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绘画评传

唐寅绘画评传
唐寅绘画评传

唐寅绘画评传

唐寅(1470-1523),初字伯虎,后更子畏,吴县吴趋里(今江苏苏州)人。别字很多,如桃花庵主、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中年以后皈心佛乘,自号六如。

唐寅博学有逸才,在诗文上名声显赫,与祝枝山、文徵明和徐桢卿一起被号为“吴中四才子”。他的画尤其令人称颂,其在世之时,作品就早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备受推崇。他是吴门画家中的重要人物,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因画风独树一帜,自成面貌,唐寅的作品历来很难被简单地归类。一方面,唐寅绘画中有明显师承“院体”的痕迹,所以一般不将他列入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另一方面,其作品中不可否认的文人画风格,意韵甚高,又令那些贬斥院派“终非上品”的评论家,很难将他也归入其中。因此,董其昌在提出“南北宗论”这一似乎无懈可击的理论体系时,不得不对唐寅故意冷落,闭口不提。而这又让后世的诸多评论家产生误解,认为唐寅之画不足论,从而导致唐寅在画史上的地位始终未达到其应有的高度。事实上,董其昌在不论及宗派之分时,曾对唐寅有过高度评价。

一、生平概述

唐寅的绘画作品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与其个性色彩浓厚鲜明的性格是密不可分的。想要客观地评价唐寅的绘画,必须要对唐寅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而对唐寅的生活背景和个性特征的掌握,是体会其艺术作品真正的精神内核的起步。

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1470)二月四日,唐寅生于苏州吴县阊门内吴趋里。其父广德,是开酒食店的商人。殷实的家底为唐寅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了物质保证,他九岁时便从师习举业,十五岁入县学为生员,十七岁补府学生员。由于唐寅聪明绝殊,一入学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祝允明《唐子畏墓志铭》称其:“童髫中科第一,四海惊称之。”尤侗《明史拟稿》云其:“童髫入学,才气奔放。”因此,唐寅不但受到士大夫(如文林)和当时艺坛名人(如沈周)的重视,也交了一批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热爱书画艺术的朋友,如祝允明、文徵明等。

家境富足而社会地位不高,使得唐寅在个性发展上不像文徵明那样受尽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形成了唐寅狂放不羁的性格。《明史》云:“(子畏)性颖利,与里狂生张灵纵酒,不事诸生业。”这种“一意望古豪杰,殊不屑事场屋”的个性,也曾使得一心望子成龙的唐父感叹:“此儿必成名,

殆难成家乎!”

唐寅二十五岁时,父、母、妻及子相继殁,这对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祝允明劝其遵从先父的遗志,参加科举考试。唐寅答应“试捐一年力为之”,从此“户绝交往”,二十九岁举应天乡试,果然高中第一名解元。主考官梁储及学士程敏政奇其文,十分赏识他。至此,唐寅在功名上的前途似乎一片光明。然而仅仅一年后,正当唐寅踌躇满志地入京会试时,却在同行的旁郡富子徐经科场受贿案中,因遭人忌恨以谗言中伤而被累下狱。出狱后谪为浙吏,寅耻不就。此后,他不但功名无望,且生计日薄,与继室反目仳离,不久又与弟申异炊,可以说落魄之极。

短短一年之内所经历的从巅峰跌至谷底的人生挫折,加上其后他放浪形迹的生活方式,唐寅通常被认为是颓然自放也就不足为奇了。但事实上,唐寅在事发后不久所书《与文徵明书》中就援引墨翟、孙子等例,称“不自揆测,愿丽其后,以合孔氏不以人废言之志”,并表示:“男子阖棺事始定,视吾舌存否也!”此后唐寅不仅寄情于翰墨之间,且“其学务穷研造化,元蕴象数,寻究律历”,“旁及风乌、五遁、太乙,出入天人之间”,若不是他英年早逝,相信在很多领域都会有所建树。这充分说明,唐寅在罹祸后并没有自暴自弃,消极沉沦。

从唐寅三十岁坐事废至其四十五岁应宁王之聘赴南昌

这段时间里,唐寅的生活中有三件大事。一是其三十二岁时历时一载的千里壮游,途经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浙江七省,长途漫游不仅开阔了唐寅的视野和胸襟,对其日后的艺术创作也有颇多裨益。二是其逐渐归好佛氏,取金刚经偈语之意,自号六如。三是其治圃于舍北桃花坞,日盘饮其中,客来便共饮。有学者认为唐寅是南昌之行以后看破红尘,皈依佛门的,但从祝允明所作墓志铭来看,唐寅学佛应在其三十八岁筑桃花庵、梦墨亭、学圃堂等屋之前。这段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好不潇洒自在。其间,他与师友朋辈往来密切,彼此唱和,又由于他一直以鬻文卖画维持生活,所以留下了不少艺术作品。

正德九年(1514),唐寅应宁王朱宸濠之聘赴江西南昌。南昌之行通常被很多人误解为唐寅希望再一次跻身仕途的尝试。但以其一贯的个性来看,更合理的推测应是唐寅希望获得宁王聘用自己的重金。此时唐寅的生活过得十分清苦,腰间也往往缺少买酒钱,往往需要作些趋时之作来应付生计。他写于这一年的《上宁王》就很好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态:“是非满目纷纷事,问我如何总不知。”可见,唐寅根本无意过问复杂的政事,跻身什么仕途。与当时同样清贫的文徵明相比,唐寅没有太多的忌讳,他出身商贾,并不认为缺钱要钱是可耻的;他个性豪放,“不以一时毁誉轻重为趋舍”,没有各种礼仪上的顾虑,因此,文徵明对宁王来聘托病拒不

见,唐寅则欣然接受。到了江西后,见宁王所为多不法,知其必反,乃佯为清狂不慧,最终被宁王遣反。若是一心追逐功名利禄,恐怕难以有这样的决断。数年后宁王起兵谋反,唐寅幸免牵连,与他当时的清醒明断是分不开的。

经历了南昌之行,唐寅晚年在桃花坞过着隐士般的生活。据当时的邻居所说,“六如晚年亦寡出”。其晚年诗句:“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洒脱豪迈之情,溢于纸端,表达了对世间俗事的不屑一顾。这期间他留下了许多伟大的传世之作,光彩夺目,可以不朽。

唐寅一生,颇多坎坷,尤其是三十岁那场冤案,令人为之悲叹惋惜。但也正因其仕途不顺,才成就了此后艺术上的光辉灿烂。难怪顾复在《平生壮观?卷下》中感慨:“予以为先生生前之不幸,乃身后之大幸焉。”

二、唐寅绘画风格综述

唐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画家,山水、人物、花鸟俱工,而通常认为其最有成就的是山水画。由于他才情天赋既高,又对李唐、刘松年、马远的“院体”传统和元四家的文人画风靡不研解,因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韵度。

首先让我们来大致梳理一下唐寅的师承关系。据可靠的文献记载,唐寅绘画初师周臣。周臣字舜卿,号东村,苏州职业画师,画法宗宋人,尤多规摹李唐、马、夏,被称为院体画高手。但关于唐寅从何时开始跟周臣学画,就说法不一了。江兆申先生作《唐寅年谱》认为唐寅是科举失败后,即三十一岁(1500年)以后,才开始接触周臣的。杨新先生则认为,从唐寅的绘画功底来看,师从周臣应更早一些。这样的说法是有根据的。唐寅作于1492年的《款鹤图》(上海博物馆藏)便是一例。此图系唐寅23岁时为友人王观所作,画中山石的皴法谨严,树多虬枝,颇类宋人。

另有人认为唐寅在周臣之前,曾师从沈周。唐寅早年与沈周和文徵明等人往来密切,王稚登《吴郡丹青志?沈周传》中又有“一时名士,如唐寅、文璧之流,咸出龙门”的话,表明唐寅和文徵明均出于沈周门下。唐寅有无正式拜沈周为师不可考,但其早年受沈周文人画风颇多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唐寅最早一幅有记载的画是其作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的《贞寿堂图卷》,被赞为“少诣若是,岂非天授?”当时唐寅年仅十七岁。此画据说现已不存,而现存上海博物馆的《贞寿堂图》从题款字迹和钤印来看,应当也是唐寅的早期作品,推测是距《贞寿堂图卷》不久的摹本。因为唐寅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作品,都有不少同一稿本的复本作品。此画布局、用笔、意境都接近文人画,山石皴

染粗简,树枝线条细劲如篆籀,人物形态简拙,有颇多沈周的意味。

综上所述,唐寅早年显然受到周臣及沈周的共同影响,两者孰早孰晚则不能确定。但他此后的大部分传世之作都兼具院派与文人画的特点,这也就不足为奇了。唐寅的山水画大致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以院体为主,但不无文人画笔意;第二类则深具文人画意韵,又融入了南宋院体的画法。

以《骑驴归思图》、《山路松声图》、《春山伴侣图》、《落霞孤鹜图》等作品为代表的第一类作品是唐寅山水画的主流,它们多表现雄伟险峻的崇山复岭,画风工细,行笔细腻而流畅,勾勒以李唐的大斧劈皴为主,笔墨精到。从大体上看,这些作品有十分典型而强烈的院体特征;但仔细体会,就又会发现其运笔上的独特风格。如其作于三十岁左右的《骑驴归思图》(上海博物馆藏),一向被视为远承李唐、近师周臣的代表作。但其石法使用带水长皴,将李唐的大斧劈皴拉长,显得湿润清雅、流畅灵动,于院体外又平添若干文人意韵。晚年所作《落霞孤鹜图》(上海博物馆藏),以干笔淡墨皴擦点染出山石轮廓,苍秀润淡,虽参南宋画法,但全无南宋气味。柳树的画法工整俊逸,有烟笼之感,树根的线条却变幻率意。整幅作品中清旷优美的意境,展现出浓郁的文人气息,是绝对有别于院派风格的。

作为一名文人雅士,唐寅选择院派这种风格正统的画

法,而不是沈周、文徵明那种文人画路线,是有其特定的原因的。首先,宋人传统的山水画法主要用于表现北方的崇山峻岭,比较刚硬,与文人画以披麻皴表现江南低矮丘陵的柔和画法相比,更符合唐寅经受人生重创后个性强烈的精神。我们可以在唐寅的很多作品中看到以方形为主的山石构图,加上大斧劈皴的方形笔触,整个画面显得险峻深远、气魄雄伟、跌宕起伏。其次,工细严谨的院体绘画方式,与逸笔草草的文人画相比,更容易迎合普通民众的欣赏习惯。唐寅一生以卖文鬻画为生,必然会比较注重观众的需求,并随着对象的变化而选择适宜的画风。如他作于1516年的《山路松声图》(台北故宫博物馆藏),是其四十七岁时为当时吴县的知县李经所画的作品,以全景式山水为构图,用笔虽不失灵动,但整体十分工细秀美,连题款的字迹都工整俊美。可以想见,这幅作品是完全符合大众审美习惯的。然而,唐寅性格中放任不羁、任情任性的一面,又使他在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偏离正统,突显个性。于是我们看到了更为灵活多变的笔法,更为巧妙新颖的布局,更为潇洒雅俊的气韵,从而突破了通常院体画略显僵硬刻板的弊病。

唐寅另一类山水作品,如《毅庵图》、《西洲话旧图》、《秋林独步图》等等,有较深元人笔意,多为赠送相熟友人的率性之作,笔法无拘无束,应该说是更符合唐寅性格的本色之作。比较有特色的如《秋林独步图》(无锡市博物馆藏),

此画在唐寅作品中别具风貌,甚至曾被人疑为伪作,事实上,图中种种独特之处,在唐寅的其他作品中都曾显示端倪。构图本不出奇,只是不像一般作品那样饱满雄浑,而是幽简清旷。用笔比较有特色,不是常见的滋润秀媚,而是笔墨苍劲,简洁凝练。画山石时,突破了以往以细长线条画出山的轮廓、以斧劈皴单层刷染的习惯,而是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凹凸明暗,以简淡多变的皴法来表现山石的质感。树木则画得蟠曲桀傲,显出萧瑟秋意,虽无叶,但枝枝有生气。人物虽小,但是如唐寅一贯的画风,刻画精细,神态动作无一不生动自然。再如《秋声图》(日本泉屋博古馆藏),画卷以简笔草草作几株疏枝老树、几抹坡石,笔墨简洁率意,极具写意风格。背景上以灵动简淡的线条绘出云烟浮动的状态,意境空灵恬淡。

虽然唐寅的绘画以山水画数量最多,成就最高,但他在民间流传最广的却是人物仕女画。这一类作品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尤其以描写欢场女子为多。唐寅的人物画可大致分为工笔及写意两类。前者著名的有《王蜀宫妓图》(故宫博物院藏),原名《孟蜀宫妓图》,俗称《四美图》。画中精心描绘了四位盛妆等待君王召唤的宫妓形象,工笔重彩,体现了画家在造型、用笔、设色等方面的高超技艺。作品继承了唐代张萱人物画的特点,衣纹作铁线描,线条细劲;额、鼻、颔赋粉作“三白”式样,为传统的着色方法;冠服

纹饰的描画细致入微,设色妍丽;画中四美交错而立,动作变化多样,形象生动丰富。整个作品形象俊俏又具清雅之致,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写意类人物作品则有《东方朔像》、《秋风纨扇图》等。以《秋风纨扇图》(上海博物馆藏)为例,所作仕女形态近杜堇所作仕女,而为了表现随风舞动的衣裙,画家以类似书法的顿挫转折线条勾勒衣带裙摆,笔墨灵动,洒脱自如。再如现藏故宫博物院的《风木图》,以写意手法描绘了孝子黄志谆哀悼双亲亡故的场景,勾勒简洁而形象生动,逸笔草草而意韵深长。唐寅还曾作过《临李公麟饮中八仙图》(辽宁省博物馆藏),是少有的白描佳作。线条流动爽利,如行云流水,富有韵律感。

唐寅的花鸟作品不多,但不可不提。他擅长水墨写意花鸟,墨韵明净、生趣盎然、意境高雅。祝允明有诗说:“唐郎写竹如写字,正以风情韵度高。”其所绘《雨竹图》扇面(上海博物馆藏),以浓墨绘近竹,淡墨绘远竹,笔墨淋漓,气韵酣畅。而最能体现唐寅不羁笔法的则是《枯槎鸲鹆图》(上海博物馆藏)。该作构图用折枝法,以书法草写的笔法入画,枯笔画枝,秃笔点叶,放任挥洒间充满了自然的律动。这可以被看作是陈道复、徐渭之前的写意花鸟画杰作,对后世花鸟写意画的发展有着卓越的建树。

三、唐寅的画学思想及其题画诗

唐寅曾作《画谱卷》,“因述旧闻,附以己见”;他在与友人往来的信札及题跋中,也留下了颇多的画学思想和诗学观念。这些,都为我们理解唐寅的艺术思想提供了有利条件。

唐寅艺术思想的核心是讲究有感而发,注重情意的抒发。著名的题画诗“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不但表现了他的人品和思想,也表现了他的画学观。“闲来写幅青山卖”,侧重于感兴而发,不为无病呻吟。他题画竹诗:“醉墨淋漓写竹枝,分明风雨满天时;此中意恐无人合,更向其间赋小诗。”突出“写意”,讲究寄寓。画不够表达,便赋诗,诗、画、书合一以写怀抱。在《画谱卷》的题记中,他说:“予弃经生业,乃托之丹青自娱”,并明确表示“寄兴寓情,更求诸笔墨之外”。

书画作品的情托于象,而意趣更在点画外。唐寅说:“故柳子厚善论为文,余以为不止于文,万事有诀也。融会贯通,□一不可;所谓神游物外,意在笔先,笔尽意足。虽未能尽夫活泼之机,而工拙之间,殆亦可见。若有具眼者,当求诸点画之外,方为韵士。”“神游物外”是对创作主体的要求,要有心的自由,不为法缚,方能做到心手两忘,不计工拙。所以,作品的意趣不在形相之中,而在点画之外。因此,李唐虽“邱壑布置最佳”,但究竟“体格不甚高雅”,而“倪元

镇以焦墨仿荆关笔,真逸格中第一人也”。可见,元人天真率意的美学趣味更加接近他的本性。

唐寅的书画创作突出任情任性,突出自我。曾题《摹古册》云:“暇日辄意所记,图为一册,共得一十余帧。不知古人胜我,我胜前人?”即使是摹古,也把自己放在古人之上,决不肯走酷肖的形似旧路,其独创精神可见一斑。

此外,唐寅十分讲究书画笔法的互用。关于书与画的关系,他认为“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不过执笔转腕灵妙耳。世之善书者多善画,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既然两者的用笔是相通的,就可以在绘画中加入书法的笔意,而在书法中加入绘画的风貌,从而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唐寅的绘画和书法一般都十分注重墨色的浓淡变化和笔画的粗细不同。他的很多山水作品笔画清秀细润,和谐流畅,用笔上多采用中锋,纤而不弱,力蕴其中,显得格外清朗俊逸,与其行楷的风格是完全一致的。上文所提到的《枯槎鸲鹆图》,以草书的笔法再现了枯树与八哥的生动形象,堪称以书入画的精品。

最后还要提到唐寅的题画书法。题画诗的书法风格与绘画的风格往往是一致的,两相辉映,造成了整个画面的和谐美感。在《秋风纨扇图》中,画家用转折顿挫的笔法勾勒佳人的裙裾,用飞动的线条绘出裙摆的衣纹,从而展现出秋风中衣带飘飘的优美意境。与之相适应,题诗的用笔也灵动

流转。“合”的“人”字头与“佳人”的“人”字,撇捺舒展,体态妍美,颇有翩翩美人的风韵;“重感伤”、“请托”等字游丝横逸,如微风袭过,摇曳生姿。再如《山路松声图》,题款“治下唐寅画呈李父母大人先生”,是为当时的吴县知县李经所作。画面构图严谨,用笔细润流畅。相应的,题诗以工整秀美的楷书写成,点画到位,横划基本上都有回锋。此画作于唐寅四十七岁(1516)时,这样的书风在他当时的其他作品中并不多见,但由于与画面风格相符,倒也增添不少意趣。而在《枯槎鸲鹆图》这样的写意作品中,题诗的书风则又是另外一番面目了。在这幅作品中,画家的用笔放任洒脱,位于画面右上角的题诗也信手写来,随意挥洒,不少字的结体已有草书的风貌,笔力雄健老辣,苍劲有力,与画面的意境相得益彰,互相辉映,堪称完璧。

参考文献:

汪珂玉《珊瑚网》记载,董其昌云:唐伯虎虽学李古,亦深于李伯时,故人物舟车楼观无所不工。另《董其昌史料》(王永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中有类似评价。

《唐子畏墓志铭》,祝允明,《祝氏集略》卷十七

《唐子畏墓志铭》,祝允明,《祝氏集略》卷十七

《唐伯虎全集》,周道振、张月尊辑校,中国美术学院

出版社2002年,第222页

《唐子畏墓志铭》,祝允明,《祝氏集略》卷十七

《唐伯虎全集》,周道振、张月尊辑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63页

《唐子畏墓志铭》,祝允明,《祝氏集略》卷十七

《四友斋丛说》卷十五,《唐伯虎全集》,周道振、张月尊辑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578页《唐伯虎全集》,周道振、张月尊辑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602页

《吴门画派研究》,故宫博物院编,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第349页

转引自《唐伯虎书画全集》二,长城出版社2002年,第91页

《画谱序》,唐寅,《唐伯虎全集》,周道振、张月尊辑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292页转引自《唐伯虎全集》,周道振、张月尊辑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599页

《唐伯虎全集》,周道振、张月尊辑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456页

《画谱卷之一》,唐寅,《唐伯虎全集》,周道振、张月尊辑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292页《画谱序》,唐寅,《唐伯虎全集》,周道振、张月尊辑

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494页《溪亭山色册》,唐寅,《唐伯虎全集》,周道振、张月尊辑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515页《摹古册》,唐寅,《石渠宝笈卷四十一》

《论画用笔用墨》,唐寅,《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沈子丞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224页3

浅析徐悲鸿的绘画艺术_马佶

大舞台大104 摘要:徐悲鸿是上世纪我国杰出的画家和教育家,其作品深受人们喜爱。时至今日,作品《奔马图》仍在人们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徐悲鸿的绘画艺术和创作风格一直以来都深受广大学者的关注,因此对其绘画作品的研究文献众多。本文首先介绍了徐悲鸿的绘画艺术生涯,接着着重对徐悲鸿绘画艺术的写实主义和形式语言进行了探讨,以更好地了解徐悲鸿的绘画艺术,促进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徐悲鸿;绘画艺术;写实主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艺术文化及艺术思想的传播和交流也愈发广泛。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使得世界文化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传扬和发展。然而,作为艺术而言,特别是绘画,有着其独特的民族性和历史性,这也是绘画艺术的灵魂所在。著名画家和艺术家徐悲鸿是我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引领者,在绘画领域声望颇高,深受人们尊重,其作品涉及到素描、国画、油画、人物、山水、花卉、走兽、家禽等多方面,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此外,徐悲鸿在诗歌和书法领域也是造诣颇深,对后人影响很大,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因此,研究徐悲鸿的绘画艺术,探讨其如何将东西方文化融合于绘画之内涵,了解其不同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精华,将对于未来我国民族绘画艺术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徐悲鸿的绘画艺术生涯 徐悲鸿早在1920年6月就在北京大学绘学的《绘学杂志》中发表了《中国画改良论》,指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用者融之”,并提出“借助他山,必先自有根基”。文中言语精妙、逻辑严谨地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做了辩证讨论,最后以“致广大,尽精微”总结。对于当时的绘画界来说堪称惊世之论。徐悲鸿对中国绘画现实做了深刻的解剖,并能立足于传统,同时又借鉴西方绘画艺术精髓,推陈出新,为中国绘画指明了改良方向,其思维逻辑和对艺术的洞察力,在今天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徐悲鸿在欧洲学习长达八年之久,途经英国、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俄罗斯等国,接受了正统的艺术教育,主张西方古典写实绘画风格,力求改变中国绘画,其国画带有强烈的写实风格,为我国国画绘画史中独特的惊世创作。 上世纪三十年代后,为徐悲鸿艺术人生的关键时期,其创作观点和创作思想很多都是在这一时期中形成的,成就了许多经典著作和绘画作品。徐悲鸿将写实的绘画方法融入到中国的水墨画之中,将欧洲的古典写实绘画与中国的水墨、线条快出相结合,使中国水墨画中线条的表现力以及墨色的升华度得到了丰富和提升。徐悲鸿提倡自然精神,喜爱宋画,特别是北宋时期的花鸟画,在其作品中既继承了宋画的 自然精神,也融合了欧洲古典写实的绘画技巧。从背景处理上,徐悲鸿采用了中国传统方式,而从绘画技巧上则采用了西方古典式。二者相互融合,交相呼应,在绘画大师徐悲鸿的手下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二、徐悲鸿绘画艺术中的写实主义 (一)追求“真、善、美”的写实主义思想 追求“真、善,美”的艺术价值,一直以来都是徐悲鸿创作中写实主义思想的动力和源泉。“真、善,美”的艺术原则恰恰与其写实主义中的造型基本点相吻合——“惟妙惟肖”“妙之不肖者乃为至肖”。徐悲鸿在绘画教育中时常提到:“艺术有三大原则,即真善美是也。”认为“真者精诚之至也,此不必多提。现所欲言者,则艺术两大原则,惟‘美’与‘善’,此二者有包含‘造物’与‘人生’。造物与大自然之间,则‘美’也;体会人生则‘善’也。中国艺术偏重于‘美’,而少于‘善’。”徐悲鸿对于“善”更有其独特的观点,“内容者,往往属于‘善’之表现。而为美术者,其最重要之精神,恒属于形式,不尽属于内容。如浑然天成之诗,不必定依动人之题,反而如画虎不成,则必贻讥大雅。故美术恒有两种趋向,一偏于善(则必选择内容),一偏于美(全不计内容)”。 (二)徐悲鸿绘画艺术中写实主义的时代特征 艺术作品的思想源于艺术家的思想,而艺术家的思想受时代及社会影响深远。在徐悲鸿的绘画艺术中始终贯穿了写实主义,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正如徐悲鸿所言,“艺术之进步在变化”,时代成就艺术,艺术象征时代。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为艺术家创作提供了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因此,其作品中具有不可磨灭的时代痕迹。徐悲鸿的艺术创作时期,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受新文化思想启蒙的影响,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徐悲鸿和鲁迅先生被人们喻为这一时期艺术和文化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也是这一时期新思想融合的产物,表达了人们的社会现实和生活追求。中国文化历来就是表达、记录人们思想的载体和工具。同样,绘画也是作者借助于对人物形象造型、动物及景观的描绘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在徐悲鸿看来,绘画的主旨在于“凡美之所以感人心者,决不能离乎人之臆想,意深动深人,意浅动浅人”。徐悲鸿认为写实主义绘画的发展方向和纲领为:努力实现艺术作品更真实、更形象地表现社会现实,并能够为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及社会问题发挥其应有的舆论效应,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徐悲鸿曾表示,美术和文学一样,均为人学范畴,应更多地关注人生,在作品中真实、充分地体现现实。上世纪五十年代,徐悲鸿在谈到《绘画基本练习上的几个问题》时,曾提出技术与生活之间存在以下关系:理性与感性,如何认识事物本质,认识,感性与审美间的相互作用,对劳动人民的情感以及对客观的 浅析徐悲鸿的绘画艺术 马 佶 美术

关于唐伯虎学画的故事

关于唐伯虎学画的故事 唐伯虎的绘画作品非常出名,这离不开他的努力付出。你知道这其中都有怎样的故事经历?下面由讲述唐寅学画中有趣的故事,希望你喜欢。 唐寅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唐伯虎从小就喜欢文学和画画。九岁的时候,他拜当时著名的画家周臣为师,学习绘画。两年后,唐伯虎画山水、人物、竹子和山石都已经栩栩如生了。但是唐伯虎不满足自己的画画水平,又第二次拜师学习,跟沈周老师学习绘画。唐伯虎的绘画功底很深厚,加上刻苦勤奋地练习,在一年的时间内很快地提高了绘画技艺,就连沈周老师也经常称赞他。渐渐地,一向谦虚的唐伯虎有了自满的心理,这让细心的沈周老师察觉到了。一天,他把唐伯虎叫来一起喝酒。在谈话中,唐伯虎多次提到母亲身体弱、身边没人照顾,希望老师能同意他回家。沈周老师笑着说:“今天高兴,酒喝多了,身上有些热,你去把窗子

打开,通通风,好吗?”唐伯虎于是去开窗,可是他怎么也推不动那两扇窗。忽然他发现那窗子竟是画的,看起来就跟真的窗一样。唐伯虎脸红了,他走到了老师跟前,“扑通”一声跑到在地,对老师说“请您原谅弟子无知,我要留下继续学习。”从此以后,唐伯虎再也不提回家的事了,他更加认真、努力地学画,始终专心致志,一丝不苟,最后终于成了著名的大画家。 唐伯虎的故事 明代才子唐伯虎风趣幽默,常常是妙语连珠。有一次,一户当官人家的老太太过90大寿,儿女为了讨母亲欢心,就准备了一份厚礼,请唐伯虎来为老太太作祝寿诗助兴,唐伯虎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唐伯虎果然准时赴约,等客人们喝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主人就邀请唐伯虎当场作诗。唐伯虎也不推辞,站起来用手指着老太太高声吟到:“这老太太不是人。”老太太顿时满脸生气,极为难堪,众宾客也大吃一惊,怎么才子开口就骂人呢?莫不是酒喝多了说胡话?儿子也满面不高兴,客厅里顿时鸦雀无声。 唐伯虎似乎没有注意别人的反应,稍停片刻,漫漫吟出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好!”众宾客齐声喝彩,个个转忧为喜,儿女喜笑颜开,九十老太脸上也乐开了花.想不到唐伯虎又指着坐在老太太周围的儿孙吟出了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全场空气像要凝固一样,主人好不尴尬老太太的儿孙们个个满面怒容,恨不得马上把这个人赶走,又停片刻,唐伯虎指着八仙桌上的寿桃,一句一顿地吟出最后句。偷得蟠桃献娘亲。”“好诗!好诗!”众宾客一齐喝彩,掌声如潮人们常

唐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点

唐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点-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唐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点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朝代,是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国家强盛,社会安定,民族统一,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国际交往频繁。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唐代的工艺美术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和成熟阶段,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呈现繁荣发达的景象。陶瓷、染织、刺绣、铜镜、金银器等的技艺水平和生产规模都超越了前代。经济的发达,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人的思想意识的解放,使唐代的工艺美术表现出舒展博大的气势、精巧圆婉的装饰意匠和富丽丰满的形态特征,在设计和制作上都具有造型精巧、色彩华丽、纹饰新颖活泼、品种多样的风格特点。唐代是我国封建历史阶段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 期。 唐代作为我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的绚丽辉煌的时代特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陶瓷:唐代早期的制瓷业仍处在恢复阶段。进入中期以后,制瓷技术进步,瓷器质量提高,窑址林立,规模宏大。唐代这一时期的青瓷胎质细腻、釉层匀净﹑色泽温润,纹饰偏重造型﹑处理简练,装饰技法以划花为主,也有少量印花﹑刻花和镂雕。唐代晚期,以越窑为代表的瓷业生产已进入了鼎盛时期,制瓷技术高度发展,产品种类繁多﹑制作精致、造型优

美。唐代白瓷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白瓷釉色匀净,器形雍容饱满,胎体厚实细洁,瓷质坚硬。与越窑青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代表了唐代瓷器生产的两大主流。唐代创造或发展了一些彩瓷,包括釉下彩绘及绞釉﹑绞胎等,为以后色釉和彩绘装饰开辟了新的天地。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唐三彩,色彩斑斓,造型优美,是一朵奇异的陶艺之花。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得要的作用。 (2)染织:唐朝时期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庶,商业﹑手工业昌盛,贵族生活奢侈注重享乐,服饰竞求华贵,这些都促进了纺织工艺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印染技术的进步。唐代染织工艺有蜡缬,绞缬,夹缬,碱印,拓印等印染方法。 (3)刺绣:唐代刺绣在前代的基础之上流行更广,制作工艺也有发展和创新,绣品做工精巧、色彩华丽,用途也更加广泛。唐代的刺绣除了作为服饰用品外,还用于绣作佛经和佛像,为宗教服务。唐代刺绣的针法也有所发展和创新,除保留了传统的辫绣外,又创造出直针、缠针、套针、戗针、贴绢、锁绣、堆绫和缀珠等针法。戗针绣可以表现出具有深浅变化的不同的色阶,使描写的对象色彩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绣品纹饰主要为花鸟,也有性格温驯的动物纹饰。

论唐代艺术的特色

唐朝的美术气势宏伟、富丽堂皇、赋予想象,在技巧上也有不少的建树。另外在书法、工艺美术、建筑等各方面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泽被东西,独领风骚。唐都长安,那时是世界上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当时有位从西方来华学习的“梵僧”写诗道:“愿身长在中华国,生生得见五台山”。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其总体格局,也是在唐朝时期完成的。总结唐代艺术的发展特点,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一)建筑方面: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为坟,因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墓的神道极长,石雕刚健雄伟,数量也较前加多,墓内壁画尤为生动。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到了隋唐,大体量的建筑已不再象汉代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各构件,特别是斗拱的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见柳宗元的《梓人传》)。“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中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其代表建筑为:永宁寺塔,广仁王庙,天台庵,南禅寺,佛光寺 (二)服饰方面: 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

油画艺术鉴赏论文(徐悲鸿赏析)

提起徐悲鸿的作品,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奔马图》和《群马》。徐悲鸿生于一个动荡的年代,他的人生经历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个人,及其作品有着深远影响。徐悲鸿画马,不仅只为一般观赏,而大多是借以抒发郁结难言之悲愤和爱国忧世的心情。例如《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由此可见,徐悲鸿不仅是一名画家,更是一名爱国主义者。曾有外国学生趁醉酒时对中国人大肆侮辱,徐悲鸿愤而蹶起,厉声叱道:“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么,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一比,等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徐悲鸿为了祖国的尊严,刻苦学习绘画,终于学有所成,徐悲鸿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后在几次竞赛和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1924年,他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这时,那个在大家面前大骂中国人无能的洋学生,也不得不低下他的头,对徐悲鸿和中国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对徐悲鸿说:“你是个了不起的天才,我认输了!”徐悲鸿却说:“我不是天才,因为我心中装着我的祖国,是她,给我力量和智慧。祖国在我心中是神圣的、伟大的、任何人都不能侮辱我的祖国。” 专业人士论徐悲鸿画马,泼墨写意或兼工带写,塑造了千姿百态,倜傥洒脱的马,或奔腾跳跃,或回首长嘶,或腾空而起,或四蹄生烟,笔墨酣畅,形神具足。用外行的眼光观察,徐悲鸿笔下的每一匹马都处于动态,或而飞奔,或而卯足精神,伺机而发,马鬃和马尾无一不随风卷起,体现了马内心的澎湃。内行人又称,徐悲鸿刚劲矫健、剽悍的骏马,给人以自由和力量的象征,鼓舞人们积极向上。中国人自古以来对马的感情都是难以言表的,马是人才的象征,名族振奋的象征,古有千里马与伯乐之美谈,老马识途的智慧,现代的影视作品也多次体现并赞美

浅谈唐宋美术特点

浅谈唐、宋、元的美术史 (李雪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003 2010441583) 【摘要】:唐、宋、元,在我国绘画发展史上,是一个兼收并蓄、灿烂求备的时代。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历史流变已多有探讨,但将绘画发展纳入消费领域考察却鲜有人研究。事实上,绘画消费既是整个美术活动的目的和终点,又是整个美术活动在观念和动机上的开端和起点。忽视绘画消费对绘画创作、风格演变、理论发展的决定作用,我们就难以解释一个时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与变迁。本文即通过对唐代绘画的特点和影响的分析,从另一层面探讨唐代绘画发展的内因,以期抛砖引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一封建社会的绘画有其发展的一般特点。首先,绘画的消涨起伏与绘画艺术自身的发展程度密不可分,当绘画成熟至可传达人们的不同意思。 唐代始于吴道子,成于李思训、李昭道的“山水之变”,其本质是由山水精神的追求转向山水意境的表现。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发挥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由精神而意境,不是垂直的历史线索的过渡,而是一个线索的分枝,是美学上的平行关系。山水画中意境问题的提出,是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侧重点的转变,是在美学上的完善。五代宋初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完善了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并把中国绘画中的山水画推向了一个历史的高峰。山水画在这一时期成为时代的主流艺术。被称为“百代标程”的五代宋初山水画,在表现领域中将山水的物理和技巧结合起来,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历史话题,传统山水画对精神和意境方面的关注经此而转向于技术层面——形式。“元四家”不仅完善了山水画的水墨技法,而且因为时代的特点,为山水画在审美范畴内增添了“逸”的概念。这种具有明显时代特点的审美时尚,虽然有审美之外的社会原因,但却因为这一契机在山水画意境的领域内创造了一个新的标准,后世则将此推为最高的准则。尽管文人画鄙薄技艺,但文人画在山水领域所提出的依附于“笔墨”的审美准则,却不能脱离一定技术的规范。绘画的形式与山水的程式,都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所以在南北分宗时,人们对它的划分与解释,也是以技术的标准来树立南宗的美学规范。山水画发展过程中的南北分宗,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也是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以新的技术标准和美学规范来疏导发展过程中的无序状况,回归历史的传统,实际上已经表现了山水画的衰落。董其昌对现世的感叹,说明了其中的许多道理。明清两代在山水的精神和意境方面已无能为力,在宋元的峰巅面前人们只有景仰和赞叹。为了挽回历史的颓势,董其昌打出了“复古”的旗帜。在一个过于强调笔墨和程式的时尚中,画家们只有穷毕生的精力“血战宋元”,人们只有通过“临”、“仿”、“抚”、“摹”来标识自己的传统渊源,确立自己的艺术价值。“四王”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为山水画创造的最后的辉煌,最终消失在晚清的暮色中。20世纪的黎明,以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山水画也进入到现代文明之中。在“反传统”的呼声中,阵营瓦解,代表新旧两种势力的各方人物纷纷登场,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论战。当人们还没有来得及用自己的实践去塑造山水画现代风格的时候,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使画家对文化的关注转为对民族和自身生存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山水画面临新的时代,经受了生存的考验。“新山水画”在改革旧文化的现实要求中脱颖而出,承担了史无前例的社会责任——表现新的生活,反映新的审美要求。“新山水画”为传统山水画找到了生存的方式。“时代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傅抱石继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之后,再次提出了笔墨与时代的关系。进入本世纪的

退食闲宴 唐寅

唐寅画像 《退食闲宴》是唐寅作的一幅画作, 原书名《退食闲宴》,又名:《春宫画》 类别:画作 是明代唐寅作,著名春宫画,现存为摹本。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唐寅(唐伯虎),画春宫更是了得。他画得棒,据说是因为常跟妓女混,并且用妓女和情妇为裸体模特,故能在当时裸模极为缺乏的艺术环境中脱颖而出。换句话说,春宫画得好,是因为他有很牛逼的“生活基础”。但是传说中的春宫真迹底本多已失传,传世的临摹本有《退食闲宴》、 《竞春图卷》、《花阵六奇》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套《风流绝畅图》册页,共有二十四幅,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 ,徽派刻工黄- -明曾根据唐寅原作摹刻为版画并印行于世。传闻在慕尼黑的德国私人收藏家手里,见过唐寅的十二张春宫册页,全都价值连城。 二十世纪中叶,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在他的名作《中国古代房内考》和《秘戏图考》中有详细介绍,当时在东京私人印刷了五十部,分赠世界各著名大学、图书馆和研究机构。 下面就是唐寅作的几幅春宫图 除了在古籍里能读到清人题唐寅春宫画的几首诗,唐寅留下来的画,既不“黄”,也不“寅”,尚能豹窥者,是以“无动作美女”为主角的“准春宫”,如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王蜀宫妓图》,绢本设色,纵124.7cm,横63.6cm。此图曾用名是《孟蜀宫妓图》,又称《四美图》,画面上四个歌舞宫女正在整妆待君王召唤侍奉,说的是五代前蜀后主王衍的后宫故事。上海博物馆所藏《秋风纨扇图》,

系唐寅中年作品,仕女独立平坡,手执纨扇,若有所思。除此之外,目前馆藏的唐寅作品,有人物和动物的,画的不是男性知识分子,就是鸟和驴了。和仇英一样,唐寅画的美女也有三大特征:一,前额一点白;二,鼻尖一点白;三,下颌一点白。此所谓"唐三白”者,通常是用来鉴别真伪寅画的一个标准。 我们来欣赏几幅唐寅作的画

谈唐代绘画

《灿烂求备,异彩纷呈(一)》——谈唐代绘画 文/静远 唐代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唐太宗“柔怀万国”,贞观之治为邻近列国所仰慕。由于唐代具有对各种文化艺术兼容并蓄的非凡气度,儒、释、道“三教”并立,诗文、乐舞、书法、绘画以及文论莫不昌盛。唐代的绘画作为盛唐气象的重要组成部份,为中国美术史留下了璀璨的一笔,绘画名家辈出,见于史册者就达二百余人。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价初盛唐的作品是“灿烂而求备”,指绘画精神、美学追求、艺术表现和包括构图、造型、笔墨、色彩等技术因素在内的完美统一,这也是对整个唐代绘画风貌的概括。 唐代确实是中国绘画建构模式的时代,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各个门类,在这个时期都以独立的姿态立于画坛,唐代的绘画已经分人物、山水、花鸟等科,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国画传统的核心是“意境”,“形神兼备”、“气韵生动”都是意境的内涵素质,其艺术魅力就是画已尽而意不止,笔虽止,但意无穷。不单单在于用笔,技法,更重要的在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境界。画家们的艺术审美思想和审美取向,皆取源于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唐代绘画折射着儒释道思想的精髓,追求“天人合一”之境。佛、道理论不仅为绘画艺术提供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广阔的创造空间,而且直接促进画者思想境界的提升。儒家在于对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在把绘画作为修身养性的手段的同时,指出其“成教化、助人伦”的道德教化作用。唐代张璪总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直为后人所奉行,指出绘画是一种心灵化的艺术,造化和心源的凝合。唐代的画论、画史著作亦显示了唐代美学理论的深度,与当朝绘画创作一道共同谱写了大唐绘画的辉煌乐章,完善了民族绘画体系。 一、人物画 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在唐代绘画中仍占主要地位,大体分为道释画、肖像画、仕女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无论是吴道子、阎立本、周昉、张萱还是带有西域画风的尉迟乙僧等,均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唐代道释画兴盛,重要人物画家皆擅佛道壁画,当时宫殿、衙署、厅堂、寺观、石窟都有壁画装饰,气势恢宏,色彩灿烂,塑造的佛道故事中佛、菩萨、神仙等栩栩如生的形象,飞天凌空飞舞,表现天国世界的美好,画面的繁复与盛大既给人敬畏与向往,又给人以美感与享受。壁画艺术水平也非常高超,外型描画准确而生动。唐代卷轴画也开始兴起,并因便于创作、收藏、观赏而逐渐流行。 吴道子被后世尊称为“一代画圣”,被民间画塑匠人尊称为“祖师”,在道家中称为“吴真人”,擅画佛像、神仙、广阔的宇宙空间,亦擅画山水,在用笔技法上,笔法圆转飘逸,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兰叶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所创的风格样式被称为吴家样。他曾在长安、洛阳寺观中作佛道壁画四百余间,神态各不相同,表现出神的世界、神的光明,感动人心,意境高远。他在长安兴善寺作画时,长安市民扶老携幼观赏、赞叹。神的美好、慈善开启了画者创意的源泉,净化了观赏者的心灵,令人心驰神往。 吴道子的几幅公认的代表作品如下:《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这幅画的内容是描绘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为悉达王子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时诸

唐寅绘画风格中的去职业化倾向-故宫博物院

78 唐寅绘画风格中的『去职业化』倾向 — 以《春游女几山图》为例 文\侯关银 画理 唐寅 《春游女几山图》 65cm×122cm 绢本立轴 明正德年间

79 唐寅生平考证 唐寅(1470-1524),苏州吴县人,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代表作有《蜀国宫妓图》《事茗图》《骑驴思归图》《秋风纨扇图》等。 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天资聪颖,16岁便中秀才;29岁参加乡试,中“解元”,30岁进京赴考,功成名就指日可待之时,受同去考试的徐经考场舞弊案牵连下狱。自此人生价值观发生变化,行为放荡不羁。其同时期好友文徵明曾作《简子畏》:“落魄迂疏不事家,郎君性气属豪华。高楼大叫秋觞月,深幄微酣夜拥花。”唐寅不拘于封建礼法,在明代儒学复兴的背景下不顾世俗,以风流才子的形象示人。之后,在祝允明的规劝之下,唐寅重新发奋,以诗书画文为生。 画史对唐寅有较高的评价。祝允明在《唐寅墓志铭》中写道:“子畏为文,或丽或淡,或精或泛,无常态。不肯为锻炼功,奇思常多,而不尽用。其诗初喜秾丽。既又放白氏,务达情性。而语终璀璨,佳音多与古合。”① 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写道:“唐寅山水……既秀润又饶气韵……一段萧疏清旷之气,出于烟波柳岸间。”② 恽寿平在《南田画跋》中写道:“唐寅笔墨灵逸,李唐刻画之迹,为之一变,洗其勾斫,焕然神明。”③ 王樨登在《吴郡丹青志》中写道:“唐寅画法沉郁,风骨奇峭,刊落庸琐,务求浓厚,连江叠嵫,洒洒不穷,信 士流之雅作,绘事之妙诣也。评者谓其画,远攻李唐,足任偏师;近交沈周,可当半席。”④ 毛大伦在《增绘宝鉴》中写道:“唐寅山水,人物无不臻妙,虽得刘松年、李晞古之皴法,其笔姿秀雅,青出于蓝也。”⑤ 李开先在《中麓画品》中写道: “唐寅如贾浪仙,身则诗人,犹有僧骨,宛在黄叶长廊之下。”⑥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写道:“伯虎才高,自宋李营丘、范宽、李唐、马夏,以至胜国吴兴,王(蒙)黄(公望)数大家,靡不研解,行笔极秀润,缜密而有韵度,惟小弱耳。”⑦ 徐祯卿在《新倩集》中开篇即写道:“唐寅,字伯虎,雅姿疏朗,任逸不羁。喜玩古书,不为章句。” …… 唐寅宗法南宋名家李唐笔法,气势磅礴,与同为吴门四家的文人画代表沈周、文徵明交好;山水、人物画作俱佳,气度不凡。这样的一位画家,同仇英一起长时间被划分到职业画家群体当中,未免抹杀了他的才情和在绘画方面独到的见解与认知。 《春游女几山图》的画面语言分析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春游女几山图》,是唐寅创作于明代正德年间的一件重要代表作品,是唐寅职业文人画画风形成的历史关键。唐寅在明以来的画史中常被冠以风流才子的称号,这一称谓让人过多瞩目他随性的处世态度,似乎掩盖了其在内心深处欲说还休的踌躇和郁郁不得的寂寥。与其存世名作诸如《蜀国宫妓图》《秋风纨扇图》所呈现的工整之至和色彩艳丽不同,《春游女几山图》无论从画面题诗,还是笔墨章法上都更加贴合“唐家样”。既不迎合市场的需要,也并不完全是文人心意的表达,突破明中期画坛的商品化气息,直追宋元。在技法上复古,在意趣上启新,展现 ① 江兆申,《关于唐寅的研究》,台北故宫博物院,1976年,第2页。 ② 杭春晓、张燕飞,《明四家绘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96页。③ 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369页。④ 潘运告,《明代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156页。⑤ 邵洛羊,《洛羊画谭》,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279页。⑥ 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182页。 ⑦ 王世贞,《艺苑卮言》,凤凰出版社,2009年。 图一 周臣《春山游骑图》 64cm×185 cm 绢本

徐悲鸿国画赏析

徐悲鸿国画赏析 这学期我学习了中国画赏析这门选修,在老师的认真讲解和详细的PPT展示下,我对国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众多画家中,我最感兴趣的要数徐悲鸿了。 徐悲鸿于1895年7月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尤以画马享名于世。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他在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学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并兼职于孔德学院;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在中国油画发展史上,率先系统地将西方绘画艺术形式引入国内的画家中,徐悲鸿堪称杰出的活动家与倡导者。由于他所处的地位和创作的高超技巧,在中国美术界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许多早年留欧、留日的画家,如李铁夫、冯钢百、李毅士、李超士、吴法鼎等,均在回国后沉浸在自己的画室之中,唯徐悲鸿以其积极的社会活动能力,影响了中国画坛半个多世纪。同时,作为优秀的艺术教育家与画家,他树立了一个勤勉刻苦的形象。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尤其是他的《奔马图》。 《奔马图》(图①)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

浅析唐代美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浅析唐代美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摘要文章从唐代美术的陶瓷、绘画、雕塑三个方面阐述了唐朝美术的总体风格,这对于了解唐代美术在中国美术史上重要而直接的影响具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唐代美术;中国美术;绘画;雕塑 1唐代的陶瓷 唐代手工业发达,工艺美术呈现新水平,陶瓷、染织、金银器、漆器、铜镜等在设计和制作上呈现出造型精巧、色彩华丽、纹样新颖活泼、品种丰富的特点。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瓷窑分布范围广,规模大。青瓷以南方浙江的“越窑”为代表,白瓷以北方河北“邢窑”为最佳,邢窑与越窑齐名,因而有“南青北白”之说。唐瓷器形趋于圆浑饱满,多仿瓜形、花形的造型,并且日渐向实用化发展。唐代瓷器纹饰以花卉为主,装饰方法繁多,有印花、洒花、堆贴、釉下彩和绞釉绞胎等。装饰纹样既有本民族特色,又大胆吸收融合外来精华,花鸟瑞兽题材占有重要位置。其中釉下彩是先在素胎上画彩,然后上釉,这是迈向彩绘装饰的开创性一步,在陶瓷装饰设计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唐朝的彩陶艺术也有了很大发展,最大的成就是人们后来所熟知的“唐三彩”。特别是“唐三彩”塑像,驰誉世界。从已经见到的“唐三彩”作品来看,体态健美,造型逼真,色彩辉煌艳丽,确实是工艺品的佳作。唐三彩,它是一种低温釉陶器,以高岭土做胎料,经过挑选、舂料、淘洗、沉淀、侵润、揉捏等工序后,清除杂质,塑造出形象。器型施釉后入窑经过800~900℃的高温焙烧,彩釉和各种着色剂因高温熔化并向四周扩散流动,形成斑驳灿烂而富有变化的彩色釉。 从现代的陶瓷史上认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在唐以前,只有单色釉,最多就是两色釉的并用,在我国的汉代,已经有了两色,就是黄色和绿色的两种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那么到了唐代以后,就是说这种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时得到了运用。唐代以后的各类低温釉和釉上彩瓷,大部分都是在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上发展起来的,如宋三彩,辽三彩等。 2唐代绘画 绘画在美术中,占主导地位。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评价出盛唐的作品是“灿烂而求备”。这也是唐代绘画风貌的概括。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各个门类,在这个时期都以独立的姿态立于画坛,表现技法日益成熟和完备。这是一个集前代之大成,开未来之风貌的时代。唐代绘画所达到的艺术水平大大超过了以前各代,它是古代绘画发展中的又一高峰,不仅为中国艺术增添了光辉,而且对世界美术也发生着重要影响。 ⑴人物画和道释壁画继先代之长而加以发扬;唐代是人物画的鼎盛时期,在各种绘画门类中仍占首位,人物画在表现重大政治事件,反映贵族生活情态,表现道

绘画艺术赏析

《九方皋》赏析 一.取材 这幅画取材于《列子·说符》中的故事。那里说的是: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岁高了!您的子孙中有可以派去寻求天下好马的人吗?”伯乐答道:“我的儿子们都是才能一般的人,能够教会他们识别一般的好马,无法教他们识别天下特出的千里马。我有一个曾在一起扛过东西打过柴草的朋友,叫九方皋,这个人对于马的识别本领不在我之下,可以叫他来见您。 秦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他外出找马,三个月后返回报告说:“已经得到它了,在沙丘。”穆公问:“什么马?”答道:“是一匹黄色母马。”派人前去取得它,却是一匹黑色公马。穆公不兴奋,召唤伯乐对他说:“糟糕,你所派遣的找马人!毛色、雌雄尚且不能知道,又能知道什么好马?”伯乐长长地叹息道:“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吗?九方皋相马的事,正是所以比我强千万倍还不止啊!像九方皋的观察,是天地间的奥妙: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像他这种善于识别千里马的人,实在是比千里马更宝贵啊!”马牵来了,果然是天下特出的好马啊。 二.赏析 画面截取九方皋面对马群观察过程的一个瞬间,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位朴实的劳动者——九方皋的形象。画家选取九方皋相马的情态为表现的主题。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察看面前的那些马。但从视角来看,他并不着眼于马的皮毛蹄腿。他仿佛正在体察这匹黑马的精神气质。而这正是九方皋之所以为相马名家的所在。而那匹黑色的公马,仿佛忽然见到了知音,它发出快乐的嘶鸣,扬起钢铁般的蹄子跃跃欲试。画中的其他人物都做为陪衬的配角,每人都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的侧面,烘托出九方皋的聪明和胸有成竹的神态。 徐悲鸿一生致力于中国画革新的伟大实践。在国外把握了西洋画解剖知识和造型手段的徐悲鸿,试图在中国画中融入这些因素。虽然他仍以线条为主,辅以较单纯的色彩塑造人物,但对人体和肌肉的表现已相当重视。这从牵马人的前胸、四肢都可以明显地看出。当他描绘那匹黑马时,已将黑色的渲染和结构的体面关系糅合在一起,丰富了中国画的语言,也呈现出鲜明的徐悲鸿风格。 西洋画重写实,中国画重写意。所谓写意,是指中国画的一种传统画法。着

唐代仕女画的代表性画家及艺术特点

唐代仕女画的代表性画家及艺术特点。 表现贵族妇女的仕女画在初唐已有发展,进入盛唐后,成为人物画的主要画题题之一。这些丰腴肥美的妇人既是现实人物的真实写照,也是当时社会审美要求的反映。盛唐时期的张萱和稍后的周昉是此类题材的代表性画家。 张萱,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时任史馆画直,工画人物,以善画仕女婴儿而名冠当时。点缀景物亦穷其妙,特别在揭示人物的内心心理状态方面尤为突出。所作仕女惯用朱色晕染耳根,容貌艳丽,体态丰腴肥。作品多以贵族游乐生活为题材,也有不少表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画作。他不仅能够描绘上层社会妇女的姿容情态,而且还能刻画出“金井梧桐秋叶黄”这种宫廷妇女被冷落的凄凉情调。 据画史记载,张萱的画迹流传不少,仅《宣和画谱》就载有四十七卷,其中三十多卷都是描绘仕女的。其中存世作品有《明皇合乐图》、《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唐玄宗时的虢国夫人和宫女们游春的场景。次图无背景,而是通过富有节奏的构图、休闲自得的人物神态、轻快细碎的乘骑步伐以及鲜丽柔和的人物服饰表现春游这一场景。《捣练图》,表现的是贵族妇女捣练、熨平、缝衣的场面,这种劳动并非普通的、日常的劳作,而是一种礼仪活动,代表着“女德”。此图构图十分完美,三组人物构成既独立又联系的画面。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周昉,《簪花仕女图》描写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全图分为四段,分别描写妇女们采花、看花、漫步和戏犬的情形。人物线条简劲圆浑而有力,设色浓艳而不俗。《执扇仕女图》 唐代仕女画的艺术特点:唐代仕女画的作者大都对宫廷贵族妇女生活十分熟悉,因而对族妇人及侍女的气质神态把握精确,通过对人动作细节的描写刻画,体现也唐代人物画最重的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用墨设色都体现出唐代人物画的精髓,用笔纤细。而又不却弹性,设色清丽艳明对质感的描绘把握非常贴切到位。细纱衣轻薄透明,肌肤丰韵、白皙。头饰闪亮。多层烘然、罩染、分染相结合和以色代线的手法都开启唐代工笔人物的新风。最重要的一点是唐人比较突出侍女体态的丰腴,因为那时以胖为美。:唐代仕女画的作者大都对宫廷贵族妇女生活十分熟悉,因而对族妇人及侍女的气质神态把握精确,通过对人动作细节的描写刻画,体现也唐代人物画最重的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用墨设色都体现出唐代人物画的精髓用笔纤细。而又不却弹性,设色清丽艳明对质感的描绘把握非常贴切到位。细纱衣轻薄透肌肤丰韵、白皙。合和以色代线的手法都开启唐代工笔人物的新风。最重要的一点是唐人较突出侍女体态的丰腴,因为那时以胖为美。丰腴雍容中的雅致,正是盛唐美人所独有的。国的繁荣,绽开在那些花样面容上,流光溢彩,令人颠倒沉醉。在唐代人物画中,也许没有哪一种题材更像仕女画那样,可以淋漓尽致地传达出这一盛世的声色风貌。 在这一时代,魏晋士大夫所推崇的“秀骨清像”也已了无踪影。丰肥雍容中的雅致,是盛唐美人所独有的。这种充满繁荣、自信、满足、大气的风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中晚唐以后,仕女的形象则丰肥失度,日渐缺乏生气。 唐代妇女的服饰与化妆变化多端,不论是“裙红妒杀石榴花”,还是“一抹浓红傍脸斜”,无不流露出繁荣与强盛。初唐长裙上宽宽窄窄的条纹,一直影响到隔海相望的日本。 唐代绘画与陶俑中仕女发髻样式、眉心装饰的花钿,种类达10余种,显现出贵族生活的精致与讲究。 唐代仕女画的气氛是轻松与美艳的,观者尽可以在艺术家们流畅舒缓的线条引导下,从容地

唐寅绘画风格随生活变化而改变的演讲稿

唐寅绘画风格随生活变化而改变的演讲稿单国强:因为后来唐伯虎又接触了很多文人,他又受到他们的影响,风格又开始变。而这个中间他也几次想“再起来”,并不甘心这么沉默。好像三十多岁的时候江西的宁王慕名其“才子”,请他和文徵明两个人去江西。文徵明拒绝了:我不去,我不做官。但唐伯虎去了,他说:这是个机会。他就跑到江西去了。到了江西,他一看不得了,宁王要造反,一看他的架式招兵买马整天训练,有谋反的意思,把唐伯虎吓坏了,他想不能再牵进去了,他就装疯卖傻。后来宁王一看说这什么才子,整个是个疯子,回去吧。唐伯虎就被放回去了;第二年宁王造反了,造反以后整个都给评判了,很多人都牵连进去了,但唐伯虎没有被牵连。 从此以后唐伯虎就彻底的打消了“考功名”,不想做官了,认为其太险恶。他就混迹江湖,以卖画为生,行为也放荡不羁。像小说里说的有时候是有钱就吃、喝,没钱了以后就卖画,还骗吃骗喝。这样一种性格行为造成他的绘画风格是非常活泼的,当然有很多故事,三厢的故事是没有的,点秋香也是没有这回事。 但是他生活是放荡不羁是真的。听说有一次他跟祝枝山两个人到外面去玩儿,花完了钱没办法,就跑到一个府衙门去,他说:我来给苏州的学庙馆募捐,那儿破了,我们来募捐来的,你们能不能给点儿钱?知府一听是苏州的、有名的

地方:行,你去拿点儿钱吧,修修庙。他们把钱拿了,吃了、花了、玩了。到第二年这个知府到苏州去看,说我看看这个庙修的怎么样了。一看没修,钱跑哪儿去了?后来这么一打听,说有两个人跟我要了钱找不着了,别人就问是谁,知府说一个是叫祝枝山的,一个叫唐寅的。别人就说坏了,这两个人是苏州的才子,专门骗吃骗喝的,这个钱你拿不到了。这个知府也没办法,这件事就算了。还有一次他也是跟朋友在外面去吃、喝,钱花光了,就把衣服拿出来当,当完了以后又喝,后来钱没有,朋友说:怎么把衣服典回来呢?唐伯虎说没关系,我给你画张画吧,你拿到典当行去肯定能把衣服拿回来。结果拿了这张画到典当行去,典当行立马把衣服还给他们,他们就这么回来了。 生活上放荡不羁,当然也有几次他想振作,但是始终不行。所以他卖画为生,生活并不好,经常跟文徵明借钱,文徵明跟他关系很好,也给他钱,但后来借多了文徵明也烦,他说你老跟我借,我也不富裕,你自己振作一点;那次文徵明就没借助他,唐伯虎生气了,很长时间就没有理文徵明。到晚年的时候唐伯虎给文徵明写了一封很长的信,表示歉意,他说你当初劝我是对的,你看我现在还这个样子,一生就这么放荡过去了。这样一种个性,我想造就了它的绘画风格:他把他的才气全部用在绘画上了,所以他的风格样式非常之多,而且学得非常快,学谁像谁。当然很多画里边也有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 2012年05月09日 18:50 来源:中国大学生在线 字号:T|T 0人参与00条评论0打印转发 (二)绘画艺术的浪漫主义特色 多数学者对徐悲鸿绘画艺术的认识往往集中在他的写实主义风格,却没注意到他重视写形之上的传神和艺术的抒情明志作用。徐悲鸿的具有高尚的气节和强烈的民族情感,在绘画艺术中表现出鲜明的的艺术个性,他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和气质品格无不有机地融入到他的绘画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浪漫主义特色。 徐悲鸿在艺术创作中,坚持用自己的敏锐的感受和完整而深刻的美学理念来驾驭自己的形象思维,并将自己的人格气质以及创作激情有机地熔铸到其中。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有客观事物,更有作者的真性情。当然与中国文人画中的重视自我胸怀和情思表达相比,徐悲鸿的思想感情、文化道德以及个性气质中包含了更深刻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徐悲鸿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危难、也最催人奋进的时代。社会上充满了落后与进步、愚昧与科学、野蛮与文明、独裁与民主、亡国灭族与民族振兴等矛盾之间的殊死斗争和卓绝抉择。在此新旧思想交替、开放与守旧并存的时代,徐悲鸿正是我们新文化运动在艺术革命领域里的领袖。据王震先生所辑《徐悲鸿文集》记载,徐悲鸿曾经说过:“为艺术之德,固不当衰于一是;但小博大雄奇为准绳,如能以轻微淡逸与之等量齐观,固无损其伟大也。若其跻乎庄严、静穆、高妙、雍和之境者,则尤艺之极诣也。”“我们的雕塑,应当继续汉人雄奇活泼之风格。我们的绘画,应当振起唐人博大之精神。我们的图案艺术,应绍述宋人之高雅趣味。”其绘画艺术中蕴涵着磅礴的思想、强烈情感和民族精神,这些与他在留学期间所吸收的西方理性主义相结合,最终形成他艺术上的浪漫主义特色。 徐悲鸿在艺术上追求真善美,是其终极追求在于尽善尽美。[4]正如他所说:“穷造物之情者,恒得真之美;探人生之究竟者,则能及乎真之善……若其挥斥八极,隘九州,或真宰上诉天应泣者,必形式与内容并跻其极,庶乎至善尽美,乃真实不虚。”徐悲鸿写实和求真是达到“尽善尽美”的前提,包括对知识和科学的崇尚、师法自然的继承、坚持艺术与生活和大众的密切关系以及艺术对诚对情对爱的要求,并且这些特征是互为促进的,但是对真的强调最终还需要落脚于“尽善尽美”的旨归。而徐悲鸿在艺术中对技术、技巧和技法的充分肯定和对素描与写生的严格要求的要旨,正是在于他对尽善尽美的恪守。总之,真善美是相辅相成的、完整统一的,不可偏废任何一方面。 浪漫主义艺术气息可以说是贯穿于徐悲鸿的艺术生涯。比如1918年徐悲鸿给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所作画像《天女散花图》,其中蕴含了徐悲鸿对写实主义创作手法的早期追求,但其中也不可避免地融入了徐悲鸿的浪漫主义气质。画像中都有大胆想象的部分,尤其是《天女散花图》中梅兰芳的脸部的细致描绘,是比较典型的西式写实画法,但在一片云海升腾弥漫的画面中,梅兰芳那呼之欲出的眉眼神态却给人一种鲜明的诗意想象,作品整个画面具有了超越一般现实主义作品之上的浪漫主义气息。又如徐悲鸿刊登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刊物《绘学》的一幅画作《搏狮图》,在这个画作中一名裸体的男子赤手空拳与一只张开大嘴的雄师搏斗。作者用写实主义的手法表现出男子神态中的坚定自若,而细看整幅画面,在人与狮关系上的艺术化处理中,明显是一种大胆的想象,是对人类斗争精神的理想化处理,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也就呼之欲出了。如果说这些是徐悲鸿步入艺术的期流露出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本质,那么他这种那不甘平庸、富于幻想、敢于挑战自我、执著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气质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