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食管癌内镜诊断进展

早期食管癌内镜诊断进展
早期食管癌内镜诊断进展

食管癌诊疗规范

食管癌诊疗规范 (征求意见稿) 2010年8月 前言 本规范的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为强制性,其余为推荐性。 附录A、B、C、D、E是规范性附录,附录F、G是资料性附录。 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赫捷、牟巨伟、雷文东、邵康、黄镜、惠周光、周纯武、王铸、吕宁、王贵齐、张月明

目录 (一)诊断依据 (3) (二)诊断 (5) (三)食管癌的分类和分期 (6) (四)鉴别诊断 (8) (一)治疗原则 (9) (二)手术治疗 (9) (三)放射治疗 (11) (四)化学治疗 (12) (五)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原则 (12) (六)食管癌分期治疗模式 (13)

附录C病人状况评分 (20) 附录D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疗效判定标准 (21) 附录E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和急性食管炎分级标准 (23) 附录F食管癌的分期(UICC 2002) (24)

一、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食管癌的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具备相应资质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一)食管癌 esophageal cancer 从下咽到食管胃结合部之间食管上皮来源的癌。 1.食管鳞状细胞癌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食管鳞状细胞分化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2.食管腺癌 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主要起源于食管下1/3的Barrett粘膜的腺管状分化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偶尔起源于上段食管的异位胃粘膜,或粘膜和粘膜下腺体。 (二)早期食管癌 early stage esophageal cancer 指局限于食管粘膜和粘膜下层的肿瘤,不伴淋巴结转移,包括原位癌、粘膜内癌和粘膜下癌。 (三)Barrett食管 Barrett esophagus 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代替。 (四)食管的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 癌前疾病包括慢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炎、食管白斑症、食管憩室、食管失弛缓症、食管管型、返流性食管炎和食管良性狭窄。 癌前病变指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不典型增生。

食管癌内镜诊断

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武育卫1彭贵勇2胡文华1高春芳1郭先科1房殿春2 1.解放军150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河南洛阳4710312.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消化病研究所 目的 探讨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超声内镜诊断价值及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61例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行超声内镜检查探测病变浸润深度,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EMR),位于黏膜下层的食管早期癌行外科手术治疗。EMR术28例,外科手术33例。比较超声内镜和术后病理判断病变浸润深度。结果超声内镜判断食管黏膜内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94. 1% (48/51)、98.0%( 48/49);黏膜下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80.0% (8/10)、72.7% (8/11);鉴别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浸润深度准确率为91.8%(56/61)。28例EMR术后病理:14例食管早期癌和12例食管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完全切除,完全切除成功率为92.9%( 26/28),观察3~ 45个月无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能较准确鉴别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浸润深度,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方法。 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超声内镜;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R735.1A1006 - 5709 ( 2011 ) 09 - 0785 -042011-03-26 Diagnostic value of endoscopic ultrasounography and therapic value of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in early esophageal cancer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  WU YuweiPENG GuiyongHU WenhuaGAO ChunfangGUO XiankeFANG Dianchun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三章 食管癌

第三章食管癌 食管癌(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是原发于食管的恶性肿瘤,以鳞状卜皮癌多见。临床上以进行性吞咽困难为其最典型的症状。 【流行病学】 本病是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国是世界上食管癌的高发国家,也是世界上食管癌高死亡率的国家之一,年平均死亡率为1.3~90.9/10万,而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为2.7~110.6/10万。本病的流行病学有以下特点:①地区性分布,如在我国北方发病率可达130/10万,而美国仅为5/10万;而且在同一省的不同地区存在迥然不同的发病情况,高发与低发区之间的发病率相差数十倍到二、三百倍;②男性高于女性,其比例为1.3~3:1; ③中老年易患,我国80%的患者发病在50岁以后,高发地区人群发病和死亡比低发地区提前10年。 【病因】 食管癌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食管癌的发生与该地区的生活条件、饮食习惯、存在强致癌物、缺乏一些抗癌因素及有遗传易感性等有关。 (一)亚硝胺类化合物和真菌毒素 1.亚硝胺是被公认的化学致癌物,其前体包括硝酸盐、亚硝酸盐、二级或三级胺等,在高发区的粮食和饮水中,其含量显著增高,且与当地食管癌和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的患病率呈正相关。国内已成功用甲苄亚硝胺诱发大鼠的食管癌,并证实亚硝胺能诱发人食管鳞状上皮癌。 2.真菌毒素的致癌作用各种霉变食物能产生致癌物质。镰刀菌、白地霉菌、黄曲霉菌和黑曲霉菌等真菌不但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并能增加二级胺的含量,促进亚硝胺的合成。霉菌与亚硝胺协同致癌。 (二)饮食刺激与食管慢性刺激

一般认为食物粗糙、进食过烫,咀嚼槟榔或烟丝等习惯,造成对食管黏膜的慢性理化刺激,可致局限性或弥漫性上皮增生,形成食管癌的癌前病变。慢性食管疾病如腐蚀性食管灼伤和狭窄、胃食管反流病、贲门失弛缓症或食管憩室等患者食管癌发生率增高,可能是由于食管内容物滞留而致慢性刺激所致。 (三)营养因素 饮食缺乏动物蛋白、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的维生素A、B2和C缺乏,是食管癌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食物、饮水和土壤内的元素钼、硼、锌、镁和铁含量较低,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间接相关。 (四)遗传因素 食管癌的发病常表现家族性聚集现象。在我国高发地区,本病有阳性家族史者达25%~50%,其中父系最高,母系次之,旁系最低。食管癌高发家族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较高,可能是决定高发区食管癌易感性的遗传因素。调查还发现林县高发区居民迁至他县后,食管癌发病率与死亡率仍保持较高水平。这些现象说明遗传与食管癌有一定的关系。 (五)癌基因 环境和遗传等多因素引起食管癌的发生,其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目前认为是癌基因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的基因变化所致,研究已证实的有R b、P53等抑癌基凶失活,以及环境等多因素使原癌基因H—ras、C-myc和hsl-1等激活有关。 (六)人乳头状病毒 一些研究发现食管上皮增生与乳头状病毒感染有关,食管上皮增生则与食管癌有一定关系。但两者确切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病理】 食管癌的病变部位以中段居多,下段次之,上段最少。部分胃贲门癌延伸

食道癌早期的7大征兆

肝癌、肺癌、胃癌是世界3大癌症之首,近几年食道癌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和大多数癌症不太一样,食道癌的发生并不是无声无息的,发病初期常常会有一些轻微的症状,但还是容易被忽视,会发展到中期或晚期,极大增加治疗的难度。专家提醒,食道癌早期有7大征兆,如果长期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食道癌早期的7大征兆 1、吞咽食物时有梗噎感 病情早期,由于病变常表现为局部小范围食管粘膜充血、肿胀、糜烂、表浅层溃疡和小斑块病变,当食物通过时,就会出现吞咽不适或吞咽不顺的感觉。当病情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梗噎感,吞咽干的食物时最明显。 2、咽喉部有干燥感和紧迫感 早期的食道癌病人常感到下咽食物不顺利,并有轻微疼痛,有点儿干燥、发紧的感觉,尤其是在吞咽干的食物时。 3、食管内有异物感 病人有类似如米粒或者蔬菜碎片贴附在食管上的感觉,吞咽不下,即无疼痛也与进食无关,就算不作吞咽动作,也仍有异物存在的感觉。异物感的部位多与食道癌的病变位置相匹配。 4、食物通过缓慢并有停留感 常有食管口变小,食物下咽困难并有停留的感觉。这些症状只出现在下咽食物或水时,进食之后立即消失。 5、胸骨后有闷胀不适感 隐约感到胸部不适,但难以指出不适部位及性质。 6、剑突下疼痛 自感剑突(心脏区胸壁前下端)下为烧灼样刺痛,轻重不等,多出现在下咽食物时,食后减轻或消失。也有的为持续性隐痛,与进食关系不大。 7、胸骨后疼痛

常在咽下食物时胸骨后有轻微疼痛,并能感觉得到疼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质可为烧灼样痛、针刺样痛、牵拉摩擦样痛。尤其是在吞咽热食或有刺激性的食物时,疼痛感最明显。这种症状大多可用药物治疗,暂时获得缓解,但数日或数月后病情又会反复发作,存在较长时间,这很可能是食道癌的早期征兆。

早期食管癌内镜诊断进展

早期食管癌内镜诊断进展 随着近年来消化内镜新技术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早期食管癌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提高食管癌的生存率。现综述早期食管癌内镜下特点、内镜检查方法,包括色素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电子染色成像技术、荧光内镜、光学相干层析技术、共聚焦内镜、细胞内镜。 标签:食管癌;早期;内镜;诊断 早期食管癌是指在患者的体内,由于癌组织局限在食管黏膜层以内,并且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包括原位癌、黏膜内癌(M癌)、黏膜下癌(SM癌),亦称浅表癌[1]。我国是食管癌病死率比较高的国家之一,早期诊断及治疗与预后密切相关,食管癌在早期诊断治愈的可能性极大,到进展期或者后期治疗的希望不大[2-3]。据李建生的报道早期食管癌在临床上是采用单独手术根治的方法治疗,原位癌患者或重度异型增生的患者在I期和ⅡA期手术治愈率相当高,约80%。但在患者进展期后,患者单独手术治愈率极大的下降,约10%[4]。从早期食管癌到进展期癌的转变过程中,患者可出现一些消化道症状,但并无特异性,故临床医生很难做出早期癌诊断。常规的胃镜检查对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的病变发现率不高,并常导致漏诊。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消化内镜技术不断更新,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本文就近几年早期食管癌内镜的诊断情况做出总结和阐述,并对其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做简单估计。在进行了食管癌的手术之后以及放射治疗后,患者往往会产生疼痛感,这不仅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更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从而造成患者的焦虑感、失望感和恐惧感,因此做好食管癌手术之后对患者疼痛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这样有利于治疗计划的实行,也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通过细心的护理,一方面能更好的达到镇痛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 食管癌发生的早期有三大主要特性:(1)色泽的变化:黏膜会有白色区域和红色区域的两种表现。其中,红色区域主要是以红色为主,一般边界较清晰,黏膜略微粗糙浑浊;白色区域有稍隆起的黏膜白斑,且无光泽。(2)黏膜和血管的变化:相比于正常的食管黏膜,早期食管癌患者的黏膜会增厚,不再呈现出半透明状,黏膜下面的血管模糊,不能透见[5]。(3)形态学的改变:早期食管癌的患者黏膜出现糜烂、斑块、粗糙和结节等不确定性的改变。三种特征的变化为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5]。 1 色素内镜 色素内镜主要是指患者通过采用各种不同的途径,如直接喷洒、注射、口服等途径将色素等染料导入内镜下需要进行观察的黏膜上,从而使患者的正常黏膜颜色与病灶对比更加明显,这样既有助于对病变目标进行活检,也有利于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该方法第一次提出是在于19世纪70年代,由日本著名学者Yamakawa创立的,之后到90年代,临床上对于显色的生物学基础、染料的选择及临床应用价值等方面才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6]。

食管癌的诊断方法都有哪些

食管癌是我国癌肿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致命性较高,癌肿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能降低死亡率,而食管癌诊断对于提高患者治愈率、生存率又有着重大的意义。那么临床上食管癌的诊断放有哪些呢? 食管癌早期症状常不明显,但在吞咽粗硬食物时可能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感觉,包括咽下食物梗噎感,胸骨后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摩擦样疼痛。这些症状往往很难引起患者的重视,很多患者都是在有了明显的症状才去就医的,确诊的时候已经是晚期,增加治疗难度,愈后较差,因此早期诊断对治疗食管癌有重要的意义。 1、食管内镜超声检查:食管内超声内镜检查逐渐应用于临床。其优点是可以比较精确测定病变在食管壁内浸润的深度;可以测量出壁外异常肿大淋巴结;可以比较容易地区别病变在食管的壁部位,这是诊断食道癌可运用的方法。 2、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该方法简便,受检查痛苦小,假阳性率低,经过实践证明在食管癌高发区进行大面积普查切实可行,总的阳性率可达90%以上,是食管癌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 3、纤维内窥镜检查:纤维光学镜逐步取代金属硬管镜,由于其可弯曲,照明好,视觉广,安全准确,已成为检查上消化道疾病(食管癌、胃癌等)常规的临床诊断、术后随访、疗效观察的可靠方法。在早期食管癌中,纤维内窥镜的检出率可达85%以上。 4、X线钡餐造影:该方法除极早期食管癌不易显示外,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充分调好钡剂,令病人分次小口吞咽,多方位仔细观察和气钡双重造影,大多能发现食管黏膜增粗、迂曲或虚线状中断;或食管边缘发毛;或小的充盈缺损;或小的龛影;或局限性管壁发僵;或有钡滞留等较早癌的征像,对此看来诊断食道癌也可运用这种方法。 5、胸部CT扫描;在诊断食管癌中的作用众说不一,但对食管癌的分期、切除可能的判断、预后的估计有帮助。 食管癌早期诊断早期发现治疗有很大的意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同时当患者出现一周左右的吞咽食物的梗阻感,或是明显的消瘦等情况时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检查治疗。 在临床上,食管癌由于其早期症状不明显,且人们对早期症状的疏忽,大部分食管癌患者在发现的时候都是中晚期,愈后较差。多需要采用综合性的治疗手段,如手术联合放化疗,手术联合中医药治疗等,可提高疗效,使食管癌患者症状缓解,存活期延长。 在食管癌的治疗中,中医药以独特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辅助手术可大大降低复发转移的几率,修复受损的机体,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用在放化疗中,能起到增效减毒的毒作用,对于不适合手术,放化疗不耐受的患者,单独采用中医治疗也能起到延长患者生命,减少痛苦的作用。如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的中医三联平衡疗法,受到很多患者的好评。 以上是给大家介绍的食管癌的诊断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食管癌恶性程度比较高,近几年发病率居高不下,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生活中大家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了不适症状,及时到正规的医院检查诊治,减少食管癌的对人们的伤害。如果还有食管癌治疗方面的问题,可以留言咨询。

食管癌诊治指南(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食管癌诊治指南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食管癌的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地市级、县级具备相应资质的医疗机构(二级)及其医务人员对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2.1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 从下咽到食管胃结合部之间食管上皮来源的癌。 2.1.1食管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食管鳞状细胞分化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2.1.2食管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主要起源于食管下1/3的Barrett粘膜的腺管状分化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偶尔起源于上段食管的异位胃粘膜,或粘膜和粘膜下腺体。 2.2早期食管癌early stage esophageal cancer 指局限于食管粘膜和粘膜下层的肿瘤,不伴淋巴结转移,包括原位癌、粘膜内癌和粘膜下癌。 2.3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 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代替。 2.4食管的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 癌前疾病包括慢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炎、食管白斑症、食管憩室、食管失弛缓症、返流性食管炎和食管良性狭窄。 癌前病变指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不典型增生。 3 规范化诊治流程 3.1食管癌诊断与治疗的一般流程

图1 食管癌规范化诊疗流程 4诊断依据 4.1高危因素 食管癌高发区, 年龄在40岁以上,有肿瘤家族史或者有食管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者是食管癌的高危人群。 4.2症状 吞咽食物时有哽噎感、异物感、胸骨后疼痛,或明显的吞咽困难等,考虑有食管癌的可能,应进一步检查。 吞咽食物时有哽噎感、异物感、胸骨后疼痛一般是早期食管癌的症状,而出现明显的吞咽困难一般提示食管病变为进展期。 临床诊断为食管癌的病人出现胸痛、咳嗽、发热等,应考虑有食管穿孔的可能。 4.3体征 4.3.1大多数食管癌病人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4.3.2临床诊断为食管癌的病人近期出现头痛、恶心或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骨痛,肝肿大,皮下结节,颈部淋巴结肿大等提示远处转移的可能。 4.4 辅助检查 4.4.1血液生化检查: 对于食管癌,目前无特异性血液生化检查。食管癌病人血液

早期食管癌筛查与精查(全文)

早期食管癌筛查与精查(全文) 我国食管癌发病和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20世纪50年代以来,食管癌筛查和早诊早治一直受到国家卫生部门的重视。在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已初见成效。在非高发区,开展大规模人群普查并不符合我国国情,提高各级医疗机构肿瘤机会性筛查的检出率是现阶段较为可行的策略。 (一)筛查对象 根据我国国情、食管癌危险因素及流行病学特征,符合下列第(1)条和(2)~(6)条中任一条者应列为食管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1)年龄超过40岁;(2)来自食管癌高发区;(3)有上消化道症状;(4)有食管癌家族史;(5)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者;(6)具有食管癌的其他高危因素(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 (二)筛查方法 内镜及病理活检是目前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金标准。内镜下可直观地观察食管黏膜改变,评估癌肿状态, 拍摄或录制病变影像资料,并可通过染色、放大等方法评估病灶性质、部位、边界和范围,一步到位地完成筛查和早期诊断。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加指示性活检的组合操作技术已成为我国

现阶段最实用有效的筛查方法[55]。电子染色内镜等内镜新技术在早期食管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尚处评估阶段,既往使用的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56]和上消化道钡餐等筛查方法因诊断效能及接受度等问题,已基本被淘汰,不做推荐。早期食管癌内镜筛查流程见图5。 内镜精查 (一)检查前准备 1. 检查前患者应禁食≥6 h,禁水>2 h,有梗阻或者不全梗阻症状的患者应延长禁食、禁水时间。 2. 检查前应取得知情同意,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嘱其平静呼吸、不要吞咽唾液,避免不必要的恶心反应。 3. 检查前10~20 min可给予患者黏液祛除剂(如链酶蛋白酶)及祛泡剂(如西甲硅油)口服,以清除上消化道内黏液与气泡,改善视野,提高微小病变的检出率。

食道炎和食道癌的早期症状

食道炎的早期症状 食管炎的早期症状一 食道炎其症状主要是以吞咽疼痛、困难、心口灼热及胸骨后疼痛居多,当食道炎严重时可引起食道痉挛及食道狭窄。当食道下端因发炎导致粘膜变性继而长出胃的柱状上皮细胞时叫做巴洛氏食道,此为食道癌之前身,必须长期追踪其变化。一般食道炎之出血较轻微,但也可能引起吐血或解沥青便。 食管炎的早期症状二 正常情况下,胃酸是不会反流到食道的,食道下半段有一处高压区,阻挡胃酸向食道反流,如果贲门因故变松,高压区的压力会下降甚至消失,胃酸、胆汁就会反流到食道,对食道粘膜刺激强烈,引发食道炎。餐后平躺,进食过量,甜食或油腻食物吃得太多都会引起胃里的东西向食道反流。 食管炎的早期症状三 当感到“烧心“,或“心口疼“,喝热水或吃刺激性食物时胸骨后痛感明显,都是食道炎的症状。还有吞咽食物感到发噎,是由于食道水肿,食道内变窄或食道壁因炎症刺激而发生痉挛性收缩所致。食道炎应及时诊治,不然会恶化以至于发生食道粘膜溃疡,还会呕血或便血。 早期食管癌病人的症状 虽然早期食管癌病人的症状表现极不明显,但河南现代医学研究院医院食管癌专家还是指出,症状表现不明显不代表没有症状表现,下面我给你介绍一些相关症状。 早期症状一、食管癌症状之咽下梗噎感最多见,可自选消失和复发,不影响进食。常在病人情绪波动时发生,所以易被误认为功能性症状。 早期症状二、胸骨后和剑突下疼痛较多见。咽下食物时有胸骨后或剑突下痛,其性质可呈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样,以咽下粗糙、灼热或有刺激性食物为著。初时呈间歇性,当癌肿侵及附近组织或有穿透时,就可有剧烈而持续的疼痛。疼痛部位常不完全与食管内病变部位一致。疼痛多可被解痉剂暂时缓解。 早期症状三、食物滞留感染和异物感咽下食物或饮水时,有食物下行缓慢并滞留的感觉,以及胸骨后紧缩感或食物粘附于食管壁等感觉,食毕消失。症状发生的部位多与食管内病变部位一致。 早期症状四、少数病人可有胸骨后闷胀不适、前痛和喛气等症状。中医药可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预防转移复发,减轻化疗的副作用,提升白细胞,增强病人的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食管癌专家建议,食管癌高危人群要定期的到医院参加体检,以便早期发现食管癌。

食道癌的早期症状

食道癌的早期症状 据济南癌症网记载,食道癌是位于食管鳞状上皮或者腺上皮发生的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恶性病变。食道癌的发展一般要经过上皮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等几个阶段。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是食道癌的重要癌前病变,由不典型增生到癌变一般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正因为如此,一些食道癌可以早期发现并可完全治愈。对于吞咽不畅或有异物感的患者应尽早行胃镜检查以便发现早期食道癌或癌前病变。 食道癌的发病原因,来自济南癌症网: 食道癌与其他肿瘤一样,其发病原因涉及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变异积累及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在分子水平上涉及众多原癌基因、抑癌基因以及蛋白质的改变。但长期不良的生活或饮食习惯可能是导致食道癌发生的元凶。济南癌症网认为,引起食道癌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有:进食含亚硝胺类较多的食物或霉变食品、长期喜进烫食、不良嗜好酗酒抽烟等。我国是食道癌高发地区,食道癌位居肿瘤死亡的第四位。 食道癌的临床表现,来自济南癌症网: 食道癌的起病隐匿,早期症状并不明显。部分患者有食管内异物感,或自食物通过时缓慢或有梗噎感。也可表现为吞咽时胸骨后烧灼、针刺样或牵拉样痛。进展期食道癌则常因咽下困难就诊,吞咽困难呈进行性发展,甚至完全不能进食。常伴有呕吐、上腹痛、体重减轻等症状。病变晚期因长期摄食不足可伴有明显的营养不良、消瘦、恶病质,并可出现癌转移、压迫等并发症。如癌肿压迫喉返神经引起的声嘶、骨转移引起的疼痛;肝转移引起的黄疸等症状。肿瘤侵犯邻近器官并发穿孔时,还可引起纵隔脓肿、肺炎等。部分患者在上腹部偶可摸到质硬的腹部包块,或触到锁骨上肿大淋巴结。 值得注意的是,食管的其他疾病如胃食管反流、食管贲门失弛缓症、食管炎、食管良性狭窄等也可出现上述症状,因此并不能说有了上述症状就患有食道癌,但出现这些症状就一定要到医院检查,排除是否有食道癌。 济南癌症网提醒,食道癌重在早期诊断。 食道癌是指由食管发生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往往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就是说不可能像感冒发热一样突然冒出来。食管的发生要经过上皮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转移癌等几个阶段。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可以完全治愈。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是食道癌的重要癌前病变,由不典型增生到癌变一般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食管浸润癌又称进展期癌,约近半的患者可以治愈,但到了转移癌治愈的可能性较小,一般只能控制下病情。 济南癌症网介绍,食道癌的诊断首选胃镜检查,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检查!由于治愈食道癌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因此凡年龄在50岁以上,出现进

食管癌诊治指南

食管癌诊治指南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食管癌的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地市级、县级具备相应资质的医疗机构(二级)及其医务人员对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2.1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 从下咽到食管胃结合部之间食管上皮来源的癌。 2.1.1食管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食管鳞状细胞分化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2.1.2食管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主要起源于食管下1/3的Barrett粘膜的腺管状分化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偶尔起源于上段食管的异位胃粘膜,或粘膜和粘膜下腺体。 2.2早期食管癌early stage esophageal cancer 指局限于食管粘膜和粘膜下层的肿瘤,不伴淋巴结转移,包括原位癌、粘膜内癌和粘膜下癌。 2.3Barrett食管 Barrett esophagus 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代替。 2.4食管的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 癌前疾病包括慢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炎、食管白斑症、食管憩室、食管失弛缓症、返流性食管炎和食管良性狭窄。 癌前病变指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不典型增生。 3 规范化诊治流程 3.1食管癌诊断与治疗的一般流程 图1 食管癌规范化诊疗流程 4诊断依据

4.1高危因素 食管癌高发区, 年龄在40岁以上,有肿瘤家族史或者有食管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者是食管癌的高危人群。 4.2症状 吞咽食物时有哽噎感、异物感、胸骨后疼痛,或明显的吞咽困难等,考虑有食管癌的可能,应进一步检查。 吞咽食物时有哽噎感、异物感、胸骨后疼痛一般是早期食管癌的症状,而出现明显的吞咽困难一般提示食管病变为进展期。 临床诊断为食管癌的病人出现胸痛、咳嗽、发热等,应考虑有食管穿孔的可能。 4.3体征 4.3.1大多数食管癌病人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4.3.2临床诊断为食管癌的病人近期出现头痛、恶心或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骨痛,肝肿大,皮下结节,颈部淋巴结肿大等提示远处转移的可能。 4.4 辅助检查 4.4.1血液生化检查: 对于食管癌,目前无特异性血液生化检查。食管癌病人血液碱性磷酸酶或血钙升高考虑骨转移的可能,血液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考虑肝转移的可能。 4.4.2 影像学检查: a)食管造影检查:是可疑食管癌患者影像学诊断的首选,应尽可能采用低张双对比方法。对隐伏型等早期食管癌无明确食管造影阳性征象者应进行食管镜检查,对食管造影提示有外侵可能者应进行胸部CT检查。 b)CT检查:胸部CT检查目前主要用于食管癌临床分期、确定治疗方案和治疗后随访,增强扫描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CT能够观察肿瘤外侵范围,T分期的准确率较高,可以帮助临床判断肿瘤切除的可能性及制订放疗计划;对有远处转移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探查术。 c)超声检查:主要用于发现腹部脏器、腹部及颈部淋巴结有无转移。 d)MRI和PET-CT:均不作为常规应用, 需要时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MRI和PET-CT有助于鉴别放化疗后肿瘤未控、复发和瘢痕组织;PET检查还能发现胸部以外更多的远处转移。 4.4.3其它检查: 内镜检查:是食管癌诊断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于食管癌的定性定位诊断和手术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作用。对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必需的常规检查项目。此外,内镜检查前必须充分准备,建议应用去泡剂和去粘液剂,仔细观察各部位,采集图片,对可疑部位应用碘染色和放大技术进一步观察,进行指示性活检,这是提高早期食管癌检出率的关键。提高食管癌的发现率,是现阶段降低食管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5食管癌的分段、分类和分期 5.1食管癌的分段:采用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2009分段标准 5.1.1颈段食管:上接下咽,向下至胸骨切迹平面的胸廓入口,内镜检查距门齿15一<20 cm。 5.1.2胸上段食管:上自胸廓入口,下至奇静脉弓下缘水平,内镜检查距门齿20一<25 cm。 5.1.3胸中段食管:上自奇静脉弓下缘,下至下肺静脉水平,内镜检查距门齿25一<30 cm。 5.1.4胸下段食管:上自下肺静脉水平,向下终于胃,内镜检查距门齿30-40cm 5.1.5食管胃交界:凡肿瘤中心位于食管下段、食管胃交界及胃近端5cm,并已侵犯食管下段或食管胃交界者,均按食管腺癌TNM分期标准进行分期;胃近端5 cm内发生的腺癌未侵犯食管胃交界者,可称为贲门癌,连同胃其他部位发生的肿瘤,皆按胃癌TNM分期标准进行分期。 5.2食管癌的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