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docx

十二五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docx
十二五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docx

十二五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前言

按照《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的总体部署,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科学评估、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十二五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本指南依据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和国内外科技前沿动态,结合安徽省的优势学科、特色领域,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充分调动安徽省基础研究资源,引导广大科研人员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中挖掘和凝炼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基础性的科学问题,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为今后我省在若干战略性重点领域实现突破以及培育国家级项目奠定技术和人才基础。本指南突出以下原则: --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着力推进全省科技资源整合,重点支持对学科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优势研究领域。兼顾学科均衡发展,鼓励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力求通过长期积累,促进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多学科协调发展,提高全省基础研究整体水平。

--注重人才,培育团队。积极发挥省自然科学基金培养人才的作用,以资助项目为载体,吸引、发现、培育、凝聚人才,注重青年人才和杰出人才培养,稳定基础研究队伍,培育优秀创新群体,为全省科技长远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结合省情,引领发展。紧密结合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注重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建设,解决主导产业中遇到的重大、关键和共性科学问题。积极培育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一、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是揭示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活动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21世纪全球最受关注的学科领域之一。本学科结合我省的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重点围绕我省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的关键问题,重点开展农业动植物生产、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为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提供知识储备和技术支撑。

1 宏观生物学

1-1 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系统分类与进化

1-2 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相互作用的机理

1-3 重要和特有生物资源的发掘、保护与评价利用

1-4 重要生态区域的生态安全评价、保持生物学与恢复生态学的研究

2 微观生物学

2-1 微生物生理、生化与代谢及功能微生物的选育

2-2 重要动物和植物(农作物)的生理、生化与营养调控

2-3 功能基因(簇)的鉴定和基因(簇)的功能研究

2-4 蛋白质、糖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2-5 神经信息的传递、加工、整合及调控

2-6 基因表达调控机制与表观遗传学

2-7 微生物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

3 生物工程学

3-1 新型基因表达体系的构建及改造

3-2 新型生物工程植株(菌株)的构建及应用

3-3 重要蛋白质(酶)、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工程制备与改造

3-4 新型能源物质和化学品的生物制备与转化

3-5 环境有害物质的生物转化及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3-6 重要生物产品分离制备的新技术、新方法

3-7 离子束生物工程及应用

3-8 生物反应器技术与应用

4 植物生产科学

4-1作物优质、高产、高效、多抗种质资源发掘、创制及遗传改良基础

4-2作物优质、高产、抗逆、节肥和节水的生理生态基础及调控机理

4-3集约化安全、优质、高效设施农业技术及应用基础研究

4-4优势特色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应用基础研究

4-5林木和园艺植物的遗传改良及可持续经营

4-6农林重要病虫草害发生流行规律及可持续控制

4-7 农林重要功能基因及转基因技术体系

5 动物生产科学

5-1动物胚胎工程、基因工程与品种繁育和遗传改良

5-2畜禽、水产品、蜂、蚕等优良地方品种资源的发掘、保护、评价与种质创新

5-3规模化健康养殖的生理生态基础

5-4 畜禽、水产动物主要疫病的病原生物学、流行病学和诊断新技术

5-5新型兽药、新型疫苗、新型饲料的应用基础研究

5-6畜禽、水产等动物品种的分子设计

6 食品加工、保鲜与质量安全控制科学

6-1食品加工、设计、贮运、保鲜、营养保持的机理与新技术

6-2农产品功能成分提取分离、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应用基础研究

6-3食品及其原料和包装材料主要污染的控制与质量安全体系

6-4 转基因农、畜、水产品的安全检测和风险评价

6-5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控制及质量安全体系

7 可持续发展农业

7-1区域性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7-2 气候变化与农业避灾、减灾关键技术体系

7-3 重大农、林业有害生物的成灾规律与控制机理

7-4动植物检疫性病虫草害及外来入侵生物预警、预防和控制机理

7-5 农业废弃物处理新技术应用基础研究

7-6 耕地、土地退化及阻控修复和定向培育

二、工程与材料学

工程与材料科学研究立足学科前沿,依托安徽省的产业与资源状况,密切结合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加强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的有机结合,注重研究内容的创新性、前瞻性,积极促进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加强自主创新和源头创新,为产业发展及解决工程技术难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包括机械工程、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化学工程、冶金与矿业工程、土木工程与建筑、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研究领域。

1 机械工程

1-1 光机电一体化基础研究与应用

1-2 精密加工与成型工艺与装备

1-3 机电产品数字化、绿色化设计与制造

1-4 仪器仪表及机械测试理论与方法

1-5 特种加工技术与装备研究

1-6 节能环保汽车及其装备制造的理论与技术

1-7 高效率和超高效率电机及其先进控制技术与应用

2 工程热物理及能源利用

2-1 节能、贮能新方法和新技术

2-2 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等理论基础与技术2-3 能源材料及技术基础

2-4 低温与制冷技术基础

2-5 流程工业中节能减排一体化调控理论与应用

3 化学工程

3-1 生物化工与化工过程新理论和方法研究

3-2 化工产品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

3-3 新型工业催化理论及应用技术

3-4 新型分离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

3-5 新型煤化工和生物质化工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及其技术

4 冶金与矿业工程

4-1 冶金过程的新技术与应用基础

4-2 冶金与矿业工程的数学模拟和计算机仿真

4-3 矿物工程与物质分离新技术研究

4-4 冶金与矿业产品洁净生产与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

4-5 矿山安全科学与工程

4-6 矿山典型重大灾害事故的防治理论与技术

4-7 矿山、矿井安全检测与信息处理关键技术

5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科

5-1 建筑施工新技术和工艺

5-2 新型结构材料与结构理论研究与应用

5-3 岩土和基础工程理论与技术

5-4 土木结构的理论与技术

5-5 建筑结构防灾减灾设计理论与安全工程技术

5-6 建筑学与城市、新农村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5-7 新型建筑材料与建筑节能新技术及其应用

6 金属材料

6-1 金属结构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6-2 新型金属功能材料基础研究与应用

6-3 金属基复合材料设计、制造和应用

6-4 金属材料表面科学与工程

6-5 金属材料防腐新理论研究与应用

7 无机非金属材料

7-1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

7-2 无机光电信息和功能材料研究和应用

7-3 新型碳基高强度材料设计、制备和应用

7-4 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新技术

7-5 无机非金属矿加工新技术和应用研究

8 高分子材料

8-1 高分子材料组成、结构与性能研究

8-2 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

8-3 功能高分子材料设计、合成和应用

8-4 高分子材料绿色合成技术和应用

8-5 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成型理论与技术

8-6 高性能塑料和工程塑料研制和应用

8-7 特种纤维和纺织面料的加工理论和技术研究

9 纳米材料

9-1 纳米材料制备科学与应用基础研究

9-2 规模化纳米粉体材料制备和应用技术

9-3 半导体、金属纳米材料制备和纳米结构组装

9-4 高分子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新方法和新技术

9-5 纳米材料在能源、环境和安全中的应用基础

三、信息科学

信息科学是发展和更新十分迅速的技术科学研究领域之一。信息科学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加工、处理及应用。信息技术包括电子技术与半导体技术、光子学与光电子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结合我省的优势学科和产业发展,主要支持信息科学中的共性关键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对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应用基础研究,信息科学前沿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

1 微电子技术

1-1 高性能、低功耗器件的设计方法

1-2 模拟/混合、射频集成电路设计

1-3 可重构硬件系统的设计方法与实现技术

1-4 新型电子器件和微机电系统

1-5 高速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系统

1-6 高性能、低功耗SoC设计、验证与测试关键技术

1-7 不同频率功率器件关键技术

1-8 高性能嵌入式CPU设计关键技术

2 光电技术

2-1 光交换、光互连、光传输网络单元技术与器件

2-2 量子光学理论、器件及应用

2-3 新型平板显示材料与器件

2-4 新激光介质材料、新型激光器与激光技术应用

2-5 光全息与数字全息技术

2-6 太赫兹波技术及应用

2-7 半导体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

3 信息获取与信息处理

3-1 信息获取新方法及新型传感器机理

3-2 生物信号检测、识别与生物信息系统

3-3 多源信息融合新理论与新方法

3-4 异构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获取

3-5 RS,GIS,GPS技术及应用

3-6 超高速信号采集与处理技术

3-7 微弱信号探测与处理

3-8 无线频谱感知与测试、标准化

3-9 复杂物理环境中数据和图像的协同感知和优化传输

4 信息网络与通信

4-1 网络应用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4-2 信息安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4-3 电磁波发射、传播和耦合特性及应用

4-4 电磁散射与逆散射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

4-5 容迟/容断网络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4-6 量子通信理论与实现

4-7 传感器网络及系统集成技术

4-8 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5 计算机科学技术

5-1 认知科学、机器学习及智能信息处理

5-2 数据挖掘、信息检索与决策支撑系统

5-3 软件的基础理论、基础软件与工程

5-4 本体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

5-5 高效、并行或可扩展的计算机体系结构

5-6 计算机视觉与图形学

5-7 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算法研究

5-8 生物信息处理与计算、移动计算、嵌入式计算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

5-9 大规模内容计算、云计算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

5-10 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仓库、商务智能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

6 自动化技术

6-1 控制理论与控制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6-2 电力电子功率变换、电力传动和电力系统控制

6-3 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6-4 先进机器人系统及其关键技术

6-5 面向节能减排的新理论、新方法及生产过程一体化调度与控制

6-6 复杂网络分析与网络化系统控制

6-7 新型快速算法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6-8 数据理解与机器学习新方法

6-9 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形式化验证

四、资源与环境科学

当代社会正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安全的严峻挑战,这也是制约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本学科围绕我省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在可持续能源与资源领域包括能源、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保护与高效利用;生态与环境领域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流域环境质量,城市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等,开展前瞻性、多样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实现安徽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1 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

1-1 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与勘查技术

1-2 矿产资源及伴生资源的开采、深加工及综合利用

1-3 矿冶生态与环境工程、矿山岩体力学与地下空间工程

1-4 水资源优化调度和工、农业节水技术

1-5 旅游资源、土地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

1-6 煤层气开采与煤矿瓦斯灾害预防的应用基础研究

2 生态保护

2-1 湿地生态系统调查、保护与利用

2-2 森林生态系统建设

2-3 城镇生态系统构建与优化

2-4 典型水域生态系统的修复理论与技术

2-5 矿区生态系统建设与优化

2-6 生态评价与规划

2-7 低碳经济理论与技术

3 环境污染控制

3-1 污染物及其环境污染过程分析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

3-2 废水处理新技术和再利用

3-3 饮用水水质安全与保障技术

3-4 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

3-5 水环境与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和原理

3-6 流域水环境与城市水体环境改善技术研究

3-7 重金属环境行为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防治研究

3-8 固体废弃物处置新技术及资源化利用

3-9 环境质量检测与监控

3-10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4 防灾减灾

4-1 地质灾害防治与建筑物防震减灾

4-2 干旱、洪涝灾害成因、监测及减灾技术基础

4-3 火灾机理研究及防治技术

4-4 劳动安全与重大工业事故预防控制

4-5 交通安全、城市公共安全预防与控制

4-6 特种设备的监测和寿命评估

4-7 城市与生命线工程防灾

4-8 矿山灾害防治与环境修复技术

五、基础与管理科学

基础学科是其它自然科学的基础,其基本任务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建立和发展新的学说与理论。基础学科研究应围绕我省的优势研究方向和具有一定基础的研究领域,开展具有原创性的理论研究及交叉科学的研究,支持领域包括数学科学、物理科学和化学科学。管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性交叉学科。资助范围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宏观管理。本学科支持原创性强、社会需求紧迫的研究,鼓励根据安徽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安徽省重大需求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鼓励运用数学工具、结合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等基础理论不断发展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鼓励跨学科的交叉研

究,从而为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不支持单纯的社会科学研究、定性研究和一般性的决策咨询研究。

1 数学

1-1 数学应用理论研究

1-2 数理统计及其应用

1-3 计算数学、数学模型、数值分析及其应用

1-4 非线性数学

1-5 应用数学与信息处理

2 物理

2-1 凝聚态物理

2-2 原子、分子的结构与光谱

2-3 原子核结构与多体理论

2-4 现代光学及应用

2-5 极端条件下的物理问题

2-6 物理学的交叉学科

3 化学

3-1 有机化学

3-2 应用化学

3-3 功能高分子和超分子化学

3-4 环境与绿色化学

3-5 组合与合成化学

3-6 化学信息学和计算化学

4 管理科学

4-1 决策理论与决策支持系统

4-2 信息系统与企业信息管理

4-3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4-4 宏观经济与科技管理

4-5 管理科学的基础应用研究

六、医学科学

医学科学是研究人类健康相关问题的科学,生物医药和人口健康是21世纪生命科学的最重要领域之一,主要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和中医中药学等分支学科。本学科围绕生物医药和医学领域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应用领域,瞄准前沿,以理论创新、方法技术突破为目标,鼓励结合安徽省省情、区域特点以及学科发展的特色,支持以疾病诊断、预防、治疗相关的基础科学问题为导向的创新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支持健康和重大疾病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创制研究以及前沿探索性基础研究。

1 基础医学

1-1 神经系统发育、退变、修复以及脑的功能与保护等研究

1-2 地区重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的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1-3 组织、器官和整合生理、病理机制的研究。

1-4 遗传资源收集和利用、功能基因与疾病关系以及遗传性疾病的研究。

1-5 免疫应答、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的机制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机理。

1-6 生殖内分泌和胚胎发育机理的研究。

2 预防医学

2-1 持续性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2-2 心理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控制研究。

2-3 环境、遗传与社会心理因素对常见疾病发生的综合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2-4 重要传染病病原体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流行规律和防治策略的研究以及相关机理和方法学研究。

2-5 中毒、伤害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和预防的应用基础研究。

2-6 儿童与少年卫生学相关研究。

2-7 营养卫生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

3 药物与药理

3-1 针对重大疾病的新药设计、创制与药理学研究

3-2 药物新靶点及基于新靶点、新模型的药物研究

3-3 药物发现相关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

3-4 创新药物的药动学和机制研究及实验动物模型的构建

3-5 药物定性和定量的构效关系研究

3-6 药物新制剂关键技术研究

3-7 具有确切生理、药理活性的候选药物研究

4 中医药学

4-1 中医学基础理论研究

4-2 新安医学临床经验的应用基础研究及传承创新

4-3 中医药治疗、针刺治疗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疾病的理论及机理研究

4-4 安徽道地中药开发与利用、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中药资源与质量研究

4-5 疗效确切的中药方剂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新药应用基础研究

4-6 中药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代谢产物的研究

4-7 新型中药复方以及中药新剂型、新技术研究

5 临床医学

5-1 常见、多发疾病发病机制及诊断、防治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5-2 大器官移植、细胞移植、干细胞诱导分化在临床中应用

5-3 微创、介入、无创疗法的应用基础研究

5-4 复杂疾病以及常见遗传疾病的遗传资源收集与家系研究

5-5 重大传染病和突发疾病的发病机理及诊断、防治

5-6 非传染性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理及诊断、防治

5-7 肿瘤易感性及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机理、预警诊断、综合防治研究

5-8 遗传性疾病和先天性疾病的分子遗传、早期识别及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

5-9 麻醉、烧伤/创伤、脏器功能保护和功能衰竭的修复及其他急重症相关的应用研究5-10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以及其他心理健康、精神疾病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

5-11 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其他自身免疫病的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

5-1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

5-13 神经系统退行性病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基础研究

5-14 小儿脑瘫、运动系统疾病与骨关节、软组织疾病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

5-15 生殖与泌尿系统疾病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

5-16 代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以及其他内分泌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

5-17 眼科、耳鼻咽喉科、头颈、口腔等常见病的应用基础研究

5-18 皮肤性传播疾病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

5-19 重要常见病的影像诊断技术及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撰写:立项依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撰写:立项依据 文/车成卫 ·科技基金申请漫谈·车成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 料科学部材料科学一处,研究员,主要从事金属材料领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工作。 栏目主持人任胜利,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 杂志社,编审,理学博士。 经过前两期文章的讨论,相信读者对申请自然科学基金需要做的准备工作,以及一些外围内容填写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了一些了解。本文提请申请者更应该关注申请书中学术性内容的撰写。这部分内容的填写是基金申请书的重中之重。在撰写时,应该着重把握怎样更好地把自己的思考变成清晰的文字表述,让自己的同行能够清楚、无歧义地理解申请项目的要义所在。 事实上,申请书设计的格式(撰写提纲)就提供了这样的形式,让申请者能够围绕自己提出的科学问题和新思路,给出清晰、明确、充分、有说服力的论证。科学问题和思路体现申请者的思维、想象力和洞察力,论证则体现申请者的逻辑推断、展开和分析能力。在申请书中,这些内容是通过立项依据、研究内容和目标、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等的具体叙述来体现的。要想使申请的项目有竞争力,申请者需要下大气力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充分、细致的准备。这里需要注意两点:第一,自己确实有想法和好的思路;第二,要善于把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两者缺一不可。 项目的论证开始于题目。题目不是简单地给项目取个好听或者好看的名字,而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凝练而抽象出一个到位的科学问题,使同行能够确切体会到申请项目要解决的问题。例如,从材料科学的角度来看,“镁合金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研究”就不是一个好题目;再比如,“金属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中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也不是一个好题目。改善的办法是,首先申请者得清楚自己究竟要研究一个什么样的具体问题。第一个题目太空泛,所以显得空洞、不具体,科学问题不明确。应该围绕实际要研究的内容,给出关于组织结构的特定演化路径对性能产生作用的微观机理。第二个题目的范围就更大了,无法判断所申请的项目具体要解决什么科学问题。再譬如,“金属配位化合物抗癌药物和肿瘤显像药物研究”也不能算理想的题目,如果是“抗癌及显像双功能金属配合物研究”就好一些,更可取的题目是“抗癌及显像双功能金属配合物的结 构特性”。这样,同行才能一目了然地知道申请者的研究重点之所在。 立项依据的撰写应该注意:不要把它写成对于领域的学术价值和重要性的论证,或者是国内外同行工作历史和现状的简单罗列,而是应该以自己提出的问题和思路为主线展开论述。 立项依据是整个项目的立论基础,需要明确表达出自己要做什么和怎么做,有什么理由和道理做这个和这样做。紧紧围 绕凝练的科学问题和提出的针对性、自己的学术思路,结合本领域他人的工作,展开分析和论证,由此体现课题的研究价值。简单说来,就是千方百计地把拟开展的研究和要探索的科学问题、思路等方面的道理说深讲透。这需要严谨的逻辑发展过程和缜密的连贯而流畅的叙述。还要注意叙述中的衔接和转承。这个过程很像和面,一定要把面和好了,才有可能做出好吃的馒头。 这里特别需要注意避免“三段体”式的论证,即第一部分描述领域的国际热点,接下来自然归纳出这方面的研究有意义,最后,自己也准备开展相关研究。另一种三段体的表现形式为先从各个方面叙述研究的大背景和意义,然后给出或者罗 列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用几句话说明自己拟开展的研究内容。这种形式的立项依据撰写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由于没有充分阐述自己对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的理解和提出新的想法,及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论证,使申请项目的价值打了很大折扣,因为同行尽管看到申请者了解了很多信息,但申请者本人的思路并不明确和清晰,更为欠缺的是,对自己拟开展的研究,在思路上没有展开令人信服的论证。其实,领域前沿也罢,领域热点也罢,都不代表一个具体项目的研究价值。项目的研究价值应该是申请者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另 辟蹊径的理解思路。 论证过程还需注意避免文不对题或离题太远,以及论证叙述展开的层次和脉络;注意直接相关文献的充分占有和展现。对别人的工作要钻研和理解透彻,不要留下死角。通过文献和其他形式的交流和讨论真正理解他人的工作实质究竟是什么,这样才不至于犯不求甚解的毛病,也才能真正做到视野开阔,找到特别的角度,才能真正做到独到和新颖,做到有所超越。另外,应客观评述别人的工作,自己的观点也不要绝对化。 论证过程要围绕项目的主线展开并贯穿始终。如果选择金属间化合物的塑性问题展开研究,那么就需要给出自己对塑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以什么样的思路去研究它,并给予令人信服的论证和说理。再譬如,如果研究抗癌及显像双功能金属配合物的结构特征,那么叙述过程就不能离开这条线,在逻辑上密切相关,要始终围绕结构特征这个科学问题,通过翔实有力的分析,讲清楚自己的思路和想法,与以往别人的工作有何不同,新颖之处在哪里。唯此才能使论证令人信服和有说服力。 (责任编辑齐志红) 编者按 本刊自2009年起新辟“科研基 金漫谈”栏目,旨在介绍各种科研基金申请的经验、成效,基金的申报、材料准备 等注意事项,国外科技基金的设立、管理、效能状况等与科研人员切身相关的资讯。欢迎投稿。 走向职场(To the Workplace ) 112科技导报2009,27(3)

安徽省建筑节能“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徽省建筑节能“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一、“十一五”建筑节能工作回顾 (5) (一)工作成效 (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9) 二、“十二五”建筑节能工作形势分析 (10) 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总体目标 (11) 四、重点工作 (12) (一)继续强化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 (12) (二)突出抓好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 (13) 建立和完善省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监督管理机制,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全面纳入全省建筑节能日常管理工作。建立示范项目动态管理库,抓好已有示范城市(县)和示范项目的实施指导和监管工作,确保完成示范任务,并及时总结示范经验,完善示范技术,形成有效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模式。 (13) (三)加快推动建筑用能节能运行管理工作。 (13) 逐步完善公正规范的建筑能耗检测技术手段,实现对建筑能耗的现场跟踪检测,着重做好重点用能单位的能耗统计工作。建立和完善建筑能效的检测标识和审计公示制度,尤其是建立建筑能效的后期跟踪测

评和审计公示制度,将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能效测评标识和审计公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 (13) 完成我省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基本情况、能源消耗信息的调查统计与分析,实行用电分项计量,逐步建立起全省联网的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对全省重点城市重点建筑能耗建筑进行实时动态监测,通过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用能定额和超定额加价等制度,促使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提高节能运行管理水平。推进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制定节约型校园行动计划。启动“省级节约型校园”示范工程,促进我省节约型校园建设深入开展。 (14) (四)积极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研究出台我省既有建筑改造相关优惠政策、技术标准和实施方案。通过给予建筑企业优惠政策,设置改造专项资金、业主投资等融资渠道,加大既有建筑改造资金投入,有力推进我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快速发展。 (14) (五)加大建筑节能新技术试点示范推广力度。促进企业、高等院校、有关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引导全社会的资源参与建筑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拓宽合作领域,开展国内外政府机构、民间团体和企业之间的双边或多边合作,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投资生产、设立研发机构。 (14) 五、保障措施 (16)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组织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5年度及“十二五”期末实行最严格水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5年度及“十二五”期末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结果的通报 【法规类别】水资源 【发文字号】皖政办秘[2016]156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6.08.30 【实施日期】2016.08.3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5年度及“十二五”期末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 结果的通报 (皖政办秘〔2016〕156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皖政〔2013〕15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通知》(皖政办〔2013〕49号)精神,省水利厅等10部门组成考核工作组,对2015年度各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情况进行了考核,并按权重系数对2014和2015年度考核得分进行加权,提出了“十二五”期末各市考核得分和等次。 经省考核工作联席会议研究并报省政府同意,确定蚌埠、宿州、马鞍山、宣城、阜

阳、芜湖市为2015年度考核优秀等次,安庆、池州、合肥、淮北、淮南、六安、铜陵、亳州、黄山、滁州市为2015年度考核良好等次;蚌埠、宿州、芜湖、宣城市为“十二五”期末考核优秀等次,合肥、阜阳、马鞍山、安庆、淮北、淮南、铜陵、池州、六安、黄山、亳州、滁州市为“十二五”期末考核良好等次,现予以通报。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责任,全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为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附件:1.2015年度各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得分 2.“十二五”期末各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得分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8月30日 附件1 2015年度各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得分

省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一)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申请书 ( 表一 ) 项目名称: 申请者: 所在单位: 邮政编码: 通讯地址: E-m a i l: 电话: 传真: 申请日期: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二〇〇三年制

填写要求 一、申请书封面右上角中的项目类别请写明:面上项目、重点项目或专项项目, 申报学科代码应与简表中申报学科代码一致。项目编号由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填写。 二、简表内容必须逐项认真填写,采用国家公布的标准简化汉字。简表中所有代 码以最新发布的《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类目录及代码》为准填写。 三、凡选择性栏目,将相应提示符A、B等之一填入该栏的右下角。 四、部分栏目填写要求: 项目名称——应确切反映研究内容和范围。 基础研究——指以认识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不直接考虑应用目标的研究活动。 应用基础研究——指有广泛应用前景,但以获得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目的研究。 申报学科——申请项目所属二、三级学科(按《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类目录及代码》),有三级学科的必须填到三级学科。 申请金额——以万元为单位,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申请金额不超过5万元。 起止年月——起始时间从申请的次年1月算起,终止时间为完成年度的12月。 所在单位名称及代码——按单位公章填写全称。全称中的数字,一律写中文。 首次申请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单位,尚未编入单位代码,其代码暂不填写。 项目组主要成员——指在项目组内对学术思想、技术路线的制订与理论分析及对项目完成起重要作用的人员,项目组主要成员本人应在申请书上亲自签名以示同意合作。 一、简表 1

二、研究基础

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格式

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 书格式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申请书正文(请勿删除“申请书正文”五字)

一、一般项目申请书正文撰写提纲 1.项目名称 2.研究工作的科学意义(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 3.本项目研究目标,及其与申请者研究工作长期目标的关系 4.项目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和进度安排(包括有关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关键技术等说明,年度研究计划) 5.项目创新之处 6.工作基础与工作条件(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已具备的研究支撑条件) 7.预期研究结果、利用研究结果计划和今后发展思路(阐述研究结果的形式,如何充分利用可能得到的研究结果,拟通过何种资助渠道继续开展研究工作,预期发表的主要相关论文应与简表填写内容一致) 二、青年基金项目申请书正文撰写提纲 1.项目名称 2.研究工作的科学意义(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 3.本项目研究目标,及其与申请者研究工作长期目标的关系

4.项目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和进度安排(包括有关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关键技术等说明,年度研究计划) 5.项目创新之处 6.工作基础与工作条件(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已具备的研究支撑条件) 7.预期研究结果、利用研究结果计划和今后发展思路(阐述研究结果的形式,如何充分利用可能得到的研究结果,拟通过何种资助渠道继续开展研究工作,预期发表的主要相关论文应与简表填写内容一致) 三、重点项目申请书正文撰写提纲 1.项目名称 2.研究工作的科学意义(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 3.本项目研究目标,以及与申请者研究工作长期目标的关系 4.项目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和进度安排(包括有关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关键技术等说明,年度研究计划) 5.项目创新之处 6.工作基础与工作条件(工作基础: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工作条件: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包括利用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部门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及依托重点与优势学科的情况)

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格式

申请书正文(请勿删除“申请书正文”五字)

一、一般项目申请书正文撰写提纲 1.项目名称 2.研究工作的科学意义(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

3.本项目研究目标,及其与申请者研究工作长期目标的关系 4.项目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和进度安排(包括有关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关键技术等说明,年度研究计划) 5.项目创新之处 6.工作基础与工作条件(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已具备的研究支撑条件) 7.预期研究结果、利用研究结果计划和今后发展思路(阐述研究结果的形式,如何充分利用可能得到的研究结果,拟通过何种资助渠道继续开展研究工作,预期发表的主要相关论文应与简表填写内容一致) 二、青年基金项目申请书正文撰写提纲 1.项目名称 2.研究工作的科学意义(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 3.本项目研究目标,及其与申请者研究工作长期目标的关系 4.项目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和进度安排(包括有关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关键技术等说明,年度研究计划) 5.项目创新之处 6.工作基础与工作条件(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已具备的研究

支撑条件) 7.预期研究结果、利用研究结果计划和今后发展思路(阐述研究结果的形式,如何充分利用可能得到的研究结果,拟通过何种资助渠道继续开展研究工作,预期发表的主要相关论文应与简表填写内容一致) 三、重点项目申请书正文撰写提纲 1.项目名称 2.研究工作的科学意义(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 3.本项目研究目标,以及与申请者研究工作长期目标的关系 4.项目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和进度安排(包括有关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关键技术等说明,年度研究计划) 5.项目创新之处 6.工作基础与工作条件(工作基础: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工作条件: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包括利用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部门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及依托重点与优势学科的情况) 7.预期研究结果、利用研究结果计划和今后发展思路(阐述研究结果的形式,如何充分利用可能得到的研究结果,拟通过何种资助渠道继续开展研究工作,预期发表的主要相关论文应与简表填写内容一致)

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交通运输“十 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1 —

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加快构建安徽特色的现代交通运输业,支撑和保障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相关规划等,结合我省交通运输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以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发展、高效发展、协调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为重点,针对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安全应急保障、绿色低碳交通等内容,明确了“十二五”期安徽交通运输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范围包括公路交通运输(含城市客运)、水路交通运输、民用航空运输、邮政等。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一、现状评价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交通运输行业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交通运输发展条件,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 (1)交通建设投资规模显著扩大。“十一五”期间,全省—2 —

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125亿元,比“十五”增加了58%。重点加强了高速公路、农村公路,以及基础薄弱的内河港口与航道、公路场站枢纽建设。高速公路建设投资641亿元,农村公路投资257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57%和23%;站场建设投资19亿元,占总投资的2%;水运基础设施投资91亿元,比“十五”增加6倍左右。 (2)公路建设力度持续加大。2010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4.94万公里,公路网面积密度达107.16公里/百平方公里,路网密度比2005年增长105%。 高速公路建设实现新的跨越。全省境内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规划的2781公里国家高速公路已建成2602公里。省级高速公路网开始启动,建成通车327公里,在建1078公里,实现了“南北6小时过境、东西3小时过境”的目标。 干线公路技术水平和通行能力明显提高。截至2010年底,干线公路通车里程达12412公里,其中,国道5037公里,省道7375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由85.1%增加到91.4%(含高速公路)。与此同时,干线公路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农村公路“村村通”提前完成。以“村村通”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2006—2010年共新改建农村公路7.3万公里,全省农村公路里程达13.6万公里。建成通村公路桥梁900座,改造危桥753座。所有乡(镇)都通了油路(水泥) —3 —

安徽省“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 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我省“十二五”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各级政务部门政务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政务部门提升履行职责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举措。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成绩和形势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电子政务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完善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提升党的行政能力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手段。 一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基本满足现阶段全省电子政务发展需要。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徽省级节点已经建成,实现安徽政务外网与国家政务外网主干网的连接;相关业务单位应用系统已实现与国家相关部委的联网通信和正常运行;建成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公共接口和基础数据库系统;完成省政务外网平台升级改造和十六个市级节点设备安装与联网运行。二是全省政府网站体系建设日臻完善,网上服务质量稳步提高。省市县三级共计170多家政府网站全部开通,政府网站绩效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办、国信办组织的全国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中,安徽省政府门户网站连续七年荣获全国优秀政府网站前十名的好成绩。三是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卓有成效。以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契机,我省采取“统一组织、统一软件、统一编码”三统一的模式,大力推进各市、各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建成了目录规范、编码统一、分级管理、信息共享、易于监测的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体系。根据省政府要求,初步建成以发布最新科研成果、重大招商项目和就业劳务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系统平台。四是基础数据库建设和“金字工程”取得阶段性成绩。全省人口、自然资源、空间地理和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资源基本完善,法人数据库建设正式启动。以“金财”、“金税”、“金关”、“金水”、“金审”等为代表的“金字工程”全面完成一期建设,转入深化应用阶段,部分工程处于全国先进行列。五是网络安全建设工作正式启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监管体制初步形成,工作机制全面建立,有力保障了重大活动和重要时期政府信息系统及重要网络的正常运行,电子认证证书得到广泛推广,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工作有序推进,应急响应和处置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总体上看,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正在向全面深化应用阶段加速发展,表现在:一是由分散的基础要素建设向在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指导下的体系建设转变;二是由注重形式建设向注重实现网上为民服务功能建设转变;三是由仅仅实现信息发布向党政部门综合实现自身业务处理内容转变;四是信息资源由部门所有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转变;五是由少数职业工作者推动的电子政务建设向党政部门提高行政能力建设的方向转变;六是从缺乏标准制度到逐步建立法规与标准化体系相互配套的制度转变;七是由部门内部自主管理向拓宽民意渠道的“网络问证”方向转变。 全省电子政务建设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有些建设矛盾还比较突出。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矛盾依然明显;二是信息资源共享水平较差,各部门业务系统独立、业务数据封闭,部门重复采集数据,数据利用率低;三是信息化管理机构设置较乱,管理力量不够强,技术人员缺乏且分散;四是不少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司和企业对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安全防护能力不足。 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需求为导向、发展为主题,进一步整合信息资源,优化业务流程,建立科学管理模式,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建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申报书

计划类别:省基础研究计划 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书 (青年基金项目) 申报日期:年月日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二○一五年

项目法人信用承诺书 本项目法人承诺严格遵守《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管理办法》、《江苏省省级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相关责任主体信用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为项目实施提供承诺的条件,严格执行经费管理等相关规定。承诺所提供申报资料真实可靠,项目组成员身份真实有效,无编报虚假预算、篡改单位财务数据、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失信行为。 本项目法人承诺如有失实或失信行为,愿意根据相关规定,承担以下责任: 1、取消项目评审资格; 2、撤销项目立项,并收回省拨经费; 3、记入不良信用记录,并接受相应处理; 4、其它相关法律责任等。 项目负责人(签字): 单位法人(签字):(公章) 年月日

项目主管部门信用承诺书 按照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的要求,我们对该项目进行了认真审查,该项目单位提交的项目申报资料完整齐全、真实有效,该单位无不良信用记录,项目负责人和申报单位符合本计划申报资格要求。 本主管部门承诺在审查推荐项目过程中,无违规推荐、审查不严等失信行为。承诺按照相关管理规定,切实履行项目主管部门管理职责。如有失实或失信行为,本部门承诺按照《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相关责任主体信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承担相关责任。 (公章) 年月日

填报说明 一、填写申报书前,请先查阅《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及《关于组织申报2015年度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通知》。申报书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表达要明确、严谨,字迹要清晰。外来语要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第一次出现的缩写词,须注出全称。 二、申报书用A4纸正反打印,纸质封面装订,禁用塑料封面,不得活页装订,一式两份,由所在单位审查签署意见后,报送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受理服务中心,地址:南京市龙蟠路175号(江苏省生产促进中心)。 三、电子申报书的内容必须与纸质申报书完全一样,包括手写的内容,如推荐意见、签名等全部内容,否则视为无效申请。

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为加强我省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提升我省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抓住低碳经济发展机遇,发展新兴产业,促进我省产业低碳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低碳技术发展的背景和意义 气候变化是21世纪所面临的环境挑战,事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改变传统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低碳发展路径,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的战略行动。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国竞相加速研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低碳技术整体水平落后,自主创新与技术储备不足,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低碳产业体系薄弱。 针对低碳技术的发展方向,结合我省实际,通过编制低碳技术发展规划,对理清我省低碳技术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确定阶段性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加快形成低碳技术体系,为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开展低碳技术自主创新,促进高能效、低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强低碳技术的中长期战略储备,争取在重点和关键技术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有利于建立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支撑发展方式转变。

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竞争力。推进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不仅有利于促进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产业发展,而且有利于改造提升我省钢铁、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降低生产总值的碳强度,把握发展主动权。 有利于建立低碳技术研发与合作平台,实现互利共赢。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力量,有序推进低碳技术的交流合作,加快低碳技术研发与转化,有利于我省加强低碳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实现互利共赢。 有利于推进我省低碳科技示范区建设,为全国提供先行经验。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行业的低碳科技示范区,加速低碳技术集成,不仅有利于推进整个社会的低碳发展,而且有利于选择试点、重点推进、积累经验,为全国低碳科技示范区建设提供先行经验。 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技术、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核心是大幅度提高碳生产率,不仅有利于解决经济建设与气候保护之间的矛盾,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技术发展的基础和突出问题 (一)发展基础 为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发展低碳经济,我省制定了《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旨在应对气候变化、发

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

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 项目名称: 申请者: 所在单位(签章): 主管部门: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申请日期:年月 日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制

填报说明 1、“申请书”用于申请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申请者负责填写。填写前请先查阅有关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办法及规定。申请书各项内容,要逐条认真填写,表达要明确、严谨,实事求是。外来语要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第一次出现的缩写词,须注明全称。 2、封面右上角“申报号”按照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分配的编号填写;“项目类别”栏由申请者填写, 申请项目属基础研究的此栏为“A”,属应用基础研究的为“B”。“学科名称”及“学科代码”请根据申报项目所属学科,按最新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填至三级学科分支。 3、基础研究是指以认识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不直接考虑应用目标的研究活动;应用基础研究是指有广泛应用前景,但以获取新原理、新知识、新方法为主要目的的研究;“项目名称”应确切反映研究内容和范围,最多不超过25个汉字(包括标点符号);“申请者”是指申请项目实际主持人。 4、在读(含在职)研究生和申请单位的兼职科研人员不得作为申请者提出申请,但可作为项目组成员参加研究。 5、申请者和项目组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主要成员申请(含参加)的项目数,连同在研的省级以上科学基金项目数, 不得超过两项。同一项目组研究内容相近的项目,只允许报送一个项目。 6、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硕士以上学位的申请者,须有两名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推荐。

简表

一、本研究项目的立项依据和目标

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发布日期:2010年12月20日来源:市场信息处作者: 为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构建全省现代农业体系中的重大作用,以信息化引领和推进全省农业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我省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成效 “十一五”以来,我省各级农业部门主动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需要,坚持把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围绕“三农”服务开展工作,不断改善农业信息工作手段,拓宽信息工作面,增强服务能力,提升农业形象,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1、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我省进一步加强全省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建设各类信息服务机构189个,建立部门行业系统专业网站30个,70%的乡镇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20%的村建有信息服务点,90%以上的龙头企业和农产品与农资批发市场建有网络终端,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正在向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延伸,全省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已初具规模。 2、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得到进一步完善。建设完善“安徽农业信息网”网站群,与上对应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横向联系各省农业信息网和委内各职能部门,纵向延伸到17个市、105个县(区)和广大的乡镇、村以及相关涉农企业,实行全省农业信息三级平台、四级发布的网站管理模式。省农委还筹集100多万元资金,新建面积150平方米的省级农业信息机房,优化了网络环境,为全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3、农业“12316”公益语音服务平台得到进一步发展。继续完善“12316”农业语音咨询服

务平台建设,实行各地农业系统公益服务号码统一,专家定期坐诊,为农民、企业投诉举报或咨询服务提供方便。截至目前,全省每天电话访问量在1000人次以上,农忙时间每天在3000 人次以上,已成为农民生产经营的好帮手。 4、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工程开始实施。自2008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组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建立了全国首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网,为520个合作社建立了个性化专业信息平台,建立了合作社信息员队伍,并对信息员进行专门培训,统一信息采集、统一配置电脑等硬件设备。 5、建成全省农业视频会议系统。我省农委系统建设完成了包括省级两个主会场,市级20个、县级61个分会场的全省农业视频会议系统,已经累计召开40多次各类工作视频会议,参会人员达到5万多人次,提高了我省农业电子政务水平。同时拓展了农业部卫星视频会议收视范围,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能。 6、深入推进“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项目建设。按照农业部统一规划,在阜阳、滁州、宿州三个市和宣州、肥西等十六个县(区、场)开展农业信息综合服务试点工作。通过建设“三电合一”平台,综合利用电视、电话、电脑等信息载体开展信息服务,丰富信息服务手段,提高信息服务入户率和使用率。 7、规范完善全省农情调度系统。建成了融农情、灾情、行情等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发布于一体的省级农情调度管理平台,实现了部省市三级联网,极大地方便了全省农情信息的沟通,保证了农情信息报送的及时性、准确性,累计发布各类农情信息已达上千万条次。

安徽省省属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安徽省省属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为促进省属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根据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的安排和要求,结合我省省属企业实际,编制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省属企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以来,省属企业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加大改革、调整、管理、创新的力度,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呈现总量、规模、效益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成为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总量和规模大幅度提升。2010年末,省属企业资产总额6952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8倍,居全国第8位,其中,净资产2362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6倍。资产规模上百亿元的企业有17户,比2005年增加8户;户均资产达到211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2.2倍。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4168亿元,比2005年增长1.9倍,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11户,比2005年增加5户。

润239亿元,比2005年增长1.9倍,居全国第6位,利润总额超10亿元的企业7户,比2005年增加3户;上交税金271亿元,比2005年增长1倍多,约占同期全省财政收入的1/8左右。 常用软件课程设计

——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幅度提升。对省属企业进行大规模、高起点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十一五”期间,省属企业共完成投资3350亿元,完成了预期目标。通过加大投入,一大批高技术含量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目前,省属企业已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7个,省级技术中心30个;拥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户,省级创新型企业17户。一些重要骨干企业的产品在全国排头兵的地位更加凸显。2010年我省列入中国企业500强的企业有12户,其中有10户省属企业,比2005年增加3户。 ——社会责任和贡献大幅度提升。2010年,省属企业从业人员54.7万人,省属企业职工人均收入4.3万元,比2005年增长近1倍,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中,省属企业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的决策部署,做到减薪不减员、待岗不下岗,且通过自身的稳定发展,使一大批配套企业免受金融危机冲击;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关键时刻,省属企业在第一时间投入救灾援建、捐款捐物;在电力迎峰度夏、迎峰度冬常用软件课程设计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经费使用办法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省基金)资助项目经费的管理,有效和合理地使用资助经费,进一步稳定我省研究队伍,多出成果,多出人才,根据国家财政制度的有关规定,结合科学基金的特点,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省基金项目的立项、审批和经费管理由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基金办”)负责。 第三条省基金项目包括研究团队项目、重点项目、博士科研启动项目、自由申请项目和其他专项基金。 第四条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财政、财务制度和本办法的规定,同时要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第二章预算管理 第五条省基金资助项目经费的申报、使用,应本着实事求是、勤俭办事的方针,精打细算,力求节约,充分利用现有仪器设备等工作条件和可以利用的协作条件,编制切合实际的项目经费预算。项目依托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审定项目经费预算,签署意见后报省基金办。 第六条项目资助经费预算包括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 收入预算包括用于项目研究的各种不同渠道的经费,具体包括从省基金获得的资助、从项目依托单位获得的资助和从其他渠道获得的资助。 支出预算限于资助项目研究工作直接需要的费用,主要包括: (一)科研业务费:计算、测试、分析费(使用本单位设备的只收消耗费),本项目所必需的国内调研和学术会议费,业务资料、报告、论文 版面费和印刷费,文献检索、入网等信息通信费,学术刊物订阅 费。 (二)实验材料费:原材料、试剂、药品等消耗性物品购置费,实验动物、植物的购置、种植、养殖费,标本、样品采集加工费和运杂包装 费。 (三)仪器设备费:专用仪器设备的购置、运输、安装费和修理费,自制专用仪器设备的材料、配件购置费和外协加工费。但交通运输设 备、声像录放设备、复制打印设备、空调冷藏设备、办公设备等 费用不得列入。如特殊需要,应说明情况,报省基金办审批。 (四)实验室改装费:根据资助项目研究工作需要,为改善资助项目研究的实验条件,对实验室进行的简单装修费用。实验室扩建、土建、 房屋维修等费用不得列入。 (五)协作费:外单位协作承担省基金项目部分研究试验工作所需的经费。 (六)劳务费:指用于直接参加项目研究的研究生、博士后人员的劳务费用。其中,面上项目劳务费不得超过省基金资助经费的15%;研究 团队项目和重点项目不过超过省基金资助经费的10%。

如何申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如何申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根据省内资深专家讲话稿整理) 一、选题问题(题目是你对评审专家说的第一句话。需要创新、创新、再创新) (一)选题如何做到与科学基金的资助范围和学科性质相符合? 现代科学的综合性与交叉性,决定了它所涉及的学科领域较为广泛,且与某些相关学科在一些研究领域内界定并非都十分清晰,有时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所以,选题问题首先是选题范围,即资助范围问题。 申请科学基金项目时应首先注意阅读《项目指南》,了解重点与优先领域,以利于确定选题范围。 1、研究类型应属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非此即不在资助范围之列。 选题必须首先符合这一要求,纯粹应用研究与开发性研究都不属资助范围。具体多属于以下二种类型。 (1)、开发性、纯应用研究不属资助范围 课题设计中没有或极少有理论与方法上的创新,且多为直接面向应用,将成熟技术移植到专门领域或仅在应用技术上有所开拓。此种角度提出的问题是难于有创新的,是一种应用性工作或研究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延拓,是属于开发性研究,此类选题均不属资助范围。 (2)、工程或软科学中的可行性论证研究不属基础研究,也不属于资助范围 例如,“海洋环境下船舶操纵性研究”、“载人航天器的安全性分析方法研究”、“攀西地区钒钛矿综合利用新工艺流程的经济效益分析评价”、“固体矿产地质勘探项目可行性分析模式研究”等。这类项目多兼有前面两类项目的特点,但更多具有应用性、开发性、工程性的特点。 2、申请项目应不超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学科的范围,以发布的代码为准,有三级学科的必须写到三级学科 以管理学科为例,具体资助范围为三个学科: G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G0101 管理科学与管理思想史 G0102 一般管理理论 G0103 运筹与管理 G010301 优化理论与技术 G010302 排队论与存贮论 G010303 系统可靠性 G0104 决策与对策理论 G0105 组织理论 G0106 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 G0107 管理系统工程 G010701 系统分析技术 G010702 控制技术 G010703 网络技术 G010704 模拟(仿真)技术 G0108 评估技术 G0109 预测技术 G0110 数量经济分析方法 G0111 工业工程 G0112 信息技术与管理 G011201 管理信息系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模板三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模板三篇 篇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样板 报告正文 参照以下提纲撰写,要求内容翔实、清晰,层次分明,标题突出。请勿删除或改动下述提纲标题及括号中的文字。 (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建议8000字以下): 1.项目的立项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2.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此部分为重点阐述内容); 3.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包括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关键技术等说明); 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5.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包括拟组织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国际合作与交流计划等)。

(二)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 1.研究基础(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2.工作条件(包括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包括利用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的计划与落实情况); 3.正在承担的与本项目相关的科研项目情况(申请人和项目组主要参与者正在承担的与本项目相关的科研项目情况,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和国家其他科技计划项目,要注明项目的名称和编号、经费来源、起止年月、与本项目的关系及负责的内容等); 4.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情况(对申请人负责的前一个已结题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及批准号)完成情况、后续研究进展及与本申请项目的关系加以详细说明。另附该已结题项目研究工作总结摘要(限500字)和相关成果的详细目录)。 (三)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1.申请人同年申请不同类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情况(列明同年申请的其他项目的项目类型、项目名称信息,并说明与本项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申请人或者主要参与者是否存在

安徽省消防事业“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期间消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全省的消防事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总书记“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三句话总要求,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安徽省消防条例》等法律法规,积极创新社会消防管理,扎实推进构筑社会消防安全“五大”工程,深入打造公安消防铁军,全面加强应急救援工作,努力实现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相适应,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健全,消防安全责任有效落实,覆盖城乡的灭火和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基本建立,公民消防安全素质普遍提高,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基本达标,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社会化网络基本形成,全社会防控火灾能力显著提升,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总量和亡人火灾,保持火灾形势总体平稳,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消防安全保障。 “十二五”期间消防事业发展的基本任务 (一)健全消防安全责任体系,筑牢齐抓共管的消防工作 - 1 -

社会化格局 1、落实政府消防工作责任。推动编制发布实施省、市、县(市、区)消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建立完善消防工作目标管理机制,每年将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社会消防力量发展、重大火灾隐患整改等纳入政府综合目标、平安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体系,与下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签订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半年督导,年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消防工作常抓常议机制,实行政府领导分包和常务会议研究制度,落实防火安全委员会季度联席会议,及时解决消防工作重大问题。 2、完善部门齐抓共管机制。推动安监、教育、民政、交通、文化、卫生、广电等行业系统主管部门切实履行消防安全工作职责,制定完善加强本行业系统消防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将消防工作纳入管理内容,与相关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健全部门信息沟通和联合执法机制。以各级行政服务大厅为平台,实行“并联审批”机制,安监、文化、工商、卫生等部门在核发相关证照时,将消防行政许可作为前置审批条件。公安机关和消防部门要切实加强消防监督,严格公正廉洁执法;公安派出所和社区警务室要加强消防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辖区消防安全违法违章行为。 3、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完善消防安全责任追究机制,坚持事前追究与事后追究相结合,对在“十二五”消防事业发展规划落实、重大火灾隐患整改、公共消防设 - 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