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小麦条锈病查治

加强小麦条锈病查治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锈病之一。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主要发生在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山西、甘肃、四川、湖北、云南、青海、新疆等地。 症状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 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 有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多 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 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 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 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 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被色粉状物;小 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 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 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 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 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别于小 麦秆锈病。 田间苗期发病严重的条锈病与叶锈病症状易混淆,不好鉴别。小麦叶锈夏孢子堆近圆形,较大,不规则散生,主要发生在叶面,成熟时表皮开裂一圈,别于条锈病。必要时可把条锈菌和叶锈菌的夏孢子分别放在两个载玻片上,往孢子上滴一滴浓盐酸后镜检,条锈菌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而叶锈菌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 病原 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f. sp. tritici Eriks et Henn.称条形柄

锈菌(小麦专化型),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丝状,有分隔,生长在寄主细胞间隙中,用吸器吸取小麦细胞内养料,在病部产生孢子堆。夏孢子单胞球形,鲜黄色,表面有细刺,大小32—40×22—29(μm),有发芽孔6—12个。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略缢缩,大小36—68×12—20(μm),柄短。该菌致病性有生理分化现象,我国已发现29个生理小种,分别为条中1—29号,条锈菌生理小种很易产生变异,1950年以后已出现过5次优势小种的改变。 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 环。目前尚未发现病菌的转主寄主。其 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 及春季流行四个环节。小麦条锈菌在我 国甘肃的陇东、陇南、青海东部、四川 西北部等地夏季最热月份旬均温在20℃ 以下的地区越冬。秋季越夏的菌源随气 流传到我国冬麦区后,遇有适宜的温湿 度条件即可侵染冬麦秋苗,秋苗的发病 开始多在冬小麦播后1个月左右。秋苗 发病变早及多少,与菌源距离和播期早 晚有关,距越夏菌源近、播种早则发病 重。当平均气温降至1—2℃时,条锈菌 开始进入越冬阶段,一月份平均气温低 于-6—7℃的德州、石家庄、介休一线以 北,病菌不能越立,而这一线以南地区, 冬季最冷月均温不低于上述温度的四 川、云南、湖北、河南信阳、陕西关中、 安康等地则可以菌丝状态在病叶里越冬,成为当地及邻近麦区春季流行的重要菌 源基地。翌年小麦返青后,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复苏扩展,当旬均温上升至5℃ 时显症产孢,如遇春雨或结露,病害扩展蔓延迅速,引致春季流行,成为该病主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主要介绍了小麦条锈病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方法 我国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但病害一直是限制着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目前,全世界已经记载的小麦病害有200多种,其中有20多种在我国发生较重。小麦锈病为主要病害,大流行年份,造成严重损失。如我国1950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产量损失60亿kg,随后十几年间,小麦叶锈病在华北,小麦秆锈病在东北、华南都曾有过流行,给小麦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近几十年内锈病虽没有大面积流行,但小麦条锈病在西北和华北局部地区的某些年份仍发生严重。 小麦条锈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在我国,主要在陕西、甘肃、青海、河南、山东等省发生,长江中下游麦区发生较轻。流行年份产量降低20 %~30 %,严重田块颗粒无收。 1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叶鞘、茎秆及穗部也可受害。叶片受害,初期表面出现褪绿斑,随后产生长椭圆形黄色夏孢子堆,较小,成株上沿叶脉排列成行,呈虚线状。后期产生黑色的疱状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 2 病原 病原为条形柄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West.f.sp.triticiEriks.),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夏孢子堆长椭圆形,夏孢子单胞球形,鲜黄色,表面有细刺。冬孢子堆多生于叶背,长期埋生于寄主表皮下,灰黑色。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略缢缩,柄短。小麦条锈菌生长发育所要求温度较低。菌丝生长和夏孢子形成的适宜温度为10 ℃~15 ℃;夏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2 ℃~3 ℃,最高温度20 ℃~26 ℃,最适宜温度7 ℃~10 ℃;侵入适宜温度9 ℃~12 ℃。病菌致病性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我国已发现31个生理小种,分别为条中1~31号。 3 发病规律 条锈菌不耐高温,越夏是病害循环的关键环节。据测定,夏季最热一旬均温超过22 ℃~23 ℃,条锈菌便不能安全越夏。条锈菌在夏季冷凉山区和高原地区的晚熟小麦、自生麦苗和其他寄主上越夏。越夏后的病菌,秋季随气流从越夏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标准号】GB/T 15795-1995 【标准文件】 GB/T 15795—1995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病虫害防治)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程度记载标准、病情发展系统调查、越夏区和春麦区调查和测报资料收集的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使用。 2 发病程度记载标准 发病程度主要用普遍率、严重度和反应型表示。秋苗和早春调查时,还用病田率、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表示。 2.1 普遍率 普遍率为发病叶片数占调查叶片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 2.2 严重度 严重度指病叶上条锈菌夏孢子堆所占据的面积与叶片总面积的相对百分率,用分级法表示,设 1%、5%、10%、20%、40%、60%、80%和100%八级。叶片未发病,记为“0”,虽然已发病,但严重度低于1%,记为“t”(微量)。调查时需参照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图〔参见附录A (补充件)〕,目测估计严重度,记载平均严重度。平均严重度(%)=Σ(各严重度级别×各级 病叶数)/调查总病叶数。 2.3 反应型 反应型是根据小麦过敏性坏死反应有无和其强度划分的病斑类型,用以表示小麦品种抗锈程度,按 0、0;、1、2、3、4六个类型记载,各类型可附加“-”或“+”号,以表示偏轻或偏重。 反应型划分标准如下:

0(免疫型):叶上不产生任何可见的症状; 0;(近免疫型):叶上产生小型枯死斑,不产生夏孢子堆; 1(高度抗病型):叶上产生枯死条点或条斑,夏孢子堆很小,数目很少; 2(中度抗病型):夏孢子堆小到中等大小,较少,其周围叶组织枯死或显著褪绿; 3(中度感病型):夏孢子堆较大、较多,其周围叶组织有褪绿现象; 4(高度感病型):夏孢子堆大而多,周围不裉绿。 2.4 病田率 指发生条锈病的田块占全部调查田块的百分率。每块调查田面积不小于 334m2,随机选取。 2.5 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 小麦苗期条播麦田单垄15cm长度内,撒播麦田15cm见方内有3 张以上条锈病病叶时即为传病中心。传病中心的病叶由初侵染病叶及其再侵染病叶组成。调查面积内分散而孤立出现的病叶称为单片病叶。传病中心数量用密度(个 /667m2)、面积(m2)和中心内病叶数目等指标表示。单片病叶数量仅用其密度(片/667m2)表示。 3 病情普查 病情普查分别在小麦秋苗期、返青拔节期和生长后期进行。 3.1 秋苗期 3.1.1 调查时间 小麦条锈病菌越冬区在越冬前调查。非越冬区和冬季繁殖区在秋苗发病盛期调查。同一地区各年调查时间应大致相同。 3.1.2 调查田 在测报站调查范围内依据小麦栽培区划和常年秋苗发病情况选定若干代表性区域,在各代表性区域内选感病品种早播和适期播种麦田调查。调查田块数量原则上依据距越夏菌源远近和常年秋苗发病普遍程度确定,距越夏菌源较近,秋苗发病较普遍,调查田块可少些,反之应多些,一般不少于10~30块地。每田块面积应大于334m2。 3.1.3 调查方法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 Wheat Stripe Rust 条锈病是世界范围的小麦病害,在西欧和北美太平洋沿岸麦区广泛发生。在我国是小麦三种锈病中发生最广、危害最重的病害,主要发生于西北、西南、黄淮海等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流行年份可造成巨大损失。1950、1964和1990年发生的三次大流行,分别使我国小麦减产60亿、36亿和25亿kg。小麦条锈病在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田块甚至绝收。 症状 小麦条锈病夏孢子堆小麦条锈病冬孢子堆 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及穗部。小麦受害后,叶片表面出现褪绿斑,以后产生黄色疱状夏孢子堆,后期产生黑色的疱状冬孢子堆。条锈病夏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在成株上沿叶脉排列成行,呈虚线状,幼苗期则不排列成行。 小麦上三种锈病的症状有时容易混淆。田间诊断时,可根据“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加以区分。在幼苗叶片上夏孢子堆密集时,叶锈病与条锈病有时亦难以区分,但因条锈病有系统侵染,其孢子堆有多重轮生现象。 病原 学名: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f.sp. tritici Eriks.,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病原形态:夏孢子堆长椭圆形,0.3~0.5mm×0.5~1mm,裸露后呈粉状,橙黄色。夏孢 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32~40μm×22~29μm,孢子壁无色,壁厚1~2μm,内含物黄色,具6~16个发芽孔,排列不规则。冬孢子堆多生于叶背,长期埋生于寄主表皮下,灰黑色。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36~68μm×12~20μm,顶端壁厚3~5μm,褐色,上浓下淡,柄短,有色。小麦条锈菌迄今尚未发现有性态,故锈孢子和性孢子不详。

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416942087.html, 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技术 作者:张青军张利伟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第12期 一、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症状及流性特点 小麦是我国三大谷物之一,全国各地均有种植,年产量较高。条锈病是小麦种植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病害之一,对小麦的品质和产量具有一定的影响,轻则会导致小麦减产5-15%左右,严重时会减产50%以上。故此,应当对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症状及流行特点加以了解,从而为条锈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1、发病症状 条锈病在小麦生长过程的各个阶段均可能发生,小麦的大多数部位都会受到条锈病的危害,当条锈病发生在小麦苗期时,能够在叶片上看到非常明显的斑点,若是在成株期时感染条锈病,小麦叶片的正面会出现一些颜色鲜黄的夏孢子堆,随着条锈病的不断发展,在进入后期时,小麦叶片的表皮会呈现出破裂的现象,并产生出与锈色近似的粉状物,最终叶片会随之枯萎死亡。 2、流性特点 条锈病归属于真菌类病害的范畴,是一种典型的流行性病害,该病的发生会受到环境温湿度及光照等因素的影响,以突发为主,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孢子病毒在湿度较大的土壤中繁殖速度相对较快,增大了条锈病的发生几率,一旦在麦田中心发病,则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周围扩散,病菌会通过气流远距离传播,并伴随着降雨侵扰小麦,由此会对小麦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当出现条锈成行的现象时,会使小麦的麦粒变得瘦小,品质大幅度下降。 二、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技术措施 条锈病虽然对小麦的危害较大,但此类病害却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因此,了解并掌握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技术措施,并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进行合理运用显得尤为必要。 1、根源防治 所谓的根源防治就是从小麦选种和拌种阶段,对条锈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1)优选抗病良种。为了有效预防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在选种阶段,应当以优质的抗病良种作为首选,这是降低条锈病发生最为简单且有效的途径之一。在选种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农业】紧急通知:小麦条锈病大爆发,怎么防治来看专家解答

紧急通知:小麦条锈病大爆发,怎么防治?来看专家解答! 近日,全国农技中心发布了《2021年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全国发生趋势预报》。全国农技中心组织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专家在对2021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分析会商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病虫源基数、种植制度、作物布局和气候等因素,预计2021年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呈重发态势,全国发生面积14.28亿亩次,同比增加17.5%。其中小麦条锈病对小麦生产构成安全风险,尤其要重点防范。

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策略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三种锈病中发生面积最广,对小麦生产最具毁灭性的气传叶部病害之一,引起植株叶片早衰,灌浆不良,籽粒秕瘦,严重影响小

麦的产量和品质。这种病害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发生普遍,为害严重。条锈病在我国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云南等小麦产区均有发生,主要在西北、西南、黄淮等地的冬麦区流行危害,以及西北春麦区发生严重,一般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时可造成小麦绝收,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1 为害症状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茎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可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着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期染病,叶片初期形成褪绿条斑,后逐渐形成隆起的疱疹斑(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近椭圆形,鲜黄色,在叶片上沿叶脉纵向排列成整齐的虚线条状。后期表皮轻微破裂,散出鲜黄色粉末(夏孢子)。发病严重时,叶片表面布满夏孢子堆,病叶向叶背纵向卷曲,病叶的背面也能产生条状鲜黄色的夏孢子堆。小麦接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背面形成短线条状较扁平的黑褐色冬孢子堆,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表皮不破裂。叶背受害症状比叶面显著。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GBT 15795-1995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Rules for investigatlon and forecast of the wheat stripe rust(Puccinia striiformis Wesit.)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程度记载标准、病情发展系统调查、越夏区和春麦区调查和测报资料收集的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使用。 2 发病程度记载标准 发病程度主要用普遍率、严重度和反应型表示。秋苗和早春调查时,还用病田率、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表示。 2.1 普遍率 普遍率为发病叶片数占调查叶片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 2.2 严重度 严重度指病叶上条锈菌夏孢子堆所占据的面积与叶片总面积的相对百分率,用分级法表示,设 1%、5%、10%、20%、40%、60%、80%和100%八级。叶片未发病,记为“0”,虽然已发病, 但严重度低于1%,记为“t”(微量)。调查时需参照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图〔参见附录A (补充件)〕,目测估计严重度,记载平均严重度。平均严重度(%)=Σ(各严重度级别×各级 病叶数)/调查总病叶数。 2.3 反应型 反应型是根据小麦过敏性坏死反应有无和其强度划分的病斑类型,用以表示小麦品种抗锈程度,按0、0;、1、2、3、4六个类型记载,各类型可附加“-”或“+”号,以表示偏轻或偏重。 反应型划分标准如下: 0(免疫型):叶上不产生任何可见的症状; 0;(近免疫型):叶上产生小型枯死斑,不产生夏孢子堆; 1(高度抗病型):叶上产生枯死条点或条斑,夏孢子堆很小,数目很少; 2(中度抗病型):夏孢子堆小到中等大小,较少,其周围叶组织枯死或显著褪绿; 3(中度感病型):夏孢子堆较大、较多,其周围叶组织有褪绿现象; 4(高度感病型):夏孢子堆大而多,周围不裉绿。 2.4 病田率 指发生条锈病的田块占全部调查田块的百分率。每块调查田面积不小于334m2,随机选取。 2.5 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 小麦苗期条播麦田单垄15cm长度内,撒播麦田15cm见方内有3 张以上条锈病病叶时即为传病中心。传病中心的病叶由初侵染病叶及其再侵染病叶组成。调查面积内分散而孤立出现的病叶称为单片病叶。传病中心数量用密度(个/667m2)、面积(m2)和中心内病叶数目等指标表示。单片病叶数量仅用其密度(片/667m2)表示。 3 病情普查 病情普查分别在小麦秋苗期、返青拔节期和生长后期进行。 3.1 秋苗期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完整版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 范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标准号】GB/T 15795-1995 【标准文件】 GB/T 15795—1995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程度记载标准、病情发展系统调查、越夏区和春麦区调查和测报资料收集的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使用。 2 发病程度记载标准 发病程度主要用普遍率、严重度和反应型表示。秋苗和早春调查时,还用病田率、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表示。 普遍率 普遍率为发病叶片数占调查叶片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 严重度 严重度指病叶上条锈菌夏孢子堆所占据的面积与叶片总面积的相对百分率,用分级法表示,设 1%、5%、10%、20%、40%、60%、80%和100%八级。叶片未发病,记为“0”,虽然已发病,但严重度低于1%,记为“t”(微量)。调查时需参照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图〔参见附录A (补充件)〕,目测估计严重度,记载平均严重度。平均严重度(%)=Σ(各严重度级别×各级 病叶数)/调查总病叶数。 反应型 反应型是根据小麦过敏性坏死反应有无和其强度划分的病斑类型,用以表示小麦品种抗锈程度,按

0、0;、1、2、3、4六个类型记载,各类型可附加“-”或“+”号,以表示偏轻或偏重。 反应型划分标准如下: 0(免疫型):叶上不产生任何可见的症状; 0;(近免疫型):叶上产生小型枯死斑,不产生夏孢子堆; 1(高度抗病型):叶上产生枯死条点或条斑,夏孢子堆很小,数目很少; 2(中度抗病型):夏孢子堆小到中等大小,较少,其周围叶组织枯死或显着褪绿; 3(中度感病型):夏孢子堆较大、较多,其周围叶组织有褪绿现象; 4(高度感病型):夏孢子堆大而多,周围不裉绿。 病田率 指发生条锈病的田块占全部调查田块的百分率。每块调查田面积不小于334m2,随机选取。 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 小麦苗期条播麦田单垄15cm长度内,撒播麦田15cm见方内有3 张以上条锈病病叶时即为传病中心。传病中心的病叶由初侵染病叶及其再侵染病叶组成。调查面积内分散而孤立出现的病叶称为单片病叶。传病中心数量用密度(个/667m2)、面积(m2)和中心内病叶数目等指标表示。单片病叶数量仅用其密度(片/667m2)表示。 3 病情普查 病情普查分别在小麦秋苗期、返青拔节期和生长后期进行。 秋苗期 3.1.1 调查时间 小麦条锈病菌越冬区在越冬前调查。非越冬区和冬季繁殖区在秋苗发病盛期调查。同一地区各年调查时间应大致相同。 3.1.2 调查田 在测报站调查范围内依据小麦栽培区划和常年秋苗发病情况选定若干代表性区域,在各代表性区域内选感病品种早播和适期播种麦田调查。调查田块数

关于小麦条锈病的特征和防治方法

关于小麦条锈病的特征和防治方法 【摘要】每年农耕,小麦从种植到收割期间,各地防法小麦条锈病的任务都很重。为了及时有效地控制条锈病对小麦丰收带来的危害,我建议要做到:“早安排、早防、早治”,怎样做好以上三点,那就需要农业相关工作人员学习小麦条锈病的特征及条锈病的防治方法,下面根据一些对小麦条锈病的个人认识,阐述关于小麦条锈病的特征及防法方法,让广大农业工作者在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小麦条锈病的特征,落实各项防控防治技术措施,把条锈病对小麦的危害降低到最低。 【关键词】条锈病特征防控 一、小麦条锈病的特征 (一)条锈病是全世界公认常见的小麦病害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经常发生的小麦病害。在我国小麦种植中,常见的三大病害当是最广、危害最大的就是小麦条锈病了,此病种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北部、西南部、黄淮海区域的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病害流行时,对当地的小麦丰收及农民造成了巨大损失。在我国建国初期的1950年、1964年发生过二次,后来在1990年流行的一次范围最大、面积最广,使我国小麦减产几十亿公斤。条锈病流行的年份里,可以使小麦减产20%~30%,严重田块甚至绝收

(二)小麦受害初期,在受害部位出现褪绿斑点,以后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孢状夏孢子堆,随后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出现鲜黄色粉状物。夏孢子堆表皮开裂不明显。夏孢子堆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呈虚线状。后期当环境条件不适宜夏孢子发生时,夏孢子堆转化为黑色、狭长形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多个融合,埋伏在表皮下,表皮不破裂 二、小麦条锈病的防治 (一)条锈病的预防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要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坚持“因地制宜、标本兼治,突出重点、分区治理”的原则,建立持续控制的长效机制。根据今年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流行趋势,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推广抗病品种,秋播药剂拌等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为载体,抓好秋苗期挑治,春季早治、普发流行期统防统治等关键环节,大力开展小麦条锈病扩散流行防控隔离带示范区建设,将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二)主要技术措施 采取分区治理,重点抓好播前,秋苗,春季三个关键时期,推行生态治理,药剂拌种,选用抗病品种,适时化除等综合技术措施。 1.重点做好抗耐病品种推广。

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随气流远距离传播的低温高湿病害,是小麦生产上最具威胁性的病害,其发生面积大、范围广、流行成灾率高、危害严重,轻者可减产10-20%,重者甚至绝收。 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小麦叶片上,叶鞘、茎秆、穗部、麦壳和麦芒上也有发生。苗期感病,初期叶片表面出现褪绿斑,其后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期初发病叶片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行,像缝纫机扎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铁锈色粉状物;小麦快成熟时,叶片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色夏孢子堆,散发出鲜黄色粉末状的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短线状,扁平黑色冬孢子堆。 为控制条锈病的流行危害,应合理搭配推广多系列抗病小麦品种,采取药剂拌种,春前挑治发病田,春后早治、普治的防治策略。其技术要点如下: 一、选用抗病良种 种植抗病良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的基本措施。推荐使用川麦104、绵麦367、川麦53、内麦836、川麦62等优质抗(耐)病小麦品种。 二、搞好药剂拌种 小麦种子药剂拌种是预防小麦条锈病的一项费省效宏

技术措施,可推迟条锈病发病一个月,还可兼治白粉病等多种病害。方法是每10-15公斤小麦种子用6%戊唑醇种子处理悬浮剂5毫升或10公斤种子用2%戊唑醇干拌种剂(或湿拌种剂)10克,拌种时要按规定剂量使用,不能随意加大用量,防止产生药害,拌种后立即播种,现拌现用,当日播完,并适当增加药剂拌种后的用种量(10-15%)。同时,要抓好两季田的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防止发生湿害。 三、适期药剂防治 田间药剂防治的关键是早治,统一普遍防治,要采取发现一株防治一块,发现一块防治一片的策略。一是春前早查早治,一经发现病株或病团要立即施药,防治病害扩散蔓延;二是抓住2月下旬至3月底我县小麦条锈病防治的关键时期,当田间病叶率达0.5-1%时,要普遍用药防治一次,并及时查漏补喷,重病田隔7-10天再用药一次,不能等到4月初大面积发病时再用药。每亩选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克或25%丙环唑乳油30~40毫升或12.5%氟环唑乳油30~40毫升或80%戊唑醇乳油10毫升,以上药剂任选一种兑水45~50公斤手动喷雾,或兑水10~15公斤机动喷雾。

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的调查及防治建议

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的调查及防治建议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气传真菌病害,俗称黄疸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主要产麦区,是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1]通渭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东南部,海拔1 410~2 521m,年平均气温7.20 ℃,无霜期120~170d,降水量300~600mm。小麦是该县主要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2.67万hm2左右,约占粮田面积的35%。县内冬春小麦均有种植,海拔较低的东南部以冬小麦为主,海拔较高的西北部以春麦为主,其中冬小麦占90%,春小麦占10%,是陇南天水冬麦区向中部春麦区的过渡地带。小麦条锈病常年发生,间歇流行,是该县小麦的主要病害。 1条锈病的发生 1.1春季发病 春季遇雨或结露,病害扩展蔓延迅速,引起春季流行,成为该病主要危害时期。3月下旬至4月中上旬,在东南川暖区和二阴山区,海拔在1 800m以下的冬小麦中,最早发现发病田块,首先是麦苗基部1~2片叶受病菌浸染,逐渐向中上部叶发展。田间病程一般分为单片病叶期(始发病)、普发期和严重期3个阶段,无典型发病中心。一般年份始发期在5月上旬,普发期在5月中下旬,严重期在6月上旬。抽穗前后浸染至中上部叶片,以至旗叶,发病田块自东南部向西北部蔓延。从病害程度看,冬小麦重,春小麦轻,大流行年份均有加重。从发病情况看,在具有大面积感病品种前提下,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成为流行的两大重要条件。菌源一类来自于陇南、天水;另一类是来自通渭较高海拔的陇山乡高山和陇阳乡鹿鹿山二阴山区的受积雪覆盖越冬的菌源(2005年时就在高山的二阴山区发现受积雪覆盖越冬的菌源)。 1.2越夏 甘肃省农科院研究表明,最热月平均气温22~23 ℃为条锈病菌越夏的上限温度,我县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4~21 ℃之间,一方面我县的马营镇、北城乡、华岭乡等乡镇的大部分属晚熟冬小麦及春麦区,发病的晚熟冬小麦及春麦为条锈病越夏提供了主要的菌源,因为晚熟冬小麦及春麦向川暖山区自生麦苗提供了大量的初染菌源,晚熟冬小麦及春麦发病严重,自生麦苗发病就严重,故对晚熟冬小麦及春麦的防治是控制越夏菌量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自生麦苗发病严重,秋苗发病就严重,两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因此根据越夏调查结果可以预测秋苗发病,还为翌年流行预测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

我国小麦条锈病致病生理小种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

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致病性分化及群体遗传现象 张晶 摘要本文阐述了小麦条锈病菌的致病性分化及群体遗传现象和抗病育种在小麦病害综合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总结评述了建国后50多年来我国在小麦条锈菌致病性和小麦品种抗病性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在小麦抗病育种和品种合理利用等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在对病菌致病性和品种抗病性及其相互作用研究中鉴定出31个生理小种; 明确主要由突变和异核作用不断产生的新小钟为导致7批品种抗锈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品种的遗传分化、混杂退化和布局利用、环境因素特别是地理生态条件也有重要影响; 发现陇南和川西北为小麦条锈菌的主要易变区和新小种策源地;研究建立了小麦条锈菌DNA分子遗传标记体系.首次提出了小麦条锈菌基因漂移的证据,进一步揭示了陇南易变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菌源传播关系,提出了治理对策。在抗病育种方面,主要总结提出了亲本选配和杂交育种以及品种合理利用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关键词小麦条诱病病菌生理小种品种抗病性遗传抗病育种 1、小麦条锈菌的致病性分化生理小种 现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对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的检测为例,说明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致病性分化的主要生理小种: 1.1、标样来源 共采集并鉴定陕西省汉中、宝鸡、咸阳、西安、杨凌和甘肃省天水等6个地区13个县的条锈病菌标样231份,其中陕西标样190份;甘肃标样41份。 1.2、鉴别寄主 沿用全国通用的鉴别寄主,它们是Fulhard、保春128、阿夫、Trigo Euraka、抗引655、维尔、丰产3号、南大2419、阿勃、丹麦1号、尤皮Ⅱ号、洛夫林13号、早洋、中四、洛夫林10、水源11、Hbrid46。 1.3、鉴定方法 鉴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太白高山条锈病菌小种监测试验站进行,鉴定方法同往年。反应型分级为 0、0;1、2、3和4共6级,0-2级为低抗(R),3-4级为感病(S)。 2、2001-2002年度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 2.1、鉴定标样结果明确的有231份,标样鉴定结果见表1,鉴定鉴别寄主对各小种的反应型见表2。其中结果明确的已知小种类型有19个,分别属于条中22、条中26、条中27、条中 28、条中29、条中31 、条中 32,Hybrid46类群的类型4、类型5、类型6、类型 7,水源11 类群的类型1 、类型2、类型 4、类型7 、类型8 、类型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