(ang)\即(i)从(ong)\巴(a)峡(a)\穿(an)\巫(u)峡(a)\便(an)下(a)\襄(ang)阳(ang)\向(ang)\洛(o)阳(ang),这首诗字的韵字,主要选择了以“a”为韵腹的字音,整首诗歌声音艺术上显得明朗而轻快。虽然诗歌中同样存在读念时因为对节奏点韵字尾音(“韵尾”)的拖长强调而强化了小开口的“i”“n”音,但在这首诗中的这种韵字多为仄声字,这种平缓拖长强化幽微音色的效果就被弱化了,韵字在大开口“a”、小开口“i”与鼻音“n”、“ng”间的转化反而使得杜诗的旋律感加强了。所谓杜氏诗抑扬顿挫的特征怕也是与这种韵字选择习惯有关的。

通过人们对文字运用技巧的探索,文字能够越来越形象、越来越成熟地表现瞬间的情思。每一部成功表现出瞬间情思的作品是一部能够借助文字技巧很好消除话语情景与文字符号之间的对话距离的作品。经典文学作品之美在其承载的内容的具有永恒的“同理心”价值。人们对文学作品美的攫取除了阅读体悟外,更可以通过读念的方式,以还原“对话情景”的方式来品读。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用文字记录,用以人们在纵向历史层面上对话的载体,“对话情景”的再构已经受到极大的限制。诗歌作为一种最简约精炼的文学体裁,这种受限就更为明显。但是千百年来无论哪个国度,哪个民族,人们对诗歌的热情不减,在某一段时期内反而会成为那个民族的主流文学体裁。诗歌在字数容量上的受限促使其表达上受限的同时人们发展了其音韵技巧,赋予了这种简约的体裁新的内涵---以诗歌为最高形式的韵文因为其声音的传达技巧以一种更接近“情景对话”的“声音文学”存在。声音是诗歌的第二生命。

中国是一个有着辉煌诗歌传统的古来国度。我们中华民族,包括受到华夏民族文化影响的其他国家的民族,在诗歌内容、体裁、音韵等方面都有着极其丰富的研究成果。虽然近一个世纪以来,在华夏文化的主体区域———中国大陆,伴随着新课堂的普及,人们对诗歌的吟诵几近绝迹。伴随着“新雅言”---普通话的推广,人们对传统文读法几近不能体悟,以“平仄”为基础古典诗词声音处理技术更是让后辈望而生畏。在这种历时语音差异的客观背景下,我们如何应对这门绝学技艺的继承与发展面临着直接的挑战。但在有限的能力里还需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薪火相承”,舍我其谁的气概终应该是每一位拳拳赤子前行的不朽力量。如若这篇小文能在“如何认识诗歌的声音艺术”、“如何吟诵好古典诗词”方面为读者提供一点交流的意见,那笔者将不胜幸哉!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答题技巧 (1)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答题技巧 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学习古文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这对理解文章名单句意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能力大有帮助。下面提供一些古诗文朗读停顿方法,供参考: 按意义兼顾章节来划分 四言诗,按意义或节奏可划分为“二二”如: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五言诗,按意义单位可划分为“二三”如:问女/何所思。按节奏单位可划分为“二二一”如: 大漠/孤烟/直;或是“二一二”如:举头/望/明月。七言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青山/相对出。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二、借助古汉语词语特点,做好停顿。 1、借助古汉语中多单节词,做好停顿。 例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正确的朗读节奏: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借助词的古今义做好停顿。 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的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不是今天所说的“妻子”。这句的朗读节奏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又如:可以一战。“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能愿动词“可以”,朗读时的节奏为:可/以一战。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3、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在文章中,有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语领起时,在这些词后稍加停顿。 例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的节奏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如还有: (1)、若夫/霪雨霏霏。(2)、其/如土石何?

(3)、盖/大苏泛赤壁云。(4)、盖/追先帝之殊遇。 (5)、故/君子有不战。 4、“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例如:余闻之也久。此句朗读时的节奏是:余闻之也/久。若误将“也”看作是谓语前面的副词状语时,就容易误读为:余闻之/也久。 5、在转折连词“而”前,一般要稍加停顿。 (1)后/狼止而/狼又至。(2)人不知/而不愠。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三、借助语法结构,做好停顿。 读古文时,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可以分析句子成分结构,并判断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从而把握句子的停顿处。 主谓之间应加停顿。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2)吾/视其辙乱。 在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做停顿。如: (1)恐/前后受其敌。(2)愿/陛下托臣以计贼兴复之效。 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后应稍加停顿。如: (1)受任/于败军之际。(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做停顿。如: (1)今/天下三分。(2)今/南方已定。 四、根据文意,做好停顿。 例如:1、其一犬坐于前。“其一”,其中一只狼。“犬”修饰动词“坐”,即“像狗一样”。这句话朗读时的节奏为:其一/犬坐/于前。 类似的还有:“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一个“乐”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是名词,乐趣、快乐。乐其乐,就是“以其乐为乐”) 五、掌握古文化知识,做好停顿。 古人有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若遇到这些情况要做停顿。如:

英语诗歌的韵律

英语诗歌的韵律(metre)英诗节奏(Rhythm) 构成英诗节奏的基础是韵律(metre)。在希腊语中,“metre”这个字是“尺度(标谁)”的意思。英诗就是根据诗行中的音节和重读节奏作为“尺度(标准)”来计算韵律的。 英诗的特点之一是与其他文体不同的排列格式。各诗行不达到每页页边,每行开始词首大写。几行成为一节(stanza),不分段落。各行都要讲究一定的音节数量,行末押韵或不押韵,交错排列。 ……音节重读(stressed),非重读(unstressed)。……这就是一种正规的重读形式,在诗歌中即体现为韵律。研究诗歌韵律规则的科学叫作韵律学(Prosody)。 1.音步(Foot): 英诗中这种重读与非重读音节的特殊性组合叫作音步。一个音步的音节数量可能为两个或三个音节,但不能少于两个或多于三个音节,而且其中只有一个必须重读。分析英诗的格律就是将它划分成音步,并区分出是何种音步以及计算音步的数量。这种音步划分叫scansion。根据一首英诗组成的音步数量,每一诗行一个音步称“单音步”(monometer);每一诗行有两个音步的,称“双音步”(dimeter);含有三个音步的,称“三音步”(trimeter);此外还有四音步(tetrameter)、五音步、(pentameter)、六音步(hexameter)、七音步(heptameter)、八音步(octometer)。 Is this | a fast, | to keep

The lard | or lean And clean? (Herrick) 2.韵律(Metre): 英诗的韵律是依据音步包含音节的数量及重读音节的位置而加以区分的。传统英诗的音步有六种:即:抑扬格(Lambus)、扬抑格(Trochee)、抑抑扬格(Anapaest)、扬抑抑格(Dactyl)及:扬抑抑格(Dactyl)及抑扬抑格(Amphibrach): “⌒”非重读音节;“/”重读音节。 英诗的韵(rhyme) 英语诗歌的押韵可以根据单词的内音素重复的部位不同而分成不同种类,最常见的有头韵(Alliteration)、谐元韵(Assonance)和尾韵(Rhyme)。头韵指词首重复,如great和grew;谐元韵是指词中重读元音重复,如great和fail;尾韵则指词尾音素重复,如great 和bait。但一行诗中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押韵形式: The light that lies in women''s eyes. --Thomas Moore 这行诗中既有头韵light和lies,谐元韵light、lies、eyes,又有且有尾韵(这种押韵方式称行中韵middle rhyme)lies和eyes。 英语诗歌的行与行之间的押韵格式称韵法(rhyming scheme)。常见有两行转韵(AABB)、隔行押韵(ABCB)、隔行交互押韵(ABAB)

英汉诗歌音韵比较研究

摘要:英汉诗歌在措辞、意境及修辞上都有着各自的语言特色,有同有异。其中,音韵在体现诗歌的音乐美上起到极大的作用,它在英汉诗歌中的运用也不尽相同。研究英汉诗歌音韵的异同点,可以有助于提高对英汉语言和其诗歌特点的掌握,并进一步促进英汉诗歌翻译过程中“音美”和“形美”的一致。 关键词:英汉诗歌音韵比较诗歌翻译 英汉语言中的音韵虽有类似,却大有不同。“音韵”在汉语中指和谐的声调、韵律,汉字发音的声调和音律或诗文的音节起伏转折和谐。汉语诗歌通常会运用押韵、双声、叠韵和声调变换等手法来体现音韵美。在英语诗歌中,音韵的表现方式则更加多样化,包括头韵和尾韵、全韵和半韵、雄韵和雌韵以及抑扬格的变化等。本文选取了极具中国诗歌音韵特色的《诗经?蒹葭》篇,从其不同英译本对原诗的音韵处理角度入手,比较汉英诗歌文本的音韵特色,以期为促进诗歌翻译中“音美”和“形美”的实现提供借鉴。 一、汉语双声和英语头韵 “双声”指的是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汉语拼音的声母相同,例如:“玲珑”“辗转”“淋漓”等,这样的词语也叫双声辞(词)。双声辞(词)的构成有两大标准,即两个字的辅音字母(声母)必须相同,且语义上两个字不能拆开理解和使用,如“踌躇”中的“踌”和“躇”各自都不包含“踌躇”义。汉语诗歌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有白居易的诗句“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其中“寥落”和“流离”都是双声辞(词),且在上下句中均处于同一位置,对仗工整。双声词的应用使诗歌更富音韵美,读起来别有韵味。 英语中的“头韵”(alliteration)与汉语中的“双声”颇有类似之处,但也略有区别。“头韵”是英国诗歌韵律的开始,是基础格律,最古老的英国诗歌通常都是用头韵写成的,中世纪时格外兴盛。如果两个音节中第一个辅音是相同的,那么两个音节便构成了头韵;在重读音节中以元音开始的都构成头韵,但是辅音群“st-,sp-,sc-”等被看成是不同的音,相互不构成头韵(陆晓燕,2010)。英语诗歌中头韵随处可见,如英国诗人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的《古舟子咏》中写到: 在《蒹葭》一诗中,整篇唯一一处双声词便是“蒹葭”二字。蒹葭是一种植物,指芦荻或芦苇。在翻译过程中大多数版本均将其译为“the reed”或“reeds”,只有詹姆斯?理雅各(james legge)用了“reeds and rushes”。从音韵上看,前者的译法中“蒹葭”二字的双声特点已完全在语言的转化过程中省略,只有理雅各的翻译较好地展现了原诗的音韵特点。这也反映出汉字这种组合发声的特点极难用英语的头韵法译出,往往是一个英文单词就可表达,而英语中头韵总是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才能构成。 二、汉语韵脚与英语尾韵 诗歌创作中,常常在某些句子的末尾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更加和谐优美,这种手法被称为押韵,也叫压韵或叶韵。这些使用了同韵字的地方,称为韵脚。韵脚的使用让诗歌在朗诵时更加铿锵有力、和谐优美或气势磅礴,这在古代诗歌中尤为常见。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每一句的末尾一词都押的是“an”这一韵母,且一韵到底。汉语其他诗歌中也常有偶句押韵,或第一、二、四句押韵等情况。 英语虽然只有26个字母和48个音标,但因为英语单词有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其单词的押韵方式也因此而丰富多样。严格意义上说,英语中的“押韵”其实指的是“全韵”,也就是押不同辅音后面出现的元音或元音和辅音的组合,而末尾只押辅音的方式称为“半韵”,这在汉诗中是没有的,因为汉诗不用声母押韵,如英国著名诗人济慈的《希腊古瓮颂》一诗开头写到: 其中“quietness”和“express”押“s-”的半韵,而“time”和“rhyme”虽然单词字

如何划分朗读节奏

如何划分朗读节奏 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对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这么一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确实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分析句子的主干就是“我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对应文言句中就是“臣知不如徐公美”,那么句子的主语就是“臣”,谓语就是“知”,“不如徐公美”就是“知”的内容,作“知”的宾语,按照主谓宾各成分间停顿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当然,可用这种方法划分的句子必须是主谓结构的句子。 二、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 有些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组成了主谓结构,但有些句子没有主谓结构怎么办?不急,那就再分析,采用第二种“动宾/动宾”的方法进行划分。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一句的朗读停顿,在这一句话中“率”是“率领”的意思,是动词,“妻子邑人”是“率领”的内容,作“率领”的宾语,“率妻子邑人”就是动宾结构。“来”是动词,“此绝境”是来的地方,是“来”的宾语,这也是动宾结构。综合全句来看,这个句子由两个动宾结构组成,所以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率妻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第二步就是按照主子邑人/来此绝境”。 那长一点的句子怎么划分呢,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一种方法是否适用?还是那句话,不急。现在我们再来作一下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在市集上大声讨论我的过错,并能让我听到的,受到下等的奖赏”,动词就是“讨论”、“让……听到”、“受到”这三个,而相对于文言句子中的动词就是“谤讥”、“闻”、“受”三个,介词结构“于市朝”作“谤讥”的宾语,“寡人之耳者”作“闻”的宾语,“下赏”作“受”的宾语,这样的话,“能谤讥于市朝”就是一个动宾结构,“闻寡人之耳者”是一个动宾结构,“受下赏”也是一个动宾结构,那么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还是按照“动宾/动宾”的原则划分。 三、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 除了主谓结构的句子,动宾结构的句子外,还有一些表示意思转折的句子,就可以采用第三种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进行划分。如《鱼我所欲也》中“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这句话,“由是”领起下文“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则”领起“可以辟患”,“而”领起“有不为也”,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再如“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就可划分为“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按照“而前则前”这个原则划分,朗读停顿就可划分为“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但也有句子,如“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话,怎么划分呢?我们来看看:“然则”表示一种转折意思,后面的“何时而乐耶”是转折的内容,“然则”前面没有前一种

诗歌韵律

英语诗歌的韵律(metre)英诗节奏(Rhythm) 构成英诗节奏的基础是韵律(metre)。在希腊语中,“metre”这个字是“尺度(标谁)”的意思。英诗就是根据诗行中的音节和重读节奏作为“尺度(标准)”来计算韵律的。 英诗的特点之一是与其他文体不同的排列格式。各诗行不达到每页页边,每行开始词首大写。几行成为一节(stanza),不分段落。各行都要讲究一定的音节数量,行末押韵或不押韵,交错排列。 ……音节重读(stressed),非重读(unstressed)。……这就是一种正规的重读形式,在诗歌中即体现为韵律。研究诗歌韵律规则的科学叫作韵律学(Prosody)。1.音步(Foot): 英诗中这种重读与非重读音节的特殊性组合叫作音步。一个音步的音节数量可能为两个或三个音节,但不能少于两个或多于三个音节,而且其中只有一个必须重读。分析英诗的格律就是将它划分成音步,并区分出是何种音步以及计算音步的数量。这种音步划分叫scansion。根据一首英诗组成的音步数量,每一诗行一个音步称“单音步”(monometer);每一诗行有两个音步的,称“双音步”(dimeter);含有三个音步的,称“三音步”(trimeter);此外还有四音步(tetrameter)、五音步、(pentameter)、六音步(hexameter)、七音步(heptameter)、八音步(octometer)。 Is this | a fast, | to keqp The lard | or lean And clean? (Herrick) 2.韵律(Metre):英诗的韵律是依据音步包含音节的数量及重读音节的位置而加以区分的。传统英诗的音步有六种:即抑扬格(Lambus)、扬抑格(Trochee)、抑抑扬格(Anapaest)、扬抑抑格(Dactyl)及抑扬抑格(Amphibrach):(Anapaest)、扬抑抑格(Dactyl)及抑扬抑格(Amphibrach): “⌒”非重读音节;“/”重读音节。

唐诗的音韵美

唐诗的音韵美 ——中国古典文学论文 中国向来有诗的国度之称,不仅因为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更是因为有才学的诗人辈出,文学派系林立,优秀作品繁多。不少诗歌作品,或音韵和谐、或气势磅礴、或意境幽美、或写物淋漓尽致、或达意感人肺腑,传唱至今。更重要的是诗歌在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一直占据非常特别和重要的地位。 一、诗歌的起源 中国的诗歌源于先秦,历经汉魏南北朝直至隋唐,诗歌开始步入盛世。中国传统诗歌的源头是先秦时期的乡野民歌,隶属于通俗文学。孔子择其精华删减成文,于是就有了《诗经》。先秦以后,出现了专门从事诗歌创作的文人,中国传统诗歌也由此迈入雅文学的行列。无论是?建安风骨?还是?汉魏乐府?,都将这一个雅字发挥得淋漓尽致。乃至后来的唐诗更是将中国传统诗歌推向雅文学的高峰。 二、诗歌的兴起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发展。乐府诗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在诗歌历史上有很大的文学价值。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进行创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三、盛唐诗风 如果把中国诗歌流变的历史,譬作九曲黄河,那么究其源始,犹如雪水消融,点点滴滴,接下来则如轻溪泻地,随意流转,灵动自如,终于在汉魏六朝间进入了一个汇湾,吸纳他源,积蓄能量,汗漫浩荡。直至隋唐则突然变化为飞瀑万卷,声势浩大,奔腾不息,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对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怎么估价都不算过分的。鲁迅答杨霁云函锐:?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甘而不必动手。?(《鲁迅书信集》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约300年中,流传下来的诗歌就将近5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的1600多年留下的诗篇多出2倍多。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以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歌成就最高,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令后世诗人豪士可望而不可及。这是中国诗歌的宝藏,也是中国诗歌的丰碑!

诗歌的韵律及押韵格式

第一节头韵 头韵是指一行(节)诗中几个词开头的辅音相同,形成押韵。如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歌》前两诗节: When I am dead, my dearest, Sing no sad songs for me; Plant thou no rose at my head, Nor shady cypress tree: Be the green grass above me With showers and dewdrops wet; And if thou wilt, remember, And if thou wilt, forget. (Christina Rossetti: Song) 第一行的dead / dearest,第二行的sing / sad / songs,第五行的green / grass,第六行的with / wet押头韵。 又如柯尔律治的《古舟子咏》第103~第106行: The fair breeze blew, the white foam flew, The furrow followed free, We were the first that ever burst Into that silent sea.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前三行里,头韵[f]重复七次。这个摩擦送气的清辅音模仿柔风轻涛的声音,创造出一种宁静的意境。第四行里的两个[s]音宛如和风吹过沉寂海面而发出的咝咝声。头韵在这里的使用,

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另外,中间韵blew / flew,first / burst,furrow / followed,尾韵free / sea形成悦耳动听的韵味和节奏感。 再如莎士比亚编号为71的十四行诗前八行: No longer mourn for me when I am dead Than you shall hear the surly sullen bell Give warning to the world that I am fled From this vile world with vilest worms to dwell. Nay, if you read this line, remember not The hand that writ it; for I love you so That I in your sweet thoughts would be forgot If thinking on me would make you woe. 每行都有不同的头韵。第一行为mourn / me,第二行为surly / sullen,第三行为warning / world,第四行为world / worm,第五行为read / remember,第八行为me / make和would / woe。第二行、第三行和第五行为than / that / this,第七行和第八行为thoughts / thinking。这样的不同首字母交替出现在一个诗节中,可以称为交叉头韵。 诗人在使用头韵时,还使用一种声音的重复,通过这种声音的重复表达一种独特的情感。如多恩的《歌》: When thou sigh’st, thou sigh’st not wind But sigh’st my soul away; When thou weep’st, unkindly kind, My life’s blood doth decay. It cannot be,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 转自徐世奎-语文世界 一、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宾语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确。例如 1、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3、其一/犬坐于前。(《狼》) 4、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 6、恐/前后受其敌。(《狼》) 7、恐/托付不效。(《出师表》) 8、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9、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10、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 二、句首关联词后面应停顿。有些文言句子句首是假设、转折、递进等关联词,则关联词后要停顿。如“且”、“虽”、“因”、“惟”、“故”等。例如 1、故/为之说。(《捕蛇者说》) 2、虽/鸡狗不得宁焉。(《捕蛇者说》)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 4、且/ 欲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5、然/得而腊之/ 以为饵。(《捕蛇者说》) 6、然则/ 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三、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句首发语词即指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及至全文,又没实在意义,只是充当语气助词的作用的虚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 “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至于”等。例如 1、若夫/霪雨霏霏。(《岳阳楼》) 2、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3、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事哉?(《捕蛇者说》) 四、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例如 1、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4、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五、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六、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例如 1、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七、文言句中有表示方位的词或时间性的词,如“俄而、“先”、“中”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例如 1、中/ 峨冠而多髯者/ 为东坡。(《核舟记》)

古诗的音韵美

古诗的音韵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我们都知道,古诗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文章,它在乐曲的韵律,节奏,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等方面都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因此,对于新学的一首古诗,一定要充分的朗读,读出诗韵,读出它的音乐感。 1.押韵 韵是古典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所谓韵,就是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凡是同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也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都放在句尾,所以也叫“韵脚”,一首诗里都用一个韵部的韵脚,就叫“押韵”。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在朗读的时候对韵脚就要恰当的重读,非韵脚的音要读得轻一点而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音韵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所以说,古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应该铿锵有声,自然而然的读出音乐感,让人能够感觉到悦耳顺畅的音韵之美! 2.节奏 诗人在诗歌中抒发情怀不是平板的,而是波澜起伏的,这诉之于文字便成了诗歌的节奏。伟大的诗人郭沫若说:“大概先扬后抑的节奏,便沉静我们;先抑后扬的节奏,便鼓舞我们。”《论节奏》一文中指出:“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型,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要想读出诗的节奏感,就一定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 在五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三顿,二二一或二一二句式。“2-2-1”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2-1-2”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七言诗的诵读,通常是四顿读,一是“2-2-2-1”如:梅子|金黄|杏子|肥。二是“2-2-1-2”如:泉眼|无声|惜|细流。三是“4-3”如三万里河|东入海。四是“2-2-3”如月落|乌啼|霜满天。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后面的三个字往往构成一个较大的间歇,俗称“三字尾”,在这三字尾的停顿处实为“音断气连”,即前面的字音虽然断了,但气息要缓缓地连接后面的“三字尾”。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实际的诵读中,收尾句的“三字尾”为了形成曲终音止的听觉,其音步常常一字一顿,读成“1 / 1 / 1”的节奏。 当然,古诗的诵读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一成不变的,但一般应该遵循顿不破词的原则。3.平仄 除了节奏和韵脚之外,诵读格律诗还应注意平仄。平仄是指声调的抑扬,平即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入声在普通话里已不复存在,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古人写诗,对平仄要求相当严格。有本句交替、对句对立、上下相黏之说。即一句之内平仄交替,一联之内上句和下句平仄相对,两联之间上联下句和下联上句平仄一致。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平仄平平仄),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层楼(仄仄仄平平)。” 平声字高扬,仄声字低抑。格律诗在字数、语节、韵脚已定情况下,有了平仄,诵读起来语势将更为错落有致,节奏回环也将更加鲜明。 诵读格律诗,强调平仄但不必拘泥平仄。这是指没有必要把入声字读成又短又促的古入声调子,而应按照普通话标准音读。入声字按照普通话标准音读,可能会出现上下句平仄不相对情况,这时只要通过适当的诵读技巧处理,就可以使平仄不相对情况得到改观。比如诵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本来上句的“识”是古入声字,和下句的平声字“缘”平仄相对,但“识”若按普通话标准音读阳平,就变得和“缘”不相对而相同了。怎么办?

如何划分现代诗的节奏

如何划分现代诗的节奏.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诗歌中的节奏,指的是朗读时短暂的停顿,以便把诗人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在平时的考试中,同学们会遇到给诗歌划分节奏的试题。不少同学由于没有掌握划分节奏的方法,只好凭感觉来划分,以至于划分后的答案是对还是错,心中没底。这里我们结合教材实例介绍划分节奏的常用方法。 1.根据词或词组划分。 一般来说,一个单个的词或意思紧密的词组就是一个节奏,所谓意思紧密就是不能拆开来读,如果拆开读听起来就会显得不连贯,缺乏诗的韵律。如: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王家新《在山的那一边》 上句中,“于是”一词,后面有逗号,本身就表示停顿,也即一个节奏,所以不必再划分;“怀”和“着”分别是动词和助词,但它们意思联系紧密,表示一种状态,不能拆开,应看作一个整体,构成一个节奏;“一种”是一个数量词组,也是一个节奏。“隐秘的”是由形容词“隐秘”和助词“的”构成的意思紧密的词组,不便拆开,应看作一个整体,构成一个节奏。“想望”是一个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也是一个节奏。 下句中,“有一天”是一个意思紧密的词组,构成一个节奏;“我”“终于”分别是代词和时间副词,它们分别表示一个节奏;“爬上”是一个动词,和它后面的助词“了”意思紧密,表示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构成一个节奏;代词“那个”和名词“山顶”也各自表示一个节奏。从这里,我们还可以总结出这样的结论:结构助词“的”“地”“得”和动态助词“着”“了”“过”,应和它们前面的词看成一个整体,构成一个大的节奏。 2.根据意思划分。 一般来说,一个意思相对独立的词或词组就是一个节奏。所谓相对独立,是指在诗句中可以单独拿出来,表示一个意思。如: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流沙河《理想》) 这里的“饥寒的”、“年代里”分别是意思相对独立的词组,应看作一个整体,构成一个节奏。“理想”、“是”和“温饱”是单个的词,也都分别表示是一个相对的独立意思,构成一个节奏。 3.综合词、词组和意思来划分。 这种方法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综合,也最实用。因为在具体的诗句中,各种情形都会碰到,因此,只有把三种方法结合起来,划分节奏才能得心应手。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再回过头来看一下上面的例子,是不是觉得容易多了。 4.朗读划分。 在划分完节奏后,读一读,体会一下根据你划分的节奏读下来,意思有没有读破,即我们常说的读破句,检验的方法是根据你划的节奏读下来,揣摩一下别人能否听懂(或者干脆读给他人听一下),如果能听懂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有误。 怎么样,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再来练练,练完后,参考一下后面的答案,定会有收获。 ①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流沙河《理想》) ②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臧克家《老马》) ③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答题技巧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答题技巧 【知识梳理】 1.借助古汉语中多单节词、古今义做好停顿。 例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可/以一战。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句首语气词或连词之后要停顿。 在文章中,有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语领起时,在这些词后稍加停顿。 (1)若夫/霪雨霏霏。 (2)其/如土石何? (3)盖/大苏泛赤壁云。 (4)盖/追先帝之殊遇。 (5)故/君子有不战。 4 .“者”“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例如: 余闻之也/久。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 肉食者∕鄙 5. “而” 做转折..连词,“则”在句中一般要稍加停顿。 (1)后狼止/而狼又至。(2)人/不知/而不愠。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4)出 /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而” “则”在句首则划分其后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6.主谓之间应加停顿。 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2)吾/视其辙乱。 7.在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做停顿。如: (1)恐/前后受其敌。(2)愿/陛下托臣以计贼兴复之效。 8.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后应稍加停顿。如: (1)受任/于败军之际。(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9.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做停顿。如: (1)今/天下三分。(2)今/南方已定。 10.修饰语过长,与中心语之间需停顿 仲尼/之文 闾里间/见之 【课内练习】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其一犬坐于前。 (2)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余得遍观群书 (5)然则何时而乐也 (6)今齐地方千里 (7)盖竹柏影也 (8)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9)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0)下车引之 (11)生亦我所欲 (12)而乡邻之生日蹙 (13) 其一犬坐于前 (1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5) 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16) 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 (17)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8)是吾剑之所从坠 【课外练习】 1、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2、逸而知人之劳 3、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4、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5、时邕才学显著 6、惜学术不足尔 7、此张公谓我矣 8、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 9、闻者皆惮之 10、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11、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12、恐劝令留金也 13又尝教书于宦官家 14、闻其侄以他事南来 15、此其过人也远矣 16、寄一箱于畏斋 17、会诏百官言事 18、则清泠之状与目谋 19、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20、而不能见吾之面 21、适南城兵马司指挥至 22、因取旧案反覆观之 23、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 24、此非公叔之悖也

韵律诗

韵律诗 Rabbit-rabbits one two three Will you come and play with me Camels-camels four,five,six Why do you have a hump like this? Monkeys-monkeys seven eight nine, Will you teach me how to climb? When I have counted up to ten The elephant says now start again. One two I go to school, Three four I play outdoor Five six I read my books Seven eight I am never home Nine ten I sleep by then Snow,snow, white and cold Come and go Oh,snow Where do you go I don’t know,where I go. A river Runs all day and never walks, Often murmurs,never talks, It has a bed but never sleeps It has a mouth but never eats. Rain rain go away Come again another day Little Johnny wants to play Rain rain go to spain Do not show your face again 对话 A:I have a new friend. B:A boy or a girl? A:A girl.she likes painting. B:Is that her photo? A:Yes, it is. look! she wears a red-shirt and red shoes. B:Does she like red? A:Yes, she does. She has many red clothes. B: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her family?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 xx: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说的是朗读在学习文言文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只知死读,不明文句结构(分不清句读或朗读节奏),终究会直接影响对文句、文篇内容的理解。鉴于此,历年来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部分也时常出现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题目,如: (1)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xx/人也 (B)所以/动心忍性,xx所/不能 (C)人xx/过,然后/能改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000年盐城卷) (2)划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 / ”表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002年苏州卷)如何确定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总结出常见文言句子划分节奏的方法,在此抛砖引玉,求教方家。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 (3)予/尝求/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5)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6)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 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 如: (7)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 (8)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恒公》)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9)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 (10)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11)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12)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13)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

诗词韵律表

平水韵部 上平一东 东同铜桐筒童僮瞳中衷忠虫终戎崇嵩弓躬宫融雄熊穹穷冯风枫丰充隆空公功工攻蒙笼聋珑洪红鸿虹丛翁聪通蓬烘潼胧砻峒螽梦讧冻忡酆恫总侗窿懵庞种盅芎倥艨绒葱匆骢 上平二冬 冬农宗钟龙舂松冲容蓉庸封胸雍浓重从逢缝踪茸峰锋烽蛩慵恭供淙侬松凶墉镛佣溶邛共憧喁邕壅纵龚枞脓淞匈汹禺蚣榕彤 上平三江

江扛窗邦缸降双庞逄腔撞幢桩淙豇 上平四支 支枝移为垂吹陂碑奇宜仪皮儿离施知驰池规危夷师姿迟眉悲之芝时诗棋旗辞词期祠基疑姬丝司葵医帷思滋持随痴维卮麋螭麾墀弥慈遗肌脂雌披嬉尸狸炊篱兹差疲茨卑亏蕤陲骑曦歧岐谁斯私窥熙欺疵赀笞羁彝颐资糜饥衰锥姨楣夔涯伊蓍追 上平四支 缁箕椎罴篪萎匙脾坻嶷治骊尸綦怡尼漪累牺饴而鸱推縻璃祁绥逵羲羸肢骐訾狮奇嗤咨堕其睢漓蠡噫馗辎胝鳍蛇陴淇淄丽筛厮氏痍貔比僖贻祺嘻鹂瓷琦嵋怩熹孜台蚩罹魑丕琪耆衰惟剂提禧居栀戏畸椅磁痿离佳虽仔寅委崎隋逶倭黎犁郦 上平五微 微薇晖徽挥韦围帏违霏菲妃绯飞非扉肥腓威畿机几讥矶稀希衣依沂巍归诽痱欷葳颀圻

上平六鱼 鱼渔初书舒居裾车渠余予誉舆胥狙锄疏蔬梳虚嘘徐猪闾庐驴诸除储如墟与畲疽苴于茹蛆且沮祛蜍榈淤好雎纾躇趄滁屠据匹咀衙涂虑 上平七虞 梧吴租卢鲈苏酥乌枯都铺禺诬竽吁瞿劬需俞逾觎揄萸臾渝岖镂娄夫孚桴俘迂姝拘摹糊鸪沽呱蛄驽逋舻垆徂孥泸栌嚅蚨诹扶母毋芙喁颅轳句邾洙麸机膜瓠恶芋呕驺喻枸侏龉葫懦帑拊 上平八齐 齐蛴脐黎犁梨黧妻萋凄堤低氐诋题提荑缔折篦鸡稽兮奚嵇蹊倪霓西栖犀嘶撕梯鼙批挤迷泥溪圭闺睽奎携畦骊鹂儿 上平九佳

佳街鞋牌柴钗差涯阶偕谐骸排乖怀淮豺侪埋霾斋娲蜗娃哇皆喈揩蛙楷槐俳 上平十灰 灰恢魁隈回徊枚梅媒煤瑰雷催摧堆陪杯醅嵬推开哀埃台苔该才材财裁来莱栽哉灾猜胎孩虺崔裴培坏垓陔徕皑傀崃诙煨桅唉颏能茴酶偎隗咳 上平十一真 真因茵辛新薪晨辰臣人仁神亲申伸绅身宾滨邻鳞麟珍尘陈春津秦频苹颦银垠筠巾民珉缗贫淳醇纯唇伦纶轮沦匀旬巡驯钧均臻榛姻寅彬鹑皴遵循振甄岷谆椿询恂峋 莘堙屯呻粼磷辚濒闽豳逡填狺泯洵溱夤荀竣娠纫鄞抡畛嶙斌氤 上平十二文 文闻纹云氛分纷芬焚坟群裙君军勤斤筋勋薰曛熏荤耘芸汾氲员欣芹

诗词中的音韵问题

诗词中的音韵问题 诗词中的音韵问题 一、音韵平仄问题 1、基本原则两条 一是以普通话《新华字典》拼读发音为准,一二声调字为平声字,三四声调字为仄声字,平不分阴阳,仄不分去上入。二是字的书写 和发音均以《新华字典》为准,不符合《新华字典》的书写字和字 发音则为错别字和错别音。 2、韵押与音押问题 二、诗的问题 诗,采用两分法。以新文化运动的“五四”为分界线,在这之前的诗统称旧体诗,旧体诗包括古诗和律诗两部分,唐代形成的格律 诗称旧律诗,不合唐律的诗称古诗;在这之后的诗统称新体诗,符 合新格律的诗称新律诗,不符合新格律的诗称新诗。“五四”以后 创作的字句整齐的诗符合新诗或新格律诗音押音律原则的划入新体诗,不符合的划入短杂文。 (1)新诗的特点有二 一是押音,首句可起音押,也可不起音押。隔句一押,可押平音,可押仄音,也可平仄互押。 二是句数须是偶数,最少四句,多则不限。每一句的字数都相等;句的字数可以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等等。三字称三字诗,四字称四字诗,余类推。 (2)新格律诗特点有三:

一是押音,隔句一押,首句可起音押,也可不起音押。可押平音,也可押仄音,但不可平仄互押。 二是句数须是偶数,最少四句,多则不限。每一句的字数都相等。句的字数只能是四字、五字、六字、七字等,四字称四字律诗,余 类推。 三是诗句尾字除首句起音押外,都须符合平起仄受或仄起平受。如第三句尾字音是仄或平,第四句尾字音就应是平或仄。 由此可见,新格律诗依然需要讲究平仄,追求节拍,但不是旧格律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而是一三五、二四六均可互变,变的前提是四字律诗应避免三字连平或三字连仄,五字以上律 诗应避免四字连平或四字连仄。 1、四字律诗,基本格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押平音) 或“仄仄平平,平平仄仄”(押仄音),除了句尾字音平仄不可变外,前面三字平仄可以通变,通变的结果不能三字连平或三字连仄。如“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均可,不可“平平平仄, 平仄仄仄”。 2、五、七字律诗,基本格式依然是旧律诗的'平仄格式,除首句起音押外,隔句一押,句押平音或仄音,八句之内,不可平仄互押。除了句尾字音平仄不可变外,前面的字平仄可以通变,但应避免四 字连平或四字连仄。 3、六字律诗,基本格式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押平音)或“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押仄音),除了 句尾字音平仄不可变外,前面的字平仄可以通变,但要避免四字连 平或四字连仄。 三、词的问题 词,采用两分法。“五四”以前的词统称旧体词,“五四”以后的词统称新体词。“五四”以后的长短句新诗符合新体词音押音律 原则的划入新体词,不符合的划入短杂文。 新体词特点有三:

朗读节奏划分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知能图谱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