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九年级数学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教案

教案标题: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基本形式。

2. 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包括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和求根公式法。

3. 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基本形式。

2. 掌握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和求根公式法的步骤和技巧。

3. 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 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配方法和求根公式法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1. 教材:沪科版九年级数学教材。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习题集。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新知

1. 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通过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基本形式。

Step 2:讲解因式分解法

1. 通过教学PPT讲解因式分解法的步骤和技巧。

2. 指导学生通过因式分解法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

Step 3:讲解配方法

1. 通过教学PPT讲解配方法的推导过程和步骤。

2. 指导学生通过配方法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

Step 4:讲解求根公式法

1. 通过教学PPT讲解求根公式法的推导过程和公式的含义。

2. 指导学生通过求根公式法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

Step 5:综合运用

1.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

2. 分组讨论,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3. 部分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

Step 6:课堂小结

1. 总结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强调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和求根公式法的应用场景和特点。

2. 复习解题步骤和技巧。

Step 7:作业布置

1. 布置习题集中与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的练习题。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时灵活运用所学方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和求根公式法的讲解结合了具体的例题,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和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解题

能力和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引导,及时发现和纠正他们的错误,加强巩固和拓展练习,提高教学效果。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锐角的三角函数》教案

《锐角的三角函数》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2、能推导并熟记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 3、能熟练计算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式. 4、能利用计算器计算一般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5、通过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6、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知道特殊三角函数值,从事锐角三角函数基本性质的探索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察,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认识正弦、余弦、正切概念,熟记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能熟练计算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式. 2、熟练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行有关计算,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操场里有一个旗杆,老师让小明去测量旗杆高度. 小明站在离旗杆底部10米远处,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4度,并已知目高为1米.然后他很快就算出旗杆的高度了. 你想知道小明是怎样算出的吗?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中的第一种:锐角的正弦. 二、认识正弦 在Rt △ABC 中,∠A 、∠B 、∠C 所对的边分别记为a 、b 、c . 师:在Rt △ABC 中,∠C =90°,我们把锐角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记作si n A . 341米 10米

板书:sin A = A a A c ∠=∠的对边的斜边(举例说明:若a =1,c =3,则sin A =3 1 ) 注意: 1、sin A 不是sin 与A 的乘积,而是一个整体; 2、正弦的三种表示方式:sin A 、sin56°、sin ∠DEF 3、sin A 是线段之间的一个比值;sin A 没有单位. 三、认识余弦、正切的定义 一般地,当∠A 取其他一定度数的锐角时,它的邻边与斜边的比是否也是一个固定值? Rt △ABC 与Rt △A ′B ′C ′,∠C =∠C ′=90o ,∠B =∠B ′=α, 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B 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B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也是一个固定值. 在Rt △ABC 中,∠C =90°,把锐角B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B 的余弦,记作c os B . 把∠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记作t a n A . 锐角A 的正弦,余弦,正切都叫做∠A 的锐角三角函数. 四、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 还记得我们推导正弦关系的时候所到结论吗?即1sin 302?= ,sin 452 ?= 你还能推导出0sin 60的值及30°、45°、60°角的其它三角函数值吗? 归纳结果 五、一般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拿出计算器,熟悉计算器的用法. 下面我们介绍如何利用计算器求已知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和由三角函数的值求对应的锐角.

【完整升级版】沪科版九年级数学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教案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1.本单元数学的主要内容. (1)圆有关的概念:垂直于弦的直径,弧、弦、圆心角、圆周角. (2)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3)正多边形和圆. (4)弧长和扇形面积:弧长和扇形面积,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通过折叠、对称、平移旋转、推理证明等方式认识了许多图形的性质,积累了大量的空间与图形的经验.本章是在学习了这些直线型图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探索一种特殊的曲线──圆的有关性质.通过本章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数学,尤其是逐步树立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归纳的数学思想起着良好的铺垫作用.本章的学习是高中的数学学习,尤其是圆锥曲线的学习的基础性工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圆的有关概念,探索并理解垂径定理,探索并认识圆心角、弧、?弦之间的相等关系的定理,探索并理解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定理. (2)探索并理解点和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了解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直径之间的关系,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3)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和正多边的有关计算. (4)熟练掌握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及其它们的应用;?理解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并熟练掌握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观察、测量、平移、旋转、推理证明等活动.?了解概念,理解等量关系,掌握定理及公式. (2)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并进行同伴之间的交流.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_《比例线段:比例的基本性质之黄金分割》教学教案2

《比例线段:比例的基本性质之黄金分割》教学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2.会求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了解与数的比例中项的区别); 3.通过实例了解黄金分割; 4.利用黄金分割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作图. 二、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比例尺与黄金分割的概念。 教学难点:黄金分割的应用。 三、学习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回忆小学学过的比例尺。比例尺= (教师可准备一张地图,让学生说明地图上所标比例尺的意义。) 2.什么叫比例中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那些? (二)讲解新课 1.现在有一棵很高的古树,欲测出它的高度, 但又不能爬到树尖上去直接测量,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类题:相同时刻的物高与影长成比例。如果一电视塔在地面上影长为180m,同一时刻高为2m的竹竿的影长为3m,那么电视塔的高是多少? 2.课本第68页例2(解法见教材) 3.练习课本第69 页练习1. (三)探究新知 现实生活中如:蒙娜丽莎像、芭蕾舞演员的演姿、上海东方明珠塔、五角星等,感受黄金分割图像之美。那么什么叫黄金分割?

1.例3如图,已知线段AB 长度为a ,如果点P 把线段AB 分成两条线段AP 和 PB ,使PB AP =AP AB ,求线段AB 长和AP AB 的值。 (解法见教材第68 页) 2.黄金分割,黄金分割点,黄金数(比)的概念. 一条线段分成两部分,使其中较长线段为全线段与较短线段的比例中项,这样的线段分割叫黄金分割,分割点叫做这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比值 512 叫做黄金数。 3.五角星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在图中,度量点C 到点A,B 的距离AC AB 与BC AC 相等 吗? 通过度量可知点C 把线段AB 分成两条线段AC 和BC,如果BC AC =AC AB , 那么称线段AB 被点C 黄金分割,点C 叫做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AC 与AB 的比叫做黄金比. 问题:一条线段有几个黄金分割点?一颗五角星中有几个黄金分割点? 4.黄金分割的深远意义 历史上,人们视黄金分割为“最美丽”的几何比率,广泛应用于建筑和雕刻中,如古代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上海东方明珠塔等,一些长方形的画框,宽与长之比也设计成0.618,在自然界中也有很多例子,美丽的蝴蝶身长与双翅展开后的长度之比约为0.618.许多美丽的形状都与0.618这个比值有关。 5.尺规做线段的黄金分割点(或阅读课本第64至65页短文《奇妙的黄金数》) 补例:已知线段AB =a ,用直尺和圆规作出它的黄金分割点。 A C B 图4-5 A B P 图4-1-4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教科书分析 本节是上海科技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相似形》的第2 节《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教学内容,主要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本节内容是在学 生学习了相似形和相关的线段比例性质之后在三角形相似中的判定.首先由生活中的图像 讨论引出相似三角形的证明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他证明方法;接着证明直角三角 形的相似的判定;最后解答,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本部分研究了三角形相似性的判定,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证明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断方法【过程和方法】 以问题的形式,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动手和探究的情境,达到学会本节课所学的相似 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和观察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要点] 会应用相似三角形的两个判定方法。怎样选择合格的判定方法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教学难点】 掌握判断方法的条件,通过对已知条件的分析掌握图形的结构特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问题 (1)相似形的定义与性质? (2)相似比的定义,如何判断相似性? 【设计意图】:回忆相似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为后面学习判定知识做铺垫。

1B1,那么,如果已知ab‖A1B1,这两只风筝的形状相似。观察和思考:敢于猜测,a 能得到吗△ 基础知识≓? a1b1c1 【设计意图】:具体生活中实际图片,为后面做铺垫,引出证明相似思考:已知,de//bc,且d是边ab的中点,de交ac于e,猜想:△ade与△abc有什么关系?并证明。相似 证据:≓德//公元前∠ 1 = ∠ B∠ 2 = ∠ C和∠ a=∠ A. ∴△ade与△abc的对应角相等过e作ef//ab交bc于f,又∵de//bc四边形dbfe是平行四边形,∴de=bf,db=ef又∵ad=db,∴ad=ef∵∠a=∠3,∠2=∠c△ade≌△efc ∴de=fc=bf,ae=ec ae1de1adaede1?,,acbc2ac2bc2ab∴△a de与△abc的对应边成比例 ∴△ade∽△abc 由三角形中线切割的三角形与原始三角形相似 【设计意图】:特殊案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证明思路,由易到难, 当D点位于AB上的任意点时,上述结论仍然有效吗?已知:De//BC,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艾德和△ ABC?猜想: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艾德和△ ABC? a B dec 平行于三角形一侧的定理是相似的。即: 在△abc中,如果de∥bc,那么△ade∽△abc 平行于三角形一侧的直线与其他两侧相交(或两侧的延长线),形成的三角形与原始三角形相同 【设计意图】:证明平行判定相似三角形定理,体会一般情况的证明。已知: ∠a=∠a1∠b=∠b1 . 验证:△ 基础知识≓△ a1b1c1 (提示:在较大的三角形里截取一个与较小三角形全等,再利用前面学习的平行判定相似定理证明)。aa1b

2023年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沪科版大全(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沪科版篇一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 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2.4:1.6和60:40 3、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再学习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43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 和内项。 (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2.4:1.6=60:40)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 外项和内项。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 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例如:2. 4 : 1.6 = 60 : 40 外项内项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九年级数学下绝对值、近似数等复习教案沪科版

沪科版·九年级下·绝对值、近似数等复习·教案 【知识要点】 1、 若0≠a ,则它的相反数是______,它的倒数是______。0的相反数是________。 2、 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____________;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____________;0的绝对 值是__________。⎩ ⎨⎧<≥=)0____()0____(||x x x 3、 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与______的距离。 【典型考题】 1、___________的倒数是2 11-;0.28的相反数是_________。 2、 如图1,数轴上的点M 所表示的数的相反数为_________ M 3、 0|2|)1(2=++-n m ,则n m +的值为________ 4、 已知21||,4||==y x ,且0+c b ②c a b a +>+ ③ac bc > ④ac ab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6、 ①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数轴上表示1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 ②数轴上表示x 和-1的两点A 和B 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如果|AB|=2,那么____________=x 【复习指导】 1、 若b a ,互为相反数,则0=+b a ;反之也成立。若b a ,互为倒数,则1=ab ;反之也成立。 2、 关于绝对值的化简 (1) 绝对值的化简,应先判断绝对值符号内的数或式的值是正、负或0,然后再根据定 义把绝对值符号去掉。 (2) 已知)0(||≥=a a x ,求x 时,要注意a x ±= 【知识要点】 1、 精确位:四舍五入到哪一位。 2、 有效数字:从左起_______________到最后的所有数字。 3、 科学计数法:正数:_________________ 3 图1 ∙-2 -1 a 图2 ∙∙b c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第23章 解直角三角形 【教案】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22.1.4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并会灵活应用. 2.使学生掌握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定理再次锻炼类比的数学思想,能把一个稍复杂的图形分成几个基本图形,通过应用锻炼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定理的学习知道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从特殊到一般,并能欣赏数学表达式的对称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推论及其应用. 【难点】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正确性的说明及推论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 1.求下列各式中x∶y的值.

(1)3x=7y; (2)y=x;(3)y∶x=4∶7. 2.已知x∶2=y∶3=z∶6,求(x+y-z)∶(4x+6y+z). 教师找两位学生分别板演1、2题,其余同学在下面做,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师: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在另外两边上截得的线段是怎样的呢? 生:…… 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 已知:如图,过△ABC的AB边上任意一点D作直线DE平行于BC,交AC 于点E,求证:=. 师:你能证明这个问题吗?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我们可以作辅助线,连接BE、CD,再过点E作AB 上的垂线段h. 师:现在你能猜出可以转化为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比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能,可以转化为△ADE和△BDE的面积之比. 师:你是怎样得到的呢? 生:△ADE的面积等于AD与h乘积的一半,△BDE的面积等于BD与h 乘积一半,所以==. 师:你回答得太好了!我们要证的是=,我们把AD与DB的比转化为了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比.再证出什么就能得到结论了? 学生思考后回答:再证出=. 师:对,你们太聪明了!你怎么证明这个相等关系呢? 生:过点D向AC边作垂线,与前面同理可证出这个相等关系. 师:很好!这样我们就证出=. 由这个比例式,你能推出哪些线段也是成比例的?还有哪些比例式也是成立的呢? 学生思考,教师提示. 生甲:=. 生乙:=. 师:对!上面的图形,也可看作是直线BC平行于△ADE的一边与另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而得到的.于是我们能得到一个定理. 教师提示大家读出书上的推论,并板书: 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师:这个定理可推广成一般的形式.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 教案doc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doc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九年级下册数学的重点内容,包括函数、圆、相似等。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3.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九年级上册的数学知识,引出圆和函数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讲解新知:分别讲解圆、函数和相似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同时,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相关解题方法。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与圆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4.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应用,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收获。 5.布置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和开放性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圆、函数和相似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是否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性思考。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改进和完善。 五、课后作业 1.书面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和相关试卷,重点掌握圆、函数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应用。 2.开放性作业:搜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并撰写一份报告。 六、教学建议 1.在讲解新知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2.课堂活动的设计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在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应用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可以通过开放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4.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反馈情况,根据学生的需求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改进和完善。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圆、函数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性质,如何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4.4 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切线的性质定理教案与反思

24.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枫岭头学校张海泉 第1课时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切线的性质定理 1.了解并掌握直线与圆的不同位置关系时的有关概念; 2.能够运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你看过日出吗,如图是海上日出的一组图片,如果把海平面看做一条直线,太阳看做一个圆,在日出过程中,二者会出现几种位置关系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直线与圆的位关系 【类型一】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已知⊙O的半径为5,点P在直线l上,且OP=5,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 ) A.相切 B.相交 C.相离 D.相切或相交 解析:分两种情况讨论:(1)OP⊥直线l,则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为5,此时直线l与⊙O相切;(2)若OP与直线l不垂直,则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小于5,此时直线l与⊙O相交.所以本题选D.[ 方法总结: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主要看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所以要

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我们先确定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类型二】由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确定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已知圆的半径等于5,直线l与圆没有交点,则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d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因为直线l与圆没有交点,所以直线l与圆相离,所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大于圆的半径,即d>5.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2题 【类型三】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综合 已知⊙O的半径为R,点O到直线m的距离为d,R、d是方程x2-2x +a=0的两根,当直线m与⊙O相切时,求a的值. 解析:由直线m与⊙O相切可得出d=R,即方程x2-2x+a=0有两个相等的根,由Δ=0即可求出a的值. 解:∵直线m与⊙O相切,∴d=R.即方程x2-2x+a=有两个相等的根,∴Δ=4-4a=0,∴a=1. 方法总结:由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知:当直线与圆相切时,d=R.再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知识,列出关于未知数的方程,即可得解.【类型四】坐标系内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应用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与y轴相切于原点O,平行于x轴的直线交⊙A于M、N两点.若点M的坐标是(-4,-2),则点N的坐标为( ) A.(-1,-2 B.(1,2) C.(-1.5,-2) D.(1.5,-2) 解析:过点A作AQ⊥MN于点Q,连接AN,设半径为r,由垂径定理有MQ=NQ,所以AQ=2,AN=r,NQ=4-r,利用勾股定理得r2=4+(4-r)2,解得r =2.5,可以求出NQ=1.5,所以N点坐标为(-1,-2).故选A.

新版沪科版2020秋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1章二次函数的应用第1课时二次函数在面积最值问题中的应用教案

21.4 二次函数的应用 第1课时 二次函数在面积最值问题中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1、地位与作用: 二次函数的应用本身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后,检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 力的一个综合考查。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体会其意义,能根据图象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最值问题又是生活中利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最常见、最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之一,它生活背景丰富,学生比较感兴趣,对于面积问题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故而在这儿作专题讲座,为求解最大利润等问题奠定基础。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掌握求面积最大这一类题,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的应用问题。此部分内容是学习一次函数及其应用后的巩固与延伸,又为高中乃至以后学习更多函数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思想方法基础。 2、课时安排: 教材中二次函数的应用只设计了3个例题和一部分习题,无论是例题还是习题都没有归类,不 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设计时把它分为面积最大、利润最大、运动中的二次函数、综合应用四课时,本节是第一课时。 3.学情及学法分析 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以后,对函数的思想已有初步认 识,对分析问题的方法已会初步模仿,能识别图象的增减性和最值,但在变量超过两个的实际问题中,还不能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节课正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而设计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符合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学习,巩固二次函数y=2ax bx c ++(a ≠0)的图象与性质,理解顶 点与最值的关系,会求解最值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象,理解顶点的特殊性,会把实际问题中的最值转化为二次函数 的最值问题,通过动手动脑,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了解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探索,建立合作意识,提高探索能力, 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利用二次函数y=2ax bx c ++(a ≠0)的图象与性质,求面积最值问题 教学难点:1、正确构建数学模型 2、对函数图象顶点、端点与最值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 由于本节课是应用问题,重在通过学习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故而本节课以“启发探究式”为 主线开展教学活动,解决问题以学生动手动脑探究为主,必要时加以小组合作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不但使学生学会,而且使学生会学”的目的。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适当地辅以电脑多媒体技术。 四、教学流程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切线的性质和判定

24.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第2课时切线的性质和判定 1.掌握判定直线与圆相切的方法,并能运用直线与圆相切的方法进行计算与证明(重点); 2.掌握直线与圆相切的性质,并能运用直线与圆相切的性质进行计算与证明(重点,难点); 3.能运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一、情境导入 约在6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人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轮子——圆形的木盘,你能设计一个办法测量这个圆形物体的半径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切线的性质 【类型一】切线的性质的运用 如图,点O是∠BAC的边AC上的一点,⊙O与边AB相切于点D,与线段AO 相交于点E,若点P是⊙O上一点,且∠EPD=35°,则∠BAC的度数为() A.20°B.35°C.55°D.70° 解析:连接OD,∵⊙O与边AB相切于点D,∴OD⊥AD,∴∠ADO=90°.∵∠EPD =35°,∴∠EOD=2∠EPD=70°,∴∠BAC=90°-∠EOD=20°.故选A. 方法总结:此题考查了切线的性质以及圆周角定理.解题时要注意运用切线的性质,注意掌握辅助线的作法,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4题 【类型二】利用切线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如图,P A 为⊙O 的切线,A 为切点.直线PO 与⊙O 交于B 、C 两点,∠P =30°, 连接AO 、AB 、AC . (1)求证:△ACB ≌△APO ; (2)若AP =3,求⊙O 的半径. (1)证明:∵P A 为⊙O 的切线,A 为切点,∴∠OAP =90°.又∵∠P =30°,∴∠AOB =60°,又OA =OB ,∴△AOB 为等边三角形.∴AB =AO ,∠ABO =60°.又∵BC 为⊙O 的直径,∴∠BAC =90°.在△ACB 和△APO 中,∠BAC =∠OAP ,AB =AO ,∠ABO =∠AOB ,∴△ACB ≌△APO ; (2)解:在Rt △AOP 中,∠P =30°,AP =3,∴AO =1,即⊙O 的半径为1. 方法总结:运用切线进行证明和计算时,一般连接切点与圆心,根据切线的性质转化已知条件,构造出等量关系求解.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5题 【类型三】 探究圆的切线的条件 如图,⊙O 是△ABC 的外接圆,AB =AC =10,BC =12,P 是BC ︵上的一个动点, 过点P 作BC 的平行线交AB 的延长线于点D . (1)当点P 在什么位置时,DP 是⊙O 的切线?请说明理由; (2)当DP 为⊙O 的切线时,求线段BP 的长. 解析:(1)当点P 是BC ︵的中点时,得PBA ︵=PCA ︵,得出P A 是⊙O 的直径,再利用DP ∥BC , 得出DP ⊥P A ,问题得证;(2)利用切线的性质,由勾股定理得出半径长,进而得出AB 的长,在Rt △ABP 中再次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BP 的长. 解:(1)当点P 是BC ︵的中点时,DP 是⊙O 的切线.理由如下:∵AB =AC ,∴AB ︵=AC ︵, 又∵PB ︵=PC ︵,∴PBA ︵=PCA ︵,∴P A 是⊙O 的直径.∵PB ︵=PC ︵,∴∠1=∠2,又∵AB =AC ,∴P A ⊥BC .又∵DP ∥BC ,∴DP ⊥P A ,∴DP 是⊙O 的切线. (2)连接OB ,设P A 交BC 于点E .由垂径定理,得BE =12 BC =6.在Rt △ABE 中,由勾股定理,得AE =AB 2-BE 2=8.设⊙O 的半径为r ,则OE =8-r ,在Rt △OBE 中,由勾股定 理,得r 2=62+(8-r )2,解得r =254.在Rt △ABP 中,AP =2r =252 ,AB =10,∴BP =(252)2-102=152 . 方法总结:判定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时要从切线的性质入手,结合垂径定理与勾股定理,

沪科版九年级下册24.3圆周角教学设计(共三课时)

沪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第24章圆教学设计 24.3圆周角(共三课时) 第一课时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巩固圆心角与弧的关系定理,另一方面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在圆的有关说理、作图、计算中应用比较广泛。所以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研究圆与其它平面几何图形的桥梁和纽带.另外,通过对圆周角定理的探讨,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同时教会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和分类讨论的思维方法,因此,这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了解圆的基本性质,会判断圆心角,基本掌握了圆心角与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熟练掌握了三角形的外角定理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初三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力,并能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再通过合作交流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因此本节课设计成探究课,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圆周角的概念,掌握圆周角的两个特征、定理的内容及简单应用; 2.经历探索圆周角的有关性质的过程,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 法.体会分类、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圆周角及圆周角定理 2.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是本课时的重点. 教学难点:了解圆周角的分类,用化归思路合情推理验证“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及圆周角定理的简单应用。 四.教学方法分析及学习方法指导 教学方法分析 本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识为主线,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数学素养为目的,采用以“探究式教学法”为主、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发现规律、验证猜想。 学习方法指导 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发现新知和发展能力,与此同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教案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案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联系百分数的意义,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 3遇到不理解或不懂的地方,用下划线和?标记出来。便于交流时提出。 4自己的建议体会方法可以在旁边作好批注。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联系百分数的意义,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快乐自学 你喜欢运动吗?调查本班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根据下面的统计图: 六(1)班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 1说一说:从这幅统计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2我知道这是一幅( )统计图,它的特点是( )。 3我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 ),它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是( )。要想清楚地知道百分比这样的信息,我们可以选用( )统计图。 4一起来认识扇形统计图吧!自学教材第107页,注意拿笔勾画哦!. (1)计算出各运动项目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

(2)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又能获取哪些信息?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合作探究。 讨论交流:扇形统计图是怎样来表示各个数据的?它有什么特点? 1我发现扇形统计图中的( )代表单位“1”,表示( ),各个扇形面积表示( ),扇形的大小说明了( )。 2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 )。 3生活中,你还从()见到过扇形统计图? 三学习小结 我们已曾经学过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它的特点是();还有()统计图,它的特点是不但可以表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还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我们今天又学习了扇形统计图,它的特点是(), 四智勇大闯关,我是小擂主 1第一关:小练兵。 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12题。 2第二关 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4题。 五学后反思 1我的收获: 2自我评价:我对我的课堂表现( ),因为( )。 六作业 1完成教材P107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五的第3题 课后习题 1完成教材P107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五的第3题。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沪科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集(全册 共63页)

【沪科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集(全册共63页) 目录 24.1 旋转 第1课时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第2课时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第3课时旋转的应用 24.2 圆的基本性质 第1课时与圆有关的概念及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垂径分弦 第3课时圆心角、弧、弦、弦心距间关系 第4课时圆的确定 24.3 圆周角 第1课时圆周角定理及推论 第2课时圆内接四边形 24.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第1课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第2课时切线的性质和判定 第3课时切线长定理 24.5 三角形的内切圆 24.6 正多边形与圆 第1课时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第2课时正多边形的性质 24.7 弧长与扇形面积 第1课时弧长与扇形面积 第2课时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25.1 投影 第1课时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 第2课时正投影 29.2 三视图 第1课时三视图的识别与画法 第2课时棱柱及由视图描述几何体26.1 随机事件 26.2 等可能情形下的概率计算 第1课时简单概率的计算 第2课时利用画树状图求概率 第3课时利用列表法求概率26.3 用频率估计概率

24.1 旋转 第1课时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1.了解图形旋转的有关概念并理解它的基本性质(重点); 2.了解旋转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及特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飞行中的飞机的螺旋桨、高速运转中的电风扇等均属于旋转现象.你还能举出类似现象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类型一】旋转的概念 下列事件中,属于旋转运动的是() A.小明向北走了4米 B.小朋友们在荡秋千时做的运动 C.电梯从1楼上升到12楼 D.一物体从高空坠下 解析:A.是平移运动;B.是旋转运动;C.是平移运动;D.是平移运动.故选B.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概念,图形的旋转即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平面上绕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 【类型二】旋转的性质 如图,△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80°得到△AEF,若∠B=100°,∠F=50°,则∠α的度数是() A.40°B.50°C.60°D.70° 解析:∵△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80°得到△AEF,∴△ABC≌△AEF,∠C=∠F=

沪科版九年级下册24.2圆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共六课时)

沪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第24章圆教学设计 24.2圆的基本性质(共六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分析: 圆是在学习了直线图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来研究的一种特殊的曲线图形。它是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是初中几何中主要内容之一,《圆》这一章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高度和难度,是学生对所学几何知识的再一次综合与提升,是学生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空间观念的保证。“圆的基本性质”是对已学过的旋转及轴对称等知识的巩固,也为本章即将探究的圆的性质,和圆与其他图形的位置、数量关系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过去的生活和学习中对圆的知识已经有了一些认识,初步体会到圆在生活、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土木建筑等方面均广泛存在,这对进一步探究圆的定义及相关性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对圆的相关性质掌握较少,对知识的转化能力较差,所以重在要学生参与,主动探究,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理解圆的定义、弦、弧、直径、等圆、等弧等相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2.学会圆、弧、弦等的表示方法. 3.感受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与圆有关的概念并会用符号语言表示.2.理解和掌握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圆的概念的理解及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四.教学方法分析及学习方法指导 教学方法分析: 充分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贯彻师生合作,民主教学的精神,通过课前延伸,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回顾和技能的训练过程,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已有知识,采用“迁移法”、“发生法”和“教师引导法”,强化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学习方法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并运用由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和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1.1 二次函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以实际问题为例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并掌握二次函数关系式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函数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体会函数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 二次函数的概念. 【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是如何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的?

[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是y=kx+b(k≠0),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是 y=(k≠0)] 2.如果改变正方体的棱长x,那么正方体的表面积y会随之改变,y和x之间有什么关系? (正方体的表面积y与棱长x之间的关系式是y=6x2.) 3.物体自由下落的距离s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s与t之间有什么关系? (下落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式是s=gt2.) 上面问题2、3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哪一种函数来表示?这种函数有哪些性质?它的图象是什么?它与以前学过的函数、方程等有哪些关系? 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二次函数.(教师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授 师:我们再来看几个问题. 问题1 某水产养殖户用长40 m的围网,在水库中围一块矩形的水面,投放鱼苗.要使围成的水面面积最大,则它的边长应是多少米? 这个问题首先要找出围成的矩形水面面积与其边长之间的关系.设围成的矩形水面的一边长为x m,那么,矩形水面的另一边长应为(20-x)m.若它的面积为S m2,则有S=x(20-x)=-x2+20x. 问题2 有一玩具厂,如果安排装配工15人,那么每人每天可装配玩具190个;如果增加人数,那么每增加1人,可使每人每天少装配玩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1.1二次函数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x <10。 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 <x <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 [10-8=2(元),(10-8)×100=200(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售约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 [x的值不能任意取,其范围是0≤x≤2] 5.若设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y=(10-8-x) (100+100x)(0≤x≤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