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初三化学中考综合试题

科粤版初三化学中考综合试题
科粤版初三化学中考综合试题

科粤版初三化学中考综合试题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A~F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中A、B、C是氧化物,且A是红棕色粉末,D、F 均是单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右图所示(“→”表示物质转化的方向;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未标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④中一定包含复分解反应

B.做反应①的实验,要先加热A再通入B

C.反应④用于湿法冶金,可制取Zn、Cu、Ag

D.E可以是酸、盐或有机化合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中信息知,A、B、C是氧化物,且A是红棕色粉末,D、F均是单质。故A 是氧化铁,B是一氧化碳,C是二氧化碳,D是铁。故A,B.C.均错误。D正确。

考点∶考查常见物质的性质。

2.已知: 3232

2Fe(OH)Fe O+3H

Δ

O,现将CO气体与21.4g Fe(OH)3在密闭容器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得到Fe、Fe x O y混合物12.8g,将此混合物溶于100.0g 稀H2SO4恰好完全反应,产生0.2g 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CO2和H2O共8.6g

B.混合物中含5.6g铁元素

C.Fe x O y为Fe2O3

D.该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答案】D

【解析】

【详解】

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2g,由于只有铁和稀硫酸反应才能生成氢气,设生成铁的质量为x,与铁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y

2442

Fe+H SO=FeSO+H

56982

x y0.2g

56x

=

20.2g

98y

=

20.2g

x=5.6g ,y=9.8g

则生成Fe x O y 的质量为:12.8g-5.6g=7.2g ;

21.4g Fe(OH)3中铁元素的质量为:56

21.4g 100%11.2g 56+173

?

?=?

Fe x O y 中铁元素的质量为:11.2g-5.6g=5.6g ; Fe x O y 中氧元素的质量为:7.2g-5.6g=1.6g ;

故56x :16y=5.6g :1.6g ,x :y=1:1,故Fe x O y 的化学式为:FeO ; FeO 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水,设与FeO 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z

2442FeO +H SO =FeSO +H O

7298

7.2g z

727.2g =98z

,z=9.8g 硫酸的质量分数为:

9.8g+9.8g

100%=19.6%100g

? 由题干信息可知,一氧化碳与氢氧化铁在密闭容器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得到Fe 、FeO 、二氧化碳和水,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22Δ

2CO+2Fe(OH)Fe+FeO+3H O+2CO

设一氧化碳的质量为m

322Δ

2CO +2Fe(OH)Fe +FeO +3H O +2CO 56214m 21.4g 56m =21421.4g

,m=5.6g 故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为:5.6g+21.4g-12.8g=14.2g 。 故选D 。

3.把8.9gMg 、Zn 合金放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产生0.4g H 2,在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足量的NaOH 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NaCl 的质量为( ) A .23.4g B .29.25g

C .30.5g

D .26.25g

【答案】A 【解析】 【分析】

镁、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氯化镁、氯化锌,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和氯化锌反应生成氢氧化锌沉淀和氯化钠,稀盐酸中的氯离子完全转化成氯化钠中的氯离子。

【详解】

由Mg+2HCl═MgCl2+H2↑,Zn+2HCl═ZnCl2+H2↑可知,2Cl-~H2↑,设氯离子质量为x,

2Cl-~H2↑,

71 2

x 0.4g

712

0.4

x g

=

x=14.2g,

充分反应后生成NaCl的质量为

14.2

23.4

35.5

100%

58.5

g

g

=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4.固体X可能由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钠、硝酸镁、硝酸钡、硫酸钠、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提示:以上物质中,只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固体X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

②测X溶液的pH,pH= 13;

③向X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

④向步骤③所得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不溶解;

⑤向步骤③所得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以上实验信息,关于固体X组成的判断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不能确定是否有硝酸镁;

②硝酸钡、硫酸铜、碳酸钠一定不存在;

③硫酸钠和氢氧化钠一定存在;

④不能确定是否有氯化钠。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①将固体 X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所以固体X中一定不含硫酸铜;

②测X溶液的pH值,pH=13,所以固体X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两种;

③向X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所以X中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中一种或两种,一定不含硝酸钡;

④向步骤③所得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不溶解,所以X中一定含有硫酸钠,一定

不含碳酸钠;

⑤向步骤③所得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所以X 中一定含有氯化钠。

由于氢氧化钠和硝酸镁不能共存,因为二者会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所以一定不含硝酸镁。

综上所述,固体X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硫酸钠、氯化钠,一定不含硝酸钡、硫酸铜、碳酸钠、硝酸镁。

【详解】

通过分析可知:

①、硝酸镁一定不存在。①错误;

②、硝酸钡、硫酸铜、碳酸钠一定不存在。②正确;

③、硫酸钠和氢氧化钠一定存在。③正确;

④、氯化钠一定存在。④错误。

故选B。

5.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表示某些化学知识直观、简明、易记.下列用数轴表示正确的是()

A.不同物质的着火点:

B.硫及其化合物与化合价的关系:

C.50g19.6%的稀硫酸与足量的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

D.物质形成溶液的pH:

【答案】B

【解析】A、白磷的着火点比铁的低,B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所以硫化氢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0。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硫酸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C、50g19.6%的稀硫酸与足量的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相同。因为金属足量,酸反应完,氢气的质量由酸决定。D、纯碱是碳酸钠,溶液呈碱性,pH大于7;氯化钠溶液呈中性,pH等于7;酸奶呈酸性,pH小于7。选B

6.下列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向pH=2的酸溶液中不断加水

B.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C.向一定量的水中持续加入食盐(m表示食盐的质量,A%表示溶质质量分数)

D.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

【答案】D

【解析】A.溶液的pH小于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pH等于7,溶液呈中性。向pH=2的酸溶液中不断加水,使溶液的酸性变弱,溶液pH变大,但是始终呈酸性,不会出现pH等于7或pH大于7;B. 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开始是氢氧化钠溶液,pH大于7;随酸的加入,pH不断减小,刚好完全反应pH等于7;酸过量时,溶液呈酸性,pH小于7;C. 向一定量的水中持续加入食盐,开始,随食盐的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饱和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D. 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锌的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锌先反应完,但是铁比同质量的锌生成氢气多。选D

点睛: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7.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

B.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

D.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铜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选项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能正确反应对应关系;B选项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能正确反

应对应关系;C选项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不能说明对应关系,因为没有具体说明金属的量;D选项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铜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能正确反应对应关系,酸碱盐反应时先发生酸碱中和,然后碱盐反应产生沉淀,故答案选择C

考点:酸碱盐、金属的性质、催化剂

8.氧烛是一种便携式供氧设备(如下图)。产氧药块由氯酸钠(分解时吸收热量为QkJ·g-1)、金属粉末(燃烧时提供氯酸钠分解所需的热量)和少量催化剂组成。某兴趣小组拟自制氧烛,火帽为确定每100g氯酸钠需要添加金属粉末的质量[m(金属)],查得下表数据:

金属铁铝镁

燃烧放出热量/(KJ?g-1) 4.7331.0224.7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金属)只能采用不同比例的金属和氯酸钠在空气中实验获得

B.m(金属)只能通过氯酸钠分解吸收热量与金属燃烧放出热量进行理论药块计算确定C.m(金属)过小将使氧烛中反应无法持续进行,过大将减小产氧量

D.不用催化剂时,分别使用铁、铝、镁作燃料,m(Fe)最小

【答案】C

【解析】

A、m(金属)既可以通过实验获得也可以通过计算确定,错误;

B、m(金属)既可以通过实验获得也可以通过计算确定,错误;

C、该装置应是利用金属燃烧放出热量,供氯酸钠分解,分解产生的氧气又供给金属燃烧,所以金属的质量过小将使氧烛中反应无法持续进行,过大过度消耗氯酸钠分解产生的氧气,正确;

D、不用催化剂时,分别使用铁、铝、镁作燃料,m(Fe)最大。故选C。

9.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不能鉴别出来的是()

A.Na2CO3、HCl、BaCl2、NaCl B.FeCl3、HCl、NaCl、NaOH

C.H2SO4、NaOH、BaCl2、CuCl2D.NaOH、Ba(NO3)2、NaCl、MgSO4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组内四种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他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三种不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放出气体、无明显现象,则该溶液为碳酸钠溶液;与碳酸钠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盐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氯化钡,与碳酸钠溶液混合无明显现象的为NaCl 溶液。不用其他试剂,组内物质可以鉴别出来,不符合题意;

B 、FeCl 3溶液是黄色的,能与FeCl 3溶液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的是NaOH 溶液,再将剩余的两种溶液分别滴加至红褐色沉淀中,能使沉淀消失的是稀盐酸,无明显变化的是氯化钠溶液,不用其他试剂,组内物质可以鉴别出来,不符合题意;

C 、CuCl 2溶液是蓝色的,能与CuCl 2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的是NaOH 溶液,再将剩余的两种溶液分别滴加至蓝色沉淀中,能使沉淀消失的是稀H 2SO 4,无明显变化的是BaCl 2溶液,不用其他试剂,组内物质可以鉴别出来,不符合题意;

D 、MgSO 4溶液与NaOH 、Ba (NO 3)2反应均能产生白色沉淀,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象,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符合题意。故选D 。

10.密闭容器中盛有CH 4和O 2的混合气体,点燃使其充分反应,CH 4全部转化为CO 、CO 2和H 2O ,待容器恢复至室温,测得容器内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则反应前CH 4和O 2的质量比为( ) A .4:13 B .3:10

C .2:7

D .1:4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假设反应后该混合气体的质量为100g .则混合气体中含碳元素100g 36%=36g ?,其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00g-36g=64g ,根据元素的守恒,可知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36g ,则甲烷的质量为1236g 100%=48g 16??

÷?

???

,甲烷中氢元素的质量为448g 100%=12g 16??,甲

烷燃烧时,其中的氢元素转化为水中的氢元素.则反应后生成水的质量为

212g 100%=108g 18??

÷? ???

,反应后生成水中的氧元素的质量为108g-12g=96g ,根据质

量守恒定律,则氧气的质量为64g+96g=160g 。则反应前CH 4和O 2的质量比为

48g:160g 3:10=,故选B 。

11.向质量为m 的Zn 和Fe 的混合粉末中加入一定量的CuCl 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后称量,质量仍为m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滤液的颜色一定呈无色 B .滤渣中的物质一定有3种

C .滤渣中加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D .滤液中一定有ZnCl 2和FeCl 2 【答案】D

【解析】Zn +CuCl2= ZnCl2 +Cu

65 64

Fe+CuCl2= FeCl2 +Cu

56 64

由此可知,锌的反应使固体质量减少,铁的反应使固体质量增加,质量为m的Zn和Fe的混合粉末中加入一定量的Cu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后称量,质量仍为m。说明锌、铁都参与反应,因此溶液中一定有ZnCl2和FeCl2,选D

点睛: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2.不能正确对应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A.A图中横坐标既可以表示加入铁粉的质量,也可以表示加入部分变质的苛性钠质量B.B图中纵坐标既可以表示溶质质量,又可表示溶液的导电性

C.C图中横坐标既可以表示反应时间,也可以表示加入二氧化锰质量

D.D图中纵坐标既可以表示溶剂质量,又可表示溶液质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

A、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产生氢气的质量从0逐渐增加,稀盐酸完全反应,氢气质量不再增加,A图中横坐标可以表示加入铁粉的质量;苛性钠部分变质,氢氧化钠中含有碳酸钠,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部分变质的苛性钠,氢氧化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因此生成气体的质量先为0,一段时间后逐渐增加,完全反应后质量不再变化,A图中横坐标不能表示加入部分变质的苛性钠质量;A选项图像不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符合题意;

B、澄清石灰水中加入二氧化碳,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氢氧化钙

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钙随着反应的进行逐渐减少至0,溶质质量逐渐减小至0,溶液中阴阳离子逐渐减少至0,溶液的导电性逐渐减弱至0,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易溶于水,溶质质量逐渐增加,溶液中阴阳离子逐渐增加,溶液的导电性逐渐增加,B图中纵坐标既可以表示溶质质量,又可表示溶液的导电性,B选项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

C、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二氧化锰做催化剂,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钾元素守恒,反应过程中固体中钾元素质量保持不变,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二氧化锰的质量变化,不影响钾元素质量,C图中横坐标既可以表示反应时间,也可以表示加入二氧化锰质量,C选项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浓硫酸,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浓硫酸逐渐变为稀硫酸,溶液中溶剂的质量逐渐增加,硫酸不挥发,溶质的质量不变,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的质量逐渐增加,稀硫酸不具有吸水性,一段时间后,溶剂的质量和溶液的质量都不再变化,另外浓硫酸不是100%的纯硫酸,溶剂质量和溶液质量的起始质量不为0,D图中纵坐标既可以表示溶剂质量,又可表示溶液质量,D选项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小明在实验室中找到了三包已经失落标签的白色粉末,已知是CaCO3、Na2CO3、CaO,请从下面的试剂或方法中选择一种来确定该三种物质( )

A、稀盐酸

B、水

C、加强热

D、CaCl2溶液

【答案】B

【解析】A、盐酸和碳酸钙,碳酸钠都生成二氧化碳,不能鉴别

B、碳酸钙不溶与水,碳酸钠溶于水,氧化钙和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热量

C,碳酸钙,碳酸钠加热都生成二氧化碳,不能鉴别

D,氯化钙和碳酸钠生成沉淀碳酸钙,与碳酸钙和氧化钙吧反应,不能鉴别

故选B

14.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分离溶液中的NaCl和CuSO4

B.检验蜡烛燃烧生成的水

C.检验CO32-的存在

D.测溶液pH

【答案】B

【解析】A、氯化钠和硫酸铜都溶于水,所以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错误;B、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即可检验蜡烛燃烧生成的水,正确;C、未知物中滴加盐酸产生气体,不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还有可能是金属,错误;D、测定溶液的pH值不能将pH试纸湿润,否则使测量结果不准确,错误。故选B。

15.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选用的方法正确的是: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操作方法

A CO2(HCl)先通过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B铁粉(锌粉)加过量FeSO4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

C CO2 (CO)通入氧气后,点燃

D NaCl溶液(Na2CO3)加稀硫酸至恰好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除杂质的要求是:要把杂质除去,但不能除去了需要的物质,更不能带入新的杂质。A中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错误;B中锌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铁和硫酸锌,正确;C中二氧化碳中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能点燃,C错误;D中稀硫酸与碳酸钠反

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带入了新的杂质,D错误。故选B。

考点:除杂质

16.在25℃时,向足量的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加入1.06g无水碳酸钠,搅拌静置后,最终所得晶体的质量

A.等于1.06g B.大于1.06g而小于2.86g C.等于2.86g

D.大于2.86g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1.06g无水碳酸钠的物质的量为

1.06

0.01

106/

g

mol

g mol

,加入到饱和溶液中生成

0.01molNa2CO3·10H2O结晶水合物,其质量为0.01mol×286g/mol=2.86g,又因为原饱和溶

液加入无水碳酸钠与水反应而消耗溶液中的水,会有晶体析出,故析出晶体的质量大于

2.86g;

故选D。

17.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则氧化反应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答案】D

【解析】

A.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但氧化反应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如镁和二氧化碳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碳,其中镁发生的是氧化反应,但是反应物中没氧气;

B.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金属氧化物和酸生成盐和水,但不是中

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D. 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选D

18.下列归纳和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化学与生活B.化学与安全

①用甲醛可保鲜海产品

②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③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①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②进行化学实验时配戴护目镜

③发现厨房中天然气泄漏马上拨打119报警

C.化学与资源D.化学与发现

①塑料的使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金属资源

②稀土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

③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①卢瑟福确定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②拉瓦锡第一个发现并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

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A.根据物质的性质和作用分析解答;

B. 根据物质的性质及安全常识分析解答;

C.根据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分析解答;

D.根据各科学家的发现分析解答。

解:A. 甲醛会与海产品中蛋白质发生反应,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危害人体健康,故归纳错误;

B.天然气泄漏拒绝一切产生火花的行为。拨打电话可能产生火花,故归纳错误;

C. ①塑料在有些方面的使用可以代替金属。因此塑料的使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金属资源;

②稀土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③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归纳正确;

D. ①卢瑟福确定了原子的核式结构,②拉瓦锡第一个发现并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归纳正确;

故本题选CD。

19.取一定质量的CaCO3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为12.8 g,向剩余固体中加入200 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208.4 g不饱和溶液。则加热前碳酸钙的质量为A.15 g B.18 g C.20 g D.30 g

【答案】A

【解析】

取一定质量的CaCO3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为12.8g,向剩余固体中加入2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208.4g不饱和溶液。所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2.8g,+200g-208.4g=4.4g。设剩余固体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100 44

x 4.4g

100/x=44/4.4g x=10g

固体中氧化钙的质量为12.8g-10g=2.8g

设分解的碳酸钙质量为y

CaCO3高温CaO+CO2↑

100 56

y 2.8g

100/y=56/2.8g y=5g

所以原碳酸钙的质量为5g+10g=15g 选A

点睛:方程式的计算,关键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找出相关物质的质量关系,利用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不变进行列比例计算,易错点是,由方程式求质量比算数错误,所以这一步要仔细检查。

20.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A、氧化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不符合除杂要求;B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不能将二氧化碳中少量一氧化碳点燃,不能达到除杂目的;C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引入新的杂质;氯酸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加水溶解过滤后,将溶液蒸发结晶可能纯净的氯酸钾固体。选D

点睛:除杂的原则:只除杂,不引杂。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21.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方法正确的是()A.CaCO3固体(CaO固体)—高温煅烧

B.N2气体(O2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

C.CO2气体(CO气体)——在氧气中点燃

D.KCl溶液(CaCl2溶液)——加碳酸钠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详解】

A、CaCO3固体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

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方法不正确的原因为:1、一氧化碳在高二氧化碳浓度的情况下无法被点燃,2、有氧气容易导致气体不纯净,3、无法收集二氧化碳,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CaCl2溶液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B。

【点睛】

除去混合物中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应对杂质有作用,不影响主要成分,并且过程中不能产生新的杂质。

22.如图所示,其中甲、乙、丙、丁、戊分别是铁、盐酸、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钠中的一种。图中相连的两圆表示相应物质能发生反应,已知乙是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五种物质中,只有铁是单质

B.丙是氢氧化钙

C.戊是二氧化碳、甲是碳酸钠

D.甲、丙、丁之间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答案】B

【解析】

甲、乙、丙、丁、戊分别是铁、盐酸、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钠中的一种,铁会与盐酸反应,盐酸会与氢氧化钙、碳酸钠反应,氢氧化钙会与盐酸、二氧化碳、碳酸钠反应,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钙反应,乙是铁,所以丙是盐酸,故B错误;甲、丁是碳酸钠或氢氧化钙,如果甲是碳酸钠,丁就是氢氧化钙,戊就是二氧化碳,合理;如果甲是氢氧化钙,丁是碳酸钠,二氧化碳不会与碳酸钠反应,不合理,所以甲是碳酸钠,丁是氢氧化钙,戊是二氧化碳,所以C正确;五种物质中,只有铁是单质所以A正确;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盐酸之间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所以D正确。故选B

23.如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曲线分析,错误的是

A.t1℃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为乙>甲

B.t2℃时,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丙溶液

C.将组成在M点的甲溶液转变为N点的甲溶液,可加适量水稀释

D .t 3℃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2℃,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乙>甲>丙 【答案】B

【解析】A 、据图可以看出,t 1℃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为乙>甲,正确;B 、 t 2℃时,丙的溶解度是30g ,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30g

100%30%30100g g

?<+,故不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丙溶液,错误;C 、将组

成在M 点的甲溶液转变为N 点的甲溶液,就是变成不饱和溶液,可加适量水稀释,正确;D 、t 3℃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2℃,甲和乙的溶解度减小,形成t 2℃时的饱和溶液,根据溶解度可以看出,乙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甲,而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根据图象可以看出,丙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甲,故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乙>甲>丙,正确。故选B 。

24.除去下列物质中含有的杂质所选用试剂或操作方法不正确的一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A 、CO 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 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正确;

B 、KClO 3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锰,不符合除杂原则,错误;

C 、Na 2CO 3能与过量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再蒸发除去过量的盐酸,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正确;

D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氧气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正确。故选B 。

点睛: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25.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

A分离CaO和CaCO3的混合物加水充分溶解后,过滤

B鉴别NaOH和Ca(OH)2溶液加适量Na2CO3溶液

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通过碱石灰(NaOH和CaO)

D检验NaCl中含有Na2CO3加水溶解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A、加水溶解,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无法得到氧化钙,错误;

B、氢氧化钠不与碳酸钠反应,无现象,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正确;

C、二氧化碳能与碱石灰反应,无法得到二氧化碳,错误;

D、氯化钠和碳酸钠都易溶于水,错误。故选B。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6.小华同学用排水法收集了一大瓶沼气池中气体(图1中的A),为了弄清它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对气体猜想)猜想I:全部是CH4;

猜想Ⅱ:全部是CO;

猜想Ⅲ: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

猜想Ⅳ:是CH4和CO2的混合气体。

(实验和推断)将A中的气体依次通入B、C中,在D处点燃。

(1)要将A中的气体通入后面的装置中,应选图2中的___________(填序号)“注水装置”。

(2)若B中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A中的气体中含有_________气体。

(3)装置C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D处倒扣的是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出现浑浊,且B中无明显现象,则“猜想

____、___”可能成立;若D处倒扣的是干冷的大烧杯,杯壁有水雾出现,有同学认为“猜想

I、Ⅳ”可能成立,另有同学认为此现象不能证明收集到的气体中一定含有CH4,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要排除这种干扰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

(5)采取(4)中的排除干扰措施后:若D处分别倒扣干冷的烧杯和涂石灰水的烧杯,分别出现水雾和浑浊,且B中也出现浑浊,则证明“猜想______”成立。

【答案】略略略略略略略略

【解析】

分析:(1)根据①②③装置的差异性以及该实验的要求进行分析解答,

(2)澄清石灰水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3)根据氢氧化钠会与二氧化碳反应,可以用来吸收二氧化碳,

(4)根据BD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检验水的存在,需要先干燥气体,

(5)根据BD中的现象验证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解答:解:(1)需要得到平稳的气流还需要能够控制反应的速度,在加水是就需要用分液漏斗,故答案为②,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就可以证明二氧化碳的存在,故答案为CO2,

(3)氢氧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能够较好的吸收二氧化碳,故答案为除去气体中的CO2,

(4)要证明甲烷的存在,在点燃之前不能携带水蒸气,否则会对验证产生干扰,故答案为I、Ⅱ气体通过B、C装置时,会带入水蒸气(或A中导出的气体本身可能含有水蒸气)

在检验之前用浓硫酸将水吸收就可以了,故答案为在点燃前将气体先通过干燥装置

(5)排除干扰后,D处烧杯出现水雾和浑浊,说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原气体中就有甲烷,前面又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存在,故答案为IV

27.小明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来制取铜,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他根据碳的化学性质分析,认为该实验中可能会有一氧化碳产生.

(查阅资料)一氧化碳气体能使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

(设计实验)小明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验证:

(1)A装置中酒精灯加网罩的目的是_______.

(2)刚用酒精灯给试管A加热时,B装置中就立刻产生气泡,但液体并没有浑浊的现象出现,原因是______.

(3)C中湿润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说明有_____气体生成,证明小明的判断是正确的.你觉得实验产生该气体的原因可能是(写一条):______.

(4)设计装置时还要考虑环保因素,因此,要在装置C右侧导管口添加____装置.

(5)当反应结束后,小明发现一个问题:若先停止加热,______而导致试管炸裂,但若先去除B 装置,则会导致________.请你帮助他设计一个实验操作,将试管中还原出的铜倒出:_________. 【答案】2C+2CuO

2Cu+CO ↑高温

使火焰集中,提高温度 刚加热时,试管内的空气

受热膨胀从导管口逸出 CO 木炭与试管内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CO(或木炭与反应中生成的CO 2作用生成CO 尾气处理 B 装置内的石灰水会倒吸进试管中 试管中红热的铜被空气中的氧气重新氧化成氧化铜 先用弹簧夹夹紧A 、B 装置间的橡皮管,再熄灭酒精灯并除去B 、C 装置,待试管冷却后再将试管中的粉末倒出 【解析】 【分析】 【详解】

在高温条件下碳能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2C+2CuO

2Cu+CO ↑高温

;(1)A 装置中酒精灯加网罩的目的是使火焰集中,提高温度;

(2)刚用酒精灯给试管A 加热时,试管内的空气受热膨胀从导管口逸出,所以B 装置中就立刻产生气泡,但液体并没有浑浊的现象出现;(3)一氧化碳能使湿润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所以C 中湿润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说明有一氧化碳气体生成,产生该气体的原因可能是木炭与试管内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CO(或木炭与反应中生成的CO 2作用生成CO); (4)一氧化碳有毒,逸出会污染空气,所以设计装置时还要考虑环保因素,因此,要在装置C 右侧导管口添加尾气处理装置;(5)当反应结束后,小明发现一个问题:若先停止加热,B 装置内的石灰水会倒吸进试管中而导致试管炸裂,但若先去除B 装置,则会导致试管中红热的铜被空气中的氧气重新氧化成氧化铜,所以设计的实验方案:将试管中还原出的铜倒出的方法:先用弹簧夹夹紧A 、B 装置间的橡皮管,再熄灭酒精灯并除去B 、C 装置,待试管冷却后再将试管中的粉末倒出。

28.某小组同学用盐酸和氢氧化钙,对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进行探究.请你参与. 甲同学向装有氢氧化钙溶液的烧杯中加入盐酸,无明显现象.结论:两种物质未发生反应.

乙同学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钙溶液的试管中慢慢滴加盐酸,溶液由 色变为无色.结论:两种物质发生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大家认为乙的实验证明盐酸与氢氧化钙发生了中和反应.并对甲的实验继续探究. [提出问题]甲实验后的溶液中有什么溶质?

[作出猜想]猜想一,只有CaCl 2;猜想二有CaCl 2和Ca (OH )2;猜想三,有CaCl 2和HCl . [实验探究]为验证猜想,丙同学设计了方案1和方案2,并按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分别取少量甲

实验后的溶液于试管中)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现象对比标准比色卡:pH

<7

实验结论溶液中有HCl溶液中有CaCl2

[实验结论]丙认为猜想三正确.

[实验评价]丙的实验操作和方案中有不足之处,其不足之处是.

大家讨论后通过方案3即证明了猜想三正确,其实验中应观察到的现象

为.

[实验拓展]为节约资源和避免实验废液对环境污染,小组同学将方案1和方案3及甲实验后烧杯中剩余溶液混合(混合时未见明显现象),并对混合液中的盐分离回收,请将相关内容填入下表.

要分离的盐所用试剂主要操作

【答案】红;Ca(OH)2+2HCl=CaCl2+2H2O;

[实验评价]:方案1中使用pH试纸的操作不对;方案2中加AgNO3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Cl﹣,不能说明只有氯化钙;先有气体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

[实验拓展]:

要分离的盐所用试剂主要操作

CaCl2、NaCl Na2CO3,HCl混合物中加入Na2CO3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过滤,将滤液

蒸发即得NaCl;将过滤后的固体加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

体,对溶液加热蒸发即得CaCl2

【解析】

试题分析: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显红色,所以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钙溶液的试管中慢慢滴加盐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两种物质发生了反应,其中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2H2O;

[实验评价]: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性时不能将pH试纸直接伸入待测液中,所以方案1中使用pH试纸的操作不对;方案2中加AgNO3产生白色沉淀只能说明溶液中有Cl﹣,不能说明只有氯化钙;

根据碳酸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以及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方案3即证明了猜想三正确,其实验中应观察到的现象为先有气体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

[实验拓展]:方案1和方案3及甲实验后烧杯中剩余溶液混合,混合时未见明显现象说明没有碳酸钠,所以这时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钙和氯化钠,把氯化钙和氯化钠分离可以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液蒸发即得NaCl;将过滤后的固体加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对溶液加热蒸发即得CaCl2.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点评:结合课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考查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综合性较强,考查出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验相结合的能力,还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道不错的综合题.

29.超氧化钾(KO2)是一种黄色固体,它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它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KO2 +2CO2 =2K2CO3 +3O2。某学生为了验证这一实验,以大理石、足量的盐酸和超氧化钾为原料制取O2,设计出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科粤版)

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 1、1社会生活与化学 教学目得 通过生活与化学这一主题,带领学生走进化学课堂,初步使学生了解化学学科得学习内容,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得关系. 教学重点 初步使学生了解到化学学科得学习内容,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得关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得生活中有许多形形色色得与化学有关得物品与现象。 [讲述]1、家里得塑料 2、做衣服得化学纤维 3、食品中得添加剂 4、制造交通工具得材料 5、药箱里得药品 6、生命现象与化学密切相关 [检查]请列举以下各类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使用得化学物品 教师理发师厨师医生警察 [讲述]物质得组成、性质与变化规律,及其对社会得影响,这些就就是化学 科学得任务,也就就是化学课得学习内容。此外,同学们还要学习科学家 获得这些知识得常用方法,即科学探究得方法,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化学,

去研究自然世界。 [板书] 化学课得学习内容 生活中得化学知识(生活处处有化学) 物质得组成、性质与变化规律 化学对社会得影响 科学探究得方法 1、2 物质得变化 教学目得 使学生初步形成物质就是变化得这一辩证得哲学观点.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两种变化得异同、区别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白纸、装有某种无色溶液得喷雾器 镁条、碳酸氢钠固体、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镁溶液 试管、坩埚钳、石棉网、火柴 教学过程 [观察活动]请一位同学在老师事先准备好得白纸上,用装有另一种无色溶液得喷雾器向纸上喷雾,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提出问题]1、白纸上就是否已用什么化学药液写下了隐形字? 2、喷雾器里装得就是什么化学药品? 3、两种化学药品接触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使白纸上显出字来? 想知道这些问题得答案,就让我们从“物质得变化”开始,学习这

科粤版初三化学上册期末化学试卷(Word版含解析)

科粤版上册期末化学试卷(Word版含解析)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在光照条件下,AgNO3可分解为Ag、O2和某种氮的氧化物X.取一定质量的AgNO3固体充分光照,测得反应后生成Ag、O2、X的质量分别为21.6g、mg、9.2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gNO3固体应密封保存在无色细口瓶中 B.m=3.2 C.X的化学式为NO D.该反应方程式中Ag与O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3:2 2.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物质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化学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5:7 D.该化学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 3.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连续开展了多次报告。下表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选项问题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B 火焰为什么向上?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 A.A B.B C.C D.D 4.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物质杂质除杂所用试剂和方法 A生石灰碳酸钙先加水,再过滤 B铁粉铝粉先加入稀HCl,再过滤 C N2O2通过足量灼热的铜网 D CO2CO点燃 A.A B.B C.C D.D 5.推理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已发现反氢原子。推测出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A.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 B.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 C.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D.由一个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6.能正确反映相关实验过程中量的变化的图像是 A.A B.B C.C D.D 7.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科粤版初中化学教案

第五章燃料 [全章要览] 一、燃料为人类提供能量,本章介绍了洁净的燃料氢气,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以及化石燃料三节内容,突出了燃料、能量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教材编排特色。燃料的燃烧是人类祖先的认知成果,学习燃料的有关知识,使学生感受到燃料的燃烧既为人类提供能量,又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或产生火灾,燃料与我们的生活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本章突出燃料、燃烧、能量这个主题。 二、全章要点: 1、洁净的燃料; 2、碳的燃烧产物; 3、二氧化碳的性质; 4、二氧化碳的制取; 5、什么是化石燃料; 6、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三、教学课时安排:(共计7课时) 5.1 洁净的燃料——氢气 2课时 5.2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 3课时 5.3 古生物的“遗产”——化石燃料 1课时 本章复习 1课时

§5.1 洁净的燃料——氢气 [共计2课时] 一、教材内容位置:科粤版2009年6月修订版P132~134 二、授课时间:20 . . ——星期、午、、节 三、授课班级:初三()、()、()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氢气的物理性质;了解氢气的燃烧过程及产物; 知道点燃氢气之前必须验纯;初步学习如何检验氢 气的纯度。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遵守实验规程,意识到安全操作的重要性。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氢气的物理性质及可燃性、氢气的验纯。 难点:点燃氢气之前必须验纯的原因和方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七、教学准备:演示实验5-1、5-2、5-3、5-4的有关用品。 八、教学流程、思路: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利用燃料的燃烧反应来取暖和获得熟食,是人类文明的开始,燃烧与我们的生活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大家在§3.3已经学习了燃

科粤版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历届中考化学真题模拟试题及答案

科粤版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历届中考化学真题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中考复习阶段,小轩同学梳理了以下知识:①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可以区别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②催化剂一定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③具有可燃性的气体有甲烷、氢气和氧气;④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故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灭火;⑤微量元素是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但补充微量元素也要适可而止;⑥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而用水灭火是因为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其中你认为合理的是: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②④⑤ 【答案】A 【解析】①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可以区别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合理;②催化剂一定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有的反应中加快反应速度,有的反应中减慢反应速度,不合理;③氧气能支持燃烧,不具有可燃性,不合理;④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故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灭火;合理;⑤微量元素是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但补充微量元素也要适可而止;合理;⑥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而用水灭火是因为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不合理。故选A。 点睛: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前面的金属,能够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如图是物质的分类及部分转化关系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转化a一定是化学变化 B.转化b一定是化学变化 C.转化b中一定有元素的存在形态发生改变 D.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属于转化c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转化a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比如过滤可以将固体物质和溶于水中的物质

分开。故选A. 3.某固体混合物由Mg和MgO组成,取该混合物与19. 6%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溶液中无晶体析出),所得溶液蒸发82. 2g水后得到固体的质量为24g,则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16% B.20% C.25% D.40% 【答案】C 【解析】 【详解】 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所得溶液蒸发82. 2g水后得到的固体是硫酸镁, 24g硫酸镁中,镁元素的质量为: 24 24g100% 4.8g 120 ??=,硫酸根的质量=42g-4.8g-19.2g,参加反应的硫酸溶液中硫酸的 质量= 96 19.2g100%19.6g 98 ÷?=,参加反应的硫酸溶液的质量=19.6g19.6%=100g ÷; 反应生成的水的质量=82.2g –(100g-19.6g)=1.8g;生成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 = 16 1.8g100% 1.6g 18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氧化镁中氧元素的质量=反应生成水 中氧元素质量=1.6g。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1.6g 100%25% 1.6g+4.8g ?=。故选 C。 4.如图所示,其中甲、乙、丙、丁、戊分别是铁、盐酸、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钠中的一种.图中相连的两圆表示相应物质能发生反应,已知乙是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五种物质中,只有铁是单质B.丙是盐酸 C.戊是氢氧化钙D.甲与丁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故铁、盐酸、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钠五种物质中只有铁是单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九年级化学各章知识点汇总(科粤版)

第一章化学与社会 一、绪言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以及的基础科学。 2、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3、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 CO2: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4、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 ,,。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5、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视线与及量筒内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克。) 注意点:(1)先调整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在纸上称量。潮湿的 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如小烧杯、表面 皿)中称量。 (4)砝码用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的砝码,后加质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②用从侧面点燃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也不应少于。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加热物体。(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或用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处。手持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处;用手拿住 (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 一般固体药品放在中,液体药品放在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 金属钠存放在中,白磷存放在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固体以为宜,液体以为宜。 多取的试剂不可,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应放

九年级化学各章知识点汇总科粤版

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 一、绪言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以及的基础科学。 2、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3、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 CO2: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4、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 ,,。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5、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视线与及量筒内保持水平。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毫升。(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克。) 注意点:(1)先调整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 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4)砝码用夹取。 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的砝码,后加质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 ②用从侧面点燃酒精灯,; ③熄灭酒精灯应用,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也不应少于。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或用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处。手持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处;用手拿住(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 一般固体药品放在中,液体药品放在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金属钠存放在中,白磷存放在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固体以为宜,液体以为宜。多取的试剂不可,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应放在。

科粤版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

科粤版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硫酸铜、碳酸钙、氯化钡、硫酸钠、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探究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关于该实验有以下说法: ①若步骤Ⅱ中沉淀不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中最多含有三种物质 ②若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有3种情况 ③若步骤Ⅱ中沉淀全部溶解,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有5种情况 ③若步骤Ⅱ中沉淀不溶解,向无色滤液中滴加硝酸钡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无色滤液中最多含有三种溶质 以上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A.1个B.2个 C.3个D.4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白色粉末加足量的水,过滤得到沉淀和无色滤液,说明一定没有硫酸铜;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 ①若步骤Ⅱ中沉淀不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中最多含有三种物质,可以是氯化钡、硫酸钠、硝酸钡,正确; ②若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有3种情况,分别是:碳酸钙、氯化钡、硫酸钠;碳酸钙、硫酸钠、硝酸钡;碳酸钙、氯化钡、硫酸钠、硝酸钡,正确; ③若步骤Ⅱ中沉淀全部溶解,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有5种情况,分别是:碳酸钙;碳酸钙、氯化钡;碳酸钙、硫酸钠;碳酸钙、硝酸钡;碳酸钙、氯化钡、硝酸钡,正确; ④若步骤Ⅱ中沉淀不溶解,向无色滤液中滴加硝酸钡,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无色滤液中最多含有三种溶质,分别是:硫酸钠、氯化钠、硝酸钠,正确。 故选:D。 2.区别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其中有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需鉴别物质 所加试剂或方法 方法1方法2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A 、厕所清洁剂显酸性,能与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产生冒气泡的现象;厨房洗涤剂显碱性,与石灰石不反应;两种物质溶于水都无明显的放热现象; B 、NH 4NO 3氮肥和K 2SO 4钾肥,加Ca(OH)2研磨,硝酸铵会生成氨气,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硫酸钾不能;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硫酸钾无明显现象; C 、苏打是碳酸钠和小苏打是碳酸氢钠,加水,都能溶解;加入稀HCl 都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D 羊毛织品和尼龙织品,触摸纺织品无明显差异,抽丝灼烧,羊毛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选B 点睛:鉴别题要做到同一操作下或与同一物质反应时,现象要不同。 3.将一定质量的碳酸钙和铜粉的混合物在空气中煅烧使其完全反应,若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保持不变,则铜和碳酸钙的质量比为( ) A .44:25 B .22:5 C .4:1 D .44:32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保持不变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等于与铜反应的氧气的质量,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A ,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 ,铜的质量为y 。 3 2 CaCO CaO+CO 100g 44 x A 高温 100x =44A X=100A 25A =4411 2Δ 2Cu+O 2CuO 12832y A

科粤版初三化学中考模拟试题(含答案)

科粤版初三化学中考模拟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将金属镁和另一种金属X的混合物共a g,加入Cu(NO3)2、Fe(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若滤渣中含有Fe,则滤渣中也一定含有铜 B.若滤液中有两种溶质,则滤渣中可能有三种金属 C.若滤渣中只有一种金属,则滤液中一定含有两种溶质 D.若滤渣的质量为a g,则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可能是Mg>X>Fe>Cu 【答案】C 【解析】 A、镁、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Mg>Fe>Cu,金属镁先置换出铜,再置换出铁。若滤渣中含有Fe,则滤渣中也一定含有铜,正确; B、若金属镁的量不足,没有将Fe(NO3)中的铁置换完,则滤液中溶质有硝酸镁和硝酸亚铁,滤渣有铜和铁,由于金属X的活动性不确定,可能位于铁之后,故滤渣中可能有三种金属,正确; C、若滤渣中只有一种金属,则此金属为铜,若镁没有将硝酸铜中的铜置换完,则滤液中含有三种溶质,错误; D、镁与硝酸铜、硝酸亚铁反应,置换出铜、铁,滤渣质量增加。由于加入混合物的质量为ag,且滤渣的质量为a g,那么X必须置换出铜或铜、铁,且相对原子质量比铜、铁要大(如锌),正确。故选C。 2.区别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其中有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A、厕所清洁剂显酸性,能与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产生冒气泡的现象;厨房洗涤剂显碱性,与石灰石不反应;两种物质溶于水都无明显的放热现象; B、 NH4NO3氮肥和K2SO4钾肥,加Ca(OH)2研磨,硝酸铵会生成氨气,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硫酸钾不能;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硫酸钾无明显现象; C、苏打是碳酸钠和小苏打是碳酸氢钠,加水,都能溶解;加入稀HCl都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D 羊毛织品和尼龙

科粤版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

科粤版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下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关于该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10B.是一种阳离子 C.属于金属元素D.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 2.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 A.丁一定是化合物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 1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3.最近,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这不仅可以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四种物质均为化合物B.反应前后H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3D.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4.“天宫二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作催化剂将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已知Fe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则Ni元素的化合价为() A.+1 B.+2 C.+3 D.+4 5.“” “”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图表示化合物的是 A.B.

C. D. 6.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推理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序号实验事实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A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反应物浓度 B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反应温度 C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有、无催化剂 D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反应物的种类 A.A B.B C.C D.D 7.实验室用装有等质量的两份氯酸钾的试管a和b分别加热制取氧气过程中,某同学误把少量高锰酸钾当成二氧化锰加入b试管,下面是试管a、b中产生氧气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其中正确的是() A.B. C.

科粤版初三化学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科粤版初三化学化学上册期末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甲烷在一定量的氧气中燃烧,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物质甲烷氧气水二氧化碳X 反应前质量/g 3.211.2000 反应后质量/g007.2 4.4a A.表中a的值为2.6 B.X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X可能含有氢元素 D.若增加氧气量,则生成物的种类可能减少 2.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物质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化学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5:7 D.该化学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 3.下列除去少量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CO2气体(CO):点燃 B.MnO2固体(KCl):加水过滤 C.Fe粉中含少量铜:加盐酸 D.CO气体(CO2):通入水 4.能正确反映相关实验过程中量的变化的图像是

A.A B.B C.C D.D 5. 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产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如下表: 根据上表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a=15.3 B.X、Z 是反应物,Y、W 是生成物 C.Z 为化合物D.反应中 Y、W 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22:9 6.以下归纳和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对现象的认识 B、对安全的认识 ①气体压缩,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②活性炭除去异味,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③电解水时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质量比为1:2①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 ②煤矿矿井要保持通风、严禁烟火 ③家中天然气泄漏赶紧打开排风扇 C、对鉴别除杂方法的认识 D、对人物贡献的认识 ①区分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后搅拌 ②除去CO2中少量CO,通入足量灼热的氧化铜 ③除去CaO中CaCO3,高温充分煅烧①拉瓦锡--测定空气组成 ②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③张青莲--测定水的组成 A.A B.B C.C D.D 7.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科粤版).

第一章 大家都来学化学 1.1 社会生活与化学 教学目的 通过生活与化学这一主题,带领学生走进化学课堂,初步使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内容,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初步使学生了解到化学学科的学习内容,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与化学有关的物品和现象。 [讲述]1.家里的塑料 2.做衣服的化学纤维 3.食品中的添加剂 4.制造交通工具的材料 5.药箱里的药品 6.生命现象与化学密切相关 [检查]请列举以下各类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化学物品 教师理发师厨师医生警察 [讲述]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这些就是化学科学的任务,也就是化学课的学习内容。此外,同学们还要学习科学家 获得这些知识的常用方法,即科学探究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化学,

去研究自然世界。 [板书]化学课的学习内容 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生活处处有化学)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化学对社会的影响 科学探究的方法

1.2 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这一辩证的哲学观点。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两种变化的异同、区别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白纸、装有某种无色溶液的喷雾器 镁条、碳酸氢钠固体、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镁溶液 试管、坩埚钳、石棉网、火柴 教学过程 [观察活动]请一位同学在老师事先准备好的白纸上,用装有另一种无色溶液的喷雾器向纸上喷雾,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提出问题]1.白纸上是否已用什么化学药液写下了隐形字? 2.喷雾器里装的是什么化学药品? 3.两种化学药品接触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使白纸上显出字来? 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从“物质的变化”开始,学习这门有趣而又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课。 [观察活动]变化1 火柴梗被折断 现象:火柴梗形状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2 水的三态变化 现象:水的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3 石蜡熔化成液态蜡油

科粤版【精品】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和解析

科粤版【精品】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和解析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小明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A、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属于氧化物,不完全正确,错误; B、燃着的木条不能区别氮气和二氧化碳,因为氮气和氧气都不燃烧、不支持燃烧,都能使木条熄灭,不完全正确,错误; C、能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含氧的化合物是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氯酸钾,错误; D、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可去油污,石墨优良的导电性可作电极,完全正确。故选D。 2.将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且足量的稀盐酸的两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的左右两盘,天平平衡。在左盘烧杯中加入10克碳酸钙,若要使天平重新平衡,则右盘烧杯中应加入的物质是 A.10克碳酸钾和碳酸钠 B.5.6克氧化钙和氧化锌 C.10克碳酸镁和碳酸氢钠 D.10克镁粉和铜粉 【答案】B 【解析】 【分析】

天平左侧的烧杯中会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3222 CaCO+2HCl=CaCl+H O+CO 10044 10g x 10010g 44x ↑ = 解得x=4.4g 此时左侧烧杯增加的质量为:10g-4.4g=5.6g。 所以为了保持平衡,右侧烧杯也需要增重5.6g。 由于碳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00,所以若想在加入10g碳酸盐的混合物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也是4.4g,必须是两种碳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一个大于100,一个小于100。 【详解】 A、通过分析可知,碳酸钾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38,碳酸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06,两者都大于100。A错误; B、氧化钙和氧化锌会和盐酸反应,但是不会生成任何气体。其反应方程式为: CaO+2HCl=CaCl2+H2O、ZnO+2HCl=ZnCl2+H2O,所以加入的固体的质量就是天平右盘增加的质量,即5.6g。B正确; C、通过分析可知,碳酸镁的相对分子质量是84,碳酸氢钠84,两者都小于100,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一定大于4.4g,天平无法保持平衡。C错误; D、由于镁和盐酸能反应生成氢气,而铜不能。假设该金属全部都是镁,设生成氢气的质量是x。 22 Mg+2HCl=MgCl+H 242 10g x 2410g 2x ↑ = 解得x=0.83g。则不管镁、铜以何种比例混合,右盘增加的质量一定大于5.6g,天平不能保持平衡。D错误。 故选B。 3.将CO通入盛有12.0g的Fe2O3的试管内,加热至固体完全变黑后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O至试管冷却,并同时将反应后的气体通入足量NaOH溶液中,溶液质量增重6.6g。Fe2O3还原过程中转化过程:Fe2O3→Fe3O4 →FeO→F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后的黑色固体为混合物 B.试管中残留固体质量为10.8g C.实验过程中参加反应的CO的质量为4.2g D.反应后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15g 【答案】B 【解析】

科粤版初三化学中考好题精选

科粤版初三化学中考好题精选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某同学进行了煅烧石灰石的实验,过程如下(假设杂质不发生变化,酒精喷灯中的燃料是酒精C2H5OH)。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步骤Ⅰ可证明煅烧石灰石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B.步骤Ⅱ、Ⅲ可证明煅烧石灰石的产物中有氧化钙 C.白色固体M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混合物 D.白色固体M中钙元素的质量等于煅烧前石灰石中钙元素的质量 【答案】B 【解析】 A、由于酒精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该实验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证明煅烧石灰石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B、由于氧化钙能与水化合生成了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C、由于石灰石中含有杂质,白色固体M中含有氢氧化钙和杂质,可能含有碳酸钙; D、由于氧化钙能与水化合生成了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白色固体M中钙元素的质量小于煅烧前石灰石中钙元素的质量.故选B. 点睛:分析反应后的成分是,除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 2.将CO通入盛有12.0g的Fe2O3的试管内,加热至固体完全变黑后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O至试管冷却,并同时将反应后的气体通入足量NaOH溶液中,溶液质量增重6.6g。 Fe2O3还原过程中转化过程:Fe2O3→Fe3O4 →FeO→F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后的黑色固体为混合物 B.试管中残留固体质量为10.8g C.实验过程中参加反应的CO的质量为4.2g D.反应后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15g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6.6g,生成的二氧化碳分子中,有一个氧原子来自于氧化铁。6.6g 二氧化碳中来自氧化铁的氧元素的质量为 16 6.6g100%=2.4g 44 ??,试管中残留固体质量 为12g-2.4g=9.6g;

(完整版)初中化学方程式大全(科粤版)

化学方程式大全(科粤版按课本内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 1.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点燃 2MgO 2. 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 2CuO 3.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点燃 2P2O5 4.硫化汞受热分解(丹砂烧之成水银):HgS △ Hg + S 5. 硫和汞加热(积变又还成朱砂):Hg + S △ HgS 6.钠在氯气中燃烧:2Na + Cl2 点燃2NaCl 7.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点燃 CO2 8.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点燃 9. 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石蜡 + O2 CO2 + H2O 10.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点燃 SO2 11. 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12.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H2O2 MnO2 2H2O+ O2 ↑ 13.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2KMnO4△ K2MnO4 + MnO2 + O2↑14.加热氯酸钾制氧气:2KClO32KCl + 3O2 ↑

17.氢氧化钠与硫酸铜:2NaOH + CuSO4=Cu(OH)2↓+ Na2SO4 18.碳酸钠和氯化钡:Na2CO3 + BaCl2=Ba CO3↓+ 2NaCl

39. 铝在空气中形成氧化膜:4Al + 3O2 = 2Al2O3 40. 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41. 铁和稀硫酸Fe + H2SO4 = FeSO4 + H2↑ 42. 镁和稀硫酸Mg + H2SO4 = MgSO4 + H2↑ 43. 铝和稀硫酸2Al +3H2SO4 = Al2(SO4)3 +3H2↑ 44. 锌和稀盐酸Zn + 2HCl = ZnCl2 + H2↑ 45. 铁和稀盐酸Fe + 2HCl =FeCl2 + H2↑ 46. 镁和稀盐酸Mg+ 2HCl = MgCl2 + H2↑ 47.铝和稀盐酸2Al + 6HCl =2AlCl3 + 3 H2↑ 48.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49. 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Zn + CuSO4 =ZnSO4 + Cu 50. 铜和硝酸汞溶液反应:Cu + Hg(NO3)2= Cu(NO3)2 + Hg 51.用一氧化碳炼铁的反应原理: 3CO+ 2Fe2O3高温 4Fe + 3CO2↑ 52. 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2FeCl3 + 3H2O 53.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Fe2(SO4)3 + 3H2O 54. 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 H2O

科粤版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科粤版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下列微观模拟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单质的是A.B.C.D. 2.下列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部分操作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检查装置气密性B.加热立即收集 C.收满后移出集气瓶 D.结束时 停止加热 3.我国古代典籍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银针验毒”的反应原理之一是 4Ag+2H2S +O2=2X+2H2O。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属于氧化反应B.X的化学式是Ag2S C.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D.反应前后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4.下图是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B.生成物有三种 C.反应前后汞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不变D.汞和氧气都由分子构成 5.下列事实不能作为相应观点的证据的是( ) A.尘土飞扬,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B.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是可分的 C.气体被压缩后体积发生了较大变化,说明气体分子间距较大

D.将两个干净平整的铅柱紧压在一起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6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B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7.某元素R的化合价是奇数(不变化合价),已知其氧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其氯 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则R的化合价为() A. 2() 55 m n - B. 2() 55 n m - C. 2 55 m n - D. 2 55 n m - 8.某有机物在9.6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生成8.8gCO2和 5.4g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有机物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无法确定 9.2017年10月27日央视财经报道:王者归“铼”,中国发现超级金属铼,制造出航空 发动机核心部件。如图是铼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铼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75 B.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6.2g C.铼的元素符号是Re D.铼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5 10.下列实验中对水的作用解释不正确的是() A B C D

科粤版初三化学中考综合试题

科粤版初三化学中考综合试题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A~F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中A、B、C是氧化物,且A是红棕色粉末,D、F 均是单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右图所示(“→”表示物质转化的方向;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未标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④中一定包含复分解反应 B.做反应①的实验,要先加热A再通入B C.反应④用于湿法冶金,可制取Zn、Cu、Ag D.E可以是酸、盐或有机化合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中信息知,A、B、C是氧化物,且A是红棕色粉末,D、F均是单质。故A 是氧化铁,B是一氧化碳,C是二氧化碳,D是铁。故A,B.C.均错误。D正确。 考点∶考查常见物质的性质。 2.已知: 3232 2Fe(OH)Fe O+3H Δ O,现将CO气体与21.4g Fe(OH)3在密闭容器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得到Fe、Fe x O y混合物12.8g,将此混合物溶于100.0g 稀H2SO4恰好完全反应,产生0.2g 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CO2和H2O共8.6g B.混合物中含5.6g铁元素 C.Fe x O y为Fe2O3 D.该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答案】D 【解析】 【详解】 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2g,由于只有铁和稀硫酸反应才能生成氢气,设生成铁的质量为x,与铁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y 2442 Fe+H SO=FeSO+H 56982 x y0.2g 56x = 20.2g , 98y = 20.2g

x=5.6g ,y=9.8g 则生成Fe x O y 的质量为:12.8g-5.6g=7.2g ; 21.4g Fe(OH)3中铁元素的质量为:56 21.4g 100%11.2g 56+173 ? ?=? Fe x O y 中铁元素的质量为:11.2g-5.6g=5.6g ; Fe x O y 中氧元素的质量为:7.2g-5.6g=1.6g ; 故56x :16y=5.6g :1.6g ,x :y=1:1,故Fe x O y 的化学式为:FeO ; FeO 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水,设与FeO 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z 2442FeO +H SO =FeSO +H O 7298 7.2g z 727.2g =98z ,z=9.8g 硫酸的质量分数为: 9.8g+9.8g 100%=19.6%100g ? 由题干信息可知,一氧化碳与氢氧化铁在密闭容器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得到Fe 、FeO 、二氧化碳和水,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22Δ 2CO+2Fe(OH)Fe+FeO+3H O+2CO 设一氧化碳的质量为m 322Δ 2CO +2Fe(OH)Fe +FeO +3H O +2CO 56214m 21.4g 56m =21421.4g ,m=5.6g 故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为:5.6g+21.4g-12.8g=14.2g 。 故选D 。 3.把8.9gMg 、Zn 合金放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产生0.4g H 2,在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足量的NaOH 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NaCl 的质量为( ) A .23.4g B .29.25g C .30.5g D .26.25g 【答案】A 【解析】 【分析】 镁、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氯化镁、氯化锌,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和氯化锌反应生成氢氧化锌沉淀和氯化钠,稀盐酸中的氯离子完全转化成氯化钠中的氯离子。

科粤版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科粤版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取一定质量的CaCO3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0.6g,剩余固体中碳元素的质量为0.6g,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生成了2.2g CO2B.剩余CaCO3的质量为10.0g C.生成了10.6g CaO D.原来CaCO3的质量为15.0g 2.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a b c d 反应前质量 1010102 (g) 反应后质量 待测2212 (g)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可能是催化剂 B.a、b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一定与c物质中元素种类相同 C.b物质可能是单质 D.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3g 3.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A.将生锈的铁钉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 B.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镁粉、锌粉 C.水的电解

D.向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制氧气 4.A和B可发生如下反应:3A+2B═A3B2,某学生做了3次该实验(每次均充分反应),反应前A和B的质量和都是l0 g。有关实验数据见下表,X∶Y的比值可能为() 序号反应前A的质量反应前B的质量反应后A3B2的质量 ①8 g 2 g 6 g ② 4 g 6 g 6 g ③X g Y g9 g A.1∶1B.2∶1C.1∶4D.3∶2 5.已知FeCl3也可以催化H2O2的分解,现向一定量的H2O2溶液中滴入几滴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FeCl3溶液,充分反应(忽略水的挥发).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 A.B. C.D. 6.美国普度大学研发出一种制备氢气的新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科粤版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

科粤版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下列有关量的变化图象与其对应叙述相符的是() A.①常温下,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B.②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C.③向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 D.④向等质量的铁和镁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因为氧化钙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氧化钙反应消耗了饱和溶液中的水,而使饱和溶液因减少溶剂水而析出固体,饱和溶液的溶质、溶剂质量同时减少,所以溶液的质量减少,故不符合题意; B、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随着加入的硝酸钾的质量的增加,溶液的质量,从一个不为0的值逐渐增大到硝酸钾饱和,饱和后溶液的质量不再增加,为一定值,故不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中含有水,所以开始水的质量不为0,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生成水和氧气,所以随着反应的进行,水的质量不断增加,当反应完毕后水的质量不再增加,为一定值,故符合题意; D、分别向等质量的镁和铁中滴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当盐酸少量时,生成的气体由盐酸的量决定,所以开始二者放出气体一直相等,但因为盐酸过量,等质量的镁放出的气体大于铁放出的气体,所以图象比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在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发生如下反 应:3NaOH+AlCl3=Al(OH)3↓+3NaCl, Al(OH)3+NaOH=NaAlO2+2H2O。已知NaAlO2易溶于水,则下列图像不正确的是( )

A.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图中所示,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溶液中水的质量逐渐增大,当加入一定量时会出现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而水的质量不增加的阶段而后继续增加;而反应的事实却是溶液中水会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而不断增加,选项A错误; B、图中所示,随着氢氧化钠的滴加,溶液中的氯化铝不断形成氢氧化铝沉淀,沉淀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后,随着氢氧化钠的滴加沉淀逐渐减少。符合氯化铝先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然后沉淀氢氧化铝又和滴加的氢氧化钠生成可溶的NaAlO2的反应事实,选项B正确; C、图中所示,溶液的pH逐渐变大,符合氯化铝先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溶液渐呈中性,然后沉淀氢氧化铝又和滴加的氢氧化钠生成可溶的NaAlO2而使溶液逐渐呈碱性的反应事实,选项C正确; D、图中所示,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溶液中铝元素质量减少至完全消失,之后随着氢氧化钠溶液滴加溶液中铝元素质量又逐渐增加,符合氯化铝先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然后沉淀氢氧化铝又和滴加的氢氧化钠生成可溶的NaAlO2的反应事实,选项D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