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一)

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一)
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一)

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一)

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问题,是一个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它对正确理解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当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际,都有密切的联系。本文就这个问题提出作者的一点初步看法,很不成熟,希望得到理论界的批评指正。贯穿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个人认为,缩成一句话。就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鸦片战争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是当前学术界的共识,没有分歧。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的趋向是什么?它贯穿着一个什么样的中心线索?则所见各有不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中,在这个问题上引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成果。那就是首次提出:在讨论中国近代史的中心线索时,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到目前为止,这个论点的最完整的表述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近代史,存在着两个发展的趋向,或者说反映这两种趋向的线索。“反映半殖民地化趋向的线索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反映半资本主义化按即指半封建一一引者]趋向的线索是为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的各种斗争”。因此,“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存在着两个而不是一个趋向:一是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趋向,一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趋向”。“前者是个向下沉沦的趋向。后者是个向上发展的趋向”①。这个中心线索的提法,是在原来的研究基础上大大前进一步的突破。但是这个提法本身,还不能认为是最完善的概括。它把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个统一体割裂开来,把帝国主义的侵略同中国封建社会的变化对立起来,形成一个下沉一个上升的两个运动实体,因而没有能够说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总的趋向。没有指出一个总的线索,也就是没有明确贯穿整个中国近代历史的中心主线。事实上,帝国主义的侵略,既造成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又造成了中国的半封建化。近代中国“为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的各种斗争”,既包括反对封建主义势力的斗争,也包括反对入侵中国的外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斗争。尽管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但它并没有为中国资本主义开辟发展的道路。相反,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存在,这是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诸因素中的重要一环。中国内部的封建主义势力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入侵的外国资本主义,最终也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力量。—————————————

①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主要线索及其标志之我见》,见《历史研究》.1984年第2期。不过,撇开这一点不论,这个新的提法却有其值得充分肯定之处。它比起以前一般地以阶级斗争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的传统观念,无疑地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它不仅在原有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对研究对象的本质,有了新的审定;对观察问题的视野,有了新的定向。因为它第一次把规定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一一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放在中国近代史主体构思的重要位置上。这样,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带有根本性的重新塑造。举例而言: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的北京宫廷政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然而,它的历史意义,现在却可以有不同的审定。从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线索的角度看,这一次事件,很自然地被说成是中外反革命势力的进一步勾结,外国反对太平天国的反革命活动从隐蔽的暗害变为公开的对抗。从以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为中心线索的角度看,则它又包含着以“洋”代“夷”观念的转化,从而引导洋务事业的发轫,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冒头。它的后果是:封建的封闭体被打开了缺口,中国向近代化迈出了一小步。辛酉政变如此,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亦莫不如此。新的审定和定向如何,暂且不论,但它是新的,这无可否认。把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中心线索,这是一个符合本质的提法,至少,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领域内,这是一个富有指导意义的提法。但是,单纯地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则又没有概括事物本质的全部。一个完全符合中国近代社会本质的提法,我以为,这个中心线索应该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我们的审

视点,应该放在这样一个高度,即通过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研究中国近代经济的半殖民地性和半封建性,研究中国近代经济的内在症结和它的历史走向。不言而喻,在封建社会中新生的资本主义,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它是历史的进步,一般说,它应该只有发展的一面。但是,具体到近代的中国,我们就不能满足于一般的理论原则,需要进一步联系中国的历史环境,联系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作出分析和论证。出现在近代中国土地上的资本主义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呢?概括地说,它是已经进入垄断阶段的外国资本主义在整个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优势和统治,是官僚资本主义,亦即“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国的优势和统治,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未老先衰。先天不足,指的是:它的产生,不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熟的直接临盆;后天失调,指的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经常承受着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力;未老先衰,指的是:它有所发展,但又不能顺利和充分地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这才是贯穿于中国近代历史的一条主线。如果把和帝国主义、国内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处于对立地位的民族资本主义看作是中国资本主义,那么,中国近代历史的一条主线,或者说,中心线索,就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这个局面的形成,是中国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交相作用的结果,这是不言自明的。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不是来自中国封建社会内部新生力量对旧的生产关系的突破,而是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的冲击,是出自中国原来的正常发展过程的中断,这是造成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国资本主义生产领域中的工矿企业如此,流通领域中的商业、金融,亦复如此。关于中国近代新式工矿企业的产生问题,我以前略有涉及。它不是或主要不是中国封建社会原有手工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和直接转化,这方面我以前作过一些阐述,这里不再重复。①同样,属于流通过程中的中国近代的资本主义商业和金融企业,也蒙上深浅不同的时代烙印。整个说来,中国新式商业和金融企业的产生,都不是出自中国产业资本自身发展的要求,都不是从属于中国的产业资本,以中国产业资本的运动为基础。中国封建社会原有的旧式商业和金融企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以后,有一部分发生了一些变化,卷入了入侵中国的资本主义流通体系。通商口岸为数众多的钱庄,就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它介入了外国洋行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形成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金融周转中的重要一环。但是,即使如此,在整个19世纪,通商口岸的钱庄,也没有真正形成资本主义的金融企业,它和资本主义金融企业的一个根本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还不是中国产业资本自身发展的结果,它还不是以产业资本的运动为基础的。如果说,它的性质在起变化,那只是由于它与包括外国银行和洋行在内的外国资本的联系加深而引起。在这种条件支配之下,中国的钱庄虽然还谈不上从属于中国的产业资本,但却可以说,它最终不能不从属于外国的产业资本。也就是说,它通过对外国在华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从属,间接从属于外国的产业资本。如果说,外国银行和洋行分食外国产业资本从中国掠夺得来的利润,那么中国的钱庄至少有一部分是分食外国银行和洋行吞食以后的残羹。同样,通商口岸的新式商业,在不同的程度上,也是作为外国在华商业资本的补充而存在。它从属于外国产业资本的需要,分润外国产业资本的剥削。这些都是只有在半殖民地的条件下才出现的一种不正常的情况。中国的资本主义就是产生在这样一个欧风美雨侵袭的土壤之上,正是由于产生中国资本主义的土壤,是处在外国资本主义风雨侵袭的条件下,所以中国资本主义在它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才会结出为中国社会所独有的苦涩的果实。

——————————

①参阅《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3期.《历史研究》.1983年第5期。由此可见,研究中国的近代经济,必须通过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而研究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又必须通过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如果说,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是探索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那么,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就是探索中国资本

主义发展和不发展的中心线索。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广角镜。也就是说,作为历史的中心线索,局限于资本主义发展和不发展的过程本身是不够的,我们的视野应该放在面临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无准备状态上。在现有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的著作中,谈到中国资本主义发生的历史条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从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货币财富的积累(有的直称为原始积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三方面的研究,为讨论正常的资本主义的产生所必需。但是,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资本主义的产生而言,直接地、简单地比照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并不一定能够收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研究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等等,而是说要结合中国社会的具体历史条件,不能从概念出发。①因为中国封建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达到足以分解封建经济结构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闯了进来,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括新的生产力在内,直接引进中国。这是正常的资本主义国度中所不曾出现的。

————————————————-

①参阅《历中研究》1984年第2期拙稿。在中国有文字的历史上,出现过使用人力、畜力乃至风力、水力作为动力来源的记载。但是,使用人工动力来源进行生产,这是在鸦片战争、五口通商以后,也就是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才出现的新事物。新的生产工具的使用,不是出自中国封建社会内部手工业生产力的自然发展,而是来自入侵的外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引进,这是毋庸讳言的客观事实。西方技术的引进,这是引进封建的生产关系所不能容纳的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新的生产技术的引进,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决定性条件。正由于此,正因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不是中国本身经济条件自然发展的结果,这就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引发了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概括地说,就是点与面的不协调,形成点上的发展与面上的不发展并存的局面。从点上看,在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最初产生的19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建立的现代工业,已经差不多有30年的历史。通商口岸的外国工厂,至少已有70多家。其中有后来称霸上海的大型造船工业一一样生和耶松两家造船厂,并且都已设立了5年以上。至于垄断华南造船工业的香港黄埔船坞公司,则已存在10年之久。这些船厂,不但制造了不少轮船和机器,而且引进了大量的造船设备和技术人员。①在交通运输等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活动,也属于领先的地位。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是1876年英国资本修建的上海吴淞铁路.航行长江的第一家轮船公司,是1862年成立,由美国资本经营的旗昌轮船公司,而首先开辟川江航运的轮船,是1898年属于英国资本立德洋行的利川号。至于上海、

————————

①参阅《经济研究》1965年第5、6两期拙稿.天津南北两大通商口岸港口航道的疏通,则无一不在外国资本势力控制之下。甚至在农垦方面,使用机器的最初尝试,也出自外国势力的牵引,而耕作的试验,也只限于口岸。①所有这些活动,从技术的角度看,都是引进封建的生产关系所不能容纳的新的社会生产力。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都有刺激的作用。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个一向受人忽视然而却发人深思的事实,那就是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严重约束妇女生产力的发挥所进行的挑战一一宣传天足的活动,也是首先为通商口岸的西方人士所发起。它先于中国人在19世纪末所发起的不缠足活动,至少有20年之久。

②妇女缠足的解放,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大变革,也是历史上劳动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这是毫无疑问的。③新的生产力的引进,不能不在中国产生反应。中国在亦步亦趋。如果说,中国自制的第一艘轮船,是在外国在华船厂制造第一艘轮船的20年以后,那么,中国的第一家大型轮船公司,却在外国轮船公司进入长江的第10年,便已继之而起。1876年中国的第一大口岸上海,出现了第一条外国资本经营的铁路,5年以后。中国资本经营的铁路,就开始运行于第二大口岸天津附近的开平。19世纪40年代初,中国输入西方的机器,已经见于记录,而中国人最早自制自用的机器,出现在70年代初珠江三角洲的缫丝业中。时间

虽然落后了30年,却值得后人的铭记。甚至在变动迟缓的农业中,也出现了某些亦步亦趋的现象。19世

————————————————

①《上海新报》,1869年10月19日;《教会新报》,1869年10月2日;《申报》,1887年3月27日。

②NoahChimHerald,1897年12月7日,第1092页;1899年9月18日,第569页。

③据有的学者研究,中国妇女缠足,北方多于南方,因此.当新工业开始时期,工厂中用女工者,南方多于北方。参阅H.S.Levy,ChineseFootbinding,1966年版.第54页。纪60年代末,出现在中国的北方口岸天津。一方面有西方人士对农业机械的输入,一方面就有中国的殷富“大户”的观光购买。①90年代初,出现在山东和湖北的口岸,一方面有民间商入主动向英国商人提出购买小麦碾轧机的要求②,一方面有官方鼓励向美国引进美棉良种的谕示。③90年代末,新的渴望扩展到了皇亲贵族聚居的辇下。当中国人获得了西方人工降雨的信息时.一向求龙王爷保护农业生产的中国封建朝廷,也破天荒地第一次动了撇开龙王的念头。当1898年的春旱在北京附近蔓延时,顺天府尹就开始打这个主意。在他得知用炸药在空中爆炸可以引起造雨之后,他不顾费用昂贵,仍然坚定地说:“行。我们的皇上会不惜一切,一定要让老天爷下雨。我一定下指示给军队向空中开炮。”④可以说,进入20世纪,中国人对新生产力的渴望,也一若大旱之年,渴望云霓。在这种亦步亦趋的形势下,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企业,也经历过有所发展的一面。从19世纪70年代出现第一批现代企业起,到1927年国民党统治开始以前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人先后设立了3000多个工、矿、交通、运输和现代金融企业。⑤其间在本世纪初收回利权的运动中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还形成了两个小小的高潮。到国民党政府统治中————————————————-

①《上海新报》,1869年10月19日;《教会新报》,1869年10月2日。这里的“机械”,可能仍是改良的手工农具。

②GreatBritainForeignOffice:DiplomaticandConsularReportsonTradcandFinance,China,1893年,芝罘,第4页。这里的碾轧机,可能也是改良的手工碾轧工具。

③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第99卷.公牍14,1928年版,第25—26页。

④NorthChinaHerald,1898年6月6日,第976页。

⑤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杜恂诚同志的统计(未发表)。期的1933年,分布全国的资本主义现代企业,单是工业一项,合乎当时国民党的工厂法标准的大小工厂,为数在3000以上。①完全可以断言,没有一定的发展,不可能出现这种局面。促进了这种发展的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生产力。他们都是那个时代先进的中国人,在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中,各有他们相应的地位。但是事物有另外的一面。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规定着中国资本主义既有所发展而又不能充分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现代企业发展到国民党统治中期的1933年,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这里不妨举几个宏观的统计,进行一番比较。一是中国现代工业生产,除去外国在华工业的产值,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一是现代矿业生产,加上土法生产在内一共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其中绝大多数又是在外国资本控制之下。②和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比较,中国的工业生产,只相当英国的1/50,德国的1/64,而与美国比较,则只有它的1/162。③差距如此,几乎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完全可以断言,在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中,不发展是主导的一面。因此,从面上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能形成一股潮流,更没有形成一个全国范围的覆盖面。而这个覆盖面的缺乏,首先表现在人口和生产占压倒比例的农业上面。在这个领域内,明显地缺乏变革的动力。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出现,最主要的,不外封建租佃关系的转变和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产生两个方面。具体地说,就是资本主义农场的出现。

—————————

①根据巫宝三主编:《中国国民所得》上册.第二部第三章,第一表,1947年版。

②根据巫宝三,上引书,第一部第二章,第二部第三章。

③参阅TheRoyalEconomicScoiety,TheEconomicJournal,1946年9月,第428页。中国工业生产只限于民族工业之生产。

03335公共管理学复习题2d

公共管理学复习要点: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福祉与公共利益。 政府失灵:指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形。标杆管理:即追求卓越的管理模式,并将之学习转化,以提高组织绩效的管理工具。企业型政府:系指有一群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的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并有效运用资源提高政府的效率。 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 公共部门:是指这样一种提供服务和产品的部门,其所提供服务和产品的范围与种类不是由消费者的直接愿望决定,而是由政府机构决定的,在民主社会,是由公民的代表来决定的。 战略管理:是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的行为,或者说,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价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艺术或技术。 政府再造:是指政府改革将涉及改变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民、政府与企业诸多关系的调整,设计政府治理的观念、结构、方式和方法的变革;及涉及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的调整,更涉及外部关系的调整。 公共管理伦理:是公共管理主体作为特定的社会化角色在进行公共管理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公共管理伦理在相当程度上源于政府组织伦理和非政府组织伦理,并具有特定的内容构成。 市场失灵:简单来讲,便是因市场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市场机制无法将社会资源予以有效配置,二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效率以外的非经济目标。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当局,为解决某项公共问题或满足某项公众需要,所选择的行动方案或不行动。新公共管理:以自利人为假设,基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及其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其核心点在于:强调经济价值的优先性,强调市场机制、强调大规模使用企业管理的哲学与技术,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风格。 绩效管理:是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同意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组织的管理与服务,通过高素质和不断改进的产品和服务,获取顾客满意的管理理念、制度和方法。 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公共组织:从广义上看,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从狭义角度回答。顾客导向:是指组织及其组织成员站在顾客的立场上,仔细评估组织的管理绩效,以追求顾客满意为基本目标。公共部门重视战略管理的原因有:更加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公共部门角色的变化,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挑战,公共利益的挑战。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是:效能、效率、充分、公正、回应性与适当性。 建立学习型组织应该做到:每一个人都使学习者,彼此相互学习,学习促进变革,学习是持续的,学习是一项投资而非消费。转换型领导应具备的特质是:创造前瞻远景,启发自觉意识,了解人性需求,鼓舞学习动机,树立个人价值及乐于工作。 有效地公共管理者必须做到: A 必须是一个良好的自我评估者。 B 必须是不令人讨厌的。 C 必须追求美好的意志与周全的政治感觉。 D 必须具有耐心.E必须具有多样化的工作经验。F必须以民众为导向。G必须善于分析与思考 公共管理推行顾客导向的深刻涵义:A实行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思考。关心的是顾客而非组织。B将顾客是为主要。资产组织的主要资产不在于盈 利而在于顾客。 C 顾客满意即组织目标。工作的重点在于达成顾客的合理期待与愿望。 D 建立与顾客之间的长期互动关系。加强与顾客的直接互 动,针对顾客的需要,提供理想的产品和服务。 公共部门管理与私人部门管理的相似性表现在:都需要政策管理;都要涉及内部资源的整合与管理问题;都要处理和管理外部关系等等。二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多元制衡与自主性、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法的支配与意思自治、政府与市场、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等多个方面。 SWOT 分析是目前战略管理与规划领域中广泛使用的分析工具,其中的S 是指优势( strength)、W 是指弱势( weakness)、O 是指机会或机遇(opportunity )、T 是指威胁( threat)。SWOT 分析,就是指通过了解自己组织的优势与弱势的基础上,将组织内部的资源因素与外部因素造成的机会与风险进行合理的、有效的匹配,从而制定良好的战略,以掌握外部机会,规避威胁的一种方法。政策评估是政策评估人员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有系统地收集相关信息,评估政策方案的内容、规划与执行过程以及执行结果的活动。政策评估的价值在于它能向政府及社会提供政策绩效的资讯;重新检视政策目标及政策方案,以谋求政策改进之道;还可以作为形成政策问题或政策建议的基础。 领导者的主要领导权力包括参考权、专家权、合法权、奖酬权、强制权。 优秀的公共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技能: A 技术性技能,只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所需要的技术和方法。 B 人际关系技能,对外联系、接触,对内联系上下级,善于激励诱导下属人员的积极性。C概念化技能,指公共管理者具有的宏观视野、整体考虑、系统思考和大局把握能力。D诊断技能,即分析 问题、探究原因、因应对策的能力.E 沟通技能,利用各种媒介,有效、明确的向他人表达和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与态度的能力。公共管理民营化的优势是: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选择机会增加,整合民间资源用于国家发展,示范效果。 公共管理民营化的劣势是:可能会忽视社会责任与公共利益,特权与贪污,公共服务的不公正,规避巧用,管理问题。危机管理的几个阶段包括:危机的疏缓,危机的准备,危机的应对,危机后的恢复和重建。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具备的知能是:技术知能,组织知能,人际关系知能,知识知能。按佛兰奇的观点,领导权力分为哪几类?参考权,奖惩权,强迫权,合法权,专家权。公共服务民营化存在哪些优点:成本降低,提高服务质量,选择机会增加,整合民间资源用于国家发展,示范效果。 公共服务民营化存在哪些缺点:(1)关于公共责任问题,(2)特权与贪污,(3)公共服务的不公,(4)规避巧用,(5)管理问题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形。政府失灵的原因为:(1)成本和收益的分离、过剩和成本提高;(2)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和低质的政策;(3)内部性问题;(4)政府组织的低效率;(5)另一种分配的不公平;(6)寻租(1 分);(7)政策执行的无效率;(8)所有制残缺。

读《中国近代经济史》有感

读《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后有感 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是一本写1840鸦片战争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经济的著作。其主要内容有前言写了海盗掳掠和所谓“闭关自守”和所谓贸易自由和两次鸦片战争,第一章是介绍40年代初至70年代初西方入侵者对中国政治上的间接统治和经济上的暴力强制。如西方入侵者在中国的行动方式一般、为所欲为的海陆掳掠、惨绝人寰的“苦力”贸易、畅通无阻的鸦片走私和合法商品的走私漏税等。第二章是介绍农民大起义时期的经济形势。如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破坏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太平天国为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所采取的财政经济措施。第三章写了农民大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强化封建统治的政策措施。如清政府强化封建统治和维护地主产权的政策等。第四章是介绍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国际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势和中国经济半殖民地性的加深。第五章写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民用企业的产生及其和内外势力的联系和矛盾。 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是一本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深刻的著作。读完后给我了很大的震撼。首先,打开此书,就被书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所感染。这种爱国主义激情没有任何偏狭之处,它完全是以全面、丰富的史实为基础。作者对伟大祖国备受外国侵略势力欺凌、侮辱无比愤恨,无情地揭露了外国侵略者凶残、卑鄙、毒辣的嘴脸。武装侵略、武力恫吓、通过条约掠取特权、在签约过程中玩弄花招、得寸进尺,在中国土地上横行无忌、极其凶残地凌辱、残害中国人民,等等。任何一个不怀偏见的中国人在读了这些后,都会加深对外国侵略势力的仇恨及其本质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伟大祖国命运的关切。再次。此书在一系列问题上大大拓展了我对知识认识广度和深度。比如我对两次鸦片战争性质认识的变化,以前是我认为就是列强的侵略战争,但看了此书后,我知道了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有许多外国侵略势力的走私、鸦片贸易、苦力贸易等而且这些外国侵略者的侵略活动也是论述鸦片战争性质的证据。所以我就认识到两次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直接间接地对殖民地征服和掳掠的战争”。

社会经济史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之读后感 明中叶以后,社会经济繁荣,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在这种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这种现象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从定义来说,萌芽指的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出现,萌发尚未定型形成气候,而产生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规范性与规模。 生于萌芽状态的东西,本来不易辨识,也不容苛求。不过,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不仅要从微观上研究,还要从宏观上考察,才能定性。这里,我想提两点意见。 这是一种新的事物,代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总趋势,具有进步性;但具有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稀疏且微弱的特点;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体系本身缺乏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必要条件再加之清朝统治者的压制,因此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在清朝几乎停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夕。 2从特征来说,资本主义萌芽指的是一种生产关系,而不是一厂一店,因而不能用举例子的 方法来论证。它指的是一种社会关系,而不是个别人之间的关系,因而不能孤立地看待。这种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晚期,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条件时产生的。在这以前,像在自然和社会史中许多事物一样,它会有一些偶发的、先现的现象,但不能因此认为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这就是说,在考察资本主义萌芽时,必须把考察的对象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中,看这个地方、这个行业有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和气候。同时,考察的对象必须有一定的量,不能相信孤证。必然性是存在于偶然性之中,社会性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所以,真正的资本主义萌芽,总是具有多发性,是可以重复观察到的。 唐代何明远的丝织厂,仙君册的茶园,即使《太平广记》是可信的话,也只是一种偶发的、先现的现象。因为那时的社会经济条件还不允许新的生产关系出现。宋代经济有很大发展,当时的中国,在农业、基本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许多部门,都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我想,单从生产力来看,宋代已经有了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物质基础。但是,从生产关系和社会条件来看,租佃关系、徭役赋税和工商业等方面的封建束缚,还未见松弛,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和意识形态的僵硬,较唐代尤甚。因而,它只能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准备阶段。 阶段性 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它具有新生事物的生命力。它一旦产生,除非有不可抗原因,是不会中途夭折的,而是引导向新的生产方式。因而,真正的资本主义萌芽,应具有延续性和导向性。 这就是说,我们考察资本主义萌芽,是要探讨它的历史作用。如果只是一段插曲,也就不花那么大力气去研究了。任何经济现象,都是一个过程,不会突然发生,也不会蓦地消灭,必有它的继承性和发展阶段性。如果我们瞻前顾后,不满足于就事论事,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史,只能从明代后期,或者说从十六世纪写起。这以前,确也有些个别事例,如徐州利国监的冶铁,徐一夔《织工对》中的丝织工场,但都后不见来者,不能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起点。我们所考察的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都延续到清代鸦片战争前,并有发展,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简答题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 1.限定通商口岸从事对外贸易 2.对进出口货物也实行严格的限制 3.对于外国来华贸易的商人,政府也对他们的活动加以种种限制 4.从事对外贸易的机构是中国政府特许设立的商行北京条约及内内容 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侵略者交换天津条约和订立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公使驻京 2.开放新口岸 3.内江通商 4.内地传教 5.控制海关 6.掠卖华工合法化 7.鸦片贸易合法化 买办的产生与作用 买办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的,最初是指那些被外国洋行雇佣的中国代理人。买办从产生之初就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为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经济侵略服务的 作用:买办不仅是起着媒介和经纪人的作用,而且一步步地发展为经销和承购,包购包销,买办按照洋行规定的数量和期限,完成购销任务。而买办为了洋行和自身的利益,则在全国组织起一个推销外国工业产品,收购中国土产的商业收购与销售网络 通商口岸城市集中体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点 1.这些口岸城市为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掠夺的据点 2.其次西方列强在这些口岸城市设立租界,取得治外法权,成为国中之国 3.再次,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城市投资设厂,兴办各种实业,直接渗入到中国的经济生活之中,并逐步取得垄断和独占地位 4.最后,殖民地经济生活方式的盛行,是通商口岸城市经济的一大特色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局限性 1.在土地制度方面,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2.在社会生产方面,他极为赞赏的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并据以设计理想社会的生产形式 3.洪秀全提倡男女平等,特别是经济生活中主张妇女享有平等,独产的地位 4.在对外关系方面,洪秀全反对闭自守 局限性:洪秀全的经济思想,是中国历史农民起义运动经济思想的最高体现。但是他不可避免地还有小生产者的封建落后性,推行绝对平均主义,禁欲主义和军事化的社会生活是注定行不通的。这都反映出他经济思想的乌托邦性质 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特点 1.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扩张,改变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轨迹,刺激并推动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增长 2.适应近代工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3.地主,官僚,商人,买办及少数华侨的货币财富开始投资创办近代工业,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提供了最初的货币财富 4.在十分不利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清政府在创办近代工业,进行资本积累中曾经起过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政府创办近代工业的的封建性 1.清政府创办的企业是为巩固清政府封建统治出发的 2.清政府创办的这些企业实权均操在少数洋务派官僚买办之手 3.清政府创办的企业通过政权往往对一些行业和部门实行垄断经营,并享有特权 4.清政府创办的这些民用企业和军事工业具有浓厚的买办性 实力雄厚的外国资本在华投资的主要特点 1.外国在华投资的主要领域是贸易,金融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部门 2.外国在华工业投资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的长远的经济发展,而是为了西方列强更好地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掠夺 3.外国在华投资主要集中于利润丰厚的经济部门,如银行,航运等行业 4.外国在华投资主要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通商口岸,而投资在内地则极为罕见 辛丑条约对中国的经济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首先,如此巨大的战争赔偿几乎成了套在中国政府头上的沉重枷锁,从此之后这个政府只 有对外国俯首贴耳,再也不能在外国列强面前"胡作非为" 2.其次,条约规实,允许外国在中国驻扎军队,这是对中国国家主权的空前危害 3.再次,外国侵华势力压迫清政府对统治集团进行清洗,所有反对与外国建立各种政府经济 关系,支持义和团的人都遭到清洗 善后大借款 1913年袁世凯政府以办理善后为名,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筹措的借款 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实际到手760W,而规定47年还清的本息竟达6789.36 W.合同规定, 以中国盐务收入的全数,关税中除应付款项外的余款,再加上直隶,山东,河南,江苏等省所指定的 中央税款,充当此次借款的担保。合同还规定,中国必须聘请外国人掌管盐税征收事务。 至此,中国盐税大权完全落到外国人手里 国民北京政府为鼓励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实行了哪些新措施 1.中央政府设工商部,下设矿务,工务,商务三司 2.颁布一些保护工矿业发展的法规 3.提倡引用外资兴办实业 1912-1927,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 1.部门发展很不平衡,缺乏重工业的基础 2.企业生产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生产效率差 3.许多企业的机器设备从外国进口,技术指导也要聘请外国人担任,使民族资本企业明显具 有依赖性 4.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早期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 1.地区比较集中 2.人数比较集中 3.深受剥削压迫 帝国主义对农村经济的掠夺 1.输出资本,直接经营农业 2.输出商品,打击中国农业经济 3.控制中国农产品市场,直接支配农业生产 1923-1937,国民党政府经济方针和政策 1.建立统一的财政金融制度 2.对经济资源和基础设施实行国家控制 3.建立重化工业战略,加速工业发展 国民党政府的农业政策 1.赋税政策 2.租佃政策 3.农村金融政策 4.农业改良措施 国民党对经济资源和基础设施实行国家控制 1.对重要经济资源实行国家控制 2.对重要基础设施实行国家控制 3.对重要产业部门实行国家控制 日本对华北华中沦陷区金融的控制与垄断 1.设立伪银行,发行伪钞 2.排斥打击和利用法币 3.滥发伪币,实行通货膨胀,榨取敌占区人民的血汗 满铁,满业来满铁是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的简称,它是1906年日本天皇下昭书指令成立 起来的一个殖民机构,虽然以经营铁路为主,但还经营船舶等很多部门,并拥有铁路守备军队和宠大 的调查机构,广泛收集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情报,是日本在华最大的垄断组织 满业是关东军一手扶植起来的鲇川义介的满州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其业务主要来源于满铁 抗日战争时期的工业合作运动 是由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发起的经济运动,1938年8月5日,在征得国民党政府的同意和支持下 ,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在武汉成立,由孔祥熙任理事长,艾黎任技术顾问 其经营方式主要有三种:1.集体式2.分散式3.混合式 工厂内迁对后方经济的作用 1.奠定了发展西南工业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2.工厂内迁为后方带来了一支强有力的技术力量,这对大后方的工业开发起了很大的作用 3.内迁工厂的产品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后方的军需民用 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经济困难的原因 1.从外因上考察,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人力和资源, 也增加了中国人力物力的消耗。同时由于日军在海上和陆上的封锁与禁运,使得国统区的外货来源几 乎断绝 2.从内因上考察,国民党政府压制私人资本和对农民的掠夺政策,造成了工农业生产的萎缩 ,使本来就发展不足的国统区的生产力就更无法应付激增的物资需求,因而国统区的物资遂日益缺乏 抗日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 战后美国如何独占中国市场 1.美国强迫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2.美国对中国商品市场的独占 3.美国对中国投资市场的独占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破产 1.首先是美国商品的倾销 2.其次是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和打击 3.最后是国家垄断资本对民族工商业的排挤打击 土地改革的伟大意义 1.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 2.农民翻身成了主人 3.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4.翻身农民支援了解放战争 中国近代工业为什么从创办军事工业开始 19世纪中叶,清政府遇到西方列强强大的军事威胁,太平天国革命不断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直接威胁着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希望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借此来增强国家实力。洋务派受到外国 坚船利炮的影响,对机器工业有了一定的认识 国民党政府建立统一的财政金融制度的内容 1.整顿财政体制。生要措施是建立和加强财政管理机构,明确国家收入和地方收入的划分, 确立中央,省,县市三级财政体系,基本建立起了较完整的财政体制 2.实行税制改革。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关税自主,清理盐税和设立统税 3.建立金融体制。国民党政府建立了四行二局的金融体系 4.进行币制改革。币制改革分两步进行,第一是1932年废两改元,废除银两制度,实行银元 制度,第二步是1935年的法币政策,废止银本位货币制度,实行法币制度 简述抗战后美国商品进入中国的途径 1.通过美国所控制的经济机构 2.国民党政府给美国商品倾销提供了有利条件 3.通过国民党国家资本经营的公司或国民党官僚私人资本与美国合营的公司推销其商品 4.美国在华大量设立公司,经营对华贸易 5.通过大规模走私活动。

高考中国近代经济史总结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物质生活的变迁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表现: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主要原因。①鸦片战争后,洋纱洋布先后输入东南沿海,取代了中国的土纱土布,,使得耕织分离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得丝、茶商品化。 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的瓦解,从根本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 2.洋务运动 背景: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即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 代表人物: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起止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内容:①“自强”,19世纪60年代,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比较重要的代表: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②“求富”,70年代开始,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为军事工业解决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重要代表: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③海防方面:从70年代开始,初步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教育方面:创办新式学堂(代表有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派遣留学生 失败的标志: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作用:引进了西方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的倡导下出现了,它们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的封建经济瓦解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失败的根本原因:只引进西方的技术,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本身 3.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原因:受到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吸引以及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的诱导 诞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分布: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 代表: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影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产生了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原因:①甲午战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成果:商办企业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分布上由沿海向内陆扩展。 2.短暂春天——空前迅速发展,但是时间短暂 时间:1912——1919年 原因:①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抵制洋货,提倡国货)。④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外部条件)。

公共管理学复习题(精心整理).doc

复习题 1、 西方为者对公共管理概念的理解主要在(D )方面存在差界。 A. 悖理主体 B.管理客体 C.悖理方法 D.研究途径 2、 现代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有哪两种学术途径。 (A ) B. 政策途径和政治途径 D.法律途径和政治途径 现代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体现在(D ) B. 个人与集体的相对性 D.国家职能的演变 原有行政管理的政治统治职能已经难于包容全部的国 B. 管理权与所冇权 D.行政与政治 5、 新公共管理主义的主要特点是(C ) A. 外部取向 B.内部取向 C. 关注行政过程 D.关注LI 常管理 6、 行政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在(A )提出以后才发展起来的。 A. 政治和行政二分法 B.科学悖理 C. 政策科学 D.行为科学 7、 政治和行政二分的观点强调行政悖理的(A ) A.利益性 B.公平性 C.效率性 D.政策性 8、 ( C )将政治和行政重新融合,标志着传统行政管理理论开始向现代公共管理理论 A.政策途径和管理途径 C.管理途径和法律途径 3、 与传统社会的公私概念不同, A.不同群体的集合状态及规模 C.个人与集体的占冇状态 4、 从19批纪末20世纪初开始, 家职能,出现了( D )的分离。 A.主权与治权 C.立法与执法

转变。

9、提供何种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及如何提供这些公共物品和服务等问题,都取决于(D )过程。 A.市场竟争 B.政策决策 C.计划安排 D.公共选择 10、与公共管理研究的B-途径不同,P—途径强调(B )。 A.管理的相似性 B.绩效和项目 C.战略规划 D.组织机构 11、依据公共组织所拥有的公共权力大小分类,可将公共组织分为(C ) A.疏远型组织、功利型组织和服务型纽织 B.疏远型纽织、功利型纽织和道徳型纽织 C.强制型公共组织、半强制型公共组织和非强制型公共组织 D.功利烈组织、道德烈组织和服务型组织 12、功利型组织是以(D )为基础的组织。 A.激励的作用 B.劝导和感召 C.强制性权力 D.实在性奖励和非实在性奖励 13、非营利组织与“公企业”或“公共企业”的根本区别在于(B ) A.是否以志愿提供公共利益为组织宗旨 B.是否以非营利为纽织宗旨 C.是否以志愿投入资金为组织宗旨 D.是否以志愿消费公共产品为组织宗旨 14、公共组织设计的首要原则是法制原则,即要求公共组织的(D )要依法配置,其活动也要受到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 A.主体、客体、权力 B.职能、机构、人员

中国钱币史话及博物馆观后感

中国钱币史话及博物馆观后感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产生了商品和商品交换,商品交易由低级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历史必然性决定了货币的出现。“兴亡谁能定,盛衰岂无凭”钱币史既是一部政治史和经济史,又是一部人类发展史。钱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今人观察古人的一面镜子。在观看了中国钱币史话和参观了博物馆之后,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货币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在货币的世界里,在方圆的乾坤中,我们可以看出朝代的兴亡更迭,可以看出文化的不断传承,也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 通过视频观看和实地参观我清楚地了解到我国的货币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时期 早在公元前21世纪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贝壳充当货币,称为贝化(货)。已发现我国充当货币的海贝,有虎斑宝贝、阿文绶贝、拟枣贝等。贝在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夏、商、周三代的重要物品货币。以朋为计量单位。小贝十枚为一朋。 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形成所谓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等四大铸币体系,事实上这是当时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影响下的产物。处在中央地区的周、晋,是使用的布币;东方的燕、齐使用刀币;西方的秦国使用布帛和圜钱;南方的楚国铸行金币和蚁鼻钱。用青铜铸造的蚁鼻钱形状像海贝,上面刻有特殊的铭文,看上去很像一张面容怪异的尖长的人脸,所以又被称为“鬼脸钱”。楚人尚巫,或许,正是这一张张的“鬼脸”,寄寓了楚国人崇尚巫道灵异的浪漫奇想。中国钱币史话中 秦汉货币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货币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于是“盗铸如云而起”。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王莽时期的货币 王莽自居摄二年(公元七年)开始,先后实行了三次币制改革,钱制混乱,但铸造了举世瞻目的精美货币,其铸钱质量却是一代鼎盛,王莽钱书法采用悬钱篆,铸钱无论圆钱,布币、刀币,外廓高挺,对文字保护甚佳,因而王莽被称为“古今铸币第一人”。王莽还铸造了许多大钱,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汉五铢钱重量的二个半,却要当五十个五铢钱用。意味着每发行一枚大钱就要从百姓手中夺走四十七个半五铢钱财富,这虽然是一种敛财手段,但也为以后货币制度的变革打下了基础。 三国货币 魏、蜀、吴史称三国,此时期币制复杂,再加上战火纷飞,史记不详,如今被断为三国时期货币,其铸地和铸时,难以解分。三国时候,不同地域钱制各有差异:魏得五铢;蜀铸五铢外,另有直百五铢;吴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 两晋南北朝货币 史书关于西晋铸钱只字未提,当时主要行用五铢钱。西晋统一中国时,府库充实,国力强盛,因此,除了沿用汉代旧钱之外,应有自行铸钱。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各少数

应用文-关于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分

关于xx 近代国民经济史的分期问题 '\r\n\xa0\xa0\xa0\xa0 一、问\xa0\xa0\xa0\xa0 题 \xa0\xa0\xa0\xa0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国民 史是一门新建设的学科。几年来,在这门学科的建设上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特别是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部分;随着这门学科的建设,许多有关的基本问题都提到讨论的日程上来了。这些问题,有的已经在公开讨论,如对象问题;有的虽未公开讨论,但不同的意见都以各种方式提出来了,如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分期等问题。很明显,这些问题的讨论是有助于这门学科的 的。本文企图对后一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xa0\xa0\xa0\xa0 根据近年来 的著作、文章和一些学校的讲义或提纲来看,对于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分期,大致有下列几种意见: \xaO\xaO\xaO\xaO( —)把1840年鸦片战争起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止的经济发展分成八个时期:1840?1895年,1895?1912年,1912?1919年,1919?1927 年,1927?1931 年,1931 ?1937 年,1937?1945 年,1945?1949年。“以上的八个时期又分成两个阶段,从1840年到1919年是旧民主主义 革命阶段,从1919年到1 949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① (二)在好几个学校的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讲义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分期 意见,但在讲义编章的安排上和内容的叙述上大 ① \xa0\xa0 吴杰:《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6 页。 \xa0 致是把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分为七个时期:1840?1864年,1864?1894 年,1895?1914 年,1914?1927年,1927?1937 年,1937?1945年,1945 1949年。①,\xaO\xaO\xaO\xaO(三)在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的中国近代工业、

公共管理学复习题(附答案)

公共管理学复习题 一、关键术语 1、公共管理学6 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 2、新公共服务理论76 “新公共服务”,指的是关于公共管理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 3、公共组织85 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以协调公共利益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为基本职能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责公共责任。 4、事业单位108 事业单位是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出现的、我国特有的、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实际承担者。 5、人力资源216 人力资源(human resouce,HR)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或者是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能力人们的总和。 6、公共预算255 公共预算是指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以及政府的资金筹集、使用计划及相关的一系列制度等。 7、政务信息存储308 政务信息存储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中继加工之后的重要内容或环节,是指将加工处理后政务信息资源(包括文件、图像、数据、报表、档案等)按照一定的规定记录在相应的信息载体上,并按照一定的特征和内容性质将其组织成系统化的检索体系的过程。 8、公共危机管理340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公共管理主体为避免或减少公共危机所造成的损害而实施的危机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行为的总称,目的是为了提高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 9、经济手段382 经济手段是公共管理主体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价格、信贷、利率、税收、工资、奖惩等经济杠杆和方式,通过调整经济利益关系而实施管理的方法。 10、公共管理监督433 公共管理监督就是指种类主体依法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等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是否合法、合理所实施的监察和督导活动。 11、效绩标准473 绩效标准指的是在各个指标上分别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解决的是要求补评估做得怎样、完成多少的问题,也就是在各个指标上所应达到的具体的绩效要求。绩效标准不仅要包括基本标准,还要有卓越标准,这样才能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 12、公共部门改革497 公共部门改革是对利益关系、权力格局、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和建立的一种政治行为,它涉及公共部门自身的改革和公共部门在整个社会的职能定位方面的改革两个方面,其目的是为了优化公共组织结构及其职能,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13、政府职能530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读书笔记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读书笔记 一、出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二、《中国历史通论》的研究综述 王家范,1938年生,江苏昆山人。1957入华东师大历史系,1961年留校任教。80年代起,转向社会经济史研究,以明清江南为中心课题,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探索也多有兴趣。著有《中国历史通论》、《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及《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结构试析》、《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史价值初探》、《明清江南消费经济探测》、《晚明江南士大夫的历史命运》、《对社会历史认识的若干思考》等论文。其《中国历史通论》讨论的范围覆盖了直到今天为止全部的中国历史,全书分为前编、绪言、后编。我这里主要是对第五六讲做一简单介绍以及观点,我个人更侧重于与对农业的起源及对社会变革影响的研究。 三、分析与评价 (一)农业经济的内环境与外环境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中国向称以农立国,没有人会对农业在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产生怀疑。战国时期我国传统社会已经确定以多锄多肥、精耕细作为特色的劳动力高度密集类型的集约农业。不同学者对农业起源有不同的概括;1、考古学家认为人类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狩猎采集群体为脱离日益不利于狩猎的生态,开始走出山林寻找山麓地带谋生,初步形成高级采集经济乃至刀耕火种的农业;二,为了获得更多的劳动收入由山前走向河谷阶段;三,循着气候,地形的规律走向江河平原,顺着水流流向,向适合农耕的更优良的地区发展。随着农业的进步给游牧民族的形成奠定的基础,各个部落的地区位置,气候,土壤的不同,收获不尽相同,慢慢人类差距就被拉开了,各个部落开始争夺生存空间二展开战争。2、农史专家认为中国不仅是农业起源的最早中心地之一,至少在六七年前农业发展水平已经不低,人们懂得因地制宜,形成北方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和南方以水稻为主的水作农业两大系统并行发展的格局,总而言之,中国传统农业具有起步早、扩展快的特征。王家范先生提出以前学者过分偏重自然适应一面,而对挑战与迎战一面有所忽视,由于南方较北方地区更适合种植,因此北方争地局面较严重,更显示出顽强的活力,这也是中国前期文明的中心

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试题

全国2005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试题 课程代码:00138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 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 )经济关系决定着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性质,是最重要的经济关系。 A.地主和农民 B.地主和自耕农 C.租佃制 D.赋税制 2.( )土地所有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A.国家 B.自耕农 C.个体 D.地主 3.( )订立后,一位英国人曾指出:“这个条约从各方面看来几乎就是爱国者死刑判决书”。 A.《望厦条约》 B.《南京条约》 C.《北京条约》 D.《天津条约》 4.( )成为外国资本在中国工业领域中最先侵入的部门。 A.航运业 B.加工工业 C.船舶修造业 D.银行业 5.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在外国列强与中国的贸易活动中存在着典型的( )。 A.鸦片贸易 B.倾销 C.不等价交换 D.欺骗 6.( )的经济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运动经济思想的最高体现。 A.洪仁玕 B.洪秀全 C.陈玉成 D.孙中山 7.发展中国近代工业,希望多少能够抵制西方的( ),成为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经济 发展的重要特点。 A.侵略 B.工业品 C.商品倾销 D.不平等交换 8.( )的动机是19世纪80、90年代近代民用工业创办出现高潮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A.求强 B.求富 C.富民 D.原始积累 9.湖北枪炮厂由( )创办。 A.左宗棠 B.李鸿章 C.张之洞 D.陈启源 10.( )不仅是清政府创办民用工业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一个基 本阶段。 A.官办 B.官商合办 C.中外合营 D.官督商办 11.《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 )、辽东半岛给日本。

公共管理学考试题库答案

公共管理学考试题库答案(一) (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私人部门中,组织得最终目标为(A) A、追求可持续经济利润得最大化 B、追求可持续政治利益得最大化 C、追求社会公平 D、追求公众得满意度 2、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得本质特征为(D) A、计划性 B、单一性 C、效率性D、公共性 3、公共管理活动得合法性基础为(C) A、公共性与私人利益 B、效率性与私人利益 C、公共性与公共利益D、效率性与公共利益 4、有效得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得起点就是( A ) A、公民 B、政府 C、企业D、政党 5、公共行政范式产生于(C ) A、17世纪末18世纪初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末20世纪初D、20世纪末21世纪初 6、新公共管理范式产生于( D ) A、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B、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7、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得第一个范式—---公共行政范式诞生得标志为(A ) A、《行政学之研究》得发表B、《经济与社会》得发表 C、《行政学导论》得发表D、《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得发表 8、公共行政范式得以产生得直接动因为(C) A、经济得发展 B、政治得推动 C、公共部门得改革 D、私人部门得改革 9、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得第一个范式为(A ) A、公共行政范式 B、新公共管理范式 C、公共服务范式 D、公共责任范式 10、被誉为“行政学之父"得就是(A ) A、威尔逊B、韦伯C、杰弗逊D、怀特 11、公共行政范式赖以产生得学科基础之一官房学后来逐步演变为( D) A、会计学B、政治学C、行政学D、公共财政学 12、“政治与行政二分”最早得提出者就是(D ) A、凯恩斯B、布坎南C、韦伯D、威尔逊 13、威尔逊指出行政研究建立得基础为(A) A、管理B、法律C、经济D、政治 14、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得就是(B ) A、威尔逊 B、韦伯 C、杰弗逊D、怀特 15、韦伯认为科层制组织得基础为(C) A、传统型权力 B、魅力型权力 C、合理-—合法型权力 D、知识型权力 16、韦伯认为,以“法律”或者“升上掌权地位得那些人发布命令得权力”为基础得权力属于(A )A、合理—-合法型权力B、传统型权力C、魅力型权力D、知识型权力 17、韦伯认为,以古老得传统、神圣不可侵犯得信念,以及对其下属行使权力得人得地位得合法性为基础得权力属于(B) A、合理-—合法型权力B、传统型权力C、魅力型权力D、知识型权力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考试题库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题库(简答、名词解释) 简答: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 1.限定通商口岸从事对外贸易 2.对进出口货物也实行严格的限制 3.对于外国来华贸易的商人,政府也对他们的活动加以种种限制 4.从事对外贸易的机构是中国政府特许设立的商行 北京条约及内内容 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侵略者交换天津条约和订立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公使驻京 2.开放新口岸 3.内江通商 4.内地传教 5.控制海关 6.掠卖华工合法化 7.鸦片贸易合法化 买办的产生与作用 买办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的,最初是指那些被外国洋行雇佣的中国代理人。买办从产生之初就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为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经济侵略服务的 作用:买办不仅是起着媒介和经纪人的作用,而且一步步地发展为经销和承购,包购包销,买办按照洋行规定的数量和期限,完成购销任务。而买办为了洋行和自身的利益,则在全国组织起一个推销外国工业产品,收购中国土产的商业收购与销售网络 通商口岸城市集中体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点 1.这些口岸城市为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掠夺的据点 2.其次西方列强在这些口岸城市设立租界,取得治外法权,成为国中之国 3.再次,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城市投资设厂,兴办各种实业,直接渗入到中国的经济生活之中,并逐步取得垄断和独占地位 4.最后,殖民地经济生活方式的盛行,是通商口岸城市经济的一大特色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局限性 1.在土地制度方面,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2.在社会生产方面,他极为赞赏的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并据以设计理想社会的生产形式 3.洪秀全提倡男女平等,特别是经济生活中主张妇女享有平等,独产的地位 4.在对外关系方面,洪秀全反对闭自守局限性:洪秀全的经济思想,是中国历史农民起义运动经济思想的最高体现。但是他不可避免地还有小生产者的封建落后性,推行绝对平均主义,禁欲主义和军事化的社会生活是注定行不通的。这都反映出他经济思想的乌托邦性质 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特点 1.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扩张,改变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轨迹,刺激并推动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增长 2.适应近代工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3.地主,官僚,商人,买办及少数华侨的货币财富开始投资创办近代工业,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提供了最初的货币财富 4.在十分不利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清政府在创办近代工业,进行资本积累中曾经起过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政府创办近代工业的的封建性 1.清政府创办的企业是为巩固清政府封建统治出发的 2.清政府创办的这些企业实权均操在少数洋务派官僚买办之手 3.清政府创办的企业通过政权往往对一些行业和部门实行垄断经营,并享有特权 4.清政府创办的这些民用企业和军事工业具有浓厚的买办性 实力雄厚的外国资本在华投资的主要特点 1.外国在华投资的主要领域是贸易,金融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部门 2.外国在华工业投资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的长远的经济发展,而是为了西方列强更好地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掠夺 3.外国在华投资主要集中于利润丰厚的经济部门,如银行,航运等行业 4.外国在华投资主要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通商口岸,而投资在内地则极为罕见 辛丑条约对中国的经济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首先,如此巨大的战争赔偿几乎成了套在中国政府头上的沉重枷锁,从此之后这个政府只有对外国俯首贴耳,再也不能在外国列强面前"胡作非为" 2.其次,条约规实,允许外国在中国驻扎军队,这是对中国国家主权的空前危害 3.再次,外国侵华势力压迫清政府对统治集团进行清洗,所有反对与外国建立各种政府经济关系,支持义和团的人都遭到清洗 善后大借款 1913年袁世凯政府以办理善后为名,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筹措的借款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实际到手760W,而规定47年还清的本息竟达6789.36 W.合同规定,以中国盐务收入的全数,关税中除应付款项外的余款,再加上直隶,山东,河南,江苏等省所指定的中央税款,充当此次借款的担保。合同还规定,中国必须聘请外国人掌管盐税征收事务。 至此,中国盐税大权完全落到外国人手里 国民北京政府为鼓励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实行了哪些新措施 1.中央政府设工商部,下设矿务,工务,商务三司 2.颁布一些保护工矿业发展的法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