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切除治疗的发展与现状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切除治疗的发展与现状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切除治疗的发展与现状

·综述与讲座·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4.09.023

作者单位: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邹文斌、李兆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王贵齐)

通信作者:李兆申,Email :zhsli@https://www.360docs.net/doc/821930095.html,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切除治疗的发展与现状

邹文斌 王贵齐 李兆申

食管癌是全球第6位癌致死疾病,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

8位。亚洲以鳞癌多见,而欧美以腺癌更常见。食管癌为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食管鳞癌病死率在全国恶性肿瘤死亡总数中占22.34%,仅次于胃癌。食管癌的治疗是临床上的一大挑战,大多数食管癌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5年生存率低于10%。食管癌变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多阶段、多步骤的演变过程,因此早期治疗食管癌意义重大。相比外科手术,内镜下切除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具有创伤小、痛苦少和生活质量高的优势。近年来,内镜治疗技术在我国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我国缺乏公认的操作流程、共识意见及指南,在诸多方面存在潜在风险,甚至造成过度医疗及严重并发症。因此,我们就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尤其是发展和现状做一综述,以进一步规范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提高临床疗效。

一、定义

1.早期食管癌:目前国内较为公认的定义指癌浸润局限在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同时无淋巴结转移。既往存在有三种不同意见:(1)类似早期胃癌,即病灶局限在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有或无淋巴结转移;(2)指上皮或黏膜内癌,有或无淋巴结转移;(3)指Dukes'A 期癌,病灶局限于固有肌层,不伴淋巴结转移。在日本,基于第一种定义的黏膜下癌患者预后不佳,因此现在对早期癌的定义仅指可治愈性癌症,1999年以后改为黏膜癌不伴转移。

2.表浅性食管癌:表浅性食管癌是指癌浸润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有或无淋巴结转移。

3.食管癌前病变:流行病学调查认为Barrett's 食管是腺癌的癌前病变。而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癌前病变则是食管鳞状上皮细胞异型增生,其组织学定义为:细胞核不典型增生(细胞核扩大,多形性和染色过深),细胞正常极性消失,异

常组织成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指南,建议不再使用“异型增生”这一术语,现在使用“上皮不典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替代。上皮内瘤变根据细胞核不典型增生的程度和上皮累及的深度,分为两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 )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 )。部分中国病理学家主张将食管鳞状上皮内不典型增生分为三型:上皮内不典型增生不超

过上皮全层的下1/3,为轻度不典型增生;不超过上皮全层的下2/3,

为中度不典型增生;累及上皮全层,为重度不典型增生。LGIN 包括轻度及中度不典型增生,HGIN 包括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

食管鳞状细胞癌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是由轻度不典型增生逐步发展为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癌及中晚期癌的过程,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3.5年的癌变率分别为5%、26%及65%。同一组队列观察13.5年的结果表明,重度与原位癌的癌变率为75%左右,轻、中度不典型增

生的13.5年癌变率分别为25%和50%左右[1]

二、内镜下常用切除技术

1.EMR :EMR 是一种用来切除消化道浅层(黏膜层和黏

膜下)无蒂或平坦型肿瘤的内镜技术,具有诊断和治疗双重

功能,主要用于切除<2cm 的病灶或者对更大病灶进行分片切除。常见的辅助技术包括:注射、透明帽和套扎。操作前,对病灶边界进行表面标记。注射辅助EMR ,又称为“盐水辅助”息肉切除术,常用于治疗结肠大块平坦型息肉。EMR 进一步分为“注射-切除”法(经单通道内镜使用电凝圈

套)和“注射-抬举-切除”法(双通道:抓钳抬高病灶,另一通道进入圈套)。此外,尚有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endoscopic multi-band mucosectomy ,EMBM ),其应用改良的静脉曲张圈套器完成,可连续切除多次,无需预先黏膜下注射;以及分片黏膜切除术等。各技术原则基本相同,多是先进行注射将黏膜下层与固有肌层分离,然后切除局部隆起的黏膜病灶。目前最常用的是透明帽法和EMBM 法。

透明帽EMR 操作步骤:按常规内镜检查进行准备,先全面观察食管情况,然后进行碘染色,明确病变距离和位置。在已确定病变部位周围1~2mm 外进行电凝标记,分别距病变远/近端1~2cm 处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盐水,确定病变处黏膜下组织与固有肌层充分分离。安装透明帽后再次进镜,圈套器放置于透明帽内,通过负压吸引将病变组织吸入透明帽内,收紧圈套器通电切除黏膜,将切除的黏膜组织吸入透明帽内随内镜退出。检查病变是否切除完整。再进镜观察食管黏膜切除后创面有无出血、穿孔等,染色后观察是否有残留。若残留较多,按上述步骤再次黏膜切除或黏膜下剥离。若仅有少量残留,可应用APC 治疗。切除后,除术前有反酸病史,术后均无需服用制酸剂。术后应用抗生素3d ,禁食3d ,1周后即可恢复正常饮食及工作。黏膜切除术后创面的愈合:黏膜切除直径小于3cm 者,2周后溃疡表面全部由鳞状上皮覆盖,4周完全愈合,形成疤痕;直径大于

3cm者,溃疡需要6~8周才能完全愈合形成疤痕。

2.ESD:ESD用于整块切除大块、平坦型消化道病灶(通常大于2cm)。主要分为三步:首先电凝标记病灶边缘,黏膜下注射抬举病灶;然后使用特殊电凝刀沿着病灶环形切至黏膜下;最后,电凝刀从消化道壁内深层剥离病灶。另外,国内有学者开始对传统ESD方式进行改进,采用隧道技术剥离大面积食管黏膜病灶(标记-注射-远端开口-近端切开-建立隧道-两边切开),缩短了内镜手术时间,简化了操作步骤,取得初步成效。

ESD操作步骤:对于内镜发现的食管表浅平坦型病变,活检证实为鳞癌或上皮内瘤变,术前进行碘染色及EUS检查,以明确病变范围和深度,同时行胸腹部CT检查排除淋巴结转移。对病变黏膜下注射后抬举良好者进行治疗:(1)标记:碘染色确定病变范围后,应用电刀于病灶边缘外0.5cm处进行电凝标记(间隔2~3mm);(2)黏膜下注射:于病灶边缘标记点外侧进行多点黏膜下注射,每点约2~ 3ml,可以重复注射直至病灶明显抬起;(3)切开病变外侧缘黏膜:应用针形切开刀或Hook刀沿病灶边缘标记点切开病变周围正常黏膜;(4)剥离病变:应用头端屈曲的针形切开刀、IT刀或Hook刀于病灶下方对黏膜下层进行剥离,剥离过程中可追加黏膜下注射,以保持病变与肌层分离;(5)创面处理:切除病灶后,对于创面可见的小血管,应用APC或热活检钳凝固治疗,必要时应用金属止血夹缝合部分创面。

治疗后,所有切除病灶送病理检查,确定病变性质,观察病灶侧切缘和基底切缘有无病变累及。术后第1天禁食,常规补液、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和止血药物,观察头颈胸部有无皮下气肿。必要时行胸部X射线检查,了解有无纵隔气肿和气胸;胃肠减压观察有无创面出血。术后第2天如无出血和气肿,进食流质,第3天进软食、温食。术后3、6、12个月复查内镜,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病变有无残留和复发。

三、适应证和禁忌证

EMR和ESD是局部切除消化道表浅组织的内镜技术,可用于消化道癌前病变和早期(T1M0N0)癌变的治疗,也可用来获得更多组织标本,为表浅性肿瘤提供准确的组织学诊断依据。区分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侵犯对于内镜成功根治肿瘤非常重要。T1a期的恶性肿瘤指病灶局限在黏膜层,分为:M1(上皮层),M2(固有层侵犯)或者M3(黏膜肌层侵犯)。黏膜下或T1b期肿瘤可分为:Sm1(黏膜下浅层侵犯),Sm2(黏膜下中间层侵犯)和Sm3(黏膜下深层侵犯)。T1a 期肿瘤局部侵犯淋巴结的可能性极小,而T1b期则明显升高。Sm2和Sm3期肿瘤的远处转移率分别高达21%和56%,而Sm1的淋巴结转移较低(约10%~15%),Sm1是内镜下治疗的相对适应证。另外,伴淋巴血管侵犯或低分化特征也是远处转移的高危因素。建议切除前进行EUS及胸腹部CT检查,明确是否有局部深层浸润或淋巴结转移。

在黏膜下注射后,如果病灶尚不能抬举,提示深层浸润,内镜下难以切除,应该终止EMR和ESD。国外的食管EMR 适应证:T1a期病变,结节性Barrett's食管,以及伴高度异型

增生的平坦型Barrett's食管;相比EMR,ESD更适合于T1b

期恶性肿瘤(局限在黏膜下)和Barrett's食管伴大面积异型

增生(>2cm)。

而国内对食管内镜切除应用指征尚有争议。早在2002

年,王国清等[2]报道一项154例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

的EMR治疗经验,认为食管EMR适应证是:病灶长径小于3cm,周径在1/2以内,浸润深度在黏膜肌层以上即黏膜内癌、原位癌和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一般情况可。随着内镜治

疗技术的成熟,食管内镜切除范围逐步扩大,在患者一般状况

可以的情况下,EMR的适应证不再受病变的长度和范围局

限,仅与病变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相关。食管EMR的禁忌

证:①病变表面有溃疡及瘢痕或有明显隆起;②黏膜下注射

后病变组织抬举征阴性;③病变范围大于周径的3/4为相对

禁忌证。对于累及周径大于3/4者,可行ESD治疗,整块切除

率甚至可达到100%。食管ESD的适应证:①内镜发现食管

表浅平坦病变且活检证实为鳞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

②于病变黏膜下注射盐水后局部抬起良好。对于伴发严重心肺疾病、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及服用抗凝剂的患者,凝血功能未纠正前不能行内镜切除治疗。

四、临床疗效

病灶在内镜下被整块切除,获得单块标本称之为整块切

除。标本固定后每隔2mm垂直切片,标本侧切缘有瘤细胞

浸润则为侧切缘阳性,标本基底切缘有瘤细胞浸润则为垂直

切缘阳性。治愈性切除,指侧切缘及垂直切缘均为阴性,黏

膜下浸润距黏膜肌层不超过5mm,且没有淋巴管及血管侵

犯;不能满足以上条件者为非治愈性切除。早期食管癌内镜

下微创治疗后追加治疗指标:(1)癌肿浸润黏膜下层深度≥200μm;(2)黏膜切除术后病理分化程度:低分化癌、未分化癌;(3)伴有脉管或淋巴管浸润;(4)基底切缘有癌细胞残留。如有上述情况之一时,应考虑追加治疗(外科手术/放疗/化疗)。

国外文献报道,EMR可根除91%~98%的T1a期癌

症[3-5]。ESD在美国应用不常见,欧洲也仅在近几年逐步使

用。日本在ESD治疗食管鳞癌方面,可达到100%的整块切

除率和80%以上的根治率。一项比较ESD和EMR治疗早

期鳞癌的回顾性研究发现,ESD具有更高的整块切除率和更

低的局部复发率[6]。最近研究表明,与手术切除相比,内镜

治疗早期食管癌具有相似的无癌生存率和更低的并发症发

生率[7]。Das等[8]比较742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的内镜治疗

和手术切除的长期生存质量,发现两者的平均无癌生存时间

无明显差异(56个月比59个月)。最近一项单中心研究也

得出相似结论[9],内镜切除术联合消融术治疗食管重度异

型增生和黏膜内癌的3年生存率相当(94%),而并发症发

生率明显低于手术组(0比39%)。最近一项决策分析表

明,内镜治疗Barrett's相关早期腺癌成效比最佳,即以更少

的费用可获得与外科相似的生活质量[10]。

国内EMR平均操作时间为21.0~33.5min,整块切除率为40%~85%[11-14],治愈性切除率为44.8%~ 100.0%[2,11,15-22];而ESD平均操作时间为39.5~95.0min,整块切除率为80%~100%,治愈切除率为74.3%~ 100.0%[12-14,23-25]。陈子洋等[16]开展一项比较EMR与ESD

治疗早期食管癌疗效和安全性的对比研究,ESD和EMR组病灶整块切除率分别为90.2%和44.1%、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78.0%和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患者操作平均时间、术后迟发性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一项101例早期食管癌的内镜切除与外科手术治疗的对比研究中[26],两组患者术后总生存率及3、4、5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相似,对无淋巴结转移的黏膜内癌,内镜EMR、ESD治疗有效,可替代外科手术治疗。

五、并发症

内镜切除治疗主要并发症包括出血、穿孔及术后食管狭窄。出血指局部创面出血,并需要止血治疗(如钛夹或者电凝止血),可分为早期出血(发生在术中或术后24h内)和迟发性出血(发生在术后24h以后)。术后胸片提示纵隔内有气体存在或临床上可见皮下气肿,考虑为穿孔。食管狭窄指术后需要内镜下治疗的食管管腔狭窄。

国外EMR早期出血发生率约为10%[4,27-28];穿孔发生率不足3%[5,29-30];食管狭窄的发生取决于切除黏膜的周长和长度,其发生率可高达6%~37%[31-33],切除病灶占食管周长3/4以上时更易发生狭窄,大多数狭窄可经内镜扩张处理。最近美国一项关于EMR治疗681例Barrett's食管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EMR的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出血率为1.2%,术后狭窄发生率为1.0%[34]。国外食管ESD相关穿孔发生率为2%~7%[6,35-36],狭窄发生率为5.0%~ 17.2%[6,37-38]。操作中发现的小穿孔可直接进行内镜金属夹缝合,穿孔较大可能需要紧急外科手术,以防病情进展。既往有关食管ESD大多数研究均属回顾性。2013年日本开展了一项单中心、前瞻性研究(Ⅱ期临床试验)[38],对52例表浅性食管癌或HGIN患者实施ESD,使用主要治疗器械为IT刀-nano(其形状更小、刀片更短),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达到为100%和94.6%,并发症大多数为轻症。该研究认为,ESD是一种治疗表浅性食管癌有效而又相对安全的方式。

国内EMR早期出血发生率为1.52%~11.70%[2,18],迟发性出血率为0~7.04%[17-18],穿孔发生率为0~ 6.3%[15-16],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为0~7.2%[11,16]。EMR 术前术后病理学诊断符合率为90%以上。国内ESD早期出血率为22.9%~59.6%[13,24],延迟出血率为0~4.88%[14],穿孔发生率为0~11.5%[12],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为0~ 9.4%[24](对于食管环周3/4以上的病灶可高达50%[12]);其术前术后病理学诊断符合率为70%~90%[13,25],一般为术前活检病理级别低于术后病理级别。

六、复发与预后

国外报道,当肿瘤局限在上皮层和固有层时的远处转移

率为0~4%,侵犯黏膜肌层时为0~22.2%,侵犯黏膜下层

时为25.9%~53.8%。一项最近的大样本回顾性研究,对

内镜治疗的402例表浅性食管鳞癌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发现

肿瘤侵犯深度是其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黏膜肌层、Sm1和Sm2的风险比分别为13.1、40.2和196.3,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与其侵犯深度和年龄相关[39]。国内EMR术后病灶的

复发率为0~20.6%,ESD术后病灶复发率为0~ 9.4%[12,14,24]。内镜切除术后1、2~4、12个月、3年、5年进行内镜随访,检查局部愈合情况及病变有无复发[17,23]。

七、其他治疗方法

食管早癌和Barrett's食管的消融治疗技术包括光动力

疗法、冷冻疗法、APC、热探头治疗和射频消融术等。这些技

术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黏膜切除术结合应用,取决于临床

具体情况。针对未来关于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切

除治疗的研究方向,应该着重于:形成适合我国规范统一的

共识意见和指南,研制更为理想的注射溶液,研发新的内镜

器械,简化ESD操作流程,开展ESD、EMR与其他消融技术

的对比研究,探讨合理的术后内镜随访时间。

参考文献

[1]Wang GQ,Abnet CC,Shen Q,et al.Histological precursors of o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results from a13year pro-

spective follow up study in a high risk population[J].Gut,

2005,54(2):187-192.

[2]王国清,王贵齐,赖少清,等.内镜粘膜切除治疗癌前病变和

早期食管癌[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19(4):218-220.

[3]Ciocirlan M,Lapalus MG,Hervieu V,et al.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for squamous premalignant and early malignant lesions

of the esophagus[J].Endoscopy,2007,39(1):24-29.

[4]May A,Gossner L,Pech O,et al.Local endoscopic therapy for in-traepithelial high-grade neoplasia and early adenocarcinoma in

Barrett's oesophagus:acute-phase and intermediate results of a

new treatment approach[J].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2,

14(10):1085-1091.

[5]Pech O,Behrens A,May A,et al.Long-term results and risk fac-tor analysis for recurrence after curative endoscopic therapy in

349patients with 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and mucosal

adenocarcinoma in Barrett's oesophagus[J].Gut,2008,57(9):

1200-1206.

[6]Takahashi H,Arimura Y,Masao H,et al.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is superior to conventional endoscopic resection as a

curative treatment for earl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esoph-

agus(with video)[J].Gastrointest Endosc,2010,72(2):

255-264.

[7]Prasad GA,Wu TT,Wigle DA,et al.Endoscopic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mucosal(T1a)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in Bar-

rett's esophagus[J].Gastroenterology,2009,137(3):815-823.

[8]Das A,Singh V,Fleischer DE,et al.A comparison of endoscopic treatment and surgery in early esophageal cancer:an analysis of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data[J].Am J

Gastroenterol,2008,103(6):1340-1345.

[9]Zehetner J,DeMeester SR,Hagen JA,et al.Endoscopic resection and ablation versus esophagectomy for high-grade dysplasia and

intramucosal adenocarcinoma[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11,141(1):39-47.

[10]Pohl H,Sonnenberg A,Strobel S,et al.Endoscopic versus surgi-cal therapy for early cancer in Barrett's esophagus:a decision a-

nalysis[J].Gastrointest Endosc,2009,70(4):623-631.

[11]周瑞雪,李素华,唐平,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联合氩离子血浆凝固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J].中国肿瘤,

2009,18(9):752-755.

[12]李红平,唐波,樊超强,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近环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

36(3):278-282.

[13]廖嘉忠,邓有辉,黄培宁,等.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2,19(5):451-453.

[14]陈子洋,刘晓岗,李易,等.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研究[J].华西医学,2013,28(2):184-186.

[15]张蕾,郝长清,赵德利,等.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技术要点.

中国消化内镜,2007,24(1):56-57.

[16]夏芸,邹晓平,吕瑛,等.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2,12(3):

197-201.

[17]王贵齐,魏文强,郝长清,等.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内窥镜透明帽法食管黏膜切除术[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

(4):306-308.

[18]彭贵勇,陈磊,龙庆林,等.内镜皮圈套扎法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临床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

(19):2009-2011.

[19]洪卫康.内镜下粘膜分片切除术治疗56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疗效观察[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19(3):77-79.[20]杨炜琳.内镜治疗50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病人的疗效观察[D].福建:福建医科大学,2011.

[21]郑晓玲,何利平,梁玮,等.内镜下黏膜剥切术联合氩离子血浆凝固术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J].中国医学

创新,2012,09(12):23-25.

[22]徐子迅.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25):12-13.

[23]周平红,姚礼庆,马丽黎,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8,25(11):

570-573.

[24]杜萍,丁黎葭,马丽黎,等.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处理食管黏膜病变疗效评价[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2,16(1):

29-32.

[25]李岩,徐宏伟,陆喜荣,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2,21(11):

1051-1053.[26]武育卫,彭贵勇,龙庆林,等.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肿瘤,2009,18(9):756-758.[27]Moss A,Bourke MJ,Hourigan LF,et al.Endoscopic resection for Barrett's high-grade dysplasia and early esophageal adenocarcino-

ma:an essential staging procedure with long-term therapeutic

benefit[J].Am J Gastroenterol,2010,105(6):1276-1283.[28]Ell C,May A,Pech O,et al.Curative endoscopic resection of early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s(Barrett's cancer)[J].

Gastrointest Endosc,2007,65(1):3-10.

[29]Esaki M,Matsumoto T,Hirakawa K,et al.Risk factors for local re-currence of superficial esophageal cancer after treatment by endo-

scopic mucosal resection[J].Endoscopy,2007,39(1):41-45.[30]Pouw RE,van Vilsteren FG,Peters FP,et al.Randomized trial on endoscopic resection-cap versus multiband mucosectomy for

piecemeal endoscopic resection of early Barrett's neoplasia[J].

Gastrointest Endosc,2011,74(1):35-43.

[31]Larghi A,Lightdale CJ,Memeo L,et al.EUS followed by EMR for staging of high-grade dysplasia and early cancer in Barrett's e-

sophagus[J].Gastrointest Endosc,2005,62(1):16-23.

[32]Chennat J,Konda VJ,Ross AS,et https://www.360docs.net/doc/821930095.html,plete Barrett's eradica-tion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an effective treatment modality

for high-grade dysplasia and intramucosal carcinoma--an Ameri-

can single-center experience[J].Am J Gastroenterol,2009,

104(11):2684-2692.

[33]Peters FP,Kara MA,Rosmolen WD,et al.Stepwise radical endo-scopic resection is effective for complete removal of Barrett's e-

sophagus with early neoplasia:a prospective study[J].Am J

Gastroenterol,2006,101(7):1449-1457.

[34]Tomizawa Y,Iyer PG,Wong KSLM,et al.Safety of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for Barrett's esophagus[J].Am J

Gastroenterol,2013,108(9):1440-1447;quiz1448.

[35]Ono S,Fujishiro M,Niimi K,et al.Long-term outcomes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superficial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neoplasms[J].Gastrointest Endosc,2009,70(5):860-866.[36]Fujishiro M,Yahagi N,Kakushima N,et al.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neoplasms[J].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6,4(6):688-694.

[37]Repici A,Hassan C,Carlino A,et al.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in patients with early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

noma:results from a prospective Western series[J].Gastrointest

Endosc,2010,71(4):715-721.

[38]Higuchi K,Tanabe S,Azuma M,et al.A phase II study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superficial esophageal neoplasms

(KDOG0901)[J].Gastrointest Endosc,2013,78(5):

704-710.

[39]Yamashina T,Ishihara R,Nagai K,et al.Long-term outcome and metastatic risk after endoscopic resection of superficial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J].Am J Gastroenterol,2013,

108(4):544-551.

(收稿日期:2014-02-25)

(本文编辑:钱程)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切除治疗的发展与现状

作者:邹文斌, 王贵齐, 李兆申

作者单位:邹文斌,李兆申(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 上海,200433), 王贵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

刊名: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Endoscopy

年,卷(期):2014(9)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821930095.html,/Periodical_zhxhnjzz98201409026.aspx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三章 食管癌

第三章食管癌 食管癌(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是原发于食管的恶性肿瘤,以鳞状卜皮癌多见。临床上以进行性吞咽困难为其最典型的症状。 【流行病学】 本病是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国是世界上食管癌的高发国家,也是世界上食管癌高死亡率的国家之一,年平均死亡率为1.3~90.9/10万,而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为2.7~110.6/10万。本病的流行病学有以下特点:①地区性分布,如在我国北方发病率可达130/10万,而美国仅为5/10万;而且在同一省的不同地区存在迥然不同的发病情况,高发与低发区之间的发病率相差数十倍到二、三百倍;②男性高于女性,其比例为1.3~3:1; ③中老年易患,我国80%的患者发病在50岁以后,高发地区人群发病和死亡比低发地区提前10年。 【病因】 食管癌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食管癌的发生与该地区的生活条件、饮食习惯、存在强致癌物、缺乏一些抗癌因素及有遗传易感性等有关。 (一)亚硝胺类化合物和真菌毒素 1.亚硝胺是被公认的化学致癌物,其前体包括硝酸盐、亚硝酸盐、二级或三级胺等,在高发区的粮食和饮水中,其含量显著增高,且与当地食管癌和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的患病率呈正相关。国内已成功用甲苄亚硝胺诱发大鼠的食管癌,并证实亚硝胺能诱发人食管鳞状上皮癌。 2.真菌毒素的致癌作用各种霉变食物能产生致癌物质。镰刀菌、白地霉菌、黄曲霉菌和黑曲霉菌等真菌不但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并能增加二级胺的含量,促进亚硝胺的合成。霉菌与亚硝胺协同致癌。 (二)饮食刺激与食管慢性刺激

一般认为食物粗糙、进食过烫,咀嚼槟榔或烟丝等习惯,造成对食管黏膜的慢性理化刺激,可致局限性或弥漫性上皮增生,形成食管癌的癌前病变。慢性食管疾病如腐蚀性食管灼伤和狭窄、胃食管反流病、贲门失弛缓症或食管憩室等患者食管癌发生率增高,可能是由于食管内容物滞留而致慢性刺激所致。 (三)营养因素 饮食缺乏动物蛋白、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的维生素A、B2和C缺乏,是食管癌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食物、饮水和土壤内的元素钼、硼、锌、镁和铁含量较低,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间接相关。 (四)遗传因素 食管癌的发病常表现家族性聚集现象。在我国高发地区,本病有阳性家族史者达25%~50%,其中父系最高,母系次之,旁系最低。食管癌高发家族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较高,可能是决定高发区食管癌易感性的遗传因素。调查还发现林县高发区居民迁至他县后,食管癌发病率与死亡率仍保持较高水平。这些现象说明遗传与食管癌有一定的关系。 (五)癌基因 环境和遗传等多因素引起食管癌的发生,其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目前认为是癌基因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的基因变化所致,研究已证实的有R b、P53等抑癌基凶失活,以及环境等多因素使原癌基因H—ras、C-myc和hsl-1等激活有关。 (六)人乳头状病毒 一些研究发现食管上皮增生与乳头状病毒感染有关,食管上皮增生则与食管癌有一定关系。但两者确切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病理】 食管癌的病变部位以中段居多,下段次之,上段最少。部分胃贲门癌延伸

食管癌病人术前术后的护理

食管癌病人术前术后的护理 外三科 食管的解剖生理 食管为一肌性管道,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构成。上连咽部,前在环状软骨下缘水平,后相当于第6颈椎平面,在气管后面向下进入后纵隔,在相当于第11胸椎水平穿过膈肌的食管裂孔连接到胃贲门部。成人食管长约25-28㎝。 食管分段 ●颈段:自食管入口至胸骨柄上缘的胸廓入口处。 ●胸段:又分为上、中、下三段。胸上段自胸廓上口至气管分叉平面; ●胸中段自气管分叉平面至贲门口全长度的上一半; ●胸下段自气管分叉平面至贲门口全长的下一半。(通常将食管腹段包括在胸下 段内) 食管的三处生理狭窄 ●第一处在环状软骨下缘平面,即食管入口处。 ●第二处在主动脉弓水平位,有主动脉和左支气管横跨食管。 ●第三处在食管下端,即食管穿过膈肌裂孔处。 ●这三处狭窄是生理性的,但常为瘢痕性狭窄、憩室、肿瘤等病变所在区域。食管癌的概念: 食管癌又叫食道Ca,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22-30万人死于食道癌。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我国食管癌高发区以河南省为最高,此外,江苏、山西、河北、福建、陕西、安徽、湖北、山东、广东等省均为高发区。食管 癌死亡仅次于胃癌居第二位。 食管癌的病因: 引起食管癌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有多方面因素。其中,有些可能是主导因素,有些是促进因素,也有些或许只是相关因素。 ●化学物质:如长期进食含亚硝胺量较高的食物 ●生物因素:如某些真菌有致癌作用,有些真菌能促使亚硝胺形成 ●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如钼、铁、锌、氟、硒等 ●缺乏维生素:如维生素A、B2、C ●烟、酒、热食、热饮、口腔不洁等因素 ●遗传易感因素 病理和分型 ●分型:按病理形态食管癌可分为四型 ●髓质型:约70%,恶性程度高,食管壁明显增厚并向腔内扩展 ●蕈伞型:约10%,瘤体呈卵圆形扁平肿块状,向腔内呈蘑菇样突出 ●溃疡型:约2.8%,瘤体的粘膜面呈溃疡深陷入肌层,而边缘清楚 ●缩窄型(硬化型):约4.4%,瘤体部位形成明显的环状狭窄,累及食管全周, 较早出现梗阻症状 转移途径 主要通过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发生较晚。 1、直接扩散:癌肿先向粘膜下层扩散,继而向上、下及全层浸润,很容易穿过疏松的外膜

食管癌(最新最全的总结)

一、食管解剖分段: 颈段食管:自食管入口或环状软骨下缘起至胸骨柄上缘平面,其下界距上门齿约18 cm。 胸段食管:分上、中、下三段。 胸上段食管:自胸骨柄上缘平面至气管分杈平面,其下界距上门齿约24 cm。 胸中段食管:自气管分杈平面至食管胃交接部(贲门口)全长的上半,其下界距上门齿约32 cm。 胸下段食管:自气管分杈平面至食管胃交接部(贲门口)全长的下半,其下界距上门齿约40 cm。胸下段 也包括食管腹段。 跨段病变应以其中点归段,如上下长度相等,则归上面一段。 二、非手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分期标准(草案2010年) (一)非手术治疗食管癌的T分期标准 对于食管病变长度、病变最大层面直径及邻近器官受侵三项标准不一致的病例,按分期较高者划分。有腔内超声T分期时请注明,建议与本草案对比。 注:a 病变长度以X线钡餐造影检查结果为准;b 应以CT所示食管病变最大层面的食管直径为准;对于全周型肿瘤管腔消失,应测阴影最大直径;c 临近组织或器官包括气管、支气管、主动脉及心包。 1.气管、支气管受侵的标准:(1) 食管气管间脂肪组织消失;(2) 气管、支气管变形、移位;(3) 肿瘤突向气管腔内。 2.主动脉受侵的标准: (1)主动脉夹角法:肿瘤与主动脉接触弧度<45度为主动脉无受侵;肿瘤与主动脉接触弧度>90度,为主动脉受侵;肿瘤与主动脉接触弧度为45度~90度,为可疑受侵(如能看见完整的环状稍高密度的主动脉壁则主动脉受侵概率较低)。--(自降主动脉的圆心向食管肿瘤病灶外围做切线,两切线加角) (2)三角法:在食管、胸主动脉和椎体之间有一三角形脂肪间隙,若此脂肪间隙消失则为主动脉受侵。 3.心包受侵的标准:CT上下层面可见心包有脂肪线而病灶层面无脂肪线,则认为有心包受侵;此外有局限性心包增厚及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心包积液。 (二)非手术治疗食管癌的N分期标准 淋巴结肿大认为是癌转移的标准,一般标准为淋巴结短径≥10 mm,食管旁、气管食管沟、心包角淋巴结长径≥ 5 mm,腹腔淋巴结长径≥ 5 mm。 N0:无淋巴结肿大; N1:胸内(食管旁、纵隔)淋巴结肿大,食管下段癌胃左淋巴结肿大,食管颈段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N2:食管胸中段、胸下段癌锁骨上淋巴肿大,任何段食管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 (三)非手术治疗食管癌的M分期标准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四)非手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分期标准 I期:T1~2N0M0 II期:T2N1M0,T3N0~1M0 III期:T4N0-2M0 IV期:T1-4N0-2M1

食道癌的治疗方法

食道癌的治疗方法 食道癌是一种十分严重的消化道肿瘤科疾病,也是一种高死亡率的疾病,其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研究表明与遗传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造成的,那么,食道癌该如何治疗呢?这是当下人们密切关注的一个问题。 1、手术治疗、专家介绍说在食道癌的治疗方法中,常见的有手术治疗,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再早期治疗中比较适用,手术治疗会给患者的身体带来创伤,所以要慎用。 2、放射治疗,包括外放射和腔内放射、术前放射和术后放射,对患者的损伤比较小;化学药物治疗,被用于手术或者放疗的辅助治疗法,其他的治疗方法相配合,疗效还是很不错的。了解食道癌的治疗放法有什么,积极的治疗是很重要的。 3、中医药治疗,也很常见的方法之一,它带给患者身体的副作用较小,且从根本上治疗疾病,所以在治疗食道癌疾病的时候,中医疗法很受大家欢迎,采取什么养的方法患者一定要按照自身的症状和一生的建议进行治疗,这样才可以安全康复。 食管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其中西医治疗又分为放疗、化疗、手术及新兴的靶向与基因治疗,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应症,外科手术作为食管癌的根治方法,只适用于早期患者治疗。但是大部分的癌症发现基本都是在晚期。这时候中医治疗应运而生,弥补了西医治疗的缺点,又发挥了中医特色的优势。给广大晚期癌症患者带去了福音。 一、食管癌的手术治疗 手术可以作为早期局部病变的食管癌的治愈方法,对于中晚期有远处转移的食管癌患者已无法达到治愈标准。病理分期是食管癌患者生存最重要的预后因素,对于Ⅰ期食管癌患者手术切除后总的5 年生存率为80-90%,甚至90%以上,肿瘤局部区域达到晚期(Ⅲ和Ⅳ期) 的患者5年生存率则不到15%。此外,积极的外科切除还伴随严重的肺部并发症和较高的病死率。那些Ⅲ期和Ⅳ期、局部晚期的病变,术后仍有高达30% 的可能出现肺部并发症。对于中晚期体质较差的食管癌患者多不采用手术治疗。 二、食管癌的放射线治疗 利用放射线在外科手术前缩减肿瘤大小,或在手术后消灭残留的癌细胞。当肿瘤的大小及位置不适于作手术切除处理时,或患者的其他因素不适于作手术时,放射治疗(放疗)是可取代手术的另一种选择。近年引进了一些新的放疗技术,如“三度空间立体定位顺形放疗”和“强度调控放疗”等,更有针对减少放疗对心脏造成伤害的“4方向照射方式”。 三、食管癌的化学治疗 可结合放射治疗来减小手术前肿瘤的大小,或消灭手术后残存的癌细胞。目前常用的化疗药物有taxol,vinorelbine和gemcitabine等; 此外,近年更引进了不少新药和联合化疗,如irinotecan、针对COX-2的celecoxib、联合docetaxel 和cisplatin作一线治疗。 食管癌的介入治疗食管癌动脉灌注化疗或栓塞是化疗的一种。多适用于中晚食管癌,采用seldinger 穿刺插管至不同部位的动脉,进行区域性灌注化疗,并

食管癌内镜下术前分期

超声内镜在早期食管癌和胃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食管癌、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预后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早癌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因此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由于将内镜和超声融为一体,能够很好地观察消化道管壁层次结构,被认为是判断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最可靠的检查方式,结合细针穿刺抽吸活检(EUS-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EUS-FNA)可以提高对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度,在食管癌、胃癌术前分期方面依然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T分期。TNM分期中,早期食管癌分为T1s期(高度异型增生)、T1a(浸润黏膜肌层)、T1b(浸润黏膜下层)。EUS下早期食管癌的表现特征为:低回声不规则病灶,黏膜及黏膜下层结构紊乱、破坏、增厚、狭窄、不规则等,但黏膜下层结构无中断表现。黏膜层可进一步分为M1(局限于上皮层)、M2(浸润固有层)、M3(浸润黏膜肌层)。黏膜下层也可分为SM1(上1/3),SM2(中1/3)、SM3(下1/3)。Puli等报道称,EUS对食管癌TI分期、T2分期、T3分期、T4分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6%、99.4%; 81.4%、96.3%;91.4%、94.4%;92.4%、97.4%5。EUS对胃癌浸润深度的判断标准具体如下:黏膜内癌( m癌)第1、2层增厚、不规则,回声减低,第3层连续完整;黏膜下层癌( sm

癌)第3层变薄、模糊或变窄,结构尚完整;固有肌层癌( mp 癌)第3层中断,末端肥大而不规整,第4层中有点状高回声,而第5层光滑连续;浆膜层癌( s癌)第3、4层中断,第5层增厚、不规则或中断,回声增强或模糊不清1。Cardoso 等开展的一项Meta分析囊括了22篇相关文献共计2445例胃癌患者结果示:总分期准确率为75%,T1、T2、T3及T4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77%、65%、85%、79%12。EUS主要从淋巴结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等方面判断有无淋巴结转移,当淋巴结短轴长度> 10mm,形状为圆形,回声均匀且中央为低回声,边界清楚时,可初步判断为转移淋巴结,结合细针穿刺活检,能够提高淋巴结诊断的准确度。 对于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EGC主张行内镜下微创治疗,而已有淋巴结转移,或者尚未发现淋巴结转移但风险较高的sm2、sm3癌,以及有远处转移的病变仍首选外科手术治疗11,以ESD为代表的内镜下微创治疗为局部治疗,故必需严格把握其临床适应征。 局限性:肿瘤大小、病理分化程度、操作者水平及经验、超声内镜选择及频率种类等均影响分期的准确性。 近年来,出现了超声弹性成像(EUS-Elastography)、造影增强EUS (CE-EUS)、三维EUS (3D-EUS)等新兴技术,各有其优越性,将进一步提高消化道肿瘤的诊断水平。 综上所述,EUS是唯一可清晰显示胃肠道各层次的无创

食道癌早期的7大征兆

肝癌、肺癌、胃癌是世界3大癌症之首,近几年食道癌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和大多数癌症不太一样,食道癌的发生并不是无声无息的,发病初期常常会有一些轻微的症状,但还是容易被忽视,会发展到中期或晚期,极大增加治疗的难度。专家提醒,食道癌早期有7大征兆,如果长期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食道癌早期的7大征兆 1、吞咽食物时有梗噎感 病情早期,由于病变常表现为局部小范围食管粘膜充血、肿胀、糜烂、表浅层溃疡和小斑块病变,当食物通过时,就会出现吞咽不适或吞咽不顺的感觉。当病情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梗噎感,吞咽干的食物时最明显。 2、咽喉部有干燥感和紧迫感 早期的食道癌病人常感到下咽食物不顺利,并有轻微疼痛,有点儿干燥、发紧的感觉,尤其是在吞咽干的食物时。 3、食管内有异物感 病人有类似如米粒或者蔬菜碎片贴附在食管上的感觉,吞咽不下,即无疼痛也与进食无关,就算不作吞咽动作,也仍有异物存在的感觉。异物感的部位多与食道癌的病变位置相匹配。 4、食物通过缓慢并有停留感 常有食管口变小,食物下咽困难并有停留的感觉。这些症状只出现在下咽食物或水时,进食之后立即消失。 5、胸骨后有闷胀不适感 隐约感到胸部不适,但难以指出不适部位及性质。 6、剑突下疼痛 自感剑突(心脏区胸壁前下端)下为烧灼样刺痛,轻重不等,多出现在下咽食物时,食后减轻或消失。也有的为持续性隐痛,与进食关系不大。 7、胸骨后疼痛

常在咽下食物时胸骨后有轻微疼痛,并能感觉得到疼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质可为烧灼样痛、针刺样痛、牵拉摩擦样痛。尤其是在吞咽热食或有刺激性的食物时,疼痛感最明显。这种症状大多可用药物治疗,暂时获得缓解,但数日或数月后病情又会反复发作,存在较长时间,这很可能是食道癌的早期征兆。

食管癌的免疫治疗新进展(完整版)

食管癌的免疫治疗新进展(完整版) 食管癌是全球发病率第八位的癌症,我国食管癌新发和死亡病例占全球一半以上,食管鳞癌约占我国食管癌的90%,其发生与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晚期食管癌预后很差,5年存活率仅为18.8%。随着近年来免疫治疗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肿瘤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免疫抑制环境,促进肿瘤细胞逃逸。针对PD-1/PD-L1通路的单克隆抗体在恶性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肾癌、膀胱癌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疗效。随着KEYNOTE-181研究结果的公布,确立了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二线治疗晚期食管鳞癌的地位,抗CTLA-4及抗PD-1/PD-L1药物在食管癌中适应证为经一种及以上全身治疗、PD-L1 CPS≥10的复发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因此,免疫治疗有望为晚期食管鳞癌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本文对食管鳞癌的免疫治疗做一综合性描述。 0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机制 T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相互作用,T细胞免疫应答受T细胞中活化信号和抑制信号之间的平衡调节。有研究显示两种免疫应答受体在T细胞上表达,分别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CTLA-4是T细胞表面表达一类共刺激分子,作用是抵抗并抑制CD28,CD28是一种活化的T细胞共刺激受体,从根本上调节T细胞活化的诱导阶段。尽管CD28传导可大大增强T细胞受体信号传导,并导

致T细胞被激活,但CTLA-4抑制CD28的活性,导致肿瘤特异性T细胞失活。抗CTLA-4药物的作用是竞争性地结合CTLA-4受体,解除CD28的抑制,激发肿瘤特异性T细胞活性,进而达到抗肿瘤效果。PD-1是一种来自CD28家族的抑制性受体,其在各种免疫细胞上表达,包括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单核细胞和B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 PD-L1)是目前唯一已知的PD-1配体,据报道,PD-L1配体主要在肿瘤细胞表面和肿瘤微环境中过表达,T细胞膜上的PD-1受体与肿瘤细胞上的PD-L1配体结合,可激活PD-1/PD-L1通路,从而阻止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作用,达到免疫逃逸。因此,使用PD-1/PD-L1的抗体阻断该信号通路,可恢复抗肿瘤T细胞的功能,改善免疫抑制,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 02食管鳞癌的抗CTLA-4治疗 2.1替西木单抗(Tremelimumab) 它是一种抗CTLA-4单克隆IgG2抗体,已在包括恶性黑色素瘤、肝癌、肠癌和恶性间皮瘤在内的多种肿瘤中进行了评估,对晚期胃及食管腺癌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在一项单中心、非随机II期临床试验中报告了替西木单抗治疗胃及食管腺癌的数据。该研究纳入标准为至少接受了一种铂类化学疗法后失败的患者,共有18位患者参加了该研究。受试者每3个月接受一次替西木单抗治疗,并每3个月评估疗效,直到疾病进展。结果显示,1例患者部分缓解(PR),4例患者稳定(SD),其余患者为进展,中位OS为4.8个月,客观缓解率为5%。虽然替西木单抗在具有部分缓解

早期食管癌内镜诊断进展

早期食管癌内镜诊断进展 随着近年来消化内镜新技术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早期食管癌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提高食管癌的生存率。现综述早期食管癌内镜下特点、内镜检查方法,包括色素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电子染色成像技术、荧光内镜、光学相干层析技术、共聚焦内镜、细胞内镜。 标签:食管癌;早期;内镜;诊断 早期食管癌是指在患者的体内,由于癌组织局限在食管黏膜层以内,并且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包括原位癌、黏膜内癌(M癌)、黏膜下癌(SM癌),亦称浅表癌[1]。我国是食管癌病死率比较高的国家之一,早期诊断及治疗与预后密切相关,食管癌在早期诊断治愈的可能性极大,到进展期或者后期治疗的希望不大[2-3]。据李建生的报道早期食管癌在临床上是采用单独手术根治的方法治疗,原位癌患者或重度异型增生的患者在I期和ⅡA期手术治愈率相当高,约80%。但在患者进展期后,患者单独手术治愈率极大的下降,约10%[4]。从早期食管癌到进展期癌的转变过程中,患者可出现一些消化道症状,但并无特异性,故临床医生很难做出早期癌诊断。常规的胃镜检查对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的病变发现率不高,并常导致漏诊。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消化内镜技术不断更新,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本文就近几年早期食管癌内镜的诊断情况做出总结和阐述,并对其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做简单估计。在进行了食管癌的手术之后以及放射治疗后,患者往往会产生疼痛感,这不仅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更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从而造成患者的焦虑感、失望感和恐惧感,因此做好食管癌手术之后对患者疼痛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这样有利于治疗计划的实行,也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通过细心的护理,一方面能更好的达到镇痛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 食管癌发生的早期有三大主要特性:(1)色泽的变化:黏膜会有白色区域和红色区域的两种表现。其中,红色区域主要是以红色为主,一般边界较清晰,黏膜略微粗糙浑浊;白色区域有稍隆起的黏膜白斑,且无光泽。(2)黏膜和血管的变化:相比于正常的食管黏膜,早期食管癌患者的黏膜会增厚,不再呈现出半透明状,黏膜下面的血管模糊,不能透见[5]。(3)形态学的改变:早期食管癌的患者黏膜出现糜烂、斑块、粗糙和结节等不确定性的改变。三种特征的变化为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5]。 1 色素内镜 色素内镜主要是指患者通过采用各种不同的途径,如直接喷洒、注射、口服等途径将色素等染料导入内镜下需要进行观察的黏膜上,从而使患者的正常黏膜颜色与病灶对比更加明显,这样既有助于对病变目标进行活检,也有利于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该方法第一次提出是在于19世纪70年代,由日本著名学者Yamakawa创立的,之后到90年代,临床上对于显色的生物学基础、染料的选择及临床应用价值等方面才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6]。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食管癌前病变的动态病理学观察(1).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食管癌前病变的 动态病理学观察(1) 】目的:探讨预防食管癌的发生和发展的方法。方法:273例可疑食管癌患者经内镜下Lugol液染色,取黏膜不着色区组织进行p53蛋白免疫组化检测,并对p53蛋白表达阳性病灶,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结果:在85处重度不典型增生的黏膜内,p53蛋白阳性34处(40.0%),其中9处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治愈1处(11.1%),好转5处(55.6%),总有效率为60.7%。对照组好转2处(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能有效切除食管癌前病灶,预防食管癌的发生和发展。 【关键词】内镜检查;癌前状态/诊断;蛋白质p53/分析;染色法 我们曾对使用内镜下Lugol碘液染色和p53蛋白检测联合诊断食管早期癌和表浅癌的方法做了连续报道[1~3]。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Lugol氏碘液染色和活组织p53蛋白检测不仅对诊断早期食管癌和判断有异型性改变的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的恶性倾向有帮助,而且对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选择治疗重度不典型增生病灶有指导意义[4,5]。但EMR治疗重度不典型增生病灶的最终疗效如何,国内外文献尚无报道,本研究旨在对这一问题做跟踪性观察和探讨。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选择1999年3月~2001年3月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研究对象:①有吞咽哽噎或异物感,内镜下食管粘膜无明显异常者;②内镜下食管黏膜广泛粗糙者;③内镜下食管黏膜有局限性充血、糜烂、斑块等可疑病灶者。共273例患者,年龄39岁~73岁,平均53.7岁,其中男181例,女92例。 1.2 方法 1.2.1 Lugol碘液的配制:12g碘和24g碘化钾双蒸水稀释至1000mL,4℃冰箱保存待用。 1.2.2 Lugol碘液染色:常规内镜观察后,退至食管,将食管用50mL~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切除治疗的发展与现状

·综述与讲座·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4.09.023 作者单位: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邹文斌、李兆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王贵齐) 通信作者:李兆申,Email :zhsli@https://www.360docs.net/doc/821930095.html,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切除治疗的发展与现状 邹文斌 王贵齐 李兆申 食管癌是全球第6位癌致死疾病,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 8位。亚洲以鳞癌多见,而欧美以腺癌更常见。食管癌为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食管鳞癌病死率在全国恶性肿瘤死亡总数中占22.34%,仅次于胃癌。食管癌的治疗是临床上的一大挑战,大多数食管癌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5年生存率低于10%。食管癌变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多阶段、多步骤的演变过程,因此早期治疗食管癌意义重大。相比外科手术,内镜下切除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具有创伤小、痛苦少和生活质量高的优势。近年来,内镜治疗技术在我国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我国缺乏公认的操作流程、共识意见及指南,在诸多方面存在潜在风险,甚至造成过度医疗及严重并发症。因此,我们就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尤其是发展和现状做一综述,以进一步规范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提高临床疗效。 一、定义 1.早期食管癌:目前国内较为公认的定义指癌浸润局限在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同时无淋巴结转移。既往存在有三种不同意见:(1)类似早期胃癌,即病灶局限在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有或无淋巴结转移;(2)指上皮或黏膜内癌,有或无淋巴结转移;(3)指Dukes'A 期癌,病灶局限于固有肌层,不伴淋巴结转移。在日本,基于第一种定义的黏膜下癌患者预后不佳,因此现在对早期癌的定义仅指可治愈性癌症,1999年以后改为黏膜癌不伴转移。 2.表浅性食管癌:表浅性食管癌是指癌浸润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有或无淋巴结转移。 3.食管癌前病变:流行病学调查认为Barrett's 食管是腺癌的癌前病变。而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癌前病变则是食管鳞状上皮细胞异型增生,其组织学定义为:细胞核不典型增生(细胞核扩大,多形性和染色过深),细胞正常极性消失,异 常组织成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指南,建议不再使用“异型增生”这一术语,现在使用“上皮不典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替代。上皮内瘤变根据细胞核不典型增生的程度和上皮累及的深度,分为两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 )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 )。部分中国病理学家主张将食管鳞状上皮内不典型增生分为三型:上皮内不典型增生不超 过上皮全层的下1/3,为轻度不典型增生;不超过上皮全层的下2/3, 为中度不典型增生;累及上皮全层,为重度不典型增生。LGIN 包括轻度及中度不典型增生,HGIN 包括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 食管鳞状细胞癌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是由轻度不典型增生逐步发展为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癌及中晚期癌的过程,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3.5年的癌变率分别为5%、26%及65%。同一组队列观察13.5年的结果表明,重度与原位癌的癌变率为75%左右,轻、中度不典型增 生的13.5年癌变率分别为25%和50%左右[1] 。 二、内镜下常用切除技术 1.EMR :EMR 是一种用来切除消化道浅层(黏膜层和黏 膜下)无蒂或平坦型肿瘤的内镜技术,具有诊断和治疗双重 功能,主要用于切除<2cm 的病灶或者对更大病灶进行分片切除。常见的辅助技术包括:注射、透明帽和套扎。操作前,对病灶边界进行表面标记。注射辅助EMR ,又称为“盐水辅助”息肉切除术,常用于治疗结肠大块平坦型息肉。EMR 进一步分为“注射-切除”法(经单通道内镜使用电凝圈 套)和“注射-抬举-切除”法(双通道:抓钳抬高病灶,另一通道进入圈套)。此外,尚有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endoscopic multi-band mucosectomy ,EMBM ),其应用改良的静脉曲张圈套器完成,可连续切除多次,无需预先黏膜下注射;以及分片黏膜切除术等。各技术原则基本相同,多是先进行注射将黏膜下层与固有肌层分离,然后切除局部隆起的黏膜病灶。目前最常用的是透明帽法和EMBM 法。 透明帽EMR 操作步骤:按常规内镜检查进行准备,先全面观察食管情况,然后进行碘染色,明确病变距离和位置。在已确定病变部位周围1~2mm 外进行电凝标记,分别距病变远/近端1~2cm 处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盐水,确定病变处黏膜下组织与固有肌层充分分离。安装透明帽后再次进镜,圈套器放置于透明帽内,通过负压吸引将病变组织吸入透明帽内,收紧圈套器通电切除黏膜,将切除的黏膜组织吸入透明帽内随内镜退出。检查病变是否切除完整。再进镜观察食管黏膜切除后创面有无出血、穿孔等,染色后观察是否有残留。若残留较多,按上述步骤再次黏膜切除或黏膜下剥离。若仅有少量残留,可应用APC 治疗。切除后,除术前有反酸病史,术后均无需服用制酸剂。术后应用抗生素3d ,禁食3d ,1周后即可恢复正常饮食及工作。黏膜切除术后创面的愈合:黏膜切除直径小于3cm 者,2周后溃疡表面全部由鳞状上皮覆盖,4周完全愈合,形成疤痕;直径大于

食管癌治疗现状及精准医学时代展望解析

四专题综论四食管癌治疗现状及精准医学时代展望 郭晓彤一赫捷 100021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 通信作者:赫捷,Email:hejie@cicams.ac.cn DOI:10.3760/cma.j.issn.0253?3766.2016.09.001 ?摘要?一食管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三中国是食管癌高发区,无论发病人数和死 亡人数均占全世界一半以上三欧美国家食管癌的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而中国以鳞癌为主,两者有着 不同的发病机制和生物学特性,因此诊治方法也不尽相同三尽管中国在食管癌的早期诊断二外科手术 及综合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其远期疗效长期处于平台期,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平 均5年生存率徘徊在30%左右,仍然存在地区间和医院间诊治设备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三本文 就国内外食管癌治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精准医学时代食管癌临床治疗的发 展方向三 ?主题词?一食管肿瘤;一治疗;一精准医学;一发展 Currentstatusandprospectoftreatmentforesophagealcancerintheeraofprecisionmedicine一Guo Xiaotong,HeJie DepartmentofThoracicSurgicalOncology,NationalCancerCenter/CancerHospital,ChineseAcademyof MedicalSciencesand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Beijing100021,China(GuoXT,HeJ) Correspondingauthor:HeJie,Email:hejie@cicams.ac.cn ?Abstract?一Esophagealcancer(EC)isoneofthemostcommonmalignanttumorsaroundtheworld andhasahighincidenceinChina.ChineseECpatientsaccountformorethan50%intheworld.The pathologicalsubtypeofECshowsageographicdistribution.Adenocarcinomaisthemainpathologicaltypein westerncountries,whilesquamouscellcarcinomaisthedominantsubtypeinChina.Thusspecificdiagnosis andtreatmentofECareneededforChinesepatients.Althoughearlydiagnosis,progressinsurgeryand comprehensivetreatmentofEChavemaderemarkableachievementsinChinainrecentyears,yetthe prognosisforresectableECpatientsremainspoor,witha5?yearsurvivalof30%.Inaddition,asthelevelof treatmentvariessignificantlyindifferentregionsandcentersaroundChina,thecurrentstatusoftreatmentfor ECneedsfurtherimprovement.ThisarticlereviewstheadvancesinthetreatmentforECinrecentyears, analyzesthepresentproblems,andexplorestheperspectiveoftheprogressinesophagealcancertreatmentin theeraofprecisionmedicine. ?Subjectwords?一Esophagealneoplasms;一Treatment;一Precisionmedicine;一Development 一一食管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8位和第6位三尽管近些年来中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1],但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仍占全世界一半以上,每年超过20万人死于食管癌三近30年来,我国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二外科手术和综合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其远期疗效长期处于平台期,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平均5年生存率徘徊在30%左右三此外,还存在地区间和医院间诊治设备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三 一二食管癌治疗现状 1.早期食管癌的内镜治疗:内镜下治疗是局限性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可分为破坏性治疗和切除性治疗,前者包括氩离子凝固术二 高频电消融二微波消融二激光消融二射频消融二冷冻消 融和光动力治疗等方法,后者包括内镜黏膜切除术 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等三在我国一些大的肿瘤中心 或食管癌高发区,内镜治疗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良 好的治疗效果[2],但仍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三2.外科治疗:1个多世纪以来,根治性手术切除始终是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法,食管癌外科治疗从 手术入路二淋巴结清扫范围二食管替代器官二吻合方 式二微创技术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三从1940年吴英 恺教授成功开展第1例食管癌切除术以来,食管癌 外科治疗在国内的发展历史已有70余年三1994 2009年间几项大样本的研究结果显示,手术治疗食

食管癌治疗指南

食管癌诊治进展 食管癌是常见恶性肿瘤,在世界恶性肿瘤中位居第6位。我国是食道癌高发国家,其死亡率位居第4位(17.38/10万)。河南的林县和我省的潮汕地区是食道癌高发区。1913年Torek首次报道成功切除下段食管癌,患者术后遗留一人工外置管。1938年Marshall和Adams完成第一例食管癌切除胸内食管-胃直接吻合术。1940年吴英恺教授完成了我国第一例食管癌切除,开创了我国食管外科的历史。目前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只有30%左右,主要原因是患者就诊时70-80%为中晚期,只有少数为早期患者。随着近年早期诊断率的不断提高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的进展,食管癌的生存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一、病因:食管癌尚无1个被普遍接受的发病原因。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因果关系,综合作用促成其发生。主要与亚硝胺类化合物、饮食习惯、霉菌等因素有关。 二、临床表现: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只是吞咽粗硬食物时有不同程度的自觉症状,包括咽下食物梗噎感,胸骨后疼痛或咽下痛,吞咽时食物停滞感或异物感,症状时轻时重。中期有食道癌的典型症状:进行性吞咽困难。可有吞咽时胸骨后疼痛和吐黏液样痰。晚期主要是转移引起的压迫症状和消耗引起的恶液质表现。 三、食管癌的分段及分期 1、食道癌的病变部位分段标准(UICC,1997): 颈段:自食管入口或环状软骨下缘起至胸骨柄上缘平面,距上门齿约18cm。 胸段分上、中、下三段: 胸上段:自胸骨柄上缘平面至气管分叉平面,距上门齿约24cm; 胸中段:自气管分叉平面至食管胃交接部全长的上半,其下界约距门齿32cm; 胸下段:自气管分叉至食管胃交接部全长的下半,其下界约距上门齿40cm.。 胸下段亦包括食管腹段。 跨段病变应以病变中点归段,如上下段长度相等,则归上面一段。 2.食道癌的TNM国际分期(UICC,1997) 1)原发肿瘤(T)分期 TX 原发肿瘤不能评估 TO 无原发肿瘤证据 Tis 原位癌 T1 肿瘤侵及粘膜固有层或粘膜下层 T2 肿瘤侵及肌层 T3 肿瘤侵及外膜 T4 肿瘤侵及邻近结构(器官) 2)域淋巴结(N)分期 NX 区域淋巴结不能评估 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 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食管癌的区域淋巴结定义: 颈段食管癌:颈部淋巴结,包括锁骨上淋巴结。 胸段食道癌:纵隔及胃周淋巴结,不包括腹腔动脉旁淋巴结。 3)处转移(M)分期

早期食管癌筛查与精查(全文)

早期食管癌筛查与精查(全文) 我国食管癌发病和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20世纪50年代以来,食管癌筛查和早诊早治一直受到国家卫生部门的重视。在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已初见成效。在非高发区,开展大规模人群普查并不符合我国国情,提高各级医疗机构肿瘤机会性筛查的检出率是现阶段较为可行的策略。 (一)筛查对象 根据我国国情、食管癌危险因素及流行病学特征,符合下列第(1)条和(2)~(6)条中任一条者应列为食管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1)年龄超过40岁;(2)来自食管癌高发区;(3)有上消化道症状;(4)有食管癌家族史;(5)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者;(6)具有食管癌的其他高危因素(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 (二)筛查方法 内镜及病理活检是目前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金标准。内镜下可直观地观察食管黏膜改变,评估癌肿状态, 拍摄或录制病变影像资料,并可通过染色、放大等方法评估病灶性质、部位、边界和范围,一步到位地完成筛查和早期诊断。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加指示性活检的组合操作技术已成为我国

现阶段最实用有效的筛查方法[55]。电子染色内镜等内镜新技术在早期食管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尚处评估阶段,既往使用的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56]和上消化道钡餐等筛查方法因诊断效能及接受度等问题,已基本被淘汰,不做推荐。早期食管癌内镜筛查流程见图5。 内镜精查 (一)检查前准备 1. 检查前患者应禁食≥6 h,禁水>2 h,有梗阻或者不全梗阻症状的患者应延长禁食、禁水时间。 2. 检查前应取得知情同意,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嘱其平静呼吸、不要吞咽唾液,避免不必要的恶心反应。 3. 检查前10~20 min可给予患者黏液祛除剂(如链酶蛋白酶)及祛泡剂(如西甲硅油)口服,以清除上消化道内黏液与气泡,改善视野,提高微小病变的检出率。

食管癌的解剖与治疗策略

食管癌的解剖与治疗策略 【摘要】目的比较食管中上段癌和下段癌手术或放疗后患者临床预后情况,寻找更有效地食管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120例确诊为食管癌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手术治疗组和放射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后临床预后情况,以1年无复发或转移作为评估临床预后的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1年无复发或转移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口〕0.05)。中上段食管癌放疗组因血行转移和琳巴道转移治疗失败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手术组,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口〕0.05)。下段食管癌手术组因血行转移和琳巴道转移治疗失败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放疗组,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口〕位05)。说明不同解剖位置的食管癌,手术或放疗的临床预后存在差异。结论根据食管癌解剖位置的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关键词】食管癌解剖;手术;放疗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消化道肿瘤之一,尤其在太行山沿线多发,如河南林县,早年卫生部曾多次组织科技攻关,但时至今日对其发病原因仍不清楚,有关研究显示与过热饮食、腌制食品、水质缺硒等有关,目前仍为该地区高发肿瘤之一。对于其治疗,目前仍以手术、放疗为主,由于吻合器的应用以及适形放疗的推广,多数食管癌癌患者都能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依食管癌解剖位置的不同,采取何种治疗策略较优,本人经过对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共计120例食管癌患者治疗策略的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食管癌120例,男性84例,女性36例,年龄在46一70岁之间,全部经胃镜病理确诊为食管鳞癌,无远隔转移,其中食管中上段癌96例,食管下段癌24例,所选患者均无其他严重疾病。随机分为手术组62例和放疗组58例。 1.2方法 手术组采取常规食管癌根治术,放疗组采取常规分割根治性放疗,以1年无复发或转移作为评估临床预后的指标。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巧.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脸验,计数资料采用才检验,以尸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食管癌手术组和放疗组1年无复发或转移率分别是75.3%和80.6%(尸0.68),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伊0.05)。中上段食管癌放疗组因血行转移和淋巴道转移治疗失败的发生率27.8%,明显低于手术组57.3%(尸0.002),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伊0.05)。下段食管癌手术组因血行转移和淋巴道转移治疗失败的发生率是16.3%,明显低于放疗组45.3%(尸0.003),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伊0.05)。 3讨论 食管癌由于其解剖位置的关系,其血液供应、淋巴引流、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明显不同。食管上1/3段的血供来源于双侧甲状颈干分出的甲状腺下动脉,静脉回流通过甲状腺下静脉,颈段食管的淋巴引流到沿颈内静脉分布的淋巴结以及气管旁淋巴结比4]。食管中段的血供来自胸主动脉的几个直接分支,静脉回流沿表面静脉丛到左侧的半奇静脉和右侧的奇静脉,二者再汇人上腔静脉,淋巴引流到气管支气管和后纵隔淋巴结。食管下1/3段的血供来自胃左动脉的分支,食管下段的静脉为胃左静脉的属支,胃左静脉回流到门静脉,后者通过肝循环进人下腔静脉,食管下段的淋巴引流到伴随胃左血管的淋巴结和腹腔淋巴结。食管癌过去多以手术治疗为主,但经过临床实践表明,食管中上段癌手术创伤大、难度高,术后并发症多,而且容易出现颈部和锁骨上转移。本研究表明,食管中上段癌应以放疗为主,尤其是体质较差或不愿手术者。凡患者全身状况中等、能进食半流质或顺利进食流质食物、无远处转移、无锁骨上

早期食管癌诊疗新进展

?专家笔谈?早期食管癌诊疗新进展 张志庸 一、早期食管癌解剖定义 早期食管癌包括食管原位癌、最早浸润癌和早期浸润癌三种类型。原位癌系癌细胞位于食管黏膜上皮层内,多局限于食管上皮腺导管基底膜以内。最早浸润癌又称为黏膜内癌,系少数原位癌的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呈条索状或雨滴状侵入黏膜固有膜内,或虽累及固有膜但是未穿透黏膜肌层,此型浸润范围小,肉眼难辨。早期浸润癌又称黏膜下癌,癌细胞穿透黏膜肌层,侵入黏膜下层,但尚未累及食管肌层,此型病变范围较广,浸润癌周围常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 二、食管癌发生机制和形成过程 对于食管癌是如何发生的,既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某些诱发因素方面,例如亚硝胺类化合物,饮食习惯和营养失衡,饮酒和吸烟,生物因素(真菌、病毒)以及食管原有疾病等。但食管癌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长期过程,它的发生除了受上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之外,更与其本身的基因改变相关。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基因分子的改变与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有相应关系。与食管癌相关的基因有两类: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对食管癌及癌旁组织的研究发现,有许多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食管内有不正常表达和扩增,有些与癌的生物学和临床行为有关,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c唱erbB2基因、CyclinD1和HER唱1等。抑癌基因可抑制细胞过度生长、繁殖,从而遏制肿瘤形成。此类基因缺失或变异,使其功能丧失,导致肿瘤形成。目前所知的与食管癌相关的抑癌基因有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histidinetriad,FHIT)基因、P16基因、P14基因和P53基因。 研究人员经过长期的努力,对食管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已基本了解。目前较为明确的观点认为,在原位癌和促癌因素长期作用下,食管黏膜上皮经历了一系列发生和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包括食管黏膜上皮基底细胞单纯性增生,轻度、中度和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浸润癌,最终发展为浸润癌。单纯性增生指食管鳞状上皮的厚度超过正常,但细胞本身无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时鳞状细胞的 作者单位: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 Email:zhangzhiyong1941@yahoo.com.c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