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调节学习理论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近三十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自我调节学习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逐渐使其成为动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研究的重心也从早期只重视认知转移到同时重视学习者的动机、情感、意志控制和行为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自我调节学习的含义

自我调节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SRL)是指学生运用恰当的有效的技能与策略从事和管理学习活动的风格,包括目标的确立、方法的选择、策略的思考、认知活动的监督和控制、反馈调节、行为动机的管理等。

平瑞克把自我调节学习定义为一种主动的建构过程即学习者设立学习的目标,然后监控、调节、控制受目标和环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的过程。并提出自我调节学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元认知策略的运用,如对实际认知活动的计划、认知过程的监督和修订等;行为任务的管理与控制策略的运用,如坚持完成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排除干扰、维持长时间的认知投入等;实际认知策略的运用,如记忆、理解、学习内容的组织等方面策略的运用。

董奇等认为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的,而在进行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的积极、自觉的计划、监督、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分为三个大的方面:一是对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督、评价和反馈;三是在以上两方面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自我调节学习既包括对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情绪状态等非认知因素的调节和控制,又包括对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学习材料的使用、学习结果的检查和修正等认知过程,进行计划、监督和调控;自我调节学习既涉及整个系统学习的调控,又涉及对学习过程的各个层面的调控。

二、自我调节学习的特征

由于对自我调节学习的理解存在着分歧,因此对于自我学习特征的描述也不相同。

平瑞克归纳出自我调节学习有四个共同的假定即特征:(1)主动建构的假定(Active Constructive assumption)。自我调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接受他人呈现的信息。在

学习过程中,他们主动地创建意义、目标及策略。(2)控制潜能假定(potential for control assumption)。在一定程度上,自我调节学习者能够监控和影响他们自己的行动。(3)目标标准的假定(goal criterion or standard assumption)。自我调节学习者使用目标或标准评定他们的学习,如果有必要,就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调节。(4)调节者的假定(mediators assumption)。自我调节学习者能够使用自我调节过程调整外部情景和个人特征对学习的影响,以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帕里斯(S.G.Paris)等认为,自我调节学习有七个显著特征:(1)自我调节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目标,朝着自己的学习目标努力。(2)自我调节学习者给自己设置有挑战性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努力追求成功,但也能够容忍失败。(3)自我调节学习者知道如何使用课堂中的学习资源,也可以自如的调整自己的学习。(4)自我调节学习者知道如何很好的与他人进行合作学习。他们经常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学习中的收获。(5)自我调节学习者重视意义的建构。(6)自我调节学习者有较高的学习自信心和自我责任感。(7)自我调节学习者能够根据预定的学习目标和时间,自己管理学习进程,评价学习表现。

三、自我调节学习的主要理论

有关自我调节学习的理论观点,主要有操作观、现象学观、意志控制论、社会认知论等不同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在试图解释激发学生在学习期间进行自我调节的因素是什么;自我调节学习中,学生用以维持他们学业目标的关键过程或反应是什么;社会和物理环境如何影响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如何习得自我调节能力等。

(一)操作观

自我调节学习的操作观是斯金纳操作主义学习理论的延伸和发展,认为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行为是一种操作性行为。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由学生过去环境中的刺激所决定即外部刺激强化的产物。学生在多种行为方式中做出选择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学习的真正动力是能否获得更大的奖赏。

操作观认为,自我调节学习作为一种操作行为与环境密切相连,个人是环境的一部分,影响着环境;同时个人又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外界的正强化易导致行为产生,如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可以提高学生同类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外界的负强化有同样的效果,如学生为了避免做错事受到教师的惩罚,在行为上就会表现得更积极,这是负强化的结果。行为分析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确认行为产生的结果必须满足社会的期望,从而获得社会的奖励。为了获得社会的奖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及其他行为进行调节与控制。操作主义的大部分研究是对社会教育环境下学业行为自我调节的研究。该理论重视与周围环境的联系,认为只有与环境发生联系,干预指导才具有优势。

自我调节学习的操作观认为自我调节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部分: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

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是自我调节的初始和核心成分,包括观察和记录学习过程

中的行为等复杂过程。如对自己一天用于学习的时间的记录,摘抄作业中做错的题目等。自我监控方法已在教育环境中得到应用,证明它可以提高某些适应性行为,减少非适应性行为。自我监控与其他干预方式相结合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自我指导(self-instruction)是指可能提供强化的特殊行为的辨别刺激。辨别刺激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体为产生其期望的行为而改变环境,这些刺激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均可促进强化过的行为的出现。如提高学习障碍儿童的书写能力,要求儿童利用三种自我言语方式抄录单词和句子,每完成一步就获得奖励。当儿童能独立完成每一步时,儿童即学会了书写。因此,当儿童执行每一反应时,自我指导可调节其个人行为,从而增加了强化发生的可能性。另一种是管理自己行为的一些规定。因此自我指导行为也可视为规则管理行为。

自我强化(self-reinforcement)指个体在一定行为标准下,随着某种刺激的出现,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加,其效果只有与外部变量相结合才会发生作用。

总之,操作观强调当学生以不同方式安排环境,改变了行为强化的概率时,自我调节学习才能实现。

操作观认为外部环境对学生自我调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主张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榜样和相应的外部事件,使学生通过言语指导和强化逐渐脱离外部线索的影响和强化,最终具有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

操作观重视促进学生形成自我调节学习的计划,利用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使学生学会一套自我调节学习的程序。即在实际学习中,能够较好地辨别行为出现与环境结果之间的关系,逐渐减少对教师和他人的依赖,成为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学生。

操作观不大关注个体的内部调节过程,只看重能够观察到的自我反应以及调整这种自我反应的技术。

(二)现象学观

现象学观十分重视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心理机制和内部因素,认为学生总是依据自己的个人特征、能力等方面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概念(自我知觉)来对外部做出反应。也就是说内部的动因是自我调节学习的动机源泉,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恰当的自我概念,促进学生采用积极的自我调节方式进行学习。德韦克有关目标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中,有利于能力发展的掌握目标比为了获得他人赞赏的成绩目标更易使学生形成积极的、适应性的自我调节学习的动机模式。这一点与操作观相反,这种观点强调学生的内在动机作用,加深了对自我调节学习本质的了解。

现象学观认为,自我调节学习的关键是对自我价值和自我地位的知觉。麦克恩斯(B.L.McCornbs)认为自我概念对学习者的具体自我调节行为,如计划、目标设置、监控、加工、编码、提取和策略等,产生广泛的影响。

麦克恩斯强调自我评价在自我调节学习中的作用,她提出,自我系统旨在形成个人能力和控制的信念,制定与自我相关的学习和自我调节学习的目标与期望,参与调整自我状态、期望和目标,调节情感、动机和行为。

当学生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的时候,他们评价任务对个人的控制和能力的要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决定)、任务对个人自我体系的要求(自我观、价值、信仰和目标)、从事特定学习任务的才能、控制能力与个体要求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成功和失败的期待。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评价是积极的,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如信心)和努力学习的动机。如果评价是消极的(如焦虑),个体就会逃避学习,不愿意付出努力。成功应该是积极评价、积极情感和积极动机的结果;失败应该是消极评价、消极情感和消极动机的结果。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能力和其他变量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内部感知、解释和期待在决定动机和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

现象学观主要强调学习者对社会和物理环境的主观体验,自我概念在自我调节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而较少强调社会和物理环境对自我调节学习的作用。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利用社会手段和改善外部环境帮助学生消除疑虑,树立自信心便显得十分重要。

现象学观重视学生的内部体验或自我知觉在自我调节学习中的作用,忽视了外界条件对自我调节学习的加速作用。

(三)意志论

意志论认为自我调节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志控制的过程,强调学习者既为行为的主体,又为活动的执行者。

库尔(J.Kuhl,1984)认为意志指一系列行为的控制过程。他认为在学习的动力系统中,既有动机成分,又有意志成分。动机成分激励着学习,意志成分支配学习行为,使学习者克服困难,坚持学习。动机过程协调了决策的形成,促进了决策;而意志过程动员和维持自我调节策略,这些策略能够使我们保持有意学习。意志过程是对较高的元认知水平而言的,它保证信息处理系统的顺利运转。

科尔诺(L.Corno,1993)持同样观点,他认为“动机过程是形成决策与促进决策的中介,而意志过程是实施与维持决策的中介”。即行为的意愿起源于动机因素,如对成功的期待;而意志增强学习的意愿并控制着个体投入的程度。

意志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科尔诺将自我调节学习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内隐的自我控制过程,其中包括认知监控、情绪监控与动机监控;外显的自我控制过程,包括学习环境中的事件控制与任务控制等。

意志论虽认识到环境对动机和情绪存在着影响,但视之为次要因素。活动的主体和环境彼此总是相互影响的,如果忽视社会和物理环境对自我调节的影响,无助于对自我调节学习本质的深入理解。

(四)自我调节学习的社会认知观

自我调节学习的社会认知观,是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自我调节学习的社会认知观主要发展者齐默尔曼(B.J.Zimmerman)认为,学生能够主动地、灵活地运用元认知策略,能够自我激发学习动机,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积极地作出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这样的学习就是自我调节学习。

齐默尔曼在吸收班杜拉交互作用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三维模型。认为自我调节学习由个人、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作用所决定。即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不仅由个人因素决定,还受环境和行为过程的影响,而且这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图9-1自我调节学习的三维模型

社会认知观认为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计划阶段、操作和意志控制阶段、自我反思阶段。

计划阶段是指活动之前的准备过程,主要体现为任务分析和自我动机。任务分析的第一步亦即关键的一步,是目标设定。目标设定是指个体确立学习和具体的行为结果,如在一段时间内决定一组分工的数学问题。任务分析的第二步是策略计划。通常,学生为了最好地掌握和表现自己的技巧,需要寻找适合于任务和情境的最恰当方法。自我调节策略是指个体获得和发挥对自己有意义的技能的过程和行为,如整体表象策略能提高记忆效果。因此,由于个体内部、个体之间以及背景条件的多样变化,自我调节的个体必须不断调节其目标和策略的选择。自我动机来源于对学习的信念,如自我功效和结果预期,也来源于内在兴趣和学习目标定向。

操作和意志过程是指注意、意志过程以及努力的过程,分为自我控制和自我观察两个方面。自我控制涉及自我指导、使用心理意象、集中注意和运用任务策略等,它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努力,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任务上。自我观察是指一个人追踪自己行为的某一方面及其周围的情况和产生的结果。班杜拉认为,影响自我观察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反馈的

邻近性、有效性、正确性和行为的效价。而自我记录则是提高自我观察水平所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

自我反思是指在努力之后发生并对个体产生影响的过程。自我反思过程主要包含自我判断和自我适应。自我判断包括自我评价和对结果的归因;自我评价则指把自我监控的信息与标准作比较。自我判断、自我评价和归因相联系,同时又与自我反思中的自我满足和自我适应相联。自我满足是对自己满意或不满意的知觉,并与个人的情感有关。当人们以能否达到目标为依据确定是否自我满足时,就确立了自己行为的方向,并产生自我激励。

社会认知观认为,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发展不是随个人的成长而自动形成的,也不是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被动习得的。它是在学生发展中与环境、行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生自我调节的来源和自我监控的精确性、持续性直接影响他们的策略调整效果和自我信念的程度。申克认为,年龄差异、知识背景、社会比较能力和归因方式都会影响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并明确指出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发展是通过个人、行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形成的。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水平的获得。

观察水平是指学习者根据对榜样行为的观察,作出推论的技能或策略。研究表明,榜样在解决复杂问题中表现出的坚持性会影响到观察者的坚持性。

模仿水平是指学习者的行为表现和榜样相似的程度。一般来讲,学习者不可能精确地复制榜样的行为,但他可以模仿榜样的行为风格。反馈和社会强化都能提高观察者的准确度。

自我控制水平是指学习者在榜样出现之外的情景中,仍然能够使用已掌握的技能。在这一阶段,学习者注重基本过程而不重视结果,从而可以更好地掌握技能。

总之,社会认知观重点强调在自我调节发展中社会的能动作用,如父母、教师、教练和同伴等。儿童很早就已了解社会榜样的价值,当他们需要获得技能时,榜样更显得重要。社会认知观点假设,人类的技能始于熟练的观察水平,然后发展到熟练的模仿水平,接着转化到自我控制水平,最后达到自我调节学习的水平。研究表明,那些顺次掌握这些技能的学习者显示出较高的技巧水平,有较多的自我满足、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和内在兴趣。

四、自我调节学习的维度

齐默尔曼、申克等认为,可以把自我调节学习过程教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并提出自我调节学习的六种关键的心理维度(见表9-1)。

表9-1自我调节学习的维度

科学问题心理

维度

任务状况自我调节品质自我调节学习信念和过程

为什么怎么动机

方法

选择参与

控制方法

内在和自我激发性的

计划和惯例化的

自我目标、自我效能感、价值、

归因

策略运用、放松

何时什么

哪里和谁时间

行为

环境

社交

控制时间限制

控制行为

控制物理环境

控制社会环境

适时和有效率的

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结果

对环境敏感

对社会敏感

时间计划和管理

自我监控、自我判断、行为控

制、意志

环境选择和建构

寻求帮助

(资料来源:B.J.Zimmerman,1994)

表9-1中第一栏是理解人类学习所有形式的六个必要问题。每个问题都与一种关键的心理维度有关,例如,动机、方法、时间等。

(一)“为什么”的问题阐述学生调节自己的学习动机

学生要调节自己的动机,必须决定是否参与这项任务,表中第三栏介绍了任务的条件。假如教育者和研究者强迫学生参与学习,他们就不能调节自己的动机。自我调节学习研究者在研究中,通常都允许学生自己选择活动的范围。例如,我们可以教小学生写散文的策略,但是假如不让学生自己选择这种活动,就无法确定他们是不是被内在动机所激发。表中第四栏描述了学习者自我调节的特点。例如,寻求挑战的内在兴趣,是最明显的动机性质,大量证据表明这些特质与学业成绩有很高的相关。研究者发现,具有内在动机的学生所依赖的潜在过程和信念,例如,目标的设置、自我效能感、学业价值和品质。第五栏列出了这些过程和信念。在特定的心理维度内,教师帮助学生更具自我调节性,理解这些潜在的过程和信念,能够评价它们,知道怎样学到它们是很必要的。

(二)“怎样”的问题集中在自我调节学习的方法维度,学生学习时选择自己的方式

例如,利用想象或口头策略来记忆各省的省名。对于具有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学生来说,这一维度为完成学习任务的计划方式,例如,在写作之前,在纸上列出一个大纲。当学生熟练了,而且他们的计划成为思路的时候,他们会在头脑中组织信息而不需要在纸上写。学生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时,一种潜在的过程是利用学习策略。

(三)“何时”的问题指自我调节的时间维度

具有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学生经常计划如何有效地使用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水平的提高,学生在利用学业时间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性。例如,幼儿园的孩子由教师密切地组织和监护,而大学生通常自己安排学业活动。就上课特点而言,具有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学生在出勤率和作业的完成上更迅速和一贯。

(四)“什么”的问题是有关自我调节学习者的行为表现

学习者要调节自己的表现,必须能够选择、修改他们的反应形式并使反应形式更适当尤其是关于反应形式的反馈。具有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学生有以下特征:能够意识到行为的结果,在条件发生变化后对行为进行适当的调整,如这些学生在得到老师反馈之前便能意识到自己测验成绩的好坏;自我调节学习过程,如自我监控、自我反应、自我指导和意志力,都影响

学生的行为表现。

(五)“哪里”的问题涉及学生调节物理环境的方式

例如,学习的地点。然而不幸的是,在大多数学校中,学生几乎都没有机会选择学习的环境。一些学生的学习环境尤其是家庭学习环境拥挤、有噪音和电视或缺少教师的指导。具有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学习者能意识到使学习集中的环境条件特征并选择或组织活动,获得对这些环境条件的控制。如在可随时利用参考书的图书馆学习或在家中学习时远离电话等。

(六)“和谁”学习的问题,主要是自我调节学习的社会维度

具有社会性自我调节的学生能意识到他人会怎样帮助或阻碍他们的学习,这对于他们选择学习伙伴、教练或指导者具有重要的作用。自我调节学习者与依赖社会的学生对于社会支持的选择和反应方式不同,他们选择真诚和可信任的帮助者与助手。研究者认为,无自我调节的学习者不愿意寻求帮助,因为他们不知道问什么,并且担心别人会怎样看待他们。

五、自我调节学习的测量

自我调节学习的测量在自我调节学习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其中包括认知、动机、情绪与情感和策略方面的测量。元认知指学习者知道自己的特长,面对特殊学习任务的要求时,知道如何处理以及怎样调节自己的学习,从而使学习效率最高。内部动机指自我调节学习者把学习看作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并深信只要通过自我控制,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面对挑战性的问题时,选择最适合环境的策略并实行之。因此要测量自我调节学习的各个成分,其难度显而易见。

自我调节学习具有两类特性:一类是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指能预测未来行为并相对持久的能力,一般来讲这种能力不受时间和科目的限制,类似一种特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另一类是自我调节学习的事件(event),它像影片中的片段转瞬即逝,虽然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是连续的,但对时间的测量是间断的。自我调节的特性决定了对其加以测量的方法。

(一)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测量

自我调节学习作为一种能力倾向的测量,经常用于预测一个学生是否在自我调节学习中表现出有关的知识。从这个角度看,自我调节学习作为一种能力倾向是可以独立测量的。这方面常用的测量方法有问卷调查和教师评价法等。

问卷是测量自我调节学习最常用的工具,它提供学习者对自身行为的记忆和解释以及研究人员无法观测的认知、动机和策略的监控过程。自我报告问卷法把自我调节学习作为能力(特质)加以测量,因为测量题目要求报告者概括他们在环境中的表现而不是单一学习事件。

目前国外使用最多的自我调节学习问卷是学习动机与策略问卷(MSLQ)。该问卷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目的是测量大学生的动机定向和策略使用。问卷由八个项目组成,共分两个维度:动机和策略,动机类由内部目标定向、外部目标定向和任务价值三个价值量表和学习

信念的控制、学习自我效能感、考试焦虑三个期待量表共同组成。

学习策略包括认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元认知、认知由复述、批判性思维、详细描述、元认知调节组成;资源管理策略由时间和学习环境、努力调节、同伴学习、求助行为组成。

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教学互动中,教师基于对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评估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通过教师对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评价,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但教师评价应具备三个条件:(1)评价测量应是直接的;(2)测量应有参照标准或常模做标准;(3)应给教师提供明确和易于理解的标准,以利于报告。

(二)自我调节学习状态的测量

自我调节学习作为一种事件(状态)的测量经常用于对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即时状态的了解。

具体方法有:出声思考法,是指在学生执行一项任务时报告他的思维和认知过程;错误控制法,是确定自我调节学习的元认知监控对任务目的和当前任务之间差异的冲突程度;追踪图迹法,是学生执行任务时对其认知过程随时监控的指标。行为观测法,受当前社会认知理论的影响,目的是关注构成学习环境的一些因素(如权威结构、评价)如何影响学生对目标的期望和行为调整的信念。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同自我报告法一样,学生可以利用对自己行为的回忆达到反映其行为的目的;可将学生的行为和环境结合起来;可以减少一些误差。

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和测量工具相对是比较新的。二者是在相互作用中逐渐发展的。测量工具是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假设或模型的反映。

六、自我调节学习与其他心理建构的关系

(一)自我调节学习与动机信念

自我调节学习的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动机信念会影响其目标设定、策略的选择与学习成绩。成就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中的价值、期望与情感是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个动机成分。

价值是指学生从事某项特定学习工作的理由,而工作价值是价值成分中的重要因素。对特定学习工作越觉得重要、有用及兴趣高者,倾向于为自己设定较高的目标并善于利用内外资源及策略,其学习成绩也较好。期望指学生对某项学习工作是否能成功的预期。如自我效能感和期望成功都是重要的因素。期望成功是指学生在某一特定学习中,对于成功或失败可能性的看法。对成功期望较高的人,倾向于设定较高的目标并能使用各种策略,表现也较佳。

自我效能感是指在特定情境下,学生对于自己能力的信念。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自我调节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倾向于设定比较高的目标,而且有比较高的目标觉察或投入。自我调节学习与学生的学业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自我调节学习能力

能够解释学业成就的许多变异,但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运用依赖于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多运用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往往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上去,能够自觉地克服学习活动不利因素的影响等。

情感成分是指学生对于特定学习的情绪反应。在学习情境中,情感反应通常来自于个人对学习结果与自身能力的自我评价。情感反应影响个人对以后行为的目标设定与策略的使用,也影响个人从事类似学习时的学习成绩,影响自我调节学习。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学习中的情感反应主要是自己对学习表现的满意度。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感到满意者,倾向于为下一次类似的学习设定更高的目标,也会采取有效的策略来达成目标。

(二)自我调节学习与目标

大多数学者认为目标是影响自我调节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目标设置在自我调节过程中具备引导功能以及监控功能。目标的设定将指引个体以后的意志及策略运用,目标也可以作为行为的评价标准。

德韦克等人将人的成就目标分为两类:一类学习目标是追求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理解水平,称之为“学习取向的目标”或掌握目标;另一类学习目标是追求证实自己的能力水平和获得成就感,称之为“成就取向的目标”或成绩目标。大量研究证实,具有掌握目标的学生倾向于选择挑战性的任务,而具有成绩目标的学生喜欢选择即使学不到新技能,但能证实自己能力的任务。埃姆斯(C.Ames)等人也发现具有掌握目标的学生有更多有效的学习策略,进行努力归因并对学习具有积极的情感。

研究表明,具有掌握目标的学生比拥有成绩目标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深加工策略,付出更大的认知努力。具有掌握目标的学生比具有成绩目标的学生更多地使用自我调节学习策略,有更高的学业效能感、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水平。

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建立近期目标是重要的,而且应建立学生最易接近的目标。如果目标遥远或者十分笼统,则其因受当前众多不确定因素和复杂情况的影响,因而不能指引个体的具体行为。因此,学生要想获得理想的成绩,需要制定近期努力的方向,而行为的源动力则应指向远期目标。

根据对目标设定的研究,高难度的目标可以产生较佳的工作表现,而具体的、挑战性的目标比模糊的目标同样会导致较好的工作表现。高难度、具体、挑战性的目标可以让个人依据困难程度来调整其努力程度,而模糊的目标使个人有许多不同的结果期望,无法激发个人最大的努力水平。

目标是通过努力、坚持、引导及策略发展机制影响学习成绩的。在简单的学习中,明确的高难度目标会促使人们付出努力,激励人在目标上坚持较长的时间,指导个人注意与目标有关的行为结果并指引他们对与目标有关的信息去作进一步的处理。透过这三种机制,在简单的学习工作中,高难度、清楚明确的目标将会使人获得较佳的成绩。但在复杂度较高的学习中,这三种机制或许不足以完成目标,个人会设法形成有关的策略来完成目标。因此,在

简单的学习中,目标效果的显著作用是因为努力、坚持及引导三种机制的作用。但是,在复杂度较高的工作中,目标对工作成绩不会有直接的影响,个体必须以策略为中介才能产生较佳的工作成绩。

(三)自我调节学习与意志控制

早期自我调节学习理论都认为,学生在设立目标后,就会采取必要的意志努力并产生预期的结果,然而,意志控制论者并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目标的设立并不保证意志的完成。因为个人设定了某个目标之后,或许会遇到许多意志意向或分心物的干扰,个人如果无法使用意志控制来保证完成已设定的目标,则经常会放弃原来设定的目标即半途而废。最近,齐默尔曼指出,目标设定后,个体必须应用意志控制策略和调节策略来保证目标的实现。

科尔诺依据学习情境的特性,将意志控制策略区分为内隐控制策略与外显控制策略两大领域。前者包含认知控制、情境控制和动机控制。后者包含工作情境控制和他人控制。

不论如何区分行为控制的类别,这些意志控制策略主要是用来保证学习中的意志意向不发生偏离,使其免受其他竞争意向或分心物的干扰。所以意志控制论认为,意志控制是目标和结果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调节变量)。近来的研究都支持这种观点即个体越善于运用控制,就倾向于使用学习策略,其学习表现(成绩)也较好。

综上所述,注意力、情绪、动机、环境和他人,这五种控制作为自我调节学习中重要的意志控制变量,其中前三者属于内隐的控制过程,后两者属于外显的控制过程。这些控制策略主要是为了排除其他意向或分心物的干扰,保证个体能够完成已经设定的目标。所以意志控制的使用让学生更专心地使用学习策略,从而能够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四)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习策略

学生要做到自我调节学习,首先自己必须会学,也就是说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在自我调节学习中能够有效地运用。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选择(选择性注意)、建构(内在联结)、整合(外在联结)和获得(长期记忆的储存)是信息处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四个成分,而注意策略、复述(rehearsal)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则是可以促进有效信息处理的四类策略。复述可以使个体对注意进行选择并让信息在短期记忆中保持活跃,精细加工策略有助于外在联结的建立;组织策略帮助个体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内在联结。经过选择性注意,内在联结和外在联结之后,个体获得的新信息易于在长期记忆中储存。

元认知是指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与认知结果具有觉察与调整的能力。觉察包含知识与经验,调整则涉及策略的使用或以认知知识为基础所进行的认知自我调节。布朗(Brown)等人最早将元认知调节活动区分为三类:计划、监控和调节。计划策略、信息选择、精细加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等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策略。

总之,动机信念、目标设定、行为或意志控制和学习策略是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中非常重

要的四个要素。在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中,动机信念可以诱发个体进行目标设定,学生以设定的目标为参照标准,选择适当的控制方法及学习策略来达到目标。

2009-03-13 人教网

元认知、学习策略、自我调节学习辨析

元认知、学习策略、自我调节学习辨析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韩立敏近年来,作为“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研究成了教育心理学中一个相当热门的课题。在这种理论背景下,有关元认知、学习策略、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成为近年来教育心理学领域最活跃的课题。元认知、学习策略、自我调节学习三个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被逐个提出后,国内外学者无论是从理论的角度还是在实践的角度都对它们进行了诸多的探讨与研究,以期能够明确其概念、把握其实质、卓有成效地提高学习的效果。尽管如此,有关元认知、学习策略和自我调节学习三者关系的问题鲜有人探讨(当然,不乏对其中任两关系的讨论),笔者就此问题发表一孔之见,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元认知、学习策略、自我调节学习的内涵(一)元认知的内涵“元认知”这一术语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J.H.Flavell提出,之后Flavell本人、Meichenbaum以及Buell等人都对这一概念进行过界定。尽管各研究者对元认知的表述不甚相同,但他们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它的对象是人类的信息加工系统——认知系统。在此本文采用Flavell对其所下的定义: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依概念可知,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元认知知识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即关于个人的认知活动以及影响这种认知活动的各种因素的知识。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关于个人的知识,即关于自己与他人作为认知思维着的主体的一切特征的知识。(2)关于任务的知识,即对学习材料、学习任务和学习目的的认知。(3)关于策略的知识,即个体意识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选取、调节和控制有所认识。元认知体验是人们在进行认知活动时伴随而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它包括了知和情两方面的体验。即一方面有认知活动进行时对知识获取的觉知,另一方面也有对认知过程中经历的情绪、情感的觉察。元认知监控是指人们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对自身认知活动所进行的积极的、自觉的监视、调节与控制。它包括认知活动前制定计划;认知活动中实施监控、评价和不断反馈;认知活动中对结果的不断检查、调节和修正。当然,大多数元认知实际上牵涉到上述三个成分的相互作用。在任何的学习中,学习者都不可能孤立地意识到其中任何一方面。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元认知对个体学习的作用也就表现在通过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有效地计划、监控和调节学习者自己的学习活动,以便尽快而有效地达到目标。其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自我意识以主体及其活动为意识的对象,通过它,人能意识到自己的感知、记忆、思考和体验,也能意识到自己的目的、计划和行动以及行动的效果如何。因此它涵盖了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两个成分。自我调节就是主体依据活动的要求选择适宜的解决问题

的策略、监控认知活动的过程、并不断取得和分析反馈信息再做相应调控的过程,这便是元认知监控部分的功能。(二)学习策略的内涵学习策略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把学习方法与各种变量、元认知结合起来研究后提出的。自此以后尽管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对其的界定始终还未达成共识。总的来说,国外学者往往强调从学习的某一特点出发对其进行表述,而国内学者更强调从学习个体、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有关学习活动的整体内容出发来定义学习策略。基于以上考虑笔者采用周国兴对其的定义①,即学习策略是指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依据学习材料的性质与特点、条件等,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选用的调控学习以及过程的恰当学习方式。由概念“学习策略是调控学习以及过程的恰当学习方式”可以得出学习策略由相互作用的两种成分构成。一是直接作用于学习材料的,我们可称之为直接策略。另一是间接作用于学习材料的,支持学习进行的,我们称之为间接策略。直接策略是直接影响学习材料的信息加工成分,它是用来获得和存储以及提取和使用信息的,即对认知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能力。它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认知策略。从学习加工的过程来说,它包括:注意和选择性理解策略、编码策略、提取策略和问题解决策略②,从作用于整个认知过程的角度来说,它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等。间接策略是作用于个体的,它用来帮助学习者维持一种适宜的内部心理定向,以保证直接策略有效地发挥作用。它包括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两个方面。元认知策略控制着学习的流程,监视和指导认知活动的进行。它的主要功能是向学习者提供有关认知活动或活动进展的信息。它是用来计划、监视和调节认知策略的,以使其达到学习的目标。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学生对这些策略的使用能帮助他们适应环境以便有效地进行学习。我们说,在学习活动中,认知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必不可少的具体策略性知识,但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情景需选择不同策略性知识,这一过程的实现正是元认知策略的体现。而对环境与资源的调节与适应也是有效学习所必需的。在学习的进程中学习策略的三成分(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协调使用的,它们共同控制和调节着学习执行系统的具体工作。(三)自我调节学习的内涵B.J.Zimmerman等人基于对元认知理论没有将学习动机等方面考虑进去的认识,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因为自我调节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个不断思考、判断和适应的学习过程。因此它是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最佳途径。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就元认知方面讲,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这些过程能够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了解任务、作出决策。从动机方面讲,自我调节学习是自觉自愿进行的,是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从行为看,自我调节的学习者选择、建构甚至是创造最适宜的学习环境和物质环境③。目前,不同理论学派由于自己的理论立场对自我调节学习的实质各有说法。从学习活动的整个进程来说,笔者认为Zimmerman对其的理解更为全面和合理。他认为,从本质上讲,自我调节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励的。学习方法是有计划的或经过练习已达到自动化的,学习的时间是定时而有效的,自我调节学习的学习者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过程作出自我监控,他们还能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基于以上对自我调节学习概念及本质的分析,笔者认为自我调节学习应包括以下具体的成分:(1)动机: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2)方法:解决如何学的问题,如策略的使用。(3)目的: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如对自己、对任务的掌握与了解。(4)时间、环境:解决何时学、在哪里学、与谁一起学的问题。如对时间的计划、管理,对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敏感及适应。同时,在自我调节学习进行的过程中一

直贯穿着学习者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计划、监督和调节。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自我调节学习在以上方面均能自己作出选择和控制。二、元认知、学习策略、自我调节学习三者之间关系经由以上分析,我们对元认知、学习策略、自我调节学习的实质有了较为透彻的了解。在充分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我们来看一看它们之间的关系。(一)三个概念有一定的渊源首先,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有效的学习者应当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解释者和综合者,他能使用不同的策略来存储和提取信息,他努力使学习环境适应自己的需求和目标,又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与结果进行计划、监控和调节,因而对自己的学习非常负责。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因此现代社会要求现代教育与之相适应,人们不再满足于对已有知识的掌握,一次性教育为终身教育所代替。现代教育要使教育者从小学起就不但要学习知识和技能而且首先要学会学习。基于这种认知“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理念被世界各国相继提出,从三个概念的起源上来讲,它们是以认知心理学的成果为基础,针对“学会学习”这一理念而提出的。可以说它们有着相同的理论背景、也是相同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其次,三个概念是教育心理学学者对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研究逐步深入的结果。学习策略的研究是其他因素与元认知结合后产生的,它是在元认知的作用下把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结合起来的产物,也可以说学习策略的研究是对元认知内容的进一步深化。自我调节学习是将元认知与动机系统结合研究的产物。它充分认识到学习者主动性的作用。强调无论是元认知作用的发挥还是学习策略的选用都离不开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参与。(二)三个概念之间有一定的包含关系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其中元认知知识中又含有关于个人的知识、任务的知识以及策略的知识。关于策略的知识,具体说就是学习者对于自己所掌握的学习策略的意识。因此,元认知这一概念是学习策略的上级概念。学习策略是元认知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自我调节学习涉及到学习者为什么学、如何学、何时、何地学、学什么、与谁一起学等问题。其中如何学、何时、何地学、与谁一起学四方面均是对学什么起计划、调节和控制的作用,也就是对学习过程的监控过程。而学什么则需要在对学习任务、个人情况有通盘考虑的基础上决定,它其实就是对学习结果的自我意识。因此,自我调节学习实际上包括了学习者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很明显,这是元认知的内涵。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元认知是自我调节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用图表示如下:(三)三者相互影响、彼此促进、协调发展首先,三者中学习策略是居于最低层次的概念,学习策略水平的提高,无疑会丰富元认知知识,这样元认知的水平自然得到提高。而元认知水平的提高也会促使自我调节学习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此外,学习策略的丰富也可以直接提高自我调节学习的效果。其次,元认知作为一个监控系统,它的发展直接促进或抑制学习策略的运用水平。元认知对于策略运用的整个认知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即元认知监督对策略运用的阶段性产品进行监督,得出认知评价。元认知控制对策略运用条件、操作步骤及评价标准进行控制。根据Winne提出的学习的COPES模型④,在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中元认知一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元认知知识的丰富、元认知体验的充实、以及元认知监控的有力也会提高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最后,自我调节学习突出了动机的重要地位,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而不论是学习策略的使用还是元认知能力的发挥都离不开学习者积极主动的精神。若没有自我调节学习的激励作用,元认知作用的发挥和学习策略的使用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此看来,自我调节学习是积极激励自己拥有与调用适当学习策略的学习,也是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对认知活动增强自我意识、有效进行自我监控的学习。综上所述,学习策略、元认知、自我调节学习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注:①周国兴:《当代学习

策略理论研究的现状及思考》,《上海教育科研》,1998年第2期。②Claire.E.,Weinstein,Ernest,T.Goetz,PatrlciaA.Alexander,learningandstudystrategy,issuesinAssessment,Instruction,andEvaluation,AcademicPress.Inc,1988。③Zimmerman,B.J.,&Martinez-Pons,M.(1988).Constructvalidationofastrategymodelofstudentself-regulatedlearning 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80。④WinnePH.Inherentdetailsinself-regulatedlearning.EducationPsychologist,1995,30。

TOP 元认知、学习策略、自我调节学习辨析

元认知、学习策略、自我调节学习辨析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韩立敏近年来,作为“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研究成了教育心理学中一个相当热门的课题。在这种理论背景下,有关元认知、学习策略、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成为近年来教育心理学领域最活跃的课题。元认知、学习策略、自我调节学习三个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被逐个提出后,国内外学者无论是从理论的角度还是在实践的角度都对它们进行了诸多的探讨与研究,以期能够明确其概念、把握其实质、卓有成效地提高学习的效果。尽管如此,有关元认知、学习策略和自我调节学习三者关系的问题鲜有人探讨(当然,不乏对其中任两关系的讨论),笔者就此问题发表一孔之见,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元认知、学习策略、自我调节学习的内涵(一)元认知的内涵“元认知”这一术语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J.H.Flavell提出,之后Flavell本人、Meichenbaum以及Buell等人都对这一概念进行过界定。尽管各研究者对元认知的表述不甚相同,但他们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它的对象是人类的信息加工系统——认知系统。在此本文采用Flavell对其所下的定义: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依概念可知,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元认知知识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即关于个人的认知活动以及影响这种认知活动的各种因素的知识。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关于个人的知识,即关于自己与他人作为认知思维着的主体的一切特征的知识。(2)关于任务的知识,即对学习材料、学习任务和学习目的的认知。(3)关于策略的知识,即个体意识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选取、调节和控制有所认识。元认知体验是人们在进行认知活动时伴随而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它包括了知和情两方面的体验。即一方面有认知活动进行时对知识获取的觉知,另一方面也有对认知过程中经历的情绪、情感的觉察。元认知监控是指人们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对自身认知活动所进行的积极的、自觉的监视、调节与控制。它包括认知活动前制定计划;认知活动中实施监控、评价和不断反馈;认知活动中对结果的不断检查、调节和修正。当然,大多数元认知实际上牵涉到上述三个成分的相互作用。在任何的学习中,学习者都不可能孤立地意识到其中任何一方面。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

认知监控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元认知对个体学习的作用也就表现在通过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有效地计划、监控和调节学习者自己的学习活动,以便尽快而有效地达到目标。其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自我意识以主体及其活动为意识的对象,通过它,人能意识到自己的感知、记忆、思考和体验,也能意识到自己的目的、计划和行动以及行动的效果如何。因此它涵盖了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两个成分。自我调节就是主体依据活动的要求选择适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监控认知活动的过程、并不断取得和分析反馈信息再做相应调控的过程,这便是元认知监控部分的功能。(二)学习策略的内涵学习策略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把学习方法与各种变量、元认知结合起来研究后提出的。自此以后尽管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对其的界定始终还未达成共识。总的来说,国外学者往往强调从学习的某一特点出发对其进行表述,而国内学者更强调从学习个体、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有关学习活动的整体内容出发来定义学习策略。基于以上考虑笔者采用周国兴对其的定义①,即学习策略是指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依据学习材料的性质与特点、条件等,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选用的调控学习以及过程的恰当学习方式。由概念“学习策略是调控学习以及过程的恰当学习方式”可以得出学习策略由相互作用的两种成分构成。一是直接作用于学习材料的,我们可称之为直接策略。另一是间接作用于学习材料的,支持学习进行的,我们称之为间接策略。直接策略是直接影响学习材料的信息加工成分,它是用来获得和存储以及提取和使用信息的,即对认知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能力。它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认知策略。从学习加工的过程来说,它包括:注意和选择性理解策略、编码策略、提取策略和问题解决策略②,从作用于整个认知过程的角度来说,它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等。间接策略是作用于个体的,它用来帮助学习者维持一种适宜的内部心理定向,以保证直接策略有效地发挥作用。它包括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两个方面。元认知策略控制着学习的流程,监视和指导认知活动的进行。它的主要功能是向学习者提供有关认知活动或活动进展的信息。它是用来计划、监视和调节认知策略的,以使其达到学习的目标。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学生对这些策略的使用能帮助他们适应环境以便有效地进行学习。我们说,在学习活动中,认知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必不可少的具体策略性知识,但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情景需选择不同策略性知识,这一过程的实现正是元认知策略的体现。而对环境与资源的调节与适应也是有效学习所必需的。在学习的进程中学习策略的三成分(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协调使用的,它们共同控制和调节着学习执行系统的具体工作。(三)自我调节学习的内涵B.J.Zimmerman等人基于对元认知理论没有将学习动机等方面考虑进去的认识,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因为自我调节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个不断思考、判断和适应的学习过程。因此它是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最佳途径。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就元认知方面讲,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这些过程能够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了解任务、作出决策。从动机方面讲,自我调节学习是自觉自愿进行的,是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从行为看,自我调节的学习者选择、建构甚至是创造最适宜的学习环境和物质环境③。目前,不同理论学派由于自己的理论立场对自我调节学习的实质各有说法。从学习活动的整个进程来说,笔者认为Zimmerman对其的理解更为全面和合理。他认为,从本质上讲,自我调节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励的。学习方法是有计划的或经过练习已达到自动化的,学习的时间是定时而有效的,自我调节学习的学习者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过程作出自我监控,他们还能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基于以上对自我调节学习概念及本质的分析,笔者认为自我调节学习应包括以下具体的成分:(1)动机:解决为什么

学的问题。(2)方法:解决如何学的问题,如策略的使用。(3)目的: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如对自己、对任务的掌握与了解。(4)时间、环境:解决何时学、在哪里学、与谁一起学的问题。如对时间的计划、管理,对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敏感及适应。同时,在自我调节学习进行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学习者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计划、监督和调节。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自我调节学习在以上方面均能自己作出选择和控制。二、元认知、学习策略、自我调节学习三者之间关系经由以上分析,我们对元认知、学习策略、自我调节学习的实质有了较为透彻的了解。在充分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我们来看一看它们之间的关系。(一)三个概念有一定的渊源首先,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有效的学习者应当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解释者和综合者,他能使用不同的策略来存储和提取信息,他努力使学习环境适应自己的需求和目标,又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与结果进行计划、监控和调节,因而对自己的学习非常负责。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因此现代社会要求现代教育与之相适应,人们不再满足于对已有知识的掌握,一次性教育为终身教育所代替。现代教育要使教育者从小学起就不但要学习知识和技能而且首先要学会学习。基于这种认知“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理念被世界各国相继提出,从三个概念的起源上来讲,它们是以认知心理学的成果为基础,针对“学会学习”这一理念而提出的。可以说它们有着相同的理论背景、也是相同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其次,三个概念是教育心理学学者对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研究逐步深入的结果。学习策略的研究是其他因素与元认知结合后产生的,它是在元认知的作用下把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结合起来的产物,也可以说学习策略的研究是对元认知内容的进一步深化。自我调节学习是将元认知与动机系统结合研究的产物。它充分认识到学习者主动性的作用。强调无论是元认知作用的发挥还是学习策略的选用都离不开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参与。(二)三个概念之间有一定的包含关系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其中元认知知识中又含有关于个人的知识、任务的知识以及策略的知识。关于策略的知识,具体说就是学习者对于自己所掌握的学习策略的意识。因此,元认知这一概念是学习策略的上级概念。学习策略是元认知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自我调节学习涉及到学习者为什么学、如何学、何时、何地学、学什么、与谁一起学等问题。其中如何学、何时、何地学、与谁一起学四方面均是对学什么起计划、调节和控制的作用,也就是对学习过程的监控过程。而学什么则需要在对学习任务、个人情况有通盘考虑的基础上决定,它其实就是对学习结果的自我意识。因此,自我调节学习实际上包括了学习者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很明显,这是元认知的内涵。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元认知是自我调节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用图表示如下:(三)三者相互影响、彼此促进、协调发展首先,三者中学习策略是居于最低层次的概念,学习策略水平的提高,无疑会丰富元认知知识,这样元认知的水平自然得到提高。而元认知水平的提高也会促使自我调节学习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此外,学习策略的丰富也可以直接提高自我调节学习的效果。其次,元认知作为一个监控系统,它的发展直接促进或抑制学习策略的运用水平。元认知对于策略运用的整个认知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即元认知监督对策略运用的阶段性产品进行监督,得出认知评价。元认知控制对策略运用条件、操作步骤及评价标准进行控制。根据Winne提出的学习的COPES模型④,在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中元认知一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元认知知识的丰富、元认知体验的充实、以及元认知监控的有力也会提高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最后,自我调节学习突出了动机的重要地位,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而不论是学习策略的使用还是元认知能力的发挥都离不开学习者积极主动的精神。若没有自我调节学习的激励作用,元认知作用的发挥和学习策略的使用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此看来,自我调节学习是积极激励自己拥有与调用适当学习策略的学习,也是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对认知活动增强自我意识、有效进行自我监控的学习。综上所述,学习策略、元认知、自我调节学习的关系可用下图表

示:注:①周国兴:《当代学习策略理论研究的现状及思考》,《上海教育科研》,1998年第2期。②Claire.E.,Weinstein,Ernest,T.Goetz,PatrlciaA.Alexander,learningandstudystrategy,issuesinAssessment,Instruction,andEvaluation,AcademicPress.Inc,1988。③Zimmerman,B.J.,&Martinez-Pons,M.(1988).Constructvalidationofastrategymodelofstudentself-regulatedlearning 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80。④WinnePH.Inherentdetailsinself-regulatedlearning.EducationPsychologist,1995,30。

TO

P

自我调节学习结构模型的建构

前言:随着社会的迅速进步,人类所拥有的科学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剧增。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谁不善于学习谁就没有未来。当代社会,显然没有比让人们学会学习更有价值的事情。自我调节学习理论(self-regulated learning,简称SR L)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其根基在于主体的自主性,即人具有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自由。主体是哲学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是认识者、实践者,与客体相对应。人的行为不是由内部的潜意识决定,也不是由外在的上帝主宰,而是由人的自我动力所决定。近20几年来,自我调节学习研究日益受到西方教育心理学者的关注。自我调节学习强调人们学会学习的重要性、人类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及学习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目前投入到自我调节学习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研究视角的多样性,不同的研究之间尚存在很大的分歧。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涉及广泛内容,有关到底什么是自我调节学习,它的主要构成成分有哪些及其相互结构关系如何,目前仍然没有达成共识。本研究目的在于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解释什么是自我调节学习,它的构成要素及内在结构关系如何,并尝试建构...

班杜拉自我调节作用理论

班杜拉的自我调节理论概述 班杜拉(Bandura)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杰出代表,是举世公认的“社会学习理论巨匠”。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对社会学习理论的又一贡献,在于他丰富和发展了自我调节概念,并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建立了相应理论。 自我调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我调节,指人们给自已制定行为标准,用自己能够控制向奖赏或惩罚来加强、维护或改变自己行为的过程。狭义的自我调节,实际上指自我强化,即当人们达到了自己制定的标准时,用自己能够控制的奖赏来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为了证实自己的理论设想,班杜拉和他的同事做了一系列自我调节的实验。 班杜拉和克波(Kapers)做了一个“自我奖励标准”的实验:榜样从事某一活动时采用较高或较低的自我奖励标准。采用较高的自我奖励标准者,只有在达到或超过自己满意的成绩时,才大声地称赞自己,给自己物质奖励。在没有达到自己提出的标准时,他们则不让自己随意拿取奖励,反而进行自我批评。采用较低的自我评价标准者,在没有完全达到自己的标准时,大声地称赞自己,给自己物质奖励。让儿童观察上述两种榜样的行为,并在观察之后单独做其中一种行为,同时记录他们给自己奖赏或惩罚的行为水平。结果发观,儿童倾向于采用被示范了的评价标准,并根据那个标准判断他们自己的行为和给予自己强化。看到榜样采用高标准的儿童,只是在他们取得好成绩时才给自己奖赏,而看到榜样采用低标准的儿童,则在低水平的时候就给自己强化。这个实验说明,通过榜样的示范,可以建立起儿童相应的行为,同时也说明,儿童的行为是受他们已经形成的自我奖励标准调节的,这种自我调节,决定着他们自我奖赏的水平。 班杜拉还做了一个实验。他把儿童分为四组。让儿童做手工劳动,做的越多,则得分越多,第一组为自我强化组,这一组儿童自己选择行为的标准,在达到标准时,则给自己一种可换来奖品的奖励。第二组为外来强化组。这组的儿童在其它地方与自我奖赏的儿童是一致的,但他们的标准是由别人设立的。他们达到那一种水平所得的奖赏也是由别人给与的。另外两组儿童也做同一课题,不过,一组得到奖赏但没有标准,另一组则没有奖赏。各组儿童分别进行,直到他们不想继续干为止。实验结果表明,受到自我强化和他人强化的两组儿童所完成的课题量,是无标准奖赏和无奖励两组儿童的两倍。这揭示了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原理,强化对人的行为调节有重要影响,但强化不仅仅是外在的,也有内部的。内部强化就是自我强化。即自我调节。人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加强,维持或中止自己的行为。 编辑本段班杜拉的自我调节理论过程

压力的自我调节和控制管理

压力自我调节和控制管理 [地点:北京人物:本站原创点击数:324 时间:2004-7-28 文章录入:admin]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一、认识压力 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压力,压力就能够助你成功。了解压力的起因,正确判断何时你停步不前并感受到压力。 压力的定义 压力可以是一种驱动力。当你有了欲望或出现紧迫感的时候,压力就随之而来。通过了解压力的构成和你对压力的反应,可以评估你是否需要更有效地运用压力。 压力有很多种形式。它可能来自于别人或环境,也可能来自于自身。一个人需要同时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比如父母、伴侣、儿子、女儿以及老板;有时,人不得不面对挫折和变化。当你工作达到极限时,压力就会产生;一些重大的变化,如搬家或丧失亲人,也会造成很大的压力。压力是会积累的,因此,一系列小的事件会造成压力明显增加。 对压力的反应 每个人对压力的反应是不同的。对一个人来说是一种挑战的东西,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是一种巨大的压力。一个人对压力的反应,取决于他的生活方式、社会背景和职业背景、年龄、文化、性别、教育和遗传因素等。一个人的精神状况和身体健康情况,也会对他所感觉到的压力大小产生影响。 重点 承受压力是现代生活的一个部分,因此学习如何压力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让压力为你所用,你也许需要重新审视你对压力的反应方式,并学习对付压力的办法。

消极的反应积极的反应 压力积极的方面 压力能够刺激人的身体和头脑,产生一系列影响。了解压力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你的成绩和创造力,增强自信心,促进健康。 一定的压力会使你感到精力充沛,并能保持较长一段时间。如果压力很好地保持在一定的可控制的水平,它将激励你在较长的时间里做出高质量的工作。 对压力有良好反应能力的人往往饮食良好,经常锻炼身体,有多种爱好和兴趣,能得到家庭强有力的支持并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自信 经历压力并很好地驾驭压力能促使你发现自己的能力,从而能提高你自我肯定的程度。当你经历了类似的挑战,你就会对自己的能力更自信。经历了在压力下生活的一段时间以后,回想一下自己是如何处理好压力的,给自己一些表扬。记住你感受到的成就感,以后若有压力来临时,回忆一下你的成就感,有助于你保持高度的自信。 压力就像兴奋剂一样,它增强了你蝗意识活动,并使得你对发生在你身边的事情变得更加敏感。在适当的压力下,你吃饭更香,更喜欢锻炼,更加欣赏生活中的真善美了。你会发现自己的睡眠质量更好,性生活质量提高,与家庭成员和朋友的关系也更加融洽。注意切勿让压力过度。每个人都需要在抵抗压力之后得到休息,因此,需要经常给自己放松。 压力的起因 工作、人际关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以及每天的琐事都会带来问题。识别你的压力的基本来源并很好地控制它们,以防止焦虑产生并转化为压迫。 认识你的极限:当意识到你需要放缓步子时,你就停下来休息一下,缓解一下压力。

自我调节学习

自我调节引出的新概念:自我调节学习 马海花 (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2010级 12010240916) 摘要认识自己,完善自我,是当代社会讨论的热烈话题。而自我调节是个人在内强化过程中,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那么在客观的评价自己的基础上,我们能否提升自我、调节自我和实现自我?在本文中浅析自我调节的原理以及引出的自我调节学习的含义及其培育策略。 关键词班图拉自我调节自我调节学习 引言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图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在儿童的教育方式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也提出了交互作用论、自我调节论和自我效能原理。自我调节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情绪控制中、临床治疗中等应用广泛。因此,我们在认识自己的同时,应学会自我调节,努力提升自我,把自我调节的理念应用到学习上,以至更好的发展自己,完善自我。这样,一个新的学术概念又出现了,即自我调节学习。1989年,齐默尔曼给自我调节学习下的定义就是: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从元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积极主动地参与自己学习活动的过程。为此,我们适时提出“在数学中培养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升学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一自我调节 (一)自我调节的含义 1班图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内在强化的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实现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人之所以坚持不懈,追求不息,就是因为人具有预期未来、树立目标、自我满足、自我批评的能力。人能依靠自己的内部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来奖励和惩罚自己。班图拉指出:“如果行为仅仅由外部报酬或惩罚所决定,人就会像风标一样,不断地改变方向,以适应作用于他们的各种短暂影响......事实上,除了在某种强迫压力下,当面临各种冲突影响时,人们表现出强有力的导向......由于人们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使得人们可通过自我的结果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施加某种影响。” 2自我调节是个体选择目标及策略并采取行动以实现目标的过程。它包括计划评估,行

自我调节能力

一个学生再用功,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是十分有限的,而现实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有的中学生虽然上了大学,但在工作岗位上却贡献平平;有的没有考上大学的中学生,参加工作之后干一行,能一行,做的贡献却不小。这是为什么呢?分析一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后者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因而适应能力比较强。同样一起上课、作业、考试,为什么会出现有的人知识面广,有的人知识面窄的现象,应该怎样扩大知识面呢?这就牵扯到一个人是否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了。 有了自我调节能力,不仅对知识方面可以进行调节,对能力、情绪、身体、环境诸方面都可以进行自我调节。本章介绍如何掌握和运用自我调节能力。 ★知识的自我调节 和人类的知识海洋相比,中学课本里所给予的知识确实是太少了。中学生应该怎么办?方毅同志在会见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同学们时曾经讲过:少年一定要不断地求得前进,不然就会成为王安石所写的《伤仲永》里的方仲永,最后同普通人一样。你们要知识面广,我不赞成搞得很窄。学理科,应当学点工,还要懂点文学和史地。司马迁说过,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有道理的。 一个人走的地方多了,名山大川看得多了,眼界就开阔了。知道自己的长处,也知道自己的短处。这是行万里路。还有读万卷书,就是知识面宽。学理工科的不能不懂历史地理,除了看专业书之外,面要广,不要只读一本书。要多读书,多读杂志,可以增长人的知识。少年班要精于一行,博览群书,要学习好,又要身体好。你们要学严老严济慈教授,八十岁了,还身体健壮,精力充沛。要参加体育活动,体育不光是打球,还可以打太极拳。 ★能力的自我调节 我们的中学生,不应该是只会读书、只会考试的小书呆子,而应该是朝气蓬勃、立志成为管理国家、建设国家的各种人才。 从这一点来讲,学生干部就要占点便宜。有人说,当学生干部会影响学习,成绩会往下掉。这种现象有,但是,如果说当了学生干部就必然影响学习,这种说法就不科学了。严格地说,是由于学生干部没当好,才影响了学习成绩。当好了学生干部,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会双丰收的。 天津静海一中的李艳辉同学,当过校学生会干事、班团支部书记、班长。他说:当学生干部有得无失。有人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下降是由于工作量太大。其实这是工作、学习的关系没处理好。相反,作为一名学生干部,自尊心常常会激发自己奋发向上。 一年,李艳辉连续出外开了几次会,确实影响他的学习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排全班第八。干部的自尊心促使他抓紧一切空闲时间学习,到期末便跃为全班第一。此后,他一直保持了这个成绩。同时,当学生干部,每过一阶段,总要写几份工作总结,这在客观上锻炼了他的思维、概括能力,反映在试卷上就是他的答题的条理性比别的同学强。因此,李艳辉同学感到当学生干部有得无失。

怎样增强自我调控能力

怎样增强自我调控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简称自控能力)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表现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良好的自控能力是21世纪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才能提高自我控制的动机水平。一个有顽强毅力的人在受到挫折时不会垂头丧气,在成功时不会趾高气扬,在冲动时不会横冲直撞。自控行为的多次重复就可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降低自控行为引起的紧张感,使自控行为容易完成和保持。首先不要有压迫自己的感觉,试着在生活中找一些自己做起来感觉舒服的事,比如你所说的放纵,偶尔的放纵,然后再为自己制订一些小计划,难度不要太高,但一定要完成,完成不了,再找找原因,找一本心理历程的笔记本记起来,在迷茫的时候看看会帮助你改善自己的自控能力。把困惑和感受写下来,写东西的过程,就是一个促进自己思考的过程,可以帮助自己走出片面的情绪走向理性的对待问题;和朋友倾诉也有类似的效果,因为也要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怎样提高自律性?有以下一些建议,楼主可以参考: 1 加强思想修养。人的自制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思想素质。一般来说,具有崇高理想抱负的人决不会为区区小事而感情冲动产生不良行为。因此,要提高自制力最根本的方法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情绪。 2 提高文化素养。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同其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成正比。文化素质比较高的人往往能够比较全面正确认识事物,认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自觉地进行自我控制、自我完善。 3 稳定情绪。用合理发泄、注意力转移、迁移环境等方法,把将要引发冲动的情绪宣泄和释放出来,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冲动。 4 要强化自我意识。遇事要沉着冷静,自己开动脑筋,排除外界干扰或暗示,学会自主决断。要彻底摆脱那种依赖别人的心理,克服自卑,培养自信心和独立性。 5 要强化实践锻炼。一方面要加强学习,积累知识,开阔视野,用知识来武装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并通过学习别人经验来扩展自己决断事情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投身到部队生活实践中去,刻苦锻炼,不断丰富经验,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6 要强化意志力量。要培养自己性格中意志独立性的良好品质。对自己奋斗的目标要有高度的自觉。只要你经过自己的实践认准的事,就应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想方设法达到预期目的。不必追求任何事情都做得十全十美,不必苛求自己没有一点失败,不必过多地注意别人怎样议论你。 7 调整好需要结构。当需要不能同时兼顾时,抑制一些不可能实现的需要。如古人所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能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 8 要强化积极思维。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平时注意经常思考问题,增强预见性,关键时刻才能及时、果断、准确地做出选择。

学习任务要求及时间压力对自我调节学习活动的影响

学习任务要求与时间压力对实际 自我调节学习活动的影响 Ξ 刘儒德 陈 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00875) 摘 要 探讨两种学习任务要求与两种时间压力是如何通过57名被试的临场情境评估状况而影 响其实际自我调节学习活动水平的。结果表明,无论学习任务难易还是时间大小,被试的实际自我调节学习活动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被试临场情境评估状况中的临场动机控制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临场主观目标存在显著差异;学习任务要求与时间压力对实际自我调节学习活动的影响是以被试的临场主观目标为中介的。关键词:学习任务要求 时间压力 临场情境评估 自我调节学习活动 1 引言 学习情境的要求如任务要求对学习者自我调节学习(Self 2Regulated Learning ,简称SRL )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学习者对目标的选择以及对学习方法的选用是以他们对任务的认识为中介的[1],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写作时,主要关心遣词造句,因为在他们看来,拼写和语法是一篇好文章的关键特征[2]。学生能够估计任务的难度并据此调节认知活动,六年级学生能根据分类任务所要求的操作数量来调节自己的策略[3]。大学生对学习任务的主观界定影响了其解决任务所使用的策略[4]。这些研究说明,学习任务在性质,难度以及复杂性等方面的要求可能是以学习者的主观认识为中介而影响其自我调节活动的。Bulter &Winne 指出,在SRL 中,学习者首先根据自己的先前经验,有选择性地知觉与注意学习情境和过程方面的线索信息,如学习质量、数量、程度、速度以及进展情况等,建构起对这些线索信息的合理解释,然后据此设置目标、选择策略、自我监视认知过程的执行以及进行调控等[5]。Boekaerts 认为,学习者在开始学习时会对具体学习情境产生一定的认知和情感,如任务的吸引力、价值、自我效能感等,正是这种临场情境评估影响了学习者的努力程度[6]。 但是,学习者对学习情境的各种要求的认识可能会受他对学习情境的限制如时间压力的认识的影响,例如,对学习任务要求的理解可能要受对学习时间压力的理解的影响。Beishuizen 等人指出,善于自我调节的学习者习惯进行有选择性的阅读,尤其是存在时间压力时,这种技能会充分发挥出来,而需要外在调节的学习者不知道如何选择信息,过分依赖环境(软件提示、教师或教学),易为时间压力所困绕,一般是碰到什么就看什么,时间压力与文本的复杂性可能会使他们暂时放弃调节技巧[7]。 那么,时间压力是如何影响学习者对学习任务要求的临场主观认识的呢?学习任务要求与时间压力是如何以学习者的临场情境评估为中介而影响其SRL 活动的呢?根据前述研究,本研究假设:①在时间压力大小不同的情况下,学习者对学习任务要求的临场情境评估会发生显著变化;②学习任务要求与时间压力通过学习者对它们的临场情境评估而影响SRL 活动的。 2 研究方法 211 被试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二年级学生57人。 5 56 心 理 科 学 2000年 第23卷 第6期Ξ本研究受北京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项目支持。

8个学会自我控制情绪的方法

8个学会自我控制情绪的方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形态与模式,在愤怒之时,乱发脾气会影响人际关系,不发脾气,长期压抑又伤害自己的身心。也就是说,无论你是哪一种情绪形态,都存在一个控制与开发的问题。一个人处于青年之时,学会自我情绪控制的方法更有意义。下面就介绍几种简单的自我调控情绪的方法。 一、数颜色法 最近,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费尔德提出了一种控制情绪的有效方法,即“数颜色法”。其操作方法是,当你不满某个人 或某件事而感到怒不可遏,想要大发脾气时,如有可能的话,暂停手中的工作,独立找个没人的地方,不论是办公室、卧室或是洗手间都可以,做下面的练习:首先,环顾四周的景物,然后在心中自言自语:那是一面白色的墙壁;那是一张浅黄色的桌子;那是一把深色的椅子;那是一个绿色的文件柜?? 一直数到十二,大约数三十秒左右。如果你不能立即离开令你生气的现场,例如正在听主管领导的批评或父母大人的教诲,那么你也可以就地进行以上练习。这就是所谓的“数颜色法。”也许有人会问,这办法行吗?是否有点荒谬?其实这个方法大有学问。它是运用生理反应来控制情绪的一种方法。因为,一个人在发怒时,肾上腺素的分泌使得肌肉拉紧,血流速度加快,使生理上做好了“攻击”的准备。这时随着愤怒

情绪的升高,注意力就转移到了内心的感觉上,理智性思考能力因而减少,某些生理功能也暂时被削弱。通过运用“数颜色法”,强迫自己恢复灵敏的视觉功能,使大脑恢复理智性思考。因此,当你数完颜色时,心情就会冷静一些,这时再想想,你该怎么应付眼前的情况?经过这一短暂的缓冲,你就 能以理智的态度去对待。所以,此种方法特别适合于暴躁型的人控制自己的情绪。二、记情绪日记法 情绪日记不是一般的日记,记的是每天自我情绪的情况。即每天发生了什么事,我有什么感觉,甚至一些微小的感觉也要记录在案。这是心理学家们对控制迟钝型情绪的建议。事实证明,压抑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你当时没有发脾气,克制住了自己,但愤怒的情绪仍然存在,日积月累,到最后实在压抑不住了,一旦发泄出来,就如同火山爆发,十分可怕,不但自己会受伤,对方更难以承受。这一点须特别引起迟钝型人的注意。正如人们所说的,某先生脾气很好,但一旦发起脾气可就不得了。这就是迟钝型人的情绪特点。因此,情绪日记法是迟钝型人控制自己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暗示调节法 自我暗示是改变自己情绪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基本的做法是自己给自己输送积极信号,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情绪。具体的暗示方法有多种。比如,早上起床时,就开始给自己暗示:今天我心情很好!今天我很高兴!

心理学自我调节学习翻译

高中教师尝试着促进学生自我调节学习:“我向你学习,但我该 怎么做?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城市高中生对增加学术期望的反应。干预措施包括不断增 长的阅读期望和写作期望,合作,以及多天才可完成的任务。该研究从四个班级中抽取的24名学生(8名低水平,8名平均水平8名较高水平),进行了9周的采访,来评估他们对增加学术期望的反应。当学生们用课本中的知识来处理问题,他们是不成功的,因为他们不能将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学校外的实践中去。他们的困难主要是:缺乏策略、管理分散、不能监督自己的学习行为。本文是在高风险测试中增加学术期望,主要根据学生的表现水平讨论他们遇到的困难。 关键词成就差距动机学术任务 研究人员已确定自我调节能力的习得是青春期过渡到成年期的一个重要标志。将学术期望从小学增加到中学而后到高中,学生们也越来越会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他们可以完成更加复杂的学术任务。为了达到这些期望,学生们需要设定确切的目标;用适当的认知策略来促进对课程题目的理解;将注意力集中在学术任务的关键环节同时避免分心;坚持面对困难不因缺乏能力而丧失信心。可以根据他们的表现对比开始设立的目标判断是否成功。如果学习者不能使用恰当的认知策略,证明元认知意识或表现出适应性动机信念,从而限制了他们学业成功的可能性。 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是从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是如何通过理解文本成功掌握各种学习策略的研究开始的。通过我们不断加深对这种掌握过程的理解,研究人员拓宽了他们的研究焦点,使之包含了认知发展的其他方面,比如说:元认知即“关于认知现象的认知及认识。”他们调查动机成分是如何作用的,如成就目标影响策略使用;并且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室中去。因此,学习适应性动机信念、认知及元认知学习策略都需要显著提高自我调节学习能力。 Zimmerman强调那些能习得自我调节能力和不能习得的同学间的显著差异。成功的学生可以有效的计划学习时间,可设立有效的学习环境避免自己分心,对于一个给定的任务选择适当的认知策略,根据开始设立的目标衡量自己的进步,深知在一开始就遭遇挫折但仍能坚持,必要时依靠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标。Paris 认为为了促进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成功习得,老师需要做的是:应提供认知及元认知策略使用的明确说明,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使学生可以参加适当的教学活动、讨论自己的进步并且可以练习新习得的技能。 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这些建议的基础有很关键的两个条件。第一个是:给学生提供的来习得自我调节能力的学术任务中,某些类型比其他类型要好。研究人员已经把这些类型标记下来,如“高挑战型任务”“开放型任务”“对话”或“复合型任务”。简单点说,如果学生们想要做到自我调节学习行为、设定目标、避免分心,并与同伴合作,他们就需要完成被要求示范这些行为的学术任务。 第二个条件和习得自我调节能力及适应性动机信念的时间有关。虽然没人直接测试过习得的过程。Ericsson和他的同事们估测过学习者在一个特定领域开发专业知识所需要的时间总量。他们估计在有人监督的情况下需练习10000小

如何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缓解压力(十二种放松法)

十二种放松法:如何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缓解压力 对于长期过度加班的劳动者来说,要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充分认识自身的性格特点,扬长避短,客观评价自己,避免主观要求过高以及对所处环 境的期望过高,偏离实际,学会活在当下,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加强人际交往,学会倾诉,培养一些业余爱好,适时宣泄不良情绪,有意识地减轻工作 压力。有序、妥善安排自己现有的工作,学会授权,抓住重点,敢于放弃,遇到困难主动求助,乐于与他人合作。当出现焦虑、抑郁、严重失眠、不安全感等问题时,需要积极接受专 业心理医生治疗。此外,家庭的和谐也很重要。家庭是一个人温暖的港湾和补给站,它可以 给予忙碌一天的人放松、愉快、幸福的回归感。乐于将外面的事与家人交流,分享快乐,分 担痛苦,也能为第二天重新起航储备充足的能量。 日常快节奏的工作生活确实给人们的精神带来了不少的压力,下面介绍几种放松法可以 帮助你减轻精神压力、身心放松。 1、打盹:学会在一切场合,如家中、走廊、汽车里打盹,只需10分钟就会使你精神振奋。 2、想象:想象一个你所喜爱的地方,把思绪集中在所想象的东西上,并逐渐入境,由此 达到精神放松。 3、静坐:在吃饭、工作之前,花上3~5分钟闭上眼睛做深呼吸。想象着将新鲜空气吸入 腹部,将废气彻底呼出。这样就能够清醒头脑,卸下工作的压力。 4、按摩:紧闭双眼,用自己的手指尖用力地按摩前额和后脖颈处,有规则地向同一方向 旋转。 5、呼吸:进行深呼吸,慢吸气、屏气,然后呼气,每阶段持续8拍。可采取腹式呼吸: 平躺在地板上,身体自然放松,紧闭双眼。吸气,腹部鼓起,然后紧缩腹部;呼气,然后放松,使腹部恢复原状。正常呼吸几分钟后,再重复这一过程。平时站着、坐着也可以做。 6、摆脱常规:经常试用各种不同的新方法,做一些你不常做的事。 7、借助音乐:在吃饭、干家务时放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欢快、好听的音乐能够给你在 干活时增添不少乐趣。 8、将困难写下来:如果在工作当中遇到很大的困难,回家后仍然不可能放松,那么请拿 起笔和纸。一口气将所遇到的困难或是不愉快下来,写完后将那张纸撕下扔掉。 9、将自己住的地方收拾整洁:一个杂乱无章的住处会给你一种失控的感觉,从而放大了 白天的压力。睡觉前花5分钟收拾一下住处,第二天你就可以回到一个整洁的住处了。 10、发展兴趣:培养你对各种有益活动的兴趣,并尽情地去享受。 11、伸展运动:伸展对消除紧张十分有益,可以使全身肌肉得到放松。 12、全身放松:舒适地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双目紧闭,放松肌肉,默默地进行一呼一吸,以深呼吸为主。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教学设计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单位:汉滨初中姓名:陈小玉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认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描述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和生态平衡。 3.概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行际进行问题分析并且学以致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2.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具有社会责任感。 3.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形成辩证的世界观。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初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运用多媒体课件,着力引导创新学生学习方法。在教学中结合情景,引以讨论.理解.体验.分享与合作等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过度开发利用。

难点:尝试用曲线图来表示并分析几种生态因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手段] 现代媒体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新疆伊犁那拉提草原美丽景色图片,播放《天堂》歌曲。 询问:美妙的歌曲将我们带到了一个什么地方? 学生欣赏歌曲放松心情,脑海中展现美丽的草原生态系统美景。 2.对生态系统有关知识进行简单回顾并引出事例 思考:当雨量充沛时,草木十分茂盛,由于有了充足的食物,田鼠的数量急剧增加。请问,田鼠的数量会无限制地增加吗?为什么? 二、新知探究 (一)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以下问题: (1)草原生态系统中草、鼠、鹰之间是如何保持数量的相对稳定的? (2)尝试用坐标曲线表示草原生态系统中草和鼠之间的关系。 学生讨论,并随机抽取两名同学汇报 教师质疑: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献给极端的人!

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献给极端的人!! 人总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也许因为一个人,也许因为一件事,让人久久不能释怀。情绪的低落,既会影响生活,也会影响日常的工作学习。当你感觉你正在被一些问题所困扰时,不妨试着照下面的方法去做,也许对你会有所帮助。 1、转移你的注意力 当人的情绪处于低潮时,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总是想着那些伤心的事情。所以,要想摆脱这种情绪,首先应该让自己不要总是去想这些问题,转移注意力。

有时候,一些事情是人们无法改变的。既然已经成为事实,不要总想着如何再让它变为虚无,尝试着去接受,去面对现实。一个人不可能改变全世界,事物不会因你而改变。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适应这个世界。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想让自己开心,首先就要让自己不那么极端,不去钻牛角尖。 不要总是对现实的生活现状不满,不要总是和别人去攀比。你的生活,应该有你的精彩。有时候,幸福的生活不是用大把的票子堆起来的。 2、学会宽容 宽容是一种美德,是对犯错误的人的救赎,也是对自己心灵的升华。不要总是想着对方如何得罪了你,给你造成了多大的伤害或损失。想想对方是不是值得要你去如此发火。他是故意的还是无心的?平日待你如何?给对方一个机会,就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对于一些人,原谅,远远要比惩罚来得有效。也许只是一时的失误,也许只是一闪而过的歪念。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对人不要过于苛刻。 不要总是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时候,只要有信心,人是可以改变的。或许是为了友情,或许是为了爱情,又或许是为了亲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

人。尤其是对于相爱的人。也许你无法容忍对方的一些毛病,如果你要是爱着对方,就给他机会去改变。但是,严格要求对方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对于自己的一些为对方所不能容忍的毛病,一样要加以改正。永远不要严于待人,宽于待己。这样做会让对方伤心、失望。 3、知足者长乐 你现在所受到的痛苦,不是毫无意义的。人一辈子会碰上许许多多的痛苦,这是我们无法避免的。痛苦可以让人颓废,也可以激发人的斗志。痛苦磨练了人的意志,让人们不会轻易的被困难所打倒。 追求完美的人生,是每个人的梦想。但是,这种完美真的存在么?我们穷尽一生,只是为了追求那完美的一刻,值得吗?每个人都有缺点,每件事都会有不足。看人看事,先看到其美好的一面,如果你认为这个人值得你去付出,我想你一定可以容忍对方的缺点。不要把目光总盯在丑恶的方面,那样你永远找不到快乐,永远不会有好的心情。 4、学会控制自己 人都是有恶念的,也许只是一瞬间的想法,不必为自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近三十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自我调节学习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逐渐使其成为动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研究的重心也从早期只重视认知转移到同时重视学习者的动机、情感、意志控制和行为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自我调节学习的含义 自我调节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SRL)是指学生运用恰当的有效的技能与策略从事和管理学习活动的风格,包括目标的确立、方法的选择、策略的思考、认知活动的监督和控制、反馈调节、行为动机的管理等。 平瑞克把自我调节学习定义为一种主动的建构过程即学习者设立学习的目标,然后监控、调节、控制受目标和环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的过程。并提出自我调节学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元认知策略的运用,如对实际认知活动的计划、认知过程的监督和修订等;行为任务的管理与控制策略的运用,如坚持完成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排除干扰、维持长时间的认知投入等;实际认知策略的运用,如记忆、理解、学习内容的组织等方面策略的运用。 董奇等认为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的,而在进行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的积极、自觉的计划、监督、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分为三个大的方面:一是对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督、评价和反馈;三是在以上两方面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自我调节学习既包括对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情绪状态等非认知因素的调节和控制,又包括对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学习材料的使用、学习结果的检查和修正等认知过程,进行计划、监督和调控;自我调节学习既涉及整个系统学习的调控,又涉及对学习过程的各个层面的调控。 二、自我调节学习的特征 由于对自我调节学习的理解存在着分歧,因此对于自我学习特征的描述也不相同。 平瑞克归纳出自我调节学习有四个共同的假定即特征:(1)主动建构的假定(Active Constructive assumption)。自我调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接受他人呈现的信息。在

自我调节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

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付桂芳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应用心理学系,长春,130012) 一、前言 自我调节学习(Self-Regulation Learning,简称SRL)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界80年代以来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Zimmermam等人(1986,1989)认为:自我调节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从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积极主动地参与自己的学习过程,是人类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的体现。①它强调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标,能够根据自我效能感,灵活地运用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过程。可见,学习目标、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学习策略是自我调节学习的三个重要成分。自我效能感是人对自己能否实施某一行为能力的推测和判断。自我调节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运用学习方法并进行自我调控的过程,如组织和转换信息、寻求信息、复述和记忆等策略。因此,自我调节学习者能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积极探索并运用各种学习策略,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自我调节学习。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水平对其学业成绩有重要影响。近年来,自我调节学习和学习策略的研究已经引起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如周国韬(1993,1995)②,董奇、周勇(1994)③,李晓东(1999)④,黄旭(1990)⑤等人对自我调节学习和学习策略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Self-Regulation Learning的译文及含义尚未形成一致看法,对学习策略的含义、

分类也不一致,多数研究是理论论述,实证研究对学生学习实际的指导意义也不是很大。目前,国内尚无人对自我调节学习策略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自我调节学习策略是Zimmermam和Martimei-Pons(1989),通过对中学生的访谈总结出来的十种策略,即自我评价、组织转换、制定目标、寻求信息、保持记录与监控、自我奖惩、复述与记忆、寻求社会帮助、复习记录。⑥这些策略基本上涵盖了国内研究者所提出的各种学习策略,避免了对学习策略分类的不一致,更重要的是自我调节学习策略明确、具体、操作性强,能够为教育教学实际中学生的策略训练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因而,本研究的目的在于:1.运用结构性访谈法深入细致的测评学生对自我调节学习策略使用的具体情况;2.考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使用的三种水平,即策略的使用、策略使用的频率、策略使用的坚持性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筛选出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较大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策略训练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3.验证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来自于长春市二实验中学初中二年级。根据学生初一第二学期的期末成绩的和初二第一学期的期末成绩以及教师的推荐,取各科总成绩在年级前20%和后20%的学生为高低成绩组。随机抽取36名学生和32名低成绩学生为被试。 (二)材料1.自我调节学习策略访谈表。limmermm和Martimei-pons(1986,1988)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建立一套严格的访谈程序,并以此作为测量自我调节策略的工具。检验证明,它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和信度(communality为0.62到0.87)⑦。 2.学习动机量表,采用国内广泛使用的“影响初中生学习因素诊断测验”中的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调节的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调节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当今的父母对孩子的希望越来越高,有的让小孩学钢琴,有的学英语,有的让孩子学电脑,幼儿承受的心理压力也相对增大。而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过多过重的心理负担,会影响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所以,培养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进行心理的自我保护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我们也都知道,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还有心理的健康,因此,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也就是幼儿健康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所谓自我调节能力是指幼儿在认识、交往过程中,当受到外界刺激影响而产生不稳定的心理状态时,能够利用自己的内因去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以最大限度地适应当前环境的能力。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助于幼儿活泼、开朗、自信等性格的形成,减轻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获得快乐和谐健康的身心发展。 如何才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呢? 首先,必须让幼儿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自己都容易让幼儿产生消极的心理。正确的评价是自我调节的基础,有了客观的、正确的认识后,幼儿才能产生自我认同感,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那样在遇到外界的刺激时,能依靠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接受自己,自我激励,及时的调整心理。而幼儿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以成人的评价为标准,尤其是教师的评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

要尊重、爱护幼儿,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对他们给予积极的评价。因此,我们在主题活动中,进行了如“优点展示台”、“夸夸我的好朋友”等一系列的活动,并且让家长也加入其中,正确的评价自己的孩子,让幼儿通过自己、同伴和周围认识的人来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其次,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是幼儿进行自我调节的前提条件。在进行自我调节时,幼儿必须要相信自己有缺点或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情,有信心改变,而缺少自信,幼儿则很难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在这一方面,我们注意从平时的生活着手,注意适当的“捧”他们,及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表扬,利用各种活动锻炼他们,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提高自信心,体验过成功后的幼儿从而获得自信。 接着,帮助用适宜的方式表达情感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手段。表达情绪、情感过程包括表达和控制两个方面。表达就是把自己的情绪、情感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别人体验、感受,而控制则是当情绪、情感的不当表达会影响一些当前利益时,个体能暂时抑制冲动。首先要对他人的情绪、情感有所识别,知道与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相对应的面部表情,要让幼儿识别到什么会引起各种情感。.因此,我们要注重对幼儿的情感教育,告诉幼儿什么样的情感可以与同伴分享,而什么样的情感又是需要控制的,培养幼儿正确的是非观,如当自己与同伴发生争吵时,应用语言提醒或寻求他人的帮助,而不能用身体接触等手段去表达。 在情感教育中,幼儿就有机会去理解体验不同的心理状态,特别

学会调节情绪

送你一把开心的钥匙 —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讲课人:田媛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调控自己的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和生活的重要性。 (2)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3)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感受,适时适当地表达个人的情绪。 2.能力 (1)逐步掌握一些情绪调控的有效方法。 (2)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 (3)能够比较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3.知识 (1)了解青少年时期情绪抑郁波动、不稳定的特点,明白情绪需要个人主动调控的道理。 (2)知道情绪调控的一些有效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喜怒哀乐乃是人之常情,学会排解不良情绪 2.掌握几种基本的情绪调节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以致用,真正做到调节不良情绪保持心态平衡。 【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调查学生的不良情绪集中在哪些方面。 (2)调查学生及老师调控自己的情绪的方法和技巧。 2.学生准备: (1)回忆以往自己在不良情绪调节方面的做法。 (2)调查同学、家人及老师不良情绪的调节方法。 (3)了解家人、同学和老师对自己的情绪调节的期望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故事引出话题 首先给同学们讲故事,启发学生,引出主题。 师:情绪是与人的态度紧密相关的,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情绪好

坏是由自己的想法所决定,如果能改变一个人的不正确想法,就能改变他的情绪,甚至行为。影响我们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此事的解释和看法,因此即使发生的事情相同,若我们所持的态度不同,便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师:情绪是可以调适和改变的。一个有积极、乐观态度的人,往往会有更多的积极、健康的情绪。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之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控制自己的情绪。既然情绪是可以调适的,我们怎样来调适我们的情绪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 环节二:生活在线 师:的确,生活中的烦心事实在是太多,这些烦心事时刻冲击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曾经遭遇过什么样的烦心事?当时情绪如何?是怎么表现的? 生1:同学在我家把东西摔坏了,爸爸不了解情况,打了我一嘴巴……我气得大哭 生2:同学喜欢给我起绰号,我很恼火……不理他们 生3:有一次我值日负责卫生,结果扫地的同学跑了,我很着急……罚当天违纪的同学扫地 生4:考试失误非常伤心……下决心下次考好 生5:和好朋友吵架,很伤心……主动跟好朋友道歉 生6:爸妈整天让我学习,不准我出去玩,我很苦恼……不知道怎么办,请同学们帮忙。 环节三:角色扮演,亲身体验。 1. 情境1:荣荣的同学过生日,要好的几个同学前去祝贺,荣荣也想去,跟爸爸要钱买生日礼物。爸爸:"小孩子过什么生日?老子长这么大了,还没过过什么生日!"荣荣非常生气。妈妈知道后,劝解荣荣:"你爸爸对你发脾气,是他的错。可你要理解你爸爸不同意你给同学祝贺生日的原因:一是咱家庭经济不很宽裕,你们现在还小,没有经济能力,买礼品会增加家长负担;二是学生互相讲排场祝贺生日,会助长不良风气。我看表达祝贺生日的方式不一定非得买礼品撮一桌,你打电话祝贺、自做生日贺卡也挺有意义。"

自我决定理论概述

自我决定理论概述 1 引言 自我决定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产生,由美国两位心理学家Deci和Ryan一起创立,之后又取得一系列进步与发展。自我决定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建构的理论,现在还具有强大生命力。 自我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也是其四大“子理论”为:因果定向理论、有机整合理论、认知评价理论、基本心理需要理论。目前,自我决定理论依然在不断发展,Deci和Ryan也在继续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以求更全面地阐述和解释自我决定理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自我决定理论的相关研究和理论假设都很多,本文试图从自我决定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研究、应用和评价对自我决定理论的诸多研究和理论进行整理。从而更好地为后续研究服务。 2 自我决定理论的产生背景 自我决定理论在研究主题上具有某些人文科学的特点,如研究价值观、幸福感、自由等主题;而其研究方法又是实证的方法,具有科学实证主义传统,强调用实证的方法对一些主观性比较强的课题进行研究。。 2.1 哲学背景 自我决定理论在哲学上受到现象学、存在主义、实证主义的影响。 2.1.1 现象学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影响 首先,现象学中的意向性学说强调人的意识能构造“对象”,启示自我决定理论要重视自我的主体性;其次,现象学中“生活世界”学说有关自我世界的观点被自我决定理论吸收,自我决定理论以自我为研究对象,关注“整合”,注重对个人内在需要的研究;最后,现象学认为本质即现象,受其影响,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过程重视整体性、关联性、情境性,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 2.1.2 存在主义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影响 存在主义将“人的存在”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重视和强调人的意志、责任心等(林烨,2008),受其影响,自我决定理论强调要研究人的内在及其个人特征。表现为:自我决定理论关注人的价值观问题、同一性和辩证性问题、自由问题。

学会调控情绪教案

20XX年秋季学期凤池中学100班健康教育教案 ——学会控制情绪 班主任朱国琴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懂得调控自己的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和生活的重要性。 (2)、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 (3)、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感受,适时适当地表达个人的情绪。 2、能力目标: 逐步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继而能够较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3、知识目标: 教师: (1)、了解学生的情绪状况。 (2)、帮助学生认识、调解情绪的重要性。 (3)、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情绪调控的方法。 学生: (1)、了解自己的情绪状况。 (2)、了解情绪是可以调节和控制的,初步学会调节和控制不良情绪。 (3)、明确情绪是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正常表现,树立正确的情绪态度。 二、课标要求: (一)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二)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三)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调节情绪的方法 2、难点:学会并利用调节情绪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看得出来今天很多同学比较紧张,来,我们一起作个深呼吸。现在感觉好些了吗? (一)、导入: 在上节课里,我们共同探讨了情绪这个话题,了解了情绪,知道了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分,并且情绪对人有影响。所以我们需要调适情绪。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听一听,议一议。《最近比较烦》的歌曲。 教师总结:我们并不是情绪的奴隶,如果说情绪是奔腾的洪水,那么理智就是一道坚固的闸门。 (二)、薛阳的困惑(请同学念) 数学成绩下来了,李晔考的不好,想到回家就要挨妈妈批评,心里很难过,同桌薛阳考的不错,他不禁喜形于色,大声对周围同学说:“我妈妈说了,如果这次考好了,就给我买我想要的漫画书。到时候借给你们看。”李晔听到这话,一声不响的出去了,看见李晔出去了,同学都指责薛阳不应该这样,薛阳很困惑。 请问:(1)你能想象当时李晔的心情吗? (2)薛阳当时的情绪表达是否合适? (3)为什么同学要指责薛阳? (4)情绪的表达是否是自己的事情?(可以同桌的相互讨论一下) 从表面上看,喜怒哀乐是个人的事,其实,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知道人的情感是具有相通性和 感染性的。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很容易影响到周围的人,我们应该学会在合适的场合,用合适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即“喜怒哀乐,不忘关心他人”。 所以老师在这里给你们一个忠告: 忠告: 喜不能得意忘形; 怒不能暴跳如雷; 哀不能悲痛欲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