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1.劳动力价值是如何决定的?主要包括哪几部分的内容?

参考答案:一、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独特物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生产过程,有其特殊性,劳动力存在于劳动者的身体之中,其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也就是维持劳动者生存、繁衍后代和劳动者知识与技能不断强化的过程。

二、它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一,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满足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基本生活需要;第二,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后代,保持劳动力源源不断地供给;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这是劳动者为适应机器大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所必需的一定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广义工资和狭义工资有何区别与联系?

参考答案:一、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也就是劳动力商品的价格。资本家要进行生产,必须从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工资就是购买劳动力的货币支付。马克思说过:“工资不是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掩蔽形式”,1“只要把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换成外在的工资形式,那里的一切规律就会转化为工资运动的规律。”2但是在表面现象上,工资却取得了“劳动的价值”或“劳动的价格”的形态,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马克思在将劳动和劳动力加以区分的基础上,创造了科学的工资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真相。

二、广义工资和狭义工资的区别与联系:

狭义工资:工资的形式主要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两种,这构成了狭义工资的主要内容。计时工资是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支付工资的一种形式。如按日、按周、按月、按年计算的日工资、周工资、月工资、年工资(年薪)等。计件工资是按照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的数量或作业量(如合格产品件数)来支付工资的形式。这种工资形式与计时工资并无本质区别。

广义工资:指劳动者因从事劳动而获得的所有报酬收入,包括以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形式获得的固定工资、奖金、津贴以及其它货币的,或者是非货币福利收入。奖金是劳动力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它实质上是对劳动者超额劳动支付的价值。奖金的特点是比较及时地反映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的变化,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计时工资的情况下,劳动者的工资级别较为稳定,而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却是经常变化的。因此,计时工资的固定工资等级不能及时和准确地反映出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量的变化。在计件工资情况下,对劳动者在技术革新、节约物质消耗、安全生产等方面提供的超额劳动也不能准确地反映,甚至没有反映。因此,要利用奖金这一形式来补充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不足,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3 津贴也是劳动力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它是对特殊条件下工作的劳动者的额外劳动和对某种艰苦劳动的补偿。

企业交的或发的社保性质的“四金”也构成劳动力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它是五险一金(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金、生育保险金、住房公积金)中由企业缴纳的部分(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

对广义工资的构成分析,说明了工资在更充分的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社会劳动力价值的构成,也说明了现代社会中的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有了更高程度上的物质保障

3.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工资变动的历史趋势?

参考答案:为了说明工资水平及其变动的历史趋势,我们必须区分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是指劳动者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实际工资是指劳动者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者的变动是一致的,即名义工资越高,实际工资也就越高,反之亦

1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7.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44.

3程恩富,冯金华,马艳.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51.

然。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工资的变动趋势大体上是:名义工资一般呈上升趋势;实际工资有时上升,有时下降,从长期来看,实际工资也是呈上升的趋势。但在某一阶段工资水平变动的具体情况如何,则取决于影响实际工资变动的各种因素的作用。不过,实际工资的上升并不意味着工人受剥削程度的减轻。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比实际工资提高更快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不断提高,劳动者受剥削的程度进一步加重。相对工资可以用来反映这种情况。所谓相对工资,是指同资本家所得到的剩余价值相比较的工人的工资,也叫比较工资。它反映的是在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v+m)中工人所占份额和资本家所占份额相比较的工资。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无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是增加还是减少,相对工资总是呈现下降的趋势。因为即使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都提高了,只要提高的幅度小于剩余价值增长的幅度,相对工资就仍然是下降的。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增长得更快,用来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就会相对减少,因而相对工资就必然下降。

4.怎样理解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参考答案: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者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过程就是工人的劳动过程。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并不能脱离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范畴的规定。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那么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也应该是劳动力的一种固有的物的属性。

劳动生产率变化,可能引起劳动复杂程度和社会必要劳动量的变化,从而引起商品价值量的变化。马克思在阐述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化规律时舍掉了劳动的主观条件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作用,而认定劳动的客观条件和自然条件变动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只引起使用价值量的变动,不会影响价值总量,所以就得出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反向变化规律。但是,就一般意义而言,引起劳动生产率变化的重要因素是科技的进步,而它会引致劳动复杂程度、熟练程度和强度的提高,进而增大商品的价值量。1.如果劳动生产率变动是由劳动的客观条件变动而引起的,劳动的主观条件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是反向变动关系,这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是存在的。2.如果劳动生产率变动是由劳动的主观条件变动引起的,劳动客观条件没有变动,那么,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变动是正向变动。

3.如果劳动生产率变动是由劳动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共同变动引起的,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变动方向不确定,也可能是正方向变动也可能是反方向变动,也可能不变。

4.就社会价值总量而言,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商品的价值量总会出现增加的趋势,因此作为价值的总量也具有一种向上变动的趋势,而不是不变。

5.决定适度人口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适度人口是指当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恰好能够最充分地利用本国可获得的资源时的人口,或当某国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时的人口。它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适度人口由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分。前者是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的人口,即获得最大经济福利的人口;后者是指一个国家达到最大实力时的人口,即指除去考虑每人平均的最高生活水平还要考虑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所需要的人口。

决定适度人口的主要因素应包括:现有的技术水平、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人们的生活水平、经济运行状况以及社会制度等

6、莱宾斯坦怎样阐释生育成本与收益的内容?

参考答案:所谓经济理性,就是说人们做事情时要考虑成本(投入)与收益(产出或效益)的关系,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时,才会做出投入的决策;收益大于成本的差额越大,投入的规模也就越大美国人口经济学家莱宾斯坦把生育孩子的成本分为两个部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从怀孕一个孩子到孩子生活自立这一期间父母所花费的种种抚养费用,包括衣食住行的生活费用支出、教育费用、医疗费用及其他支出。间接成本是指父母抚养一个新增孩子所损失的受教育和带来收入的机会,即机会成本。它具体包括:母亲在怀孕、生育和哺育期间所损失的工资收入与提升机会;父母由于照料、抚养新增孩子而失去的受教育、流动和工作的机会,从而失去获得更高收入的机会;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因照料、

抚养新增孩子而造成的消费水平下降、时间损失等。莱宾斯坦将生育带来的效用(收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把孩子看作“消费品”,亦即父母的一种快乐源泉而获得的效用,可以说是消费效用,是心理上的收益;第二类是把孩子看作一种生产动力而获得的效用,也就是在某种情况下孩子可以预期成为劳动力而给家庭提供的收入,可以说是一种劳动-经济效用;第三类是预期孩子作为未来老年和其他方面的保障潜在源而获得的效用,可以说是一种保障效用。在进一步的分析中,除上述效用外,他还指出生育的以下效用:经济风险效用,即承担家庭经济成败风险的效用;维持家庭地位的效用;对家庭的扩大与发展做出贡献的效用。

什么是社会生育成本?产生社会生育成本的条件和后果分别有哪些?

社会生育成本是指由社会承担的生育成本,其包含两层涵义:一是指由国家和社会为孩子提供的各种福利支出,如医疗保障、义务教育等社会公共产品支出;二是指家庭的生育行为给他人的福利或者整个社会的福利带来的不利影响,即存在负外部性。社会生育收益主要是指新生劳动力给社会带来的效益,如增加劳动力供给、创造社会财富等,为孩子提供的各种福利支出能够增加社会生育收益,如义务教育能够提升孩子的知识水平,从而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生产效率,增进社会福利。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水平都在不断地提高,因而第一层涵义的社会生育成本在不断增加,并形成对私人成本的替代作用。

社会生育成本侧重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察生育人口是否给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即是否降低了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对于一定时期一定地域范围来说,个体的生育行为决定着整个社会的人口增量,进而决定着该地区人口规模的变化。如前所述,从理论上讲,一定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通常存在着一个相对于资源环境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度人口,如果实际人口规模恰好就是适度人口,最有利于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达到社会福利水平的最大化。当实际人口低于适度人口时,新出生人口将会使实际人口向适度人口接近,给社会发展带来正面影响,即生育行为具有正外部性,社会生育收益大于社会生育成本,从而有利于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反之,当实际人口高于适度人口时,新出生人口将会使实际人口更加远离适度人口,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沉重负担,即生育行为具有负外部性,社会生育收益小于社会生育成本,从而使社会整体福利水平下降。由此可见,当一个国家的实际人口规模超过适度人口规模的程度较大,那么家庭生育行为的负外部性也就越大,即社会生育成本越高。从人的需求理论出发,社会生育成本的界定应从资源、环境、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享受等各方面对实际人口是否超过适度人口进行考量。4这些成本虽与家庭生育孩子的多少有关,但都由社会来承担,是由负外部性带来的社会生育成本。

7、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参考答案: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又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也就是价值增殖过程。但为了要研究价值增殖过程,首先就要研究价值形成过程。所谓价值形成过程,就是工人的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过程,也就是新价值的创造过程。通过生产过程,生产资料的价值是要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工人的劳动则创造着新价值凝结在生产出来的产品中。这新创造的价值,一部分要补偿已消耗的劳动力的价值,一部分形成剩余价值。如果在商品中新创造的价值只等于消耗了的劳动力价值,没有剩余价值,这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在新价值中,除去补偿劳动力价值部分以外还有多余,这多余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资本的本质是什么,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意义?

表面看来,资本总是表现为货币、生产资料、商品等一定的物。这些物质资料确实是资本的存在形态,但这些物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不能反映资本的实质。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反映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这就是说,资本首先表现为一定量的价值,不管是货币、商品,还是生产资料,都是代表一定量的价值而存在。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经过生产过程,生产出新的商品,价值不断地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作为主体的价值,在运动中永不消失,不断保存下来,成为运动的中心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去,不会变动它原有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不变资本(c),它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必要条件。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

4庄渝霞.社会生育成本的构成及界定准则的探索[J].社会科学,2009(5):84-91.

中,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新价值,使原有的价值发生变化,即发生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部分,或简称可变资本(v),它是剩余价值惟一源泉。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从劳动过程看,从物质形态看,表现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即生产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从价值增殖过程看,则表现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把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马克思在理论上的重大贡献之一,不仅对揭露剩余价值的来源,认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有重要意义,而且为以后的一系列理论,如资本积累与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地租理论等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8、对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

参考答案:(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已定时,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资本家剥削到的剩余价值就越多,剩余价值率也越高,剩余价值量也越大。用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也就是用延长工人每天劳动时间的办法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称为绝对剩余价值。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由于工作日本身的界限,加上工人阶级为争取缩短工作日而进行的斗争,为了取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就设法去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办法,来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

9、为什么自动化机器设备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参考答案略

10、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它又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参考答案略

11、资本积累怎样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给工人带来什么结果?

参考答案略

12、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企业理论。

参考答案略

13、现代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略

14、如何构建和谐的企业劳资关系?

参考答案略

15、“公有制高绩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略

关于第三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第三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年级学号专业姓名一、名词解释 资本、劳动力商品、资本主义所有制、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工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名义工资、实际工资、相对工资 二、单项选择题 1.从资本流通公式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价值增殖的根源是在()。A.G—W阶段的的货币上 B.G—W阶段的商品购买行为上C.G—W阶段所购买商品的价值上 D.G—W阶段所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上2.资本是()。 A.货币 B.生产资料 C.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D.以物为媒介的生产关系 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 A.货币的积累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财产所有权 D.贷放 4.资本主义所有制本质上是()。 A.一种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B.一种社会所有制 C.一种资本家集体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D.一种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剥削雇佣劳动的私有制。 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 A.劳动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 B.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C.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D.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6.超额剩余价值是()。 A.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B.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C.所有企业提高劳动强度的结果 D.先进的生产技术带来的 7.不变资本是指() A.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B.资本家的货币资本

C.资本家的商品资本 D.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8.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其使用过程()。 A.能转移自身价值 B.其价值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而消失C.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D.能保持自身的价值 9.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雇佣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B.雇佣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报酬 D.雇佣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0.工资形式掩盖资本主义剥削是因为看不到()。 A.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别 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 C.个别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的区别 D.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价格的区别11.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 A.c是新创造的价值,v+m是转移的价值 B.c+v是转移的价值,m是新创造的价值 C.c+v是新创造的价值,m是转移的价值 D.c是转移的价值,v+m是新创造的价值 12.资本主义工资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计时工资和名义工资 B.计件工资和相对工资 C.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D.名义工资和相对工资 三、多项选择题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D.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E.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共同点是()。 A.它们都是价值运动形式 B.它们都是为了社会需要 C.它们都是买卖两个阶段的统一 D.它们都是以货币为媒介 E.它们都发生价值增殖

资本与剩余价值习题

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它们的不同形态 B.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不同的作用 c.不变资本是客观要素,可变资本是主观要素 D.以上均不对 2.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 A.劳动的价格 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C.劳动的报酬 D.工人根据自己提供的劳动量参与分配的形式 3.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因为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格B.是劳动力的价值 c.是劳动力的价格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4.个别资本家追逐的超额剩余价值是通过()。 A.延长工作日实现的 B.提高本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c.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D.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5.资本的本质是()。 A.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 B.购买劳动力的货币 c.购买商品的货币 D.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 A.能够使自身价值发生转移 B. 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c.能够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D.能保存资本的价值 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D.以上均不对 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生产资料自由买卖 c.劳动力成为商品D.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

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 A.由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的多少决定的 B.由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c.由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决定的 D.由劳动力的市场供求状况所决定的 10.能够反映工人真实收入状况的是( ) A.名义工资 B.实际工资 C.计时工资 D.计件工资 11.某企业工作日为12小时,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现在工作日长度不变,而将必要劳动时间从6小时缩短到3小时,那么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就会() A.从100%增加到150% B.从100%增加到200% C.从100%增加到250% D.从100%增加到300% 12.资本总公式是( ) A.G—W—G B.G—W—G′ C.W—G—W D.W—G—W′ 1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 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B、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矛盾 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矛盾 D、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 14.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生产资料的价值是() A、借助于具体劳动创造出来的 B、借助于抽象劳动创造出来的 C、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D、借助于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1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A、都是依靠延长工作日获得的 B、都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 C、都是依靠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 D、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16.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 A、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B、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C、获取劳动力价值 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17.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工人劳动的报酬 B、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 D、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8.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工人的( ) A.必要劳动 B.剩余劳动 C.具体劳动 D.物化劳动 19.剩余价值的产生是( ) A.在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无关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作者:XXX 日期:2020年6月7日 此文档格式为word,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第八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资本和剩余价值所采取的各种 具体形式。资本的具体形式有产业资本(包括工业资本和农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相应地作为剩余价值具体形式的则有 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资本主义地租。在剩余价值的这 些具体形式中,利润是它们的基础,所以在这一章中首先剖析利润 和平均利润。学习本章要着重掌握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利润,剩余 价值率怎样转化为利润率,利润怎样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怎样转 化为生产价格。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对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 形式的考察,了解资本主义剥削阶级的各个集团怎样瓜分剩余价 值,以及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怎样进行分配。 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一)生产成本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包含三部分:不变资本价值 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由于生产成本范畴把商品价值中的C+V独 立化了,商品的价值构成也就发生了形式上的变化。用k代表生产 成本,则商品价值W=c+v+m变成了W=k+m。 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是不同的量。前者是按资本的耗费计量的,后者是按全部劳动耗费计量的。资本的耗费等于商品价值中的C+V,而劳动耗费则包括全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等于商品的价值,即c+v+m。可见,资本主义生产成本只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即只由资本的耗费来计量,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资本家是实际的商品生产者,同时他又是雇佣劳动的剥削者。资本家在生产上耗费的只是他的资本,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不需要他花费什么,它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所以,资本家在计算商品生产的费用时,只计算他自己的资本耗费,而不去计算商品生产中的全部劳动耗费。

2016马原答案第四章

习题题目总数:21答题正确:20答题错误:1待回答:0锁定:1 ?习题1(单选题)答题正确 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o使用价值 o价格 o交换价值 o价值 ?习题2(单选题)答题正确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o创造新价值 o创造必要价值 o创造使用价值 o创造剩余价值 ?习题3(单选题)答题正确 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o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o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o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o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习题4(单选题)答题正确

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o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o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o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o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习题5(单选题)答题正确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o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o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o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o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习题6(单选题)答题正确 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o剩余劳动 o商品的生产形式 o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o具体劳动 ?习题7(单选题)答题正确 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o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o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o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o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习题8(单选题)答题正确 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o劳动二重性学说 o平均利润学说 o资本有机构成学 o剩余价值学说 ?习题9(单选题)答题正确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o它具有计量单位 o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o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o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习题10(单选题)答题正确 商品生产者十分重视产品质量,这是因为() o产品质量决定其经济效益 o质量好的产品都能获得额外的收益 o产品质量决定其产品价值大小 o质量好的产品有利于顺利实现其价值 ?习题11(单选题)答题正确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本章将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剩余价值理论,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从而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在今天,它仍然是我们剖析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科学依据。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态。资本家有一定量的货币才能去购买,进入生产过程。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式—用货币采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货币是资本家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 (一)从流通形式看,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货币的货币是不同的: 1、商品流通形式:W—G—W’。目的在于获得其它消费品。 2、资本流通形式:G—W—G’。目的在于获得更多的货币。 (二)商品流通形式与资本流通形式的区别: 1、形式不同:顺序—先卖后买与先买后卖、起点和终点—商品到商品与货币到货币、媒介不同—货币与商品。W—G—W’;G—W—G’。 2、内容不同:商品流通是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流通的主体是不同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是用货币换回更多的货币,流通的主体是价值。 3、目的不同:商品流通形式是为了使用价值,是为买而卖;资本流通形式是为了得到更多的价值G’=G+△G 作用不同:作为货币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三)资本运动的总公式及矛盾 1、资本运动的总公式:G—W—G’,适用于一切形式的资本,它概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各种形态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 2、资本运动的总公式矛盾: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值,带来了剩余价值,但按照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资本不可能在流通领域中增殖的;W也不可能在流通过程中使价值增值。 3、价值增殖—剩余价值是从何处产生的 (1)剩余价值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产生。剩余价值的总量可以在资本家之间分配,但绝不可能通过贱买贵买而使价值增殖。 (2)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劳动创造并在流通领域中得以实现。 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一)劳动力含义 即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在任何社会,劳动力都是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但是,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才成为商品。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是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能够把它作为商品出卖。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习题及答案)

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单选题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B A.在流通中进行不等价交换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D.劳动起家勤俭节约 2.个别资本家之所以要不断改进技术,因为:A A.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C.降低劳动力价值 D.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率用公式来表示为:B A.m′=v/m B.m′=m/v C.m′=m/c D.m′=m/(c+v) 4.剩余价值的产生条件是:A A.既不在流通中产生,也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B.在流通中产生 C.不在流通中产生 D.在商品交换中产生 二、多选题 1.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是:BC A.劳动力所有者是小生产者 B.劳动力所有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 C.劳动力所有者是一无所有的 D.劳动力所有者是一无所有的奴隶 2.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AC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B.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C.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D.一般剩余价值生产 3.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是:AC A.计件工资 B.名义工资 C.计时工资 D.实际工资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是:AB 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B.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C.价值形成过程 D.商品生产过程 5.马克思根据资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为:AC A.不变资本 B.商业资本 C.可变资本 D.生产资本 6.在等价交换原则基础上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办法是:AB A.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B.提高两大部类的劳动生产率 C.降低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D.把工人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 7.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BD 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B.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C.劳动力买卖过程中所需的费用 D.劳动者掌握生产技术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8.作为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是:ABC 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 C.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D.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9.资本主义工资:ABCD A.掩盖了劳动力商品买卖的实质 B.掩盖了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别

第4章 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理论 1848-1849年革命失败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再次离开了祖国,几经周折,于1849年下半年先后抵达伦敦。历史再次使马克思从社会革命的前台退回书房,重新进行因革命而中断了的经济研究工作。制定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五六十年代理论研究工作的中心,直至与世长辞,他还在呕心沥血、日夜不停地为无产阶级锻造这一革命的锐利武器。 第一节揭示革命的经济根源,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 一、马克思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准备 革命的失败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重新审查自己的理论,特别是要求他们结合1848年革命的实践,具体地阐明革命的经济根源、社会基础、革命的动力和革命失败的原因和革命的前途。这些问题的最终答案当然只能在“对市民社会的解剖”中寻找。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抵达伦敦后,立即着手准备进行经济研究工作的根本原因。 不过,马克思最初预料革命将会很快重新开始。所以,他并未立即着手写大部头的经济学著作,而只是想筹办一份名为《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的杂志,以便详细地科学地研究作为整个政治运动的基础的经济关系,说明正在进行斗争的各政党的性质,以及决定这些政党生存和斗争的社会关系。 但是,革命并没有象马克思所期望的那样快地到来。这就使他有可能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这段时间,他几乎整天都在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内研究经济学著作,读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富拉尔顿的《论通货的调整》、托伦斯的《罗·皮尔爵士法案原理》及其他人的著作;同时还研究了近十年的经济史,读了图克的《价格史》、雷登的《文化的比较统计学》。从1850年10月份起,马克思着重研究了货币理论方面的著作。其中有布莱克的《论调节交换过程的原理》、吉尔巴特的《银行论》、加尔汉的《货币史》,1851年3月马克思阅读了李嘉图的《金银条块价格高昂》及图克的《对货币流通规律的研究》等著作。他在阅读这些著作的过程中,做了详细的摘录。从1850年8月到1853年6月足足写了厚厚的二十四本笔记,并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做了约十四厚本摘录。此外,马克思还特别注意研究英国、欧洲大陆和北美的经济状况,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这些笔记、摘录、资料是马克思建立自己经济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紧张的研究工作很快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于1851年1月7日和同年2月3日分别写信给恩格斯,告诉他已完成了对李嘉图的级差地租及货币数量论的批判,并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恩格斯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这些理论成就。 正当马克思加倍努力工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自己的经济研究工作时,波拿巴政变、重病以及为了糊口而不得不给报纸撰写的大量稿件,再次打断了他的研究。直到1856年春,由于经济危机即将到来的迹象越来越明显,马克思才又恢复了他的研究工作。他一方面为了给自己未来的经济学著作做准备,而从以前的札记中摘录了许多引文;另一方面,又要密切注视欧美各国经济危机的发展,并为报纸写有关经济危机的评论文章。从1856年9月26日至11月21比在不到两个月的短期内,他为《纽约每日论坛报》连续写了《欧洲的危机》、《欧洲的金融危机》等六篇文章,没有惊人的工作能力这些工作是无法完成的。 二、《导言》中的政治经济学 1857年8月末,马克思为自己尚未动手的经济学著作写了一篇《导言》。它虽不是最后的定稿,却包含着极其深刻的思想,具有很大的独立的科学价值。在这篇《导言》中,马克思极其准确地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阐明了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完全正确地强调了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导言》还特别详细地阐明了如何将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应用于研究和阐述政治经济学的各基本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二篇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资本总公式 答:资本总公式是指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资本流通公式G—W —G 。资本的总公式表明,资本一旦进入流通领域,似乎自身就会发生增殖,然而,这同商品、价值、货币的性质以及流通规律是相矛盾的。因为,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只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它自身不是价值实体,更不能发生价值增殖,商品的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其流通是按等价原则进行的,所以只有价值形态的变化,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商品流通中只发挥媒介作用,只是表现和实现商品的价值,也不会引起价值增殖;商品流通规律要求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实行等价交换,商品的形态变化与价值量的变化没有任何关系。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劳动力 答: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蕴藏在人体中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的过程。离开劳动力,生产资料本身是不可能创造任何东西的。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3.劳动过程 答:劳动过程是指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但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因而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工人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就属于资本家,工人是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为使工人的劳动合于自己的目的,就要对工人的劳动进行监督,迫使工人紧张地劳动,并节省生产资料的耗费。(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因而劳动成果也就归资本家所有。 4.价值形成过程 答:价值形成过程是指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1)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各种生产资料,如原材料、燃料,同时会发生机器设备的磨损被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并未消失,而是转移到新生产出的产品中去了,构成新产品价值的一部分。所以,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自身原有的价值量,只是使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由一种使用价值(生产资料)转换为另一种使用价值(新产品)。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是由工人的具体劳动实现的。(2)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根据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原理,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一定的体力和脑力,即支出了一定量的抽象劳动。这一定量的抽象劳动凝结到产品中形成新价值,这就是工人的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事实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绝不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而必须成为价值增殖过程。 5.价值增殖过程 答:价值增殖过程是指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

第四章练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2、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B )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有价值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3、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B )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4、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 ) 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5、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 ) A、劳动二重性学说 B、资本有机构成学 C、剩余劳动学说 D、平均利润学说 6、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B )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7、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A ) A、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 B、商品价值围绕商品价格波动 C、商品价格决定商品价值 D、商品价格等于商品价值 8、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B ) A、私人劳动与私人劳动的矛盾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C、社会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D、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9、“货币变为资本”的条件是( C ) A、货币量有了巨大增长 B、货币增值 C、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 D、世界货币的出现 10、进入汽车修理厂的汽车是( B )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生产工具 D、固定资产 11、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所以( D ) A、价格和价值始终一致 B、价格和价值始终不一致 C、价格和货币的价值无关 D、价格和货币的价值有关 12、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 )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B、交换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 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13、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是( D ) A、商品的效用 B、供求关系 C、商品质量的高低 D、商品的价值 14、某公司在秋季以每公斤0﹒75元的价格收购鲜玉米,采取保鲜技术处理,于春夏季出库上市,每公斤6元还供不应求。造成这种价格差异的原因是( B ) A、生产玉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生了变化 B、玉米的价值和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 C、市场玉米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 D、经过处理后的玉米价值发生变化 15、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的根源是( D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B、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6、在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中,将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商品价值中的劳动是

第三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

第三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一、名词解释 资本、劳动力商品、资本主义所有制、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工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名义工资、实际工资、相对工资 二、单项选择题 ⒈从资本流通公式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价值增殖的根源是在() ① G—W阶段的的货币上② G—W阶段的商品购买行为上 ③ G—W阶段所购买商品的价值上④ G—W阶段所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⒉资本是() ①货币②生产资料 ③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④以物为媒介的生产关系 ⒊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 ①货币的积累②劳动力成为商品 ③财产所有权④贷放 ⒋资本主义所有制本质上是() ①一种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②一种社会所有制 ③一种资本家集体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④一种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剥削雇佣劳动的私有制。 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 ①劳动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 ②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 ③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④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⒍超额剩余价值是() ①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②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③所有企业提高劳动强度的结果④先进的生产技术带来的 ⒎不变资本是指() ①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②资本家的货币资本 ③资本家的商品资本④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⒏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其使用过程() ①能转移自身价值②其价值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而消失 ③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④能保持自身的价值 ⒐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①雇佣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②雇佣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③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报酬④雇佣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⒑工资形式掩盖资本主义剥削是因为看不到() ①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别②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 ③个别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的区别④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价格的区别 ⒒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 ① c是新创造的价值,v+m是转移的价值 ② c+v是转移的价值,m是新创造的价值 ③ c+v是新创造的价值,m是转移的价值 ④ c是转移的价值,v+m是新创造的价值 ⒓资本主义工资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①计时工资和名义工资②计件工资和相对工资 ③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④名义工资和相对工资 三、多项选择题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③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④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⑤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共同点是()()()()() ①它们都是价值运动形式②它们都是为了社会需要 ③它们都是买卖两个阶段的统一④它们都是以货币为媒介 ⑤它们都发生价值增殖

资本与剩余价值

资本与剩余价值(精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石。本章将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说明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及其它有关剩余价值分割的问题。本讲重点要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掌握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和方法以及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了解资本积累过程是资本家用古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从而进一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过程。 资本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货币、机器、厂房、原料、商品等,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资本的主要特征有:(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资本是一种运动;(3)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实际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与之相对应,劳动也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剩余劳动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耗费的劳动叫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早期以手工劳动为主时期的主要方法。随着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新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越来越成为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叫做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叫做可变资本。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1)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通过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因此,工人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2)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这种剥削程度用剩余价值率表示。 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的本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即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使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具有了隐蔽性。因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在本质上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名义工资是指以货币数量表现的工资。实际工资是指工人得到的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物品和服务的数量。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劳动 2.劳动力 3.剩余价值 4.必要劳动时间 5.剩余劳动时间 6.不变资本 7.可变资本 8.剩余价值率 9.绝对剩余价值 10.相对剩余价值 11.超额剩余价值 12.工资 13.计时工资 14.计件工资 15.名义工资 16.实际工资 二、单项选择题 1.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 ①生产资料②劳动资料 ③劳动力④货币 2.资本的本质在于它是() ①资本家手中的纸币②资本家手中的生产资料 ③价值的代表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现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 ①不能从流通中产生②能从流通中产生 ③不能离开流通产生④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 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①货币是一般等价物②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③劳动力成为商品④资本主义市场已经形成 5.劳动力转化为资本是因为() ①它具有使用价值②它是为别人提供的使用价值 ③它耗费了人类劳动④这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生产关系 6.促使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 ①降低劳动的价值②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③获取绝对剩余价值④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 ①个别资本家首先改进技术的结果 ②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③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时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④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8.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①绝对延长工作日②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③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结果④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9.资本主义工作日是指() ①工人全部必要劳动时间的总和 ②工人全部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 ③工人全部必要劳动时间和全部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 ④工人生产全部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时间总和 10.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是() ①生产力决定论②劳动价值论 ③剩余价值论④人口论 11.二战后,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主要是靠() ①延长劳动时间②提高劳动强度 ③压低工人工资④提高劳动生产率 12.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 ①工人的必要劳动②工人的剩余劳动 ③绝对价值④相对剩余价值 1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①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②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③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④工人必要劳动过程和剩余劳动过程的统一 14.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的C是() ①工人具体劳动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 ②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③工人劳动新创造的价值 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 15.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 ①不变资本的比率②可变资本的比率 ③预付总资本的比率④所费资本的比率 16.机器的出现说明了() ①剩余价值不再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 ②机器人能比雇佣工人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③机器人和雇佣工人共同创造剩余价值 ④雇佣工人的生产效率能够提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 17.假定工人劳动力日价值为6元,每小时劳动创造价值为1元,工作日为12小时,当劳动力日价值下降为3元时,剩余价值率的变化是() ①从100%下降至50% ②从100%上升至200% ③从100%上升至300% ④从100%上升至400% 1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①工人劳动的报酬②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③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④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9.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①供求规律②价值规律 ③竞争规律④剩余价值规律 20.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

(价值管理)第三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第三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年级学号专业姓名 一、名词解释 资本、劳动力商品、资本主义所有制、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工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名义工资、实际工资、相对工资 二、单项选择题 1.从资本流通公式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价值增殖的根源是在()。 A.G—W阶段的的货币上 B.G—W阶段的商品购买行为上 C.G—W阶段所购买商品的价值上 D.G—W阶段所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2.资本是()。 A.货币 B.生产资料 C.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D.以物为媒介的生产关系 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 A.货币的积累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财产所有权 D.贷放 4.资本主义所有制本质上是()。 A.一种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B.一种社会所有制 C.一种资本家集体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D.一种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剥削雇佣劳动的私有制。 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 A.劳动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 B.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 C.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D.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6.超额剩余价值是()。 A.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B.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C.所有企业提高劳动强度的结果 D.先进的生产技术带来的 7.不变资本是指() A.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B.资本家的货币资本

C.资本家的商品资本 D.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8.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其使用过程()。 A.能转移自身价值 B.其价值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而消失C.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D.能保持自身的价值 9.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雇佣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B.雇佣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报酬 D.雇佣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0.工资形式掩盖资本主义剥削是因为看不到()。 A.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别 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 C.个别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的区别 D.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价格的区别11.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 A.c是新创造的价值,v+m是转移的价值 B.c+v是转移的价值,m是新创造的价值 C.c+v是新创造的价值,m是转移的价值 D.c是转移的价值,v+m是新创造的价值 12.资本主义工资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计时工资和名义工资 B.计件工资和相对工资 C.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D.名义工资和相对工资 三、多项选择题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D.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E.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共同点是()。 A.它们都是价值运动形式 B.它们都是为了社会需要 C.它们都是买卖两个阶段的统一 D.它们都是以货币为媒介 E.它们都发生价值增殖

资本与剩余价值(精选)

资本与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石。本章将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说明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及其它有关剩余价值分割的问题。本讲重点要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掌握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和方法以及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了解资本积累过程是资本家用古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从而进一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过程。 资本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货币、机器、厂房、原料、商品等,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资本的主要特征有:(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资本是一种运动;(3)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实际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与之相对应,劳动也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剩余劳动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耗费的劳动叫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早期以手工劳动为主时期的主要方法。随着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新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越来越成为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叫做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叫做可变资本。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下)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拿剩余价值和雇佣劳动者的可变资本相比,而不应该把它去同全部资本相比。用公式表示: m'=m/v 在该公式中,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 由于工人的必要劳动是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的价值的,而剩余劳动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因此,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三)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作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其中C为不变资本,v为可变资本。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这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 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是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四)资本的循环xx与再生产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考试复习 第一章~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复习 第一章 1.了解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哲学的基本派别。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所谓世界观也称宇宙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观点和看法。世界观是自发的、零乱的、不系统的,只有经过提炼和概括,使其理论化、系统化,才是哲学。哲学既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方法论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一切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就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具有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哲学是各种文化形态精神的凝结,又是贯穿各种文化形态的主线。它表现为一种民族精神的传统,一种内在凝聚力,一种人生境界,并且表现了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意识和物质何为第一性,即世界的本原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能否被认识,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或现象,无非是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精神现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根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它坚持了世界的物质性的正确立场,但缺乏科学的论证,是一种直观的猜测。第二个历史形态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存在严重的缺陷:一是机械性,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用机械力学的原理解释一切现象。二是形而上学性,把世界看成是孤立静止的,否认事物之间的联系。三是不彻底性,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但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意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作为一种错误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主要回答“世界是什么”,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主要回答“世界是怎样”。辩证法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观点看问题,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形而上学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形态:古代朴素的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科学地结合起来,使辩证法学说发展为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2.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来源、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研究对象不同。哲学一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又以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这是社会发展、科学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新的科学理论来指导,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资产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基础。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自然科学的其他进步,揭示了自然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