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校园冷暴力

什么是校园冷暴力
什么是校园冷暴力

什么是校园冷暴力?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教育“冷暴力”是一种精神虐待。“校园冷暴力”大多是指教师讽刺学生、同学间的刻意疏远行为。无论是在素质教育幌子下、应试教育盛行的中小学还是在我们一直在标榜的高等教育学府,校园冷暴力越来越突出了。我们的媒体时常会曝出这些的案例:

某重点高中学生小蒋,成绩一向不太理想,也比较好动。为了随时“监控”,教师却把一米八个头的他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坐。班上出了什么坏事,首先“关注”他。更让小蒋痛苦的是,成绩略微考得好点,教师居然这样“表扬”他:“如果这次考试不是你偷看的话,那你考得还是可以的。”小蒋说:“本来也想努力学习的,但是听到这话,就提不起什么劲,后来就讨厌老师、讨厌上学了。”经常逃学在外的他,迷上了网络游戏,成绩更是直线下降。今年高考,小蒋落榜了。他父亲告诉记者,自己常年在外忙生意,对儿子学习的事关心太少,还以为进了重高就万事大吉了。某初三男生小陈,因对班上一女生有好感,鼓起勇气给她写了一张纸条,希望能保持正当的交往。没想到这个女生把此事宣扬开了。现在,谁见到他都调侃一下,搞得他上课也不敢举手发言,怕引起同学的嘲笑。而老师也对他另眼相看,“称赞”他年纪轻轻、思想复杂。小陈哭着说:“我连死的心都有了,更别提上学了。”朱永祥说,类似的案例其实是非常普遍的。他认为,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绝大部分是因为“冷暴力”引起的。为此他提醒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些看似无意识的言语,却可能刺伤了学生的

心灵。这种伤害看似比较隐蔽,其实质是对学生精神的虐待,是对孩子的一种变相惩罚。(新浪网)

校园冷暴力的受害对象是学生,而施加这种暴力的是我们的人们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老师的校园“教育冷暴力”通常有以下的表现形式:

1.冷漠型:教师无视学生的存在,对学生漠不关心、不闻不问、不理不睬。如“上课不愿多看他一眼。”“他学不学关我什么事?”

2.训斥型:教师高高在上,没有鼓励,一味批评乃至责骂,教育变训斥。如“你怎么这么笨,简直无可救药。”“不想上,滚回家去。”

3.威胁型:教师以吓唬、威胁的语气来批评学生,如:“你再不遵守纪律,我把你调到最后一排去。”“把你家长叫来。”

4.嘲讽型:教师对成绩不好的、经常违纪的、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的、给班级量化带来负面影响的学生冷嘲热讽,如:“你如果能考上大学,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他能学好,世上就没有坏人了。”

5.孤立型:教师对学生进行不公正的孤立。比如,孤立他,让同学都不和他玩;给他调座位,让他一直坐在后排或较偏的座位上等;让他周围的学生回答问题,唯独不让他回答。

6.控制型:有的教师习惯于发号施令,严密监视学生的一举一动,使他们绝对服从教师的意志和愿望。如让某学生必须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准时出现,让他周围的学生及时反馈他的一举一动。

每一中形式,对于学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它甚至可以影响一个学生一辈子!

另外,施加冷暴力的不仅仅是老师,还有我们的同窗。尤其是在封闭式的高级中学还有大学里,学生离开了家庭,来到了一个同龄人“聚集区”,这个时候,宿友、同学都在影响着每一个人。同样,他们的表现手段也可以是:冷漠型,“三不理”回应;威胁型,有点“老大”的味道;孤立型,把人都空气……

校园冷暴力的危害现在越来越突出,它会让学生厌学情绪暴增;它会让学生更容易沉溺网路的虚拟世界;甚至可以让学生觉得自己就不是这个世界的人,产生自杀等问题。

我旨在这里想大家抛砖引玉,希望朋友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也为预防和治疗提出意见

长期受家庭冷暴力有什么危害

长期受家庭冷暴力有什么危害 近年来,越来越多家庭暴力的案例,家庭暴力,已成为不容忽视的情感杀手。那么,你知道长期受家庭冷暴力的危害是什么吗? 对家庭的危害 家庭冷暴力使受害人精神遭受伤害、人格尊严遭受侮辱,长期处在痛苦的煎熬中,造成受害人情绪不稳、焦虑、抑郁、无助、恐惧等,并产生畏缩、孤立、人际交往障碍,生活工作受到影响,有的甚至失去生存的勇气,走向绝路。通常身体上的创伤可以愈合,而内心的创伤难以抚平。所以,家庭冷暴力其给受害人造成的精神伤害远比拳打脚踢的显性暴力更严重,冷暴力的受害人长期生活在冷漠、紧张的气氛中,导致心情抑郁或精神上的崩溃,有的积愤难消选择逃离、自杀、杀人等方式寻求解脱。长期存在家庭冷暴力的家庭,夫妻感情受到伤害,婚姻关系发生扭曲,没有人愿意在这种冰冷的、僵死式的家庭中生活,因此大部分夫妻选择离婚。虽然有些存在冷暴力的家庭为了孩子、为了面子并未选择离婚,但并不幸福,在痛苦中煎熬,家已经名存实亡,这给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了隐患。 生活在冷暴力家庭中的未成年子女,他们的学习也会受到很大影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实验的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对第一组的学生经常给予鼓励和表扬,对第二组的学生则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对第三组学生常常给予批评、指责。实验显示,备受关爱的第一组学生成绩进步最快,常遭批评的第三组学生也有一些进步,而无人关心的第二组学生几乎无任何进步。婚姻家庭咨询师将此理论移

植到家庭建设中,认为夫妻之间的冷落、歧视对未成年子女的学习、健康成长负面影响较大。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严重影响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生活在家庭冷暴力家庭下的未成年子女,大多性格怪癖、消极、自卑、冷漠、残忍、焦虑、沮丧自私、行为怪诞、难以与人沟通,甚至自我封闭,不相信任何人,并容易表现出对同龄人的攻击性行为,敌视社会、报复社会,严重的会自杀或进行其他违法犯罪。统计显示,有违法犯罪记录的青少年中绝大多数是由于父母间的家庭冷暴力进而对自己施暴或冷落而离家出走,流落街头,被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引诱、利用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家庭冷暴力在给受害者造成精神痛苦的同时,自己也会带来严重危害,导致家人对施暴者的怨恨和疏离,使其变得孤立无援,可能因此失去家庭,变得无家可归,精神上遭受痛苦,自身的生存受到威胁,并可能因受害者的报复反抗而遭遇生命危险。冷暴力会使施暴者变得对社会仇恨、对他人更冷漠,甚至变态,影响施暴者人格的健康发展。 对社会的危害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家庭冷暴力导致家庭破裂,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长期遭受冷暴力侵害的受害人,无法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常常把对配偶的不满发泄到未成年子女身上,如打骂、伤害孩子,使得未成年子女流落街头,增加犯罪率,或寻求外遇、赌博、吸毒等不道德或不法行为,甚至自杀或伺机报复对方、杀害对方,给社会的安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事业,需要每个成员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而那些身处家庭冷暴力困境的受害人,在其人格、尊严、名誉等最基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生产、生活和工作中去,影响他们参

校园冷暴力简析

文献综述 课程:教育研究方法 课题:校园冷暴力简析 政法学院2011级思教专业 张晋英 校园冷暴力简析 为了探究校园冷暴力的相关知识,我阅读了三十篇相关论文,计划从校园冷暴力的概念、主要形式、危害、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国内出现的一些经典案例来探究校园冷暴力的解决方案。 一、概念 1.所谓“冷暴力”:不是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我们经常听到的是“家庭冷暴力”,但是在我们的校园中却的的确确存在着“冷暴力”现象。对学生施加精神压力,让学生精神受到伤害,这种现象被社会学家称为“校园冷暴力”。(《从裴斯泰洛齐“教育爱”思想透析当今“校园冷暴力”现象》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崔玉华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 “校园冷暴力”大多是指教师讽刺学生、同学间的刻意疏远行为。(邵俊英,2010)。 3.什么是校园冷暴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精神虐待,是教师讽刺学生、有意识地区分学生以及同学间的的刻意疏远等行为。(《校园冷暴力的浅思考》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果园中学赵伟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冷暴力是暴力的一种,其表现形式多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校园冷暴力是教育过程中的精神虐待,是教师讽刺学生、有意识地区分学生以及同学间的的刻意疏远等行为。 二、主要形式 1.主要表现有两种,一种表现形式为教师对学生的讽刺、挖苦、漠不关心;另一种表现形式为教师教唆同学或者同学们对受害学生的指责、不理解、挖苦、孤立等。(《从裴斯泰洛齐“教育爱”思想透析当今“校园冷暴力”现象》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崔玉华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学校的冷暴力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教学交往过程中,由部分教师体现出来的对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的非暴力手段的隐性的惩罚,某种程度上也可称作心罚。另一方面是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些不涉及身体伤害,但是却更直接伤害到心灵的那种歧视或者刻意疏远,冷漠对待。(《关注校园冷暴力,构筑和谐人际交往》江苏省外国语学校佘海霞科技信息) 3.校园冷暴力具体表现呢在以下方面:一是无视学生的存在。部分教师对不喜欢的学生漠不关心,不闻不问。二是对待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不是采取鼓励的方式,而是一味地批评指责甚至谩骂。三是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不是帮助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以推卸或威胁的方式对待学生。四是对个别学生采取孤立方式,不让其他同学与他们在一起玩耍。五是对个

校园冷暴力案例分析与思考

校园冷暴力案例分析与思考 “冷暴力”比肉体惩罚更让学生“念念不忘”。1.如今,教师不得打骂体罚学生的禁令早已深入人心,然而拒绝“冷暴力”、远离“软伤害”的提法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某县教育局在全系统广泛征集教师忌语,把带有讽刺性、污辱性、蔑视性、过激性、恐吓性、指责性、训斥性、污秽性的语言,统统视为教育上的“冷暴力”,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用语“十忌”。某教育局有关人士表示,对违反这“十忌”的教师,今后在全系统各级各类的先进评选、职称评定中一律一票否决。 2.体罚疼在身上,“冷暴力”伤在心上,事实上,“冷暴力”比肉体上的惩罚更让学生“念念不忘”。成都某中学王辉同学说,小学的他是一个很调皮的孩子,成绩不太好,很多老师不喜欢他,说他将来没什么前途,他自己也很厌学。上了中学,班主任柳老师的一句:“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稍微努力一下就能考出好成绩~”将他从自弃的边缘拉了回来。 3.王某是班里的学委,校篮球队的主攻手,学习成绩也列前茅。王某的经历并不少见,还有的孩子说,很多老师在课堂上批评别的学生,他们听了同样很受刺激,即使是“爱之深责之切”,但是教师应该讲究方式。50中的 一名学生说:“一位老师对我说的侮辱性的话,对我产生了反作用力,虽然现在我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仍然不能忘记当时受窘的情景。我现在甚至不愿意见当时在场的同学。” 4.“软伤害”很难治愈。在调查中,多数学生都清晰地记得老师对他们说过的两类话语:鼓励性的和侮辱性的。不同的心理体验影响着他们的人生,一位已经考入名牌大学的学生说:“以前的老师说我永远考不上大学,现在我读了不错的大学,但是她曾经给我造成的心理压力仍然存在。”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因生病没

家暴案例

二月下旬,一位年近六十的妇女在儿媳的陪伴下,来到援助中心。据自述:X女士与丈夫的关系在十几年前就已破裂,当时曾到法院起诉,但为了年幼的儿子并在法院的调解下,离婚未成。在这十几年来,吵架被打成为了家常便饭,用棍打、用东西砸,甚至是利器的伤害,X女士经常是旧患未愈再添新伤,邻居看了都为其报不平。后来,她丈夫变本加厉,在住处附近找了第三者。丈夫在自己面前与其他女人出双入对,行为亲密,X女士在精神上受到了重大的打击,而且也成为左邻右舍的饭后谈资。X女士多次找她丈夫协商离婚,并找居委会调解均无果。现在她想再次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 一、家庭暴力的含义及成因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中一方对另一方实施暴力的行为。其形式包括殴打、罚跪、捆绑、拘禁等体罚形式,也包括威胁、恐吓、辱骂等精神虐待。家庭暴力直接作用于受害者身体,使受害者身体上或精神上感到痛苦,损害其身体健康和人格尊严。其成因主要有: (一)历史思想方面的原因。千年来,我国存在的封建夫权和“男尊女卑”的思想是家庭暴力产生的历史原因。封建夫权统治和男尊女卑、歧视妇女的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一些人特别是男性的行为,传统观念将打骂妻子视为丈夫的权利和正当行为。

(二)家庭经济方面的原因。每一个典型的家庭暴力案件都几乎与经济有关。援助中心接待的案例表明,一些家庭由于经济情况不佳,或者是男方的收入不如女方,男方便会产生自卑心理,而采用家庭暴力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另一些家庭则是因为经济条件过于优越,男性迷恋金钱和美色,缺乏对家庭的责任感和道德的自我约束,导致第三者的出现,而多数存在家庭暴力问题的家庭往往出现第三者,这使得家庭暴力成为婚姻家庭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和施暴者达到离婚目的的手段。 (三)法律方面的原因。由于法制宣传教育不够广泛和深入,许多公民没有认识到家庭暴力是一种违法甚至犯罪的行为。并且,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有关的法规只是分散在不同的法条中。 (四)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控制乏力是导致家庭暴力升级的重要原因。一是调解家庭矛盾、家庭纠纷的社会调节机制不健全。二是社会舆论对家庭暴力态度暧昧,不能给予及时曝光和谴责,对施暴者没有起到威慑和警戒作用。 (五)当事人的问题。多数施暴者的文化水平偏低,受害妇女由于缺乏法制观念,自我保护意识差,加上受“家丑不可外扬”观念的影响,在受到侵害时,不主动向有关部门或司法机关反映求助,致使家庭暴力行为不断升级。这是原因之一。

校园冷暴力

被忽视的校园冷暴力 1.人们往往震惊于校园内的暴力行为,却总是忽视了冷暴力。 也许,在校园时,你曾经被起过自己不想要的外号; ?也许因为一些无足轻重的尴尬小事,被人嘲笑; ?也许曾经因为某些原因被孤立…… ?这些不想回忆的经历,它就存在于你的记忆深处,一旦从时间的箱子里将它翻出,依然会让你不寒而栗。 2.校园冷暴力长着一张怎样的脸? ?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 ?冷暴力,首先是暴力的一种,表现为语言的嘲讽、故意忽视、躲避、冷漠、轻视、疏远和漠不关心等,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 3.老师的“语言暴力” 1.“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今年才上小学五年级的小兰对“简单”一词甚为反感,因为语文老师曾经批评她:“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小兰被校田径队选上,每天下午都得到操场上训练,还要参加各种比赛,耽误了不少文化课的时间。原先成绩就一般的小兰,因为缺课,成绩退步明显。有一次语文考试成绩出来后,小兰考得不理想,老师就当着全班的面对她说:“你怎么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呢?”语文老师跟她说,跑步跑得再快也没用,以后中考还是要考文化课。要是把跑步的时间花在学习上,可能成绩就不会那么差了。从此以后,“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句话就一直在小兰的耳边回响。之后,训练、学习成绩都下降了。直到父母发现孩子成绩下降的厉害,小兰才告诉他们,自己最近很伤心,因为老师说她“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让她很受伤,觉得自己没用。 2.“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结合实际),手机静音等等

同学的挖苦讽刺 1.“是不是学习好的都长得丑啊”:小黄今年念初二,个子不高,相貌平平, 而且有点胖,但她自己并不是很在意,认为好好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了。平日大家都穿着校服,不过,有些爱美的女生会在校服里面花点小心思,比如搭一些比较好看的T恤,还会秀出来,互相比较。有一次,几个女生正在谈论穿衣打扮的事,其中一人就问小黄:“你怎么总是穿这套衣服?你都不换衣服的吗?”小黄回到座位上,听到同学在背后议论:“是不是学习好的都长得丑啊?”小黄的心里挨了重重一击,原本大大咧咧的她,慢慢变得“不合群”了,喜欢独来独往,在学校几乎没有什么朋友。 2.矮呀,胖呀 被排斥的后进生:13岁的秀秀用生命付出了代价,7月正当毕业季,当其他同学兴高采烈地参加结业典礼时,13岁的小学毕业生秀秀却永远离开了人世。秀秀给自己的班主任老师写了一封信,但直至自杀都未发出。“班里的同学在和我闹矛盾时会不屑地说:‘考六七十分的差生!’”从秀秀留下的遗书来看,这不是偶然的一次、两次,也不是个别同学这样待她。本是鲜花即将绽放的烂漫季节,本可以与同伴无忧无虑地嬉笑打闹,可同龄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讥笑与讽刺,使原本性格就内向的秀秀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终于,她在一段时间拼命努力,却仍然考不到高分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杀。她在留给父母的遗书中这样写道:“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帮您们节约10万元”。 报告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对那些仅仅是学习跟不上的同学,有13%的同龄人希望他们离开班级;对那些由于不良行为受到学校处分的同学,将近一半的孩子认为他们应该离开班集体;而对于有严重不良行为、受到公安机关处理的同学,来自同龄群体的排斥更为强烈:只有25%的同学愿意他们留在原来班级。“从这些数据中,可以想象同龄关怀已然渐行渐远,那些后进生在班级和学校正受到怎样的排斥和疏远。”调查显示,在初中生和高中生中,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很差和较差的比例,在人际关系的6项调查指标中分别排列于第一和第二位;小学生的“孤独”、“考试焦虑”、“敌对”,初中生和高中生的“交往焦虑”、“敏感性”、“考试焦虑”、“敌对”等严重情绪问题,在情绪状况调查的8项指标中都排列于最前列。

冷暴力对婚姻的影响

冷暴力对婚姻的影响 提到家庭暴力,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身体上的伤害,然而,高新区(新市区)法院的数据却显示,近两年受理的离婚案件中,频繁出现一方因无法忍受“冷战”而提出离婚的案例。全国妇联的抽样调查表明,每年约40万个解体的家庭中,25%缘于家庭暴力。没有交流,没有沟通,虽处同一屋檐下,却似两个陌生人……这种不见硝烟的冷暴力,对家庭来说,远远比拳脚相加、头破血流的身体暴力更具“杀伤力”…… 冷暴力对家庭的伤害。(国新提供) 在法庭上,当法官询问汪强为何对妻子冷漠不关心,且不履行夫妻义务时,汪强却称,是因为李琴和别人好上了。但汪强却并未拿出相应证据,法官认为,汪强只是怀疑,没有证据证实,不能以此作为对妻子和家庭漠不关心的理由。 因汪强也表示同意离婚,法官调解无效后,做出了离婚判决。 办理该案的帕丽丹介绍,近三个月里,和李琴一样因为无法忍受冷暴力的精神折磨,有3名女性提出了离婚,判决2件,调解了1件,除李琴外,另外2件提出离婚的夫妻也均是白领高收入家庭,遭遇和李琴雷同。 家庭解体有婚外情必有冷暴力 日前,中国法学会对3500多个家庭做过调查,发现在有矛盾的家庭中,六成以上的家庭存在冷暴力。全国妇联前不久做的一项抽样调查也表明,每年约40万个解体的家庭中,25%缘于家庭冷暴力。 “冷暴力一直被人们忽视,觉得只有肢体暴力才是家庭暴力,其实大多数离婚案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冷暴力出现。”帕丽丹说,我们一般通常所说的家庭暴力,是指拳打脚踢的身体施暴、经济上控制等“传统”家暴行为,冷暴力表现为夫妻间漠不关心,没有语言和情感的沟通,或是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等。 帕丽丹说,从办理李琴等人的案件中可以发现,冷暴力比起传统家暴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由于冷暴力的常见表现形式是不理不睬,通过精神折磨,没有外部的创伤,旁人难以直接看到,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了解其中的痛苦。 沙依巴克区妇联主席热依汗认为,家庭冷暴力还有一个特点是持续时间长。施暴者漠视家庭成员,常常是一个月也不与对方说一句话,严重的常年不顾家。一名遭受过冷暴力的妻子曾向热依汗哭诉,“他要么不理我,一说话就是冷嘲热讽,几天不回家也不说去了哪里,他也不提出离婚,就这样耗着,我都要被逼疯了,感觉无论怎么使劲都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毫无回应。” 该委员认为,家庭冷暴力作为一种隐性的暴力形式,无论对男女,都会带来极大心理影响,女性大多有委屈感,感情变得脆弱易激动,心理上常常处于孤独状态,健康受到极大损害。男性往往因此变得多疑、自私、自卑,不愿与人交流。如果长期受冷暴力无处宣泄,有可能伤害自己,波及社会。

消除校园“冷暴力”,构建和谐育人环境

消除校园“冷暴力”,构建和谐育人环境 什么是校园“冷暴力”?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教育“冷暴力”是一种精神虐待。校园“冷暴力” 大多指教师讽刺学生,同学间刻意疏远的行为,常见的手段包括对学生冷淡、放任、嘲讽、 区别对待等等。无论是在素质教育幌子下、应试教育盛行下的中小学,还是在我们一直标榜 的高等学府,校园“冷暴力”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普遍。我国的各大媒体也时常出现这样的案例:陕西省西安市末央区第一实验小学让成绩不好的学生戴绿领巾;山东枣庄市39中根据 学生成绩好坏,为部分学生分发红黄绿三色作业本;内蒙古包头24中对学生实行差异化校服,红校服只有优秀生穿,普通生穿蓝色或白色校服…… 一时间,社会各界“出离愤怒”,尽管以上学校均称是为了激励学生上进,但仍难平息公众的 不满。在体罚学生成为过街老鼠的今天,逐渐显现的冷暴力,给孩子们带来更隐蔽、难于修 复的伤害。咄咄怪事也让校园“冷暴力”成为网络一大热词,也由此引发对校园“冷暴力”的关 注与反思。 一、“冷暴力”频发的根源——高效课堂下的肿瘤 在高举高效课堂的旗帜下,后进生则成为高效课堂下的肿瘤,成了“有责任心”教师的心病, 于是乎令人瞠目的校园冷暴力也就迎刃而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当下教育“冷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分别是:“嘲讽挖苦型:对学生冷嘲热讽”(70.4%);“冷漠型:对学生漠不关心”(69.7%);“训斥型:对学生一味批评责骂”(66.1%)。 轩轩(化名)今年上初中,为享受优质教育,轩轩父母将他转学到了当地一所以管理严格、升 学率高而著称的中学。在新学校,轩轩的作业量翻了倍,最让无法接受的是学校要求每个孩子 在同伴中寻找一个“假想敌”,用比较的方式让孩子达到在各方面提高的目的,父母费尽周折给轩 轩转学的本意是得到更好的教育,但现在他们后悔了。“学校这样的做法是‘冷暴力’吗?我是不 是也给了孩子“冷暴力”?孩子在这样高压和竞争的环境里成长心理健康会不会出现问题?” 二、谁为“冷暴力”提供生存土壤——矛盾重重的素质教育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有受保护权,即享有不受歧视、虐待和忽视的权利。学校教师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行体罚、变相体罚或者 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然而校园冷暴力事件仍在以各种出其不意的方式上演,无辜的孩 子们被学校无情地分为三六九等,整天战栗于老师的尖牙利爪。翻看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案例,我们不禁要问,谁为冷暴力提供了生存了土壤? “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是育人,但遗憾的是,在教师专业化的推进过程中,教师教学的能力大 大提升了,但育人能力的提升还没有跟上。”有时对学生的漠视来缘于家长与教师间的沟通不畅。对于老师正常的批评教育,有个别家长会偏激地认为这是老师在找茬,不配合老师施教,甚至还会有一些诋毁老师的言论。久而久之对这样的孩子,老师自然会采取漠视的态度。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宣称取消对中小学的升学率考核,不再以学生的 成绩作为评价老师的依据。但在很多地方,考核老师业绩的硬指标还是升学率和成绩。如果 哪一个班级成绩差,这个班级的老师非但不可能评优,连绩效工资也成问题,有的学校甚至 还采用末位淘汰制。在白热化的竞争中,成绩不好的学生成了老师的拖累,老师自然也就把 负面情绪发泄到了学生身上。 三、如何驱逐校园“冷暴力”——师生多元的评价方式 如何减少校园冷暴力?笔者认为,要解决教育冷暴力问题,应该把《未成年人保护法》落到 实处。政府应该像扫盲一样,把《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理念与内容普及到每个老师和家长, 对于违反这部法律的行为,一定要严厉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不能用道德谴责代替了之。

大学生心理健康经典案例分析

案例: A同学是某知名高校的一名学生。不仅品学兼优,而且善于唱歌主持,还能写一手好文章。自从上大学后,他的这些业余专长得到了充分发挥,大一第一学期就获得了“校园十佳歌手”称号,并且经常主持学校的晚会。由于能力出众,A同学很快就被老师任命为学生会干部,就在他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暗自高兴时,同宿舍的其他三位室友却开始慢慢疏远和孤立他。 A同学说。以前有他电话时,室友还会比较热情地帮他转一下,但是后来,明明他在宿舍,室友却说他不在,然后就擅自把电话给挂了。刚进大学时,室友们每次都结伴一起去食堂吃饭,可是后来。其他三个室友就把他冷落在一旁了,前两天,他上完晚自习回宿舍。大老远便听见室友们在聊天。可是他刚进门,所有的谈话立刻就终止了。他忍不住问了其中一个同学缘由。想不到对方竟然阴阳怪气地说道:“你是名人,我们哪能和你聊天啊。”气得他一个晚上也没睡好。现在,室友们几乎不和他说话,无视他的存在,有时候,A同学主动和他们搭话,他们也总是说些酸溜溜的话来刺激他。为此,他十分痛苦,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不知道如何才能和室友处好关系。 分析: A同学追求上进的态度是好的,他对生活有乐观积极态度。在校期间他把自己的特长都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学生。 但是A同学为自己取得的成就“暗自高兴”的时候,很有可能忽略了在自己进步的这个过程中,舍友可能产生的孤单、失落感,以及生活中舍友情感的变化,或许他的舍友在同一竞争领域上失败了,而A同学在不经意中表现出的自豪让舍友产生了反感。可能在自我发展中由于熬夜等原因,对集体生活的舍友产生了生活规律上的影响。他总是在忙自己的事情,没有去关心自己室友的校园生活,了解一下他们都在干些什么,也没有腾出时间和室友交流一下彼此的心事,更没有大家一起出去的时间,导致寝室关系逐步恶化。由于有了挺好的名声,所以招到了同房的嫉妒,这很有可能根本就不是林海的问题,只不过他处在的社会是一个“仇视优秀之人,见不得人好”的变态社会。但面对室友的排挤,A同学所去做的就太少了。除了主动去找室友讲话外就没什么其他的努力。适当请吃饭、喝水、唱K都是可选择的。要很好的化解那些有刺的话的攻击,用自己的慷慨来重新得到朋友,并不要因为一点小挫折而放弃,真要到了无法承受时就直接申请换房,这也是努力后得到的结果。 A同学的室友存在一些自卑的心里,他们觉得跟A同学一个宿舍,光环都被他给夺去了,反倒自己成了他的陪衬。他们在对A同学有所意见的时候,不但没有态度平和的交流,而且进行了排外行为,这对宿舍其他成员构成了一种病态的团结,并且面对A同学试图重新融入的行为时,他们采取了冷暴力的方法,这不利于案件中所有人的身心健康。

校园暴力案例及成因分析

近日,各地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江西永新,一女生因管理同学与其产生矛盾,遭七八名初中生围殴 下跪掌掴;浙江庆元,四名初一男生将一名小学一年级男孩关在黑屋里殴打,用绳拴脖烟头烫身; 广东汕尾,一名初中女生被十名女生扒衣服殴打,并被拍裸照、视频上传网络……记者粗略统计, 今年上半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竟多达20余起。 前不久,三名中国留学[微博]生在美国因虐待同学而被控“绑架”、“折磨”等重罪指控,如 果罪名成立,他们或面临终身监禁这样的惩罚。该案因中美两国对校园暴力惩戒的差异引发热议。 校园暴力频发,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较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立法、惩戒机制和教育机制的缺失,使得国内校园暴力长期以来停留在道德层次,而没有上升为法律议题。“校园暴力”干预机制 的滞后和犯罪成本低,让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大数据] 不到三成涉事者负刑责 校园暴力,主要指学龄期(7岁至18岁)青少年与同学之间发生的斗殴、性侵、敲诈财物等暴力 行为。由于媒体集中报道、网络传播发达,人们渐生一种错觉,似乎暴力正在肆虐中国校园。若单 从互联网上看,校园暴力发生的数量和影响,正越来越大。 法制网舆情中心曾专门对2015年1月至5月发生的见诸媒体报道的40件校园暴力,进行调查 并出具了报告。媒体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中,有75.0%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比(42.5%)比高中生占比(32.5%)高出10个百分点。而大学生(15.0%)、职校生(7.5%)及小学生(2.5%)占比较低。 据报告,在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55.0%的比例居首,“钱财纠纷”、“情 感纠葛”分别以17.5%和15.0%的占比位列二、三位。此外,另有7.5%的暴力事件是由“偏激心理”引发。报告指出,这种心理带有很强的青春期烙印,甚至出现因看不惯对方相貌、行为而产生欺侮、殴打等行为。 另外,从对校园暴力处置结果来看,因恶性犯罪最终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件占比为27.5%,且以 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等罪名判罚居多。 广州市中院去年年底发布《广州法院未成年案件综合审判工作报告白皮书》,该报告没有明确 数据指向广州校园暴力犯罪呈增长趋势。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微博]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宋雁慧透露,国内目前欠缺对校园暴力各方面的 数据统计,根据她了解校园暴力一直存在,但几年来并没有明显增多。 [新特点] 女生暴力成关注焦点 记者梳理2015年上半年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现,“女生暴力”渐成公众关注的焦点。具体 而言,呈现出群体性,表现为“多对一、多对多”,折磨措施一般与性、身体侮辱有关。例如最近

小学教育的冷暴力案例分析

小学教育的冷暴力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 教师“冷暴力”往往是隐性的,但是通过对事件中教师冷漠态度、行 为的具体审视和分析,不仅可以寻找到冷暴力的踪迹,在一定水准上 也可以对其产生原因、行使方式、不良影响有进一步的了解。以下结 合案例,具体考察冷暴力的运作。T是省城某小学三年级的一名班主任,A是从外县转入T班的插班生,体态圆胖,习惯讲方言,不会普 通话,考试成绩不太好,没过多久T对新来的插班生A就开始头疼了。“小胖,多少次没交作业了?今天还交上来个白板!要不以后改叫你 ‘白板’吧!”T笑眯眯地说道。A同学低着头不说话,班上发出几 声零星的笑声,有些学生捂着嘴,想笑不敢笑。“怎么不说话!每次 叫你来办公室都不见你人,是不是得同学八抬大轿抬你来?”T老师 调侃道,“真是长了一身懒肉,屡教不改!”学生A面红耳赤,低着 头不说话。 “把作业补齐下午按时交过来,交迟了以后都别交了!以后给我注意点,别以为新来的就不敢收拾你!”T老师冷冷地瞪了“小胖”一眼。自从学生A当着全班同学被班主任批评、调侃后,他都打不起精神, 还委屈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只有A自己知道不写作业是因为自己不会,刚来这个班有些知识内容跟不上。之后在班主任课上也不愿听讲、时常走神、小动作持续,有时甚至在课上睡觉。教师为了纠正孩子的 不良行为,采取适当批评教育在情理之中,但是批评应就事论事,而 不能就事论人。该教师在众人面前对孩子调侃、嘲讽的言语,不耐烦 的态度,带有暗示性的威胁,这些都已超出了适当批评的范畴,使孩 子觉得尴尬,在无意中对孩子自尊心造成了一定水准的伤害。在这一 阶段,教师也许并未意识到自己的不当教育方式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姑且称其为“准教师冷暴力”。来班上没几天,几个孩子就开始欺负 学生A。刚开始最多是起哄,喊他“懒胖子”、“白板”。后来,欺 负行为愈演愈烈,逐渐从口头攻击、嘲讽升级为针对其身体的攻击行为。最先发现A被欺负的是F(A学生的父亲)。F如是说:“有几

如何处理问题学生的案例

如何处理问题学生 案例1 一.基本情况: 兰某,男,某校九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有点小聪明,对待老师热情有礼,但无心学习,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课堂上却思想常开小差,基础不好,学习成绩不理想,有着较严重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父母对其学习和生活督促不到位。 二.存在问题: 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思想常开小差,经常与同学讲话,无法约束自己。课后不及时完成作业的现象严重。对其进行说服教育、表扬鼓励,奏效的持续性短,学习成绩不太理想。 三.家庭因素: 父母离异,常年在祖母身边,祖母年事已高,精力有限,没法管理孩子。 四.采取的措施: (1)不断关注孩子,持续、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培养他完成作业的自觉性。 (2)让他担任班级中的临时组长、每天收本子,培养她的责任心。通过奖励,督促他按时完成作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关心班集体的责任心。 (3)定期与家长联系,交换教育孩子方法,及时反馈孩子在校情况,通过正常的途径,采用有效的手法积极予以治疗,以辅助孩子

身心健康的成长, 使家长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 案例2 张某,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和求知欲,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学习成绩差。缺乏进取心,放任自流,不思学习,贪图玩乐,迷恋电脑游戏。性格倔强、固执,但又有惰性心理。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自由散漫,喜好标新立异,日常行为习惯欠佳。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经过多次与他交谈,以及从其他学生处了解到他的后进问题来源于内因和外因。之所以成为问题学生最主要的外因是他小时候,父母经常争吵,后父母离异,他被判给了父亲,父亲不太管他,因此导致他形成了种种恶习。由于他一直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抱怨,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改进,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心理。内因是,虽然接受能力并不弱,但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不感兴趣,基础较差,怕苦畏难,缺乏进取心,贪玩难以自控,形成了学习成绩差。 其实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是会从“问题学生”的行列中走出来的。因此,老师所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如下: 1.在学习上、生活上多关心、多指点。 2.改进其学习方法,帮助其克服懒惰贪玩的习惯。 3.帮助其分析错误原因,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什么是校园冷暴力

什么是校园冷暴力?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教育“冷暴力”是一种精神虐待。“校园冷暴力”大多是指教师讽刺学生、同学间的刻意疏远行为。无论是在素质教育幌子下、应试教育盛行的中小学还是在我们一直在标榜的高等教育学府,校园冷暴力越来越突出了。我们的媒体时常会曝出这些的案例: 某重点高中学生小蒋,成绩一向不太理想,也比较好动。为了随时“监控”,教师却把一米八个头的他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坐。班上出了什么坏事,首先“关注”他。更让小蒋痛苦的是,成绩略微考得好点,教师居然这样“表扬”他:“如果这次考试不是你偷看的话,那你考得还是可以的。”小蒋说:“本来也想努力学习的,但是听到这话,就提不起什么劲,后来就讨厌老师、讨厌上学了。”经常逃学在外的他,迷上了网络游戏,成绩更是直线下降。今年高考,小蒋落榜了。他父亲告诉记者,自己常年在外忙生意,对儿子学习的事关心太少,还以为进了重高就万事大吉了。某初三男生小陈,因对班上一女生有好感,鼓起勇气给她写了一张纸条,希望能保持正当的交往。没想到这个女生把此事宣扬开了。现在,谁见到他都调侃一下,搞得他上课也不敢举手发言,怕引起同学的嘲笑。而老师也对他另眼相看,“称赞”他年纪轻轻、思想复杂。小陈哭着说:“我连死的心都有了,更别提上学了。”朱永祥说,类似的案例其实是非常普遍的。他认为,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绝大部分是因为“冷暴力”引起的。为此他提醒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些看似无意识的言语,却可能刺伤了学生的

心灵。这种伤害看似比较隐蔽,其实质是对学生精神的虐待,是对孩子的一种变相惩罚。(新浪网) 校园冷暴力的受害对象是学生,而施加这种暴力的是我们的人们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老师的校园“教育冷暴力”通常有以下的表现形式: 1.冷漠型:教师无视学生的存在,对学生漠不关心、不闻不问、不理不睬。如“上课不愿多看他一眼。”“他学不学关我什么事?” 2.训斥型:教师高高在上,没有鼓励,一味批评乃至责骂,教育变训斥。如“你怎么这么笨,简直无可救药。”“不想上,滚回家去。” 3.威胁型:教师以吓唬、威胁的语气来批评学生,如:“你再不遵守纪律,我把你调到最后一排去。”“把你家长叫来。” 4.嘲讽型:教师对成绩不好的、经常违纪的、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的、给班级量化带来负面影响的学生冷嘲热讽,如:“你如果能考上大学,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他能学好,世上就没有坏人了。” 5.孤立型:教师对学生进行不公正的孤立。比如,孤立他,让同学都不和他玩;给他调座位,让他一直坐在后排或较偏的座位上等;让他周围的学生回答问题,唯独不让他回答。 6.控制型:有的教师习惯于发号施令,严密监视学生的一举一动,使他们绝对服从教师的意志和愿望。如让某学生必须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准时出现,让他周围的学生及时反馈他的一举一动。 每一中形式,对于学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它甚至可以影响一个学生一辈子! 另外,施加冷暴力的不仅仅是老师,还有我们的同窗。尤其是在封闭式的高级中学还有大学里,学生离开了家庭,来到了一个同龄人“聚集区”,这个时候,宿友、同学都在影响着每一个人。同样,他们的表现手段也可以是:冷漠型,“三不理”回应;威胁型,有点“老大”的味道;孤立型,把人都空气…… 校园冷暴力的危害现在越来越突出,它会让学生厌学情绪暴增;它会让学生更容易沉溺网路的虚拟世界;甚至可以让学生觉得自己就不是这个世界的人,产生自杀等问题。

浅谈我国中小学校园冷暴力现象

浅谈我国中小学校园冷暴力现象 [摘要]校园冷暴力一直都是一个热点话题,它在我国时常发生,其危害是非常大的,往往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了解校园冷暴力,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从多方面减少和杜绝校园冷暴力现象的发生,从而给学生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各方面都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一、什么是校园“冷暴力” 校园冷暴力,是一种隐形惩罚行为,是相对于体罚等暴力行为而言的一种“精神惩罚”,指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使用讽刺性、污辱性、蔑视性、过激性、恐吓性、污秽性的语言或使用其他非暴力手段,有意对学生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嘲讽、漠不关心,以达到其教育目的,造成学生精神和心理受到侵犯和伤害的行为。① 校园冷暴力本身就是一个不道德的行为,因此不应该出现在教育过程中,更是德育的大忌。对学生的“冷暴力”完全是一种非理智的精神上的惩罚,不仅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会在学生心里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造成他们的自闭心理。 校园“冷暴力”也是体罚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变相体罚。它的出现说明教育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对犯错误的学生,不是立足帮助,而是立足否定。 校园“冷暴力”的受害者主要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此类事件的频发强化了学生们对于高分,对于好成绩的渴望。 (一)“校园冷暴力”具体表现形式有: (1)冷漠型。无视学生的存在,对学生漠不关心,表情麻木,放任自流。在校园中很自然会发现,学习差的学生往往坐在后面几排,老师的关注也很少,对他们的要求也仅仅是不要影响其他同学,甚至有时老师也会进行些辱骂。 (2)教训型。有的老师习惯于发号施令,使学生感到似乎一无是处,教育往往变成了教训。 (3)威胁型。动辄威胁学生,如用让家长领回家、带去见校长、给予处分等语言进行威吓。 (4)嘲讽型。对成绩不好的、经常违纪的、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的、给班级量化评比带来负面影响的学生进行冷嘲热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主要施加的手段是语言,通过语言来打动学生的理智和心灵,语言可以是强有力的、锐利的、火热的,但有时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学生常常会说“老师说的,……”由此可见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处于神圣所谓心理虐待,是指教师的某些行为可能有意无意给学生心理造成伤害,当这种伤害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时便可称之为心理虐待。○2由于受虐待对象是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人的心理,与语言暴力相比,这种心理虐待是很隐蔽的。 (5)孤立型。对看不惯的学生进行不公正的孤立,如一些活动不让他参加,让社团组织不接受他,让他一直坐在后排或较偏的座位上等。 (6)控制型。总是严密监视学生的一举一动,使他们绝对服从教师的意志和愿望。(7)忽视型。这类学生往往是学习态度比较好,又不犯事,整天默默无闻的学生,老师对他们的忽视也是一种心理虐待。他们对教师关注的渴望也是最强烈的。一名中等生的文章《我们的悲哀——一名中间生的自白》中曾写过这么一段话:“调皮的学生往往在老师眼中是未雕琢的玉,他们虽不努力但很聪明,只要琢之,磨之,就成为鲜亮的玉。优等生是老师眼中的明珠是充满希望的星,他们备受老师的瞩目与关怀,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恩泽雨露,因此越发光亮耀眼。只有我们中间生,好似一块块粗劣的砖头,被老师随手一放,从此不再被过问。我们感受到的除了冷落还是冷落。我们远离老师的心,自生自灭,这就是我们——中间生的悲哀!”○3 (8)背负包袱型。老师的大部分精力在关注优等生,这无形之中就会给这些学生带了思想上的压力。老师的这种优待,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负担。这类学生往往是比较好强的性格,老师对他们的高期望是希望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有时事与愿违,这种高期望也是导致学生压力增大的原因,有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好,就会因为一两次的失误,觉得自己对不起老师,辜负了老师。 二、校园冷暴力对学生的危害 (一)“冷暴力”对学生造成伤害的理论基础 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人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分别为信任对怀疑(0~1.5岁);自主对羞怯(1.5~3岁)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勤奋感对自卑感(6、7~12岁);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友爱对孤独(18~30岁)繁殖对停滞(30~60岁);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80岁以后)。②小学生和中学生的心理正是出于第4、5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学生在完成学校任务和从事集体

《家庭冷暴力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读书笔记

个人收集整理-ZQ 文程颜彤洪子瑶 当谈及家暴地时候,更多地人会联想到肢体上地殴打动粗,从而造成身体受到不同程度地伤害.但是,随着对社会生活地发展,发现之前从来不会被重视地冷暴力也会对家庭和谐,心理情绪造成不良影响.冷暴力往往是潜在而且不被重视地,但它确实是一种伤害,程度并不减于肢体上地冲突.长期以往,会形成严重地心理疾病.所以,我们小组观看了许多关于这方面地内容.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其中,让人印象深刻地是冷暴力地普遍性与高学历性,文中地案例提到了一名优秀地中学老师被丈夫冷暴力,而丈夫是某企业地中层领导.社工通过会谈了解到王某有焦虑、抑郁、失眠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她正常地工作与生活,萌生过自杀轻生地念头.而李某经常因为与妻子在对待孩子地教育问题以及对待家人地态度问题上出现分歧,他觉得妻子从来不听他解释,就一味地反对,而俩人又都是文化人,碍于面子,他从不采用殴打和谩骂这种热暴力方式,取而代之地是冷漠、忽视、不交流、不作为等“冷暴力”.但是李某除了在家里这样,在外边跟同事朋友都相处得很融洽.这在社会上是十分具有代表性地,一方面是家庭环境地不完美,另一方面也是来自自身没有勇气和能力解决心理层面地阴影.冷暴力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家庭生活中,是我们无法忽视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所以,社工作为妇联工作地延伸和补充,他们有精力和能力去帮助受害者以及受害者地家人,能为受害者提供周到地服务,可以为案主量身定制相应地工作计划.摆脱家庭“冷暴力”,不仅涉及服务对象个人心理地调整,同时还包括服务对象外部环境地改善.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助人自助”与“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开展助人活动地理论指导,在该理论地指引下,社会工作者应坚信服务对象有改变当前困境地决心跟能力,社会工作者要做地是教授服务对象解决问题、摆脱困境地方法与技巧,从而实现让他们学会自己帮助自己地目地.另一方面,科学地来说,社工在帮助案主摆脱痛苦、解决问题地过程中是必须抛开自身地价值判断地,应对案主全盘地包容与接受案主.但是在实务操作过程中, 社工与受助者是两个不同地个体,他们必然会有思想或价值方面地不统一,在帮助受害者地时候无法避免地会参杂一些个人地想法与观点,甚至有时还会产生价值方面地矛盾冲突等,这必然会影响到案例地介入效果.这或许也是需要制定相应机制来避免地问题.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社工对冷暴力地解决有重要帮助,他们可以通过专业知识,从各个角度帮助案主走出暴力地阴影.让双方更加勇敢地面对问题,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促进家庭和谐.在这个过程中,社工地重点还是在于受害者内心地疏导,引导受害者自己勇敢挣脱现况,有担当地解决问题.所以社工更应该从受害者地角度出发,真正意义上地理解,甚至包容受害者在某时刻表现出来地犹疑,胆怯,不要把自我价值观强加于受害者之上.外部环境也应该更为宽松,能够让受害者有更多途径可倾诉,更加有意识地保护自己权益,社工地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 /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经典案例分析

A同学是某知名高校的一名学生。不仅品学兼优,而且善于唱歌主持,还能写一手好文章。自从上大学后,他的这些业余专长得到了充分发挥,大一第一学期就获得了“校园十佳歌手”称号,并且经常主持学校的晚会。由于能力出众,A同学很快就被老师任命为学生会干部,就在他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暗自高兴时,同宿舍的其他三位室友却开始慢慢疏远和孤立他。 A同学说。以前有他电话时,室友还会比较热情地帮他转一下,但是后来,明明他在宿舍,室友却说他不在,然后就擅自把电话给挂了。刚进大学时,室友们每次都结伴一起去食堂吃饭,可是后来。其他三个室友就把他冷落在一旁了,前两天,他上完晚自习回宿舍。大老远便听见室友们在聊天。可是他刚进门,所有的谈话立刻就终止了。他忍不住问了其中一个同学缘由。想不到对方竟然阴阳怪气地说道:“你是名人,我们哪能和你聊天啊。”气得他一个晚上也没睡好。现在,室友们几乎不和他说话,无视他的存在,有时候,A同学主动和他们搭话,他们也总是说些酸溜溜的话来刺激他。为此,他十分痛苦,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不知道如何才能和室友处好关系。 分析: A同学追求上进的态度是好的,他对生活有乐观积极态度。在校期间他把自己的特长都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学生。 但是A同学为自己取得的成就“暗自高兴”的时候,很有可能忽略了在自己进步的这个过程中,舍友可能产生的孤单、失落感,以及生活中舍友情感的变化,或许他的舍友在同一竞争领域上失败了,而A同学在不经意中表现出的自豪让舍友产生了反感。可能在自我发展中由于熬夜等原因,对集体生活的舍友产生了生活规律上的影响。他总是在忙自己的事情,没有去关心自己室友的校园生活,了解一下他们都在干些什么,也没有腾出时间和室友交流一下彼此的心事,更没有大家一起出去的时间,导致寝室关系逐步恶化。由于有了挺好的名声,所以招到了同房的嫉妒,这很有可能根本就不是林海的问题,只不过他处在的社会是一个“仇视优秀之人,见不得人好”的变态社会。但面对室友的排挤,A同学所去做的就太少了。除了主动去找室友讲话外就没什么其他的努力。适当请吃饭、喝水、唱K都是可选择的。要很好的化解那些有刺的话的攻击,用自己的慷慨来重新得到朋友,并不要因为一点小挫折而放弃,真要到了无法承受时就直接申请换房,这也是努力后得到的结果。 A同学的室友存在一些自卑的心里,他们觉得跟A同学一个宿舍,光环都被他给夺去了,反倒自己成了他的陪衬。他们在对A同学有所意见的时候,不但没有态度平和的交流,而且进行了排外行为,这对宿舍其他成员构成了一种病态的团结,并且面对A同学试图重新融入的行为时,他们采取了冷暴力的方法,这不利于案件中所有人的身心健康。

关注校园冷暴力问题科研立项

说明 年月日 一、项目基本资料 项目名称 关注校园冷暴力问题 类别自然科学论文科技发明制作A类预期 水平国际领先国际先 进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科技发明制作B类国内领先√国内先 进 学科领域J A机械与控制 B信息技术 C数理 D生命科学 E能源化工F哲学 G社会 H经济 I法律 J管理 K教育 摘要(研究内容创新 点和意义,150-200字)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以人为本”、关注人、关注人的发展的“人性化”教育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但正是这种背景,使教育的一个新课题——“冷暴力”问题凸显出来。“冷暴力”现象的存在,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可它的存在由来已 久,如何减少乃至消除这一现象,需要全社会的齐心协力,共同构建和谐校园。

四、项目具体内容(与《课题论证》活页内容同) 1、选题:本课题国内外 研究现状述评及选题的 研究意义。500字左右 该课题在国内一些省市地区已有人关注,但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一些高校的老师对此也有一定的探索,但都未作出深入研究,叶齐华教 授对精神暴力(即冷暴力)做过专业的数据统计,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 研究。之所以选该课题是因为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关注社会上一些精神 暴力问题,后了解到此即为“冷暴力”问题。通过自己的深入了解,我发 现该问题在当今社会上已是一个比较普遍的、严重的,危及到人民正常 幸福生活的、对我国今后发展很不利的一个问题。该问题主要存在与现 今的大多数家庭、职场,几乎所有的学校,这一问题已对很多成年人、 未成年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很多人在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有的 甚至因此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对此,我深感有必要对校园“冷暴力 问题”进行一下深入研究,并得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再通过媒体网络以 及公益讲座大力宣传冷暴力的危害,使那些经历过的、未经历的以及正 在经历的人们对冷暴力有一个清醒的了解,并采取合理的科学的办法进 行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