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现象科学技术异化和如何克服 政治

异化现象科学技术异化和如何克服 政治
异化现象科学技术异化和如何克服 政治

科学技术异化和如何克服政治

异化的定义

所谓异化指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在生命科学中,异化是与同化相反相成的范畴,是指生命个体不断地分解自身,把物质和能量不断地排出体外的一种作用过程。在哲学领域,作为普适性较高的范畴,异化所反映的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解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学说,用异化劳动即资本主义雇佣劳动来说明历史,批判资本主义,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异化,论证在共产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克服,由此引申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再加上国外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异化现象在一定程上也是存在的,也一定程度的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如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权力滥用、人情冷漠,现阶段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

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

一、科学技术异化的定义

科学技术的异化,具体来说,是指科学技术作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创生、发展的产物,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使自然界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然而,随着它的产生、发展及其正面效能实现的同时,出现了有悖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目的,使自然界向着不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进,结果导致了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实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的社会现实。简言之,科学技术的异化是指人类所创生、发展、应用科学技术在造福于自身的同时,科学技术又反过来同人作对,损害、扭曲、束缚、支配、威胁人类的现象。

二、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的表现

科学技术的异化一般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科学技术的成果与科学技术劳动相异化。科学技术成果是科学技术劳动的物化或对象化,而在私有制社会中,这种物化或对象化表现为异化,即科学技术的产品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科学技术劳动者的力量,同科学技术劳动相对立的东西,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控制科学技术劳动、剥削和压迫科学技术劳动者的手段。

(二)科学技术劳动与科学技术劳动者相异化。一方面,科学技术劳动者从事科学技术劳动,目的之一是提高人们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结果却使科学技术劳动者的生存遭到其束缚、限制和威胁;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劳动者从事科学技术的目的之二,是想进一步显示人类的本质力量,结果却是在私有制社会中科学技术劳动成为人们谋生和谋利的手段,成为与动物的求生本能相类似的活动,进而否定了人的本质;再者,科学技术劳动者从事科学技术劳动的目的之三,是想显示人的价值和尊严,结果却出现了1997年的IBM计算机“深蓝”以3.5:2.5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的事实,使人的尊严在一定意义上丧失了;第四,科学技术劳动者从事科学技术劳动的目的之四,是使自然界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进而使人和自然协调发展,但其结果是使人和自然的关系紧张化,

激化了人和自然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是科学技术的异化,换言之,科学技术的异化导致了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

三、如何克服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

当前社会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快速的发展着,人类的各项活动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我们要如何在发展的基础上克服科学技术的异化的,我认为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的人本性原则。我们这里所说的“以人为本”,是指对人来说,人是最宝贵的,人是人自己的最高目的,人之所想、所做都是为了人自己,而不是为了人之外的东西。科技的发展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关心人的本身,应该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人的本身,就是要关心人的价值、尊严、平等、自由和发展。当然,我们所说的人的发展,不是指少数人或少数国家中的一部分人的发展,而是指所有各国人民都应得到公平的发展;也不仅仅是指当代人的发展,还应包括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指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求,还包括满足人们在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生态生活等方面的各种价值需求,使人的体力和智力上的各种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二)“着眼于未来”的前瞻性原则。所谓前瞻性原则,就是遵循超前思维和超前认识的原则。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虽有可能带来危险,但它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这一发展的整个过程,人类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具体分析,以便决定在何种情况下终止研究、改变计划或继续钻研下去。

(三)在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中人始终居于能动的主导地位,因此,要解决当前的科学技术异化问题,使科学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就要不断提高和发展主体的素质和能力,并辅之以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以保证主体能力的正确发挥而不至于被滥用、误用。当然,对于主体建设不能抽象谈论,因为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抽象的一般主体。社会是由有各种不同利益需要的主体构成的,他们的利益需要有一致的一面,也有冲突的一面。对于科学技术发展来说,尤其要处理好科学技术主体与政府主体、公众主体的关系,使他们能够相互对话、沟通、理解,对科学技术“发展什么,怎样发展”达成共识,确立多极主体间的和谐关系。

(四)对社会制度进行变革。对资本主义社会而言,关键是要变革构成这一社会制度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对社会主义社会来说,则要通过完善我们的制度结构,使科学技术朝着符合人性的、有利于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向发展。这实际上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建立一种新的人类文化价值观,它既能体现科技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特性,同时又能符合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准则,从而使科技真正为人类服务。按照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才能合理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

关于权力腐败风险的几个问题

关于权力腐败风险的几个问题 关于权力腐败风险的几个问题时间:2012-03-12 作者:王淮海唐敦楼江晨丽 透过近年来检察机关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情况,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不论是高官腐败案件,还是企事业单位人员职务犯罪案件都与权力滥用有关。公共权力的滥用不因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差异,权力人身份、地位的高低,或者掌管权力的大小都存在严峻的权力腐败风险。那么,权力腐败是如何发生并演变的?权力运行中哪些矛盾冲突? 权力腐败风险如何防范和应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在反腐倡廉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和良好的发展机遇的背景下,理清公共权力配置中内在的矛盾、冲突和权力行使中的外部运行状态,对于深化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权力产生、配置与权力的腐败 权力大致可以概括为公权力、私权力两大范畴,权力腐败集中 发生在公权力领域。根据西方古典自然主义法学派的观点,政府的公权力是通过人民权利的“渡让”产生的,权力对于任 何政党、社会组织而言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按照现代民主思

想有关“主权在民”的共识,政府的公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公开 授权,社会公众通过民主选举的法定形式将权力授予政府并通过公务员行使,以满足自己的生存、安全和发展等各种需求。 权力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的支配,实现权力主体的意志、目标或利益。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确保各种社会关系具有较为明确的规范性和相对稳定性,出现了国家立法机关、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以及代表国家行使权力的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各种类型的行政执法机关、派出机构等等。这种与机关属性、职能和职位相联系的权力就是通常所说的职权,有决策权、决定权、处罚权、许可权等等。从权力的抽象行为和具体行为分析,权力腐败的滋生、蔓延主要集中在具体行为,表现在职权行使的具体行为层面,也就是利用职权实施职务违法犯罪行为。 权力配置的核心是权力的授予及其连带资源的分配。宪法是配置国家权力的根本法律制度,同时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组织法、部门法也对权力配置起保证作用。除国家权力配置外,在每个权力体系内部如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权力体系内部,还存在次一级、再次一级等众多的权力配置活动和过程,并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法律法规的授权、委托产生的。透过权力腐败的现象,从权

论技术异化(自然辩证法)

论技术异化 “技术异化”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术语,在不同学者的著述中,意思也不尽相同。本文所述技术异化是指人们在通过技术活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正价值过程中.技术反而以一种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给人类自身带来危害。这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技术异化的基本含义。基于这一理解,我们认为:技术异化具有必然性;技术异化可以“弱化”或部分“消除”,但彻底根除技术异化不具可能性。这可从自然的、知识的和人本的三大维面来解读和论证。 1 技术的反自然性使技术异化具有必然性 技术具有合自然性,即合自然规律性,这是一切技术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这也就是F 拉普所说的:“人类所创造的和未来要创造的一切技术都必然是与自然法则相一致的。”合自然规律性是技术的本性之一。但是,技术同时又具有反自然性,即反自然天然性(包括反自然天然因果性)。技术的反自然性表现在技术的生成、传播、应用以及应用的成果——技术产品等各个方面。 技术的反自然性对于人、对于技术本身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第一,技术的反自然性决定了技术具有“对人的不友好、敌对”即反映了技术异化的倾向性。这是因为:技术的反自然性,决定了技术之于自然在本质上是一种“异己之物”,这意味着在技术与自然的关系中,技术必然会对自然产生“干扰”、“破坏”作用。这种“干扰”、“破坏”作用对于人类来说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技术正是通过对自然的“干扰”、“破坏”来“实现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正价值”的,但另一方面,这种作用同时也反映和体现了技术“以一种异己的和敌对的力量反作用于人本身”的倾向性,因为技术反自然性的实质也就是技术对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自然界的干扰性、破坏性,这种干扰性、破坏性本身无疑蕴涵了“给人类自身带来危害”即技术异化的倾向和可能。 第二,技术反自然性的客观性使技术异化具有必然性。技术反自然性的客观性是指技术一经产生,技术所具有的反自然性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客观存在着,即使技术的这一特性展现了一种“恶”的价值倾向,人们也无法彻底改变它,而只能任其作用于这个世界。也就是说,技术一旦被创造出来,其所具有的反自然性对世界的作用具有永久性,而这种永久性将随着技术反自然性的具体效应的积累而在总体上使技术异化具有必然性。就像汽车技术在为服务于人类的正价值过程中,它已明显地表现出了一种“恶”的价值倾向——车祸、污染、耗能等,但人们无法彻底改变它,而只能任其永久地作用于这个世界一样。由于汽车技术大量和永久性的使用,伴随其“恶”的具体效应的积累,汽车技术也就必然成为“和平时代的战争”(指对人体自然的毁灭)、“人类健康的杀手”和“能源消耗的无底洞。也就是说,汽车技术反自然性的客观性使汽车技术异化具有必然性。 2 技术的不确定性使技术异化具有必然性 技术具有确定性,即技术具有可靠性、稳定性,它是技术建立在科学知识的确定性基础上、在(科学)知识维面上所具有的一种特性。 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技术赖以建立的科学知识基础本身同时又具有不确定性,即便是像牛顿力学这样一种确定性知识,20世纪60年代的KAM定理,也揭示出了牛顿力学具有内在的随机性、不确定性。至于现代科学理论,其知识的不确定性特征就更为凸显了。例如,

科学技术异化的概念及其表现和如何克服

1、科学技术异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所谓异化指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 而科学技术异化是在异化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费尔巴哈说:“主体所产生的对象物、客体,不仅同主体本身相脱离,成为主体的异在,而且反客为主,反过来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主体。”黑格尔最先将异化概念上升到哲学高度,他强调“异化是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与对立”。用我们的话说,其实异化就是自己创造的或者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反过来制约、支配、驾驭自己的现象。科学技术其实就是如此,它本身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科技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它使人类可以更好的改造自然,使自然总是朝着我们希望、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亦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它的产生、发展以及造福人类的同时,它也反过来抑制、损害、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现象就是技术异化。例如,空调本是使人生活空间清凉的技术产品,却异化为使市民都共同生活在更热的城市之中的一个原因。科学技术发展到现今,各种新工具、新机器相继被发明出来并在生产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各式各样的技术物品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并奔向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占据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核心位置。泉水般涌流出来的大量技术和技术物品,使人享受到物质殷实、交通便利、信息发达、交往多样等众多好处,欲望得到空前满足,生存发展空间得到极大拓展。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技术异化对人类和自然界带来的深刻影响。在异化状态下,技术不再是为人服务的工具,不再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客观手段和方法,反而成了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统治人本身、剥夺人自由的异己力量。 科学技术的异化一般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科学技术的成果与科学技术劳动相异化。科学技术成果是科学技术劳动的物化或

异化现象

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 异化的定义 所谓异化指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在生命科学中,异化是与同化相反相成的范畴,是指生命个体不断地分解自身,把物质和能量不断地排出体外的一种作用过程。在哲学领域,作为普适性较高的范畴,异化所反映的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解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学说,用异化劳动即资本主义雇佣劳动来说明历史,批判资本主义,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异化,论证在共产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克服,由此引申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再加上国外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异化现象在一定程上也是存在的,也一定程度的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如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权力滥用、人情冷漠,现阶段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 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 一、科学技术异化的定义 科学技术的异化,具体来说,是指科学技术作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创生、发展的产物,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使自然界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然而,随着它的产生、发展及其正面效能实现的同时,出现了有悖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目的,使自然界向着不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进,结果导致了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实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的社会现实。简言之,科学技术的异化是指人类所创生、发展、应用科学技术在造福于自身的同时,科学技术又反过来同人作对,损害、扭曲、束缚、支配、威胁人类的现象。 二、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的表现 科学技术的异化一般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科学技术的成果与科学技术劳动相异化。科学技术成果是科学技术劳动的物化或对象化,而在私有制社会中,这种物化或对象化表现为异化,即科学技术的产品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科学技术劳动者的力量,同科学技术劳动相对立的东西,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控制科学技术劳动、剥削和压迫科学技术劳动者的手段。 (二)科学技术劳动与科学技术劳动者相异化。一方面,科学技术劳动者从事科学技术劳动,目的之一是提高人们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结果却使科学技术劳动者的生存遭到其束缚、限制和威胁;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劳动者从事科学技术的目的之二,是想进一步显示人类的本质力量,结果却是在私有制社会中科学技术劳动成为人们谋生和谋利的手段,成为与动物的求生本能相类似的活动,进而否定了人的本质;再者,科学技术劳动者从事科学技术劳动的目的之三,是想显示人的价值和尊严,结果却出现了1997年的IBM计算机“深蓝”以3.5:2.5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的事实,使人的尊严在一定意义上丧失了;第四,科学技术劳动者从事科学技术劳动的目的之四,是使自然界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进而使人和自然协调发展,但其结果是使人和自然的关系紧张化,

政治权力腐败的原因

政治权力腐败的原因 政治权力腐败是世界性的问题,各国学者都对政治权力腐败的成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政治权力腐败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疾病,它的病因和症状都是多方面的,它涉及制度、道德、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 (一)国家政治制度的制约机制不健全 在封建社会,一方面,政府本身就许可大量的腐败行为公然存在,例如,给许多高级官僚和政治权贵以大量的特权,这些特权远远超过了公务的需要。而且,即使没有法定的特权,政府也往往默许官员适当的腐败行为。例如,我国古代官吏法定的薪俸并不高,汉朝时,县令的月俸仅40斛谷子,但这些官员的实际收入却远远超过其正式俸金,对这种状况政府是完全默许的。因此,政治权利腐败在相当程度上具有“合法性”。另一方面,封建社会重人治而轻法治,政治制度往往极不完备,缺乏防范和惩治官员腐败的有效机制。而且,即使有相应的机制,也常因人治大于法治而使制度无效。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滋长了官员腐败行为。 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希腊城邦有三种基本的政治制度,即贵族制、君主制和民主制,这三种制度如产生政治腐败,那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异,即贵族制变异为寡头制,君主变异为僭主制,民主制变异为暴民制。他还提出了十条主张,防止因政治权力腐败而导致国家政变。政治权力腐败是政治国家的产物,政治制度是政治权力腐败的结构基础。与政治权力腐败密切相关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责任制度、监督制度、沟通制度、人事制度和法律制度等。如果官员的责任不明确,其行为不受公民的监督,政治信息渠道闭塞,没有严格的干部考绩制度、公平竞争机制和政治腐败行为的法律规章,官员的营私舞弊必然不可避免。 (二)政府官员道德品质的败坏 把政治权力腐败当做社会总体性道德败坏的观点在历史上也曾广为流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政治思想家都持这种观点,马基雅维利便是有名的代表,他认为,政治权力的腐败便是公民的道德在总体上趋于败坏,全部社会规范逐渐遭受根本性的损害。在公民道德从总体上败坏的情况下,即使有最好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也势将崩溃。这时,振兴国家的唯一出路,就是出现少数英明杰出的领袖人物,唤醒民众的道德意识,重建社会道德秩序。 政治权力腐败是通过国家公务官员的行为而得以体现的,腐败行为总是伴随着谋取私利的特殊动机,因而官员的道德品质是政治权力腐败的主观条件。如果公务人员能够做到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大公无私,就不会用手中的政治权力去谋取私利。反之,即使有良好的制度和健全的法规,如公务人员一心为私、利欲熏心,那么,损公肥私的事也不免发生。历史经验表明,政治权力腐败的程度与社会的道德水准尤其是公务人员的道德水准是成正比的。腐败严重时,社会的道德风尚往往极坏;而政治廉洁时民风往往比较淳朴。因此,如果从理论的角度看,政治权力腐败就是社会道德,尤其是公务员道德的败坏。 (三)政府官员不正当的经济利益要求 政治权力腐败的主体始终是政府官员。换言之,拥有一定的政治权力是政治权力腐败的前提条件,任何人只有在拥有一定的职权之后,才有可能利用手中的职务之便获取私

论技术异化

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已成为深刻影响人类生活的全球性元素,它强烈地增进着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然而,在帮助人类获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种种科技的异化现象也随之凸显。科学技术是否需要伦理禁区?人类在从事科学技术活动中应遵守怎样的道德底线?又该如何控制和评价科技实践和科学后果?诸如此类的问题已构成当代科技高速发展时代的人文主题。从人的全面发展看科技的伦理禁区旨在克服科学技术的异化,实现科学技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的。 技术异化,最直白、最直观地界定,是指破坏了科技的至真本性,使得科学技术脱离了其本性。异化是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同时异化的正反作用也发挥的淋漓尽致,在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矛盾激化的同时,也促成了新的社会结构的萌芽;异化在一定历史阶段同对象化与物化有关。但是,异化不等于或归结于对象化与物化。对象化与物化作为人的社会活动,将与人类社会一起长存,而异化活动则是短时期的历史现象,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异化必将在社会历史上绝迹。科技本身并不导致科技异化,关键在于应用科技的过程。技术异化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1、是人与科技产品相异化,例如核武器; 2、是人与自然生态相异化,如科学技术导致环境污染的问题; 3、是人与自身存在相异化,如变性者; 4、是人与社会关系相异化,如:“一部分人在天堂,一部分人在地狱”,一部分人统治另一部分人。 技术异化主要是从近代西方开始产生,整个西方社会的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也是科学技术异化不断加剧的过程,近代社会发展观对科技异化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近代西方的社会发展观是经济增长中心论,这种社会发展理念和社会发展模式,相应地在价值层面上带来了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十七世纪的英国可以说是这种发展观的初步确立者。当时,人们认为是进步。本质上是功利主义的和实用的。进步就在于达到既定目的的工具与手段的发展,以增进人类对自然的控制,从而增进人类的舒适与快乐,人们的社会活动都以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为标准进行评价,即按照它们在促进眼前目标方面的工具性功效而受到评价,而这种功利主义狭义地理解人的幸福,狭义的理解科学技术,这给科学强加了一个限制,因为它认为只有当科学可以直接获利时才是可取的。本来,功利性应该是一种科学可以接受的副产品而不是科学的主要目的。因为一旦有用性变成科学成就的位移标准,具有内在科学重要性的大量问题就不再受到研究了,这些规范限制了科学潜在生长的可能方向,威胁了科学研究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社会活动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理性形式,技术则是科学知识向实践转化的各种方法和技能,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人正是通过科技创造了自然中不存在的诸多事物,形成了日益庞大的人工自然,并以科技直接地改造自然,创造了灿烂的工业文明——这种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形式,是人的创造物。因此,科学技术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形式蕴涵着属于人性的伦理本性。从而决定了科技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与发展,科学技术不仅要力求还原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更重要的是依据发现的客观规律去实现人的意志,把自然对象从“自在存在”改变成为符合人的需要的“属人存在”,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不难发现,科学技术作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类所创造的产物,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使自然界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最终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然而,随着科技的产生、发展及其正面效应实现的同时,科学技术出现了有悖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目的,导致科技异化的产生,从而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所谓科学技术的伦理异化反映的是作为主体的人与其活动产物的科技之间的异化关系,主要是指:作为人的创造物,科技日益成为超出人类所能控制的、甚至是支配、压抑、奴役和统治人与社会的异己力量,从而导致了对人的自由和个性的扼杀,导致了人的精神的空虚和人格的分裂,失去了生存意义上的终极关怀,人不再是掌握、控制科技的主人,而成为被迫适应科技社会要求的工具。 例如,网络化虽然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带来了全新的生存理念,却使人们在心理上彼此疏离;科技理性的膨胀导致人文失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道德失范和信仰危机;克隆、基因等新技术的成功使人们对生命虽然有了新的认知,但是人类的伦理道德却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等等。 然而,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实践手段,具有工具性与价值中立性。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导致的科技异化其实并非科学技术本身缺乏人性,其重要的根源在于科技与伦理的疏离、理性与价值的分裂,即在科技发展中缺乏对人文精神的发掘和伦理价值的重视。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工具。” 科学技术的异化本质上是人类价值观念的危机,是由于人类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信仰缺位所导致。特别是在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日益膨胀的征服欲望,就不可避免地会向人们所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大肆攫取,在改造自然中丧失人性。如果人与人的关系利益化、金钱化,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就会盛行,就会造成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与此相反,坚持科技伦理禁区中的道德底线,用伦理道德给予其价值疏导,人们就能更合理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其合乎人性,科技异化及其负面效应也就会降低到最低程度。 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异化现象愈演愈烈。科技与伦理的疏离、理性与价值的分裂是科技发展的直接后果,这在当代西方社会表现得尤为突出。西方发达国家今天所面临的科技异化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明天所要着力避免的问题。中国正处于实现现代化的转折时期,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技现代化。在实现科技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避免科技异化问题,使科技朝着人化方向发展,实现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和谐统一,就成为当今国人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就有可能走向灾难。因此,研究和探讨科技的异化与人化问题不仅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而且在当代已成为当务之急。 人们通常认为,科学技术是中性的工具,即它是价值中立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中性论受到了挑战,因为这里隐含着三个重要的问题:一是谁可以占有、使用这个工具,二是这个工具能干什么,三是这个工具是为谁服务以及为什么目的服务的。一些学者如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开始强调,科技不仅仅是一种中性的工具和手段,它负荷着特定社会中人的价值,可以对科技进行善恶的价值判断。 因此,人们在从事科学技术创造过程中,应更关注内在的人性自觉,使人们能更理性地看待自然,看待社会,看待人类自己,更科学地揭示客观自然规律,更合理地改造世界。正如爱因斯坦说,“如果你们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我们只懂得应用科技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 论技术异化

科学技术异化和如何克服 作业

1.科学技术异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科学技术异化,简言之,是指科技这种人的创造物变成了统治人、压抑人的一种异己性力量:它不但不是“为我”的,反而是“反我”的。 自从人们开始关注技术以来,人们对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就一直争论不休。人类发明技术的目的是为人类服务,但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以至于成为一种异己的敌对的力量,危害社会甚至反制了人类。对此,学者们通常称之为“技术异化”。对技术异化的研究一直是技术哲学领域的重要问题,但是已有的研究多是针对技术异化在各个层面的消极作用来讨论的,而在当代如何进一步理解和探索技术异化的的影响已经弱化技术异化带来的后果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容,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式,使得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已与技术不可分割。然而,技术在为人类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现代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福与祸集中表现在生态、社会和人类精神领域三个方面:在生态层面上,科学技术的应用在增强人类对自然控制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生态的失衡和气候的恶化,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在社会层面上,技术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物质财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它也扩大了人们的文化差异和知识差距,还使得全球文化面临失衡的危险,极有可能导致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减少,更重要的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还严重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在人类精神领域,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使人们的工作时间缩短,闲暇时间增多,部分地把人们从以往繁重的劳动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但同时也剥夺了人类的自由,挑战了人类的本质,萎缩了人类的精神。 总之,科学技术异化不仅表现在对物质文明的破坏,同时也发生在对精神文明的侵蚀。一方面,科学技术异化对物质文明的破坏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及其对自然界改造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产生的。随着二战以后工业的突飞猛进,人们像自然环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和噪音越来越多,使人类赖以生存环境受到极度的污染,使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在物质文明领域,现代科学技术异化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能源危机和人口膨胀等严重问题,造成了人类物质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恶化,使人类的生活质量下

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

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科技带来的好处,在不知不觉中,科技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人类从懵懂的远古时代发展到享受着空调、冰箱、彩电和轿车等的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功不可没。从人和自然的关系视角看,科学技术自产生之日起便发挥着重大作用,而且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功能,不断地推动着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进程,实现着人和自然的共同进化和发展。这也是科学技术创生、发展的正面效应之所在,是人们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目的之所在。然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目的、正面功能的实现的同时,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负面效能也在不断地产生和扩大。 所谓科学技术的异化,简言之,就是指科技这种人的创造物变成了统治人压抑人的一种异己性力量,马克思对这种异化意味深长的评价道:“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最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在近两个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类自身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前提,但是并未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给人带来全面的自由和解放,相反,却使人陷入了深刻的,全面的异化之中,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统治人的物质力量。科技异化的基本观点是:科技已日益成为超出人类控制,甚至是支配,统治人类与社会的外在力量,它导致了人的物化和自由的丧失,精神的空虚和人格的分裂,泯灭了劳动的价值,沦丧了生存的意义,人不再是掌握,控制科技的主人,而成为了被迫适应科技社会需要的工具,总之,科技已成为一种与人相敌对的甚至控制人与社会的异己力量。 科技异化主要是从近代西方开始产生,整个西方社会的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也是科学技术异化不断加剧的过程,近代社会发展观对科技异化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我们可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提升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但是,技术应用的负面效应,也日益引起了人类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省。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科技在军事和工业诸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科技的负面社会影响越来越明显。首先,在血腥惨烈的现代战争中,高技术武器的使用是造成人类生存危机的祸首元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投向日本的两枚原子弹将人类推向了核战争的深渊之中。两次海湾战争中,美军频频使用贫铀弹等非常规武器,不仅破坏了伊拉克的生态环境,而且使许多参战的官兵患上了无药可医的“海湾战争综合症”。其次,与人们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网络问题。网络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

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探讨我国权力异化现象

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探讨我国权力异化现象 作者:黄崛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 1421 更新时间:2009-8-13 热 荐 【字体:小 大】 https://www.360docs.net/doc/828192006.html, [摘 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权力异化的表现形式可归结为公共权力私有化、公共权力部门化、权力部门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部门权力个人化、权力使用交易化、监督权力虚置化等,由引导致腐败普遍化。对此,可通过在经济上强化公有制地位、推进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在思想上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强化权力部门依法行政观念和群众的民主意识,在政治上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权力监督,在法律上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坚决推进以法治国等对策来防止腐败滋生和消除权力异化。 [关键词] 马克思;异化理论;腐败;权力异化 “异化”一词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思。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它被提到哲学高度。黑格尔用它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并提出人的异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们生产的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成为统治和支配人们自己的外在力量。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提出异化劳动理论,阐述异化劳动表现为“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的异化、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并揭示了异化劳动同私有制有内在的联系,认为从起源看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必然后

浅谈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 李延荣

浅谈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 摘要:科技的发展在带来益处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它对人的异化表现在:人被非个性化、抽象化、工具化。但是人类应做科学技术的主人, 应正确引导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 要做到这一点, 我们必须重建人的价值世界。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人的价值 科学即科学技术,其由人所创造,为人类而服务。科学技术不仅第一生产力,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人类从混沌之初的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生活,到今天的日新月异文明健康时尚的生活,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科学技术对于推动全人类文明进步可谓功不可没。然而,科学发展在为人类社会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负面影响的紧迫性也被提上议程。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它的错误运用, 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精神烦恼、价值迷茫和信仰危机。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随着技术进步与商业化运作,媒体(电视,电脑,手机)——这个科学技术的产物, 已经由最初的信息传播工具演变成为一种无形的文化控制力量, 各种媒体上各种各样的节目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他对人的控制力和诱惑力是极其强大的, 它会让人丧失一定的自由, 例如人们对个人时间的控制和支配;也会让人丧失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当然, 人类尽可能将这种丧失的自由和能力归结为自制力的低下或自身的懒惰。看过《楚门的世界》影片的都知道, 观众数十年如一日地观看这场漫长的肥皂剧, 像吸食毒品一样已经产生心理依赖, 给观众带来了精神上的失落;同时, 主人公楚门在高科技摄像机的控制下, 近乎失去自我生存的价值。以下内容就有关电影《楚门的世界》中所反映的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及人类应重建价值世界进行简单论述。并且作为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来说。韩剧,也叫“肥皂剧”对我们并不陌生,韩剧所塑造的男女主角,让给我们对爱情充满幻想,对爱情中的另一半产生了类似的要求,更有甚者,对我们的价值观,婚姻观。恋爱观,择偶观产生了强大的影响,甚至是错误的导向。本文中也有论述。 1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 科学技术对人的价值的影响表现在:科技忽略了“个性化”人的存在, 致使人的“价值”和“意义”被忽视;同时科技把人作为一个抽象而存在, 导致了人的抽象和被忘却;人被工具化丧失独立生存的真谛, 成为被他人利用的工具。 1.1 人被非个性化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叶子如此,人更是如此。人的不同一方面在外在形象,另一方面在于人拥有自己的个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整容技术也是的得到的很大的提升。尤其是在盛产美女的韩国,整容技术更是出神入化,据说你很难在韩国找到纯天然美女,各种选美比赛中,参赛选手分分钟让人脸盲,就连毕业季剖出来的大学毕业照,也是让人傻傻分不清楚。前段时间,上海虹桥机场拦住了一位乘客,因其长相酷似范冰冰,而护

行政领导权力异化的防范措施

行政领导权力异化的防范措施 近年来,新闻媒体上不时传出有关领导干部违纪违规之事,纪检监察立案查处,无不令人民群众拍手称快,凸现出政法、监察机关工作的力度和决心,同时也反映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待加强,要遏制行政权力异化现象,必须建立完善合理的制约机制。 【摘要】当前,我国腐败渎职事件时有发生,行政权力异化现象不断出现。要遏制这些事件的发生,必须建立完善合理的制约机制。 【关键词】行政领导权力异化防范 一、行政领导权力异化的表现 行政领导权力异化主要表现为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而权力的异化最终必然导致腐败的产生。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1、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 行政领导权力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公共利益。但如果缺乏相应的利益协调和权力制约机制,在权力行使过程中就有可能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凭借机构或职务上的便利,非规范地运用或滥用公共权力满足私人欲望,管理者就变成贪官污吏。腐败行为对国家形象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严峻考验着社会的承受能力。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腐败如此盛行不衰,肯定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如果我们舍本逐末,只讲教育和‘严打’而没有解决源头上的问题,腐败蔓延的势头恐怕是很难得到遏制的。” 2、权力寻租现象突出 当前我国处于政治、经济转型时期,相关的制度及法律还不健全,为

权力腐败留下了生存空间。在行政领导权力归少数人所有与支配的社会形态中,利益错位、权力角逐和特权化等腐败现象司空见惯。权权交易、权法交易、权钱交易以及权力寻租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些权力腐败现象涣散党心民心,损害政府公正形象, 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危害,对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3、对权力流程监督不力 我国现有的监督体制缺乏“防患于未然”的措施。我国大部分的领导腐败案件,都是在领导调离原岗位后,才被揭发出来,领导任职时的监督往往流于形式,走过场。像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可以不按法律程序,直接干预土地批租和出让事务,造成国有土地资产大量流失。近年来,媒体报道腐败案件中,受贿案多、案值越来越大,“集体腐败”特征明显,领导的部属及其身边工作人员,目睹了领导权力的“至高无上”,以致于习以为常,这些现象暴露了没有及时的监督与约束,领导们就容易将手中的权力异化。 二、行政领导权力异化的原因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止”。阿克顿解释权力腐败的铁律:“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造成我国行政领导权力异化的原因主要有: 1、制约行政权力的机制严重欠缺 我国尚未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制衡机制,使权力失去制衡,从而利用或滥用手中的权力却可能不受制裁,或者往往以罚代刑,以党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异化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异化? 黑格尔在哲学中引入异化的概念,用以说明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辩证机制。在黑格尔那里,“异化”一词用于泛指精神实体作为主体自身的分而为二即自身对立化或产生自身的对立物。他把这种对立化以及扬弃对立化而返回自身的过程,称作“异化以及这种异化的克服”的过程。 费尔巴哈把异化概念运用到宗教批判中,他明确地宣称人的本质不仅是宗教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宗教的对象、宗教的本质。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神学的秘密就是人本学。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和批判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异化概念,并首次明确地提出了科技异化思想。早期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主要指的是私有制背下,尤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背景下存在的种种消极的因素。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集中体现了这一思考视角。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发生的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第二是劳动者同劳动本身的异化,第三是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第四是人同人的异化。然而,马克思作为唯物史观的创始人,他对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异化和人的本质的异化,并不只是停留于发泄道德学上的义愤,而是进而揭示了这种物化和异化的历史必然性,指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一方面是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又是在一定的狭隘的生产关系内个人之间自发的必然的联系。因而,中后期的马克思对异化概念作了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现象在历史上的出现是客观的、必然的,应该从历史评价的维度上充分肯定其积极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异化思想是他们的异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对科技异化的根源、实质、表现开工和解决途径进行了科学的分析。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科技异化产生的根源。“只有在一切科学被用来为资本服务的时候”,才导致异化的产生。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并且,“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

科学技术异化及其表现

1、科学技术异化的概念 异化就是自己创造的或者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反过来制约、支配、驾驭自己的现象。然而科学技术异化是在异化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科学技术的产生使人类可以更好的改造自然,使自然总是朝着我们希望的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它的产生、发展以及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反过来抑制、损害、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现象就是科学技术的异化。 在异化状态下,技术日益超出人类控制的范围,不再只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不再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客观手段和方法,而成为支配统治人类和社会的外在力量,人不再是掌握控制技术的主人,而成为了被迫适应科技社会要求的工具。 2、科学技术异化的表现 (1)科学技术异化对自然地作用主要表现为生态危机。 在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过程中,人们从自然界索取大量的原料和燃料,同时把大量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自然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多,严重破坏了地球上自然资源体系。早期空调的发明和使用本是为使人类生活空间更加清凉,最终却异化为使人类共同生活在更热的环境中的一个原因。日本福岛突发的核泄漏、核辐射也给民众造成极大的恐慌,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 (2)科学技术异化对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人的精神和行为世界发生了异化。 科学技术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在信息化社会里,电话、传真、手机、电子邮件、电脑、网络等现代化通信工具像凶猛的洪水铺天盖地般涌入人们的生活,人类对这些电子产品产生了强烈的依附感,繁杂的信息容易使人麻木,细腻的感情变成信息后也常常为人所忽视。人类渐渐地成为了信息的奴隶。这时信息作为主体的异己力量与主体对立起来,信息控制着人的感觉、思想和行动。 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进行机器大生产的同时却失去了人类的主体性,现代机器大工业中自动化生产技术虽然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却剥夺了工人的主体意识,由工人操作支配机器变成了机器操作支配工人,工人成为机器的零件盒奴隶。随着技术的发展,作为客体性的异己力量的技术逐渐吞没着人的主体性,使人的行为失去主动性和目的性。 (3)科学技术异化表现出的不确定性 转基因技术可谓是21世纪的尖端技术之一,目前利用该技术培育的农作物很多,但是当微生物进入自然界和人体之后所产生的长远后果,人类现在却不得而知。 人工智能的进化理论的提出和智能机器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人类的某些行为可能被机器所替代,如果机器有了人类的智慧,人的存在就越来越微不足道

论政治权力结构

论政治权力结构 政治学研究 !刘津洁 杨 龙 内容提要:政治权力是权力主体对权力客体的一种支配能力。本文认为对权力结构的研究应从现实的权力现象运动入手,研究政治权力的运行,运行中各种权力间以及主体与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 关键词:政治权力结构 特 点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政治权力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现象,是权力主体对权力客体的一种支配能力,其发生作用时体现为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特定的时刻或场合一旦形成,这种权力关系就变成了一种权力结构。对权力结构的研究应从现实的权力现象运动入手,研究政治权力的运行、运行中各种权力间以及主体与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运行的规律。近年来我国政治学界对权力现象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对于权力的结构还没有深入的研究。有关政治如何以权力的方式作用于经济、不同的政治权力结构以及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的变动对政治权力结构的影响等,政治学界基本上还没有涉及到。 一、政治权力结构的涵义 政治权力结构是指特定社会中各种政治权力之间以及各个权力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构成。在政治权力结构中,权力主体间关 作者:刘津洁,南开大学政治学系硕士研究生;杨龙,南开大学政治学系教授。邮编:%""")’收稿日期:!""’年’!月.日

系设定了政治行为藉以活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政治行为相互作用的政治关系体现了该政治权力结构的内容。在一定的政治关系中,处于主动和支配地位的即是权力主体。一般来说,国家是最经常意义上的权力主体,除此之外,阶级、集团、组织、机构等都可以成为权力主体,甚至一个政治个体在他作为阶级、集团、组织、机构的代表时,也可以成为政治权力主体。具体而言,立法、行政、司法等机构,军队、政党、团体等组织,都可以是权力的主体,这些机构和组织的不同搭配就形成了不同的权力结构。一种政治权力结构在纵横两个方向展开。纵向表现为建立在等级制基础上的科层制,及其他非正式的政治垂直关系;横向表现为各种权力主体之间以及权力主体与其他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政治权力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的基本关系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比如:从中央到地方直到基层,纵向权力等级体系构成一个政治体系;政治权力结构在水平方向上体现为按不同级别和层次、同一个级别层次上的各种权力机构或权力组织、或者在同一权力机关中各权力分支或权力要素的组合及政治行为的相互作用。 一般而言,政治权力结构是有中心的。政治权力结构的核心是一个权力中心,它处于垂直权力结构的顶部,水平权力结构的中心。权力结构中其它成份按纵向隶属关系和横向分布关系围绕着权力中心展开。权力中心不但在政治权力结构等级排列中处于最高地位,而且在整个政治权力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权力中心统治全社会是通过政治权力结构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权力结构对全社会有支配性作用。进而,作为政治权力结构的中心,通过支配整个政治权力结构,在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 从静态上讲,政治权力结构反映的是特定社会中的政治关系:即各种权力主体在权力格局中的地位;从动态上讲,政治权力结构是一种决策机制,政治权力结构反映的是强制和服从所构成的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之间政治行为相互作用的特定运行方式。在这种决策机制中,反映了政治权力结构内部的权力配置关系和政治行为运行的特点。由于各类权力主体对政策影响不全都以正式的、制度化的方式进行,它们往往以某种非制度化的方式,如惯例等等影响政策或介入政治权力结构。因此,政治权力结构并不仅限于正式的组织形式。 政治权力结构又是一种利益体现与分配机制。掌握着权力,就意味着权力主体能够调动和配置社会的物质资源和非物质性资源,就必然有利益相伴而生。政治权力主体通过政治权力所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为获取利益,它构成政治权力运行的内在动力。社会中的各个利益群体、各个阶层通过其在政治权力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得到相应的利益份额或相应的利益保障机制。不同权力结构体现的是不同的利益分配格局,政治权力结构改变会导致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最终将会导致一种利益关系模式发展到另一种利益关系模式,达到新的利益的平衡。因此,政治权力结构变动的动因是一种利益驱动,变动的结果是利益的某种平衡。权力结构的核心是一种利益结构,即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均衡。 政治权力结构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按照权力在政治权力结构内中央和地方间的配置,可以将权力结构分为最极端的两种类型,即集权型和分权型。在这两种极端之间,又有许多过渡类型,他们便是集权与分权混合的各种形式。按照政治权力结构和社会整体间的关系来划分,又可以分成全面覆盖型和有限规模型等。 二、政治权力结构的特点 政治权力结构既具有结构的一般特点,又具有政治权力结构独有的特点,大体上包括网络性、方向性、边缘变动性和内部动态性等几种。 (一)政治权力结构的网络性 政治权力结构中纵向不同级别的权力主体之间的垂直关系和横向上不同类别的权力主体之间的平行关系,构成了政治权力结构纵横交错的网络构造。这种网络性结构呈现出从一点向外向下的发散性状。也就是从权力中心出发,按纵横两个方向展开。在纵向上呈现出显明的层次性,体现出政治权力结构纵向等级制基础上科层制及政治垂直关系的特点。一个具体社会的政治权力结构在纵向上至少分为三个层次:处在最底层的是基层政治权力,它们是政治权力结构的末稍,把政治权力结构的影响触及社会中的各个角落。其次是中间层次的公共权力,它是地方性的或部门性的。处于最高层的是公共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治权力,又称国家政权。国家政权掌握在社会的统治集团或领导集团手中,是对整个社会加以集中的统治、管理和协调的最高层的、最强大的公共权力。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摘要:科学技术在为社会生产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异化了人和自然。机械世界观、私有制、片面发展是造成这种异化的根源。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前迫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异化;人;自然;私有制 马克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异化现象--技术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既压榨、剥削、奴役工人,又压榨、剥削、奴役自然,成为人自由发展的桎梏。然而,马克思并没有因此把技术本身当做罪恶之源,而是把批判的锋芒指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源并不在于其自身或其物化,而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逻辑,它使得技术的使用成为资本家阶级攫取利润、霸权的工具。 1科学异化的表现形式 科学技术不仅第一生产力,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人类从混沌之初的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今天的日新月异信息爆炸,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形影不离,科学技术对于推动全人类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然而,科学发展在为人类社会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负面影响的紧迫性也被提上议程。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为人类作为主体能力发展的限制和对物化工具的依赖。当人们运用高科技的快捷交通工具时,很少再有人愿意长途跋涉;当人们享受便捷的通讯设备时,则放弃了

古老的书信;当人们可以在温暖的房间内居住时,人们可能失去对寒冷天气的抵御能力。人们更加倾向于借助科技力量使自己的生活、劳动变得更加简单。然而,由此产生的体能下降、精神困扰问题却是高科技时代带给人类的无法回避的负面效应,人性的异化便愈发陷入深层次。 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表现为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的失衡,科学技术也存在非理性,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某种状况下存在背离,科学技术在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生转变的同时,也造成了日趋严重的环境破坏,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脆弱,日益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对自然的依赖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人对自然的无度、肆意攫取就是破坏自然、盘剥自然,就是使自然界成为商品化的自然界,污染了的自然界,军事化了的自然界,它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以至濒临枯竭。 人,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结果。马克思认为,人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实践的产物。在与环境的对象性关系中,在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所引起的变化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也改变了人类自身。在人类改造自然,为自身创造极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通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却与人的主观愿望相背离,成为人类活动的异己力量。换句话说,当由主体产生的客体作为主体的对立面,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而反对主体时,科学技术便异化了人和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