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和护理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和护理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和护理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和护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结核病化疗是治疗和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但因抗结核药物的副作用而导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下降并不少见。针对抗结核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抗结核药物过敏反应肺结核患者观察与护理

(一)全身反应

1.临床表现服用抗结核药后少数患者瞬间可出现不良反应,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瘙痒、皮疹,进而发展为剥脱性皮炎,同时伴有高热、黄疸、腹泻、血尿等。

2.护理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用药指导,鼓励患者讲出服药后的感受,并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

(2)在应用抗结核药物前,应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和食物的过敏史。

(3)严密观察服药后的反应。

(4)发现不良反应,遵医嘱停用所有正在服用的药物(既往长期服

用的药物除外)及食物,去除一切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

(5)出现不良反应时,患者大多精神紧张,表现出恐惧心理。应陪伴并安慰患者,消除其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信任,主动配合治疗。

(6)对伴有高热的患者应做好高热的护理。

(7)监测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及时发现不良反应。

(8)遵医嘱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提高机体应激水平及减少过敏介质的形成。

(9)遵医嘱应用抗组胺药以减少组织液渗出、水肿,减轻瘙痒等症状。

(10)做好生活指导,建议患者穿着宽松的棉质衣服,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涤剂品,皮肤瘙痒时勿用手搔抓,避免皮肤感染。

(二)胃肠道反应

1.临床表现由于抗结核药物治疗原则为联合用药,患者一次服药量较多,可刺激胃肠道常出现纳差、恶心、呕吐。

2.护理

(1)做好用药指导,讲解所用抗结核药副作用,使患者了解,便于自我监测。

(2)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认真听取患者主诉,遵医嘱定期监测肝功能,注意观察并区分肝损害所致的胃肠道反应。

(3)有些抗结核药物空腹服用胃肠道反应大,可遵医嘱改为饭后服用或分次服用。对于不能耐受口服给药的患者,可遵医嘱改为静脉给药。

(4)对于服药后即刻发生呕吐的患者,注意观察其呕吐物内是否混有药物,如混有药物应注意补服。对于胃肠道反应严重的患者,应遵医嘱给予胃黏膜保护剂及止吐药。

(5)饮食指导:根据患者口味给予清淡、富含营养、易消化饮食。对发生呕吐的患者,指导患者少食多餐和食用易消化食物。

(三)肝功能损害

1.临床表现抗结核药物主要经肝脏代谢,故转氨酶升高较常见,偶见黄疸。由于抗结核药物造成肝脏损伤的机制是毒性作用与变态反应,严重者表现为重症肝炎,故需积极进行治疗和护理。

2.护理

(1)观察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症状,及时通知医生。

(2)去除病因,遵医嘱停用导致肝损害的药物。

(3)患者应卧床休息,以减少消耗,减轻肝脏负担。

(4)遵医嘱每日补充足够的液量和热量。

(5)如肝功能轻度异常,可遵医嘱用肝损害小的药物替代肝损害大的药物。

(6)加速肝细胞解毒,促进肝细胞恢复,遵医嘱应用保肝药物。

(7)给予正确的饮食指导:嘱患者饮食中以蛋、奶等优质蛋白为宜。肝损害患者易出现腹胀,饮食中应注意不食用产气食品。

(8)定期监测患者肝功能变化。

(四)肾功能损害

1.临床表现常表现为蛋白尿,极少数发生肾功能不全,可见于全

身不良反应的一部分,也可单独存在。

2.护理

(1)向患者讲解肾功能损害的临床表现,以加强自我监测能力。

(2)遵医嘱停用引起肾功能损害的药物。

(3)记录患者24小时液体出入量,保持其出入量平衡。如发现患者尿量减少,可遵医嘱适当应用利尿剂。

(4)当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时应遵医嘱选用透析疗法,以达到尽快排出有害物质的作用,保护肾功能。

(5)重症患者可出现大量蛋白尿而致低蛋白血症时,遵医嘱给予静脉补充白蛋白,以改善营养状态。

(6)定期监测患者肾功能变化。

(五)血液系统

1.临床表现多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降低;轻症可无症状,或仅表现疲乏无力、多汗、失眠、头晕;严重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不同部位出血倾向;偶有急性溶血性贫血。

2.护理

(1)向患者讲解出现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引起症状的原因。

(2)患者应卧床休息,以减少耗氧,缓解疲乏等症状。

(3)白细胞减少,感染几率增加,有条件应对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住单人房间,加强病房消毒,减少探视,严密监测体温,必要时预防性给予抗生素。

(4)血小板降低时应注意预防出血,嘱患者少活动,慢活动,协

助做好生活护理;如患者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应警惕颅内出血,及时处理。

(5)当患者出现严重造血功能障碍时,需少量输新鲜血或成分血以尽快缓解症状。

(6)定期监测血象情况。

(六)神经、精神系统症状

1.临床表现异烟肼、丙硫异烟胺可引起各种各样的神经、精神系统表现,如兴奋、失眠、嗜睡、抑郁、躁狂,严重者可致精神分裂症。异烟肼还可致末梢神经炎。

2.护理

(1)在应用异烟肼、丙硫异烟胺等抗结核药前详细询问有无精神、神经系统方面的病史,向患者讲解隐瞒病史可造成的严重后果,取得患者的配合。

(2)做好用药后的病情观察,发现患者的精神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特别是发现患者有自杀倾向,应加强护理,去除危险因素,及时与家属联系。

(3)一旦出现精神症状,遵医嘱停药,严重者可加用抗抑郁或躁狂的药物。

(4)对于异烟肼所致的末梢神经炎,可遵医嘱补充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610mg每日3次口服,腺苷钴胺肌内注射等,以缓解症状。

参考文献

[1]严碧涯,端木宏谨,主编.结核病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

[2]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医政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

[3]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国防痨杂志;2002年02期.

常见抗结核药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常见抗结核药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抗结核药种类众多。第一线药物为杀菌剂,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第二线药物为抑菌剂,常用药物有对氨基水杨酸、氨硫脲、卷曲霉素、乙硫异烟胺等。现将这几种常用抗结核药的主要副反应及防范措施做一简介。 异烟肼: 其副反应主要为周围神经炎、肝功能损害,偶尔可有癫痫发作,一般情况下注意观察即可。若有四肢远端麻木或烧灼感等神经症状出现,应加服维生素B6每日30~60毫克以改善症状。服异烟肼期间应定期查肝功能,至少三个月一次,以了解肝功能状况。若有转氨酶升高,要在护肝治疗的同时给予降酶中成药如五味子制剂等,单纯转氨酶升高无需停药。 xx: 其常见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腹泻等,遇此情况应认真分析: 若为药物一般副作用可调整用药时间,避免空腹时用药;若为变态反应所致则应停药。少数患者可发生黄疸及转氨酶升高,常见于剂量过大或患有慢性肝炎者。因此,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有肝胆疾病史的患者禁用该药,在常规剂量下应用时亦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吡嗪酰胺: 其副反应较为少见,以肝脏损害为主,可见于个别用药量偏大,每日剂量超过2克或疗程过长者,且以老年人为多。为预防该药的毒性反应,每日剂量应在2克以下,疗程应在3个月以内,不可用药时间过长,在老年人更应谨慎用药。少见的副反应还有血尿酸升高及诱发关节痛,故有痛风素质的人及痛风患者应禁用该药。另外,有极各别对日光敏感者,服药可使皮肤曝光部位呈鲜红棕色或古铜色,停药后可逐渐恢复。 乙胺xx:

其副反应很少,为安全系数高的抗结核药。据报道,该药长时间服用可偶发神经炎,与剂量有关。使用较小剂量很少发生,一旦出现肢端麻木可用维生素B6对抗,可使症状较快改善。还可偶见球后视神经炎,一般于大剂量应用时发生,对此要每月检查视敏度,包括视力、色觉、视野及眼底,若有异常应及时减量并对症处理。 对氨基水杨酸: 其最常见的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烧灼感、腹上区疼痛、腹胀及腹泻等,对此应于饭后服药,必要时可与氢氧化铝或碳酸氢钠同服,以减轻刺激性,若反应重时需要停药。个别患者服药时间较长(2个月以上),可发生单项转氨酶升高,可伴腹胀、纳差及恶心等,应定期复查肝功能,病情重者亦需及时停药。 卷曲霉素: 其作用似链霉素,副反应亦似链霉素,即对第8对颅神经有损害丨引起听力下降或前庭功能障碍。用药剂量不宜大,用药时间不可过长。大剂量应用时还可对肝、肾功能有一定损害,有短暂的蛋白尿、转氨酶升高,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目前该药使用频率较小。氨硫脲: 其副反应与剂量大小有关,每日低于100毫克副反应较少,超过100毫克及长期应用则副反应较多。主要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及肝脏损害,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以及转氨酶升高,偶见黄疸等症状。出现这些临床反应时要适当减量,如果症状仍未缓解应停药。另外,极少数患者用药后,还可能出现骨髓抑制及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发生进行性贫血、白细胞减少以及头痛、头昏、眩晕、共济失调及视力模糊等症状,遇到这些严重反应时均要立即停药。 乙硫异烟胺: 其副反应以胃肠道症状常见且较为普遍,宜将药物放在饭后服用,并适量加服碳酸氢钠,可以减轻这一反应。少见的副反应为肝、肾功能损害,故肝、肾功能不良病人需要慎用。目前乙硫异烟胺已很少使用,取代者为丙硫异烟胺。后者相对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大。

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目的 早期、正确地处理药品不良反应是保证患者依从性、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 ●保证用药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 ● 1.药物不良反应概念 ● 2.超敏反应发生机理 ● 3.毒性反应发生机理 ● 4.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 5.不良反应的临床处理原则 ●定义 药物不良反应是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的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 ●分类 副作用(side effect)、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 ●超敏反应: 与剂量及疗程无关,一般发生在用药2周以内 ●毒性反应: 与剂量及用药时间和药物的蓄积有关 超敏反应发生机理(1) ●结核药物(半抗原)+蛋白质→全抗原→特应机体→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当再次接触同种药物即可产生超敏性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临床表现: 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血管性水肿、瘙痒、皮疹、恶心、呕吐、腹泻、喷嚏、咳嗽、发热等,可引起这种反应的的药物主要有利福平、链霉素、氟喹诺酮类。 Ⅱ型反应(细胞毒型)(1) 在这一类型反应中IgG、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Ⅱ型反应(细胞毒型)(2) 药物+血细胞膜蛋白(血浆蛋白) ↓ 免疫原性 ↓ 机体 ↓ 特异性抗体 ↓再次与药物接触 ┏━━━━━━━━━━━━━━┓ 抗原抗体复合物RBC,WBC,PLT ↓│ RBC,WBC,PLT │ ↓ 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Ⅱ型反应(细胞毒型)(3)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在血液学方面,出现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和溶血性贫血。引起此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有利福平、PAS。 Ⅲ型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临床表现: 血清病样反应,有发热、关节痛、荨麻疹、淋巴结肿大、腹痛、蛋白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药物热有人认为也属Ⅲ型过敏反应。一般在用药10天内发生,热型为稽留热型或弛张型,可同时伴有皮疹。引起此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有利福平、PAS。 Ⅳ型反应(细胞介导或迟发型) 临床表现: 主要是接触性皮炎,一般发生在与药物接触3-12个月内,在两手手臂、眼睑、颈等处,表现为皮肤搔痒、发红丘疹、眼睑水肿、湿疹等,停止接触可逐渐消退。各种抗结核药物均可以发生。 毒性反应发生机制 ●毒性反应是由于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毒性反应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减少剂量和缩短用药时间可以防止毒性反应的发生。 ●毒性反应一般是可逆的。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异烟肼 1)周围神经炎:四肢感觉异常,肌肉痉挛等。 2)中枢症状:欣快感,兴奋,记忆力减退,抑郁,中毒性脑病,癫痫发作等。 3)肝脏损害:转氨酶升高,极少有黄疸出现,发生急性肝坏死或肝萎缩者更为罕见。 4)内分泌失调:男性乳房增大,柯兴氏综合症,月经不调,阳萎等。

抗肿瘤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的护理

抗肿瘤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的护理抗癌药物能抑制恶性肿瘤的生长和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杀灭肿瘤细胞。但是任何抗癌药物对人体都具有毒性,在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无明显选择性,即在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伤相当数量的正常细胞并且直接影响心肝肾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对于增殖活跃、代谢旺盛的细胞如骨髓细胞、胃肠粘膜上皮细胞、生殖细胞的损伤尤为严重。由于抗癌药物具有各种特俗的不良反应,因此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一)局部毒副反应 化疗药物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发生于以下情况: (1)给药期间细胞毒性药物刺激静脉内壁造成静脉炎; (2)细胞毒性药物由皮肤脉管系统渗出扩散至周围组织导致局部炎症反应称化学性蜂窝织炎; (3)局部炎症进一步发展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称为渗出性坏死。 根据化疗药物对周围组织损伤可将化疗药物分为三大类: (1)发疱性:外渗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的药物。如阿霉素、表阿霉素、丝裂霉素、氮芥、长春新碱、长春瑞滨、长春地辛。 (2)刺激性:外渗后可引起灼伤后轻度炎症而无坏死的药物。如卡氮芥、氮烯咪胺、足叶乙苷、鬼臼噻吩苷等。 (3)非发疱性:无明显发泡或刺激作用的药物。如环磷酰胺、噻替哌、甲氨蝶呤、博来霉素、氟尿嘧啶、阿糖胞苷、顺铂、米托蒽醌、门冬酰胺酶等。

药物外渗的原因 (1)解剖因素:年老体弱患者由于血管硬化等原因,使血管脆性增大,官腔变小,血流减慢,如果将药物注入这些静脉,可能使局部药物浓度升高,发生药物外渗。 (2)生理因素:静脉压升高时,如上腔静脉压迫综合或静脉回流受阻,以及手术后上肢水肿如果将药物注入患肢静脉,则会增加药物外渗的危险性。 (3)药物因素:局部组织损伤与药物外渗量接触时间有关。如高浓度药物易引起组织损伤,为了减低局部药物浓度应该缓慢给药,但是延长药物时间又使药物与组织接触时间较长。因此,要根据患者的静脉情况,选择和是的药物浓度,并在短时间内给药。 (4)静脉注射部位:这是由护士控制的因素。应该避免在关节处、神经和肌腱较多的部位注射,选择该处的静脉给药,可能损伤神经和肌腱。 (5)医源性因素:少数护士缺乏注射抗肿瘤药物的经验,或者在发生药物外渗前后没有采取适当的措施,应该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另外,熟练的静脉穿刺技术至关重要。 药物外渗的预防护士必须重视抗肿瘤药物外渗的预防,防止严重的药物外渗发生。 (1)化疗前应该识别和了解所输入药物的性质,对局部和静脉的刺激程度。 (2)输入化疗药物应该由受过专业的培训或取得化疗专科证书和护

中药治疗抗抑郁药不良反应的研究

中药治疗抗抑郁药不良反应的研究 抑郁症是一种高患病、高复发、高自杀、易致残的精神障碍,以明显的心情低落为要紧表现,可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WHO 推测在以后50 a 内,抑郁症将成为最严峻的公共健康咨询题。抑郁症差不多成为继交通事故、心血管疾病之后导致人类生命丧失的第三大杀手。抑郁症具有反复发作的趋势,其病程迁延,严峻地阻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抑郁症患者具有学习和经历功能的改变,因此大大地损害了患者的社会功能。西药治疗不良反应大,患者用药依从性差,难以完成全部疗程。我中心采纳中药治疗抗抑郁药不良反应,成效中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样资料选取在我院专科门诊就诊收入院的抑郁症患者188 例为研究对象,年龄16~86 (46.2±53) 岁。将188 例患者随机分为西药加服自拟中药解郁汤治疗组(治疗组) 和单纯西药治疗组(对比组) ,每组94 例。治疗组:男43 例,年龄(45.5±7.5) 岁;女51 例,年龄(46.9±5.8) 岁。对比组:男 41 例,年龄(45.9±7.3) 岁;女53 例,年龄(46.7±6.4) 岁。研究对象符合ICD-10 诊断标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17 项总分≥18 分,既往未通过抗抑郁治疗。2 组在性不、年龄、文化程度、病程及评分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自拟中药解郁汤,解郁汤差不多方药组成为党参、川芎、当归、丹参、香附、合欢皮、栝蒌、郁金等。睡眠障碍者,酌加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石菖蒲、茯神等;焦虑者,酌加龙骨、牡蛎、磁石等; 食欲减退者,酌加山楂、鸡内金、麦芽等;恶心呕吐者,酌加陈皮、神曲、莱菔子、半夏、茯苓、丁香、柿蒂等;腹胀者,酌加木香、青皮、厚朴、大腹皮等;便秘者,应用大承气汤加减化裁;口干者,酌加麦冬、沙参、芦根等;腹泻者,酌加莲子、芡实等;视物模糊者,酌加决明子等;心动过速者,酌加葛根、龙眼肉等; 性功能障碍者,酌加菟丝子、沙苑子、淫羊霍、仙茅、锁阳、肉苁

吉西他滨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吉西他滨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吉西他滨是常用的化疗药物,具有细胞周期特异性,主要作用于S 期,可用于胰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乳腺癌和膀胱癌的治疗。而吉西他滨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需要在用药前掌握。 一、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是吉西他滨最主要的毒性,是其剂量限制性毒性,与吉西他滨的剂量高低密切相关。约 62% 患者使用吉西他滨化疗后发生粒细胞、白细胞下降,III~IV 度粒细胞下降发生率约为 17%、白细胞下降约为 9.5%。35% 发生血小板下降,III~IV 度血小板下降约为 8.5%,但出血者很少。66% 患者可出现血红蛋白下降,多为轻度,III~IV 度发生率为 8.5%。 应对措施 应用吉西他滨化疗期间,需每隔 2~3 天复查血常规,密切关注血小板及白细胞波动情况。当化疗后发生血小板下降应使用注射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 或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rhTPO),必要时输注血小板;若同时有白细胞减少或中性粒细胞减少应合并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于贫血患者可予以促红细胞生成素、补充铁剂、维生素 B12、铁剂等治疗,必要时输注红细胞悬液。 对于接受吉西他滨联合铂类方案且在上一个疗程后出现≥ 3 级血小板计数下降者,可在本疗程化疗第 2、4、6、9 天皮下注射rhTPO 300U/(kg?d) 预防血小板下降。

二、消化道反应 吉西他滨属于低度致吐风险药物,恶心、呕吐发生率为 10~30%,。对于低致吐性药物的预防建议使用单一止呕药物,推荐 5-HT3 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或氯丙嗪预防呕吐。 另外约 30% 患者可出现肝脏功能异常,但多为 I~II 度转氨酶升高,无需特殊处理。极少数患者出现腹泻、口腔毒性或便秘等。 三、过敏反应 约 20% 患者使用吉西他滨后出现皮疹,多在第一次使用吉西他滨后 2~3 天出现红色斑丘疹,轻度表现为双上肢、前臂、手掌背侧;中度表现为双上肢、颈部、躯干散在斑丘疹伴有剧烈瘙痒,可持续 4~7 天。 应对措施 口服抗过敏药物如开瑞坦 10 mg 每日一次可有效控制;必要时可联合使用抗组胺类药物、钙剂或激素等。极少数患者可发生支气管痉挛。 四、肺毒性 吉西他滨单药的肺损伤发生率仅有 1%~2%,但当其与其他肺毒性药物联用时可使肺毒性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另外吉西他滨可引起放疗回忆反应,因此联合放疗时应避免使用或适当限制药物的总量。 吉西他滨引起的肺损伤多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等,可发生弥漫性肺泡损伤,慢性间质性肺炎/纤维化,肺泡岀血,非心源性肺水肿和胸膜腔积液等表现。可通过完善胸部 CT

不良反应及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及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不良反应相关概念及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是药三分毒”,即指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上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其实药品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身体状况、年龄、遗传因素、生活习惯等等多种因素有关,它本身是在实践中积累出来的用药经验的一部分,现在大部分不良反应详细的药品其实都有长久的临床实践支撑,或者有相应的文献或者病例报道支持。说明书作为法定文件,提供完整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尽到告知义务是其基本功能。所以详尽的信息给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加了一道锁。另外,大部分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不影响治疗和安全的,只需要加强观察即可,同时不良反应也并非每个人都会发生,而且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几率简直比你中彩票还要难。但是,抗结核药品需要联合和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更显突出。 临床上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导致严重损害: 肝损害导致死亡的,发生率最高! 血小板降低导致死亡! 药物急性过敏! 急性肾功能衰竭! 听力损害!等 ——以上通过早期发现均可救治成功! 不良反应包括: (1)副作用:当一种药物具有多种作用时,除治疗作用之外的其他作用都可认为是副作用。副作用常是一过性的,药物的治疗作用消失,反应也消退,但有时也会造成较严重的后果。 (2)毒性反应:毒性和副作用较难区别,习惯则按反应程度的轻重不同而定。一般

情况下,毒性是指可造成某种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反应,这些反应,有的停药后可逐渐恢复,但也常造成一些不可逆的损害,终身不退。 (3)首剂效应:某些药物在开始应用的时候,由于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尚未适应,因而可引起较强的反应,若一开始即按常规剂量则常导致过度作用,对于这类药物,应用时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至常用量,使机体逐步适应。 (4)后遗效应:指停药后的生物效应,例如服用,次日的宿醉现象,停药后可消失。 (5)停药综合症:或称撤药反应。由于药物较长期应用,致使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已经适应,而一旦停用该药,就会使机体处于不适应状态,主要的表现是症状反跳。 (6)特异质反应:少数人用药之后,会发生于药理作用无关的反应。多数是由于个体生化机制异常,比如缺乏某种酶所形成依赖性喉,断药后体内不能维持正常,出现,有时很严重,可发生惊厥,甚至死亡。 (7)致畸:在妊娠期内,特别是头三个月胎儿器官形成期,此时某些药物可作用于胎儿而形成。 (8)致癌:具有致癌作用的药物称,不少化学药品属于此类物质。 (9)致突变反应:DNA的构成发生和,可引起此变异的因子称变异原。短时间内变异原通过机体内因起作用,发生显着的生物学变异,如或肿瘤的生成。 不良反应分类: 1.与药理作用有无关联可将药品不良反应分为两型:A型和B型。 A型反应主要是毒副作用,又称为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它是药物常规药理作用的延伸和发展,它是否发生于药物在体内浓度的高低(或剂量大小)密切相关。——一般容易预测 特点:其发生率高而死亡率低。

常见铂类抗癌药物的特点、药理、应用及不良反应

常见铂类抗癌药物得特点、药理、应用及不良反应 ——材科jd1401班熊腾飞 摘要:无机抗癌药物得设计及研究仍就是当前一个前言课题,其中铂类抗癌药物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发现顺铂有抗癌活性以来,铂类金属抗癌药物得应用与研究得到了迅速得发展。今天,各类铂抗癌物已成为癌症化疗中不可缺少得药物。本文主要介绍了常见铂类抗癌药物得特点、药理、应用及不良反应。 1、顺铂 1965年,美国科学家B、Rosenborg意外发现惰性得铂电极能引起细菌得菌丝生长。在进一步得研究下,其研究小组发现第一个具有抗癌活性得金属 配合物——顺式二氯二铂,即顺铂(DDP,PDD,C l2(NH 3 ) 2 Pt)。 1、1顺铂得特点及药理 顺铂中铂得价态就是正二价,铂周围结合两个氯及两个氨分子,因此顺铂类似于双功能烷化剂。具体作用时,顺铂对乏氧细胞较为敏感,可扩散通过带电得细胞膜,先将所含之氯解离,然后与DNA上得核碱鸟嘌呤、腺嘌呤与胞嘧啶形成DNA 单链内两点得交叉联结,也可能形成双链间得交叉联结,从而破坏DNA得结构与功能,抑制癌细胞得DNA复制过程,但对RNA与蛋白质合成得抑制作用较弱,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1] 1、2顺铂得应用 DDP具有抗癌谱广、作用强、与多种抗肿瘤药有协同作用、且无交叉耐药等特点,为当前联合化疗中最常用得药物之一。临床用于卵巢癌、前列腺癌、睾丸癌、肺癌、鼻咽癌、食道癌、恶性淋巴瘤、乳腺癌、头颈部鳞癌、甲状腺癌及成骨肉瘤等多种实体肿瘤均能显示疗效。[2] 1、3顺铂得不良反应 虽然应用广泛,但顺铂具有较大细胞毒性,特别就是用量较大时对人体得影响十分明显。其不良反应主要就是以下几个方面:(1)消化道反应:主要就是严重得恶心、呕吐。患者需服用一周左右得强效止吐剂。(2)肾毒性:主要导致累积性及剂量相关性肾功不良,一般剂量每日超过90mg/m2即为肾毒性得危险因素。(3)

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时间:2010年1月19日 主讲人:刘明明 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调节胜利功能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正常用法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成为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包括由于药品质量问题,并排除了有意或意外的用药过量或用药不当所致的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作用。 1.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症状较轻,如麻黄碱用于止喘的同时出现中枢兴奋作用,一起失眠为其副作用。副作用一般对集体危害不大,病人尚可耐受,故只需适当对症处理。 2.毒性反应:各类药物毒性反应不同,一般随着剂量加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加重。如青霉素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洋地黄过量一起心律失常。用药时应注意避免毒性反应发生。 3.变态反应:指少数人对药物的特殊反应,也叫过敏反应。与用药剂量无关,并不易预知,过敏体质的病人易发生,首次用药很少发生,常在第二次或多次用药后出现。临床表现常见有药热、皮疹、哮喘等,严重时可引起休克。为预防药物过敏反应发生,应许文过敏史,一些药物用药前药做皮肤过敏试验,如青霉素皮肤过敏试验阳性者应禁用该药。 4.后遗效应:指听药后血药浓度已见降到值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而言,这种效应应可以很短暂,也可以较持久。如睡前服用长效巴比妥类安眠药,经过一夜,药物在体内虽已大部消除,但次晨起床后仍可有嗜睡、头脑不清醒、乏力等宿醉现象。有的后遗现象很严重而且持久,还能引起器官损害,如链霉素长期应用,停药后造成永久的神经性耳聋,便是严重的后遗效应。 5.继发反应:指药物治疗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由于肠道内对药物敏感的细菌被抑制,不敏感细菌大量繁殖,可引起白色念珠菌或抗药葡萄球菌等继发感染发生。 6.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作用:指某些药物可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引起畸胎,尤其在胎儿发育的头三个月内,最易受药物影响。如反应停在治疗早期妊娠反应后,引起胎儿四肢段小的畸形。 护理人员在病人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的不良反应,做好记录,并主动询问和检查有关症状,以便能及时发现和处理,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现有抗抑郁药的优缺点

现有抗抑郁药物的优缺点 关键词:抗抑郁药物、单受氧化酶抑制剂、三环内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 摘要:①异丙三环类抗抑郁药,主要是指早期应用的经典药物,如地昔帕明、阿米替林、丙米嗪、多塞平等,主要阻断NA和5-羟色胺两种神经递 质的再摄取,保持突触间隙两种递质有较高的浓度而起到抗抑郁效果,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是本世纪50年代问世的第一个抗抑郁药 物。 ②三环类抗抑郁药,主要是指早期应用的经典药物,如地昔帕明、阿 米替林、丙米嗪、多塞平等,主要阻断NA和5-羟色胺两种神经递质 的再摄取,保持突触间隙两种递质有较高的浓度而起到抗抑郁效果,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正文:抗抑郁药系指具有提高情绪,增强活力的药物。抗抑郁药是众多精神药物的一个大类,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和各种抑郁状态。普遍公认的 两类药物: 第一代经典抗抑郁药: 包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异丙肼原是一种抗结核药,因有多说、多动、失眠和欣快感等中枢兴奋作用,1957年试用于抑郁病人并获得成功。动物实验证实其可逆转利血平引起的淡漠、少动,同时,脑单胺含量升高。推测其中枢兴奋和抗抑郁作用是因为大脑单受氧化酶受抑制单胺降解减少,使突解间隙单受含量升高的缘故。属于这一类的还有异卡波肼、苯乙肼、反苯环丙胺等。这些药物曾一度广为应用,不久因陆续出现与某些食物和经物相互作用,引起高血压危象、急性黄色肝萎缩等严惩不良反应而被淘汰。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因有明显的毒副反应,已基本被三环类抗抑郁药所取代。研制新一代具有抗抑郁作用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主要目标应是作用时间短,可逆性及选择性抑制单胺氧化酶A。此外,使用非选择性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时,如果使用含酪胺的食物,容易引起高血压、高烧和惊厥等危象。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作为最早的抗抑郁药物,作为二线抗抑郁药,即当患者对其它抗抑郁药物无反应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副作用是使血压升高,严重者可引起高血压危象,表现为严重的枕部头痛,恶心,呕吐,血压聚升,瞳孔缩小及心律不齐等。因此,高血压患者要禁用此类药物,如果服药后出现上述症状,必须立即停药并迅速降压治疗。另外,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还可出现类似三环类的副作用。因而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心脏病患者禁用,老人需慎用。 80年代后期出现了新一代半日受氧化酶抑制剂,即可逆性单胺氧化酶一个亚型(MAO-A)抑郁剂,它的特点是:1对MAO-A选择性高,对另一种同功酶MAO-B选择性小,故仍可降解食物中的酷胺,从而减少高血压危象风险。2对MAO-A抑制作用具有可逆性,仅8-10小时即可恢复酶的活性,而老的半日胺氧化酶抑制剂抑制时间长达2周之久,因而也降低了与食物相互作用的危险。

铂类不良反应处理

五种铂类药物细对比 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最早兴起于50年前,1967 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Roserlberg首次发现顺铂具有抗肿瘤活性,从此打开铂类药物抗肿瘤的市场。有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现有的化疗方案中有70%~80%以铂为主或有铂类药物参加配伍。 铂类抗肿瘤药物的抗癌机制可分为4个步骤:跨膜转运、水合解离、靶向迁移、作用于DNA,引起DNA 复制障碍,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分裂。 目前国内常用的铂类抗肿瘤药物共有五种,第一代顺铂,第二代卡铂及奈达铂,第三代奥沙利铂及洛铂,五种药物的作用机制类似,但适用范围、用法及不良反应又各有何千秋呢? 一、五种铂类药物的基本情况 1代:顺铂——1979 年首次在美国上市,是第一个上市的铂类抗肿瘤药 物,应用广泛,但它缺乏对肿瘤组织的选择性,导致一些严重的副作用。 2代:卡铂——美国施贵宝公司、英国癌症研究所及Johnson Matthey 公司于1986年合作开发,是进入临床的第 2 个铂类络合物。结构上以环丁烷二羧酸取代顺铂分子上的两个氯离子,增加了化合物的水溶性。特点如下:(1)化学稳定性好,水溶性是顺铂的17倍;(2)胃肠道等毒副反应程度低于顺铂,病人耐受程度较高;(3)卡铂与顺铂具有相同的载体基团,对顺铂产生 耐药性的患者,再用卡铂时效果也不佳。 奈达铂(中国未上市)——本盐野义制药公司研制开发,于1995 年6 月首次在日本上市。结构上以乙醇酸取代顺铂分子上的两个氯离子,溶出度大约是顺铂的10倍,作用比顺铂好,且肾毒性较低,原因是由于这种药物在肾脏的分布不同所致,给予小鼠同样剂量的奈达铂和顺铂时,前者在肾脏的累积量仅为顺铂的40%。

最新不良反应及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相关概念及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是药三分毒”,即指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上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其实药品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身体状况、年龄、遗传因素、生活习惯等等多种因素有关,它本身是在实践中积累出来的用药经验的一部分,现在大部分不良反应详细的药品其实都有长久的临床实践支撑,或者有相应的文献或者病例报道支持。说明书作为法定文件,提供完整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尽到告知义务是其基本功能。所以详尽的信息给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加了一道锁。另外,大部分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不影响治疗和安全的,只需要加强观察即可,同时不良反应也并非每个人都会发生,而且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几率简直比你中彩票还要难。但是,抗结核药品需要联合和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更显突出。 临床上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导致严重损害: ?肝损害导致死亡的,发生率最高! ?血小板降低导致死亡! ?药物急性过敏! ?急性肾功能衰竭! ?听力损害!等 ——以上通过早期发现均可救治成功! 不良反应包括: (1)副作用:当一种药物具有多种作用时,除治疗作用之外的其他作用都可认为是副作用。副作用常是一过性的,药物的治疗作用消失,反应也消退,但有时也会造成较严重的后果。 (2)毒性反应:毒性和副作用较难区别,习惯则按反应程度的轻重不同而定。一般情况下,毒性是指可造成某种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反应,这些反应,有的停药后可逐渐恢复,但也常造成一些不可逆的损害,终身不退。 (3)首剂效应:某些药物在开始应用的时候,由于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尚未适应,因而可引起较强的反应,若一开始即按常规剂量则常导致过度作用,对于这类药物,应用时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至常用量,使机体逐步适应。 (4)后遗效应:指停药后的生物效应,例如服用巴比妥类药物,次日的宿醉现象,停药后可消失。 (5)停药综合症:或称撤药反应。由于药物较长期应用,致使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已经适应,而一旦停用该药,就会使机体处于不适应状态,主要的表现是症状反跳。 (6)特异质反应:少数人用药之后,会发生于药理作用无关的反应。多数是由于个体生化机制异常,比如缺乏某种药物代谢酶所形成依赖性喉,断药后体内不能维持正常生理机能,出现戒断综合征,有时很严重,可发生惊厥,甚至死亡。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 发表时间:2013-02-04T13:05:19.6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4期供稿作者:韦玉 [导读] 不良反应是指输液与药物之间或加入输液的药物之间因理化性质的不同而发生反应。 韦玉(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柳州市人民医院骨科广西柳州 545006)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4-0282-02 药物不良反应(drug reaction,ADR)是指在药物的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对人体有害或意外的反应[1]。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和继发反应,药物的致畸、致癌、致突变、药物依赖性、菌群失调等均属药品不良反应范畴。许多药物即使在质量检验合格、正常情况下,仍会发生不良反应,这与药品质量事故和医疗事故有本质的区别[2]。随着新药的广泛使用,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病例越来越多。护士作为药物治疗团队中的重要成员,是静脉治疗的执行者,在其执行的药物配制、时间、剂量、用药观察以及ADR的发现、呈报和防治中,每个细节都可能影响药物疗效、用药安全和患者的健康,现就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1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1.1药物方面的原因主要受药理作用及药品质量、贮存条件、给药途径、药物剂量、连续用药时间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1.2机体方面的原因种族、性别、年龄、病理和营养状态、血型及个体差异等机体方面的原因,都能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发生率。 1.3给药方法的原因如滥用或长期使用某种药物可能引起药物不良反应。不合理的减药或停药同样会引起不良反应,如应用皮质激素后,停药或减药过快都会产生反跳现象。 1.4其他方面的原因药物不良反应还会受到饮食、嗜好或环境因素的影响。 2 不良反应的护理对策 2.1目前新药进入临床太快,许多新药的药物配伍结果在药物配伍表上不能及时体现,因此护士对新药说明书要详细阅读,以便及时提醒医生。特别是静脉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更加慎重,严格按说明使用溶媒,不能用其他溶液替代 [3],因为溶媒的改变,使有效成分或杂质析出,不溶性微粒增加,导致ADR发生率增高。我科将常用药物说明书汇集成册,并不断添加新药说明书,方便护理人员的查找、学习。 2.2护士注射前要详细询问病人的用药史、过敏史,对输液中易发生ADR的药物和人群建立警示性告知制度。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用药的情况和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应,护士有针对性的加强观察,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ADR。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如氯化钾、氧氟沙星、阿奇霉素等要控制滴速,选择血管粗的部位,并经常更换注射部位,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人用药反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通知医师,进行妥善处理。 2.3有些毒性反应较轻,很难与副作用截然区别,如恶心、呕吐、腹痛、头痛、眩晕、失眠、耳鸣等,用药后须加注意观察与区别。 2.4输液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人的情况,对症护理:根据患者出现的ADR反应,给予对症护理。如输液时发生ADR,轻症过敏反应者,在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后,更换体液,并立即报告医生,给予抗过敏治疗;较重的过敏反应者,在报告医生同时应立即给患者吸氧、并准备抢救药物及复苏物品,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5 过敏反应者立即停药,对症处理,对于遗传因素造成的特异性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药疹、磺胺药引起的溶血性黄疸等,一经发现,应立即停药,对症处理。这类不良反应与用药的剂量无关,反应的严重程度难以预料,要予以重视。 2.6 心理护理: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药疹,病人常常会感到瘙痒难忍,情绪会受很要大影响。故要求护士多与病人沟通,做好心理安慰,同时劝告病人避免食辛辣和刺激性食物,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后,也可能会造成病人及病人家属对医疗的不信任态度,护士在积极处理的同时要主动与病人及家属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及时做好心理疏导。 3 小结 不良反应是指输液与药物之间或加入输液的药物之间因理化性质的不同而发生反应。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既需要给患者安全、有效地治疗,温馨、舒适的护理,又要尽量避免或预防药物的不良反应。只有这样才能配合医生做到安全、合理、有效地用药,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克钊,潘旭初,伊海峰.实用药事管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308. [2]郭代红.重视医药品不良反应监察工作[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5(7):7. [3]李美杏.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4):145-146.

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 用途: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指一组用于治疗抑郁症状的精神活性药物,有时也用于治疗某些其他特定状况,如焦虑、惊恐,或强迫症状。主要分为: ①三环抗抑郁药,包括丙咪嗪,阿米替林、氯丙咪嗪及多虑平(多塞平)等,为目前 较好的抗抑郁症药,其中以阿米替林为最常用。 ②四环抗抑郁药,临床常用的有麦普替林等,其作用和三环类相似。 ③③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阻滞剂(SSRI),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赛乐特)、氟 伏沙明(兰释)、舍曲林(郁洛复)、文拉法辛(博乐欣、怡诺思)等 ④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苯乙肼,异卡波肼,反苯环丙胺等。还有较新推出的新型抗 抑郁药,如瑞美隆等。 副作用:使人困倦、口干、视物模糊、便秘、心跳加快、排尿困难和体位性低血压,这类副作用一般不影响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可逐渐适应;严重的心血管副作用、尿潴留和肠麻痹少见。过量可致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一、经典抗抑郁药 1、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异丙肼是上世纪50年代问世的第一个抗抑郁药物。异丙肼原是一种抗结核药,因有多说、多动、失眠和欣快感等中枢兴奋作用,1957年试用于抑郁病人并获得成功。动物实验证实其可逆转利血平引起的淡漠、少动,同时,脑单胺含量升高。推测其中枢兴奋和抗抑郁作用是因为大脑单胺氧化酶受抑制单胺降解减少,使突解间隙单受含量升高的缘故。从而提示了动物行为和大脑单受类递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有着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为精神药理和精神疾病病因学研究奠定的基础。 属于这一类的还有异卡波肼、苯乙肼、反苯环丙胺等。这些药物曾一度广为应用,不久因陆续出现与某些食物和经物相互作用,引起高血压危象、急性黄色肝萎缩等严惩不良反应而被淘汰。 80年代后期出现了新一代半日受氧化酶抑制剂,即可逆性单胺氧化酶一个亚型(MAO-A)抑郁剂,它的特点是:1对MAO-A选择性高,对另一种同功酶MAO-B 选择性小,故仍可降解食物中的酷胺,从而减少高血压危象风险。2对MAO-A抑制作用具有可逆性,仅8-10小时即可恢复酶的活性,而老的半日胺氧化酶抑制剂抑制时间长达2周之久,因而也降低了与食物相互作用的危险。主要产品有吗氯贝胺,剂量150-450mg/d,分次服。据称疗效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相当。 虽比老的半日胺氧化酶抑制剂安全,但仍应注意体位性低血压及潜在的食物、药物间相互作用,一般也不作为首选药。 2、三环类抗抑郁药 以丙咪嗪为代表,常用的还有阿米替林。 化学结构:三环类抗抑郁药由两个苯环和一个杂环构成,咪唑类杂环上含氮,这一类衍生物较多,一般简称TCA 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正常人口服本药后,出现困倦、头晕、口干、视力模糊及血压稍降等。若连续用药数天,以上症状加重,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相反,抑郁症患者连续服药后,情绪提高,精神振奋,出现明显抗抑郁作用。但丙米嗪起效缓慢,连续用药2~3周后才见效,故不作应急药物应用。

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目的 早期、正确地处理药品不良反应是保证患者依从性、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 ●保证用药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 ● 1.药物不良反应概念 ● 2.超敏反应发生机理 ● 3.毒性反应发生机理 ● 4.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 5.不良反应的临床处理原则 ●定义 药物不良反应是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的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 ●分类 副作用(side effect)、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反应药物不良反应 ●超敏反应: 与剂量及疗程无关,一般发生在用药2周以 ●毒性反应: 与剂量及用药时间和药物的蓄积有关 超敏反应发生机理(1) ●结核药物(半抗原)+蛋白质→全抗原→特应机体→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当再次接触同种药物即可产生超敏性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临床表现: 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血管性水肿、瘙痒、皮疹、恶心、呕吐、腹泻、喷嚏、咳嗽、发热等,可引起这种反应的的药物主要有利福平、链霉素、氟喹诺酮类。 Ⅱ型反应(细胞毒型)(1) 在这一类型反应中IgG、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Ⅱ型反应(细胞毒型)(2) 药物+血细胞膜蛋白(血浆蛋白) ↓ 免疫原性 ↓ 机体 ↓ 特异性抗体 ↓再次与药物接触 ┏━━━━━━━━━━━━━━┓ 抗原抗体复合物RBC,WBC,PLT ↓│ ↓ 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Ⅱ型反应(细胞毒型)(3)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在血液学方面,出现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和溶血性贫血。引起此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有利福平、PAS。 Ⅲ型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临床表现: 血清病样反应,有发热、关节痛、荨麻疹、淋巴结肿大、腹痛、蛋白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药物热有人认为也属Ⅲ型过敏反应。一般在用药10天发生,热型为稽留热型或弛型,可同时伴有皮疹。引起此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有利福平、PAS。 Ⅳ型反应(细胞介导或迟发型) 临床表现: 主要是接触性皮炎,一般发生在与药物接触3-12个月,在两手手臂、眼睑、颈等处,表现为皮肤搔痒、发红丘疹、眼睑水肿、湿疹等,停止接触可逐渐消退。各种抗结核药物均可以发生。 毒性反应发生机制 ●毒性反应是由于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毒性反应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减少剂量和缩短用药时间可以防止毒性反应的发生。 ●毒性反应一般是可逆的。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异烟肼 1)周围神经炎:四肢感觉异常,肌肉痉挛等。 2)中枢症状:欣快感,兴奋,记忆力减退,抑郁,中毒性脑病,癫痫发作等。 3)肝脏损害:转氨酶升高,极少有黄疸出现,发生急性肝坏死或肝萎缩者更为罕见。 4)分泌失调:男性乳房增大,柯兴氏综合症,月经不调,阳萎等。 5)血液系统:贫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 6)过敏反应:皮疹,药物热。 7)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利福类 1)肝损害:多为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可出现黄疸,亦可引起急性坏死性肝炎。 2)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3)过敏反应:用于间歇疗法或治疗间断后再用药时易发生过敏反应。表现为流感样综合征等。 4)血液系统反应: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急性溶血性贫血。 5)神经系统:头晕,头痛,疲倦等。 6)其它副反应: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关节肿胀。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吡嗪酰胺 1)肝损害:PZA的肝毒性与剂量、疗程有关。用量大、疗程长不良反应较多见。表现为肝肿大,压痛,转氨酶升高,偶可因肝坏死而造成死亡。 2)关节痛:PZA的代产物吡嗪酸能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清除作用,使尿酸升高,停药48小时恢复正常。 3)胃肠道反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4)过敏反应:偶见发热、皮疹、对光过敏、皮肤暴露部位呈鲜红色。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乙胺丁醇 1)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缩小,眼球运动疼痛,干燥感,异物感,辨色力减弱等 2)其他神经系统反应::周围神经炎,表现为下肢麻木,异物爬行感,感觉过敏及活动障碍,个别可出现听神经损害,听力障碍,声带麻痺等。 3)过敏反应:皮疹,严重可到剥脱性皮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支气管痉挛导致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

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 理方法 早期、正确地处理药品不良反应是保证患者依从 、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 保证用药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 1. 药物不良反应概念 2. 超敏反应发生机理 3. 毒性反应发生机理 4. 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5. 不良反应的临床处理原则定义 药物不良反应是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药物

引起的有害的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分类 副作用( side effect)、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 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反应药物不良反应 超敏反应:与剂量及疗程无关,一般发生在用药2 周以内毒性反应:与剂量及用药时间和药物的蓄积有关 超敏反应发生机理(1) 结核药物(半抗原)+ 蛋白质→全抗原→特应机体→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当再次接触同种药物即可产生超敏性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临床表现: 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血管性水肿、瘙痒、皮疹、恶心、呕吐、腹泻、喷嚏、咳嗽、发热等,可引起这种反应的的药物主要有利福平、链霉素、氟喹诺酮类。 Ⅱ型反应(细胞毒型)(1) 在这一类型反应中IgG 、IgM 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Ⅱ型反应(细胞毒型)(2)药物+血细胞膜蛋

白(血浆蛋白) ↓ 免疫原性 ↓ 机体 ↓

特异性抗体 ↓再次与药物接触 ↓ 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Ⅱ型反应(细胞毒型) ( 3)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在血液学方面, 出现血小板减少、 白 减少和溶血性贫血。 引起此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有利 平、 PAS 。 Ⅲ型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临床表现: 抗原抗体复合物 ↓ RBC,WBC,PLT RBC,WBC,PLT 结 热 发生,热型为稽留热型或弛张型,可同时伴有皮疹。 引起此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有利福平、 PAS 。 Ⅳ型反应(细胞介导或迟发型) 临床表现:

五种新型抗抑郁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五种新型抗抑郁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摘要:[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安非他酮、马普替林、文拉法辛、氟西汀和米氮平五种药物的临床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系统评价目前国内常用的新型抗抑郁药物的效果以及安全性。[研究方法]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994-2014.2)、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4.2)、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2014.2)、万方数据医药信息镜像系统(1997-2014.2)、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2014.2),PubMed(1966-2014.2)、Cochrane Library (2014年)、EMBASE(1974-2014.2)、ISI(1974-2014.2)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有关药物的临床试验,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同时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纳入的RCT进行合并,利用WinBUGS和R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系统评价上述五种药物之间的OR值及其优劣顺序。[研究结果]共纳入89项临床试验,7007例抑郁症患者,研究总臂数180。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比文拉法辛、米氮平,氟西汀能显著提高临床有效率。OR文拉法辛-氟西汀=0.6741[95%CI:0.5313,0.8307],OR氟西汀-米氮平=1.5887[95%CI:1.2369,2.0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服用马普替林导致不良反应的例数最少,其中OR安非他酮-马普替林

=8.6945[95%CI:2.1496,26.4462],OR马普替林-文拉法辛=0.2086[95%CI:0.0627,0.4958],OR马普替林-氟西汀 =0.2109[95%CI:0.0607,0.5422],OR马普替林-米氮平 =0.2521[95%CI:0.0773,0.61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贝叶斯理论的网状Meta分析还对五种干预措施进行了排序,结果显示,氟西汀、安非他酮和马普替林的有效性较好,而马普替林、氟西汀、米氮平的不良反应较少。[结论]氟西汀作为新型抗抑郁药的代表,在临床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具有较好的表现。尽管本研究表明马普替林有较高的推荐等级,但由于纳入的研究较少,仍有待专门设计的大型前瞻性研究加以验证。 关键词:新型抗抑郁药;Network Meta分析;系统评价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9-0083-04 1 研究背景 目前,抑郁症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有三种: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电休克疗法,这三种治疗方法中,药物治疗是临床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治疗方法。 1980年以前,抗抑郁药主要有两类,即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通常将这两类抗抑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